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對語文核心素養的理解
訂閱
談「語文核心素養」,不能不弄清它的上位概念「核心素養」。「核心素養」是什麼?筆者不揣淺陋,斗膽嘗試做個回答,希望能拋磚引玉。
簡單地說,「素養」是人的行事力。「力」是「心力」,人的「行事力」是人「行事所具備的心力」。「心力」是什麼?是人適應日常生活的各種關系與情境、應對生活中的各種需要和挑戰、解決生活中的多種問題所具有的心理能量。「心理能量」指人的心理社會資源及統合心理社會資源產生效能的能力。「心力」是決定「行事水平」的內在條件,「行事水平」是「心力」的外在表現。「心力」是潛隱的,「行事水平」是外顯的。「心力」一旦形成,始終存在於人的素質結構中,而「行」只有在特定情境中方能發生,「行事水平」是人應對特定情境時表現出的水平。「行」是浮在水面之上的「冰山一角」,「心力」是支撐「冰山一角」的「水下山體」。
如同「水下山體」的高度決定著「冰山一角」的高度、「山體」的厚重度決定著「一角」的穩健度一樣,「心力」的高度決定著「行的高度,「心力」的厚重度決定著「行」的穩健度。又如同「冰山一角」的高度表徵著「山體」的高度,「一角」的穩健度表徵著「山體」的厚重度一樣,「行」的高度又表徵著「心力」的高度,「行」的穩健度又表徵著「心力」的厚重度。教育的直接目標是提升人的素養,而提升素養的根本目的,是讓人有較強的行事能力和上佳的行事表現,從這個意義上說,教育最終的、最根本的指向是人的「行」。將「素養」定位於「行事」之「心力」,凸顯了提升「心力」的指向,凸顯了「行」在教育中的終極價值
2. 什麼是語文的核心素養
【摘 要】對學校來說,核心素養不是一個「拿來就用」的概念,需要立足校情作出校本表達。核心素養的校本表達是一個宣示理念、達成共識、實踐建構的過程。通過「適切性的解釋」,將核心素養與校本理念對接;通過「認同性的達成」,為本校兒童發展素養「畫像」;通過「整體性的設計」,對指向核心素養的實踐範式做出整體建構。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主人素養;校本表達
【中圖分類號】G52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42-0019-03
【作者簡介】馮毅,南京市琅琊路小學(南京,210024)副校長,高級教師。
隨著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發布,中國教育正式步入「素養時代」。筆者認為,核心素養的校本表達是理念向實踐轉化的關鍵環節。學校應該積極行動起來,思考核心素養的校本表達。有3個問題需要學校來回答:第一,「核心素養」如何與學校的理念相契合?第二,「核心素養」怎樣讓學校里的人——學生、教師、家長所認同?第三,如何設計指向「核心素養」的可供辦學的觀念、實踐框架和創意做法?
一、適切性的解釋:核心素養與校本理念的對接
自20世紀80年代始,南京市琅琊路小學(以下簡稱「琅小」)原創性地提出「三個小主人」的培養目標——集體的、學習的和生活的小主人,開展一體化課程與教學
3. 高中語文核心素養是什麼
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四方面:
1、語言建構與運用
從語文學科角度出發,「語言建構與運用」這項核心素養,可理解為「出於真誠對話的願望,准確理解對方的話語形式與話語意圖;精確妥帖地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表情達意,以進行最有效的交流。
2、思維發展與品質
語文課程是學生學習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課程,重在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等多項綜合的實踐能力。而要在實踐中體會、把握運用語文的規律本身就是一個很艱難的過程,因為漢語的內部結構、包含的各種信息都很復雜,這項工作的進行離不開思維的發展。
3、文化傳承與理解
從歷史角度看,中國文化史是多民族發展的共生體,中國古代經歷了數次民族之間的戰爭,漢語無形之中經歷了多民族的激變、融合,這些因素影響了漢語文化的傳承積淀。如在蘇武牧羊、昭君出塞、岳飛抗金等史實中留下了很多精神文化,千百年來為人傳頌不已,很多詞語的背後都蘊含著一段歷史典故。
理解並傳承文化,弘揚民族精神,提高思想文化修養,就成了關鍵的一項核心素養。
4、審美鑒賞與創造
語文學科是漢語與文學的復合體,文學作品就是藝術化地組織語言的一種作品,語文教學以「審美鑒賞與創造」為核心素養,其宗旨就在於滿足人性的需求,讓學生體驗到文學帶給人的愉悅、情趣,喚醒學生對文學的渴望與熱愛,在審美鑒賞過程中培養個性創造力。
審美情趣和文化修養可整合為人文修養。
如果說語言能力是語文關鍵能力的話,那人文修養就是語文的必備品格。人文修養為語言能力導向,為語言能力提供不竭的力量源泉。
語文關鍵能力就是語言能力,一個人能說會道,出口成章,下筆成文,語言生動,感染力強,我們就可以說此人具有很強的語文素養。就像魯迅先生所說:「嬉笑怒罵皆成文章。」思維能力可整合到語言能力中,因為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外殼,是思維的載體。
如果一個人語言條理性強,語言深刻犀利,那麼我們就可以說,此人思維具有條理性和深刻性。如果某人語言混亂,顛三倒四,前言不搭後語,我們就可以說此人思維混亂,沒有條理。語言是思維的表現,是思維的外在特徵,它們倆水乳交融,密不可分。
4. 語文核心素養包括哪些
語文的核心素養,主要包括了「語言的建構和運用」、「思維的發展和提升」、「審美的鑒賞和創造」以及「文化的理解和傳承」總共四個方面。
「語文素養」的內容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分為6個層次:
第一,必要的語文知識。離開知識的能力是不可設想的,輕易否認語文知識對語文學習的指導和促進作用,容易使語文教學走向非理性主義的誤區。
第二,豐富的語言積累。語文學習的主要內容是一篇篇具體的範文,這就決定了語文教學必須讓學生佔有一定量的感性語言材料,在量的積累的基礎上產生質的飛躍。
第三,熟練的語言技能。熟練的技能到了一定程度就成為一種能力。語文教學必須在大量的語言實踐過程中,培養學生查字典、朗讀、默讀、說話、聽話、作文、寫字等基本技能。
第四,良好的學習習慣。語文教學必須牢記葉聖陶先生的名言「教是為了不需要教」。
第五,深厚的文化素養。語文教學要讓學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理的科學態度。
第六,高雅的言談舉止。語文教學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儒雅氣質和文明舉止。與人交往態度要大方,談吐要文雅,能根據不同場合選擇合適的措辭。
核心素養是黨的教育方針的具體化,是連接宏觀教育理念、培養目標與具體教育教學實踐的中間環節。
黨的教育方針通過核心素養這一橋梁,可以轉化為教育教學實踐可用的、教育工作者易於理解的具體要求,明確學生應具備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從中觀層面深入回答「立什麼德、樹什麼人」的根本問題,引領課程改革和育人模式變革。
(4)語文核心素養如何理解擴展閱讀: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礎,重在強調能習得人文、科學等各領域的知識和技能,掌握和運用人類優秀智慧成果,涵養內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統一,發展成為有寬厚文化基礎、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第一,堅持科學性。緊緊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要求,堅持以人為本,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與教育規律,將科學的理念和方法貫穿研究工作全過程,重視理論支撐和實證依據,確保研究過程嚴謹規范。
第二,注重時代性。充分反映新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的新要求,全面體現先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確保研究成果與時俱進、具有前瞻性。
第三,強化民族性。著重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把核心素養研究植根於中華民族的文化歷史土壤,系統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突出強調社會責任和國家認同,充分體現民族特點,確保立足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
5. 語文核心素養的含義
語文核心素養的內涵
1.核心素養的內涵
要了解語文核心素養的內涵,首先就要理解和把握「核心素養」和「語文素養」的內涵及其實質。「核心素養」是一個舶來品,國外最早提出「核心素養」概念的,是國際經合組織(OECD)啟動的DeSeCo研究項目,該項目認為,核心素養是使學生在未來能夠擁有成功快樂的生活,進而促使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素養。隨後,歐盟、美、英、法、德、澳等國相繼加入到有關核心素養的建設與研究中來。歐盟認為核心素養是使個體終身發展的基礎素養;英國認為核心素養是個體為適應將來生活所應具備的關鍵技能;法國認為核心素養是構建終身學習的基礎;德國認為核心素養是指在不同場合和情境下做出准確判斷和科學選擇的能力;澳大利亞的核心素養強調的是學生終身發展所需要的、為有效參與未來社會不斷發展中的工作形態與工作組織所必須具備的能力[2]。
受國際核心素養研究的啟示,我國學者結合我國國情和教育等的實際情況,對我國教育領域中的核心素養也作了相應的研究。如鍾啟泉認為核心素養指的是跟個體未來職業上的實力和成功的人生密切相關的,覆蓋了知識、能力、動機和人格等方面的綜合能力;崔允�t認為,核心素養是根據社會發展方向和未來社會所需的人才來決定學校培養目標和培養任務的一個類概念;張華認為核心素養是人適應信息時代和知識社會的需要、解決復雜問題和適應不可預測情境的高級能力和人性能力[3]。
綜合國內外的研究不難發現,國內外對核心素養的研究,大都限定在學校教育和入職培訓之前,而且都強調其對學生終身發展的作用。據此,我們可以對核心素養的內涵做這樣的概括:核心素養是指學生為適應未來社會的要求,在受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發展需要的、解決復雜問題和不可預測情境的最關鍵和最具生長性的素養。
2.語文核心素養
長期以來,教育界和社會各界人士對語文素養及其構成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有學者指出,學生在語文方面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基本的、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學識、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就是語文素養[4];有學者認為,語文素養指在語文課程學習過程中,引導學生通過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以及綜合性學習等,將優秀的語言成果加以內化,從而使自己達到的修養[5];還有一些學者根據課標中的相關闡述,對「語文素養」的構成要素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如巢宗祺認為,語文素養由字詞句篇的積累、語文學習方法與習慣、語感、思維品質、識字寫字能力、�讀能力、寫作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以及文化品位、審美情趣、知識視野、情感態度和思想觀念等構成[6];王榮生認為,語文素養由四個層次構成:顯性言語行為、指揮言語行為的「智能因素」、參與指揮這些行為的直接心理因素、言語行為的主體背景和外部環境[7];韓雪屏認為,語文素養由基礎層面(包括言語主體的思想水平、道德品質、審美情趣、文化品位、語言積累、知識視野、智力發展、個性人格等等)、動力層面(包括語文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學習習慣、行為意志等要素)、實施層面(包括語文感悟、語文思維、語文知識和語文技能等要素)和言語操作層面(是顯露於外的聽說讀寫的言語實踐活動)四個部分組成[8]。
綜合上述學者對語文素養及其構成要素的分析,我們認為,語文素養就是學生通過語文學習而獲得的知識、能力、思維方法和人文素養等,它由語言運用、思維發展、審美情趣、文化傳承、品德修養等構成。那麼,語文核心素養就指的是學生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通過對語文課程的學習,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適應未來社會要求的、解決實際問題和特殊情境所需要的最有用的語文思維品質。語文核心素養是語文素養中最本質和最重要的東西,是語文學科區別於其他學科且最能體現語文學科價值的關鍵素養。
6. 什麼是語文的核心素養
【摘 要】對學校來說,核心素養不是一個「拿來就用」的概念,需要立足校情作出校本表達。核心素養的校本表達是一個宣示理念、達成共識、實踐建構的過程。通過「適切性的解釋」,將核心素養與校本理念對接;通過「認同性的達成」,為本校兒童發展素養「畫像」;通過「整體性的設計」,對指向核心素養的實踐範式做出整體建構。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主人素養;校本表達
【中圖分類號】G52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42-0019-03
【作者簡介】馮毅,南京市琅琊路小學(南京,210024)副校長,高級教師。
隨著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發布,中國教育正式步入「素養時代」。筆者認為,核心素養的校本表達是理念向實踐轉化的關鍵環節。學校應該積極行動起來,思考核心素養的校本表達。有3個問題需要學校來回答:第一,「核心素養」如何與學校的理念相契合?第二,「核心素養」怎樣讓學校里的人——學生、教師、家長所認同?第三,如何設計指向「核心素養」的可供辦學的觀念、實踐框架和創意做法?
一、適切性的解釋:核心素養與校本理念的對接
自20世紀80年代始,南京市琅琊路小學(以下簡稱「琅小」)原創性地提出「三個小主人」的培養目標——集體的、學習的和生活的小主人,開展一體化課程與教學
7. 關於語文核心素養的理解和認識
通過一段時間對語文科新課程標准相應內容的學習培訓,交流研討,對當前的新課改下語文課的學科核心素養有了些粗淺的認識和體會。
通過學習,我們了解到,語文核心素養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語文素養的要素包括語文知識、語言積累、語文能力、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以及思維能力、人文素養等。語文素養是指學生在語文方面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最基本的、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學識、能力、技藝和情感態度價值觀,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豐富內涵,是中小學語文課程標準的一個核心概念。
語文素素所包含的六個層次分別是:
一、必要的語文知識,即漢字音形義的知識、基本的語法和修辭知識、常用的段落和篇章結構知識、基本閱讀和寫作方法知識等。
二、豐富的語言積累,即掌握3500個左右常用漢字和漢語常用書面詞彙,背誦一定量的語段和優秀的詩文,閱讀一定量的課外書籍。
三、熟練的語言技能,即培養學生查字典、詞典等工具書,朗讀、說話、聽話、作文、寫字等基本技能。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和常見的語言表達方式,掌握常用的思維方式,把思維結果用規范的語言加工表述,具備收集、分析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根據語言材料和語境使用語言技能,形成語感。
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即勤查工具書,勤動手、勤動腦、勤讀書,認真聽講,自覺完成作業,書寫整潔規范。
五、深厚的文化素養,即高尚的情操和趣味,優秀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實事求是、崇尚真理的科學態度,漢字形象美,祖國語言美,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文化民族性、文化多元化,吸收人類優秀文化營養。
六、高雅的言談舉止,即儒雅的氣質,文明的舉止,態度大方,談吐文雅,善於口才,敢於提出自己的觀點和建議,耐人傾聽他人意見,尊重他人觀點,承認自己不足,欣賞他人優點,文明交流,禮貌待人,與人為善,和諧共處。
課程標准中語文素養的內涵豐富,是一種綜合的文明素養,是個體融入社會、自我發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養。注重弘揚科學理性精神,注重語言准確、簡明、實用、人文,注重創新思維、人文精神、完美人格的平衡調養。
語文核心素養源於語文素養,既保留了字詞句篇語修邏文八個維度,又涵蓋了聽說讀寫思五種能力,換言之,語文核心素養更集中更明確更精緻,更強化人性功能,包含了知識、能力、文學審美、文化價值、思想價值。
語文變成全語言,曾是筆者的課題研究,內容包羅萬象,形式豐富多彩,語文的雙基性、人文性、實用性得以充分發揮,在當前及今後承載著新的使命,讓我們在教學改革中攜手合作,走出光明燦爛的路子。
8. 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是什麼
語文素養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主要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方面。
1、概念:
語文核心素養:是學生通過語文教育所獲得的最具終身發展價值的人格修養與關鍵語文能力。
2、內容:
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簡稱語言、思維、審美、文化)
3、語文素養和語文核心素養之間的區別:
語文素養泛指一切語文知識、能力與素養,包容性大,外延廣。
4、關系:
語言建構與運用是基礎,居於首位,它和其它層面是各自獨立、相互依存。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礎,重在強調能習得人文、科學等各領域的知識和技能,掌握和運用人類優秀智慧成果,涵養內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統一,發展成為有寬厚文化基礎、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第一、堅持科學性。緊緊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要求,堅持以人為本,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與教育規律,將科學的理念和方法貫穿研究工作全過程,重視理論支撐和實證依據,確保研究過程嚴謹規范。
第二、注重時代性。充分反映新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的新要求,全面體現先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確保研究成果與時俱進、具有前瞻性。
第三、強化民族性。著重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把核心素養研究植根於中華民族的文化歷史土壤,系統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突出強調社會責任和國家認同,充分體現民族特點,確保立足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
9. 語文的核心素養是什麼
語文素養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主要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方面。
語言的構建運用最明顯的就是選擇題的字音字詞、成語搭配題,和後邊的作文,思維的發展就在閱讀理解和大作業中有突出的體現,審美的鑒賞,一聽這個名字我們就可以知道是古詩詞鑒賞、包括作文,文化的理解和傳承體現在文言文、古詩詞等很多方面。語文的學習不僅僅是語言的學習,更加是文化的學習和運用。
從近幾年的高考卷上,我們可以看到,考題題量合理,難度每年以鑒賞類(古詩詞、文言文)和應用類(現代文閱讀理解、大作文)為主要的難點和丟分點。考題的形式更加靈活,不再是刻板的考察,加入了許多新題型和社會熱點的元素。
(9)語文核心素養如何理解擴展閱讀:
內涵的具體闡釋
1、語言建構與運用:指學生在豐富的語言實踐中,通過主動的積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國語言文字特點及其運用規律,形成個體的言語經驗,在具體的語言情境中正確有效地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的能力。
2、思維發展與提升: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通過語言運用,獲得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和創造思維能力的發展,以及思維的深刻性、敏捷性、靈活性、批判性和獨創性等思維品質的提升。
3、審美鑒賞與創造: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通過審美體驗、評價等活動構建起來的審美意識、審美情趣與審美品位,以及在此過程中逐步掌握的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
4、文化傳承與理解: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理解、借鑒不同民族和和地區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文化視野,文化自覺意識和文化自信態度。
10. 談談你對語文核心素養的理解
核心素養:語文核心素養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包括語文知識、語言積累、語文能力、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以及思維能力、人文素養等。如何培養:培養學生的語文基本能力,更要注重優秀文化對學生的熏染,讓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道德修養、審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養。抓住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激發學習興趣,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學識修養和人格修養。學習語文的關鍵:語文關鍵能力就是語言能力,一個人能說會道,出口成章,下筆成文,語言生動,感染力強,我們就可以說此人具有很強的語文素養。就像魯迅先生所說:「嬉笑怒罵皆成文章。」思維能力可整合到語言能力中,因為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外殼,是思維的載體。如果一個人語言條理性強,語言深刻犀利,那麼我們就可以說,此人思維具有條理性和深刻性。如果某人語言混亂,顛三倒四,前言不搭後語,我們就可以說此人思維混亂,沒有條理。語言是思維的表現,是思維的外在特徵,它們倆水乳交融,密不可分。審美情趣和文化修養可整合為人文修養。如果說語言能力是語文關鍵能力的話,那人文修養就是語文的必備品格。人文修養為語言能力導向,為語言能力提供不竭的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