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語文教學中如何融入勞動教育

語文教學中如何融入勞動教育

發布時間:2022-09-26 03:10:47

⑴ 語文教學中如何融入勞動教育

高爾基說:「勞動是世界上一切歡樂和一切美好事情的源泉。」從某種意義上說勞動創造了美、創造了幸福、創造了世界。但生活中有許多父母重視智力發展,輕視勞動觀念的培養,使孩子養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壞習慣。因為從小缺少勞動鍛煉,參加工作以後也很難勝任。因此,對小學生進行勞動教育勢在必行。
怎樣在日常教學中對小學生進行勞動教育呢?筆者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有些感悟,與同行們共享。
藉助課文教學為平台,讓學生學會思考,從不同角度欣賞一篇文章。《父親的菜園》就是一篇關於勞動教育的課文,我先布置學生朗讀課文,要求邊讀邊思考,理清層次:父親為什麼重開菜園?怎樣重開菜園?重開的菜園怎樣?從三個方面結合現實生活進行了講解。
「一條新修的公路,占據了我家四季碧綠的菜園。」這是父親重開菜園的原因,沒有了菜園,對「我」家生活的影響是「飯桌上的菜碗總也盛不滿。」藉此引導學生思考如果你們的父親不勞動,那麼你們的生活會發生怎樣的變化?答案很多,沒有零花錢、沒有錢買文具、沒有錢買衣服……我適時加以肯定,話鋒一轉,人活著最基本的條件是吃飯,不勞動吃飯就成了問題,何談其他。告訴學生勞動是人類生存的第一需要,而且勞動是很光榮的事情,懶惰、好逸惡勞才是可恥的。現階段學習是你們的主要勞動,從小勤奮學習,將來才能擔當得起建設祖國的重任。
父親怎樣重開菜園?父親先選地,然後「每天天色未明……直到傍晚」去翻地,接著種豌豆來養地。而「以後的日子父親便四處拾糞」,甚至要「我」憋著也要把尿撒到地里,精心伺候這塊地,結果是原本「貧瘠的死黃土地」變成「已經黑得發亮」的肥沃土地,這是父親勞動的結晶。要求學生找出父親言行的句子,細細品讀,體會勞動帶給人的快樂感、成就感、幸福感。勞動是平凡的、司空見慣的,卻是不能間斷的,人們的衣、食、住、行處處離不開勞動。讓學生明白,家務勞動是每個成員都要共同分擔的。為了使學生養成習慣,鼓勵學生從日記方式記錄自己的家務勞動及父母對他們的評價。這樣一方面提高寫作能力,更重要的逐漸養成勤勞的品質,使學生在生活中擁有充實、幸福、愉悅的感覺。而這種勞動鍛煉也是他們成長路上必須經歷的過程。
父親重開的菜園怎樣?父親的勞動使「我」家蔬菜不斷,父親的勞動給了「我」家四季的碧綠。可見,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獲,付出辛勤勞動就會有豐厚的回報,而勞動給予我們快樂的人生。我們每一個社會成員都在為他人勞動。農民勞動得到了豐收的喜悅,工人勞動換來了合格的產品,醫生的勞動解除了病人的痛苦,教師的勞動讓學生擁有豐富的知識,而學生的勞動,贏得的一定是璀璨的

⑵ 如何將勞動教育融入學科教學中

這其實非常的容易,只要是在嗯個上的時候滲透一下勞動方面的東西,或者是說在勞動的時候剩多少學科的東西都可以

⑶ 勞動技術教育與學校教學的送融合

      在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勞動教育是教學課程中必須修學的基礎性學習領域,是由國家規定、並由地方和學校組織實施和開發的課程。為了更好地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建構與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相適應的、且符合發展實際,同時又具有一定彈性和開放性的勞動課程,寧安市江南學校結合本地特點,進行深度資源挖掘,根據本地的社會、自然資源和學校、教師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人制宜,從而更加有效地發揮勞動在教育教學中的作用。

      勞動應立足於學生的發展,從學生的生活實際、經驗興趣出發,貼近學生生活,激發其學習熱情。我校地處農村,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是一個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我校將充分挖掘和利用身邊的各種資源,大膽整合,進一步開發,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勞動課程。學校和教師可根據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目標,並基於學生發展的實際需求,設計活動主題和具體內容,選擇相應的活動方式,縱觀全生的生活實際、經驗興趣出發,貼近學生生活,激發其學習熱情。我校地處農村,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是一個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我校將充分挖掘和利用身邊的各種資源,大膽整合,進一步開發,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勞動課程。學校和教師可根據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目標,並基於學生發展的實際需求,設計活動主題和具體內容,選擇相應的活動方式,縱觀全局可以開展以綜合實踐活動為依託的勞動技術教育課程:

      廣闊的農村天地,具有豐富的勞動教育資源,勞動教育可基於這樣的寶貴資源,開展學生喜聞樂見、易於操作的勞動項目。基於這點,學校可以進行整體設計與實施,充分開發和利用這些得天獨厚的資源,充分挖掘地方自然條件、民族文化傳統等方面的課程資源,體現課程資源的地方特色。

      1、隨著廣大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無污染的綠色食品──野菜,已經從毫不起眼的家常小菜,步入了大雅之堂。高,無污染的綠色食品──野菜,已經從毫不起眼的家常小菜,步入了大雅之堂。

      春天一到,廣袤的田野就慷慨地奉獻出各種野菜。池塘邊,田埂下,柳樹旁,處處有野菜的蹤影,像馬蘭、薺菜等。我們不能對這些寶貴資源熟視無睹,應該為我所用。於是,圍繞「野菜研究」這一項目,可開展了一系列的活動。同學們可在河畔、田邊、菜畦里……手持鐮刀,臂挎小籃,開始挖采薺菜。回到家,同學們將薺菜洗凈,學著燒制各種美味佳餚。 

      2、野炊是個傳統的活動項目,也可賦予勞動教育的新理念,可生成了一些新的活動目標,把激發學生學習烹飪、學做家務活蘊含其中。由於這是同學們感興趣的活動,大家回家後學習菜的采購;學習擇菜、洗菜;學習切、拌、燒、炒、煮、煎、蒸等製作方法;學習使用常用炊具。吃著自己親手烹飪的各種「美味佳餚」,享受著勞動帶來的無比快樂。可賦予勞動教育的新理念,可生成了一些新的活動目標,把激發學生學習烹飪、學做家務活蘊含其中。由於這是同學們感興趣的活動,大家回家後學習菜的采購;學習擇菜、洗菜;學習切、拌、燒、炒、煮、煎、蒸等製作方法;學習使用常用炊具。吃著自己親手烹飪的各種「美味佳餚」,享受著勞動帶來的無比快樂。

      我校根據地處農村的特點,根據季節和學校的條件,讓學生選擇1~2種常見的花卉進行種植,如菊花的栽培(選種、扦插、打頭、修剪、留蕾、支撐)、水仙的水培等,並對花卉進行水、土、光、肥的一般管理。還可以指導學生學種番茄和大蒜等常見蔬菜。

      3、農村孩子們的生活環境中有各種各樣的樹木。秋天一到,樹葉變黃,以往這些樹葉只能作為垃圾處理掉,可它們是葉貼畫的好材料。這些材料,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同學們採集來千姿百態的各色樹葉,先分組集思廣益,構思草圖,再合作製作。

      也可以製作書簽。在書簽製作過程中,鼓勵同學們積極動手動腦,利用各種不同的材料來製作。可用厚薄不一的紙張、易拉罐壁料、薄木片等。可採用各種不同的製作方式,如粘貼、刻壓、編織、剪紙等。可設計出形態各異,如盛開的桃花;飄零的樹葉;粗大的蘿卜。還有蝴蝶狀、星星樣、小魚形、蘋果貌、小房項等。同時,激勵同學們發揮大膽的想像,用自己靈巧的雙手,裝點著小小的書簽。程中,鼓勵同學們積極動手動腦,利用各種不同的材料來製作。可用厚薄不一的紙張、易拉罐壁料、薄木片等。可採用各種不同的製作方式,如粘貼、刻壓、編織、剪紙等。可設計出形態各異,如盛開的桃花;飄零的樹葉;粗大的蘿卜。還有蝴蝶狀、星星樣、小魚形、蘋果貌、小房項等。同時,激勵同學們發揮大膽的想像,用自己靈巧的雙手,裝點著小小的書簽。這樣製作出來的一枚枚與眾不同的書簽,處處閃耀著智慧的火花,創造的快樂。

      1、勞動教育離不開生活,學生身邊的生活是勞動教育的最好資源。在同學們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觸到各種富有地方特色的風味小吃。這些小吃,也蘊藏著豐富的勞動教育資源。傳統的炊食有許多,如各類小吃、各類點心等。我們可以進行調查,如《當地小吃知多少》;我們可以進行製作,如《學做__》;我們可以進行采訪,如《采訪__店》;我們可以進行開發,如《我的創意:__點心制邊的生活是勞動教育的最好資源。在同學們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觸到各種富有地方特色的風味小吃。這些小吃,也蘊藏著豐富的勞動教育資源。傳統的炊食有許多,如各類小吃、各類點心等。我們可以進行調查,如《當地小吃知多少》;我們可以進行製作,如《學做__》;我們可以進行采訪,如《采訪__店》;我們可以進行開發,如《我的創意:__點心製作》。

      2、結合各種傳統節日,適時開展勞動教育。端午佳節,是這些傳統節日中富有民族色彩的一個節日。可開展《粽葉飄香》活動,了解端午節包粽子等相關習俗,親自動手包粽子, 在三八婦女節開展《我對父母做件事》、勞動節開展《我是勞動小能手》、國慶節開展《我為祖國獻枝花》等活動,進一步了解中華民族的傳統,了解民風民俗,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進行有意義的節日慶祝。

      3、生活中增加一些實用的內容,指導學生學習製作粉筆盒。通過對粉筆盒的設計、對材料的選擇、對工具的合理使用、對粉筆盒的美化裝飾等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和服務意識。也可開展製作筆筒、廢物利用等活動,培養孩子勞動意識和節約品質。指導學生學習製作粉筆盒。通過對粉筆盒的設計、對材料的選擇、對工具的合理使用、對粉筆盒的美化裝飾等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和服務意識。也可開展製作筆筒、廢物利用等活動,培養孩子勞動意識和節約品質。

      4、開展我是縫制小能手活動,可以自己製作口袋、縫補衣物比賽等活動。只要我們教師做個有心人,就能充分利用身邊的各種資源,激發學生積極參與的熱望,滲透勞動教育的因素,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創造精神。將勞動課堂學習與課外活動、常規指導、社會實踐、家庭教育等途徑相溝通、相結合,以實現其教育目標。豐富學生經驗,積累對自然、對社會、對自我、對人身甚至對文化的經驗與感悟。

      班主任教師及各學科教師在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理念。可以在日常教學或管理中開展有效的勞動實踐活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在語文教學中,教學《勞動最有滋味》,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大掃除活動,激發了孩子們的勞動熱情,促進了學生勞動的主觀能動性。許多學科知識、內容是相通的或相類似的,如果不進行組合、重組及整合,浪費許多時間,教學效果甚微。對於美術課,農村有非常豐富的中滲透勞動教育理念。可以在日常教學或管理中開展有效的勞動實踐活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在語文教學中,教學《勞動最有滋味》,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大掃除活動,激發了孩子們的勞動熱情,促進了學生勞動的主觀能動性。許多學科知識、內容是相通的或相類似的,如果不進行組合、重組及整合,浪費許多時間,教學效果甚微。對於美術課,農村有非常豐富的中滲透勞動教育理念。可以在日常教學或管理中開展有效的勞動實踐活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在語文教學中,教學《勞動最有滋味》,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大掃除活動,激發了孩子們的勞動熱情,促進了學生勞動的主觀能動性。許多學科知識、內容是相通的或相類似的,如果不進行組合、重組及整合,浪費許多時間,教學效果甚微。對於美術課,農村有非常豐富的藝術資源,作為老師要學會挖掘這些資源,教給孩子學會用眼睛看世界。科學課上,講到製作風車一課,教師就可以就勢組織一次製作風車的比賽,孩子們從家中帶來現有的材料,根據提示自己探究方法,思考製作過程,設計方案,實施操作,孩子們經過這一過程,感受到了勞動成功的快樂。從而既學到了知識,又鍛煉了動手能力。勞動教育在學科中的開展要有目的、有計劃進行,孩子們將獲益匪淺。

      學生是社會的主人,未來學生終將畢業走向社會,所以提前適應社會、步入社會、體驗社會生活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基於這點學校教師可以鼓勵並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參與社會活動,以自己的勞動滿足社會組織或他人的需要,如公益活動、志願服務、勤工儉學等活動。比如說,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在社區、敬老院活動。在社區可以開展衛生清理、清理小廣告活動。在敬老院可以開展我為爺爺奶奶將畢業走向社會,所以提前適應社會、步入社會、體驗社會生活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基於這點學校教師可以鼓勵並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參與社會活動,以自己的勞動滿足社會組織或他人的需要,如公益活動、志願服務、勤工儉學等活動。比如說,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在社區、敬老院活動。在社區可以開展衛生清理、清理小廣告活動。在敬老院可以開展我為爺爺奶奶捶背、洗衣服、衛生清掃等活動,豐富學生的勞動體驗。在滿足被服務者需要的過程中,學生可獲得自身發展的同時,促進相關知識技能的學習,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讓他們從小就可以成為履職盡責、敢於擔當的人。

      勞動技術教育可以與專題教育相結合,可將有關專題教育,如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國家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環境教育、法治教育、知識產權教育等,轉化為學生感興趣的勞動教育主題,讓學生通過親歷感悟、實踐體驗、行動反思等方式實現專題教育的目標,防止將專題教育簡單等同於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比如說,在國家憲法日、國家安全教育日、全民國防教育日等重要時間節點,組織學生開展相關主題教育活動。通過勞動技術教育活動的開展,學生能從個體生活、社會生活及與大自然的接觸中獲得豐富的實踐經驗,形成並逐步提升對自然、社會和自我之內在聯系的整體認識,具有價值體認、責任擔當、問題解決、創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識和能力。未來,寧安市江南學校將在新課程觀、教學觀的指導下,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勞動教育為核心,將時時整合當地資源,實現勞動課程在本校的有效開展。學生能從個體生活、社會生活及與大自然的接觸中獲得豐富的實踐經驗,形成並逐步提升對自然、社會和自我之內在聯系的整體認識,具有價值體認、責任擔當、問題解決、創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識和能力。未來,寧安市江南學校將在新課程觀、教學觀的指導下,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勞動教育為核心,將時時整合當地資源,實現勞動課程在本校的有效開展。

⑷ 如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實施生活化教學

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報告《教育——財富蘊藏其中》提出,21世紀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發展」。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是要培養學生實際運用語文的能力,增強學生對社會生活的適應能力。既然語文教學要為生活服務,那麼,將語文教學作生活化處理應該是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語文教學的生活化,要求將課文學習、語文訓練同社會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將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同教會做人、教會生存有機統一起來。那麼,如何將生活與語文教學聯系得更和諧呢?
一、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
傳統的語文教學,課堂氣氛嚴肅而沉悶,忽視了溫馨的樂學環境、寬松的人際環境對學生良好心理品質、認知等方面的培養。而創設一種學生熟悉的輕松、愉悅的生活情境,才能讓學生無拘無束地交流思想、表達感情,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健全的心智和完善的人格。首先,教室環境的布置要充滿生活情趣。如在教室里建立閱覽角、生物角、科技角等,讓可愛的小金魚、小烏龜成為孩子們學習的好夥伴;讓美麗的盆花、種子成為孩子們關注的對象;讓各式的航模、車模、電子作品成為他們的實驗標本……此外,還要結合教學內容與生活環境,模擬豐富多彩的課堂情境。如教跟四季景色相關的課文,就讓學生把教室打扮成綠色的大自然。教室里有時「春色滿園」,有時「碩果累累」,有時「雪花飛舞」……教跟社會實踐相關的課文時,則將教室設計成「一家商場」、「一輛火車」、「一條公路」等,讓學生完全置身於真實的生活情境中。 在這樣的課堂中,老師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傳道授業解惑者,而是孩子們學習的夥伴,生活的導師。置身於這種生活的樂園中,孩子們怎能不神采飛揚,活力四射?
其次,要利用多媒體,創設生活情境。多媒體教學寓教育教學於一定的形象思維和創設的情景當中,能夠綜合利用視、聽覺,使學生感受到語言和音像的不斷沖擊,有意注意、無意注意和有意後注意交替進行。使小學生身臨其境,高度參與,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創造熱情,實現學與教的互動。而生活化教學是一種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學習,多元智能理論認為:「充分提供情節背景下的學習是最有效的。」由於學生的生活大都單調,兩點一線,接觸社會的機會較少,缺乏對生活的認識和感悟。多媒體教學恰如其分地填補了這一缺陷。如《富饒的西沙群島》第三段用四個「有的」描寫了四種不同種類魚的特徵。學生單憑想像,很難理解這段內容。我根據課文內容,繪制了這四種魚,教學時讓這些魚先後在屏幕中「游」來,讓學生觀察對照課文,由於直觀形象,學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並馬上指出:「這是『飛答魚』。」「這是『氣鼓魚』。」教師再也無須多費口舌了。
二、構建生活化的語文課堂。
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來自於生活,課堂教學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我們理應以課堂為起點來實施生活化的教學,加強課堂教學與生活的溝通,讓教學貼近生活,聯系實際。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並真正受到啟迪;才能賦予課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潛在意義;才能引導學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學會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強者,做生活的主人。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學生的生活,走語文教學生活化的道路,讓語文教學回歸生活,應該是語文教學的返樸歸真。
1、訪一訪,認知生活。課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於和學生的時空距離的差距,所以學生認識得不全面,甚至出現一定的偏差。對此,教師要可以組織學生查閱相關資料,調查訪問,加深對課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有的課文內容是學生常見的比較熟悉的生活現象,但往往又是他們熟視無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學時應指導學生再留心去觀察,通過觀察去認識生活,擴大視野,理解課文,提高觀察和理解能力。如《爬山虎的腳》一文,爬山虎對於學生而言可謂並不罕見,但真正去觀察它的同學卻不多,教師應在課堂上向學生提出明確的觀察任務,並精心指導學生抓住特點去觀察,從而知道爬山虎是怎樣利用它的腳一步步往上爬的,這樣,學生學習課文時就能如魚得水,得心應手了。
有的課文內容跟歷史、傳說、名勝古跡等密切相關,學生難以理解。對此,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查閱相關資料,調查訪問,加深對課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如《吃水不忘挖井人》《鄧小平爺爺植樹》等課文,可以指導學生到圖書館或上網查閱資料,也可以讓學生扮演成小記者去采訪一些了解歷史的老同志,還可以組織學生參觀、旅遊,這樣不僅使學生全面了解了當時歷史背景,而且也充實了學生的生活,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和交往等能力。
2、演一演,再現生活。每一篇課文都是以語言文字載體記錄著一定的生活信息,學生學習語文就是在頭腦中把語言文字還原成客觀事物,從而獲得主觀感受。而把課文編排成課本劇,讓學生演一演,則可以把語言文字直接變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現在學生面前,從而加深對課文的感悟。例如《酸的和甜的》《稱贊》等課文,內容比較豐富,有不同的角色,有生動的情節,有個性的對話。課上讓學生表演有很高的教學價值,它組合了各種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參與,不但使學生獲得生理感官上的快樂和滿足,而且可以促進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有的課文內容距學生的生活較遠,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一定的困難,教學時若藉助於情境的創設,讓學生通過表演再現課文所描繪的生活畫面,把語言文字直接變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現在學生面前,就能使學生如臨其境,進一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加深對課文的感悟。如教學《嫦娥奔月》,讓學生想像嫦娥飛上月宮後的情景,通過生動鮮明的表演,不僅使學生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而且使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想像思維能力以及創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鍛煉和提高。
3、學一學,體驗生活。俗話說:「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應該去親自嘗一嘗。」同樣,對課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兒童是用形象、聲音、色彩和感覺思維的。」 有些教師不放心讓學生自己去學、去說,學生自己也習慣於被動地聽、被動地學,部分學生甚至養成懶於思考、不願實踐的惰性。這種情況嚴重地影響了學生個性的發展,更談不上具有創造性。因此,我們要引導學生積極投入到教學活動各個環節的學習實踐中,對他們經過自己獨立探索實踐的每一點成功和進步,都應給予滿腔熱情的支持、幫助和肯定,使他們在體驗實踐中學會學習,學會做人。例如《回聲》這一課,生活在城市裡的孩子們可能還真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學完這么有趣的物理現象之後,讓孩子們在空曠的房子了,車庫里去喊一喊,體驗體驗,並寫下自己的感受。這樣,不需教師多費口舌,學生對這篇課文的感悟定會回味無窮。
三、挖掘生活化的活動資源。
生活是知識的海洋,生活之中時時處處皆學問。因此,我們應當具備一雙慧眼,尋找生活與語文教學的結合點,讓生活成為學生學習的教材。《學會生存》一書中指出:「小學教育的共同趨勢是必須把理論、技巧和實踐結合起來,把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結合起來,學校不能和生活脫節,兒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為兩個互不接觸的世界——在一個世界裡,兒童像一個脫離現實的傀儡一樣,從事學習;而在另一個世界裡,他通過某種違背教育的活動來獲得自我滿足。」所以,達到真正理解還不是最終的目的,能將所學運用於生活,尤其是創造性地運用,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而實踐是達到這一目標的基本途徑,是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延伸。我們應以課外實踐為憑借,引導學生走向社會,走向生活。
1、日常生活「語文化」
就是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情不自禁地學習或運用語文。「生活處處皆語文」,報刊雜志要看,廣播電視要聽,中外名著要讀,名勝古跡要賞,山川河流要游。從打電話到接待客人,從寫留言條到寫申請書,從看電視廣告到看電器說明書,無一不是語文聽說讀寫能力的運用。教師引導學生勤寫生活隨筆,努力把語文學習自然而然地由課堂擴展到生活天地。生活有多廣闊,語文就有多廣闊。
家庭生活是日常生活重要的部分,家庭是小社會,在這其中學生品嘗了成長過程中的苦樂酸甜,也體味到了親情的可貴。然而,許多學生認為每天都和父母接觸,實在沒有什麼讓人激動的事情。在這時,教師要採取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去細心觀察、用心感受家庭中讓學生動情的東西。如讓學生回家參加家務勞動,學習勞動技能,和父母一起體會勞動的甘苦;父母節日或生日的時候,給父母送上自己親自做的禮物等等。體驗親情,積累寫作素材。還可以讓學生和父母每周談一次心,把成長的困惑告訴家長,把成長的成果和家長一起分享。學生在與父母的交流中,享受到了親情,也為學生的學習奠定了情感的基礎。
2、班級生活「語文化」
首先學校是學生生活的重要舞台,這座舞台上發生的許多故事都可以引入到學生的學習中來。例如學校里開展的各項活動,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發生的感人的故事以及學校建築、環境等都可以成為語文教學的重要資源。教者可結合語文教學組織學生參觀校園、舉行游戲、比賽、主題教育活動等,讓學生進行演講、講故事、課本劇表演以及寫作,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3、社會生活「語文化」
語文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它源於社會生活,應用於社會生活,一旦離開了社會生活,也就喪失了其生命力。蘇霍姆林斯基特別重視學生的社會實踐,他一周兩次把學生帶到野外去,到「詞的源泉」去施行,他把這稱為「藍天下快樂的學校」。面向社會的生活實踐,是學生學好語文、增加積累、培養審美情趣的有效途徑。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調查、參觀訪問等方式讓學生關注本地的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和國內外的重要事件等……在活生生的生活世界中,提高學生對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們不斷領悟人生的意義。
總之,生活中處處有語文,也處處用到語文,語文教學生活化,能讓學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走進文本,走進生活,融入社會,並在真實的實踐中去感悟,去發現,去操作,去創造,這樣不僅可以克服傳統語文教學中只重語言智能的弊端,而且優化了教學過程,使以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核心的素質教育真正落到實處。語文教學只有紮根於生活這一片沃土,才能發芽,開花,結果。

⑸ 勞動教育怎樣在語文教學中進行

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勞動教育已被提到一個重要位置。然而我們的教育部門對於勞動教育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勞動教育始終是學校教育的薄弱環節。究其原因,不外乎兩條:一是指導思想的誤區。錯誤認為學生只要掌握文化知識,考上大學就可以了,掌握勞動技術是走上社會後的事,說白了,應試教育觀念在其中作祟;一是措施不力,教育方法單一。要麼是純理論的說教,要麼是純實踐的勞動,學生難於接受。

⑹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勞動技能教育

怎樣更好地把創新教育滲透在語文教學中
語文教育要以學生為本,著力於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教語文千萬不能只重視知識的傳授,技能的訓練,而忽視對學生的培養。語文教育要牢牢把握兩個基本點,一是要為培養「四有」新人打下扎實的基礎,要教文育人,為培養學生成長、成人、成材服務;二是要准確把握語文學科的性質和功能。語文教育不能急功近利,立竿見影,要教在今天,想到明天,以明日國家建設者的素質要求、德才標准指導今日之教學。未來社會是一個科技高速發展的社會,我們的學生如果不具備科技素養,那麼,他們將無法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甚至有被時代遠遠拋在後面的危險。然而,現階段由於應試教育的思想觀念根深蒂固、師資素質不高等多重因素的影響,目前,中小學對學生進行科學意識的激發、科學思維的訓練、科學能力的培養普遍重視不夠。無獨有偶,中國社會調查事務所近期的一項調查表明:青少年對科學的關注程度遠遠低於其它方面。由此可見,對學生進行創新科學素養的培養已迫在眉睫。作為語文教育工作者,應首當其沖地予以重視,應主動結合學科特點,敢於有機滲透科技教育。小學語文是一個重要學科,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科技教育,成為擺在語文教師面前的一個課題。俗話說「潤物細無聲」,我認為在語文學科教學中滲透科技教育,應該從細微處人手,以小見大。
一、滲透科技教育內容
科技素質教育的內容豐富多彩,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科學知識和技能、科學方法、科學能力、科學觀、科學品質等方面。科學知識和技能是科技素質的基礎,它既能提高學生對客觀世界的認識能力,又能促進智力的發展和科學世界觀的形成。因此,准確地傳授科學知識是提高學生科技素質的前提。科學方法,是人們在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實戰中總結出來的正確的思維方法和行動方式,是人們探索解決問題和發展科學體系的手段。和科學知識相比,科學方法具有更大穩定性,更普遍的適用性。科學方法在科技素質的形成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科學能力有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思維能力、自覺能力、分析能力等等。科學品質,主要是科學道德、科學態度、科學探索和獻身精神、愛國主義教育等等。通過各種形式的教育,培養學生對科學的濃厚興趣、勤奮好學的精神、開拓求實的態度、科教興國的信念。科學觀顧名思義就是科學的精神,科學的態度和科學的價值觀。 只有具有科學觀的人,才能在今後高科技社會中立於不敗之地。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用科學家的事跡、科學發展史、科學成就等,對學生進行科學基本道德、科學探索精神、好學求實態度和愛國主義教育。比如,在教學《說勤奮》、《維生素C的故事》、《第一朵杏花》等課文時,教師就要教育學生懂得科學探索需要堅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取得成功,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索精神。教學《蘋果里的五角星》、《最佳路徑》等課文時,教育學生拓展思維,激起學生主動創新、積極嘗試的慾望,為以後的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二、把握人物精神魅力
求實、創新、協作、奉獻的科學品德是從事科學活動的靈魂。科學家或科學類文章中的人物,他們的聰明、智慧的思維火花,嚴謹、勤懇的治學風范,始終如一、孜孜不倦的執著態度,尊重事實、注重調查的科學方法,不畏艱難、追求真理的勇敢精神,質疑尋思、敢於創新的靈活思想等,無不使學生深受感動和敬佩,無不激勵和促動著學生的行為。引領學生通過課文內容的學習、感悟,體會科學類課文中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精神實質,是進行科學教育的重要任務。這不僅有助於學生深刻理解課文內容,更能促使學生的情感得以升華滌盪,形成景仰、羨慕的理性情感,從而使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行為得以內化。因此,語文教學不能忽視這方面的教育。我經常利用教材中一些執著創新、不甘放棄的真實故事,鍛煉他們的意志,激發他們的信心。在學習《李時珍夜宿古寺》一文時,我先讓學生閱讀課文,說說李時珍之所以能成為葯物學家的兩大要素:嚴謹認真與持之以恆,並借機介紹了李時珍為發明新療法,經常攀懸崖、登峭壁,採集草葯,且不顧自己的安危,在身上做試驗,經過27年的努力,終於著成了《本草綱目》。讓發明人物的品質走進他們的內心,去體味他們思想的深邃、研究的艱辛、毅力的堅強,汲取一種科學的力量、精神的力量。讓學生知道,任何事只有目標明確、持之以恆,才能最終取得成功……
三、巧借問題引導設計
所謂「問題誘因」,指的是能夠激發和誘引學生主動探索,積極思考的因素。此時,學生注意力集中,思維活躍,情緒激昂,課堂氣氛熱烈,往往能夠掀起教學的「波瀾」。教學過程中,教者要能正確處理好教材,用敏銳的眼光去發現和捕捉蘊含在教材中的合理性因素,並作巧妙地設計,創設「問題誘因」,進而借機實現對學生進行科學思維的訓練的目的。如在《問銀河》的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片斷:宇宙是如此奇妙,你們又有哪些問題要問銀河呢?在小組內交流一下吧!在此片段中,我創設了想像的空間,培養了學生的想像能力。而學生的想像也得到了盡情發揮,學生各個說得意猶未盡。在孩子們的心中,宇宙是如此奇妙,「外星人是什麼樣子的?」「UFO每小時能飛多少公里?」「地球人什麼時候能登上除月球以外的星球?」……你看,我們的孩子多會想啊!我的這個切入口,給學生創造想像的空間,讓孩子們盡情地發揮自己創造力。孩子們想得合情合理,切合實際,使「問銀河」這篇本來比較抽象的課文, 得到了應有的升華。
四、抓住契機培養能力
孩子們具有無窮無盡、用之不竭的「創造力」的源流。作為教育者千萬不能成為扼殺孩子天性和稟賦的「血淋淋的劊子手」。這就需要教師作開掘和誘導,應鼓勵和引導他們充分發揮年齡特點優勢,通過多種途徑,找准培養的最佳時機,使學生的大膽想像,善於求異的創新能力,勤於操作、樂於動手的實踐能力,勇於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得到恰到好處,最大可能的培養,從而達到發展學生個性,開掘學生創新潛能的目的。
如在教學《人類的「老師」》一課時,學生認識到「人們從動物身上獲得啟示,發明了許多新事物」後,我並未丟手,而是宕開一筆,引導學生思考:"現實生活中,你還知道人們摹仿哪些生物的特點,發明了哪些東西?"這一問,使學生思維被激活,思路被打開,很快收集了所掌握的知識,說出了許多類似「根據蝙蝠,發明和製造了雷達」的回答,拓展了想像的空間,激起了主動創新、積極嘗試的慾望。緊接著,我及時抓住這一「契機」進一步誘導,啟發學生思考:你會根據哪些生物給你留下的深刻啟示創造、發明出有益於人們生活的東西來呢?在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的基礎上,學生思維活躍,創新的火花頻頻閃現。例如:有一個學生說,我會根據蚯蚓具有「再生」的特點,製造出一種「再生素」,只要截肢病人一搽上這種葯素,他就會在短短的時間內重新長出四肢。這樣,便可以減少病人的痛苦,還病人以幸福和希望。像這樣的雖說天真,但又充滿智慧的想法,很多很多,無不顯示著學生豐富的想像力和神奇的創新力。通過以上的教學活動,不僅激發了學生愛科學的興趣,而且培養了學生多方面的科學素養,達到了開掘學生科學的創新潛能的目的。
五、舉行各類語文競賽活動
語文競賽活動的內容是豐富多彩的,它全不受課程標准和教材的限制,它的存在和發展為開展科技教育創設了一個自由而寬松的環境,也為學生中的科技骨幹力量——一部分有科技潛力的學生提供了「冒尖」的機會和條件。
1.科學兒歌朗讀比賽
朗誦是小學階段經常舉行的一項比賽活動,讓學生朗誦愛科學的兒歌宣傳科技知識,有利於啟迪兒童的想像力,激發他們愛科學的興趣並培養他們為未來的科學技術現代化而努力學習的責任感。
2.廢舊利用設計比賽
當今社會環境污染日益嚴重,塑料、玻璃、廢紙等已成為威脅人們生存的主要因素,讓孩子們從身邊的一張紙、一個袋子利用起,打開思維空間,在創造中培養環保意識。
3.設計機器人寫說明比賽
興趣是產生動機的主要原因,是學習的先導,是推動學生掌握知識和獲得能力的一種強烈的慾望。當學生對現代科技發生興趣時,他們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慾,積極主動而且愉快地進行學習。機器人作為一種高科技的產物,越來越受到科學界的重視,也深受廣大小學生的喜愛。因此,我們舉行了機器人設計大賽並要求為設計的機器人寫上說明,將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巧妙地結合起來,使學生在創作的過程中愉快地學習科學知識,培養科學想像能力。同時,也是學生對自己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一種檢驗。
總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應該以「雙基」為主線,把課堂教學當作教學的主陣地,以課文為媒體,滲透科技教育,綜合開發學生潛能,促成學生語文素養不斷合成提高。

作文考試前,建議考生翻閱大量的範文,積累一些考試作文的結構。可以把寫作的梗概和套路歸納出來,可以分別背個三五句。譬如,前年有奧運,去年是新中國成立60周年,還有汶川地震的感人事跡等,都可以做考試作文的題材。

⑺ 語文教學如何體現五育融合

語文教師將「五育」融入課堂,要更好的把握文本,深入研究教材重難點,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做到重點突出,難點突破。每一篇文章都有側重點,要結合不同文章側重對學生進行「德智體美勞」五育教育。在學科教學中如何體現那得需要與學科的特點相結合。智育是學科教學的主要目標,因為考試考的主要是智育方面的題。

體也就是體育,讓學生動腦動手活動起來,每發現學科的美,每一學科都有此獨特的美,勞熱愛勞動。

養成自控式學習習慣

培根說過:"習慣真是一種頑強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所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非常重要。

自控式學習習慣是指在自控式學習活動中,由於重復練習而鞏固下來並變成內在需要的學習行為方式,是在一定情境中不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和監督而能自動學習的行為傾向。

它雖然屬於非智力因素,並不直接參與智慧活動,但在智慧活動中具有動力和調節效能,屬於意志活動范疇。語文學習尤其要有這種習慣,如用心聽講、作業書寫規范、獨立完成作業、制訂學習計劃、多讀、多背、多思考、經常練筆、看報等。

⑻ 學校應該如何做好勞動教育

立足學科進行勞動教育的關鍵在於教與學的協同。首先是與學科的協同,深入挖掘各學科中的勞動教育元素,在新課程新教材實施的當下加強勞動教育,如高中語文統編教材必修上冊設置了勞動教育專題,由6篇課文組成,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展現勞動者事跡、倡導工匠精神、歌詠勞動的美好,彰顯勞動的價值與勞動精神的傳承;其次是跨學科協同,將與勞動教育聯系緊密的通用技術、化學、生物、信息技術等學科組建勞動教育共同體,共同體的建設基於綜合實踐、科技創新、創客製造等項目,打破學科、年級之間的育人壁壘,營造協作育人的氛圍;再其次是師生協同,激發學科教師與學生協同開展勞動實踐的熱情,打造師生平等、民主協商的學科勞動教育課堂,共同發展勞動技能、養成勞動習慣、培育勞動精神。

⑼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

這個要根據學習內容靈活運用。如有感恩的課文,就引導學生回家幫媽媽洗碗、掃地或其他勞動。如遇到植樹的課文,就引導學生回家也種一棵樹或一棵花。總之要靈活,要相信辦法總比困難多。

閱讀全文

與語文教學中如何融入勞動教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4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11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026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753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5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08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031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46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05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78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824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169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37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527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96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056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27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117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204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