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進行德育滲透
一、深入研究教材,隨機進行德育滲透
閱讀教學中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培養語感,並受到思想和感情的熏陶。如《落花生》這篇課文借「它的果實埋在地里……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來它有沒有果實」這句話向學生詮釋「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這個道理。花生那種「不求虛名,默默奉獻,從不炫耀自己」的品格,只有通過反復地朗讀,才能使學生有所領悟,而且對花生產生敬佩之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創設情境,使學生迅速進入課文預定的情景,入境進而入情,在情感上與作者產生共鳴,與作者同喜同悲,同愛同憎,能達到震撼心靈的效果。
語文學科的德育滲透較其它學科的特殊優勢在於其教學內容以文學作品為主。這些作品中的政治傾向、思想觀點、品德情操等,對學生具有潛移默化的滲透感染和陶冶作用。這種作用直觀、形象、具體,對學生影響深遠。學生通過學習這些課文,一方面能感受祖國語言文字之美,激發他們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和中華優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也使學生產生與具體的道德形象相聯系的情緒體驗。如《白楊》一課,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反復朗讀,從而領悟到:在那茫茫的大戈壁上,高大、挺秀、直立、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的,不單單是白楊樹,還有那些像白楊樹一樣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無私奉獻的邊疆建設者們。本文中最能啟迪學生心靈的是結尾一句:「在一棵高大的白楊樹身邊,幾棵小樹正迎著風沙成長起來。」這種「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的無私精神,能喚起學生長大後也要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建設祖國的強烈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
二、重視語文德育滲透,貫穿教學過程始終
語文教學的德育滲透貫穿語文教學過程始終,包含兩層含義:第一是滲透理論,即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第二是指向理論,即教學過程的每一步都指向課文結尾或總結時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我在教授《詹天佑》一文的過程中就採用了滲透理論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課文第三段描寫飽受帝國主義欺凌的中國工程師詹天佑直面帝國主義國家的嘲笑,敢於接受艱巨的任務,為中國人民「爭了一口氣」,不正是愛國主義精神的具體表現嗎?教師在導讀第三段時,結合每一段的具體內容,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教師在導讀第四、五自然段「勘測線路」時,引導學生學習詹天佑對工作嚴肅認真,吃苦耐勞的工作作風。在導讀第五、六自然段「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時,教師可引導學生領悟詹天佑高超的智慧、卓越的才能和獨特的創舉,進一步感受詹天佑此舉的強大動力是來源於對祖國衷心的熱愛,這也是我們刻苦學習的強大動力。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篇課文是魯迅的侄女周曄回憶伯父生前的四件事情,例舉的每件事都有不同的內容,教師在導讀此文時,既可結合每件事情的具體內容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運用滲透理論,同時也可以用指向理論,將四件事情綜合起來,和學生一起感受魯迅的人格魅力。第一件事,伯父和「我」談《水滸傳》,啟發教育我認真讀書,教師可引導學生感受魯迅對下一代的關心;第二件事,魯迅先生談「碰壁」,抨擊黑暗的舊社會,教師可引導學生感悟魯迅不怕「碰壁」的頑強斗爭精神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第三、四件事,講述的是魯迅先生熱情地幫助受傷的黃包車夫和關心女傭阿三,教師可引導學生體會魯迅先生對窮苦勞動人民的深厚感情。這四件事均指向一個結論:「魯迅先生為別人想得多,為自己想得少。」讀完課文之後,教師再次引導學生學習魯迅先生「為別人想得多,為自己想得少」和同情、關心、幫助窮苦勞動人民的高尚品質。
Ⅱ 淺談如何在小學語文學科中滲透德育
小學語文教學與德育滲透統過程兩者密分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教師應教材主線課內外閱讀、寫作、作業批改滲透積極健康德育思想同時課外鞏固正確德育思想;日常生活範例豐富活動動力推動德育教育語文學科教學與思想品德教育過程語文教師德育教育滲透語文教學全過程才會使德育成空泛口頭說教從而更好地促進語文知識學習使語文學科教學和思想品德教育實現水乳交融齊頭並進
教書育人教師重要使命德育育人靈魂學校教育應處於極其重要地位事實上學校里每位教師都應德育教育工作者都要參與德育教育全程管理要關注德育教育實效性問題經濟轉型期今天社會發展大變化學校要樹立人本教育理念通過開展豐富多彩活動和抓住課堂教學各環節向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要加強和提倡學校即時性教育與社會性教育應統起來讓每孩子都能深刻體會正確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對其人生影響並幫助學生積極健康面對學習、生活德育教育終目小學語文教學實施德育方法與途徑研究要牽強附會更要脫離語文課特點要講究自滲透做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滲透語文教學進行德育有效途徑蘇霍姆林斯基說得好:種教育現象孩子其越少感覺教育意圖教育效越大我國著名教育家於永正也說過:當老師教育學生時學生知道教育教育失敗了因此我想德育無處無時有小學語文教學應當露痕跡地滲透達水渠成而又潤物細無聲無痕效
二、教材閱讀:德育教育基本手段
何達水渠成而又潤物細無聲無痕效首先教師必須要有德育滲透意識教材閱讀進行與教育好方法教師幫助學生閱讀並引導學生逐字逐句分析課文我們教師課堂教學要堅持文道統原則要只注重了語文工具性課堂上花大量時間去教學生字、詞、句、段、篇、語法等等基礎知識了考試而教了教書而教而忽視了對學生思想教育試想我們教出來頂級科學家沒有愛國情感又會願意祖國作貢獻呢定會跑條件好國家去別人作貢獻反之我們只注重了語文人文性課堂上耗費大量時間去進行思想教育而忽視了基礎知識教學也取試想人連起碼字、詞都沒有學會連課文都讀通順又能進行思想教育
教師教學生閱讀文章時能太直、太白、用法規式命令教育教育能否內化能否使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內化並約束自己行要求教師要做潛移默化和風細雨無而治求本逐末循循善誘要有水滴石穿精神思想品德教育能搞得轟轟烈烈要求穩才能使孩子保持公正心進入社會種教育句能有效需要多年基礎也老師能做而循環工程
各科教學向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經常途徑語文教學要貫徹文道統原則語言文字訓練句段篇章學習與思想品德教育統於教學過程之充分利用課文內容豐富思想品德教育因素使學生經常地受多方面教育基於種理念需要我們認真挖掘教材德育滲透點失時機地、潛移默化地、自有效地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對於任課教師學科教學何把思想品德教育滲透進去首先確定向學生教育內容並明確教材德育滲透要點同時尋找適合方法和途徑來進行教學過程讓孩子感受每位教師要研究其實我們日常生活社會實踐都有德育我們教材也蘊涵著大量德育內容教師要注意挖掘教材所包含德育內容生活德育與教材德育進行有機結合充分發揮每位教師積極性和創造力讓我們教育賦予生命力和感染力教師對教材深入理解並引導學生仔細閱讀教材閱讀活動體會深邃德育內容
三、課堂互動:德育教育有效途徑
小學孩子們塑性都強老師言行們心目分量都重所教師與們打交道、授課過程自身要注意做好表率和榜樣首先課堂上應當力求營造種輕松、平等、融洽互動氛圍盡能地讓孩子們成主體與學生平等交流尊重、引導們無論成績好還好都要視同仁並能准確記住們每位名字遇問題時表現出急躁和訓斥選擇更有利於孩子們接受方式去溝通解決課堂上倡導多用些鼓勵教學用語請大膽說出來、幫我指出來等等做權威者姿態自居課堂外則要主動給予學生們關心和鼓勵經常與學生有知識交流和情感溝通
輕松、平等、融洽課堂氛圍有助於德育教育活動順利進行教師與學生間保持互動關系課文講解、習題輔導等課堂環節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讓學生感受與教師溝通快樂對教師傳遞德育信息才能充分接受同時也應留給學生思考空間讓學生也能發表意見並找出理由分析具體實際問題
普斯朗格說:教育絕非單純文化傳遞教育之教育正於人格心靈喚醒教育核心所當今新形勢下作小學語文教師也應當更加清楚自己工作價值取向把思想道德教育貫穿和滲透教學全過程真正培養出國家社會所需要全面發展、綜合素質優秀有用人才
四、課程研究:德育教育重要方面
對課程本身要進行研究課題要進行立項要給予指導要組織團隊進行團隊式研究必須協作合起伙來干依靠集體智慧對課題進行分解德育內容挖掘德育方法選擇探索小學語文課樣進行德育品德方法探索對提升自身專業水平有定幫助分解子課題組備課時有思想准備列出表(欄目:章節、單元、課題、挖掘德育點、方法選擇、課堂教學片段、教學實錄、教學效、師生評價、教師反思等)全書所有德育內容點方法選擇全都要列出來進行有效研究和探索
德育工作者要學科滲透德育教育作項重要工作來抓用充分時間要進行相關課題研究與探索樣研究、何探索、否有效需要學科所有教師
Ⅲ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一、鑽研教材,深入備課,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點,加強德育滲透
蘇教版語文教材選取了大量文質兼美的文學作品,有塑造人物豁達開朗、大愛無疆,心靈崇高的;有描寫祖國大好河山,表現自然美的;有展示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有表現語言音樂美,文字建築美,詩句音律美的古今詩詞等。這些課文都以不同的方式體現了作品的內在美,富有質朴美感。教材中所體現的濃濃人文氣息,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學生,使他們在接受知識的同時,也接受真善美的思想。因此,作為語文老師就應該充分利用好語文學科的德育優勢,積極探索在語文教學中如何用好語文教材。我們要深入鑽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點,加強德育滲透。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切忌空泛、枯燥地說教,人為地撥高。教師要避免在教學中走極端:既不能光講授語文知識,也不能只強調思想教育。教師要深入備課,在教學中做到寓教於情,寓教於理,達到既教書又育人的效果。如《三亞落日》這篇課文,讓學生體會三亞落日的色彩美、形態美、意境美,激發他們熱愛自然、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盧溝橋的烽火》這篇課文,讓學生了解「盧溝橋事變」的史實,認清日寇侵略罪行,激發他們對我國軍民同仇敵愾抗擊侵略者的英勇行為的崇敬之情。《石灰吟》這首詩,讓學生懂得詩人不同流合污,堅決同惡勢力斗爭到底的高尚品質。
二、在語文教學中把握好教育度,找准德育點,選好滲透法,發揮語文學科的德育功能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道德准則只有當它們被學生自己追求、獲得和親身體驗過的時候,只有當它們變成學生獨立的個人信念的時候,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的精神財富。」而我們小學語文教師肩負「教書」和「育人」這兩大重任。因此,我們要在語文教學中把握好教育度,找准德育點,選好滲透法,充分發揮語文課堂教學這一主渠道的作用,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發展能力的同時,又受到生動而自然的思想品德教育,收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效果。
1、藉助扎實有效的語文教學活動,在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運用中進行德育滲透。
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大都文質兼美,有明確的主題思想,都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精品。但教材中的德育意圖卻深深地潛藏在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間,都不採取直接表達方式。因此,欣賞文章時,應該由文入情,觀於目,動於心。教學中,抓住字、詞、句,結合聽說讀寫的訓練,對學生進行扎扎實實地語言文字訓練,藉助扎實有效的語文教學活動,在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運用中進行德育滲透,從而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如教學《最後的姿勢》這篇課文,我抓住「拉、撐、護」三個動作,突出「撐」,引導學生理解感悟「這是怎樣的撐啊」。撐在桌上,弓著身子,意味著譚老師將用他的血肉之軀去擋住紛紛砸下的一切;撐在桌上,譚老師早已將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撐在桌上,他要保護課桌下的那四個學生呀。再結合下面一節,反復讀這個動作,讓譚老師的人物形象在學生的心中樹立起來,高大起來。這一個「撐」,讓學生深深感動,永生難忘,並對譚老師產生崇高的敬意。
朗讀是語文閱讀教學中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作者流露於字里行間的思想感情容易對學生產生共鳴,能深深地感染學生,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操。教師要抓住課文中重點詞、句、段落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讓學生讀中悟,悟中讀。如教學《船長》這篇課文,我引導學生反復朗讀在黑暗中,哈爾威船長與洛克機械師、奧克勒大副的對話,感受哈爾威船長忠於職守、舍己為人的精神。
2、語文課堂教學要聯系學生生活實際,深化德育教育。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點,堅持正面啟發,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在領悟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傾吐自己內心的感受,相互啟發,在潛移默化中受到課文思想感情的熏陶和感染。如教學《學會合作》這一課時,除了課文中合作的例子,我引導學生聯想生活中的例子,如學校里進行的各項集體評比活動、廣播操比賽、拔河比賽等,讓學生在親身的體驗中體會合作的內涵,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3、在作文教學中,抓住契機,與德育教育結合起來。
作文是學生接觸體驗生活,創造性地提煉生活、美化生活,融自己的情感於一體的自主創造的思維過程。作文是學生運用語言文字表達思想感情的創造性勞動,體現了學生的自我個性和內在真實的感受。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塑造學生心靈的重要途徑。因此在作文教學中,可以結合學生的生活與思想實際,引導學生全面地觀察社會、更深刻地認識社會,贊美生活中的真善美,抨擊現實中的假惡丑,培養學生正確的是非觀念,有機滲透道德教育。如小學六年的學習生活快結束了,學生一定有很多話想對老師說,我因勢利導讓學生給自己的任課老師寫一封信。習作時,啟發學生回顧六年的學習生活中老師對自己的關愛和教誨,通過具體的事例和典型的場景來表達自己對老師的眷念和感激之情。
4、課外延伸,德育延續。
課外閱讀是語文德育實施的重要途徑。積極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語文課外閱讀,不僅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意志性格特徵,而且有助於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師應該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徵、興趣愛好、思想實際,向學生推薦有關讀物,列出書目,引導學生去讀。要加強閱讀指導,激發學生課外閱讀興趣,教給他們讀書方法,特別是評價與欣賞的方法,使學生從閱讀中有所收獲。
切實開展語文課外活動,推動學生德育行動。語文課外活動不但能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而且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課外活動的設計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要有層次性和針對性,還要堅持選擇正面良好的榜樣,以培養優良道德品質、積極進取精神和愛國主義情感。通過開展排演小話劇《負荊請罪》、「紅領巾小記者」調查身邊的環境污染、名人成功故事會、「我選我」演講、製作「我的成長冊」等活動,我把語文能力訓練與品德培養有機地結合起來,真正做到寓德育於語文課外活動中。
三、認真研究學生,言傳身教,身體力行,深化德育效果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不應該以教師的宣教代替學生的德育實踐。只有珍視、尊重學生獨特的的理解、體驗和感悟,語文課堂中的德育教育才能被學生主動接受。因此,我們要認真分析、研究學生,區別對待,根據其心理狀況、年齡特徵、學習階段去進行教學,寓德育教育與教學中。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去加深理解和體驗,去感悟和思考,讓他們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體驗德育魅力。
學生的思想品德主要由教師來培養。孔子說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是學生直接的榜樣,教師的情感、態度直接影響著學生。教師在課堂上滲透德育教育,在課後也要言行一致、以身作則,以優雅的儀表、文明的談吐在學生心中樹立起良好的形象,發揮表率作用,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動機,良好的學風,堅強的意志品質和文明的行為習慣,提高思想道德素質。
總之,作為小學語文教師的我們,要在實踐中不斷地探索、研究和積累,讓德育教育與語文教學融為一體,將寓德於教落到實處,真正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境界。
Ⅳ 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教育
學校的主要教育形式是課堂授課,學生在校受教育的絕大多數時間都是在課堂里度過的.因此,廣大教師結合日常教學內容,找准道德教育的切入點,不失時機地滲透德育教育是學校德育最基本的而且是切實有效的途徑.而語文課程在對學生滲透德育教育中又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因為語文是生命之聲,是文化之根,是人的精神家園,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語文教材中每篇精選的課文內容都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最佳藍本,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影響是廣泛而深遠的.現結合自己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體會,談淡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一、利用小學語文課文中的插圖及多媒體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語文教材思想內容豐富,插圖及電教配套設施直觀新穎,符合兒童觀察特點,對兒童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插圖及多媒體教學手段,讓學生直觀感受,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達到陶冶學生情操的作用.如:第三冊語文教材中《識字學詞學句(一)》第一課,書中有八幅關於祖國的首都——北京建築物的插圖,教學時可先讓學生觀察插圖,認識這些建築物,然後利用多媒體播放有關天安門、故宮、天壇、頤和園等建築物的資料,並進行適當的講解,引起學生對首都北京的嚮往,激發學生熱愛首都的思想感情.小學階段的語文教材中,許多課文都涉及到愛國題材的內容,如《我愛祖國》、《北京》、《看雪》、《北京亮起來了》等,這些篇章都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極好素材.因此,我在講授這些課文時,除了讓學生掌握本課的基礎知識外,還適時對學生進行愛國思想教育.我在教學《北京亮起來了》一文時,結合文章內容,播放介紹北京夜景的資料,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北京的亮麗、輝煌,課後許多學生產生嚮往北京、熱愛祖國的理念. 二、將課文中關鍵性詞句的理解與實踐相 結合,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語文教材中,揭示課文思想內容的關鍵性詞語、句子或段落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最佳「悟點」,它是入「道」之門.要找准「悟點」,十分重要的是把握教材的個性,不僅在深入挖掘每篇課文內在的思想教育因素的基礎上把握課文的總體,而且把握課文的局部,即對每個關鍵性詞語、句子、段落的個性均有所領悟.共性寓於個性之中,個性把握得准,把握的深,德育教育的點就越能落實.如:在講授人教版第四冊第二十一課《清澈的湖水》中「船靠岸了,小潔手裡還是緊緊地攥著麵包紙.」這一句時,我先讓學生表演攥著麵包紙的動作,理解「攥」的含義,再進一步提問,小潔為什麼緊緊地攥著麵包紙,如果她把麵包紙扔進湖裡,湖水會怎麼樣?通過誘導啟發,學生充分認識到「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然後利用課外活動時間帶著學生到堵河邊撿垃圾,讓學生在實踐中增強環保意識.再如:在教學第五冊第八課《一次成功的實驗》,理解實驗成功的關鍵原因——小女孩不假思索地說:「有了危險,應該讓別人先出去.」這句話時,我讓學生先聯系前文,想一想「先」的意思,接著提問:「從『先』字,你體會出什麼?」學生們分組討論、交流後回答:「從先字,我體會出小女孩在危險時刻,先想到別人,後想到自己.」「那麼,你從中受到什麼教育?」學生們思考片刻,有位學生發言:「我想到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要總是以自我為中心,要心裡多想著別人.」然後,我又讓學生聯系實際生活談談自己是否「心裡想著別人」,學生紛紛舉手發言,其中有幾名學生對自己在生活中總是以自我為中心,從來不為他人著想而感到慚愧,並表示今後要向小女孩學習,做到「心中有他人」.最後,我給學生布置以「心中有他人」為內容寫一篇小作文.有名學生以《獻愛心,讓我幸福》為題,寫了自己走在路上,看見一位衣衫襤褸的老爺爺跪在地上乞討,連忙把自己准備買月餅的錢捐給他的事.文章最後寫道:「是啊,給別人幸福,自己也會感到幸福的.」由此可見,她已經把「心中有他人」這一良好的思想落實到行動中去了.教學中,把學生的學習與實踐有機地相結合,既培養了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又使學生受到了正確的思想教育. 三、利用故事啟迪學生的高尚美德.在小學語文課本中有許多生動有趣且內容豐富的故事,如:《誠實的孩子》、《幸福是什麼》、《丑小鴨》、《三個兒子》等,利用這些故事的意義可以使學生受到熏陶,從而啟發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培養高尚的情操.在《誠實的孩子》一文中,講述了列寧在姑媽家做客,不小心打碎了桌子上的花瓶,開始不敢承認錯誤,欺騙姑媽,後來回家以後,主動寫信認錯的事.學生學習了這個故事,懂得了犯了錯誤,應該勇於承認錯誤,並改正錯誤.孝敬父母是我國的傳統美德,如今有許多獨生子女,在家長的寵愛下,不僅不知道孝敬父母,反而把父母當成呼來喚去的「傭人」,作為老師我們可以利用課文內有關題材,對學生進行教育,第五冊第四課《三個兒子》一文中,通過寫三個兒子在看到各自的母親艱難地提水,只有一個兒子跑上去接過 水桶幫助母親提水的事,贊揚了
Ⅳ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小學語文課程作為小學教學課程中的一門基礎學科,其中蘊含著大量的德育知識。教師在語文教育中應該滲透德育,將語文教學與德育教學相結合,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同時,提升學生的德育素質與人文素質,接下來就由我帶來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小學階段的學習是一個人形成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重要階段。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是沒有為教師的責任,就學科特點來說語文學科的德育滲透比較有利於學生接受,另外進行德育滲透的時候能收到潤物無聲潛移默化的效果。作文語文教師要認真鑽研教材,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和教材特點進行恰到好處的德育教育才是最重要的任務。學生的成長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質。
語文是一門工具性很強的學科。對於母語的學習學生只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起來是不會有太大的困難的。通過語文課程可以給學生呈現一個個鮮活的生活情境,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可以將知識學習與道德情操和審美情趣有機地融化為一體。現在我對語文學科的德育滲透,談一下幾點:
一、課題中滲透德育教育
一篇文章的題目就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最好的開始,讓學生從題目中感受文章展示給我們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課題恰到好處的分析內涵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德育滲透不是強加給學生的要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自然而然體會到,教育的效果才會更好。比如:蘇教版二年級下冊的《母親的恩情》一課,從理解課題中的「恩情」入手,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平時自己的母親是怎麼對待自己的可以舉例子說明,再通過文章內容的學習明白母親的愛是無私而又偉大的,作為小孩子的要懂得回報母親的恩情。通過本文感受文中孟郊與母親的真實情感的同時學生還得到感恩教育。
二、文章內容的滲透德育教育
每篇被選編到教材中的文章在字里行間都會流露出很多情感,大到愛國主義情懷,小到對美好事物的喜愛之情。所以在課文內容的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善於抓住字里行間透漏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同時抓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真實感受。同樣的教學內容對不同的學生產生的教育效果是不同的,教師要對教學內容根據學生學習情況及時進行調整,不能把德育滲透強加給學生,盡量做到德育教育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效果。
三、故事情節中滲透德育教育
多數文章都會展示給我們不同的故事或生活情境,在故事情節的敘述過程中流露出的不僅僅是作者的情感,還有故事或生活情境中人物的情感,而教師引導學生體會的同時又加上了學生和老師情感。這樣的學科德育滲透學生受到的教育和影響才不是強加給他們的。如人教版《月光曲》一課時引導了學生從貝多芬的對事件的好奇心開始,從「聽到―走近―彈奏―飛奔」為線索,引導學生感受貝多芬情感變化從而理解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過程。就是貝多芬面對事件時的感情變化感受到貝多芬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熱愛,而他對勞動人民的熱愛和對音樂的狂熱讓讀者對貝多芬產生發自內心的敬仰和崇拜。
四、閱讀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閱讀教學過程中不但肩負著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還承擔著德育教育的重要任務。學習課文內容不能只是學習字、詞、句、段、篇等的知識,更重要的是抓住文章的德育滲透點,讓學生在理解教材的內容基礎上「德」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影響。如《小英雄雨來》一課對雨來的家鄉和雨來英勇與敵人鬥智斗勇的內容都進行了詳細的描寫。讓學生在閱讀課文的過程中感受家鄉的風土人情影響了雨來成為一個具有英勇與敵人斗爭的小英雄,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懷在閱讀教學中自然流露出來。
德育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語文課是一個很重要的德育陣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不能脫離生活實際,而一篇篇鮮活的文章讓學生把自己的生活與文本聯系起來,這樣進行的德育教育才更有實效。
1.將德育融入到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
教師的教學工作主要是在課堂教學中進行的,課堂教學主要是以語文教材作為教學的主要內容,由於語文教材中有大量關於德育知識的內容,教師如果在語文課堂的教學中融入德育知識將會使學生在對課文知識理解的同時,也能夠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教師的德育教學的教學目標也能夠順利地得到實現。首先,教師在教學時應該注重合理引導學生對課文中的內容及思想內涵進行深層次的思考,讓學生探究文章的中心思想的同時,研究作者的語言表達運用方法,使學生在理解文章的含義的同時增強自身的思想道德素養;其次,教師可以適當把課本中的內容轉化為德育教學教材,讓學生多學習文章中優秀人物;最後,教師可以將情景化的教學模式引入到對學生的德育中,運用多媒體等方式來實現教學的`情境化,將教學的內容生動形象性地展現在學生的面前。教師可以多給學生播放一些關於傳統道德的宣傳片,讓學生於潛移默化中受到優良道德知識的熏陶,逐漸使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得到提升。
2.將德育融入到課外的教學過程中
一方面,教師應該在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中融入德育。相對於課本知識,課外知識更為全面豐富,教師應該多鼓勵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多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與認知特點來為學生推薦合適的書籍,讓學生在對課外書籍的閱讀過程中逐漸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質,也能夠提高自身的思想領悟能力。另一方面,由於小學生本身的生活經驗與知識積累程度的不足,學習領域較為狹窄,但是語文課程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需要較為豐富的生活經驗與知識作為支撐,只有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才能夠減少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遇到的阻礙。教師應該注重擴展學生的學習領域,注重結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注重跨學科的`學習方法的引入,不斷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與學習的效果,這種拓展式的教學方法能夠極大促進學生積累經驗,進而推動德育在語文教學中的滲透。另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言傳身教。即在進行語文教學時,教師不僅要具備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還應該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與修養。
3.將德育與學生的生活實踐相結合
教師在小學教學中滲透德育知識的目的就是讓學生的語言文化水平與語文素養得到提升的同時,也能夠真正把德育知識不斷地運用到生活過程中。為使這一教學目標能夠得到順利實現,教師在備課時還應該策劃一些綜合性的社會實踐活動促進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演講比賽或者對自己生活的小區的好人好事進行仔細的調查與研究,通過這些實踐活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能夠得到很大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夠得到很大提升,學生可以通過對自己生活的小區的好人好事的調查與了解,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以所調查的先進人物作為自己學習的榜樣,促使自身能積極健康成長。教師還應該充分地利用生活中發生的事件作為德育的版本,讓學生通過寫作等方式記錄、提升德育認識。例如,當班級里的某個學生做了一些好人好事以後,教師應該讓其他學生向他學習,並且給學生講述這位學生所做的好事體現了哪方面的德育知識,以增強學生對德育知識的理解;當某些學生做了不好的事情如破壞了學校的設施與環境時,教師應該對其加以批評 教育 ,並且讓其他同學引以為戒。通過這一系列與學生生活密切聯系的事件向學生教授有關德育知識,讓學生感受到德育知識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使學生從小就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作為一項綜合性的學科,思想性極為豐富。在教學中引入與滲透德育知識時,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小學語文學科的特點,將小學語文教學與德育教學充分地結合起來,在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的同時,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在潛移默化中,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夠得到極大地提升。
Ⅵ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一、鑽研教材,深入備課,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點,加強德育滲透
語文教材選取了大量文質兼美的文學作品,有塑造人物豁達開朗、大愛無疆,心靈崇高的;有描寫祖國大好河山,表現自然美的;有展示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有表現語言音樂美,文字建築美,詩句音律美的古今詩詞等。這些課文都以不同的方式體現了作品的內在美,富有質朴美感。教材中所體現的濃濃人文氣息,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學生,使他們在接受知識的同時,也接受真善美的思想。因此,作為語文老師就應該充分利用好語文學科的德育優勢,積極探索在語文教學中如何用好語文教材。我們要深入鑽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點,加強德育滲透。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切忌空泛、枯燥地說教,人為地撥高。教師要避免在教學中走極端:既不能光講授語文知識,也不能只強調思想教育。教師要深入備課,在教學中做到寓教於情,寓教於理,達到既教書又育人的效果。
二、在語文教學中把握好教育度,找准德育點,選好滲透法,發揮語文學科的德育功能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道德准則只有當它們被學生自己追求、獲得和親身體驗過的時候,只有當它們變成學生獨立的個人信念的時候,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的精神財富。」而我們小學語文教師肩負「教書」和「育人」這兩大重任。因此,我們要在語文教學中把握好教育度,找准德育點,選好滲透法,充分發揮語文課堂教學這一主渠道的作用,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發展能力的同時,又受到生動而自然的思想品德教育,收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效果。
三、認真研究學生,言傳身教,身體力行,深化德育效果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不應該以教師的宣教代替學生的德育實踐。只有珍視、尊重學生獨特的的理解、體驗和感悟,語文課堂中的德育教育才能被學生主動接受。因此,我們要認真分析、研究學生,區別對待,根據其心理狀況、年齡特徵、學習階段去進行教學,寓德育教育與教學中。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去加深理解和體驗,去感悟和思考,讓他們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體驗德育魅力。
總之,作為小學語文教師的我們,要在實踐中不斷地探索、研究和積累,讓德育教育與語文教學融為一體,將寓德於教落到實處,真正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境界。
Ⅶ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語文新課程標准在教學建議中指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把它們當作外在的附加任務。應該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於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那麼,如何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呢?下面,筆者淺談一下教學中的幾點具體做法:
一、充分挖掘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小學語文教材的編排要適合學生年齡的特點。由於小學生這個年齡段的特點,他們很容易受興趣的影響。因此在編排教材時應體現時代性、趣味性、系統性和可操作性。然而小學生是否能夠深刻理解小學語文教材的意圖,小學語文教師是關鍵。作為小學語文教師首先要能夠將教材准確地把握好。將編寫者的編排意圖充分領悟出,將教材中的道德因素充分挖掘出來,從而使小學生能夠判斷是非對錯、善惡美醜。
例如在教授《螞蟻的救助》這一課時,這課講述的是一隻螞蟻在遇到危險的時候互相救助的故事,表達了作者對生命的敬重,也告訴人們應該關愛動物,關愛生命。通過對課文的講解教師要讓學生深刻地體會到裡面所要表達的哲理,讓他們知道大自然中生命的偉大,教育學生要愛護動物愛護大自然。教師要通過引申發揮,讓小學語文教學中能夠充分地體現德育功能。
二、在探究新知中滲透德育
語文課的特點,決定了語文課的德育不是強加的,不是空洞的說教,而是必須在語言文字訓練過程中滲透,因此,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滲透德育。
1.在朗讀中滲透德育
語文課程強調「以讀為本」。學生只有通過朗讀,才能身臨其境,才能感受到文章中人物思想的感染與熏陶,從而受到德育教育。
2.在分析人物形象中滲透德育
為了讓文中描寫的人物形象在學生面前栩栩如生地站起來,並銘刻於心,在閱讀教學中,我們應藉助人物形象具體分析,使學生既初步懂得描寫人物方法,又受到人物崇高思想、優秀品質的感染熏陶。小學語文教材中收集的古今中外的優秀人物。
其是我國古代、近現代在政治、經濟、科學文化領域做出傑出貢獻的名人,都應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讓我們的學生從中感受到這些形象的道德感召力。如在執教《祁黃羊》這課時,我讓學生找出晉悼公讓祁黃羊舉薦人才時,祁黃羊是怎麼做的,讓學生從中體會到他是一個顧全大局,以國家為重,不計個人恩怨,唯才是舉,外舉不避仇,內舉不必親的人。
3.在重點詞、句的講解中滲透德育
語文教學只有扎扎實實地抓住字、詞、句的理解,才能清楚地闡明課文所體現的內在思想性,才能在學生獲得知識、形成能力的同時,受到具體生動的思想教育。有些字詞在文章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如果不理解,就會影響對課文的理解,所以字詞學習不容忽視。
4.欣賞插圖,利用圖片滲透德育
引導學生欣賞插圖,領悟圖意,有助於學生把課文較為抽象的內容形象化、具體化,藉此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進而深化學生的思想認識。如教《黃果樹瀑布》一文,除了書中的插圖外,再利用多媒體出示黃果樹瀑布不同角度的圖片,二者結合,讓學生更進一步地了解黃果樹瀑布的特點,再配之教師的講述,就能使學生對黃果樹瀑布氣勢非凡,雄偉壯觀留下深刻的印象,從而讓學生感受到祖國山川的壯麗,產生了自豪之感。
5.在與課文中人物的比較中滲透德育
運用比較法,不但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引起他們求知的慾望,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辨別能力,使他們分清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錯誤的,什麼可以效仿,什麼應該譴責。比如《一定要爭氣》這篇課文在記敘童第周學生時代的兩件事時,採用了對比的寫法,以相似的結構和語言有層次地表現了童第周勤奮學習、刻苦鑽研的優秀品質和「為中國人爭氣」的愛國思想。教材本身有許多可供比較的條件,利用這些條件,教師可採用比較法教學,有利於將情感滲透在閱讀教學的全過程之中。
6.在口語交際教學中實施德育
口語交際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小學語文教材中選編的口語交際內容具有很強的思想性。如:《有禮貌》《請到我家來》《打電話》《買文具》等內容教育學生在與人交往中,要學會使用禮貌用語,學會禮貌待人;《學會安慰》《學會鼓勵》等內容教育學生養成助人為樂的好品德。上好口語交際課,也能感染學生,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三、通過語文教師的自身形象,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
蘇聯教育名家加里寧說過:「學生們還處處模仿老師,所以說教師的世界觀、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對每一現象的態度都這樣或那樣地影響學生……播灑陽光的人首先自己心中就要充滿陽光,如今,在新的教育環境下,學生的自主意識都大大增強,他們並不是對教師言聽計從,而是特別注意在日常工作、學習的實踐中關注教師的一言一行,並從教師身上選取做人的准則和行為的榜樣。
「言傳身教」是教師對學生產生影響的最佳方式,教師通過教學過程向學生傳授科學文化知識,進行「言傳」;還表現在以身作則,身體力行進行「身教」。所以教師本身要提高文化素質和品德修養,學生才會對教師出自內心地尊敬、熱愛、信任和敬佩,從而激起一股巨大力量追隨教師,實現德育滲透的目標。
總之,語文教學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教育的內容,只要我們教師努力尋找,恰如其分地把二者結合起來,以社會為課堂,講課中自然滲透德育教育,努力做到教書與育人的統一,知識性與思想性的統一,知與性的統一,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Ⅷ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學校的主要教育形式是課堂授課,學生在校受教育的絕大多數時間都是在課堂里度過的.因此,廣大教師結合日常教學內容,找准道德教育的切入點,不失時機地滲透德育教育是學校德育最基本的而且是切實有效的途徑.而語文課程在對學生滲透德育教育中又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因為語文是生命之聲,是文化之根,是人的精神家園,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語文教材中每篇精選的課文內容都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最佳藍本,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影響是廣泛而深遠的.現結合自己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體會,談淡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一、利用小學語文課文中的插圖及多媒體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語文教材思想內容豐富,插圖及電教配套設施直觀新穎,符合兒童觀察特點,對兒童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插圖及多媒體教學手段,讓學生直觀感受,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達到陶冶學生情操的作用.如:第三冊語文教材中《識字學詞學句(一)》第一課,書中有八幅關於祖國的首都——北京建築物的插圖,教學時可先讓學生觀察插圖,認識這些建築物,然後利用多媒體播放有關天安門、故宮、天壇、頤和園等建築物的資料,並進行適當的講解,引起學生對首都北京的嚮往,激發學生熱愛首都的思想感情.小學階段的語文教材中,許多課文都涉及到愛國題材的內容,如《我愛祖國》、《北京》、《看雪》、《北京亮起來了》等,這些篇章都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極好素材.因此,我在講授這些課文時,除了讓學生掌握本課的基礎知識外,還適時對學生進行愛國思想教育.我在教學《北京亮起來了》一文時,結合文章內容,播放介紹北京夜景的資料,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北京的亮麗、輝煌,課後許多學生產生嚮往北京、熱愛祖國的理念. 二、將課文中關鍵性詞句的理解與實踐相 結合,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語文教材中,揭示課文思想內容的關鍵性詞語、句子或段落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最佳「悟點」,它是入「道」之門.要找准「悟點」,十分重要的是把握教材的個性,不僅在深入挖掘每篇課文內在的思想教育因素的基礎上把握課文的總體,而且把握課文的局部,即對每個關鍵性詞語、句子、段落的個性均有所領悟.共性寓於個性之中,個性把握得准,把握的深,德育教育的點就越能落實.如:在講授人教版第四冊第二十一課《清澈的湖水》中「船靠岸了,小潔手裡還是緊緊地攥著麵包紙.」這一句時,我先讓學生表演攥著麵包紙的動作,理解「攥」的含義,再進一步提問,小潔為什麼緊緊地攥著麵包紙,如果她把麵包紙扔進湖裡,湖水會怎麼樣?通過誘導啟發,學生充分認識到「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然後利用課外活動時間帶著學生到堵河邊撿垃圾,讓學生在實踐中增強環保意識.再如:在教學第五冊第八課《一次成功的實驗》,理解實驗成功的關鍵原因——小女孩不假思索地說:「有了危險,應該讓別人先出去.」這句話時,我讓學生先聯系前文,想一想「先」的意思,接著提問:「從『先』字,你體會出什麼?」學生們分組討論、交流後回答:「從先字,我體會出小女孩在危險時刻,先想到別人,後想到自己.」「那麼,你從中受到什麼教育?」學生們思考片刻,有位學生發言:「我想到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要總是以自我為中心,要心裡多想著別人.」然後,我又讓學生聯系實際生活談談自己是否「心裡想著別人」,學生紛紛舉手發言,其中有幾名學生對自己在生活中總是以自我為中心,從來不為他人著想而感到慚愧,並表示今後要向小女孩學習,做到「心中有他人」.最後,我給學生布置以「心中有他人」為內容寫一篇小作文.有名學生以《獻愛心,讓我幸福》為題,寫了自己走在路上,看見一位衣衫襤褸的老爺爺跪在地上乞討,連忙把自己准備買月餅的錢捐給他的事.文章最後寫道:「是啊,給別人幸福,自己也會感到幸福的.」由此可見,她已經把「心中有他人」這一良好的思想落實到行動中去了.教學中,把學生的學習與實踐有機地相結合,既培養了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又使學生受到了正確的思想教育. 三、利用故事啟迪學生的高尚美德.在小學語文課本中有許多生動有趣且內容豐富的故事,如:《誠實的孩子》、《幸福是什麼》、《丑小鴨》、《三個兒子》等,利用這些故事的意義可以使學生受到熏陶,從而啟發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培養高尚的情操.在《誠實的孩子》一文中,講述了列寧在姑媽家做客,不小心打碎了桌子上的花瓶,開始不敢承認錯誤,欺騙姑媽,後來回家以後,主動寫信認錯的事.學生學習了這個故事,懂得了犯了錯誤,應該勇於承認錯誤,並改正錯誤.孝敬父母是我國的傳統美德,如今有許多獨生子女,在家長的寵愛下,不僅不知道孝敬父母,反而把父母當成呼來喚去的「傭人」,作為老師我們可以利用課文內有關題材,對學生進行教育,第五冊第四課《三個兒子》一文中,通過寫三個兒子在看到各自的母親艱難地提水,只有一個兒子跑上去接過 水桶幫助母親提水的事,贊揚了第三個兒子孝敬父母、體貼父母的美好品德,啟發學生從小孝敬父母,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 四、在口語交際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口語交際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小學語文教材中選編的口語交際內容具有很強的思想性.如:《有禮貌》、《請到我家來》、《打電話》、《買文具》等內容教育學生在與人交往中,要學會使用禮貌用語,學會禮貌待人;《小鴨子得救了》、《應該幫助他們》等內容教育學生養成助人為樂的好品德.上好口語交際課,也能感染學生,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語文教材中精選的很多內容都從不同的方面對學生進行了思想教育,教師必須做個有心人,善於利用語文教材,滲透德育教育,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逐漸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