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學習大學語文的意義
學習「大學語文」的意義:
主要還是激發和培養學生對語文的興趣,也就是對民族語言、文學、文化的興趣。特別是把以往可能在應試教育中喪失了的興趣重新激發起來,讓學生體味大學語文之美,人文之美,培養起人們對民族語言文化的親近感、自豪感。應當把興趣的培養放到重要的位置。
(1)大學語文美在哪裡擴展閱讀:
我國高校的語文課程幾經沉浮。30年來,課程忽冷忽熱。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大一國文」,50年代因教育界模仿前蘇聯教育模式而取消,1978年,在教育家匡亞明、徐中玉、蘇步青等倡導下,「大學語文」復開。
Ⅱ 大學語文的性質和目的
大學語文開設的目的與意義:培養學生漢語語言文學方面的閱讀、欣賞、理解和表達能力,這是大學生文化素質的.一個重要方面。並能夠提高閱讀和表達能力,特別是能夠增強思想道德和文化素養,有助於我們突破界限,達到各個學科之間的互補,特別是能夠使我們的思路清晰對度於數字各個方面能夠應付自如,閱讀和寫作是提高學生表達能力各個方面最重要的專一項核心技能,語言能力和語文能力能夠體現一個人一生的素質。
希望能幫助到你,還請及時採納謝謝!
祝你生活愉快!
Ⅲ 談談你對大學語文的認識
語文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科。生活的任何內容都離不開語文。語文是一幅美麗的圖畫,它有優美的線條和斑斕的色彩,既道出了語文的復雜性,也說明了語文的重要性。葉聖陶先生曾經說過:「語文天生重要。」可見語文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學習語文,需要有學習興趣,好的學習習慣和科學的學習方法。這學期我們開了大學語文這門課,總體感覺還不錯。如果說高中語文的學習過程中,許多東西是你平時為了應試而不得不去學,那麼到了大學,學習語文不再有應試的壓力了。暫時放下平日課業的繁重,我完全是抱著一種享受的態度來的,在這里,你可以用自己的思維去想問題,沒有人再來評論你的對錯,因為那些呆板的標準是為了應試而制定的。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充分發揮你的思維吧,在大學語文的課堂。 學習所得中,感觸最大的是詩歌。詩歌的特點是最富有抒情性。如白居易的《長恨歌》表現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悲情故事,在唐玄宗思念楊這種適於抒情的地方,用了「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遲遲暮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來表述。詩歌的藝術手法之一是象徵。感覺自己還存在著問題:對現代詩歌的鑒賞能力偏弱。高中時為了應試,老師大篇幅的來講古代詩歌,使得自己看到詩歌就會定向的往古代人的思想去想。什麼被貶,思親,愛國之類的。針對這個問題,我認為:我可以多讀一些現代詩歌當作消遣。讀得多了,對作者的主旨,情感,思想等方面把握的也會准一些。
總之,學習大學語文是非常有必要的。於知識層面,我可以繼續拓展知識視野,進一步開掘認知潛力,養成網路裝的思維品性。於精神層面,我們可以題為人類精神,心理及人格,促使我們不斷提升精神境界。如果大學生不重視對語文的學習,何談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大學語文課程作為高校重要的基礎課程,在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加強素質教育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人文素質教育是傳授人文知識、培養人文精神的教育,大學語文教學與學生人文素質培養關系密切,有助於培育和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精神,使他們在氣質、修養、人格等方面得到提升。上課,能夠學到很多不同的東西,這些東西,讓我加深了對書中,一些名家的認識,我懂得了他們的故事,我懂得了他們的心酸。《大學語文》讓我學習到的更多的是對人性的認識,而不是空洞的理論以及說教。而這些是我在別的書本上學不到的。我以為,學習大學語文,首先是為了培養我們對美的感受力,陶冶我們的性情,提高我們的文學藝術修養。而文學藝術在激發人的精神的豐富性、保存和發展人對世界的多樣性想像方面,是其他東西不可替代的。在這個消費主義和功利主義喧囂塵上的時代,人們的生活與心靈越來越粗糙化和粗鄙化,而文學藝術可以潤澤我們的靈魂。大學語文就是一門帶領大家賞析文學經典的課程,在賞析的過程中,我們可以陶冶情趣,提升境界,徹悟生命。
Ⅳ 大學的語文是什麼樣的
大學語文是一個大學課程名稱。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大一國文」,50年代因教育界模仿前蘇聯教育模式而取消,1978年,在教育家匡亞明、徐中玉、蘇步青等倡導下,「大學語文」復開。
2006年發布的《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提出:「高等學校要創造條件,面向全體大學生開設中國語文課。」教育部的質量工程為高等數學、大學英語、計算機基礎、大學語文立了4個建設項目。在過去,大學語文是得不到這種「待遇」的。
Ⅳ 談談學習《大學語文》你有哪些收獲,學到了哪些知識
在這些課文中印象最深的有這樣一段話,「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它形象地證明了大的事物是從細小的事物發展而來的,同時也告訴我們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靠平時一點一滴的積累,我相信學習也是這樣的一個過程。
只要掌握語文的學習方法,即使離開了課堂上的學習,我們還依然能把它運用到其他的知識積累上,這對今後的工作、學習、生活都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是的,語文讓我們學會了追問人生的真諦,讓我們不知不覺地樹立了人文關懷的意識,讓我們知道作為一個時代青年所肩負的責任。我也開始學著用獨立的思維和充滿想像的創造力來完善自己,確信學好語文便可以受益終身。
(5)大學語文美在哪裡擴展閱讀:
《大學語文》名家觀點
陳垣
陳垣先生在輔仁大學時,親自抓全校一年級國文教學並帶頭上課。當時有的理科學生不認真學習大一國文,先生曾親自動員,提出理科學生若缺乏較深的國文知識,缺乏文字表達能力,自己的科研成果,就無法通順表達出來。
陳垣先生常謂不能教國文,如何教歷史?國文不通的人,如何能讀史書?他親自教大一國文和中國史學文選課,直到20世紀50年代,他雖聲望日隆,年事日高,還堅持不懈。
溫儒敏
我認為「大學語文」主要還是激發和培養學生對語文的興趣,也就是對民族語言、文學、文化的興趣。特別是把以往可能在應試教育中喪失了的興趣重新激發起來,讓學生體味語文之美,人文之美,培養對民族語言文化的親近感、自豪感。應當把興趣的培養放到重要的位置。
同時,不應當忘記「大學語文」還是「語文」,有綜合性和工具性特點,上課應當扣著「語文」能力來講,做讀寫訓練。我不太贊成把「大學語文」上成一般的文學欣賞課,它是一門綜合課。——溫儒敏,山東大學文科一級教授,原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
Ⅵ 我們為什麼要學大學語文
講為什麼要學大學語文,其實也是講為什麼要學語文。要知道為什麼要學語文,首先要知道什麼是語文這門課程。要知道什麼是語文課程?首先依照哲學中的原理,沒有比較就沒有鑒別,從中外比較中看什麼是語文。
1、西方學校沒有語文課程。
在西方課程發展史上,古代希臘的課程具有世界的意義。如雅典的教育是注重培養多方面發展的人。文法,修辭,雄辯術,加上算術、幾何、天文和音樂,構成了希臘的「七藝」課程體系。文法,修辭,雄辯術為「三藝」,辯證法是最高學科,是哲學「理念」;算術、幾何、天文和音樂是「四藝」,為理念服務。學習算術掌握「調兵列陣」,學習幾何掌握建造兵營,學習天文幫助戰時觀測氣候,學習音樂培養樂觀、勇敢、高尚的精神。到了古羅馬時期,教育受到古希臘影響,開設了雄辯術、文學、修辭學、歷史、哲學等,培養善於演說的政治家。
文藝復興教育規定了網路全書式的教學內容,即語言(拉丁語、國語、希臘語、希伯來語),「七藝」以及物理、地理、歷史、倫理學、神學等,目的是使教育對象成為一個「人」。啟蒙運動時期,盧梭提出了「自然教育」思想,在自然中獲得實際有用的知識。與盧梭不同,斯賓塞按照邏輯系統組織教材,重點放在系統的書本知識上。首先提出「科學課程」,「科學知識最有價值」,以自然科學知識為學科範圍。第二,重視個人,學習文學、藝術、生理和心理等知識,陶冶性情,發展個性。斯賓塞的課程設計順應了社會發展,在很短時間里就在西方迅速流傳開來。
總之,一個是科學知識,一個是社會能力,這兩方面構成現代學校課程內容。語文課也是這樣,如果將「語文」二字翻譯成英文,結果將是豐富的,如language,speech, dialect(語言,言語,方言);culture, language,writing,script,character,formal ritual(文化,口語,行文,文本,角色,儀式);words,word,dialect,saying,talk,speech(話語,字詞,俚語,諺語,流行語,正式語)等。顯然,中國「語文」二字包含了西方相關課程三個內容:一是一般性的語言,二是文化修飾性語言,三是習慣性語言。所以「語文」的構成分析里邊,就包含了客觀的語言研究和社會的現代歷史改造之雙重意思在里邊。這也就貫穿了培根「知識就是力量」的現代知識理念,即了解對象的知識越多,征服對象的能力越大。所以,今天中國的「語文」課,美國它是閱讀課,法國它是文學課,德國是公民課,日本是訓練課,俄羅斯是演講課。
這些都不是中國的語文。
2、中國才有語文,語文課由三類語文知識構成。
語文知識構成有三足鼎立,即是所謂的「三大學科」構成:語言學知識、文學知識和文章學知識。具體的是三大類:語言知識、(語言)表述知識、文化知識。其中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是認識類知識,(語言)表述知識是經驗類知識。而這些在西方學校中,分屬三門課程。
在中國教育傳統中,語文課程由三類語文知識綜合而成,所以中國語文是一個大雜燴。
這里,我們可以依從俗語「了解了一個事物的歷史就了解了一個事物的屬性」入手,切入中國語文的來歷,來定義我們的「語文」。
語文來自葉聖陶的命名,但這是1949年後的事情。更早,語文源自國文,以「國文(國語)」命名的語文教材,起自上世紀20年代間,因與洋文(外文)對舉而命名國文。國文源自國學,「中國固有之學」,是針對「外國學」而言的。「國學」一詞見於周代,其近代意義轉借自日本,1902年始就出現。章太炎在《國學概論》中說,「夫國學者,國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又說「國學是一國立人立國之學問」。這表明,國學、國語和語文是中國近代化過程中的產物,其核心承載著中華民族獨特生活方式和基本價值觀。
准確地說,語文學科起始於1903年開始的分科教學。清政府頒布《奏定學堂章程》規定必修科有:修身、讀經講經、中國文學、算術、歷史、地理、格致、體操等。由此,中國傳統教育的「四科」,只剩下「文學」。所以,古代的「文學」即歸於現代意義的語文學科,只是語文中一個沒有被分割出去的門類。凡是被分割出去的門類,如歷史、地理等,我們在教學上一般只取它們的形式,即「語言表述」;而「語文」在教學上,恰當取了沒有被分割出去的文學;既取了它的形式,也取了它的內容。由於「中國文學」是文史哲不分家,涵括一切古代文獻,如《史記》、《夢溪筆談》、《水經注》......都屬於「中國文學」的范圍。因此,中國的「語文」仍是一個大雜燴。
還如,癸卯學制下的分科將政治(道德、修身)與語文分離。然而,孟子卻說「學問之道,求其放心」,二千多年來,中國的學問做的就是「放心」二字。在這個知行合一傳統慣性下,今天的老師們總是自覺不自覺地將「讀經講經」和「中國文學」二者攪和在一起。猶如劉夢溪在《國學與國民教育》中所講的,往往是「透過不可更動的文本,來闡發可以更動的注釋」。語文在中國血融於水一般,附帶著著「修身」的任務。用今天的眼光看,就是語文課的「人文精神教育」或者「人格教育」。
這種現象是必然的,因為中國沒有超越性的宗教。中國傳統的文史哲,發揮著安頓人生的宗教功能,今天的語文課只能也必須「附帶」這個責任。當然,現代課程的性質決定了(人文)文化傳承並非語文學科的專責,同時它也是其他學科的責任。但語文學科習慣性文以載道,以致成為了其屬性。
結論是,1902年後癸卯學制建立,中國近代教育體系形成。新式國文(語文)及其教科書的應用,伴隨近代學堂教育的影響,語文課發揮著人與人之間一門「組織」人的學科知識作用,構建著社會共同的近現代社會理念和倫理,深刻改變了中國人知識結構和價值觀念。
所以近代中國轉型中立人立國的歷史,也邏輯上構成了與語文知識屬性並列的語文人文屬性。
3、學習大學語文,發揮語文為社會、為人生的雙重功能。
語文擁有為社會的功能,因為現代社會是一個經濟效益主導的社會。在經濟主導的社會里,「個人」編入社會組織,個人在各種組織內部的設計、改造和安排下進入「國家」這個協作系統。依此,達到有效參與社會大分工的目的。區別於傳統小農經濟社會,今天一個國家就是一個全球化的大協作體。國家的同一首先是語言的同一,文化的同一。這就在人與人之間產生一門「組織」人的學問,一門建立共同體理念、倫理和制度的學問。德國漢堡大學中文系教授凡埃斯博士說:「像英文系,或是義大利語系,這些學科的內容都非常窄,主要是以文學為主,這些國家的歷史是在別的系裡學的。而學習漢學可以同時學到中國的歷史、政治、社會、文學、哲學、經濟等等,是一個整體,不能被分開來。」(中國青年報2005.1.12《冰點周刊》)在中國,這就是語文的社會文化綜合、意識形態整合功能。
對於個人而言,語文為人生的一面同樣重要。語文的好處,是冰冷的世界經過語文描述而變得溫馨。比如語文筆下的死亡,是這樣在說:
每個人都是一本書,出生是封面,死亡是封底。我們雖無法改變封面前和封底後的事情,但書里的故事,我們卻可以自由書寫。
如果說死亡是一個虛無的黑洞,語文的上述描述而使得死亡變得有實體和意義起來。這是一段討論死亡的語文,由於語文敘述的功能,是讓陌生世界可以解釋而揭示,變成可控的溫馨家園!這告訴我們關於語文的一個道理:語文不是科學,無論真假;語文屬於文化,提供善惡,眷顧生命!科學的世界是冰冷的,語文在冰冷的世界之上善意地搭建溫馨的世界。學好語文,就能夠把單調的生活開出一朵花來。這是語文的真諦:人生活在語文的世界,便隔離著世界的冰冷。
另外,語文不是改變對象,而是擁有對象。這也是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給予人的區別。物質文化把人對完美的追求放在把自己變成什麼上,而不是擁有什麼上;而精神文化把人對完美的追求放在思想和精神的內在狀況上,而不是外在的環境上。語文涵詠了中國人的智慧和人文境界,語文構建強大的精神,使你把追求的對象有別於獸性,放在人性本身的發展和優勢上。中國語文的思辨特質,使你不是去盲目擴大那些使得人性成為特殊的尊嚴、財富和幸福的思想和感情上。
語文是文化不是科學,與絕對真理無關。語文的閱讀和寫作,面對的不是科學世界,而是生活世界。語文的生命力得益於跳出二元對立。當傳統哲學掉進極端主觀主義和極端客觀主義的陷阱而無法出頭之時,當形而上學受制於物我兩分的二元論泥潭而不能自拔之時,以「生活世界」為依託的語文世界不失為人生的一個自我救贖之道。所以,語文關注的並不是有關絕對真理是否存在的問題,而是有關人類生活如何才能改善的問題。
對於社會而言,語文是「組織」工具;對於個人而言,語文是存在之途。人的生命力得益於其先於本質規定;得益於不是表達絕對,而是表達當下個人。所以,語文是進行時,是生長中,是有生命的。有生命的語文不是禮教語文,不是機械語文。語文的力量在於,可以扶正一直以來被歪曲了的「自我」;可以還原世界原初知識,安頓人生生命尊嚴;因為語文是活的,當下的。僵死的是僵死的世界觀,只顧及真假;活躍的是活躍的人生觀,探索善惡。
大學語文與專業語文的不同。大學語文是通識語文,不是專業語文。大學語文有用,有價值倫理之用。大學語文提供價值倫理,規范了應用語文的日常倫理。比如,大學語文可以統領商業語文、科技語文,相反則不行。商業語文的規范是「信」,科技語文的規范是「真」,文學語文的規范是「美」,日常語文的規范是「善」......而大學語文的規范是「道」。
總之,大學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區別,就在於工具性關乎世界觀,人文性關乎人生觀。說大學語文是關乎人生觀的一門學問,是因其回答有一種生活方式是高貴的,而另一種是卑賤的;也是因其回答什麼是高貴生活的內容(善)和實現它的途徑。反之,說大學語文是關乎世界觀的學問,是因其回答宇宙的統一性和目的性,且是有規律的。前者,是宗教與倫理問題,後者是「科學的」問題。
知道了語文的人文性,我們就知道如何學習語文了。
Ⅶ 大學語文能給我帶來什麼
大學語文意義重大。馬克思曾經說過,掌握一種語言,就等於掌握一項武器。現在很多大學生,雖然學習了很多年的語文,但是語文水平還是比較低的。
如果連語文這一基本武器都不能掌握,如何能正確地理解科學知識和完善地表達科研成果?
所以,作為一個中國人,特別是一個學有所成的大學生來說,大學語文是必須要學好的一門重要課程。
Ⅷ 對 大學語文 的心得
大學語文學習心得
通過這一個學期以來對語文的學習,讓我發現在大學學習語文與中學是非常不同的。在大學,學習語文更多的是強調能從欣賞語文的角度上出發,語文沒有像以往學習時枯燥乏味的練習,她不再要求我們為了考試而循規蹈矩地學習。相反,她是讓我們在愉悅的氛圍中通過對它的接觸和了解逐漸去感受語文的獨特文化魅力。在學習當中,我們分別學習了中國的詩歌、散文、戲曲和小說。一方面,對語文的學習使我的國學文化積累有了一定的幫助,另一方面,它通過文化的手法像我們展示了中華上下五千年的璀璨文明。
學習語文一定要多讀書,不要把自己的思維禁錮在《大學語文》這本書里。古時的顏真卿就曾經說過「黑發不知勤學早,白發方悔讀書遲。」所以,我們一定要多讀書,還要趁早讀書。我們要多讀書,多讀名著,以增加自己的見識,擴展自己的思維。通過一段時期的語文學習之後,還要偶爾回顧一下經典,感受語言和文字那獨特的魅力。就是徐志摩的《偶然》,「我是天空里的一片雲,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我才開始迷戀起詩歌,開始追尋詩中的恍惚迷離。詩意的朦朧美使每個人讀後都各自詮釋著心中的嚮往。我們學習語文,就是通過學習歷史上最美的語言和文字,提高文化修養,使我們的言談和書寫更美更有文采;在與他人交流的過程中,使我們的言行舉止更優雅更有風度;使我們整個的人、整個的生活都更有文采風流。她讓我們在學習中探究出屬於自己的東西,她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
語文是一幅美麗的錦綉山河圖畫,它有優美的線條和斑斕的色彩,既道出了語文的復雜性,也說明了語文的重要性。葉聖陶先生曾經說過:「語文天生重要。所以,我們要好好珍惜語文的學習,在學習中能學以致用,在學習中能寧靜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