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語文教師如何閱讀教材

語文教師如何閱讀教材

發布時間:2022-05-13 03:22:39

① 語文教師如何讀懂教材

【作者簡介】龍墀,湖北秭歸縣教育科研信息中心。
當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益現狀引起了各方極大的關注,許多同仁就更好更快地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出了許多寶貴的建議和可行的主張。此情,讓我回想起毛澤東關於「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的教導,同時喚起了個人的反思。1960年我開始任教研員時,隨老同志多次到小學聽語文課,評課的焦點多集中在讀懂教材和用好教材上。由此,「讀懂教材,用好教材」這個要求就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腦海中,並成為個人工作的經典,伴我到90年代末期。之後,不知為什麼,莫名其妙地對之淡薄,甚至幾乎忘卻。直到2005年,在幾所學校聽課之後,「讀懂教材,用好教材」又從腦海中跳了出來,眼下的情景,促使我不得不對這個問題進行反思。
一、讀懂教材的前奏
要真正做到讀懂教材,首先必須弄明白以下相關的三個方面。
1.讀懂教材的含義
所謂「讀懂教材」,就是指對教材的內容要有明確的了解,要理解得透徹,不能含糊,不能一知半解。具體到閱讀一篇文章,不僅知道寫的什麼,還要弄清楚怎麼寫的,為什麼這樣寫,乃至語言特點和別具一格之處等等。可想而知,讀懂教材不是一般的閱讀,而是一個必須動天君,下工夫,積極思維的讀、研活動過程,是教師的專職專利。
2.讀懂教材的意義
教材是根據現行課程標准編選的一本書,是由一篇篇文章組合而成的,它的架構、階段、組元、選文、練習等無不體現著理解、積累、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各項任務,是教與學的依據,是教學內容的載體,是教學過程的支架。沒有教材就沒有教學。因此,教材是教學活動的重要憑借,是學生必須認真學習和掌握的重要內容,也是學生學會學習的例子。
實踐經驗證明,教學效益的高低,關鍵之一取決於教師是否讀懂了教材,只有讀懂了教材,有效教學才有基礎。因此,讀懂教材是教學的需要,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保證。另外,讀懂教材這一要求對教師而言,是教師盡職盡責,實踐全心全意為學生服務宗旨的需要。正因為如此,我們不能把「讀懂教材」視為一般的號召或要求,應當作為國家賦予教師的政治責任和職業責任,必須嚴肅認真地履行之。
3.讀懂教材的主要內容
現行的語文教材是文選型的,入選的文章都是文質兼美的佳作,各篇文章的具體內容、表達方式、寫作技巧都各具特色,但是就每冊(本)整體而言,其主要內容不外乎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字、詞、句、標點符號;二是字、詞、句、標點符號所表達的意思;三是選文的布局謀篇和表達的技能技巧。縱觀長篇巨著或短文雜什,無一不是由這三個要素組成的。弄明白這一點,有利於根據篇目的具體特點,因文而異地組織閱讀教學,有效地提高閱讀教學質量。
二、讀懂教材的主要方法
1.通曉語文教材的編排體系
讀懂教材必須從總體上入手,現行的小學語文教材,是由編寫組依據《語文課程標准》的精神編寫出來的,必須受《課標》的理念及目標所規約。因此,教材具有法定性。現行小學語文教材基本上是以問題組元的,每單元中有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語文實踐活動等方面內容。每單元之間既有聯系,又相對獨立,即有語文訓練的側重點。每個學段各冊單元量大體一致,每單元教材的編排均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為單元導讀提示,闡述本單元文章的內容及特點、訓練側重點及學習方法等,自然非常重要。第二部分為教材,均為名篇佳作,是教學的主要內容憑借。第三部分是語文園地,高年段為回顧拓展,實際上是積累語言文字和運用語言文字訓練及學習規律和方法的習得。各板塊和欄目互相聯系,形成一個整體。通曉這些特點,有利於從教學角度去透徹理解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的內容和作用,打好用好教材的基礎。
2.走進文本,與作者對話
文本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出自作家的手筆,其內容是一定的客觀生活經過作家的提煉之後用語言文字反映出來的。因此,文章中的人和事物及情景,無不打上作者的人生態度、世界觀和價值觀的烙印。要讀懂並透徹理解文章所要表達的情意,就必須走進文本之中,與作者對話。為此一定要改變閱讀者的角色,把自己當做文章的作者,融入文章所反映的情景和環境中,去認識、去體會、去感悟文章中的人和事物。如讀《十里長街送總理》,就要想像自己彷彿身臨其境,在與人民一道送總理。這樣當讀到「靈車緩緩在前進,牽動千萬人的心。許多人在人行道上追著靈車奔跑」時,自己也會情不自禁地淚流滿面,並感覺到在追著靈車奔跑,呼喚靈車停下來。又如讀《開國大典》,就要想像自己彷彿身臨其境,正與首都30萬人民一道參加開國大典。這樣當讀到「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時,那種自豪的感情便會油然而生,會情不自禁地像作者那樣發出感嘆:「這庄嚴的宣告,這雄偉的聲音……」當讀到「新中國第一面國旗——五星紅旗徐徐上升。三十萬人一齊脫帽肅立,一齊抬起頭,瞻仰這鮮艷的國旗」時,就會很自然地體會到五星紅旗升起來了,從而升騰起對新中國無限熱愛的感情。當讀到對閱兵式的描寫時,也便會同作者一樣,對新中國的保衛者——中國人民解放軍發出由衷的贊美。這樣,不僅和文章作者相識,而且心相通,情相投,與之無間對話交流,才能真切地讀懂文章寫了什麼,怎麼寫的,為什麼這樣寫等問題。
3.明確身份,把握重點
但是就教師的讀而言,不僅是選擇的方法問題,更重要的是讀的身份問題。個人認為宜用三種身份去讀,三種身份讀的目的各有側重。
一是一般讀者的身份。目的在於掌握文章的主要內容,賞析作者的語言表達特點和寫作方法。
二是學生的身份。目的在於思考學生在閱讀中會有哪幾個字不認識,哪幾個詞的詞義不明確,哪幾個句子難以理解等難點、疑點和可能生發的問題,為課前預習參考。
三是教師身份。教師必須下工夫鑽研課文,多問幾個「為什麼」,自問自答,直至自己滿意方休。作者寫了什麼,為什麼要這樣寫,為什麼要這樣謀篇布局,為什麼要用這樣的修辭手法,為什麼要用這樣的表達方式等等。一句話,就是通過對語言文字表達形式的咀嚼、推敲、比較、分析,探究作者的真實意圖、字里行間所蘊涵的思想感情,從文字的表面深入到文字的背後,觸摸到作者的心靈。如《游園不值》中的「小扣柴扉久不開」句中的「扣」字,有「衣扣」「剋扣」「扣留」「敲」「繩結」「套住」等多種意思,在本詩句中應取哪一種意思,從比較中得出,應是輕輕「敲」,至此才能稱之為讀懂。此時此刻,文字就不是躺在紙上,而是站起來和你對話,也只有深入到文章深處,才能做到和作者敞開心扉對話,進行心靈交流。然後,要根據《課標》精神、單元目標正確確定這篇課文的教學目的及教學方法,設計怎樣引導學生理解掌握課文的主要內容的教學程序,從而為高效教學奠定基礎。
三、讀懂教材的自測
讀懂教材是教師的天職,是否真正讀懂了,還必須自覺地進行自測,對如下六個方面實施自測。
一是對文章作者個人相關資料是否了解,如作者的簡單經歷、工作和作品等。這對理解文章反映的客觀思想大於主觀思想的矛盾十分重要。
二是對文章相關的資料是否掌握,如同一體裁、主題、內容、表達形式的作品等。此舉一反三大有裨益。
三是對文章背後的含義弄明白了沒有。有的文章作者由於所處環境(時代背景)的關系,往往在反映現實生活上多採取了隱蔽的手段(方式)。或含而不露,或借物達情表意,在文字表面呈現的是平靜的湖面,裡面則是滾滾的波濤,而這正是作者所要表達的意思,對此是否明白。
四是對文章的空白找出來沒有。留空白是文章的一種表達技巧,是作者有意留下的。有的是在作品中對所表達對象的認識有爭議,有的是對作品內容理解可以深化,作者不予明確表達或深化表達,特意留下來,讓讀者自己去想,去思,去繼續表達。空白是一個思維訓練點,更是落實讀寫結合的最好契機,一定要找出來。同時回答需不需要補白,怎樣補白,不補白對文章的表情達意是否有影響,要有一個明確的態度。
五是對文章固有的內容是否全面透徹地理解了,如寫作技巧、語言特點等,此對讀寫結合,特別對寫作的教學指導十分重要。

② 淺談高中語文如何做好閱讀教學

高中語文閱讀課教學現狀分析:從當前高中語文閱讀課教學的現狀來看,高中語文閱讀課出現的普遍現象是,教師教得沒信心,學生學得沒樂趣。造成這種現象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因素還是教師和學生。就教師來說,部分教師對新課標理解不夠深,把握的不夠准,上課不是按新課標來上而是按照自己的喜好和感覺來上。就學生來說,部分學生對語閱讀重視的不夠,認識的不深。低效甚至無效課堂隨處可見,語文幾乎快成了可上可不上的科目。這種現狀急需改變,每一位在一線的語文教師都有責任和義務去積極研究探索一種切實有效的教學方法。
一、高中語文閱讀課有效教學的內涵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准》序言中寫道:「新世紀的高中語文課程面臨著新的要求,要順應社會發展的需要,調整課程內容和結構;要在追求高中教育共同價值的同時,充分發揮語文課程促進學生發展的獨特功能;要使全體高中學生都獲得必須具有的語文素養,同時幫助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探尋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給他們提供展示才華的舞台。」這就要求一線教師上課一定要以學生的發展為主,力求有效、高效,避免低效甚至無效的課堂出現。有效的核心就是教學效益,即什麼樣的教學是有效的?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通過課堂教學,學生所獲得的知識和能力,進步和發展。教學有沒有效益,並不是指教師有沒有交完內容或教得認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麼或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了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再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
二、高中語文閱讀課有效教學應如何開展
1、課前要做好充分有效的備課工作
備課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在過去教師備課就是寫教案,就是把教材變成講稿。備課時教師只考慮自己教什麼,而不考慮課堂上怎麼教,學生怎麼學。教師在上課時,往往是自己把教案讀完,這節課也就結束了。教師很少關注學生是否願意聽,學生的思維是否被調動起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是否參與進來等問題,導致很多課是低效的,甚至無效的。在素質教育下的今天,我們必須要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教學目標。《高中語文新課程標准》課程性質中明確規定「高中語文課程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不僅要備教材和相關的課程資源還要備學法、教法、等,更重要的是要備學生,立足學生學習的需要,關注學生的發展,以學論教,以學促教。常言道:「凡是預則立,不預則廢」。作為站在教育崗位上的一線教師,一定要備好課,方能成竹在胸;才能上好每一節課;才能確保每一節課都是有效課堂;才能上出自己的風格。
2、課堂上要為學生的閱讀實踐創設優化的環境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准》寫道:「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材編者、文本(作者)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維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閱讀優秀作品,品味語言,感受其思想、藝術藝術魅力,發展想像力和審美力;在閱讀中,體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發熱愛生活、珍愛自然的感情;感受藝術和科學中的美,提升審美的境界;通過閱讀和鑒賞,陶冶情性,深化熱愛祖國語文的感情,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養。」閱讀中的對話和交流,應指向每一個學生的個體閱讀。教師既是學生的平等的對話者之一,又是課堂閱讀活動的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教師要為學生的閱讀實踐創設優化的環境,提供良好的條件,充分關注學生閱讀態度的主動性、閱讀需求的多樣性、閱讀心理的獨特性,而不要以自己的分析講解來代替學生的獨立閱讀。應鼓勵學生敢於批判質疑,在討論中發表不同意見;要尊重學會表達個人的見解。」閱讀是一個人自我體驗的過程,是學生語文本交流的過程,每位學生的個性,認知水平,思維方式等都有各自的特點,任何人都無法替代他們在閱讀過程中所獲得的獨特的感受。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給學生留有足夠的時間,給學生營造一個相對安靜的閱讀環境,讓學生與文本進行深入的對話。課文不是教師用來提問的,但目前大量的語文課堂中,「碎問碎答」式教學方法仍然積習難改。有些教師明明告訴學生開始自主閱讀課文了,可嘴裡仍在滔滔不絕的講著,或者在學生正聚精會神的閱讀期間又在講閱讀要領。因此,語文教師要學會充分運用課文,不要對課文內容進行無休止的散亂提問,而是要在細膩、多角度研讀課文的基礎上,提煉出字詞認讀、朗讀背誦、歸納概括、精段閱讀等不同類型的學習資源,並依託這些資源,組織學生參與課堂實踐活動。
3、課堂上要給學生搭建一個展示自我的舞台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准》對「閱讀與鑒賞」的要求是「發展獨立的閱讀能力」「注重個性化閱讀,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學習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發展想像能力、思

③ 教師如何做好語文教材解讀

新教材充滿動感、富有童趣,既新穎又開放,給老師們提供了創造的空間,但同時也給老師們帶來了教學中的挑戰。當今,我們應該如何解讀教材?對於閱讀教學來說,在新的理念倡導下,注入了許多新的內涵,但對文本的解讀卻出現了兩種傾向:一種認為尊重原本的文本價值,也就是站在歷史的角度來審視。另一種認為,歷史是發展的,文本的解讀是個性的過程,所以,可以突破歷史的界限,用現代意識或生活觀來重新審視教材。這兩種傾向,在我們的教學案例中,經常很矛盾的出現。作為教師的我們雖然無法來改變教材的編寫,但有些教材,我們是應該尊重歷史地位的,可是,時代的變遷,思想意識的革新,如果我們總守護著過去陳舊的觀念,怎麼能趕上時代的潮流呢? 解讀教材,或者說閱讀文本,我想應該有一個基本的來回也就是一個完整的過程,那就是走進去,再走出來。 --所謂走進去,也就是要理解文本的原始本意,結合歷史背景,走進文字背後,感悟價值; --所謂走出來,就是說要結合時代特點,聯系現實生活,感悟文本的跨時代價值。 走進去,出不來,這是死讀書;走不進,在文本外轉悠,那是瞎讀書;走進去是理解,走出來是發展。引導學生感悟文本的時代意義,不是對文本原始本意的否定,而恰恰是與時俱進的發展。問題的關鍵是,在多元化時代的到來之際,當我們的個性解讀和文本的價值發生矛盾的時候,我們總習慣於以個人的個性解讀來取代文本的原始價值,其實質就是我們習慣的單極思維定勢在作怪。忽視文本價值的解讀與感悟,我們的文化與智慧就成了無源之水;忽視文本的時代意義,我們的文化與智慧就迷失了發展的方向。教材不是教師的聖經,而是教師要去加工和創造的東西。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有意識地能動地乃至個性化地解讀教材。 一般來說,解讀教材要按照四個步驟進行,它們分別是文本究竟說了什麼;文本想要說什麼,文本能夠說什麼和文本應該說什麼。我認為最重要的是第四個環節:文本應該說什麼。因為這個環節是最考察老師的一個環節,也是閱讀環節中最關鍵的一環。當我們讀完一篇文章後,必須要表明自己的立場,判斷究竟怎麼樣的解讀才是恰當的,正確的,符合相應學段語文閱讀教學的。無論是理解古代經典的,還是現代精彩的,當問過:它究竟說了什麼,想要說什麼?能夠說什麼?到了應該說什麼的地步,就應該提出個人的見解了。
第一,文本究竟說了什麼 這里的究竟,是指讀到一篇文章時,一定要把原文研究清楚。這就像我們指導學生讀書一樣,讀通、讀順、讀懂。試想,如果連原文的字句都讀不通,怎麼可能談得上理解。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有的教師,把教材拿到手裡,不斷的大聲地朗讀,正所謂讀書百遍 ,其義自見。不過,也有的老師,文章還沒有怎麼讀,就忙著找資料,上網搜尋各種教案設計,真可謂捨本逐末啊。看來,要弄明白文章究竟說了什麼是多麼地重要啊!
第二,文本想要說什麼 這一步驟,意在隆起弄清最初作者想要說什麼.也就是說,一句話之所以作者這樣表達,背後一定有一些相關的因素;一篇文章之所以這樣描寫,一定有相關的背景。因此,我們必須注意到作者的個人生平、歷史背景怎樣,當時有些什麼思想等等,這好比我們平常看到一篇喜愛的文章後,會不自覺地去查閱作者簡歷和文章的背景資料是一樣的。
第三,文本能夠說什麼 不同的人讀同一本書往往會有不同的理解,特別是人文方面的書,正所謂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作品一旦發表,就好比嬰兒離開母體,好不好看,評價全在別人。有時還會出現過度闡釋連作者都沒有想到的,卻被人家解讀的五花八門。因此,作為教師的我們必須在原文的基礎上思考,要知道文本究竟能夠告訴我們什麼。
第四,文本應該說什麼 這是關鍵的,也是最重要的閱讀環節。當我們讀完一篇文章後,必須要弄明自自己的立場,判斷究竟怎樣的解讀才是恰當的、正確的,符合相應學段語文閱讀教學的。無論是理解古代經典的,還是現代精彩的文章,當問過:它究竟說了什麼?想要說什麼?能夠說什麼?到了應該說什麼這一步,就必須提出個人的見解。亦即要根據之前的究竟想要能夠,最後判斷出應該說什麼。 當然,只有在文本中反復體驗,才能形成我我們的閱讀經驗,這時的經驗被賦予了文化的內涵,即有了價值上的取捨、判斷。我們解讀到的意義,已脫離作者的意圖,最終變成自己的東西。可見,理解和解釋的最終目的,是要比作者更好地理解作者。這時,課文的意義,從根本上說來自我們自己的生命。於是,教材就變得有意義,而這意義,正奠基於生命本身的意義。文章指出,只有在文本中反復體驗,才能形成我我們的閱讀經驗,這時的經驗其實已經被賦予了文化的內涵,即有了價值上的取捨、判斷。我們解讀到的意義,已經脫離作者的意圖,最終變換成自己的東西。做到這一步,教師可以說已經把教材吃透,可以灑脫自如地引領學生走進文本,走進語文。解讀教材,是個慢工細活。只有像褒骨頭湯一樣,慢慢煨,細細燉,不溫不火,才能水到渠成。若是心浮氣躁,不願意潛心鑽研的話,永遠只能浮在教材的表面,可想而知,在課堂上又如何做到書人合一,去激發學生的思維火花?如果說20世紀90年代的教師基本功應當是簡筆畫,粉筆字,普通話,時至今日,解讀文本,則應該成文語文教師專業化的基本功之一。 解讀文本是擺在我們語文教師面前的一座高山,我們必須積蓄力量去攀登。

④ 有什麼適合小學老師用的語文閱讀理解與作文輔導教材

在學生小學語文的教學中,有很重要的一個部分就是語文的文章閱讀和作文寫作,這兩個方面主要考驗學生的知識以及詞彙的儲備,語言能力發展,以及對語文修辭的運用等等,這個方面在語文教學所有的模塊中來說,都是相對復雜的。一些比較沒有經驗的老師,很容易陷入照本宣科的誤區。那麼,經驗更豐富一些的老師則會准備許多的語文閱讀理解和作文相關的輔導教材。來引導孩子能更快的,去進行文段的閱讀,以及運用所學到的知識去寫作文。那麼有什麼樣的教材適合小學老師用做語文閱讀理解或者作文輔導的教材呢?一下可以進行兩個方面的分析。

除此以外,這本書里也有講到如何講公開課,如何寫教案等。可以手把手的幫一個語文老師,從一籌莫展到熟能生巧。

⑤ (原創)淺談小學語文教師如何解讀教材

文本是什麼?廣義的文本,首先是指創作文本。教師作為文本的解讀者,是指教師與作者的對話。從這種意義上來說,教師也是一位同學生一樣的普通意義上的讀者,由於閱讀經驗與文化的積累,又接受過專門的訓練,因此教師相對於學生而言,應該可以說是位熟練的讀者。所謂正確解讀教材就是要理解語言文字,摸准情感基調,把握分寸尺度。實際上,對文本的閱讀,都是一個分析、理解的過程,不同的讀者對相同的文本會有不同的解讀,形成多元化的態勢。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於讀者時代、經歷、經驗、個性的差異,另一方面是由於讀者各自的閱歷、動機、信念、特質、能力、眼光等的不同。因此語文教師如何正確解讀教材,還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一、教師讀通課文,從不同的角度去讀課文。
首先以一位普通的讀者的身份去讀,理解它的內容,理解它的結構,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理解文章所含蘊的哲理和所表現的情感,理解作者認識事物的觀點方法,理解作者遣詞造句的妙處。其次從學生的身份去讀課文;了解學生對文章所傳遞的信息,哪些是熟悉的,哪些是陌生的;積累水平生活體驗與課文有哪些相同或差異之處,以便確立今後的備課路向。
二、關注教材的總體趨向。本學期,我負責接任六年級一個班的語文教學,我發現,進入高年級後,教材更重視學生獨立閱讀能力的提高,更加重視課外閱讀的引導、落實。這是最終實現「讀好書,會讀書,多讀書」的總目標的重要一步,也是解讀高年級課文需要關注的問題。
三、文學素養是小學語文教師全面正確地把握教材的基礎
語文是文化的載體,中國文化的豐厚博大,民族文化的智慧,很大部分,學生要通過這一載體來認識,吸收。現行小學語文教材其自主性、開放性、人文性大大加強,特別是教材的選文,包括了豐富的人文內涵,包括了情感態度和價值感的導向。就是在語言編寫方面,也體現了以學生為學習主人的特徵,而在其教材的助讀體系,課後的思考和練習,均已不追求固定的思維模式和標准答案,讓孩子遐想連篇,給教師與學生的教與學留下很多的空間。教師只有具備一定的文學素養,才能領會教材的編排意圖,才能充分挖掘教材深含著的意蘊,才能理解不同體裁的文章在表達方式上的不同特點,也才能真正走進文本,與作品之間建立起一種人與人之間的精神聯系,從而為學生與文本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梁。比如風格各異的古詩,除了引導學生理解詩的內容,更重要的是能真正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喜、怒、哀、樂等情感;節選自《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等名著的文章,除了了解故事情節,認識人物形象,還要知道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神文化遺產;《新型玻璃》反映的是高科技發展成果;《蝙蝠和雷達》反映科學探究方法。除此之外,一些富含生命意識的文章如《挑山工》,富含環保意識的文章如《只有一個地球》等等,當代先進文化思想盡蘊含其中。只有把這些內在因素充分挖掘,才能明白語文課上要教給學生的是什麼,而不會盲目地為「怎麼教」所困惑,語文本體才不至於淡化和失落,語文課堂才能靈肉相並。
四、關注課文單元組合。所謂單元組合,即圍繞著某一主題,組織了3-4篇課文而構成的意義單元,它常常包括隨後的練習以及部分習作的內容。在教材處理時,我們要整組備課,通盤考慮;關注聯系,注意差異;前後照應,溫故知新。這樣使學生有效學習並遷移運用。從去年開始,我校——南寧市清川小學開始實驗主題閱讀教學,即——"一主兩翼"的課程體系,。"一主"是以人教版語文教材為主體,
以教材單元主題為主線;"兩翼"中一翼是與教材單元主題配,這就更要求我們語文老師熟讀教材,把握教材的主題意義。在實行這個新語文主題閱讀教學中,我發現通過更深的研讀課文,可以使我的課堂提升更多,學生的收獲更大,比如,本學期在執教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第25課《伯牙絕弦》一課時,我通過先熟讀教參,再大量查閱關於伯牙絕弦的背景,故事起因等相關資料,結合製作的課件,讓學生在讀中悟,在讀中記,最後還引出了與這一單元「藝術與人生」為主題的相關的兩篇文章,讓學生在此基礎上更深刻的把握課文的主題。
五、關注每一篇課文的解讀
在重難點突破上,根據我個人的經驗,我覺得可以有以下三個方法:①抓關鍵詞句,理解它們在語境中的恰當意義,辨別其感情色彩,推向它們的內涵,體會表達效果,學會遣詞造句。②抓篇章結構,揣摩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領悟表達方法。③抓文體的辨別,,明確記敘性、說明性課文及詩歌的基本特徵和教學重點。。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課,從三件事體會:魯迅關心他人、敢於抨擊反動勢力,關心後代青年成長等。這樣,突出值得借鑒的表達方法,以典型時間反映人物精神面貌,體會精準的人物語言、動作、神態。又如《白鵝》中抓住「好一個……的白鵝。」這句式樣的句子反復出現,作用有四:A暗示課文要點與層次;B強調了本課要表達的中心;C巧妙地將記敘與抒情融合;D對小節內容予以概括總結。
其他還有很多的內容,我想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細細對照,認真反思,將所學與實踐結合,努力提高教材處理分析能力和實施教學能力。
我想,如果每一個語文教師都能認真的研讀、吃透教材,那麼語文教學,再也不是先前簡單的分段、概括段意、歸納中心,了解文章表現了什麼精神,體現了什麼思想,而是更注重對語言的品味,更講究如何讓學生全身心浸染於語境之中。文學素養較高的老師,懂得什麼時機該讓學生「圈點批註、摘抄書作」,什麼時候該讓學生「品詞品句、咬文嚼字」;懂得恰到好處地「動情誦讀」來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知道「靜心默讀」地拉長學生的體驗過程。
在教學中真正達到正確「解讀文本」到「活用教材」的至深、至高的境界,才能更好地實現我們的教學目標,攻破我們的教學重、難點,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才能使數學課堂因解讀精闢而變得精彩紛呈。

⑥ 談談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怎樣對待教材

一、正確地把握語文課程標准

課程標准對各個知識板塊教學目標以及教學建議進行了非常精闢的闡釋,是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指明燈,教師在備課之前應該認真的理解課程標准,為自己即將展開的教學活動找到正確的航向。根據課程標准中學年段的目標要求,分析教材,確定一堂課的教學目標和內容(重點、難點、關鍵)。並抓住文本的重點進行分析,找出教學的難點,力求為教學找出更簡單有實效的突破口,來解決消除教學中的障礙。

二、 深入解讀教材

我認為,深入解讀教材須達到五個層次:

第一層:關注「教材包含了什麼」,著眼點在教材的表層內容和呈現方式。比如知識點、標題,或者書中設計的圖片,問題與活動等。

第二層:主要思考「書的重點內容是什麼」內容的難點何在?所謂的重點內容,從時間跨度上來說,包括一冊書、一個單元、一節課以及某部分內容的重點;從內涵上來說,最重要的、最基本的知識和技能,這些內容對順利學習其他部分起基礎性、先導性、決定性作用。

第三層:教師要關注「教材內容應該如何組織與整合」,著眼點在教材的組織順序與結構上。首先,教師要關注教學內容組織順序與實際情況的符合程度,與學生的學習心理的符合。其次,關注整合程度,內容的系統性,循序漸進性,不同時間的內容銜接性。

第四層:關注「教材文本的地位和作用要求」,教材對教師的教學提出了什麼要求?教材對學生的學習提出了什麼要求等問題,品味教材的言外之意,領略教材的弦外之音。

第五層:思考「教材蘊含著什麼」 、「折射出哪些數學學科教育理念?」、「滲透了哪些數學的思想方法?如何在教學中體現?

三、創造性使用教材

葉聖陶在幾十年前就指出:「我相信書本是一種工具,或者說是一種憑借,卻不是唯一的工具、唯一的憑借。」「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由此看來,創造性使用教材,就是要教師突破教材對學生教育的禁錮,把教材作為訓練語言文字和提高閱讀能力的材料。但在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把教材當作學習的目標,為達到這個目標,教師就牽著學生的鼻子去「鑽」教材、學教材,甚至去背教學參考書,師生的精力被耗費在識記、理解教材的「只言片語」上。正確的教材觀要求師生把教科書當成活材料,而且教師還要為學生設計教材以外的活材料,甚至有時還可以為達到目的而增加一定的輔助材料。正確認識教材,努力鑽研教材,科學使用教材,成功地用好範例和學生練習的例子,提高學生運用祖國語言文字之能力,才是語文教材的根本目的。

⑦ 如何專業的使用語文教科書

一、對教材進行有效的重組

有效的重組教材,就是教師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靈活地把教材中或教材之外的有一定聯系的文本組織起來有效使用的方法。這種方法,有利於開展比較性閱讀、探究性閱讀、合作性學習等學習活動,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思維能力,有利於促使學生加強記憶和深入思考,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這為教師教學的有效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個性特長和學生的發展實際,突破現行教材以單元編排的局限,對教材進行重新整合,以求得更好的教學實效。(1)以主旨相似作為重組依據。從思想文化內涵上的交叉點和聯系點出發,在語文教材中為課文文本找出其他的類似文本,進行比較閱讀。可以按主題整合,並進行有價值的分類。這樣的整合使原本散亂的單篇教學呈現出了新的格局,在一個較小的平台上解決了語文教學零敲碎打的弊病,為初中語文學習呈現的嶄新格局。(2)以題材相似作為重組依據。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下冊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可以整合同冊書「課外古詩詞誦讀」中王維的《渭城曲》、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送別詩。(3)以體裁相似作為重組依據。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下冊,已經將《小石潭記》《岳陽樓記》《醉翁亭記》和《滿井游記》編為第六單元,還可與《桃花源記》(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核舟記》(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等文章進行比較,進一步了解「記」是古代一種常見文體,可寫景可記事,還可說明和議論。(4)以作者作為重組依據。一個作家的風格自有其穩定的一面,但作家在成長及作品產生過程中都必然要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從而打上時代的烙印。因而對同一作家的作品進行比較會使學生領悟到知人論世的重要性,以培養其正確的思維方式。

二、對教材進行有效的整合

整合教材是指在有效的使用語文教材的實踐活動中,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依據,把教科書這本小書與生活這本大書融為一體,將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建立有機的聯系,使語文課程更加豐富多彩。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增強開發課程資源的意識,增強課程資源整合的能力。首先,要關注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的聯系。語文是一門包容性很強的學科。在語文教學活動中若能因勢利導,那麼語文課堂將會充滿活力和魅力。正如陳鍾梁先生所說:「語文教學需要『雜交』,教學也是一種生態,遠親繁殖有利於培育良種。」只要教師用心而且有一定能力,學科間的溝通融合就會變成語文課堂教學的現實。其次,語文學科要與生活相聯系。語文教師必須樹立大語文的觀念。溝通課堂內外,聯系教材與生活。家庭生活、校園生活、社會生活均是語文課程的重要資源。這樣,才能使語文課堂充滿生活氣息和時代氣息,才能激活學生記憶倉庫中的素材,才能增強學生生活體驗對語文學習的推動作用。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就可與校園生活聯系;而《背影》《我與地壇》等就可與家庭生活對接;而《唐睢不辱使命》等則可以與社會生活呼應。在進行教材與生活聯系的過程中,教師必須努力突破狹義課程教學的局限性。

三、對教材進行適當的延伸

(一)利用背景資料豐富教材資源

老師的每一堂課都是創造,不能局限於教材提供的那些信息,很多時候我們需要給學生提供或讓學生去查找、搜集相關材料的機會。利用背景資料可以激發學習情緒,渲染課堂情緒,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例如:在教學《奇妙的克隆》一文時,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克隆」,可以在課前布置學生查找有關「克隆」的資料。在課上讓學生展示相關資料,加深對克隆知識的了解。使學生對當代最新科技成果——克隆有所了解。這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培養了學生搜集信息、篩選信息的能力,無形中還培養了學生熱愛科學的精神。

(二)根據教學目標挖掘教材資源

教學目標是一切教學過程的出發點,又是教學過程的歸宿,拓展延伸教材必須立足於教材本身的開放性,以教學目標為重要保證,一切圍繞目標教學。以教材為活動框架,搭建學生合作探究的平台。例如:八年級下冊課文《端午的鴨蛋》《吆喝》《春酒》都藉助「美味」傳遞出了豐厚的飲食文化,而且單元的綜合性學習是「到民間采風去」。因此,可以通過這些教材帶領學生去探究本民族、本地區的精神內涵,搞一次《舌尖上的重慶》綜合實踐活動。這樣的語文活動,貼近學生的生活,學生樂於參加,充分調動學生的聽說讀寫思,挖掘潛能,培養綜合能力,對學生的影響極大。

⑧ 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中,作為未來的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在具體的閱讀教學中應具備什麼樣的閱讀教學理念

應該具備以下教學理念:

1、圍繞語言建構與運用展開教學。

根據《新課標》中教學目標的要求,語文課程是致力於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低年級的語文教學是以漢語拼音、筆畫和藉助工具查閱字詞為主的教學,這些屬於語言的建構。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去感受和體驗這些知識的表層感知,小學語文核心素養體現若干個語文核心素養。

2、圍繞思維發展與提升展開教學。

核心素養為導向的語文閱讀教學需要教師通過師生互動和情景對話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且教會學生如何去閱讀的程序性知識。在教學中,理解關鍵詞句不但可以啟發學生積極思維,而且可以深刻理解內容和中心。

3、圍繞審美鑒賞與創造展開教學。

審美鑒賞與創造實質就是陶冶學生的情操。語文的審美鑒賞和創造則依靠語文教材,陶冶學生情操,《新課標》在教學建議中指出,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緒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與幫助他們掌握學習方法、提高語文能力的過程融為一體的,不應該作為外在的附加任務。

(8)語文教師如何閱讀教材擴展閱讀:

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時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可以採取的教學方法:

1、在教學實踐中,可以要求學生每天閱讀經典名著30分鍾以上,同時做好讀書筆記,摘抄適量的精彩片段,優美的句子和詞語,並寫出簡短的賞析文字。每天語文課前也可以請一名學生與大家分享讀書筆記。

2、在教學實踐中,可以要求學生誦經典詩詞,背名篇名句,具體做法可以時要求所教授的孩子每天自由選擇背誦一首詩歌,課前請一名孩子上台背誦並和全班同學一起誦讀。

⑨ 中學語文教師如何有效使用教科書

語文教材是課程資源的主要組成部分,是語文教育行為實施中最常規最主要的媒介和載體。我們語文教師在教學工作中要樹立正確的教材觀,正確地使用語文教材。充分發揮師生雙方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進一步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是否正確把握和駕馭語文教材的教學,影響著語文教學的成敗。怎樣才能正確使用語文教材,我認為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語文教學的基本要求是讀、背、寫、說,它們是相輔相成的,要靈活使用。二、 語文新課程標准強調閱讀的整體性,在教學目標中特別強調「從整體上把握文本內容」,要處理好整體感知與局部切入的關系,要做到整合教材,重點講解。因此,教師在備課時,首先應該通讀教材,弄清課文的重點和難點,抓住關鍵句段或關鍵詞語作為切入口,來帶動對文本的整體理解,對文本的結構、作者的情感、表達所用的語言及修辭的研究,甚至段落的切分、標點的運用,一個字、一個詞的推敲,常常會對深入理解整體意義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三、文學作品的「教學建議」也提出「重視對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體感知和把握。這是基於閱讀鑒賞主體和客體兩方面的特點而提出的基本原則,是符合閱讀鑒賞基本規律的總體要求。四、仔細分析教材。 把同類的文章放在一起作為一個專題研究,我們可以設計成以下幾個專題來教學:現代詩專題,古代歷史傳記散文專題,寫人記事散文專題,新聞專題。五、閱讀教學的實施要考慮學生的接受視野、知識背景和理解能力。 閱讀是對話,對話存在於讀者與文本之間,同時受著讀者和文本的雙重製約,學生的實際水平和文本的確定性是對話的前提之一。因此在教學實施中,教師要敢於引導,善於引導。首先,要創設自然生成問題的氛圍,使學生有「疑」敢「問」;其次,對課堂上生成的問題要及時作出判斷,想一想它有沒有價值,跟文本有沒有關系,與教學目標有沒有聯系,值不值得討論探究,然後作出調整。要重視理解性閱讀,因為,我們初中學生還沒有成長為一個「理想的」讀者、「有能力的」讀者,因此,選擇展開對話的適當層面。六、在作文教學中處理好觀點正確與感情真實健康的關系; 新課標強調學生的感情真實健康是第一位的。我們應重視課標規定的目標中「書面表達要觀點明確,內容充實,感情真實健康」「表達真情實感,培育科學理性精神」等要求,為此,強調學生要「豐富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有感而發」「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引導學生表達真情實感,不說假話、空話、套話,避免為文造情。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生活,體驗人生,關注社會熱點,激發寫作慾望。這樣,自然就把寫作教學的過程看成引導學生培養健康的寫作心態和良好的寫作狀態,在寫作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過程。七、在語言表達上,處理好基本功與有創意地表達的關系; 新課程強調有個性地表達,鼓勵有創意地表達,這與重視語言表達基本功並不矛盾。表達與交流的教學,重點是培養實際的表達交流能力,具體來說,就是課標「教學建議」中所說的:「寫作教學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像能力和表達能力,重視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創造性思維。」寫作教學要重視表達實踐,把力氣花在培養學生語言表達的實際能力上,善於觀察生活、體驗情感、搜集素材。 八、 處理好課堂內外結合與課外延伸學習的關系; 把課內和課外結合起來。每個單元,都安排專題研究,每個星期,我們都可以安排時間進行課外延伸。可以安排在星期天,也可以安排在早晚讀,這樣就不佔用教學課時了;最後,每個學生把自己的課外收獲與同學交流。這樣,鍛煉了學生的自主、合作與探究能力。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正確運用教材,正確的進行教學。

⑩ 談語文教師如何使用好教材

及教材在教學中的引導作用 上饒市二中 毛鳳美 【摘 要】教材在語文教學當中的地位是特殊的,如何使好教材對於每位語文教師都是一個很大的課題,我們語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當中應做到如下幾點:教師應該大膽地放手讓學生自己研讀課本,老師作適當的指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加強學生的閱讀量,對學生進行一定量的閱讀訓練;語文教師應科學規劃教材內容;語文教師應加強作文的科學訓練。 【關鍵詞】語文教材 教學規劃 教學手段 多媒體 《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驗修訂版)規定:「課文要具有典範性,文質兼美,題材、體裁、風格應該豐富多樣,富有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要體現教學目的,適合教學,有利於開拓學生視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那麼語文教師應該如何使用好這些已經適應新時代發展的教材呢? 一,教師應該大膽地放手讓學生自己研讀課本,老師作適當的指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 葉聖陶先生說過:「教是為了不需要教」、「教師之教,不在全盤授與,而在相機誘導。必令學生運其才智,勤其練習,乃為善教也」(見《葉聖陶語文教學論集》721頁)。我們教師教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讓學生自己會學習,對文章不理解時,教師應給予必要的指導。當學生在自學中可以理解文章內容、藝術技巧時,教師的教就是沒必要的。 二,加強學生的閱讀量,對學生進行一定量的閱讀訓練。 讓學生在有一定壓力和目標的情況下學習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一個很重要手段。那麼語文教師就應該在平時的教學中選擇一些好的語文課文放手讓學生進行大量的閱讀。 三,語文教師應科學規劃教材內容。 對學習的程序安排有個科學規劃,才會取得良好效果。如果規劃不當,教學的最後效果是要大打折扣,我們老師都有這樣一種經驗,同樣的一堂課,同一本教案,如果你的授課順序不一樣的話,最後的情形會很不一樣。如在魯迅的《葯》中,可以先把康大叔的有些動作描寫的語言先去掉,然後叫學生填寫,進行比較分析,學生就會感受到魯迅語言的精彩了,可見,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如果對教材進行適當的科學的規劃,合理安排教學步驟,教學內容,那麼語文教師的教學也會有很大的改善。 四、語文教師應加強作文的科學訓練。 如果作文能走科學化的道路,逐步提高學生的寫作意識,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也就有了可能。近年來,很多優秀語文教育工作者,在作文教學有序化方面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如描寫技能訓練中的描寫訓練,我們可以在教學當中給學生一個主題或事物,然後讓學生從各個不同角度,不同層面進行描寫訓練,當然這不是一日之功,我們經常有意識地讓學生進行這方面訓練,做到有序可循,從而提高訓練的效率,加快學生寫作能力的發展,最後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那麼,我們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呢? 一、教師少評、學生多議 語文教育是一種情感教育,它的人文性特徵最突出,所以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應該把學生看成是有著豐富情感的人,而不僅僅是獲取科學知識,語文教師不能只停留在標准答案的獲取,怕學生得不到高分所以就拚命的灌輸基礎知識,使學生對語文失去本應該有的興趣,扼殺了他們的創造力。 語文課時有限、而語文學習任務很重,只有改變教學理念,謀求新的思路,才能提高教學效果,完成教學任務。 二、教學內容具體化,不能漫無邊際,空洞乏味 我們在前面的分析當中提到在教學過程當中,教師應做到少評,學生多議。但這並不意味著教師在教學的過程當中的地位降低,我們只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老師起到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指導作用。那我們老師在指導學生的學習過程當中,尤其要注意自己的思路一定要清晰,立場要鮮明,主題要明確,否則知識過於繁雜,學生覺得不知所以然,老師教得不知所以然,切忌漫無邊際,又大又空。 三、教材與教輔讀本相結合 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當中主要利用的資源肯定是手中的教材,但這遠遠不能滿足語文學習需要,所以語文教師在自己的業務能力結構當中,平時的教學當中應注意搜索與教材內容相似或相近的文章和資料,這樣在講課的時候課堂與課外有機結合,使得自己的實際教學盡可能翔實,學生盡可能完善地掌握課本所要傳的思想內容。如曹禺的《雷雨》讀本中節選了全文的另外幾個部分,如果布置學生預先將課內外各部分放在一起完整地閱讀一遍,則對課內節選部分的學習一定有幫助; 四、利用多媒體、網路等現代化教學手段 現代語文教與傳統語文教學有著很大的區別,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知識爆炸的時代已經來臨,各種新事物、新技術層出不窮,有很多晦澀難懂的內容,我們可以藉助現代多媒體及網路資源,搜索相關主題的文字資料,圖片資料、影像資料進行現代化手段教學,將復雜的問題簡單化,將難教的問題直觀化。 總之,語文教師應該給學生大量時間閱讀,科學規劃教學內容,科學進行寫作訓練,利用多媒體進行對教材的補充和完善,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1.《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驗修訂版)2.《葉聖陶語文教學論集》.葉聖陶.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閱讀全文

與語文教師如何閱讀教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468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14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062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793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618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11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063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487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095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81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85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201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410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55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98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083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320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144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23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