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什麼是語文教學的情境創設

什麼是語文教學的情境創設

發布時間:2022-10-05 06:26:43

小學語文課堂中如何創設教學情境

摘要:教學情境的創設不僅可以使學生容易掌握語文知識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學生更好地體驗教學內容中的情感。
多種教學情境的創設,有助於學生進一步加深對教材的理解,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思維品質,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情境情境創設
教學情境是指教師通過對教材的分析把握,為學生創造的一種生動活潑如臨其境般的教學環境。從語文教學的角度看,情境實際上就是一種以情感調節為手段,以學生的語言生活實際為基礎,以促進學生主動參與、整體發展為目的的優化了的語文學習環境。它以情為經,將被淡化了的情感、態度重新確定為語文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將學生的興趣、愛好放在語文教學應有的位置上;它以境為緯,通過各種生動具體的語言環境的創設,拉近語言學習與學生現實的距離,使死板的語言變成活躍的生活。
教學情境的創設有助於誘發學生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加深對教材的理解,提高思維品質。
一、 運用多媒體,帶學生走入情境
多媒體輔助教學是一種嶄新的現代化教學手段,它實現了由靜態變動態、無聲變有聲、抽象變具體的可能,為學生架起通向理性認識的橋梁。合理使用多媒體,可以渲染與課文相應的氣氛,直接作用於學生心理的認知活動和情感活動,使學生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加深內心的情感體驗,迅速進入具體的情境,處於一種最佳的情緒狀態。同時還能讓學生充分享受文、圖、聲、像多樣光景的賞讀意趣。例如:我在教學《再別康橋》一課時,不是按通常的教法即學生根據閱讀提示自讀課文,而是先將有關的背景資料在屏幕上顯示,再放映康橋的美麗風光,然後聽課文配樂朗誦。優美凄惋的樂曲引發了學生內心的共鳴,學生們彷彿跨越空間,在康河美麗的晚景里體味到作者對康橋真切、深摯的愛。在一定程度上領略到作品的韻律美、畫面美。又如我在教學《台灣的蝴蝶谷》一課時,我先用多媒體播放各種各樣的蝴蝶飛入山谷中聚會的情景,學生被這美麗的畫面所吸引,情不自禁地發出贊嘆,從而激發了學生讀書的慾望。
二、運用圖畫,設置情境
優美的圖畫,情境的再現,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對於圖文並茂的課文,可以利用圖畫的展開創設出教材所描繪的情境,再現語言文字所描繪的客觀事物,使學生入情入境,讓學生在具體的形象中感受與理解,提高認識能力。例如:教學《小珊迪》一文時,體會小珊迪的誠實、善良的品質是教材的難點。教學時,我藉助掛圖突破難點,向學生展示了兩個具體形象的畫面。第一畫面是小珊迪在街頭乞求‘我’買火柴的情景。我首先讓學生觀察小珊迪破爛不堪的衣著,焦急無奈的神態,體會小珊迪乞求我買火柴的迫切心情。然後指導學生感情朗讀我與小珊迪的對話。通過引導學生觀察畫面,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讓學生了解小珊迪是一個飽受飢寒的小男孩,他正在飢餓、寒冷中掙扎,使學生對小珊迪產生了深深的同情。第二個畫面是小珊迪被撞後躺在床上的情景,出示掛圖時,我讓學生仔細觀察畫面,敘述看到的情景。通過鮮明而生動的視覺表象,加上學生豐富的想像,學生的情景再次受到觸動:小珊迪的家境是那樣貧寒,但不屬於自己的錢他一分也不要:臨死前他牽掛弟弟無人照顧,唯獨沒有想到自己。他是多麼的誠實、善良啊!這樣的圖文結合,使學生的感情與作者的思想感情產生了強烈的共鳴,使他們披文而入情。我分明看到有的同學眼中噙著淚水。小珊迪那誠實、善良的美好品質深深打動了學生的心。這樣的圖文結合,還提高了學生的觀察與想像力。
三、品詞朗讀,創設情境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語言的形象色彩只有通過朗讀才能表達出來。魏書生說過:語文老師不應像食品廠的推銷員,以把食品賣出去就算完成任務,而應當像保育員,以考慮孩子的胃口,心靈的需要為己任。如我在教學《丑小鴨》這篇課文時,在品詞想像,體驗被欺這一環節。我先讓學生自由讀第3自然段,邊讀邊用筆畫出描寫丑小鴨受欺負的詞語。一個學生說:描寫丑小鴨受欺負的詞有咬、啄、討厭。另一個學生說:我來補充:孤單、鑽出、離開。我接著說:看來,同學們很會抓關鍵詞。現在就請同學們看看圖,看哥哥姐姐們是怎麼咬丑小鴨的,公雞是怎麼啄的,養鴨的小姑娘又是怎麼討厭丑小鴨的?生分別說圖意。在創設情境,體驗被凍這一環節,我邊演示課件邊描述:丑小鴨就這樣挨過了一個又一個苦難的日子。慢慢地,天氣轉涼了,秋天到了(生齊讀第5自然段的第一句話)我又邊演示課件邊描述:同學們,假如你就是這只可憐的丑小鴨,當你望見一群潔白美麗的天鵝在空中翩翩起舞時,你會想些什麼呢?一生說:多美麗的天鵝!如果我也和他們一樣美麗,那該有多好啊!另一生說:我從沒見過這么美,這么高雅的天鵝!我接下去說:同學們,描寫這樣一種心情,課文用了兩個什麼詞?生一齊回答:又驚奇,又羨慕。我板書詞語,說,這樣的好詞語請你們把它畫下來,再讀一讀,並牢牢記在心裡。這個環節的教學,我讓學生抓住 又驚奇又羨慕等詞語的感悟、朗讀,進一步撥動了學生內心的琴弦,使學生進一步走進角色的內心世界。
四、通過音樂,創設情境
音樂,富有優美的旋律,很容易打動孩子幼小的心靈,將他們的情感帶入某種境界之中。利用音樂創設情境,可激發學生的情感。例如:在教《歌唱二小放牛郎》一課時,因為《王二小》的故事發生在抗日戰爭時期,學生對此了解甚少。為了幫助低年級學生理解,為了再現意境,我採用了歌曲引路的方法。新課伊始,我播放了《歌唱二小放牛郎》第一段,優美的旋律,動聽的歌曲,渲染了課堂氣氛,烘託了小英雄的形象,使學生對王二小油然而生敬意,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為下文的學習作了鋪墊。在課文即將結束前,我又播放了《歌唱二小放牛郎》第二段,讓學生邊聽邊思考:王二小是個怎樣的孩子?在歌曲聲中,學生再次體會到王二小的機智、勇敢的品質。學生的情感再一次被激發,對小英雄王二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扮演角色體會情境
為了使教學情境真切地再現在學生面前,教師可指導學生如同演戲那樣扮演課文中的角色,讓學生站在該角色的立場上深入課文講述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想所感。由於學生的心理位置換成了課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這樣,不僅能把教材內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時還能很快地進行理解。對於低年級的小朋友來說,學習課文的最佳方法就是多讀多練、讀中感悟。所以在教學《誰的本領大》時,我並沒有做過多講解,而是讓學生帶著強烈地感情分角色朗讀課文。這樣學生就能在表演中體會人物的性格特徵,從而錘煉語言,描繪情境。又如:教《狼和小羊》中雖然只有兩個角色,但這篇課文情節生動,對話豐富。因此,我請三個同學為一組,一人演狼,一人演小羊,一人當作者,在反復練習的基礎上再到台上來表演。這樣的表演增添了課堂教學情趣,加深了學生對文本情境的體驗。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運用情境教學是能夠大大提高教學效率的愉快教學。教師應該熟悉情境教育的教學模式,熟練而恰當地運用各種情境創設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提高他們的智力水平。

⑵ 語文教學設計中怎樣營造教學情境

1、 在教學設計中要注意改善師生關系。師生關系就是教學質量。根據教學內容於學生知識基礎,設計哪些學生要給予熱情鼓勵,那些學生要給予會意微笑,那些學生要給予重點點撥指導等都要做到有備無患。尤其學業基礎跟不上、個性特色鮮明的的學生,更需要在課堂上得到老師的尊重。
2、 在教學設計中重視創設問題情境。創設與語文教學內容有關的問題情境,能激發學生語文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創設問題情境可以從新舊知識的比較、學生的情感體驗等入手。
3、 在教學設計中要注重創設思維情境。根據當堂教學內容,創設別致新穎、富有懸念、具有發散思維的情境,能激發學生語文求知的願望,促進學生的自由思考,提高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語文基本素養。
4、 在教學設計中要善於創設活動情境。通過故事、游戲,音樂、視頻、角色、多媒體活動等創設具體的活動情境,有利於充實學生的語文課堂生活,有利於學生享受語文學習的過程,有利於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樂趣。
5、 在教學設計中可適當引入生活情境。找准語文教學內容和現實生活的切入點,適當引入現實生活情境,讓學生感受語文和生活的密切關系,在生活中學語文,在運用中學語文。

⑶ 語文教學情境的創設的原則

一.創設教學情境應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原則

語文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陶行知先生認為生活就是語文,就是教育的內容。當語文課的教學內容離學生的生活距離較遠,學生很陌生時,教師就應把學生身邊的生活題材引入課堂教學之中,創設一種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比如教學《生物入侵者》一課時,我先請學生根據自己所知道的,說一下現實生活中有哪些生物入侵現象。有的同學馬上說,黃頂菊本是美洲的生物,但是現在已經來到了我們的田間地頭,它生命力強,對土壤要求不高,生長很快,有它生長的地方,其他植物就不能生長,對農業生產造成嚴重威脅。這樣把生活中的例子引入課堂,對學習課文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創設情境時一定要注意把課文與生活聯系起來,以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為基礎,讓學生感受就在身邊,就在生活里,從而以積極的心態投入到語文學習中去。它沒固定的模式,需要我們靈活運用。

二.創設教學情境應緊扣文本的原則

語文教學不能脫離課文,要體現語文學科的特性,凸顯文本教學的特點。語文的根本任務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語文又是文化的載體,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挖掘教材的語言要點,利用語文的人文性、言語性創設教學情境,使學生與文本交流,領略文本語言的魅力。比如《背影》一文中,父親爬過月台為我買橘子的背影是課文中最動情、最感人的一幕。其中「蹣跚」、「慢慢探身」、「攀」、「縮」、「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等詞句刻畫出了父親的行動艱難。為了更好地理解這些詞語和含義,首先讓學生充滿感情的朗讀課文並好好體會,然後讓一個學生上台表演父親走路時的「蹣跚」,以講台和黑板為道具,做「慢慢探身」、「攀」、「縮」、「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的動作。當同學們看到表演的學生那種吃力的樣子,聯想到父親是個胖子,並且年紀大了時,同學們才真正明白了這一背影中蘊含的深深的父愛。然後再讀課文,感受父子深情。此情境讓學生明白:語言是傳情的。本段對人物動作描寫的詞語,表達了濃濃的父愛。再如:教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課時,不把重點放在有爭議的主題上,而是放在放在學習寫景的基本原則和方法上。文章中的景物學生並不熟悉,可先用多媒體展示當時的情境,使學生有一個感性的認識,然後觀察景物的特點,思考從什麼角度描繪。最後對照課文歸納作者寫作的精彩之處:抓住事物的特點,多角度,按一定的順序描寫,其中有視覺、聽覺、味覺、觸覺上的感受等。

三.創設教學情境應注重學生參與性的原則

情境的創設一定要考慮學生的參與性,因為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要考慮學生參與的路徑和梯度,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使學生完全投入到課堂學習中。比如學習《三峽》一課時,學生在學習中,了解了三峽不同季節的壯麗景色,但這畢竟是書本上的介紹,學生因為生活地域距三峽較遠,對三峽的認識只是感性的。為了更直觀的了解三峽,我依據課文製作了多媒體課件在課堂上播放,看著那高峻的山峰、洶涌的江流、飛懸的瀑布,同學彷彿親臨三峽勝地。為了進一步加深學生對三峽的了解,我讓同學做導游,按照畫面,結合課本的內容,為同桌介紹美麗的三峽。最後我讓一個同學做導游,為全班的同學介紹美麗的三峽。很多同學報名參與,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一下子調動起來了,氣氛活躍,收效很好。

四.創設教學情境應具有探究性的原則

新課標強調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因此在創設的情境應內含問題,充滿探究性。教師創設的情境要讓學生想說、敢說,能開拓學生視野,激發學生探究慾望,有利於學生創新思維的發揮。比如教《五柳先生傳》一課時,藉助問題創設探究情境:討論「你是否喜歡五柳先生?」時,讓學生想到什麼就說什麼。結果學生的回答五花八門,一大部分學生的答案是不喜歡五柳先生,因為他是個酒鬼―「性嗜酒」;他太懶惰―「短褐穿結,簞瓢屢空」;他沒責任感―隱居是消極逃避等。這樣的理解也許與詩人的原意不同,但這是學生根據課文內容自主得出的結論,教師就加以鼓勵。再問:「如果你是五柳先生,你會象五柳先生一樣『晏如也』嗎?」學生說不會。「那五柳先生為什麼會呢?」,引導學生明白:「好讀書,不求甚解」是他不慕名利,對丑惡現象有清醒的認識;「性嗜酒」是為了使他獲得解脫;寫文章的目的是「自娛」,不是求官得祿。他守志安貧,不與上流社會同流合污,正是他的可貴之處。通過探討,使學生真正了解了這一時代背景下的五柳先生。創設問題時應不給出具體的主題思想,但又要指明一定方向,使學生既能提出自己的疑問,創新思維,又不偏離大的方向。

⑷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怎樣創設有效的情境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常用的一種策略——「創設情境」,但當前小學教學情境創設中存在一些問題,如創設的教學情境與教學目標、教學過程疏離,與生活實際脫離,或者設計的情境沒有內涵,只是課堂的裝飾或擺設。作為設計者,教師要提高素質,增強情境創設藝術,轉變教學理念,突破傳統的教學方式,設計多樣化的情境,改變單一的學習方式。
一、當前小學語文情境創設中存在的問題。在新課程小學語文教學中,華麗的包裝加上精彩的語言, 再藉助媒體的輔助,「情境」成了扮美課堂的亮點。情境創設未能突出或強化語文學習主題,常常在看似熱鬧的場面背後,淡化了語文教學的目標。創設的教學情境與教學目標相疏離創設的教學情境一旦與教學目標、教學過程疏離,情境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義,不僅不能發揮其應有的服務教學的作用,甚至會成為課堂教學的干擾因素。 有些教師試圖改變原有的教學模式,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熟悉的生活聯系起 來,期望為學習創設一個真實可感的情境。設計情境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在對情境的運作過程中,由於傳統教學思維和方法的束縛,教學仍在傳統的路徑上運行,抹殺了情境對教學的輔助和促進作用。這樣既浪費了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知識 的時間,也花費了教師過多的精力。情境與教學成了油與水的關系,而沒有達到水乳交融的理想狀態。
二、小學語文有效情境設計策略。以新課程三維目標為導向,轉變教學理念以新課程三維目標為導向,小學語文課程標准提出了課程總目標: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感 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 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在發展語言能 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學會漢語拼音。能說普通話。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 重情感體驗, 有較豐富的積累, 形成良好的語感。 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
因此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應該以三維目標為導向,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傳統的教學活動遵從死記硬背,是教師喂養式的教學方式。但有效的語文學 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有效的教學情境應該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轉變傳統的以灌輸為主的教育理念,由重教轉變為重學,注重有效性和實踐性, 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在新課程的大背景下,改變了以教師為主體的傳統教學模式,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起著主導作用,引領學生把新知識內化為自己的知識,並能舉 一反三, 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 因此,有效情境的創設要求教師發揮聰明才智, 各個學校可以針對本校實際情況,開展語文教研活動,探討各類課型的課堂教學情境設計,發揮集體優勢、智慧,從而優化課堂教學質量,提高學校整體教學水平。要全方面提升自 身素質,潛心研究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在語文教學中總結經驗,使講解深入淺出,提問能引起學生的興趣。並且要根據創設的情境發揮現場表現力,使情境富有感染力,讓每一個學生都真正融入到教學情境中。同時,教師還要提高隨機應變能力,發揮自身思維力和想像力。在一個寬松、自由的課堂情境中,學生 的思維是擴散的,教師除了具備廣博的知識外,還需要較好的應變調控能力,以駕馭課堂。此外,學校要有效地利用社會資源,加強與校際之間,與有關教育研究者、專家、校外教育之間的聯系,建立廣泛的合作關系。其次,校本 研究本質上是人與人的交往,是對話。教師合作、對話交流、團隊融合可以發揮 集體智慧,應該成為教師專業建設的目標和方向。在這樣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環境下,教師們相互學習、相互啟迪、相互分享、相互促進,取長補短,進而造就優 秀的教師團隊,優化語文情境創設藝術,推進教育的變革。教學後集中進行反思,交流各自的見解,在思想的碰撞中激發新的思考,對情境創設形成新的認識,獲得教法和教學理念上的更新。創設調動積極性的游戲情境。玩是孩子的天性。創設故事化情境就是一條非常適合中低年級孩子的形式。把教材中的一幅幅畫面所反映的問題情境編成簡短的小故事,使學生 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能夠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創設開發創新能力的開放式情境 開放式情境是指突破教材、教案,充分考慮學生學習活動過程的多樣性和多 變性, 通過教學時空的拓展變換,教學評價方法的多元化, 師生之間的多向交流,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活力,不斷激起學生的探索、發現、想像和表現的願望,讓學生的思維、心態處於開放狀態的情境。
新課改下的有效情境創設應該根據語文知識間的內在聯系,讓情境生成學習 材料、問題。語文教學中要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同時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這些情境應該給學生提供相應的學習材料,並且蘊涵語文知識。作為教師還應找准情境與知識的切入點,及時生成問題材料。還應從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出發,尋找知識與經驗的聯系創設情境。學習不是簡單的信息積累,更重要的是新舊知識,經驗的相互作用,以及由此而引發的認知結構的重組,也就是一種基於舊知識,經驗的認知建構。建構主義強調知識建構的 「最近發展區」 ,認為新知的建構應基於這個區域,才能獲得促進學生智能發展的最理想的效果。因此,立足知識的最近發展區,尋找知識與經驗的聯系創設情境尤為重要。當前進行的新課程改革,是我們國家在新的國際競爭的形勢下對教育宗旨和 教學內容、方法、過程與空間的一次新的調整。新課程需要我們吸納教育教學實踐中一切有利於學生身心發展的、有利於學生創新精神發展的新方法、新成就。小學語文課堂利用有效情境創設進行的教育是吸引學生主動學習的教育,是學生能夠學會學習的教育,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教育。有效的語文情境教學,也為我們當前語文的教學改革注入新的活力,也有可能將使我們漸漸接近、甚至最終達到語文教學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同時也將引導我們朝著遠離應試教育,而向著素質教育的方向邁出堅實的一步。

⑸ 如何在高中語文課堂創設教學情境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網路時代的高中學生,求知慾望強,大膽活潑,感情細膩,想像力豐富。因此在創設情景時教師須分析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興趣所在,然後根據學習對象特徵確定合適的情景呈現方式。
下面筆者就結合自己平時的教學實踐,談談高中語文課堂有效情境的創設。
一、方法例談
1.聯系生活
情境是一種融入情感的環境。語文教材離不開作者對生活的感悟,學生自己在生活中的已有體悟也影響著他們對文本的理解。教師要引發學生對作品的感悟,開啟學生的情感,走進文本。
學習《景泰藍的製作》時,教師藉助多媒體播放一段視頻,等待課堂開始活躍起來,學生的眼眸閃亮了。畫面中的「掐絲」和「點藍」的流程讓學生迅速進入了照片中的氛圍,教師啟發學生體會葉聖陶先生如何用簡潔、准確的文字來介紹。學生們觀察著、比較著、思索著,一堂課就有了精彩的尾聲。
2.感情朗讀
高中語文教材中有不少文本是值得朗讀的佳篇,而聲情並茂地朗讀能讓學生透過文本,與編者和作者對話,激發起學生內在的激情。
《聲聲慢》是李清照晚年所作,她歷盡離亂之苦,凄苦悲愁,所以詞情極為悲戚。而高中生缺少豐富的個人經歷,很難走進作者這濃濃的「愁」中。因此,筆者在整個課堂中採取了用朗讀串聯文本的閱讀方法。在介紹了李清照坎坷的人生經歷,把握了詩眼「愁」後,筆者提出朗讀三要求:一要讀出詞人的「音容笑貌」,二要讀出詞人的「情深似海」,三要讀出詞人的「境由心生」。通過反復誦讀,學生走進了詞人李清照的國家淪喪後,顛沛流離,丈夫病逝,孤獨孀居的凄苦世界;通過朗讀,學生理解了李清照的「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通過朗讀,學生沉醉在美麗的語言文字中,課堂春色無邊。
3.品味語言
教師要善於引領學生領會文本中的語言文字,創設生動具體的情境,挖掘學生的情感源流,讓學生感受文本的熏陶感染。
在上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遊記》時,筆者讓學生比較前後兩次「滿酌而醉」的不同。為了品出關鍵句子和詞語的內涵,讓學生回歸語境,去分析當時作者的心情。前一次「醉則更相枕以卧,卧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短促的句子表達了作者被貶在游覽山水後仍得不到釋放的頹廢心情;後一次「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其中

「頹然」是「身子傾倒的樣子」,而非「頹廢、頹唐」之義。學生理解了後者是體現了作者暢游西山後,人與自然合而為一,心情舒適。教師帶領學生走入由「滿酌而醉」而創設的情境中,從而加深對文章寫作主旨的理解。
4.設疑問難
教師能否巧設妙問激活學生思維關系一堂語文課的優劣成敗。
在學習《鄉土情結》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題,筆者把較難的問題分解成易理解的小問題,層層深入,逐步引導學生向思維的縱深發展,極大地提高了教學效果。問題如下:①第二段描寫了「生我育我的鄉土」留給人們哪些「童年的烙印」?②第三段描寫了哪幾種年少離家的情況?③第三、四段描寫了年少離家後可能有哪些遭遇?④第五段描寫了什麼內容,它和「鄉土情結」有著怎樣的關系。問題展示出來後,只見學生們時而認真思考時而小聲交流討論,課堂真正成學生交換思想的場所!可見創設情境的問題,為一定的教學任務服務,它既能豐富學生的知識,又能促進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5. 要展開想像
想像是創造之母。想像力能帶領我們突破時空的限制,讓人在虛擬的環境里更加自如地表情達意。
筆者在記敘文的作文教學中,通過寫《微瀾》這篇作文,訓練學生細節描寫的能力,有一位學生這樣寫道:「咚咚咚……『吉大,吉大,開門開門,我來蹭空調了!

』我朦朦朧朧中聽到了小周乾的聲音,心想:小傢伙,煩死了,門又沒鎖,每次都這樣喊,攪了我的美夢!見我沒任何動靜,他像往常一樣開門走進來坐到床邊,開始不停地撓我癢癢,我突然就在床上翻滾了起來,一不小心,腿一伸,把他踢倒在地上,他無奈地沖我笑了笑,拿出象棋,嘴角揚起,對道:『吉大,要不殺一盤?』我對他笑笑。他把棋子和棋紙迅速拿出並放好在指定位置,一場楚漢大戰拉開帷幕……」精彩的心理描寫和動作描寫,演繹了小周乾與「我」之間親密的朋友關系。一旦進入想像,學生的思維就會神思萬里,火花四濺。
二、特點分析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課堂的有效主要是以學生是否開展有效的學習為前提的。因此有效的情境教學應具備如下條件:
1.適切學生分析
在上課前,我們首先要清楚學生的年齡特點、已有經驗等,才能保證學生更順利地投入情境,進入學習的狀態。
2.突出文本特點
高中語文教材中不乏或言辭優美或意蘊深刻或寫法別致的作品,我們要善於利用文本的特點,創設有效的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慾望,促進學生積極的思考,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水平。
3.明確教學內容
教學情境的創設,要為整個教學過程的實施服務。與課堂教學內容吻合的情境會對課堂的推進起到積極的作用,而一節課最終的評價效果與學生的收獲多少有密切關系。
4.全面教師素質
教師要具有語言表達、適當的面部表情、動作姿勢、板書、隨機應變的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歸納總結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
創設情境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雙邊教學效果,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的發展。一堂精彩的語文課,既要關注教師個人積極的生命體驗,也更要關注學生的個性、情感,更要關注語文文本中的生命素材。

⑹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這句話點出了興趣在學習中的重要性。在語文課的教學活動中,我們教師應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莫過於進行創設情境教學。巧妙地創設情境教學,將使學生在高昂和愉悅的情緒中隨問而思,隨引而發,時而凝神諦聽,時而馳思遐想,從而收到可喜的教學效果。
一、情境教學的優勢

情境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方法之一。所謂情境,就是「情」與「境」的交融,它包括情感與環境兩方面的內容。在教學中如果為學生創設主動、恰如其分的情境氛圍,便可喚起學生的想像和愉悅,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要爭取給孩子們一個情感課堂,一個對話的課堂,一個開放的課堂,一個感悟的課堂。

(一)創設情境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習動機的最現實、最活躍、最強烈的心理因素,一旦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興趣就會轉化為學習動機,表現出情緒愉快、孜孜以求的特點,也是課堂教學中,推動學生探索知識的一種「激發劑」。曾聽過一位老師教學的《識字7》,她先讓孩子們談談自己喜歡的小動物們,然後出示一張「森林動物園」邀請卡,邀請小朋友們到森林做客,這樣一下子拉近了老師與學生、學生與課文的距離,使學生在愉快輕松的氣氛中主動學習,從而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而在本課的生字教學中,她摒棄了傳統枯燥被動的識字教學,先展示了一棵大樹爺爺,樹上結滿了各種各樣的果實,然後請小朋友們自己採摘果實進而發現果實中藏著「生字寶寶」,營造了識字教學的良好氛圍,充分調動了兒童識字的興趣,不斷激發學生識字的樂趣。

(二)創設情境有利於激發學生的情感

語文教材中不少是能夠能夠培養學生的優秀品質的美文。通過創設情境,可以陶冶學生美的情操,激發他們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教學《老人與海鷗》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感受到海鷗對老人去世的悲傷之情,一位老師設置了圖片與音樂相結合的教學情境。聽著泛著哀思的音樂,看著老人遺像前一群群拍著翅膀的海鷗••••••這一切使學生彷彿置身於翠湖湖畔,肅立在老人的遺像前,目睹著海鷗送別的場景,那悲傷的心情,那對老人的深切思念及為海鷗的的行為深深感動之情便油然而生。

(三)創設情境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性思維

有些文章讓學生通過大膽的想像來創設情境能達到更佳的教學效果。再如,《老人與海鷗》一課,為了讓學生感受海鷗與老人的深情厚誼,老師可讓學生大膽想像海鷗在老人遺像前,會大聲鳴叫些什麼?還有,假如你就站在翠湖湖畔,看到這一幕幕,你想說些什麼:想對老人誰什麼?想對海鷗說什麼?還要對地球上所有的人們說什麼?這樣,學生充分地發揮了想像,既培養了想像力和創造性思維,又更好地理解了課文的內容,激發了和諧之情,引起情感共鳴。

(四)創設情境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表演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為讓學生更好地熟悉課文,理解課文,也可以將表演帶入課文,這也不失為一種情境創設。親自參與,身臨其境,將使學生對文章更熟悉、理解。在小學語文課本中,有不少可讓學生在初步理解文章的基礎上,組織分角色排練表演的課文。學生排練的過程就是一個對文章熟悉、理解的過程,而表演也是一個感染其他學生的過程。不管是「表演者」還是「觀眾」,都會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這無疑也是一堂很生動的課,要比老師抽象的講解效果好的多。學生在表演時,不僅能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同時也能培養其表演能力,提高口頭表達能力和組織能力等。

二、創設情境教學的方法

(一)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

現代電教手段打破時空限制,對創設一定的情境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如播放課件、放錄像,把生動形象的畫面配以美好和諧的音響,化抽象的文字為可觀的圖像,以直觀的形象促發學生的聯想和想像,以生動的情境引發學生心靈的感知、情感的共鳴,創造出最佳的情境,讓學生在愉悅的感受中接受知識,從而達到對課文的深層理解與感悟,使學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一位老師教學《淺水窪里的小魚》一課,課件中展現了小魚在淺水窪里奄奄一息的圖片,讓學生對小魚充滿了憐惜之情,讓學生身臨其境,對小男孩的舉動行為有更深層次的認識和理解,使時空變小,對教學起著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創設渲染感人氛圍情境

師生通過運用語言、音樂和圖畫等教具進行渲染氣氛,再現課文情景使學生們發揮想像,領悟人物情感。一曲動聽的歌曲、一段悅耳的音樂,都有其獨特的魅力,能產生動人心弦的力量。如《老人與海鷗》一課,最後要激發和諧情,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配上背景音樂,讓學生在音樂中想像自己就站在翠湖湖畔看到的一幕幕究竟會說些什麼,會有對老人的無限哀思,會為海鷗的行為感動,還有會產生要好好保護自然的念想••••••

(三)創設問題情境

「讀書無疑須教有疑,有疑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創設問題情境,要盡力打破學生頭腦中的平靜,做到「一石激起千層浪」,使學生腦子主動轉動起來,促進觀察力,思維力,表達力的發展。《淺水窪里的小魚》一課,老師如果設計以下一組動態邏輯思維訓練問題情境:小魚怎麼了?小魚渴望什麼?誰在乎這些小魚?小男孩怎麼做?為什麼叔叔不理解小男孩?小男孩在乎的是什麼?這是一個怎樣的小男孩?如果,你碰到了和小男孩類似的情況,你會怎麼做呢••••••這一切將使學生除了懂得原文揭示的道理外,還可獲得多元的獨特感受和理解。

(四)創設想像情境

新課程要求教師喚起學生豐富的想像力,使學生的思維自由地翱翔。許多文質兼美的文章,或點到為止,或留下空間,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想像空間。我們要盡力把靜態的平面文字轉化為生動的、能觸動學生思維的情境。學生通過想像對文本會有進一步的感悟,他們帶著對文本的體味,朗讀相關段落將更加用心讀、讀得情深、讀得意濃。

總之,恰當地創設課堂情境,將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體會語文與自然、社會、人類生活的聯系,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獲得情感、知識、能力的全面發展;讓教師的課堂教學充滿魅力,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⑺ 語文課上如何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

創設教學情境的方法很多,而創設問題情境對培養學生的應用、審美、探究能力,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表達能力、想像能力,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巧設問題情境能夠大大增強學生的閱讀興趣,調動起他們的積極活躍的思維,引發他們的表達慾望,真正地發揮出學習主體的作用。如在教學《看雲是天氣》這篇課文時,我在文本拓展部分中設計了一個練說的內容,創設了這樣一個問題情境:火燒雲的形狀難道只有這幾種嗎?天空中還可能出現什麼?什麼樣子?怎麼變化的?通過這樣的提問,為學生的寫作表達提供了框架,也促進學生的想像越來越豐富,越來越精確。學生們有的說像一棵大樹;有的說像一條龍,有的說那朵雲像一匹駿馬;有的說這朵雲像一座房子……學生的學習熱情特別高漲,他們似乎看到了真正的火燒雲一樣,課堂氣氛達到了高潮。此時,他們主動地實實在在地進入了語文學習和語言思維的鍛煉中。當學生還沉浸在自己的想像中,美好的想像隨著白雲一起飄向藍天的時候。我引導他們把剛才想到的,用:「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寫下來。因為孩子們有了把想像與文本緊密地結合起來的體驗,有的學生寫的居然比書上還要好,那種想像和表達能力遠遠超過了我的預想。其次由於學生有了直接的體驗,對課文中的內容不但理解得透徹,而且朗讀得特別有味兒!
這樣的問題情境與文本緊緊聯系在一起,為學生創造了一個想像和表達的空間,讓學生聯系文本,結合他們平時的觀察發揮自己的想像,在想像中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豐富他們的語言,激發他們說與寫的慾望。
二、創設自主探究情境,啟發思維的創造性
《新課標》強調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語文課上適時地為學生創設自主探究的情境能夠大大增強學生的閱讀興趣,調動起他們的積極活躍的思維,真正地發揮出學習主體的作用。
其次,這一環節的情境創設,對於理解能力比較差的學生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而對於全體學生來說,都是一筆不小的收獲。在這一過程中不僅激發了了學生的自主探究的願望,更培養了他們的想像能力、觀察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融入課堂學習中,積極、主動地探究課堂問題,充分地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效果較好地達到了預期目標。更重要的是給他們每一個人都提供了一個自己動腦動手的平台,給了每一個人參與的機會,讓他們在實驗中更深地理解了課文所要闡述的內涵,今後凡事都要學會自己動手試一試,不迷信權威,執著求實的這個道理。
三、創設表演情境,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皮亞傑說過:「兒童是具有主動性的,所教的東西能引起兒童的興趣,符合他們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使他們發展,興趣是學生認知活動的契機和直接誘因。」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往往以自己的學習興趣為轉移,有了興趣,就會產生強烈的「我要學」的願望和需求,就能真正參與到教學活動之中,成為學習的主體。在語文教學中,有的時候為學生創設一個表演的教學情境,更有利於他們參與學習活動的教學。如在教學《夜鶯的歌聲》時,課文的重點一是要體會「小夜鶯的機智勇敢的品質,受到熱愛祖國,仇恨法西斯的教育。二是學習聯繫上下文等方法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的意思,抓住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小夜鶯的機智很勇敢,這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因為文章的時代背景離學生比較遙遠,只憑講讀來學習文章,學生是很難理解文本的。因此,我決定把這篇課文先交給學生,以電視劇的形式自己導自己演,第一課時,在引導學生分段的時候,讓學生知道這篇課文在段與段之間有空行,數一數空行就知道了是幾段。接著我趁勢說:「那麼,課文留有空行,就是為了方便我們分段嗎?你們不妨聯系電視連續劇,聯系電視中的鏡頭切換來思考。」過了一會兒,有學生領悟到了:「每一部分就像電視連續劇中的一集,開始小男孩碰到德國鬼子是一集,小男孩帶路是一集,游擊隊和小男孩聯系又是一集,消滅鬼子又是一集,最後部分又是一集。」我順著學生的話說:「好,這節課老師就讓你們來當導演,當演員,我們也來把這篇課文拍成四集電視劇,怎麼樣?」學生群情沸騰,躍躍欲試;我借機出示閱讀要求,並且強調:「要想演得好,必須要先把劇本吃透!」在整體感知課文的環節,我打破了「讀一讀課文,看看課文寫了件什麼事」這種模式化切口,而是從課文寫作上的一個特徵——空行——入手,引導學生聯系電視表現手法,一下子抓住了學生的閱讀心理,然後讓學生來表演,對此學生也是情有獨鍾。在這些教學中,導入和學習時,學生是非常感興趣的。在朗讀時,仍能使學生保持一種十分興奮的心情,這無疑是十分有利於學習的。最後讓學生到講台邊來表演。老師適當地渲染一些氣氛,學生們都格外的興趣盎然,爭先恐後來表演、朗讀。甚至有的學生將對話背了下來。
在這一教學環節中,我抓住了學生的心理特點,充分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為學生創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學得開心、讀得開心、演得開心,在寬松愉悅的表演情境中感悟了夜鶯的人物品質及其形象,激發了他們閱讀的興趣,讓他們自主地去閱讀,拓展他們的知識面,使語文課上的閱讀教學真正地走向有效性。
總之,在教學中,要適時、適量地為學生創造各種情境,利用這些情境激發了學生探究的慾望和興趣,學生自然就會在課堂上積極、主動地學習、探究。讓他們能在一種輕松、活躍的氛圍中,學有所得、學有所獲,他們的主體作用也就明顯地突顯出來了。語文課堂上有效性是教學的生命,而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不僅使學生學習得更加有趣,也使我們的語文教學變得更加有聲有色。

⑻ 怎樣進行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情境創設

如何有效地增強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效果,促進有效教學,是作為語文教師所關注的首要問題和追求的根本出發點。筆者認為在初中語文課堂實施情境教學,是實現有效教學的重要方式之一。所謂情境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為了達到既定目標,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特點,有目的地創設或引入一個相關的情境,讓學生置身於特定的教學情境之中,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激活思維,使其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從而啟發、幫助學生掌握、理解知識,提高學生分析問題、探求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教學實效。
努力創造自由、寬松、民主、平等、和諧、樂學、互相信任、心情愉悅的課堂教學氛圍,使學生的個性潛能得到釋放,使學生的自由得到發展,學生才能把精力放在學習上,愉快地學習,生動活潑地發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發揚教學民主,充分信任學生,給學生提供發表不同見解的機會,激活學生的生活積累,引導、鼓勵和督促學生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體會;對學困生和潛能生更要關注,多與他們溝通,不挖苦、不歧視,用真情關心、愛護他們,使他們真正感受到老師的愛,減少他們因學業成績不理想而造成精神上的沉重壓力,善於發現他們的閃光點,以促其建立自信,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自覺地培養自己的語感。
在教學中,應多給學生一些成功的體驗:如讓他們准確寫出一個成語,背會一首詩,回答一個問題,做會一道題等;課堂回答問題時、作業批語、作文評語中多一些鼓勵,多一些喝彩,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讓他們在老師的引導下,篩選正確的信息,理出課文思路,掌握文章結構,領悟作者意圖,最終獲得知識,受到教育和熏陶感染。教師再適時適地的做出適當的表揚和鼓勵等激勵性評價,使學生在積極參與中體驗成功帶來的喜悅,增強自信心。只有學生建立了自信,才能更進一步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使他們自覺地進行語感訓練,不斷培養和提高語感能力。
在課前,教師應根據內容結構和人的思維規律提出有啟發性的思考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預習,並把巧設問題情境,解決疑難問題作為課堂教學的重點。問題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思維的火花被點燃了,就會積極主動地自主學習、積極思維。學生的思維的火花往往閃現在質疑、答問、討論或練習之中,而獨創性見解的表達或挑戰性問題的提出往往能推波助瀾,使語文課堂教學高潮迭起。
用優美音樂渲染情境。音樂是一種神奇的語言,它可以直達聽眾內心的深處,喚起情思,引發共鳴。如果在課堂上適當的使用音樂渲染的方法,則在課堂氣氛營造上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音樂渲染最簡單有效的方法是藉助多媒體或錄音機,播放教師事先准備好的音樂或歌曲。語文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教材內容,在課堂教學中適時跟著唱上幾句,此舉能有效地振奮學生的精神、引起學生的注意、加深學生的記憶,且效果遠遠勝過多媒體和錄音機。
創設競爭情境,引入競爭教學模式,激發學習興趣。國內外的大量研究表明,在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適當開展一些合理的學習競賽活動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布魯納就在他的發現學習理論中強調,學習的最好動機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是獎勵、競爭之類的外在刺激。因此,教學中,針對學生,可適當創設競爭情境,引入競爭教學模式,以激發學習興趣。例如,結合教材內容,充分利用課前幾分鍾,引導學生搞一些小競賽,如朗讀、朗誦、演講、講故事、猜謎語、背記格言警句、書法、聽寫字詞、背誦古詩文、默寫課文成語、寫作文片段、介紹名勝古跡等等,同桌之間比,小組之間比,男女生之間比,班級之間比,把競爭帶入語文課堂,利用學生自尊心、自我表現欲、榮譽感強,好勝不服輸的心理年齡特點,在教師的引導調動下便可為課堂教學創設一種適合學生的競爭氣氛,有效防止學生疲勞和產生厭煩情緒,積極的參與到競爭學習中,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感能力。
在實際教學中,應盡可能地營造活動育人的情境,積極開辟第二課堂,盡可能創設學生動口、動眼、動腦、動手的實踐性教學情境,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參與意識,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達到以發展學生為本的教育目的。如讓學生自辦班刊、校刊,組織成立文學社詩社;組織收聽收看合適的廣播、影視節目;設置班級圖書角,向學生出借各類讀物或指定班級圖書管理員定期為同學們借閱期刊圖書服務;組織開展故事會、課本劇表演、賽詩會、即興演講、朗誦、辯論、聯歡會等活動;布置語感訓練家庭作業,如欣賞指定的有聲讀物、錄制自己的有表情的演講或朗讀;寫讀後感、聽後感和觀後感,寫游記;進行詞句與音響或畫面的聯想訓練等。還可以通過做語文智力游戲,腦筋急轉彎,詞語成語接龍游戲,開展課外學習小組等活動,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習興趣,使語感訓練多趣而有效。
利用多媒體技術在語文課堂上的優勢,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情境教學歷來被許多人公認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誘發情感體驗,通常在學習一篇新課文時,課前先播放一段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影音材料,並提出一些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思考,從而創設一種懸念或愉悅的情境。現代教學技術手段新穎、形象、直觀、藝術化的特點,可以創設出悅耳、悅目、悅心的教學情景,使學生產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身臨其境的感受。這樣,無疑會誘發學生在情感上的參與,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和探求精神。
總之,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情境的創設與運用,遠不止以上這些方法。但無論怎樣,目的只有一個,即教師要從實際出發,發揮自己的特長,創造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情境,達到陶冶學生審美感受,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正確、迅速、深刻地理解教學內容,從而達到培養學生主動參與和掌握各種語文能力的目的。

⑼ 淺談語文教學中的幾種情境創設法

新課標特別強調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這就要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因而,探究式教學模式已得到廣泛的認同並著力推廣。如何使探究式教學在課堂實踐中取得滿意的效果呢?重點在於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情境教學正是依據兒童的心理特徵、認知規律,把從生動、直觀的形象思維入手創設情境作為教學過程的契機,從而帶動語言訓練,促進智力的發展和審美能力的培養的有效手段。因為課堂教學不僅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恰如其分地利用電教手段,創設情境,既渲染了課堂氣氛,又優化了課堂教學結構,能化抽象為形象,變苦學為樂學,讓學生在輕松愉快中獲取知識,領會文章的情感,使學生的語文素質得到提高。
一、 如何創設情境
(一)運用圖畫,再現形象
優美的圖畫,情境的再現,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對於圖文並茂的課文,可以利用圖畫的展開創設出教材所描繪的情境,再現語言文字所描繪的客觀事物,使學生入情入境,讓學生在具體的形象中感受與理解,提高認識能力。例如:教學《小珊迪》一文時,體會小珊迪的誠實、善良的品質是教材的難點。教學時,藉助電教來突破難點。並繪制了兩幅投影片,向學生展示了兩個具體形象的畫面。第一畫面是「小珊迪在街頭乞求『我』買火柴」的情景。我首先讓學生觀察小珊迪破爛不堪的衣著,焦急無奈的神態,體會小珊迪乞求「我」買火柴的迫切心情。然後指導學生感情朗讀「我」與小珊迪的對話。通過引導學生觀察畫面,指導感情朗讀,讓學生了解小珊迪是一個飽受飢寒的小男孩,他正在飢餓、寒冷中掙扎,使學生對小珊迪產生了深深的同情。第二個畫面是「小珊迪被撞後躺在床上」的情景。打出幻燈後,我讓學生仔細觀察畫面,敘述看到的情景。通過鮮明而生動的視覺表象,加上學生豐富的想像,學生的情景再次受到觸動:小珊迪的家境是那樣貧寒,但不屬於自己的錢他一分也不要:臨死前他牽掛弟弟無人照顧,唯獨沒有想到自己。他是多麼的誠實、善良啊!這樣的圖文結合,使學生的感情與作者的思想感情產生了強烈的共鳴,使他們「披文而入情」。我分明看到有的同學眼中噙著淚水。小珊迪那誠實、善良的美好品質深深打動了學生的心。這樣的圖文結合,還提高了學生的觀察與想像力。
(二)藉助范讀,渲染氣氛
教材中的許多情境是無法用形象來表現的。這就需要教師利用朗讀、語言描述等來創設教學氛圍,渲染氣氛。把課文描繪的情景變成「我情我景」,引導學生進入想像的境地,觸景生情,具體感知、理解課文的內容,體會作品中蘊含的情感。如教學《泊船瓜洲》這首古詩時,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我先讓學生聽配樂朗讀錄音,並要求邊聽邊在頭腦中想像詩中所表現的情景,聲情並茂地朗讀,一下了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然後我又用生動的語言描述了詩人當時夜泊瓜洲的情景,並配以哀怨凝煉的音樂,把學生帶入了古詩描繪的特定情境中,讓學生似乎看到了一位多愁善感的詩人站在船頭,獨自眺望江南的情景。這樣很容易使學生體驗到詩人當時的思鄉之情。最後我又一次播放配樂朗讀,讓學生跟著錄音練讀,在范讀的「導航」下,學生個個讀得興趣盎然,聲情並茂。
(三)通過音樂,創設情境
音樂,富有優美的旋律,很容易打動孩子幼小的心靈,將他們的情感帶入某種境界之中。利用音樂創設情境,可激發學生的情感。例如:在教《小小的船》一文時,一開課我就用與詩歌融於一體的歌曲《月亮船》和一個美麗、寧靜的夜景圖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了一個愉快的學習氛圍,也為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做好鋪墊。在教學進入尾聲時,我再次用歌曲和學生生動的表演來結束這堂課,歌曲激盪著學生的心靈,產生一種回味無窮的感覺,整個課堂教學也得到了升華。《王二小》的故事發生在抗日戰爭時期,學生對此了解甚少。為了幫助低年級學生理解,為了再現意境,我採用了歌曲引路的方法。新課伊始,我播放了《歌唱二小放牛郎》第一段,優美的旋律,動聽的歌曲,渲染了課堂氣氛,烘託了小英雄的形象,使學生對王二小油然而生敬意,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為下文的學習作了鋪墊。在課文即將結束前,我又播放了《歌唱二小放牛郎》第二段,讓學生邊聽邊思考:「王二小是個怎樣的孩子?」在歌曲聲中,學生再次體會到王二小的機智、勇敢的品質。學生的情感再一次被激發,對小英雄王二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利用表演,展現情境
分角色表演文本所描述的內容,讓學生快速走進文本。這樣既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把文本中的情景展現出來,讓人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如:教《狼和小羊》中雖然只有兩個角色,但這篇課文情節生動,對話豐富。因此,我請三個同學為一組,一人演狼,一人演小羊,一人當作者,在反復練習的基礎上再到台上來表演。這樣的表演增添了課堂教學情趣,加深了學生對文本情境的體驗。
二、創設情境的妙處
(一)創設情境,寓樂於境
「愉快教學」的特色在於生動有趣,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充分調動起來,人在特定的情境中便會思維活躍。因此,我們可以藉助照片、掛圖、板畫、實物、模型、標本乃至幻燈、錄像、創造直觀形象,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如教《我家住在大海邊》時,我根據學生愛聽故事、愛看動畫片的這一年齡的喜好特點,一開課,我用富有故事情節的語言和相匹配的海景圖創設情境,引人入勝,渲染課堂氣氛。為了讓學生更加了解神秘的大海,我用電腦播放多幅美麗的海底世界圖供學生欣賞,同時給學生傾聽動人的樂曲,真是一件賞心悅目的事情。最後,我讓學生邊聽歌曲《大海啊,故鄉》,邊請學生畫想像中的大海美景,並請學生說說自己畫了什麼,學生帶著愉快的心情既動了手,又動了口,老師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說話能力的目標也水到渠成。在教《小書架》一課時,學生對抽象的插圖缺乏感性認識,引不起興趣。我便用硬紙板製成三層活動書架作教具。上中下中分別放上三種不同的玩具。一出示玩具,很快就把學生帶入了情境中,趁機讓學生觀察教具,引導說話,就這樣,老師在樂中教學,學生在樂中學習,形成具體的語言環境,學生很快就掌握了這幾個方位詞的空間概念。又如:我在教看圖說話《尊師愛生》時,根據這是一幅綜合型的圖,學生不易掌握的特點,我將這幅圖製成拉片、疊扯形式的幻燈片。使學生能靜中思動。圖上的事如身臨其境,情緒大振,學生都輕而易舉地將圖上的內容敘述出來。
(二)創設情境,以情動情
《十里長街送總理》是一篇情感濃郁的抒情散文。描寫的是首都千百萬群眾冒著凜冽的寒風佇立於街頭送別靈車的情景,表現人民熱愛總理、哀悼總理的一片深情。然而如今的小學生,在總理逝世時都還沒出生,對周總理鞠躬盡瘁的一生了解不多,對首都人民送別總理靈車時的情景沒有感性的體驗。因而,如何激起學生對總理去世的悲痛之心、懷念之情,既是教學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難點。為了更有效地激發情感,突破重難點,讓學生能體會課文中人們的那種復雜情感,我在教學中精心鋪設了下面幾個情感之梯。
(三)宣染氛圍,激發情感
創設一個肅穆的場景,渲染相應的氣氛,是激發情感的基礎。上課伊始,我便以深沉的感情緬懷總理的豐功偉績,清晰地在孩子們心中再現總理的高大形象,激起學生尊敬總理的強烈情感。在引起學生感情上大共鳴後,緊接著以較低沉、凄緩的語言敘述「然而不幸的是… …」介紹了總理逝世的時間和當時的情形。於是,在學生的心裡便對失去人民的好總理而產生了悲痛之情。同時,教師低緩的語言、嚴肅的表情又營造肅穆、庄嚴的氛圍,把學生帶入那隔膜的年代,漸入課文。
1、創設情境,融洽情感
按照教學要求,設計情景,以景入情,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從中學習知識,採用這種創設情景教學法,能使學生產生親切感,印象深刻、效果顯著。在教學中,為了讓學生能跨越時空,真實感受當時人們的情感,我用剪輯錄制了的一段錄像,創設了特定的教學情境:
鏡頭一:(特寫景)天安門廣場———十里長街——灰濛蒙的天。教師適時點撥「天灰濛蒙的,又陰又冷」,使學生明白這里既真實寫出當時陰沉寒冷的天氣,又暗示著猖獗的「四人幫」不準人們悼念周總理的陰暗氣氛。讓學生對特定年代陰霾密布的政治氣候有所認識,激起學生對「四人幫」禍國殃民的憤恨。
鏡頭二:總理的靈車還沒到來,人們早早地來到長安街旁等候。鏡頭由遠及近。遠鏡頭突出人多————「向東望不見頭,向西望不見尾」;人們的裝束、表情————「臂上都……都……都……」。教師點撥:「四人幫」在怎麼猖狂,又怎能阻止首都億萬人民對總理的愛戴、懷念和哀悼呢?近鏡頭突出老奶奶滿頭銀發在寒風中飄起,紅領巾的滿面淚痕……。錄相中的圖像,配樂解說,從視覺角度強烈地震撼學生的心靈,撥動心弦,使學生能理解含意,也就能體會人們送別總理的真實情感,引起共鳴。
鏡頭三:靈車緩緩地開來,眼望靈車,人們眼圈紅腫,淚水止不住地流……。這時,課堂里的師生,恍若置身於十里長街,彷彿在為總理送行的人群之中,悲痛黯然,甚至許多同學的眼眶中盈著淚珠。怎能不說此時師生的「情」已融入此「景」,已融入課文之中了呢?不僅是身臨其境,真可謂「心」臨其境。
2、朗讀指導,抒發情感
朗讀,從現象上看,只不過是書面語言的有聲化。其實,在由「無聲」變為「有聲」的外顯過程中,已融入讀者的理解和鑒賞。因此,要使讀者與作者的情感合二為一,披情入文,要用豐富的生動的有聲語言使「無聲的文字」真正躍出紙面,引起感情的波瀾,使學生受到教育。
課文第二節中,有這么幾句「就在這十里長街上,我們的周總理陪著毛主席……和我們永別了。」前兩句是美好的回憶。教師以高昂、激動的語調范讀,將學生帶入一種幸福、興奮的狀態,總理那「矯健的身軀」「慈祥的面容」似乎盡在眼前。學生朗讀時自然就能懷著與總理在一起時幸福、滿足的感情來讀。後一句是殘酷的現實。由「然而今天」過渡,課文內容由「檢閱人民群眾」「迎送國際友人」變為「靜靜地躺在靈車里」「和我們永別了」,失去總理的悲痛重壓心頭。朗讀時,聚然間,語調由高昂變為低沉,語速由快變慢,情緒由喜變悲,形成鮮明對比,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感情反差,心理震撼也不少,同時也使課文巨大的感染力藝術地再現出來。
課文的最後一句「…..靜靜地站著,站著,好像在等待周總理回來。」要用非常緩慢、飽含深情的語氣讀。讀「站著『站著』 時,字音要低而慢,並使字拉長,尾音逐漸減弱而消失。讀「回來」時,可以用虛聲,這種處理能產生非常感人的意境,使者彷彿看到送行人們的形象,感受到他們對總理的依依深情,抒發人們希望能永遠同總理在一起的真摯感情。
贊可夫說:「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便能發揮其高度有效的作用。」藉助圖畫、語言、音樂、媒體及有感情的朗讀,創設情境,寓樂於境;創設情境,以情激情,讓學生置身於特定的環境之中,不光靠耳朵聽,靠眼睛看,而且用心去體驗,去想像,去品味,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⑽ 語文教學情境創設的類型有哪些

一、藉助動作(活動)創設的教學情境
教師在教學中以姿式助語言,打手勢,比如講「這個孩子這么高」、「這根棍子這么
長」,對人「高」和「長」,用手比劃一下,這也是形象性。但是,這里我們所要強調的動
作的形象性從理科的角度來說主要指操作,從文科的角度來說主要指表演。
1.操作
教學中通過讓學生操作學具可以使許多抽象知識變得形象直觀。如一位教師在教學「平
均問題應用題」時,先讓學生把4 根、5 根、7 根、8 根四堆火柴棒分成每堆「同樣多」,
使學生通過直觀操作領悟「移多補少」的「平均思想」,然後將四堆合在一起(總數量),
要求很快地平均分成四堆(總份數),每堆多少根(每份數),得到求平均問題的通法。操
作的特點是通過動作而直觀,從而把動作思維和形象思維有機結合起來。
皮亞傑曾經描述過這樣一個「故事」:四五歲的孩子為了數清楚一些石頭,把它們擺成
一行,然後從1 一直數到10。數完後,又從另一端開始數,發現也是10。他接著把石頭擺
成一個圓圈,依次數下去,發現了同樣的結論。他究竟發現了什麼呢?他沒有發現石子的性
質,而是發現了排列順序的動作的性質。因為這些石子是沒有順序的,是他的動作使之成為
直線順序或圓形順序或任何一種順序。所以,從這里獲得的經驗與石子的物理性質沒有關系,
確切地說,與石子可以毫無關系,而完全可用數學符號來代替。這就是邏輯數學經驗的獲得,
一個依賴於外界事物而又超越其具體形態的抽象過程。了解這個過程,將有助於我們給純粹
的數學「穿」上合適的生活外衣,然後將它呈現給兒童,而不是將數學「外科式」地改造得
適合生活。(余慧娟:「教育對於學科的改造」,《人民教育》2006.3-4,P46)
2.表演
表演是高一層次的形象性,因為它不僅是教學內容的外觀形象,而且展現了人物內心世
界。一位教師教學《守株待兔》,很快就教完,可學生並不理解其寓意。這時教師靈機一動,
扮成守株待兔者,倚在黑板下,閉目打坐,讓學生「勸」自己。學生興致倍增,紛紛勸起老
師來:「老師,你等不到兔子啦」……「老師,再等下去你會餓死的!」老師還模仿守株待
兔者的口氣和學生爭辯。學生越勸說,興致越高,就越深刻地理解這篇寓言的意思。教學中
除教師表演外,還可讓學生表演,學生表演有獨特的教學意義。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從
本質上,兒童個個都是天生的藝術家。」實際上,兒童不僅具有潛在的表演天賦,而且還有
著愛表演的個性特徵。表演能夠有效地調動並發揮兒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語文教材中有些
篇幅戲劇因素濃厚,語言的動作性強,教師要善於把它們改編成小品或課本劇,讓學生走進
課文,扮演課文中的人物,在「動」與「樂」中把握課文內蘊,理解人物的性格、語言、動
作、神態及內心世界。
3.活動
學生活動所產生的直觀情境也有其教學意義。一位數學教師在教行程問題時,感到學生
對「同時」、「不同地」、「相遇」、「相遇時間」等概念難於理解,於是他組織學生活動,
通過活動幫助學生理解。他組織兩隊學生分別在操場兩邊競走,老師哨子一吹,兩人同時從
兩地對走。這時,老師讓學生理解「同時」、「相向」的含義。要求兩人碰上時停止,告訴
學生這是「相遇」。然後讓同學們看在相遇時誰走的路程多,讓學生理解在同一時間內兩位
同學各走多少距離。活動後,老師在講授這部分知識時,學生想起活動的情景,以活動中獲
得的感性材料為支柱,進一步分析思考,便掌握了相遇問題的知識。
4.演示
演示也能創設直觀情境。一位數學教師在講授「數學歸納法」時,便是通過模球演示,
引入歸納法的。一上課,教師從袋子里摸出來的第一個是紅玻璃球。第二、三、四、五個均
是紅玻璃球,問:「這個袋子里是否全是紅玻璃球?」學生:「是」。繼續摸,摸出一個白
玻璃球,問:「是否全是玻璃球?」學生相互爭論,高度興奮(少部分):「是」。再摸,
摸出一個乒乓球(大笑),教師問:「是否全是球?」學生:「不一定」。小結:「這個猜
想對不對:若知道袋裡的東西是有限的,則遲早可以摸完,當把袋裡的東西全摸出來,當然
可以得到一個肯定的結論。但當東西是無窮的時候,那又怎麼辦?」(靜)「如果我約定,
當你這一次摸出的是紅玻璃球的時候,下一次摸出的也肯定是紅玻璃球,那麼袋子里是否全
是紅玻璃球?」學生:「是」。……這種直觀有助於學生真正地理解數學歸納法的實質。
(三)藉助語言創設的教學情境
語言表達的形象性能夠使聽者的腦中呈現的是一幅幅鮮明而簡潔的畫面,而不是一些抽
象的語義代碼。如講豐收,決不僅僅是畝產多少增產多少,更應高梁樂紅了臉麥穗笑彎了腰。
這種將抽象形象化具體化的語言,學生聽起來必定是興致盎然似三春,趣味濃郁如仲夏,猶
似欣賞一幅畫,觀賞一幕劇。從教學藝術的角度來看,語言表達的形象性要求:
1.朗讀——聲情並茂
聲情並茂地朗讀能把學生帶到作品的藝術境界之中,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
其人地在頭腦中浮現出教師所描繪的情景。語文教材中許多課文描寫的景物親切宜人,表達
的感情細膩溫馨,可謂情文並茂,文質兼美。這些課文光憑教師講解是不足讓兒童領略文章
的奇妙之處的。只有通過聲情並茂的朗讀,才能使學生喚起課文中美的形象,從而撩撥學生
心靈的琴弦,在思想深處產生共鳴。除有表情的朗讀外,聲音的模擬也是形象性,而且是層
次更高的形象性。比如朗讀《東郭先生和狼》、《一頭知識淵博的豬》、《漁夫和金魚的故
事》等寓言和童話故事,朗讀的表情與聲音的模擬就是一種藝術。
2.描述——繪聲繪色
教師繪聲繪色地描述,也能夠把抽象概念變得生動形象。例如,有一位數學教師講「點
的軌跡」時,高高舉起手中的一塊藍色粉筆頭,別開生面地對學生說:「我這里有一個剛從
墨水瓶中爬出來的『小蟲子』,在保持不定點A 距離30 厘米處不斷爬行,爬呀爬,身後留
下點點墨跡。你們看,這就是『小蟲子』運動的軌跡。」學生聽著教師繪聲繪色的描述,人
人發出會心的微笑。在理科教學中,愈是抽象的概念的建立,往往越需要形象的描述與想像。
3.比喻——貼切精彩
比喻就是用某些有類似點的事物來比擬想要說的某一事物,以便表達得更加生動鮮明。
善用比喻,不僅會使抽象的東西變得具體,化平淡為生動,還能把難以理解的內容變得淺顯
易懂。有位化學教師特別善於運用比喻,從而在教學中收到了奇特的效果。例如,催化劑對
於初中學生來說,是個十分難懂的概念,在教學中他使用以下比喻:一個人要隔著一條河從
甲地到乙地,共有兩種走法:一種是先沿著河岸到很遠處過橋,路遠費時(比喻反應本身會
進行但速度慢);另一種走法是在甲地坐船到乙地,路近速度快(比喻催化劑通過改變反應
途徑使速度加快),而化學反應使用催化劑就像人坐船從甲地到乙地,路近速度快。這里的
船相當於反應的催化劑,它加快了從甲地到乙地的速度,參與了這一過程(比喻催化劑本身
參與了反應),但船本身在人上船與下船後,質量和性質不變。對於負催化劑則可以反其意
而用之。初二課本有一段關於血壓的知識:「正常成年人的收縮壓為12-18.7 千帕,舒張壓
為8-12 千帕。如果一個人的舒張壓時常超過12 千帕,則被認為是高血壓。如果一個人的收
縮壓時常低於12 千帕,則被認為是低血壓。」這段課文,即使讓學生讀上五遍,學生未必
能掌握。教學中就可以用拳頭(情景)來比喻:拳頭象心臟,收縮時有勁,產生的壓力大。
舒張(拳頭松開)產生的壓力就小。分界線在12。收縮壓應當高,該高不高謂低,如果低
於12 則是低血壓。舒張壓該低,而該低不低謂高,如果大於12 則是高血壓。怎麼記這個
12 呢?我們平時說,十分高興,就有人說十二分的高興。所以,這是個最佳數字。這樣描
述情景,學生容易掌握血壓的知識。[2]這樣通過運用大家所熟知的具體形象的比喻,使原來
抽象的難於理解的知識變得通俗而易懂,學生容易接受,理解深刻,而且把機械記憶轉化為
理解記憶,不易遺忘。二、藉助實物和圖像創設的教學情境
教學中的實物主要指實物、模型、標本以及實驗、參觀等。如一教師在教《珊瑚》一課
時,展示了「像鹿角」、「像菊花」、「像樹枝」三種珊瑚,使學生對珊瑚有了真切感知,
這便是通過實物創設情境。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視實地考察的教育作用,他
經常帶領孩子們到大自然中去,細心地觀察、體驗大自然的美,從而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
氛中學習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學生的想像力和審美能力。他說:「我力求做到
在整個童年時期內,使周圍世界和大自然始終都以鮮明的形象、畫面、概念和印象來給學生
的思想意識提供養料……。」
實驗過程能夠呈現出豐富生動的直觀形象,以化學實驗為例,從儀器裝置到葯品配製,
從實驗過程中復雜的物理化學變化到新物質生成,其中有形、色、態、味的變化,又有氣體
的生成和沉澱的析出,或光、電、熱現象。學生學習化學正是立足於對這些現象的感知和觀
察。如講氯氣時,一般先由教師演示實驗(或學生實驗),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後,再通過學
生看到的直觀形象,概括出氯的重要化學性質,即氯是一種比較活潑的非金屬元素。
在教學中,圖像是一種直觀的工具,它包括板書、畫圖、掛圖、幻燈、錄相、電影、電
腦等電化教學手段。
圖像可把課文中所描寫的景色,具體直觀地表現在兒童面前,使他們獲得生動的形象。
如教學《燕子》一文,為了使學生感知大自然的景色,有的教師一開講就用放大的彩色掛圖,
讓學生仔細觀察圖中有哪些景物?它們的色彩、動態又怎樣?那起伏的山崗,如鏡的湖水,翠
綠的垂柳,輕飛的燕子,清澈的泉水,使學生在視覺上感知了美的畫面,為學習課文奠定了
基礎。
圖畫在數學教學中也有其特殊的價值:一位小學三年級的學生請一位數學專家解下面這
道算術題:在一個減法算式里,減數、被減數與差的和等於90,差是減數的兩倍,那麼差
等於多少呢?題中概念太多,這位專家讓孩子讀兩遍,學生還是把握不住,專家改用圖來表
達,圖給孩子直觀感和整體感,容易把握(見圖1)。
專家與孩子商量:既然差是減數的兩倍,我們能否將圖1 改為圖2 呢?孩子高興地說,它是
減法算式,乾脆把圖2 改成圖3 吧!根據「減數、被減數與差的和等於90",有
△+△△△+△△=90,就可知道△=15,那麼差等於30。可以認為,這三張圖形是一種特殊
語言,它給人以直觀感和整體感,它比普通語言要容易把握得多。因此,美國數學家斯蒂思
說:「如果一個特定的問題可以被轉化為一個圖形,那麼,思想就整體地把握了問題,並且
能創造性地思索問題的解法。」

閱讀全文

與什麼是語文教學的情境創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409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084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885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713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557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042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995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428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01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74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787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132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336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493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92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92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23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084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16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