導航:首頁 > 數字科學 > 數學家陳景潤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數學家陳景潤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發布時間:2022-10-16 08:14:57

A. 數學界如何評價陳景潤

認為陳景潤的精神是值得敬佩的,卻不認同他對數學有正面的影響。他生活無規律,形象邋遢,沒有情趣,連婚姻也是包辦的,這嚴重扭曲了數學工作者的形象 。真正的數學家應該是精神高潔,興趣廣泛,不畏強暴,仗義執言,既會因為精神上的創造而歡欣愉悅,也會因為世俗世界的污濁而深感憂慮。既想要創造流傳後世的精神財富,又希望用純粹和正義的價值觀來影響別人,改變世界。這就是一個數學家所應該有的生活態度和道德擔當

B. 陳景潤有著怎樣的成就

陳景潤,漢族,福建福州人,廈門大學數學系畢業。是中國家喻戶曉的數學家。其最大的成就是1966年發表的「1+2」定理,成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有許多人親切地稱他為「數學王子」。

1999年,中國發表紀念陳景潤的郵票。紫金山天文台將一顆行星命名為「陳景潤星」,以此紀念。另有相關影視作品以陳景潤為名。

有誰會想到,陳景潤的成就源於一個故事。

1937年,勤奮的陳景潤考上了福州英華書院。此時正值抗日戰爭時期,清華大學航空工程系主任、留英博士沈元教授回福建奔喪,不想因戰事被滯留家鄉。幾所大學得知消息,都想邀請沈教授前進去講學,都被他謝絕了。由於他是英華的校友,為了報答母校,他來到了這所中學為同學們講授數學課

一天,沈元老師在數學課上給大家講了一故事:200年前有個法國人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6=3+3,8=5+3,10=5+5,12=5+7,28=5+23,100=11+89。每個大於4的偶數都可以表示為兩個奇數之和。因為這個結論沒有得到證明,所以還是一個猜想。大數學家歐拉說過:「雖然我不能證明它,但是我確信這個結論是正確的。它像一個美麗的光環,在我們不遠的前方閃耀著炫目的光輝……」

陳景潤對這個奇妙問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課余時間他最愛到圖書館讀書,不僅讀了中學輔導書,大學的數理化課程教材他也如飢似渴地閱讀,因此獲得了「書獃子」的雅號。興趣是第一老師。正是這樣的數學故事,引發了陳景潤的興趣,引發了他的勤奮,從而造就了一位偉大的數學家。

1742年6月7日由德國數學家哥德巴赫給大數學家歐拉的信中,提出把自然數表示成素數之和的猜想,人們把他們的書信往來歸納為兩點:(1)每個不小於6的偶數都是兩個奇素數之和。例如,6=3+3,8=5+3,100=3+97……(2)每個不小於9的奇數都是三個奇素數之和,例如,9=3+3+3,15=3+7+5……99=3+7+89……

「哥德巴赫猜想」的最終目標是要證明出「1+1=2」

這就是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從1742年到現在200多年來,這個問題吸引了無數的數學家為之努力,取得不少成果,雖然至今沒有最後證明哥德巴赫猜想,但在證明過程中所產生的數學方法,推動了數學的發展。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就要檢驗每個自然數都成立。由於自然數有無限多個,所以一一驗證是辦不到的,因此,一位著名數學家說:哥德巴赫猜想的困難程度,可以和任何沒有解決的數學問題相匹敵。也有人把哥德巴赫猜想比作數學王冠上的明珠。

為了摘取這顆明珠,數學家們採用了各種方法,其一是用篩法轉化成殆素數問題(所謂殆素數就是素因數的個數不超過某一素數的自然數),即證明每一個充分大的偶數都是素因數個數分別不超過a與b的兩個殆素數之和,記為(a+b)。

哥德巴赫猜想本質上就是最終要證明(1+1)成立。數學家們經過艱苦卓絕的工作,先後已證明了(9+9),(7+7),(6+6),(5+5)……(1+5),(1+4),(1+3),到1966年陳景潤證明了(1+2),即證明了每一個充分大的偶數都是一個偶數與一個素因數的個數不超過2的殆素數之和。離(1+1)只有一步之遙了,但這又是十分艱難的一步。1966年至今已整整30年了,然而(1+1)仍是一個未解決的問題。

1966年,中國數學家陳景潤宣布證明了「1+2」並於1973年發表了他的論文《大偶數表示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兩個素數的乘積之和》,在國際上引起了轟動。英國數學家哈伯斯坦姆與德國數學家李希特合著的一本名為《篩法》的數論專著,原有十章,付印後見到了陳景潤的論文,便加印了第十一章,章目為「陳氏定理」。

這是一個舉世矚目的奇跡:一位屈居於3平方米小屋的數學家,借一盞昏暗的煤油燈,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筆,耗去了6麻袋的草稿紙,最終攻克了世界著名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創造了距摘取這顆數論皇冠上的明珠「1+1」只一步之遙的輝煌。

陳景潤從小瘦弱、內向,獨愛數學。演算數學題佔去了他大部分的時間,枯燥無味的代數方程式使他充滿了幸福感。由於他對數論中一系列問題的出色研究,受到華羅庚的重視,被調到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工作。

「哥德巴赫猜想」這一200多年懸而未決的世界級數學難題,曾吸引了成千上萬位數學家的注意,而真正能對這一難題提出挑戰的人卻很少。但陳景潤將其作為了這一生嘔心瀝血、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

陳景潤證明出的「1+2」是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最新成果

C. 小學閱讀答案:陳景潤是個什麼的人那些具體事例中可以看出他的這些特點請簡要回答.

陳景潤一個孜孜不倦的人

事例:不少數學著作又大又厚,攜帶十分不便,陳景潤就把它一頁一頁拆開來,隨時帶在身上,走到哪裡讀到哪裡。

陳景潤,1933年5月22日生於福建福州,當代數學家。

1953年9月分配到北京四中任教。1955年2月由當時廈門大學的校長王亞南先生舉薦,回母校廈門大學數學系任助教。1957年10月,由於華羅庚教授的賞識,陳景潤被調到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1973年發表了(1+2)的詳細證明,被公認為是對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貢獻。[1-2]1981年3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曾任國家科委數學學科組成員。1992年任《數學學報》主編。

D. 數學界如何評價陳景潤

陳景潤對數學的酷愛,情有獨鍾,而且有驚人毅力完成其數學研究這是他本人最有價值的個性和素質。


陳景潤,1933年5月22日生於福建福州,當代數學家。陳景潤共發表學術論文70餘篇。

1966年陳景潤攻克了世界著名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創造了距摘取這顆數論皇冠上的明珠(1+ 1)只是一步之遙的輝煌。他證明了「每個大偶數都是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兩個素數的乘積之和」,使他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上居世界領先地位。這一結果國際上譽為「陳氏定理」,受到廣泛徵引。這項工作還使他與王元、潘承桐在1978年共同獲得中國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陳景潤是在挑戰解析數論領域250年來全世界智力極限的總和。中國要是有 一千個陳景潤就了不得。

E. 數學家陳景潤簡介 關於數學家陳景潤簡介

1、陳景潤(1933年5月22日~1996年3月19日),男,漢族,福建福州人,中國著名數學家。

2、1933年5月22日出生於福建省福州市倉山區。1949年至1953年就讀於廈門大學數學系,1953年9月分配到北京四中任教。1955年2月由當時廈門大學的校長王亞南先生舉薦,回母校廈門大學數學系任助教。1957年10月,由於華羅庚教授的賞識,陳景潤被調到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1973年發表了(1+2)的詳細證明,被公認為是對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貢獻。1981年3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曾任國家科委數學學科組成員,中國科學院原數學研究所研究員。1992年任《數學學報》主編。

3、1996年3月19日下午1點10分,陳景潤在北京醫院去世,年僅63歲。

4、2018年1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授予陳景潤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並獲評激勵青年勇攀科學高峰的典範。

F. 摘取數學皇冠上的明珠陳景潤的一生是怎樣的

1933年,陳景潤出生於福建省閩侯縣(今福州市),母親生了12個孩子,只有六個活了下來。小景潤上有哥哥、姐姐,下有弟弟、妹妹,他排行老三,家裡人都叫他「老三」。陳景潤的大伯父、二伯父和父親都在郵政部門任職,父親職位最低,也還是一個郵政局的局長。陳家也算是個富裕家庭,這個老三,天性內向,不善言談,不喜歡跟人交流,常常是一人獨處,不肯跟大夥搭幫,大家都覺得老三是個「小怪人」。

「小怪人」有個好習慣,那就是愛看書,書中有著引他入迷的東西。父母盡量滿足他的要求,不斷地給他買書,所以他床頭、桌上放了一堆堆各式各樣的書。兄弟姐妹們在一起時,或者是哥哥姐姐的同學好友來玩時,他總是躲在房裡看書,有時強行拉他一起玩,他也是抱著本書跟在後面應付著,不一會兒他就又溜了,藏在一個別人找不著的角落裡,或在桌子底下,或在樹叢里,哪怕那裡很臟,有蒼蠅蚊子叮咬,他都不在乎。大家又給他起了個外號叫「小書蟲」。

小景潤吃穿都不講究,衣服是哥哥換下來的,吃飯時總是千呼萬喚才過來,又總是第一個丟碗跑走。有時候連母親的油煎雞蛋沒上桌,他就抹著嘴看書去了。叫他回來再吃,怎麼哄勸,他都無動於衷。久而久之,兄弟姐妹中間,就數他長得瘦弱。所以,母親特別留心在飯萊齊全後再叫他出來吃飯,或者第一個叫他,把他拖著上桌。他吃飯像是應付麻煩差事一樣,匆匆吃完了就把飯碗一推,一扭身跑去看書。他當時並沒有認識到時間是生命,但在他的心裡,時間就是知識,看書比吃飯有滋味。他這種心情,母親很能理解,從來不責怪他,只是親切地站在一旁提醒他:「小三子,吃慢一些,別硬住了!多吃點嘛!身體更重要!」

1944年春,陳景潤從小學畢業,進入剛剛創辦的三元縣立初級中學讀書。學校設在山上的一座破廟里,條件很差,外面下雨,教室里也下雨。

在學校里,陳景潤年齡小,又體弱多病,常有同學欺負他。陳景潤受了欺負也沒人聽他傾訴委屈,只好憋在心裡。他覺得自己無論在家裡還是在學校中都很孤獨,這時候他喜歡上了數學,覺得滿心的憂郁在數學演算的過程中可以得到排遣。在中學時期,陳景潤的性格變得更內向了。

讓陳景潤覺得幸運的是,在這個偏僻的山區學校里,他得到幾位知識非常淵博的老師的教誨。這些老師是從淪陷區遷到三元來避戰禍的大學教授或講師。陳景潤刻苦學習的精神感動了這些老師,他們十分喜歡這個勤奮的學生。這些老師也以豐富的學識贏得了陳景潤的尊敬。在老師們的影響下,陳景潤進一步迷上了數學,以至於演算數學題成了他生活中最大的樂趣。陳景潤後來回憶道:「這幾位老師培養了我學習數學的興趣,幫我打下了堅實的數學基礎。我後來之所以能在數學方面取得一定成績,追根溯源,應當說是取決於這個階段的學習與生活。」

抗日戰爭勝利後,陳景潤一家回到了福州。他的母親積勞成疾,不久就去世了。以前,陳景潤雖然缺少母愛,但畢竟還有母親的照顧,而現在他永遠失去了母親,心情十分悲痛。

1947年,陳景潤考上了福建英華中學念高中。他是幸運的,在這所學校他又碰到了使他永遠忘不掉的數學老師沈元先生。沈老師課講得非常好,深入淺出又很有趣味性。陳景潤聽了沈老師的課,覺得眼界大開,第一次聽說數學分為純粹數學和應用數學兩大部分。沈老師告訴學生們,純粹數學是研究數與數之間的關系與空間形式。在數與數之間關系的研究中,討論整數性質的一個重要分支是數論。17世紀法國大數學家費馬是西方數論的創始人之一。中國古代數學家也對數論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周脾算經》是最古老的古典數學著作。還有一部《孫子算經》,其中有條余數定理是中國人首創,大軍事家韓信曾運用它來點兵,後來傳到西方,被命名為「孫子定理」,這是數論中的一條著名定理,在近代數論研究中曾起過重要的作用。祖沖之算得的圓周率π的密率也比西歐早1000年。13世紀後半葉,更是中國古代數學發展的高峰。沈老師鼓勵學生們努力學習數學,將來為祖國的數學事業多做貢獻。

有一天,沈元老師給同學們講了一個有關數論中的一道著名難題的故事。當年俄國的彼得大帝建立了彼得堡科學院,為使俄國在科學方面強大起來,聘請了一大批歐洲的大科學家前往工作,其中有義大利大數學家歐拉,還有一位德國數學家名叫哥德巴赫。1742年,哥德巴赫發現,每一個大於或等於四的偶數都可以寫成兩個素數之和。他對許多偶數進行了驗證,都證明其觀點是正確的,但他自己沒有能力用數學方法證明它,於是寫信給赫赫有名的大數學家歐拉,請他幫忙做出證明。後來歐拉在給哥德巴赫回信中寫道:「我認為這是一個肯定的定理,盡管我還不能證明出來。」一直到死,歐拉也沒有能證明哥德巴赫猜想。從此,哥德巴赫猜想成了一道公認的數學難題。它吸引了許多著名數學家的目光,200多年來,數學家們都試圖證明這個猜想,卻沒有人取得成功。

故事講完了,沈元老師凝視著同學們,嚴肅地強調說:「自然科學的皇後是數學,數學的皇冠是數論,哥德巴赫猜想則是皇冠上的明珠。」

同學們驚奇地瞪大了眼睛。

不久,沈元老師調到清華大學去了,可陳景潤卻把沈元老師和他講的哥德巴赫猜想牢牢地記在了腦海里。

英華中學老師布置的作業量很大,有時一次出幾十道習題,讓同學們選做。陳景潤總是把習題全部做完。陳景潤的記憶力是硬練出來的,他總是把數、理、化的許多概念、公式、定理、定律背得滾瓜爛熟。

陳景潤整天不吭聲,卻是個有獨立見解的人。他認為,要想攀登科學高峰,就不能單純跟在老師後面跑,而要獨立思考。陳景潤學習很努力,但並不太看重學習成績,他常去學校圖書館,在那兒,他閱讀了《微積分》、《達夫物理學》、《高等代數引論》等許多數學、物理學方面的書籍。這一時期的超前學習,使陳景潤樹立了自信心,鼓起了奔向成功的勇氣。

陳景潤畢業後留在廈門大學數學系資料室工作,雖然對外面的世界漠不關心,對自己日常生活也不講究,卻不乏年輕人的豪情壯志,他刻苦鑽研華羅庚的名著《堆壘素數論》、《數論導引》。他沒有晝夜,沒有春秋,也不知道什麼叫苦,什麼叫樂,什麼叫成功,什麼叫失敗,以滴水穿石的精神和超凡的韌勁,終於寫成關於「他利問題」的論文,輾轉交給華羅庚。華羅庚認真審閱後,交給了數論組反復審核,確認陳景潤的想法和結果是正確的。華羅庚感慨萬千地對他的弟子說:「你們呆在我的身邊,倒讓一個跟我素不相識的青年改進了我的工作。」

1956年8月,「全國數學論文報告會」在北京舉行。經華羅庚推薦,陳景潤參加了會議,並在會上宣讀他的論文。《人民日報》在報道這次大會時,特別指出:「從大學畢業才三年的陳景潤,在兩年的業余時間里,閱讀了華羅庚的大部分著作,他提出的一篇關於『他利問題』的論文,對華羅庚的研究成果有了一些推進。」

從貧困中靠自學奮斗出來的華羅庚,曾有幸獲得名師和伯樂的推薦、扶持而成為中國數學界的一代宗師。他以己推人,全力保薦,將陳景潤調到北京,進入全國最高研究機構——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給他攀登科學高峰開辟了道路。

1966年春,33歲的陳景潤掀開了數學史上閃亮的一頁——終於攻克了世界著名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震驚了國際數學界。1973年在《中國科學》上發表了證明巴德巴赫猜想中的《H2》著名論文,創造了距離摘取這顆數學皇冠上的明珠(1+1)只有一步之遙的輝煌。在國際上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G. 陳景潤簡介五十字

陳景潤(1933年5月22日~1996年3月19日),漢族,福建福州人。中國著名數學家,廈門大學數學系畢業。1953年~1954年在北京四中任教,因口齒不清,被拒絕上講台授課,只可批改作業。後被「停職回鄉養病」,調回廈門大學任資料員,同時研究數論,對組合數學與現代經濟管理、科學實驗、尖端技術、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等問題也作了研究。

1956年調入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1980年當選中科院物理學數學部委員(現在的院士)。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數論問題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遙遙領先,被稱為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

陳景潤歷任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研究員、所學術委員會委員兼貴陽民族學院、河南大學、青島大學、華中工學院、福建師范大學等校教授,國家科委數學學科組成員,《數學季刊》主編等職。發表研究論文 25篇,並有《數學趣味談》、《組合數學》等著作。

(7)數學家陳景潤是一個怎麼樣的人擴展閱讀

一篇轟動全中國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使得數學奇才陳景潤一夜之間街知巷聞、家喻戶曉。1973年3月2日,他發表了著名論文《大偶數表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二個素數的乘積之和》(即「1+2」),把幾百年來人們未曾解決的哥德巴赫猜想的證明大大推進了一步,引起轟動,在國際上被命名為「陳氏定理」。

陳景潤有著超人的勤奮和頑強的毅力,多年來孜孜不倦地致力於數學研究,廢寢忘食,每天工作12個小時以上。在遭受疾病折磨時,他都沒有停止過自己的追求,為數學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他的事跡和拼搏獻身的精神在全國各地廣為傳頌,成為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心目中傳奇式的人物和學習楷模。

榮譽獎項 :

(1)2018-12-18 ,改革先鋒 (獲獎)。

(2) 2018 ,100名改革開放傑出貢獻對象(獲獎) 。

(3) 2009 ,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提名) 。

(4) 1992 ,華羅庚數學獎 (獲獎)。

(5)1982 ,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獲獎) 。

(6)1982,何梁何利基金獎(獲獎) 。

閱讀全文

與數學家陳景潤是一個怎麼樣的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457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128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04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77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60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09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045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47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075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796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837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183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39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543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97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067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29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13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216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