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考語文現代文閱讀答題技巧
語文閱讀題方法歸類
一、表達方式:記敘、描寫、抒情、說明、議論
二、表現手法:象徵、對比、烘托、設置懸念、前後呼應、欲揚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聯想、想像、襯托(正襯、反襯)
三、修辭手法:比喻、擬人、誇張、排比、對偶、引用、設問、反問、反復、互文、對比、借代、反語
四、記敘文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五、記敘順序:順敘、倒敘、插敘
六、描寫角度:正面描寫、側面描寫
七、描寫人物的方法:語言、動作、神態、心理、外貌
八、描寫景物的角度:視覺、聽覺、味覺、觸覺
九、描寫景物的方法:動靜結合(以動寫靜)、概括與具體相結合、由遠到近(或由近到遠)
十、描寫(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間接)
十一、敘述方式:概括敘述、細節描寫
十二、說明順序: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
十三、說明方法:舉例子、列數字、打比方、作比較、下定義、分類別、作詮釋、摹狀貌、引用
十四、小說情節四部分: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十五、小說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節、具體環境
十六、環境描寫分為:自然環境、社會環境
十七、議論文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
十八、論據分類為:事實論據、道理論據
十九、論證方法:舉例(或事實)論證、道理論證(有時也叫引用論證)、對比(或正反對比)論證、比喻論證
二十、論證方式:立論、駁論(可反駁論點、論據、論證)
二十一、議論文的文章的結構:總分總、總分、分總;分的部分常常有並列式、遞進式。
二十二、引號的作用:引用;強調;特定稱謂;否定、諷刺、反語
二十三、破折號用法:提示、注釋、總結、遞進、話題轉換、插說。
二十四、其他:
(一)
某句話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開篇點題;渲染氣氛(記敘文、小說),埋下伏筆(記敘文、小說),設置懸念(小說),為下文作輔墊;總領下文;
2、文中:承上啟下;總領下文;總結上文;
3、文末:點明中心(記敘文、小說);深化主題(記敘文、小說);照應開頭(議論文、記敘文、小說)
(二)
修辭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結合句子語境。
1、比喻、擬人:生動形象;
答題格式: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對象+特性。
2、排比:有氣勢、加強語氣、一氣呵成等;
答題格式:強調了+對象+特性
3;設問:引起讀者注意和思考;
答題格式:引起讀者對+對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問:強調,加強語氣等;
4、對比:強調了……突出了……
5、反復:強調了……加強語氣
(三)
句子含義的解答:
這樣的題目,句子中往往有一個詞語或短語用了比喻、對比、借代、象徵等表現方法。答題時,把它們所指的對象揭示出來,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
某句話中某個詞換成另一個行嗎?為什麼?
動詞:不行。因為該詞准確生動具體地寫出了……
形容詞:不行。因為該詞生動形象地描寫了……
副詞(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為該詞准確地說明了……的情況(表程度,表限制,表時間,表范圍等),換了後就變成……,與事實不符。
(五)
一句話中某兩三個詞的順序能否調換?為什麼?
不能。因為(1)與人們認識事物的(由淺入深、由表入里、由現象到本質)規律不一致(2)該詞與上文是一一對應的關系(3)這些詞是遞進關系,環環相扣,不能互換。
(六)
段意的歸納
1.記敘文:回答清楚(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什麼人做什麼事
格式:(時間+地點)+人+事。
2.說明文:回答清楚說明對象是什麼,它的特點是什麼,
格式:說明(介紹)+說明對象+說明內容(特點)
3.議論文:回答清楚議論的問題是什麼,作者的觀點怎樣,
格式:用什麼論證方法證明了(論證了)+論點
這是我找到的,應該很全了..
❷ 中考語文閱讀答題技巧
閱讀理解的技巧和方法網路網盤資源下載
鏈接:
通讀文章,了解主要內容,揣摩中心思想。認真通讀所有題目,理解題意,明確題目的要求。逐條解答,要帶著問題,仔細地閱讀有關內容,認真地思考、組織答案。檢查,看回答是否切題,內容是否完整,語句是否通順,標點是否正確
❸ 中考語文閱讀理解24個滿分秘笈及答題技巧方法
中考語文閱讀理解答題技巧
一、整體感知、快速閱讀的技巧:
(1)瀏覽標題,領悟基本內容:標題有時暗示主旨、有啟迪文章思路的作用、提供答題的方向等。
(2)辨識文體(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散文),分析重點文意。
(3)精讀首尾,揣摩主題思想:首尾往往發現作者所表達的中心。
二、答案來源:
a採摘材料中的原文、關鍵詞語或語句(諸如抓住議論句、抒情句和特殊修辭句、文段中的關鍵形容詞和動詞)。
b提煉篩選主要的,剔除次要的。即先用自己的話或材料中的語句來概括歸納,再加以合並濃縮,留下重點語句。
三、友情提示:
1注意審題,領會出題者意圖,圍繞題目要求作答,防止答非所問。
2辨識文體,根據文體知識作答;答題應有條理、書寫規范。
3遇到開放性或談看法感受的題目必須結合文章的中心意旨(中心論點)來發散,可適當摘錄文中重點語句回答,並盡量結合實際感受、引用的相關名言警句或美文精練概括。
四、文體知識備忘錄:
(一)說明文閱讀
1、明確說明對象:辨析說明對象可以:
a.看文章題目;
b.根據說明語段的內容進行分析概括
2、概括說明內容:事理說明文說明內容一般可概括為:本文主要說明(說明對象)的構造、形態、性質、特點、變化、成因、工作原理、功用等方面。(視具體說明對象的哪些內容而定)
3、明確說明順序: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邏輯順序常見的有:
a.從概括到具體;
b.從整體到局部;
c.從主要到次要;
d.從現象到本質;
e.從原因到結果;
f.從特點到用途。
事理說明文一般都採用邏輯順序的說明順序。
4、明確說明方法:
(1)說明方法:a.下定義(模式:什麼是什麼);b.舉例子;c.作比較;d.列數字;e.打比方;f.分類別;g.列圖表
(2)分析說明方法的作用:a、先指明所用的說明方法;b、再聯系說明內容分析該說明方法說明了事物的哪方面的特徵。
5、說明文語言的准確性答題規范:答:不能刪去,“xx”表示……,去掉後就變成了……影響了說明文語言的准確性。(不符合實際情況或過於絕對化)
6、明確說明文的結構(作為劃分層次的依據):常用的結構模式:總--分、分--總、總--分--總等,事物說明文多用總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並列方式安排。
(二)議論文閱讀
1、找准論點:標題、開頭、篇末、不明顯需精練概括。還可以通過分析論據來找論點。因為論據是證明論點的,分析論據,看它證明的是什麼問題,這個問題就是論點。或者分析題目,有的標題不是論點,而是論證話題,作者對論題的看法就是中心論點。
2、分析論據類型:事實論據、道理論據。考點:補充一個論據;(要緊扣論點,選取真實典型的事例)
3、明確論證方法:舉例論證、道理論證、比喻論證、對比論證、引用論證一般指引用了名人名言做論據的。比喻論證指論證的語句採用了比喻這種修辭手法的。對比論證一般須找出正反兩方面的論述。考點:分析論證的作用:1.指明所用的論證方法;2.分析該論證方法證明了作者的哪個觀點。(一般是本段的中心句(段首)或所採用論證方法的前一句)
4、論證結構:一般結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即引論--本淪--結論)。
5、分析議論文的語言特點(准確性、概括性)
6、議論文一般開頭由某件事、一則名言、寓言故事等生發議論。所以它們的作用是:作為引子,引出論證的話題。
7、議論文常用設問句作過渡,反問句式以示強調。
(1)設問(手法)句的作用:吸引讀者注意,啟發讀者去思考,發人深思。
(2)反問(手法)句的作用:加強語氣,強調作者的觀點,發人深思。
(三)記敘文閱讀:
1記敘的順序:順敘、倒敘、插敘。倒敘:把事情的結局或某個最突出的片段先寫出來,然後寫事情的發生、經過等。倒敘作用:倒敘一般是為了突出中心、使內容集中,對比鮮明、或使敘述有波瀾、或為了造成結構懸念,引人入勝。
2、記敘的線索:一般有:以時間為線索、以事件(某物、地點的轉換、感情的變化、“我”的見聞感受)為線索。
3、記敘的人稱:
(1)第一人稱(以’’我"的口吻展開敘述)寫法的作用:以當事人的身份敘述,使故事顯得真實(作為故事的見證人)、自然、有親切感。
(2)第三人稱寫法不受任何限制,寫起來開闊充分。
(3)第二人稱記敘,最貼近讀者,使人感到特別親切。
4表達方式:記敘、抒情、描寫、說明、議論
5描寫方法:分兩類:人物描寫和環境描寫。
(1)人物描寫:肖像(外貌)、語言(對話)、動作(行動)、神態、心理、正面、側面、細節。何為細節描寫:對人物的肖像、動作、神態等的細微處的具體描寫。
(2)環境描寫的作用:交代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表現人物的身份、地位和活動場所;襯託人物的心情;渲染氣氛。
(3)側面描寫:用他人的反應、與其他人物對比表現人物
6、以寫景抒情為主的記敘文,要理清寫景的順序,找出觀察點(定點觀察或移步換景)。(1)觀察角度:平視(遠視)、仰視、俯視。
(2)觀察的手段:視覺、嗅覺、味覺、觸覺、聽覺。
(3)感受的形式:形、色、聲、香、味、光、感。
7、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間接抒情一般指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
8、品味藝術特色:一般指品味文章(包括品位小說)的構思、布局、表現手法和語言特點。回答時看它的構思是否新穎巧妙;情節是否跌宕起伏;是否運用對比、諷刺、誇張、烘托、以小見大等表現手法;
9、散文特點:形散而神不散。形指結構,神指中心意旨寫作手段: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托物言志的象徵手法。
10、當回答回答文章中某一內容有何作用時可從三個方面考慮,(1)內容方面,如深化主題、強調感情等;
(2)結構方面的,如過渡、呼應等;
(3)語言方面,如引人入勝、生動活潑等。
11、標點符號的作用:
引號:(1)表引用
(2)反語,表諷刺否定
(3)表強調
(4)特指
破折號:(1)表解釋說明
(2)表意思的遞進或轉折
(3)表聲音延長
(4)表插說或中斷。
省略號:(1)表內容的省略
(2)表靜默或思考
(3)表語言的中斷
(4)表說話斷斷續續(5)表話未說完,語意未盡
12、小說三要素:情節、人物、環境小說結構:開端、發展、高潮、結局(有的前有序幕後有尾聲)
13常見寫作方法:象徵、對比、襯托、烘托、反襯、先抑後揚、欲揚先抑、以小見大(小說)、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等。
14語句在文章篇章結構上的作用:總起全文、引出下文、作鋪墊、過渡(承上啟下)、前後照應、首尾呼應、點題、總結全文。
15、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氣氛、烘託人物心情(形象)、點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題(升華主旨、深化中心)
16語言特點評價用詞:准確、生動、形象、通俗易懂、語言簡練、簡潔明了、委婉含蓄、意味深長、富有感染力等。
17、圍繞短文談談自己的看法或體會或感受:答題模式:先用1句話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體會,再用2-3句話談談理由,可以擺事實、講道理、若題目有相關要求,還要結合親身經歷。
中考語文閱讀理解24個滿分秘笈
1)文章開頭的作用
1、引起下文,為下文作鋪墊(記敘文)2、開篇點題,提出中心(中心論點)3、用故事或典故引出論點或論題(說明對象),激起讀者閱讀興趣。
2)文章結尾的作用
1、深化中心,升華感情2、篇末點題,提出中心或中心論點3、總結上文,提出倡議,發出號召
3)一句話或一段話的作用
1、結構上的作用是:總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筆、作鋪墊、承上啟下(過渡)、前後照應、首尾呼應、總結全文、點題、推動情節發展. 2、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氣氛、烘託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點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題(深化中心)。①、充當事實論據,證明前(後)一句話,進而證明中心論點;②充當道理論據,證明前(後)一句話,進而證明中心論點;③說明了前(後)一話(說明事物的特徵)
4)常見寫作方法、表現手法
聯想、想像、象徵、比較、對比、襯托、烘托、反襯、欲揚先抑、先抑後揚、以小見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於物、借物喻人、狀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物抒情、借古喻今、運用典故、直接抒情、動靜結合、虛實結合、正面描寫、側面描寫等。
5)“這”、“它們”等指代什麼
1、一般是往前找,不會超出前三句;2、找到之後,將找到的內容放在指代詞所在句中讀一讀,看是否適合。
6)仿句
1、話題。首先,仿句在話題上要與例句保持一致,做到材料緊扣中心,事例典型合理。如例,畫線句列舉的是“春光里的花”“秋風里的葉”,再依據句末的“永遠伴隨著你”,可以判定仿句應扣住夏、冬兩季的特徵來寫。
2、句式。仿句句式要與例句相同。句式包括陳述句、疑問句、祈使句、感嘆句,主動句、被動句,長句、短句,散句、整句,單句、復句,等等。
3、修辭。仿句時應當運用與例句相同的修辭方法,所以應仔細研讀例句所用的辭格,如比喻、排比、對比、擬人、反復、設問、反問、引用等。
4、結構。仿句的成分組合方式、修飾限制語的構成方式,均應與例句保持一致。
5、表達。仿寫的句子應做到語言通順、用詞得當、簡潔明確,不能出現不合邏輯、牽強附會、淺薄幼稚的說法。
6、色彩。這里“色彩”包括語體色彩和感情色彩。比如例中洋溢著歡快、喜悅的感情,仿句時就不能違背這一點。
7、字數。對於某些仿句題,仿寫時還應注意,字數上應與例句完全相當。
7)語句特色評價
用詞准確、嚴密、生動、形象、深入淺出、通俗易懂、語言簡練、簡潔明了、言簡意賅、富有感染力、節奏感強、委婉含蓄、意味深長、發人深省、寓意深刻、引發閱讀興趣、說理透徹、有說服力
8)限字題的解答
1、根據題目要求作完全准確的表述(此時不要過多地考慮字數的多少);2、對照字數要求進行簡縮:①去除無關緊要的修飾語,②多音節詞改為單音節詞,③用簡稱(尤其是地名)。3、將符合題意和字數要求的句子連起來讀一遍,是否有語病,有,必須修改。要做到句子簡明、完整、通順、明確。
9)擬寫標語題
1、語句必須簡短、精煉;2、可採用以下句式:祈使句、比喻句、排比句、對偶句、對稱句,也可巧妙地應用詩文名句、諺語、歇後語等稍作改動以切合語境。
10)語句作用、含義分析、語句賞析題
1、句中用了關聯詞“雖然……但是……”,這組關聯詞表轉折關系;用了關聯詞“不但……而且……”之類,這類關聯詞表遞進關系,兩者用意都在於強調後者。
2、倒裝句的作用:往往是強調前置(即調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為了強調“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又如“並不見佳,我以為”一句是為旗幟鮮明地強調作者對“雷峰夕照”這一勝景的評價是“並不見佳”。
3、評價、賞析一句話:應從兩個方面入手,先評寫作特色、語言特色,如用了什麼修辭手法、表現手法,語言或生動或優美或講求對稱或准確嚴密或用了動詞、形容詞……再評思想內涵,即闡明這一句表達了什麼觀點,給你什麼感受、啟迪、教育……
4、分析一句話的含義也可從分析關鍵詞入手,著重體會關鍵詞在特定語境中的含義。
5、說明文語段中分析一句話,要緊扣住說明內容、說明對象的特徵和說明文語言的特色(准確、生動)。
6、記敘文語段中分析一句話,要緊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氣氛、表達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點等。
7、議論文語段中分析一句話要緊扣住論點(或是全文的中心論點,或是所在段的分論點)以及議論文語言的特色。
8、關鍵句子主要包括五個方面:①點明題旨的句子;②描寫、議論、抒情的句子;③總結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轉合的句子(如相互照應的句子和起承上啟下作用的過渡句);⑤運用各種修辭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擬人、誇張、排比、對偶、反復、反語、設問、反問,特別是引用的句子)。理解關鍵句子主要是指能體味句子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間流露出的喜怒哀樂、褒貶態度及思想傾向等。同時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點。
11)句子比較分析題常見題意:
原句換成改句行不行?或原句與改句哪個好?刪詞句。答題方法及步驟:1、表明觀點(行不行,哪個好);2、分析原句優點;3、分析改句缺點。
12)給文段擬題
1、看開頭、看結尾、看中心句、看過渡句、看反復出現的句子。2、語言要求簡練,一般在6個字左右。
13)根據閱讀短文的感受談自己的看法或體會
1、用第一人稱;2、採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話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體會,再用兩三句話談談理由,可以擺事實、也可以講道理,如題目有相關要求,還要注意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
14)根據語境,補寫心理活動
1、必須用第一人稱;2、必須仔細研讀具體語境。
15)根據短文提出的觀點補充舉例
1、可舉名人事例,有更大的說服力,並能展示出自己的知識面,但一定要寫准確人物、事件,切忌張冠李戴。2、也可舉凡人事例,可以編造,但要注意具有真實感,切忌過於誇大,讓人一看就知道是胡編亂造的。3、格式:人物+事例+簡短評價
16)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1、必須包含兩個要素:人物+事情;2、其他要素如:時間(季節、年代)、地點、環境如果有特定意義,也應概括在內。
17)引號的作用:
1、表引用(引用人物對話、詩文句等);2、表特定稱謂(特殊含義);3、表否定、反語、諷刺等意味;4、表強調。
18)根據文意給相關名詞下定義
以給“轉基因作物”下定義為例。1、格式A:轉基因作物是一種…………的作物。格式B:一種…………的作物叫做轉基因作物。2、注意點:下定義必須把握住事物的本質屬性,如“作物”就是“轉基因作物”的本質屬性;“語文方法”就是“統籌方法”的本質屬性。
19)理解詞語在選文中的意思和在語境中的含義
解答這類題目,要注意兩點:一是這個詞可能不再具有詞典中的含義,而是特定語境中的特殊含義。二是要理解詞語的語境含義首先必須正確理解詞語所在的語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實在是標致極了”一句中的“標致”。
20)用自己的話回答問題
1、這種題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語句來回答,從另個層面上來說,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關語句,所以你首先應該找出原文中的相關語句;
2、現在要考慮的就是如何將原文中的語句變成自己的話,可以採用下列方法:①概括大意法,適用於原文相關句子較長的情況;②翻譯句子法,適用於文言文語段;③解釋重點詞法,適用於原文語句中有生僻詞;④變換句式法,適用於原文使用的是疑問、設問、反問的語意未能完全明確的句子,而題目又要求作出明確表達的情況。
21)根據語境,補寫心理活動
1、必須用第一人稱;2、必須仔細研讀具體語境。
22)劃分段落、層次,概括段意、層意
要注意理清文章的線索,藉助文章中的過渡性的段落、句子和詞語,表時間變化的語句,表地點轉換的語句,還要注意人物出場的先後順序。
23)提煉中心、主題
要注意體會本文的主要內容和作者寫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蘊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
注意一些常用詞語,如概括主要內容,一般用:本文記敘了……,描寫了……,介紹了……,通過……,等等,如概括寫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達……、抒發……、贊美……、歌頌……、揭露……、鞭撻……、諷刺……、說明……、揭示……、反映……等。
24)開放性閱讀試題的解答
這類試題實際就是要考查學生對選文內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學生把閱讀與生活、閱讀與寫作、閱讀與學習方法、閱讀與創新有機地結合起來。
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要求根據選文材料談看法、感受和啟示;2、結合實際闡述對選文內容的理解;3、對文中的人物進行評說;4、根據生活、學習經驗,判斷優劣,對選文材料談自己獨到的見解;5、聯系實際對文中說明的現象提出合理化建議和設想;6、調動知識的積累,考查選文材料由內向外的延伸和課本外與內的聯系(如理解選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作品中的文學典型、名句等);7、發揮聯想、想像補寫有關內容;8、對文中的藝術手法或美點進行賞析。
❹ 中考語文閱讀題答題技巧及套路
中考語文現代文閱讀中,主要考察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本文中,我整理了這三類閱讀理解的答題技巧,有需要的同學們抓緊時間收藏吧。
1、說明方法作用的答題模板(必考題)
列數字,具體准確說明了+說明對象+特點
舉例子,具體有力說明了+說明對象+特點
作比較,將XX與XX作比較,突出強調說明了+說明對象+特點
打比方,將XX比作XX,生動形象說明了+說明對象+特點
2、說明語言特點的題型(必考題)
第一個題型: 「XX」詞語的作用(作答是3步)
答題模板:
1-「詞語」本意
2-「詞語」在文章中所表達的含義
3-體現說明文語言的准確性、嚴謹性或者生動性、形象性
第二個題型: 「XX」能不能刪去,為什麼?(作答是5步)
答題模板:
1-不能刪去
2-「詞語」本意
3-「詞語」在文章中所表達的含義
4-體現說明文語言的准確性、嚴謹性或者生動性、形象性
5-刪去太過於絕對或不符合文意,所以不能刪去。
3、本文使用了什麼說明順序?有何作用?
解題思路:
1.了解說明順序的基本常識。說明文有三種寫作順序。
(1)空間順序:說明事物的形狀、結構,多用在說明建築物的結構,如上下、遠近、左右、內外、東南西北中等。(方位詞)
(2)時間順序:說明事物的發展變化。(時間詞)
(3)邏輯順序:說明事理,多說明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邏輯順序的具體分類:主—次、原因—結果、現象—本質、特徵—局部、總—分。(關聯詞)
答題模板:
本文使用了××的說明順序對××(說明對象)加以說明,首先……,其次……,最後……,(需要根據具體運用的說明順序替換)使說明更有條理性,便於讀者理解。
1、標題的含義/作用
含義:可能會有表層義和深層義,要注意聯系中心。
作用:(1)線索(2)雙關,象徵人物的形象或精神(3)感情的觸發點(4)揭示中心(要具體寫出中心是什麼)(5)概括文章內容(6)用修辭,新穎,吸引讀者
2、概括概括語段、事件、全文中心
形成:記敘(交待)了人+事(心情、經過、背景、感受)。
概括事件:什麼人+在什麼情況下做什麼事+什麼結果。
概括中心:(1)分析文章標題;(2)分析文章的結尾;(3)分析文章中議論抒情的句子。
句式:通過(事情),表達了(贊揚、抒發)的感情(精神、品質)。
3、在記敘順序上設題
常考倒敘,插敘的辨識和作用
倒敘的作用:設懸念,引起讀者興趣。
插敘的作用:交代什麼內容,使文章內容更詳實,情節曲折,人物形象更豐滿等。
4、在詞語上設題
思路:解詞+內容+情感。
方法:聯系詞語本義,解釋在文中的含義(引申義,比喻義,雙關義);找出其指代的具體內容(使不明了的明了化;將比喻、象徵還原)。
語言組織:這個詞語意思是……,強調(突出、寫出)了……,表達了……的情感,或交代故事發生的背景,推動情節的發展,或為下文敘事描寫提供合理的依據。
5、在文章內容(中心)設題
方法:看題目、人物(事物)、事件,進行綜合、概括。
格式:此文記敘了(描寫了、說明了)……表現了(贊美了、揭示了)……。
常考題型:分析論證方法的作用
句式:使用××論證的方法+論證了××觀點+效果
具體如下:
①舉例論證:通過舉具體的事例加以論證,從而使論證更具體、更有說服力。
格式:使用了舉例論證的論證方法,舉……(概括事例)證明了……(如果有分論點,則寫出它證明的分論點,否則寫中心論點),從而使論證更具體更有說服力。
②道理論證:通過講道理的方式證明論點,使論證更概括更深入。
格式:使用了道理論證的論證方法,論證了……了觀點,揭示了事情的本來面目,從而使論證更概括更深入,令人信服。
③比喻論證:通過比喻進行證明,使論證生動形象、淺顯易懂。
格式:使用了比喻論證的論證方法,將……比作……,證明了……的觀點,從而把抽象深奧的道理闡述得生動形象、淺顯易懂。
④對比論證:對比論證的作用就是突出強調。
格式:使用了對比論證的論證方法,將……和……加以比較,突出強調了……的觀點。
⑤引用論證:引用論證比較復雜,這與具體的引用材料有關,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權威數據、名人佚事、笑話趣聞等各種情況,其作用要具體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權威數據,可以增強論證的說服力和權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聞趣事,可以增強論證的趣味性,吸引讀者往下讀。
格式:使用了引用論證的論證方法,通過引用……證明……的觀點,使論證更有說服力。(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讀者往下讀)
以上是我整理的中考中現代文閱讀的常考題型以及提模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❺ 初中語文閱讀理解解題技巧整理
在整個中考語文卷面分中閱讀理解題型分值佔比比較高,所以如果掌握了閱讀理解解題技巧,能讓語文整體成績提高不少。這次我給大家整理了初中語文閱讀理解解題技巧,供大家閱讀參考。
目錄
初中語文閱讀理解解題技巧
學好語文的方法
如何高效學習語文
初中語文閱讀理解解題技巧
初中語文文體有三種, 記敘文 、 說明文 和 議論文 。每種文體都有它特定的答題技巧,有它既定的答題格式。
這里以記敘文和說明文為例進行講解。
一、記敘文
記敘文考點通常圍繞內容概括、標題含義及作用、詞語含義及作用、 句子 賞析、主題探究、人物形象、感悟啟發題等類型。
(一)記敘線索
記敘文的線索是貫穿全文始終的一條脈落,體現材料之間的內在聯系,它把所有材料聯結成一個有機體。
線索類型:物線、事線、人線、感情線、時間線、地點線、見聞線。
技巧:注意題目、文中多次出現的字眼、議論抒情的句子。
「線索」是連貫 文章 始終的脈絡,是文章的綱。
①文章的標題
②反復出現的詞或事物
③文中議論抒情的語句
④作者的思想感情(變化)
⑤「我」的所見所聞所感
作用:是貫穿全文的脈絡,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機地連在一起,使文章條理清楚、層次清晰。
答題套路:如:文章以「……」線索,中間串寫了「……」、「……」幾件事,組成一種「冰糖葫蘆」的「串」式結構,選材典型,脈絡清晰,主旨鮮明。
(二)記敘順序
(1) 順敘(按事情發展先後順序)作用:敘事有頭有尾,條理清晰,讀起來脈絡清楚、印象深刻。
(2) 倒敘(先寫結果或事件過程中的一部分,再交待前面發生的事。)作用:製造懸念、吸引讀者,避免敘述的平鋪直敘,增強文章的生動性。
(3) 插敘(敘事時中斷,插入相關的另一件事。)作用:對情節起補充、襯托作用,豐富形象,突出中心,使 故事 情節更集中。
(三)概括文章內容
(中心句通常在文章首尾的議論抒情句中)
方法 :
看題目、人物(事物)、事件,進行綜合、概括。
句式:
此文記敘了(描寫了、說明了)……的故事( 事跡 、經過、事件、景物)。
即 「什麼人在什麼情況下幹了什麼事,結果是什麼」
(四)品味題目
題型:
①為什麼以此為題?
②談談你對題目的理解。
③試分析題目的作用。
④給文章加(換)題目。
示例:
1)《背影》 充當線索、抓住外貌特寫鏡頭表現父子深情。
2)《阿長與山海經》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突出阿長為我買《山海經》這件事;表現阿長真誠、善良和樂於助人;表明我的感激和懷念。
3)《變色龍》用比喻生動形象地寫出了主人公善變(見風使舵)的性 格。具有極強的諷刺性。
技巧:①先看題目本義:詞語含義概括內容(點明寫作內容如主要事件人物等)。
②再思考深層含義:主旨:與主旨的關系(揭示了,點明了);人物:與人物關系(表現人物性格;表明作者情感態度;是作者感情觸發點)結構:線索、懸念;表現手法:象徵。
③最後分析其效果:
運用比喻、化用詩詞、引用歌詞、一語雙關等
生動形象、新穎含蓄、言簡意豐、發人深思、引起閱讀興趣等(議論文的題目一般點明論點或論題;說明文常點明說明對象或特徵)可以從—— A內容上 B主題上 C線索 D設置懸念上等方面進行品味。
示例: ①主題上結合主旨必答,如象徵性的 散文 題目,也可以這樣回答:擬題巧妙,一語雙關,本指…實指…,突出主題,耐人尋味。
(五)句子賞析
關鍵句子主要包括五個方面:
①點明題旨的句子;
②描寫、議論、抒情的句子;
③ 總結 全文的句子;
④起承轉合的句子(如相互照應的句子和起承上啟下作用的過渡句);
⑤運用各種修辭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擬人、誇張、排比、對偶、反復、反語、設問、反問,特別是引用的句子)。
評價、賞析一句話:應從兩個方面入手,先評寫作特色、語言特色,如用了什麼修辭手法、表現手法,語言或生動或優美或講求對稱或准確嚴密,再評思想內涵,即闡明這一句表達了什麼觀點,給你什麼感受、啟迪、 教育 。
1,修辭
朱自清先生的《春》,語言美得不經雕琢,卻更質朴,打動人心。裡面的修辭比比皆是,比喻,擬人,排比,隨手拈來,便可盡情讓學生分析。
「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排比句輕盈有趣,具體生動,色彩鮮明。
2,用詞
再說那用詞,「小草偷偷地從土裡鑽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偷偷地」一詞有何作用?「鑽」又體現了什麼?
遇到句子賞析時,注意特殊動詞、形容詞、疊詞與擬聲詞等的用法,防止做題時有疏漏,而失掉相應的分數。
3,景物描寫
遇到環境描寫的句子,必定先要記牢環境描寫的作用。
4,人物描寫
(六)段落作用
開頭:開篇點題,渲染氣氛,總領全文,點明題旨,或表達與主旨相關的某種感情;也有的是開啟或引起下文,為故事的情節發展作鋪墊。
中間句子的作用:
結構上:文章中間的句段連接著上下文,所以有承上啟下(概括上文某一內容,引起對下文的什麼內容的敘寫)或承接上文或引起下文的作用,並為故事的情節發展作鋪墊。
內容上:要聯系中心(主題)回答。
結尾:末段一般是總結全文,呼應開頭,點明題旨,深化中心,升華感情,或兼而有之;另外末段如果用問句結尾,不僅含蓄地點明全文主旨,升華作者的感情,還有引發讀者思考的作用。
(七)人稱及作用
第一人稱:親切,自然,真實,適於心理描寫,便於刻畫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徵。
第二人稱:便於情感交流。
第三人稱:顯得客觀,不受時空限制,便於敘事和議論。
(八)具體詞語的含義與作用
方法:
結合語境分析結合內容分析語意的變化(主旨、人物心理性格、感情等)從修辭、語氣、句式、感情色彩、語體色彩、語言風格等方面分析表達效果。
句式:
答:「__ 」一詞原指…,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不能換,「__ 」用一詞,生動形象地表現了…,如果換成「__ 」,就沒有這種效果了,所以不能換。
(九)記敘文中的表達方式和作用
記敘文的表達方式以記敘為主,兼用描寫、議論、說明、抒情。
①記敘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間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直抒胸臆,直接抒發自己對事物的思想感情。
間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融情於敘、融情於議、借物抒情、借夢抒情等
②記敘文結尾的議論:畫龍點睛地揭示人物和事件的意義,以深化主題。段與段之間的議論,能起到承上啟下和突出中心的妙用。
③說明是為了簡要地解說事物,闡明事理,使所敘之人、事、物更清楚。
(十)分析人物形象
從兩個方面入手:
一是通過分析典型事例來理解人物形象;
二是通過對人物描寫(外貌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語言描寫、肖像描寫等)方法的分析來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要分析直接描寫、側面描寫、細節描寫。
二、說明文
1、說明文順序
2、說明方法
3、說明文的語言
說明文語言的特點具有:准確性、科學性、嚴密性、簡潔性、條理性、邏輯性和趣味性的特點,在說明文的語言考查上,經常會涉及到的題目是:
句中加點詞語有何作用(表達效果)?
(1)限定范圍:詞語是表示哪一類的詞語——表時間、范圍、程度、數量、估計,起修飾、限製作用
(2)解釋詞語在句中的意思或者所表達的內容
(3)該詞具體(准確、有力、生動形象)地說明了事物「怎樣…」的特徵、事理。
(4)該詞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准確性、嚴密性、科學性。
例:誇克還能再分下去嗎?從目前的技術手段來看,無法再分了。
答:「目前」,屬於限制性詞語 ,說明現有技術手段還不能分解誇克,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准確性。
句中加點詞語能否刪去,為什麼?
答題方法是:
(1)不能,
(2)解釋加點詞語的含義
(3)該詞表時間(范圍、程度、估計等),起到了修飾(限制、強調)作用,
(4)若刪去,則與原意不符,或與事實不符,或說法太絕對,
(5)該詞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准確性、嚴密性或科學性
例:據說,這種炒豆芽有強身健體之功效。「據說」一詞能否刪掉?
答:不能,「據說」是「聽說」的意思,表未經考證,不確定,說明這種「炒豆芽」有可能有「強身健體的功效」,也有可能沒有這功效,刪去後,就變成這種炒豆芽「一定有功效」,該詞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准確性、嚴密性。
這個詞能否替換為另一個詞語?並說明理由。
解題方法步驟:
(1)不可以
(2)解釋詞語的含義
(3)該詞表時間(范圍、程度、估計等),起到了修飾(限制、強調)作用,
(4)替換後,則與原意不符或與事實不符
(5)該詞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准確性、嚴密性或科學性
例:森林能夠有效緩解「溫室效應」。問:「緩解」改為「消除」,好嗎?
答:不好,「緩解」是「減輕、消除」的意思,森林只是吸收部分二氧化碳,降低溫室氣體濃度,減輕溫室效應;改成「消除」意思就變為森林能夠吸收所有溫室氣體,使溫室效應消失,與原意不符,「緩解」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准確性、嚴密性、科學性。所以不能替換。
這幾個詞語不能調換順序,為什麼?
答題格式:①不能,②這幾個詞有先後順序、遞進關系,或與後文……內容相互照應,③具體寫出各個詞語的意思和相互關系。
<<<
學好語文的方法
一、學好課本知識。
課本知識是語文的基礎,打好基礎才能更好的學習它。有不少學生認為只要上課時專心聽講,勤記筆記,課後認真完成作業,再加上自覺復習,就能使成績提高。其實,這還不夠。學習的最重要階段是預習。也就是說在老師上課之前,你先得自己學習一下課文,在預習中要盡量運用你已經獲得的知識和方法去主動地解決自己能解決的問題,把不懂的問題記下來,在上課時跟老師、同學一起學習討論。
二、注意課外積累。
知識就像海洋,課本里的知識只是海面上的一個浪花,是遠遠不能滿足我們的需求的,所以適當的課外閱讀是很有必要的。進入了緊張的學習階段,我們不可能再有大量的課余時間進行閱讀,因此,閱讀時要有選擇。我們應廣泛瀏覽各種書籍和報紙雜志,從電視、廣播、網路上獲取信息,並有條理的做下筆記。要關心社會生活,了解社會動態,使自己的思想要不斷進步。這樣不僅能使我們積累更多知識,更能豐富我們的生活。
三、加強寫作訓練。
我們學習語文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寫作。提高寫作能力要從點點滴滴做起。課外積累是寫作的基礎,要學會對文章的細讀,精彩的篇章最好能背誦。如果腹內空空,是寫不出好文章的。除此之外,注意觀察生活、感悟生活,堅持不懈的記 日記 ,有感而發的寫 隨筆 ,都是幫助我們寫好 作文 的有效途徑。寫好的作文要反復修改,也可以請教老師、同學的意見,精益求精。
<<<
如何高效學習語文
1、經常查閱工具書
讀書學習要養成勤查字典、詞典等工具書的習慣。工具書的種類很多,除了字典、辭典外,還包括文獻資料、索引等供查考使用的圖書。最常用的工具書如《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唐詩鑒賞辭典》、《宋詞鑒賞辭典》等。工具書不僅是最好的老師,可以隨時查閱碰到的疑難問題,而且也可以作一般閱讀材料來讀。高中生最好要有《現代漢語詞典》、《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兩本工具書。
2、認真學好課本
所謂「課本」,即一課之本。許多同學,尤其是高三學生,認為現在高考的閱讀分析材料都是課外的,課本不聞不問,置之腦後,整天沉溺於題海之中,結果是耗時費力,廣種薄收,效果甚微。比如文言文的學習,課內篇目還沒有讀懂過關,詞法、句法沒有學懂弄透,就急於到題海里去「暢游」,顯然是枉費心機,本末倒置。課內文言文這只「麻雀」,仔細解剖透徹了,才能在課外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該背誦的一定要背得滾瓜爛熟;該熟讀的一定要爛熟於心。一般來說,考試的材料取自課外,但考點和答案卻在課內。
3、專心致志聽課
聽課除了認真聽老師講解外,一要動筆,在書上劃劃圈圈,在 筆記本 上記下重點、難點和疑點,二要邊聽邊思考,聽課要注意老師的講課思路、要點,同時要積極思考,隨時准備發言。很多同學往往不注意課堂聽講這一環節,一節課的內容在課外卻要花幾個小時才能彌補上,真是得不償失。
4、善於整理 讀書筆記
語文知識 零零碎碎,要經常把學過的知識整理一下;讀書必須學會圈點勾畫,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寫讀書筆記有助於培養勤於思考的習慣,提高思維的條理性和深刻性,有助於加深對讀物的理解、記憶。做讀書筆記有以下幾種方法:摘抄、摘錄法,做卡片法,提要鉤玄法,寫 讀後感 法等。
5、大量閱讀課外書籍
理解能力是一種語文素養,它不會像識記能力那樣易於形成,需要耐心長期積累。堅持閱讀是培養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徑。特別是多讀一些文辭優美、氣魄宏大的散文,對提高理解能力很有幫助。
語文學習 最重要的內容是讀書。要學好語文,光讀幾本教材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大量地閱讀課外書籍,從書中獲取豐富的精神養料。許多同學說每天的作業都來不及做,哪來時間讀書?我看關鍵不是沒有時間,關鍵是你想不想讀書,想讀書就有時間,不妨你試試!我建議大家每天要保證有一個小時的讀書時間,時間可以是整塊的,也可以是分散的,每天睡覺前問一問自己,今天讀書有一個小時嗎?歐陽修利用「馬上、枕上、廁上」讀書,鄭板橋利用「舟中、馬上、被底」背誦,應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同時讀書除了報刊雜志的「淺閱讀」材料外,一定要有計劃地多讀一些古今中外的「經典名著」。一周讀一本,一學期就是十幾本,一年就是30本,高中三年就是百來本了。這些書,不僅可以讓你自信走入高考考場立於不敗之地,而且將受用一輩子。
6、堅持寫日記練隨筆
日記和隨筆就是把自己一天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有選擇、有重點地記錄下來。不但形式靈活,可長可短,可敘可議;而且內容也非常廣泛,可以海闊天空,無所不談。堅持練筆,一練語言文字的熟練程度,二練自己的思維能力和認識能力,要注意培養自己的觀察能力、感受能力、思考能力。常言道「曲不離口、拳不離手」,語文的作文能力就需要「筆不離手」。
7.超越課堂,走進社會生活
語文的學習應該在課堂上,但絕對不是只靠課堂就能學好的,生活也是語文學習的課堂,語文學習還要在廣闊的天地中,引導孩子睜開驚奇的眼睛去面對世界,去直面精彩紛呈的生活場景,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去逛書店,旅遊,看展覽,看焦點訪談......讓孩子在豐富多彩的世界裡,懂得生活在奇妙的大自然里,生活在多變的信息社會中,感受人世間的愛與恨,美與丑。
<<<
初中語文閱讀理解解題技巧整理相關文章:
★ 初中語文考試閱讀理解解題技巧
★ 如何輔導初中語文閱讀理解
★ 七年級學生語文閱讀理解的技巧
★ 中考語文閱讀答題技巧方法
★ 初中語文現代文閱讀的常見題型及解題技巧
★ 初中語文閱讀理解的答題技巧
★ 初中語文常見閱讀題型解答方法總結
★ 中考語文閱讀理解答題技巧
★ 適用於初一語文閱讀答題技巧和方法總結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❻ 語文中考閱讀題答題技巧總結 考前必看
想要提高語文成績技巧是很重要的,下面我就大家整理一下語文中考閱讀題答題技巧總結,僅供參考。
談看法的題
比如結合生活實際,談談你受到的啟發或你的看法。
例1:讀完這篇文章,請聯系現實生活,談談你的感受或者結合本文對「XX」的描寫,聯系自己的生活經歷,談談你對人生的理解。
聯系生活談談對主題理解,所有的聯系生活其實是聯系三點,第一點是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第二點是一句話敘述在生活中遇到什麼問題,你是怎樣做的;第三個是再談這篇文章的中心。
文言文閱讀:聯系課文,聯繫上下文
文言文 可能是有些人比較困擾的板塊,但是要知道中考的選拔性沒有那麼大,出卷老師不會特意出一些怪僻的題目為難考生,文言實詞和文言虛詞,一定是在課本中出現過的,考察的意義和用法也一定是常用的。一些選擇題你只要把選項一個個帶入,再看語句和邏輯的通順性就不難了。
因此,平常復習要著重課本中的文言文的復習,做題時也一定要聯系課本做判斷。其次,文言文一般中考察的是人物傳記類的文章,這類文章故事性強,我們可以根據文章的上下文來推測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語段閱讀題答題總原則:
1、快速瀏覽全篇文章。
答題前應快速瀏覽文章,弄清文章的人物、事件、結果。可適當做標記
2、帶著問題讀文章的相應段落。
注意整體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意思,找出中心句、主旨句。
開頭 、結尾、過渡句段、修辭句、抒情議論句畫上角標記號。
注意從題干中找出答題關鍵點,帶著問題讀文中相應段落。
3、答題。
具體題目涉及到相關段落,要對這些段落反復研讀;如涉及全篇,則要再讀全文。
運用下文常見答題技巧回答;如無法判斷,可摘抄文段原文原句。
字跡工整,卷面干凈;可用①②③等序號對答案進行標注。
表達方式
敘述、描寫、說明、議論、抒情。描寫中又分為人物描寫、景物描寫和帶綜合性的場面描寫。而人物描寫還可細分為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肖像描寫和細節描寫,描寫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動、形象、感人。抒情的運用,能增強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話故事、民間傳說以及自然界當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寫內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讀者的興趣。
以上就是我為大家整理的語文中考閱讀題答題技巧總結。
❼ 中考語文閱讀題回答技巧
閱語文閱讀理解解題技巧和步驟
一、技巧讀理解
1.先看問題,後看原文
比較: A:讀原文 看問題 回頭看原文 選擇答案 B:看問題 看原文 選擇答案
結論:A須四個步驟而B只須三個步驟,顯然B比A快。
2.快速誦讀文章後的測試題 這樣可以明確求解的目標,又可以深化對文章的理解,因為測試題本身往往就是文章的要點,答案候選項有時還會對文章中有關的難詞難句有所啟示。
3.快速誦讀全文,掌握大意 閱讀時應注意抓住主要信息,如時間、地點、人物、動作等。應當特別注意文中的實詞以及文章開頭的幾個句子,細心透徹理解,以便對全文中心思想有所預測。根據同讀過程中獲得的主要信息,便可解出屬於直接信息理解題型的題目。
4.復讀全文,前後呼應核實答案 把全部答案選出後,應再讀一遍短文,看看各答案是否與原文有矛盾,認真核實,直到前後統一。
二、步驟
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在教學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在講座後面的參考資料部分談的閱讀理解的解題方法和技巧,對我們在教學中如何教會學生答好這一類的題目,提供了極好的參考。他把閱讀理解的過程分為四步走:1、讀材料;2、找原話;3、看要求;4、答問題。
(一) 讀材料,就是要閱讀試卷上所給的文字材料,在瀏覽全文,了解文章的大概內容之後,應記住文章的要點,重要的結論以及一些關鍵性的詞語。
閱讀理解試題的文字材料主要用來測試學生的閱讀速度、理解能力和記憶能力。第一遍需要速讀,首先要重點理解文章的體裁是記敘文還是說明文。最好先把文章從頭到尾通讀一遍,對文章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和理解。其次要初步理清文章的思路。平時要養成為文章標段,歸納每段意思,歸納中心思想的習慣。
(二) 找原話,就是要找到語文閱讀理解上要求的關鍵字、詞或句子所在段落。找原話的目的是為了弄清題意,確定解決問題的閱讀空間和范圍。有些試題它要求用文中原話來回答,我們就可以用文中的原話來作答,這時就可以「從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來回答問題。有些試題則需要結合全文內容,挖掘句子的隱含信息,經過思考,尋求較精準的答案。
(三)看要求,就是要求學生認真審視閱讀理解中的答題要求,文段中的關鍵字、詞或句子都可能是作答的要點,也是可能的得分點。對於題目的要求一定不能一目而過,要多次閱讀反復揣摩,對於其中透露的任何信息都不能放過。
(四)答問題,就是要讓學生在根據語文閱讀理解問題的要求來回答相應的問題,回答問題力求做到以下幾點:
1、不可不答,不答則不得分。只有回答閱讀材料要求所的提問題,才能得分。
2、不亂答,亂答也不得分。不聯系語文閱讀理解問題的要求來回答,稱之為亂答題,亂答本質上是與不答題一樣,沒有成績。我們在語文閱讀理解訓練中強調要答滿線格,但並不是讓大家在語文閱讀理解訓練題線格胡說和亂說,因為亂答也不得分。
3、言之有據,持之有理。就是要學生在閱讀試卷上的文字材料上找原話,找依據,不能憑空瞎說。同時要注意運用規范語言答題,認真書寫。語言簡潔,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重復羅嗦,往往會出力不討好。
附:閱讀理解的題型
記敘文閱讀題型可分為五大類。即:
1、概括類(文章主要內容、語段內容、中心或主旨、層次結構)、
2、理解類(詞語能否刪除、作用或好處、意義、代詞的指代內容、過渡與照應)
3、句子類(在文中作用或意義、能否刪除、表達什麼思想感情、給文段擬標題以及標題的含義)
4、知識類(人稱、寫作順序、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語言特點、線索)、
5、開放類(感悟題、補充題、仿寫題、聯想或想像題)。
❽ 中考閱讀理解答題技巧 語文閱讀理解答題方法
中考閱讀常見的就是記敘文和說明文,議論文較少,我整理了2021中考閱讀理解答題技巧,希望能幫助到您。
一、整體感知、快速閱讀的技巧:
(1)瀏覽標題,領悟基本內容:標題有時暗示主旨、有啟迪文章思路的作用、提供答題的方向等。
(2)辨識文體(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散文),分析重點文意。
(3)精讀首尾,揣摩主題思想:首尾往往發現作者所表達的中心。
二、答案來源:
a採摘材料中的原文、關鍵詞語或語句(諸如抓住議論句、抒情句和特殊修辭句、文段中的關鍵形容詞和動詞)。
b提煉篩選主要的,剔除次要的。即先用自己的話或材料中的語句來概括歸納,再加以合並濃縮,留下重點語句。
三、友情提示:
1注意審題,領會出題者意圖,圍繞題目要求作答,防止答非所問。
2辨識文體,根據文體知識作答;答題應有條理、書寫規范。
3遇到開放性或談看法感受的題目必須結合文章的中心意旨(中心論點)來發散,可適當摘錄文中重點語句回答,並盡量結合實際感受、引用的相關名言警句或美文精練概括。
1、明確說明對象:辨析說明對象可以:
a.看文章題目;b.根據說明語段的內容進行分析概括
2、概括說明內容:事理說明文說明內容一般可概括為:本文主要說明(說明對象)的構造、形態、性質、特點、變化、成因、工作原理、功用等方面。(視具體說明對象的哪些內容而定)
3、明確說明順序: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邏輯順序常見的有:a.從概括到具體;b.從整體到局部;c.從主要到次要;d.從現象到本質;e.從原因到結果;f.從特點到用途。事理說明文一般都採用邏輯順序的說明順序。
4、明確說明方法:(1)說明方法:a.下定義(模式:什麼是什麼);b.舉例子;c.作比較;d.列數字;e.打比方;f.分類別;g.列圖表(2)分析說明方法的作用:a、先指明所用的說明方法;b、再聯系說明內容分析該說明方法說明了事物的哪方面的特徵。
5、說明文語言的准確性答題規范:答:不能刪去,「xx」表示……,去掉後就變成了……影響了說明文語言的准確性。(不符合實際情況或過於絕對化)
6、明確說明文的結構(作為劃分層次的依據):常用的結構模式:總--分、分--總、總--分--總等,事物說明文多用總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並列方式安排。
一、表達方式:記敘、描寫、抒情、說明、議論
二、表現手法:象徵、對比、烘托、設置懸念、前後呼應、欲揚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聯想、想像、襯托(正襯、反襯)
三、修辭手法:比喻、擬人、誇張、排比、對偶、引用、設問、反問、反復、互文、對比、借代、反語
四、記敘文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五、記敘順序:順敘、倒敘、插敘
六、描寫角度:正面描寫、側面描寫
七、描寫人物的方法:語言、動作、神態、心理、外貌
八、描寫景物的角度:視覺、聽覺、味覺、觸覺
九、描寫景物的方法:動靜結合(以動寫靜)、概括與具體相結合、由遠到近(或由
近到遠)
十、描寫(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間接)
❾ 中考語文閱讀理解的答題方法與技巧
閱讀理解的技巧和方法網路網盤資源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caXTSbiPNTe37DygiUDK4A
通讀文章,了解主要內容,揣摩中心思想。認真通讀所有題目,理解題意,明確題目的要求。逐條解答,要帶著問題,仔細地閱讀有關內容,認真地思考、組織答案。檢查,看回答是否切題,內容是否完整,語句是否通順,標點是否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