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如何做到語文教學資源共享

如何做到語文教學資源共享

發布時間:2022-09-01 21:15:37

㈠ 如何進行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一)創造性地處理教材資源,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傳統教材的處理,不外乎兩種方式:一是依綱照本,逐課學習,完成教學任務;或者大膽的進行單元學習,求同存異:但最終都是要體現出編書者的意圖來的。殊不知愛好讀書的學生早都走到了前面,再來學習如同嚼蠟。我們教學中就應該有意識的避開這種現象,對編寫者的意圖進行創造性的改編,將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教學「探險」單元時,學生可能早已把本單元的課文讀過好幾遍了,當你做老師的講到「探險」話題時,同學們可能並沒有被那些「探險」家的精神所感動,反而對探險的刺激津津樂道(如攀岩、公園水渠沖浪等等),那就可以因勢利導,給予一定時間讓他們探討這個問題,還可設計設計一系列的問題,如:斯科特等人是英雄嗎?魯濱孫呢?誇父和孔子呢?提示同學們寫出你認為真正的英雄應該是怎樣的?緊接著還可趁機設計了本單元的綜合性學習:講心中(作品中)的英雄故事,評心中的英雄人物,寫身邊的英雄事跡 ……這樣雖然改變了編寫者的意圖,卻也可以創造性地完成本單元的學習。
(二)充分運用網路媒體資源,拓寬學生學習面。
當今社會,五彩繽紛,瞬息萬變。學生感受最深、表現起來最得心應手的雖然是親身體驗的直接生活,但是電視、電影、網路、書籍等媒體對學生的生活也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影響,為學生提供了及時而廣泛的間接生活體驗。特別是互聯網的逐步普及,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互聯網上豐富多采、日新月異的知識源泉,是學生取之不盡的素材庫。因此,如果我們能合理恰當地運用這些資源,可以拓寬學生生活面,為語文學習積累更多的素材。
如上了《月亮上的足跡》一文,請學生進行《探索月球的奧秘》的綜合性學習,如果僅以課本資料作為活動材料,顯然是不夠全面的。好在新教材為我們提供了三個網址,於是就先引導學生上網查找閱讀收集相關材料,相互交流,然後再開展知識競賽,最後再動筆,這樣學生的思路就開闊多了,也可以寫出較好的想像作文。
此外,可以引導學生利用互聯網中各種學習論壇和E—mail的形式與校內外的同學、老師進行交流,使得語文學習打破「學校圍牆」的限制,使同學們不斷增加自主學習的機會,提高語文水平。
(三)有效利用學校課程資源,加強學科滲透。
應該說學校生活中,可開發的資源是相當多的,真可謂「學校處處皆教材」。但是過去的語文教學視教材為聖書,關注書本,忽視人本,強調獨立,缺乏合作,每個人都是封閉的個體,使學生的作文思路變得越來越狹隘。新課標強調,語文學習應開放,留心處處皆語文,強調學科的交叉滲透。因此關注體驗學校生活是學習積累的捷徑。如,結合「名著欣賞」課,指導同學們自編自演,先由同學們討論、確定劇本的主題、內容、人物,然後再分工協作準備資料,豐滿人物形象和相關情景;再由同學們分頭執筆寫出自己負責的章節或片斷,在試演中修改,在修改中試演,如是反復幾次,最終創作出自認為不錯的作品來。學生們能在創作中體會出艱辛與樂趣,更加體會出那些名篇巨著並不是一揮而就的,而是如《紅樓夢》般「增刪十載」而成,由是更有滋有味地投入到名文佳作的閱讀中去尋找靈感與體味美感了。
除此以外,還可利用班級、學校組織的各項活動進行指導訓練,最大限度地開辟語文學習空間,最大限度地爭取語文學習時間,最大限度地拓寬語文學習內容,最大限度地激發語文學習興趣,從而滿足學生自身發展需要。比如開設書法課、歌詞鑒賞會、詩文朗誦、讀書報告會、口才課、佳作欣賞課、賽詩會、故事會、講演會、讀書筆記交流會、課本劇表演會、時事討論會、辯論會、辦手抄報等等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充分體現語文學習的生活化、社會化,充分體現語文學習的主體性原則、整體性原則、靈活性原則,充分體現出語文學習的開放性,大大地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使學生品嘗到成功的喜悅,使學生得到全面的長足的發展。
(四)留心大自然,開展實踐活動。
生活是語文的源泉,語文的外延等同於生活的外延。因此語文教學要突破教室、課堂生活圈,走進大自然,走向社會,讓學生在這廣泛的空間里吸納獨特感受,陶冶情操,磨練意志,形成態度,認識價值。旅遊、參觀、訪問、調查都是學習語文的形式。 可以引導學生走向街頭、書攤、市場,假期隨父母旅遊一些知名景點或一些不起眼的小山村,學生能把生活中的現實用語言文字表述出來即是語文學習。
社會是一個大家庭。人與人的交往,使學生對現實、對生活、對價值的認識不斷的改變和加深,讓學生把社會的體驗表達出來,這就走向了與做人相結合的道路。社會的交往,是情感的交往,是做事態度的交往,是價值取向的交往,因此語文學習也應重視交往的過程。在這交往的過程中,學生形成了獨特的體驗。學生很願意把這種體驗表達出來,既反映了作文的真實,又反映了人生的態度。 如,為了上好《漫遊語文世界》,學生通過走上街頭,學來活生生的街頭語言,並能把它們再現於舞台,批評指正人們不規范的言行;收集大量的生活用語,也能對他們鑒賞品評;並且學以致用,寫出很好的廣告用語及標牌、對聯等。
(五)結合家庭生活,滲透親情體悟。
「家」是活動的環境和感情的載體,家庭生活是學生寫作的素材庫。但是學生卻常常覺得無內容可寫。即使寫了,筆下的文字也是一個個被「擠」出來的,缺乏情感激盪。的確,「感人心者,莫乎於情」。如果不注意啟發引導學生去體會感情,習作時,他們往往會以局外人的身份應付寫作。因此,引導學生融入家庭生活,主動與父母交往,體會親情,為說真話、訴真情、寫真文將提供了有利條件。
總之,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有利於學生在開放式的語文學習中得到全面發展。陶行知先生說:「社會即學校」。劉國正先生也說過,「語言是軀殼,生活是血肉,思想感情是靈魂,他們水乳交融,難分難解」。因而在社會這個大課堂學習語文,在實踐中運用語文,讓學生觀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充分打開語文學習的各種渠道,實現語文學習的生活化、實踐化、社會化。

㈡ 如何有效開發和利用小學語文課程資源

新課程標准中指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然而,我在教學實踐中產生了一些困惑:1、課內、課外如何把握資源的「度」?2、課內資源畢竟少於課外資源,怎樣讓兩者更好的結合而不產生矛盾,不發生沖突,究竟課內資源和課外資源孰輕孰重?3、資源的運用會不會把一堂語文課上成科普課或其它類型的課,從而沒有體現出語文教學的工具性特點?
在廣州中星小學跟崗學習的第三天,我聽了中星小學陳康英老師執教的詩歌教學課例《七律·長征》後,讓我對以往的這些困惑有了一些啟迪。
《七律·長征》是小學語文人教課標版五年級第八組第一篇課文,是一首七言律詩,是毛澤東同志在長征勝利後,滿懷激情地回憶紅軍隊伍在長征途中排除萬難的典型事例,表現了我紅軍戰士不畏艱險,大無畏的革命精神,激發學生向紅軍戰士學習,培養不怕困難的奮斗精神。紅軍長征是何等的壯舉!但是對小學五年級的學生來說有些遙遠,對長征這一歷史事件的了解還很有限,而且詩歌的內容和寫作手法和學生的現實生活和認知水平有一段距離。基於對文本的細讀和對學情的了解分析,陳康英老師依據課文自身的特點,在開發教學資源,培養學生收集、分析和處理信息方面做出嘗試,在教材的許多疑難處、「留白」處,引導學生思考、補充大量相關的信息資料,在教學中不斷豐富和生成新的內容,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深厚感情。我整理如下:
一、運用文本的背景資源,縮短學生對歷史的認知距離
「萬事貴乎始」,課堂伊始,陳老師引導學生初識作者毛澤東、閱讀課後資料袋,了解課文寫作背景,回顧領袖與長征的內容,巧妙地喚起學生好奇心和求知慾望,迅速地將學生帶入那段歷史,把注意力集中到學習上來,激發學習動機和興趣,縮短學生對歷史的認知距離。

二、運用名家朗讀的音頻資源,為學生播下誦讀的種子
詩歌是很講究煉字煉句的具有音樂美的一種語言藝術。如何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這首七律詩中表現的紅軍戰士不畏艱險,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如何讓學生更好地體會這首《七律·長征》的韻律和節奏美呢?陳老師在學生讀准字音,讀通詩句後,播放了我國著名朗誦藝術家康橋的朗讀音頻,讓學生邊聽邊模範名藝術家的朗讀,為學生播下誦讀的種子,引導學生更好地體會詩歌的音韻美和節奏美,逐步培養學生欣賞和朗誦詩歌的能力。

三、運用圖片、視頻資源,幫助學生感悟文本
在語文課堂上,運用多媒體演示,能使抽象內容直觀化,幫助學生建立直觀、立體、動態的概念,從而降低了學習難度。陳老師在這節課的教學重點環節「細品詩意,感悟詩情」上,引導學生理解「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時,陳老師展示了綿延不絕的五嶺山脈和雄偉高大的烏蒙山的圖片,讓學生感受到即使是平常,要翻越這些山嶺是何等的艱難,引導學生體會紅軍在長征路上的艱辛。理解「大渡橋橫鐵索寒」這詩句時,陳老師向學展示了當年寒光閃閃的鐵索橋圖片,讓學生一邊看圖一邊展開想像:「站在這13根鐵索上,我看到了橋上 ,橋底 ,橋對面 ,那場面真叫人 。」緊接著,陳老師播放了一段紅軍長征的錄像視頻,通過多媒體演示,使抽象內容直觀化,一下子拉近了歷史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促進學生深刻理解長征精神。在看視頻後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帶著自己的情感體驗來朗誦詩歌,在朗誦中升華長征精神。通過這樣設計,巧妙地運用多媒體資源,突破教學的重難點,層層深入地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感悟文本,深刻地體會紅軍長征路上的艱辛,進一步感受毛澤東同志及其中國工農紅軍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四、運用課外的文學資源,拓展學生的視野
「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拓展學生的視野,使語文走向生活。一堂課是結束了,但那僅僅是學生學習的中點,而不是終點。陳老師在課堂的最後還設計了一個環節「拓展延伸,讀懂詩人」,為學生出示了毛澤東同志的另一首革命詩歌《憶秦娥,婁山關》,讓學生四人小組合作學習、討論:1、上闋和下闋分別寫了什麼?用「——」畫出來。2、討論,說說這首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最後還讓學生分享課前搜集毛澤東的一些優秀詩篇。這樣精心的設計,陳老師巧妙地運用課外的文學資源,拓展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對詩人毛澤東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將這堂課的句號改成了省略號,把學生從課內引向課外,引導學生走向一個更寬廣的文學天地。記得葉聖陶先生曾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葉老再三強調,語文教材是教學的出發點,而不是終點,以語文教材入手,語文教材實際上成了通向課外更多閱讀的橋梁。陳老師的這樣的課堂設計不正是很好地踐行了葉老的這個語文教學觀嗎?不正好體現了《新課程標准》中「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這樣的精神嗎?

【聽課反思】
聽了這節課後,我對「課程資源如何有效地引入語文課堂」這個問題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為自己今後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更好領會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的策略和能力,有效拓展語文教學途徑、提高語文教學效率、切實保證新課程教學目標的落實提供了一個研究的方向,對自身的教師專業發展具有啟發性的意義。
在陳康英老師執教的《七律·長征》這節課堂中,我發現:正是因為陳老師能充分而有效地開發利用課程資源,讓她的語文課堂多姿多彩豐富而實在,讓她任教班級的學生能在更廣闊的空間里感受語文,學語文,用語文。另外,我在陳老師執教的這節課上,更看到了小學語文教師這個角色的重要性。在新課程改革的語文課堂上,我們語文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是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者,是學生學習過程的引領者,又是語文課程的建設者。所以,我認為,進行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有效地引進到我們的小學語文課堂當中來,故此,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要具備以下三種能力:一、發現、判斷和取捨的能力。語文學習資源藏量豐富,分布廣泛,品種多樣。這就要求我們語文教師必須具有善於發現、正確判斷和果斷取捨的能力。二、組合、變通的能力。為了把「原生態」的、散見的語文課程資源化為語文課程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我們語文教師必須具有語文教育的新生長點的能力,要對零散的課程資源進行組合、轉換、變通,使之具有一定的系統性、再生性、可再利用性和教育的針對性、目的性,讓課程資源對小學語文的學習更有效。三、協調、溝通的能力。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在一定程度上,要求語文教師必須走出課堂,走出書店,走向社會、自然,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具有一定的協調與溝通能力,不僅要溝通家、校、社以及其他學科,並與之協作,而且要成為學生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協作者、溝通人。
小學語文課程資源是一片廣闊而嶄新的天地,在新課程實施中,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的我們應充分認識到「身邊處處有資源」、「生活處處皆語文」,為語文教學引進源頭活水,讓語文課堂更豐富多彩,讓我們的學生在廣闊的空間里感受語文,學語文,用語文。

㈢ 在語文教學中如何開發與利用語文課程資源

一、充分開發與利用好教師資源
教師是最重要的課程資源。教師不僅決定課程資源的選擇和利用,而且自身就是課程實施的首要的基本條件資源。它不僅為學生提供了學好語文、用好語文的典範,而且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在教學中,要充分把教師的情感資源與語文教學相結合。如教《盧溝橋烽火》、《我的戰友邱少雲》、《豐碑》等愛國篇目時,彷彿親眼目睹英雄們或昂首闊步走向敵人的屠刀,或用自己的胸膛勇敢地撲向正在噴射著子彈的槍口,或在敵人嚴刑拷打之下視死如歸的英雄形象,胸中湧出對英雄的崇敬仰慕之情,只有自己先被感動,才能以這一感動走向學生,激起學生學好課文的情感。
二、充分開發與利用好校園環境資源
學校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合理的校園布局、優美的校園環境帶給學生的不僅是身心的愉悅、美感的熏陶,而且為學生學習語文描繪一幅多彩的畫卷。校園文化建設是學校內涵發展的重要內容,也為學生語文學習創設了良好的空間與載體。關注校園文化,品味校園文化,帶給學生的將是無盡的語文養料。一塊標語牌本身就是語言的精華所在,引導學生感悟,使學生體會到語言的精練和表現力;一處處名人名言催人奮進,發人深省;一條條文化長廊是語文知識的海洋,引領學生在語文世界裡遨遊。如《九寨溝》、《三亞落日》等一些優美景物描寫的課文或相似的景物寫作訓練,可以以校園為直觀對象,掌握寫作方法,體會優美景物。
三、充分開發與利用好社會資源
要開發與利用社區資源,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學語文,生活是學生學好語文的最好的教科書。組織學生春遊,參觀紀念館等各種校外活動,體會家鄉的優美景色,了解家鄉的自然風貌,懂得家鄉的革命歷史等,從中學到許多在課堂上無法學到的知識,陶冶學生的情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好地培養學生愛自然、愛家鄉的感情。例如:在教《小鎮的早晨》一課前先布置學生進行目的性觀察:觀察早晨的鎮上有哪些人物?有哪些景象?發生了哪些事?要求各選擇一個側重點進行觀察。上語文課時,由於學生有了素材積累,便三個一群、五個一夥地交流,交流自己所觀察到的景象,交流自己對此的感想……真所謂暢所欲言,掌聲不絕,收到了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教師還要幫助學生運用語文知識為社區服務,如當讀報員,為身邊的小朋友、老人讀書報;當宣傳員,為社會出好宣傳板報。在宣傳知識的過程中,讓學生增長知識,增強能力。
四、充分開發與利用好學科資源
語文學科具有鮮明的綜合性特點,這決定了它與其他學科之間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我們在開發與利用語文課程資源時,必須打破僵化的學科框架,完善學科體系,讓學生從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的聯系中,利用好學科資源。例如,在教學描寫「春天」的課文時,可以溝通語文學科與美術、音樂學科的橫向聯系,圍繞「感受春天」這個主題,讓學生吟誦描寫春天的詩文,描繪春天的畫卷,歌唱春天的歌曲,促進學生提高語文綜合素養。

㈣ 如何運用初中語文教學資源有效地開展三生教育

可以參考一下學習口袋網的資料模式。

網站擁有豐富的試題、課件、教案等初中教學資源,而且所有的資源均可免費下載。

分享下免費的初中在線教育資源:網路網盤鏈接: https://pan..com/s/1V5gDa-VsrKWmb0DX36KO_A

?pwd=gqeb 提取碼: gqeb

㈤ 如何有效地開發和利用語文課程資源

《語文新課程標准》指出「廣義的課程資源是指有利於實現課程目標的各種因素」,並強調「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通過多種途徑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對教師在注重語文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方面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那麼,在語文教學中如何有效地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呢?對此,我結合自身教學經驗,談幾點看法:
一、教材資源的挖掘與利用
教材作為重要的課程資源,其豐富的內容為教學的有序開展和成功實施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平台。其中,教科書依然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面對這一最要緊的課程資源,我們應該與時俱進,立足學生特點,充分挖掘教材資源,改變單一的教學模式,以求更好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例如,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從四年級開始設置了「詞語盤點」,其目的是讓學生及時復習本組課文學過的新詞,積累詞語,落實《語文新課程標准》關於「豐富語言積累」的要求。但是,很多教師只是讓學生多讀、多抄、聽寫,如此機械的操作枯燥乏味,使學生喪失了學習的積極性,導致教學效果較差,「詞語盤點」應有的作用沒有得到發揮。我認為,可以採用編故事、小組賽等有趣的方式讓學生樂於記詞、善於記詞,以此有效地利用「詞語盤點」這一教材資源,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
二、多媒體資源的引入與利用
在語文教學中恰當地使用多媒體技術,能優化教學資源,豐富學習內容,拓寬學生視野,從而極大地提高教學質量。因而,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應合理開發與利用多媒體資源。
如在教學《女媧補天》災難降臨這一片段時,出於對學生的生活一直都是一帆風順,沒有經歷過什麼災難,與文本的對話存在障礙這一方面考慮,我改變以往口頭表述的方法,藉助先進的多媒體教學手段,播放天塌地裂、水深火熱的災難視頻,通過創設課文情境,讓學生真實地感受到災難的可怕,懷著震驚、恐懼的心情自然而然地讀課文。學生藉此真正地走入文本,朗讀得抑揚頓挫,極富感染力。
三、自然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自然資源是語文課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在我們的周圍有花草、樹木、江河……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走進大自然、觀察大自然,感受大自然。這樣,不僅深化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與感悟,也鍛煉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同時豐富了學生的寫作素材,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因此,有效開發與利用自然資源,對語文教學有很大益處。
如在教學完《爬山虎的腳》一文後,我馬上布置學生回家後用一周左右的時間留心觀察一種植物,並適當提醒觀察時的要點,囑咐學生做好觀察記錄;然後,在全班交流,並展示一些寫植物的文章,供學生學習借鑒;最後布置學生選取印象最深的內容寫下來。結果,多數學生寫出的觀察作文都真實生動。
語文學習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總之,只要我們站在課程改革的前沿,懷著滿腔的熱情,高度重視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相信我們的語文教學將永葆生機與活力!

㈥ 如何實現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整合

現代信息技術教育不僅給教育帶來了變革,而且教師的教育觀念與教育模式也在進行一次歷史性的變革。僅小學語文課程而言,它包含的內容廣泛,知識量大,而信息技術圖、文、聲並茂、信息量大、內容豐富、以及活動影像等特點,正好為小學語文教育的發展和改革開辟了廣闊的空間。因此,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教學有效地整合以成為必然。但我們要知道,信息技術在教學中起的只是輔助教學的作用,它並不是萬能的。教師應該從自己所教學科的角度來研究如何更有效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
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整合
一、信息技術進入小學語文課堂的意義
教育部部長陳至立曾在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會議上指出:「在開好信息技術課程的同時,要努力推進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教學的整合,鼓勵在其他學科的教學中廣泛應用信息技術手段,並把信息技術教育融合在其他學科的學習中……」本世紀,計算機和網路通訊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已在社會各個領域中廣泛應用,信息的獲取、分析、處理、發布和應用能力已成為衡量現代人基本能力和文化水平的重要標志。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提高學生處理和運用信息的能力,成為新世紀教育的重要內容和任務。很顯然,信息技術在課程中的目的在於能使學生具備獲取信息、傳輸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將小學語文課程與信息技術整合,對於深化語文學科教學改革、提高教學效率以及培養學生的整體素質和全面能力都具有重要意義。
二、信息技術優化語文課堂教學
(一)信息技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心理學家布魯諾曾經說過:「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只有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讓學生主動、愉快地學習,才能在課堂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主動探究精神。因此,在日常課堂教學中,創設恰當的教學情境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途徑之一。利用多媒體直觀、生動、形象和變化的特點,能極大限度地營造教學情境、激活課堂氣氛。語文教材中有許多像《草原》這樣描寫景色的課文,而小學生閱歷比較淺,沒有親眼目睹過草原美麗的景色,如果只憑借語言文字,學生很難感受課文的實質內涵,這時,我們可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通過播放課件,將一個風景如畫的「人間仙境」展現在學生們的面前,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對課文內容有更深的理解。這樣,通過有動感的畫面,激活他們的感官,使文章內容具體化、形象化,豐富學生的想像力,推動其思維的升華。學生閱讀著課文,想像著美景,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就會油然而生。
(二)信息技術,豐富課堂教學內容
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可增強學習效果,豐富了課堂內容。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對生動、直觀的內容感興趣,抽象思維只有在形象思維的基礎上才能逐步培養起來。如在教學小學語文第九冊第五單元《綜合性學習:遨遊漢字王國》一文時,教師課前可以先讓學生搜集有趣的諧音、字謎、漢字的來歷等資料;課堂中讓學生圍繞「有趣的漢字」這一主題,利用搜集的資料,穿插演示教師製作的多媒體課件——漢字的演變,使學生能對中國漢字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產生喜愛中國漢字之心。在上《豐碑》一課時,首先由學生欣賞教師搜集的一段文字和圖片,讓學生從中了解相關信息,這樣能幫助學生正確理解課文內容;深入學習課文時,中間插播電影片段,使學生感受到軍需處長高尚的品質;最後的拓展延伸,讓學生從網上搜集有關資料,對資料進行處理、歸納,這樣通過上網查找有關資料,既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又培養了學生收集、加工、處理信息的能力。課堂上不僅要讓學生掌握書本知識,體會它所包含的思想內涵,更重要的是教給他們學習知識的本領。將網路上的語文資源充實到語文教材中,不但拓展了語文學習的內容,而且是語文教材更加完善,更富於多元化,時代性,實效性。
(三)信息技術,突破教材重點難點
課堂教學中只有解決好「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這兩個基本問題,就算完成了本課的認知目標。信息技術的強大功能,在突出重點知識、突破難點知識上有著它獨特的優勢。在拼音教學中,我們可以藉助多媒體的動畫效果,化抽象為具體, 把難以理解的內容或者對理解課文起重要作用的內容,用多媒體展現出來,調動學生的視覺功能,通過直觀形象、生動的感官刺激,讓學生最大限度地發揮潛能,在有限的時間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學效率,激活學習內因,突出教學的重點。如,《初冬》一課,作者以准確優美的文筆描寫霧氣逐漸消失,景物由模糊變得清晰的動態過程是文章的重點。但學生卻難以理解,這時我們可通過極短的時間,把這一自然現象過程進行情景的再現,把語言無法完成的內容,通過畫面直觀化,真正做到課堂的有效性。因此多媒體教學手段應該成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突出教材重點、突破教學難點的有效手段。
(四)信息技術,豐富課外知識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意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 ……」現代信息技術體現了很強的網路優勢,能收集更多語文學習的信息資源;能將教師、學生、圖書館及自建資料庫的信息有機的結合起來,增大教學的信息量,充分開發語文教學資源。同時信息和知識緊密聯系在一起,可以使學生更好的掌握更多的知識。如教學《為人民服務》之後,為了讓學生的知識面不只停留在書本上,教師課後可以讓學生繼續搜集有關這方面的故事,開展讀書交流。同學們馬上會通過各種途徑將收集到的各種資料進行匯總,做到資源共享。可見信息技術帶給學生的生動、豐富、快捷的資源,既是鞏固了課本上的知識,又在現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了延伸,同時也是學生受到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
(五)信息技術,培養學生能力
(1)、信息技術有效的培養學生的獲取信息能力。信息的獲取能力是指確定信息源,並根據信息需求選擇最佳信息源,查找信息資料,完成一定信息任務的能力。依據小學生的認知心理特點和年齡特徵,激活學生對信息資源的學習動機,引發對信息的興趣,是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前提。比如《桂林山水》一課,可通過師生群議確定信息任務:桂林的山究竟有哪些奇、秀、險的姿態?除了文中介紹的幾中外,還有哪些呢?接著,可以引導學生明確:桂林山的奇特姿態可以查找相關圖片以及古今贊美桂林奇山的詩詞文章等;信息來源有了,這時,我們可通過電視、廣播、報刊雜志、圖片、圖書查找,也可以利用網路搜索有關桂林山的知識。
(2)、憑借信息技術的特點,不但給學生提供大量的知識,而且激發了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英國詩人雪萊說:「想像是創造力」。信息技術從多方面為想像力的發揮創造了條件。首先,通過互動式學習,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其次,多媒體技術將文字,圖畫、聲音等各種教學信息交融在一起,將影視中時空跳躍、時間倒置等手法運用於電子文本的合成中,有利於開拓學生的思路,激發想像,使學生思維高度活躍,從而引發學生創新的火花。例如《蟋蟀的住宅》一文,這是一篇說明文,課堂上如何融入知識性、趣味性、生動性為一體進行教學是至關重要的。教師在課件製作中要搜集了大量的昆蟲圖片,文字材料及錄像,讓學生在自主學習課文的基礎上,觀看錄像,感知多種的昆蟲,了解它們各種各樣的生活習性。教學結尾時,告訴學生這些知識來自《十萬個為什麼》、《網路全書》,並在屏幕上出示這些書名,鼓勵學生養成課外閱讀的好習慣。
(3)、信息技術有效培養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和綜合能力。語文教師應該多設計一些開放的,需要學生主動去探究、收集、整理、獲取信息,並綜合運用這些信息進行創新的「研究性學習」的作業。例如:要學生製作電腦小報,在出版的過程中,學生要尋找大量資料,要進行篩選、排版、打字等,整個過程培養了學生收集信息、選擇信息、審美、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等能力。學習《圓明園的毀滅》課文後,可以讓學生寫一篇有關圓明園的文章,讓學生在網上收集有關的資料,開展「研究性」學習,培養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和綜合能力。
(4)、信息技術的優越功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發展思維能力。小學生概括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較差,雖然有一定的說寫基礎,但把握不好尺度。而現代多媒體教學直觀形象,既能滿足兒童的好奇心,又便於教師指導學生說話,,在練習說話時,教師藉助課件,創設情境,在觀察思維的基礎上,通過復述課文,編故事、想像說話等多種訓練表達方式,啟發學生動腦,想像,激發學生的表達慾望,強化語言與思維的訓練。
(5)、在綜合活動中信息技術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如指導學生設計製作賀卡的時候,教師通過電腦網路展示背景畫所寫的寄語,引導學生欣賞、討論,從中悟出寫寄語的要點。學生在電腦上獨立選擇畫面,撰寫寄語,將作品在電腦中進行展示,實現語文課和電腦課的「整合」。
三、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合理運用
信息技術課程為語文教學提供了強有力的學習工具和方法,給語文教學帶來了新的生機和活力。實踐證明,恰當而巧妙地將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進行整合,能使教學內容化難為易,變抽象為具體,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學生易於接受。但同時我們也知道,信息技術在教學中起的是輔助教學的作用,它並不是萬能的。教師應該從自己所教學科的角度來研究如何運用現代信息技術。
首先,教師不能將平時應該板書的內容全部搬上多媒體,整堂課沒有板書,這樣既失去了教師書寫的示範作用,又是教師的個性難以發揮。其次,教師不能將所有對話和指令都輸送到多媒體,讓學生通過多媒體畫面進行思考、學習,然後又通過多媒體畫面來提供答案。這樣既發揮不了語文課程的人文特點,又忽略了教師生動的演示作用和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交流的能力培養。第三,雜而不精、過於花哨的課件往往容易使學生的注意力放在對畫面的欣賞上,而忽視了知識、能力的接受和培養。最後,多媒體課件中教師事前已經輸入了「最佳」答案,因此教師在授課時會想方設法把學生往既定的思路引導,盡可能讓學生的答案與自己的答案一致,因此使本來豐富多彩、學生主體的課堂變成了」唯我獨尊」的一言堂。
總之,信息技術作為優化學科教學的一種工具,它的優越性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它畢竟只是輔助教學的一種的手段,絕不能代替對文本的研讀。我們應把握好信息技術使用的量和度,要錦上添花,不能喧賓奪主。只有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深入研究它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方法與策略,才能發揮這種教學工具的巨大作用。

㈦ 語文教學如何開發利用課程資源

一、 立足課本, 挖掘語文教材資源

教材資源包括教科書、 教學參考書、 配套讀本、 教學掛圖、 工具書以及教師的教案和學生的學案等豐富的內容資源。可以說, 教材資源本身豐富的內容為教學的成功實施和有序展開提供了很好的資源平台。教科書一直是學校語文教育的主要課程資源, 面對這一最要緊的課程資源, 我們也應與時俱進, 改變簡單「教教材」 的局面, 而是 「用教材教」 。 在發揮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的同時, 立足學生的身心特點充分挖掘教材資源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應努力做到以下兩方面:l.科學把握教材, 利用課本資源。 教材是教師傳授知識實施課堂教學的最基本依據, 對教材的整體理解和把握是上好課的一個重要方面。 在以往的課程學習中,學習者注重的僅僅是教材中的知識點, 忽視了教材作者或編者在教材中貫徹的教學思想。對於語文學習和教學來說, 由於教學思想的轉變, 教材的編寫思路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我們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 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 引導學生扎扎實實地進行語文教學活動, 提高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2.尊重學生的想像世界, 充實教材資源。語文教材中的資源開發和利用不能僅僅局限於語文學科知識, 應該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與經驗, 主動地探索知識的發生與發展過程。小學生敢想、 敢說、 敢做, 他們富有個性化的奇異多彩的想法、 出人意料的操作探索, 往往超出教師預先的設計。面對學生的「標新立異」 、 「異想天開」 , 教師應努力使自己所掌握的課程資源與學生所提供的充滿個性化的課程資源共融, 努力促進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資源共享, 努力將學生所掌握的信息轉化為課堂教學的現實資源。

二、 聯系生活, 創建環境資源

美國教育家華特曾經說過:「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 」 的確, 課堂並非孤立於現實之外的學習空間, 教師應該將課堂融入真實的生活之中。只有挖掘生活中的語文資源, 我們的語文教學才會像生活一樣不斷掀開新的一頁, 才會充滿不朽的生命力。1.創設生活化的課堂環境。傳統的課堂環境, 潔白的牆、 固定的黑板、 秧田形的桌椅、 嚴肅的老師、 恭敬的同學……這樣的環境過於強調學習的功能, 而缺乏溫馨的樂學環境、 良好的心理環境以及有利的認知環境。創設生活化的課堂環境, 要求我們在強調學習氛圍的同時, 更應使環境溫馨、 舒適、 富有生活氣息, 讓學生在無拘無束、 輕松愉快的生活場景中交流思想、 表達感情。 我們可以根據各年級學生的主導活動, 找准小學生生活的熱點、 焦點, 創設一定的生活情景, 精心設計有利於學生發展的課堂環境。2.追求生活化的語文教學內容。現在使用的教科書貼近學生生活,具有濃厚的時代氣息。 我們在進行語文教學時,必須注意挖掘課文中生活化的課程資源。(1)把課堂融入社會。 與大自然相比, 社會要更豐富、更復雜、 更生動。 社會生活是寫作的更重要的源泉。 我們雖然無法把社會搬進課堂, 40分鍾也很難再現豐富的生活畫卷, 但我們可以把課堂融入社會。有人說課堂是個小社會, 這個小社會雖然只有四五十個成員, 但具有廣泛的代表性。一滴水可以照出整個太陽, 一個班級也可以折射出整個社會。問題是要尋找出有效的融入渠道。我認為可以採用以下三條渠道。一是想像式。 想像式可由老師或學生提供一個情景或事情的開端, 由大家來設想發生了什麼事情, 以及事情的經過和結果。二是辯論式。 可以提出一個社會生活中的熱點問題或疑難問題展開辯論或討論。 如對 「上網的利與弊」 、 「自由與紀律」 等展開辯論, 會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意見, 這正反映了社會上不同人群的不同認識。三是實用式。豐富的社會生活對作文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提出的要求,也是課堂作文融入社會的一個渠道。(2)讓藝術再現生活。藝術來源於生活, 但它比生活要更集中, 更典型, 也更生動。 在語文課堂上用藝術來再現生活情景, 是課堂語文生活化的一條捷徑。在40分鍾的課堂上, 我們可以唱一支歌、看一幅畫、 演一場戲或欣賞一個電視片段, 啟發引導學生, 激起學習語文的慾望,創造新的作品。3.創設多彩的有利於語文學習的校園環境。校園是學生學習、 生活的主要場所, 合理地利用校園、 教室等場地, 創設多彩的校園文化, 將這些設施賦以生命的活力, 將這樣的環境作為語文課程資源之一, 以熏陶學生的情感, 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發展。

三、 加強滲透, 整合學科資源

過去的語文教學視教材為聖書, 關注書本, 忽視人本, 強調獨立, 缺乏合作, 每個人都是封閉的個體, 使學生的作文思路變得越來越狹隘。 新課程淡化了學科的界限, 強調語文學習應開放, 處處留心皆語文, 強調學科的交叉滲透, 強調學科的整合。如何把學生的課本世界融會貫通, 建立廣泛的知識聯系, 成了我們課程資源開發的又一個切

㈧ 如何進行語文教學資源的整合

整合主要是綜合、融合、集成、成為整體、一體化等。對語文教學資源進行整合的過程可以視為語文教師、語文教學資源、學生三方面的合理安排,最終實現其「一體化」。

㈨ 語文教學資源管理有哪些方法

具體如下:

一、正確領悟新教育教學理念,擺正CAI位置,避免"穿新鞋,走老路『現代教育的改革,其根本是教育思想的更新和教育觀念的轉變。新的教學形式,必須體現新的教學理念。語文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以語感實踐為主線,實現由"語言研究型」向「語言學習型」的轉變,加強語文實踐能力的訓練、創新思維能力的開發和健康個性、健康人格的培養。

然而,當前的部分語文教學使用了多媒體,但教學模式依舊是教師講(或放),學生聽;教師演(或播) , 學生看;教學過程依舊是條分縷析、層剝肢解,以證明現成的結論,教學結構依舊是知識灌輸,主題挖掘、結構解剖、手法分析,以傳授所謂"微言大義」和文體章法。這樣做,看似熱鬧,實則學生被當成可隨意填塞知識的"容器」了,無論課件製作多麼漂亮、手法多麼新穎,結果都是對教學資源的浪費。

畢竟媒體還是有它自身的固有的缺陷,它過多地出現,有礙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和對語言文字固有的個性化理解。因此,我們在更新教學手段的同時,更要更新教學觀念,並征確領悟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改進教學方法,構建新的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教學機制,真正實現以教師為主體向以學生為主體,以知識為中心向以能力為中心,以課文分析為主線向以語感實踐為主線的轉變。

二、 充分融合媒體與教學內容,注重語感培養,走出簡單演繹的誤區孫雙金說:「好的語文課應體現十六個字 書請琅琅, 議論紛紛,高潮迭起,寫寫練練。」語文課的學習對象是語言文本,不是音樂,也不是影視欣賞。

語文課必須以語言為主體,任何其它形式都只能作為輔助手段,必須從屬並服務於語言學習。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是培養和提高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字,在學習語文過程中陶冶情操、發展個性、完善人格。

語言文字雖不如媒體那麼直觀,但許多語文字,尤其是選入教材的課文大都文質兼美,它們語言優美形象豐滿、哲理深邃、妙趣橫生,可帶給我們無限的遐想,留給我們廣闊的思維空間。然而,現在許多語文課多媒體代替了課本,課堂氣氛看似活躍,對課文的理解也容易多了。但是這種活躍、這種理解有很多是表面化的現象。

因為它嚴重剝奪了學生充分讀書的時間,剝奪了學生通過語言文字處理來深刻理解課文的權利,扼殺了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長此以往,學生怎能獲得語感和語文能力。

因此,我們在運用CAI的時候,千萬不要忽視語文教學的個性,要充分發揮CAI創設情境弓|悟導思的優勢,利用它切實指導學生感受語言,觸發語感;品味語言,領悟語感;積累語言,積淀語感;運用語言,習得語感,不能讓CAI替代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

應該要做到:

在課堂上,教師與學生之間除了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培養外,更重要的是師性之間情感的交流,這種情感的交流方式是多種多樣的,通常有語言手勢、肌體動作以及神態等等,有時教師一個微笑、一個鼓勵性的手勢,給學生的激勵遠比教師口頭表揚要強得多,給學生留下的回味比教師給他的任何知識要深遠得多,這才是語文課堂教學的魅力之所在。

而多媒體課件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在師生的交流中,如果處理不當,還真算是"第三者」插足。因為缺少了教師的熱情參與,既不利於學生閱讀,又增加了學生視覺上的負擔,對學生的自主學習很不利,根本無教學平等和民主可言。

閱讀全文

與如何做到語文教學資源共享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989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668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608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319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1147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676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566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928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67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320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294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758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978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97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477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616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950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696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744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