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語文的人文性如何理解

語文的人文性如何理解

發布時間:2023-01-27 03:08:19

Ⅰ 人文性是什麼意思人文性解釋

1、人文性是強調語文學習的過程,既要學生實現自我成長,也是激發學生創造力和生命力。
2、於漪老師認為:人文精神的內涵應該包括知、情、意等方面,主要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裡品質等。「人文性」著眼於語文課程對於學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課程所具有的人文學科的特點。

Ⅱ 如何理解語文教學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語文課程的性質:工具性、人文性。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課改」以來有人在強調人文性的時候,不恰當地「將孩子和洗澡水一起潑掉」。「孩子」即語文本體。這樣做又陷入了片面性,必然造成工具性與人文性兩敗俱傷。

工具性是語文課程的根本屬性,是設立語文學科的理由,也是區別於其他學科的獨特性。正如葉聖陶先生所說,學生須能讀書,須能作文,故特設語文課以歷練之。訓練語言(包括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語」指口頭語言,「文」指書面語言)是語文科的專責。

人文性是語文課程的重要屬性。課程內容、課程資源中豐富的人文內涵,決定了這一課程性質。人文性,可以理解為人性與文化性的整合,包括文化、道德、情感等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語言是最重要的文化載體,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民族總是把自己全部精神生活的痕跡都珍藏在民族的語言里。」(烏申斯基語)因此,語文作為學習母語的課程,必然具有人文性。

工具性與人文性是表與里、皮與毛、血與肉的關系。工具性是「表」,人文性是「里」。工具性是載體,人文性是靈魂。工具性如「皮」,人文性如「毛」,「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工具性如「肉」,人文性如「血」,有血有肉,才是鮮活的生命。工具性與人文性是與生俱來、相輔相成的。沒了工具性,便沒必要設語文課,人文性也無從談起;沒了人文性,語文課只有孤立的字、詞、句、篇,枯燥的、機械的語言訓練,語文課便失去了生機、情感和韻味。恰切的做法是在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的過程中,在培養語感、發展思維、積累語言、積淀文化的過程中,吸收人文內涵,培植人文精神。

語文教師「守土有責」。要警惕內容龐雜、形式翻新、喧賓奪主、淡化本體。我們在漫長的改革過程中,已經交出了昂貴的「學費」,要防止左右搖擺,避免大的曲折,種好自己的田,澆好自己的園。

我是上海精銳的一名老師,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Ⅲ 淺談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與人文性論文

淺談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與人文性論文

在日常學習和工作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論文吧,論文寫作的過程是人們獲得直接經驗的過程。你所見過的論文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收集的淺談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與人文性論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淺談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與人文性論文 篇1

一、什麼是語文教學中的工具性與人文性

1.工具性

學生學習語文就是通過學習祖國語言及各種表現形式(口頭語言、書面語言)達到能夠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的目的,這就是學習語文最根本的目的。正如葉聖陶先生所言:「語文是工具,自然科學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數、理、化,社會科學方面的文、史、哲,學習、表達和交流都要使用這個工具。」這說明了語文學科所獨有的學習與工作的基礎工具的特徵,這就是語文教學中的工具性。

2.人文性

人文性的基本內涵一般是指對人自身完善的關注與追求,包括人的尊嚴、價值、個性、理想、信息、品德、情操等方面。具體到語文教學中的人文教育,我認為主要包括以下幾層含義:一是指漢語漢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認識、歷史文化和民族感情;二是引導學生開掘漢語漢字的人文價值,注重體驗漢民族獨特的語文感受,學習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三是指尊重和發展個性,培養健全的人格。

二、工具性與人文性的辯證關系

工具性與人文性既性質不同、相對獨立,又相互融合、密不可分。語文教育工作者的任務就是尋求二者的有機結合,在教學實踐中使工具性和人文性相互為用、相互促進,這是語文教學的獨特個性。

三、語文教學中為什麼要使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

語文教學中,工具性與人文性是統一的。這是因為:

1.語文學習過程的特殊性表明,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學科的本質屬性。

語文學習的過程是學習者個體的言語行為過程,言語行為及其結果是個人的生命、意志的體現,是個人的願望、要求、觀念等。即使僅僅是表述客觀的事實、規律和真理,也無法避開表述者的認識和態度。就整體而言,言語是人類文化、心理結構的外化,是人類的生命之聲、心靈之聲。言語和語言同思維、認識不但不可分割,而且還決定了人的思維、情感、知覺意識和無意識的格局。正如卡西爾所說:「在某種意義上,言語活動決定我們所有其他的活動。我們的知覺、直觀和概念是我們母語的詞語和言語形式結合在一起的。」就個體而論,一個人言語活動的過程就是他作為人的生命活動、精神活動,是他實現個人意志和生命價值的過程,體現出不同的個性色彩和人格力量。言語活動在較高層次上集中體現著語文的人文價值,因此,人在學習、掌握和運用語文時,總是既掌握語文知識、訓練聽說讀寫的語文能力,同時又受到了人為因素的充實和熏陶。而人為因素在充實人的精神、陶冶人的靈性時,又潛在地提高了人的認識水平,轉化為人的思維能力和言語能力。

2.從國家的培養目標看,也體現出語文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特徵。

作為中小學重要的教學科目,語文教學從來都不只是簡單的語言文字的用法或段落句讀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內容問題、育人問題。語文不是訓詁之學,而是活的思想,是川流不息的生命。學語文也不是只學雕蟲小技,而是學語文、學做人。語文教學就是教書育人,即在聽說讀書的訓練中必須伴隨著認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教育法》也明確指出:「教育應當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歷史文化傳統,吸收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切優秀成果。」由此,語文學科是擔負傳播、弘揚、發展祖國文化和民族精神任務最重要的學科之一。

四、怎樣做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要做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既要體現在聽說讀寫的各項活動中,更要落實在語文教育的整體過程中。

首先,教學設計應著眼於「文道統一」。

德育在語文訓練中的落實並非是自發地、自然而然地完成的,而是在語文教師自覺的、有意識的行為活動,是教師在悉心備課、刻苦鑽研、深刻理解基礎上的精心安排。語文教師應該在分析處理教材、設計教學目標、確定教學內容、選用教學方法及安排教學步驟等各項教學准備工作中,處處力求體現「文」與「道」的統一。

其次,教學過程要注意營造益於德育的人文環境。

在語文訓練過程中,實施德育、美育的人為因素不僅僅包括在聽說讀寫的語言材料中,而且,語文教師的言談舉止和氣質形象,語文課堂的氣氛,語文教師的職業道德、情感表現、教學風格,都對學生的思維形式和人格發展起著重要的推動或示範作用。現代教學論告訴我們,真正的教育在於人與人的心零距離最短的時刻,存在於無言的感動之中。凡是缺乏愛的地方,無論人格還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發展。在語文教育中,如果教師能用心去營造一種充滿真情與關愛的氣氛,德育和美育就有了最切實的保障。

總之,以上是我對語文教學中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一點認識。只有在理論上認清了這些問題,才能在實際中有的放矢,更好地搞好語文教學。

淺談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與人文性論文 篇2

摘要: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在語文課程改革的探索與實踐中,語文老師都在尋求一種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希望能夠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與「高耗低效」說再見。那麼究竟怎樣的語文課堂教學才具有真正意義上的價值?本文從語文教學中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的意義及所存在的矛盾進行討論,進而尋求在語文教學中如何達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關鍵詞: 語文教學、人文性、工具性

《語文新課程標准》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課程改革的探索與實踐中,語文老師都在尋求一種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希望能夠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與「高耗低效」說再見。到底怎樣的語文課堂教學才具有價值呢?教學中,既要將語文知識與能力這一顯性目標內化為學生自身的需求,又要能將過程、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隱性目標滲透在提高學習效率的實踐活動中,成為學生自身的感悟,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融合於語文一體。這樣的語文課堂教學才具有真正意義上的價值。

一、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

(一)工具性

「工具性」著眼於語文課程培養學生語文運用能力的實用功能和課程的實踐性特點。工具性作為語文的基本性質:首先,語文是思維的工具。葉聖陶先生認為:「語就是口頭語言,文就是書面語言。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連在一起說,就叫語文。」語文課實際上就是通過言語來學習語言,也就是通過課文,一些具有漢語典範性的文作品來學習語言的,而不是孤立地去學字、詞、句、章、等知識的。語文老師指導學生進行聽說讀寫訓練,就是指導學生把朦朧的思想變為清澈的思想,把不清不楚的語言變為有條有理的語言。其次,語文是交際的工具。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生活在社會上的每一個人都不可能獨立存在。語文是人與人交流和交際的必不可缺的工具。現代信息技術的傳播速度的提高和廣度的擴大,是人們的交流更加方便和快捷,使語文的交際功能達到了新的高度。語文學習的過程是人獲得語言,規范語言的過程。第三,對於其他學科來說,語文具有基礎性及工具性。在所有的學科中,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一個人只有具備了一定的語文知識,有了一定的語言積累,掌握了必備的語法知識,才能有條件去學習其他學科。因為所有學科的教材都離不開語言文字,要靠語言文字來傳達和表達信息,建立和學生的聯系,學生也只有在通過語文知識理解了教材內容後,才有可能將信息進行內化,藉助語言在大腦中形成相關的知識體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語文既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更是學習其他學科必備的工具。

(二)人文性

「人文性」著眼於語文課程對於學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課程所具有的人文學科的特點。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強調語文學習的過程,既要學生實現自我成長的過程,也是激發學生創造力和生命力的過程。於漪老師認為:人文精神的內涵應該包括知、情、意等方面,主要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裡品質等。具體到語文課程方面,人文性就意味著:

1.應該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作為課程目標的價值取向,並以此來制定語文課程目標和選擇整合和利用語文課程資源;

2.語文課程應凸顯教師的人文關懷,使學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自身的獨特體驗受到保護和尊重。

3.教師將在關注學生語文知識、能力發展的同時更加關心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注重人文關懷和語文教育的感染熏陶作用,實現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

(三)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語文課程標准》明確規定: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課程的「工具性」,是指通過語文課程的學習,使學生熟練地運用語言工具,並能順利地參與交際活動。語文課程的「人文性」主要體現在對學生的人格、個性、精神世界的關懷,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情感,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以及高尚的審美意識。語文的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礎,是人文性的載體;而人文性則是對工具性的升華,它使語文的工具性充滿了活力和靈性。工具性與人文性是相互聯系、有機統一在一起的。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既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豐富學生的基礎知識,還要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理解教材所包含的思想、情感等人文性的內涵。

二、語文教學中工具性與人文性存在的矛盾

現實教學中,常常存在二者偏廢其一的現象。在語文教學實踐中,目前存在著兩種偏向:

一是比較嚴重地存在著脫離語文而進入人文的現象。隨著多媒體課件的應用,在以「教課文」為主導意念的語文教學中,似乎有越來越遠離「文」的趨勢,許多設計意圖不明的課件,所渲染的往往是那「文」中所講述的那「東西」,脫離語文而講人文,與過去的脫離語文而講「思想」,講「政治」,其實是同一個路子。

人文性不是語文外加的東西,它熔鑄在目標中,體現在目標所蘊涵、指引的知識和技能里。換句話說,「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是知識本身所黏附的,「過程和方法」本來就與技能的學習相伴相隨。另一種偏向,是有的教師仍停留在單純「工具」的認識上,對知識和技能缺乏人文意識和人文關懷。我們應該認識到,作為民族文化的集中體現,作為個人生命意識的具體表現,在聽、說、讀、寫的活動和學習過程中,「工具」的使用同時也在形成著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語文學習的同時學生實際上也學習著對世界、對人生的認識。還有的觀點認為語文的工具性削弱了語文的人文性。標准化的考試削弱了語文的工具性。標准化考試以其強大的生命力證明了它可取先進的一面,但其顯現的弊端也越來越多。現在的語文教學,學生大部分時間都在死記硬背標准化答案和做大量無謂的練習上了,一些本來可以是發人深思、引人入勝的問題,卻被冠以統一的`、乾巴巴的答案,在很大程度上,是標准化考試把語文教學引入了「死胡同」,各種各樣的標准化考試,形式五花八門,恰恰掩蓋了語文的本質。語文標准化考試還使小學語文教學幾乎成了編題與解題數學,亦是導致各種練習冊、AB卷盛行,題海大戰不斷的原因,似乎也更加使人有理由認為是語文的工具性削弱了語文的人文性,其實,是過於強調考試的作用才忽視了語文的人文性,更可怕的是,在這個過程中,語文的工具性也受到了巨大的影響。學生對語文工具的掌握遠未到位。母語的學習,不同於一般的語言學習,不是以知識的學習為主,而是以讀書技能的練習和接受文化的熏陶為主,因此,課程標准在課程基本理念指出:「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學習的規律。」在教學建議中指出,要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增加語文學習的機會」,「提倡少做題,多讀書」。而學生在現實的學習語文的過程中,過多的是在分析,理解題目。分析、理解的是答題的方法,是在琢磨出題者的意圖,思考的是怎樣才能得到高分,許多高考作文暴露出的為迎合閱卷老師,為騙取同情、騙取分數而精心策劃的一個個謊言,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三、語文教學中如何達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教學中如何以審美為途徑,通過情感激發和語言品味等手段,讓學生體驗語言藝術的獨特魅力,獲得健康、豐富的審美享受,即實現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呢?

(一)創設情景,發揮想像,朗讀感悟。

朗讀是教學中重要的一環,葉聖陶先生說過:「設身處地的,激昂處還它個激昂,委婉處還它個委婉……務期盡情發揮作者當時的情感,美讀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說些什麼,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感通。」在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心理發展與內化有關系。在內化中,由於閱讀文本以符號、形象、情感等進入主體而引起主體心理結構的調整、改造和豐富,因而造成人的心理發展的效應。課堂閱讀是一個「走近文本──走進文本──走出文本」的反復的螺旋上升的流程。首先,要通過多種手段讓學生走近文本,引發學生的閱讀期待,激發學生的閱讀心向,形成積極的閱讀狀態。其次,教者要充分挖掘課文的情感因素,引領學生走進文本,悟情誦讀。言語轉化理論認為:文章是文、象、意的統一體。文,即文章的語言文字系統;象,即文章的形象系統或材料內容;意,即文章的思想觀點,情感意蘊或主旨。學生學習語言的過程應該是一個「循文──識象──明意──悟言」,也就是說是一個循文識象,因象明意,由意悟言的過程。循文識象即通過認真閱讀語言文字去感知、識記文章的形象系統或材料內容;因象明意,即通過弄清楚文章的形象、材料去明確、領悟文章的思想內蘊;由意悟言即從文本所反映的人文內蘊中領悟言語規律、言語意蘊,進而把自己個性獨特的體驗,通過誦讀或用語言表達出來,提高語文素養。教學中要合理利用各種手段將學生帶入課文情境,讓學生直觀感受課文的形象,意境,從而體會到文章的人文內涵。」

(二)找准支點,聽說讀寫,揣摩感悟。

葉聖陶先生說過「語文教學的根在聽說讀寫,是聽說讀寫之內的挖掘與創新,而不是游離於聽說讀寫之外的花樣翻新。」《課程標准》中反復提到: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語文的實踐活動離不開最基本的聽說讀寫的訓練。選擇、運用恰當的語言實踐形式,是實現統一的關鍵。情感型課文往往在人物語言、心理描寫或者在課文結尾處留有空白,給讀者留下想像回味的餘地;或者在語言文字的表達上出現模糊空白。學生閱讀的過程,實質是對文章的一個再創造過程。我們就要善於抓住這些模糊點,讓學生各抒己見,補白充實形象。鮮活的語言,閃爍著靈動的智慧。在一次次成功而愉悅的對話中,學生接受心靈的洗禮。他們在語言的訓練過程中,認知得到了發展,情感受到了感染,思想得到了升華。所以,我們要充分挖掘文本語言的訓練點,從語言實踐出發,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知識、語文能力、語文心智、語文情意等有機結合所表現出來的素養。

(三)以人為本,尊重個性,表達感悟。

《語文課程標准》要求教師尊重學生的獨特的體驗。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尊重學生的個性體驗,讓學生在自讀感悟中,擴充文本的內涵。情感型文章對文中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等描寫往往很傳神。在備課過程中,我們若能抓住這些詞句,把它作為教學的切入口、著力點,通過各種手段,把學生帶入語言文字所描寫的境界中,讓學生反復咀嚼、誦讀,那麼,學生就能與作者、作品中的人物產生情感共鳴。學生學習語文就是一個文本言語、意義與學生自己的內心體驗互動的過程。單獨經歷其中的某一個過程,都不是完整的語文學習。

在語文教學中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事。因此,我們要在《語文課程標准》的指導下,樹立正確的觀念,在教學中不斷探索,不斷實踐。

參考文獻:

[1]葉聖陶:葉聖陶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年11月;

[2]楊再隋等編著:《全日制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學習與輔導[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1年;

[3]陸志平:語文課程新探[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

[4]王松泉、錢威著:語文教學心理學基礎[M].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2002年8月;

[5]倪文錦、謝錫金:新編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6月;

[6]李政濤、吳如玉:「新基礎教育」語文教學改革指導綱要[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4月;

[7]於漪:《於漪文集第一卷·教育教學論》[M].濟南:三東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

;

Ⅳ 語文課程人文性的含義

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廣義是指語文教育教學中的文化特質——文化知識和文化精神的體現。它是人類文明的積淀,是人類生命的延續,是人類意識和價值觀念的反映。 狹義主要是指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性是人文性的基本內容。中國語文首先是中國的、中華民族的,民族性與世界文化的多元性是相輔相成的。

Ⅳ 什麼是語文課程的人文性

關於「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在第一部分「課標性質與地位」中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這一表述澄清了大討論最激烈的人文性論與工具性論之爭統一起來,這一新的理念,解決了關於語文教育最重要最關鍵的問題。

關於工具性問題,20世紀50年代末,全國范圍的極左思潮影響到語文教育,從60年代初開始在語文界展開了一場關於語文課是上成政治課 、文學課 、還是上成語文課的討論,最後,語文界的三位泰斗,也就是後來大家稱之為「三老」的葉聖陶先生 、呂叔湘先生 、張志公先生掛出了「免戰牌」,主張語文課不能上成政治課或文學課,應該上成真正的語文課,這種觀點很快在全國達成了共識,因而確定了語文學科工具性基本性質,認為語文學科應該加強語文基礎知識教學和基本技能訓練(即當時的口號「加強雙基教學」),切實使學生打好語文基礎,培養語文能力,掌握語文這個工具,以適應將來工作和繼續學習的需要。因而,60年代初至「文革」以前,教育部幾次頒布「語文教學大綱」都把工具性定為語文學科的基本性質。對此,「三老」都曾有文章和講話進行闡述,另一位前輩語文教育專家 、全國中語會會長 、建國以來一直參加和主持語文教材編寫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審劉國正先生曾說:「語文教學討論的一個重要理論收獲,就是肯定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到了「文革」時期,語文教育又在極左思潮、的影響下,否定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語文課本不成語文教材,語文課大量學習當時的報刊文章,學生寫作也是寫極左的「大字報」,語文課基本上成了政治課,整個語文教育亂了套。「文革」結束後,1978年教育部撥亂反正,重新頒布了「語文教學大綱」,重又確定了語文學科工具性的性質,使語文學科恢復了「語文」的本來面目,語文教學逐步走上了正確的軌道。綜上所述,本人認為,從60年代開始,把語文學科的性質定為工具性,從時代背景看,應該說是正確的,並且具有一定的歷史性的積極意義。近年來,在語文教育大討論中,有人一概否定工具性,說「把語文學科的基本性質頂為工具性是歷史性的錯誤」「工具性把語文呢教學引上了死胡同」,這種觀點無視歷史的特定時代因素,不作實事求是的歷史分析,起碼是有失偏頗。對此,最近新的「語文課標」重新肯定了工具性,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並且在新編的高中語文課本(第六冊)中專門編入了一篇〈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作者葉蜚聲 、徐通鏘 )。從新的「語文課標」到新編語文教材,澄清了全盤否定語文工具性的模糊認識。

關於人文性問題,在最近這一場大討論中,有些人提出「人文性才是語文學科的本質屬性」,認為語文課的任務應該是通過語言的學習和感悟,培養情感,陶冶審美情操,宏揚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給學生打下一個精神的底子。本人認為,這種新的觀點具有時代的積極意義。本來這種觀點在「大討論」的開始是表述為「語文教學不應忽視人文教育,應該加強人文性」,後來發展到有些人走向極端,把人文性與工具性對立起來,進而全盤否定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認為語文學科的本質屬性是人文性。應該肯定人文性是語文呢教學的基本特點之一,語文教學應加強人文性。後來對人文性極端化的認識,在部分教師中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例如曾一時形成了「人文至上」「文學至上」思潮,似乎「人文」「文學」是語文教育的一切,由此而漠視 、淡化甚至排斥對祖國語言的學習和培養讀 、寫 、聽 、說語文能力,致使有些「語文」課成了缺乏「語文」因素的不倫不類的課,以致有人質疑「這是語文課嗎?」
新的「語文課標」,即肯定了以前的工具性,又吸納了人文性的新觀點,把二者統一起來,在語文教學的發展史上首次提出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本人認為,這一新的理念,即繼承了語文教育應該使學生切實掌握語文這個工具性打好語文基礎這一傳統的正確觀點,又反映了語文教育應該體現固有的人文精神加強人文精神的新的時代觀點,同時,澄清了工具性人文性各執一端的片面認識。應該說,這是語文教育發展史上的一大進步。這一關鍵問題的解決,為語文教育端正了方向,把語文呢教育指向了健康發展的正確道路。

Ⅵ 語文人文性要素的內涵包括哪幾個方面

人文內涵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表現為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切,對人類遺留下來的各種精神文化現象的高度珍視,對一種全面發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從某種意義上說,人之所以是萬物之靈,就在於它有人文,有自己獨特的精神文化。 人文內涵不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內容,而且影響到物質文明建設。它是構成一個民族、一個地區文化個性的核心內容;是衡量一個民族、一個地區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一個國家的國民人文修養的水準,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國民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和水平。在西文中,人文內涵狹義是指文藝復興時期的一種思潮,其核心思想為:一,關心人,以人為本,重視人的價值,反對神學對人性的壓抑;二,張揚人的理性,反對神學對理性的貶低;三,主張靈肉和諧、立足於塵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反對神學的靈肉對立、用天國生活否定塵世生活。廣義則指歐洲始於古希臘的一種文化傳統。把人文內涵的基本內涵確定為三個層次:一,人性,對人的幸福和尊嚴的追求,是廣義的人道主義精神;二,理性,對真理的追求,是廣義的科學精神;三,超越性,對生活意義的追求。簡單地說,就是關心人,尤其是關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價值,尤其是尊重人作為精神存在的價值。人文內涵的基本涵義就是:尊重人的價值,尊重精神的價值。

Ⅶ 語文教學中要注重人文性,你是怎樣理解的請你結合教學實踐來論述

人文性就是關注學生,鼓勵每個學生的觀點,比如說曇花一現可以教會我們珍惜,也可是永恆,或者是其他,總之它具有主觀性.

Ⅷ 語文教學如何正確理解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請舉例說明。

這里的「工具」是一種比喻的說法,他具有「實用」「中介」的含義。「工具性」著眼於語文課程培養學生語文運用能力的實用功能和課程的實踐性特點,「人文性」著眼於語文課程對於學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課程所具有的人文學科的特點。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應該爭取實現的目標。丁培忠先生曾這樣講過:「語文這種工具,不同於其他任何工具,它是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

這種工具,你不用它便罷,只要一用它,必然要賦予它自己的思想、觀點、感情。」的確是這樣,一篇文章,一段話,乃至一個詞的選用,都會流露出使用者不同的思想、觀點、傾向、感情。

語文其教學的內容是語言文化,其運行的形式也是語言文化

語文能力是學習其他學科和科學的基礎,也是一門重要的人文社會科學,是人們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具有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特點。《語文》也是中國的學校等教育機構開設的一門主要學科,中國語文教科書一般講授的是中國通用語言文字(即漢語文)。

語文學是偏重從文獻角度研究語言和文字的學科總稱,一般包括文字學、訓詁學、音韻學、校勘學等。中國由於古代文獻豐富,文字比較特殊,語文比較發達,廣義的語文也應該包括語言學,也就是語言學和文字學的總稱,但由於國際學術分科中語言學是一大類,所以反而是語文學從屬於語言學,成為語言學的一個分支。

Ⅸ 什麼是語文的人文性,作文教學中如何體現

對於語文教學而言,人文性就是靈魂,只有抓住人文性這一靈魂,語文教學才能活起來,才能真正體現語文的價值。那麼,究竟何謂人文性?人文性應是一切有利於人」健康」發展的東西,包括身心健康、情感健康、道德健康等。其實質即是人文教育、人文素養、人文精神等。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人文性意味著:語文課程應凸現教師的人文關懷,體現對學生文化個性的培養,把人文精神的養成作為語文課程目標的一種價值取向。學習的目的為人的心靈精神尋求安康、發展。其實,語文的人文性也就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人文精神能否走進課堂直接影響學生能否自主發展、持續發展、健康發展。既然人文性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那麼,我認為可嘗試從以下幾方面來努力:1更新理念,和諧發展心理學研究表明,自由能使人的潛能得到最大的發揮如何創建良好的人文環境呢?最關鍵的是必須更新教育理念:語文課要構建學生的精神世界,首先要構建教師的精神世界。教師理念的更新、個性的張揚、人文精神的豐厚,直接影響著生命個體的發展。

Ⅹ 如何理解語文課程的本體屬性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語言是交際和思維的工具,這種表情達意的工具性是語文課程的重要特點,其內涵是:教學生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能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提高進行思維、交際、從事學習和工作的能力。
語文學科的人文性,指語文教學中的文化特質——文化知識和文化精神,它與語文學科的思想性融為一體,構成一種精神力量,滲透在語文教學的方方面面。
其含義為:
一、在語文學習中,理解漢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認識、歷史文化和民族情感,學習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
二、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獨特的語文感受與審美發現,培養學生獨特的語文感悟能力及審美創新能力;
三、尊重和發展個性,陶冶高雅的情操,培養健全的人格。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二者各有側重,不能互相替代。

閱讀全文

與語文的人文性如何理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408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084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885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713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557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042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995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428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01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74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787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132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336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493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92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92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23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084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16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