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如何學語文劉朝陽

如何學語文劉朝陽

發布時間:2022-09-03 12:20:57

㈠ 怎麼學好語文

語文的學習對每個學生來說都是一件重要的事情,所以我們需要掌握好一些學習的技巧。下面是我為你搜集的相關於怎麼學好語文的方法,希望大家通過這些文字的閱讀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怎麼學好語文

一、學語文最根本的問題

最根本的問題是培養我們自己的文化底蘊。文化底蘊是學好語文的基礎,只有文化底蘊豐富了,以後才能夠做到對學習各種閱讀訓練材料、寫作指導之類的東西遊刃有餘。因此,一要多讀一些史、傳、文摘之類的書,多看一些現代科學、技術、文學、藝術之類的著作。但是僅僅多讀多看效果並不十分理想,還必須要把學習到的知識有機地組織起來。當讀了一定數量的書後,我們的眼界便開闊了,思考問題也全面了,於是文化底蘊便開始豐富了。二要重視讀史、(包括社會發展史、文學史、科學史等)讀傳、讀文摘,這樣收獲會很大。讀史,可以增長我們的才、學、識;讀傳,可以讓我們時時感到一位歷史偉人的精神力量,明確自己的人生之路該怎麼走;讀文摘,可以讓我們學會如何取捨。我們注意到有許多學生買了許多介紹培養閱讀能力,提高寫作水平的書,讀書時抄抄寫寫、錄文斷句。不可否認這對學習語文有一定的幫助,但這是遠遠不夠的,重要的是提高我們的文化底蘊。

二、學習語文的六步法

(1)了解。看課文、看注釋、看課後的“思考與練習”,看單元知識和訓練,了解了這些信息後,對單篇課文和整個單元就有了一個初步的印象和全面的了解。

(2)查相關的背景知識和掃除文字障礙。

(3)獨立思考。重要的是根據提示、文章、練習題進行思考。如提示的內容是否真懂了,文章主題的概括、層次的劃分、段意的歸納、句子的理解、寫作特色的分析等問題能否解決,課後習題能否回答。那些基礎知識扎實、自學習慣好、自學能力強、有鑽研精神的同學,在“思考”方面要適當地自我要求高一些。

(4)批註。就是在不懂的地方標上符號。如不懂之處用“?”,重點之處用“※”,課前自學批的字,最好用鉛筆,聽課後批的字可用鋼筆寫,以免時間一久,將自己的見解和老師的觀點搞混了。

(5)質疑。就是對文章的見解、修辭手法、表達方法等提出疑問,這是成為一個批判型學習者的第一步,學生只有成為一個批判型學習者,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例如在《三國演義》、《水滸傳》等古典小說中有許多將對將的單獨拼殺,同學們就應該想一想這可能嗎?如果不可能,作者又為什麼這么寫?

(6)記錄。就是做好讀書筆記。

三、總結學習要點,濃縮知識精華。例如:

1.記敘文的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發展、結果。

2.說明文的要素:對象及特徵、說明順序、方法、語言和觀點的連接。

3.議論文的要素:論點、論據、論證。

4.文章的表達方式:記敘、說明、議論、描寫、抒情。

5.修辭的方法:比喻、擬人、誇張、排比、對偶、反復、設問、反問、對比等。

6.人物描寫的方法:外貌、語言、動作、心理描寫。

7.詞的分類:實詞,名詞、動詞、形容詞、量詞、代詞。虛詞,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擬聲詞。

8.短語分類:並列短語、偏正短語、動賓短語、動補短語、主謂短語等。

9.句子六種成分的位置順序:主、謂、賓、定、狀、補。

四、固定讀書時間的重要性。

學習語文應該是一件輕松的學習活動。學習語文其實不用刻意去學習,它靠的是日積月累和逐漸的積淀。每天固定地拿出一些時間進行閱讀和寫作十分重要。當閱讀和寫作成為習慣後,任何一位同學都會對“語文”產生興趣,並發展成“愛好”的。久之您的文化底蘊就會越來越深。

五、打牢語文基礎。

從古至今,幾乎每一個學生都是從學習語文入門,開始“學習”的。語文是其它所有學科的基礎,數、理、化、史、地、哲等各門學科都離不開對文字的理解。因此同學們必須要打牢語文基礎,語文方面的基礎知識涉及的范圍非常廣泛,學好語文不能靠臨時突擊,要靠平時重視基礎知識的掌握,多積累,多歸納,才能做到“厚積薄發”。文學基礎知識非常廣泛,有語音、文字、詞語、句子、篇章、標點符號、修辭手法、文學常識、古代文學常識、作家作品、詩詞鑒賞、語法應用等,這些知識都要做到分別掌握,方法是多讀、多寫、多摘錄、多歸納。

六、要講究學習效果。

主要是樹立端正的學習態度和採取正確的學習方法,明確學習的目的,制定學習計劃。端正學習態度,在學習語文這門學科中是極為重要的,平時多請教老師,多與同學討論,多進行探究,都有利於提高學習效率。同學們還要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多研究別人的學習經驗,探索出適合自己風格的學習方法。特別要重視語感培養、知識的歸納和累積知識之間的聯系等等。

學好語文的攻略一

一、 集合法

就是把含有相同特點的詞語集合在一起,進行積累掌握的方法。

1、 可以把含有相同部分的詞語集合在一起,如:天長地久、天高地厚、天昏地暗等,都是以“天”字開頭。

2、 可以把用反義片語成的詞語集合在一起,如:聲東擊西、大驚小怪、出生入死等。

3、 可以把重疊的詞語(我們學過的aabb式)集合在一起積累,如:浩浩盪盪、冒冒失失、隱隱約約、家家戶戶等。

二、 接龍法

就是把一詞的詞尾同另一詞的詞頭接起來的積累詞語的一種方法。如:光明正大——大同小異——異曲同工——工工整整……這種方法還有利於培養積累詞語的興趣,寓學於游戲之中,這也是我和媽媽最愛做的游戲之一。

用這些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掌握、積累更多的詞語,同學們都來試一試吧!

第一就是“打破沙鍋問到底”。

其實,我也不是太聰明的人。可是,我在課上有不會的問題就喜歡向老師請教。有時,班裡的同學都會的問題我還不明白,老師就不厭其煩地再講,直到我明白為止。但有時題目很簡單,可我不會的題我從來的不問老師,而是回家問姐姐。總之就是搞清楚為止。

第二就是“自信”。

我是一個非常自信的人。平時遇到了“攔路虎”從來都不向它屈服。實在不會的,我就在心裡對自己說:“我一定要堅持到底,這道題一定會有答案的。”一分鍾、二分鍾、半個小時過去了,答案還是沒出來,可我不放棄。漸漸地,就算出來了。

學好語文的攻略二

一、系統學習法

只有系統的學習才能打牢自己的知識根基,形成較為完整的知識架構,形成聯系緊密、調動迅速的知識網路,才能有在此基礎上的對知識的運用自如,才能有創造和創新。

我們現行的小學、初中、高中語文教材在現時說來,就是一套比較系統的教材。語文學習首先就要把這套教材學習好,掌握好,利用好。這個完整的知識系統需要靠自己的努力、老師的引導、同學的切磋,一個長期的過程才能掌握好。這個系統的學習事我們整個語文學習最主要的內容。

其次,其他各科的教材也都自有它們完整的系統,對其他各科知識系統的掌握其實也都是語文學習的內容。語文學習的內容是無所不包的,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語文學習的內容和整個學習的內容相等。

另外,你還可以系統地讀一些書,以期對某一科、某一類有完整的系統的了解。例如系統讀一些歷史的、哲學的等等方面的書。

這樣長期以來,你才能有深厚的語文功底,深厚的文化底蘊。閱讀,洞明一切;寫作,有思想,有文采。你首先有系統學習的意識、意向,然後有系統學習的行動,才能達到理想的目標。

二、零打碎敲法

語文學習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需要在生活中、學習中不斷的積累。因此,你可以利用生活中的零碎的時間去學習,看一點,記一點;同時積累一些零碎的知識,在不經意中建造自己知識的高塔。魯迅先生就善於翻覽,各門各類的書都翻一下,隨時隨地積累自己有用的知識。“要知學問難,在乎點滴勤”,“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微小的量的積累,會帶來質的飛躍。對於語文學科來說,只有知識的廣博積累,才有語文聽說讀寫能力的提高;只有學富五年,才能才高八斗。

做生活的有心人,做語文學習的有心人,用零打碎敲的學習方法,可以把語文學習變成非常有趣味的事情。當人們很隨意地學習東西的時候,依著自己的興趣學東西的時候,學習的時候,學習從來都是樂事。

學好語文的攻略三

一.重視教材、預習到位

在經過中考之後,都有這樣一個感悟,語文學科分數的區分度不高,差別不大,很多人認為翻來覆去的研習課本,沒有多大用處,又有人聽說高考語文以課外內容為主,以知識的牽移和運用為重點,課本學不學好不重要,不需要全力投入。殊不知,這些想法是很幼稚的,我們即將使用的教科書體現了一定的教學目標,對高考起一定的導向作用,它雖不等於全部的出題內容,但卻是個範本,是個窗口,通過這個窗口學到知識規律是重點,通過大量純正優美的文學作品提高審美情趣是難點。這確實需要同學們在思想上重視它,在實踐中琢磨切磋。

二.精積細累、咬文嚼字

從高一就達到一個共識,文科的學習方法唯有兩字——積累。語文知識廣博,短時間里絕難有大的突破。而盲目的摘抄積累是不行的,必須要仔細、要反復、要記牢。舉個例子:要能順利地讀懂淺易的文言文,就必須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逐漸積累有關文言實詞、虛詞的知識,這樣才能具備從同一實詞或虛詞的若干義項中選擇它在上下文語境中應取義項的能力。又如:為保證普通話的順利推行,高考每年堅持在第一題中考查漢語語音。對於那些多音字、同音字,你是否做好應試的准備了?

三.動腦動手、相輔相成

所謂動腦動手就是勤思考、多練習。易於思考,樂於表達。我們所用的新教材基本有兩個特點:一是選作教材的編著理念相對超前,道德說教相對減少,而人文因素相對增加;二除課本之外,還有讀本,閱讀量較大。可見語文學習的外延等於生活的外延。同學們不要做人雲亦雲的“復印機”的角色,要有自己的思維方式,留意日常生活中時代感強的事件,廣泛涉獵名家著作,讓聽說讀寫發揮到極致,真正實現語文學科重基礎、重能力、重應用的導向。

㈡ 怎樣學好語文

鏈接:

提取碼:qped

通過童話、寓言、兒歌等內容,力圖從孩子發展領域所涉及的記憶力、語言表達能力、數學思維能力、邏輯推理能力、空間知覺能力、創造力、觀察力、注意力等方面為孩子將來學好語文打基礎。希望這份文件可以幫助到您和您的孩子。

㈢ 怎樣學好語文

語文,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科,需要有學習興趣,好的學習習慣等都是很重要的。有人感到學習語文很吃力,我想主要是由於沒有掌握正確的方法,沒有擁有一把打開語文之門的金鑰匙。

學好語文,要注意培養 學習興趣,養成好的學習習慣,積累學習方法,增強學習能力等。我希望當你讀完這篇「爛文」後,能為你的語文之路,墊石鋪地,為你的語文大廈添磚加瓦,為你學習鋪上一條通天大道。

對語文學習感興趣,就為你的語文學習奠定了最堅實的基礎。無論做任何事,興趣是最重要的。兩千年前的「文聖」孔子就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句話正說明了「好」、「樂」對於一個人對某種事物的追求,可以說是精神支柱,朋友,如果你現在暫時對語文,並不感興趣,沒關系,你可以從「0」開始。培養興趣,可以去背誦,抄錄一些精彩的片斷,富有哲理的名人名言,以及課外知識都可以。這樣,慢慢積累,在某一天,你會突然發現,原來當一個才多識廣,知識淵博的學者就是如此容易。你還可以參加一些關於語文方面的活動,比如演講、徵文等等。愛因斯坦說過:「在學校里和生活中,工作的最重要的動機是工作中的樂趣,是工作獲得結果時的樂趣,以及對這種結果社會價值的認識。」正如剛才說的,你可以參加社交活動,那有人便會問了,如果贏了,當然會使我們鬥志高昂,興趣更濃烈,而相反,則會挫傷我們的積極性,對語文反感,那豈不是適得其反嗎?我可以肯定回答:「不會的」。這樣看你如何認識結果的價值。正如所說,會信心百倍去學好語文,如果失敗了,可以自我檢討,是哪裡做得不好,「挫折是強人的一筆巨大財富,弱者的萬丈深淵」,你可以想想,正因為發現了缺陷,我們才會去彌補,才會做得更好。學習興趣是基礎的話,好的學習習慣,則是一位技藝超群的建築師。

學習習慣的好壞,直接關繫到你學習質量的好壞。葉聖陶認為:「從小學老師到大學教授,他們的任務就是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幫助學生養成政治方面文化科學方面的良好習慣」。由這句話我們至少可以看到好的習慣的重要性,其實好的習慣,主要還是靠自己去養成的。農村有句俗語是這樣說的「習慣成自然」如果你堅持一個好的學習習慣,久而久之,則會成為雷打不動的「自然」。那怎樣養成好的學習習慣,我們可以從學習實踐中,文章作品中去領會。《禮記》中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就是一個好的學習習慣,我們可以把它慢慢融入我們的學習之中。「學而不思則罔 ,思而不學則殆」,則又給我們敲響要「學」「思」結合的警鍾。「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有許多的名人對學習做出了總結,我們不妨一試(但不可盲目)。其實,更重要的是要我們從學習中去總結,比如說,在一個幽靜的地方,我們不妨坐下靜靜心,默默想想散文、名言之類,不但更能愉悅心情,而且還增深了印象。如果說好的學習習慣是一位獨具匠心的建築師,那好的學習方法則是精美實用的建築材料。

說學習方法,其實與學習習慣有許多交叉之處,比如:抄錄精彩片段,吟誦古詩,隨時寫下精彩瞬間,等等都是好的學習方法。語文學習重要的就是積累與運用,上面的那些方法都是積累的重要手段。我們運用語文知識可以說是包羅萬象,可用在諸方面,譬如:社交、寫作、演講……無不與我們密切相關,有人學習語文很有一套,但運用時卻是茶壺里裝餃子——倒不出來。其實學的目的就是用,這是綱。由於方法因人而異,我就不多討論了!我相信親愛的朋友你定會有錦囊妙計的。好的學習習慣,興趣很濃,方法很對,若沒有語文學習能力那還是無濟無事。

學習能力是漸漸培養和積累的。有人說魯迅的文章很難懂,其實就是因為沒有找到突破口,我們理解一句話一定要聯系當時的時代背景,及上下文語境,這樣你才會將難題迎刃而解。學習 要重識基礎能力鞏固,首先要謹記一些寫法、修辭及符號的用意,只有這樣堅實的基礎,才可去拔高。「欲速則不達」學習能力的培養並非一日之功,需要你的恆心。

上述皆為鄙人愚見,多為淺薄之言,其實每人都有他的一本經,都有一套未發掘的(有的當然發現了)學習秘籍。

朋友,當你看完這篇文章後,掩卷沉思時,希望能使你有所受益。為語文功底差的人,改變現狀,為功底好的人錦上添花。

㈣ 如何學語文

語文應該怎樣教、怎樣學?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首先弄清為什麼要教語文、學語文這個更基本的問題。語文學科究竟是一門什麼樣的學科呢?它既不是語言學,也不是文字學;既不是思想政治教育課,也不是文學理論、文學創作、文學批評和鑒賞課。然而,語文學科與它們都有關系,不但如此,語文還聯系著廣闊的現實生活,聯系著悠久的文化傳統乃至一個民族的生態、心理、風俗習慣、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和行為特徵等等。

語言是一個民族長期生存和發展的產物,又是這個民族繼續生存和發展的根基;母語對於增強民族的凝聚力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很難想像,一個不熱愛自己的語言、不能充分發揮和享受母語的巨大潛力和無窮魅力、不懂得珍惜祖國語言這一寶貴遺產並使她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健康發展、不斷煥發奪目光彩的民族,會是一個多麼沒出息的民族!然而,母語的這一重要功能因其隱蔽性長期性而沒有得到人們應有的重視,下面的日常經驗和現象又進一步蒙蔽了人們的雙眼,那就是——

除了白痴,兒童在入學前就已經能夠用母語自由交談。那些語文學得並不好甚至根本沒怎麼學過語文的人照樣能說會道甚至還能舞文弄墨。報刊書籍的泛濫已讓你應接不暇,更有鋪天蓋地的音像製品叫你眼花繚亂,至於現代傳播手段則完全可以讓一個文盲坐在一方小小熒屏前盡情領略世界各地風土人情:從海灣風雲到東南亞金融危機,從總統緋聞到賽場縱橫,從非常男女到快樂大本營,從宰相劉羅鍋到美乳霜減肥茶……於是乎,在當今話語爆炸的時代,似乎人人都變得有知識有文化。一個研究清史的博導,在戲說乾隆和慈禧,大談康熙皇帝下江南和雍正王朝時,完全可能不及一個小學畢業的農村婦女;一個文化人類學專家在酒色文化、麻將文化、減肥文化、隱私文化的閑聊神侃中,恐怕會目瞪口呆自嘆弗如!

識文斷字似乎沒什麼了不起了,知識也不再是高深的東西,文化則蛻變為飯後茶餘的消遣。獲取「知識」,提高「文化」水平的途徑實在是太多了,讀書人的優越感盪然無存。如果現在還有什麼人以「我讀過《史記》讀過《紅樓夢》讀過莎士比亞讀過黑格爾讀過弗洛伊德」來炫耀於人的話,恐怕會被笑掉大牙的。

為什麼要學語文?在斯文掃地的今天,在一切都庸俗化、商品化、功利化的文化環境里,在喧囂浮躁、雲譎波詭的時代氛圍中。我要說,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才更要學語文。

不能僅僅在工具性層次上界定語文學科的性質,也不宜在聽說讀寫的一般能力層次上描述語文學科的功能。語文的價值在於,經由語言文字而通向人類精神文化的寶庫。書籍是全人類的營養品,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里的「書籍」當然不是指任何一本書。一個人不應該長期滿足於閱讀通俗讀物,愛因斯坦說,我們應該讀讀優秀的古典作品。古典作品是一個民族心路歷程的折射,由於沒有或較少受到商業文明的漸染,而保留了較多清明而深邃的思想,體現了對人類命運的終極關懷,這些作品對於患有「近視症」「多動症」「麻木症」「妄想症」的現代人無疑是一副難得的清醒劑和鎮靜劑。

古人講:「一日不讀書,則語言無味,面目可憎。」又說:「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可見,讀書並非為了眼前的功利目的,而是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需要。學習語文的過程正是思想意識、道德情操、人格精神、人文素養的不斷培育和提升的過程。讀書人之於文盲,不僅在於他們認得字,能讀書,更在於他們能通過讀書而知道越來越多的道理,增長越來越多的智慧,培養起真正屬人的性情。「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這「幾希」就是人類具有良知,能夠同情,並且有求進步的願望。達爾文稱良知為「人類一切本能中之最高貴者」,這種本能比它種本能更足以使人類區別於別種動物。摩耳說:「在高尚的人中,一切本能都服從良知的命令——責任發言時,一切私慾都啞口無言了。」他又說:「凡人都是同胞。我們都來自相同的生命的源泉,我們都同樣的易感受苦痛,同樣的有弱點,走入同樣的最後命運……現在的世界是一灰色的世界,我們就算不互相為難,也還有不少的憂慮——如飢餓、火災、地震、風浪、疾病、死亡等等。我們應當互相信託,互相親愛,互相同情和扶助,忍耐和寬容。」努力培養這樣的感情,就是個人最重要的進步,也是人類最偉大的進步。

毛澤東教導我們說:「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盡管不同的人對「向上」有不同的理解,但我們始終堅信,任何物質和技術的進步,如果不能同時伴隨著人性的進步,就必然使人越來越淪為感性和知性的奴隸。現代人並不比古人更有智慧,古人思考過的許多問題,如生與死、義與利、天與人、善與惡等等,現代人並沒有解決,反而更加混亂更加曖昧。科學技術的發展,物質條件的改善並沒有給現代人帶來多少幸福。有著數千年文明歷史的人類,其精神究竟進步了多少?其品性究竟發展了多少?人類將走向何方?還能走多遠?這些問題應該成為時時抽打現代人靈魂的鞭子。

為什麼要對廣大青少年進行語文教育和教學?就是要讓他們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會讀書;求發展,求進步。不從人性發展、人類進步這樣的高度來認識語文學科的性質和功能,就難以把握語文教育的命脈,難以樹立正確的語文教育思想,也就不能使沸沸揚揚的語文教學改革走向深入。社會各界對語文教學的聲討,語文界內部喋喋不休的爭吵,語文教師滿腹辛酸,學生叫苦不迭……語文,這一本應充滿無窮魅力的學科,怎麼走到今天這一步的?我們可以而且應該做點兒什麼了。

㈤ 如何學好語文

剛升入初中的孩子一下子對第一場考試有點蒙圈,因為考查面還是和小學一樣,分基礎、閱讀、寫作三大塊,而考查點的廣度與深度不一樣了。因此,學好初中語文除了上課認真聽,作業認真做之外,還要注意以下五點:

五、考試要總結。

1.每次考試後,都要認真總結得失。最好寫成一份報告似的,分析做題時的狀態,失分的原因,以待下一次更好。

2.找到薄弱點,一次集中突破一個。目前初中語文的考點各地的要求不一樣,但大框架大方向是一樣的,是考查孩子的語文素養。基礎薄弱的,就攻克基礎,包括:字的音、義、形;詞語的理解;古詩詞填空;成語的運用;語病的修改;文言詞義;名著題。閱讀薄弱,就攻克閱讀難關。

㈥ 怎樣學好語文,考好語文

語文的特點主要有三:一是開放性。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相等,生活的任何內容都離不開語文,只要有意識地學習,在生活的任何場合都可以學到語文。因而語文具有最便於自學的突出特點。二是情感性。「文章不是無情物。」不僅文章,就連我們民族的文字也個個充滿著感情色彩。教師帶著感情教,才有可能教好;學生帶著感情學,才有可能學好。離開了感情因素去單純地學知識,是導致學生對語文厭學的重要原因之一。三是靈活性。語文學科的知識體系不像其他學科那樣呈現線形或鏈條形排列,而是螺旋式上升。因而語文學習的循序漸進、由淺入深,不是很嚴格的,是相對而言的。根據上述特點,學語文不能搞自我封閉,不能機械死板地學。要把閱讀與寫作結合起來,把課內學習與課外學習溝通起來,把學習內容與生活感受融匯起來。自己帶著感情領悟了的東西、與自己的生活感受交融了東西,才真正是自己的東西。我們不是都有這樣的體會嗎?

學語文還必須多讀多背多寫,自己不讀不背不寫,光聽老師講得天花亂墜,是學不好語文的。認真聽講是重要的,但自己動口動手動腦更重要。要培養自己對知識和書籍的渴望。學會對課文進行速讀、細讀、研讀,精彩的篇章一定要能夠背誦;課外要廣泛瀏覽各種書籍和報紙雜志,並學會從電視、廣播、網路上獲取信息。要學會有條有理地做筆記,堅持不懈地記日記,有感而發地寫文章,生活活潑地開展各種活動,還要關注社會生活。

希望大家能樹立正確的學習目的,掌握基本的學習方法,從現在開始,長期堅持,以日積月累之功,收水到渠成之效。

㈦ 怎樣才能學好語文

1.語文學習在於平時積累,學語文首先需要多讀多記,多讀好書,如四大名著之類的,再把你覺著優美的語句摘抄下來。它是一個量變引起質變的過程,其次要學會理解與感悟,用心去品味中國的語言文字,與你的現實生活相聯系,引發你內心的共鳴。。然後是提高寫作能力,多進行練筆,最後是提高口語表達能力。2.學語文最基本的四種能力就是聽說讀寫,而要想把語文學好,聽和讀是突破口。語文能力差的同學可以多讀一些語文相關材料,比如作文素材、故事、小說【魯迅的書籍就很不錯】等,擴大閱讀面,多背一些好句好段。語文字詞及基礎知識在於積累,短時間成績沒有提高不要急,堅持下去就會有豁然開朗的一天。3.語文學習不要死記硬背,不是背會了就能做對題目,理解了才是最重要的。每一個字詞以及成語都要在理解的基礎上去記憶才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是閱讀題目,更要學會理解和歸納。4.至於寫作,也是學語文必須具備的一種能力。語文作文占很大分值比例,所以平時學語文不能忽視寫作這一塊。練筆可以先進行模仿與仿寫,多背誦或改寫經典段落,寫完多進行修改,多請老師指點等。

㈧ 如何有效學習語文

多誦讀,可以形成語感,也是培養語文素養的基本功之一。多背記,背誦經典文章、名言佳句,從而積累寫作素材。

多見識,超越課堂,走進社會生活,通過觀察、調查、訪談、上網、閱讀、思考等多種途徑,搜集生活中的材料。多寫作,可以養成寫日記的習慣,培養觀察能力、思考能力、文字表達能力和自我反省能力。

簡介

語文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的一門重點教學科目,其教學的內容是語言文化,其運行的形式也是語言文化。語文能力是學習其他學科和科學的基礎,也是一門重要的人文社會科學,是人們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具有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特點。

《語文》也是中國的學校等教育機構開設的一門主要學科,中國語文教科書一般講授的是中國通用語言文字(即漢語文)。

㈨ 怎樣學習語文

怎樣學習語文,這是方法問題。掌握正確、科學的語文學習方法,越早越好,最遲也要在剛上初中時就懂得和掌握。剛上初中的學生,年齡小,語文老師有責任、有義務告訴他們怎樣學習語文,並要求他們照著去做。令人遺憾的是,許多語文老師沒有盡到這個責任和義務(也許連他們自己也不明白呢),學生便只好在「黑暗中摸索」。結果呢?悟性好一點兒的,還學得差不多,大部分人卻白白地浪費掉許多寶貴的光陰,失去了學習語文的最佳時機。如果有人初中畢業上了高中,還不會學習語文,那麼他還會浪費掉更多的寶貴的光陰,失去更多的學習時機,就很危險了,他可能一輩子都掌握不了語文這個工具。下面我們就開始談這個問題。
一個人要真正獲得較強的語文能力,一般有兩個途徑:一個是「習得」,一個是「學得」。所謂「習得」,是指通過學習者自己讀背、領悟、寫作而獲得。所謂「學得」,是指在語文課堂上經過語文老師指導學習而獲得。在「習得」和「學得」兩者之中,「習得」是主要的,是內因;「學得」是外因,它只對「習得」起推進作用。我們這樣來理解兩者的關系,是符合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的。結合個體語文實踐來看,也可以證明我們的理解是不錯的。過去許多著名作家、文章高手,沒有經過學校教育,沒有專門的語文老師指導,只是靠自己不斷地讀背、領悟而吸收,又靠自己不斷地練習寫作,不是也成功了嗎?可見「習得」的重要,這是大家必須明白的。如此說來,也許有人要問:既然這樣,學校開設語文課干什麼?要語文老師干什麼?不開設語文課,你們語文老師不是就失業了嗎?我說,不是這個道理。學校不是怕語文老師失業才開設語文課的,而是為了讓學生更好、更快地學習語文才開設語文課、聘請語文老師的。語文能力的自然「習得」雖然是主要的,起決定作用的,但它又是非系統的,良莠混雜的,緩慢的;而在此基礎上,如果經過語文老師專門指導,就可以使學生少走彎路或不走彎路,從而快速而有效地掌握語文這種工具,這便是外因「學得」的作用。語文學習中「習得」和「學得」的關系就是這樣:「習得」是基礎,是主體;「學得」是幫助,是推進器。
然而,現代語文教育恰恰在這一點上違背了內因和外因的辯證關系,「學得」占據了統治地位,忽視「習得」甚至乾脆放棄它。其典型表現是:從小學三年級起,語文課堂上就以老師講解分析為主,很少讓學生讀背課文,校園里幾乎聽不到琅琅的讀書聲。一篇課文學完了,許多學生連讀都讀不下去,只記得幾條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寫作特點等,就這些還不是自己思考領悟出來的,而是老師講出來的。這種以「學得」沖淡乃至代替「習得」的做法造成的後果怎樣呢?學生的閱讀能力沒有了,寫作能力也沒有了,使整個語文教育歸於失敗。
由以上分析可見,學習語文尤其是要學好語文,就要遵循語文學習的客觀規律,違背了規律就必然會受到懲罰。下面我著重談三點。
一、重視讀背
為什麼語文學習要重視讀背呢?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記憶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礎。所以,學習任何東西,首先總是要記住它。數理化學習是這樣,語文學習尤其是這樣。記不住,頭腦里沒有語言感性材料,就談不上理解和運用。古人雲:「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又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可見讀背的重要。古代私塾教育非常重視讀背,讓學生「口而誦,心而惟」,在語言積累中牢牢把握住漢語言的特點,領悟其遣詞造句的規則,可以說深得語言學習的真諦。那時在硬性讀背的戒尺下,不也培養出了大量的儒生嗎?幼童牙牙學語,並沒有人對他進行什麼語法分析,他們不是也學會了說話嗎?現代語文教育家葉聖陶、呂叔湘、張志公和現代著名作家魯迅、巴金、冰心等人,也都反復強調過語言學習中記憶的重要性。如巴金在回憶他學習生涯和創作的關系時說,我過去有幾百篇文章儲存在腦子里,雖然我對其中任何一篇都沒有仔細分析研究過,卻使我懂得了語言是怎麼一回事,文章是怎麼一回事。通過讀背,能習得語言規則,說話寫文章便自然文從字順;通過讀背,能領悟文章的體式做法,寫出的文章自然就合體合式;通過讀背,語言積累豐富了,能啟發思維和智慧,從而創造性地運用語言。冰心老人說:積累語言,像銀行的摺子一樣,儲蓄得越多,支取才會越多。現在的許多中學生寫作文感到語言貧乏,像擠牙膏皮一樣擠不出來,就是讀背的東西太少。這和幾十年來我們的語文教學強調分析理解而不重視背誦記憶有很大關系。要知道,剛上初中的孩子,機械記憶力很強,趁這時多讀一點好文章,會終身受用。如果一時不大理解,沒關系,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經驗的豐富和思想水平的提高,慢慢就會理解的。如果等到長大以後再去背誦,那就失去了記憶的最佳時機。而多年來的語文教學卻總是說「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從不說 「在記憶的基礎上理解」。實際上,理解和記憶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是一個學習過程的兩個方面。記憶的同時也在理解,理解的同時也在記憶,只有經過這樣多次反復,語言能力才能逐漸得到提高。
關於要重視讀背的道理我們就講這些,希望能引起同學們注意。這里再補充談兩點。第一點,讀背之前要做必要的准備。可以從兩方面准備:一是通過查字典弄清楚生字的讀音,尤其要注意多音字。能快速地查出某個字,能根據字義快速地判斷多音字在具體詞語中的讀音,是很重要的一項語文基本功。二是對較長的句子要研究分析,正確把握句中停頓,不要讀破句。第二點,一般情況下,課文無論長短,都要求熟讀。篇幅短小、文質兼美的精品文章要背誦,長文章中的精彩句子和段落也要能背誦。這是在積累精美語言,是提高自己言語水準的重要途徑。此外,讀時要用普通話,不要用土話方言,盡量讀准字音;讀時要有感情投入,進到文章的意境中去,不能像小和尚念經那樣有口無心。
二、重視自悟
從本質上看,語言學習有很強的實踐性,因此語文教學必須讓學生自己通過反復誦讀課文去體味、涵詠,從而達到自悟,融會貫通;教師只能在精要處點撥一下,不可越俎代庖。魯迅先生說,孩子學說話時什麼也沒有,「只是通過不斷的聽取、記住、分析、比較,終於懂得每個詞的意義」,講的就是語言學習要靠自悟。而長期以來的語文教學卻反其道而行之,以教師的講解分析代替學生的體驗感悟。課堂上,教師口若懸河,講得有聲有色;學生正襟危坐,聽得津津有味。下了課,如果問那些段落大意、主題思想、寫作特點等是怎樣從課文里得出的,學生大多茫然不知。任何能力都只能靠實踐培養,而不能靠他人傳授,語言的感悟能力自然也不例外。
對文章語言、內容、寫法上的感悟有「自在」和「自為」之分。「自在」的感悟建立在讀背的基礎上。記住了,才能進一步理解感悟;沒有記住,理解感悟就落空了。例如你接觸到某一個陌生的詞語,當時你雖然通過查詞典理解了它的意思,卻沒有記住,那麼這個詞語還不屬於你,臨到要用它時你無從「提取」;如果你對這個詞語當時不太理解,但卻記住了,以後又在不同場合多次接觸它,那麼你就會逐漸理解而應用它了。句子的感悟也是一樣的道理,文章讀得多了,對語言的感受能力(既語感)就強,針對具體的某一句話,你不用作語法分析就能判斷其正誤。整篇文章的感悟也是如此,某一類的文章讀得多了,你自然會悟出這類文章的大體「規矩」,知道該怎麼寫,不該怎麼寫,文體感自然就有了。「自在」的感悟純粹是潛移默化的,沒有什麼技巧,但卻是最普遍的,經常的。我們在上面之所以特別強調讀背,其主要原因就是它是「自在」感悟的基礎。
"自為」的感悟是一種有意識的理解、體會、領悟和欣賞活動,是一個從內容到形式,再由形式到內容的循環往復、不斷加深理解的過程。從內容方面說,要弄清寫了什麼人、什麼事,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或觀點,它包括理解語句、概括段意、歸納中心等環節。從形式方面說,要弄清文章是運用怎樣的寫作方法來表達內容的,它包括結構層次的安排,表達方式的選擇等環節。
先說理解語句。比如你碰到一個生詞,去查詞典感知它的意義;如果這個詞是多義詞,你還得結合詞典中的釋義和例句,准確判斷這個詞在句子中的意思。帶著問題經常查詞典是一種好習慣,它可以使你對詞語意義的把握更准確,更全面,比「自在」的感悟要可靠得多。如果詞典上所列的義項你覺得都不合適,哪一個用在句子中都不行,這時就要考慮這個詞的語境義了。推測詞語的語境義要仔細看詞語所在句子的上下文,從詞典上的某一義項出發,合理引申,結論才可能是正確的。比如《記念劉和珍君》有這樣一段話:「在四十餘被害的青年之中,劉和珍是我的學生。學生雲者,我向來這樣想,這樣說,現在卻覺得有些躊躇了,我應該對她奉獻我的悲哀與尊敬。她不是『苟活到現在的我』的學生,是為了中國而死的中國的青年。」其中「雲者」舊課本沒有注釋,新課本注釋為:「助詞,表示提頓,以引起下文。」但這個注釋是錯誤的。因為它如果表示提示和停頓,就沒有實在的意義,後面的兩個「這樣」就落不到實處,無可指代了——「學生,我向來這樣想,這樣說」不成話,根本無法理解。那麼,「雲者」究竟當如何解釋呢?我們現在來研究一下。查詞典,「雲者」查不到,那我們分別查「雲」和「者」,發現《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上說它們都可以作語氣助詞,我們就試著當語氣助詞來解釋。先放到句子中,在把句子放到上下文中考慮:「學生雲者」,作者「向來」有此看法,不僅「這樣想」,而且「這樣說」,現在卻對它發生懷疑了;懷疑之後,便徹底改變態度,認為不應該那樣看待學生,「應該對她奉獻我的悲哀與尊敬」。可見,「學生雲者」表達了一種和「悲哀與尊敬」相反的看法,即輕視、瞧不起。那麼,「雲者」就相當於現代漢語的雙音節語氣詞「而已」、「罷了」,有把對象往小誇張的意味。學生而已,言下之意非常明顯:他們幼稚、單純,閱歷淺,人生體驗不深,參不透現實人生,覺悟不高,如此等等。這樣,文意就豁然貫通了,證明我們的這個推斷是基本合理的。如果有人能想到魯迅一貫嚴於解剖自己,或者查了呂叔湘的《文言虛字》,知道其中解釋「雲爾」有「而已」這一義項,就更可以堅信我們的推斷是錯不到哪裡去的。
理解句子,尤其要把它放在上下文中仔細體會、揣摩,合理推斷,才能准確把握句意,仍以《記念劉和珍君》為例。文章開頭一部分有這樣一段話:「這是我所知道的,凡我所編輯的期刊,大概是因為往往有始無終之故罷,銷行一向就甚為寥落,然而在這樣的生活艱難中,毅然預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有人認為其中的「生活艱難」是指劉和珍而言,其實也是錯的,應該指作者自己。文章還有這樣一句話:「中國軍人的屠戮婦嬰的偉績,八國聯軍的懲創學生的武功,不幸全被這幾縷血痕抹殺了。」有人認為這個句子是說段祺瑞執政府製造的「三•一八」慘案,比歷史上的中外殺人者更殘暴野蠻,其實也不對,因為把它放到上下文中文意不通。這個句子是說中外殺人者的殘酷屠殺鎮壓在三個女子的偉大精神面前顯得極為渺小,以至於被抹殺了,句意仍是贊揚中國的女性。由於時間關系,這兩個問題不能詳細討論,有興趣的同學下去可以研究一下。
理解句子還要注意到修辭。學修辭,不能僅僅滿足於知道幾種修辭格,也不能把重點放在修辭手法的辨析上,重要的是要理解修辭作用。不同的修辭格具有不同的修辭效果。如比喻可使語言生動形象、通俗易懂,誇張可以突出事物特徵,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偶句使文句整齊,散句使文意流動;排比使文章增加一瀉千里的氣勢,反復使文章產生一唱三嘆的節奏;巧用口語,文章自有活潑之趣,點綴寫文言成分,文章會有古雅之風。學修辭,還應注重詞語和句子的推敲、錘煉、選擇。如「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錢」,一個「排」字,多麼准確、富有表現力!再如魯迅寫淪為乞丐的祥林嫂:「內中一個破碗,空的。」為什麼不說「內中一個空破碗」呢?原來這樣寫,「空」字處於定語的位置,不能突出強調祥林嫂連飯也沒有討著的可憐處境;現在把它後置,它就由原來的定語變成了謂語,很醒目,從而突出強調了它。
再說概括段意和歸納中心。概括段意,應理清段內層次,根據段落內容的不同特點,採用不同的方法。有的段有點明段意的中心句,它一般在段首,有時在段中或段尾,只要把它摘出來就是段意。有的段沒有中心句,那就要把段中的意思概括為簡明的話。如果段中的幾層意思有主次之分,那麼概括就要選取主要的,略去次要的;如果幾層意思是並列的,那就把幾個意思聯結歸納出一個主要意思;如果幾層意思是遞進的,那就摘取最後歸納的意思。歸納中心,也要根據不同文章的不同情況,採取不同的方法。有的議論文、說明文的標題,就是中心,或文中有表明論點或說明對象、范圍的句子,它也就是中心。記敘文一般不直接寫明中心,這就需要我們自己去分析概括,方法是把全文的段意連貫起來,加以綜合概括,指出作者的立場、觀點、感情等。
最後說形式方面的結構層次和表達方式。結構層次的理解一般從開頭和結尾、過渡和照應、段落和層次三方面入手。文章開頭往往揭示中心或確定基調,結尾則深化中心,或啟發思考。過渡一般安排在文章各部分需要連接、各層意思需要轉換的地方,或用過渡段,或用過渡句,或用過渡詞語。照應是對前文內容的關照和呼應,一般有照應句。段落層次的劃分要著眼於全文,分析文章各段之間的區別和聯系,把聯系緊密、意思相近的段落劃歸為一個層次;還可有意識地去找過渡性話語,以幫助劃分。表達方式的選擇大體因文體而定。一般來說,記敘文主要用敘述和描寫,間或有少量的議論和直接抒情;議論文主要用議論和敘述,不用描寫和抒情;說明文主要用敘述和說明,一般不用描寫、議論和抒情。
總之,長期堅持「自為」的感悟文章,即有意識地、自覺地從內容和形式兩方面多問幾個「為什麼」,就會很快懂得如何寫文章,寫出的文章就不會走樣。相反,如果一味指望老師分析講解,自己光記住現成結論,那是沒有任何意義和作用的,既體會不到閱讀的快樂,也絲毫不能提高語文能力。多年來我們的語文教學忽視學生自覺感悟文章,而代之以老師的講解灌輸,這樣做造成的嚴重後果,是有目共睹的。正是因鑒於此,新語文教學大綱特別強調學生學習語文要做到6個字,即「自主、探究、合作」。
三、重視寫作
前面我們所講的重視讀背、重視自悟,只要切實做到了,並且堅持了三到五年,那麼寫文章的語言運用、體式結構等,可以說都不會有多大的問題,隨意寫去,文章都中規中矩。下面我主要談寫作上的另外兩個問題。
一是要重視積累寫作素材。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做飯要有米面,蓋房子要有磚頭水泥,寫文章就要有材料。材料要靠積累,平時多讀書報,注意搜集材料,寫作時就不用發愁了。積累材料,尤其要強調一個「新」字。新材料可使文章增強時代感和針對性,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如果總是用一些老掉牙的材料,說到身殘志堅就是保爾•柯察金、司馬遷、張海迪,說到刻苦學習就是居里夫人、陳景潤,那樣的文章誰看了都不會喜歡。新材料從哪裡來?從電視、報紙、互聯網上來。這就要求同學們平時多留心大眾傳媒,做生活的有心人。材料搞到手以後,還要對它思考分析,看它說明了什麼問題,蘊涵了什麼道理。這樣,寫作時你就會把它用到合適的地方。這一步工作很重要,沒有它,寫作時你就想不到要用它;即使想到了,臨時才思考分析,就會耽擱時間,尤其是在考試的時候。
二是要養成自己修改的習慣。一般情況下,人們寫文章都是先在腦子里有個大體安排,如按照什麼思路去寫,材料如何組織等,不可能把每一個問題都想清楚了,把每一句話都想好了才動筆去寫。所以文章草稿寫成後,一定要認真多讀幾遍。通過讀,你就會發現哪些意思沒有講到,應該補充進去;哪些意思重復了,應該把它刪掉;哪些詞語用得不準確,哪些說法不夠妥當,應該改正過來;如果思路不太清楚,還要調整文章結構。同學們必須明白,修改文章是寫文章的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好文章都是自己改出來的,不是別人改出來的。寫文章,一定要樹立「精品」意識,自己想方設法把文章改好,就像母親希望她的孩子聰明、漂亮、健康一樣。誰如果不去認真修改自己的文章,那麼可以肯定地說,他一輩子都不會寫出一篇好文章。現在的許多中學生卻不明白這個道理。動筆之前不認真構思,想一段寫一段,想到哪裡就寫到哪裡,湊夠七八百字就算完成任務了。這樣的文章肯定不像文章的樣子。建築工蓋房子要有圖紙,就是小孩子做玩具也要想好做成什麼樣子,寫文章怎麼能不認真構思呢?就是這樣不成樣子的文章,寫完後還懶得去看,作文本繳上去就萬事大吉了,指望老師給他修改,豈不知老師哪裡有那麼多的時間給每一位同學詳批細改呢?退一萬步說,即使老師不吃飯不休息,給每一位同學都詳批細改了,也並不起多大作用,因為這裡面沒有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最後談談學習文言文的問題。文言文也好,現代文也罷,它們都是文章,所以學習方法有許多相通的地方,如都要重視讀背,重視自悟。不同的是語體,一個是文言,一個是白話,所以學習文言文的主要任務是掃除語言障礙,首先你要搞清楚它每句話的意思。這涉及到要大量積累文言實詞,弄清它在文中的意義;懂得常見虛詞的一般用法;掌握一些特殊句式和固定結構等。
學習文言實詞,要注意以下幾點。
(1)古字通假。所謂「通假」,是指古書上有些音同或音近的字可以借用的現象。如「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其中的「畔」如果當田界的意義解釋,顯然不通,它就是通假字,通「叛」,意思是背叛。通假的規律是「同(近)音代替」,所以我們辨識它的方法是:當看到某字按字義來理解句子解釋不通,就推測某一與這個字音同或音近的能解釋得通的另一個字,原字就可能是這個字的通假字。這樣推測之後,再查查工具書或其它文獻證明一下,就可以確定我們的推測是否正確。
(2)古義和今義。文言和白話有繼承和發展的關系。這種關系表現在詞義上,像「山」、「水」等基本詞彙意義一般都保留了下來,古今相同,對我們學習文言文沒有什麼妨礙;像「崩(稱天子死)」、「社稷(國家)」等一些白話已經不用的詞彙,通過查字典就可以明白,問題也不大;至關重要、不能掉以輕心的是那些字形相同而意義用法不同的詞,尤其是差別細微、容易被忽略的詞。如「得錢千五百,乃去」,其中「去」是離開某地的意思,不是現代義到某地去。「去」的這個意義至今還在成語中保留著,如「揚長而去」、「拂袖而去」。再如「勸學」的「勸」,是鼓勵、勸勉的意思,不是現代義規勸、勸說。「勸學」是勉勵人們學習,不是勸止人們學習。同樣,古代的「勸農」、「勸桑」也是鼓勵農耕和蠶桑。像「去」、「勸」這種情況,反映出古今詞義在意義上的差異。再比如「垂頭而睡」的「睡」(打瞌睡),「同心之言,其臭如蘭」的「臭」(泛指一般氣味兒),「汪然出涕」的「涕」(眼淚),則反映出古今詞義在范圍上的差異;「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身分低微,出身鄙野),「謗譏於市朝」中的「謗譏」(公開批評,委婉諷刺),則反映出古今詞義在感情色彩上的差異。
(3)同形異義。有些詞語,古今文字相同,但意義不同。如「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中的「無論」,意思是不必說,「無」和「論」是兩個單音詞,不能理解為現代的表示條件關系的連詞。再如「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中的「犧牲」,指古代祭祀用的豬、牛、羊等祭品,不能理解為現代義為正義事業而死。古今同形異義在文言文中數量不少,學習時要特別注意,防止以今釋古。
(4)偏義詞。文言文中還有一些偏義詞,也應該注意。如「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中的「異同」,只有「異」義,沒有「同」義。對這類偏義詞,要結合句子來理解。偏義詞其實現代漢語也有,如「窗戶」偏指窗,「人物」偏指人,「忘記」偏指忘,「干凈」偏指凈。
(5)名詞、動詞、形容詞的變性活用。請看下面的例子:
A.左右欲刃相如。
B.爾欲吳王我乎?
C.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
D.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於前。
以上各句都是名詞的活用。A句「左右」、「刃」、「相如」乍一看都是名詞,句子缺少謂語。這時,我們就要考慮中間的那個「刃」是否活用為動詞,因為如果它是動詞,那麼前面的「左右」可以是主語,後面的「相如」可以是賓語,主、謂、賓恰好構成一個句子。根據名詞活用為動詞的特點,這個動詞的意義同原來名詞的意義相關,「刃」的名詞意義是刀鋒,作用是殺,所以這里的「刃」就是動詞「殺」的意思。這樣整個句子的意思就弄清楚了,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秦王手下的人想殺了藺相如。」 B句中的「吳王」活用為使動詞,「吳王我」意思是使我成為吳王。名詞活用為使動詞,它同賓語不構成支配與被支配的關系,而是主語客觀上使賓語成為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辨識這種名詞的活用,第一步跟A句一樣,先判斷它是否活用為動詞,第二步再判斷名詞活用為動詞後與賓語有沒有支配與被支配的關系,有則活用為一般動詞,沒有則考慮按活用為使動詞理解能否解釋得通,如果能通,就說明理解對了。C句中的「賓客」活用為意動詞,「賓客其父」意思是把他的父親看作賓客一樣。名詞活用為意動詞,它同賓語也不構成支配與被支配的關系,而是主語主觀上把賓語看承這個名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辨識這種名詞的活用,方法和B句一樣。總之,判斷一個名詞活用為一般動詞,還是活用為使動詞或意動詞,首先看它與賓語有沒有支配關系,有則是一般動詞,沒有則是使動詞或意動詞。其次,依靠上下文,從語義上分析,如果是「使賓語怎麼樣」,則為使動詞;如果是「認為賓語怎麼樣」,則為意動詞。D句中的「犬」是名詞作狀語,它用在動詞「坐」之前,表示行為的狀態,「犬坐」意思是像狗一樣蹲著。現代漢語只有時間、處所名詞可以直接作狀語,古代漢語則不受此限制,任何名詞都可以作狀語。動詞的活用包括活用為名詞(如「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活用為使動詞(如「項伯殺人,臣活之」)、活用為為動詞(如「公子患之」)、活用為對動詞(如「既泣之三日,乃誓療之」),形容詞的活用包括活用為名詞(如「披堅執銳」)、活用為一般動詞(如「素善留侯張良」)、活用為使動詞(如「公子從車騎,虛左」)、活用為意動詞(如「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希望同學們在老師的幫助下,真正理解弄通。由於時間關系,這里不能詳細說明。
學習文言虛詞,要求了解常見文言虛詞的用法。常見的文言虛詞不到40個,數量很少。建議同學們以詞為綱,系統整理,即把每一個虛詞的各種用法都列出來,每種用法後面附上例句。抽空翻開看一看,記一記。比如:「狐謂狼曰:『羊肉其鮮美乎?君其有意,叼其一而啖之,得飽其口福。』」這個句子中的四個「其」字,用法是不相同的。前一個是副詞,相當於「大概」;第二個是連詞,相當於「如果」;第三個是代詞,相當於「其中的」;第四個也是代詞,相當於「我們的」。當然,「其」還有其他用法,如作為副詞,還表示命令祈使和反問,請同學們自己找出例句。
學習文言文還要了解常見的特殊句式和固定格式。文言文中的判斷句、被動句、疑問句一般用什麼方法來表示,賓語前置、定語後置都有哪幾種形式(賓語前置分動詞的賓語前置和介詞「以」的賓語前置兩種,前者又分疑問句中的代詞賓語前置、否定句中的代詞賓語前置和用「之」、「是」把賓語提前三種情況;定語後置的形式有:中心詞+定語+者,中心詞+之+定語+者,中心詞+之+定語),這些都要在學習時弄清楚,這里就不談了。文言文中還有一些固定格式,如「孰與」、「特……耳」、「得無……耶」等,也要記住如何翻譯。如「孰與」是「與……孰」的緊縮,翻譯為「(甲)和(乙)相比,誰(或哪個)怎麼樣」;「特……耳」翻譯為「不過(或只是)……罷了(或而已)」。《晏子使楚》中這一句話:「今民在齊不盜,入楚則盜,得無楚之水使民善盜耶?」其中的「得無……耶」表委婉的推測語氣,一般翻譯為「恐怕……吧」。這個格式我們在《促織》中學過(「得無教我獵蟲所耶」),如果你當時記住了它,翻譯這個句子就不會有什麼問題了。這個句子翻譯為:「現在老百姓在齊國不偷竊,到了楚國卻偷竊,恐怕是楚國的水土使老百姓喜歡偷竊吧?」
總之,學習文言文,和學習現代文一樣,也要提高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除了讀背而外,還要主動鑽研,運用語法知識分析研究,不能光等著老師來講,自己被動接受。現在同學們手中都有參考書。如何使用它,效果是不一樣的,甚至大相徑庭。會使用,就有益處;不會使用,反而有害。就拿學習文言文來說吧,如果你在鑽研之後,想知道自己理解得對不對,這時翻開參考書對照一下,是可以的。發現對了,對你是鼓勵;發現不對,想想為什麼,找找原因。
註:此文是作者為陝西省中學語文特級教師 毛 竹

閱讀全文

與如何學語文劉朝陽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101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697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635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34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117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705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59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958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7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346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321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78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200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2015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50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646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978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724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770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