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談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談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課堂教學如同一支韻律和諧的樂曲,是教學過程中各種因素有規律地活動的特殊形式;是課堂教學藝術的表現形式;是師生合作譜寫的交響樂。研究和探討課堂教學節奏,有利於更新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有利於掌握教學藝術和規律,提高小學 語文 課堂教學效率。
課改專家崔允郭說:「教學有沒有效率,並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真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麼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習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很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所以,提高 語文 課堂教學效率就是要通過教師巧妙的安排來全面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積極參與教學活動,處於想讀書的狀態。下面筆者根據實踐來談一談如何提高 語文 課堂教學效率。
一、聯系生活,創設情境
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寫道:「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在 語文 課堂上只有為學生創設一個富有感情色彩的、具體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體驗,才能夠讓課堂變得生動,才會讓學生學得主動,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新課標也指出:「讓 語文 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 語文 。」因此,在創設情景時,教師要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注重聯系學生的現實生活,充分挖掘和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去領悟和把握課堂教學內容。例如教學蘇教版五年級上冊《師恩難忘》這篇課文,文章的'本意是通過作者對老師的感激和懷念,激發學生尊敬老師,喜愛老師的感情。但是現實社會中受物化思潮的影響,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已經大大地下降了。如果照本宣科,很難激起學生的興趣,所以,為了讓學生能夠融入文章所寫的情境,我在課前安排學生搜集學校中師生之間感人的教育故事,而後在課堂交流,拉近課文所寫的生活與學生生活的距離,激發學生自覺學習,使學生樂於學習。
二、積淀學識,厚積薄發
在課堂上,經常可以看到這種現象,當學生提出一個教師無法解決的問題時,教師往往會說:「大家課後可以研究這個問題。」其實這是教師學識不淵博造成的。目前,大多數教師將關注的重點放在了新課程、教育教學藝術的積累這一方面,而忽略了自己的文化底蘊。當學生的問題超出課堂教學范疇時,教師就會「黔驢技窮」。俗話說,教給學生一瓢水,自己就得是一桶水,甚至是一條河。所以,教師要在平時的工作與生活中不斷積淀自己的學識,只有自己的學識淵博,才能駕馭自己的課堂,才不會有「書到用時方恨少」的窘局出現。
在教學蘇教版 語文 五年級下冊第六課《水星,地球的「孿生兄弟」》一課,當課准備結束的時候,一位同學舉手,問:「到底水星以前有沒有生命呢?沒有水,為什麼還叫水星呢?還有,火星是不是上面真的有火呢?」這個問題真的不好回答,因為課文中都說這是一個謎。基於平時科普知識的積累,於是,我給學生解答說:「水星是因為表面看起來有水的清澈之色,所以叫水星。事實上,水星僅僅是因為土壤偏灰而給人們帶來了假象,但水星卻是靠太陽最近的行星,沒有大氣層,表面溫度高達攝氏400度左右,根本不可能有水。火星之所以叫火星,是因為用天文望遠鏡觀測到的火星通紅通紅,像燃燒的火球,因此叫火星。」如果沒有平時的學識積累,是不可能解開學生的疑惑的。所以,教師應當孜孜不倦,博覽群書,增強文化素養,提高文化品位,在發展學生的同時充實自己。 三、提升魅力,情感共鳴
陶行知先生給正之先生的信中曾經說過:「大凡生而好學為上,熏染而學次之,督促而學又次之,最下者雖督促不學。」意思就是告訴我們,作為一名教師,要能夠讓學生喜歡我們的課堂,讓學生樂學。俗話說:「親其師,信其道。」只有學生對教師產生一種情感信任與依賴的時候,才能讓學生喜歡這位教師的課堂,才能相互感染情感,產生共鳴。所以,教師自己要學會自我塑造,讓自己產生非凡的魅力。比如,在課堂上,我們經常會碰到許多小朋友用打破沙鍋問到底的方式問老師一些問題,有時候確實回答不出來。我們的搪塞、矇混,不僅有損師德,而且會給學生帶來不良的影響。其實,承認不足是提升個人魅力的有效抓手。
四、把握時機,調控節奏
葉瀾教授曾經指出:「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教學是師生雙邊的活動。它既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門科學。而課堂教學的調控是這門藝術的關鍵。如蘇教版五年級 語文 上冊《黃果樹瀑布》這篇課文,旨在激起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熱愛家鄉的情感。我在教學時,一位學生冒出了一句話:「黃果樹瀑布之所以美,是因為有特殊的自然景色。而我們家鄉一沒山,二沒水,有什麼美的。根本不值得我們熱愛?」為了糾正學生認知情感上的錯誤,我放棄了新課的教學,組織學生一起探討自己家鄉的人文與風情。最後,雖然這節課的認知目標沒有完全完成,但是卻讓學生經歷了一次精神的洗禮,而這樣的洗禮是非常珍貴的。所以,教師要善於准確捕獲來自學生的稍縱即逝的、有價值的信息反饋,在面對學生的一些反常的舉動時,面對課堂出現的一些不和諧的聲音時,教師要化被動為主動,隨機運用自己的教育機智,讓學生心中的疑問在此一一解析,思想的錯誤在此得到糾正,讓不期而遇的意外在此生成必然的收獲。
總之,提高 語文 課堂教學效率必須聯系生活、積累學識、恰擇時機以及提升自己的個人魅力,使其形真、情切、意遠且寓理其中,為達成教學目標發揮最大效用。 ;
Ⅱ 淺談如何打造小學語文高效課堂
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創設有利於學生自主學習的環境
教師應以平等的心態創設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無拘無束的環境中自主學習。傳統的小學課堂,要求學生身子要坐直,雙手要放在桌上,發言要舉手,不準講話,正是這些課堂行為規范,給予學生巨大的壓抑和束縛,也造就了不平等的師生關系。所以教師要解開束縛,增進師生情感的溝通,消除學生的心理重壓,要盡可能以一個朋友的身份參與到學生群體中去,讓學生敢說、敢問、敢辯、敢寫,使他們在無拘束無壓力的課堂上自由地學習。在課堂上,教師精講少講,用1/3到1/2的時間,讓每個學生主動學習、思考、操作和討論,同時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運用個別學習、小組學習、大組討論、學生執教和情景表演等多種教學組織形式,從而擴大學生在單位時間內的主動活動空間,釋放每個學生的精神活力,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在有限的課堂時間中,獲得最大教學效益。
二、自主是學習的關鍵,教師要開展多向互動合作的自主學習活動
多向互動合作是指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互動合作、生生互動合作和生師之間的互動合作活動,它是學生學習過程自主性發揮的獨特表現。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環境,促進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多向互動合作策略正是在這種新教學觀指導下產生並發展的。因此,在教學中,讓學生提的問題成為教師的資源,從而實現多向互動合作。
在課堂上,我注重讓學生提「兩種問題」的教學方法:一類是學生自己弄懂了用來考別人看是否能懂的問題,另一類是學生自己不大理解,不懂或是有不同看法的問題,用來請教同學或老師。這樣,教師不僅是教者,也是學者,思者和聽者,從而為多向互動合作教學策略的實現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探究是學習的橋梁,教師要激發學生勇於創新的精神
語文教材有著豐富的內涵,我們要讓學生學會從不同角度進行思維,要鼓勵學生啟迪智慧,多方面去探究,去尋求與眾不同但又合情合理的答案。除此之外,鼓勵學生對教師的講解提出不同意見甚至反駁意見。如:我在教《窮人》第一自然段時,就提了這么一個問題:「五個孩子為什麼能在海風的呼嘯聲中睡得那麼熟?」有的學生說:「憑我的經驗,家裡只要有一個大人在,我就能安然入睡,」有的學生說:「因為他們晚飯吃得飽,所以他們能睡得很香。」有的學生說:「五個孩子白天玩累了,所以晚上睡得很香。」學生的答案不盡相同,可能是幼稚的、片面的,但這是他們憑借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智慧力量探究到的不同結果,在討論的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獨立見解,只要言之有理,我們教師都應予以肯定。
Ⅲ 如何打造語文高效課堂
在語文教學不斷深化的新形勢下,我們每一個語文教師都應該對語文教學做更深層的探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如何打造語文高效課堂的方法以供大家學習。
如何打造語文高效課堂(一)
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是一種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的復雜性活動。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如果學生在掌握知識的道路上,沒有邁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對他來說,這是一堂無益的課。無效的勞動是每個教師和學生都面臨的最大的潛在危險”。課堂教學應該是各種樣式、各種方法,都在競爭,都在開放,這才是大好局面。真正的小學語文課堂應該是高效的課堂,是探究的課堂。那麼,什麼是高效課堂呢?我認為,高效的課堂是指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在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獲得明顯且全面協調的發展。具體地講,從教師的角度講,高效的課堂教學是指促進學生高效學習的教學;從學生的角度講,高效的課堂教學是指學生獲得顯著發展的教學,這里的“發展”是指具有全面性、整體性、持久性的發展;從投入的角度講,高效的課堂教學是指教學投入少但教學產出高的教學。
在課程改革如火如荼進行的今天,小學語文課堂究竟應以什麼樣的姿態才是最有效的課堂教學方式?該如何打造小學語文高效課堂呢?我個人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 創情設境,激發興趣。
興趣是人的一種帶有趨向性的心理特徵。學生對所學知識一旦產生興趣,就會產生一種對知識的好奇與渴望,就想探究其奧秘,就會主動、積極、執著地去探索。那麼如何利用課堂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
1、精心導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導語是一堂課的切入點。著名特級教師於漪老師說過:課的開始,其導入語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調。第一個音定準了,就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而語文課堂的導入也應該精心構思,巧妙設計,具有形象美、情感美、和諧美、懸念美,使教學過程引人入勝,扣人心弦,生機盎然,充盈著美的氣息,讓學生感受一種神聖、魅力和詩意。精心設計課堂導語,先聲奪人,可以喚起學生強烈的“樂知”、“樂學”的慾望。設計優美生動的導語,創設一種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美的情境,叩開學生的心靈,是很重要的,可使學生或悄然動容,或神思飛越,或躍躍欲試,或期待盼望,從而很快進入“共振”的境界。如:學習《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導入時課件出示有關西沙群島的風光和物產短片,讓學生初步感知西沙群島的美麗和富饒,讓學生通過畫面感知西沙群島的美麗和富饒,產生走進文本的慾望,達到一種“未成曲調先有情”的效果,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
(1)、激發興趣,設置懸念
入選小學語文教材的課文內容很豐富,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導語時首先要考慮如何激發學生對這些課文的學習興趣,能喚起學生的注意力,拓展學生的思維跨度,使學生處在心求通、口欲言的“憤”、“悱”之中。
(2)、觸及重點,短小精悍
導語設計貴短,切忌“作者生平”、“時代背景”、“創作過程”等內容簡單羅列;過於冗長的導語,除了有喧賓奪主之嫌外,易使學生疲勞、注意力分散。
(3)、創設氣氛,營造氛圍
語文課程蘊含著豐富的人文內容,對人們的精神領域產生著深廣的影響,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學生隨時受到語文材料的熏陶感染,並產生獨特的體驗。人文性和情感性決定了我們語文教師在課堂上要努力營造出動人的教學情境與氛圍。而選進教材的課文,絕大部分是文質兼美、情文並茂的名篇佳作,教師在設計導語時,除了考慮知識的傳授外,還必須把握文中的“情”,以創設一種氛圍,使學生入情、移情、冶情。
2、 激情授課,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應把自己的激情完全融入授課過程當中,讓教師的情感與授課內容同興奮、同疑問、同激昂、同探求。充分利用自己的形體語言來配合授課內容,並且要把學生的情緒也引入教師的激情當中。如:學習《富饒的西沙群島》一文,播放海底的珊瑚、海參、大龍蝦的畫面,教師引導學生帶表情和動作朗讀,讓學生想像自己來到海底,看到了什麼樣的珊瑚?什麼樣的海參?怎樣的大龍蝦?並把他們的動作表演朗讀出來,這樣讓學生和老師同興奮、同疑問、同激昂、同探求,從而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創設一種真實而復雜的問題情境,把所有的學習任務放置於這樣的情境之中,這有利於激發學生的興趣、點燃學生的激情,讓學生不由自主地參與到相應的學習活動之中,這就要求創設的情境要著力體現出真實性、問題性、挑戰性、開放性、浸潤性。在《真想變成大大的荷葉》這節課中,老師為孩子們創設了一個個情境,其中有碧葉相連的畫面,有輕松愉悅的音樂,有充滿童真的語言,有栩栩如生的表演,讓童真童趣在課堂上盪漾。如第四節:描寫了夏天迷人的夜晚、眨眼的星星和彎彎的新月,出現在靜謐的夜空,多美的意境。教師在學生想像的基礎上展示夏夜星空圖,在孩子們一聲聲驚嘆中深深感受到夏夜的魅力。再如,學習“穿梭”一詞,對二年級的孩子來說,是相對較難理解的。教師組織學生表演,兩名學生扮演可愛的蝴蝶,其他學生扮演美麗的花朵。老師娓娓道來:“孩子們,你們看,可愛的小蝴蝶在花朵叢中快樂地飛來飛去,從這朵花前穿過,又從那朵花後繞過,多快樂啊!這樣就是穿梭。”學生們在這樣輕松愉悅的生活場景中領悟了詞意。
二、積極鼓勵學生自主參與。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讓學生在參與中生動活潑地發展,在發展中積極主動地參與,人人都有參與和發展的機會。當然有效的參與不只是行動上的呼應,更重要的是思維的同步、情感的共鳴,同時這里的“參與度”不僅僅是學生個體參與的深度和有效程度,也是學生參與的廣度,真正自主高效的參與應該是全員參與、全程參與、主動參與、真實參與。
三、鼓勵質疑問難,引導學生創新意識。
學習是一個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此,在教學活動中,必須注重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即培養質疑問難能力。那麼,如何使學生學會質疑問難,從而養成獨立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呢?我認為這需要教師的一個引導過程。
1、審題激質疑:關鍵字句是題目的“窗戶”,透過“窗戶”才能領略內涵,引導學生讀題、審題,圍繞題目提出問題,不但可以訓練學生的審題能力,更能迅速地掌握題目的脈絡和內容。比如:教學《富饒的西沙群島》一文時,可這樣設問:“島”是什麼意思?“群島”又是什麼意思? “西沙群島”在什麼地方?“富饒”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說是“富饒的西沙群島”?這樣引導學生通過對“富饒的西沙群島”的分析探究抓住了本文的中心線索或內容。
2、身邊小事啟質疑:除了課堂教學訓練學生質疑能力之外,應鼓勵學生多觀察生活實際,多問幾個為什麼,從身邊日常事務提高質疑問難的能力。總之,教師要鼓勵學生敢於提出疑問,引導學生產生疑問,進而發現問題,要給學生質疑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可以隨時質疑,會質疑本身就是思維的發展、能力的提高。通過質疑使學生獲得有益的思維訓練,變“學會”為“會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再發現問題”養成勤於思考
四、巧妙運用電教媒體,創設高效課堂
隨著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電教媒體逐步走入課堂,它彌補了傳統教學在情境營造、時空轉換、情感滲透、思維創新等方面的不足,以一種鮮明的教學特點,豐富的教學內容,形象生動的教學情境為特徵的新型課堂教學模式,顯示出它得天獨厚的優勢。教師優化運用電教媒體,對於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打造高效課堂,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1、運用電教媒體,創設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小學生的心理特徵是好奇好動,他們樂於在玩中學、在動中求知、在喜悅中探索,所以作為課堂教學的主導者,創設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是極其重要的。
例如:如教學《海底世界》一課,我利用電教媒體,給學生創設一種特定的教學情境,學生一邊聽著優美的音樂,一邊欣賞著五彩繽紛的海底世界,在教師范讀的引導下,學生被帶進了神秘的海底世界,並產生了如置身其中的感覺,從而萌發了"我要讀"的強烈慾望。又如《五彩池》一課,伴隨著優美的旋律,娓娓動聽的誦讀,屏幕上的五彩池千姿百態、形狀各異,在陽光的照耀下,閃耀著各色光芒,真是神奇瑰麗、奇妙無窮。它以獨有的魅力深深地印在學生的腦海中,揮之不去。學生余興未盡,情緒達到了最佳狀態,一種愉悅明快的情感在心底油然而生。此時,我因勢利導,以境引情,引導學生帶著五彩池的贊美之情朗讀課文。由於學生進入了課文描述的情境,被五彩池的神奇和美麗所感染,朗讀興趣隨之而生。
2、運用電教媒體,要堅持啟發誘導,淡化教學重、難點。
陶行知先生說:“發明千千萬萬,起點是一問”。一池死水,風平浪靜,投去一石,碧波漣漪。可謂一石擊起千層浪。教師的教學要能溫故知新,巧妙地啟發誘導,還要善於設疑,去撞擊學生思維的火花,淡化教學重、難點。
語文教材中,有些內容比較枯燥抽象難以理解,盡管老師講得口乾舌燥,學生還是不知所以然。在教學中,可以適時利用電教媒體將課文中抽象的內容、教學的重難點化難為易,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識,從而增強語文教學的直觀性、形象性和生動性,為釋疑解難創設巧妙的突破口。如《草原》一文中"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麼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句子中的"勾勒"、"渲染"這兩個詞語比較抽象,難以用語言描述清楚。這時可利用電教媒體以動態的效果展示給學生,把中國畫和工筆素描的作畫過程維妙維肖地表現出來,給學生直觀的形象,教師再稍作點撥,學生茅塞頓開。這樣,原來枯燥的詞語立刻鮮活起來,本來不易於用言語解釋說明的也變得一目瞭然,同時,學生也通過形象的流動變化的畫面充分地領略到了草原風光的美麗,並沉醉其間,回味無窮。課文的難點也在不知不覺中巧妙地化解了。
3、運用電教媒體,努力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魯迅先生說過:“沒有興趣的學習,無異於一種苦役;沒有興趣的地方,就沒有智慧和靈感。興趣是一種具有積極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又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現代教學媒體為學生提供形象生動、色彩鮮艷、聲音清晰的感知材料,產生愉悅的視聽效應,使學生的多種感官同時刺激,從而產生濃厚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
例如,如如教學《瀑布》一課,教師可結合課文內容播放錄相,屏幕上那瀑布的聲響氣熱和壯觀景色,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起了學生的積極反應,不少學生翹首凝望,不約而同地發出驚嘆,對大自然的贊美之情油然而生。這樣,電教媒體把無聲的教材內容變得有聲有色,化靜為動,帶著學生進入課文的情境之中,學生的大腦皮層始終處於最積極最興奮的狀態,對課文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很自然地步入積極思維的狀態之中。
如何打造語文高效課堂(二)
首先,相信學生。相信學生的學習能力,相信學生的展示願望,相信學生的自律意識,相信學生的智慧潛能。我想利用的方式就是讓學生自己組建學習小組,教師只用簡單做一諸如關繫到紀律、學習效率方面的人員調整。每個小組起個名字,提出口號,同時在教室牆壁張貼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流程等的指導意見,並對各組的表現進行打分量化,以“紅花”或者“紅旗”等標志來顯示各組學習效率。不要小看這些形式,對於小學生來說這非常有效地,且意義深遠,這是高效課堂的催化劑。
其次,加強展示。展示環節是高效課堂的關鍵環節。它是和以往以“講”為主課堂的最大區別。展示要兼顧全體學生,了解學情確定重點展示內容,教師應要求科代表收齊學生完成的導學案進行第一次批閱,做到心中有數,課堂上只要學生能完成的、做到的、教師絕不能包辦代替。教師只參與學生的學習過程,每一個環節都要進行指導和督促,讓全體學生都參與交流、展示。讓學生親身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並感受學習的快樂。再者,也可給學生講講展示的好處,如1、 對膽量是一種鍛煉。2、可以迅速提高語言表達能力。3、可以訓練思維能力。4、適應大學多樣生活的基礎5、更好的適應社會、適應生活6、鍛煉、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的平台。使學生有展示的慾望。
第三,引入競爭機制。人的攀比心理是天生的,競爭機制有利於學習。競爭的課堂是活躍的,競爭的課堂是立體的,競爭的課堂是高效。只要在課堂上讓組內學生進行思維的碰撞,才能激放出五彩的火花,如何競爭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都參與了”;發不發言無所謂,重要的是“都思考了”。
第四,加強精講點撥。精講點撥就是指在學生的思維或語言產生障礙時,教師採用精練恰當的語言進行點撥,幫助學生突破障礙,使之思維進程加快,語言表達流暢。所謂“精講”是指“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精講點撥很重要,教師必須針對課堂中所出現的一些情況予以評價、精講點撥或調控。比如:在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的基礎上,學生仍然迷茫困惑時,老師的精確的講解和點撥就會使學生感覺豁然開朗,茅塞頓開,印象也格外深刻;又比如:有些知識與方法,學生難以在現有的認知水平上去認識和體會的,教師要予以精講點撥、補充。教師的點撥要適時到位,語言要簡潔精煉、形象生動,給學生留有消化的空間,難以理解的問題可以迂迴一下,設計不同層次的思考題,引導學生逐步達成目標。教師要把握好點撥的時機、點撥的方法、點撥的力度與點撥的標准。可以結合多媒體課件適時引導學生突破學生自學不會、探究不出的疑難問題。同時要注意發揮傳統教學手段的作用,如發揮板書等在教學中的應有作用。
第五,教師角色、觀念的轉變。教師的角色應由知識的灌輸者、守護者轉變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共享者,在這個學習過程中,教師要以學生為本,依學定教,學生可以用自己的心靈去領悟,用自己的觀點去判斷,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課堂不再是格式化程序的場所,而是學生自主發展的舞台。要做到這一方面,教師首先要及時轉變觀念,真正實現從傳統到高效課堂的意識轉變。師生關系的轉變。教學過程中最活躍的是師生關系,而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決定教育成敗的關鍵所在。每一名教師都應該真心地走進學生,真情地親近學生,深入地了解學生,平等而理解地對待學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構建融洽、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也只有在這種師生關系下,才會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和諧、高效教育。
總之,教師要善於從孩子實際需要考慮,放開手腳,把課堂還給孩子,使孩子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學一線——課堂,是教師成長的沃土,做為教師,應該如何在課堂上提升自己的專業素質呢?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很多的教法,關鍵是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和認識規律,認真研究,認真總結,積極探索,要因材施教,因班因學生而異,找到最適合自己學生的教法,小學語文課堂一定要緊緊圍繞培養學生綜合素質、自主性能力和創造性能力,突出小學生的特點,既要激發起學生對語文課的濃厚興趣,又要科學正確地傳授給學生以知識和能力,要注意寓教於樂,真正把小學語文教好,真正發揮好小學語文課堂的重要作用。最後,我想用一句話和大家共勉,高效之路路漫漫,吾等需不遺餘力奮之!
Ⅳ 淺談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果
在實施素質教育但應試教育還大有市場的今天,在目前素質教育還難以攻破應試教育這塊「堅冰」的情況下,如何在這場較量中求得生存與發展,這是擺在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嚴峻的現實。教育要「松綁」,學生要「減負」,但教育質量要提高,「既要馬兒好,又要馬兒少吃草」,這於教育一線的所有教師而言確實是一個大難題。正是在這樣的一個現實背景下,教育界給自己提出「教學的有效性」這一研究課題,在我看來實在是極有必要的,是「自己拯救自己」之舉。要在有限的四十分鍾時間內,使學生學有所得(「學會」),掌握學法(「會學」),且學得快樂(「樂學」),這確實是一門學問,值得研究。
所謂有效性,顧名思義,就是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效果是課堂教學活動的結果與預期的教學目標相吻合的程度;效率是指投入和產出之比,以較小的投入,花費較少的時間和精力,獲得較大的教學效果;效益是產出、收益,即通過課堂教學活動促進全體學生素質和個性的最優化發展。那麼,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作為一名小學的語
文老師,我有一些這樣的思考:
一、深入鑽研文本,充分開發利用教學資源
新課程提倡開發與利用教學資源,其實最重要的教學資源就是語文教科書。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根本途徑在於教師必須先鑽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幾個來回」,明確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點,挖掘訓練要素,並選取符合教材與學生實際的教學方法。如果教師自身對文本沒有吃透,不了解編寫意圖,教學目標不明,教學重點不詳,甚至南轅北轍,便很難做到以文本為憑借,幫助學生提高語文素養。我們常常發現一些教師上各種公開課前,不是先研讀文本,而是先從網上尋找相關教案,一味地模仿、因襲他人的教學設計;平日里,個別教師撰寫教案視《教師用書》為至寶,甚至完全依賴《教師用書》,課文也很少朗讀,上課時對教材內容都不甚了了,「以其昏昏,使其昭昭」,這樣的課堂教學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
其實我覺得要想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應該這樣去做:每每鑽研一篇新的課文,總應先通讀一遍,給每個自然段標上序號,畫出學生可能不理解的詞語,對這些詞語的理解方法作出「預設」,或查字(詞)典解釋,或對照近義詞、反義詞理解,或結合生活實際理解,或聯繫上下文理解。如果要聯繫上下文理解的,則在一旁作上標記。對於要通過查字(詞)典理解的詞語,自己先查字(詞)典並把義項寫在一旁。為了掃除閱讀障礙,我們先應認真地把課文朗讀或默讀幾遍,發現一些難於把握停頓或比較拗口的語句,及時做上記號,備課時寫入教案,課堂上予以指導。此外,在閱讀各種教學參考書的同時,我們還應把文章的結構分析在課本上做好標注,把每一段的段意寫在段末空白處。對於重點詞句的含義理解的預設,更應寫在一旁,方便課堂上參考表述。在對文本內容、教學重點、難點等瞭然於胸的基礎上,接下來我們便可以打開電腦搜集資料,開始撰寫教案,而且幾乎是一氣呵成。
鑽研教材的主要目的,是充分挖掘教材資源,正確設立教學目標,科學設計教學方法,以最佳的教學設計換取最大的教學效益。這個過程中,要花費許多時間與精力,甚至包括一些「無用功」,但它卻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一環。
二、精心設計教學環節,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學生學習積極性指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有濃厚的興趣,主動、自覺地進行學習內容的探索。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越高,課堂教學效率就越高。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每一個年輕的心靈里,存放著求知好學、渴望知識的'火葯'。就看你能不能點燃這'火葯'。」激發學生的興趣就是點燃渴望知識火葯的導火索。設置懸念,激發興趣,這確實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秘方。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很多,開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種。上課一開始以趣引入,會激發學生強烈的興趣。開端引趣的方式除「設疑」以外,還有「謎語引趣」、「懸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一節課的開端實在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戰斗中選擇一個突破口一樣,輝煌的戰果就是從這里開始的。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因此,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必須重視開端時的趣味性。
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參與競爭也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措施。競爭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因而能調動積極性。為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教師要創造條件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之中參加競爭。如果你仔細觀察,學生在競爭中是非常活躍的,連後進生都不甘示弱。在教生字時讓學生比一比,誰認得快,記得牢,誰組的詞多;在朗讀課文時,讓學生比一比,誰讀得有感情,誰領會地深刻;在總結課文時,比一比誰的發言有創意。比賽的形式可以是以學生個體為競爭對手,也可以是以小組為單位成為競爭對手等等。
刻意求新,同樣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好奇更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徵。我們的學生最煩教師教得千篇一律,語文課每次是作者介紹、時代背景、劃分段落、歸納中心、總結寫作特點等等。教師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就要結合教學內容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求新求奇。一位老教育工作者說:必須使你的每一節課有點新東西――哪怕只是一個新詞彙。抓住學生求新心理,不斷在學生面前展現那個燦爛的知識新天地,你就會受到歡迎。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教學的方式方法要盡量多一些,活一些。講述、讀書、討論交替進行,千方百計地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到有新意,有新意就能興奮起來。只有興奮性腦力勞動,才會使學習過程本身出現美妙的境界,就好象步入百花盛開的花園到處能夠聞到芳香,又好象是品嘗了醇香的美酒,充滿了醉意。學習的這種境界能使學習者產生無窮樂趣。教師要想方設法使每一堂課都有「新意」。講戲劇未嘗不可以演一演;講詩歌不妨舉行個朗誦會;范讀時不妨放一段錄音……新的方式可以引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聯系生活實際,激趣的效果也是相當明顯的。學生對學習有濃厚的興趣,就能喜歡學習,上課能積極參與,精力集中,在學習過程中能自覺學習,能提出各種疑難問題,勤於請教;能積極參加學習小組的討論研究,設法解決有一定難度的題目,並且主動地尋找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他們的學習目標已不是為了分數,而是切切實實地掌握和運用知識。
三、組織學生運用多種形式學習,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認識內化成行為的具體表現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主動參與,即主體參與認識的行為實踐不是被強制的、勉強的、被動的,而是自覺的、積極的、主動的。如果學生主動性越明顯,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學習習慣的形成。因此,我們應創設情景給學生以主動施展才能的平台,促成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的全過程。所以,我們教師應該精心組織學生各種形式的學習活動。
首先,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勤思多問。「學以思為貴」。愛因斯坦說:「學習知識要善於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這個學習方法成為科學家的。」可以說,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於思索,都有好思的習慣。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時一定要注意多啟發,多反問,不要包辦代替,要鼓勵他們想問題、提問題、鑽研問題。現在有些學生不但手懶,腦子也懶,有一點難題就想問,總想依賴別人。學生一看題目較難尚未好好琢磨就去問老師,這時候如果老師鼓鼓勁,學生仔細一分析,可能就想出來了。如果鼓勁還不行,老師可以給學生指思路。要根據學生所提的問題教給學生思維方法。學問學問,又學又問。好問也應有一定的方法,也是需要培養的,好問不等於胡問瞎問。好問首先要問自己,要多給自己提幾個問題,多問幾個為什麼。不要盲從,別人的答案究竟對不對,還要經過自己思考、鑒別。將別人的答案同自己原先的想法對比一下,想一想自己與別人的差別,從而發現自己思維的毛病,學習人家思維的方法。只有學生自己會思、會問、會學的基礎上,才有可能與別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學生個體的潛力得到發揮時,課堂教學才變得有效。
其次,提倡學生合作學習,取長補短。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會遇到新問題需要解決,當學生獨立思考後還是解決不了,是知難而退,是指望老師講解,還是有意識地尋找夥伴,共同合作解決,這需要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合作學習」把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放手在小組內討論,尋找解決策略,教師所做的正是培養學生合作意識的工作。在小組合作學習、交流中,學生要發言,要聽取同學的意見,在評價中要當小老師,這樣,學生參與的量和質都得到了提高,主體地位更加突出。課堂教學中,合作學習的時機是很多的,可以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展開「合作學習」。不少新知識是在舊知識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後,大部分能解決問題,只要讓學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教師稍加點撥即可,節約大量時間,讓學生在練習中鞏固發展。對於實踐性較強的內容,要強調學生動手操作,而且要引導學生在相互合作下進行,使學生互相幫助、促進、檢查。教師要投入到小組中,以一名探索者的身份出現,提高學生積極性。教師也可以在練習的過程中展開「合作學習」。小學生的思維比較單一,題目形式稍有變化往往會影響解決問題方法的選擇,甚至失誤。設計一題多想,同一問題多種解決等,在學生獨立解決的基礎上,然後組織小組討論、辨別、交流,有利於解決問題,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第三、引導學生探究學習,不斷完善。作為教師就是要創造條件讓學生在大組的交互影響中使自己的個性的優勢得到充分發展。在共同的學習活動中,學生能用優勢去克服劣勢,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現在列舉幾種例子:
例一,發現別人,互相學習。同學們互相學習,發現別人的優勢。由於優勢原則被同學們理解了,發生了可喜的現象;學習差的學生寫了優生的名字;學習優的學生寫了差生的名字,
他們都在找別人的閃光點,這樣的學習形式有利於同學之間的互相學習。
例二,組內合作,組間競爭。在組織學生小組學習的基礎上,提倡組內合作,組間競爭,效果明顯優於單純的競爭。因為學生不僅要完成自己的任務,同時要與其他組員密切合作,只有這樣才能超過別的組。比如同一個問題,看哪一組先解決,解決的方法多,找到了最佳解決辦法,這樣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例三,互改作業,重新認識。作業批改過去由教師一手包辦,學生的參與性不夠。小組中的批改往往特別認真負責,要求特別嚴格,對於分歧的地方還會爭論得面紅耳赤,這樣,學生對所學知識作了再一次的認識,並逐步鍛煉了學生的評判能力,提高了認識水平,使課堂學習顯得更加豐滿和完善。當然,組織學生批改,內容要選擇,如果是開放性題目,會更有價值。當然教師要加強批改指導,逐步提高批改要求。四、發揮評價的激勵、導向、調控功能,使學生學有動力,學有方向,學有方法
其一,我們可以在口頭語言的評價上機智多變,靈活地採用激勵式言語評價、導學式言語評價、明理式言語評價、幽默式言語評價等。最好能廣泛收集,加強積累,使評價用語定期更換、常用常新、層出不窮,時時給學生以因時因景因文因人而異的新鮮評價或富有情趣的評價語
,讓學生聽而不厭,學而不倦。其二,我們可以將口頭語言的評價和體態語的評價相結合,愛撫地摸頭、親切地握手、深情地擁抱、由衷的鼓掌、有力的大拇指,加上真誠的贊語,如此聲情並茂,更能傳播一種情緒,交流一種感情。在特級教師的公開課堂上我們經常能看到他們這樣對學生的真誠的贊許,一切都是那麼自然得體。其三,我們可以嘗試實物評價,可以贈送有象徵意義和紀念價值的小物品,一支書簽、一片楓葉、一顆種子、一幅書法作品、一樣教具,都會燃起學生的希望和期待。另外,語文評價應加強形成性評價,《語文課程標准》建議:要「採用成長紀錄的方式,搜集能夠反映學生語文學習過程和結果的資料」,建立學生的語文學習檔案,「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實來評價學生」。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的評價是體現教師主導作用的一個重要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在運用積極性評價的過程中,還要有全人觀念,評價的內容應具有廣泛性,使評價從智力因素向非智力因素延伸,應重視對學生進步性指導,給予多角度、有創意閱讀的評價,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認識的提高,情感的發展,價值觀的形成。總之,課堂教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具有極強的藝術性。
Ⅳ 如何實現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高效化
小學語文是小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啟蒙階段,也是學生認識語文知識的開始。所以,作為小學語文老師要改變傳統費時多而收效微的教學狀況,在教學中有選擇,有針對性地進行傳授知識,不要眉毛鬍子一把抓,又想撿西瓜,又想要芝麻,我們要給學生留有自主學習的空間,讓他們根據課堂的教學內容,把課堂上涉及到的知識進行復習、學習、探索、積累。課堂教學內容一多,看似很扎實,很充分,一點都沒有浪費40分鍾的課堂時間,可是正因為內容太多,不分重點,讓學生不知所以,學了很多,還是糊里糊塗,沒有頭緒,致使整個教學過程老師累,學生煩,效率低。
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要好好把握課堂40分鍾,運用靈活的教學方法,把課堂質量提上去。教師要做到上完每一節課後問問自己,「這一堂課我給學生教了些什麼?」同時也要問問學生「在這一堂課里你們學會了什麼,有什麼收獲?」這樣的自問與提問能幫助學生進行反思,也能讓教師自己不斷改進,盡量做到在短短的一堂課里,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更多的方法,使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習情感和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習成績,達到教學效率。如何實現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教學,達到教學目標呢?我認為要從以下幾點入手:
一、精心設計,是構建高效課堂的關鍵
要想提高小學語文課堂的效率,精心設計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是必須的,因為它是高效課堂的保障。小語會理事長崔巒說:「語文教學一定要刪繁就簡,要返樸歸真,簡單實用,提倡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為學生,扎扎實實求發展。」那麼何謂簡單?「簡單不是草率,不是省事,是要改變繁瑣的、或面面俱到地課文分析內容、或離開課文語言挖掘人文內涵的教學套路,依據閱讀教學的基本規律,突出語言的理解、積累與運用,來構建簡約、實用的閱讀教學。」比如,《小樹苗與大樹苗的》對話,我就把課堂教學內容分為兩個部分,讀出韻味,思考問題。然後圍繞主題「小樹苗與大樹苗對話的內容」讓學生在閱讀中一邊思考一邊閱讀,想想為什麼把文中的主人公苗苗和季羨林,稱為小樹苗和大樹苗,季羨林如何從過去的小樹苗又變成如今天的大樹苗,它又如何期待和渴望眼前的小樹苗,在將來變成比他還強大的大樹苗的一種對後輩成長的期望等等。這樣的閱讀能讓學生抓住課文中心,從中體會小樹苗與大樹苗對話的意義,引起學生對自己成長,以及成長內容的思考,讓他們懂得如何成長才能長成像季羨林那樣的參天大樹,為國家,為社會做貢獻,樹榜樣。
二、靈活的教學方法,是構建高效課堂的保障
隨著新課程教學理念的不斷深入,要想提高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就必須要改變原有那種把課堂時間填得滿滿當當的教學方法,老師一定要學會停一停,聽一聽,讓學生表達自己的思想,發表自己的看法,給學生留有思考的餘地,採用靈活、先進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激發學生興趣,提高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達到語文課堂的最佳教學效果。
(一)巧妙提問,創設寬松的學習氛圍
在課堂教學中,如果老師一本正經,表情嚴肅,整堂課又是緊張地忙著填充內容,沒有提問,更沒有教師灰諧地拋出「包袱」,激起學生好奇,引發他們思考,這樣的課堂會讓學生反感,逆返,沒有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要根據小學生的特點,在教學中創設寬松的學習氛圍,讓課堂活躍起來,提高效率,達到我們的教學目的。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在提問時應遵循以下四個原則:
1.要緊扣教學目標,激起學生思考。教師要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從教材的實際出發,明確教學目標,鑽研教材,把握教材特點,認清教材的知識內容,確定教學目標和重難點。設計的問題要能引起學生的思考,用一定的思考價值,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讓學生集中注意力,輕松學習,並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經過自己獨立思考,達到融會貫通的效果,提高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問題適當,考慮不同層次學生的能力。教師對課堂中所提的問題應在備課時就要做到精挑細選,控制數量,避免課堂提問的隨意性,提高問題的質量。所以要避免兩種傾向,那就是太多或太少。提問太多,使學生沒有思考的時間和餘地,對所學知識難以理解、調動、消化;提問太少,講授太多,又使學生沒有參與的機會,最終會產生消極、厭倦的情緒,影響教學效率。
3.要有藝術與技巧性,杜絕形式主義的問答。在課堂教學中,老師的提問要避免千篇一律的形式和問題,同樣的問題要提得有藝術,能調起學生思考的慾望,回答的熱情,千萬不要把同一個問題,或者不同的問題用一種死板,老套的方式提問題,這樣只會讓學生厭倦,失去回答問題的興趣,也就不會進行思考,學習機械,效率低下。所以,提問一定要有藝術性,技巧性,這樣才能激起學生積極思考的慾望,讓他們在思考中積累更多知識,提高學習效率。
Ⅵ 如何使小學語文教學高效化
高效課堂是以學生 終身發展的教學理念為指導,以規范具體的教學目標為導向。促進學生的終身發展,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是高效課堂所遵循的理念。高校課堂就應該著眼於學生的未來發展,培養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愛學習;促進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使學生「會學習」。因此,課堂上教師要以「精講多練」的方式落實教學重點,要讓學生扎實掌握基礎知識,發展熟練的基本技能。課堂上學生可以採用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學習方式,讓學生變「被動學習」為「自主學習 」,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引導他們在民主,寬松, 和諧的課堂氣氛中自主學習,才能達到高效課堂的教學的效果 。
那麼,如何讓小學語文課堂高效起來呢?我想根據我十五年的教學經驗來談一談。
一、備課高效為高效課堂奠定基礎。
備課是教師積累知識和業務再提高的過程,提高備課高效是優化課堂教學的基礎,也是打造高效課堂的關鍵。
教師要學會分配精力,找准 備課的黃金分割點。有資料表明,用%80的精力鑽研教材,了解學情,%20的精力書寫教案的教師是善於成長的教師。優秀的教師在備課時往往是不急於動筆的,而是先放飛自己的思想,先思考從哪著手。我們在備課時,不僅關注教材,更會關注學生的實際,會不斷的考慮:怎樣使自己預設的目標最接近學生的思維發展,搭建什麼樣的平台才會讓學生最容易走進目標,如果學生在這里出現問題,用什麼的方式調整教學變數才會讓學生走出困境。所以讓備課高效,不是以物化的備課筆記來衡量自己的備課是否完成,而是以自己的儲備是否能從容面對學生來作為標准。
二、運用靈活的方法手段進行教學,構建高效的課堂。
如何使課堂效果達到最佳?怎樣的課堂才是高效的課堂?只有學生感興趣,學得輕松,學得深入,學得自主的課堂才是高效的課堂。由此看來,課堂上尤為重要。
1、營造寬松的學習氛圍。
心理學認為,愉快的環境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安全和依賴,在這樣的氛圍下學習,更利於知識的形成,因此,教師要運用語言,課件,音樂等手段創設一個寬松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使學生以一種自由,放鬆的心態投入學習中。在課堂上,我們要尊重學生的勞動成果,不挖苦諷刺回答錯誤的學生,老師要以真誠的目光注視學生,親切的語氣教育學生,信任的心態引導學生,這樣,才能為實現高效課堂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
2、課堂提問要精當。
課堂提問是為教學目的服務的,因此,他應緊扣教學重難點,依據學生的認知水平,以助學生走進文本,以便教師及時了解教學效果,及時調控教學進程,啟發學生積極的投入學習。提問的目標明確了,去粗取精,努力使提問精當,便是教師構建高效課堂的自覺行動。
例如:前兩年,我在教學小學二年級語文《狐假虎威》一課,當同學們理解課文內容之後,都哈哈大笑老虎的愚蠢,這時,我順著學生的思維巧妙地一問:「假如狐狸第二次被老虎抓住,結果會怎樣呢?」我的話音剛落,同學們都皺眉思考起來,一會兒功夫,他們便小手林立,有的說老虎肯定會吃掉狐狸,有的說狐狸騙過了老虎……,學生的思維頓時像打開閘門里的水,各種設想都有,整個課堂氣氛也活躍起來,難題也迎刃而解,課堂教學也高效了
3、設計有效的活動是課堂高效的法寶。
新課標倡導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教學理念,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起引導,組織的作用,突出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要讓學生真正地參與到學習中,則要求教師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上結合教材,合理科學地設置教學活動,以此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刺激學生的求知慾,讓其主動融入學習活動,並從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從而獲取知識。
例如:我在教學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田忌賽馬》一課時,為了讓學生真正的認識到孫臏的智慧,我設計了一個「小小討論會」,讓學生四人一小組自由組合,並且每組推薦一名記錄員和主持人,圍繞「田忌要想勝過齊威王,除了課文中孫臏提到的辦法外,還有其它出場順序嗎?」這一問題展開討論。由於這一問題難度較大,需要學生自己動手,動腦才能探究出來,頓時,課堂上像炸開了鍋,班級內50多名學生都參與到討論中去,有的同學甚至用紙片當作馬,組內的成員分別扮演田忌和齊威王,按照三局兩勝的規則賽起馬來,活動長達十幾分鍾,每個小組都把可能賽馬的情況演練了一番,結果學生探究到:田忌對戰齊威王,只有按孫臏的出場順序上馬才能勝,除此之外,別無它法。活動結束了,學生對孫臏的敬佩之情也油然而生,這種讓學生在小組中獲取的知識無疑比通過教師講解獲得的印象更深刻,從而為高效課堂提供有效的手段。
4、練習到位,當堂檢測,鞏固課堂教學效果。
課堂練習是檢驗學生學習情況的最佳途徑,因此,課堂作業要緊扣當堂的教學內容,並且要分層次,使各檔學生都能完成並獲得發展。另外,練習要精心設計,堅決避免重復,重視課後的輔導,對於作業中的共性問題要認真進行全班講解,個性問題單獨解決,決不積壓學生學習中出現的問題,這樣,練習才能成為高效課堂的保證。
三、加強師生之間的合作教學,充分發揮好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的作用。
在合作教學中,教師作為教學得主導,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 ,兩者的地位是平等的 。教師必須通過一定的教學方法,採用恰當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掌握應學知識,積極思維,提高能力。學生則完全以積極主動的心態參與學習,對所學知識主動探索,認真思考,深刻鑽研,相互討論,主動提問,質疑解疑,變過去的被動聽講為主動學習,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的主動性,靈活性,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例如:我在教學《七顆鑽石》時,課文學完了,我讓學生當老師,讓學生提問題,話音剛落,學生們活躍起來,一下子提出了五花八門的問題:「小姑娘那麼小,為什麼膽量那麼大?」「世界上沒有神仙,但小姑娘為什麼會得到神仙的幫助?」聽了學生的提問,我深刻地理解到:要想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體,就要蹲下來和學生作朋友,共同去體驗,發現,創造和享受語文之美。
四、以趣結尾,餘音繚繞。
正如紅花還需綠葉襯一樣,一堂高效的課還必須有一個好的結束,也就是結語。它應該是整堂課的一個凝聚,是概括的高度化。美妙的結尾,有如咀嚼乾果,品嘗香茗,令人回味再三。一堂好課的結尾,不僅可以對教學內容起到梳理概括,畫龍點睛和提煉升華的作用,而且能延伸拓展課堂教學內容,取得「課雖盡而趣無窮,思未盡」的效果。在語文課的結語中,選取一些趣例作為結尾,往往令人縈懷難忘。
總之,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教師必須轉變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提高備課實效,採用靈活的教學方式方法,加強師生合作教學,使課堂教學變為開放的,雙向的,多渠道的,主體的信息傳遞和交換的過程。實施高效課堂教學是教學永恆的主題,是教師永遠的追求,我們在教學的同時,要加強學習,進一步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和教學能力,真正發揮好主導作用,只有這樣才能適應新的教育教學形勢。
Ⅶ 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六大法寶:
一、備好課
備好課是上好每一節課的重要環節之一。教師必須要做好充分的、切合實際的准備工作。課前要認真研讀大綱,領悟教學大綱的要旨,研究教材。弄清所授課的重點、難點。研究學生,了解學生的現有學習水平,考慮清楚如何講,用什麼樣的語言講,用什麼教法教,學生才會容易明白,如何啟發引導,如何指導學生理解課文,設計什麼樣的練習加以鞏固提高,研究可能出現的課堂問題等。備課時,教師要努力使自己成為學生的化身,站在學生角色地位上,用學生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法去洞察學生的學習心理,理解他們的情感、願望,設計最佳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去閱讀課文。教師還應廣泛閱讀書籍,積累相關資料,及時了解所教學課的發展新動向。對教材內容作必要的拓展延伸。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重視課前有效預習
預習是課堂教學的准備。做好課前預習,既是順利地進行課堂教學的准備,又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習慣,提高他們的自學能力。讓學生明白「自學催生自信」的道理。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我發現真正去思考的只是一小部分學生,很多學生是還沒來得及有自己的想法,就被別人的答案替代了。久而久之,他們就形成了一種惰性,上課只是坐著等結果,從不思考。為什麼會這樣呢?原因是他們課前沒有預習。因此,我們必須重視和抓好課前預習。使他們熟悉課堂內容,有思考的時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但是,認識到預習的重要性,未必就讓學生喜歡預習;積極參與預習,更不等於有效的預習,為了提高他們的預習效果,必須做到:一要教給他們預習的方法;二要有針對性的設計適合於不同層次學生的預習項目,三要重視預習的課堂檢查。不然學生就會覺得課堂教學與學生預習不預習無關,從而降低了學生預習的積極主動性。
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學生的興趣就好比是點燃火葯的導火索。為此,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課題的引入方式,一開始上課就把學生的興趣給調動起來。如:「設疑引趣」、「懸念引趣」、「謎語引趣」、「故事引趣」、「創設情境引趣」、「小品引趣」等,便是很好的開端引趣方法。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參與競爭也是引導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如:比一比誰認得快、記得牢,誰組的詞多,誰讀得有感情,誰發言最積極等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此外,還可以採用分組討論、說笑話、分角色表演、做游戲等活動等來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四、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
在教學中,要多注意後進生的表現,教師要用心去幫助和感動他們,要善於發現其優點,並及時給予表揚。上課回答問題時,不能只局限於好的學生,要使人人都有回答和練習的機會。後進生回答問題時,只要比原來人有所進步,都要及時給予鼓勵,讓他們隨時感受到老師的關懷和愛護,使他們重新樹立學習的信心。
五、合理利用多媒體
語文是以培養學生閱讀、寫作、聽話、說話能力為主要內容的文化基礎課。有的內容比較抽象,難以理解,這僅憑老師的嘴來講和從字面上是難以讓學生理解和感受到的。這時我們就可以利用圖片、音樂、視頻等多媒體教學來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的感官,使學生展開豐富的想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尤其是一些寫景的文章,老師在那大講特講有多美多美,甚至讀了一遍又一遍,可學生還是難以感受,想像不到。這時如果採用視頻教學,學生就可以一目瞭然,直觀的感知教學內容,幫助其理解課文內容,從而提高了學習語文的積極性,間接提高了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
六、營造和諧課堂氛圍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意營造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只有這樣的氛圍中,師生的交往互動才能充分展開,各種智力和非智力創新因素才能充分發揮作用,學生自主創新的潛能才會得以開發,也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總之,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辦法還有很多,我們只有在課堂教學中不斷地去實踐,去總結,去反思,去創新,才能真正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多用心、用腦、用眼,去摸索出一套屬於自己的教學辦法。
Ⅷ 淺談怎樣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
課堂教學是一種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的復雜性活動,更是一門藝術,語文課堂的內容可謂包羅萬象,博大豐贍,多少年來,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一直實行的是教師先寫出教案,頭頭是道地講給學生聽;學生則是記筆記,背答案,必然導致了語文課堂教學的耗時多、效益低。如何構建優質、高效的語文課堂呢?這既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又要從教師的素養上優化教學過程。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學習著、感動著、快樂著、收獲著;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放飛思想、張揚個性、形成能力;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融入智慧、生成智慧。
一、尊重學生,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如果說,一個老師的課堂教學,使他的學生學得快,學到的知識多;使他的學生有良好的學習成績;使他的學生樂於學習語文這門學科,情感上也願意於親近這位老師。那麼,就可以說他的語文課堂教學是非常有效的。
一堂成功的語文課,首先應是一篇流淌著詩意的美的散文。對一個老師來說,他不但要有又專又博的知識,還要有敏捷的思考能力和良好的語言素養。教學語言不同於普通語言、它是在邏輯語言、科學語言的基礎上提煉升華而形成的、為濃烈的感情浸泡透了的、形象化的、韻律和諧而又優美動聽的語言。教師運用這種審美化、情感化了的語言去講課,就能極大地喚起學生的感情,充分顯示出教學語言「以情激情」的巨大美感作用。比如:在學習《黃鶴樓送別》一課時,我首先播放了「暮春的景色」片段。學生在優美的樂聲中,欣賞著山清水秀,鳥語花香,煙霧迷濛,繁花似錦的美景後。再引導學生:多麼美麗、迷人的春天哪!讓我們聽聽,置身美景中的人們在說些什麼?快打開書讀讀吧!孩子們懷著好奇心,也帶著好勝心,興趣盎然的讀起課文來,不一會兒,一雙雙小手舉起來,圍繞著「話別」二字,同學們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同學們的求知慾、閱讀能力、表達能力一下子被調動起來,詩人與友人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自然流露,對古詩意境的體會和感悟也自然升華,如此,學生又怎能不全身心的投入到課堂中呢?
二、師生互動,充分享受和諧快樂課堂
師生的雙邊活動,實際上是要老師發揮好組織者和引導者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致,充分享受和諧高效的語文課堂這一過程。在教學中,我經常引導學生動口說一說,讀一讀,遇到不懂的問題動手劃一劃,動腦想一想,或者在小組內議一議,說一說。這樣,多種感官參與教學,課堂才會生機勃勃,充滿活力。在學習《快樂的小公雞》一課,我就會讓孩子們小組合作學習,小組成員有不懂的問題,在組內交流探討。由於學生相互啟發,互相補充,互相糾正,在相同時間里,發言、動口的機會多了,討論的問題更有個性化,更完整了,提高了學生的參與率。自主,就是主體主動地進行學習,在課堂上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方法,自主地選擇學習內容,讓學生個性化地學習。如在識字課上,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記憶生字,可以用組詞記憶生字,還可以用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編順口溜等多種方法,在學生記住生字的同時,提高了他們探索意識,發展了個性,發揮了創造力。再如:學習《小露珠》一課,我讓學生選擇最喜歡的一段,自己確立學習內容,然後在小組內互相交流,互相吸收。由於學習內容是自己選的,無論小露珠、小青蛙,還是小蝴蝶,從朗讀、想像、表演,都那麼惟妙惟肖,在自主中探究交流,真是生生互動,張揚個性,展示特色呀!
三、巧設課堂提問,提高教學效率
用提問來指導學生學習課文,這是語文教學比較流行的一種方法。課堂上問與不問,問什麼,怎樣問,是關繫到教學成敗的大事。提問的時機、提問的方式選擇得當,能啟發思維、發展智力、活躍課堂氣氛;選擇不當則可能弄巧成拙,破壞課堂氣氛。如何設計提問正如紅花還需綠葉襯一樣,選准時機,巧設疑難。在教學《嫦娥奔月》一課後,當我在問學生:你有什麼美好的心願要送給善良的月亮姐姐時,學生的回答讓我驚喜。有的說:我想折好多紙星星,掛到天上和嫦娥阿姨做伴。有的說:我想登上月球,看看她到底長什麼樣子。還有的說:我想和嫦娥一塊兒美化環境,綠化月球……言語中,學生的情感得到了升華,思維與思維產生了真實的碰撞,碰撞出了精彩的火花。
四、以趣結尾,餘音繚繞。
小學語文課是堂欣賞課,它所反映的感情多種多樣,或慷慨激昂,亢奮高歌;或如泣如訴,低聲吟唱;或淋漓盡致,纏綿哀婉。老師要感情充沛,善於以情感人,一堂高效的課不僅僅是以情感人,情景育人的教學過程,還必須有一個好的結尾,也就是我們的結語,它應該是整堂課的一個凝聚,是概括的高度深化。好的結尾,有如咀嚼乾果,品嘗香茗,令人回味再三。一堂好課的結尾,不僅可以對教學內容起到梳理概括,畫龍點睛和提煉升華的作用,而且能延伸拓展課堂教學內容,取得「課雖盡而趣無窮、思未盡」效果。在語文課的結語中,選取一些趣例作為結尾,往往令人縈懷難忘。
簡而言之,在當前的語文課堂教學之中,我們追求高效靈動的課堂,沒有固定的模式,高效課堂的構建,也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我們要根據教學任務的不同而採取靈活多樣教學方法,不斷地摸索和積累,需要我們帶著激情走進新課堂,在漫長的課改路上,和學生一道,自主、合作、探究;讓我們做好「引路人」,為學生營造自主、發展的空間;讓我們的課堂動起來,充滿生機和活力;讓學生學的有滋有味,有聲有色吧!
Ⅸ 小學語文教學如何打造高效課堂
1、讓學生讀出味道。
(1)教師范讀。由於學生的模仿能力很強,因此教師的范讀能讓學生較快地掌握朗讀的語氣,並進行模仿。教師在范讀之前應認真准備,反復體會朗讀的語氣、語調,讓學生聽了以後,產生強烈的想讀好的願望,達到以讀促學的目的。
(2)換位體驗。所謂換位體驗,就是站在別人的角度去體驗與之相同的感情,使學生與作者產生共鳴、朗讀時要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從而達到入境的水平。
(3)創設氛圍,進入情境。課堂教學中,師生的協調是以情感為紐帶的,教師以豐富的情感投入到課堂教學中,學生會從中受到感染,積極性和創造性也能得到充分發揮。在教學中,如果沒有情感因素的參與,學生在課堂上就不能積極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整個課堂就沒有生氣。因此,教師應需要調動自身情緒,營造一種與課文內容相一致的情境,使學生置身於特定的情感氛圍中,形成一定的情感基調,不知不覺進入到課文角色之中。另外,也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情境。
2、要讓學生充分讀。
(1)給足「讀」的時間。葉聖陶說過:「語文課的目的之一,是使學生在閱讀的時候能夠自求了解,了解不了才給學生幫助一下,困惑得解,事半功倍。」教師應該在上課前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去朗讀課文,使其初步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在教學時,要避免過多、過細的問題,多給學生朗讀的時間,從而達到真正理解課文內容的目的。
(2)擴大「讀」的面。在教學中,我們要注重讀的方式的多樣化。教師還要採用默讀、輕讀和集體朗讀的形式,來擴大讀的面。在很多講讀課文中可採取「默讀勾畫――輕讀品味――議論表達――朗讀反饋」的方法。在這四個教學環節中,讀佔了三個。默讀後思考:這篇課文寫了什麼內容。從哪些方面寫的?讓學生在文中勾畫出來。接著,讓學生抓住重點詞句細讀,體會作者是怎樣表達的;然後讓學生談談對重點詞句的理解;最後再次朗讀,加深對課文理解的程度。
(3)提高「讀」的質量。讀得再多,如果質量不好,也難以真正提高課堂效益。教師在教學中,第一要求學生做到「三到」:眼到、口到、心到,用「心」去讀;第二要求學生帶著問題去讀,做到每讀一段,每讀一篇都要有目的;第三要選好讀的重點,一篇課文不能平均使用時間,必須選擇有助於進行詞句訓練的、有助於挖掘文章主題的、有利於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內容作為重點來讀。
Ⅹ 淺談如何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
1、精心的課前准備是高效課堂教學的前提。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教師只有深入鑽研教材,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備課前,教師應反復通讀教材,用心解讀教材,吃透教材的編寫意圖,把握教材在本階段的地位和作用,確定出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教師在設計教學思路前,應充分考慮到班級學生的知識基礎、思維能力和接受能力等差異,關注共性、突出個性、有的放矢。教師在備課時,應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學生的學情和自己的個性特長,選擇最適合本課的教學方法。學生課前進行充分的預習能夠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沒有高質量的預習,就不可能有高效的課堂教學。實際教學中,尤其是對中高年級的學生,執教者應該教給學生一些預習的方法。
2、創設生動和諧的學習情境。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情境創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容易調動學生的感情、點燃學生的激情。同時,它又能培養學生的想像力與創造性思維。那麼,要做到有實效地創設情境就應做到以下幾點。首先,情境創設要有針對性。情境的創設應以學生感興趣的故事和事件為背景,來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慾望。其次,情境的創設要有趣味性。創設的情境要讓學生獲得探究的樂趣、知識的樂趣、創造的樂趣。最後,創設情境應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出發,既要讓學生感覺到所面臨的問題與已有知識有一定的聯系,又能感覺到新知識具有挑戰性。
3、處理好自主與引導的關系。自主學習是新課標倡導的一種學習方式,這種學習方式的提倡,確實有助於張揚學生的個性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但是,我們也看到,有些課堂上的自主學習似乎有點放任,教師的引導似乎也有點隨意,實效性並不高。因此,追求課堂的生動活潑,不僅是外在的、形式上的,更重要的是追求一種內在的、深層次的靈動。要達到這種效果,就需要在課堂的教學中,既要有學生的自主學習,又要有教師慎密的引導。自主和引導必須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只有這樣,自主學習才能真正產生實效。
4、將小組學習落實到位。小組合作學習作為現今課堂上主要的學習方式,已為廣大教師所喜用。小組學習中的討論不是為了活躍氣氛,而是通過學生之間思想的碰撞,達到真正解決問題的目的。小組學習討論的問題必須是高質量、有探究價值的問題。在小組學習中獲得的知識無疑比通過教師講解獲得的知識印象更為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