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初二上冊語文第一篇課文是什麼
八年級語文上冊第一課:《新聞兩篇》。
新聞具有三性:真實性、及時性、准確性;新聞結構有標題、導語、主體、背景、結語五部分,新聞中記敘的要素有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六個方面,這些知識都是學習新聞必須掌握的內容。
經過與結果
中路軍首先突破安慶、蕪湖線,三十萬人全部渡過,佔領長江南岸。西路軍三十五萬渡過三分之二,已佔領廣大南岸陣地。
東路軍三十五萬已渡過大部,經過整天激戰,殲滅及擊潰一切抵抗之敵,佔領南岸陣地,控制江陰要塞,切斷鎮江無錫段鐵路線。
『貳』 人教八年級上冊語文第一課
新聞兩則
●教學目標
把握課文中的人物、事件,認識中國革命勝利來之不易,並從中獲得有益啟示。
了解新聞特點,復習記敘文六要素知識。
綜合運用默讀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教學重點
從文體上抓住新聞的特點,從題材上抓住戰爭的主題,從遣詞造句上體會
准確精練的語言。
●課前准備
預習生字詞,查閱有關解放戰爭中三大戰役的資料。
學生每人准備一份當天的報紙。
教學內容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報道了解放戰爭中渡江戰役的勝利戰況。這是人類戰爭史上空前的奇觀,千里江面上萬船齊發,人民解放軍冒著炮火奮勇挺進,沖破敵陣,橫渡長江。毛澤東親自撰寫了這則新聞,給全軍戰士和全國人民以極大的鼓舞,今天讀來依然令人回腸盪氣。
《中原我軍解放南陽》由南陽的解放說到一年多來中原地區軍事形勢的重大變化,反映蔣軍必敗、我軍必勝的大好形勢,鼓舞了解放區軍民乘勝前進的鬥志。
(學習這兩則新聞不僅要抓住戰爭的主題,也要抓住新聞的特點)
教學設計
導入 (導入 課文的方式可根據需要設定)
(教師配樂朗誦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一詩,聲情並茂地導入 課文)這首詩是為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而作,表現了人民解放軍的英雄氣概。歷史告訴我們,中國革命的勝利是經過長期革命戰爭戰勝強大敵人取得的,今天,我們學習的是毛澤東為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親自撰寫的一篇新聞,題目是「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或讓學生拿出當天的報紙瀏覽新聞版,簡要介紹幾則新聞,由新聞的標題導入 )
整體感知
教師板書課題,出示學習目標。
教師檢查預習字詞情況,布置思考題:
快速默讀課文,用簡明的語言說說新聞報道了什麼內容。
再讀課文,理清記敘的六要素: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結果。(指出記敘的六要素也是新聞的要素)
精讀課文(可分讀、齊讀),具體說說新聞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報道渡江情況的?按什麼順
序報道,為什麼?
學生讀課文後,分小組討論,全班交流,教師參與。
(三個思考題分別針對新聞結構的三部分:標題、導語 、主體)
教師導學
(討論了以上三個問題,教師引導學生得出結論)
要想迅速了解新聞的主要內容,就要看標題。要比較詳細地了解新聞的內容,就要
看導語 。要更為細致地了解新聞的內容,就要看主體。
新聞的要素也是記敘的要素,只要把記敘的六個要素變成六個問題,閱讀的時候注
意這六點,養成留意要素的習慣,再讀其他敘事性作品也就容易把握內容了。
合作探究
教師布置思考題:
閱讀這則新聞後,你以為新聞具有怎樣的特點?(教師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
學生小組討論,全班交流,教師參與。
討論後明確:
新聞的作用,報道國內外最新發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氣象。
新聞的結構,一般包括標題、導語 、主體、結語和背景五部分。
新聞的寫法,主要是敘述,有時兼有議論、描寫。
新聞的特點,觀點鮮明、內容真實、報道及時、語言簡明准確。
拓展延伸
教師導學:要求學生快速默讀第二則新聞《中原我軍解放南陽》,了解新聞內容。再
讓學生運用前面所學的新聞知識學習第二則新聞,並提出思考題。
默讀第二則新聞,理清記敘的六要素。
運用所學的新聞知識具體分析第二則新聞,並說說兩則新聞在寫法上有哪些不同之處?
品味兩則新聞語言的特點,完成課後練習三。
學生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學生全班交流,只要言之有理,教師
就給予鼓勵。
教師小結
《新聞兩則》所報道的渡江戰役和南陽解放,都是中國人民解放戰爭戰略進攻階段具
有關鍵意義的勝利。學習這兩則新聞,使我們了解了歷史,看到正義戰爭的威力,認識到中國革命的勝利來之不易。兩則新聞氣勢磅礴,語言准確簡明,感情色彩鮮明。給我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學們把今天所學習的知識運用到今後的生活中去,用心體
驗、感受、思考周圍的世界,開闊視野,提高認識水平。
布置作業
就現代戰爭的話題談談你的認識,並整理在練習本上。
《新聞兩則》教學設計1
『叄』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第一課《中原我軍解放南陽》怎麼分層次
3、這則新聞沒有分段,而內容很多,要把握全文內容,需要劃分層次。請試為本文劃分層次,並概括各層的內容。(結合練習三)
第一層(在人民解放軍……我軍當即佔領南陽),是導語,概述中原我軍解放南陽,指出南陽守敵棄城南逃的背景、時間。
第二層(南陽為古宛縣……多是出生於南陽一帶),是背景資料,用兩則史料說明南陽自古以來在軍事上具有重要戰略地位。
第三層(在過去一年中……現又放棄南陽),回顧過去一年蔣介石從重視南陽到放棄南陽的變化,指出蔣軍全局潰敗的背景。
第四層(從此……又逃到了葫蘆島),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進而回顧一年多來南線人民解放軍取得的偉大勝利。
額額 這個 = =網路一下~
『肆』 八年級語文下冊第一課生字
人教版第一課為藤野先生【驛站】
古代供傳遞政府文書的人中途更換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
【瞥見】
一眼看見。
【畸形】
生物體某部分發育不正常。
【不遜】
不客氣;無禮貌;驕傲、蠻橫。
【詰責】
質問並責備。
【爛漫】
即「爛漫」,顏色鮮明而美麗。
【好意難卻】
好的心意讓人難以拒絕。卻,推辭,拒絕。
【憤然】
形容氣憤發怒的樣子。
【流言】
沒有根據的話(多指背後議論、誣蔑或挑撥的話)。
【結末】
結束,結果。
【責成】
指定專人或機構負責完成某項任務或辦理某件事。
【匿名】
不具名或隱匿真名。匿,隱藏。
【緋紅】
鮮紅。
【會館】
舊時同鄉或同業的人在京城、省會或大商埠設立的寄寓和機構,主要供同鄉或同業的人聚會和住宿。這里指設立在日本東京供中國留學生活動和居住的場所。
【流言】
流傳的毫無根據的壞話。
【遺民】
⑴ 留下的在國外的人;
⑵ 改朝換代後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
⑶ 大亂後遺留下來的人民。
【美其名曰】
(把不美的事物)美化它的名字叫。
【杳無消息】
形容一點消息也沒有。
【深惡痛疾】
厭惡、痛恨到極點。疾,痛恨。
【油光可鑒】
課文里是說頭發上擦油,梳得很光亮,可當鏡子照。鑒,照。
【頓挫】
形容聲音高低轉折、和諧悅耳。
【凄然】
形容悲傷難過的樣子。
【標致】
漂亮。這里是反語,用來諷刺。
【斗亂】
飛騰雜亂。斗,通「抖」。
【客死】
死在異國他鄉。
【掌故】
關於歷史人物、典章制度的傳說或故事。這里指學校里發生過的一些事情。
【模胡】
即「模糊」,這里指馬虎、不講究。
【落第】
原指科舉時代應試不中。這里指考試不及格。
【猶言】
如同說。
【托辭】
借口。
【適值】
正好遇到。
【正人君子】
反語,諷刺那些為軍閥政客張目而自命為「正人君子」的文人。
【抑揚頓挫】
(聲音)高低起伏和停頓轉折。
『伍』 八年級上冊的語文課本第一課《新聞兩則》的課文結構,要快點!
結構是:
第一部分(「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均是人民解放軍的渡江區域。」):導語,概括點明了全文內容。
第二部分(「二十日夜起」至結束):具體敘述了渡江區域戰斗的戰況。
第一層(「二十日夜起~二十四小時內即已渡過三十萬人。」):敘述中路軍渡江情況。
第二層(「二十一日下午五時起~不起絲毫作用。」):寫西路軍渡江情況。
第三層(「湯恩伯認為」至結束):敘述東路軍作戰情況。
《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第一層(「在人民解放軍~我軍當即佔領南陽」):導語。概述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第二層(「南陽為古宛縣~多是出生南陽一帶」):背景。用兩則史料說明南陽自古以來在軍事上具有重要戰略地位。
第三層(「在過去一年中~現有放棄南陽。」):回顧過去一年蔣介石從重視南陽到放棄南陽的變化,指出蔣介石軍隊全局崩潰的趨勢。
第四層(「從此~又逃到了葫蘆島。」):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進而回顧一年多來南線人民解放軍取得的偉大勝利。
第五層(「王凌雲到襄陽」至結尾。):預言南陽逃敵王凌雲前途黑暗。
新聞從廣義來講,包括消息、通訊、報告文學。從狹義來講,就是消息。它一般有三個特點:
⑴ 讓事實說話,內容真實准確,不能虛構或誇張。
⑵ 報道及時。
⑶ 簡明扼要。
一則新聞(消息)在結構上包含標題、導語和主體三部分,有時還有背景和結尾。新聞多用記敘手法,寫新聞須注意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結果等要素。
『陸』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所有知識點總結
第一單元 第一課《新聞兩則》1.《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學習要點:1)掌握新聞的相關知識;培養概括文章內容的能力。 2)把握新聞「用事實說話」的特點,品味本課的語言。 3)探究我軍勝利的原因,感悟正義戰爭的強大力量。本課用時一課時(2個小時)2.《中原我軍解放南陽》學習要點:1)掌握消息的結構。 2)把我消息報道的三個特點。 3)增進對新中國創建歷史的了解,接受革命傳統教育。本課用時一課時(2個小時)第二課《蘆花盪》 學習要點:1)了解小說情節,理解小說主旨。 2)通過合作交流等方式,探究人物描寫和環境描寫的作用。 3)學習老英雄的愛國精神,培養自己真摯的愛國情感。本課用時文體一課時(2個小時)第三課《蠟燭》學習要點:1)了解通訊的文體特徵。 2)把握人物形象,體味文章的思想感情。 3)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貢獻自己的力量。本課用時一課時(2個小時)第四課《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學習要點:1)了解文章的背景材料。 2)領悟作者的博大胸懷和高尚品格。 3)記住祖國的屈辱史,發奮學習,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貢獻出自己的青春和熱血。本課用時一課時(2個小時)第五課《親愛的爸爸媽媽》學習要點:1)體會重點詞語的含義,整體感知課文。 2)體會文章思想感情。 3)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感悟和平的珍貴,增強維護和平的信心。本課用時一課時(2個小時)第六課《綜合學習 寫作 口語交際》學習要點:1)培養對資料信息的搜集處理能力。 2)通過活動開闊文化視野,增長有關戰爭的歷史知識和文學知識。 3)提高對戰爭的認識,培養熱愛和平的情感和社會責任感。本課用時一課時(2個小時)第二單元 第七課《阿長與<山海經>》學習要點:1)掌握重點字詞和重點語句的含義,學習選取典型事例表現人物的手法。 2)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整體把握文章的內容;探究文章錘煉語言的方式,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受魯迅先生對一位普通勞動婦女尊敬、感激、懷念之情。本課時用一課時(2個小時)第八課《背影》學習要點:1)了解有關作者的文學常識:把握課文內容:積累重點詞語。2)採用多角度閱讀等方式進行整體感知,品味朴實無華卻飽含深情的語言。3)體味父愛的偉大,對父母要懷有一顆感恩的心。本課時用一課時(2個小時)第九課《台階》學習要點:1)積累本文重要生字詞;學習本文圍繞中心選材的寫法;探究敘述、描寫的表達方式在文中的作用。2)朗讀課文,探究文章的寫法:分析父親的形象特點及意義。3)感受父親性格中的艱苦創業的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毅力,培養對待人生的積極健康的心態。本課時用一課時(2個小時)第十課《老王》學習要點:1)理清思路,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匠心;分析人物描寫的作用。2)朗讀課文,感受語言風格;探究文章的寫法。3)理解文章所提倡的人是平等的,人與人之間之間應該相互關愛的思想。本課時用一課時(2個小時)第十一課《信客》學習要點:1)識記重點字詞;學習文章典雅而又精闢的語言。2)把握文章脈絡,品味語言特點,理解思想內容。3)樹立誠信為本做人理念。本課用時一課時(2個小時)第十二課《寫作 口語交際 綜合性學習》學習要點:1)了解認識,關愛普通人,培養善於與人相處,與人共事,與人合作的精神。 2)培養自己的口語交際能力。 3)提高自己搜集資料,篩選資料的能力,培養自己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本課用時一課時(2個小時)第三單元 第十三棵《中國石拱橋》學習要點:1)抓住中國石拱橋的特點,理清文章的結構和說明順序。 2)體味本文准確的語言,學習本文的說明方法。 3)感悟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激勵自己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將來為祖國作貢獻。本課用時一課時(2個小時) 第十四課《橋之美》學習要點:1)理解作者喜愛橋的原因。 2)通過理解在內容和表達上都具有個性色彩的句子,提高錘煉語言的能力,培養語感。 3)體會作者獨特的審美觀點,學會從生活中發現美,感受美,提高審美能力。本課用時一課時(2個小時)第十五課《蘇州園林》學習要點:1)學習作者抓住事物特徵逐步展開說明的方法。 2)學習本文分類別,作比較,打比方,摹狀貌等說明方法。 3)體會蘇州園林的藝術地位與價值,認識蘇州園林的與眾不同之處,培養自己的審美情趣。本課用時一課時(2個小時)第十六課《故宮博物院》學習要點:1)了解故宮各部分主要建築的方位,特徵,用途,理解故宮在建築設計上處處反映以封建帝王為中心的特點。 2)體會課文按照空間順序介紹建築群和有詳有略說明事物的方法。 3)認識故宮是中國古代的藝術寶庫,激發民族自豪感。本課用時一課時(2個小時)第十七課《說「屏」》學習要點:1)了解文中介紹的有關「屏」的知識,培養提取信息的能力。 2)感知課文,把握說明對象特徵,感受科學小品文語言的詩意和韻味,增強語感。 3)激發對傳統文化的審美情趣,獲得審美方面的知識。本課用時一課時(2個小時)第十八課《綜合性學習 寫作 口語交際》學習要點:1)培養利用網路等多種工具搜集,整理,分析資料的能力,提高口語表達能力。 2)比較全面的了解橋的結構,功能,建築材料等,並能用說明性的語言介紹具體的橋。 3)領略我國豐富的橋文化,提高文化素養。本課用時一課時(2個小時)第四單元 第十九課《大自然的語言》學習要點:1)學習積累物候學的有關知識;培養和提高概括文章內容要點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探究文章的寫作技巧,體會文章的准確嚴謹,生動優美的語言。 3)激發熱愛科學,探究科學奧秘的志趣,培養注重觀察,講究實證的科學態度。本課用時一課時(2個小時)第二十課《奇妙的克隆》學習要點:1)了解克隆的相關知識。 2)了解本文所運用的說明方法;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 4)認識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勇於創新的科學精神。本課用時一課時(2個小時)
『柒』 人教版初二語文上冊第一課《新聞兩則》的資料
1947年7月到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全國范圍內轉入戰略進攻。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軍連續發起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給國民黨反動派以致命的打擊。為了獲得喘息的機會,以便卷土重來,1949年1月21日蔣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總統,支撐殘局,並大搞和平談判的陰謀。在這歷史的緊要關頭,毛主席在1948年12月31日為新華社寫了一篇新年獻詞《將革命進行到底》,指出: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已經是確實無疑了,國民黨反動派看到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全國范圍的勝利,已不能用單純的軍事斗爭的方法加以阻止,就大搞「和平」陰謀。我們不能讓敵人有喘息的機會,卷土重來,必須將革命進行到底。1949年4月15日,國共雙方談判,我方提出8條21款,限蔣介石20日前表態。20日南京國民黨政府拒絕在和平協議上簽字,談判破裂。4月21日,毛主席發布了「向全國進軍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軍「奮勇前進,堅決、徹底、干凈、全部地殲滅中國境內一切敢於抵抗的國民黨反動派,解放全中國人民,保衛中國人民領土主權的獨立完整」。21日清晨,人民解放軍即執行最高統帥的進軍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東至江陰,長達一千華里的戰線上,發動了渡江戰役,國民黨反動派慘淡經營了三個半月的長江防線,一觸即潰。23日晚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宣告國民黨反動派政權的覆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