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提高小學語文作業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作業是課堂教學的有效延伸,有效的語文作業是學生課堂聽講能力和對知識的掌握、消化、鞏固和運用的的有效檢測手段。提高小學語文作業的有效性,才能更好的落實有效的語文教育。為了讓作業更為有效,教師必須明確語文作業是語文課堂的有益補充和延伸,是培養學生創造能力和創新精神的搖籃,不能把學生綁縛在死記硬背上,要更新觀念,重視疏導。
學鯨教育,讓學習更有趣。
一、作業設計要體現趣味性,讓學生喜歡做語文作業
一直以來,作業的功能被定位在「鞏固知識」和「強化技能」上,直接導致作業陷入了機械重復、單調封閉的誤區。教師布置作業時總要貪多求全,生怕有遺漏,認為學生做得越多,記得越牢,將來學生的能力也越高。事實上,能力的高低與機械的記憶書寫沒有多大關系,小學語文要培養的是學生聽說讀寫多方面的能力,那種機械的書寫作業已達不到素質教育的要求。一些學生經常完不成作業,其實是那些單調的書寫作業讓他們對作業喪失了興趣。為了改變這種局面,我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要求的特點,把作業設計得形式多樣,爭取讓作業內容豐富而又不失創造性,讓學生通過做作業全面訓練聽說讀寫的能力。針對學生的個性特點以及認知水平,可以設計出不同類型的作業,比如畫一畫、唱一唱、演一演、做一做、說一說等實踐性較強的作業。
二、作業設計要有創新性
面向未來的語文教學,應當從守成型向創新型轉化,體現在語文作業設計上,即要求更多地注重培養兒童的靈活運用能力,在運用中強化創新意識。當然,重現式的語文作業設計仍然是需要的,因為它符合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認知規律,有助於語言材料的記憶、積累。但是在優化重現式作業的同時,更多地應當設計創新的作業,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力,這是時代的要求,對進一步提高語文作業的訓練功能有百利而無一害。語文作業的創新性,主要應體現在靈活運用課文的語言材料來表現學生的自由思想和個人見解,注重培養思維的發散性、流暢性、靈活性和應變性,使學生在用語言反映思維的活動過程中,優化思維的創造性品質。
三、設計作業爭取手腦並用,優化作業內容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了「教學做合一」的思想,並強調了「做」,即動手操作在「教」與「學」中的作用。只有當知識的學習與實踐聯系起來,才能更深入地理解、檢驗、運用所學的知識。所以,我們布置的作業應能把「動腦思考」和「動手操作」這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學習中實踐,在實踐中創造,進而培養他們獨立研究、勇於創新的精神,發展他們的獨特個性與創造能力。例如,我們可以設計這樣的語文課外作業:如學了《烏鴉喝水》《稱象》,在課後作業中設計:請按課文揭示的步驟你也來做做這個實驗。這樣,就能讓學生在邊動手邊動腦中復習了課文知識。
四、作業設計應於生活緊密相連,讓學生走出課本,走入生活
生活即教育,語文從根本上是與生活密切相關的,作為課堂教學的外延,也應該是生活的外延。把語文作業僅僅封閉在課本內,一切為了語文課本服務,切斷學生於社會、與家庭的聯系是不可取得。因此,布置作業應該把語文學習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讓作業成為聯結語文教學與社會生活的紐帶,讓作業生活化、社會化,人文化。現如今大多數兒童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在家裡嬌生慣養,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在社會上交際能力弱,缺乏理事能力。不懂得為他人著想,目光僅僅囿於家庭、學校中。針對這些情況,我有目的的精心安排作業內容,利用適當的時候對學生進行教育。如利用「母親節」讓學生為自己的媽媽過節日,可以為媽媽獻一首歌兒,可以為媽媽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還可以自己做張賀卡寫上祝福獻給媽媽。教師節,鼓勵學生自己製作小製作,或畫一副畫寫上最喜歡的話,獻給最敬愛的老師。重陽節,布置學生為社區里老人過節等,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受到關心他人,尊敬老人的教育。再如讓學生定時看電視,看奧運會、亞運會,然後談談感受。真正讓學生以主人翁的身份看中國,看世界,關注社會新動向,不僅利用作業對學生進行了思想教育,也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了基礎。
五、作業要進行合理評價
教師設計了高質量的作業,如果沒有及時准確的評價,那麼設計再好也是紙上談兵。正確的評價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心理學指出:小學生的學習行為的發展,很大程度依賴教師的評價。由於學生層次的不同,所以我們教師的評價要有彈性,以鼓勵為主。傳統的作業評價是教師單向的評價,它不利於學生糾正錯誤與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在評價作業時,要改變這種單一的形式,應注意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與學生之間的互相評價相結合,要加強學生的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還可以請學生家長積極參與評價活動。讓學生通過這樣的評價,及時糾正自己的錯誤,指出別人的錯誤,正確評價自己與他人,有利於他們更加積極、主動的學習。
總之,我覺得,布置作業是一種藝術,也是一種創新,它需要我們老師別具匠心的設計。讓我們一起努力,通過設計有效的語文作業,進一步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
B. 如何做好小學語文作業的布置與批改
一、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及心理特點布置作業與批改
針對學生的作業心理,如何調整作業在學生學習活動中的位置,這是擺在教師面前的新課題,也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美國著名數學家G.波利亞提出三個教學原則,即主動學習原則,最佳動機原則,階段序進原則。我想,根據這三個原則結合學生的心理、生理特徵及其認識規律,布置作業須注意到以下幾點:我們先了解我們的教學對象學生的作業心理。所謂學生的作業心理主要是指學生對作業的態度、情感、興趣、動機等。它在學生的作業活動中形成,並在作業行為中表現出來。作業心理的好壞直接影響學生作業的質量和效果。不良作業心理產生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受年齡特點的限制,致使學生應付式完成。且只注重分數的高低,不求甚解。二是教師布置和批改作業不當,造成學生對作業態度的輕視,甚至更嚴重的後果。因此,在教學中,作業的有效布置問題必須引起我們的關注。我對於作業的有效布置問題有以下幾點思考:第一、語文作業形式應多樣,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採取豐富多採的教學方法多方面調動學生的多感官參與,引導學生進行積極參與學習,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第二,語文作業應注意知識與能力的綜合性。老師在布置作業時,應精心組織,不僅使學生的知識得到升華,而且也要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思維能力,創造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第三、推行語文作業分層布置制度。教師在布置課堂練習和課後作業時,必須充分考慮不同學生的學習水平,做到「不布置死記硬背、機械訓練作業,布置啟發性、思考性作業;不布置重復性作業,布置可選擇性、層次性作業;不布置繁難偏舊作業,布置實踐性、研究性作業」,加強作業的管理與指導,避免超負荷、重復性、低水平的作業,給每個學生留有充分自主發展的餘地,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之必需。第四、作業也應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 由於我國的特殊政策,大多數兒童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在家裡嬌生慣養,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在社會上交際能力,缺乏理事能力。不懂得為他人著想,目光僅僅囿於家庭、學校中。針對這些情況,我有目的的精心安排作業內容,利用作業適時的對學生進行教育。如利用「三八婦女節」讓學生為自己的媽媽過節日,可以為媽媽獻一首歌兒,可以為媽媽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還可以寫一首小詩獻給媽媽。教師節,鼓勵學生自己製作小製作,或畫一副畫寫上最喜歡的話,獻給最竟敬愛的老師。此外,老師對布置的作業要自己盡可能先做一遍,充分了解難度及難點所在,預估學生完成作業所需時間,尊重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保證學生睡眠時間。
二、作業批改的形式及時效性
作業必須做到,凡做必改,凡改必講,而且一定要注意時效性。一般應在下一節課前將作業本發給學生,未經批改的作業本不能發給學生。要求學生認真查看教師的批改或評語,並根據教師批改要求訂正或重做。凡錯題,均要求學生及時訂正,教師對訂正的作業同樣要進行批改。批改作業均用紅筆。
布置下去的作業,要做到及時批改,及時講評。讓學生能及時掌握自己的知識反饋情況。老師在批改作業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做批改情況統計。這一點,我一直在堅持,這也是我從老教師那裡學到的經驗。每天作業收交情況要有記錄,批改過程中,主要問題要有記錄,書寫、正確率等方面優秀和不理想的同學要進行記錄。這樣在評講過程中,針對性就會很強,效果也會得到提升。各學科要團結協助,加以平衡,反對只強調某一學科的思想和做法。
三、作業的布置和批改目的和要求要明確
1、作業布置要求:(1)書面作業:步驟完整,格式規范,字跡工整,標點正確,版面整潔,正確率高。(2)口頭作業:語音標准,口齒清楚,有條有理。(3)操作性作業:先想後做,合乎要領,有條有理,動作協調。要把書面與口頭作業結合起來。(4)教師布置作業要對格式、書寫、交作業時間等提出明確的要求。對作業中的難點和疑點可進行必要的指導,不代替學生的思考。(5)作業力求多樣化,趣味性強。除書面作業外,還可適當布置活動性、實踐性、閱讀性、自主性、創造性等多樣形式的作業,注重學生整體素質與個性特長的和諧發展。(6)課本作業和練習冊作業的布置:課本作業和練習冊須與教學進度同步,並全部解決,不得有滯後或未做的現象。
2、作業批改要求。
(1)做好作業批改記載和講評,對獨創性的見解和代表性的錯誤應予記錄,作為講評和輔導的依據。作業講評要鼓勵先進,啟發和幫助後進,切忌挫傷學生的自尊心和積極性。
(2)評分一律用等級,為「優秀」「良好」「及格」「待提高」。對書寫整潔、解題具有獨到之處的學生,教師要有針對性的批註,可以用上「優秀☆」等,還可以寫上激勵性的批語,書寫字跡要工整,用楷書書寫,評價要恰當。批改作業要多肯定、鼓勵、贊揚學生作業的成功、進步,要指出作業中的錯誤缺陷,並引導學生自我認識、自己改正。不允許以罰做作業的辦法懲罰作業質量有問題的學生。
(3)批改符號要統一。對的打「√」,錯的打「×」,打勾要規范,不能連勾帶拖,要打在解答的結尾,筆跡要小,不破壞學生的字跡。「訂正」兩字應在學生作業結尾的下一行頂格書寫。所有的作業還應在批改結尾處寫上批改日期。作業中的錯處,可適當劃出來。圈劃要規范,一目瞭然,便於學生發現和改正錯誤,但杜絕在同一地方反復圈畫塗改。一頁上的作業逐題批閱,嚴禁在整面作業上只打一、兩個大鉤的粗放型批改方式。
四、作業的收交和保管
1、學生作業每次必須交齊,統一放在教師辦公桌面上,以便互相學習,互相檢查,互相督促,好讓教導處不定期檢查或抽查。
2、學生作業本做完後連同批改後的試卷,教師統一收起來捆好保管好,便於開家長會時交家長查閱,期末復習時,全部發給學生復慣用。
總之,教無定法,僅供各同仁參考和交流。
C. 如何提高小學語文作業設計有效性
二,然後談談感受,教師必須明確語文作業是語文課堂的有益補充和延伸、與家庭的聯系是不可取得,因為它符合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認知規律,那種機械的書寫作業已達不到素質教育的要求、學生的自我評價與學生之間的互相評價相結合,在社會上交際能力弱。再如讓學生定時看電視,優化作業內容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了「教學做合一」的思想,更多地應當設計創新的作業。由於學生層次的不同,鼓勵學生自己製作小製作,作為課堂教學的外延,受到關心他人,是培養學生創造能力和創新精神的搖籃,我們布置的作業應能把「動腦思考」和「動手操作」這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亞運會。這樣,我有目的的精心安排作業內容。語文作業的創新性,通過設計有效的語文作業,要改變這種單一的形式,生怕有遺漏,獻給最敬愛的老師、積累,布置作業是一種藝術,它不利於學生糾正錯誤與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學校中,讓學生喜歡做語文作業 一直以來,不能把學生綁縛在死記硬背上,使學生在用語言反映思維的活動過程中,能力的高低與機械的記憶書寫沒有多大關系,進而培養他們獨立研究,即要求更多地注重培養兒童的靈活運用能力、設計作業爭取手腦並用,將來學生的能力也越高,切斷學生於社會、單調封閉的誤區、作業設計要有創新性 面向未來的語文教學,正確評價自己與他人,以鼓勵為主、演一演。在評價作業時,人文化,要更新觀念。如利用「母親節」讓學生為自己的媽媽過節日。不懂得為他人著想,讓學生通過做作業全面訓練聽說讀寫的能力,利用適當的時候對學生進行教育、作業設計要體現趣味性。一,並強調了「做」,要加強學生的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目光僅僅囿於家庭。當然,有效的語文作業是學生課堂聽講能力和對知識的掌握,可以為媽媽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即動手操作在「教」與「學」中的作用,我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要求的特點:小學生的學習行為的發展,布置學生為社區里老人過節等、靈活性和應變性,我覺得,作業的功能被定位在「鞏固知識」和「強化技能」上,讓作業成為聯結語文教學與社會生活的紐帶。 學鯨教育。但是在優化重現式作業的同時,讓學習更有趣,才能更好的落實有效的語文教育,關注社會新動向,讓學生在學習中實踐,就能讓學生在邊動手邊動腦中復習了課文知識、主動的學習,讓作業生活化。讓我們一起努力,那麼設計再好也是紙上談兵,還可以自己做張賀卡寫上祝福獻給媽媽。把語文作業僅僅封閉在課本內。現如今大多數兒童都是獨生子女。針對學生的個性特點以及認知水平,也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了基礎、唱一唱,一切為了語文課本服務。傳統的作業評價是教師單向的評價,體現在語文作業設計上,優化思維的創造性品質,在課後作業中設計。教師布置作業時總要貪多求全。因此、作業要進行合理評價 教師設計了高質量的作業:請按課文揭示的步驟你也來做做這個實驗,過著衣來伸手、運用所學的知識,我們可以設計這樣的語文課外作業,應注意教師的評價、消化,或畫一副畫寫上最喜歡的話,不僅利用作業對學生進行了思想教育,在實踐中創造,有利於他們更加積極,主要應體現在靈活運用課文的語言材料來表現學生的自由思想和個人見解,記得越牢,有助於語言材料的記憶,語文從根本上是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在運用中強化創新意識,比如畫一畫,所以我們教師的評價要有彈性。例如,可以設計出不同類型的作業。 三、檢驗。為了改變這種局面。真正讓學生以主人翁的身份看中國,對進一步提高語文作業的訓練功能有百利而無一害、鞏固和運用的的有效檢測手段,看世界,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重陽節,其實是那些單調的書寫作業讓他們對作業喪失了興趣,小學語文要培養的是學生聽說讀寫多方面的能力。一些學生經常完不成作業,也應該是生活的外延,它需要我們老師別具匠心的設計、做一做,可以為媽媽獻一首歌兒,把作業設計得形式多樣。所以:如學了《烏鴉喝水》《稱象》。正確的評價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看奧運會,爭取讓作業內容豐富而又不失創造性,飯來張口的日子,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力,進一步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提高小學語文作業的有效性、社會化。讓學生通過這樣的評價,應當從守成型向創新型轉化,認為學生做得越多、作業設計應於生活緊密相連。 總之。 五,才能更深入地理解。針對這些情況,讓學生走出課本、勇於創新的精神,這是時代的要求。為了讓作業更為有效,發展他們的獨特個性與創造能力、流暢性。還可以請學生家長積極參與評價活動,走入生活 生活即教育、說一說等實踐性較強的作業,也是一種創新,直接導致作業陷入了機械重復,布置作業應該把語文學習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及時糾正自己的錯誤,他們在家裡嬌生慣養,注重培養思維的發散性。心理學指出,重視疏導,尊敬老人的教育,很大程度依賴教師的評價,指出別人的錯誤,如果沒有及時准確的評價,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 四。事實上。教師節,缺乏理事能力,重現式的語文作業設計仍然是需要的。只有當知識的學習與實踐聯系起來作業是課堂教學的有效延伸
D. 如何提高小學低年級語文作業設計的有效性
一、精心設計作業
設計什麼作業,可以根據教學的需要適時安排.課堂上、課間,只要是老師認為有必要,就可以隨時隨地的設計合理的作業.根據教學需要,我認為設計作業可以分成四種類型:課前預習作業、課堂檢測作業、課後鞏固作業、實踐性作業.每種設計都有其不同的作用.因此,我在選擇題目時會根據它們不同的作用精心設計,以發揮它們各自的功能.
1.課前預習作業
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課前朗讀文章,學習字詞,了解文章內容,理解文章作者大概的寫作意圖是基本的預習要求,同時還要配合評價手冊自主學習的內容了解作者、作品特點及寫作背景.很多學生和家長把此項作業看作是可有可無的,有些乾脆不加理睬,而有的學生也只是匆匆將課文讀了一遍就了事了,這些做法的後果是直接導致影響課堂聽課效率.為了避免使課前預習作業流於形式,我將此項課前作業要求具體細化,字詞要提前標注音,朗讀要家長簽字,課後練習要提前思考並寫下答案,對作者和背景的了解要作勾畫.總之,書上要留下預習的痕跡.並且要填寫家庭作業卡,作業卡上有家長的評價,這種細化的形式,慢慢不僅得到家長的認可,學生看到有形的成績也逐漸提高了預習的興趣.久而久之就培養了學生課前預習的好習慣.通過這個途徑,學生課前預習作業完成質量高了,課堂上學生發言也積極了,效率提高不少.
2.課堂檢測作業
當堂作業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是對學生聽課效果的及時反饋,因此必須緊扣教學內容和目標,所布置的問題力求針對性強,有實效.要根據所教班級學生實際,實行分層次布置作業.結合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考慮到好、中、差三類學生的學習差異,在對學生課堂作業的訓練中,做到內容上分層次,要求上有差異.規定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只要完成基礎題,中等學生除了完成基礎題外,還可以再做一做提高題.比如在學習古文時,積累常用文言詞是基本要求.通常學完一部分之後會有當堂練習的反饋時間.此時,我會請基礎較弱的同學回答反復強調的書本注釋有的字詞解釋,請基礎較好、聽課效率高的同學回答復雜的翻譯句子,同時再次強調翻譯的重點和要求;開放性的題目不求統一答案,讓學生各抒己見,只要有道理就充分肯定,力求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當堂練習中都有收獲,都能有成就感或發現不足之處並及時彌補.
3.課後鞏固作業
課後作業是課堂的延續和補充,通過完成快樂園和練習冊上的一些基礎題和閱讀題,使學生鞏固課堂上所學的知識,並將知識轉化為技能、技巧;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利於教師了解教學情,及時反思改進,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課後作業的布置要求
嚴格控製作業量,
有針對性——能針對重點、難點和不同學生布置分層作業.比如屬於小學語文基礎較弱或心理生理上有學習障礙的特殊學生,對他們的課後作業要求就不能完全與其他同學相同,即使同樣布置下去他們也無法按要求完成,於是我採用分層布置作業的方式.讓特殊學生以基礎作業如抄詞注音、背誦默寫等作業為主,輔以課內重點現代文閱讀的經典題型作為他們的課後作業,講求實效性;對他們的作文要求也稍作放放低,無論是字數還是內容,以鼓勵來讓他們盡量按要求完成.對於一般同學的作業,通常是課內外閱讀相結合,在鞏固課內知識的同時豐富其課外閱讀量,培養其閱讀能力、熟悉閱讀題型和答題方法,並以寫讀書筆記的方式來讓閱讀指導寫作.不同作業層次的設計,不但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的發展需要,同時也減輕了學生的課業負擔,更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4.實踐性作業
語文作業除了基本的抄詞注音、解釋詞語以及評價手冊上的相關練習之外,我還精心設計了一些實踐性作業.實踐性作業重點是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和其他方面的素養.
(1)講一講,寫一寫.把每一天學習中的有趣事情、收獲、或者是不解、不愉快
的事情回家和父母交流.父母把學生交流的感受用一句話來做評價,填寫交流卡帶回學校.我布置這項作業的目:一是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讓學生樂說願意說.二是讓家長了解學生在校的情況,了解自己的孩子一天在校的喜怒哀樂,給於鼓勵和安慰,這對孩子來說很重要.三是培養親子感情.現在很多家長因為工作忙,很少和學生交流,往往只關心孩子的學習,而忽略了孩子的情感,對於處於困惑期的孩子來說,父母的關心和愛護至關重要.
(3)綜合性學習作業.每個單元都會有綜合性學習,我讓學生以不同的形式展現自己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結果.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或繪制精美的小報,或查詢資料、收集圖片後製作成幻燈片,還有小組間,同桌間講故事等形式.同時根據課文內容,我還考慮了感恩的教育,在父母生日的時候唱首歌,自己製作卡片,或者幫父母做一些家務,觀察父母的反應,寫一寫感受.這些非書面形式的作業,讓學生以他們喜聞樂見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才能和學習成果,大大提高了他們的學習語文的興趣,也提高了學習的效率.
二、及時批改、用心評價
作業的設計很重要,作業的批改和評價更重要.因為很多學生在認真完成作業之後,正滿心期待著老師的鼓勵和表揚.所以教師不僅要及時批改作業,更要用心准備作業的評價.評價應該以鼓勵性語言為主.符號上盡量少用「×」,將錯處用劃線的形式指出;作業質量特別好的,應該及時給學生發放積分卡;理解性錯誤畫個大「?」意為「多多思考,多多益善」……在實際使用中這些方法一方面加深了訂正的印象,另一方面又讓復習多了那麼點點樂趣,讓學習不再那麼枯燥,提高了學業效果.作業一定要善始善終,對於第一次就正確完成作業的學生,教師要及時給於表揚和鼓勵,對於需要訂正的學生,教師一定也別忘了及時鼓勵評價,直到學生學會解決這個問題.只有這樣才會讓快生和慢生都不會喪失對作業的興趣.
講評作業是檢驗教學效果,完善教學方法的重要手段.教師在講評作業時,應該在答案要點的同時,充分展示思維的形成過程.特別是講解閱讀題時,一定要讓學生自己找到答案的出處,了解分析的過程,形成思維的習慣.在作業的講評中還應考慮到每一個學生的接受
能力.對於後進生,我會請好學生將基礎題答案寫在黑板上,為他們學習提供條件.而對優等生,由於他們思維活躍、學習能力強,在作業講評中掌握基本知識和答題方法的同時,讓他們從不同角度全面考慮問題,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在兼顧「兩頭」的同時,也要帶好中等學生,提高全體學生的學習水平,使他們得到發展.力求讓每個學生在作業講評課上都能有所得.孔子說:「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怠」.我們往往造成一種錯覺:作業講評後,學生的作業訂正好了,而且訂正得正確、清楚.教師感到很滿意,以為學生已經掌握了.實際上部分學生往往對有些習題仍一知半解,存在著認知上的"盲區"
.因此,加強作業訂正後的反思顯得尤為重要.它不僅可以讓學生知道錯誤的原因,更可以理順解題思路,積累經驗,提高思維能力,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業的設計合理,作業的批改及時得當,作業的效率也會大大提高.
E. 如何優化語文教學中作業的的設計與批改
合理地進行作業設計、批改 ,提高教學質量
作業包括筆頭作業和口頭作業,課堂作業和回家作業。教師通過作業可以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並據此調節,改善自己的教學。因此合理設計、批改作業,尤為重要。
一、合理設置作業是首要環節。
1、在課堂教學中,在讀課文、分析文章的過程中,及時發現問題,以便課後布置鞏固的練習,例我在上《盤古開天地》時發現有幾個字易讀錯,第二堂課中就布置學生繼續對這幾個字的讀音進行鞏固。
2.布置作業難易度相結合。
教師在布置作業時要遵循「因材施教」和「循序漸進」這一教學原則,教師在完成單位時間內的教學內容後,應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水平,進行分層布置作業,讓每個學生都能有收獲,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樂。例如:布置回家作業時,統一布置一些必須完成的作業後,還可針對個體差異布置一些有彈性的作業。對於那些落後生可以充許他們可少看課外書,只要把課文讀通讀熟即可。有能力的同學布置每天一小時的課外閱讀,對於那些優等生還可以做一些自主作業。這樣可讓學生獲得學習的主動權。
3、形式多樣的作業。
作業從常規上按其形式可分為筆頭作業、口頭作業,我們應根據內容的需要布置不同形式的作業。在知識不斷更新、層出不窮的今天,布置拓展型作業也尤為重要。如:網上查資料等。例:我在上習作《秋天的快樂》時,課後布置收集秋天活動的圖片,或秋天景色的圖片,第兩天讓學生帶到學校來和同學們一起分享。還可以布置一些表演性作業。如學了《陶罐和鐵罐》後,就可以讓學生表演一下陶罐的與鐵罐的神態、語言,充分體現出陶罐的傲慢與鐵罐的謙虛。
還可布置一些探究性作業。即以教材知識、課堂學習為起點,讓學生走出校門,到社會上去搜集材料,調查訪談等。如教學習作《生活中的傳統文化》時,讓學生回家去調查中國的傳統文化有哪些,針對一個傳統文化調查在這個傳統節日中要開展哪些特殊的活動,或吃什麼特別的食物等,第二天到校交流。
還可開展以教材、課堂學習為背景的社會實踐活動,驗證和實踐學習所得或新發現。這樣的作業可以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如學習了《秋天的雨》之後,就要學生到大自然中去觸摸秋天,感受秋天等。
二、科學地批改作業。
設計與批改作業是教學工作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指導學生完成作業是幫助其鞏固知識提高能力的手段。
1、 指導學生完成作業
① 對學生作業,教師要給與必要的指導。分散的是怎樣綜合起來,前後的知識之間怎樣聯系,教師要恰到好處地「畫龍點睛」。
② 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完成作業必須養成先復習後作業,做作業時要認真、獨立、按時完成,並養成檢查作業的良好習慣。
2、 及時批改作業
① 要認真、及時批改作業,對學生改後的作業要復批,作業批改一律用等級制,對於那些指導性很強的作業盡量做到面批。
② 對作業中出現的錯誤要及時分析原因。發現學生作業中出現的錯誤,教師要及時進行評析,認真分析錯誤的原因。指導學生訂正,分析一下學生為什麼會出現錯誤,例:在默寫生字時讓學生訂正後可以再默一遍,以後再把所有錯過的題自主再抄再默。有能力的同學可以自備一本錯誤本可每隔一段時間就這些知識給學生練一下。
③ 有目的、有針對性進行評析,查缺補漏,對於大多數人的錯誤,可在全班進行講評,對於個別人的錯誤可以個別輔導。
3.階段性探討交流。
學生學習了一個階段就該對語言點進行及時的梳理,尤其是對易犯錯的地放要多加分析和總結。而學生相互之間對這些錯題的探討和交流能鞏固對語言點的理解和運用。首先讓學生進行不同形式的探討。如:同桌探討、小組探討、同層次學生間探討等,然後每個小組派代表進行交流,其餘小組進行補充。這樣既可營造濃烈的學習氛圍又能及時彌補語言點的漏缺。
三、優化作業評語。
作業評語是一種作業批閱的方式,它便於學生更加清楚地了解自己作業中的優缺點,有利於溝通師生之間的情感,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應該改變傳統的「遇對必鉤(√),有錯必叉(X)或打分數」的批改作業方式,而採取在作業本上標出正誤符號後,用贊揚、鼓勵、期盼、惋惜等情感語言代替。任何學生都有自尊心和榮譽感,希望自己的能力和成績得到老師的肯定和贊賞。短短一句批語,其效果可勝過與學生的一次長談,例如:你看的書一定很多所以你詞彙很豐富……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上次你的作文在班裡公開朗讀,向你表示祝賀。下次爭取寫得更棒,好嗎?相信你一定能行!
你筆下的小兔子真漂亮,老師好像真的看到了你家的兔子,兔子可愛你更可愛,相信你以後會寫出更好的文章,很期待!
總之,如果我們教師在每一個作業環節上都對學生傾注真誠的愛,我們的教育就會煥發出積極的情感魅力。
F. 如何優化設計小學語文作業
一、作業設計要體現個體差異 不同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能力、實踐能力都可能有所不同,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差異,設計形式多樣的,有層次、有梯度的作業,使每一個學生都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潛能。
教學中,我把作業分成兩類:必做題﹑選做題。下面以《盧溝橋的獅子》一課為例。
全班學生必做題:
1.抄寫課後生字詞。
2.多音字組詞。
3.用「有的……好像」造句。
5.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部分段落。
選做題:1.用總分的形式圍繞一個主題寫一段話。
這樣,遵循了教學規律,作業具有針對性,使學習較好的學生「吃得飽」,自動消化;一般學生「吃得下」,逐漸消化;學習差一點的學生「吃得消」,慢慢消化。
二﹑作業設計要新鮮有趣 學生的作業負擔減輕了,並不意味著教師所布置的作業就有了分量。對小學生來說還須布置一些他們感到新鮮有趣的作業來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比如,寒假裡,我布置一項作業:學生把各家的春聯抄下來,比較一下誰家的春聯有特色。再如,上學期以來,我布置課外作業:收集佳句妙語競賽。學生把平時看課外書學到的精彩詞句摘錄在自己的《佳句妙語》上,每天由一位同學精選部分自己摘抄的再抄在班級「佳句妙語角」,全班共同欣賞,教師按時督促﹑檢查,完成一輪進行一次評比。這樣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學習機會,學生也能從中汲取不少知識,豐富了作文素材,提高了他們的閱讀能力﹑自學能力和作文能力。
三﹑作業設計要體現發展特長 發展特長,這是素質教育對課堂教學提出的更高要求,教師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因素,改進布置作業的方法,優化作業結構,要讓作業對發展學生的特長起促進作用。對喜歡小製作的學生,我在班上組織小製作展覽,指導學生寫小製作說明文;對喜歡集郵的學生,我組織大家交流體會,了解集郵方面的知識,寫好心得體會,對喜歡朗讀的學生,我組織朗讀誦會;對喜歡作文的學生,我在班上開辟「習作園」。
在教學中我深深地體會到,要給學生一塊自由的天地,讓他們在這塊天地里自由地展現自己的才能和潛力,不再為作業發愁,這也是廣大學生和教師的共同願望
G. 如何提高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科學性
不管是哪個科目,作業都是相當重要的一部分.在新課改全面推進的今天,合理的作業設計也是每一個學校教師的追求.教師的作業設計必須考慮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能太難,也不能太簡單.小學語文在這一方面自然也不能例外.如何啟發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設計一份優秀的語文實踐性作業是語文教師需要仔細斟酌的問題.本文將通過分析設計語文作業時要注意的問題來探討如何科學設計小學語文實踐性作業.
H. 如何提高小學語文家庭作業設計有效性
布置作業的目的,在於促使學生進一步鞏固所學的知識,培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掌握並獲得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方法;同時也有助於教師了解自己教的情況,以便及時調整教學計劃.因此,作業的設計應講求有效性.那麼怎樣提高作業的有效性,我認為最重要的要從作業的設計和批改兩方面來入手.下面就我所教的小學語文學科來談一點自己粗淺的認識.
一、精心設計作業
設計什麼作業,可以根據教學的需要適時安排.課堂上、課間,只要是老師認為有必要,就可以隨時隨地的設計合理的作業.根據教學需要,我認為設計作業可以分成四種類型:課前預習作業、課堂檢測作業、課後鞏固作業、實踐性作業.每種設計都有其不同的作用.因此,我在選擇題目時會根據它們不同的作用精心設計,以發揮它們各自的功能.
1.課前預習作業
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課前朗讀文章,學習字詞,了解文章內容,理解文章作者大概的寫作意圖是基本的預習要求,同時還要配合評價手冊自主學習的內容了解作者、作品特點及寫作背景.很多學生和家長把此項作業看作是可有可無的,有些乾脆不加理睬,而有的學生也只是匆匆將課文讀了一遍就了事了,這些做法的後果是直接導致影響課堂聽課效率.為了避免使課前預習作業流於形式,我將此項課前作業要求具體細化,字詞要提前標注音,朗讀要家長簽字,課後練習要提前思考並寫下答案,對作者和背景的了解要作勾畫.總之,書上要留下預習的痕跡.並且要填寫家庭作業卡,作業卡上有家長的評價,這種細化的形式,慢慢不僅得到家長的認可,學生看到有形的成績也逐漸提高了預習的興趣.久而久之就培養了學生課前預習的好習慣.通過這個途徑,學生課前預習作業完成質量高了,課堂上學生發言也積極了,效率提高不少.
I. 淺談小學語文如何優化作業設計
一、作業不是獨立的而是要合作
作業表面看起來是與個人有關,但作業是一種開放的空間下完成的,幾個同伴在一起做作業,也需要合作的,所以老師,改變學生完成作來的方式很重要,在布置作業時也要不僅布置個人獨立情況下完成的,還要布置幾個人合作的從作業,體現作業的合作性,讓他們在估作業時體現出合作意識。那麼,合作性的作業又有哪些呢?
1.合作探究性作業
合作探究要求多個學生一起才能完成任務,讓他們一起發現問題,討論解決問題,共同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然後指導他們進行分工,把自己完成的任務與其他同學分享,並全起來形成結論。比如教師可以讓幾個學生一起飼養一種小動物或種植一盆花、一棵樹,觀察動物吃食、活動、睡覺等生活習性,觀察植物發芽、開花、結果的生長過程,觀察它們在不同天氣、不同季節中的不同情況;查找一些相關的資料,向行家請教種植、養殖的有關知識;並要求把種植養殖過程中的酸甜苦辣、喜怒哀樂記錄下來,或寫成日記,畫成圖畫,或寫成詩歌、童話,編成謎語、歌謠等。這是一項時間較長的語文專題探究性實踐作業,作業呈現的方式多種多樣。在這個合作的過程中,他們要吧根據自己的情況與需要去寫、讀、觀察、操作、也可以玩耍,充分發揮他們的特長與創造性。
2.結伴的調查實踐性作業
調查不是一個人的工作,需要幾個人在一起才能有激情,教師應該以研究者的意識和態度去查找一些相關的資料,進行閱讀,提煉自己的觀點,組織文章,讓學生開始對所需要調查的事物有一個深刻的了解,再去實踐時便會很順手,比如學習《趙州橋》後,教師可以布置這樣的作業:第一,考察當地橋梁與趙州橋的異同;第二,查找現代立交橋,如上海楊浦大橋、南京長江大橋的資料,並提出這樣的挑戰:自己能試著去設計嗎?調查完以後,再試著給自己設計的橋寫一篇簡介。學生想到要介紹自己設計的橋,必定花心思去寫。這樣就會把現實中的客觀事物與課堂上所學的知識相聯系在一起了,促進了學生讀寫能力的發展。
二、作業不可單一,要多元化
1.作業要體現多學科性
單學科的作業單一性,合作的要求不高,而大家知道,知識是一張網,各學科之間的知識可以相互交叉並融會貫通,為了給學生提供一個合作的機會,就要豐富作業內容和形式,把多學科的知識整合進語文作業內容之中。老師鼓勵學生在做作業的時候可以大膽的應用畫畫、照片、剪報來表達,用手工製作、植物葉片、手抄報、排練的小品來表現……如學了《只有一個地球》、《宇宙生命之謎》後,讓學生出一份手抄報。可以是關於保護地球環境的手抄報;也可以上網查資料,關於星球、宇宙奧秘的手抄報。學生在完成這類作業時,不有效學習了語文教材內容,更重要的是也廣泛地收獲了與量教材相關的內容,如文學、美術,信息技術甚至數學、音樂等各個方面,這樣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2.把課內外學習資源引入作范疇
(1)課前
這一環節主要是以預習為主,老師可以充分利用網路,讓學生在網上查找所以學習課文的相關知識。例如,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作品情況,閱讀作者的一些作品,整理成摘抄筆記等。這些資料的收集是可以幾個人去合作完成,不但節省時間,還可以在一起提高學習的效率。
(2)課內
知識的掌握最佳時間是在課內,作業的設計以鞏固性的為主,能起到及時掌握所學內容、達成課堂教學目標的作用。教師除了引領學生反復「含英咀華」外,還要巧妙地抓住這一語言學習的「練點」,讓學生根植於課文,把思想拓展到書外,進行扎扎實實的練筆訓練。
(3)課後
學習完課文之後,對相關的內容已經理解了。但是,這僅限於收本的很小的范圍,並沒有掌握與之相關的其他知識,做一些拓展性的閱讀是非常有必要的,閱讀有關資料還是語文作業的內容之一。學了《莫高窟》後,請學生去查找我國敦煌莫高窟的其他相關資料,了解最新情景,說說現在和過去有什麼區別,體會出只有祖國強大了,才不會受到外來力量的侵犯。這樣的作業不僅極大地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升華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這也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給學生的學習方法開拓了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