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做文言文怎麼才能不扣分
無論哪個年級段的短文閱讀主要考察的都是學生對於文章的理解,如:解詞、歸納中心、回答問題等。要想順利解答這些題目,最基本的就要求我們首先要讀懂,領會作者的意圖。因此,一定要多讀幾遍,不要因為怕耽誤時間,還沒讀明白就急著做題。要記住:磨刀不誤砍柴工。
文言文更是如此。
除此之外,還要加強平時的閱讀積累。因為閱讀能力的培養決不是一日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平時利用課余時間多看些書和文章,既可以鍛煉自己的理解能力,又可以幫助你積累一定的寫作素材,真的是一舉兩得。說到文言文,你應該多注意文言虛詞的用法,因為大多數實詞只要聯繫上下文,很好理解意思。抽空多讀讀高中課本的文言文。如果有條件最好是那種正規出版社出的文、白對照的那種。如果找不到,也可以讀讀《聊齋志異》,它是半文半白的,與咱們現在的漢語比較接近。這兩種方法對提高文言文閱讀水平特別有幫助。你知道嗎,我當初就是這樣學的,特有效。
以上只是我的個人經驗,僅供參考!
② 為什麼高考作文用文言文寫就加分;反之,用現代詞語寫就扣分
沒這一說。但是如果文言文可以流暢的寫下來,說明文字功底較深。幾千年來,中國文化傳承都是以文字記載為主,語言幾十年就會變化,但文言文作為文字,尤其是正式的文字記載,變化遠不會像語言那樣大那樣快,而且文言文的語法及書寫歷代相傳,至今,今人才能懂得幾百年乃至幾千年前古人表達的意思,文言文不僅表達精準而且簡練,不似現代文創作,有時不甚簡練,而傳情達意方面只是差強人意。中國文化講究意韻,很多時候文言文不止精確表達了意思,還給人以遐想空間。戰爭動盪,文化沖擊,文字改革,雖然破除了所謂八股文,但精髓也在混沌中被世俗拋棄。現實學生的課業壓力,語文作為一門最為重要的課程,最為有用的工具,於今天也被淹沒在了現代「科考制度」之中。實為憾事。
③ 高中語文文言文答題技巧
高中文言文一直是高中語文的難點,也是很多高中生頭痛的提醒。那麼,高中語文文言文有哪些答題技巧呢?下面和我一起來看看吧!
高中文言文答題技巧
1.要學會圈圈點點,因為第I卷使用答題卡,圈點是可以的。把人物、主要事件劃一劃。
2.要先讀文言文的最後一題,即內容的概括分析題。這個題實質上可稱為「文言文的白話譯文」,它對人物、對全文內容、對事件的分析都十分清楚明了。所以先讀了此文.就相當於讀了譯文之後,再去看原文,事半而功倍。
3.要藉助原文推斷詞義。不要想當然,要調動自己頭腦中的知識儲備。
4.文言文的翻譯,要先看此句前面的文字含意.因為上下文是最好的提示。前面的句子理解了,後面的句子自然會水到渠成。
5.除了常見的文言實詞以外(大綱規定的120個),還要在考前看一看課本中注釋的其他文言實詞,只看注釋即可。
6.文言虛詞要在「而、與、乃、其、所、為、焉、以、因、於、則、之」等常用詞語上,再復習一下。
高中語文文言文怎麼做
最強高考勵志書,淘寶搜索《高考蝶變》購買!
1.針對文言文閱讀試題多以敘述性文字為主的特點,在進行整體性閱讀時,要用心去查找文中的人和事,盡量把文中下列相關的內容圈點出來:人有幾位,如何稱謂;主角是誰,與他人關系怎樣;事有幾件,由幾人所干;事件關系,有何意義,大體分分層次。接著審清題目,帶著這些問題再去研讀文段,不在無關處糾纏,要在緊要處下工夫。
2.文言實詞的理解:堅持「詞不離句」的原則。利用字與字、詞與詞的結構特點。採取由彼到此的聯想方式,迅速理解詞義。選項中給出的解釋,可代入句中,結合上下文,反復印證。另外要特別注意詞的多義、詞的活用、詞的古今異義、通假、詞的偏義等文言現象。平時我們積累的一些成語中個別語素的解釋,有時也能給我們一些啟示,也要為我所用。
3.虛詞的意義和用法:以理解句意為前提,根據詞在句中的位置化虛為實,斷定詞性和用法。
我推薦: 高考語文文言文閱讀解題技巧
4.「篩選信息」和「把握文意」:這是文言文閱讀的最後兩道題。要注意整體把握。尤其最後一道「把握文意」題,該題四個選項的設置。大多是按原文內容先後順序排列的,往往選不恰當的項,這既對理解全文有幫助,也為解前面的題提供了有效的信息。此處宜稍放慢速度,力爭做正確,做完後,回過頭來檢驗前面幾個題的正誤。
④ 高考語文試卷中的文言文有什麼答題技巧
第一部分:讀懂文言文
口訣:務求甚解,又不求甚解
一、怎麼去讀
(1)先讀最後一道題目,了解大致內容和主要事件。(此題如果要求「選擇正確的一項」則除外)
(2)然後帶著「何人?」、「何時何地做何事?」、「結果怎樣?」、「為什麼?」等問題對文段用心地默讀文章,以「事件」為依據對文章分層,理清文章思路。
(3)遇到實在不懂的字詞,不必著急,同時必須用?或其他記號來提示自己放放先讀下文,也許過後聯繫上下文進行推導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題目中去找答案。
二、官位變遷及官吏行為詞:
1.表被任以官職的:征、辟、察、舉、召、薦、進、稱、補、作、表、為、就
2.表官職變化的:
(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
(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遷。
(3)表調動的:調、徙、轉、改、放、出、出官;
(4)表降職的:左遷、遷謫、謫、逐、貶、詘(黜)
(5)表罷免的:奪、黜、罷、免、去、廢、蠲;
(6)表恢復的:復、還
(7)表兼代的:兼(表兼任);領(兼代);權,行,假,署(代理);
(8)表辭去的:辭、致政、告退、退、歸故里
(9)跟俸祿有關的:俸、祿、秩、餉
(10)知(典、主)、視事、用事、下車(伊始)、掾丞、洗沐、乞骸骨、致仕
三、其它出現頻率較高的詞語
(1)人稱代詞:第一人稱(余吾予);第二人稱(爾而女汝乃若);第三人稱(之其彼渠厥)
(2)疑問代詞:誰孰何曷胡焉安奚惡
(3)謙敬詞語:請謹竊忝辱敢幸
(4)修辭詞句:更衣山陵崩社稷中道崩殂
(5)兼詞:諸焉盍旃叵
第二部分:如何答題
一、文言實詞釋義題:本題往往考查多義實詞,古今異義詞,通假字,偏義詞及詞類活用等知識點。
答題技巧:實詞理解題不完全在於考你是否記得實詞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會利用上下文進行推測。
掌握常見的理解和推斷實詞在文中含義的方法:
■第一種:從語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詞性
■第二種:從語義搭配的角度推測詞義
■第三種:從語境暗示的角度推斷詞義
■第四種:從字形構成的角度推測詞義
■第五種:從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等用法的角度判斷詞義
■第六種:從句子結構對稱的角度推斷詞義
■第七種:從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斷詞義
【相關知識】
一詞多義的產生:
的本義。如「(解)狐乃引弓送而射之」(拉開弓)。
的引申義。如「我君景公引領西望」(伸長),成語有「引吭高歌」。
的比喻義。如「金城湯池」(比喻牢不可破)。
的借代義。如「徒以口舌為勞」(代言辭)。
的假借義。如「將軍禽操宜在今日」(通「擒」)。
附錄:考綱規定的120個常見文言實詞:(根據義項之間的以上5種內在關系識記)
1愛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2曾乘誠除辭從殆當道得
3度非復負蓋故顧固歸國4過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
5假間見解就舉絕堪克類6憐彌莫乃內期奇遷請窮
7去勸卻如若善少涉勝識8使是適書孰屬數率說私
9素湯涕徒亡王望惡微悉10相謝信興行幸修徐許陽
11要宜遺貽易陰右再造知12致質治諸賊族卒走左坐
二、內容歸納題
找出文段中與選項解釋相對應語句,一一對應。選項的敘述或分析的錯誤只在某一小點,主要是:
⑴個別實(虛)詞故意譯錯;
⑵人物的事跡張冠李戴;
⑶事件發生的時間和地點錯位;
⑷人物性格陳述不恰當;
⑸憑空添加,無中生有;
⑹強加因果關系。
三、文言翻譯題
方法:做好「換、留、刪、補、調「。一定要直譯,不要意譯,要字字落實,忠實於原文。
賦分點:
1.譯准詞義:實詞(含詞類活用、通假、偏義詞,修辭語句)及虛詞和固定結構。
2.譯准句式(被動句,判斷句,省略句,倒裝句)。
3.譯准句子語氣(陳述疑問感嘆祈使語氣)和句間關系(並列轉折因果等復句關系)
備查知識1:常見文言詞類活用:
(1)名詞的活用:(1)名詞活用為動詞:如「左右欲刃相如」(刃:殺)。(2)名詞活用為使動:有「使……成為……」的意思,如:「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3)名詞活用為意動:有「把----當作---」的意思,如:「稍稍賓客其父」、「糞土當年萬戶侯」(4)名詞活用做狀語:A.表特徵狀態,如「一狼犬坐於前」、「常以身翼蔽沛公」。B>表態度、方式,如「吾得兄事之」。C.表工具,如「有好事者船載以入」。D.表處所,如「相如廷斥之」。E.表趨向,如「操軍破,必北還」。F.表頻率,如「歲賦其二」。
(2)形容詞的活用:①形容詞活用做名詞:如「斫其正,養其旁條」、「四美具,二難並」。②形容詞活用做動詞:如「上官大夫短屈原於頃襄王」、「敵人遠我,欲以火器困我也」。③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認為-----怎麼樣。)④形容詞使動用法:「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使――明顯);
(3)動詞的活用:①動詞的使動用法:「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使-----來)②動詞活用為名詞,如「則其至又加少焉」、「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
備查知識2:常見文言特殊句式:
(一)判斷句
(1)用「者,也」表判斷:「……者,……也」、「……者也」、「……也」、「……者……」;
(2)「為」、「乃」、「即」、「則」或否定詞「非,未,弗」等表判斷。
(3)名詞做所謂語直接表判斷(劉備,天下梟雄。)
(二)被動句:
(1)單獨用「於」「受」「見」或組合成「見……於……」,「受……於……」表判斷。如:「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徒見欺於王」
(2)「為」、「為……所……」、「……為所……」表判斷;如:「臣聞如姬父為人所殺」
(3)「被」(後起用法,如:周公之被逮)。
(4)意念被動(無詞語標志):兵挫地削
(三)省略句:
(1)省略主語:如:「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
(2)省略賓語:「權起更衣,肅追()於宇下」。
(3)省略介詞:「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
注意:「以,與,從,為,因」五介詞常省略賓語。
(四)賓語前置:
(1)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如:「沛公安在?」疑問代詞(如:誰、何、奚、曷、胡、惡、安)
(2)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賓語前置。如:「時人莫之許也。」
(3)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前取動詞前,以突出強調賓語。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如:「唯利是圖」等。
(4)方位詞、時間詞做賓語時,有時也前置。例如:「業文南向坐。」(《史記·項羽本紀》)
(五)定語後置:
(1)者:如:「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
(2)之: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3)……之……者:「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
(六)介詞結構做狀語後置:
(1)用介詞「於」組成的介賓短語,翻譯時要移到動詞前作狀語。如:「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2)介詞「以」組成的介賓短語,翻譯時前置做狀語。如:「具告以事。」(《鴻門宴》)。
備查知識3:常見固定結構(熟記黑體字部分)
一、表示疑問
①何以……?(憑什麼……?)②何所……?(所……是什麼?)③奈何……?(……怎麼辦?為什麼……?)④如……何;奈……何?(把……怎樣呢?)⑤孰與……?(與……比,哪個更…?)⑥獨……耶?(難道……嗎?)
二、表示反問
①何……哉(也)?(怎麼能……呢?)
②何……為?(……干什麼呢?)
③何……之有?(有什麼……呢?)
④如之何……?(怎麼能……呢)
⑤豈(其)……哉(乎,耶)(哪裡……呢?……哪裡呢?)
⑥安……哉(乎)?(哪裡……呢?)
⑦不亦……乎?(不是……嗎?)
⑧……非……歟?(……不是……嗎?)
⑨寧……耶?(哪裡……呢?)
(10)顧……哉?(難道……嗎?)
(11)獨……哉?(難道……嗎?)
三、表示感嘆
①何其……也!(怎麼那麼……啊!)
②直……耳!(只不過……罷了!)
③惟…耳!(只……罷了!)
④一何……(多麼……啊!)
⑤亦……哉!(也真是……啊!)
⑥……何如哉!(……該是怎樣的呢!)
四、表揣度
①無乃……乎(歟)(恐怕……吧?);
②得無(微)……乎?(該不……吧?))
③其……歟?(不是……嗎?)(兼表反問)
④庶幾……歟?(或許……吧?)
五、表示選擇
①與其……孰若……?(與其……,哪如……?)
②……歟(耶),抑……歟(耶)?(是……,還是……呢?)
③其……?其……?(是……呢?還是……呢?)
六,其它
否則:如果不……就……。何乃:豈只是;為什麼竟。、既而:隨後,不久。既……且……:又……又…乃爾:竟然如此,這樣。然而:這樣卻;但是。,然則:既然這樣,那麼;如果這樣,那麼。雖然:雖然如此,(但);即使如此,但所謂:所說的,所認為。謂之:稱他是,說他是;稱為,叫做。無(有)以:沒有(有)用來……的東西、辦法。無庸:不用,無須。無由:不可能,無法,無從。相率:竟相,一起。向使:假使,如果。之謂:說的就是――。之於:對……的態度,同……相比
⑤ 初三了,一遇到文言文就一定會扣分,怎麼學好初中的文言文
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文言文試題是高考的重頭戲,有的同學經常會問,平時如何學好文言文才不至於在高考中失分呢?我認為能注意以下幾點,學好文言文、提升高考的命中率就沒什麼問題了。
第一,要有相關的歷史知識。常言說,文史不分家。每個人都是生活在一個時代里的,這個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必定會對他產生影響。所以,我們只有了解了這個人所處的時代,才能了解他的作品的內涵。比如屈原,他力主改革,希望楚國強大,但楚王「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先疏遠屈原,後把他流放汨羅江,使其改革之志不能實現,投江而死。了解了這段歷史,我們在理解《離騷》時就容易的多了。
第二,具備相關的文化常識。中國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內涵豐富,並且有許多內容隨著歷史的發展不斷地演變。如姓名和稱謂,官職和科舉,地理常識,宗法禮俗,服飾和器物,歷法和刑法,古籍注釋體例等八個方面所涉及的內容,古今有很大的差別。這些內容雖然不需要學生全部掌握,但平時學習中遇到的也應積累下來作為自己的知識儲備,以便在文言文學習和考試中隨時調用。
第三,學會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我們生活在當今社會,面對災難,會團結一心,眾志成城;面對丑惡,會抨擊、鞭撻;我們會同心抵禦外辱。其實這種思想感情是一脈相承的。面對外辱,文天祥寫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面對百姓的困苦,杜甫寫下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所以我們在學習古文時,應善於把古人和今人的情感放在一起對比聯想,從而揣摩古人的思想,准確的理解文言文所反映的實質。
第四,把握課本,扎實文言文基礎。平時的文言文學習,一定要熟練掌握課本中所出現的知識點:①字音,包括多音字和異讀字。②詞義,包括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③文言句式,包括特殊句式和文言復句。
第五,在學習一篇文言文中應做到如下幾點:首先,整體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其次,在整體把握課文上落實對段的理解;再次,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聯繫上下文進一步理解詞句;最後,在前三個條件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文章的深層含義。總之,平時的學習能做到以上幾點就會為高考打下堅實的基礎
學習古文,一定要學好古文中的動詞和通假字。課文是最重要的學習資料。把其中的注釋一個一個標志出來,每天都看,就象背單詞一樣。再放到課文中去理解。最多二個月就能大幅提高古文水平。
文言文其實初中還不算難。基本上老師講的你掌握了就差不多。而且考試之前老師還會劃范圍,所以考試的話,復習到位的話基本沒有問題。
記住重點字詞然後再連詞成句,連句成段,連段成篇。注意一下語言的表達就可以了。這樣翻譯文言文的話比較快,而且也比較方便,不需要你可以去背下來。這種方法在被課文的時候優勢更會體現出來,可以結合翻譯背課文。
理解性內容基本上就是課文裡面的名句、中心句。老師應該都會講到,而且練習裡面也很常見,所以如果這部分薄弱的話,考試之前可以翻看筆記,相關部分的練習,中心內容(意思之類)沒有問題了,注意一下表達就可以了。
每學一篇文言文都要進行歸納,將一些同義詞啊 ,一詞多義啊,特殊讀音啊,進行列舉歸納。經常看看。還有就是可以讀讀《世說新語》之類的書,不是很難的,多讀讀,就會有語感的。
如果希望深刻理解的話,可以查找一些資料,比如作者,寫作背景、緣由之類的資料。不需要刻意記,大概的了解之後再去看文章,也許又會有不一樣的體會。
如果覺得不夠保險的話,可以買練習冊寫寫看,自己測試測試。推薦那種有答案的,最好有一定講解,那樣幫助應該會更大。
下面是翻譯規律
翻譯規律
文言文的翻譯規律中學生翻譯古文,主要有兩個要求:正確、通順(即:信、達、雅)。正確是指內容而言,要如實表達本意,不曲解、不缺漏、不濫增;通順,是指表達而言,要使譯文符合現代漢語的語法習慣。具體翻譯古文時,我們要遵循兩個基本原則,掌握六種操作方法。
原則之一:詞不離句,句不離篇。
文章的詞、句都是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之中的。翻譯古詞、句,必須了解它們所處的語言環境,然後才能正確翻譯。如「其一犬坐於前」,(《狼》),光看這一句,似乎可譯成「其中的一條狗坐在前面」,但聯繫上文「途中兩狼」,「少時,一狼徑去……」可知「坐於前」者不是「狗」而應是另一條「狼」。「犬」即「像狗似的」,用來修飾「坐」的姿式的。這個例子說明,譯古文先應通全文,了解大意,然後緊扣「詞不離句,句不離篇」的要求作詳譯。
原則之二: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直譯,是依據原文的詞語、句子,逐一翻譯,還要求保持原句的句式和語氣等。如「其真不知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前句中的「其」,應譯為「難道」,表反問語氣,後句中的「其」要譯為「恐怕」,表推測語氣。 在翻譯時,某些詞句直譯以後語意仍不明朗,甚至十分拗口,那就要用意譯來輔助。如「居廟堂之高……」(《岳陽樓記》),直譯為「處在宗廟、殿堂的高處」,含義仍嫌不明確,可採用「在朝廷做官」這種意譯,則使人容易理解了。意譯靈活性大,譯者可在理解原文實際含義後,用自己的語言來表述,使較深的詞句譯得通俗明白,但僅譯大意,不及直譯平密,對正在培養古文逐步閱讀能力的中學生來說不宜大力提倡。
⑥ 文言文的解題技巧
文言文翻譯為高考必考題,並且從2004年開始,加大了考查力度,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為了能夠更好地搞好文言文的復習備考,綜觀近幾年高考文言文翻譯試題,我們會發現以下幾個方面特別值得大家關註:
關注點一:詞類活用
詞類活用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語法現象,含有詞類活用的句子也是高考命題專家特別關注的一項內容。因此,我們在翻譯文言文的時候,一定要認真把握,仔細辨別。詞類活用主要包括名詞的活用、形容詞的活用、動詞的活用等。我們在翻譯文言文遇到含有詞類活用的句子時,一定要先判斷出詞類活用的類型,然後據此推斷其意義。
例1: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分析:此句中的「奇」字為意動用法,應譯為「對……感到驚奇」。此句應譯為:然而也對他不採納我的意見而實現自己的心願感到驚異。
例2:自古及今,未有窮其下而能無危者也。
分析:此句中的「窮」字是使動用法,應譯為「使……窘迫」。此句應譯為:從古至今,從無使他的臣民窘迫而自己能沒有危險的。
例3:可晨馳至富家,發櫝出券歸其主。
分析:此句中的「晨」是名詞用作狀語,可譯為「在早晨」「一大早」。如果不能識別名詞活用就很難獲得滿分。此句應譯為:侯可一大早騎馬直奔富人家,打開木匣拿出田契歸還他的主人。
例4:大用則王,小用則亡。
分析:此句中的「王」本為名詞,在句中用做動詞,譯為「稱王」。因此本句應譯為:用在大處就可稱王,用在小處就會身亡。
例5:馬病肥死,使群臣喪之,欲以棺槨大夫禮葬之。
分析:此句中的「喪」是動詞的為動用法,應譯為「為……治喪」。如果判斷不出「喪」的活用就很容易鬧出笑話來。本句應譯為:馬患肥胖症而死,(庄王)讓群臣為它治喪,要用內棺外槨的大夫禮制安葬它。
關注點二: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有許多特殊句式,如「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等。含有特殊句式的句子,常被命題老師看重。要想能夠准確翻譯此類句子,就必須能夠譯出其句式特徵;否則就極容易易造成失分。
例6:良欲籍農故為兵者,民大恐。
分析:此句為定語後置。「故為兵者」為「農」的後置定語,在翻譯的時候,一定要將定語還原到原來的位置,此句應譯為:吳良想對原先當過兵的農民登記編冊,老百姓十分恐慌。
例7:乃招其酋豪,諭以禍福,諸蠻皆以君言為可信。
分析:此句中的「諭以禍福」為狀語後置。在翻譯時首先應將其調整成正常語序,再進行翻譯,此句應譯為:於是召集他們的首領,把福禍(利害關系)告知(他們),各部落都認為許逖的話是可信的。
例8:聞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絕王之喜好也。
分析:此句為以「…者…也」作標志的判斷句。在翻譯時必須將其譯成「……是……」的格式,即:聽說太子您想要用我的原因,是想終止大王對斗劍的喜好。如不能將此句式特點譯出就很難得滿分。
例9:趙國何求而不得也。(2005年高考天津卷)
分析:此句為賓語前置句。在翻譯時必須將「何」回歸其位。應譯為:在趙國想要什麼而不能得到呢?
例10:暉剛於為吏,見忌於上,所在多被劾。
分析:此句的「剛於為吏」屬介詞結構後置,「見忌於上」屬於被動句式。在翻譯時首先應將其調整成正常語序,再進行翻譯,即:朱暉做官很正直,被上司嫉恨,所到之處,他都被人彈劾。
關注點三:一詞多義
古代漢語的詞語大多是多義的,這種一詞多義的現象常常是翻譯題考查的重點。在具體翻譯時,我們一定要注意結合具體語境從眾多的義項中選擇出最恰當的一個進行翻譯。因此我們在平時的復習備考中要對詞語的不同義項加以區分辨別。
例11:范氏富,盍已乎?
分析:句中的「已」是多義詞,常見的義項有:停止;取消;已經;過分;語氣詞等。根據語境,可知「取消」義項最恰當。此句應譯為:范家富貴,何不取消這門親事呢?
例12:俠曰:「以口腹役人,吾所不為也。」乃悉罷之。
分析:句中「罷」字是多義詞,常見的義項有:停止;罷免;結束,遣散等。根據語境可知「結束,遣散」義項最恰當。此句應譯為:裴俠說:「因為自己的口腹之慾而役使他人,這是我所不願意做的。」於是全部都遣散了。
例13:事雖劇,必時時至母所視問輒去。
分析:句中「劇」的常見義項有:厲害,嚴重;復雜,繁多等。根據語境可知「繁多」義項最合適。此句應譯為:事物雖然繁多,一定經常到母親那裡看望問候才離開。
關注點四:成分省略
成分省略也是文言文中的一種常見現象,省略的成分通常是主語,賓語,介詞賓語等。省略的成分常常是命題老師注意的地方,我們在翻譯時一定要把省略的內容補出來。
例14:因乞李氏以歸。
分析:此句中省略的成分是賓語「這部書」,翻譯時應補出來,即,於是向李氏討取(這部書)回家。
例15:主簿大驚,遽以白就。
分析:此句中的「遽以白就」省略了介詞「以」的賓語「之(這件事)」,在翻譯時省略的內容要補上,即「遽以(之)白(於)就」。此句應譯為:主簿非常吃驚,立即把(這件事)稟告陰就。
例16:李初不言,尼固詰之,乃以僧告。
分析:此句中的「乃以告僧」省略了主語、賓語和名詞性短語的中心語,在翻譯的時候要注意把他們補出來。即:李超最初不說,尼姑一再追問,(李超)才把和尚(的名字)告訴(她)。
關注點五:古今異義
文言文中的古今異義現象非常普遍。這一知識點也是高考命題經常涉及到的內容。我們在翻譯文言文時尤其要特別注意那些存在古今異義的詞語,千萬不可以今譯古。否則,就會出現錯誤。
例17:隱處窮澤,身自耕傭。臨縣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餘家。
分析:此句中的「窮」不能譯成「貧窮」「窮困」,而應該譯成「偏僻」。因此該句應譯為:(孟嘗)隱居在偏遠的湖澤,親自種田做工。臨縣的士人民眾仰慕他的道德,到他那裡定居的有百餘戶。
例18:學者當至於是而止爾!
分析:此句中的「學者」是古今異義的詞語,不能譯為「做學問的人」,而應譯為「學習寫文章的人」。即該句應譯為:學習寫文章的人應達到這個地步才罷休啊!
例19:遠者三歲一更,近者一二歲再更。
分析:此句中的「再」是古今異義的詞語。應譯為「兩次」。即該句應譯為:(任期)長的三年一輪換,(任期)短的一二年就輪換兩次。
例20:楚相孫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窮困負薪而食,不足為也!
分析:此句中的「妻子」是古今異義的詞語,應譯為「妻子和兒女」。如果不能識別就會失去此點的得分。該句正確的翻譯為:楚相孫叔敖,一生堅持廉潔的操守,現在妻兒老小卻貧困到靠打柴為生。清官實在不值得做啊!
關注點六:單音節詞
現代漢語詞彙以雙音節為主,而古代漢語詞彙與此相反,以單音節為主。此類知識點也常常是高考命題老師重點關注的對象之一。因此,我們平時的復習備考過程中要加強對單音節詞翻譯的訓練。在具體翻譯文言文時,我們一定要注意不要輕易地把古漢語的詞彙當成現代漢語的雙音節詞去解釋。
例21:隱處窮澤,身自耕傭。臨縣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餘家。
分析:此句中的「耕傭」並非現代漢語中的雙音節詞,而是「耕」和「佣」兩個詞,意思是「種田」「做工」。按照評分標准如若不能解釋出「佣」的含義要扣分。所以該句應譯為:(孟嘗)隱居在偏遠的湖澤,親自種田做工。臨縣的士人民眾仰慕他的道德,到他那裡定居的有百餘戶。
例22:遂大困,尋死富陽。
分析:此句中的「尋死」並非現代漢語中的雙音節詞,而是「尋」和「死」兩個詞,意思是「不久」「死在(富陽)」。該句應譯為:於是極度貧困,不久死在富陽。
關注點七:固定句式
固定句式是文言文中的一種特殊現象,在翻譯時有相對固定的格式。如果不按照固定的格式翻譯就會出現錯誤,因此,我們在翻譯文言文時只能用它的固定意思來翻譯,不能擅自意譯。
例23:其李將軍之謂也!
分析:此句中的「……之謂也」是固定格式,應譯為「說的是……」。如不清楚此格式很容易誤譯成:大概是李將軍說的吧!正確的翻譯應為:大概說的是李將軍吧!
例24:今之朝臣無以易薛季昶。
分析:此句中的「無以……」是固定格式,應譯為「沒有用來……的」。所以此句正確的翻譯為:如今的朝臣當中,沒有能夠取代薛季昶的。
例25:我孰與城北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分析:此句中的「……孰與……」是固定格式,應譯為「與……相比……」。即此句應譯為:我同城北的徐公比,誰更漂亮?
常見的固定結構還有:何以……為?(表反問語氣,譯為「為什麼……」)無乃……乎?(表示揣度語氣,譯為「恐怕……吧」)、奈……何?(表示用來詢問的,「拿……怎麼辦」)、得無……乎?(表示懷疑與揣測語氣,譯為「恐怕……吧」)等。
關注點八:修辭知識
文言文中常見的修辭有比喻、借代、互文、委婉等。具有這些特點的句子大都不能採用直譯的方式,而應根據其修辭方式的特點採用相應的意譯方式。如果需翻譯的句子採用了比喻的修辭方式,有的需將喻體直接換為本體,有的就需抓住喻體採用形象描繪的方式進行意譯;如果需翻譯的句子採用了借代的修辭方式,就應採用直接點明借代本體的方式進行翻譯;如果採用的是互文的修辭方式,翻譯時就要把相應的內容合並到一起意譯;如果需翻譯的句子是委婉的修辭方式,就要根據語境譯出句中所要表達的意思。目前高考試題中雖然此知識點設題並不多,但今後是否會加大這方面的力度,我們很難知道。因此對這一知識點略做說明以備後患。
例2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分析:此句採用了互文的修辭方式。如果不了解此修辭方式很容易將此句誤譯為:不因為外物的美好而感到喜悅,也不因為自己的坎坷而感到悲傷。正確的翻譯是要把相對應的內容合並到一起。此句應譯為:不因為外物的好壞、自己的得失而感到喜悅或悲傷。
例27:峰極危者,必躍而居其顛;洞極遂者,必猿掛蛇行,窮其旁出之竇。
分析:該句中的「猿掛蛇行」是比喻的修辭方式,應譯為「像猿一樣懸掛,像蛇一樣爬行」。如果不了解此修辭就很容易翻譯錯誤。
例28: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李密《陳情表》)
分析:該句採用了比喻的修辭方式。此句中的「日薄西山」就是比喻祖母劉氏壽命將盡。在翻譯時可採用描述性的語言將其譯為:只因為祖母劉氏的生命就像太陽將要落到西山一樣,奄奄一息,生命垂危。
例29:金就礪則利。(《荀子·勸學》)
分析:此句採用的是借代的修辭方式。「金」是借代,代指「金屬製成的刀劍」,屬材料代物。翻譯時要直接點明借代的本體,譯為:金屬製成的刀劍放在磨刀石上去磨就鋒利。如果不了解該句中使用了借代的修辭方式就很容易鬧出笑話來。
高考文言文翻譯主要考查以上內容。因此,我們在文言文翻譯的備考過程中,重點要從上述角度,揣摩命題者的意圖,從而做到胸有成竹。惟其如此,我們才不會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