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如何緊扣語文要素展開教學

如何緊扣語文要素展開教學

發布時間:2023-08-31 02:31:53

㈠ 如何確保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目標緊扣語文

1.從需要出發,以課題引領,拓寬語文運用的空間。
語文綜合性學習,有的是語文學科範圍內的聽說讀寫活動,其作用在於突破分細小項目練習的局限,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的能力;而有的是跨領域的綜合,其作用除了鍛煉綜合運用的能力之外,還以課題引領的形式,突破傳統的閱讀教學指標和作文路數,使學生進入新的學習活動空間。過去中小學生的閱讀主要是課內選文的閱讀和課外憑個人興趣的閱讀,而在綜合性學習中,學生在課題的引領之下,根據任務的需要,設計方案,組織活動,選擇、搜集、閱讀相關的材料,開展書面和口頭的交流,學生在活動中有分工,有合作。這樣的活動,不只是集中在一個比較窄小封閉的語文知識或能力問題范圍內反復進行技能訓練,而是由任務、課題出發,打開思路,拓展閱讀視野,引進新的話題,幫助學生構建起一個新的思考空間和話語系統。一個人要很好地領會和准確地表達某個方面的思想,他必然要熟悉這個領域的核心知識和概念、慣用詞語和某些特定的表達方式。一個人的言語活動如果只是局限在某一個領域,比如說日常生活領域,那麼他跟其他人的交流只能是日常生活的話題。因為不熟悉、不習慣其他方面的話語,他就很難參與其他領域的交流。語文綜合性學習正有利於引導學生走進一個個新的話語領域。這類活動的設計要著眼於以課題、任務來引領。
2.溝通語文與不同領域的聯系,增進語言與思維的活動機制。
一個人的言語系統、思維系統要能夠跟外界不斷地交流信息,形成開放的系統,需要有可以接納和釋放信息的「觸點」、「介面」來與外部系統連接。這種「觸點」、「介面」一般會由外部系統里具有代表性的形象、概念、詞語、表達方式等構成,如果一個人這樣的「觸點」、「介面」少,那麼他的思維空間和話題范圍就相應地會有很大的局限性。相反,如果他的「觸點」、「介面」多而且活性強,那就會時時觸發聯想和想像,他就可能有比較大的思維活動和言語活動的空間,思維的發散、連動、轉換、統籌的機制和語言反應機制也可能變得靈敏。語文綜合性學習就是要在這「連接」、「溝通」、「激活」上產生效應。在不同領域里開展這項學習活動,就是要使學生在他們的語文學習鏈上逐步形成許多與其他領域連接的 「觸點」、「介面」和相應的活動機制。
3.在動態的過程中實現整合,提高實際的應對能力。
在語文學習中,在相對靜態的學習空間進行某個局部環節的分項練習,這無疑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在動態的實際情景中學習,是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必不可少的環節。投入到生活和其他方面的實踐中去開展跨領域的綜合性學習,學生會遇到許多比靜態情景中遠為復雜的問題。學生在動態的過程中,學習調動、整合各方面的因素來解決問題,就會大大提高在語文實踐中的應對能力。語文綜合性學習的設計要在「實際問題」、「動態過程」、「應對能力」等方面多加考慮。
4.指向基本目標,爭取多方面的收獲。
綜合性學習,既要注重「綜合」,又要強調基本目標的落實。綜合性學習,有不同領域內容的交叉,會形成一些邊緣地帶,這些地帶可能是「四不像」。過去往往是各個學科只管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哪個學科都不管這「四不像」地區。這「四不像」地區通常是實施難度最大的地方,但也往往是能量和效益最集中的地方。另一方面,綜合性學習又不能是盲目雜亂的,它必須有一個明確的基本指向。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基本目標應當指向語文,首先要保證在語文的某一個方面或幾個方面取得比較確定的成效。當然,一項綜合性的學習活動,在某個方面有所收獲的同時,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獲得一定的「副產品」或「附加值」,如,增強了在其他領域里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和能力;在跨領域的語文綜合性學習中受到啟發,找到其他領域的課題;開始學做課題,包括課題咨詢、查閱資料、設計活動方案以及每一個細節,活動的組織和推進,方案的實施和調整,成果的提煉和展示,等等;學生通過這樣的活動拓寬了視野,增強了學習的自信心,提高了自學能力和合作學習能力。要搞好語文綜合性學習,必須緊扣基本目標,同時爭取更為豐滿的成果。
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目標指向,要考慮的還有語文探究學習的目標定位問題。語文綜合性學習,是重在實際應用能力,還是著眼於探究能力?我們認為,這兩個方面的能力都重要。語文綜合性學習,有的活動可著重於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運用能力,有的可著重於培養探究能力。不過,在以往的語文綜合性學習的設計中,我們看到,有一些探究活動定位有些偏移,因此有必要作一個界定:「語文的探究」,所探究的應該是語文的問題,而不是藝術的問題、自然科學的問題、生活中的問題,等等。在一些綜合性學習中,探究其他領域的問題,而語文在這當中發揮很大的作用,這樣的活動算不算「語文的探究」?我們說,這是別的學科、其他領域的探究,不是「語文的探究」,這可以說是某個領域探究活動中的「語文的運用」。在語文綜合性學習中,以其他領域的內容為題目,這也是可以的,就像語文課上也需要學習有關自然科學、藝術等方面的文章一樣,但是務必注意,設計思路應該是以其他領域的問題作為「引子」,引發興趣,提起話題,而活動的每一個環節的成果設計都要首先落到語文的目標上。
二、從選題看綜合性學習目標的定位。
現有的語文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中和一些學校自擬的綜合性學習選題大致可以分成三類。
第一類,基本上在語言、文字的學習和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的課堂教學范圍內,將「聽、說、讀、寫」整合在一個題目之下。如,有的教科書設計了圍繞「漢字」展開的綜合性學習活動,有閱讀、游戲、問題探究、討論,等等,活動形式多樣,但是學習內容和目標都在語文學科範圍之內。再如,有的教科書里,結合有關單元課文的學習,以「我愛我家」為題,開展口頭和書面的交流。這類選題范圍比較小,所涉及的內容和話語大抵都在日常生活圈內,多數學生有比較多的話可說,目標比較容易確定,設計的幾個環節也比較具體,一般不大會產生目標偏離的情況。
第二類,就是從語文教科書和課堂教學延伸出去,開展語言、文字、文學方面的學習活動,如,「社會用字情況調查」,組織學生選定各自的任務,走出校門展開調查研究。經過觀察、搜集、訪問、分析、整理、撰寫報告等一系列活動,認真投入的學生會有多方面的收獲,如,增強用字規范的意識,提高識別錯別字的能力、語文綜合運用的能力和參與社會活動的能力。屬於這一類型的選題還有「文學采風」、「編一份手抄報」、「對聯文化」、「愛生活,愛詩歌」,等等。這些活動內容一般都會超出教科書,超越課堂教學,相比前一種,活動范圍比較廣,耗費的時間多,還要做較多的組織工作。學習的目標和效果可能不像前一類那樣容易控制。
第三類即課題選自生活或其他方面的學習領域,內容超越語文學科。例如,在學習一組關於自然科學方面內容的詩文之後,從其中的一篇課文延伸出去,開展 「探索月球奧秘」的綜合性學習。再如,「某地旅遊資源調查」、「環保小課題研究」、「黃河,母親河」、「戲曲大舞台」、「秋遊計劃」,等等。這類課題有的貼近生活、適應社會的需要,有的滿足學生的興趣,搞得好會很出彩。但是另一方面,這類課題偏離語文課程基本目標的風險也比較大,師生需要投入的時間和精力也比較多。
這里引用山東泰山國際學校薛運鋒老師關於《橋》的綜合性學習案例,來對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目標設計展開一些具體的討論。薛老師這一活動的意圖是,「在學習課文《橋梁遠景圖》的基礎上,由課內延伸到課外,聯系生活實際,引發學生探究的興趣,開闊學生的視野,使學生認識到一個事物可以從多種角度去把握,一個問題會有不同的切入點,掌握一定的材料,運用適當的方法,就能對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進行探討,得到一定的收獲。」活動目標如下:
1.引導學生圍繞主題,動口、動腦,通過實地參觀、訪問、查閱圖書資料和互聯網獲取信息、篩選信息,使學生了解橋的發展,認識古今中外的名橋,拓寬學生的視野,受到美的熏陶感染。
2.讓學生獲得研究探索的積極體驗,通過小組成員的分工合作,培養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善於質疑、主動探究、團結合作的精神和熱愛科學的意識。
3.聯系生活實際,由有形的橋到無形的橋,拓寬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想像力。
4.指導學生形成書面材料,培養學生口語交際和書面表達能力。
這是一個跨領域的學習活動,目的在於以「橋」為題組織材料和線索,搭建一個活動平台,引導學生在活動中綜合性地運用語文、學習語文。活動的成果有幾個方面:「為學生建立起一個新的領域里的話語系統」;「讓學生在興趣中激發寫作動力,有了覽物之情,有了切身體驗,作文就走出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的困境」;「再就是在賞析詩文時,引導學生品味關鍵詞句,讓他們品味詩文中精確優美的語言,感受歷史文化的沉澱,受到審美教育」;「調動了同學們參與的積極性」;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由有形的橋聯想到無形的橋」,「拓展了學生思維,激活了學生的想像力和聯想力」。老師在這一活動上花費了不少心血,有很好的設想,在實施過程中又進行了反復的調整,取得了不少成績。開展這樣的活動是一項具有探索性、創造性的工作,給學生帶來多方面的收獲,對教師也是很有價值的鍛煉。
不過,這一活動的目標定位,還有調整的必要,主要是需要再進一步把著力點向「語文」移動。這一活動的設計中,有些內容列為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基本目標不合適,如「通過實地參觀、訪問、查閱圖書資料和互聯網獲取信息、篩選信息,使學生了解橋的發展,認識古今中外的名橋,拓寬學生的視野,受到美的熏陶感染。從而了解橋凝聚著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培養學生學科學的意識」。語文學科的綜合性學習,目標不宜首先聚焦在「認識橋,研究橋」上,而是應該在有關「橋」的一些重點文本的閱讀、誦讀上,在以「橋」為題的表達交流上;也可以從「橋」這個字的結構和基本意義入手進行討論;還可以溫習一些由「橋」構成的詞語詩句等,把對於橋及其詞義的發展的理解結合進來。在實現語文課基本目標的基礎上,伴隨產生一些其他方面的成果和附帶的效益,如「愛科學的意識」、「增加有關橋梁建築的知識」等,這是應當歡迎的。在從「橋」引發的「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引進對學習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目標的考慮,是十分必要的,但同時又要注意處理好目標群內部的關系。
首先是學生的興趣和需求。這當然是各學科的課程設計和教學實施都應該注意的要點。不過綜合性學習更需要重視這個問題。因為綜合性學習內容較多,過程較長,對學生自主參與的要求比較高。如果學生缺乏興趣,就不可能積極投入,這樣一個投入較多精力的活動就有可能收效甚微。
其次是課題的價值,當然是指它的教育價值,特別是在實現語文課程目標方面的價值。如果課題光是顧及滿足學生的興趣,而教育價值卻不清楚,這肯定是不足取的。如果課題雖有價值,但基本目標不在語文學科,這也需要重新考慮:要麼是放棄,要麼是調整設計思路。語文綜合性學習課題的選擇一定要把握好方向,要確保基本目標落在語文上。

㈡ 如何利用單元語文要素指導小學語文課堂教學

收藏

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將語文要素分解成若干知識點或能力訓練點,分布並體現在每個單元導語、每一篇課文的課後練習、語文園地等欄目中。教師在教學中應以語文要素為指引,採用合理的教學策略,循序漸進地落實語文要素,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2011年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語文要素是統編教材的編寫骨架,是編者按照《課標》學段目標與內容的要求相對應分布在各冊教材里的訓練要素,呈螺旋式遞進,指向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語文要素包括語文知識、語文能力、語文策略、語文學習習慣等,是學生閱讀學習中必不可少的能力。基於此,筆者根據語文課程的學科特點和統編教材的編排特點,結合教學實例,探討如何讓語文要素在小學語文課堂落地生根。

一、 理清梯度序列 把握語文要素

統編語文教材單元篇章頁的語文要素是本單元語文教學的訓練點,為教師准確把握單元教學重點、落實教學目標提供了憑借和參照。教師在落實單元語文要素時要從統整的角度展開,將要素細化在整個單元的教學內容里,並通過有層次、有梯度的教與學,穩步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

比如,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以「走進外國文學名著」為人文主題,編排了三篇經典的外國文學名著,設置了三個語文要素。筆者教學這單元時,緊扣單元要素整體構建,根據不同文本特質與單元要素之間的關聯,展開多角度、多層次遞進式的教學思路,統整細化單元落實語文要素的具體策略(詳見下表),為有效落實語文要素提供保障。

教師只有強化梳理單元要素的理念,才能清晰地把握單元教學要點,為後續每一課指明教學方向,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二、 藉助課後習題 落實語文要素

語文要素的落實要依附於練習。課後習題編排的內容著眼於本單元的語文要素,從「理解與交流、積累與運用、拓展與實踐」三個維度設計,是編者根據課文特質編排的知識要點、能力訓練和教學的重難點。因此,教師要准確把握編者意圖,藉助課後習題,採取有效的教學策略分步教學,落實語文要素。

例如,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語文要素之一是「關注外貌、神態、言行的描寫,體會人物品質」。而《十六年前的回憶》一文的課後練習第三題:「下面的句子描寫了李大釗的外貌、神態和言行,讀一讀,再找出類似的句子體會他的品格。」顯然,這是編者為落實單元。

㈢ 在小學中,分析教師如何落實語文課程課標及語文要素。可以從課標,人文主題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落實語文課程標准及語文要素,可以採取以下幾個步驟:

㈣ 怎樣在教學中把握語文要素

教育即生長 | 統編教材把握語文要素教學的兩條策略

教育即生長
08月17日

統編教材我們強調雙線並行。抓住語文要素的時候,我們給老師們兩條策略。

第一條操作策略是,一定要研究習題。歷史的教訓是,重內容理解,輕語言、語用能力,導致語言學習的異化。而改革的思路,緊扣語言、語用能力,與繁瑣的分析式閱讀教學告別。

單元要素把握准,課後習題是切入點,每一道課後習題都跟單元語文要素密不可分。所以老師們要有這樣解讀教材的習慣,這也是學習策略、研究策略。當我們去認真的研究課後的習題,回來再去讀課文,就不再一段一段挨著分析,一個問題沒完沒了的窮追猛打,孩子就喜歡上語文,喜歡上你,我們也就與繁瑣的分析式閱讀教學告別。

藉助統編教材我們應該走出誤區,回歸語文本身。

統編教材課後習題有很多都是孩子們主觀表達自己閱讀感受的。比如《葡萄溝》,「你喜歡葡萄溝嗎?說說理由。」比如《日月潭》,「你覺得日月潭美在哪兒? 找出有關的句子讀一讀。」單元的人文主題是家鄉,讓學生們愛家鄉。所以語文要素也應當落在這里,讓學生們抓住重點詞語,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理解內容,然後表達自己的主觀感受。

策略二,研究習題了解語文要素的梯度序列。語文要素長線的發展,它是梯度序列呈現的。比如說朗讀,比如說習作,等等。課堂上真正的讓學生用工具方法、策略去講故事,一定不要變成老師分析,講解完後學生再講故事。凡是有講故事要求的課文,課堂就要給孩子,哪怕他講兩三遍,講了一次又一次,我們會看到一次一次提升,看見能力成長。

減負,不止書面作業的減負,課堂教學過程給孩子們帶來心靈的減負,心情、情緒的減負,這比書面減負要更重要。

研究語文要素,是不是帶來一些新的思考? 到底課堂上應該教什麼?

(本文作者武瓊,全國著名特級教師,教育部新課程標准語文教材審查委員。)

㈤ 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有效落實語文要素

㈥ 如何在課文中落實人文要素和語文要素

一、「語文要素」概念的界定
「語文要素」到底是什麼?相信很多剛接觸部編教材的一線老師肯定會問這樣一個問題。那麼首先我們要明確這一概念。
「語文要素」聽著很陌生,但是並不是一個全新的概念。首先我們要明白什麼是「要素」。「要」是必要,不可或缺的意思。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是:構成事物的必要因素。那麼從字面上來看,「語文要素」即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必須掌握的必要元素。從內容來看:字、詞、句、文中包含的最基本的語文知識;書寫、閱讀、寫作、審美和口語交際等豐富的語文能力;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有效的學習策略……這些都屬於「語文要素」的范疇。
二、「語文要素」在教材中的呈現
那這些要素在教材中是如何呈現的呢?在部編教材中,在課文和語文園地中標有許多 「提醒」小標識,大多用上了第一人稱的語言,讀起來親切、易懂,學生也很感興趣。如為了落實新課標要求的「讓學生結合上下文來理解詞語的意思」,在一下這一冊教材中就有這樣的安排:
在第6課《樹和喜鵲》一文中,第二小節「樹很孤單,喜鵲也很孤單」,在「孤單」一詞下方有小要求:讀了第一段,我知道了「孤單」的意思。第一小節中,「從前這里只有一棵樹,樹上只有一個鳥窩,鳥窩里只有一隻喜鵲。」回扣第一小節,想像樹和鳥的處境就不難理解「孤單」的意思了。還是在本冊第14課《要下雨了》一課中第6小節小魚說:「要下雨了,水裡悶得很,我們到水面上來透透氣。小白兔,你快回家吧,小心淋著雨。」這里也出現了提示:讀了這一段我知道了「悶」的意思。在這一冊教材中就這兩次設計,一處結合上下文理解字的意思,另一處聯繫上文理解詞的意思。這樣精妙的設計,關注了年段目標,聚焦了思維能力,有利於學生真正感悟和學會結合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方法,設計巧妙。
在語文園地中的標識就更豐富了,如「遇到不認識的字可以用部首查字法查」「我從火車票上也認識了好多字」「廚師什麼意思呢?讓我們來藉助拼音查字典」這些標識,都為學生的語文素養發展提供了切入點,同時教師也明晰了教材解讀和課堂教學的方向。
同時,在每一篇課文的課後練習中,也設計分布了許多「語文要素」。不僅有知識點也有能力訓練點。例如,在部編版二年級下冊的《祖先的搖籃》一文課後就有這樣一道題目「

朗讀課文,注意讀好2—3小節的問句」,我們就可以根據這道課後練習,明晰本篇課文的教學目標之一: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讀出猜測的語氣。同時這也是這節課需要重點落實的語文要素。有了課後習題的提示,教師自然會將其作為教學的難點並提示學生:祖先可能在搖籃里做這件事,也可能做那件事。全憑作者的猜測,所以朗讀的時候語氣要上揚。在一下《姓氏歌》一課後有要求:介紹自己姓什麼,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將知識點和能力訓練相結合,培養了學生口語交際的能力。不難發現,通過課後練習題,一線教師可以更加精準地發現需要落實的「語文要素」,讓教學不再盲目無序,對青年教師更至關重要。
三、「語文要素」在教學活動中的落實
「語文要素」的明確提出,大大解決了一線教師面對教材到底要教什麼和學生具體應該學什麼的難題。那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該如何保障「語文要素」有效實施,教學活動該如何開展?教學策略又有哪些調整呢?我認為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基於學情,明確目標
第一學段的「語文要素」沒有相應的單元導語提示,這就需要執教教師充分解讀教材,根據「語文要素」的設計來靈活地安排教學內容,組織教學活動。因此,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學情樹立明確的教學目標。
同一「語文要素」的學習是循序漸進的,在不同的學習階段會有更深層次的要求,如「理清文章脈絡」在教材中的編排就是層層遞進的。從二年級上冊《千人糕》中藉助插圖說說千人糕需要經過哪些勞動才能做成。並且文章給了學生明確的圖案。到二下《蜘蛛開店》一課中課後思維導圖的形式,學生需要根據課文內容自己完成一張表格式圖案,再根據圖案來說說蜘蛛開店的過程,由此來理清文章脈絡。不難發現,同樣是理清文脈,從二上到二下教學目標一步步提升,在教學中,一線教師要發現並遵循目標的延續和遞進,並設計有效的教學活動,展開教學。
(二) 依託目標,展開教學
「語文要素」的學習要依託明確的目標,如我在執教二

下《祖先的搖籃》一課中,課後習題有兩個要求,一是想像一下,在祖先的搖籃里,人們還會做些什麼?仿照第2或第3小節說一說;還有一個讀一讀,注意加點的詞語:摘野果、采蘑菇、挖野菜等動賓形式的短語。在教學中我圍繞搖籃「有意思」展開學習,以生為本,遵循認知規律,讀中發現文本特色語言——動賓短語。根據低段學生年齡特點,運用各種直觀形象的方法,如:看圖聯系字義、字形演變、動作表演等,體會動詞的妙用。學生樂中學,印象極為深刻。積累語言,拓展練習,接著仿寫短語,如此循序漸進地展開學習,降低了難度,卻提升實效。增強了學生對動賓短語的理解和記憶。在教學中學生發散想像力,寫出了「數星星」「抓長毛象」「畫壁畫」等充滿想像力的短語。可見,這一環節的設計既符合學情,也發展了學生的語文素養。接著我讓學生創編詩歌,運用剛剛所寫的短語回讀文本,在課文語境中遷移運用動賓短語。整堂課學習緊緊圍繞「發現——學習——運用」展開活動,逐步引導學生親歷言語的認知、覺醒和創造的過程。緊扣本課目標,做到教學重點突出,一課一得。
(三)關注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系
識字、寫字、朗讀、積累是低年級閱讀教學的重要內容,但這些內容的學習並不是孤立的,老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將這些內容進行有機整合。如在教學一下《動物王國開大會》一課中,老師在教學中可以設計分角色朗讀,體會不同人物的不同語氣,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同時,朗讀後可增加生生互評的點評環節,同樣也提升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多種能力共同發展。
語文學習不是簡單枯燥的知識傳遞與能力訓練。還要關注教學情境的設置,讓語文學習擺脫枯燥的刻板印象,成為一種充滿情趣的審美過程。讓「語文要素」在學生心底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㈦ 在日常教學中怎樣落實語文要素

一、「語文要素」概念的界定
「語文要素」到底是什麼?相信很多剛接觸部編教材的一線老師肯定會問這樣一個問題。那麼首先我們要明確這一概念。
20世紀70年代的文化轉向,使人們開始關注翻譯中的文化因素,例如譯者的社會地位、宗教信仰、甚至性別身份。能否讀懂並准確譯出作者的「潛台詞」和內心感受,更多的還是依賴於譯者自身對原作、原作者的了解以及自身的專業技能與世界價值觀念。因此,女性主義譯者對於男性譯者的無法與女性感同身受的「批判」並不合理。
「語文要素」聽著很陌生,但是並不是一個全新的概念。首先我們要明白什麼是「要素」。「要」是必要,不可或缺的意思。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是:構成事物的必要因素。那麼從字面上來看,「語文要素」即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必須掌握的必要元素。從內容來看:字、詞、句、文中包含的最基本的語文知識;書寫、閱讀、寫作、審美和口語交際等豐富的語文能力;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有效的學習策略……這些都屬於「語文要素」的范疇。
「阿斌」,竹韻推著龍斌一邊走,一邊興奮地說,「我想去老家請個保姆來,有保姆侍候你我更加放心,也免得姐姐走上走下的。」
二、「語文要素」在教材中的呈現
那這些要素在教材中是如何呈現的呢?在部編教材中,在課文和語文園地中標有許多 「提醒」小標識,大多用上了第一人稱的語言,讀起來親切、易懂,學生也很感興趣。如為了落實新課標要求的「讓學生結合上下文來理解詞語的意思」,在一下這一冊教材中就有這樣的安排:
在第6課《樹和喜鵲》一文中,第二小節「樹很孤單,喜鵲也很孤單」,在「孤單」一詞下方有小要求:讀了第一段,我知道了「孤單」的意思。第一小節中,「從前這里只有一棵樹,樹上只有一個鳥窩,鳥窩里只有一隻喜鵲。」回扣第一小節,想像樹和鳥的處境就不難理解「孤單」的意思了。還是在本冊第14課《要下雨了》一課中第6小節小魚說:「要下雨了,水裡悶得很,我們到水面上來透透氣。小白兔,你快回家吧,小心淋著雨。」這里也出現了提示:讀了這一段我知道了「悶」的意思。在這一冊教材中就這兩次設計,一處結合上下文理解字的意思,另一處聯繫上文理解詞的意思。這樣精妙的設計,關注了年段目標,聚焦了思維能力,有利於學生真正感悟和學會結合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方法,設計巧妙。
在語文園地中的標識就更豐富了,如「遇到不認識的字可以用部首查字法查」「我從火車票上也認識了好多字」「廚師什麼意思呢?讓我們來藉助拼音查字典」這些標識,都為學生的語文素養發展提供了切入點,同時教師也明晰了教材解讀和課堂教學的方向。
同時,在每一篇課文的課後練習中,也設計分布了許多「語文要素」。不僅有知識點也有能力訓練點。例如,在部編版二年級下冊的《祖先的搖籃》一文課後就有這樣一道題目「 朗讀課文,注意讀好2—3小節的問句」,我們就可以根據這道課後練習,明晰本篇課文的教學目標之一: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讀出猜測的語氣。同時這也是這節課需要重點落實的語文要素。有了課後習題的提示,教師自然會將其作為教學的難點並提示學生:祖先可能在搖籃里做這件事,也可能做那件事。全憑作者的猜測,所以朗讀的時候語氣要上揚。在一下《姓氏歌》一課後有要求:介紹自己姓什麼,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將知識點和能力訓練相結合,培養了學生口語交際的能力。不難發現,通過課後練習題,一線教師可以更加精準地發現需要落實的「語文要素」,讓教學不再盲目無序,對青年教師更至關重要。
三、「語文要素」在教學活動中的落實

㈧ 語文要素如何在課堂落地

一般認為,「語文要素」包含的是語文「學什麼」和「怎麼學」的內容。我這里借用王尚文先生的話來說,語文要素包括謀篇布局和遣詞造句。

《白楊禮贊》是一篇經典文章,試以此文教學為例,說說「語文要素」如何在課堂教學中落地。

一、品讀關鍵句,琢磨文章的謀篇布局。

如:

那就是白楊樹,西北極普通的一種樹,然而實在是不平凡的一種樹!

這就是白楊樹,西北極普通的一種樹,然而決不是平凡的樹!

這兩個句子,有多層意思:

一、句首分別是「那」和「這」,表示作者的視角由遠及近。教學時,需要讓學生分清指出,內化於心。文章第二段開頭即是「當汽車在望不到邊際的高原上賓士」,第三段則明確寫道:「然而剎那間,要是你猛抬眼看見了前面遠遠有一排……」

這兩段文字中的「望不到邊際」「遠遠」,都表示是「遠望」;在文章的第七段描述了白楊樹的外形之後,則是用「這就是白楊樹」,這是「近觀」。理清這一層意思,對於學生寫作大有裨益,尤其是在復雜的情境如場面宏大、頭緒繁多時,確立一個合理的順序來寫作,就會從千頭萬緒中「剝繭抽絲」,理出思緒。

二、第四段中的「實在」到第六段的「決不是」,伴隨由遠及近的觀察,作者的情感愈來愈熾熱,語氣也越來越強烈。從「一種樹」到「樹」,句式更加簡短有力,更加堅信肯定。可想而知,如果作者刻意將第六段的句子與第四段修飾得完全齊整,就失去了靈活變化而多了一份匠氣和板滯。

三、這兩個句子是文章線索的具體標志語言。散文的線索,往往會在一個字、一個詞、一個句子或明或暗地表達出來。本文就是比較好範例,作者直抒胸臆的句子,除了這兩句,還有開頭和文章最後一句,首尾呼應,一氣呵成。排列如下:

1、白楊樹實在是不平凡的,我贊美白楊樹!

4、那就是白楊樹,西北極普通的一種樹,然而實在是不平凡的一種樹!

6、這就是白楊樹,西北極普通的一種樹,然而決不是平凡的樹!

9、我要高聲贊美白楊樹!

教學時,請學生把這一組四個句子聯讀,文章的線索就顯豁了。

這是寫作上的謀篇布局。

二、品析關鍵詞,解讀文章的遣詞造句。

從「寫什麼」到「怎麼寫」是語文「體性」的追求。教學時,還需要用藉助具體的語辭來幫助學生理解作者的遣詞造句。

比如,文章第五段,寫白楊樹的外形,怎麼寫的呢?這就要學生能抓住關鍵的信息來梳理,文中寫到「干、枝、葉、皮」,學生圈出這些詞,就知道了寫樹的外形可以從這些方面著手,不是雜亂無章。而且,描寫某一事物,切忌眉毛鬍子一把抓,把外形所有方面巨細無遺如同照相一般悉數描摹,而是著意於與象徵意「相關聯」的部分,其他的需要舍棄。

比如,本文主要寫作手法是象徵。象徵,是指通過某一特定的具體的形象以表現與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或感情。朱熹在《詩集傳》中言:」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白楊樹與北方看日軍民神似,如白楊樹干、枝、葉、皮,分別蘊含著高大、筆直、聚攏、向上,參天聳立、不折不撓等,都是既有形象美,又有內在美。

此處理解到位,白楊樹與下文北方抗日軍民的神似就有了根基;如果沒有這一鋪墊,那麼,白楊樹象徵北方的抗日軍民以及他們身上的那種精神和意志,就會失之於空洞的術語。



語文要素:

主要是指語文的學習,包括應該學習的語文知識,應該培養的語文能力,應該掌握的語文學習方法,應該養成的語文學習習慣,應該形成的語文素養。

語文是語言和文化的綜合科,它是聽、說、讀、寫、譯、編等語言文字能力和文化知識的統稱,也是口頭語和書面語的合稱,是語言規律和運用語言規律所形成的言語作品的言語活動過程的總和。

閱讀全文

與如何緊扣語文要素展開教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461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13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047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778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611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100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04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476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07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800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840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186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394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54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978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071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300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134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22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