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在這個半學期中語文學習中收獲了什麼作文
我覺得有能收獲的是讓我懂得了更多的寫作方法和閱讀方法
『貳』 語文學習的感受作文
我從小就喜歡語言文字,因此對語文課特別感興趣。我的愛好是讀書,所以經常在業余時間閱讀一些書籍,畫線一些精彩的片段或一些富有知識性的名人名言,以及一些課外的小常識。這樣,慢慢地積累,我的知識就會越積越多,那時我發現書是一個永遠也學不完的知識庫,它會幫助我解決各種問題,來幫助我探索大千世界。天才在於學習,只是在於積累。笛爾卡曾說過:「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上的人談話。」當我讀書時,正如笛爾卡所說,我感覺到我的身邊立刻出現了學問淵博的孔子,急中生智的司馬光,還有……我感覺他們正坐在我的身旁,同我一起討論世界萬象。
我不只是愛好讀書,還有一個好的學習習慣,那就是課前預習,課後復習。我每天放學回家後,第一步就是完成老師留的作業,而第二步就是預習和復習了。我每次都會先復習今天所學的,然後拿起語文書和全解開始預習。預習完後帶著昨天在預習中的疑問去聽老師講課,通過在課上認真聽講,解決了預習中的問題。所以,我才能在前幾次檢測中取得比較滿意的成績。
「不吃飯則飢,不讀書則愚。」「不聽老師言,知識不周全。」所以,我們一定要學好語文。同學們,贏在習慣,這就是我學習語文的心得體會,希望咱們共同進步哦!
『叄』 《我從語文中學到什麼》 作文600字
我從生活中學到語文
生活是五彩繽紛的,而生活卻離不開語文,是語文這顆熠熠奪目的寶石把生活點綴的更美。語文有像一位明星,在生活的平台上展現光線,成為人們所崇拜的對象。她是充滿魅力的。她和生活息息相關。
語文在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是隨處可見的。比如在街上的各種店名、廣告、招牌、標語中,在電視屏幕等傳遞信息中,在人們交流,通訊等各種手段中,在各種報紙刊物中……語文都向我們展示她的魅力。
由此可見,語文對我們多麼重要,我們一定要學會這門科目,這門科目是我們學習各門科目必備的基礎。然而,我們不僅要在課堂上學習語文,還要在日常生活中多留心觀察,學習那些充滿趣味,充滿語文色彩的知識,並學會運用。這樣就能從生生活中學到語文。
我們可以從報刊中學到語文,書里的知識豐富多彩,趣味橫生,蘊含著語文的精華。紙上的世界使人留戀忘返。報紙是反映生活的小櫥窗。、我們也可以從影視中學到語文,比如熒屏上的廣告用語,使人回味無窮。有一條廣告:車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豐田車。這則廣告改用了「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有一村」的古詩,文字簡潔,內涵卻很豐富,一是表明了質量之高,二是表明了車的適應性強,三是表現出很有自信心,給人可以信賴的感覺。廣告採用頂真的修辭手法,讀起來琅琅上口。這就是廣告中的精髓。
我們也可以從游戲、聊天中學到語文。就像我們玩的「成語接龍」游戲,我們也可以從中學到語文。可以讓我們掌握更多的成語,更透徹,更牢固地地學習它們。有時我們濫用成語,鬧出笑話,也可以另一個角度理解成學好語文的重要性,懂得成語怎樣正確運用的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語文知識應用這么廣泛。大至社會交流,小至生活細節,無不需要語文。人們也都利用了語文,為事業,生活等取得意收獲。所以,我們不僅在課堂上學習語文,也要在生活中努力學習語文,這樣才能步上時代的潮流,才不會被充滿競爭的社會淘汰。
『肆』 作文《我在本冊語文中學到了什麼》
我從廣告中學到了語文
語文,顧名思義就是指語言文化。語文到底是什麼?僅僅是課本上的文章嗎?不是的,在我們的生活中,語文無處不在。語文是用語言來表述的文化。語文既是交際工具,又承載了人類文化,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學習語文能夠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
我們要培養我們的語文素養,語文素養的內涵是非常豐富的,它是以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為主幹,至少包括語文知識、語文能力、一般智力、社會文化常識和情感意識與個性等五個要素在內的有機復合體。提高語文素養就是要使這五個要素實現辯證統一,得到全面、和諧、充分的發展。學習語文知識,訓練語文能力,開發智力,感受社會文化熏陶和陶冶情意、人格的和諧共振,構成了提高語文素養的基本內涵。我們可以開展校園活動,激發興趣,獵取知識,增智益能。教師發揮創造性,並發動學生出謀獻策,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如:講演比賽、主題辯論會、智力開發競賽、小詩評比、詩歌朗誦、辦報比賽、話劇表演、書法比賽,組織畫展等多種競賽和游戲,在這些活動中,學生既是參加者,又是領導者,主人翁意識強烈,學生感到活潑愉快,受益匪淺。另外,我們還可以搞實踐活動,組織參加第二課堂活動,走出校門,走向社會,在第二課堂活動中,感受語文的魅力。
中國的語言文字,因經濟發展以及民族交融得到了進化。我國現在推廣的標准普通話,是漢民族與東北亞其他民族不斷「切磋」的結果。我們的語言不是一成不變的,尤其在現今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語言變化的速度日趨加快,大量的外來詞語和新名詞不斷涌現,年輕人學得尤其快。伴隨著我國現代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各種廣告也越來越深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走在街上舉目望去,路牌廣告、車載廣告、霓虹燈廣告、商業廣告比比皆是。回到家中,打開電視、收音機廣告撲面而來。現代社會中,廣告已與人們結下了不解之緣。廣告作為商業社會的產物,其作用已不單單是商品告示,在某種程度上,它甚至是時尚和流行的象徵,對於公眾的生活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某些廣告商似是而非的成語新編,如「咳不容緩」、「油備無患」、「鱉來無恙」,牽強附會,毫無美感,無論對產品還是對文字本身,都只有誤導作用,此種廣告用語,應絕對禁用。廣告可以說是一種商業手段,通過一些花言巧語以及一些名人的代言,加強宣傳力,推銷產品。
廣告用語中,有一些比較優美的語言可以陶冶人的情操,讓人賞心悅目;但大多數都是運用了一些成語的諧音,或是一些名言或成語的同音異字如:「某當鋪廣告——「當之無愧!」;某帽子公司廣告——「以帽取人!」 ;「某理發店廣告——「一毛不拔!」 ;「某打字機廣告——「不打不相識!」 ; 某眼鏡店廣告——「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為了保護您的心靈,請為您的窗戶安上玻璃。」等。這使我從中學到了語文 ,語文不僅是用語言來表述的文化,還是一種交際、經濟發展的工具。
這也使我感到了另一負面問題。語文給人帶來了美感,但這一些普通的廣告用語卻使人找不到語文的美感,感受不到語文的魅力。還有一些廣告宣傳中出現的「極品、神奇、之最」等等最高級用語,利用大眾媒體作名不副實的虛假宣傳。純屬欺騙誤導消費者,故意製造假相或隱瞞事實真相,使消費者產生錯誤認識並作出錯誤行為,這類官司也屢屢發生。事實上,早在1997年8月,國家工商局就在《關於「極品」兩字在廣告用語中是否屬於「最高級」、「最佳」等用語問題的答復》中認定:「極品」兩字與最高級、最佳用語含義相同,屬於絕對化語言。但現實中,已被歸為「禁止」使用之列的「極品」及其相類似的稱謂卻頻頻亮相於眾多商品及其廣告中。我認為,諸如此類,向社會、廠商和有關管理部門敲響了警鍾:清除社會文化污染,規范廣告用語迫在眉睫,勢在必行。
我認為我們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從各種各樣的活動中發現語文,並且去體驗它,但也要善於發現一些不好的問題,去評論並發表一些不同的見解,在社會中引起共鳴,去制止它。如上文所講,這些商家玷污了我們的語文,我們應當做出准確的判斷,明辨是非。其實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就體驗了語文,學到了語文。
『伍』 我在語文中收獲了什麼600字作文
一直苦苦的思索你,我心中的語文。一直苦苦的追求你,我心中的語文。你給我清風與明月,你給我山光與水色,你給我碧海與晴天,收獲語文,你打通了我與自然的界限。收獲語文,伴著你,陶淵明的朵朵菊花點綴了朦朧的南山;龔自珍的偏偏落紅幻化成軟軟的春泥;晏殊的獨自徘徊落寞了曲徑通幽;溫庭筠的脈脈斜暉籠罩了悠悠的碧水。收獲語文,伴著你,詩意的生命被開墾出最豐美的田園,放白鹿於青崖之間的旅著,豪酒入胸,七分釀成了月色,剩下三分,秀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拾盡寒枝卻中不可棲的寒鴉,手持青青芒杖,在「疏月掛蕭桐」之夜,嘆大江東去,不為「蠅頭微利,蝸角虛名」觸動,只願滄海寄餘生;落日樓頭,斷鴻聲中的浪子,一邊是古藤老樹,古道西風,一邊是「寶馬雕車香滿路」,可他只願做「燈火闌珊處」的伊人。
那一半我明天再回給你,今天好累好累啊~
『陸』 我從語文中學到了什麼作文600字
說一口標准流利的普通話是語文。
恰到好處與別人溝通達成初衷,雙方相談甚歡。這是語文。
寫一手漂亮的方塊字,秀麗的,或灑脫的,引得旁人目光流連嘖嘖贊嘆。這是語文。
微笑傾聽,總是能捕捉對方大段言語中關鍵的信息,及時給對方需要的反饋。這是語文。
能游刃有餘地表達自我,能寫一手錦綉文章。這是語文。
與人相處,愛和尊重先行;行事處世,恰到好處,有如春風拂面。如此種種,不勝枚舉,這是一個人的修養和風度。這是語文。
語文離我們便是這樣地近,可謂是「生活處處皆語文」了!其實,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天都在重復著語文的事兒,聽懂別人的話,准確地表達自我,恰當地行事處世,這都是語文的范疇。毋庸置疑,我們的生活離不開語文,語文滲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直接影響著生活的狀態和方式。
法國思想家帕斯卡曾說過一句話,他說:「人是一枝有思想的蘆葦。」人的生命如蘆葦一般脆弱,但因為「有思想」而顯出其可貴。而語文,總在不經意間撥動我們生命的琴弦。浩瀚的語文世界中,我們權且取些許略作感受吧!
語文,是斑斕多姿的,它穿行在一年四季中。春花秋月,夏雲冬雪,風光流轉,美不勝收。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這是春之初,春痕尚淺若有若無的含蓄,分明是一幅淡筆情濃的水墨畫;「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寥寥數語,清新淡雅的江南,嬌媚無限的江南,便在我們心中盪來漾去。這是語文。
「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這是江南農村的初夏,芳草萋萋,水天相映,煙霧蒙蒙,子規聲聲;「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夏雨驟至,忽又煙消雲散,雨過天晴,水天一色。這便是生活經驗豐富的老者所說的「六月的天,孩子的臉,說變就變」吧!這是語文。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這是天涯遊子眼中的秋,寂寥的,凄清的,點點滴滴,盡是愁緒;「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這是豁達人眼中的秋,秋高氣爽,鳴鶴沖天,詩情盎然。這是語文。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遙望高山之巔,分不清哪裡是雪,哪裡是雲,這是高山雪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大雪紛飛,綴滿枝頭,點點雪白,恰似春日梨花盛開,那是怎樣的盛況啊!這是語文。
語文,承載著人們太多的情意。人生中,若乾的時刻,我們會情不自禁地想起那些曾經念過的詩句。
語文中,有國有家,有民族的靈魂,有民族的脊樑。杜甫說:「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范仲淹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林則徐說:「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些詩句,在我們心中牢植愛國之樹。這是語文。語文,在我們迷失的時刻為我們撥雲見霧。「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新陳代謝的自然規律不可抗拒。「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所以,同一個事物,可以有若干理解,沒有唯一。「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王安石此句或許可以用唐人虞世南的「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來解,都是身居高位而能發出聲音之人,所以,個人的發展,平台很重要。這是語文。語文,在我們躊躇的時刻指引我們人生的方向。「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還猶豫什麼呢?讀書吧!這是語文。如此,誰能否認語文在我們成長的歷程中給予我們的那些靈魂的滋養呢?
語文中,有國之大愛,有詩意的哲理,亦有種種小情意,人生因此多出幾分雅趣。
朋友惜別,我們不能不想起「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或想起「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一處江南旖旎風光,一處塞外冰天雪地,皆有暖暖的情意流淌。抑或想起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即使不在友人身邊,亦要以詩相慰,無他,於友人失意處,三句兩行小詩,遙相慰藉,足矣。這是語文。
閑暇時,邀請同道中人,或是被邀請,知己相聚,小酌相談,快哉快哉!這個時刻,你能不想起那首詩嗎?「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這是語文。
至於經歷過愛情的人兒,你該更有切身體會。遇見意中人,那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便會跳出來了吧?若是頗費周折,是不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呢?至於熱戀中,那自然是「一日不見,如三秋兮」了!若是步入婚姻的殿堂,那句「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又怎能不在心中回盪呢?這是語文。
語文的外延何其大呢?寥寥數語豈可道之?然「窺一斑可見全豹」,語文的用處,不消多說,自是明了。也許,一個語文老師,看語文總比其他學科要親切一些,這原是沒辦法的事兒。在我看來,生活處處皆語文,一個人只要活著,每天都在重復著語文的事兒;一個人要活得有格調,那更離不得語文了。我想,沒有語文的世界一定是荒蕪貧瘠的——我只能揣測,我的世界,從來沒有離開語文啊!語文,就像一束亮光,照亮了我們的生命;語文,就像一滴甘露,滋潤著我們的靈魂。語文,便在我們看得見的生活中,在我們看不見的生命中,留下了深深淺淺的痕跡。語文,讓我們的生活更順暢,讓我們的生命更豐富。
那麼,為何有人有此質疑呢?我想,因為種種因素,學校的語文教育尚未能夠完全展示語文的種種美好。在應試的大環境下,語文的美好遮去一些,光華隱匿其中。許多人尚未能夠較多感知語文的魅力,又在語文應試的種種策略下精疲力盡,於是,對語文,不僅難生愛意,甚至質疑——學語文有用嗎?我們以後用得著嗎?這樣的不歡喜,乃至質疑,我都能理解。但是,親愛的孩子,或者孩子家長,你若肯耐心細致地看清語文的全貌,我相信,你一定會心生歡喜的。假以時日,潛移默化中,因為語文,你的生活,你的生命,是不是會有那麼一點特別呢?你要知道,愛語文,學語文,解決的絕不僅僅是考試的事兒,真正的受益在一生,這才是語文真正給予你影響你一生的東西。所以,可以肯定地說,學語文,不僅有用,而且大有用處。
曾有90後質疑——文學有啥用?這個問題,馬未都是這樣回答的,他說,文學能讓你的感情變得更細膩。一個細膩的人,對世界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樣的。人的感情更細膩,才知細膩的好。那麼,學語文有用嗎?建議讀讀馬未都的這句話。同理兒,愛語文學語文,方知語文的好。
其實,學習語文的意義,似乎常常在我們的眼界之外。幼時,我們精力充沛,時間充裕,但尚未能完全領略語文之於生活及人生的意義;在長大的日子裡,我們深感種種匱乏,時有心有餘而力不足之感。我以為,無論是從眼下的考試,或不久的中考,乃至高考來看,抑或橫觀生活萬象,縱觀漫漫人生,語文都是不能忽視的存在。世界之大,錯綜復雜,付出未必會有回報,但語文是個例外——語文,從不辜負愛它之人。
學語文有用嗎?
文:姜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