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語文教學中怎麼引導

語文教學中怎麼引導

發布時間:2022-09-27 07:41:49

1. 如何引領學生進行語文課堂的學習

有效引導學生學習語文課
葉聖陶先生曾指出:「中小學生幾千個課時學習語文,結果卻不會讀寫,豈非絀絀怪事。」語文課堂教學效率不高,原因是多方面的,重要的根源在於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太少。傳統課堂教學往往是一種「靜聽」式教學,學生在課堂上往往處於被動的「靜聽」狀態,學生幾乎沒有自主學習活動的餘地。
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是學好語文的關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是促進學生素養全面協調發展的有效途徑和方法。目前,大部分教師都注意在課堂上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但仔細分析現今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學生的自主探究的學習還有不少誤區。主要表現在:
(1)無指導。任由學生自讀自悟、討論交流,教師很少引導、點撥。
(2)無價值。對於一些可以傳授的知識也一味叫學生自主探究。
(3)無准備。學生的自主學習缺少必要的課程資源支撐。
(4)無評價。對學生的自主學習活動缺少及時的評價,或者評價跟不上。
以上種種,一方面說明在小學課堂開展自主探究學習是勢在必行的事情,另一方面也說明自主探究學習還有許多值得研討的地方。

一、學生有效自主學習的關鍵在於教師引導
學生的自主學習不意味著放棄教師的主導作用。由於小學生受原有知識、經驗和能力的限制,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完全獨立地完成學習任務,因此還必須依靠教師的組織和引導,教師在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相信學生主體作用的前提下,要善於設計情景、巧妙引導、點撥,把學生的主體性引向正確軌道,真正落實學生的自主學習。而不是削弱教師的指導,一味的讓學生自讀自悟、討論交流。我們既反對「老師牽著學生走」,又反對「老師跟著學生走」,要在與學生共同學習、平等對話中因勢利導,實現教學相長的目標。那麼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如何引導才能讓學生的自主學習更有效呢?
(一)創設情景,激發學習動機
首先,要在課堂上創建有利於自主學習的人文環境。創設教師與學生之間民主、平等、自由、寬容、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有一個全身心投入學習的心理安全感。陶行知先生說過:「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數的創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數人之創造力發揮到最高峰。」其次,教師要充分信任學生,相信每個學生都有自主學習的潛能,教師要尊重學生的觀點和思維,善於精心設計情景和教學活動,引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產生強烈的學習願望,使他們的思維處於異常活躍的狀態,激發學習的動機,在此基礎上自主、合作、探究中學習。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同樣,興趣是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橋梁。
(二)適時放權,給予自主空間
要改變傳統的「學生被老師牽著走」的做法,真正讓學生自主地動起來,教師就要學會適時放權,要讓學生在已習慣了的接受性學習之外,學會探究性學習,鼓勵和幫助學生自己主動地探究問題,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尋找答案;凡是學生能自己探究得出的,決不替代;凡是學生能獨立思考的,決不暗示。
教師要當好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根據學生需要,變換教學策略,要精心設計教學活動,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空間,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全動起來,互動起來,主動起來。如適當地讓學生畫一畫(《詹天佑》)、做一做(《撈鐵牛》)等,讓每一個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教學的全過程。
首先要給予學生充分的准備時間,持相同觀點的學生可以走到一起,共商計策。其次,在現場辯論中,教師只做中間人的角色,不偏向任何一個立場。學生在這樣自由的學習空間中完全放開了,思想的火花不斷產生碰撞,有的說:「人不能這么好面子,我們應該做一個象花生那樣有真才實學的人才是」,也有的說:「其實我覺得先把自己的海口誇出來,然後再朝著這個方向逼著自己去努力,也是一個自我激勵的好方法」,學生們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大膽地說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們覺得自己真正成為了課堂的主人,課堂實實在在地成為了他們表達思想的平台。
(三)巧妙合作,共解文本難點
自主學習不能解決的問題怎麼辦?可以引導學生在合作的基礎上進行解決!學生自主學習中,遇見不理解或解決不了的疑難問題,可引導學生集中在一個小組中嘗試解決。引導學生提出最重要、最困難的問題,不重復、不提與主題無關的問題。同時,面對學生的疑問,教師不必過早解釋,只要綜合大家的提問,提出一兩個重點問題組織學生合作探究即可。
合作探究的形式有三種:一是生生合作探究。即讓同桌學生發揮各自的學習優勢,就相關疑難問題,相互啟發,相互研討,然後四人小組再交流一下相互探討的結果;二是小組合作探究。合作小組可以是四個、六個人,最多不超過八人。合作探究是利用學生集體的智慧,集思廣益、思維互補;三是班級集體探究。由學生各自提出問題,梳理出中心議題或關鍵性問題,而後所有的學生各自發表見解,集中解決難點。
在這期間,教師要注意,在學生間起好溝通作用,切不可搞成問答或對話形式,要讓學生與學生之間對話、答辯、爭論,教師在關鍵處加以指點或導撥。使學生更多地體驗互相幫助、共同分享學習的快樂,讓學生在充滿合作機會的群體中,自主地學習,獲得知識。
這種合作探究的關鍵是教師要組織課堂討論,討論的主題要明確,學生准備的時間要充分,注意氣氛的和諧,絕不走過場。教師在這一過程中一定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做巡視指導工作,不斷點撥強化學生的合作探究。
同時教師要做好相應的鋪墊工作,如教師應認真編設學習小組,按學習能力有機結合,指定組長負責該小組討論學習的開展。集體交流時,以小組為單位,小組四人先後發言,也可以由組長作主要發言,其他成員補充。
例如,在教學《鳥的天堂》一文組織小組討論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以下要求:
1、默讀課文,請你畫出自己認為重要的句子,並提出感興趣的或不懂的問題。
2、四人小組討論時,由組長主持。組員依次讀出所畫句子並提出問題。
3、組員篩選幾個有學習價值的問題進行討論,並作好記錄。
4、討論結束後,每組推薦一名代表匯報本組重點討論的問題、討論的結果。
這樣引導,既幫助學生建立了討論的規則和秩序,又活躍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氛圍,整個過程在問、想、議、悟的過程中進行,讓學生能攜手解決自主學習中所碰到的難點。
(四)注重引導,教給學習方法
讓學生自主學習,並不是放任自流,而讓學生有法可循,不是盲目的進行,而要有一定的學習方向,這樣才能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活動,才能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得以有效。
教師在引導過程中,不能為了僅僅告訴學生一種方法而引導,重點要在引導過程中構建學生新的學習方式。「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
1、引導學生「展示自己的學習過程」
如生字學習中,一些字形的識記是難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去形象地記憶。如《烏鴉喝水》一課學生經過自己的思考,對「烏」和「鳥」是這樣記憶的:「烏」表示黑色;「烏」比「鳥」少一點,是因為烏鴉全身都是黑的,以致於我們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2、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
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老師曾說過:學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桿上的支點,對人的發展來說,學生感悟能力的高低正決定今後能否撬起這個「地球」。感悟就是一文本對話的形式。
如《美麗的小興安嶺》描寫的是「北國風光」,如何讓學生去體驗作者熱愛自己家鄉的情感呢?教師可以通過美麗的南國景色的錄像展示等課程資源的利用,設計情景,再引導學生把自己美麗的家鄉介紹給同學。這樣,孩子們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時也將自己的家鄉所深深地感動。
3、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
「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新課程標准強調生活與語文的聯系,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學生深切感受到語文離他們的生活其實很近。這樣,學生會更加主動地去學習。如藉助生活中各種各樣的物品、實物、圖片等讓學生形象識字等。
(五)及時激勵,增強學習慾望
著名的心理學家蓋茲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沒有什麼東西比成功更能增強滿足的感覺;也沒有什麼東西讓每個學生更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更能引發學生的求知慾望。」教師營造自主的學習方式,更要讓學生在這一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快樂。教師要力求使每個學生都有所收獲。
自主學習是新課程標准教學的一個方向,是新課程標准真正進入課堂的一把標尺。我們只有更新觀念,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適合自主學習的氛圍,使學生真正成為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真正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只有這樣才能讓自主學習更加有效。

2.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感悟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發現美,感受美
陶冶兒童美感,培養審美感受力是小學語文教學不容忽視的重要內容。那麼,教師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美育呢?引導朗讀領悟意境美;巧用插圖感受形象美;創設情景鑒賞語言文字美;用生動的語言揭示藝術美;利用板書展示結構美;啟發想像體味整體美。教師除了讓學生感受體驗這些以教材內容為本的審美內容及形式外,還要遵循學生的審美規律,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由感性到理性,才能更好地在教學中進行美育滲透,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如何在語文課中指導學生審美呢?作為語文老師,必須在教學意識上解決兩個問題,其一是審美的內容,語文教材中,課文題材和題材多樣化,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審美對象,如小說和童話塑造了眾多的人物形象,詩歌和散文展現了優美而深遠的意境……因此,在備課中,在教學中,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發現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語言乃至美的結構,從內容到形式進行美的探求。其二是遵循學生審美規律的問題。學生的認識總是由淺入深,由表及裡,從感性到理性的這種認識的規律反映在審美活動中,是從理解到想像,從體驗到評判,因而教學時又必須遵循這個規律。
我們祖國的語言生動優美,不僅表現在它表情達意的准確與細膩,還可體現在它的語音、語法修辭、節奏和韻律等方面,都富於審美特徵。在教學中,可通過對語言文字的分析、欣賞、品味,來領略語言之美和思想情感之美;可通過有感情的朗讀來喚起課文中美的形象。同時,小學語文課本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性之美、自然之美,這些美通過不同的文學方式表現出來,能夠使語文教學達到賞心悅目、豐富情感、陶冶情趣、提高審美能力的美育效果,讓學生能真正領略到課文中美的因素。只有教師不斷滲透美育知識,才能奏響學生心中美的音符,叩擊學生敏感的心靈,使他們的好奇心、求知慾和鮮明的想像創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多年的語文教學經驗,讓我感覺到對學生的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接受,而且還有對每的體驗。 新課程改革後,教師角色的轉換,不意味著完全放手,任其自由。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不應無序,不能盲從,不走形式,不為做秀。鑒於學生知識儲量、學習能力、生活閱歷的局限,還是需要教師的扶持引領、參與調度如何在語文課中指導學生審美呢?作為語文老師,必須在教學意識上解決兩個問題,其一是審美的內容,語文教材中,課文題材和題材多樣化,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審美對象,如小說和童話塑造了眾多的人物形象,詩歌和散文展現了優美而深遠的意境……因此,在備課中,在教學中,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發現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語言乃至美的結構,從內容到形式進行美的探求。其二是遵循學生審美規律的問題。學生的認識總是由淺入深,由表及裡,從感性到理性的這種認識的規律反映在審美活動中,是從理解到想像,從體驗到評判,因而教學時又必須遵循這個規律。教育學、心理學認為:「沒有美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沒有受過美育的人,也不能算全面發展的人」語文教學審美化是一種以美化促優化的教學策略,即憑借語文學科自身的美和創造語文教學的美,來促成語文教學各項任務的有效完成,並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那麼如何在閱讀教學中挖掘美育,引導學生感知美、導行美、創造美呢?我在教學實踐中進行了如下方法的嘗試。
一、引導尋美,讓學生發現美。
畫家羅丹說:「美到處都有,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語文教學要從詞句入手,在品嘗詞句中發現美。
如教《望廬山瀑布》時,抓住「疑是銀河落九天」中的「疑」字。先引導學生質疑:詩人為什麼不用「真」而用「疑」呢?這樣學生就會從記憶中提調出瀑布從極高處傾泄而下的表象,腦子中出現了「真」有從天而降的圖像。接著,讓學生在想一想,這可能嗎?這樣就會理解詩人用「疑」字的原因是:「銀河落九天」是不可能的,只是自己「疑」而已。體會到詩人把情景說的恍恍忽忽的,這種似假還真的寫法反而給讀者留下無盡的遐想。假如我們再來一個追問:詩人為什麼不說「像」而「疑」?讓學生更進一層地想像詩人當時真實的感受——驚嘆這條瀑布的奇特。因為是人感到眼前的瀑布「像」黃河之水天上來一樣,懷疑它是從九天之上落下來的銀河呢?只有反復品味,才能理解只有用「疑」才最精當,從而感受到語言文字的「美」之所在。
二、引導入境,讓學生感受美。
要讓學生感受美,首先要營造美的環境。在語文教學中,創設情境已成為引導學生入情入境教學的一種美育途徑。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借用各種媒體設備,營造美的情境和美的氛圍,調動學生的感官,領略意境之美;也可以讓學生採用繪畫、唱歌、表演等實踐活動,讓學生盡情感受寫景之美,感受狀物之美;還可以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創設悅耳、悅目、悅心的意境。一是藉助錄音,進行審美教育。 在教學中可恰當地播放一些配樂朗讀錄音,渲染氣氛,創設情境,使學生的情感處於最佳狀態,再通過老師富有感情的語言,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像,再現自然和生活的美景,真切地感受、欣賞到美的因素,獲得美的享受,激發學生表現美、創造美的慾望。二是藉助視頻,進行審美感受。這種將寫景抒情所描寫的畫面通過媒體進行再現,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美感,造成如觀其形、如聞其聲的境地,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和啟迪,撥動學生美的琴弦。 學生感性經驗不足,知識水平又有限,往往難於直接入境。如何引導學生入境,我採取以下三種方法:1.圖畫入境法。
把畫圖引入語文課,至少有兩點好處:一是通過作畫,把自然美展現出來,能激發學 生熱愛大自然美景的思想感情;把文字美和自然美聯系起來,還可以培養學生想像、聯想、創造能力,起著陶情益智的作用。二是通過評畫,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培養感受美、評價美的能力。
2.表演入境法。《荷花》後部分寫荷花的動態美。教學這部分內容時,可組織學生表演「荷花舞」。
讓全體女生都飾荷花,其中一個當作者;選兩個男生,分別扮蜻蜓、小魚。學生朗讀課文數遍後,進入角色,按課文情節表演。演出完畢再回到課文,學習文中省略號。你們想想,省略了什麼?可能還有哪些動物也被荷花吸引過去?它們又可能說些什麼話?然後再演一遍,加上想像的哪些情節,讓表演更上一層樓。學生在表演中受到美的熏陶。
3.對比入境法。比較是認識美的差異的基本手段。教學《西門豹》這類內容中含有比較因素的課文,可設計一些問題,讓學生對兩種人和事進行比較分析。這樣做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使學生識別什麼假、丑、惡,什麼真、善、美。此外,對褒此貶彼的詞語的比較分析,也能培養學生鑒別美醜能力。 三、引導想像,讓學生拓展美。
如果說理解比較能夠再現形象美的話,那麼想像就可以拓展和創造意境,常言道「詩情畫意,詩中有情,畫中有意」。選入課本的詩歌和散文,正是由於充滿了詩情畫意,言雖盡而意無窮,才能留給讀者廣闊的想像空間,因此,教學時我們總是讓學生馳騁想像的風帆,去開拓最美的意境。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有這樣兩句詩:「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是兩個寫景的詩句,作者融情於景,借景抒情,展現了深韻的意境。為了開拓學生的想像,我首先要求學生以「假如我就是詩人,那是怎樣的情景」的假設進入原有的意境,然後具體提出三個問題:1.)煙花三月的長江是一派怎樣的景色?你注意到了嗎?2.)你是怎樣目送朋友遠離的?朋友的船是怎樣消失的?3.)當時你的心情怎樣?經過老師的點撥,不少學生由第一人稱想像出了形象的意境來:晚春小草碧綠碧綠的,百花散發著芳香,彩蝶輕輕的飛舞,然而這美麗的一切我都無心欣賞,我站在江邊,任憑春風拂面,只是目不轉睛地望著遠方,江中的船越來越小,小小的白帆慢慢地消失在遙遠的天邊。滔滔的江水不停地流著,一個浪花推著另一個浪花,嘩嘩地滾向遠方,朋友啊,此次分別又要等到何時相見?這美妙的想像融入了學生對美的理解和創造。
為了實現課內外知識的遷移,教師要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作鋪墊,營造一定的教學氛圍,引導學生審美聯想和想像是促使學生產生美感的重要條件。學生豐富的審美聯想和正確的審美想像,能夠使靜態的文字元號變的生動豐滿,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設身處地的感受。甚至產生親自參與其中的心理體驗,如學完了課文後,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學完課文,看完錄象你想說什麼?因為有了前面的美的展現,學生由課文中的鋪路人想到了生活中的與鋪路人有同樣奉獻精神的教師、園林工人、清潔工以及獻身航天事業的航天人等,然後學生合作寫出了一篇篇生動優美的短文,說寫結合達到了語文要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的目的。
四、品詞賞句,陶冶美
小學語文教材不僅語言生動優美,而且大部分課文有著豐富的情感。在教學中,可通過有感情的朗讀、品賞來體驗教材的語言與情感形式的美。
1、美讀。如在教學蘇教版的《二泉映月》時,作者是這樣描述的:「阿炳用這動人心弦的琴聲告訴人們,他愛那支撐他度過苦難一生的音樂,他愛那美麗富饒的家鄉,他愛那惠山的清泉,他愛那照耀清泉的月光……」作者運用排比句式,在語言形式上對稱工整。教學這樣的句子,可以在學生熟讀的基礎上,在欣賞音樂的同時欣賞語言,一邊播放音樂,一邊引導學生朗讀;還可以讓學生填補課文的藝術空白,可以問學生,阿炳還愛什麼?這樣既拓展了學生的想像,又理解了課文內容,還在不知不覺中培養了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
2、品賞。小學語文中的古詩教學,雖然數量不多,卻包含著極為豐富的美育資源。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在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對文章中的一字一句細細品味,慢慢想像品嘗,領悟其中美的內涵。古詩中的語言美表現在獨特的音樂美以及語言的精確、凝練和含蓄美,同時,古詩中詩情畫意的意境以及形象化的哲理,也是啟迪學生智慧、發展學生思維、凈化學生情感的寶貴資源。因而在古典詩詞教學中,我們必須引發學生的審美感知,設法將學生引入美的境界,達到品賞的目的。
五、深讀添畫導行美
讓學生自讀自悟,聯系生活切磋文章的譴詞造句,體會思想感情,然後合理添畫景物,為畫配詞,在發展他們的研讀能力,探究能力的同時,學生的創新能力也得到較為明顯的提升,其中步驟(1)默讀課文感受課文中寫路險的句子,老師要做好讀的引導。(2)根據自己的想像畫出這條路來。(3)為自己的畫添上配詞來表達路險。這樣為學生後面體會鋪路人的辛苦作鋪墊。同學們畫出了一條條狹窄而陡峭的山路,周圍有許多五顏六色的景物,一個個背著石塊艱難爬行的鋪路人。他們有的在歇息,有的在擦汗,有的在爬行,形態各異,栩栩如生。
在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文字的同時,要把傳授知識與美感體驗結合起來,把挖掘教材的審美因素與教學內容整合起來,使之具有美的特徵;要發揮學生感知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使情感得到愉悅、情操得到陶冶、心靈得到凈化,從而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小學語文教材中,很多文章文質兼美,蘊含著大量的美學因素。特別是在教學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寫景狀物的文章時,應引導學生抓住語言文字認真體會,引導學生從教材中去發現美。在以寫人為主的記敘文中,作者往往通過各種藝術形象來反映人物的行為美、道德美、思想美和品質美,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抓住課文中的人物肖像、語言、神態、動作、心理細節描寫,來感知人物的美好形象和優秀品質,以撥動學生的心弦,受到思想上的感染,培養審美觀。語文教學除了以上的「感知美、導行美、拓展美」以外,還有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語言美儀態美板書美教學情景美及師生關系和諧等。眾多的美的因素,只要善於挖掘和展現,都能夠對學生產生明顯的或潛移默化似的影響
所以,通過以上的方法,就會讓學生在學習中發現美。感受美。這樣就會有了學習的興趣。
總之,語文教學中的美育滲透無處不在,美育貫穿在小學語文教學的全過程中,它能促進學生身心和個性的和諧發展。只要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注重讓學生感受美、理解美、領悟美,就能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達到提高審美能力、審美素質的目的。

3. 如何正確引導小學語文教學

一、擺正關系,激發興趣。

首先,要擺正師生關系。《語文課程標准》提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
進行。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
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
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這樣才能使每個學生自主地學習。通過

能動的、主動的、獨立的活


受到語文訓練,
培養語文能力,
提升語文素養。
教師不能包辦一切。
在教學中,

學什麼



學到什麼程度

由學生自我確定,學習方法由學生自我選擇,學習過程由學生自我調控,學
習結果由學生自我反饋。
但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和幫助者。
學生主體的學是決定
因素,是內因;教師的組織、引導和幫助是學習不可缺少的條件,是外因。外因要通過內因
起作用。
教師應轉變觀念,
更新知識,
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
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
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
教師要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
發揮其主體
地位,加強學生的個性活動,擴大個體活動的參與面。如我在教學《小猴子下山》這篇看圖
學文時,先讓學生讀自己的學習目標,再引導學生按照由

整體
——
局部
——
整體

的順序觀
察圖畫,
憑借圖畫訓練學生觀察事物的能力,
最後讓學生結合自身實踐和經驗談各自的看法。
學生通過積極思維和合理想像,
加深了課文內容的理解,
既鞏固了知識,發展了能力,
學生
的自主學習也得到了充分體現。

其次,要創設寬容民主的自主學習氛圍。要想在課堂教學中提高質量,就要滿足學生的
情感需求,讓學生真正成為主人投入學習,健康地進行語言、思維、情感的交流。教師要自
覺地和學生心理換位,站在學生的角度多想想。只有教師的真誠、寬容、鼓勵和啟發,才能
使教學過程成為師生情感交流的過程。
我認識到教師應充當多種角色,
既是師長,
又是朋友,
有時還是學生的學生。在教學中,我鼓勵學生的創見和批評,尊重他們的意見。上《桂林山
水》時,有學生認為課文中描寫灕江水的一節,前後有兩處講到水的靜,可以調整句序,合
在一起寫,先寫水的清和綠,再寫水的靜,這樣更好。我沒有指責學生的狂妄無知,而是衷
心地贊揚學生的創見和自主意識。
當我上公開課時,
由於疏忽出現拼音錯誤,
學生當著眾多
聽課老師提出批評時,
我公開及時地給予肯定,
為學生不迷信教師的正確情感而高興。
在課
堂學習中學生出現錯見更是常事。上《憶鐵人》,在初讀第一次整體感知時,有學生認為鐵
人高傲自大。話說出後,
不少同學向他投來責怪的目光,
神情十分緊張。我並不怪他打亂教
學進程,
而是笑著對他說:

你敢講真話很好。
不過,
你是怎麼得出這個結論的,
說說好嗎?

當學生說完,我啟發學生針對幾種不同的認識去讀書思考,去議論交流。在結束講讀時,再
讓那孩子講講對鐵人的印象,
講講現在和開始的認識有什麼不同。
鼓勵學生的創見,
尊重學
生的異見,
寬容學生的誤見,使學生處在良好的心境下學習,
不僅學得實,
而且養成了良好

4. 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主動探究

淺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探究性學習
內容摘要:探究性學習作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學習方式之一,就要求教師們從改變自己開始,用新的理念武裝自己,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本文旨在通過創設情境、質疑問難、激勵評價等相關策略,促進學生探究性學習。
關鍵詞:小學語文探究性學習策略
《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指出:「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由此可見,語文探究性學習是指在語文教學中,學生主動探究問題的學習。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注重引導學生自主探究,以豐富多樣的形式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一、注重情境創設,以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慾望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於創設具體生動的教學情境,打開學生思維的「閘門」,激發他們主動探索知識的熱情和興趣,形成強大自主探究的動力。所謂情境,就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創設、營造一種愉快、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運用各種方法和手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啟動學生的內驅力,點燃學生的學習興趣之火,讓每個學生主動、積極、自主地學習,讓每個學生都學會學習。
1、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慾望
古人雲:「學起於思,思源於疑。」「疑」是點燃學生思維探索的火種。學生的思維往往是從問題開始的,學生有了問題才會有探究,只有主動探究才會有創造,問題情境是促使學生建構良好認知結構的推動力,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措施。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知識經驗、認知規律等因素,創設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使學生產生疑問,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和慾望。如在教學《撈鐵牛》這篇課文時,教師釋題後向學生感嘆:「有人把沉在河底的鐵牛撈上來,真了不起啊!」這時,學生便開始想像:他是誰?他用什麼方法撈鐵牛呢?接著學生開始發言:「一定是一個大力士把鐵牛撈上來的」、「他一定很聰明,用的是巧力」…….五分鍾後,教師讓學生打開書,說:「同學們說都說得有一定的道理,但書上是不是這樣講的呢?大家一起學習課文知道了」。這樣,學生通過「水的浮力」與「大力士」、「人的浮巧力」對比認識深化過程,從而懂得了古代人用水浮力撈鐵牛的科學的,激發了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興趣。
2、教學中創設懸念情境,形成學生自主探究的動力
如果說問題是探究的材料,那麼懸念便是促使探究的動力,教師不但要提出可供學生思考的問題,更應該創設懸念情境,使學生置於情境之中,讓學生主動提出問題,產生自主探究的需求。在新知的導入時,如果教師能恰到好處地設置懸念,就能迅速激發學生探求知識的慾望。例如教學《魚游到了紙上》一課揭題時,教師問:「魚總是在水裡游,怎麼會游到紙上呢?」就很容易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從而進入主動的學習狀態。這樣設置疑問、懸念,既創設了問題情境,又為學生的思維導航,使學生的思維處於躍躍欲試的興奮狀態,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學生的學習熱情就高漲起來了。
二、鼓勵質疑問難,激活學生自主探究的思維
疑問是思維的動力和發現的鑰匙。小學生生性好動,求知慾強,在自由探究的過程中會不斷遇到這樣或那樣的疑問,這樣疑問的解決直接影響到學生對問題本質的認識和新知識結構的建立,而且有新意的疑問是學生積級探索的內部動力,是學生信知水平的體現。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把質疑、解疑作為教學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鼓勵、誘導學生主動思考問題。
如在教學《草船借箭》這篇課文時引導學生讀課文從課題質疑,學生指出:「明明整篇課文都是敘述諸葛亮是如何從曹操那裡騙箭的,課題為什麼用『借』,而不用『騙』呢?」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此時,我要求學生根據課文內容談談自己的看法。頓時,學生展開了熱烈的討論,紛紛舉手發言。「我覺得是『借』,因為後來在火燒赤壁時,周與諸葛亮把箭還給了曹操。」「從書上寫的『謝謝曹的箭!』也可以看出是『借』,借是要求對方情願給你的,才叫『借』。」「我認為作者用『借箭』的目的是為了贊揚諸葛亮的才幹,說諸葛亮能神機妙算。」……這不能不說是創造性思維所帶來的奇跡。由此可見,課堂上讓學生質疑問難多爭辯,不僅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而且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促使了學生更好地自主學習。
三、重視激勵評價,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信心。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贊賞、激勵的評價語言不僅能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對課文產生濃厚興趣,而且能交流師生情感,營造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信心。例如我在閱讀教學中,十分注重對學生朗讀的評價,不採用「讀得不錯,很好」這類籠統的評價語,而是根據學生朗讀的實際水平進行評價,「讀得有感情,把作者心情都表達出來了。」「語音很准確,並且沒有漏字。」對學生回答問題的評價,我採用鼓勵、引導、點撥

5. 如何做好語文教育的引導者

首先:

成為一位語文教育者,是很光榮的事情哦。祝賀。

其次:

教育的引導者是很重要的事情,有以下的建議:

教師可以做的事情很多,但是,一定要做的事情就是必須遵守的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和行業准則。即:

第一,愛國守法。它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中國各族人民道德品質的重要特徵,也是教師職業神聖性、示範性的基本要求。

第二,愛崗敬業。它是教師職業的本質要求。只有熱愛自己的職業,才能為之無私無悔、積極主動的奉獻;才能在工作中,勤勤懇懇,兢兢業業,甘為人梯,樂於奉獻。

第三,關愛學生。它是教師職業道德的靈魂。只有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每一位學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對待學生,才能培養出具備良好品德、健全人格,具有創新精神、全面、主動、健康發展的學生。

第四,教書育人。它是教師的天職。教師應更多採用啟發式的教學方式方法、教給學生主動學習的方式方法,真正開發學生的多元智力;並且重視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實現,讓學生們潛移默化中懂得人生的真諦。

第五,為人師表。它是教師職業的內在要求。教師應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整潔的儀表影響人,以和藹的態度對待人,以豐富的學識引導人,以博大的胸懷愛護人。

第六,終身學習。它是教師職業發展的不竭動力。「學無止境,教無定法」,在如今「知識爆炸」的時代,僅僅「學高為師」已難以滿足時代對教師的要求,教師唯有不斷學習,終生學習,與時俱進,自覺更新教育觀念,完善知識結構,潛心鑽研教育教學業務,不斷提高教書育人的能力水平,才能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才能適應時代變遷帶來的挑戰。

最後:

一定要明白自己的定位,知道自己的責任,從而做好自己的工作。

6. 怎樣引導學生學好語文

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k66gIVk9FldUOwVmf93eLg

提取碼: jru9

通過童話、寓言、兒歌等內容,力圖從孩子發展領域所涉及的記憶力、語言表達能力、數學思維能力、邏輯推理能力、空間知覺能力、創造力、觀察力、注意力等方面為孩子將來學好語文打基礎。希望這份文件可以幫助到您和您的孩子。

7. 語文課堂教學中怎樣引導學生提出問題住

21世紀教育的特徵是創新教育。創新源於問題,問題推動發展。愛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有專家在中西方教育的比較研究中曾說:「中國衡量教育成功的標準是:將有問題的學生教育成沒問題,全懂了,所以中國學生年齡越大,年級越高,問題越少;而美國衡量教育成功的標準是:將沒問題的學生教育得有問題,如果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都回答不了,那算是非常成功。所以美國學生年級越高,越有創意、越會突發奇想。」《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要求學生:「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並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美國著名學者布魯巴克也很精闢地指出:「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准則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問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該怎樣有效地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呢?
一、為學生創造環境,讓學敢於發問,樂於發問。
「好問」是孩子的天性,他們對眼前發生的事都要問「為什麼」,甚至打破沙鍋問到底,而我們家長、教師有時覺得反感、不屑一顧,這樣很有可能扼殺了一個學生。其實這種好問的精神正是打開知識大門的鑰匙,也是一個創新人才所必須具備的。但是天真可愛的孩子跨入校門,隨著年齡的增長,「問題」越來越少了。其問題在於我們教師,以及傳統的教學模式。
創設恰當的問題情境來促使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對於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具有重要的作用。創設問題情境應是一個由教師具體引導到學生獨立發現和提出問題的漸進過程。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已有知識和教學目的設置與學生的原有認知發生沖突但又處於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的問題,使學生的思維處於一種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憤」、「徘」狀態,激起學生的積極思維和探究慾望。情境的創設,可採用知識生活化,演示的比較,故事誘思、圖片操作、競賽或游戲等方式,讓學生感到喜聞樂見,密切聯系生活實際。同時課堂上教師必須創設一種互相尊重、理解、和諧的學習氣氛,把微笑帶進課堂,用真誠的微笑,和藹的教態,飽滿的精神,良好的情緒,不斷加強師生間的情感交流。教學中要及時表揚、鼓勵學生的發問,即使學生提出一些很簡單的問題,甚至是一些幼稚可笑的問題,教師都要給予鼓勵,尤其是學困生。破除學生怕提問、怕師生嘲笑的心理負擔,讓學生大膽地問。
二、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讓每位學生都參與到提問中來。感受到成功的喜悅。
新課程強調教育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發展,教師是為學生的學習服務的,要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在課堂上,師生關系是平等的,教師要將學生看作是一個完整而又充滿活力的人,要充分尊重學生,相信學生,鼓勵學生。對於學生提出的問題,要認真傾聽,即使個別學生的問題有明顯的錯誤也要積極幫助,而不是嘲諷,要充分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求知慾。教師還要努力尋找學生提問中的閃光點並及時加以表揚和肯定,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與被尊重的快樂,進而養成愛提問的習慣。對於學生各種奇怪的想法,教師要客觀耐心地引導學生,同時營造出發主平等,寬松和諧的教學環境,學生就敢於提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就會提出自己的疑問。
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後,要留給學生一段等待的時間,讓學生明確「問題」到底是什麼,其目的是什麼,由問題到目的應掃除哪些障礙,要聯繫到哪些已有知識。學生明白這些以後,才可能提出問題。在這段等待的時間里,學生可以分組討論,以使學生明確提出問題的努力方向。等待的時間,應由問題的難易程度以及學生對問題的熟知程度而定,提出問題的機會,也應均等地分給學生,讓每位學生都參與到提出中來。應盡量讓學生提出問題,因為學生提出問題的過程是鍛煉學生問題意識的重要階段,由學生提出的問題就可以看出學生是否真正把握了問題的特徵。學生若能提出高質量的問題,則說明學生已把握了問題的真諦,反之,則要分析原因,繼續引導,直至學生能夠在總體上准確把握問題。
三、培養敏銳的發現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善問。
「學成於思,思源於疑。」人的思維是從發現問題開始的。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有針對性的、高質量的問題,對於學生個性品格的形成和智力的開發具有很高的價值。學生提出的問題,正是學生迫切需要解決的。如果教師的教學以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學,定會事半功倍。它是創造的起點,沒有這種問題意識,就沒有創造性。

8. 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怎樣引導學生掌握學習的妙法

自主學習是課程改革下倡導的一種新型學習方式。那麼,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呢?筆者結合多年教學實踐談談看法。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自主學習意識
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教師不是以知識的傳授為目的,而是以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加深問題的深度、探求解決問題的方法,特別是形成自己對解決問題的獨立見解為目的。只有激活了學生與生俱來的問題意識,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與表現欲,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二、要「帶著學生走向知識」,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
時代的發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教師是學生成長的引導者、學生發展的領路人,而學生本人才是學習的主人、發展的主體。學生的頭腦不是一個被填滿的容器,而是須被點燃的火把,教師的責任就是點燃火把,讓它燃燒。
三、激發學生內在需要,由「要我學」向「我要學」轉變
語文教學既要求學生掌握語文知識,形成語文能力,又要求學生適應未來的需要,掌握獲取知識的本領與方法。由學生的「學會」變為學生「會學」,由「要我學」向「我要學」轉變。
四、改革教學評價機制,進一步強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傳統的教學評價只強調以成績為標准,重在知識方面的量化,把難以量化的內容排除在外,實際上,有些教學效果不是馬上就能顯現的,需要以過程和素質標准來配合。教師的評價是學生賴以感受成長的喜悅、煩惱或挫折的主要參照物。教師的積極評價,會有效地改變學生自我認知的傾向性、自主行為的調控力,以及認知動機、風格和技能,進一步強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可實行多元評價,發動學生本人、同學、老師、家長、社會都來參與評價。
五、在語文教學工作中,可給每個學生准備一個學習檔案袋
檔案袋中的內容選擇與評判標准都應有學生參與,裡面可包含學生平時的表現和興趣潛能的記錄、學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結、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評與互評以及家長的信息等。

9. 語文課堂教學中怎樣引導學生提出問題

使他們經過自己獨立思考、啟發。第二導學,讓學生再答、實物及學生情感體驗來發展學生的思維,杜絕形式主義的問答。教師在課堂中,直到山窮水盡還是解決不了,自主學習互動展示環節的設計基本採用「兩個導學。 一、教學活動調控要靈活 教師要善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是一種理念,教學有沒有效率,又要考慮中等生及優等生的提高。 那麼、差三個層次,學生的閱讀實踐活動始終處於課堂教學的中心地位,課堂教學所有的一切都是為學生服務的,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而對於後進後,使人人都有「成就感」,教師必須細細揣摩,使更多的學生得到展示的機會,學習目標的制定必須兼顧好,我們盡量給學生以不同程度的點撥,可讓優等生、學習目標要設定準確 學習目標的定位,對答案置疑辨析,學會運用語言。老師的「導」與學生的「讀」相互滲透,是啟發學生思維,從而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撥出水平來,既要考慮班內差生的接受能力,教師的一切啟發引導都是為訓練學生創造性地進行語言實踐提供服務,對知識融會貫通,引導他們生動活潑的學習、展示方案」的模式,學習目標的制定也要因人而異,高效的語文課堂教學是一個過程,學生答案與老師的答案不一致時、師生及教材之間的雙向多邊的互動反饋;而對於那些後進生,而要看學生有沒有學到東西或學得好不好。在課堂中。 三,要避免一概而論,只有學生學到了,讓學生理解課文語言,讓學生感知課文語言,直接體驗著學生自學成敗,不同層次的學生要求達到的目標也各不相同。在制定學習目標時。比如背誦課文,還是進行自學反饋的一個重要手段,要點到有用之處。第一個導學,並不是看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真不認真,要「點」「導」,課堂教學必定要以生為本,實現有效的、生生間。還應該充分利用教材。 四,導到學生心裡去,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使他們從心底愛上語文課。 二,教師要「照顧好」每個學生,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 另外,才能更好的促進我們的教學、互動策略,我們不是倍受關注的亮點,充分體現了師生間。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習沒有收獲,造成兩級分離,使每個學生都有沖勁?我認為至少做好以下幾點。但展示時要盡量使全體學生都積極參與思考,在老師輔導下學生進行綜合訓練。課堂上、中,教師還要適時鼓勵,即使教師教得很辛苦也是無效教學,讓他們循序漸進,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語文,以學為本。當學生展示時;而籃筐太低了,只有通過「點」「導」的技巧與藝術,並激勵學生自己提出問題,不點撥、中等生背誦並理解運用,學好了才是有效的教學。 在這個環節中。同樣、圖片,當然也就沒有戰勝困難的喜悅,我們必須立足於學生。它貫穿於課堂的始終。所以,集中他們的注意力,利於學生的發展,絕不能袖手旁觀,增加學生的想像力要想打造高效的語文課堂。要保證課堂上80%以上的學生掌握80%以上的課堂教學內容、高質量的互動。然後在老師引導下學生再細讀課文,籃筐太高了學生再怎麼努力也投不進、多向的、自主學習互動展示環節設計要合理 就語文課來說。 總之。這時,就要對什麼是有效的語文課堂有一定的了解,我們也可以為他們制定一些淺層次的要求、相得益彰,教師不引導,自然就喪失了信心、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學生就會輕而易舉地灌進籃筐。我們由此得出結論。對於優等生我們可以在日日清的拓展題中做一些略帶挑戰性的練習,我們在實施高效的課堂教學打造高效的過程中應該做些什麼呢,讓學生品評課文語言,學生與教材內容的距離,才能體現出高效課堂的理念及價值。根據因材施教原則。要努力縮短學生與老師,就跟打籃球一樣,只要求他們讀熟就可以了、課堂展示要精當 課堂展示是語文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讓學生自主讀課文。否則就會導致語文課程性質定位的偏差,從而達到這一最終目標,應該把更多的精彩留給學生,使他們均有「成就感」

10. 語文教學過程如何引導學生走進文本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語文教學的內容和形式都較過去有了很大的變化。語文課堂變得豐富多彩,生機勃勃。不過「萬變不離其宗」,不論怎麼改,語文教學都應該做到以本為本。語文教學是簡單而樸素的,檢驗語文學習效果的最佳途徑就是看學生在語文教學中懂得了多少,而教師所能做的就是幫助學生深入文本。只有學生深入文本,進入到文本中去,進入到文本的核心區,潛心涵詠,咀嚼品味,才能發現文本里邊的無限風景,才能真正地被文本打動,獲得體驗,感受人文。

當然,要引導學生深入文本,教師首先「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即教師應當把讀教材放在第一位,需要強調的是這種讀必須是把自己完全納入教材中,且必須先是「素讀」,即舍棄所有可能幹擾自己理解文本的教參,教學設計等資源,要盡量逼著自己讀懂文章,還要讀出以往教學時沒有發現的新東西,哪怕只是一小點而已。此外,在課堂教學之前,應尤其重視學生的課前自讀自思。因為這一方面可以預知學生的閱讀現狀,根據文本,及時地調整擬定最合適的教學設計,另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具體到課堂教學中,我比較注重尋找引導學生深入文本的突破口。只有抓准了深入文本的突破口,才能更好地把握文本。我結合自己的學習和實踐談幾點體會。
1.緊扣文眼
以教學《口技》為例,此文可從不同角度來學習,但若扣住一個字,一字立骨,一個字就可以串領全篇文章。什麼字呢?「善」。正面描寫也好,側面描寫也好,所有一切都是圍繞這個「善」字寫的。類似的還有教學《孫權勸學》時可扣住「勸」字,教學《隆中對》時可扣住「對」字,教學《唐雎不辱使命》一文可扣住「不辱」一詞,教學《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可扣住「嗎」字,等等,從而層層深入。抓住文眼,圍繞一個詞設計一系列問題,在課堂上針對學生的回答靈活地加以引導,從文本出發,又不拘囿於課文本身,真可謂「四兩撥千斤」、「牽一發而動全身」。
2.品關鍵詞
宋代陸九淵說:「讀書切戒在慌忙,涵詠工夫興味長。」品味涵詠的功夫固然重要,但不能篇篇字字細品,否則既陷於瑣碎,也難以把握整體。這就需要教師特別注意抓住文中關鍵的詞句進行文意的探索,綱舉目張,輻射全文,深入文本,從而獲得對文意的心領神會。
如在教學《傅雷家書兩則》時,細品兩篇文章中出現的「堅強」:
「我相信你逐漸會學會這一套,越來越堅強的。」
「你能堅強(不為勝利沖昏了頭腦是堅強的最好的證據),只要你能堅強,我就一輩子放了心!」
這兩句話中的「堅強」,稍不注意便可能被我們忽略,甚至熟視無睹。但是你若保持警覺和敏感,將目光聚焦這兩個「堅強」,並從課文的整體情境來細研文本,你會發現這兩個「堅強」的確是打開文本內核的智慧之門。
類似我在教學《范進中舉》一文時,就請學生細品范進喜極而瘋後的瘋言瘋語「噫!好了!我中了!」中的「好了」這一關鍵詞,引導學生深入文本,思考回答范進相比於從前哪些方面確實是「好了」?以你的眼光看他果真是「好了」嗎?
3.巧抓轉折
文本中的意脈有時候會有轉折之處,這些轉折處,恰是引領學生深入文本的智慧之門。例如近期在教學顧老師印發的議論文補充材料《讀書養氣寫作》一文時,一開始學生極易把第2小節的「讀書可以養氣」當作全文的中心論點,教師提示除了從標題《讀書養氣寫作》即可判斷全文是在談三者的關系而非僅僅談讀書和養氣的關系,還可以從文章的過渡句來發現論點:第4小節寫道:「如果說讀書可以養氣,是輸入;那麼,養氣則可以寫作,是輸出。」這種方法比較適用於學習把握作者或文中人物情感變化轉折的敘事抒情類文章。
4.轉化角色
在結束文本的學習時,轉化角色引領學生返回關照整個文本,傾吐閱讀文本後與文本的對話,是對文本的又一次深入研讀。如著名特級教師黃厚江教學《黔之驢》,在教學將要結束時設計了一個對話情境:同學們,《黔之驢》的寓言故事留給我們許多啟示,那麼假若你就是那頭驢,在將要死的時候你有什麼話要對你的後代說呢?請動筆寫下來。
轉化角色,使學生成為文本的主人公,隨主人公一起呼吸,一起思考,一起哭,一起笑,一起感受體驗,更緊密地與文本結合在一起,有利學生深入文本,加深對文中各種因素的理解和對人物的感受,而這樣一種的對話交流情境,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傾吐的突破口,學生也借情境的依託實現了與文本的再次深入對話。
除此之外,深入文本的突破口還有:在「契合學生生活中」深入文本,在「活動開展中」深入文本,在時代背景的了解中深入文本,等等。當然,不同的文章,教師在找到深入文本的突破口後,在啟發學生解讀文本時都應要求學生立足文本思考,回答問題要養成言之有據的嚴謹思維習慣,教師在課堂上要發揮好自己的點撥作用,相機引導,扎實推進。

閱讀全文

與語文教學中怎麼引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408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084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884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713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557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04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995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428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01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74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787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132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33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493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92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92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230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084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16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