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語文中自比是什麼

語文中自比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10-03 22:26:33

Ⅰ 諸葛亮為什麼自比管仲樂毅而不自比姜子牙張子房

在中學時代,有一篇《隆中對》的語文課文,講到諸葛亮躬耕隴畝,「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無論是老師講課,還是後來讀書看別人的研究,對於,所做的解釋都很籠統,說不到點子上。如果只是強調自己精於治理國家和擅長軍事行動,為什麼不比姜子牙和張良,或其他的名相、名將,單單比於管仲、樂毅? 我覺得諸葛亮自比於管仲、樂毅,既與漢末的形勢有關,也與他的出生地有關,更與他的能力和抱負有關。 漢末的形勢與春秋戰國的局勢很相似,地方割據,群雄爭霸。而管仲、樂毅都是成功幫助諸侯稱雄稱霸的人,所以諸葛亮自比於管仲、樂毅容易得到想稱雄稱霸者的興致。 管仲為齊國上卿(即丞相),被稱為「春秋第一相」,輔佐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霸主。樂毅輔佐燕昭王振興燕國,統帥五國聯軍攻打齊國,連下七十餘城,創造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他們建功立業的地方都在齊國。而諸葛亮是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就是歷史上齊國的領域,從小可能就是聽著管仲、樂毅的故事成長的,所以用管仲、樂毅來自比,非常自然。 諸葛亮為什麼自比於管仲、樂毅,當然不是自娛自樂,他是在自我推銷。推銷給什麼人?自然是能待自己如管仲、樂毅的人了,也就是齊桓公、燕昭王那樣的諸侯。哪些人是諸葛亮心目中的齊桓公、燕昭王呢?在《隆中對》中可以找到答案,「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在諸葛亮的敘述中,他說到了董卓、曹操、袁紹、孫權、劉備、劉璋、張魯等,這些就是他心目中齊桓公、燕昭王的人選。他自比於管仲、樂毅,其實就是想效力於這些人。 那麼,在諸葛亮渴望效力的諸侯中,劉備是首選么?肯定不是。管仲、樂毅都是在北方成名,而且是在齊國,他自比於管仲、樂毅,很有可能就是想效力一個與齊國有關系的大人物。誰與齊國有關系呢?只有曹操。黃巾軍起義爆發,曹操被拜為騎都尉,受命與盧植等人合軍進攻潁川的黃巾軍,結果大破黃巾軍,斬首數萬級。隨之升遷為濟南相,濟南正在齊國故地。濟南相任內,曹操政績昭著。濟南國(今山東濟南一帶)有縣十餘個,各縣的官長多依附強硬後台,貪贓枉法,無所顧忌。曹操之前歷任國相皆置之不問。曹操到職,大力整飭,一下奏免十分之八的官長,濟南震動,貪官污吏紛紛逃竄,「政教大行,一郡清平」。諸葛亮小時候也無疑聽過曹操的故事,想為曹操這樣的英雄效力更是十分可能的。 諸葛亮有沒有復興漢室的志向和忠於劉姓皇帝的想法呢?應該沒有。否則他就不可能自比於管仲、樂毅了。管仲「三仕三見逐於君」,事公子糾,甚至欲射死另一位公子小白,後來小白繼位,為齊桓公,他識時務地追隨齊桓公,並不是只盲忠於公子糾,他提出了「尊王攘夷」,就是尊重周朝王室,承認周天子的名義領袖地位,聯合北方鄰國,抵抗山戎族南侵。這一重要戰略大獲成功。以致孔子都贊嘆說:「微管仲,吾披發左衽已!」。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做法與「尊王攘夷」如出一轍,諸葛亮也是想要這樣做的,可惜沒給他機會。樂毅是趙國人,做的是魏國的官,由於出使燕國,被燕昭王招賢政策打動,改換了門庭,獻計「舉天下而攻之」的伐齊方略,聯合楚、魏、趙、韓諸國,打得由管仲開創建立起來的齊國大國地位岌岌可危,一蹶不振。後來燕惠王即位,不相信樂毅了,樂毅便投靠趙國。諸葛亮把管仲、樂毅當榜樣,自然就對管仲、樂毅幾度改換門庭的做法認同了,所以也就不會一心只想輔佐劉姓皇子皇孫的。 諸葛亮之所以對劉備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並不是因為劉備姓劉,為漢室皇家正統,而是因為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如果三顧茅廬的人換成了曹操、劉璋、張魯,諸葛亮也一定會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也是管仲、樂毅的做法。 諸葛亮自比於管仲、樂毅,其實還有更深一層的意義。管仲任政於齊,是齊國脫穎而出稱霸天下的開始;樂毅合縱伐齊,是齊國威風掃地雄霸天下的終止。諸葛亮的意思,就是說自己可以振興一個君主和國家,也可以摧毀這個君主和國家。誰如果用我諸葛亮,我就有本事學管仲成全他成為霸主的事業,誰如果不用我諸葛亮,我同樣有本事學樂毅摧毀他的霸主夢想。他一生聯合孫吳,五次北伐,與曹魏做對,就是在摧毀曹操的霸主夢想,你曹操沒用我諸葛亮,我就不能讓你稱心地統一天下。 當然,這也只是事後揣測,諸葛亮自比於管仲、樂毅,是否是給曹操聽的,也只有他自己知道,而曹操、劉備、諸葛亮這些千古風流人物,已被時光的東逝之水「浪花淘盡」,我這也只不過屬於「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罷。

Ⅱ 語文文言文虛詞

常見文言虛詞 :

安/而/爾/夫/蓋/故/何/乎/或/莫/乃/其/且/然/若/所/
焉/也/以/矣/因/於/哉/則/者/之


⑴怎麼,哪裡。
例爾安敢輕吾射!
(2)哪裡,什麼。
沛公安在?


⑴表示轉折關系,相當於「然而」、「可是」、「卻」。例: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⑵表示偏正關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詞,相當於「著」、「地」等,或不譯。例:
一絲而累,以至於寸。
嘩然而駭者,雖雞狗不得寧焉。
朝而往,暮而歸。
⑶表示假設關系,連接主語和謂語,相當於「如果」、「假使」。例: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
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
⑷表示並列,相當於「而且」、「又」、「和」或不譯。例: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者。
⑸表示承遞關系,相當於「而且」、「並且」、「就」或不譯。例: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余聞而愈悲。

(6)通「爾」,你,你的。例:
而翁歸。


⑴同「耳」,罷了。例:
無他,但手熟爾。
⑵你,你的;你們,你們的。例:
爾安敢輕吾射!
今乃煩爾嫗一煮芋也。
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貆兮?
與爾三矢。
⑶那。例:
爾來二十有一年矣。(爾來:從那時以來。)
⑷作助詞。例:
①始爾未為久
②呼爾而與之
③子路率爾而對曰
④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
⑸如此,這樣。例:
君爾妾亦然。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1)作語助,用在句首,表示將要發議論。
例:夫普法之戰,迄今雖為陳跡,而其事信而有徵。
夫戰,勇氣也。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
(2)這,那。
例:非夫人之物而強假焉。
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
(3)作語助,放在句末,表示感嘆語氣。例: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


(1) 連接上句或上一段,表示原因。例:
蓋以誘敵。(這里有「原來」的意思。)
蓋借寨牆為蔽也。
蓋一歲之犯死者二。
蓋追先帝這殊遇。⑤蓋音謬也。(蓋:這里含「大概是由於」的意思。)
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
(2) 大概,大約。例:
斯二者蓋皆有之。(蓋:這里有「想來是」的意思。)
蓋五六百人也。
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
(3) 發語詞。
:例:蓋儒者所爭,尤在於名實。
(4) 勝過,超過。
例:英才蓋世。
(5) 通「盍」,何。
例:技蓋至此乎?(蓋:這里可譯作「怎麼」。)
(6) 通「盍」,何不。
例:蓋亦反其本矣。(亦:這里是用以加強反問語氣的助詞。)


⑴原因,緣故。
例:馬無故亡而入故。
⑵本來,原來。
例:兩狼並驅如故。。
此物故非西產。
⑶舊的。
例:①溫故而知新。
以故法為其國與此同。
君安與項伯有故?(故:這里指舊交情。)
暮去朝去顏色故。(故:這里有衰老的意思。)
故壘西邊。(故:這時有古老的意思。)
故國神遊。(故國:舊地,這里指赤壁古戰場。)
惠文、武、昭襄蒙故業。(故業:這里指原有的先人的基業。)
⑷特意。
例:桓侯故使人問之。
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
⑸所以,因此。
例:故嘗與過宋將軍。
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⑹故意。
例:廣故數言欲亡。
故作不良計,勿復怨鬼神!
⑺仍然。
例: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
(故人)
指前夫 例外:知是故人來。
(故事)先例,前例。
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⑴什麼。
例:子恃何而往?
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於趙?
⑵怎麼樣。
例:如太行、王屋何?
其如土石何?
⑶哪裡。
例: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也哉?(何往:到哪裡。)
卻看妻子愁何在?
豫州今欲何至?
⑷多麼。例: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國!
⑸為什麼。
例: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者二者之為,何哉?
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
⑹怎麼。
例:若為佣耕,何富貴也?
徐公何能及君也?

「何如」怎麼樣,怎樣。
例:吾欲之南海,何如?
今日之事何如?
君謂皇上何如人也?
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求,爾何如?
「何乃」怎麼能。例:何乃太區區!
「何加」有什麼益處。例:萬鍾於我何加焉!
「何其」多麼。例:何其衰也!


⑴表示疑問語氣,相當於「嗎」、「呢」。
例:天下事有難易乎?
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⑵表示反問語氣,相當於「嗎」、「呢」。
例:孰為汝多知乎!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⑶形容詞詞尾,有時相當於「地」。
例:忽乎吾將行兮
⑷表示測度語氣,相當於「吧」。
例:日食飲得無衰乎?
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⑸同「於」。
例: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
今雖死乎此,比吾鄉鄰之死則已後矣。
吾嘗疑乎是。(乎:對。)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⑹表示感嘆語氣,相當於「啊」、「呀」。
例:嗚呼!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⑺表示商量語氣,相當於「嗎」,「吧」。
例: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


⑴有的人,有人。
例:或以錢幣乞之。
或說處殺虎斬蛟。
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
⑵有時。
例:蛟或浮或沒,行數十里。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⑶有的......,有的......。
例:或以為死,或以為亡。
或得日或否。
⑷或許,也許。
例: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
雲霞明滅或可睹。
或朱易量。
(5)相當於現代漢語「或者」,表示選擇。
例:使吾眼睜睜看汝死,或使汝眼睜睜看我死,吾能之乎?
(7) 如果。
例:或又是男,則亦教其以父志為志。


⑴立即。
例: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
即從巴峽穿巫峽。③始縊即氣絕。⑤即門者持刺入,而主者雙不即出見。(即:
⑵就是。
例:幾自疑身外即戰場。
⑶靠近,接近。
例:以縛即爐火燒絕之。
⑷則,就。
例: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
⑸當,當下。
例: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即:當天)
即夕行步如平常。(即夕:當晚)
⑹即使。
例:即可不死,而離散不相見。
即捕得三兩頭,又劣弱不中於款。
⑺假如,如果。
例: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國胡以相恤?


⑴已經:......以後。
例:①既同寢,夜半,客曰……
既克,公問其故。
⑵與「又」、「亦」、「且」、"比"字連用,表示並列關系。
例:三軍既惑且疑。
⑶既然。
例: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既:這里有「既然是」的意思。)②
「既而」 不多會。
例:既而兒醒,大


⑴不。
例:莫如以吾所長攻敵所短。
宋莫能守。
莫我肯顧。
⑵沒有什麼。
例:尤莫逾油畫。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⑶沒有誰。
例:人人自以為必死,然畏,莫敢違。
時人莫之許也。
宮婦左右莫不私王。
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操者。
⑷不要。
例:願早定大計。莫用眾人之議也!
初七及下九,嬉戲莫相忘。
(5)同「暮」。
例:至莫夜朋明。(莫夜:晚上。)
莫春者,春服既成。



⑴於是,就。
例:乃取一葫蘆置於地。
⑵才,這才。
例:設九賓於廷,臣乃敢上璧。
⑶卻。
例:丞相非在夢中,君乃在夢中耳!
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
⑷是,就是,原來是。
例:視之,乃龐德也,]
當立者乃公子扶蘇。
⑸竟然。例:問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漢。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
(6)可是。
例: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覺引余獨往。
(8) 你,你的。
(9) 例: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⑴用作第三人稱,表示領屬關系,相當於「他、她、它(們)的。」
例:其子曰:「不築,必將有益。」(其:他的。)
恐前後受其敵。(其:它們的。)
其夫囈語。(其:她的。)
吾有卿之名,而無其實。(其:它的)
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其:他們的)
⑵其中,其中的。
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
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
⑶活用作第一人稱。相當於「我(的)」、我們(的)、「自己(的)。」
例:並自為其名。
既其出。(其:我們)
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其:我的)
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名曰《指南錄》。
亦各言其志也!
⑷用作第三人稱,相當於「他、她、它(們)。」
例:妻跪問其故。
念悲其遠也。(其:她)
成以其小,劣之。(其:它)
矗不知其幾千萬落。(其:它們)
⑸在句中表示反問語氣,相當於「難道」、"怎麼"。
例: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其如土石何:又能拿這些泥士石頭怎麼樣。)
其孰能譏之乎?
⑹指示人、事、物,多表示遠指,相當於「那」之類的詞。
例:其不設色者:曰水墨。(其:那。)
懷其璧。(其:那塊)
不嫁義郎體,其往欲何雲?(其往:其後,將來)
未必有其實。(其:那樣。)
⑺表示選擇關系,相當於"是......還是......".
例: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⑻指示人、事、物,有時表示近指,相當於「這」之類的詞。
例:①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其:這種)
今存其本不忍廢。(其:這)
⑼在句中表示祈使語氣,相當於「可」、「還是」。
例:①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其:可要)
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其:還是)
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其:可,一定。這里有命令的意味。)
⑽在句中表示揣測語氣,相當於「恐怕」、「或許」、「不概」、「可能」。
例: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11)表示假設關系,相當於「如果」。
例: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
其若是,孰能御之?


⑴暫且,姑且。
例:存者且偷生。
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
卿但暫還家,吾今且報府。
⑵將,將要。
例:以為且噬己也。
久居,禍且及汝
若屬皆且為所虜。
⑶而且,並且。
例:且人之患志之不立,何憂令名不彰邪?
且以一譬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
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
⑷況且,再說。
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
且相如素賤人。
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⑸尚且,還。
例: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
⑹連接兩個形容詞,表示關系:又,又......又......。
例:三軍既惑且疑。
磐石方且厚。
⑺同「夫」,句首助詞。例:且庸人尚羞之,況於將相乎!
⑻連接兩個動詞表示並列關系:一面......,一面......;一邊......,一邊......。
例:又有若老人咳且笑於山谷中者。
⑽還有,那末。
例:聞姊家有閣子,且何謂閣子也。

「且夫」句首助詞,表示下文是更進一步的議論。
例:且夫天下非小弱也。⑵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
「且如」就像。
例: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


⑴用在詞後,作詞尾表示狀態。相當於現代漢語「......的樣子」。
例:虎見之,龐然大物也。
康肅忿然曰。
⑵然而,但是。
例: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
然富貴人讀書者有幾?。
然是說也,余尤疑之。
⑶是的,對的。例:然之。命李忠義帥突將三千為前驅。(然之:以之為然)吳廣以為然。乃行卜。
成然之。早出暮歸。
⑷如此,這樣。
例:遂開門納眾,及里城,亦然。
非獨書為然,天下物皆然。
同是被逼迫,君爾妾亦然。
⑸與「若」在一起,用在句末,「像......一樣」。
例: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然則」相當於現代漢語「既然這樣,那麼......」,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例: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


⑴如果,假如。
例:若止印三二本,則未為簡易。
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⑵像,好像。
例: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⑶你(的),你們(的)。
例:若所市於人者。
若毒之乎?
更若役,復若賦,則何如?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若屬:你們這些。)
予我千金,吾生若。(若:你們)
⑷此,如此,這樣。
例:以若所為,求若所欲。

[若夫]是用在一段話的開頭、引起論述的詞。近似「要說那」、「像那」的意思。例: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



⑴即使,縱然。
例:雖有槁暴,不復挺者,揉使之然也。
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

⑵雖然。
例: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
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


⑴處所,地方。
例:此何所也?
⑵用在動詞或者「介詞+動詞」之前,組成名詞性片語,相當於「......的事、物」「......的地方」、「......的人」等。
例:漁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此疾之所由生也。(所由生:產生的緣由。)
「所以」
⑴表示行為所憑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據,相當於"用來......的方法"、"是用來......的"等。
例: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⑵表示原因。相當於「......的原因(緣故)」。
例: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
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
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所謂」所說的。例: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所在」
⑴到處。
例: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
⑵所在之處,處所。
例:尋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⑴成為,變成。
例:此何遽不為福乎?
處遂改勵,終為忠臣。
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
⑵做。
例:為之,則難者亦易矣。
⑶作為,當作。
例:何以為計?
然後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
⑷是。
例: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⑸以為,認為。
例:孰為汝多知乎!
竊為大王不取也!
⑹被。
例:周年處少時,凶強俠氣,為鄉里所患。
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哉?
⑺句末語氣詞,表示疑問或反詰,「呢」。
例:何辭為?。
⑻指心理活動。
例: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
⑼將。
例: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
(11)治理。
例: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曬之。
(12)裝作。
例:為除不潔者,引入。
(13)為了。
例: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14)給,替。
例: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誰為大王為此計者?(指前一個「為」)
(15)對,向。
例:不足為外人道也。
為之奈何?
如姬為公子泣,。
(16)因為。
例: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
(17)在,當。
例: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而行。

「為人」做人處世的態度。例:⑴原來楊修為人恃才放曠。


⑴只。
例: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

⑵表示希望的口氣,「希望」。
例:惟大王與群臣孰思之。


⑴相當於「於之」、「於此」、「於彼」。
例: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焉:在其中)
不復出焉。(焉:從這里。)
非夫人之物而強假焉。(焉:從別人那裡。)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焉:從這里。)
⑵哪裡,怎麼
例: 且焉置土石?
⑶作語氣助詞,用於句末.
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今其室十無一焉。
雖雞狗不得寧焉。
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
悲予志焉。
⑷作詞尾,相當於「然」、「......的樣子」
例: 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⑸相當於「之」,作代詞。
例:謹食之,時而獻焉。(焉:它,指蛇。)
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焉:它,指作者自己所寫的這篇文章。)
非曰能之,願學焉。(焉:它,指作小相的事。)
⑹作語氣助詞,用於句中,表示停頓,無義。
例: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1)用在句末,表示判斷語氣。例:
虎見之,龐然大物也。
河南樂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公之參乘樊噲者也。
(2)用在句末,表示陳述或解釋語氣
例:以為且噬己也,甚恐。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雷霆乍驚,宮車過也。
(3)用在句中,表示語氣停頓。
例:余聞之也久。
其聞道也亦先乎吾。
是說也,人常疑之。
(4)用在句末,語氣助詞。
例: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疑問語氣)
苟政猛於虎也!(感嘆語氣)
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反詰語氣)
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祈使語氣)


(1) 由於:
例: 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以三保勇而多藝,推為長。
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2)而。
例:有好事者船載以入。
卷石底以出。

(3)把,拿,用。
例: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以」後省略介詞賓語。)
以錢覆其口。
屠懼,投以骨。
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國胡以相恤?
(4)以為,認為。
例: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
皆以美於徐公。
(5)憑,靠。
例:以我酌油知之。
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以勇氣聞於諸侯。
(6)按照,依照。
例: 策之不以其道。
以次進。
(7)根據。
例:今以蔣氏觀之,猶信。(以:一說「拿」。)
(8)通「已」,已經。
例: 固以怪之矣。
(9)在
例: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
以八月十三斬於市。
果予以未時還家,而汝以辰時氣絕。
((10)為。
例:如或知爾,則何以哉?(以:做)
(11)通「已」,止。
例:無以,則王乎?
(12)任用。
例: 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

「以為」
(1) ......當作
例: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
(2) 為。
例:以為且噬己也,甚恐。
以為妙絕。
人人自以為必死。
(3)把......製成。
例:然得而臘之以為餌。
鑄以為金人十二。



⑴用於陳述句末,相當於「了」。
例:①為之則難者亦易矣。
⑵用於感嘆句末。例:甚矣,汝之不惠!
吾村亡無日矣!
(3) 用於句中,多在分句末,表示停頓。
例: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4) 用於祈使句末,相當於「吧」。
例:公子勉之矣!


⑴停止。
例:累寸不已,遂成丈匹。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2) 語氣詞,同「矣」。
例:諸君無意則已。(則已:就罷了。)
士之處此世,而望名譽之光,道德之行,難已。
(3) 同「以」。
例:已後典籍皆以板本。
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
(4) 治癒。
例:可以已大風……
(5) 太。
例:死而湮沒不足道者,蠻已眾矣。
(6)完成。
例:又三月而後已。
(6) 卻。
例:此中有真情,欲辨已忘言。
「已矣」
⑴完了。
例: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老夫已矣。
⑵罷了。
例: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已而」不久以後;過些時候。
例:已而夕陽在山。
已而相如出。



⑴於是,就。
例:因取刃殺之。
⑵依照,根據。
例:罔不因勢象形。(因:這里有順著的意思)
變法者因時而化。(因:這里有隨著的意思。)
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因:這里有順著的意思。)
⑶依靠,憑借。
例: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因河為池。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⑷趁著,趁此。
例:不如因而厚遇之。
不如因善遇之。
因擊沛公於坐。
⑸通過,經由。
例: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6)緣由,機緣。
例:於今無會因。
(7)沿襲。例:因遺策。
(7) 繼續。
(8) 例: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飢饉。


⑴對,對於。
例:貧者語於富者曰。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
⑵在。例:①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
乃設九賓禮於庭。
⑶與,跟,同。
例: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
燕王欲結於君。
⑷到。
例:指通豫南,達於漢陰。
從徑道亡,歸璧於趙。
⑸從,自。
例:子墨子聞之,起於魯。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5) 比。
(6) 例:孔子曰:「苛政猛於虎也。」
青,取之於藍,而青而藍。(本義項是指後一個「於」。)
(7) 被。
例:而君幸於趙王。
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
(8) 受。
例:不拘於時,學於余。(本義項指前一個「於」。)
(9) 向。
例:不拘於時,學於余。(本義項指後一個「於」。)
事急矣,請求救於孫將軍。

「於是」
(1) 在這時。例:於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
(2)在這件事上。例:吾祖死於是,吾父死於是。
(3)在這種情況下。例:於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罅。
(4)對此。例:於是余有嘆焉。
(5)從此。例:遂墨以葬文公,晉於是始墨。


⑴表示反問語氣,相當於「嗎」、「呢」。
例: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豈若吾鄉鄰之旦旦有是哉!
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⑵表示感嘆語氣,相當於「啊」、「呀」。
例: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鳴呼哀哉
⑶表示疑問語氣,相當於「呢」、「啊」。
例: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


⑴卻,可是。
例: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
於其身也,則恥師焉。
⑵那麼,就。
例:為之,則難者亦易矣。
視其缶,而吾蛇尚存,則弛然而卧。

(3)就是。
例:則者岳陽樓之大觀也。
(4)原來是。
例:徐而察之,則上皆石穴罅。
(5)同「輒」,總是,常常。例:
居則曰:「不吾知也!」


⑴指人、物、事、地點等,相當於「......的」或「......的人(東西、事情、地方)。」
例: 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者:指人)
若所市於人者,將以實籩豆奉祭祀、供賓客乎?(……的東西)
其他祖父積、子孫棄者無論焉。(者:……的事。)
⑵與「若」之類字組成某種片語,或單用,表示比擬,相當於「......的樣子」、「......似的」。
例:言之,貌若甚戚者。
⑶放在主語之後,表示提頓或判斷。
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陳勝者,陽城人也。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⑷放在主語之後,引出原因。
例:不以木為之者,文理有疏密。
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
而安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在也。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⑸放在疑問句末,表示疑問。例:
何者?上下之分也。
⑹放在假設復句中,表示假設,相當於「如果......」、「......的話」。例:
入則無法家弗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盡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⑺放在「有」字的賓語之後,表示提頓。例:
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
⑻放在數詞之後(翻譯時,要根據所列事物,在數詞詞後加上相應的量詞和名詞)。
例:或異於二者之為,何哉?(二者:兩種心情。)
(9)在時間詞之後,表示停頓,起調整音節作用。例:
近者奉辭伐罪。
古者以天下為主,君為客
(10) 放在陳述句末,表示陳述結束。
例: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鍾者。

Ⅲ 此人每嘗自比管仲,樂毅;是什麼意思

每自比於管仲、樂毅」中「於」的意思每自比於管仲、樂毅。
於是上、與的意思。
每每把自己與管仲、樂毅作比。用在話里,強調專指對象。「每自比於管仲、樂毅」中「於」的意思,就是「為」、「成」的意思,也就是說「常把自已相比為(成)管仲、樂毅」。意思是「是「。意思是「為」,「成」「每自比於管仲、樂毅」中「於」的意思每自比於管仲、樂毅。

Ⅳ 自喻 自比 有什麼區別

自喻是可以將自己比作動物或者物品的。例如:我真是個木頭!難道你是一頭笨豬?
自比是將自己比作人物,甚至是大人物。例如:都說我這個諸葛亮只是會動嘴,哪裡知道我動手能力也是第一名。諸葛亮老是自比管仲、樂毅。

Ⅳ 語文中常見的修辭手法有哪些

修辭手法包括:
比喻, 白描,比擬(又名比體,分為擬人、擬物),避復,變用,層遞,襯墊(襯跌) ,襯托(反襯、陪襯),倒文,倒裝,迭音,疊字復疊,頂真(又名頂針、聯珠),對比,對偶(對仗、隊仗、排偶),翻新,反復,反問,反語,仿詞,仿化,飛白,分承(並提、合敘、合說);復迭錯綜,復合偏義,共用,合說,呼告,互體,互文,換算,回環,迴文,降用,借代,設問,歧謬,排比,拈連,摹繪,列錦,連及,誇張,警策,示現,雙關,重言,重疊,指代,用典,引用,移用,須真,諧音,歇後,象徵,鑲嵌,析字,委婉,婉曲,通感(移覺、移就),跳脫,轉文。共計63種。
(5)語文中自比是什麼擴展閱讀:
部分介紹:
1,設問
為了引起別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問題,然後自己回答。強烈情感。
作用:引起注意,啟發讀者思考;使層次分明,結構緊湊;可以更好地描寫人物的思想活動。
加強語氣,突出了什麼,表達作者某情感。
例句:花兒為什麼這樣紅?首先有它的物質基礎。
2,反問
又稱激問、反詰、詰問。用疑問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問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問表肯定,只問不答,答案暗含在反問句中。
作用:加強語氣,發人深思,激發讀者感情,加深讀者印象,增強文中的氣勢和說服力。
加強語氣,突出了什麼,表達作者某情感。
我呢,難道沒有該責備的地方么?
3,舉例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4,借代
不直接說出所要表達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與它有密切相關的人或事物來代替。
借代種類:特徵代事物、具體代抽象、部分代全體、整體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質特徵,增強語言的形象性,使文筆簡潔精煉,語言富於變化和幽默感;引人聯想,使表達收到形象突出、特點鮮明、具體生動的效果。
5,反語
用與本意相反的詞語或句子表達本來的意,以說反話的方式加強表達效果。有的諷刺揭露,有的表示親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國留學生)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鑒,宛如小姑娘的發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致極了。(《藤野先生》)
6,聯想
也同想像。作用:使事物生動化 例如:太陽出來了,地上好像上了火
升華主題,點明中心 例如:河中的水流動著,城中的愛也流動著
7,通感
所謂通感,是利用諸種感覺相互交通的心理現象,以一種感覺來描述表現另一種感覺的修辭方式。
作用:通感的運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無窮的效果,其表達作用是無可替代的。它能化抽象為形象,讓讀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們豐富的聯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潑;它能准確表達,含意深遠;它能充實詩文的意境,構成特殊的藝術美。
例如 「晨鍾雲外濕」(杜甫《夔州雨濕不得上岸作》)以「濕」字形容鍾聲,所聞之鍾聲,穿雨而來,穿雲而去,故「濕」,觸覺與聽覺相互溝通。「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湯湯乎若流水」(《呂氏春秋·本味》)聽琴聲而知志在高山、流水,聽覺與視覺相互溝通。
8,雙關
利用詞的多義及同音 (或音近) 條件,有意使語句有雙重意義,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雙關。
雙關可使語言表達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語意,給人以深刻印象。
舉例
風雨同舟藕斷絲連立地成佛樂在其中
1、意義雙關利用詞的同義,有意使語句具有雙重意義叫做意義雙關。【例】《紅樓夢》中「將那三春看破,桃紅柳綠待如何?把這韶華打滅,覓那清淡天和」。「三春」表面指暮春,內含元春、迎春、探春三人的境遇。
2、諧音雙關利用詞的同音,有意使語句具有雙重意義叫諧音雙關。【例】「道是無晴卻有晴」中的「晴」表面上是晴天的晴,內含感情的「情」。

Ⅵ 七年級下冊語文文言文知識點歸納

文言文一直是我們語文的一個重要考點,下面是由我為大家整理的七年級下冊語文文言文知識點,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七年級下冊語文文言文知識點(一)

一、《傷仲永》

1.出處:選自《臨川先生文集》

2.作者:王安石,字介甫,晚號半山也被稱為王文公;是北宋政治家、 思想 家和文學家。他的散文雄健峭拔,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3.代表作:《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三經新義》中的《周宦新義》殘卷、《老子》若干條。

4.內容理解:告訴我們學習和教育對於人才的培養是十分重要的。

5.字詞句:

A.字音:環謁[ye] 泯[min]然 稱[chen] 夫[fu]

B. 詞義:

⑴.通假字:

①.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 “扳通“攀”,牽、引。

②.賢於材人遠矣: “材”通“才”,才能。

③.未嘗識書具: “嘗”同“曾”,曾經。

⑵.古今異義:

①.是:古義此,與“自”組合意為“自從”,eg:自是指物作詩立就;今為判斷詞。

②.或:古義不定代詞,有的,eg:或以錢幣乞之;今義為或許。

③.文理:古義是文采和道理,eg:其文理皆有可觀者;今表示文章內容或語句方面的條理。

⑶.一詞多義:

①.自:a.自己,eg:並自為其名;b.從,eg:自是指物作詩立就。

②.聞:a.聽說,eg:余聞之也久;b.名聲,eg:不能稱前時之聞。

③.其:a.這,eg:其詩以養父母;b.他的,eg:稍稍賓客其父。

④.並:a.連詞,並且,eg:並自為其名;b.副詞,全,都,eg: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⑤.名:a.名詞,名字,eg:並自為其名;b.動詞,說出,eg:不能名其一處也。

⑥.賓客:a.動詞,以賓客之禮相待,eg:稍稍賓客其父;b.名詞,客人,eg:於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

⑦.就:a.動詞,完成,eg:自是指物作詩立就;b.動詞,從事,做,eg:蒙乃始就學。

⑧.然:a.代詞,這樣,eg:父利其然也;b.形容詞詞尾,……的樣子,eg:泯然眾人矣。

⑨.於:a.介詞,此,eg:賢於材人遠也;b.介詞,在,eg:與廳事之東北角。

⑩.為:a.動詞,作為,eg:其讀以養父母,收族為意;b.動詞,成為,eg:卒之為眾人。

⑩.夫:a.指示代詞,那些,eg:今夫不受之天;b.名詞,丈夫,eg:夫起大呼。

⑷.詞語活用:

①.忽啼求之(啼,哭著,動詞作狀語。)

②.父異焉(異,奇怪,形容詞作動詞。)

③.賓客其父(賓客,名詞作動詞。以賓客之禮相待。)

④.父利其然(利,作動詞。)

⑤.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日,每天,作狀語;環謁,四處拜訪。)

⑸.重點詞語翻譯:

①.世隸耕(隸,屬於。) ②. 不至:沒有達到(要求)。

③.稱前時之聞(稱,相當。) ④.通悟:通達聰慧。

⑤.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關系,;收,聚、團結。

⑥.彼其:他。 ⑦.泯然:完全。

⑧.賢於材人:勝過有才能的人;賢,超過;材人,有才能的人。

C.特殊句式及重點句子翻譯:

①.判斷句: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全局表判斷。)

金溪百姓方仲永,世代務農。

②.省略句:a.不使學。(即“不使之學”,省略賓語)

不讓方仲永學習。

b.令作詩。(即“令其做詩”,省略賓語)

我叫方仲永作詩。

c.還自揚州。(省略主語“我”)

(我)從揚州回鄉。

d.受之天。(“之”後省略“於”)

先天得到的。

③.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同鄉人對他感到驚奇,漸漸地請他父親去做客,有的人還用錢幣求仲永題詩。

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與邑人,不使學:(他的)父親以為這樣有利可圖,每天拉著仲永四處拜訪縣里的人,不讓他學習。⑤.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他的天資,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的多。最終成為一個平凡的人,是因為他沒有受到後天的教育。⑥.其詩以養其父母,收族為意:這首詩以贍養父母、團結同宗族的人為內容。⑦.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從此,指定事物叫他作詩,他立即寫成。⑧.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叫他做詩,寫出來的詩已經不能跟以前聽說的相當了。⑨.今夫不受之天,故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那麼,現在那些不是天生聰明、本來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後天的教育,難道之成為普通人就完了嗎?備註:文章屬於一篇隨筆,採用的是欲抑先揚的寫法。

七年級下冊語文文言文知識點(二)

《孫權勸學》 1.出處:選自《資治通鑒》

2.作者:北宋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字君實,世稱涑水先生。

3.文學影響:司馬遷主持編寫的《資治通鑒》是我國第一部重要的 編年體通史 ,共294卷,記述了公元前403年(戰國時期)至公元959年(五代時期)共1362年的史實。全書內容以政治軍事為主,略講經濟、文化,長於描寫戰爭。《赤壁之戰》《淝水之戰》等都是本書描寫戰爭的代表作。這里“資”是“幫助”;“治”是治理;“通”是“通史”;“鑒”是“借鑒”;整個書名的意思是:以歷史上的得失為鑒戒來幫助加強政治。 4.字詞句: A.詞義: ⑴.古今異義:

①.但,古義為只,eg:但當涉獵;今為轉折連詞。

②.治,古義為研究,eg: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今為治理。

③.博士,古義為官職,eg: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今為學位。 ⑵.一詞多義:

①.以:a.用,eg:以軍中多務;b.與“為”譯為“認為”,eg:自以為大有所益。 ②.當:a.掌管,eg:當除掌事;b.應當,eg:但當涉獵。

③.見:a.知道,eg:見往事耳(了解歷史罷了。);b.認清,識別,eg:大兄何見事之晚乎!;動詞,看見,見漁人,乃大驚。

④.若:a.動詞,比得上,eg:孰若孤;b.介詞,好象,eg:彷彿若有光。 ⑤.之:a.助詞,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不譯,eg:大兄何見事之晚乎?b.助詞,的,eg:於廳事之東北角。 ⑶.重點詞語翻譯:

①.當塗:當道,當權。 ②.辭:推託。 ③.及魯肅過尋陽:及,到了…的時候。 ④.才略:政治或軍事方面的才乾和謀略。 ⑤.涉獵:粗略地閱讀。

⑥.刮目相看: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 ⑥.更:更新。 ⑶.成語

①.吳下阿蒙:比喻學識尚淺。 ②.刮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C.特殊句式及重點句子翻譯:

①.倒裝句:大兄何見事之晚乎!(“何見事”應“見事何”,疑問句賓語前置。) 老兄你為什麼看事情的變化這么晚呢?

②.省略句:肅遂拜蒙母。(“拜”後省略介詞“於”。) 魯肅於是拜見了呂蒙的母親。

③.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我難道是想讓你鑽研經史典籍而成為博士嗎?

④.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只不過應當廣泛地學習知識,懂得過去的教訓罷了。 D.備註:本文以對話為主,語言形象,使人感受到人物說話是的口吻、神態和心理。詳略得當。 四、《口技》

1.出處:節選自《虞初新志 秋聲詩自序》 2.作者:林嗣環,字鐵崖,明末清初人。

3.代表作:《鐵崖文集》《秋聲詩》《虞初新志》

4.文學影響:《虞初新志》是清張潮編選的 筆記小說集 ,共二十卷,多數作品文字優美,有些也對當時社會不合理現象有所反映。 5.字詞句:

A.字音:少頃[qing] 囈[yi]語 齁[hou] 曳[ye]屋 許許[hu]聲 B.詞義:

⑴.通假字:滿坐寂然:“坐”通“座”,座位,這里指座位上的人,即賓客;全場靜悄悄的。 ⑵.古今異義:

①.但:古義為只,eg: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今表轉折連詞。 ②.聞:古義為聽,eg:微聞有鼠作作索索;今義用鼻子嗅。 ③.股:古義為大腿,eg:兩股戰戰;今為屁股。 ④.走: 古義為跑, eg:兩股戰戰, 幾欲先走;今為步行。

⑤.雖:古義為即使,表假設連詞。eg:雖人有百手;今義雖然,標轉折連詞。 ⑶.一詞多義:

①.乳:a.動詞,餵奶,eg:婦撫兒乳;b.名詞,乳頭,eg:兒含乳啼。

②.絕:a.副詞,極,eg:以為妙絕;b.動詞,盡、消失,eg:群響畢(全,都)絕。 ③.妙:a.名詞,妙處,eg:眾妙畢備;b.形容詞,美妙,奇妙,eg:以為妙絕。 ④.指:a.名詞,指頭,eg:手有百指;b.動詞,指出,指明,eg:不能指其一端。 ⑤.作:a.擬聲詞,eg:有鼠作作索索;b.開始,文中是發出聲音,eg:…百千其作。 ⑥.間: a.動詞,夾雜,中eg:間有里拉崩倒之聲;b.動詞,間斷,eg:遂與外人見隔。

⑦.是:介a.詞,這,eg:當是時;b.判斷動詞,eg:問今是何世。 ⑷.詞語活用:

①.京中有善口技者(善,形容詞作動詞,擅長;京城中有個擅長口技藝術的人。) ②.不能名其一處(名,名詞作動詞,說出;不能夠說出其中的一個地方。) ③.會賓客大宴(宴,名詞作動詞,舉行宴會;會,適逢;正碰上有家人大擺宴席請客。) ⑸.重點詞語翻譯:

①.少頃:一會兒。 ②.既而:不久,緊接著。 ③.是時:…的時候。 ④.未幾:不久。 ⑤.一時:同時。 ⑥.囈語:說夢話。 ⑦.絮絮:連續不斷地說話。 ⑧.中間[jian]:其中夾雜著。 ⑨.意少舒:心情稍微放鬆了些;少,稍微;舒,伸展、鬆弛。 ⑩.稍稍:漸漸。 ⑩.傾側:翻倒傾斜。 ⑩.齁:打鼾。 C.特殊句式及重點句子翻譯:

①.倒裝句:會賓客大宴。(應為“會大宴賓客”,賓語前置。) 正碰上由家人大擺宴席請客。

②.凡所應有,無所不有:應有盡有。文中形容聲音之雜。

七年級下冊語文文言文知識點 (三)

短文兩篇

陋室銘

(一)課文字詞詳解

山不在高,有仙則①名。水不在深,有龍則②靈。③斯④是⑤陋室,⑥惟吾⑦德馨。

①名:出名,有名。②靈:靈驗。③斯:這。④是:判斷動詞。⑤陋室:簡陋的屋舍。⑥惟:只。⑦德馨:品德高尚。馨,能散布很遠的香氣,這里指德行美好。

苔痕①上階綠,草色②入簾③青。談笑有④鴻儒,往來無⑤白丁。可以⑥調⑦素琴,閱⑧金經。

①上:長上。②入:映入。③青:青色。④鴻儒:博學的人。鴻,大。⑤白丁:平民,指沒有功名的人。⑥調:調弄。⑦素:不加裝飾的。⑧金經:指佛經(佛經用泥金書寫)。

無①絲竹②之③亂耳,無④案牘之⑤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孔子雲:何陋⑥之有?

①絲竹:琴、瑟、簫、笛等樂器的總稱,“絲”指弦樂器,“竹”指管樂器。這里指奏樂的聲音。②之:助詞,主謂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③亂:使……亂,擾亂。④案牘:指官府文書。⑤勞形:使……勞神傷身。形,形體、軀體。⑥之:助詞,表示賓語前置。

(二)重點句子翻譯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這是簡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簡陋了)。

2.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苔痕長到階上,使台階都綠了;草色映入竹簾,使室內染上了青色。

3.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談笑、來往的都是博學的人,沒有無功名的人。

4.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在這里)可以彈奏不加裝飾的琴,瀏覽(珍貴的)佛經。

5.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沒有世俗的樂曲擾亂心境,沒有官府公文勞神傷身。

6.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

諸葛亮隱居南陽住的草廬,揚子雲在西蜀的屋舍。

7.孔子雲:何陋之有?

孔子說:“有什麼簡陋的呢?”

(三)課文分析

1.通過對陋室的描寫,表達了室主人怎樣的節操和情趣?

表達了室主人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2.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鮮明,格調高雅,構思巧妙,意境雋永,韻味深長,文句精美而膾炙人口,久為傳誦。那麼本文的主題應如何概括呢?

本文通過對陋室情景的描繪,極力形容陋室不陋,表達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3.文章前四句用了怎樣的寫作手法?這樣寫的目的何在?

類比的寫作手法。__引出“斯是陋室”,而立意於“惟吾德馨”,表明“陋室”也具有“名”與“靈”的性質。

4.文章對陋室從哪幾方面進行描寫?這幾方面突出陋室怎樣的特徵?

景色之雅: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交往之雅: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情趣之雅: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陋室特徵:雅。

5.“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用了怎樣的手法來寫室中事?寫出了室主人怎樣的情感?

反面虛寫。__寫出室主人不受世俗羈絆之情。

6.“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一句運用了怎樣的寫作手法?為什麼要這樣寫?

運用類比的寫作手法。__用古名賢之室類比自己的“陋室”,表明作者以古名賢自況,表明自己也有古名賢的志趣和抱負。

7.文章以孔子的話結尾,用意何在?

這是全文的畫龍點睛之筆,引用孔子的話論證“有德者居之,則陋室不陋”,突出了“惟吾德馨”這一主題。

8.劉禹錫自比諸葛亮和揚雄,他們之間的共同點是什麼?

都具有安貧樂道、淡泊名利的君子之風,高雅脫俗而才華橫溢。

9.歷史上或現實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請舉例。

床頭屋漏、雨腳如麻的杜甫草堂。凈潔無塵,以木板、方磚做書架的錢鍾書的書齋。

愛蓮說

(一)課文字詞詳解

①說:古代一種文體,也稱雜說。可以說明事理,也可以發表議論或記敘事物,都是為了闡明一個道理,給人某種啟示或給自己明志。

水陸①草木之花,②可愛③者甚④蕃(fán)。晉陶淵明⑤獨愛菊。⑥自李唐來,

①草木:草本。②可愛:值得喜歡。③者:……的花。④蕃:多。⑤獨:只。⑥自:從。

世人①甚愛牡丹。②予③獨愛蓮④之出淤泥而不⑤染,⑥濯(zhuó)⑦清漣而不⑧妖,

①甚:特別,十分。②予:我。③獨:只。④之:助詞,主謂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⑤染:沾染(污穢)。⑥濯:洗。⑦清漣:清波。⑧妖:過分艷麗。

中①通外②直,不③蔓(màn)不④枝,香⑤遠⑥益清,⑦亭亭凈⑧植,可遠觀而不可⑨褻玩焉。

①通:貫通,通透。②直:挺立。③蔓:生藤蔓。④枝:生枝莖。⑤遠:遠播,遠遠地傳送出去。⑥益:更加。⑦亭亭:聳立的樣子。⑧植:豎立。⑨褻玩:靠近玩弄。褻,親近而不莊重。

予①謂菊,花之②隱逸(yì)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③君子者也。

①謂:認為。②隱逸者:指隱居避世的人。③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①噫!菊之愛,陶後②鮮(xiǎn)有③聞。蓮之愛,④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⑤宜乎⑥眾矣。

①噫:嘆詞,表示感慨。②鮮:少。③聞:傳聞。④同:和……一樣。⑤宜:應當。⑥眾:很多。

(二)重點句子翻譯

1.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我唯獨喜愛蓮花,(它)從積存的污泥里長出來卻不沾染(污穢),經過清水洗滌但不顯得妖艷。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

(它的莖)內空外直;不橫生藤蔓,不旁生枝莖;香氣傳得越遠就越清幽;潔凈地挺立(在那裡)。

3.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可以在遠處觀賞,卻不能靠近玩弄(它)。

4.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

我認為,菊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是花中的君子。

5.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唉!對於菊花的喜愛,陶淵明之後就很少有傳聞了。對於蓮花的喜愛,像我一樣的還有什麼人呢?對於牡丹的喜愛,人應當很多了。

(三)課文分析

1.歸納主題。

通過對蓮花的愛慕和贊頌,表現作者對美好理想的嚮往,對高尚情操的追求,對正直人格的仰慕;同時,通過對牡丹的厭惡和鄙棄,表現出對趨附權貴、苟隨時俗及其風尚的不滿。

2.蓮之愛(君子形象)。

(1)生長環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前句象徵君子身處污濁環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隨俗浮沉的品質;後句象徵君子莊重、質朴,不嘩眾取寵,不炫耀自己。

(2)體態香氣:“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體態,象徵君子通達正直、豁達大度、行為端正;“香遠益清”是香氣,志潔行廉,美名遠揚。

(3)氣質風度:“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象徵君子美好的資質,儀態莊重,令人敬重。

3.下面這段話蘊含了君子的哪些品質?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既不與惡濁的世風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許;通達事理,行為方正,美名遠揚;志潔行廉,儀態端莊,令人敬重而不敢輕侮。

4.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那麼他把菊花比作什麼?把牡丹比作什麼?把蓮又比作什麼呢?

菊是隱逸者,逃避現實。菊花不在春天與百花爭艷,而在群葩凋落的秋季獨吐幽芳,就像那些不肯與世俗同流合污而離群索居、隱遁山林的逸民高士

牡丹是富貴者,貪圖享樂。它雍容華貴,絢麗多姿,就像達官顯貴和攀附富貴的庸碌之輩。

蓮是君子,高潔典雅。它不染塵俗,就像胸懷磊落,行為正直,德名遠播的君子。

5.本文以“愛”為脈絡,寫出了對蓮花的喜愛,為何還要寫菊花和牡丹?

寫菊、寫牡丹是為了襯蓮,寫菊為旁襯,寫牡丹為反襯,在映襯中突出了蓮花的形象和品格,同時又針砭了時俗。

Ⅶ 語文里自喻 自比 自況一樣嘛不一樣話有什麼區別自喻是比喻嗎,自比自況是比喻嗎

1.比較文雅的說法 是 潔身自好,不同流合污,高雅,高潔。 2.比較憤世嫉俗的說法是 清高,看不起身邊的人,以為自己就跟蓮一樣高潔,出淤泥而不染,別人就都是淤泥了。呵呵

Ⅷ 自比是什麼意思

用別人表示自己,寫別人怎樣其實是表達自己要。。。。。

Ⅸ 自比比干是什麼意思

比干是忠臣,所以「自比比干」的意思是:自認為自己是一個對人忠誠的人

Ⅹ 自比是什麼意思

拿自己比作;與.....相比,如皇帝自比魔術時代霍華德。

閱讀全文

與語文中自比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4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11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026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750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5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08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031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46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05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78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824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169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37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527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96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056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278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117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204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