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中小學語文課程如何體現綜合化

中小學語文課程如何體現綜合化

發布時間:2022-09-04 10:19:07

① 語文課程的綜合性體現在哪些方面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運用的綜合性實踐課程。課程標准提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
我認為實踐性就是學生運用語言的過程。引導學生參與一次又一次聽說讀寫的過程就是用語言。,即聽說讀寫的能力,而聽說讀寫是一種實實在在的實踐行為。只要是有聽說讀寫的地方,都可以看成是語文在實踐中學習的課堂。語文教師就是教練,是教孩子運用語言文字讀書、交流、寫作的的訓練,如果這樣理解,我們是否就可以把語文課當成訓練課,交給學生讀語言、說語言、用語言的活動。所以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這就要求教師要加強學習研究新課標的內容,正確理解新的課程理念,整體把握新的語文課程體系及課程標準的設計思路,明確語文課程目標,才能准確把握語文課程的實踐性目標。否則教師心中對新課標要求不明確,就不能准確把握語文課程的實踐性特點,在教學過程中體現語文課程的實踐性。
在教學過程中如何體現語文課程的實踐性?首先,每位語文教要准確把握語文課程體系,在教學中注意考慮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學生思維發展等方面的影響,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語文課程應植根於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
其次,利用課程開發體現語文課程的實踐性: 1、教師在備課時要樹立語文教學的大語文的觀念,把自然、社會、生活帶入課堂,把學生喜聞樂見的事物引入課堂,給學生以最大的自主學習的空間,提升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運用知識,最終實踐走向社會生活 。2、引導學生走出課本,深入生活,就是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的渠道。通過參觀、考察、遠足等課外活動來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開拓學生視野。只有讓學生在更多的生活中去學習語言,體驗生活,創新思維能力自然而然也得到了提高。 3、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
第三,創設自主開放的語文教學,注重實踐,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以達到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目的。激發並強化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真正使學生做到自主學習——自主識字、自主寫字、自主閱讀、自主寫作、自主積累、口語交際等、真正把握語文課程的實踐性特點,把握語文課程的實踐性特點落到實處。
正如《課標》「教學建議」部分所指出的:「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因此,可以這樣說,加強學生語文實踐活動,就是引導學生參與到語文實踐的過程中,盡力促使他們自己去閱讀、思考、感悟,自行探索,自求了解……這樣,通過一項項內容的學習,學生所得到的不僅是一個個結論,而且通過自己能動地聽說讀寫、思考、體驗等實踐活動,悟出了怎樣去讀,怎樣去想,怎樣去說,怎樣去寫,從而掌握了一些讀書方法、表達方法等,真正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為語文學習的實踐過程。
如在《新型玻璃》一課的教學中,我設計了三個環節,安排了學生的實踐性學習活動: 一、自主合作學習2—5段,先讓學生自主學習,自由讀課文,用「——」畫出描寫玻璃特點的語句,「~~~~~~~」畫出新型玻璃作用的語句。想一想作者用了什麼說明方法?確保學生進行自主性語文實踐活動的時間,讓學生有時間讀書,有時間思考,等有了自己的答案後,帶著個人的學習成果到小組合作學習完成表格填寫。讓每個孩子在小組內有機會表達,有機會展示。讓學生在合作、互動的語文實踐中有了學習成果,也培養學生的言語交際能力。二、把自己當做玻璃向別人介紹,把書面語言變成自己的口頭語言,用書中規范的語言來規范學生不規范的口頭語言。學生相互評價也是口語交際的互動過程,進而在語言訓練的實踐中運用語言。三、讀寫結合,寫一個自己發明的玻璃,在寫作的實踐中運用語言、發展語言。四、課後作業。在生活中尋找說明書。是一個實踐性作業,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並把語文學習的成果運用於生活實踐,從而溝通語文和生活的聯系。真正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為語文學習的實踐過程。
葉老(聖陶)曾說「練及實踐」;另一方面是指「交際」,因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由此看來,學生只有通過語文實踐,反復實踐,才能逐步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逐步增強語文的能力。
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我們應使課堂內外相溝通,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教育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
呂叔湘先生曾經說過:「少數語文水平較好的學生,你要問他的經驗,異口同聲說是得益於課外。」這更證明了讓學生參加語文實踐活動的重要。這少數語文水平較好的學生,他們經歷了語文學習的全過程——由「例子」到「習題」,由精讀到博覽,由吸收到傾吐,一句話,是由課內到課外,由學校到社會,將語文融入到了其他課程之中。學生只有利用學得的知識、方法去讀課文以外的文章和書籍,將學得的範文語言運用於日常的語文實踐活動之中,才能切實有效地提高其語文實踐能力,所以語文老師不要只教課文內容,而要教學習方法。

② 淺談如何對小學語文課程進行整合

當前,由於現代教育技術的不斷發展,所帶來的不僅僅是教學手段的變化,同時它也帶來了教育內容、教學組織新式及課堂教學中師生關系的變化。小學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它立足於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它是一門極富情感、極具個性、極易激發想像和創造思維的學科。它在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新思維方面有獨特的作用」。因此,如果能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開辟出一些培養其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徑,勢必會帶來小學語文教學的一些新的變化。本文針對網路語文教學實驗中出現的若干問題從教學環境、課件設計、情感教育、教師職能轉變等方面進行了探討,並設計了相關的實行方案。
一、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方式的整合,為學生營造寬松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學會學習」已經成為一個具有鮮明時代特徵的世界性口號。傳統的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的「講授式」教學方式,課堂氣氛沉悶,學生自主學習空間萎縮,缺乏活力。教出來的學生就好比算盤珠子,撥一撥,動一動,原本聰靈的個性必被扼殺。這樣的學生怎能適應信息化、數字化的時代,怎能成為時代的弄潮兒?作為創新教學的嘗試,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整合教學中摒棄了傳統教學方式。在網路環境下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以參與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所以我們有意識地讓學生自己去查閱資料或進行社會調查,將語文知識從空間和時間上向課外延伸,不僅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豐富了課余知識,並且培養學生求得知識的能力,提高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例如在小學語文《鯨》的教學時,我根據教學目標對教材進行分析、處理、補充,並以網頁的形式呈現給學生。上課時,學生提出了學習過程中遇到的不能解決的問題,在我的引導下,利用教師提供的資料和自己上網查找信息,進行個別化和小組合作相結合的學習方式,不僅輕輕鬆鬆地完成了本課的教學任務,而且對鯨的一些其它知識了解了很多。眾多教育者提出:一個良好的寬松的學習環境必將會給學生創新意識的激發帶來很大的幫助。斯坦福大學校長卡斯帕爾教授在談到斯坦福和矽谷的成功時,認為寬松自由的學習環境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因素。這一要求的提出奠定了信息技術的學科運用價值。
1、聆聽音樂,營造優美的學習環境。每堂課一上課,學生的思想都會由下課時地鬆弛變為上課時的緊張,這從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創新意識的萌發。為此,我們在上課前播放一段韻律優美的輕音樂。優美的樂曲調節了課堂里的氣氛,改變了教室里緊張的學習環境。學生通過聽音樂放鬆了神情,活躍了思緒,創新意識也就自然而然地得以正常發揮。
2、展示圖片,營造民主的學習環境。不同的圖片會給不同的學生帶來不同的視覺效果,引起學生不同的情緒變化,而不同的情緒變化正是激發學生創新意識的基礎。我們可以在課堂中充分發揮教學投影片的視覺效果,通過展示與課文內容相聯系的不同投影片,放手讓學生自由觀察,民主討論,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為學生創新意識的激發營造一個民主的學習環境。
3、播放動畫,營造自由的學習環境。動畫片是小學生的喜好。讓學生對動畫片中的內容進行討論,學生更是一個比一個發言積極。針對學生的這個特點,利用現行小學語文教科書中所配備的動畫素材,引導學生觀察,各抒己見,必將會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在自由的學習環境中得以最大程度的體現。我們將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引向信息技術和學科有效課程整合的網路信息領域,教師在設計和表現課堂時,要按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學對象,精心安排、設置情景、充分考慮增強教學的吸引力,運用聲像媒體使文字型、抽象型的內容生動地、具體地、形象地表現出來,從而激發學生興趣和求知慾。這種教學將會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特點,在完成學習任務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挖掘每個人的潛能,張揚學生的個性特徵。
二、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內容的整合,展示不同的學習內容,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
現行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內容的選擇貼近兒童生活,符合現代科學技術發展,趨向社會發展需要,洋溢著現實的生活氣息,不僅能夠使學生體會到所學的內容與自己接觸的問題息息相關,而且能夠大大調動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但人無完人,書亦無完書。現行的小學語文教材中,還出現一些離生活現實、離這個時代比較遠的信息,而利用網路教學就能彌補此中不足。例如蘇教版的小學語文第五冊中《石頭書》這一課,「化石」、「煤炭」的形成,以及地殼的運動,離學生的知識基礎和生活實際都比較遠,在教學中,我們通過學生上網查詢資料,藉助信息技術,解決無法跨越的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把千萬年的漫長時間變化縮短至幾分、幾秒展現在學生面前;把有趣、復雜的化石、煤炭形成過程、復雜的地殼運動具體、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不僅讓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還讓學生掌握了一定的科學知識。就小學語文而言,由於其涉及的內容涵蓋面廣、包容量大,因此這就要求學生在思維上能夠不固於原有的定勢,善於變換角度地靈活地去思考,能深刻的高水平地掌握知識,並把這些知識廣泛地遷移到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使學習活動順利完成。為了能夠幫助學生達到這個目的,我們在教學中可以採取以下一些方法:
1、錄音播放。《月光曲》這課內容源自於一首優美的鋼琴曲。為了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我們在上課前可以先藉助錄音機把鋼琴曲播放給學生聽,讓學生一邊聽一邊思考:你從中聽出了什麼?聽後你有什麼想法?你對這首鋼琴曲的哪個地方感受最深?為什麼?由於學生對課文內容還不甚了解,自己的頭腦中沒有形成一定的思維定勢,因而他們在回答時就不會受局限,自己想怎麼說就怎麼說,從而促使自己的創新思維得到了一定的發展。
2、錄像再現。如教《黃繼光》一課的重點段落,學生提問:「在怎樣的情況下,『黃繼光突然站起來?』」「怎樣的情況下,『黃繼光又站起來了?』」此時,學生心理發展出現了憤悱,我播放錄像《黃繼光》中部隊攻佔597·9高地的部分場面。那機槍聲、大炮聲、手榴彈的爆炸聲連成一片,學生彷彿置身在炮火連天,硝煙彌漫的戰場上,黃繼光奮不顧身地靠近敵人的火力點,最後用自已的胸膛堵住敵人槍口等情景歷歷在目。在這一形象感知的基礎上,學生排除了思維障礙,在情感上與作者產生強烈的共鳴,激發了學生的思維興趣。這時,教師再讓學生答題,他們一改過去照本宣科的現象,而是用自已的創造性語言回答得有聲有色。
3、網路下載。《蝙蝠和雷達》是一篇科學小品文。什麼是雷達,雷達的作用是什麼,它是怎樣工作的,小學生很難有個清晰的認識,因此學生的創新思維就很難得到發展。解決這些問題並不難,打開計算機,進入相關的網站,找到這些內容下載下來,一看便明。問題解決了,其他的內容也就迎刃而解了。我們正是利用了信息資源、現代化手段來跨越時空的界限。將信息技術融合到小學語文教學中,引入時代活水,與小學語文教學內容相結合,使學生的知識更加豐富多彩,更具有時代氣息、更貼近生活和現代科技。
三、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空間的整合,改變不同的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把「語文綜合性學習」納入語文課程體系結構之中。語文綜合性學習是以語文學科為依託,注重語文學科與其它學科、學生生活、社會生活之間的整體聯系。其最終目的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我認為,要提高學生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效率,必須把握有效的教學策略。利用網路環境來進行語文教學,可以體現語文教學的開放性,豐富性。如在二年級下期語文教材中有《月食》一文,平時老師按常規教學,學生總是難以理解,似懂非懂,效果不佳。後來調用計算機多媒體課件,通過動畫的形式生動形象地再現月食這一天文現象,學生通過看微縮的太陽系運動,便很快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真所謂「此時無聲勝有聲」。
又如在《特殊的葬禮》教學中,設計者就提供了三個可發散延伸的空間,一是為什麼這次葬禮是特殊的。通過鏈接相關網站,學生們了解了為什麼總統要為這條瀑布舉行葬禮。二是關於現在我們周圍的環境,特別是水源的污染,能夠引起學生對生態平衡的警醒與深思;三是與課文內容相關的文章,為學生提供比較鑒別的內容,提高學生的文學欣賞和文學評價能力,加強對學生語文素養的熏陶。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它已不再是掌握更多更深的知識,而是迅速更新知識的能力,是在更新知識和利用新知識的過程中體現的創新意識,表現的創新能力。而創新能力培養的主陣地是課堂教學。課堂教學要能夠做到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採取藉助現代教育技術改變課堂教學手段,使課堂教學充滿情趣、充滿樂趣、充滿活力的方法,不失為一種較好的選擇。
1、實物演示。寫入小學語文課本內容中的許多物體,孩子們都沒有親眼見過。究竟這個物體是什麼樣子,是不是像書中所寫的,孩子們一概不知,如琥珀。這很不利於孩子們的創新能力的培養。但這個物體在我們現實生活中還是能見到的,為此教師可以在上課前准備幾塊不同顏色不同形狀的琥珀,上課時利用實物投影儀分別演示給學生看。由於是實物,他們看的興趣就會很濃,看的時候就會很認真很細心;他們就會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提出許多自己認為還不明白的問題,然後通過詢問查找討論,搞懂了,弄清了,自己的創新能力也就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加強。
2、摹擬試驗。許多事情,如果不通過自己的親身試驗,其中道理永遠都不會明白。例如《畫楊桃》,同是一個楊桃,它能被畫成不同的形狀。其原因是每個學生所坐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楊桃的形狀就不一樣。老師在上這一課時,單憑講學生是不會輕易理解的。我們不妨換一種方法,把一個楊桃通過實物投影儀展現在屏幕上,讓學生試著自己也去畫一畫,然後再變換位置看。這樣一畫一換,雖然學生僅僅是動動手動動腿,但他們在動的過程中已經是鍛煉了自己的一種創新能力。
3、虛擬假設。在小學語文課本中,許多文章的主人公結局都是極具有懸念性的。如果能對這些主人公後面的故事進行一番虛擬假設,勢必會對鍛煉學生的創新能力起到一定的幫助。如《凡卡》《窮人》《賣火柴的小女孩》等,他們後面的故事會怎樣發展呢?我們可以把這些文章的圖片通過剪輯整理合並在一個地方,讓學生自己選擇其中的一個人物,把它後面的故事虛構成一段文字講給同學們聽。此舉一方面是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是對學生各方面能力的一次綜合考驗。
信息技術是教學手段,是學習工具。我國政府認為:「推進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教學的整合,鼓勵在其他學科的教學中廣泛運用信息技術手段,並把信息技術教育融合在其他學科的學習中。各地要積極創造條件,逐步實現多媒體教學進入每一間教室,積極探索信息技術教育與其他學科教學的整合是信息技術教育發展中應特別重視的問題。」這一論斷也證明了,當前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目標,是建立在運用信息技術手段促進教與學的改革基礎之上。人類已進入信息時代,以網路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不斷發展,正在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生產、學習和工作方式。「信息技術和課程整合」是我國面向21世紀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新觀點,它要求教師能從自己的學科教學過程中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術幫助自己的教學,把信息技術融入到課程教學中,也就是指教師在課程教學過程中能把信息資源、人力資源和課程內容有機結合,共同完成課程教學任務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對這種「整合」教學方式的研究和實施將會對小學生探究性學習、創造性的發揮、綜合實踐能力的提高創設良好的基礎,使小學語文教學朝著特色、個性的教學方向發展。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去運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還需要從事小學語文教學的工作者們作進一步的探索和研究。信息技術與課程的融合,必將對教育的發展起到助推器的作用,定會使我國的教育事業欣欣向榮。

③ 如何在教學中努力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

教師應努力改進課堂教學,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注重聽說讀寫之間的有機聯系,加強教學內容的整合,統籌安排教學活動,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重視學生讀書、寫作、口語交際、搜集處理信息等語文實踐,提倡多讀多寫,改變機械、粗糙、繁瑣的作業方式,讓學生在語文實踐中學習語文,學會學習.善於通過專題學習等方式,溝通課堂內外,溝通聽說讀寫,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如小學低年級的口語交際.這一內容,它能更好的培養小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然而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常常遇到這樣的情況:學生口語交際不知道說什麼,或想說卻找不到適當的語言,只能用一些膚淺的、沒有個性的語言來表達;有的老師乾脆跳過不上或者簡單的三言兩語草草了事.其實,口語交際作為低年級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在貫徹語文教學的目的任務中有著不可缺少、也無法代替的功能.一、讓學生樂於表達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使學生願學、樂學,首先要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行口語交際的訓練也同樣要選擇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即一切要適合兒童年齡特徵和心理需求.如《學會解釋》、《小小辯論會》內容比較貼近學生生活,學生有話可說,容易激發他們與人交流、溝通的慾望.我們有了學生樂於說的內容,還需要有樂於說的形式.因此,我就安排了一些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口語訓練開啟學生的「話匣子」.經常利用晨會課、課間十分鍾,讓學生講故事、笑話、自我介紹、見聞趣事、游戲後練說、小組討論等,讓每個同學都有發言的機會,來提高學生的參與度,無形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樂說」.二、讓學生敢於表達有時學生想說但又不敢說,該怎麼辦?這時就需要教師的鼓勵和引導,因為教師的愛是開啟學生心靈的金鑰匙.教師的愛,教師的鼓勵,會使學生充滿信心.因此,在口語交際訓練中,教師抓住學生想說的動機,予以及時的鼓勵,恰當的引導,會使學生的「話匣子」徹底打開.首先,必須消除學生「怕說錯」的心理.為了讓學生敢說,教師應不失時機地給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心理環境.在每天上課前,先讓學生口述昨天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要求自己說給自己聽,說完後再請一兩位同學說給大家聽.起初學生會覺得不好意思,也感到無話可說,往往說一兩句就閉口不語了.即使這樣,也要對敢於說話的同學鼓勵表揚,從而增強學生信心.其實,每一個學生都有在眾人面前表現自己的慾望,我們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積極性.膽子壯了,口齒也就清楚伶俐了.三、讓學生善於表達怎樣才能切實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呢?蘇霍姆林斯基認為:「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東西,才能成為他自己的東西,才是他真正掌握的東西.」 學生想說,有時不知如何去說,也不知道從哪開始說,說的話就東一句,西一句,看到啥說啥,想到哪說哪.要解決這個問題,教師必須指導方法,送給學生的一把鑰匙,規范學生口語,展開口語交際訓練,提高口語交際的能力.總之體現語文的綜合性和實踐性,從課程實施來說,就是要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

④ 怎樣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

一、語文素養的內涵
什麼是語文素養?用葉聖陶老先生的一句話來理解,就是:「國文教學的目標,在養成閱讀書籍的習慣,培養欣賞文學的能力,訓練寫作文字的技能。」課程標准中這樣論述道:「語文課程應該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中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 我認為,就語文課標中的相關內容及其他研究而言,語文素養的內涵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可分為六個層次:
第一,必要的語文知識。
離開知識的能力是不可設想的,輕易否認語文知識對語文學習的指導和促進作用,容易使語文教學走向非理性主義的誤區。在課程標准中對小學生必須掌握的語文知識從「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三個方面做了非常具體的說明;漢字音形義的知識(1-2年級識字1600-1800,寫字800-1000;3-4年級識字2500,寫字2000;5-6年級識字3000,寫字2500)、基本閱讀(理解詞語:低段-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理解詞語並積累,樂於與人交流;中段-聯繫上下文,藉助工具書理解詞語,抓主要內容,體會思想感情;高段-積累詞語,領悟表達方法,了解說明方法等)和寫作方法(低段-有興趣,寫想像的事物,寫自己的認識與感想,運用學到的詞語;中段-樂於書面表達,寫見聞、感受和想像,樂於分享,積累語言材料;高段-留心觀察,積累習作素材,內容具體,感情真摯,學會修改等),基本的語法和修辭知識(比喻、擬人、誇張、排比設問、反問等)、常用的段落和篇章結構知識(總分總)等。語文學習必定涉及語言知識學習,知識是一定要教的,但教什麼知識,如何教知識,還有很多需要我們認真研究。例如,《歌聲》教學生怎樣概括主要內容:誰怎麼樣?指導學生以回答問題的方式來概括,收效非常好。

⑤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效地開展綜合性學習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綜合性學習主要體現為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創新精神和動手能力有著積極的意義,真正體現了新課程標准「以人為本」的精神。那麼, 作為新課標的實施者,語文教師如何有效地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呢?我結合自己的學習、探索與教學實踐談幾點粗淺的體會:
一、挖掘教材資源,有機滲透綜合性學習,體驗綜合性學習活動的樂趣
綜合性學習是閱讀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語文,使學生的知識、能力、態度、價值觀得到協調發展。
在教《赤壁之戰》之前,我曾教過一篇《苦肉計》,文中記敘了黃蓋、周瑜為了詐降曹操,合演了一場苦肉計使曹操信服。我充分挖掘教材的資源,有機滲透綜合性學習,在教到黃蓋怒火直沖、周瑜怒不可遏時,我隨機讓學生說出描寫發怒的詞語;黃蓋被打時,我設計一處補白,讓學生揣摩各種人物的心理活動,還組織學生寫寫黃蓋給曹操的詐降信。
由於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有機滲透了相關知識,因而在教學《赤壁之戰》時能得心應手,學生學完《赤壁之戰》後仍意猶未盡,我又以本篇課文為出發點設計上了一堂語文綜合活動課。
具體內容如下:
A.【辭海拾貝】1.重在讓學生說出與三國有關的成語,如三顧茅廬、七擒孟獲、桃園結義、神機妙算等。2.歇後語:出示歇後語的前半部分,讓學生說出後半部分。如(諸葛亮彈琴,諸葛亮的鵝毛扇,關公照鏡子,張飛穿針……)
B.【各顯身手】 通過講故事、朗讀、表演等形式讓學生各施其才。
C.【開動腦筋】 重在讓學生寫一寫、評一評三國人物(諸葛亮、周瑜、曹操、劉備、張飛、關羽、趙雲等),通過開展辯論,讓學生學會全面評價人物。
D.【開心一刻】三國主題歌,詩詞鑒賞(《七步詩》《赤壁懷古》),三國地圖(魏蜀吳地圖、荊州圖),三國連環畫(草船借箭、赤壁之戰)。
通過課前的准備工作,學生的組織策劃能力、搜集資料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創造潛能得到了發揮,互助合作精神得到了發揚。本節課內容豐富多彩,形式多樣有趣,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越學越想學,越學越樂學。通過課堂活動的實施,學生的語言積累能力、口頭表達能力、朗讀能力、表演能力、評判他人的能力和音樂鑒賞能力等都得到了提高,更重要的是,學生在實際應用中感受到了漢字的魅力,受到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
二、依據兒童生活實際,擔當角色,參與表演,使綜合性學習「活」起來
綜合性學習強調合作精神,注意培養學生策劃、組織、協調和實施的能力,主要由學生自行設計和組織活動,特別注重探索和研究的過程。針對綜合性學習這一特點,在教學《晏子使楚》這篇課文時,我請學生自行設計和組織活動。這篇課文的特點是可以進行分角色朗讀,也可以進行課本劇的表演。在表演過程中,學生把握住了晏子和楚王的神態、語言、動作,揣摩了他們的心理活動,把人物表演得很逼真。雖然不能像專業演員那樣技藝高超,但是他們演得很投入、很認真,積極性特別高。在擔當角色、參與表演的過程中,學生不知不覺受到了教育,達到了語文學習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重視實踐性,「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
語文綜合性學習作為同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相並列的一個項目,也必須與學生生活結合。例如,在低年段學生中開展「生活中的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低年段學生識字量很大,為了增強識字的趣味性,加大識字量,鞏固已認識的字,我們讓學生認自己在生活中見過的字。如食品包裝紙、同學的名字、商店名稱、學慣用品、路牌站台上的字。利用身邊的語文學習資源,學生養成時時識字、處處識字的意識,及向人人學字的習慣。在高年段學生中開展搜集廣告語、網路語言、店名門牌、產品說明書的活動,選擇一個主題,分組完成。學生進入生活中的語文世界後發現,原來生活中語文是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只要我們走進社會,關注生活,就會發現生活中的語文是活生生的,在生活中學習語文,其樂無窮。只有生活中的語文才如此的鮮活生動、豐富多彩。
四、落實課後實踐性作業,進行綜合性學習活動
綜合性學習要突出學生的自主性,重視學生主動參與的過程。現行小學語文教材在課文後新增了一些實踐性作業,體現了《課程標准》中提出的「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的思想。讓學生在實踐中談一談、說一說、想一想、寫一寫、演一演、問一問、查一查、畫一畫、做一做、找一找,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運用新知識、新理念去理解、解決各種實際問題,從而增長知識,增加才幹。
總之,綜合性學習的內容和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它沒有現成的教材、案例,靠的是執教者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為學生提供學習的空間、時間,引導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創新語文學習的內容、形式和渠道,使他們在廣闊的時空里學語文、用語文,開闊視野,豐富知識,砥礪能力,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⑥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綜合實踐活動

綜合實踐活動是一種以學生的經驗與生活為核心的實踐性課 程,是以活動為基本形式、以實踐為主要環節、以綜合為重要特徵, 與學生自身生活、社會生活和時代發展緊密聯系的一門課程.小學語 文綜合性學習就是一種綜合性的實踐活動,它是以生活為源泉、實踐 為根基、綜合為特徵、全面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為目標的學科綜合實 踐活動.綜合性學習是新課改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小學語文課程中一 項嶄新的教學形式. 《語文課程標准》將「綜合性學習」與 「識字與 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並列,共同組成了語文學習內 、 、 、 容的五大板塊.它體現著新課改的精神,將成為引導語文教學改革的 亮點. 關鍵詞:綜合性實踐活動、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新課改、研究性、 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是一種綜合性的實踐活動, 是新課改的 一個重要內容,是小學語文課程中一項嶄新的教學形式.它依據 學生所學習的語文知識為基礎, 結合學生的實踐經驗和知識能力 水平,根據社會和科技發展的需要,以培養學生終身發展的綜合 素養為目標,指導學生圍繞某一課題積極開展社會研究性的學 習. 《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 》對第三學段「綜合性學習」提 出具體的目標要求是:1 為解決與學習和生活相關的問題,利用 圖書館、網路等信息資源獲取資料,嘗試寫簡單的研究報告.2、 策劃簡單的校園活動和社會活動, 對所策劃的主題進行討論和分 析,學寫活動計劃和活動總結.3、對自己身邊的、大家共同關 注的問題,或電視、電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組織討論、 專題演講, 學習辨別是非善惡.4、初步了解查找資料、運用資料的基本方 法.那麼,如何有效地在小學高年級開展語文綜合性實踐活動課 呢, 我在這里結合五年級上冊的綜合性學習的內容談一下我的一 些看法與認識. 五年級上冊第五組教材《遨遊漢字王國》 ,這是一種全新的 教材形式——獨立的綜合性學習單元.教材對「綜合性學習」的 內容、呈現特點,及具體的目標都有了較大的變化:從過去的與 課文、口語交際、習作及單元主題的整合發展到既有整合,又有 分離而獨立為一個單元組.無疑,這是對《課標》重視「綜合性 學習」的最好詮釋.對於這種新型課程,學生在進行綜合性學習 時所採取的方式必須要走出傳統的學習方式的藩籬. 但是在實踐 中, 學生往往缺乏綜合性學習的意識或者還沒建構綜合性學習的 方法;同時,教師也還沒有在綜合性學習這方面進行深入研究, 沒有積累相關的經驗, 所有的這些現狀都必然影響這一課程形態 的正常進行,同時對老師的教學提出了更大的挑戰. 在這一單元綜合性學習活動中, 教材內容和教材的編排形式 上都有許多不同於以往教材的特點,教師必須明確這些特點、充 分把握教材,做好與之相適應的教學安排,才能實施正確的教學 策略. 這個單元主體部分包括兩個綜合性學習主題活動——「有 趣的漢字」和「我愛你,漢字」 .單元的導語是全組學習的綱領, 為我們指出了漢字的三個特點: 歷史悠久 2、 1、 使用人口最多 3、 書法是獨特的藝術,又緊接著提出了綜合性學習的三個任務:1、 感受漢字的神奇有趣 2、了解漢字文化 3、為純潔漢字做些實事. 完成每一個活動都要以學習閱讀資料為先導, 但閱讀資料和一般 的課文不同,在教學中不能以學習閱讀資料為主,而要把閱讀資 料作為學生搜集、查找相關材料的例子,利用閱讀資料的學習為 開展活動做一個引領. 「有趣的漢字」這個板塊的重點是讓學生 感受漢字的有趣和神奇.教材建議開展的活動有:搜集和編寫字 謎,開展猜謎活動;查找利用漢字諧音特點的古詩、歇後語、對 聯或笑話;搜集有關漢字來歷的資料. 「閱讀材料」是圍繞著活 動提供的,分為字謎、有趣的諧音、漢字的來歷三個部分.字謎 是中國特有的文字游戲形式.教材提供了一些字謎範例,有文字 謎、畫謎、動作謎,學生會很有興趣.通過猜字謎,學生可以體 會到漢字是音、形、義的結合體,漢字的字型往往表示一定的意 義.學生在搜集使用諧音的文字作品中,可以進一步感受漢字的 有趣. 教材提供的運用諧音的傳統語文形式, 有歇後語、 笑話等. 《倉頡造字》是一個傳說,介紹了漢字的來歷.學生閱讀這個傳 說,並講講這個故事,可以從中了解到漢字的歷史非常久遠,最 早的漢字是從模擬事物的形狀開始創造的.「冊」「典」「刪」 《 、 、 的來歷》是一篇有關漢字知識的短文.它告訴我們,我國歷史上 曾經很長一段時間在竹子和木頭上寫字, 「冊、典、刪」三個字 和這段歷史有關.從這三個字可以舉一反三:漢字是一種表意文 字,如果我們明白了一些漢字的來歷,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字義, 識記字形. 「我愛你,漢字」這個板塊,重點是讓學生會初步認識漢 字蘊含著豐富的文化,但也面臨著如何正確、規范地使用漢字的 現實問題.建議開展的活動主要有:初步了解漢字演變的歷史; 欣賞和學習漢字書法;通過搜集有關錯別字的笑話、社會用字調 查等,認識錯別字造成的危害,自覺規范地使用漢字. 「閱讀材 料」分漢字的演變、錯別字的危害、 漢字書法欣賞三個部分. 《漢 字的演變》以「日、月、車、馬」四個字為例,顯示幾千年來漢 字的演變過程.從這四個字的發展變化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漢字 有著悠久的歷史,漢字的字形逐漸趨向簡約.讀讀《甲骨文的發 現》 ,我們可以知道,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甲骨文是我國現存的 最早的文字,距今已有四五千年了. 《一點值萬金》是一件真實 的事,講由於一「點」之差使價值 18 萬的塑料袋成為一堆廢品, 警示我們要防止錯別字.目前街頭招牌、廣告、電視上的錯別字 相當多, 《街頭錯別字》的照片就是一個例子.以此為例,引導 學生去調查社會用字,為純潔祖國的語言文字出一點力. 《贊漢 字》 《書法作品欣賞》 和 分別用文字和圖片的形式表現漢字之美. 《贊漢字》用凝練的四言句式,概括了篆、隸、行、楷、草等不 同的字體特點, 贊美了漢字書法藝術. 本組最後一篇閱讀材料 《我 愛你,中國的漢字》是當代作家劉湛秋的一篇文情並茂的散文. 在作者眼裡,一個個漢字「像一群活潑可愛的孩子在紙上玩笑嬉 戲,像一朵朵美麗多姿的鮮花愉悅你的眼睛」 .作者覺得每個字 都有不同的風韻,而它們在書法家的筆下,更能生發出無窮無盡 的變化.本文語言生動,比喻形象,通過對漢字的贊頌,表達了 強烈的民族自豪感,讀來令人振奮.這篇文章可以讓學生有感情 地朗讀,摘抄自己喜歡的句子,作為本次綜合性學習的小結. 在綜合性學習活動中,教師既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 者,又是學習活動的積極參與者.課程標准關於綜合性學習教學 建議指出: 「綜合性學習應突出學生的自主性,重視學生主動積 極的參與精神,主要由學生自行設計和組織活動,特別注重探索 和研究的過程. 」所以這次綜合性學習活動教學中既要體現綜合 性,又要凸顯學科個性.所以特別要注意: 一、開展有效活動,完善學生能力. 本次綜合性學習的內容雖然都是在語文學科領域的內部, 但 突破了傳統教學的模式,通過猜字謎,搜集有漢字諧音特點的詩 詞、歇後語、對聯,調查街頭錯別字,舉辦書法展覽等活動,讓 學生充分體驗漢字的神奇和有趣. 教材為我們提供了比較廣闊的 空間,我們要充分利用這個空間,讓學生「動」起來,在活動中 綜合學習和運用語文知識,實現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說到 讓學生活動,我們難免會擔心:有些活動城市裡容易開展,教學 資源豐富的地區容易開展,農村和邊遠地區做起來就會有困難. 好在教材的彈性相當大,教材提示的活動,不必全部去做,可以 根據地區和學校實際選做幾項. 比如調查招牌廣告等社會用字的 活動,在農村開展起來有困難,可以改成調查自己和班上同學習 作中的錯別字.教材為我們提供了活動的基本材料.如猜字謎、 搜集諧音歇後語等, 資料缺乏的學校可以用教材上的材料作為主 要活動內容. 二、突出學生的自主性.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 「綜合性學習應突出學生的自主性, 重視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精神,主要由學生自行設計和組織活 動. 」這是綜合性學習與普通單元教學上重要的差別.教材的提 示是: 「我們可以自由組成小組,討論可以從哪些方面了解漢 字……活動結束以後,我們可以用多種方式展示活動的成果. 」 「自主性」 的一個重要內涵, 就是要學會分析和判斷, 學會選擇. 這對一個人的一生來說都是極為重要的綜合能力. 學生自由組成 小組,小組同學一起商量開展哪幾項活動,怎樣開展以及用什麼 形式呈現學習的成果等,是鍛煉自主與合作能力的極好機會.值 得注意的是,小學生畢竟年齡較小,又是初次開展時間較長的綜 合性學習,要避免放任自流.教師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條件,就適 合開展哪些活動、 不適合開展哪些活動, 積極地向學生提出建議. 例如, 「辦一個書法展覽」 ,如果當地有書法展覽,可以組織學生 去參觀;如果學校里學生、教師、家長中有書法好的,可以請他 們提供作品,舉辦展覽;如果班上喜歡書法的同學很多,也可以 辦班級書法展.這些需要教師作通盤的考慮.教師對學生自由組 合小組的過程以及小組的活動進展,要及時了解和關注. 三、不可忽略探究過程. 從目前的教學情況開看,教師對知識形成以後的「實踐」相 當重視:設計多種練習讓學生鞏固,聯系生活實際組織活動,包 括課外實踐活動, 而對知識形成以前的探究性實踐活動卻重視得 不夠.比較多的情況是,教師匆忙導入新課,盡快得出結論,學 生沒有經歷理解、感受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皮亞傑的認知結 構理論認為,個體的認識起因於主體對客體的不斷同化、順應和 平衡.在皮亞傑看來, 「復制的真理只能算半個真理」 ,真正理解 一個概念和理論, 就意味著主體對它們的重新探索、 發現和創造, 而不是簡單地接受、重復和記憶.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合作、探 究的學習方式, 在綜合性學習中更能夠得到體現. 在這個單元中, 學生接觸到的有關漢字的材料比較豐富, 我們可以有意識地引導 學生探究,掌握方法和規律.如猜字謎,不能猜出來了就完了, 還要引導學生說說你是怎麼想的,琢磨猜字謎的方法,還可以嘗 試用這些方法編字謎;讀了《 「冊」「典」「刪」的來歷》 、 、 ,知道 了漢字跟我國古代的生活,文化關系密切,可以自己去了解一些 漢字的來歷;從《漢字的演變》表中,可以發現漢字的發展有由 繁到簡的趨勢,離實物形狀越來越遠;再如調查錯別字產生的原 因,研究防止和糾正錯別字的辦法等.其實,研究結果如何並不 重要.重要的是學生參與了,學生的興趣得到了培養.學生在研 究的過程中增長知識,在研究過程中真正的實踐,在研究過程中 使思維活躍,在研究過程中提高了語文素養. 語文綜合性實踐活動,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語文 素養,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等最為有效的途徑,老師、家長、社會 有責任想盡一切辦法為孩子營造合適環境!作為一名語文老師, 只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本著將「活動」與「語文」有機地融為 一體的原則,就能抓住時機,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促進學 生的全面發展

⑦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

教學是實施課程標準的語主渠道如何把課程標准所體現的新的教育理論新的教學策略轉化為教師的教學行為,轉化為實際的教學效果,使學生真有所獲,確有所得,這是教學建議應有回答的問題。《語文課程標准》的教學建議特別提到了,要在教學中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語文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要學生掌握好工具,只靠口耳是不行的。需要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中去自悟,自得,自己去獲得語言能力,自己鍛煉用語言去吸收、去交流、去儲存的本領,對此別人無法代替,也別無捷徑可走。
1、 當前語文教學主要關注的是學生主動參與的程度,教學過程的優化和學習情境的創設,優化課堂結構組合,使課堂結構更加符合課堂教學的自然規律,更加符合教學目標達成的需要,這就決定了學生在語言教學中的語言實踐活動是有目的、有計劃的活動,教師藉助教材,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把學生學習語言的活動,組織在特定的教學過程之中。教師起著組織引導的作用,學生則充分發揮其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2、學生的語言實踐活動又是個性化的活動。語文教學歸根結底是要讓學生自己去掌握理解和運用語言的本領,由於學生學習語言不是從零開始,他們在學齡前期已掌握了大量的語言,有的還會背誦古詩和兒歌,每個學生學習的起點不同,興趣愛好不同,思維特點不同,個性有差異,這些都需要教師善於引導,因材施教,使全體學生都得到發展。
3、學生的語言實踐活動又是一種綜合實踐活動。主要反映在注重字詞句篇基本知識的學習和聽說讀寫基本技能的結合,是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的結合,語文和學生生活的結合,以促進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口、耳、手、腦並用,知行統一。 關於語文的綜合性,《語文課程標准》較之歷屆「大綱」提得更為明確,更有新意。 心理學家索里和特爾福德指出:人是統一的單元,當他有所活動時,是整個人去反應。當一個人的行為模式由於經驗而有變化時,其運動的觀念情感的方面都要發生變化。又指出:人的每一個活動總是程度不同的包含運動觀念和情感的變化。
《語文課程標准》正是從一個新的維度論述語文教學的綜合,主要是:知識與技能。對於語文知識,一要有序,二要有度,三要有的放矢。 有序,即按照學生學習語文的規律,由淺入深地傳授有關語文知識,例如低年級以識字、寫字為重點,有必要讓學生了解一些有關漢字的筆順筆劃、偏旁部首的知識,低中年級讓學生了解一些有關標點符號的知識,5、6年級要求學生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的基本表達方法」閱讀說理性文章,能抓住要點,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面,根據需要搜集信息。 有度即語文教學中傳授語文基礎知識是必要的,但要有度,不能提高要求,不要把知識體系化,不要脫離能力培養去孤立地傳授知識。提倡在學生語言實踐活動中傳授知識,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關注能力的培養。 有的放矢即語文教學中傳授的知識是有明確目的的,不是為了傳授知識而傳授知識,提倡在學生的語言實踐活動中傳授知識,不追求知識系統化,要明確在語文教學中掌握了一定知識不是終極目標,而是為了培養能力,發展能力,健全人格。 過去我們對語文能力的分項研究較多,綜合性研究較少,所以在今後的教學活動中研究聽說讀寫能力之間的關系和聯系,研究字高句篇知識和聽說讀寫能力之間的關系和聯系,及其互補互促的特點和規律。 情感和態度 在語文教學中,情感是一個十分主要因素。因為語言文字除了達言,還有傳情功能。在語文教學中,大多是文質系美的創造。在情感的陶冶中,展開想像,後動思維,從中感受、體會、感悟、理解並獲得一定的語文能力。
閱讀是一實踐活動,所以必然有其起始、發展、高潮、結束的過程,我們關注閱讀教學過程,也就是關注學生讀書的過程,關注閱讀能力形成的過程,關注閱讀中的感知,想像思維過程,關注閱讀中的感悟、體驗、揣摩、領悟的過程,是學生由不懂到懂,由不會到會的過程。 在教學中,雖然教學步驟是致的,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表現卻是千差萬別的思維活動,方式不同,情感活動的一種體現。 在語文教學中,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過程方法是相互滲透,相輔相成的。其中知識、能力是基礎,在一定知識基礎上培養能力,在形成能力的過程中獲取知識方法是知識轉化為能力的中介。
無論是形之於外的動作技能,行為操作,或是隱伏於內的心智活動,都體現在一定教學過程中,在語言實踐活動中產生情感體驗,樹立正確的態度、情感、態度伴隨教學過程又推動教學過程。

⑧ 如何有效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

在新一輪課改中,《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在第三部分「教學建議」中明確指出:「努力改進課堂教學,充分利用學校和社區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機會。」在這里,《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正式把「語文綜合性學習」作為語文學習的重要內容和方式提出來,充分體現了這次語文課程改革的前瞻性。因此,如何使我們的教師掌握新課程背景下的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是擺在我們面前急需解決的一個問題。究竟如何有效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 呢?
一、確定主題,制訂計劃,開展綜合性學習。
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首先要讓學生學會確定研究主題,制訂好實施計劃。而主題的選擇要注重與實際生活的聯系,與自我愛好的聯系。實際上,語文綜合性學習的主題、方案、計劃以及具體實施,最好自始至終由學生自己完成。
高年級學生已具備一定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例如在五年級上冊「遨遊漢字王國」這一綜合性學習中,讓學生瀏覽本組活動提供的閱讀材料的前提下,分組擬訂活動計劃,每組圍繞一個問題,如:搜集字謎、編寫字謎、查找體現漢字諧音特點的古詩、歇後語、對聯、笑話、搜集有關漢字來歷的資料等等,進行分工,人人參與,展開活動。在近一周的實踐活動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同學們展示出了各自勞動所得:有的學生找到了許多著名作家的書法作品以體現漢字的有趣;有的學生摘抄字謎、笑話、歇後語、自編字謎;還有的持更改錯字本記錄了全班同學近一周來的錯字,呼籲同學們消滅錯字;更有的找來了古代漢語想給大家介紹漢字演變的過程,通過手抄報、書法、記錄本、猜一猜、對一對等等形式展現出來了。學生們在參與中感悟,在感悟中提高了交流、合作、探究的能力。
當然,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引導是極為重要的。教師要對每次語文綜合性學習要有一個正確的定位,在此基礎上積極引導學生確定研究主題,制定計劃。
二、成果展示,豐富學習。
每次到了綜合性學習的展示階段,總是學生最激動的時刻。由於有了詳盡的、周密的計劃,綜合性學習開展得有條不紊,熱鬧非凡。特別到了展示階段,我既「命題」——各組必須匯報的學習成果,也進行「自選題」——各組根據自己的優勢,選擇豐富多彩的方式進行展示。例如在五年級下冊「走進信息世界」這一綜合性學習中,同學們就怎樣正確利用電視、網路等媒體的問題展開辯論,題目有《小學生上網聊天好處多還是壞處多》等非常現實的問題。正反雙方辯論激烈,有理有據。又如,在六年級上冊「輕叩詩歌的大門」這一綜合性學習中,學生各學習組必作的展示為——參加「詩歌朗誦會」、「製作書簽」進行活動小結。幾乎每一組都進行了充分的准備,採用朗誦、鑒賞、介紹、評價等等形式與老師、同學分享自己小組的學習成果。在活動過程中,學生語文口語交際能力、創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共同分享了活動的快樂與成功。
這樣的匯報方式,學生很喜歡,因為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長展示自己小組的活動特色,還可以品嘗到一回綜合性學習的成果大餐,了解、吸納別組的學習成果擴充自己的視野,豐富自己的認識。
三、將口語交際、習作融於綜合性學習中 。
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是語文教學的基本訓練要求,綜合性學習的過程就是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過程。在綜合性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任務的不同,把聽說讀寫巧妙地融合到活動中。例如在「走進信息世界」為主題的綜合性學習中,讓學生正確運用所得的信息進行研究,學寫簡單的研究報告。我們開展了「我們與周圍環境」的實踐活動,首先引導學生圍繞本次活動的內容,討論活動的意義、目的、任務;接著指導學生成立調查小組,指定切實可行計劃,明確調查的途徑;然後各小組圍繞一個專題進行調查;最後把調查的結果寫成調查報告、建議書、表揚稿、手抄報等形式展示出來。在活動中各組成員積極投入,深入實踐,發現了許多問題,對我們的環境有了更深的認識。他們寫了《假如我是化工廠廠長》解決了將如何處理化工廠排出的污水問題;寫了《小魚說我要走了》告訴人們要愛護水資源等文章。在這次活動中,學生不僅深層次的學到了調查的方法,鍛煉了寫作的能力,還提高了收集和處理信息資料的能力,懂得了運用各種方式展示調查結果。學生們的語文綜合能力在綜合性學習中得到了提高。
還有,在「輕叩詩歌的大門」綜合性學習中,孩子們在詩海拾貝的實踐過程中,已經有了寫詩的熱情和沖動,很想親自試一試。為了滿足孩子們的這種願望,先帶領學生品析賞讀詩歌《致老鼠》、《爸爸的鼾聲》幾個閱讀材料,孩子們對這兩篇兒童詩特別感興趣,教師還可以准備一些好玩而富有情趣的詩歌,如《雲》、《風》、《雨滴》、傅天琳的《我是男子漢》、英國著名兒童詩人米爾恩的《小山上的風》等,讓孩子們有選擇地品讀朗誦,說說各自的喜歡理由,談談詩歌的創作技巧,品味它們巧妙獨特的構思,漸漸地,孩子們更深的領會到了寫詩的一些小竅門,巧用比喻、妙用擬人、運用誇張、大膽想像、運用假設等。同學們躍躍欲試,大膽創造,同學們寫的詩雖然稚嫩,粗糙,但都發揮了大膽的想像,寫出了童真童趣,抒發了自己的真情實感。我想只要學生勇於創作,樂於抒發即可。他們的能力,他們的水平,一定會隨年齡的增長,知識的增加而不斷提高。
四、綜合性學習重視多角度評價。
綜合性學習的評價應著重考察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新意識,尊重和保護學生自主合作、大膽探究的積極性。因此,語文綜合性學習除了教師的評價之外,更多的要讓學生開展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而且要把它作為主要的評價方式。教師一定要鼓勵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從不同角度進行多樣化的探究,力求使評價成為激發學生參加活動的興趣和學習積極性的手段。實踐證明,語文綜合性學習評價課,不僅是對一次學習活動的比較全面、客觀的評價,更是對所要探究問題的延伸和擴展。
綜合性學習是語文教科書的延伸和重要補充,對語文教科書具有很強的、無可替代的補償作用。如果說教科書注重的是知識,那麼綜合性學習應側重綜合語文能力的形成發展。綜合性學習應來源於生活,從現實生活中汲取營養,綜合性學習是學生多種學科知識、技能以及道德文化涵養、人格養成等多方面的有機結合,是語文實踐活動的高級運用和表現,也是聽說讀寫、思維、想像以及創造性品質的最佳整合方式,是現代社會發展對語文教學的要求,也是語文教學更好地貼近生活的體現。

⑨ 如何有效開展小學語文綜合性實踐活動課

一、巧用形式,「動」中帶「活」。
語文實踐活動課的形式和途徑多種多樣,新穎有趣,如口語交際、節目表演、材料收集、調查研究、辯論會、演講等。有些活動可能只用其中一種,有些活動則需要綜合運用多種方式。我們只要正確把握活動的形式和途徑,鼓勵學生以高度的熱情投入到角色中,手腦並用,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因此,在教學中,一定要注重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動手動口能力,讓每個學生都活起來,動起來。
二、要放手活動,讓學生獨立參與。
教師要相信學生的能力。實踐活動課重在參與。學生只要在教師的正確具體地指導下,積極動手實踐,認真思維,靈活運用,就是一堂成功的課。如上實踐活動課《古詩欣賞》前,學生能夠充分地查閱資料,加以整理並進行深入閱讀。在課堂上,學生拿出自己的勞動成果來相互欣賞品味,或展示朗讀,當獲得同學們的掌聲時,使每個人都有一股自豪感。
三、重視多方整合,提高語文素養
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母語教育的基本特點,第一是有很強的實踐性;第二是語文學習的資源無處不在,語文學習的機會無時不有。語文教育要遵循母語學習的特點和規律,就必須「重視學生的語文實踐」。具體說來,要體現如下「五個相結合」:
(一)學習與實踐相結合。語文教育的基本目標是培養學生運用語文的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語文教育的過程是學生讀寫聽說不斷實踐的過程,是在語文實踐中受到熏陶感染的過程。換句話說,「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為了學生能夠運用語文去實踐,就「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必須注重在語文實踐中學習語文。重視學生的語文實踐,既應注重為實踐而學習,又應注重為學習而實踐,做到「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學習與實踐相交互。
(二)課內與課外相結合。語文課堂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例如:教科書、教學掛圖、工具書、其他圖書、報刊,電影、電視、廣播、網路,報告會、演講會、辯論會、研討會、戲劇表演,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布告欄、報廊、各種標牌廣告,等等。」可謂一切「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國內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成為「語文實踐」的渠道。可以說語文學習的資源無處不在,語文學習的機會無時不有。因此語文教學要注意「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和社區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拓展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機會加強與課外、與生活的聯系和溝通;變讀書、答問單調的形式為課堂上充盈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討論、游戲、表演、展示、欣賞、評價„„讓每個學生動腦、動口、動手,讓同學間有更多交流、合作的機會,使語文實踐活動貫穿於教學的全過程,通過課內外相溝通,使小課堂連著大世界。
(三)感性與理性相結合。盡管學生認得大量的生字,但所認的只是生字卡片,或者是某一字的圖樣,並沒有真正把握這一語言符號的實指意義。這就是理性與感性相脫節。只有通過具體的語文實踐,才能把它們統一起來,交融起來,使理性的抽象的符號與具體的感性的事物對應起來,從而發生關系,發生意義。
(四)過程與結果相結合。母語的掌握和運用,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語文規律的習得、語文實踐能力的培養、語文素養的提升必須來自於大量語文實踐經驗的積累。而且任何知識與觀念的積累、能力的發展和素養的提升都必須經歷一個循環反復的過程

⑩ 怎樣認識語文教學的綜合性

學生的言語實踐活動是一種綜合實踐活動。反映在語文教學上,主要表現為注重字詞句篇基本知識的學習和聽說讀寫基本技能練習相結合,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相結合,語文和學生生活相結合,語文和社會實踐相結合,以促進學生在語文學習活動中口、耳、手、腦並用,知行統一。 關於語文的綜合性,課程標准較之歷屆大綱,提得更為明確,具有新意。 過去,我國中小學課程設計過於注重學科課程,忽視綜合課程和綜合實踐活動,把學生定格在書本世界裡,斷絕了和生活世界的聯系。課程學習強調理論性,忽視實踐性,注重認知,忽視學生個體對客觀世界的體驗、感悟,使課程遠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失去了實踐和應用的價值。學生在書本海洋里徜徉,而根本不去關注周圍世界、祖國前途、人類命運。即使學生在學習期間掌握了一些能力,但由於缺乏綜合實踐,很難適應未來的工作和生活。 過去我們對語文綜合性的理解,主要是就語文作為思想和信息的載體所負載的內容而言,是從語文學科的知識性講的。這也是綜合,只不過是綜合的一個方面。心理學家J·M·索里和C·W·特爾福德指出:「人是統一的單元,當他有所活動時,是整個人在反應……當一個人的行為模式由於經驗而有所變化時,其運動的、觀念的和情感的方面都要發生變化。」又指出:「人的每一活動總是程度不同地包含著運動的、觀念的和情感的變化。」課程標准正是從一個新的維度論述語文教學的更大的綜合,這主要有三個方面。 1.知識與能力 知識是基礎,能力是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逐漸獲得的。傳授知識和培養能力相輔相成。過去語文教學偏重知識傳授,把語文教材分解成若干個知識點,並形成自認為很嚴密的知識體系。這種做法,導致語法術語、文學概念、文章作法等充塞課堂,導致閱讀教學中的繁瑣分析,作文教學則大講「開頭幾法」「過渡幾法」「結尾幾法」等所謂謀篇布局的知識,使語文教學耗時多而成效少。 對於語文知識,一要有序,二要有度,三是要明確語文教學的終極目的不是讓學生掌握一定的知識,而是為了培養能力、發展智力、健全人格。 有序。即按照學生學習語文的規律,由淺入深地傳授有關知識。例如,低年級以識字、寫字為重點,有必要讓學生了解一些有關漢字的筆順筆畫、偏旁部首的知識;低、中年段要讓學生了解一些有關標點符號的知識;五、六年級要求學生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敘述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面;7-9年級要求學生在閱讀中了解敘述、描寫、說明、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了解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樣式,了解詞的基本分類、短語和單句的基本結構;等等。 有度。語文教學中傳授語文基礎知識是必要的,但要有度,不能拔高要求,不要把知識體系化,不要脫離能力培養去孤立地傳授知識。提倡在學生言語實踐活動中傳授知識,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關注能力的培養。這樣,知識就是動態的、活的、有用的,否則就是靜止的、僵化的、無用的。 過去我們對語文能力的分項研究比較多,綜合性研究比較少。今後應在綜合性學習活動中研究聽說讀寫能力之間的關系,研究字詞句篇知識和聽說讀寫能力之間的關系及其互補互促的特點和規律。 2.情感與態度 過去,我們對此不夠重視。從理論上講,學生對語文的情感和態度對學習語文至關重要。不可設想,一個對語文情感冷漠、態度消極的學生可以學好語文。然而,在實際工作中,學生對課程的情感和態度被排除在教學關注范圍之外,既無針對性的培養,又無科學性的檢測,更無實效性的成果。 相對而言,知識、能力是基礎。學生在認知過程和能力形成的過程中,必然伴隨著情緒體驗和價值判斷,從而產生積極的或消極的態度。所謂「端正學習態度」,試問,態度從何而來?是靠老師的要求嗎?是靠抽象說教嗎?態度是內在的心理需求,是學生對語文發生了興趣、產生了積極的情緒體驗之後自然形成的,而非單純外在的表態。 在語文教學中,情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因為語言文字,除了達意,還有傳情的功能。語文教材大多是文質兼美的選文,課文里既有鮮明生動的形象,又凝聚著強烈的感情,滲透著深刻的理性。學生從認知入手,藉助形象,引發感情,在感情的陶冶中,展開想像,啟動思維,從中感受、體會、感悟、理解並獲得一定的語文能力。 由情感驅動、引發情感共鳴,從而產生物我兩忘、如痴如醉的境界,反過來也可以深化認識。這既是一種認知的把握方式,也是一種感情的把握方式。如尼·阿·德米特里耶娃所說,是「通過情感的嚮往,通過情緒來完成的。這種情緒以不可抗拒的支配力量,抓住人的整個心靈,並且發生在順序地展開的邏輯思維之前,往往預定著思維和意志的方向(即也決定著道德行為)」。 當然,這種情感共鳴、物我兩忘的境界,並不是每篇課文都能出現,也不是整堂課自始至終都會保持。但是,這種現象在語文教學中並不少見,尤其是學習文學性課文時容易發生。此時,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態度、意願都化為生命的激情,這是語文教學中一個新的美的境界。 3.過程和方法 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產生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等,都產生於一定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知識能力的實際及其生理心理特點、教學的目的要求決定教學過程的安排和教學策略的選擇,而教學過程的設計和教學策略的選擇又反映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能力和教學個性,同時也反映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情感和態度。 在教學中,雖然教學過程是統一的,教學步驟是一致的,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表現卻是千差萬別的。思維活動的方式不同,情感活動的樣式各異,意志活動的強弱也不一樣。教師不宜以自己的思想去束縛或代替學生的思想,以自己的思維模式去規范和限制學生的思維活動,不要過早地去追求統一的認識、統一的結論,應允許不同的認識和認識的不同水平的同時存在。在語文教學中,學生認識上的參差不齊是正常的。勉強讓後進生靠攏優秀生,或讓優秀生降低到後進生水平都是不恰當的。所謂的「統一認識」也是虛偽的、脆弱的。因為任何認識都離不開個體的知識和經驗,離不開個體的思維方法和習慣,離不開個體的心理能力。那種認為統一的材料必然產生統一的認識的觀點是忽視學生主觀能動性的機械唯物主義的觀點。「統一」掩蓋了學生個體認識的差異性,沖淡了學生的認識過程,所以課程標准明確指出:「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 為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和歷次教學大綱一樣,課程標准明確提出提倡啟發式教學;和歷次教學大綱不一樣,把「討論式教學」提到應有的地位。 關於「討論式」,以高年級為宜,但在低、中年級嘗試進行一些合作討論的練習活動也是允許的。現在小組合作研討的樣式在許多學校盛行。學生同桌兩人或前後桌四人一起討論,作為一種「合作學習」的雛形,對於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以及口語交際能力、探究能力是有益的。其中,關鍵的問題是:學生討論的問題從何而來,是教師從主觀願望出發硬塞給學生的,還是來自學生、是學生急於釋疑求解的問題?在教學中,學生對課文常常會從不同角度提出各式各樣的問題,如果老師善於梳理,提出一個或兩個帶有共性的問題,同樣會引起學生的興趣。否則,由於學生思路突然分岔,加之時間太短,來不及組織內部語言,更談不上去聽取別人的發言,討論就會流於形式。 由於語文課程的目標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又由於語文課程具有多重功能,因此,課程標准強調「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強調「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使學生在不同內容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在教學建議中,又提到要「溝通課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和社區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 在學生學習語文的實踐活動中,上述三個方面常常是相輔相成、相互滲透的。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學生以知識為基礎,以學習方法為中介,逐漸獲得正確理解和運用語文的能力(在獲得能力的過程中,也可以獲得知識),並產生情感、激發想像、啟動思維,形成一定的學習態度,所有這一切都體現在教學過程之中。〖你正在瀏覽《老百曉在線》提供的文章〗

閱讀全文

與中小學語文課程如何體現綜合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1022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703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64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350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1181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710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596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965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70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351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325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791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201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202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509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652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98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73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776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