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如何導課初中語文

如何導課初中語文

發布時間:2022-08-31 07:18:42

1. 如何開展初中語文閱讀指導課

一、關注需要,善於激趣

興趣決定閱讀效果,這是不爭的事實。初中生的心理特點告訴我們,課前激趣是很重要的,教師需要在學生學習每一篇文本前都要設計一點精美的導語來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和求知慾望,這一環節是閱讀教學的優秀傳統,我們不能借口把一切空間都還給學生而放棄這一有生命力的東西。當然僅這一點激趣還遠遠不夠,初中生的身心特點還告訴我們,他們的注意力很難持久。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還需注意採用多種手段讓學生始終保持激昂的情緒。如教師需要不斷錘煉自己的語言,力求語言親切、精練、幽默,並適當輔之形體語言;教師要多鼓勵、多肯定學生,經常性地讓學生品嘗發現的快樂;教師要能靈活運用變式教學,教學方法和教學輔助手段(如多媒體)要靈活多變等。總之,教師要能調控課堂節奏和情緒,力求讓學生在亢奮狀態下完成閱讀任務。

如何上好初中語文閱讀課

二、創設情景,調動熱情

情境創設是一個提供各種形式的刺激信息,引起心理反應或活動的過程,它不是教學過程的自然伴隨物,而是教師主動設計的產物。它要求教師以實際行動關心全體學生成長,深入了解他們的生活習慣、興趣愛好和學習特點,建立深厚的師生感情,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在教學中努力做到以充沛的感情、專治的精神、豐富的想像、生動的語言、高度的概括力,從各方面感染學生。使學生耳濡目染,激發起學好語文的情感。

例如《夏感》一文寫的是夏,並非抽象地描述,而是具體生動地描寫景物,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聽過一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善於激發學生聯想,進入課文情境,讓每位同學對「夏」、「夏季景物」有自己的感受,把這種感受遷移到課文中來,讓文中景物情境在學生心中「活」起來。

三、巧用課內外教材,注重積累

學生學習了教材中的一篇名家美文之後,就這篇文章的某一視角拓展開來上閱讀課。例如:學了課文《風箏》(魯迅)後,我組織學生找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野草》、《祝福》等文章來閱讀,在廣泛的閱讀交流中讓學生體味魯迅散文的風格:「轉彎藝術,卒章顯志。」貫徹「教材就是例子」的思想,達到「語文課剖析一篇,閱讀課上明白一類」的目的,使學生掌握借物抒情散文的特點和閱讀方法。

教師平時多鼓勵要求學生,在課外閱讀與教材有關的名篇佳作,並注意閱讀積累。閱讀課上,教師可組織學生在課上讀自己喜歡的文章,談出為什麼喜歡,大家評議交流積累所得,包括閱讀感受、收獲。「一個蘋果換一個蘋果,還是一個蘋果;一個頭腦換一個頭腦,等於兩個頭腦。」為了避免交流的盲目與繁雜,師可就某一些題材的文章開展主題閱讀。如《名人小傳》或《最後一課》(都德)讀完後,可以找有關愛國題材的文章,開展主題閱讀,以一篇學數篇,可謂一發動全身。

四、善於引導,體會閱讀重要性

給學生講清閱讀的重要性,既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又能為他們明確閱讀的目標。

1、可以積累豐富的知識

高爾基說過:「愛護書籍吧,它是知識的源泉!」好的書籍會為我們提供豐富的知識,多讀才能使你的學識更加淵博。

2、可以提高思維能力

托爾斯泰說過:「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劉向也說過:「書猶葯也,善讀者可以醫愚!」可見,讀書對拓展思維,開啟智慧,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3、可以陶冶情操

歌德說過:「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皮羅果夫也說:「一本好書就是一個好的社會,它能夠陶冶人的感情和氣質,使人高尚。」所以,多讀好書,你會學得好多優秀品質,提升自己的氣質,逐漸變為一個高尚的人。

4、可以提高閱讀和寫作能力

在讀書的過程中,理解、領悟能力會逐步提高,久而久之,閱讀能力便會提高。好的文章,也會讓我們在優美的文字中獲得寫作方法,打開我們的寫作思路,為我們提供可學習的典範。杜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可見閱讀對寫作的幫助作用之大!

2. 如何做好語文的課堂導入

如何做好語文的課堂導入
導入是一堂課的開始,它是一堂課效果好壞的關鍵,是課堂教學環節中的重要一環,是課堂教學的前奏,在一堂課中,新課導入得好,能激發學生的情感和學習興趣,收到先聲奪人、引人入勝的教學效果。因此,導入新課要講究藝術和方法,為課堂教學創造一個良好開端。初中語文課的課堂導入,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問題導入法

有針對性地設置一些恰當的問題導入,這是教學中常用的一種導入方法,心理學上認為:思維過程通常是從需要應付某種困難,解決某個問題開始,概括地說,思維總是從某個問題開始。根據這個原理,新課的導入,教師要有意識地設置一些既體現教學重點又饒有趣味的問題,誘發學生學習的慾望,創設逐疑探秘的情境,激發學生的思維。如在教《為你打開一扇門》時,可以設置這樣的問題來導入:課文題目的「門」是指什麼門呢?你們見過這樣的「門」嗎?怎麼樣才能這個「門」打開呢?這樣就能引起學生去探討課文的興趣。

二、講故事導入法

故事對學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為它有生動的情節、豐富的內涵。通過生動形象地講述故事或事例來感染學生,從而順利、生動地導入新課。如《天上的街市》導入就講述牛郎織女的故事,《皇帝的新裝》可以讓聽過這故事的同學來講一下等等。通過故事,吸引學生注意力,不僅順利導入新課,又擴展學生的知識面。

三、音樂導入法

音樂導入法是指先讓學生聽音樂,再讓學生從音樂中感受到我們所要學習的有關內容。如在上《水調歌頭》時可以先放音樂版的給學生聽,並要求學生學會唱,這樣學生學會了唱歌,課文也就能夠背出來了,也 加深了對這首詞的理解。

四、直觀導入法

初中生還處在青少年時期,偏重感性認識,思維正處於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時期。根據這種心理特點,在教學中,應大膽採用直觀教具導入。這種方法是利用實物、標體、模型或掛圖等直觀教具,引發注意力,激發興趣。直觀教具可利用現成材料,也可自己製作。如學習《七根火柴》一課時,就可以直接拿著七根火柴進課堂導入新課,引導學生理解紅軍對黨的一片赤誠。《核舟記》一課,又同樣可以拿幾顆隨地可拾的桃核導入新課,普通的桃核,激發了學生對古代藝術的贊嘆。

五、情感導入法

語言是表達感情的主要手段。在教學中,教師用優美、生動的語言,通過富有感情的朗誦,會把學生帶進教材內容的情境之中。心理學家用大量的實驗結果表明:一旦學生對學習失去感情,則學生的思維理解、記憶等認識機能會受到壓抑阻礙。強烈的情感,能提高學生學效果。因此,語言感情對一堂課的導入是很重要的。如:學習古詩歌的時候,我一般的做法是自己有感情地朗讀一遍或先放朗讀錄音給學生聽,感染學生,然後轉入正課。

六、實驗導入法。

實驗,並不只是理化課堂上才有的。一名成功的語文教師,還應當是一名實驗員。用實驗導入,讓學生親眼看到所發生的一切,所產生的現象,可以誘發學生探索的興趣。如:學習《斜塔上的實驗》一課,根據課文內容,我事先准備了兩個大小不一的球體。課上,我先叫一學生到講台上做個實驗,讓學生把兩個球舉到同一高度,然後同時放開,並問學生發現了什麼問題,這樣課堂的氣氛就活躍了起來。學生紛紛把自己的發現說了出來,我簡單地歸納了一下,就此導入了課文。又如《松樹金龜子》這一課,根據松樹金龜子的發音的原理,我也採用實驗導入,我讓學生用手指在光滑的桌面來回摩擦,然後解釋說這就是金龜子的叫聲,這樣就誘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因此,實驗導入新課不愧是一種「催化劑」。

七、直接導入法

直接導入法,是一種開門見山,直接入題的導入方法,如:《天上的街市》,教師可直接講:今天,我們學習郭沫若先生寫的詩--《天上的街市》,接著就板書課文標題及作者。

八、多媒體導入法

現代媒體技術的發展。為語文課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可運用多媒體教學技術來增強教學的趣味性、直觀性。如講《三峽》一文,我們可以用投影儀放映《三峽》中壯麗的景色,放映三峽一年四季不同的景色,讓學生更多地了解三峽。又如在上《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巍巍中山陵》,《凡爾賽宮》時,我們均可以通過多媒體的方式把這三個地方以直觀的形式展現在學生的眼前,這樣就能夠「化靜為動」「化虛為實」「化繁為簡」強化視覺,增強學習效果。以多媒體的課件來導入新課,確實能增強學生學習語文課的趣味性與直觀性。

在語文教學中設計課堂導入,要做得好也並不是容易的事,我認為導入還必須要注意一定的藝術。

一、要有針對性,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可接受的程度,採用不同的導入法,不能生搬硬套,要靈活機動,不刻板,不單一。如一些課文,既可用「語感」法,又可用圖示的直觀法,還可用多媒體導入。這就要根據實際需要,採用最佳的方式方法,真正做到既扣「文筆」,又扣「心弦」。

二、要明確「導入」與「整個課堂」的關系,不能讓「導入」淹沒整個課堂的教學。「導入」只能是「導火線」。時間方面亦應控制在 5分鍾左右,不能太長。

三,對於可供操作的導入,為保證課堂質量,要精心設計,有時還需預演摹擬,做到「萬無一失」。

總之,一名好的語文教師,選取導入方法時要實事求,深刻體會當前教學的指導思想,精心設計導入,靈活的掌握,充分發揮導入「導火線」「催化劑」「潤滑劑」的作用。同時,還要明確,應將教學過程各個環節處理好,使之成為一個緊湊的、有機的統一體,課堂教學才能取得成功。一堂課的成功,必須注重導入新課的藝術。新課導入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師在教學中應重視新課的導入,只有通過形式多樣的導入方法,才能提高我們的教學效果。

3. 初中語文課堂導入特點及方法研究

課程導入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教學方法。通過課程開始之初的信息介紹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很好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幫助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效率。此外通過課程導入使得課堂氣氛更加輕松和諧以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有助於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學習質量。此外,有效的課程導入可以讓學生對於所學內容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幫助學生更加輕松地調整到學習狀態之中。

一、如何提高初中語文課堂導入的質量

和其他學科相比,語文學科具有獨特性。具體來說,語文是一門工具性的學科,因此內容十分龐雜,語文教材包涵有很多其他學科的內容。因此,教師想要提高課堂導入的質量就必然要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制定不同的導入方式,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課本內容,讓課堂導入真正起到作用。

1.如何進行歷史性比較強的教材內容的導入。在初中語文的教材之中有一定程度的歷史性比較強的內容,因此在針對歷史性比較強的教材內容進行課堂導入的時候教師應該採取有針對性的措施,選擇最佳的課程導入方式。一般在進行這類教材內容導入的時候教師應該首先向學生簡單地介紹當時的環境背景,讓學生對此有一個大概的認知。這樣學生在學習課文之後就能夠和教材內容在一定程度上產生共鳴。比如在教導《七步詩》這首詩的時候筆者會這樣進行課程導入。這首詩的作者乃是魏武帝的兒子曹植,那個時候皇帝是魏武帝曹操的兒子曹丕,也就是說

4. 怎樣上好初中語文導入課

初中語文導入有多種方法:開門見山式,聊天式,講故事,新舊知識聯系,首尾呼應式……要根據不同文體,不同內容進行選擇。

5. 淺談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幾種導入方法

對話導入
這一方法是最簡單、最常見的。這要求教師在上課前通過精心設計、認真組織語言,充分構想自己的問話,猜學生會怎麼想、怎麼答,盡量做好學生的一切想法、答法在教師的准備范圍內。這樣師問,生答;生問,師答,有來有往,銜接緊湊,很容易激發學生感受,引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新課的學習中。

6. 初中語文怎麼輔導 高分經驗分享

孩子從上學開始,首先學的就是 語文 ,可見語文的重要性。以下是我整理的初中語文學習方法,供參考。

初中語文的學習方法與技巧

積極主動的參與課堂活動

在課堂上老師對課文的理解是老師的理解,融入了老師的知識積累和生活經驗,而同學們也許會有自己的理解,是站在一個未成年人的角度來理解課文的,也許學生的理解會更好,所以學生要敢於在課堂上發表自己的見解。

重在平時的積累

當你上完一課之後,要把課本的生詞,生字都用熟,一篇課文要上好幾天,我想熟悉幾個生詞應該不是什麼難事,正因為如此,好多人不重視,有的也是記得模稜兩可。

這才導致在考試中沒有把握,每天花幾分鍾十分鍾,記生詞生字,過一段時間自己找同桌抽查,長此以往,基礎題並不是什麼難事。

熟讀課文

平時一定要熟讀課文,對課文的精髓要把我,要知道這篇可能到底講了什麼,抨擊了什麼,反映了什麼,當你知道這些,這篇課文,你也算是過關了。

當然,你也可以多思考,讀了這篇課文,你有什麼感悟,這不是作業,而是你自己的所得,當你經常這樣思考,不僅僅提高你解題的思路,更重要的事,培養自己的情商。

學習初中語文要養成哪些習慣

養成課前預習的好習慣

因為初中語文課文相對小學時篇幅較長,難度也更大,課前預習可以讓學生對課文有初步的認識和自己的思考,老師再上課時學生也能更容易吸收知識點。

高效利用課堂時間

課堂是學生學習知識的主戰場,因此要想學好課文知識必須有效的利用課堂45分鍾。在上課的時候,做到眼到、口到、耳到、心到、手到。認真聽老師講的內容,記下需要掌握的知識點積極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並踴躍舉手回答問題。

7. 語文課的導入方法都有哪些越多越好!

一、利用舊知導入法

語文新課程標准明確提出:「要正確處理基本素養與創新能力的關系。在教學中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同時要注重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促進學生持續發展。」在語文教學中,利用已經學過的舊知識導入新課,是教師比較常用的課堂導入方式。

孔子雲:「溫故而知新。」溫習舊知識,用已知知識做鋪墊,從中找到與新知識的結合點,順勢過渡,從而引出新知識的學習,既能使學生鞏固強化舊知識,又能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加強了知識與知識之間的聯系,一舉多得,極有實用價值。

二、問題導入法

古人雲:「學起於思,思源於疑。」小學生年齡小,好奇心強,經常會問很多問題。教師在教學中應抓住學生的這種心理,根據課文內容提一個有趣的問題,設置懸念引起注意,這樣就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使他們積極思考,主動投入到課堂學習中來,以求解開疑團。

如教學《大海的歌》時,在上課伊始,教師就可以提出這樣的提問:「同學們,你們看過海嗎?」很多學生說:「看過。」「那麼你們認為大海會唱歌嗎?」「不會。」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但是老師說,大海會唱歌。」話音剛落,學生就議論開了,滿臉不信的表情,「怎麼可能,大海怎麼會唱歌呢?」教師微笑著說:「同學們,想知道大海為什麼會唱歌嗎?它又是怎麼唱歌的?下面就讓我們進入今天的學習。」在後面的教學中,教師圍繞問題展開教學,緊緊吸引住了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在「憤悱」的狀態下帶著強烈的求知慾望去探求知識。

三、揭題法

題目是文章的「題眼」,可以揭示文章的主題,教師如果能從題目入手,進行分析解讀,就能幫助學生掌握文章的基本內容,對重難點知識有所了解。這種方法一般在成語故事、童話、寓言故事一類的課文中運用。如教學《狐狸和烏鴉》這一課時,教師就可以運用這種導入方法。教師說:「同學們,看這個題目我們就知道講的是狐狸和烏鴉的故事。

在一棵大樹上住著一隻烏鴉,它找到了一塊肉,非常高興,嘴裡叼著肉站在樹上。這正好被一隻狐狸看見了,它很饞,想得到這塊肉,於是,它就使用計謀騙了烏鴉。你想知道狡猾的狐狸是怎麼騙了烏鴉的嗎?下面就讓我們在文章中尋找答案。」這樣揭示主題,就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開始新課的學習。

四、創設情境法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所以,教師一定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圍繞著學生的學習心理、學習需求來進行教學。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素材進行情境創設,讓學生在良好的情境中自主學習。

比如《鯨》這課是一篇說明文,比較枯燥,學生不願意學習,或者根本不能產生學習興趣。這時,教師可以創設一個情境:海底世界的動物們要舉行魚類舞蹈大賽,歡迎所有的魚類來參與。小鯨知道這個消息後非常興奮,因為它覺得自己的舞跳得很好,肯定能拿冠軍。於是,它興高采烈地來到比賽現場,躍躍欲試地去報名,結果卻被擋在了門外。「為什麼我不能參加比賽?」「因為你不是魚類。」「我不是魚類?我生活在水裡,從不上岸,怎麼不是魚類呢?」小鯨覺得非常委屈,哭著回家找媽媽去了。如果你是小鯨,你會怎麼問媽媽?小鯨的媽媽會怎樣安慰它呢?它真的不是魚類嗎?在這樣的情境建構中,使得學生對課文的興趣會高漲起來,會非常投入地進行學習。

五、故事誘導法

一位教育家曾說過:「故事是兒童的第一大需要。」小學生正處在充滿想像和幻想的時候,他們對童話故事情有獨鍾,所以,教師可以利用故事來導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比如學習《賣火柴的小女孩》時,教師就可以用故事的形式來講述課文:「從前,有一個非常漂亮的小女孩,疼愛她的奶奶和媽媽都不在人世了,她每天都要去賣火柴,就是大年夜也是如此。大年夜的晚上,家家戶戶都是歡聲笑語,只有她走在空盪盪的街上,沒人買她的火柴,她還不能回家,天好冷,她好餓、好冷、好孤單……」用這樣的故事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就把學生的情緒激發了出來,使得學生牽掛著主人公的一舉一動,自然而然地就能全情投入,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六、音樂導入法

音樂是小學生比較喜歡的,是激發人體情感的催化劑,用音樂導入也是學生喜聞樂見的一種方式。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找到與課文內容緊密聯系的歌曲在課堂上播放,引入新課學習,從而可以克服學生的緊張情緒,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

比如教學《二泉映月》時,教師可以給學生放一段《二泉映月》的樂曲,優美的旋律一下就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再如,在教學《讓我們盪起雙槳》時,教師可以將歌曲《讓我們盪起雙槳》放給學生聽。

聽著優美的歌曲,學生的情緒非常飽滿。教師再導入新課時,學生便自然而然輕松愉快地進入了學習新課的角色,獲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七、名言引入法

名言警句是人類思想、語言藝術的集中體現。學生一般對哲理性比較強的名言警句有很濃厚的興趣,所以,教師可以用名言警句來進行課堂導入,這樣既渲染了課堂氣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陶冶了學生的情操。

比如學習《晨讀》時,教師可以用周恩來總理的名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引入教學,讓學生在積極的情感中認真學習。

八、猜謎激趣法

給小學生猜謎語是一種很好的教學形式,用這種方法導入新課,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好奇心,開拓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積極思考,自然而然地投身學習。

比如,在教學語文第三冊《看雪》這課時,教師可以引用關於雪的謎語:「小小白花天上栽,一夜北風花盛開。千變萬化六個瓣,飄呀飄呀落下來。」然後讓學生猜一猜是什麼。學生在猜出答案後,教師還可以展示很多美麗的雪景。這樣學生的學習熱情就被調動了起來,課堂氛圍非常輕松愉悅,學習效果也非常好。

總而言之,「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採用多種方法進行課堂導入,只要是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積極主動投入到課堂教學中來,就是好的導入方法。所以,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實際,做好課堂導入,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奠定堅實的基礎。

九、渲染導入法

這是一種運用形象生動,情感激昂的語言開講,創造適宜的環境氣氛,引發學生相應的情感,進而吸引學生的導入法。這種方法一般適用於抒情性文章的教學。

如學習《濟南的冬天》等寫景抒情的課文時,可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一幅幅令人心曠神怡的景色,虛擬出一幅幅動人的畫卷,從而變抽象的文字敘述為優美的詩意的畫境,它帶給了學生在聽覺、視覺等感官上的極大享受。這一感官上的享受,可促使學生深刻地體會到散文語言文字的優美。

十、實物演示導入法

實物能加強教學的直觀性和形象性。新課之前,出示與課堂內容有關的實物,導入自然,利於理解。

如在教學《核舟記》一文時,我先在課前展示了核舟的投影片,然後向學生介紹核舟的實際大小,長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再請學生試著用紙疊一個這樣大的東西,大家疊出來之後發現只有半個粉筆那麼長,高度還趕不上粉筆的直徑。接著我又讓他們在紙船上畫五個人,八扇窗,學生們都反映很難做到,我就此順勢引導古代的藝術家不是畫而是刻,而且人物刻得栩栩如生,這樣很快把學生的心給牽住了,學習興趣被激發起來。

拓展資料:

簡介

語文課程,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科,需要有學習興趣,好的學習習慣等都是很重要的。學好語文課程,要注意培養學習興趣,養成好的學習習慣,積累學習方法,增強學習能力等。

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有一定的審美性與實用性。

8. 淺談如何進行初中語文課的精彩導入

一、意境導入法
所謂意境導入法就是用富有詩情畫意的優美語言引導學生迅速進入課文意境之中。
二、權威導入法
所謂權威導入法就是以著名人士對文章的評價引導學生迅速對課文產生好奇或敬意。
三、情感導入法
在課的起始時,教師能用情趣盎然的語言創設某種具體生動的情境,則能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引起他們激動的情緒,達到渲染氣氛的目的,使他們的思想感情同課文內容產生共鳴,形成一個情感交融的教學氛圍,收到先聲奪人的效果。
四、游戲導入法
所謂游戲導入法就是以一個與課文密切相關的小游戲開頭的方法。這種方法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從枯燥中跳出來。
五、知識導入法
有時,為了使學生建立新舊知識的聯系或者使學生明確本課知識的重點,有必要作一些適當的舊知識提示,使學生產生一種知識的前後貫通感,這樣有利於學生原有認知結構迅速同化新知,這就是知識導入。
六、「語感傳送」導入法
語言是表達感情的主要手段。在教學中,教師用優美、生動的語言,通過富有感情的朗誦,會把學生帶進教材內容的情境之中。使學生在優美語言和激盪的情感中進入課文。

9. 怎樣教好初中語文

1、趣味性導入,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興趣是學生學好語文的前提。有了良好的興趣,學生就會主動自覺地接觸,了解語文,就會有動力深入研究,也便於教師進一步進行課堂教學活動。在興趣的引導上,教師要結合所學的內容靈活運用方法激起學生的興趣。
2、情境教學法
情境教學法即創設情境,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或者類似的情境中感受文本,通過身臨其境的切身體驗領悟文章的意境,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及所要表達的情感。這種教學方法在語文教學中極為常見。
3、設計巧妙的課堂提問
"提問"是一門藝術,好的、巧妙的提問能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對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扱性有很大的幫助。一節課如能設計幾個巧妙的問題,那麼這節課就成功了一半。

10. 淺談初中語文教學怎樣進行課堂導入

語文教學是一門極富藝術特色的創造性活動,如何化平淡的課堂為神奇的世界,增加課堂的藝術魅力,營造寬松學習氣氛,把學生的注意力牢固地吸引到課堂上來,一直是我們語文教師探尋的目標。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課堂導入 在整個課堂教學環節中起著重要作用。導入 ,是課堂教學的一個興奮點,若能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引起學生的興趣,並暢然步入狀態,則是一門成功的藝術。筆者在長期的語文教學實踐中,對於課堂教學的導入有著一定的心得體會:
一.激情導入
所謂激情導入 ,就是指用富有感染力的語言描摹一幅圖景或一種意境,從而讓學生深受感染,激情澎湃。如:特級教師於漪在講授《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時這樣導入 的:「每個同學的圖畫書里都有這樣一幅畫—人民英雄紀念碑。當你們看到這幅畫的時候.曾經想到過什麼呢?我在一個陽光灑滿天安門廣場的上午,瞻仰過人民英雄紀念碑。啊!巍峨啊,它有十層樓那麼高,看到它,先烈們的高大形象如在眼前;堅硬啊,花崗石,漢白玉那樣庄嚴,那樣雄偉,象徵著革命先烈意志如鋼。站在紀念碑前,憶中國革命所經歷的艱苦歲月,看現在解放後的幸福生活,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我深感一定要繼承先烈的遺志,在新長征中勇往直前。現在讓我們隨著作者的活動順序和碑的方位順序,認識和瞻仰人民英雄紀念碑,接受革命傳統的教育。」這段導語描摹出了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巍峨和質地堅硬,讓學生在學習課文以前就有了大體的概念,而且語言極有感情,學生們的思維極易跟著老師走,學生們的情感極易激發。
激情導入 也可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提高學生的朗讀與背誦能力。 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選擇相關的詩文,請同學上台作激情朗誦,把學生引入到詩文的美妙意境中去,以此引入語文教學。如:同學們,你們還記得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請同學上台朗誦)「……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師說)《桃花源記》中對理想社會的描述,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美麗的世外桃源,今天讓我們來看看在陶淵明之前的文人對理想社會的描述吧,這就是《大道之行也》。
二.故事導入
即針對學生愛聽奇聞軼事的心理特點,在導入 時引用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故事趣聞,從而使學生思路開拓,興趣變濃。教師若能抓住學生的這個心理因素,變學生的好奇心為濃厚的學習興趣,就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皇帝的新裝》一文,教師可把課文的主要內容通過事先輔導,讓一個學生上課前登台講給同學聽:「許多年前,有一個皇帝,特別喜歡穿得漂亮。他每一天,每一點鍾都要換一套衣服。有一天,京城來了兩個騙子,自稱能織出一件很特別的衣服:任何不稱職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葯的人都看不見這衣服……最後,皇帝就這樣光著身子參加完遊行大典。」這個荒唐的故事,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裝》。
三.詩歌名言導入
根據教學內容,教師可以提問一些學過的詩歌或者名言,以引起學生的興趣或者加深學生的印象。如於漪老師在教朱自清的《春》一顆時,是這樣導入 的:「一提到春天,我們就會想到春光明媚,綠滿天下,鳥語花香,萬象更新。古往今來,許多文人墨客用彩筆描繪它,歌頌它。同學們想一想,詩人杜甫在《絕句》中是怎樣描繪春色的?(生背)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怎樣描繪的(生背)蘇舜欽的《誰中晚泊犢頭》一詩中又是怎樣寫春的呢?(生背)現在我們就歡快地生活在陽春三月的日子裡,但是我們往往知春,而不會寫春,那麼請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樣來描繪春景的色彩、姿態呢?」這段導語先溫習以前所學關於春的詩句之後順勢引入新課。回味古詩,無形之中,學生就感受到春天的絢麗多彩,而朱自清的《春》更對他們有了誘惑力。這樣導入 ,學生必會迫不及待的去賞《春》。
教師也可提前准備一些能表現主題的詩歌名言,用飽含情感的語言傳送給學生,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如:我們都知道人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都是離不開書的。莎士比亞說過:「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高爾基說過:「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皮羅果夫也說過:「一本好書,就是一個好的社會,它能夠陶冶人的感情和氣質,使人高尚。」書又好比是源泉,好比是船隻,好比是顧問……今天,我們所要學的課文把書比作人類文明的長生果(《我的長生果》導入 設計)。
語文課本是一個博大的知識體系,前後的知識點、題材內容、藝術風格等都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所以這也是詩歌名言導入 的基本條件。
四. 問題導入
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假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思辯,造成觀點沖突,既激活學生的思維積極性,又活躍課堂氣氛。例如:上課伊始,老師提出兩個問題:①在你前進的道路上,一個垮塌下來的大石頭擋住去路,你是想辦法搬掉大石頭,還是繞路行走?②假如你居住在半山腰,前面有大山擋住了你的視線和出路,你是選擇挖掉屋前的大山,還是選擇搬家?大家討論這個問題,發表針鋒相對的看法。老師借勢導入 :讓我們來看看古人的做法——《愚公移山》。
導語 中有意提出疑問,可以製造懸念,從而激發學生的求解願望,積極地思考問題。讓學生對課文有興趣,對解疑有信心,學習主動性自然會很大程度的提高。疑問讓學生有了探究慾望,這種疑問會讓學生集中思維和注意力,教師加以引導,學生沿著線索積極思考從而找到答案。「有疑則思,進而解疑」這個過程會讓學生充分體驗「夢里尋她千網路」的執著和「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驚喜。久而久之會培養學生積極思考的習慣。
五.游戲導入
課前安排一個跟課文相關的游戲節目,讓同學積極參與。例:上課前,老師將班級分為四個小組,分別准備四個方面的材料:A組備人物,B組備時間,C組備地點,D組備事件,然後分別請各組派同學上台寫出自己的材料,組成一個基本故事情節(可能會出現一些妙趣橫生的故事),如:元謀人五萬年前在撒哈拉沙漠踢足球;劉德華31世紀在火星打撲克;2003年,布希和薩達姆在美國自由女神像火炬上決斗……在同學們興趣盎然之際,老師順勢導入 課題《作文教學:合理交代記敘的要素》。
游戲導入 也包括以其它趣味性方式導入 課文的方法,例如,在教《皇帝的新裝》時,可提前讓學生預習課文,上課直接讓學生以戲劇的方法來表演,這就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我們還可以在學習議論文時將文章的論點直接先提煉出來,以辯論會形式進行辯論,明確論據的重要以及論證的方法。
六.多媒體導入
即教師在課堂上利用教學掛圖、模型、錄音、錄像、FLASH動畫等教具,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教具分為視覺型教具、聽覺型教具、視聽型教具。
視覺型教具如掛圖、模型、實物、幻燈片等。現代科學證明:人大腦中的信息百分之八九十是通過視覺獲得的,視覺性教具比語言更有說服力和真切感。它化抽象為具體,使學生獲得較深的感受,因此在講寫景文章時,就可使枯燥的講解變得生動。
如講授《三峽》可事先准備好幾幅「三峽」的景物掛圖,新課導入 時將掛圖一一掛出,並輔以介紹,這樣學生很快就會被圖片中優美的景物所吸引,對三峽產生濃厚的興趣。教師趁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就不會感到課文的枯燥無味了。在講授《核舟記》時,我們也可以藉助圖片來對課文的描述進行直觀且形象的學習。
聽覺型教具如錄音。錄音有課文朗讀帶和與課文相關的樂曲,朗讀帶既能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朗讀技能,又能讓學生沉浸在朗讀者所創設的情感氛圍之中。樂曲既能陶冶學生的情操,又有助於理解文章的感情基調。如講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時,可先讓學生聽崔健的《父親》,在聽歌時讓學生思考父親給自己的感覺,悠揚的旋律會讓學生想起生活中的情節,感人的歌詞會在學生內心深處激起層層波瀾。聽完歌曲自然就會積極談論自己的感受。
視聽型教具如錄相、FLASH動畫等。視聽結合,更能增強教學效果,語文教材中所選作品有不少已拍成影視片,不少樂曲也製作成FLASH動畫,運用視聽型教具,會讓學生調動各種感官,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學內容中去體會、去領會、去把握。觀看一段豪放痛快的「安塞腰鼓」錄像後再講《安塞腰鼓》;學《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之前放一段有關人民解放軍千帆競發,橫渡長江的電影片斷等,這樣能夠藝術地導入 課題,又能夠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好的導入是優秀的演奏家拔出的第一個音符,散發出神秘的魅力,引誘著聽眾漸入佳境;好的導入是教師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鑰匙,放射出獨特的光芒,帶領著學生登堂入室。一堂成功的語文課,猶如一座有價值的知識寶庫。教師必須懂得如何開啟寶庫,帶領學生在課堂中體會詩意流淌的語言,經歷峰迴路轉的環節,完成啟迪學生心智的教學任務。
總之,導入 是課堂上要走好的關鍵的一步,是氣氛的調和劑,是整堂課情緒感染的開始。導入 應以學生為主,因時而變,因勢而改,因文而生,把課堂導入 變成展示學生多方面才藝的舞台。這樣就能真正體現語文新課程標準的精神理念: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21世紀最貴的是什麼?人才。這句電影中的台詞揭示了社會的現狀,確實,現代社會的發展需要人才,而人才的成長離不開對知識的汲取。目前,課堂教學是我國教育培養人才的主渠道,是教育的主要形式。作為一名新世紀的語文教學工作者,必須做到傳授學生語文知識,教導學生語文學習方法。
語文教學是一門極富藝術特色的創造性活動,如何化平淡的課堂為神奇的世界,增加課堂的藝術魅力,營造寬松學習氣氛,把學生的注意力牢固地吸引到課堂上來,一直是我們語文教師探尋的目標。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課堂導入 在整個課堂教學環節中起著重要作用。導入 ,是課堂教學的一個興奮點,若能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引起學生的興趣,並暢然步入狀態,則是一門成功的藝術。筆者在長期的語文教學實踐中,對於課堂教學的導入有著一定的心得體會:
一.激情導入
所謂激情導入 ,就是指用富有感染力的語言描摹一幅圖景或一種意境,從而讓學生深受感染,激情澎湃。如:特級教師於漪在講授《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時這樣導入 的:「每個同學的圖畫書里都有這樣一幅畫—人民英雄紀念碑。當你們看到這幅畫的時候.曾經想到過什麼呢?我在一個陽光灑滿天安門廣場的上午,瞻仰過人民英雄紀念碑。啊!巍峨啊,它有十層樓那麼高,看到它,先烈們的高大形象如在眼前;堅硬啊,花崗石,漢白玉那樣庄嚴,那樣雄偉,象徵著革命先烈意志如鋼。站在紀念碑前,憶中國革命所經歷的艱苦歲月,看現在解放後的幸福生活,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我深感一定要繼承先烈的遺志,在新長征中勇往直前。現在讓我們隨著作者的活動順序和碑的方位順序,認識和瞻仰人民英雄紀念碑,接受革命傳統的教育。」這段導語 描摹出了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巍峨和質地堅硬,讓學生在學習課文以前就有了大體的概念,而且語言極有感情,學生們的思維極易跟著老師走,學生們的情感極易激發。
激情導入 也可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提高學生的朗讀與背誦能力。 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選擇相關的詩文,請同學上台作激情朗誦,把學生引入到詩文的美妙意境中去,以此引入語文教學。如:同學們,你們還記得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請同學上台朗誦)「……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師說)《桃花源記》中對理想社會的描述,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美麗的世外桃源,今天讓我們來看看在陶淵明之前的文人對理想社會的描述吧,這就是《大道之行也》。
二.故事導入
即針對學生愛聽奇聞軼事的心理特點,在導入 時引用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故事趣聞,從而使學生思路開拓,興趣變濃。教師若能抓住學生的這個心理因素,變學生的好奇心為濃厚的學習興趣,就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皇帝的新裝》一文,教師可把課文的主要內容通過事先輔導,讓一個學生上課前登台講給同學聽:「許多年前,有一個皇帝,特別喜歡穿得漂亮。他每一天,每一點鍾都要換一套衣服。有一天,京城來了兩個騙子,自稱能織出一件很特別的衣服:任何不稱職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葯的人都看不見這衣服……最後,皇帝就這樣光著身子參加完遊行大典。」這個荒唐的故事,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裝》。
三.詩歌名言導入
根據教學內容,教師可以提問一些學過的詩歌或者名言,以引起學生的興趣或者加深學生的印象。如於漪老師在教朱自清的《春》一顆時,是這樣導入 的:「一提到春天,我們就會想到春光明媚,綠滿天下,鳥語花香,萬象更新。古往今來,許多文人墨客用彩筆描繪它,歌頌它。同學們想一想,詩人杜甫在《絕句》中是怎樣描繪春色的?(生背)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怎樣描繪的(生背)蘇舜欽的《誰中晚泊犢頭》一詩中又是怎樣寫春的呢?(生背)現在我們就歡快地生活在陽春三月的日子裡,但是我們往往知春,而不會寫春,那麼請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樣來描繪春景的色彩、姿態呢?」這段導語 先溫習以前所學關於春的詩句之後順勢引入新課。回味古詩,無形之中,學生就感受到春天的絢麗多彩,而朱自清的《春》更對他們有了誘惑力。這樣導入 ,學生必會迫不及待的去賞《春》。
教師也可提前准備一些能表現主題的詩歌名言,用飽含情感的語言傳送給學生,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如:我們都知道人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都是離不開書的。莎士比亞說過:「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高爾基說過:「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皮羅果夫也說過:「一本好書,就是一個好的社會,它能夠陶冶人的感情和氣質,使人高尚。」書又好比是源泉,好比是船隻,好比是顧問……今天,我們所要學的課文把書比作人類文明的長生果(《我的長生果》導入 設計)。
語文課本是一個博大的知識體系,前後的知識點、題材內容、藝術風格等都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所以這也是詩歌名言導入 的基本條件。
四. 問題導入
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假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思辯,造成觀點沖突,既激活學生的思維積極性,又活躍課堂氣氛。例如:上課伊始,老師提出兩個問題:①在你前進的道路上,一個垮塌下來的大石頭擋住去路,你是想辦法搬掉大石頭,還是繞路行走?②假如你居住在半山腰,前面有大山擋住了你的視線和出路,你是選擇挖掉屋前的大山,還是選擇搬家?大家討論這個問題,發表針鋒相對的看法。老師借勢導入 :讓我們來看看古人的做法——《愚公移山》。
導語 中有意提出疑問,可以製造懸念,從而激發學生的求解願望,積極地思考問題。讓學生對課文有興趣,對解疑有信心,學習主動性自然會很大程度的提高。疑問讓學生有了探究慾望,這種疑問會讓學生集中思維和注意力,教師加以引導,學生沿著線索積極思考從而找到答案。「有疑則思,進而解疑」這個過程會讓學生充分體驗「夢里尋她千網路」的執著和「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驚喜。久而久之會培養學生積極思考的習慣。
五.游戲導入
課前安排一個跟課文相關的游戲節目,讓同學積極參與。例:上課前,老師將班級分為四個小組,分別准備四個方面的材料:A組備人物,B組備時間,C組備地點,D組備事件,然後分別請各組派同學上台寫出自己的材料,組成一個基本故事情節(可能會出現一些妙趣橫生的故事),如:元謀人五萬年前在撒哈拉沙漠踢足球;劉德華31世紀在火星打撲克;2003年,布希和薩達姆在美國自由女神像火炬上決斗……在同學們興趣盎然之際,老師順勢導入 課題《作文教學:合理交代記敘的要素》。
游戲導入 也包括以其它趣味性方式導入 課文的方法,例如,在教《皇帝的新裝》時,可提前讓學生預習課文,上課直接讓學生以戲劇的方法來表演,這就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我們還可以在學習議論文時將文章的論點直接先提煉出來,以辯論會形式進行辯論,明確論據的重要以及論證的方法。
六.多媒體導入
即教師在課堂上利用教學掛圖、模型、錄音、錄像、FLASH動畫等教具,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教具分為視覺型教具、聽覺型教具、視聽型教具。
視覺型教具如掛圖、模型、實物、幻燈片等。現代科學證明:人大腦中的信息百分之八九十是通過視覺獲得的,視覺性教具比語言更有說服力和真切感。它化抽象為具體,使學生獲得較深的感受,因此在講寫景文章時,就可使枯燥的講解變得生動。
如講授《三峽》可事先准備好幾幅「三峽」的景物掛圖,新課導入 時將掛圖一一掛出,並輔以介紹,這樣學生很快就會被圖片中優美的景物所吸引,對三峽產生濃厚的興趣。教師趁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就不會感到課文的枯燥無味了。在講授《核舟記》時,我們也可以藉助圖片來對課文的描述進行直觀且形象的學習。
聽覺型教具如錄音。錄音有課文朗讀帶和與課文相關的樂曲,朗讀帶既能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朗讀技能,又能讓學生沉浸在朗讀者所創設的情感氛圍之中。樂曲既能陶冶學生的情操,又有助於理解文章的感情基調。如講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時,可先讓學生聽崔健的《父親》,在聽歌時讓學生思考父親給自己的感覺,悠揚的旋律會讓學生想起生活中的情節,感人的歌詞會在學生內心深處激起層層波瀾。聽完歌曲自然就會積極談論自己的感受。
視聽型教具如錄相、FLASH動畫等。視聽結合,更能增強教學效果,語文教材中所選作品有不少已拍成影視片,不少樂曲也製作成FLASH動畫,運用視聽型教具,會讓學生調動各種感官,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學內容中去體會、去領會、去把握。觀看一段豪放痛快的「安塞腰鼓」錄像後再講《安塞腰鼓》;學《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之前放一段有關人民解放軍千帆競發,橫渡長江的電影片斷等,這樣能夠藝術地導入 課題,又能夠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好的導入是優秀的演奏家拔出的第一個音符,散發出神秘的魅力,引誘著聽眾漸入佳境;好的導入是教師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鑰匙,放射出獨特的光芒,帶領著學生登堂入室。一堂成功的語文課,猶如一座有價值的知識寶庫。教師必須懂得如何開啟寶庫,帶領學生在課堂中體會詩意流淌的語言,經歷峰迴路轉的環節,完成啟迪學生心智的教學任務 。
總之,導入 是課堂上要走好的關鍵的一步,是氣氛的調和劑,是整堂課情緒感染的開始。導入 應以學生為主,因時而變,因勢而改,因文而生,把課堂導入 變成展示學生多方面才藝的舞台。這樣就能真正體現語文新課程標準的精神理念: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閱讀全文

與如何導課初中語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982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66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602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313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114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670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561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92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66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31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289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753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97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95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471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61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945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68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73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