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教師資格證寫教案大概給多少時間
教師資格證教案編寫時間一般都會給足20分鍾,這20分鍾建議前3分鍾審題打腹稿,中間10分鍾撰寫教案,後7分鍾進行練習。
② 對於教師來說,教案是一定要寫的嗎
教師上課要准備,要寫教案。教案是教師上課的計劃。如果教師沒有計劃就講課,隨堂發揮,這樣就有可能會漏了知識點沒有講。萬一那個知識點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會耽誤了學生的學習。所以對教師來說,教案是一定要寫的。不寫教案,就相當於上沒有準備的課,這樣對學生是不負責的。
一、寫教案才知道有準備對於教師來說,教案是一定要寫的。不寫教案,上課的時候就容易出現不知道講什麼內容的情況。學生上課的時間是寶貴的,教師應該提前寫好教案,才能按部就班來講課。才能保證把該教給學生的知識都教給學生。
總的來說,教師是一定要寫教案的。教師寫好教案,才能提前准備講課的內容,才能有計劃去講課。教師寫了教案,才能把課講得更好,更清楚明白。學生要學的知識很多,課本上的知識也有重點內容和非重點內容。教師寫教案,就能把知識點梳理清楚,按照教案去給學生講課,學生能學得更好。
③ 教師資格證什麼時候寫教案
教師資格證筆試考試的時候,會有簡單的教案寫作題,寫教案主要是在面試考試的時候寫教案。考生在試講前,會有20分鍾的備課時間,備課時間主要是寫教案,通過教案的寫作,完成後面的面試試講環節。
④ 30分鍾教案如何寫
幾乎所有的學校都要求教師寫教案,並把教案做為考核教師教學工作的一個方面。但據調查,有相當數量的教師寫教案純粹是為了應付檢查,對教學並無多大實際意義,後補教案的現象非常普遍。
教《教育學》的老師在講到「如何備課」這一節時,苦口婆心地強調要「備教材」、「備學生」,以教材的「知識結構」和學生的「學情」作為選擇教學方法和教學工具的依據。記得期末考試時出的考題就是「怎樣備課」。
「備教材」與「備學生」其實是合二為一的事情,而並非分開的兩個要求或兩個程序。我將它理解為「根據學生的學情梳理教材的知識結構」。有一段時間,我認為我自己的這個想法和做法得意。學校曾在全校范圍內檢查教師的教案,我寫的教案作為優秀教案受到學校領導的認可和贊賞。但做教師的時間長了,我感覺我的教案越來越沒有個性、越來越沒有生機。像周圍其他老師一樣,我發現我的教案不過是在不斷「重復」昨天的、過去的故事。只是用心地去寫工整,並沒有思考的過程,上課按案上的內容
去上幾乎是沒幾次,多說公開課的教案是照著去做,但一堂課下來也超越了教案的界線。
下面我就結合自己工作中的案例來談談。
有一次學校讓我在省現場會上上一節公開課,在為這節「公開課」准備教案的過程中,我提醒自己「要注意教學設計」的過程中,開始反思我自己以往的「公開課」的得意與失意。意識到所有的得意與失意,似乎都與「教案」、「教學設計」相關。而且,關鍵的問題不在「上課前」我如何設計教案,關鍵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如何根據學生在課堂中的實際狀況調整我的原先設計好的「教案」。如果這樣來看,「教案」可能不完全是在上課之前設計好的,真正的教案,是在教學之後。
我不知道我這個想法是否正確,但我很願意按照這個想法來展開這次的「公開課」。
那天語文課的內容是是《小書架》, 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對學生進行滲透性識字,從中讓學生領會我們每個人要讀書,與課後的語文天地中的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相吻合,調動學生讀書的興趣。
這節課一開始我利用我事先准備好的課件與精心設計的導入語相結合把學生帶入學習的情境之中,可以說教案中的第一個環節按部就班地得以展現,我很得意地把自己的注意力轉到了下一個環節。
後來有一位學生說到「老師丁丁冬冬那麼喜歡讀書,你喜歡嗎?我也喜歡讀書,你能給我介紹幾本嗎?」。當時我就一愣,平時我讀的關於教學方面的書比較多,還真是忽略學生應該讀哪些書,可是我靈機一動,說到:「我們班有很多同學也喜歡讀書,誰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幾個孩子紛紛舉手為我解圍。下課後,我有些後悔因時間緊而沒有上書店走走。在講課的過程中向學生滲透該讀哪些書好,這本是一個很好的契機,可這一契機卻在我沒有準備的情況下溜走,忽略了這一「課程資源」。
接下來的課堂過程中,就並不是按我所寫的每一個步驟去完成,而是時而與學生議論紛紛,時而產生共鳴。課堂的氣氛在孩子們一次次的問題得到解答時而不斷地掀起高潮。
下課了,當學生說「謝謝老師」時,我真想說「謝謝同學們」。孩子們今天在課堂上提出的「問題」、他們在課堂上的「插嘴」使我不斷地調整、改寫我原先設計好的「教案」。所以,今天我最想說的是「教案是在下課之後才完成的」。
而且,在整個課堂教學中,盡管我一直在努力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和學生的「插嘴」調整上課前設計好的「教案」,但仍然留下很多遺憾,要是再有機會教同樣的內容,我想我的「教案」會重新改寫。
從上述的一個小小的案例中,我得到很多的啟示:
我認為:教案要寫,但不一定要詳細的,而是根據學生實際寫出可操作性強的個性化的教案。教案是課前的整體構思,可以是以框架的形式出現,其具體內容應隨課堂的需要而充實,因為學生的思維是
多變的,如果按預定的教案去教,那就是死灌,不符合新形勢下的教育。 所以我認為應該寫,至少對課堂的流程應有一個安排,盡管課堂上大多數教師會靈活安排,但是整體把握還是變化不大的。應在走進課堂之前,自己准備在這節課帶著學生做什麼,達到一個什麼目標,預測一下學情並作一定的應答准備。這些都是教學准備所必不可少的。人腦的絕對記憶畢竟是有限的,我們常教導學生:「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我們自己首就應該作個榜樣。
到北京的兩次學習給我很深的體會,我看到他們那裡的教師的教案都是別俱一格的,每一位教師的教案都有可值得學習的地方,拿到哪一本都愛不釋手,所以我認為我們應該書寫「開放式」的教案。首先,要打破傳統教案的固定、僵化模式,允許教案因人、因課程、因教
學內容而異,倡導書寫個性化、創新性教案。同時要改變教案檢查的傳統理念和標准,重新界定教案的功能和地位。書寫教案的終極目的不是為了迎合檢查而是為了促進教師實現個性化的教學;不是苛求環節的完備與否而是充分張揚教師的個性;不是約束教學活動的範式而
是促進教學生成的載體。唯其如此,才能調動教師寫教案的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其次,倡導教案「留白」。所謂的教案「留白」,就是指教案的開放性和靈活性。具體來說就是教案的書寫在內容上不要過於詳盡,形式上不要過於瑣碎,結構上不要過於封閉和程式化,而是要
體現出內容上的概要性、形式上的模糊性和結構上的不確定性,以便能夠適應新情境、容納新內容、確立新策略,為教學中師生間的互動共振、互生新知、互建新情留有餘地。這樣的教案能夠在備課和課堂教學之間形成一種特殊的「張力」,有利於教師在教學中保持一種寬闊
的思路和開放的觀念,更容易納入新的內容,適應新的情境,隨時改變原有的設計,實現課堂教學的生態化。總之,教案是寫給自己的,怎樣使用起來便於教學就怎樣寫。
⑤ 什麼是教案教案具體怎麼寫有什麼要求
教案是教師的教學設計和設想
教學是一種創造性勞動。寫一份優秀教案是設計者教育思想、智慧、動機、經驗、個性和教學藝術性的綜合體現。我認為教師在寫教案時,應遵循以下原則:
1、科學性
所謂符合科學性,就是教師要認真貫徹課標精神,按教材內在規律,結合學 生實際來確定教學目標、重點、難點。設計教學過程,避免出現知識性錯誤。那種遠離課標,脫離教材完整性、系統性,隨心所欲另搞一套的寫教案的做法是絕對不允許的。一個好教案首先要依標合本,具有科學性。
2、創新性
教材是死的,不能隨意更改。但教法是活的,課怎麼上全憑教師的智慧和才幹.盡管備課時要去學習大量的參考材料,充分利用教學資源,聽取名家的指點,吸取同行經驗,但課總還要自己親自去上,這就決定了教案要自己來寫。教師備課也應該經歷一個相似的過程。從課本內容變成胸中有案,再落到紙上,形成書面教案,繼而到課堂實際講授,關鍵在於教師要能 」學百家,樹一宗」。在自己鑽研教材的基礎上,廣泛地涉獵多種教學參考資料,向有經驗的老師請教.而不要照搬照抄,要汲取精華,取去糟粕,對別人的經驗要經過一番思考——消化,吸收,獨立思考,然後結合個人教學體會,巧妙構思,精心安排,從而寫出自己的教案。
3、差異性
由於每位教師的知識,經驗,特長,個性是千差萬別的。而教學工作又是一項創造性的工作。因此寫教案也就不能千篇一律,要發揮每一個老師的聰明才智和創造力,所以老師的教案要結合本地區的特點,因材施教。
4、藝術性
所謂教案的藝術性就是構思巧妙,能讓學生在課堂上不僅能學到知識,而且得到藝術的欣賞和快樂的體驗。教案要成為一篇獨具特色」課堂教學散文」或者是課本劇。所以,開頭,經過,結尾,要層層遞進,扣人心弦,達到立體教學效果。教師的說,談,問,講等課堂語言要字斟句酌,該說的一個字不少說,不該說的一個字也不能說,要做到恰當的安排。
5、可操作性
教師在寫教案時,一定從實際出發,要充分考慮從實際需要出發,要考慮教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該簡就簡,該繁就繁,要簡繁得當。
6、考慮變化性
由於我們教學面對的是一個個活生生的有思維能力的學生,又由於每個人的思維能力不同,對問題的理解程度不同,常常會提出不同的問題和看法,教師又不可能事先都估計到。在這種情況下,教學進程常常有可能離開教案所預想的情況,因此教師不能死扣教案,把學生的思維的積極性壓下去。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改變原先的教學計劃和方法,滿腔熱忱地啟發學生的思維,針對疑點積極引導。為達到此目的,教師在備課時,應充分估計學生在學習時可能提出的問題,確定好重點,難點,疑點,和關鍵。學生能在什麼地方出現問題,大都會出現什麼問題,怎樣引導,要考慮幾種教學方案。出現打亂教案現象,也不要緊張。要因勢利導, 耐心細致地培養學生的進取精神。因為事實上,一個單元或一節課的教學目標是在教學的一定過程中逐步完成的,一旦出現偏離教學目標或教學計劃的現象也不要緊張,這可以在整個教學進度中去調整。
寫教案的具體內容包括以下十項:
一.課題(說明本課名稱)
二.教學目的(或稱教學要求,或稱教學目標,說明本課所要完成的教學任務)
三.課型(說明屬新授課,還是復習課)
四.課時(說明屬第幾課時)
五.教學重點(說明本課所必須解決的關鍵性問題)
六.教學難點(說明本課的學習時易產生困難和障礙的知識點)
七.教學過程(或稱課堂結構,說明教學進行的內容、方法步驟)
八.作業處理(說明如何布置書面或口頭作業)
九.板書設計(說明上課時准備寫在黑板上的內容)
十.教具(或稱教具准備,說明輔助教學手段使用的工具)
在教案書寫過程中,教學過程是關鍵,它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一)導入新課
1.設計新穎活潑,精當概括。
2.怎樣進行,復習那些內容?
3.提問那些學生,需用多少時間等。
(二)講授新課
1.針對不同教學內容,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
2.怎樣提出問題,如何逐步啟發、誘導?
3.教師怎麼教學生怎麼學?詳細步驟安排,需用時間。
(三)鞏固練習
1.練習設計精巧,有層次、有坡度、有密度。
2.怎樣進行,誰上黑板板演?
3.需要多少時間?
(四)歸納小結
1.怎樣進行,是教師還是學生歸納?
2.需用多少時間?
(五)作業安排
1.布置那些內容,要考慮知識拓展性、能力性。
2.需不需要提示或解釋?
⑥ 教師資格證考試教案撰寫時間如何分配
1-2分鍾、思考審題
抽到題目之後,別懵逼,千萬要振作起來,仔細審題,明確題目提出的要求,在腦海里構建出大致的編撰思路。
2-3分鍾、教學目標+重難點
教學目標與重難點是貫穿整篇教師資格證考試教案的主題,撰寫這兩方面內容就相當於找整篇教案的主題是什麼。在先前的審題中,考生應當對自身教案的主題有了一個大致的構想,直接套入其中就好。
一般來講,“知識與技能目標”與“教學重點”相對應,“過程與方法目標”與“教學難點”相對應,寫出一個,第二個自然而然就出來了。
同時,在答辯環節,也經常出現關於教學目標和重難點的問題,考生們在寫的時候,也要注意自己內容的嚴謹性,千萬別給自己挖坑。
3-7分鍾、導入+講授新課
花半分鍾找到合適的導入方法,新課講授就是對重難點的講授。在講授新課時,考生要把教學重難點與上課內容結合起來,通過各種不同的叫教學方法來完成教學重難點的講解,讓學生完成從“不會”到“會”的轉變。
7-8分鍾、鞏固提高+小結+作業
注意,如果教師資格證考試考題中有關於這方面的要求,按考題去做。比如,若考題要求“作業布置開放性作業”,就可以讓學生回去思考問題、進行延伸學習等。
8-10分鍾、板書設計
教師資格證考試中板書需要讓考官清晰的了解你的講課思路,和所講內容的重難點。
更多關於教師資格證考試的備考技巧,備考干貨,新聞資訊等內容,小編會持續更新。
⑦ 教師教案每天都要寫嗎,可以隔天寫嗎
教案是備課的書面化內容,每節課都需要提前准備好,因為教師每天都有課,所以基本每天都需要寫。教師的教案不是單純的文字,裡面融入了教育智慧,工作量絕對不比學生的作業少。
⑧ 我要參加2014年秋季重慶高中語文教師資格證考試,請問教案怎麼寫
抽簽確定題目後,會給半小時到四十五分鍾的時間現場撰寫教案。
教案在寫法網路文庫一搜就有。
面試提的問題,往往和所申請的學科以及學科教學崗位有關:例如:你為什麼選擇做中學語文教師?中學語文教學的特點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