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你對大學語文這門課程有什麼看法,通過大學語文這門課程你學到了什麼
大學是一種高度,大學語文當然也就是一種文化深度,
⑵ 對於大學語文的看法
中國的大學語文正處於一種「緊急狀態」.我所指的「緊急狀態」並不僅僅是像11月1日《中國青年報》的一篇報道所透露的那樣———「大學語文」教育已經被嚴重地「邊緣化」,而相關課程的教師倍感挫折和失落.我們都知道,每個教師都可能對自己的專業有過度的偏愛,因而可能誇大設立相關課程的必要性.如果中國語文重要,那麼歷史不重要嗎?哲學不重要嗎?國際政治不重要嗎?甚至,天體物理學不重要嗎(否則,我們怎麼能理解「神舟6號」)?如果所有這些學科都開出公共必修課,那麼學生將不堪負重.所以,我同意課程設置必須有所取捨,甚至有所犧牲.
但是,我們可以犧牲中國語文課嗎?我認為不能.相反,在中國的每一所大學,「中國語文」應該成為(所有專業)大學生的必修課.在這里,我所訴諸的並不是「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或者「培育人文精神」等等深刻而久遠的理由,雖然我部分地支持這些議論,但我們暫且把這些事關千秋大業的理由擱置一邊.在這個被某些人形容為實用主義、功利主義甚囂塵上的時代,我訴諸一個最為「實用」、最為「切近」的理由,那就是,我們大學生的寫作處於一種令人尷尬的「緊急狀態」.
在回國教書之初,曾聽到不少同事抱怨「現在的大學生不會寫文章」,我並不以為然.在以後的兩年裡,我閱讀過學生各種文體的寫作文本,最多的當然是讀書報告和論文.個人的感受是從驚訝、到焦慮、直至麻木.我讀到的絕大部分「文本」完全出於同一種模式———那種刻板、八股到令人窒息的千篇一律的模式.我無法根據學生的文字記住他們的名字,因為那些文字彷彿都是出自同一個匿名者.後來我明白,這其實是一種流行的「寫作技法」,或者更確切地說,是一種「障眼法」,它可以「便利地」將那些似是而非、人雲亦雲的觀點假扮成「自己的觀點」表達出來,而且表達得煞有介事,像一篇雄文.這種寫作已經成為當下大學生作業的「通用模板」.對於任何嚴肅對待文字的人來說,這是對寫作和誠實的雙重背叛,這是一種恥辱,這就是我所說的「緊急狀態」.
如果一個教師認真追究下去,打破那種「障眼法」的保護,會發現仍然有一些同學的確有自己的想法或者觀點,但他們實在無力表達.寫作對於大多數學生是如此艱難,近乎恐懼,以至於他們寧願放棄自己的真實想法,而去藉助那種「模板」來行文措詞.如果你「逼迫」同學真實表達自己,那麼只有一部分學生勉強可以做到清晰,更少的人能寫出具有「說服力」的文章.而兼具文采、意蘊和個性風格的優秀文字是極為罕見的.是的,個別寫作天才永遠存在,他們在任何課程體制下都會存活,但這樣的「個別」並不能抵消總體性的危機.
最為鮮活的、反映學生性情的文字出現在網路論壇的「帖子」和手機簡訊之中,以諧謔反諷的風格而見長.的確,這也是一種寫作能力,但這並不是我們語文教育的成功,而是周星馳及的勝利,是「大話文體」的凱旋.雖然我也時常由衷地被同學創造的各種「大話」所感染,但我們都知道,一個社會,一種文明,僅有「大話」是近乎荒誕的.
因此,我不同意北京大學溫儒敏教授的一個觀點:因為文學的邊緣化是正常的,所以「不必要再讓語文教育成為大學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組成部分」.的確,我們的時代也許可以(無奈地)犧牲文學,但我們不能犧牲「中國語文」.因為,在我的理解中,「語文教育」本質上不是培養小說家和詩人,而是經由「文學」把握漢語的閱讀和寫作.我相信,這是僅僅依靠所謂「應用寫作」無法抵達的目標.
今天的社會,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在畢業之後選擇了「專業不對口」的工作.在這個大趨勢下,還有什麼課程是必修的呢?如果我們認為,在一個全球化的時代,英語對中國人很重要,甚至可以要求一個學生從小學到研究生都必修英語課,那麼「中國語文」反而可以被置於一個可有可無的「選修」地位,甚至被進一步邊緣化嗎?那麼,是誰、根據什麼取消大學語文的必修課位置,我們難道不應該要求一個理由嗎?
⑶ 《如何看待大學語文》
我覺得大學語文是比較死板的!
如果是我我想學點比較實際的寫作或者是學點詩詞鑒賞,畢竟在高中底子是有點,可是在題材上面還是限制的!
⑷ 如何看待大學開設大學語文課
因為我們在大學畢業之後參加了工作,也經常要寫一些文書,比如說寫工作總結工作計劃,甚至需要寫標書,這些都需要我們有作文的基礎,大學語文課程就是讓我們學習怎樣寫作。
⑸ 如何看待大學語文邊緣化
第一,大學語文教學效果不佳。2008年,一項針對大學語文教學效果的調查顯示,認為效果「一般」的佔63%,認為「差」或「較差」的佔12%,只有25%的學生認為「好」或「很好」。大學語文教學自身存在問題是大學語文被邊緣化的原因之一。我們應重視提高大學語文的教學效果,重視學生上課的感受、收獲和意見,這樣才有可能發現問題、反思問題、解決問題。
第二,高校不重視大學語文的課程地位。高校普遍不重視大學語文是不爭的事實。2013年,一項包括91所高校在內的調查顯示,我國大學將大學語文列為必修課的僅34.8%。無論從認識方面還是從實踐方面,大學語文在高校課程結構中的地位都不該被弱化。
第三,高校不重視大學語文教材建設。高校普遍不重視大學語文,也不重視大學語文教材。為了追求職稱評聘成果,很多大學自編教材,最終造成教材編寫思路差異大、教材內容陳舊、主題混亂、功能不統一、質量良莠不齊等問題。就編寫思路看,有的按照文學史脈絡來編寫,有的則按愛國、青春等專題來分類,還有的按記敘文、議論文等文體來編排。有統計稱,大學語文教材有幾百種甚至一千多種不等。教材質量不高,不僅影響了教學效果,也影響大學語文的課程建設和地位。
第四,大學語文課時設置不足。大學語文課時在逐漸減少,有不少任課教師和學生對大學語文的前景表示擔憂。學時不足,就很難發揮育人作用。
第五,大學語文課程建設滯後。從1978年至今,我國高校的大學語文課程在經歷了30多年的探討與爭論後,到現在還沒有發展成一門獨立的成體系的學科。
第六,高校大學語文教師不受重視。大學語文教師面臨諸如學科地位不高,待遇不高,科研經費少等問題,有些大學甚至沒有語文教研室和研究經費。我們既要注重從政策角度保障大學語文的課程地位、提高大學語文教師的待遇和研究經費,也要從重建大學語文師資隊伍培養的機制和改革大學語文的教法等方面,努力提高大學語文的綜合教學質量。
最後,中小學語文教育受應試干擾嚴重,學生母語涵養不夠。我們的中小學語文教學長期處於中考和高考制度下的應試教育、唯分數評價學習效果的大環境中。語文教學整體上難以落實綜合教學目標,活的語文教學難以活起來,出現諸如課文閱讀過度解讀,課外閱讀萎縮,教學重點被考點替代,作文教學也墮入應試化等問題。這讓很多學生失去了學習母語的興趣,應接不暇的周考、月考等追逐考試分數的做法,使得大部分語文老師和學生無暇自主閱讀大量的原著。從這種基礎教育中走向大學的學生,母語涵養自然就會出現問題。這客觀上給大學語文的教育教學帶來了一定困難。
⑹ 對大學語文的看法,標題。寫篇文章,500字左右,速度
語文,覆蓋面最為廣泛,上至天文時空,下至地理人文,俯瞰芸芸眾生,包羅世間萬象。 深味人間真情,在語文的樂章上譜寫愛與美的贊歌;體悟人生真諦,在語文的妙筆下閃耀理性的熠光;歷經社會百態,在語文的書卷上嬉笑怒罵;徜徉自然之樂,在語文的天堂里展現鍾靈毓秀的奇絕。走進語文,感受名著文化的熏陶魅力,有語文溫馨的人文關懷等著; 走進語文,觸摸每位作者的歡樂與哀傷,有語文獨特的視角期待著;走進語文,有絲絲書卷氣與深切關懷心撞擊你的思想與胸臆,有語文濃縮千年文化積淀陶醉著。在經歷了多年的語文學習,大學語文的學習依然感覺新鮮無比。
很多很多的知識,在大學語文的課堂上得以收獲,很多很多的經歷,在大學語文的課堂上得以體驗,很多很多的人生哲理,在大學語文的課堂上得以體會。 一篇散文,在纏綿緋惻中體會肝腸寸斷的凄苦;一出戲劇,在曲折迂迴中迭出動人心魄的震撼;一首詩歌,在含蓄凝練中讀出超脫凡世的清遠;一部小說,在潮起潮落中成就驚世駭俗的嚮往。大學語文,是厚碩的雙翅,讓我搏擊長空;大學語文,是心靈的回響,讓我走向高貴的殿堂;大學語文,是幾許清風細雨,讓我享受雲開月朗的爽潔。
⑺ 大家對大學語文有什麼看法
大家對大學語文有什麼看法:
大學語文相對來說還是比較簡單的一門課程,
按照教材大綱復習,然後多做歷年試題。
⑻ 大學生對大學語文的看法急急急
語文,在詞典里就解釋為簡單的「語言和文學」,其實語文,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科,是人們相互交流思想的漢文及漢語工具,同時也是我們用來積累和開拓精神財富的一門學問,是日常生活中應用極為廣泛的學科,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是掌握一切知識的重要途徑。所以,學習好語文這門學科,對我們是很重要的。
語文這個學科,是我們從小就一直開始接觸的。最簡單的語文,我是從父母那裡獲得的,之後上了小學,初中,高中,甚至一直上到大學,語文依然和我們息息相關。大學之前,學習語文是一件要分成很多細節的事情,比如字音、字形、背誦、默寫、文言文、現代文、作文等等,是要求面面俱到的。或許加上高考的因素,在很多情況下,學習語文就是以分數為目的,而並非以學習語文本身為目的。而上了大學才發現,在大學里學習語文是一件很自由的事情,它不在強調咬文嚼字,不再強調面面俱到,不再強迫我們去學習自己不感興趣的部分。在這種輕松的環境之下,我自己認為更能發揮自己的長處,去學習和吸收並掌握知識。現在我就這個學期學習大學語文談談自己的心得。
大學語文學習心得之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學習最大的老師。興趣是學習的奠基石。對語文學習感興趣,就為你的語文學習奠定了最堅實的基礎。兩千年前的「文聖」孔子就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句話正說明了「好」、「樂」對於一個人對某種事物的追求,可以說是精神支柱。愛因斯坦說過:「在學校里和生活中,工作的最重要的動機是工作中的樂趣,是工作獲得結果時的樂趣,以及對這種結果社會價值的認識。」如果一個人連學習語文的興趣都沒有了,就算天天坐在教室里也不可能學的好語文。我個人對語文的興趣較大,這促使我能夠在大學語文這個科目中有所收獲。學習大學語文的興趣,我認為有兩個因素,一個來自於本身,一個來自於老師。本身興趣的培養我認為在於平時多看一些文學作品,在文學作品中陶冶自身的情操,同時也可以積累一些文學常識,也燃起了學習語文的激情了。同時,老師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葉聖陶說過:「從小學老師到大學教授,他們的任務就是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幫助學生養成政治方面文化科學方面的良好習慣」。從而可知,老師在學習中發揮的作用也是很大的。在小學和中學的時候,語文老師給我的影響很大程度上影響我學習語文學習。而在相對自由開放的大學語文的學習中,老師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起決定性作用了。綜上所訴,興趣是開啟學習好大學語文的金鑰匙。
大學語文學習心得之人生價值
首先,我想從教育的本質和大學教育的宗旨來了解大學語文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我一直認為教育的本質是完善一個人,即「取長補短」,而非「揚長避短」,去充分發掘人的潛力,認識自我的價值,即「天生我才必有用」,「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所以,大學語文的學習是通識教育,並非專業教育,是為了發展學生的個性,而不像高中時的培養學生的共性。這正是大學語文存在的大背景,大前提和大環境。通過我的學習感受,在課文中所體現的人生價值均為及其難得的思想資源。以民為本,孔孟思想的核心「仁愛」 ,仁者愛人:心懷天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居安必須思危,高枕不能無憂;
和而不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異中求同,同中求進;人情世態,「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復雜多變,豐富多彩;論學品藝,以苦為樂,知難而進,執著人生的又一種境界……這些都是大學語文教以我們的做人的道理和我們所要具備的人生價值。此外,所涉及的相關的經典名著如《周易》,《離騷》,《中庸》,《大學》,《老子》,這極大的培養了我們當代大學生對於祖國文化的熱愛,也增強了我們的愛國情操和文化責任感,而且,人文語文讓我從哲學的角度去審視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我以為,世界觀是大我的存在,人生觀是小我的存在,而價值觀就是人的大我與小我之間的抉擇。而人文語文所提倡的「以人為本」和「人文主義」,就幫助我認識了「我自己,即傾聽自我心靈深處的呼聲和需求,學會去愛人,去關心人,達到對個人和社會的終極關懷。綜上所述,大學語文的學習為我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定位提供了更高的平台。
大學語文學習心得之四層分析法
大學語文的教學在相對自由的前提之下,應該具有一種以不變應萬變的學習方法。語文老師教以我們一種叫做四層分析的學習方法讓我們在廣闊的語文課文之中能應變自如。所謂四層分析法,從其表面意義可知,即將分析分成四個步驟:第一,聲音層,從音韻、節奏、語言這三個方面來分析文學作品的表層含義;第二,語義層,從詞義、語義、主要內容對文章進一步的了解和分析;第三,隱喻層,通過對文章的反復閱讀以及分析,將文章中反映時代、社會的普遍現象雕琢出來;第四,象徵層,在得以作者所要表達的真實情感之後,將文章的主題在此升華總結,反映人類或世界所帶來的哲理。四層分析法的運用可以使我對文學作品的理解由表及裡,由此及彼,從表面的簡單基本的語句表達,到文章真正蘊含的寓意大致的把握。現在我就自己所學過的課文中找出,我認為最能反映各個層次分析的代表的文章出來,對四層分析法進行我的心得收獲。聲音層,戴望舒的《雨巷》堪稱代表。《雨巷》在語音層面的一個顯著特色就是它所具有的強烈的音樂美。這種音樂美,主要是由詞句的重疊和韻腳的有規律反復等手法的運用所造成的。如:該詩的最後一節除了將第一節中的"逢著"改為"飄過"外,其它詞句完全一樣;這種重復的寫法不僅使全詩在內容上首尾呼應,而且使基本相同的一段語音流在詩中重復出現,從而增強了全詩的音樂感。此外,該詩的每一節都有詞句的重疊;如:首尾兩節的"悠長、悠長";第二節中的"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以及"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第三節中的"像我一樣,像我一樣地";第四節中的"像夢一般地,像夢一般地凄婉迷茫";第五節中的"遠了,遠了";第六節中的"消了她的顏色,散了她的芬芳"及"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悵";這種詞句的重疊在詩中的反復運用以及某些復沓形式在詩中的前後呼應,使這首詩具有相當強烈的音樂性。語意層,我認為在古詩的應用上會比較有意義。在我的理解而言,語意層就是對文章的詞義進行解釋,翻譯為白話文,是人清楚明白作者所要表達的意思。以《蒹葭》為例,該詩的大概含義為:蘆葦密密又蒼蒼,晶瑩露水結成霜.我心中的佳人,佇立在那河水旁.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險阻又太長.順流而下尋她,彷彿就在水中央. 蘆葦茂盛密又繁,晶瑩露水還未乾.我心中的佳人,佇立在那河水邊.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崎嶇難登攀.順流而下去尋她,彷彿就在水中灘,蘆葦片片根連根,晶瑩露珠如淚痕.我心中的佳人,佇立在那河水邊.逆流而上去找她,路途艱險如彎繩.順流而下去尋她,彷彿就在水中洲.古詩的語義得以分析之後,對文章的分析和進一步理解具有決定性的作用。隱喻層,常用在一些抨擊時政的詩中,詩人不是想用喻體去說明喻旨,而是思考當兩者被放在一起,並相互對照時所產生什麼意義,產生另外一種什麼意義。因此,隱喻不再是一種說明或解釋,而是對社會現象的另一種衍生 。杜甫的詩有「史詩」之稱,以其《兵車行》為例它揭露了唐玄宗長期以來的窮兵黷武,連年征戰,給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災難,具有深刻的思想內容。不僅表達了戍卒們沉痛哀怨的心情,也表現出那種傾吐苦衷的急切情態。這樣通過當事人的口述,又從抓兵、逼租兩個方面,揭露了統治者的窮兵黷武加給人民的雙重災難。本詩通過爺娘妻兒送別從徵士兵的凄慘場面的描繪及對徵人生活的描述,揭露了唐玄宗天寶年間推行開邊拓土的窮兵黷武政策所帶來的災難,表達了作者內心的悲憤和對人民疾苦的關懷。象徵層,是用具體的事物來表現某種特殊意義。以李煜的《烏夜啼 林花謝了春紅》為例,此詞將人生失意的無限悵恨寄寓在對暮春殘景的描繪中。李煜是南唐最後一位君主,在被宋俘虜之前,其次多描寫宮廷享樂生活;入宋之後,其詞轉為抒發亡國之痛和故國之思,該詞是李煜被俘之後的一首抒發亡國哀情的詩歌,借風雨催花之景抒發亡國之痛,其深刻隱喻義,還告誡人們,活在當下,珍惜眼前所擁有的事物。以上就是我對四層分析法的各個層次的具體分析,也是我的大學語文學習的重要的心得之一。綜上所述,四層分析法確實為文學作品的鑒賞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達到以不變應萬變的效果。
大學語文學習心得之哲理
在我看來,語文和哲學覺有密切的聯系。哲學原理需要通過語文表現出來,而在許多文學作品中無不滲透著深刻的哲理。哲學,其實就是更高一層次的人的思想升華。大學語文的所有篇章都閃現著哲學的光芒。從眾多的文人作家中體會了他們的思想,升華出的思想結晶讓今天的我們能偶進一步去審視自我為人處世的態度,能對自我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反思和總結,能在實踐中指導我們,啟迪我們。下面,我將把大學語文課本中的部分篇章語哲學道理聯系起來,對其進行我個人的見解。(1)以民為本篇 兩千多年前孔孟的「而愛」思想以至今天的和諧發展觀的「以人為本」,無論其意圖和根本目的是否一同,不可否認的是,它們相同之處都在於保證人民安居樂業,國家穩定。這體現了哲學中的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哲學觀點。哲學原理告訴我們人名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要求我們在實踐中相信群眾,依靠群眾,走群眾路線。在指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以民為本」已隨著時代的變化改為了為人們熟悉的「以人為本」,其繼承和發揚並未發生本質性的變化,為我國的和諧發展奠定理論基礎。(2)和而不同篇 多元並立,多樣共存,是萬物萬事的自然存在狀態。講求「和而不同」,不能一味追求提高「同」的比量,那可能會導致同化甚至消除「不同」,而應當在促進各個「不同」的要素自身充分發展的基礎上求得「和」的合理度,這樣的和諧才是最持久,最安定,最穩固的和諧。其中的哲學道理可體現為矛盾的哲學原理。矛盾的哲學原理是深刻復雜卻很權威的。矛盾是一切發展的動力。矛盾的分析法告訴我們,矛盾是對立統一的。矛盾的觀點之一為主要矛盾以及次要內部矛盾之間的關系。矛盾無時不有,無處不在,始終貫穿著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根本矛盾規定事物的性質,主要矛盾是矛盾體系中處於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其決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處於服從地位。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互轉化。面對這些矛盾,就要求我們要正確認識矛盾,敢於承認矛盾,揭露矛盾,針對主要矛盾和次要方面,我們必須正確把握好主要矛盾,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統籌兼顧,同時處理好次要矛盾。「和而不同」。其本身就已經承認矛盾的存在,敢於去揭露其差異所在。「大和」的前提下允許「不同」的發展,「和」為事物發展的主要矛盾,而「不同」則是次要矛盾,在「和」這個主要矛盾的相對穩定之下,統籌兼顧的讓「不同」達到相互協調的狀態,將矛盾控制在一定的度之內,一直維護的「和」這個大前提,真正的達到和諧。其實這個哲理的運用不僅體現在建設和諧社會這樣的大方面,其實在日常生活中也對我們其知道作用。例如在正確處理學習以及課余活動方面,正確處理人際關系之間……都可以運用矛盾的分析方法進行指導分析。還是那句話「和而不同」「求同存異」。(3)人情世態篇 從某個方面說,人情世態才是一本多難言中其真相的大書,它卷帙浩瀚,無窮無盡,復雜多味,豐富多彩。哲學原理中闡述道: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有能動的反作用,正確的,科學的社會意識可是促進社會存在的發展,錯誤的,愚昧的社會意識可是阻礙社會存在的發展,這就要求我們要承認社會存在的重要性,樹立正確的社會意識,摒棄錯誤的社會意識。在人情百態這一章中,多是文人們就自身的所處的環境或是所處的社會所發出的感慨,描述著當時的社會現象或是自身的環境。在闡述的過程中,作者們將自我的意識加入其中。憧憬未來,嚮往美好的時候,能保持一顆平常心;面對挫折,遭遇不幸,亦能通過不斷的努力與激勵,在挫折中體驗人生,品味百態,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也就是樹立正確的社會意識。這些意識不僅能激勵作者本身,同時也會影響和鼓勵讀者,久而久之,在社會上會形成一種積極的影響力,不斷促進社會精神方面的進步,進而影響社會存在。綜上所述,在學習大學語文的同時,哲學的滲透其中,兩者相得益彰,相輔相成。
語文,覆蓋面最為廣泛,上至天文時空,下至地理人文,俯瞰芸芸眾生,包羅世間萬象。深味人間真情,在語文的樂章上譜寫愛與美的贊歌;體悟人生真諦,在語文的妙筆下閃耀理性的熠光;歷經社會百態,在語文的書卷上嬉笑怒罵;徜徉自然之樂,在語文的天堂里展現鍾靈毓秀的奇絕。走進語文,感受名著文化的熏陶魅力,有語文溫馨的人文關懷等著;走進語文,觸摸每位作者的歡樂與哀傷,有語文獨特的視角期待著;走進語文,有絲絲書卷氣與深切關懷心撞擊你的思想與胸臆,有語文濃縮千年文化積淀陶醉著。在經歷了多年的語文學習,大學語文的學習依然感覺新鮮無比。孔子曰:「溫故而知新。」其實,課本中的一些文章在之前已經學過,重溫著莊子在《秋水》中的神秘詭譎卻飽含兼容並蓄的道理;重溫著屈原在《離騷》中的忿恨與不滿卻處處顯示著獻身祖國的滿腔熱情,不屈不撓的堅強意志,正直高潔的人格;重溫著歐亨利在《麥琪的禮物》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含淚的微笑」式的結局,體會到善良的心地和真摯的愛情都是最美麗,最聰明的……而新的課文也給了我全新的體驗:遇見了辛棄疾在建康賞心亭的抒忿,懷才不遇的郁悶與報國無門的悲情躍然紙上;遇見了胡適在《容忍與自由》中在向我展示著「沒有容忍,就沒有自由」的深刻含義;遇見了愛因斯坦在《我的世界觀》中向我闡述著他相信簡單朴實的生活對每個人都是有益的;遇見了托爾斯泰在《舞會以後》批判社會,揭露現實,鞭撻俄國上流社會如上校之流虛偽、冷酷、丑惡的靈魂,同時隱藏著一個深刻的哲理:世界上就常有這樣的事情,使得人的整個生活發生變化,走上新的方向,換言之,就是一些偶然的事件,會改變人生的道路或命運……很多很多的知識,在大學語文的課堂上得以收獲,很多很多的經歷,在大學語文的課堂上得以體驗,很多很多的人生哲理,在大學語文的課堂上得以體會。
一篇散文,在纏綿緋惻中體會肝腸寸斷的凄苦;一出戲劇,在曲折迂迴中迭出動人心魄的震撼;一首詩歌,在含蓄凝練中讀出超脫凡世的清遠;一部小說,在潮起潮落中成就驚世駭俗的嚮往。大學語文,是厚碩的雙翅,讓我搏擊長空;大學語文,是心靈的回響,讓我走向高貴的殿堂;大學語文,是幾許清風細雨,讓我享受雲開月朗的爽潔。
大學語文的學習,是知識積累的平台,是經驗收集的去處,是靈魂升華的天堂!以上是我對大學語文學習所有心得。
⑼ 談談你對開設大學語文課程的看法
我認為大學語文科要開。無論沖哪個方面來說,大學還是應該開語文課的,(一)語文是對我我們自己文學的學習,可以加強我們自身的認同感。(二)大學語文對於一群初出家庭的青年人而言是對精神的進一步洗禮,因為語文給人的教化度是最深的,它不同於政治,歷史,那種直接反映,他是一種慢慢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三)大學語文可以增加一個人的涵養,豐富一個人的思想。(四)大學語文可以為民族,國家,培養下一代的文學精英。雖然在大學里年輕人不是很愛語文課程,不過,你不可忽視那一小群在大學語文課程上的學生,也許,在他們當中就有未來的魯迅,巴金........ 這只是我個人的見解
⑽ 談一談你將如何學好大學語文
一、首興趣:知而好,好而樂
首先,我們要培養語文學習的興趣。這個培養過程,分為三個階段:知之、好之、樂之。
先說「知之」:走進語文,不抵觸,不反感,不因對以前的老師、教材和考試的印象而遷怒語文。
再說「好之」:日日操習,用心投入,不懈怠,不放棄,不因外界干擾、其他學科和考試分數而離開語文。
後說「樂之」:處處留心,養成習慣,言談舉止,一笑一顰,莫非語文。
二、次自主:觀千劍,操千曲
古人雲:「觀千劍而後識器,操千曲而後曉聲」,強調的就是自主學習的重要。
語文學習不同於其他學科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老師的「教」不會直接提升學生的學習水平,只能通過同學們自主學習、理解,才能逐漸達到「自會讀書,自能作文」的境界。
企圖靠老師講得好、深、透,自己只管默默聆聽、記憶就學好語文,這種想法已被無數事實證明:此路不通!
因此,有意識培養自己的自學能力,作好自主學習規劃,加大自主練習的力度,自奮其志,自求其通,也是一條極重要的語文學習規律。
三、必多寫:思欲麗,筆磨禿
為什麼要學語文?可以用十二字概括:豐富心靈、明白事理、完美生活。這就是要鍛煉自己的感性和理智,簡化為「思欲麗」:情感思想要富贍犀利!
現實中,許多同學只會做題,從來不注意自己感性和理智的鍛煉,其情思通常表現出兩個缺陷:一是「淺」:情感幼稚化,思維平面化,既無深情,也無遐思;一是「窄」:生活面窄,導致了關注的主題窄,既少閱歷,又缺大氣。
要糾正這兩個缺陷,使自己的情思「深」、「廣」,在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同時,必得加上一個字:「寫」!「寫」可以醞釀和升華情感,「寫」可以廓清和鍛造思想。「思欲麗」,必多寫!
堅持寫日記,這是許多偉大成功者的良好習慣;至少要堅持每周練習寫作兩次:
生活札記一篇,記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的鮮活素材;讀書筆記一篇,養成閱讀習慣,整理讀書收獲。三年裡,能寫到三至五萬字,是基本的量的要求。
如此,方可謂:「筆磨禿」。
四、定多讀:破三春,匯九流
在這三年中,要下定決心廣泛而深入的閱讀,這就叫「勘破三春」。閱讀時要涵蓋古今,包舉文理,融會中外,這就叫「融匯九流」。
舉凡人類心靈智慧的結晶,能開眼界、除迷狂、啟思維、美德行、富心靈者,均可大讀特讀。尤其注意:不要只讀文學作品,也不要只讀中國作家的作品。
五、強積累:有詩書,有成竹
語文學習非常重要的一個階段就是模仿,模仿的榜樣是什麼呢?當然是前賢今人的成功之作。通過長期的艱苦的積累,在頭腦中建立起豐富的「文章模板」,這就是我們要追求的「腹有詩書」。
運用這些「模板」,模仿著「說」,模仿著「寫」,先求其「形似」,後求其「神似」,最後求其超越。這樣,就很容易有學習個充實感、成就感、條理感,就不會再感到語文學習空泛、無力、不可捉摸,這種狀態可以稱為「胸有成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