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農村中學語文如何誦讀教學

農村中學語文如何誦讀教學

發布時間:2022-09-27 18:32:34

1. 如何在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
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在於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能力,培養學生正確的聽說讀寫的技巧。朗讀是閱讀教學中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它對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陶冶情操,提高閱讀能力和培養良好閱讀習慣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因為通過朗讀學生可以獲得對課文內容的初步感知和深入理解,對課文重點部分進行各種形式的朗讀訓練,可以幫助學生掌握文章語感,節奏,名式,格調,領會文章蘊含的情趣和意境,感知課文的用詞准確,造句生動,布局巧妙,情境感人。為了充分發揮朗讀在教學中的作用,我在教學中,對學生的朗讀能力我是從以下幾方面去培養的。

一、掌握正確的朗讀方法
朗讀,本質是一種憑借語言,用思維能力去體驗和感受文字語言內涵的過程。具體地說,學生通過朗讀可以體會語言的准確含義,字里行間的思想感情。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正確的朗讀是朗讀的基本功,對於學生來講也是最難的一項基本功。我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教給學生三種朗讀方法:一是准確朗讀法。在授新課前要求學生做到讀時不讀錯音,不丟字,不添字,然後按要求讀通順,會斷句,真正做到眼到、口到、心到。二是理解朗讀法。這種方法用在分析,講讀課文中通過反復讀理解詞意,句意,段意,從而在理解的基礎上,能夠流利的朗讀課文。三是有感情的朗讀法。這鍾方法用在總結課文,賞析課文中。

二、激發朗讀興趣
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是朗讀最需要的心理品質,要培養學生朗讀能力,必須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激發學生的興趣,真正使學生愛讀,想讀。
1、以情激情,激發興趣。
朗讀是把書面語言化為有聲語言,把學生吸引到課文所表達的內容和情感中來,使學生體會文章之所在,使他們的情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如學習《胖乎乎的小手》一課時,學生對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沒能理解,為了讓學生更深入的了解其中的內涵,我採用了分角色朗讀,試著用不同的身份去讀,設身處地的進入其境,當學生對不同人物的情感體會後,才明白全家人為什麼喜歡蘭蘭這胖乎乎的小手,正是因為這雙勤勞,能乾的小手才得到全家的誇獎。這使學生和教師、作者和文中人物構成聯系,達到了朗讀的境界。
2、創造情境,激發興趣。
人的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產生的。我在朗讀教學中,特別重視用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勾畫出文章的意境,讓學生體味,從而激發朗讀的興趣。如學習《棉花姑娘》一課時,我採用神秘的語言說到:棉花姑娘長的白白嫩嫩,穿著裙子,就像一位翩翩起舞的小姑娘,多麼漂亮呀!可是有一天,棉花姑娘垂著腦袋,無精打採的樣子。她是怎麼了?生病了嗎?你們想去看看嗎?這段富有感情色彩的語言,創造了良好的氣氛,深深的感染了學生,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朗讀慾望,使學生很快的進入了角色。
三、教師進行概括性評價
教師要對學生進行正確地評價,在評價過程中,要特別尊重和保護學生的自尊心,不輕易傷害一個學生,特別是對能力較差的學生,評價要克服片面,力爭全面准確,要採用鼓勵性評價,切忌用過頭的結論性語言,如:「你簡直太差了」,「無可救葯」等等,因為學生非常看重教師對自己的評價,他們把教師的評價看作是對自己的承認和肯定,一個好的,准確的評價將會對學生受以極大的鼓舞,它能激發學生的自信心和自強力。而對於朗讀能力較差的同學,要對他們提出切實可行的近期目標,使他們一點一滴地進步。總之,要採用因人評價的原則,使同學們在不同程度上得到提高。
通過一學期對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學生的朗讀水平確實得到了較快的提高。大部分學生朗讀課文都能有聲有色,抑揚頓挫,對不同類型的課文或不同的角色,能讀出不同的語氣、語調。由於學生情感得到熏染,語感得到了訓練,語文整體素質有了較快提高。

2. 語文教學中怎樣進行朗讀訓練

朗讀,是將無聲的書面語言轉換為有聲語言的過程,是一種眼、口、耳、腦協同作用的創造性閱讀活動。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朗讀是一種最重要最經常的訓練。 一般地講,教師忽視朗讀訓練與指導,學生對朗讀表現出隨意性,很難練就好朗讀的基本功,會直接影響語文教學的整體效果。一篇文章,不論是事情的記敘、人物和情境的描寫,還是事物的介紹說明,觀點的闡述和議論,都直接或間接,直露或含蓄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傾向,對學生起思想導航和激勵作用,產生美感和豐富的想像,使學生不斷地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這些在多數情況下是學生通過朗讀來實現的,如忽視朗讀就影響學生對課文的感悟和理解。不重視朗讀,尤其是有感情的朗讀,很難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使學生在積極心理狀態下去學習語文基礎知識,去感受課文的藝術感染力。在學生朗讀過程中,如果沒有教師 意識滲透和恰當點撥,同樣會影響學生思想的升華。
一、朗讀訓練的功能
(一)朗讀有利於發展學生的語言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基本任務是發展學生的語言。語言是一種由語音、詞彙、語法構成的復雜系統,學生 要掌握語言,必須將這些因素「內化」。朗讀形成的信號刺激強度,遠遠超過學生默讀、教師講解等。朗讀可 以更加有效地把書面語言系統「內化」在大腦之中,逐漸建構、完善一個處理語言的「格式塔」,從而把語言 學習過程變成語言習得過程。
(二)朗讀有助於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語文教學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小學低年級學生閱讀時注意力穩定性大多較差,而大聲朗讀能使他們保持注 意力的穩定,有利於對課文內容的思維、理解和記憶。此外,課文是用書面語言表達出來的,學生僅憑默讀和 教師的講解固然也能對課文內容有一定的了解,但如果再輔之以朗讀這一重要的聲音因素,使幾種器官並用, 就可以通過語音的停頓、輕重、抑揚、急緩等,把書面上無法用文字表達的思想感情充分表現出來,這樣也使 學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了課文內容。古人所說的「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即說明了這個道理。
(三)朗讀可以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
表達,包括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兩種。無論哪種表達,都要求做到用詞准確、生動,語句通順、連貫,句 式靈活、多樣,內容具體、清晰等。如前所述,學生發展語言是一個不斷從「內化」到「外化」的過程,其中 「內化」是基礎,沒有這一基礎就不能「外化」或不能很好地、有效地「外化」。朗讀,可以使學生對讀過的 文字印象深刻。宋代學者朱熹說:「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 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誦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通過朗讀課文,學生可以積累語言材料 ,掌握各種句式,學到連句成段、連段成篇的方法,將會促進說話、作文能力的提高。正如張中行先生所說: 「讀,為的是吸收」,「使身外之文變為身內之物,並積少成多,這就成為寫作的資本。」他又指出:「你不 讀,或讀而不熟,有了意思,可用的表達框架茫茫然,拿起筆就難於得心應手。反之,多讀,熟了,筆未著紙 ,可用的多種表達方式早已蜂擁而至,你自然可以隨手拈來,不費思索而順理成章。」
(四)朗讀可使學生受到品德教育和審美教育
小學語文教科書中的課文,思想性、藝術性都很強。在朗讀課文過程中,學生通過聲情並茂的朗讀,會受 到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的熏陶,也會潛移默化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審美教育。
二、朗讀訓練的三個階段
一篇課文的教學一般可分為自讀感知、精讀領悟和誦讀表達三個階段。許多教師往往只重視中間的精讀領悟階段而忽視了自讀感知和誦讀表達這兩個階段,孰不知自讀感知階段是基礎,有利於學生對課文的整體把握,在學生對課文還不熟悉的情況下就對課文進行條分縷析,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自然是支離破碎的,缺少整體的把握和自身的感悟。同樣沒有最後的誦讀表達階段,學生對課文的這種零零碎碎的理解就難於得到整合和深化。因此我們教師在重視點撥、指導的同時,更應重視多給學生自由閱讀的機會讓學生自己去感知體味。通過熟讀、背誦,使書面語言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理解、運用語言的能力。因而教師在重視精讀領悟階段的教師的引領的同時,也應注重自讀感知階段學生的自悟自得和誦讀表達階段學生情感的表達和提升。
(一)、自讀中感知,要有「量」
「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會意,欣欣然。」讀書貴在自悟自得,「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講的就是這個道理。然而我們教師就是不敢充分相信孩子,認為與其讓學生自己讀,不如教師多講些。於是,沒有給學生充分的閱讀時間,教師就對文章的遣詞造句,布局謀篇大加分析,由於學生自主讀課文的時間太少,學生對課文的認識並不真切,思考並不深刻,感受並不強烈。此時的學生只是一個聽者而並非真正意義上的讀者,他們體會到的「情」、感悟到的「理」無非是老師個人的讀書心得、體會。這勢必會使原本富有個性的學生變成一個個只用同一個腦袋思想,用同一張嘴巴說話的「機器」。因此教師不應以自己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一定要把讀書、思考的時間還原給學生。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他們多讀讀書,讓學生通過眼前所讀到的文字自己去體會,去領悟,而老師只要退至後台充當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指導者」。
牐犛形喚淌υ誚獺緞∩閿笆Α芬晃氖保教師並不急於對課文進行條分縷析,而是先讓學生認真地讀讀課文,讀通課文並想想主要講了什麼。不一會兒學生們的小手就三三兩兩地舉了起來,教師又讓學生再認真地讀一讀把不懂的詞語句子畫出來,想想還有什麼不懂的地方。學生又讀開了,當學生們的小手再度舉起時,教師還是再一次讓學生認真地讀課文,想一想自己不懂的地方是否可以通過聯繫上下文的辦法來解決掉。正因為教師給了學生自由閱讀的時間,給了他們獨立思考、理解課文的機會,學生在之後的小組討論中非常激烈,氣氛甚是活躍,參與的積極性很高。學生對課文的質疑非常深刻,如「小男孩這么希望拍到照片,後來為什麼沒有來呢?」「高爾基為什麼不讓雜志社的記者進來,卻囑咐秘書一定要放小男孩進來呢?」等等。正因為教師給了學生自己讀,自己思考的時間,因此學生對這篇課文的理解也是非常深刻的。不用教師解答,其他的學生就幫他們把疑難解決了。相信學生,學生就會給你意想不到的驚喜,不是嗎?
(二)、精讀中領悟,重在「巧」
牐犜畝兩鐾A粼諮生的自悟自得上是遠遠不夠的,「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細心咀嚼課文中的語言,讓他們自己動腦筋,經常比較、揣摩,養成習慣。」(葉聖陶語)楊再隋教授對讀中感悟也做過精闢的闡述:「課文內容及其所包含的思想是學生通過自讀,自悟出來的。自悟,即自己以心去領悟。悟的過程就是通過閱讀和思考語言文字的內涵,去咀嚼語言文字的滋味,去體驗語言文字的感情。學生的悟,在於教師巧妙、適時地引。」學生的水平畢竟是有限的,教師應該根據學生掌握的情況,有重點,有目的地給予點撥、引導。引導他們細細品味好詞佳句的絕妙之處,揣摩布局謀篇、立意構思的獨到之處,深入探究領悟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當然教師的點撥應以學生的讀為根本,以學生自己的領悟為主。教師的「點」必須「點」在關鍵之處,「撥」必須「撥」在疑難之處,無疑而「點」則不如不「點」。
如教學《小鹿的玫瑰花》時在初步分析了課文後,我問道小鹿的玫瑰是不是白栽了,學生一致回答沒有白栽,但當問到為什麼沒有白栽時,大多數學生的回答卻僅僅是因為玫瑰花很美。顯然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存在問題,如果這時教師對他們進行點撥啟發,學生也能理解,但這種理解是教師強加給他們的,而缺乏自身的感受和體會。為此我沒有馬上對課文加以分析而是以「讀」為主,讓學生找找描寫玫瑰花很美的句子,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微風、黃鶯的話,並展開想像,想像微風、黃鶯當時還會說些什麼?還有那些動物?他們還會說些什麼?再引導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分角色表演讀,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充分進入角色,從小動物的角度深深感受到玫瑰花給自己帶來的快樂,從而深刻地體會到「為別人創造幸福,自己從中也能得到快樂。」這種感受顯然是教師的分析和講解所不能達到的。
(三)、誦讀中表達,在於「情」
牐牎拔惱露林極熟,則與我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真正的閱讀,是與文本作者心靈的溝通與對話,是由一個生命進入另一個生命的融合重建過程。在教師講解、分析基礎上獲得的感悟往往缺少深切的體驗和情感的共鳴。一篇文章內含的思想情感真正由作者「移情」至讀者,非得靠有感情地反復誦讀。因此教師要教給學生一定的閱讀方法,多給學生提供朗讀的機會,通過抑揚頓挫、長短徐疾的朗讀,化無聲文字為有聲語言,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像,才能讀出其中的味道,讀出其中的深層含義,感悟文章的真諦,達到「情自心中來,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

3. 如何在農村學校開展國學經典誦讀活動

一、學校重視是前提
當前,一些農村學校的期末或學年末檢測成績仍然是評判教師優劣甚至決定教師名與利的簡單工具和尚方寶劍,所以,一些學校領導認為,在學校開展國學誦讀活動與教學任務有沖突,對提高教學質量有影響,因此,多數農村學校在開展此項活動中只是一種形式體現,應付上級的工作要求。要改變這種狀況,經典誦讀要推進,學校重視是前提。
1.將國學經典誦讀教育活動納入課程管理
國學經典誦讀教育活動是對新課程的補充和完善。學校在課程設置上,充分利用每周晨會、大課間、課前歌聲、綜合課程、回家等零碎時間,各年級靈活安排,採用教師帶讀、學生齊讀、優生領讀、自由對讀等多種形式,保證每天誦讀時間在20分鍾以上,保證每周不少於60分鍾。做到定時間、定地點、定教師、定內容,把經典誦讀課真正納入學校的課程管理。
2.將國學經典誦讀教育活動納入教學常規管理
一是學校將教師的誦讀活動納入每月的教學常規工作,將教師每學期誦讀內容(讀書筆記)納入學校的繼續教育管理,並將成績列入學期教學工作考評。二是學校每個階段組織一次檢測,採取抽測、集體誦讀、同伴互測的方法;指導教師要天天抽查學生,動員學生互動檢查,表揚先進,鼓勵後進。三是按班級、年級、學校逐層舉辦誦詩會活動,全校師生參加。國學經典誦讀會分指定內容背誦、接龍賽、搶答、自由發揮表演等多種形式,對活動中表現突出、成績優秀的師生給予獎勵,鼓勵師生不斷提高吟誦古詩詞的數量和質量。四是每學期評比出「師生誦讀之星」、「書香班級」,並給予表彰;大力獎勵在區級以上比賽獲獎的師生及指導教師。
二、堅持隊伍打造是關鍵
經典誦讀的開展難在開端,貴在堅持,而堅持下去的關鍵在教師。只有打造一支潛心誦讀的隊伍,經典文化的河流才會在孩子們的心田上奔騰不息。作為學校,開展經典誦讀活動要建立相應制度,除採用平常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之外,還要重視導讀員自身的學習,要出台一些鼓勵的政策,加強考核,建立健全機制。
1.全員參與活動
全體教師要積極參與和投入該活動的實施過程中,形成全校教師人人參與、個個想方設法、處處書聲琅琅的良好誦讀氛圍。年級組長和各班班主任、語文老師共同商量,制定各班級誦讀計劃,劃分每天的誦讀內容與誦讀量;各科教師都要自覺地在年級組長的統一協調下,在各個規定的時間段里,有條不紊地創造性地組織、指導學生開展形式多樣的閱讀活動。
2.開展專題活動
採取上課、評課、介紹交流經驗、問題探討等校本教研活動,逐步規范導讀活動,提高導讀質量,提升導讀員的整體水平。如在語文教研組中開展經典誦讀專題校本教研活動,研究學生的記憶規律,探討經典誦讀教學的方法,讓學生先實現「量」的積累;把經典誦讀、古詩吟誦與語文教學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在語文教師中開展優質國學課展示活動,提高教師在活動中的組織水平。
3.開展社區活動
採用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一方面邀請志願者、退休教師、學者到學校開設國學經典誦讀講座。在2011年4月,筆者原所在萬春學校邀請成都電視台著名主持人陳岳到校舉辦「經典誦讀與智慧人生」為主題的傳統文化講座,陳岳以「勤讀弟子規·做人有智慧」為話題,圍繞《弟子規》、《三字經》等,就如何讀書、如何做人同廣大師生展開精彩的互動交流,用生動有趣的故事,教導學生為人處世的規范,做到與經典同行、為友;另一方面組織教師學生到社區開展國學經典誦讀活動,如德育處組織學生代表到「國色天香」樂園開展「迎世博·文明行」國學經典誦讀宣傳活動;還有語文教研組長鄧忠源、藝術教研組長毛羽生組織學生到花鄉民居社區表演、宣傳國學經典,並指導社區老年社團的國學經典誦讀活動……這些活動深受社區群眾的好評,擴大了影響,營造了良好的經典誦讀文化氛圍。
三、浸潤校園氛圍是要件
校園環境是一種隱形的文化,暗藏著無聲的教育語言,蘊涵著巨大的教育力量。良好的校園環境愉悅身心,陶冶情操,置身其中,能使人內心寧靜,產生讀書的沖動。
溫江區萬春學校坐落於成都市溫江古蜀文明重要發源地魚鳧故都,學校傳承魚鳧故國文明,充滿現代田園文化氣息。校園文化以「魚鳧田園文化」為特色,貫穿在學校的每一個角落,體現出沉穩大氣、自然純朴的校園風貌。現在校園已形成「兩點一線」的文化格局——「兩點」即「魚鳧之光」、「清風綠廊」,「一線」即「環形文化綠道」。
「魚鳧之光」。在前操場教學樓外牆上左邊一幅浮雕叫「魚鳧開疆圖」,右邊一幅浮雕叫「文明之光圖」,浮雕整合了一脈相承的川西平原三星堆文化、金沙文化和魚鳧文化,將4000年魚鳧文明厚重的區域文化重現在我們的校園。操場正中六塊地浮雕分別叫「魚鳧遷徙圖」、「魚鳧稱王圖」、「漁農並舉圖」、「魚鳧躬耕圖」、「封樹定界圖」、「魚鳧禪讓圖」。這一組浮雕,以不斷發展進步的文明為線索,展示了我們祖先的開拓、勇敢、勤勞、朴實、創新、開明的宏大氣魄。「魚鳧之光」這些浮雕中被意化的形象,靜靜地訴說著古蜀先輩們不畏艱險、披荊斬棘,建設家園和開創古蜀文明時的艱辛與壯美,時刻提示著師生肩負著傳承文明、開拓奮進的歷史使命。 所以,我們從萬春魚鳧人文的精神內涵中提煉出了學校的校訓:「勤勉、博學、傳承、開拓」。「千年魚鳧盡顯古蜀神韻,萬柳迎春更看桃李芬芳」這幅對聯表達了萬春師生將發揚先輩精神,再創家鄉輝煌的豪氣壯志。
在前操場的左右兩側還有兩個交相呼應的石雕,左邊的叫「潤物無聲」,右邊的叫「春風化雨」。都是根據唐代大詩人杜甫在成都生活時寫下的名句「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改寫而來。而《潤物無聲》以一隻大手握小手教寫字的形象,無聲地表達著全校教職工滿懷愛心、細心呵護、教書育人、默默奉獻的決心。
「清風綠廊」。景點名出自(明·於謙)《入京》:「絹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廊道兩端設置兩幅對聯:「勤奮作學問,清白做正人」;「勤奮求學莫怕千般勞苦,春風化雨潤育萬樹花香」。還設置了條凳、可更換內容的精緻櫥窗,展出學校開展經典誦讀活動的圖片、文字資料、成果等。這里安放了石質讀書桌,讀書桌旁的兩個石頭上,刻上了《長歌行》中「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名句,激勵著學生珍惜美好時光努力學習。可以說這里是師生修身養性的好地方。
在「環形文化綠道」上學校根據路道綠化帶種植的香樟、白楊、楊柳、銀杏,分別以「蟬鳴白楊」、「楊柳醉春」、「銀杏得誠」、「綠樟留香」設立道路牌。

4. 中學語文如何進行閱讀教學

語文是一門應用廣泛的實用性學科, 在國民教育領域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位置。因此, 在新課改的時代背景下探討如何提高高中語文課外閱讀課堂教學效率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開展課外閱讀的目標

現階段我國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們立足於閱讀教學, 用大量的閱讀教學時間來幫助學生積累語文學習經驗與知識。但是,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 大多數語文課堂教學時間有限, 且學生進行閱讀的題材大多選自課內閱讀, 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閱讀教學的有效性。而在課堂上開展課外閱讀教學恰恰彌補了課內閱讀教學的不足, 有效擴大了學生的閱讀視野, 提升了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二、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開展課外閱讀的原則

高中語文教師若想在課堂教學中提高課外閱讀教學效率與質量, 首先, 應在制定課堂教學計劃與教研目標時徹底突破以往傳統灌輸式閱讀思維模式的枷鎖, 將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有效整合, 在對課內閱讀進行仔細研究與研讀的基礎上, 用課外閱讀對課內閱讀題材進行延伸與拓展, 有效提高學生的探索精神與創新意識。例如, 在講解《燭之武退秦師》這篇文言文時, 由於部分高中生不能深入理解文章所表達的內容, 所以,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邯鄲學步》《刻舟求劍》等故事情節較強的文言文, 充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培養學生文言文閱讀的語感與學習積極性。其次, 在課堂閱讀教學中教師還要遵循經典性原則, 在課外閱讀材料的選擇上要盡可能選擇那些經典的、具有教育意義的讀物, 真正實現課外閱讀教學的教育價值。最後, 高中課外閱讀教學還要遵循可發展性原則, 在課外讀物的選擇與應用上, 立足學生的發展視角, 選擇一些符合高中生身心發展規律的課外閱讀材料, 提高課外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三、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開展課外閱讀的策略

1. 教師發揮引導示範作用

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主導者, 其行為習慣與價值理念對學生今後的學習和發展會產生重要影響。因此, 若想有效提高課外閱讀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教師首先要實現自我完善, 積極發揮引導示範作用。

第一, 教師要緊隨時代潮流, 在思想上徹底擺脫應試教育理念的束縛, 在課堂教學中充分認識到課外閱讀對提高學生學習成績和培養語文綜合素養的重要性。在向學生闡明課外閱讀的重要性時, 切忌採用批評命令式的教導, 而應選擇合適的方式方法, 用自身的知識素養來引導學生進行學習, 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與此同時,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積極發揮引導者的作用, 當學生在課外閱讀中遇到難題時, 要及時引導, 使學生充分理解閱讀的內容, 而非硬性地知識灌輸。

第二, 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播者, 其自身必須具備較高的閱讀素養, 這樣才能與學生進行心靈與精神的雙向交流。要通過引導學生閱讀感興趣的讀物, 來增加師生間的互動頻率, 營造和諧的師生關系, 進而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例如, 在引導學生閱讀與課文《前赤壁》相關的課外讀物時, 可以事先對文章寫作的人物背景和時代背景進行簡要介紹, 引導學生對文章內容進行深入思考, 隨後將《前赤壁》與《赤壁》進行對比教學, 以此提高課外閱讀的教學效率。

第三, 在課堂教學中開展課外閱讀時, 教師要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掌握一定的閱讀技巧。現階段大多數高中生進行課外閱讀時, 課堂閱讀效率與閱讀效果較差, 因此, 如何利用課外閱讀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就顯得尤其重要。首先,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針對閱讀教材的種類進行篩選, 加強朗讀訓練, 提高高中生的閱讀效率。例如, 在講解《蘭亭集序》時, 可以讓學生大聲地朗讀文章中的優美詩句, 學生只有在大聲朗讀中才能對文章中的優美詩句有深入的理解, 更好地品味其中的情感與韻味。與此同時, 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文章中的優美詩句進行摘抄, 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與閱讀行為。其次, 引導學生掌握閱讀技巧, 提高學生閱讀文章的速度和效率。例如, 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優選閱讀, 通過對《巴黎聖母院》《邊城》等經典文章進行節選性閱讀, 讓學生體會作品的博大精深。此外, 教師還可以進行計劃閱讀, 避免學生盲目地選擇文章。比如, 教師可以對學生每月閱讀書籍的數量和題材類別進行指導和規定, 減輕學生的閱讀壓力。

第四, 在閱讀文章的選擇方面要遵循科學性和經典性原則。首先, 教師要積極為學生營造有利於提高閱讀效率的環境。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的場所不應僅局限於語文課堂, 還可以延伸到家庭, 教師要將課堂閱讀教學與家庭閱讀教學進行有效整合。比如, 可以通過在班級張貼名人字畫、優秀文章等方式, 為班級同學營造溫馨活躍的閱讀學習氛圍;也可以通過定期舉辦家長閱讀交流會、家訪等形式與家長之間進行有效交流與溝通。其次, 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還要牢牢把握經典名著閱讀的標准。現階段大多數高中生都沒有理清經典名著的范圍, 這就要求教師先把握經典名著的范圍與標准, 隨後對學生進行經典名著的閱讀指導, 採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閱讀模式。例如, 在講解《水滸傳》這篇文章時, 教師可以讓學生對文章中打家劫舍、殺人放火等情節進行是非判斷, 進行取捨性吸收。

2. 構建完善的課外閱讀評價體系

在新課改的時代背景下, 要對學生課外閱讀的全過程進行有效監督與評價, 以此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現階段的課外閱讀是一種開放性較強的閱讀, 它不受閱讀環境、閱讀場所、閱讀形式等因素的影響。因此, 學校應根據社會的閱讀需求與自身的發展情況, 構建完備的閱讀評價體系。與此同時, 還要遵循一定的原則。首先, 課外閱讀具有引導性和特殊性, 若想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 就不能採用生搬硬套的教學評價方式, 而要將關注的重點放在學生的閱讀過程層面, 並注重學生的個體閱讀差異。通過良好課外閱讀評價機制的建立, 積極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 開闊學生的閱讀視野。其次, 在構建課外閱讀評價體系時, 要將評價主體由教師的個人行為擴展到評價群體的共同行為。通常來說, 評價主體是由了解學生閱讀行為、閱讀速度、閱讀習慣的教師、學生、家長共同構成的, 將其納入到評價體系之中可以使課外閱讀評價更加公平公正合理, 也有助於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行為。

綜上所述, 將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與課外閱讀教學有效整合, 對課堂教學質量與教學效率的提高、教師教學水平的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的培育、社會主義和諧師生關系的構建等都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將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與課外閱讀相結合, 不僅是貫徹落實新課程改革精神的必由之路, 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師生關系的必由之路。

5. 如何整體提高農村中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研究

一、充分激活學生的閱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閱讀能力不高,分析水平低,主要是沒
有對閱讀產生濃厚的興趣。
因此,
閱讀教學過程應該成為學生一種愉
悅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
學生閱讀過程應伴隨著主動積極的
思維和情感活動,
加深理解和體驗,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選入新課標語文教材的文章大多是文質佳美的經典作品。
每篇文
章中都閃爍著人性的光芒,流淌著真善美。我們在備課時,要善於挖
掘課文的情感因素,
能通過文本真正與作者進行性面對面的交流,

而與學生產生心靈的碰撞。如《安塞腰鼓》那充滿氣勢和節奏感的語
言中表現出激盪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
讓學生感受到中華民族堅強不
屈、意氣風發的精神。
《老王》讓學生領悟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應該是
平等的,個人由於境遇不同,就有幸運與不幸的差別,一個幸運者只
有關愛不幸者的責任,
沒有歧視不幸者的理由„„在閱讀教學中只要
調動學生用心感悟,
就可以到課文中豁達灑脫的情懷,
坦盪高潔的君
子之風和博大深沉的情感。

要充分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就必須精心設置導語,從而激發
學生的求知慾望和情感體驗。為此,可以採取多種方法和手段,如激
勵的語言、圖片、形體語言、多媒體等手段。如在教學《愚公移山》
時,就可以從學生聆聽歌聲《愚公移山》,觀看圖片,想像愚公移山
的艱辛過程中開始,學生們嘴裡哼著歌,眼睛關注著圖片,臉上流露
出了喜悅興奮之情,在描述畫面內容的過程中爭先恐後,異常踴躍。
然後再帶領學生走進課本,
教師適時點撥,
就能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二、教師要切實轉變觀念,樹立與新課標相適應的教學觀。

課堂教學無疑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主陣地。
但在這里有一個教學觀
念的問題。
由於初中教師要面對中考,
在課堂上恨不得給學生多講一
些知識,
好提高他們的語文成績。
尤其是農村中學生基礎差,
能力弱,
教師不敢放手。
《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指出: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
為,
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閱讀實踐。


我們教師所要做的就是
發掘這種不同,
激發學生的感悟力,
而不是只求一個千篇一律的統一
答案。
首先我們不能把課外閱讀僅僅定義為課外時間的課外閱讀。

們教師能做的大量工作其實是在課內的。
所以我們應該把語文的課堂
真正變成文學閱讀的天地。
在語文閱讀課的教學中,
教師不應再是照
本宣科、
「滿堂灌」
,而是應和學生共同討論,變「一言堂」為「群言
堂」
。如果學生體會到了探究問題根源的快樂,並開始試著自己去閱
讀,從而獲取更豐富的知識,那麼真正的閱讀也就開始了。

課外閱讀很多時候都是在課外和家裡完成,
這就需要家長給予配
合。老師應利用家長會、家訪等時機,向家長介紹學生課外閱讀的整
體趨勢和個體情況,
再針對家長文化素質較低的情況,
教給家長督促
幫助孩子進行課外閱讀的方法,讓課外閱讀發揮最大的功效。

三、運用激勵性語言鼓勵學生大膽創新思維。
課堂教學中「重結果輕過程」是一個十分突出的問題,教師在教
學中只重視知識的結論、
教學的結果。
教師總是以自身活動替代學生
的語言實踐,
很少留充足的時間讓學生靜心閱讀,
學生缺少潛心會文
的時間,
教師有意無意地壓縮了學生對新知識學習的思維過程,
卻讓
學生去重點背誦標准答案。
這種現象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也十分常
見,嚴重挫傷了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扼殺了學生的靈性,悖逆了
創新能力的培養要求。

新課標指出:
「對課文的看法和疑問,並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
探討解決疑難問題。

這就意味著閱讀教學的過程應是師生合作性學
習、探究性學習的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師生雙方除
了從教參、
資料書中直接獲取知識外,
還將在師生互動過程中產生新
知識,師生構建了一個學習的共同體。在閱讀教學課堂中,教師要鼓
勵學生大膽表露自己的想法,
充分展示自己的個性,
留足學生獨立思
考和合作探究的時間,
放手讓學生探索,
把發現問題的機會留給學生,
在閱讀教學中,各抒己見,
異彩紛呈。只有不斷地引導學生說出對同
一文本的不同情感體驗,
才能在師生思維不斷地碰撞中發展學生的創
新思維。如教學魯迅的作品《故鄉》,在研討小說主題時,我鼓勵學
生積極討論,學生眾說紛紜,出現很多個性化的見解。

6. 如何進行朗讀教學

老店鎮中心學校 文正沛 浦恩洪 【摘要】我在聽老師們上語文課時,發現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朗讀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可一到中學,上了初中就很少聽到學生朗讀了。為何呢?難道只有小學生才需要朗讀,中學生就不用了嗎?【關鍵詞】朗讀 學生 語文 我在聽老師們上語文課時,發現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朗讀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可一到中學,上了初中就很少聽到學生朗讀了。為何呢?難道只有小學生才需要朗讀,中學生就不用了嗎?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個人認為大致有以下幾點: 一、沒有認識到朗讀的重要性 朗讀在語文教學中佔有重要地位,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提高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材是最重要的課程資源。課本選文較為典範,文質兼美,富有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難易適度,適合學生需求,文中深邃的思想、精闢的見解、豐富的感情,通過朗讀才能真正深刻地體會到其中的精妙,觸摸到作者思想深處的情感,跨越時空與他們進行心靈的交流,乃至思想的碰撞。有的語文老師認為自己是啟發式教學,設計了許多問題來啟發學生理解課文,如果讓學生朗讀會浪費許多時間,完不成教學任務。其實他們錯了,大錯而特錯。他們不知道語文學習,尤其是閱讀,只有學生親身體驗,才能真正理解、感知,這是任何講解、討論都不能代替的。我們不能因為現在考試不考朗讀,就不認真對待它。朗讀是提高語文素養的重要方法。 二、沒有懂得朗讀的方法 朗讀看來是將無聲的文字元號轉化為有聲的語言就行了。其實,要想收到好的朗讀效果並不那麼簡單。朗讀有它的規律,有它的方法和特徵,這需要老師精當的指導與示範,把握要旨,反復實踐,才能真正體悟到文中精當精彩精妙的語言文字所包含的魅力與魔力,收到理想的效果,就連正確的發聲、換氣、聲調的高低、停頓的長短和語氣的急緩都得注意到,一點也不可含糊,猶如一首好歌曲,唱得不好怎能感受其妙? 其實,朗讀作為學習語言的第一要著,也是學習語文的一大法寶。在長嘆之餘,許多教師也在思考對策,如何才能樹立朗讀的新形象,讓其走進課堂,既而受到學生的親睞呢?以下幾點可供參考: 一、朗讀可以提高語文素養 首先,要端正對朗讀的重要性的認識。呂叔湘先生認為,朗讀是最直接整體感受語言的一種絕好方式。朗讀把視覺語言轉化為聽覺語言,聲情並茂的朗讀可以把學生的思維觸覺導向話內與言外,使之向作品深層次發展,進而體會到文中只能意會不可言傳的含蓄思想。滿懷情感地朗讀是任何方式都不能替代的。 我們要摒棄和尚念經式的朗讀,做到眼、耳、口、心多管齊下,吟哦之間,多加品味,注意積累,如「嫣然」、「氤氳」、「潺潺」只要一讀,便心領神會。 朗讀不僅可獲取知識,還可培養氣質與修養。能正確發音、吐字,把握節奏、語流和語態等技巧,其表達和交際能力必然得到提升,口才好,侃侃而談,方顯非凡氣質。因此,有計劃有系統的朗讀技巧訓練是很重要的。 二、朗讀可以感受美 朗讀是一種審美活動。朗讀中,朗讀者的審美感受和情感體驗被調動,鏗鏘婉轉的音調進入耳膜,鮮活生動的藝術形象浮現眼前,細膩深沉的情感激盪心田,朗讀者陶醉於美感之中。因此,我們應盡量指導到位,充分調動學生的想像與聯想,呼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感受作品中的美,從中獲益。這里有以下幾點建議: 一是精選朗讀材料,不同文章其教法有異。一般來說,精巧生動的文學作品和縱橫捭闔的議論文宜於朗讀,尤其是語言豐富有韻律、文字富有意蘊的作品,不讀不能得其味,詩詞歌賦歷來靠朗讀打動人心。 二是老師真情范讀,現在教材均有名家范讀磁帶。但老師范讀不僅能深情還能並茂,較之錄音更直接、更有感染力。如《我與地壇》一文,其母親對兒子的愛,兒子對母親的無限懺悔,朗讀之下讓人哽咽淚下,感動無比!再如李清照的《聲聲慢》,老師范讀到「尋尋覓覓,凄凄慘慘凄凄」那國破家亡、漂泊異鄉的凄苦無不讓人體會深刻,如臨其境! 三是細致耐心導讀,老師如一名導演,面對學生要用豐富的材料、入情入理的剖析,用生動而有感染力的語言去調動學生的想像力,加深對文本的理解,讀起來才能進入狀態,才能把文中的情、理表達出來,從而收到應有的效果。 四是教師可根據年級、學情、教材特點安排每節課的朗讀時間,並自我監控達成度。要有充分的時間讓學生正確地讀課文,要求用普通話,聲音響亮,吐字清楚,讀准字音,不讀破句,特別是自學性朗讀,要讓全班學生都讀完、讀好,切不可只做個讀的樣子,匆匆過場,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礎上的表達性朗讀,要留夠時間讓學生試讀、練讀,讀出感覺,讀出味道,讀出情趣。 三、朗讀可以展示學生才華 追求獨立、張揚個性是中學生鮮明特點。我們要鼓勵他們在朗讀中展示個性才華。朗讀者本人具有雙重身份,是審美者,也是創造美的人。因此,朗讀活動要做到開放性和多樣性,才能盡顯個性才華。開放性是不限製得太死,要自由地讀。一千個讀者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那麼,對文章的理解也因人而異,鼓勵學生讀出各自的理解,抒發和張揚自己的個性情感。 活潑多樣的朗讀無疑會激發學生創造欲、表現欲,除齊讀、個人讀、男女生讀、分角色讀等外,還可採用一些有興趣的形式,如:合唱式朗讀、分領誦、對誦、高聲部、低聲部輪流交替朗誦,適合較長詩文。 課本劇適應表演讀。熟背課文後,分角色上台朗讀,並配以動作、表情,人物間要有交流,要有思想的碰撞。接力搶讀,一同學先讀,直至讀完算積分決定勝負。採用這種方法一定要督促學生注意讀准字音,更要注意情感的表達。 開放、多樣的朗讀會給學生帶來展現個性才華的空間,激活潛能,發揮創造力,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7. 如何讓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更有效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該引導學生鑽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
盡管新課標給我們指明了方向,但初中語文課堂閱讀教學現狀依舊堪憂,其效果多數時候任屬無效或低效。
一.初中語文課堂閱讀教學現狀
主要表現在:
1.以「教」代「讀」。教師在課堂上的閱讀教學觀念陳舊落後,教師以教材為中心,教學的目的和過程是學一篇解析一篇。在課堂教學中,老師為完成教學任務,只看重問題的探究、知識的拓展,輕視學生的當堂閱讀,時常只是讓學生粗略地「掃描」一下,便急匆匆地去提問、去分析、去歸納,最後給學生幾條規律,讓學生背背,老師「教」的太多,學生閱讀時間太少,很少真正走進文本。課堂因而造成學生的文化積淀太淺,缺乏語文功底。
2.以「考」代「讀」。為應對各次考試,教師將所要教學的課文,按照考試閱讀模式訓練學生,要求學生熟記難寫的字詞,背誦有關的文學常識及名言佳句,作一點理解性的歸納。把語文當做訓練,後果嚴重:敗壞學生的口味,將學生逼向「地下」,喪失思考,缺乏個性:為結論而教,學生語文感覺已經鈍化,閱讀已成為枯燥乏味的技藝,一種望而生畏、做而生厭的訓練。這種閱讀教學的八股使學生缺乏閱讀興趣,難以和文本對話及情感交流,缺少思維碰撞和審美情趣。不能讓那些充滿人性美,洋溢人文意趣的閱讀成為學生的渴求,成為學生的精神享受。
3.重「義」輕「文」。在指導學生閱讀中,大多數教師憑自己的教學經驗,習慣於扎進文意的海洋里,看重的是對文章內容的理解,看重的是對文章內在含義、主旨的體會,忽視了對文章語言表達的體悟和認識,僅有的涉及更多的也只是停留在詞句「好不好」「為什麼好」這個層面上。學生缺乏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難以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文以載道」是中國的文化傳統,於文中「尋道」「取義」是語文教學的傳統,語文教學重「義」輕「文」由來已久,語文課程改革以來在這方面一直試圖「糾偏」,但效果不佳。
4.課外閱讀量少。初中生(尤其是農村中學)除閱讀課本外,很少接觸到課外閱讀,即使有閱讀的,也只是瀏覽故事情節,自發式的、漫無目的的閱讀,很少有同學認真細讀精品,《中學生必讀名著篇目》形同虛設。它不僅忽視了文學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導致學生在課堂上的閱讀質量低下,也使學生逐漸失去閱讀的機會和興趣。
以上種種都違背了人的認知規律,與新課改理念相悖,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改變語文閱讀現狀。
二.初中語文課堂閱讀教學的有效途徑
1.確定課堂閱讀教學的有效目標
語文課堂閱讀教學的有效目標應通過課堂閱讀教學使學生獲得發展。就其內涵而言,指的是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三維目標的協調發展。一句話,學生語文能力、語文素養的發展是衡量語文課堂閱讀教學有效性的基本標准。
在確定每節課的閱讀教學目標前,老師應對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有全面的認識,以確保目標實施的有效性。
根據課程標准要求分解,閱讀能力大致可歸為以下十個方面:⑴ 認讀分析能力。對詞、句、段的認讀理解,准確做出判斷;理解句、段之間的關系,能分析層次、結構、思路。⑵ 整體把握能力。整體理解全文,領會情感傾向,理解寓意,從整體上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基本寫法、表達技巧、人物特點等。⑶ 提煉概括能力。對文段、篇的要點、寫法、思路、人物等進行提煉概括。 ⑷ 闡釋解說能力。能根據題目要求對文章的內容進行說明、解說、闡釋,對圖表、細節、文段(篇)含義以及答題理由等進行闡釋。 ⑸ 文體辨識能力。辨識文體和表達方式,文學作品的描寫方法,藝術手法等。 ⑹ 語言品味能力。初步的文學欣賞能力,包括對詞、句、段、篇的品析揣摩,在具體語境中品析體會表達作用。包括各種表達手法和寫作技巧的辨析、理解、分析、鑒賞,如正面側面、對比烘托、伏筆照應、懸念等。⑺ 感受評價能力。如表達閱讀感受,評價情感傾向,評價文中人物,
,提出看法建議等。⑻ 探究質疑能力。探究文中難點,提出自己疑問,設計思考題目等。⑼ 聯想遷移能力。由文中內容聯想到相關的內容,運用自己掌握的其他學科的知識或語文的積累拓展、補充、解釋文章的有關內容或空缺。 ⑽ 綜合理解能力。即綜合閱讀和理解文本的能力,運用發散聚斂,求同求異思維(不要做知識的解說),能對同一文章的各部分或不同文體(相同題材文本)作比較的閱讀。
針對以上閱讀能力,教師在備課中,確定三維教學目標還必須細化、具體化,才便於在課堂閱讀教學中落實。把三維教學目標具體化,應包括以下內容:1.教學對象;2.學生的行為;3.確定行為的條件(條件是指能影響學習結果所規定的限制);4.程度(程度由行為的速度、准確性和質量三個方面來確定)。如《沁園春·雪》三維教學目標擬訂如下:(一)知識與能力:1.積累、理解「妖嬈、風騷、紅裝素裹、一代天驕」等詞語。2.感知詞中的形象,理解詩人的思路和全詞的主旨。(二)過程與方法:1.揣摩雪景描寫的藝術特點。2.品味凝練貼切的詩歌語言,領悟深層意蘊。(三)情感態度價值觀:領會詞中贊美祖國山河和無產階級革命英雄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
2.重視學生在課堂上多種形式的閱讀
新課標提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講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基本環節,其中,「讀」的訓練是閱讀教學中最經常、最重要的內容,在有效的語文課堂里,朗讀應貫穿始終。在教學中,教師們充分意識到閱讀教學中「讀」的重要性。
新課標還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有些詩文還應要求學生誦讀,以利於積累、體驗、培養語感。」如果說朗讀、默讀和誦讀是指閱讀的方式的話,那麼,精讀、略讀和瀏覽則是指閱讀的方法了。
在教學中,應當把朗讀教學提到應有的高度來重視。語文教學中的讀,是朗朗上口地讀,是有節奏地讀,在讀中生疑,在讀中感悟,在朗讀中想像,在朗讀中實現感情的升華。它要求學生在符合語音、詞彙、語法規則的基礎上,更准確、更恰當地表情達意。學生掌握朗讀的方法,一般要經歷准確的朗讀、流暢的朗讀和有表情的朗讀三個依次遞進的階段。在所有的語言實踐中,朗讀是一個重要的方面,它在語文教學中有著特殊的重要意義,它既能提高學生說普通話的能力,又能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豐富學生的想像,激發學生的情懷,培養學生的健康的審判觀和高尚的社會主義道德情操。
在教學中,還應重視默讀和速讀。默讀是一種無聲的閱讀,默讀時學生可將通過視覺所獲得的文字信息轉化為大腦內部的思維活動。默讀有利於提高理解水平,有利於加快閱讀速度。速讀是在一定時間內迅速地獲取文章內容的一種快速閱讀方式。閱讀速度快而正確,是閱讀能力強的重要標志。速讀可以節省時間,加快理解,增強識記,豐富知識,提高閱讀能力。默讀與速讀,都要有專題訓練,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地進行,從而使學生不斷提高閱讀速度。
在教學中,應當以精讀訓練為主,略讀、瀏覽則為精讀的重要補充。精讀是認真仔細地研讀,揣摩探究,有時甚至要咬文嚼字,結合聯想和想像,加深對文本的理解。略讀和瀏覽可以用較少的時間瀏覽到大量的信息,從而擴大學生的知識面,獲得對閱讀材料的認識,俗話說的「一目十行」就是這種「走馬觀花」式的快速閱讀方法。
在閱讀教學中,精讀、略讀、瀏覽等多種閱讀方法要綜合運用,通過瀏覽迅速選擇閱讀材料,通過略讀迅速抓住閱讀材料中的主要內容,通過精讀正確而有創見地理解閱讀材料。例如:文言文教學主體設計基本環節(《孫權勸學》):一讀,讀准字音,疏通文意;二讀,讀出語氣,培養語感;三讀,讀出情感,理解文意;四讀,品讀文句,體會內涵;五讀,背讀課文,積累詞句。再如:文學記敘類教學的環節(《春》):一、美讀——基礎環節;二、悟讀——理解環節;三、賞讀——深層理解;四、寫讀——進層體驗。詩歌教學主體設計基本環節(《黃河頌》):一、自由誦讀,初步體會;二、指導誦讀,把握節奏;三、想像誦讀,進入意境;四、理解誦讀,領悟內涵;五、品味誦讀,體會韻味;六、匯報誦讀,表達情感。此外,閱讀的方法還有很多,如「整體性閱讀」、「尋找性閱讀」、「瀏覽性閱讀」、「鑒別性閱讀」、「篩選性閱讀」等等,我們在閱讀教學中要注意不斷地探索和運用。
3.加強對學生的有效閱讀指導
教學的有效性體現在學生學習的有效性,即教師的教學活動能否讓全體學生學習有成效。在閱讀教學中,學生是否有充分的時空與文本對話?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是否收到理解內容,領會含義,體會情感,產生共鳴的效果?師生之間的對話能否充分展示學生言意轉換的思考過程?教學過程能
否促使學生內化、積累、轉換文本言語,老師的評價能否給學生在語文知識學習,技能養成指出方向?等等,這些問題都應是老師充分考慮到的。
語文教師的任務就是用感動激發感動,用感悟喚醒感悟,用思考啟迪思考。那些經典的文字就那樣靜靜的沉睡,它的豐富與厚重等待我們去發現。在課堂上,充分發揮老師的主導作用,對學生的閱讀進行實時且有效的指導。以免學生的閱讀流於形式,泛泛而讀,成為無效或低效的閱讀。
⑴ 指導學生親近文字,走進文本。
體現語文教學的語文味。所謂語文味,是指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在主張語文教學要返樸歸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導下,以共生互學(互享)的師生關系和滲透教師的生命體驗為前提,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豐富學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學生的人生境界和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為宗旨,主要通過情感激發、語言品味、意理闡發和幽默點染等手段,讓人體驗到的一種富有教學個性與文化氣息的,同時又令人陶醉的詩意美感與自由境界。(陳少堂語)對文字的敏感是閱讀的基礎,也是閱讀的目標。讓學生真正親近文字,走進文本,走進作者的思維。
「語文課程與教學研究的重心,現在應該轉移到語文課程與教學內容的建設上來。」王榮生先生指出,在閱讀教學中我們應該變「鑒賞者取向」為「解讀者取向」,也就是像正常狀態下閱讀文章時的閱讀方式。例《風箏》一文可採用了評注式閱讀教學法,旨在讓學生帶著發現、探索的眼光解讀文本,通過交流探討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和認識。一、自由誦讀,把握全文大意。問題一: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問題二:你覺得作者是帶著什麼情感來寫這篇文章的?二、用點劃評注的方式把握作者情感。請學生閱讀下列兩則評注的示例,在文中另找出一處或者兩處加以評點,揣摩作者情感。示例:北京的冬季,地上還有積雪,灰黑色的禿樹枝丫杈於晴朗的天空中。評註:晴朗的有積雪的冬季,是一幅色彩明麗的畫面,讓人感受到冬之美,但「灰黑色的禿樹枝」卻使得這幅畫面的色彩陡然變得黯淡,這個詞語在一開頭就為文章添上灰色沉重的一筆,使得晴朗的有積雪的冬季變得寒氣四射,作者感受的不是「冬日暖洋洋」的舒適而是冬季的肅殺和寒威。這種情感作者在後面一句直接點出了,即「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正所謂景為情生,一句景語蘊含著作者沉重悲哀的情感。
⑵ 以「真閱讀」替換「假閱讀」。
閱讀實質是建立學生的已有經驗與「這一篇」課文所傳達的作者獨特經驗的鏈接。真閱讀首先是真實體驗,體驗首先是感知,沒有感知就沒有感悟,當然就沒有體驗;「真閱讀」呼喚「共鳴」,體現「有我閱讀」。真閱讀能夠激發學生興趣;真閱讀能夠吸引學生參與;真閱讀能夠從容教師教學;不是為了教案,不是為了預設,而是在生成的精彩中提升課堂的魅力。有學生的參與才有調控;有生成才能有調控。沒有真閱讀的課堂是最不「人道」的課堂!「真閱讀」才有生命的參與,才有生命的感動,才有課堂的生機與鮮活。
新課標明確提出:「注重個性化的閱讀,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學習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發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提倡 「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
因此,追求實效的閱讀課上,除了注重指導朗讀理解文本的能力,老師還特別注重引導學生質疑問難、掌握學習方法和運用語言的各方面能力的培養與訓練。俗話說:「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例如,從課文的課題入手,通過學生的質疑來展開文本的閱讀,可激發了學生強烈的學習慾望,也能使教學的脈絡更為清晰。
總之,課堂閱讀教學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語文老師要轉變觀念和角色,在新課標理念的要求下,觀照自身的教學實際行動,及時糾正偏差,培養學生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品質,在閱讀中獲得文學與人生的修養。真正實現有效甚至高效的課堂閱讀教學。

8. 提高學生朗讀能力的幾點做法

朗讀教學不但是中學語文教學不可缺少一個部分,而且它與各個教學環節、教學內容相勾連.通過朗讀訓練,能有效地促進學生說話能力,更深切地體味文章的思想感情,領略到文章的音樂美、含蓄美和形象美,學生可以從篇章中領會文章的主旨、思想、意蘊,既受到了熏陶感染,又鍛煉了用語音描摹事物、表情達意的能力,准確、清晰,並能聲情並茂的朗讀,使聽者感染到"聲聲入耳,心心相應",使讀者感到"耳濡目染,心領神會";同時,教師通過朗讀可以檢驗學生對文章的掌握程度,感情傾向和認識水平,所以在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朗讀訓練作為閱讀訓練的基本內容之一,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同時也是語文素養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
那麼如何培養中學生的朗讀能力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激發朗讀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不變的真理,而興趣對於朗讀訓練而言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只有學生想讀、樂讀,才會用心去讀,才能讀得入文、入情。因而教師的任務是營造一種氛圍,用靈活多變的形式激活學生朗讀的慾望,讓學生自讀自悟,提高水平。具體作法:(1)讓學生認識到朗讀的重要性。(2)教師要以自己精彩的朗讀打動學生,喚起學生朗讀的慾望。(3)採取激勵機制,抓住學生在朗讀時表現出來的成功之處進行表揚,使學生得到成功的快樂。(4)利用課余時間進行各種朗讀比賽。
2.培養朗讀的基本功
要保證有充分的時間讓學生正確地讀課文,要求用普通話,聲音響亮,吐字清楚,讀准字音,不讀破句,特別是自學性朗讀,要讓全班學生都讀完、讀好,切不可只做個讀的樣子,匆匆過場,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礎上的表達性朗讀,要留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試讀、練讀,讀出感覺,讀出味道,讀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備好就倉促上陣.嚴格要求學生讀書時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
3.范讀領路,模仿提升
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范讀。模仿是兒童的天性,范讀能使學生很快入境,學生模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識的積累,讀書的能力也就形成了。
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將錄音、錄像、投影等多媒體引進課堂,用生動形象、直觀的課件吸引學生模仿讀,使學生快速入境。
4.加強指導,培養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要以"讀"為主線,以講助讀,以講促讀,指導學生通過讀來理解詞、句、段、篇的意思。朗讀能力的提高要有目的、有計劃的去指導訓練。學生學習每一篇課文,都經歷著一個由不懂到懂,由低層次到高層次的轉化發展過程,這就要求教師要對學生進行不同層次的指導和訓練,它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一是正確的讀。即讓學生做到用普通話讀,要求發音清楚、響亮、不讀錯字、不添字丟字、不重復、不回讀,這是學生對課文逐步理解、整體感知之後的要求。二是流利的讀。這是在學生正確的讀課文之後,對朗讀速度的一個更高要求--達到熟練流暢,而要達到這一要求,必須得對文章各段與篇之間的關系弄清楚。三是有感情的讀。即要求學生在深入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或人物形象之後,根據不同的文體,不同的情感,讀出不同的輕重緩急、不同的語氣。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從重音、語調、停頓、語速諸方面加以指導,讓學生讀好文章的每一句,突出句中的關鍵詞。
5.讀思結合,養成習慣
孔子說:"溫故而知新"。朗讀其實也是一種溫習,如果這種溫習加入了思考的成分,那麼,朗讀會更加充滿活力。
朗讀的過程是一個不斷的分析與綜合,想像與推理,演繹與歸納的過程,是朗讀者全身心投入的活動,因此,我們在指導學生在反復誦讀的過程中,可以根據先易後難、循序漸進的原則,有針對性的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朗讀課文,通過朗讀體驗問題,解決問題。天長日久,不但會有新的感受、體驗,得出新的知識,形成新的見解,而且,會形成一種可貴的品質。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生"讀了又思,思了又讀。"通過反復的朗讀,不但加深了對讀物的理解,愈讀愈有味,而且長期聲情並茂、抑揚頓挫的朗讀,會在潛移默化中養成他們學習習慣,健全他們人格品質,真正發展成為全面發展的新的人才。
6.方法要靈活多變
各種形式的讀配以新鮮趣味的訓練方法,能調動學生讀的慾望,強化學生參與學習的動機和學好語文的信心,有利於提高訓練的效益。朗讀的形式紛繁多樣,不一而足,但各種形式的朗讀有各自的功能和適用范圍。當需要激情引趣或學生讀得不到位時,宜用范讀指導;當需要藉助讀來幫助學生分清段中的內容、層次時,宜用引讀;當遇到對話較多、情趣較濃的課文時,宜採取分角色朗讀;當需要渲染氣氛、推波助瀾時,宜用齊讀……
7.注重"評讀",多點鼓勵,少點批評
課堂教學中對學生讀書的評價語要既恰如其分,又妙語生花。要留讀後評議的時間,通過評議,強化朗讀的激勵功能、診斷功能和調節功能.指導學生互評不能簡單的一句"他讀得好嗎?"教師評價就更不能吝嗇你的贊美和表揚,要以肯定鼓勵、積極引導為主,讓學生都有成功的體驗:讀得好就說"有水平!""讀得真感人。""真不賴!"等;讀得一般要先指出優點,然後用"如果"鼓勵學生在某一方面繼續努力;如果確實讀得不怎麼樣也不是就無法鼓勵,只好搖頭斷語"你讀得不好",教師可以找出這位學生其他方面的特長進行遷移,告訴他只要多學多讀,朗讀也可以很好,給他信心和勇氣。
總之,有效的朗讀教學,使學生從中受感染,能調動學習的積極性,並養成良好的朗讀習慣,對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也能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重視朗讀教學並加強朗讀訓練,是非常必要的。當然,朗讀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只要我們有耐心、恆心,採取科學的訓練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那麼,學生朗讀能力的提高,是可以實現的。
下載全文

9. 語文課堂朗讀教學應該怎麼做

如果說語文是一首意蘊豐富的詩,那麼朗讀就是一首悅耳動聽的歌。語文教學是否充滿詩意,朗讀是一扇窗口,是一個顯示器,是一面鏡子。張定遠先生在《問題與對策》一文中指出:「要大聲讀,反復讀!語文教學就是讓學生讀!讀才能讓學生學到情操,把語言轉化為自已的東西,獲得知識,進行積淀,形成語感。」張田若先生說:「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多誦讀,熟讀成頌,筆未著紙,可用的多種表達方式早已蜂擁而至,你自然可以隨手拈來,不費思索而順理成章。」可見,讀是根本,沒有讀,就沒有感悟和理解,就沒有語感的生成、情感的熏陶、語言的積累和運用。所以,朗讀是語文細酌入「味」之佳法,語文教學要「讀」占鰲頭。因此,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要把「朗讀」這把劍舞得游刃有餘,就不得不對「朗讀」這個眾人關注的語文改革的焦點做一番深入的思考了。那麼朗讀教學應該怎麼做呢?

一、激發興趣——讓學生有想讀的沖動

小學生具有好動好奇、注意力不夠持久、愛轉移等特點,因此朗讀的形式要多種多樣,朗讀的指導和訓練要有層次,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讓學生在感興趣的朗讀活動中全面提高朗讀效果。如我在課堂上常採用學生表演讀、賽讀、分角色朗讀等多種朗讀形式,讓學生有讀的興趣,讀的慾望,也充分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

(一)、分角色朗讀

人物對話多的課文,我經常採用分角色朗讀。我認為分角色朗讀尤為重要,因為學生通過對文中人物說話的語氣和表情進行模仿,通過這種模仿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有了理解,那麼再回過頭去朗讀課文的時候,他們就能很好的把文中的感情表達出來。

(二)、表演讀、賽讀

好動、好勝心強使得表演讀和賽讀成為了小學生最喜聞樂見的朗讀形式。適當、巧妙地運用,可以起到難以想像的效果。

藉助表演的方式進行朗讀,是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進行的,它富於趣味性、形象性,學生通過豐富的語調,形象逼真的表演,再現課文的情境,增進理解,加深印象,引起學生反復朗讀的興趣。此種方法適合於情節性較強的文章,如《西門豹》、《將相和》等。對於這類文章,可以讓學生擔當課本劇中的角色,進行繪聲繪色的表演。學生通過對文中人物說話的語氣和表情進行模仿,可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有了理解,那麼再回過頭去朗讀課文的時候,他們就能很好地把文中的感情表達出來。一開始,學生有可能顧此失彼,注重了演,又忘了說。這時,教師應讓學生自由地練習,充分地交流討論,反復地比較和揣摩,不斷地提高認識、加深理解。而學生一旦達到充分理解且又經過反復練習形成了技能技巧、確信自己有能力達到熟練自如的朗讀時,自然會躍躍欲試。

賽讀具有挑戰性,可以個人賽、小組賽、男女賽,一般用於感情較濃、語言較美、需多次朗讀的課文,也可以與表演讀相結合。如男生讀A部分,與女生讀B部分比,然後換過來比。

(三)、變換形式,常讀常新

人經常吃一種飯菜,即使做得再香,也會感到膩味。同樣,教師指導學生讀書,如果只用一種形式,一個腔調,長此以往,學生也會感到乏味。為了讓學生對讀書永遠保持極大的興趣,在平時的教學中,應根據不同教材的不同要求,做到「堂堂有新招,篇篇有花樣」。當需要激情引趣或學生讀得不到位時,宜用范讀指導;當需要藉助讀來幫助學生分清段中的內容、層次時,宜用引讀;當遇到對話較多、情趣較濃的課文時,宜採取分角色朗讀;當需要渲染氣氛、推波助瀾時,宜用齊讀??

二、大膽地取捨——突顯朗讀的精當

語文課堂教學中,應在有限的課時內完成規定的教學任務。那麼,留給學生所謂的「充分時間」從何而來呢?我想,對教材大膽取捨,不求滿載而歸,但求課課有得不失為一良策。因此,教師在朗讀指導過程中就應該講求一個「精」字,尋找教學的「抓手」,抓住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句段進行精心指導,起到舉一反三,畫龍點睛的效果。這樣,教學既有較大的涵蓋性,又更加精煉簡潔,節約大量時間,以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如《三個兒子》這篇課文共有13個小節,在朗讀指導時,我通過「老爺爺說只看見一個兒子,肯定是他聽到了什麼,看到了什麼?」引出了朗讀訓練的兩個主要板塊:第二、三、六自然段的朗讀指導和第七、十一自然段的朗讀指導,其他段落則簡略帶過。

又如在對《鳥的天堂》一文進行朗讀指導時,我就重點抓住其中的第8自然段和11、12自然段,其它自然段則一帶而過。理由是什麼呢?第8自然段作者運用了聯想的修辭手法,把大榕樹表現得生機勃勃,充滿生命力。最後一句「這美麗的南國的樹!」在前面描寫的基礎上強烈地表達了作者的贊美之情。第11、12自然段,作者從鳥聲、鳥影、「我們」的眼睛等幾個方面進行描寫、襯托,沒有用一個「多」字,卻明顯地讓人感覺到「鳥的天堂」里有數不清的鳥兒。與第一次經過「鳥的天堂」時的所見所聞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三、經典地示範——彰顯朗讀的藝術

隨著信息化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廣泛推廣,已有許多老師范讀課文時以媒體代替完成。我認為,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范讀很有必要,對學生有著直接的影響,錄音示範也是一種可利用的教學手段,但在多數情況下不宜將教師的范讀取而代之。范讀,還需要加強。

教師在范讀課文的時候,學生可以視其人,聞其聲,直接領略語氣、語調和表情,進而仔細體會課文的思想內容和感情基調。一些文質兼優的課文片斷,通過老師正確、流利、有感情的范讀,可以把文字上無法表達的內在情感通過語調的輕重緩急充分表達出來,或把學生吸引到優美的語境中,或使學生對語言有所頓悟,或給學生以整體的感知,或給學生樹立朗讀的榜樣,或讓學生對自己的錯誤有所反省,或給學生以美的享受、智慧的啟迪、情感的熏陶??如我教《魚游到你的紙上來啦》一課時,范讀「他有時工筆細描,把金魚的每一個部位一絲不苟地畫下來,像姑娘綉花那樣細致;有時又揮筆速寫,很快地畫出金魚的動態,彷彿金魚在紙上游動。」我一邊讀,一邊用右手拿支粉筆展現眼前,慢慢來回作塗寫狀;時而用力輕快大幅度畫魚的樣子。力求把工筆細描、揮筆速(動作)與和一絲不苟(神態)讓學生有更具體化的理解。不時用眼睛窺視學生的反應,發現學生都用眼睛盯著自己,靜靜地欣賞,學意甚濃。學生的這種感受是對教師范讀的最好肯定。

四、有效地點撥——柳暗花明又一村

葉聖陶說過:「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細心咀嚼課文中的語言,讓他們自己動腦筋,經常比較、揣摩,養成習慣。」楊再隋教授對讀中感悟也做過精闢的闡述:「課文內容及其所包含的思想是學生通過自讀,自悟出來的。自悟,即自己以心去領悟。悟的過程就是通過閱讀和思考語言文字的內涵,去咀嚼語言文字的滋味,去體驗語言文字的感情。學生的悟,在於教師巧妙、適時地引。」學生的水平畢竟是有限的,教師應該根據學生掌握的情況,有重點,有目的地給予點撥、引導。引導他們細細品味好詞佳句的絕妙之處,揣摩布局謀篇、立意構思的獨到之處,深入探究領悟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當然教師的點撥應以學生的讀為根本,以學生自己的領悟為主。教師的「點」必須「點」在關鍵之處,「撥」必須「撥」在疑難之處,無疑而「點」則不如不「點」。

如《鳥的天堂》結尾處「昨天我的眼睛騙了我」一句。其實是作者的自我調侃,並沒有真正地埋怨自己的眼睛,這一點學生很難理解。學生第一次讀完,我就問:「作者真的是在埋怨自己的眼睛嗎?」「那又有何用意呢?」這樣一點,學生讀出了調侃的味兒來。

相機誘導,適時地點撥,可以使學生與作者進行有效地溝通與對話,對語言理解得更深,更全面,還朗讀一個原滋原味。

五、寬容地評價——還學生一片廣闊的發展天空

法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於傳授,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課堂上,老師和同學們鼓勵的話語,滿意的微笑,贊許的眼神,默許的點頭,使孩子們感受到器重、關切和敬佩,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如拂春風,如沐春雨,欣然奮發,興味盎然,課堂氣氛就像春天的細雨,冬日的暖陽,和諧而愉悅。因此,我們在指導中,應以欣賞的眼光、朋友的口氣、智者的明斷對學生的朗讀寬容地進行評價;而不宜過分地強求、嚴厲地指責與挖苦。在學生互相評價時,也應該注意這一點。

在不同的情況下,給予不同的評價。如:「讀得很好,聽得出你已將自己的理解讀出來了。」「讀要分出層次,首先是讀通,將句子讀順口,不認識的字要藉助工具書讀准字音。對於這一點,同學們做得很好??」「聽你們的朗讀是一種享受,你們不但讀出了聲,而且讀出了情。」??但並不能一味地表揚學生,在學生確實讀的不夠好的時候,還是應該明確指出的。只不過形式上可以活潑一點,輕松一點。幽默的評價就能調節課堂氣氛,能啟迪學生的智慧,讓學生在和諧愉悅的教育氛圍中得以發展。

語文味從讀中來。聽讀一段充滿感情的語言文字,猶如欣賞一首悠揚悅耳的樂曲。有時如泉水叮咚,有時如鳥語婉轉,有時高昂,有時激越,有時深沉,有時輕快??作品美的思想內容,美的藝術形式,通過適宜的強弱,和諧的節奏凸現出來,這里有「清風徐來」「和風細雨」,也有陽光燦爛,春暖花開,有活生生的人物,動人心弦的故事??這是一個美的世界,這是一個快樂的海洋.在這樣美不勝收的氛圍中,我們的學生能不被美的魅力所折服嗎?能不追隨美的足跡加入朗讀的行列、步入語言的殿堂嗎?這樣的課堂能不洋溢出濃濃的語文味嗎?讓我們的語文課堂「讀」占鰲頭吧!

閱讀全文

與農村中學語文如何誦讀教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408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084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884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713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557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04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995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428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01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74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787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132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33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493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92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92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230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084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16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