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提高小學生聽說讀寫能力
奇文老師全面提高聽說讀寫全套(標清超清視頻)網路網盤
鏈接: https://pan..com/s/1JbHaxKX_elQOxV9c2hv0dg
若資源有問題歡迎追問~
⑵ 如何幫助學生提高語文的聽說讀寫能力
「返回故里」,回歸語文教學的本體,關注學生語文能力的形成及發展,是《語文課程標准》的核心思想,《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這句話明確地告訴我們,語文是一個人學習、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為一個人的可持續發展做奠基的。語文,語文,語言文字能力是根本。失去這個根本,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也就失去了生長點。葉聖陶先生也說過:語文教學的根在聽說讀寫,是聽說讀寫之內的挖掘與創新,而不是游離於聽說讀寫之外的花樣翻新。
我們進行課程改革,必須切實把發展學生的語文能力銘記在心。「聽」與「讀」是信息的輸入手段;「說」和「寫」是信息的輸出手段,它們是學生語文能力的四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們既是老師在教學中精心培養學生所具有的四種能力,又是老師培養這四種能力經常採用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經常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學習,能夠協調發展學生的感、知覺,更體現了現代素質教育的要求。語文老師必須靜下心來,想辦法提高學生的這四種能力。
一、聽,再創形象,聽而怡心,提高學生語言的感悟能力
以前的《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明確要求學生在聽方面有一個好的習慣,那就是「聽別人講話時,要特別專心,並能理解別人講話的內容。在聽的同時,要邊聽邊想。養成勤思的好習慣。」新的課程標准雖然沒有單獨對「聽」作出明確的訓練要求,但是,在不同年段的「口語交際」中,都明確指出了聽的要求和目標。經過專家研究,一個人一生中運用聽說讀寫的手段進行學習和社會活動的比例分別為45%,30%、16%、9%,「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課堂訓練中,在強化聽的練習時,怎樣提高學生聽的質量呢?這就要求老師在教學時,採取合理的方法將「聽與寫」、「聽與辨」、「聽與記」、「聽與說」、「聽與思」多種方法結合起來使用。同時,老師在要求學生聽讀時,提出有價值的關鍵性的問題,提供給學生思考,要學生有要求地聽,有目標地聽,有成效地聽。落實了聽的能力訓練,學生的閱讀能力也就會得到加強。
二、說,言之有理,說而有序,提高學生語言的組織能力
「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語文課程標准》強調,「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有的語文教師對此理解得比較片面。為了體現對學生獨特體驗的尊重,即使學生是不假思索地說,無根據地說,編造著說,沒有條理地說,都不加以引導,而是不加辨析地給予肯定和鼓勵,這不僅與《語文課程標准》要求的「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相矛盾,而且對學生形成良好的語言表達習慣不利。
在引導學生獨立研讀文本時,我們可以採取了這樣的措施,要求學生邊讀邊將自己的感悟提綱挈領地寫在書上相應的地方,然後提醒學生在與同學交流前,將自己的體會先進行一次梳理,「我准備向同桌表達什麼,為了說清楚,決定先說什麼,然後說什麼,最後說什麼。」這樣一來,學生說話不僅有條不紊,而且還提高了交流的成效。長期的訓練,有效地幫助學生養成了有順序地表達的良好習慣。
在探究文本的內涵時,老師首先應明確文本本身公認的價值取向,以便及時地對學生的感受進行評價與引導。讓學生懂得「言之有理」。正確的開放性的教學,應該促進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與文情文理的共鳴。脫離文本承載的教育價值的教學沒有絲毫的意義。
三、讀,抑揚頓挫,讀而動情,提高學生語言的表現能力
朗讀,是最經常的,最重要的閱讀訓練方法。讀是我國傳統語文教學的寶貴財富,也是學生走近文本、與文本對話、融入文本的重要途徑。以讀為本、以讀促悟、以讀激情、以讀導練,應該是閱讀教學的基本方法。但讀並不是放任自流地讀、毫無目的地讀,而應是讀有指導、讀有目標、讀有層次、讀有質量。在講讀課文教學過程中,老師要合理地安排充裕的時間讓學生朗讀課文。要加強對朗讀的指導,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朗讀,不斷強化朗讀訓練,只有提高了讀的質量,才能使學生的朗讀能力不斷提高,從當前的閱讀教學的現狀看,教師仍然講解分析較多,學生讀書的時間少的現象比較普遍。這種狀況,嚴重影響了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學生朗讀課文,我們當老師的,要多鼓勵、少批評,讓讀的學生認為自己是成功的,老師應充分地認識到,每個學生的能力都不盡相同,每個學生對每段文字的理解肯定也是不同的。老師應保護好學生的興趣和自信心,讓學生用自己的讀音表示自己的感受。在讀課文時,不僅要多讀課文,而且要讀得有質量,讀得有水平,要爭取讓每個學生的語言發展,語言的表現力在訓練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在「讀」教學中值得思考的現象是,有些教師在課堂上往往讓學生找喜歡的地方、選擇喜愛的句段或喜愛的內容來讀,這雖然照顧了學生的個性和興趣,但對於培養學生提綱挈領地獲取主要信息的能力是不利的。學習不能憑自己的好惡和興趣,如果孩子的讀書所得只是來源於「喜歡讀」的內容,「不喜歡」讀的就可以不讀,那麼長期下來,這種不完整、不系列的閱讀就會導致學生閱讀能力上的缺陷。
四、寫,字從文暢,寫而達意,提高學生語言的表達能力
《草原》這篇文章,老舍先生用優美生動的語言形象地介紹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還有在草原上生活的人民。課文第一自然段,老舍先生把草原寫得既像一幅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一樣,又像一首秀麗飄逸的散文詩,使人產生聯想,也想去草原看看,去聞聞,去親身經歷一番。一位老師在講讀課文中「到處翠色慾流,輕輕流入雲際。這種境界,即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既願久立四望,又想生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這一句時,老師問同學們:「你們想不想為草原寫一首美麗的詩篇?」學生異口同聲地說「想」。於是,老師就播放一曲歌唱草原的歌曲,「藍藍的天上白雲飄,白雲下面馬兒跑……」,讓學生邊欣賞美妙的歌曲邊創作喜愛草原的詩歌。學生詩興大發,興趣盎然,揚揚灑灑,寫出了不少優秀的詩篇,有的學生寫道:「請到草原來,這里有奔騰的駿馬在嬉戲。跨上一匹好馬,手中的韁繩歡樂地跳躍。請到草原來,這里有清澈純凈的河水唱頌著草原的歌謠,捧一手清涼的河水,讓它為你搓洗掉一身的疲勞。……」看到這樣優美的語句,草原不僅帶給了學生想像的樂趣,也帶給學生美的創作。所以,寫作不能僅僅只能局限在寫作課上對學生的方式方法上的指導,更應在課文的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有意的引導,讓他們熱愛語文,熱愛寫作,學生自由表達,達到字從文暢,進而提高學生語言的表達能力。
用聽說讀寫的方法,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這是語文教學中,最朴實的思想,當然要想使課堂氣氛融洽,學生學習自如,還需要老師結合課文教學的特點,對聽、說、讀、寫,合理組織,和諧操作,使學生學得快樂,學得扎實,學得有成效。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生活的節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對聽說的要求更高,必須擴大視聽的范圍。既要讀好教材這本書,更要讀好生活這本書,收聽新聞,了解時政,時時處處做生活的有心人,不管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生活,都離不開聽說讀寫。越是生活質量提高,社會對一個人語文素養的要求也就更高,這一切,對從事語文教學的老師提出了更新的挑戰。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潛心領會新課標精神,徹底撣去教學中飄浮在我們腦海中形成的浮塵,把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發展當作我們教學的神聖使命,讓我們在語文教學研究這一方領地里自得其樂!
⑶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語文聽說讀寫能力
探究學習的聽說讀寫能力 聽、說、讀、寫四個方面並不是截然分開而是相輔相成的,只有緊緊抓住這四個環節,對學生加強訓練,才會使學生的綜合性處理問題的能力得以加強。同時,我們要優化學習環境,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教育資源,努力構建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學科間整合的教育體系。在豐富多彩的綜合活動中學習知識、運用知識、拓寬視野、豐富知識,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 前幾年,有語文老師曾感慨:語文教學怎麼了,我們教出來的學生連最簡單的與人交流都不會,語文已經走進死胡同。時代迫切呼喚語文改革,於是綜合實踐活動走進大家的視線,並且勢頭強勁。什麼是綜合實踐活動呢?如何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活動能力呢?這些成為我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下面我就此談談看法。所謂綜合實踐活動是以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乃至全面素質的綜合發展為目標,通過優化語文學習環境,整合語文學習資源,構建課內外、校內外、學科間融合的語文教學體系,提高學生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和聽、說、讀、寫綜合能力發展的活動。它具有以下特點。 1.實踐性。綜合性學習要求學生關注生活,關注實踐,學會發現並解決實際問題。綜合性學習命題的中心是活動。題目大多會設置特定的情境,考查學生開展語文活動完成實際任務的能力。實踐經驗是學生解題的主要依據。 2.語文性。綜合性學習的提出是基於「生活處處有語文」這一「大語文觀」的。解讀《語文課程標准》關於「綜合性學習」的論述,我們可以找到對於「語文」這個關鍵詞的解讀。那就是:「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推進和協調發展」,「全面提高語文素養」,「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這就是語文綜合性學習這一概念中「語文」一詞的內涵,也就是說語文最終的目的就是服務生活。 3.綜合性。有兩個層面的綜合:一是學科內的綜合,即綜合運用多種語文知識和能力,去解決綜合性的語文問題;二是學科間的綜合,即以語文學科為主,進行跨學科的滲透。語文學科是解決其他學科的基礎工具,而語文綜合性的學習同樣需要其他學科的支持。學科滲透能充分拓展學生的視野,促其尋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 4.開放性。主要指題型的靈活性和答案的不唯一性。學生在問題情境中有充分的選擇餘地,可多角度切入,形式限制少。答案不作統一規定,鼓勵有創意的設計和表達。新課程改革中添加了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是對傳統語文教育的挑戰,而且綜合性學習這一板塊近幾年在中考中一直處於強勁態勢。不少學校雖開展了綜合性學習活動,但未能做到人人都有具體的工作的任務,所以有的同學無親身感受,寫不出活動的目的、主題、步驟;有的學生雖參加,也有具體的任務,但不去思考,不去探究,沒有形成自己的能力。因此,這就要求學生在平時一定要重視語文綜合性學習。 語文教師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實踐能力呢?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是將已有的語文知識技能在實踐中應用,又在應用中獲得新知,提高能力的過程。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是以學生語文學習的直接經驗與感受而開展的,根本目的就是促進學生綜合語文素養的發展,創設語文實踐的環境,有目的地、循序漸進地開展多種形式的語文實踐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真正體現生活中處處有語文。 語文教學就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更是讓學生在聽說讀寫方面得到全面鍛煉。 1.聽。首先要培養學生的聽的能力,要讓學生聽懂說話者要表達的意思,所謂聽琴聽聲,聽話聽音。要培養學生與人交往時能聽懂言外之意的能力。例如有這樣一道題目:小麗很愛干凈,早上進教室到座位上,拿面紙把桌子凳子擦了一遍,隨手將紙扔在地上,同桌見了說:「小麗,你可真講衛生呀。」如果你是小麗該如何回答。如果同學們在審題時就字面理解的話肯定會說:「是呀,我的優點就在這。」那就答錯了。正確答案是:「對不起,我知道錯了。」因為她的同桌說的是反話,要聽懂言外之意。可見在綜合實踐活動中聽是首要的。 2.說。培養說話能力就是讓學生在與人交流中能夠正確簡明流暢婉轉地表明自己的觀點。正確地表達會讓你事半功倍,反之,不正確地表達會讓你功虧一簣。說是一門學問與藝術,如何讓學生說得正確,說得生動,說得簡明,說得流暢,說得婉轉……這是不少語文老師覺得困難的事。要讓學生大膽地說,就要激發學生說的興趣,開展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是一條恆之有效的途徑。開展貼近學生綜合的實踐活動更有助於「說」,每一活動的實踐,都是自己的一次努力,一次體驗,一次獲得,說自己心中的東西,比說什麼都容易。例如學校處理垃圾就一個辦法———焚燒。垃圾焚燒時那刺鼻的氣味、那熏人的煙讓學生深惡痛絕。對此,我就發動學生談自己的看法,深受其害的學生個個慷慨激昂,談自己的感覺,談環保的重要性,最後形成書面文字遞交給校長,反映學生對焚燒垃圾的反感,提出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應該說這個活動很成功。讓學生說自己熟悉的事,才能激發學生說潛能,培養學生的說的能力。 3.「讀」。在綜合實踐活動中,讀的能力其實就是讓學生讀材料,提煉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歸納有效信息,或談自己的觀點和看法。葉聖陶先生曾說:「作者思有路,路識斯真。」讀一篇課文後目的就是要「識斯真」。不讀是不行的。有文化的人稱為「讀書人」,可看出「讀」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也說明知識從讀中來。從讀中領悟歸納總結。 4.「寫」。綜合實踐活動,可以為學生的寫作提供很多寫作的素材。
⑷ 如何培養孩子語文聽說讀寫的能力
如何培養小學生語文聽說讀寫能力
什麼是語文?葉聖陶先生的說法是:以口頭為『語』,書面為『文』,文本於語,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見此學科『聽』、『說』、『讀『寫』宜並重語與文密不可分,不可偏指,所以稱為語文。然而語文又來源於生活,故在教學生學語文時,還要讓學生聯系生活會用語文。 然而,長期以來,在應試教育影響下,我國小學教育的種種弊端已日益顯現。與其他學科相比,語文教學問題尤為突出,從小學到中學,語文授課時間最多,投入精力最大,而教學效果卻不理想,少、慢、差、費一直是困擾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的問題。 因而,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如火如荼實施之際,討論語文有效教學的理念與策略,顯得十分迫切與必要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後,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或發展。也就是說,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唯一指標。有效教學是推進小學語文課程改革的應然取向,是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必由之路。近年來為改變語文教學不良現狀,一大批語文教師從素質教育要求著眼,身體力行,銳意改革,為全面提高語文教育質量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關於有效教學,仁者互見,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我作為一名普通的語文教師,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自我反思,就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有了自己的一點看法。
一、培養學生的語文意識 現在的語文教學這樣那樣的問題不少,原因固然有很多,但我認為跟教師沒有語文意識,或者說沒有較強的語文意識有很重要的關系,可以說教師是否有語文意識已成為制約語文教學質量的瓶頸。 什麼是語文意識?它是我們在聽、說、讀、寫的過程中,對如何運用語言正確表達,如何遣詞造句,如何謀篇布局的一種自覺的、有意識的關注。一句話,就是對如何運用語文的一種自覺。語文意識的養成就是正確的語文習慣的培養和形成的過程。 在平時的教學、教研實踐中,我不斷地提醒自己要有較強的語文意識,要培養學生的語文意識。語文教學要擯棄功利,褪盡修飾,刪繁就簡,回歸常態。憑借簡明的教學目標,簡約的教學內容,簡化的教學環節,簡便的教學方法,達到真、純、實、活的簡簡單單的語文教學境界,簡簡單單教語文,完完全全為學生,扎扎實實求發展。語文教學應該走在語文路上,將視野對准語文的本體,把握語文的實質,彰顯語文的價值,更多地關注學生的精神世界, 如何在實際教學中強化學生的語文意識?還是以讀為例。對一個具有高度語文意識的教師來說,教授一篇課文,就不僅要使學生搞清楚課文寫了什麼,而且要搞清楚它是怎麼寫的,為什麼要這么寫,這么寫有什麼好處,換一種寫法行不行,效果有什麼不同。有沒有這個語文意識,語文學習的效果是大不一樣的。有這個意識,語文學習的效果就好,進步就快。沒有這個意識,收獲就少,進步就慢。
二、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會唐詩三百首,不會寫來也會偷,這些名言都強調了讀書的重要性。閱讀過程是一個生命的成長過程。閱讀給人以智慧,給人創造力。著名美術家吳為山說過:讀書的宗旨是使自己進步,恰如聆聽大智大哲大賢教誨。教師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激發他們的興趣,並加以方法上的指點。在教師指導和推薦下,我們要讓學生學會尋找自己感興趣的知識。閱讀就彷彿是一粒火種,只要時機適當,足以點亮人們心中的那一盞燈。因此,我們要注意鼓勵學生。難以想像,一個只讀課本的學生長大了會怎麼樣,至少他的心靈之河不會有豐沛的水源。所以,要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他們力爭讀透適合自己的優秀書籍。 我們教師必須引導學生認真品味文字,掌握技巧,從而使他們在閱讀過程中發現自我、提升自我,使鑒賞活動成為他們的自覺修養過程。
作為一名學生,能獨立閱讀非常重要。而通過召開學生座談會和家長問卷調查,我了解到中高年級學生閱讀現狀不容樂觀。經過反復構思,我設想了一套量化表格,由閱讀規劃表、閱讀摘抄卡、天天閱讀登記表等組成。動員家長參與, 適時給學生布置具體的閱讀任務,開展讀書競賽活動、誦讀活動等,制訂有效的獎勵機制。
三、注意作文教學的過程性指導 一個完整的寫作過程,應該是構思、起草、修改和成文的過程。而我們的作文教學比較注重寫作前的啟發和寫作成文後的評價與反饋,對於寫作過程中的其他環節的指導還不深入。學生作文興趣普遍不高,作文的質量不夠理想,從教師這一塊來看,最重要的問題就是不能有效地作用於學生的寫作過程,即過程性指導。因此,要改變現在作文教學的現狀,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就必須要作用於學生的寫作過程。也就是說,作文,要把過去單純的知識傳授轉變為通過自己的切身體驗與學生的寫作實踐進行面對面的碰撞,在學生的思維上產生影響。那麼,這其中有哪些可以運用的方法呢?舉例如下: (1)注重兩記。堅持讓學生寫好兩記,即日記和讀書筆記,奠定良好的語言基礎,並積累寫作素材。 (2)現身說法。注重教師的示範作用,以下水作文激發學生寫作的主動性。和學生交流自己在寫作過程中獲得的感受和體會,讓學生從中獲得啟發,得到教訓。 (3)典型展示。讓學生在和別人交流寫作感受和體驗的過程中形成對寫作過程的正確認識。注重評優激勵,激發學生寫作的積極性。 (4)放大細節。對寫作過程中的一些重要環節進行鋪演和解剖,讓學生在放大的鏡頭中發現問題,在反復的歷練中揣摩要領,領悟規律。 (5)現場提升。讓學生在修改和調整中獲得過程性的體驗,在動態比照中獲得強烈的學習刺激,鼓勵合作,提高作文質量。 總之,我們老師在作文教學中要想真正地發揮效用,發揮老師的導師功能,就一定要想辦法去作用於學生的寫作過程,而不能只是講孤立的知識,懸空的技巧。
四、持之以恆抓寫字 寫字是一項重要的語文基本功,寫字培養是語文教育的一個重點。從修訂大綱到課程標准,十分重視寫字,強調打好基礎,包括掌握漢字的基本筆畫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筆畫規則用硬筆寫字,注意間架結構、書寫規范,端正整潔、初步感受漢字的形體美、養成正確的寫字姿勢和良好的寫字習慣,體現了加強寫字,提高寫字質量的指導思想。同時我個人認為美好的字體可以表達一種情懷、一種趣味、一種心境、一種追求。 現代人不可能像漢朝書法家張芝那樣天天洗硯台,把池塘水洗黑了,更不可能像王羲之的七世孫智永和尚,單身居寺樓一練就是三十年。眼下的孩子幾乎全是獨生子女,教師必須採取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才能完成教學任務。堅持有效地練字,至關重要。而練字比較枯燥、乏味。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有句名言:為了讓學生學好,必須使他們好學。中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這充分說明了興趣的地位和作用,本人嘗試了以下幾種激趣法,效果較好: (1)天天書法展評。利用教室牆壁,精心設計一片學生作品展評空間。統一用田字簿紙張,學生每天張貼一張,字數不作要求。 (2)設立優秀榜,進步榜。採用自評、集體評價的方式,及時肯定學生的進步,並獎勵作業本、鋼筆等。 (3)目標預設與評價。每周學生結合實際,給自己制定短期目標,如寫好基本筆畫、寫端正字、調整好字的大小等,一周結束作總結評價,從而制定下周目標。堅持下來,學生就能體驗到這種過程的快樂,並收獲成功。 全力推進教育改革,大力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這是新世紀每一位教師的神聖職責。實踐證明,更新教育觀念,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興趣和聽說讀寫能力,遵循教學規律,加強學法指導,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樹立正確的語文觀是理解與落實《小學語文新課程標准》的標志。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我們每個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的實踐中,要真正做有心人。把學生讀寫能力的提高,作為自身教學的目標,在讀寫之間尋找結合點,讓我們的孩子能夠更好地運用語言文字,為母語的傳承、發展作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⑸ 如何提高小學語文的聽說讀寫能力
聽,再創形象,聽而怡心,提高學生語言的感悟能力
以前的《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明確要求學生在聽方面有一個好的習慣,那就是「聽別人講話時,要特別專心,並能理解別人講話的內容。在聽的同時,要邊聽邊想。養成勤思的好習慣。」新的課程標准雖然沒有單獨對「聽」作出明確的訓練要求,但是,在不同年段的「口語交際」中,都明確指出了聽的要求和目標。經過專家研究,一個人一生中運用聽說讀寫的手段進行學習和社會活動的比例分別為45%,30%、16%、9%,「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課堂訓練中,在強化聽的練習時,怎樣提高學生聽的質量呢?這就要求老師在教學時,採取合理的方法將「聽與寫」、「聽與辨」、「聽與記」、「聽與說」、「聽與思」多種方法結合起來使用。同時,老師在要求學生聽讀時,提出有價值的關鍵性的問題,提供給學生思考,要學生有要求地聽,有目標地聽,有成效地聽。落實了聽的能力訓練,學生的閱讀能力也就會得到加強。
⑹ 如何提高孩子的語聽說能力
如何提高孩子的語聽說能力
對於小學生而言,是語言學習的入門階段也是黃金階段,把握好入門階段注意好啟蒙教育,能讓孩子的語言學習之路更加順暢。那麼少兒英語聽說能力要怎麼培養呢?一起來看看!
1、激發興趣,調動學生聽說的積極性
小學英語課程的開設旨在培養孩子們對英語的興趣。使兒童有了興趣就是事情做成了一半 ( having made the children interested is a thing half done. ) 。作為教師,我們的責任就在於能激發並讓學生長久地保持學習的興趣和熱情,並適時引導他們把這種興趣轉化為求知的慾望。作為聽說能力的培養,興趣同樣是第一位的。教師應在以下幾點上多加嘗試:
(1)活動形式豐富多彩(聽、做、玩、演、唱)。
(2)給學生提供參與的機會。
(3)讓學生有成就感。
(4)充分運用評價。
2、挖掘教材,創設並充分利用語境。
語言展示情景,情景又促進對語言的理解。因此,要讓學生聽懂、能說,就要讓學生置身於體現「語用」的情景中。教師必須利用語言情境讓學生理解語言材料,才有可能使學生做出反應、生成思想,產生表達的慾望。 日常教學中, 教材是學生獲得新話語能力的主要依託,這里包括了詞彙、句型、慣用語和社會背景知識。挖掘教材、活化教材才能使教材內容生動形象地展示在學生面前。結合教材內容,教師要充分利用實物創設情景,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想像模擬情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圖片作為情景支撐:
(1)關注情景創設的恰當性和真實性。
(2)情景不能單擺浮擱,要適當強化並讓學生融入其中。
教師藉助圖片或 ppt 課件為學生營造盡可能直觀的語境,但在操作時,很多教師只是隨著語言將圖片給以呈現,缺少對這語境的強化,致使學生不能注意到語境或融入語境。
(3)適度考慮情景的完整性,要有始有終。
教師在教學中很重視導入環節的情景設置,而後面的教學活動常與情景無關,經常不再涉及到;還有一些教師只在教學最後的產出環節設計情景;也有教師各個環節都設計情景,但是又忽視了他們之間的銜接。
3、注重積累,培養學生聽說習慣。
良好的聽說習慣要靠早期培養,要在日常教學中培養,要靠長期堅持。對於在日常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聽說習慣而言,以下幾點在教學中尤為重要。
(1)課前口語活動多樣化
◆free talk:教師立足單元,整體設計口語訓練內容; 加強預設,對主題交流內容針對不同學生分出層次;細化 free talk 的實施步驟,豐富師生語言互動形式;將教師融入其中,充分利用教師個人信息來帶動學生的`表達。
◆role play:以小組為單位表演課本劇、故事或對話等。
◆tell story:藉助 story map 圖片、關鍵詞的提示繪聲繪色地講故事。
◆ty report:結合日常生活,學生感興趣的內容。
◆look and say:教師提供圖片(所學教材或其他版本教材的主題圖)。
◆find someone who:學生對人物或事件進行描述,其他同學猜測。
總之,口語活動的設計與實施一定要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讓學生感興趣,以學生所學內容為基礎,形式要多樣化,要利於學生參與,更要持之以恆地落實。教師要設計、指導並盡可能參與其中,對學生要鼓勵與欣賞。
(2)依託教材做好朗讀指導
好的英語是 「 讀 」 出來的, 「 讀 」 出來的英語是地道的、自然的。
◆依託教材主課文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教師要讓學生模仿地道的語音語調來朗讀,並按照意群朗讀。通過朗讀更容易辨析相似因素間的差異,形成正確的語音語調,提高學生領悟語言的能力,增強學生的語感。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幫助學生進行句子重音、意群劃分的基礎訓練,提高辨音、停頓的准確性。
◆把能表演故事,能朗讀對話作為評價內容。
◆課文或對話教學中要落實跟讀、聽錄音模仿、角色扮演等活動。
◆教師要通過范讀以及在 在語音、語調、停頓等方面的提示對學生進行指導。
(3) 堅持理解性背誦或復述
只有多讀多背才能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按照語言習得 規律 ,循序漸進地形成自己的內部語言。但是,教學中一定杜絕 「 小和尚念經 —— 有口無心 」 的死記硬背現象。
在英語課文背誦時,要掌握好層次記憶。層次記憶是指句子記憶要建立在單詞和片語記憶的基礎上,段落記憶要建立在句子記憶的基礎上,課文記憶要建立在段落記憶的基礎上。要讓學生根據課文的中心內容劃分層次,化整為零、化難為易、逐層背誦。
復述課文更要幫助學生搭設語言支架。
◆有選擇性地背誦(語言、情節)
◆填空式的復述(重點詞)
◆圖片引導式(核心圖片,圖文結合)
◆概念圖( minding map )
◆文字啟發式(故事關鍵性詞彙,程序性強的)
◆變更性復述(時態,人稱,體裁等)
4、合理設計,聽說訓練要到位 。
目前,各個版本教材都圍繞單元或課時核心內容設計了各種聽力練習,提供了一定的聽力技能訓練活動資源。起始階段側重於聽懂詞義和句式的 listen and say, listen and do, listen and color, listen and draw ;高年級側重於 listen and write , listen and match 等。教師根據自己學生的特點分析和有效地使用好這些練習,對學生聽力技能的形成是至關重要的。
◆聽力練習的設計與反饋
關注聽前、聽中、聽後三個環節;引導學生聽前預測,根據圖片、文字等信息的提示預測說話對象、場景等;處理好聽與看的關系,到了高年級,聽前不必將所有的圖片或文字信息等內容都進行確認,總是教師幫忙掃清聽的障礙無助於學生聽力的提高。
◆利於語言內化的結構訓練
將核心句式編成韻文練習,或通過多種活動練習,如 speaking chains:
I have a banana. i have a banana and a pear. i have a banana, a pear and an apple.
david gets up at 7:00. david gets up at 7:00 and has his breakfast at 7:30. david gets up at 7:00, has his breakfast at 7:30 and goes to school at 7:45. david gets up at 7:00, has his breakfast at 7:30, goes to school at 7:45 and has his english class at 8:00.
◆給學生提問的機會
在實際教學中,課堂經常處於「師問生答」的狀態,學生善於回答問題,主動問、自主說的意識和能力是欠缺的。因此,教師要努力嘗試並落實歸還學生的提問權,鼓勵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學會提問,用問題引領學生對對話的理解。在對話的輸入環節教師可以給學生留出提問的機會,這樣可以重視含有思維層面的學習任務的落實,通過學生自身提出問題的引領來提高學生學會觀察、推測、判斷等能力。此種形式的推進為學生能在課上進一步地說英語提供動力。教師更可以設計一些活動進行訓練。
案例分析:對話學習環節,通過對主題圖片的描述和猜測將學生帶入 birthday 的主題。又通過營造氛圍引導學生進入 peter 的角色,促使他們主動用特殊疑問句發問他們想知道的各種信息,如: where were you? when did you go there? what did you do? how were you?
◆聽說結合,以說帶聽,以聽促說
聽說並舉的英語教學是提高學生說的能力的有效做法。這樣做既能給學生設計「雙重」學習任務,為他們注入學習的「驅動力」,也符合外語學習的基本規律,符合中學生的學習心理特徵。而且,小學階段目前完全具備聽說結合的英語教學條件,小學教材中主要的學習材料及對話形式呈現為多。 對話的基礎之一是「聽懂」,然後才是適當的反應——「說出」,並形成「交談」。
⑺ 怎樣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
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人們主要是通過聽、說、讀、寫四種基本能力來完成的,人們通過「聽」和「讀」來接受語言,這是一種接受性語言能力,而通過「說」和「寫」來表達思想則是表達性語言能力。而在說和寫這兩種能力中「說」就顯得更具有交流快捷、使用靈活、適應性廣等特點,同時更能體現語文科工具性的特點。在新編的《語文教學大綱》(試驗修訂版)對口於交際能力的要求識「根據不同場合的需要,恰當機敏的進行口語交際(包括交談、發言、演講、辯論等)。同時在課本的編寫中,重視了口語的訓練,專門設了三個單元,既有口語交際訓練的知識短文,又有具體訓練的內容,這一切對指導教學有很強的目的性和可操作性,扭轉或彌補了以前在口語訓練上存在的觀念上的偏廢或操作差等現象,使這一教學目的落到實處。然而一段時間里,學校較普遍的存在著重寫讀聽能力的培養而輕視說的能力的培養,學生口語交際能力普遍差。上課回答問題,或面紅耳赤,低頭不語;或其期期艾艾,語無倫次;平時交際,顛三倒四,不知所雲,究其原因就是老師在教學中沒有注重口語交際能力的訓練,由於應試教育的影響老師認為口語交際能力考勁不大,練也白練,耽誤時間,況且高考中不涉及口語測試。那麼,怎樣才能迅速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了?在課題實踐過程中,我們課題組的老師們經過理論學習,借鑒參考,首先構建了課題的理論體系,認為一個人的口語交際能力不僅僅是單純的說話技巧的體現,同時它取決於一個人的思維能力、知識水平等因素,是一個人整體素質的體現。隨著社會的進一步的發展,對人才的要求將會更高,將兩個知識水平相當的人放在一起,當然思維敏捷,能言善辯的定受青睞,由此可見,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既是社會的需要,也是個人價值實現的需要。同時說的能力直接影響著學生讀寫的能力,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雖然各有其相對獨立的訓練辦法和途徑,但他們有時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在聽的過程中,可以開拓知識領域,豐富詞彙,活躍思維,是廣泛的獲取知識,為說寫積累材料的最好方式,而說的訓練,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敏捷性、靈活性、邏輯性。培養學生對字詞句的綜合運用能力,直接有助於寫作。所以說的能力培養也是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進而提高語文水平的有效途徑。基於此認識,我們認真探討地對制約學生口語交際能力提高的不利因素,提高這一能力所採取的措施,以及把培養學生個性語言品質作為最高目的的論題進行了有益地探討,並取得了初步的教學效果。一、 制約學生口語交際能力提高的不利因素 性別因素。 在現實學習生活中,任何階段的男女學生都具有其各自性別特點和發展規律。而性別差異的研究蘊藏著極大的教育潛能。在說話、朗讀、口頭語言的表達方面,女生明顯優於男生。事實也是如此,我們發現在學校的演講、朗讀、小品、講故事比賽中,女生的成績總是較男生好,就是平時在課堂上,女生就聲音的洪亮、語句的流利、內容的准確上都優於男生。 性格因素。 心理學家認為,盡管人的性格千差萬別,但從行為表現來說大體可分外向型和內向型。性格內向的學生在語言表達上與性格外向的相比明顯存在著差異。內向的學生一般都不善言談,即使心裡有話也表現為不主動,長此以往,就會產生一種自我封閉的心理。一說話就顯得面紅耳赤,結結巴巴。作為老師應充分認識到這一點,音「性格」施教,切不可認為是消極態度,給予批評,其後果是更加內向。 環境因素。 由於每個學生所處的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的不同,見識、知識水平、社會交往和所操語言的發音準確,存在著很大的差異。而來自農村的學生一般由於所處環境的影響,在口語表達上較普遍的存在著自卑感和羞怯感,常是一問三不知。老師要及時了解這些,幫助一些在口語上有障礙的學生盡快適應,在教學中,在城鄉同學交往中得以提高。 教育因素。 由於教育不能面對全體學生,一些先天口齒伶俐、性格外向、家庭教育良好、成績優異的學生往往得到老師的青睞,得到鍛煉的機會就更多,相反,那些拙於表達、性格內向、成績一般的學生得到的機會將更少,最後人為地造成了兩極分化。失敗的教育導致了失敗的結果,更導致了失敗的人生結局。二、 提高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有效途徑 鼓勵性的開啟。 教師在充分了解了學生口語能力的基礎上,對一些表達相對比較差的學生,採取鼓勵性的談心,消除他們恐懼說話的心理障礙,講清口才在人生中的重要作用,正如一位哲學家說的一個人如果不表白自己,別人就會把你忘掉,使他們由我怕說到我想說。適時抓住這一契機,課堂及時提問,給他們創造在人面前說話的機會,一旦有所進步,便不吝鼓勵,讓他感到成功的喜悅和老師的關心。 多形式的訓練。 課堂口語訓練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每一種都有其階段性和針對性特點,如果應用得當,將會起到良好的作用。下面就此談談我們的一些嘗試。(1) 新學生的姓名介紹:到一個新的環境里,老師渴望了解學生,同樣學生也渴望了解老師,這為口語訓練提供了難得的機會,同時因為是第一次表白自己,大家都像留下一個良好的印象,所以訓練效果是很成功的。我們的做法是利用以到兩節課的時間,讓每個學生介紹自己的姓名,並說出取這個名字的原因。(2) 每節「三分鍾的演講」「兩分鍾的評說」:學生在課外三五成群,經常是侃侃而談,但面對大家卻膽量頓消,為此我們的做法是要求每個學生寫一個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在條子上,裝在盒子里,課前抽條准備,上課後站在講台上演講,每次演講結束後,有另一個同學講評。同學評同學,無所顧忌,有感而發,肯定中有建議,不足中又補充,常常會贏得大家的掌聲。實踐證明,這一活動對於開拓學生的知識面,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良好心理品質,提高口語交際能力是大有裨益的。(3) 「課前美文欣賞」:課前安排一個學生准備一篇優美的詩歌或散文,在台前朗讀,要求其他學生仔細傾聽,然後讓一位學生復述美文中自己認為最好的語句。由此生發出一篇口頭作文,這樣既訓練了口語,也提高了作文水平和美的鑒賞能力。三、 培養學生的個性語言品質 個性語言品質是指一個人的獨特的語言風格和語言魅力。它是由淵博的知識、機智的談鋒、詼諧的語氣等等組成。教育不可能把所有的學生都培養成演講家,但把學生培養成一個能自然流利的表達自己的情感的人,這既是教育的必須目的,也是教育的可能效果。所以我們在指導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訓練過程中,利用一切成功的手段,諸如多媒體教學片,感受大師的風格,彌補不足,形成自己的特點。
⑻ 【小學】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語文學習方法
語文網路網盤資源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LvCWgG-gnepPtznySWMmFg
通過童話、寓言、兒歌等內容,力圖從孩子發展領域所涉及的記憶力、語言表達能力、數學思維能力、邏輯推理能力、空間知覺能力、創造力、觀察力、注意力等方面為孩子將來學好語文打基礎。
希望這份文件可以幫助到您和您的孩子。
⑼ 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
著名教育學家葉聖陶曾經說過:「語文、語文,語者,口頭表達,文者,書面表達。」可見,口頭表達的培養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改變語文教學中重文輕語的現狀,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是目前小學教學的重要任務。對小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與培養,有利於小學生思維的轉化,使之更好地全面發展。本文從充分利用家庭學習環境、積極創造課堂發言氛圍、積極營造學生交際環境、適當拓展課堂教學環境四個方面分析了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廣西省河池市巴馬瑤族自治縣第一小學 張永青 【摘要】語文作為一門語言課程,重在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和應用能力,學生通過語文課程的學習可以提高自己的語言 表達和應用能力。 本文對小學生語文教學中培養小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方法進行分析, 旨在促進小學生全面提高語言表 達能力。 【關鍵詞】語文教學 語言表達 應用能力 語文教學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學生的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 使學生能夠擁有更加敏捷的思維能力和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 但是傳統的語文教學並沒有把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作為重點, 同時又忽視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這樣做其實不利於學 生綜合素質的提高。現階段由於人際交往溝通越來越復雜,也 越來越重要,對人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人們越來越重視語言表達能力。 一、有效開發、利用家庭與社會的學習資源 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缺乏並非是單方面原因所致,家庭、 學校與社會都有責任。因此,只有通過三者的共同努力,才能 夠有效解決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缺乏的問題。教師與學生家長之 間應該建立緊密聯系,讓生活成為課堂,家長與學校應該進行 有效互動,加大對生活當中學習資源的開發力度,在日常生活 當中,家長應該有意識地訓練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在課堂教 學過程中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可以創設同樣的情境,並且教 師要對學生的語言行動進行必要的指導。教師應該充分開發身 邊所具有的學習資源,比如書籍、報刊或者是電視節目等,並 且將這些學習資源向家長推薦,讓家長督促和引導孩子學習和 模仿,以此來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現代網路技術快速發 展,家長可以利用網路技術拓展學生視野,培養學生的語言表 達能力。對於一些有條件的地區,可以充分發揮學校的優勢, 定期組織專家對家長進行培訓,向家長傳授培養孩子語言表達 能力的方法和技巧。 二、提高口語表達能力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的交流工具是口語表達,口語 能夠幫助准確表達自己的意思,並且能夠加快信息的傳播。但 是現階段的語文教學,只是機械地向學生傳授語文知識,學生 學習語文知識處於被動狀態,長期使用這種教學方式不僅影響 到學生的學習效果,還不利於教學目標的實現,進而影響學生 語文知識的學習。學生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不能准確表達自 己意見,或者是面對課堂教學過程中出現的錯誤不能予以糾正, 通過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可以有效避免這種問題的出現。 學生在使用口語表達的時候,自己可以成為課堂主人,掌握課 堂教學的主動權,除了利用口語之外,學生還可以藉助肢體語 言,來生動形象地表達自己的意思,便於同學和老師理解。另 外,如果想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就不能照本宣科,還要有 其它方面做鋪墊,比如表達藝術和表達心理等。通過特有的語 言表達藝術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三、創設課內外真實的有利於學生語言表達的生活化的交 際情境 學習語言的最好方法是能夠創造真實的或者模擬交際情境 來鍛煉學生,尤其語言的聽說練習。小學語文教師在對學生開 展語言表達能力培訓時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對教材中口語交 際話題進行充分挖掘,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內學習如何描寫和 表述人或者事物。教師在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都可以創設形式 多樣的語言交際情境,並對教材內涵充分挖掘,比如教師在課 堂教學中要示範如何發言、如何傾聽、如何評價以及如何提出 其它同學表達存在的不足,並且提出合理的建議等。教師在進 行作文教學時,可以採用學生口述的形式開始教學,並且指導 學生怎樣表達自己的作文思路才能條理分明、婉轉流利並且生 動有趣,比如口述《我的理想》 《我的夢》之類的作文。對於有 些類型作文的教學要讓學生首先體驗自然、接觸自然、並且用 心感悟自然,讓學生經歷了這一過程之後,再通過自己的語言 流利地表達出自己的所見、所聞以及所思和所感。要對學生進 行全方位訓練,使學生的作文描述能夠條理分明,其作文寫作 水平自然就會大幅度提高。 四、營造和諧、民主、互動的談話氛圍 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需要進行重點工作是幫助學生消除 心理障礙,使學生能夠流暢表達,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非常重 要。教師要主動為學生營造民主、和諧和互動的學習氛圍,以 尊重學生的想法和表達習慣作為出發點,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 能力。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要增強學生的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