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把握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情感體驗
《語文課程標准》強調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這實質上要求教師調動學生的情感,挖掘教材的情感,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並形成和諧共鳴的過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取得成功,「情感」因素是不可缺少的。而兒童的情感比較外露,也容易轉化。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善於運用情感這把鑰匙有效地開啟學生智慧的大門,激發學生積極向上的情緒,達到以情動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教學效果。
一、 挖掘情感因素,以情動人
小學語文教材既似一部小網路全書,又如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既要使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優美的語言文字,又要使學生看到大千世界紛繁復雜,絢麗多彩的生活畫面;還要使學生感受到千姿百態的藝術形象,並且使學生學生體驗到其深刻的思想性和豐富的情感,充分運用教材對學生潛移默化的感染力。
1、挖掘教材中培養情感的因素。小學語文統編教材文質兼美,其中蘊藏著很多培養情感的因素。因此教師必須認真研究,掌握教法,去發現和挖掘其情感因素,以便充分發揮好教材的感染力。通常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其一,從內容挖掘。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內容十分豐富,包羅萬象。不同的內容蘊涵著不同的情感因素。如那些頌揚古今中外的偉人、名人的功績的文章,能夠體現偉大人物的高尚情操;那些表現凡人小事的文章;能夠體現廣大人民群眾的美好品質;那些謳歌中華民族光輝歷史的文章;能夠體現出民族自豪感,愛國熱情;那些贊美大自然奇觀異景的文章,能夠體現出人們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激情……對於這一切,教師都應該認真地發現和挖掘,以陶冶學生情操,培養學生美好情感。其二,從語言形式上挖掘。小學語文教材體裁形式多樣,有記敘文、散文、童話、寓言、詩歌等。有的文章結構上記敘、描寫、抒情為一體;有的在語言方面遣詞造句精闢凝練、生動形象、富有濃厚的感情色彩。具有很強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努力使學生體會到祖國語言的豐富多彩,感受到它的精湛優美,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祖國文字的思想感情。如《煙台的海》一文,作者以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激情,用色彩濃重的筆調,描繪出了煙台的海冬日凝重、春日輕盈、夏日浪漫、秋日高遠,「小山似的涌浪像千萬頭暴怒的獅子……前赴後繼、鍥而不舍……撲向……濺起……發出雷鳴般的轟響」等等,教師引導學生理解這些優美的詞句,進行豐富的想像,不僅激起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愛戀之情,同時激發學生熱愛和學習祖國優美的語言文字的情感。其三,對文中插圖挖掘。插圖一般是對課文主要內容的生動描繪。那些栩栩如生的畫面,如人物、清潔、場面,同樣表現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教師要善於採用各種手段去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以感染和熏陶學生。如《大江保衛戰》一文中,可以把放大的插圖展示給學生,讓學生仔細地觀察圖中人物的外貌、神態,充分體會人民子弟兵為了保衛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而奮不顧身的大無畏精神。
2、吮吸教材中的情感養料。語文教材中含有大量的豐富的情感養料,但他不會自然地為學生理解的吮吸,而需要教師在教學中作艱苦細致地工作、點撥,幫助學生主動吮吸教材中的情感養料。其一,在理解課文內容中吮吸情感養料。對事物只有先理解,才能認識它,感受到它,進而吮吸其中的情感養料。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一道與學生反復讀書思考,仔細比較揣摩。文章中那些精彩的片段,深刻的語句及至抒情懷的段落等,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去體會作者的情感,並把它轉化為自己的情感。如《白鷺》一文,讓學生抓住「精巧」和「韻味無窮」兩個詞來理解白鷺是一首詩,激發學生愛鳥、護鳥之情。其二,在品評作品中吮吸養料。有些課文在學生理解內容的基礎上,可以引導學生對其欣賞品評,傾吐自己對其任務、事件、場景的認識和看法,對其語言形式的理解和體會,進而溝通自己與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教師引導學生在理解《二泉映月》內容時結合欣賞《二泉映月》這首曲子,學生的感受更深,產生出多種情感:有敬佩、同情、贊嘆、以阿炳為榜樣學習…… 有的課文則可引導學生通過對其中某些哲理的爭辯,議論,提高學生鑒別真、善、美、丑、惡的能力。
二、創造閱讀情境,以情感人
情感教育是一種藝術,需要創造一種意境和氣韻。教師所創設的情境要與課文內容協調一致,利用音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樂渲染,語言描繪,實物擺設等手段引導學生進入情境之中,產生身臨其境之感,並激發想像與聯想,讓學生在情感的氛圍中產生情感體驗,進而發展認識,陶冶心靈為「動情」到「曉理」打下情感基礎。如:教學《十里長街送總理》這篇感情濃郁的抒情散文時,我們可以在教室里創造了一種氣氛:周總理的遺像佩上黑紗,兩盆鬱郁蔥蔥的萬年青置放在講台一角,片片白花點綴其間。教室里氣氛庄嚴肅穆,老師在哀樂聲中用深沉的語調講述周總理生平事跡。這一切把那種對周總理沉痛哀悼的感情、悲哀的氣氛渲染得淋漓盡致,對周總理的崇敬、愛戴之情油然而生。使學生在情感的體驗中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由動情到曉理,情感不知不覺地得到了升華。
教學《董存瑞捨身炸暗堡》一文,老師可以運用情境教學渲染人物形象,首先用語言描繪把學生帶入課文所描寫的那個硝煙彌漫的戰場上,軍號聲、機槍聲、喊殺聲……敵人垂死掙扎,窮凶極惡,機槍口噴出火舌,戰士們一個個倒在血泊中。接著抓住課文重點詞句引導分析情境,緊扣「昂首挺胸」「像巨人一樣」並想像董存瑞左乎舉起炸葯包,右乎猛地一拉導火索,火光中董存瑞鋼鑄一般的臉,在火光與英雄的閃現中,紅旗迎風飄揚,讓學生體會英雄氣貫長虹,為祖國、為人民不惜犧牲的高大形象。
小學生的情感特別容易受老師的情感的影響,也容易被課文中具體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所感染、所支配。教師應該積極地去創設情景,影響、啟發學生,激發他們的感情,增強學習的熱情。
三、營造和諧氣氛,以情育人
人們在教學實踐中得出了結論,寬松、和諧的教學氣氛能使學生思維活躍起來,並能主動探究,充分發揮學習潛力。反之學生在課堂上情緒緊張,信心缺乏,動輒遭到教師指責,又怎能發揮學習主動性,深入體會課文情感、培養其積極的學習態度呢?因而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要善於將自己的心境調整到最佳狀態,對教學內容闡述精確,語言富於情感,表情親切自然;更要善於誘發學生的積極情緒,敏銳捕捉學生的情感變化,並以寬容期盼之情的對待學生。
1、創設情境,情感自然滲透
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具體鮮明的畫面,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往往能使學生產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的感覺,情感也就由心底油然而生,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1)直觀形象營造情境
利用錄音、幻燈及多媒體課件等輔助設施可以將抽象的語言文字化為鮮活生動的畫面,撼動心靈的音樂,聲情並茂的講述。在這種刻意營造的情境中,學生的各種感覺活躍起來,情感上更容易與作者達到「契合」。
(2)活躍想像,情感不斷深入
情境就是引導學生入境,無論圖畫、音樂或其它教具的運用,都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感知,使他們能直接與課文中的情感產生共鳴。然而,學生畢竟有他們各自不同的生活經歷,如果能激發學生的想像,使學生能挖掘出其獨有的情感體驗,並與課文中的情感相撞擊、相融合,這種情感必然更濃厚,使學生感受更深刻,道德 情感摧發的道德認識也必然更牢固地存在於學生心中。
小學語文課本第三冊《畫》一課,描寫了王冕畫荷花及雨後荷花的美麗,文中所蘊涵的情感通過教師精心製作課件及圖片表現出來,也就是說教師創設出美麗的情境必然會打動學生的心。此時,讓學生閉目遐想,隨著教師繪聲繪色地朗讀,學生對雨後荷花有了深刻的認識,從而在學生頭腦中形成了表象,然後再依據生活經歷展開聯想、想像。學生們紛紛發言。他們彷彿看到了雨後的湖面,在陽光的照射下,滿湖通紅,碧綠的荷葉上,清水滴滴,襯托著朵朵美麗的荷花。活躍的想像力使得學生在充分體悟作者情感的同時,將自己的情感也充實進去,以獨特的情感體驗獲得獨特的認識。
2、角色扮演,再現情境
敘事記人的課文,其情感要靠人物的語言動作、表情表露出來。兒童表現欲強烈,樂於扮演角色。教學中,不必直接告訴學生善惡、對錯,只讓他們依據自己的理解,將課文中的角色演一演,「入境」才會動情,「動情」才會曉理,學生在情境中把自己的活動同真人、真事相比較,通過情感遷移,對自己周圍世界形成了自己初步的判斷能力。
情感是語文教學的靈魂。語文教學只有輔以必不可少而又形式靈活的情感教育,才能使語文教育日益接近教育家奇美紐斯所說的「教學是一種教來使人感到愉快的藝術」的境界。因此,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用自己的真情實感(積極的、健康的)去感染學生,誘發和激勵學生的良好的情感體驗,營造適宜的課堂氛圍,以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貳』 小學語文如何實施情感教學
河北省大名縣龍王廟鎮中心校 劉江麗 【摘要】 語文課是一門極具思想與情感內涵的工具。課文是語文教學中情感信息的主要來源。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情感培育,是由語文課的本質所決定的。這就要求我們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能夠充分發揮情感教學風格,促使學生的心靈受到感動、凈化,從而達到提高文學修養,陶冶情操,健全人格的功效。 【關鍵詞】小學語文;情感教學 所謂情感教育,即在學校管理和教育教學過程中,堅持以人為本,以情優教,用積極、高尚的情感去開發、激活受教育者的內在潛能;以積極、高尚的情感為主線,影響、改變、整合受教育者的態度、興趣、動機、心理、意志力和智力等,以滿足受教育者的身心和諧發展的需要;從而使受教育者成為既有豐富情感,又有高深智慧的情商並茂的現代人才。情感教育既以情感為出發點,又以情感為歸宿;既以情感為施教的手段和途徑,又以情感為施教內容和目標。情感教育是以素質教育為前提的,尊重人的發展規律和教育發展規律,是對「應試教育」的挑戰和否定。 情感是語文學習中理解和表達的心理基礎。學生有了較豐富的情感體驗後,才能更好的理解作品中蘊含的思想感情,寫出有感情的文章。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是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的重要課程。任何一堂語文課,無不自始至終貫穿、滲透著「情」的教育,語文的學科特點決定了語文課堂必須重視學生的情感教育。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更多地思考:如何把情感滲透到語文教學中,把單一的文字化為優美的意境,把死板的記憶化為主動的想像,把頻頻的說教變成吸引人、鼓舞人和令人心悅誠服的形象,使學生把學習語文當作一種美的享受,當作充實自己的需要。因此,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對教學內容進行情感性處理,探究能激發學生情感的有效手段,誘發學生學習語文的內驅力,使學生情感處於流動狀態,實現教學目標。 「情感」本質上是一種態度的體驗,即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產生的心理反應,其功能主要是動力作用,體現在對意向的調節、維持和定向上,它與認識一起,從不同角度對教學過程施加重大影響。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只有當情感的血液在知識的肌體中歡騰跳躍的時候,知識才會融入人的精神世界」。 語文教學融美育、德育、智育於一體,其中有激情的迸發、靈光的閃動,智慧的碰撞,而這一切都以情感因素為基礎。尤其是對小學語文教學來說,挖掘教材豐富的情感資源,讓學生在具體的情感氛圍中得到美育的熏陶、德育的升華、智育的鞏固,構建一套適合情感教學的模式,讓語文課充滿激情,實為最佳選擇。從教以來,一直在學習與摸索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通過觀摩名師課堂、閱讀教學書籍,加上自己的親身實踐,我覺得自己比較適合情感式教學。因此,我結合本班學生實際開展《小學語文教學的研究》特色研修項目,努力在語文教學中創設情感交流的文化活動,營造情感交流的氛圍,拉近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使得雙方互相走進對方精神、情感和整個心靈世界,並以此建樹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情之互融的基礎上,使教學能聽之順耳,理之達心,知之入腦,從而達到理想的教學境地,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在高效、愉快、有序的課堂情境中快樂學習、高效學習。 人的全部活動都離不開情感的伴隨.情感猶如強大的驅動力,是人類從事和改造客觀世界的內部力量,是一個人主觀世界的具體表現形式.人是多種感情的融合體,缺少感情營養的滋養,人就不能健康地成長.情感是語文教育的重要特點,是語文教育的生命之源.因此,語文教學必須重視情感教育.與其他學科相比,語文更強調情感教育.因此在課堂中,教師除了傳授知識外,更應善於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以情動人,融情於事,寓情於理,促進學生各方面的素質得到全面發展.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情感是道德信念、原則性以及精神力量的核心和血肉,沒有情感,道德就會變成枯燥無味的空話,只能培養偽君子。只有在情感活動中,學生的道德認識才能深深地根植在他的精神世界裡,成為他自己的觀點,並在他自己的言行舉止、待人接物等方面表現出來,從而形成堅定的道德信念和高尚的道德行為。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過於強調人的智商,卻忽視非智力因素,即情意方面的因素,最終導致學生的思想、品德、技能、情感、心理和身體等全面素質的降低。這就迫切需要著情感教育的雨露去滋潤學生的心靈,陶冶他們的性情,完善他們的道德品行。小學語文課文蘊含著豐富的情感教育內容,當一次次面對學生空洞的說自己的父母如何如何偉大,卻沒有真情的流露時,我感到相當的蒼白和困惑。 語文學科中的情感教育一直都是廣大教育工作者們重視的重要內容。在小學語文日常教學中潛移默化地陶冶學生的情感和情操,幫助學生在日常的情感體驗中培養自我精神和人格,使情感教育能夠與小學語文教學有效地、合理地結合起來,從而更好地幫助小學生們學好語文,也能夠更好地為小學語文教育教學工作服務。 「感人心者,莫乎於情」,課堂上打動學生的是情,感染學生的是情,震憾學生的依然是情。可以這么說,沒有情感的教學是不吸引人的教學。新的《語文課程標准》從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出發,把情感、態度、價值觀列為課程目標之一,更可見情感是語文教學的靈魂。 一、小學語文情感教育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應遵循的基本原則有以下幾點:第一,尊重性原則。小學語文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樹立起師生平等的觀念,做到尊重小學生的內心感受和他們的自我表達,從而使情感教育能夠順利開展;第二,情境體驗性原則。小學語文教師必須學會創設情境並充分掌握,以便於在課堂上創設出與具體教學內容相符合的情境,讓小學生們能夠身臨其境,從內心與之產生共鳴,從而使情感得以升華,以達到提高語文情感教育的水平;第三,互啟性原則。小學語文教師在日常的語文教學中不僅要用飽滿的情感和高度的熱情來培養小學生們的語文素養,而且還應重視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啟性作用。 二、找准情感點,引起共鳴 教材不僅是客觀事物的寫照,也是情感的載體。只有挖掘教材,把情感點化出來,展示在課堂上,才能讓學生體會到課文中美麗的景色、生動的人物、深邃的思想、精闢的見解、高操的情操。《七顆鑽石》這個短短的童話故事,從教學的角度分析,這篇文章中有三個值得注意的「入戲」點:其一,乾旱帶來危機,女孩出門尋水暈倒,體現出找水極其不易,凸顯水彌足珍貴;其二,女孩拿著水罐回家,母親寧願犧牲自己也要讓水給女兒,母愛感動天地,水壺變為黃金;其三,口渴難耐的女兒接過水,但又讓給了素不相識的討水路人,文章立意提升到「博愛」、「大愛」的高度,於是天地動容,水如泉涌,7顆鑽石從水中躍然而出並變為天空的星星。要想讓學生體會到「愛」從小到大的過程和「讓水」這一看似簡單動作背後的深意,就必須引導學生體會故事中的背景——「旱」與「渴」。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我是這樣設計學習過程的:先問學生體會什麼是口渴、極其的口渴(口渴)從哪些詞體會到的(學生很快抓住了「再也忍不住」「咽了一口唾沫」等詞)?接著引導學生從「再也忍不住」體會到隱藏於文字深處的情感:那小姑娘忍了多久呀!學生結合上文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找水時忍著,有了一罐水後為了給媽媽喝忍著,給小狗喝水時忍著,到家後遞給媽媽水時還是忍著……這忍需要多大的忍耐力,而這忍耐力是靠她那心中的「愛」支撐著。學生還從「咽了一口唾沫」感受到小姑娘已「渴到了極點」「渴得受不了」「再不喝水就要死了」,而在這種情況下她還要把水給過路人喝。體會到這里,我和孩子們都被那無私、博大的愛震撼了。最後孩子們噙著眼淚讀完了這段話的。由此我感悟到在教學中,只要我們找准了能激發學生情感的「點」,帶著他們走進文本里去,當他們內心受到觸動,心靈受到撞擊,情便由感而發。 當然,迅速找出適合這個年齡段孩子能夠理解、容易接受的課文情感的切入點對教師也是一個考驗,在此我拋磚引玉提出一個自己領悟的辦法,即備課時首先弄明白文章的中心(主題)是什麼?然後找出最能表現中心的語句,接著研讀一些關鍵的詞語。教學時抓住這些內容去讀、去思、去品味,例如課文《一面五星紅旗》,我抓住「五星紅旗」這一關鍵詞,讓學生找出文中有關這個詞語的7個句子並細細品讀,這幾個句子把所有的情感都蘊涵其中,且層層遞進,步步深入。學生讀完以後被深深的愛國之情強烈地震撼著。我用這種方法還教學了課文《賣木雕的少年》、《中國國際救援隊,真棒》,收效都較好。 三、探究情感教學法運用的有效途徑、策略、方法等。 1.「導語激情」策略。教材中的每篇課文不僅是客觀事物的寫照,也是情感的載體。語文學科的特性決定了教師情感的豐富性和外顯性,教師的情感是一種「催化劑」。教師通過動情的導語和過渡語,對學生進行情感渲染,把情感點化出來,展示在課堂之中,從而打動學生的心弦,從而激發學生情感,達到師生共鳴。 2.「以境染情」教學法。「情感的情境觸發規律」告訴我們,人的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情境中的各種因素對情感的產生起綜合作用。現代教育設施為教師提供了豐富的現代教育手段,多媒體的教學手段以其聲像並茂的特點為課堂教學增添了無窮的魅力。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如果能夠發掘課文特點,恰當有效地運用多種手段,適度渲染課堂氣氛,創造濃郁的情景,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利用現代化教學設備(如多媒體、投影儀等),展示優美畫面,讓學生在這種特定的氛圍中,能見其形,聞其聲,感知到一種情景交融的境界,以達到引起共鳴並激發學習熱情的效果。假如配以相應的樂曲來推波助瀾,再加之教師以優美的語言渲染點睛,定會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從中大受感染。 3.「品讀激情」策略。語文教學離不開讀。朗讀是一種語言藝術的再創作活動,是一種語言環境中的美感體驗。教授課文時,教師要遵循朗讀過程中情感伴隨規律,認真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細心品味情感內蘊,然後再通過抑揚頓挫的聲調,輕重緩急的語氣,快慢強弱的節奏,把情感充分表達出來。讀出神韻,以聲傳情,激發學生的情感,使學生產生共鳴,從而激起學生內心的情感波瀾。 4.「生活化教學」策略。生活是語文的本源,讓語文教學回歸生活,通過採用生活化的教學策略,布置生活化的家庭作業,開展生活化的課外活動等途徑,促使語文教學的返樸歸真,使教學內容與學生心靈相通。在生活中尋找語文教學的結合點,讓生活與語文教材接壤,在生活中生成語文教學,通過聯系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溝通課本內外、課堂內外、學校內外的聯系,拓寬語文教學的內容、形式與學習渠道,增加學生語文體驗實踐的機會,增強情感體驗。 5、由表及裡,體會深意。 葉聖陶先生說:「文字是一道橋梁。橋的這邊宛如站著讀者,橋的那邊宛如站著作者。通過這一道橋梁,讀者才和作者會面。不但會面,而且了解了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老師應努力引導學生通過文章積極思維、反復品味,引導學生從課文中的動情點上合理想像,恰如其分的把激情傳遞給學生,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受,掀起他們的情感波瀾。例如教學古詩《嫦娥奔月》(整首詩為: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嫦娥應悔偷靈葯,碧海青天夜夜心。),在初步體會整首詩的基礎上,我追了一句:「詩中難道只有嫦娥感到孤獨寂寞嗎?」學生馬上答道:「還有詩人!」「從『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可體會到的。」我又問:「哪些詞最能體會到詩人那寂寞孤獨的心? 「深」;「我從『深』字體會到詩人孤零零地坐到了深夜。」;「我從『深』體會到那時那景非常凄涼。」;「我還從『深』體會到一種深深的寒意。」 ……多深入的體會,多豐富的想像。學生們很快就體會到詩人藏在字里行間的深意。我不禁感嘆道:「原來詩人有著與嫦娥同樣的心情,聰明的詩人是在借嫦娥抒發自己寂寞的心情。」接著學生朗讀了全詩,情自然而然產生了。 知其然應深究其所以然,這對於培養孩子的發散性思維是非常有好處的。詩人為何會有這般感嘆?適當引入詩詞產生的背景和作者的身世、履歷,可以讓學生對於詩詞有更深層次的了解,知識面也大大拓寬。如帶領孩子們學習古詩《游山西村》,我先抓住題目《游山西村》中的「游」讓學生說說通過讀詩,體會「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字面的意思。接著進一步介紹陸游寫這首詩的背景:當時陸游正罷官閑居在家。一年前,陸游因在隆興二年(1164)積極支持抗金將帥張浚北伐,符離戰敗後,同樣遭到朝廷中主和投降派的排擠打擊,以「力說張浚用兵」的罪名,從隆興府(今江西南昌市)通判任上罷官歸里。再接著讓學生想像此時的陸游是怎樣的心境。最後引導學生體會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表現出的詩人對人生的探索,報國無門時表現出的樂觀但並不輕松的心情。從而感受到這位著名陸游偉大的愛國情懷。 6、活用課件,拓展視野 形象直觀的多媒體課件集聲音、圖像、文字等多種信息於一體,豐富附加資料為學生帶來的聽覺、視覺沖擊,會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人,讓學生心底里沉澱的情感發酵釋放。如教學《頤和園》一課時,我製作了相關的課件展示了頤和園長廊形式多樣的彩畫。有人物故事、山水樹鳥、花卉翎毛、建築風景四大類。其中最引人入勝的是二百多幅包袱彩畫,它包括古典文學古著、歷史人物傳奇、民間傳說、神化故事、戲曲片段等。學生看後驚嘆畫的精美與種類繁多,體會到「畫著人物、花草、風景,幾千幅畫沒有哪兩幅是相同的。」的深意,同時也感受到古代勞動人民的無窮超凡的智慧。 總之, 語文最具情感,語文充滿靈性,因此語文課堂應洋溢生機,真情流淌,成為師生的「情場」。課堂上,教師懷揣一顆關愛學生的火熱之心,演繹文本的悲歡離合,傳遞人間的喜怒哀樂,學生在教師愛的陽光照耀下,溶於文本作者和教師的情感之中,感受世間的真情,激活智慧的種子,點燃情感的火把,在師生情感的互動中,讓語文課堂成為情感流動的磁場。 [2]靳艷琴。淺談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J].學周刊,2011(23)。
『叄』 如何引導小學生體會古詩文的情感
加樂中心學校加朗小學 吳明政
體會古詩文的情感,是古詩文教學的目標之一,但同時也是在古詩文教學的難點所在。小學階段的古詩文教學,多以引導學生了解詞句的意思,把握詩歌的主要內容,想像詩歌描繪的意境,獲得生動形象的感性認識為主,對引領學生感悟詩歌的情感,不作過高的要求。但只要方法得當,化難為易,讓他們感悟詩歌表達的情感,同樣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那麼,怎樣引導小學生體會古詩文的思想感情呢?下面,我就談談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 適當介紹古詩文的寫作背景。
如學習南宋詩人陸游的愛國名篇《示兒》時就應適時的介紹詩作的時代背景:祖國的大半河山已落入外寇之手,中原人民身受塗炭,作者也積極參加到御敵統一的戰斗中。把實現國家的統一作為自己一生的願望。但到了臨終之時自己的美好願望也未能實現,這時詩人並不為自己的死而感到悲傷,卻為祖國山河破碎分裂的局面而悲傷無限。這樣,通過時代背景的介紹,其但悲不見九州同的愛國之情已躍然紙上。學生體會作者表達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就成為順其自然的事情了。
二、以想像出詩歌的意境為基礎。
意境,是詩歌的核心。教學古詩文時,應採用多種形式,如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努力將詩歌中所描繪的意境,逼真的再現出來。如果學生只是抓住了古詩所描寫的主要內容,至多隻能算是抓住了一些表象的東西,算不上真正讀懂了詩歌,更談不上入其境,悟其神了。因此,在教學時必須在學生把握了詩歌的內容,想像出詩歌的意境這一基礎上進行。如在教學《尋隱者不遇》時,當引導學生理解詩歌的內容後,教師就問:你們覺得,作者抒發的感情是什麼?讓學生各抒己見,發表自己的看法後,教師引出隱者隱得那麼深,詩人為什麼又要執意去尋訪呢這一疑惑後,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給予了合情合理的解讀。有的認為是崇拜,有的認為是暢談,有的認為是借尋訪之機散心排憂。學生的見解,充分的開掘了作者內心豐富多彩的情感世界。如果教師沒有在前面引導學生把握好詩歌的內容,後面的詩歌情感的體會,就可能無法完成了。
三、以情激情,促進學生情感遷移。
如教學大詩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可啟發學生聯系自己和親人的深厚感情。可先讓曾有遠離父母親人,獨自一人渡過重大節日經歷的學生談一談自己當時的真實感受。再啟發其他學生想像如果自己和親人分處異地,舉目無親而又特別渴望見到親人時,會如何想念自己的親人?過年過節看到別人親友團聚,其樂融融,而自己一人孤寂獨處之時,又會有怎樣的滋味湧上心頭?再體會詩人王維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感受就不難了。
四、反復誦讀、品味詩歌。
在古詩詞教學中少分析,多朗讀乃至熟讀成誦是一條寶貴的經驗。詩讀百遍,其義自明,其情自見。通過讀也能將自己的體會、情感表達出來。指導學生誦讀時要注意詩的節奏、韻腳及合適的音調,恰當地表現詩中的思想感情。要教學生學會一邊誦讀,一邊思考詩文內容,在頭腦中畫畫,反復吟誦、體味,進而領悟古詩文的思想感情。在教學唐代詩人劉禹錫的《望洞庭》時,讓學生對照課本插圖反復誦讀,誦讀的過程實際上也是感知詩文內容過程,反復誦讀中,一幅月夜洞庭美景圖便可呈現於學生頭腦之中。而面對如此精美絕倫的美景任何人都會和詩人一樣情不自禁的表達自己對洞庭秋夜美景的喜愛和贊美之情。再如《望廬山瀑布》這首詩則要用熱情奔放的音調來指導朗讀,才能把詩人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澎湃激情表現出來。
語言的品味是讀出來的,情感的感悟也是讀出來的。古詩詞教學應特別強調:以讀帶情,以讀悟情。教師引導學生依託文本,反復品味語言,以誦讀作為基本學習方法,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投入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既深化了語言的理解和感悟,同時又受到思想啟迪和情感熏陶。所以我們學習古詩,不求做到古人的誦讀吟唱弦舞俱全,但只有努力去誦、讀、吟、唱,才能形神逼肖,體現詩歌的韻律之美。我們不難發現學生是喜愛古詩的,但如果把古詩的學習狹隘成單純的背誦,那漸漸的學生又會失去原有的學習激情。
五、善於引導學生質疑。
教學古詩,固然要引導學生把握內容,體會意境,同樣應該能夠感悟詩情。也就是與作者產生情感的共鳴。但是,如何引導學生體會古詩所抒發的思想感情呢?我認為可以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多問幾個為什麼。在教學《尋隱者不遇》中,可以讓學生從題目到內容,先提出相關問題,再結合相關文字或感悟,或推想:隱者是誰?從哪些地方看出來是隱者?為什麼要成為一名隱者?作者為什麼要尋隱?怎樣尋的?為什麼沒有遇到?沒有遇到的隱者心情怎樣?理由是什麼?這些問題,有的可以直接從詩歌中找到答案,有的必須聯系相關句子去領悟,有的要聯系生活經驗去體會,有的則應該依據關鍵字詞去推想了。比如詩人為什麼尋隱沒遇到?答案較多,可能是隱者隱的太深了,也許是詩人太迷戀於山中景色了,大概是隱者陶醉於雲霧繚繞的地方,或者只顧了采葯,忘了回家呢。這樣一來,詩人所抒發的情感,如羨慕隱者的自由無拘,嚮往山中的清凈安樂等,就很容易體會出來了。
六、演一演、畫一畫。
在學生熟知了古詩文的內容,領悟了其蘊涵的情感後,要求學生為之配畫,將頭腦中的畫畫在紙上,並在畫中以極其精練的文字表達自己對古詩文思想情感的理解。或者根據詩中的角色來演一演,使學生的情感和詩人的感情一起得到升華。
『肆』 如何引導學生理解句子含義感悟文本真情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可見,閱讀教學中的閱讀感悟在語文教學中有著重要地位。小學生由於年齡小,社會閱歷淺,要想理解一些文本中蘊含的「成人化」情感難度較大。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領學生慢慢品讀重要句段,有效地指導展開閱讀訓練,不但要讓學生讀出形、讀出意,更要讓學生讀出味、讀出神,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一、抓住情感線創設情境,入境悟真情
良好的教學情境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良好的教學情境是把學生引入作品的境界里進行情感體驗的重要途徑,是使學生的情感體驗自然快速地轉移到對課文體驗上的良方妙。因此,在閱讀教學中要創設各種有利於學生進入文本進行情感體驗的教學情境,做到「先入為主」。
如教學《去年的樹》時,鳥兒的叫聲是故事的重要線索,課文中四次寫到鳥兒唱歌。於是我先播放鳥兒鳴叫的聲音,把學生帶入到故事的情境中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由此引導學生深入品讀這篇童話寫四次唱歌的句子,從而讓學生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品讀感情濃烈詞語,感悟文本情感
作者在寫作時,往往把自己要抒發的情感在某些感情濃烈的詞語里表達,這些詞語總是暗藏寫作玄機,統領全文,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現行小學語文教材中就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教師在研讀文本時,要善於發現並利用這些重點詞語,根據文本的特點和本班的學情,選擇最優的教學方法,引領全篇課文教學,真正感悟作者的寫作情感。
如教學《翠鳥》時,這篇課文的最後一段話,是一段充滿濃烈情感的語言。這兩句話乍一看是在寫翠鳥的生活習性,但這與作者的寫作情感相去甚遠,其實這字里行間無不洋溢著作者對翠鳥的無比喜愛之情。於是我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從中真正領悟到作者的寫作情感。師:「從這兩句話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生:「從這兩句話中體現了作者對翠鳥的無比喜愛之情。」師:「翠鳥可謂人見人愛,我真想抓一隻來養,可以嗎?」生「不行。」生:「動物是我們的朋友,我們得保護它們。」生:「翠鳥生活的地方太危險了,我們不能去危險的地方玩。」……師:「是呀,作者也『真』想把翠鳥留在身邊飼養,保護它,可見作者是多麼的喜歡它。但是他有沒有這樣做呢?」生:「沒有,而是在遠遠的地方觀看它。」師:「作者那麼喜愛它,為什麼不走近看,而要『遠遠地看』呢?」生:「這更進一步說明作者對翠鳥的喜愛,因為走近了就會打擾翠鳥。」這樣讓學生不斷觸摸語言、品讀文本,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與感悟,體會了作者寫作的靈魂。
三、品讀復雜難讀句段,領悟文本情感
小學語文教材中出現不少停頓比較復雜,不易把它讀流利的長單句、復句、句群或段。小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在閱讀教學中老師要加強指導,指導學生正確劃分節奏、層次,提醒注意斷句、語調、停頓。特別是在詩歌、文言文和詞的教學中,如果學生在劃分節奏和層次方面出現了錯誤就會導致對文義理解的偏差,更談不上領悟作者的情感。
如教學《楊氏之子》時,「孔指以示兒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這句話要讓學生自己斷句、自己讀准語調、正確停頓,有一定的困難。因此,在教學時,我首先指導學生正確地劃分節奏、正確地停頓,然後讓學生反復跟讀,從而加深學生對文言文的音韻、節奏、停頓的理解,也增強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在准確無誤的朗讀中使學生正確理解了文章的文義,使學生領悟只能意會而無法言傳的文言文的韻味,從而感受文言的語言美。
四、品讀意義深刻句段,深悟文本情感
文本中經常會在事件情節推進的過程中,經主人公或作者自己,把一些思想深刻的語言呈現在讀者的面前,引發讀者思考和感悟。小學語文教材中也經常出現這樣的「意義深刻」的語句,在教學中需要我們教師引導學生聯系文本情境細細品讀,深入挖掘這些重要的知識點或者蘊含的哲理。
如教學《和時間賽跑》時,「所有時間里的事物,都永遠不會回來了」這句話抽象又富含哲理。我首先讓學生細細品讀課文,思考:「請同學們畫出爸爸說的那些不會回來的事物。」接著進行交流體會。師:「爸爸舉了哪些例子加以說明?」生:「舉例說明了『我』的昨天一去不復返。」生:「爸爸的童年也一去不會再回來了。」生:「外祖母度過了她的時間,再也看不到她了。」師:「對呀!你的昨天、爸爸的童年、外祖母的生命等都是時間里的事物,都再也回不來了。」三年級學生對時間的理解相對局限,但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反復品讀和感悟,這些蘊含著人生哲理的句子漸漸地在學生思維中清晰起來。
總之,收錄於小學語文教材的大部分課文飽含著作者深深的情感,閱讀教學就要讓學生直面文本,在情感的驅動下有效深入作品,在理解語言文字的基礎上感悟作品的內涵。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創設良好的閱讀情境引領學生深入品讀作品的字、詞、句、段,讓學生充分思考,逐步感悟,使學生真正有了自己獨特的感悟,培養學生獨立的閱讀能力。
『伍』 小學語文 怎樣體會作者思想情感
1·七步詩[三國·魏]曹植把豆子煮熟用來做食物,把豆子的殘渣過濾出來,留下豆汁作羹.豆秸在鍋下燃燒,豆子在鍋中哭泣.我們本來是同胞兄弟,為什麼你那麼急迫的加害於我?《七步詩》描寫了煮豆燃豆秸的現象,表達了作者對兄弟為爭權位,相互殘殺的憤恨之情.2·鳥鳴澗[唐]王維獨自在灑滿桂花的山路上悠閑地行走,春夜靜悄悄,春山空寂.月亮從雲層中露出來,驚動了山林的鳥雀,它們的叫聲不時地回盪在春夜的溪澗之中.全詩描寫了春山夜晚異常幽靜的景象,表現了詩人內心的寧靜淡泊.3·芙蓉樓送辛漸[唐]王昌齡迷濛的煙雨,連夜灑遍吳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孤獨面對楚山離愁無限!朋友呵,洛陽親友若是問起我來,就說我依然冰心玉壺,堅守信念.全詩描寫了詩人在芙蓉樓送別朋友辛漸的情景,表達作者對洛陽親友的深情厚誼.4·江畔獨步尋花[唐]杜甫黃死娘家的小路上開滿了鮮花,千朵萬朵壓垂了枝條.嬉戲流連地彩蝶不停地飛舞,自在嬌媚的黃鶯啼鳴恰恰.全詩描寫了詩人在江邊賞花的情景,生動的描繪了春天裡繁花盛開、彩蝶飛舞、黃鶯唱的景象,表達了作者對春天的熱愛之情.5·石灰吟[明]於謙經歷千錘萬鑿而出了深汕.經歷烈火焚燒也如同平常一樣.即使粉身碎骨也完全不害怕,只要留下清白的本色在人間.全詩通過對石灰的描述,表現了詩人不懼艱險、不怕犧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6·竹石[清]鄭燮青竹抱住青山一直都不放鬆,原來是把根深深的扎入岩石的縫隙之中.經歷狂風千萬次的吹打折磨依舊堅硬如鐵,任憑你東西南北的狂風.全詩通過對竹石的描寫,表現了詩人剛烈、堅韌,不懼艱險、不怕打擊的精神.7·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唐]杜甫在劍南忽然聽到傳說,薊北收復的消息,初聽到時悲喜交加,涕淚沾滿了衣裳.回頭看看妻子兒女,憂愁不知去向何方,胡亂的收卷詩書,我高興得快要發狂..白天我要開懷痛飲,放聲縱情唱,明媚的春光和我做伴,我好啟程還鄉.彷彿覺得,我已從巴峽穿過了巫峽,很快便到了襄陽,旋即又奔向了洛陽.全詩寫詩人聽說官軍收復失地的消息後欣喜若狂的心情,充分展現了詩人的愛國熱情.8·己亥雜詩[清]龔自珍中國應當充滿生氣,展開疾風迅雷般的社會變革,現在世人都緘口不言,這實在是可悲啊!我奉勸天公抖擻精神,重新振作起來,不局限於常規,使有用的人才降生到世間來.全詩有力地鞭撻了封建專制的統治,反映了詩人希望改變現狀、期待人才輩出的強烈願望.9·浣溪沙[宋]蘇軾去蘄水縣的清泉寺,寺在蘭溪旁邊,溪水向西流.山腳下蘭草嫩芽一小部分泡在水中,松林間小路清凈無泥.傍晚細雨中布穀鳥陣陣啼叫.誰說人老不能再年少?門前的流水還能奔向西!不必煩惱嘆白發,感慨時光流逝.這是一首觸景生情、蘊含人生哲理的小詞,體現了作者熱愛生活、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10.卜運算元·送鮑浩然之浙東[宋]王觀水好像是眼波橫流,山好像是眉峰攢聚.要問遠行的人去哪裡?有山有水有風景很美的地方.才送春天歸去了,又要送君(鮑浩然)回去了.要是到江南趕上春天,千萬要把春天留住.這是一首送別詞.詞中以輕松活潑的筆調、巧妙別致的比喻、風趣俏皮的語言,表達了作者送別友人鮑浩然時的心緒.
『陸』 小學語文如何有感情的朗讀課件
浙江杭州市教研室 特級教師 錢正權 [註:文中劃線部分是錄入者所加,以示提醒.] 「學慣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語文課程標准》小學各學段閱讀教學的共同目標,這足見它的重要性.學生在朗朗讀書聲中感悟了文章,積累了語言,培養了語感,得到審美愉悅,受到情感熏陶.然而指導朗讀難,指導有感情地朗讀更難!這是許多老師的困惑.顯然,怎樣有感情地朗讀是大家共同關心的問題.一、朗讀的感情從哪裡來 不少老師認為「感情」從認識中來,只要「讀懂」了內容,也就能讀出感情來.一般的教學思路是:呈現(確定)讀的內容——理解意義——讀出感情來.如呈現《女媧補天》的第一段: 一天夜裡,女媧突然被一陣「轟隆隆」的巨大響聲震醒了.她急忙起床,跑到外面一看,天哪,太可怕了!遠遠的天空塌下一大塊,露出一個黑黑的大窟窿.地被震裂了,出現了一道道深溝.山岡上燃燒著熊熊大火,田野里到處是洪水.許多人被火圍困在山頂上,許多人在水裡掙扎.女媧難過極了…… 初讀這段文字以後,教師問:你看到、聽到了什麼?有什麼樣的感受?女媧心裡感受到什麼呢?當學生回答「感到可怕」、「女媧心裡又難過又著急」以後,教師便要學生把這種感覺讀出來.在閱讀理解中獲得文字所負載的某種信息或意義以後,進行諸如重音、停頓等讀的方法指導,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是許多老師朗讀指導的路子.然而,這條路走得並不輕松,效果也不理想,即使認識「到位」了,卻仍在課文外面繞圈子,進不去自然也就讀不出感情來.這是常見的現象. 什麼是「感情」?它是一種對外界刺激產生比較強烈的心理反映,或由此引起的心情變化.閱讀中能促使學生心理反映和心情變化的「外界刺激」是什麼呢?作用於感官引起心理反映的直接因素不是文字所負載的信息或意義.眾所周知,課文大多是文學作品,形象性、情感性是其主要特徵,作者是通過描繪意境、塑造形象來表情達意的.確立和認同這一理念具有關鍵的意義.現代語文閱讀學認為,文學作品是信息或意義不確定的文本,它內涵深邃,有許多認知的「未定點」.閱讀時獲取一定的文本信息或意義是需要的,但因其模糊性、不確定性,需要學生慢慢去解讀.再說,理性層面的認識很難讓小學生立即轉化為朗讀的情感.上面這段課文要是讓學生通過想像,置身於「天塌之災」的可怕情景中,想像「創造了人類」的女媧目睹了「許多人被火圍困」、「許多人在水裡掙扎」的心情,朗讀時難道還不動感情嗎?這說明閱讀的理性化傾向,或者認識與情感的分離阻隔,是朗讀難以出感情的症結所在.二、感受形象、體驗情感是朗讀指導的主要途徑 語言是存在的家,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寄寓在文字中的,「情動而辭發」.閱讀則是「披文而入情」,感知課文的語言文字,感知課文中的藝術形象,在審美中受到情感熏陶.感情朗讀是情感熏陶的主要手段.這是一個過程,課文所塑造的藝術形象,字里行間作者所傾注的情感,與學生的情感世界相互作用,學生的情感潛移默化地發生著變化.第一步是學生「潛入課文」,觸摸言語形態,引起閱讀沖動;第二步感受形象,體察情感,內化以至物我交融;第三步感情朗讀,激情在朗讀聲中得到釋放.「感情」一詞由「感」與「情」所組成,朗讀先「感」(感知課文)而生「情」;再者,情用讀的形式來宣洩,變成「情感」了.其中,感受課文形象、體驗作者思想感情是朗讀指導的關鍵環節. 由此可見,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學生閱讀的一種高峰體驗.如同登山,一步一陟,才能登臨險峰觀賞到奇麗的景色.孤立地指導有感情地朗讀,或者蜻蜓點水式感知課文,游離於課文語言文字、課文形象之外,學生少有真情實感,用一種矯情、虛情來朗讀,是有悖朗讀的規律和目的的. 感受形象、體驗情感的具體方法,要根據學生年級、課文、教師自身條件有異而變化,不能一概而論.根據上面的認識,以下略舉犖犖大者以供參考和研討.1.充分自讀自悟,漸入佳境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其「正確」、「流利」、「有感情」,既是朗讀的不同層次,也體現了朗讀指導的漸進性.「有感情地朗讀」基於「正確」、「流利」,不可越位,否則欲速則不達.我們應改變眼下動輒讓學生快速讀課文,讀了就說出意思的做法.「感悟感悟」,不能「趕著學生悟」.宋代學者說「讀書切戒在慌忙,涵詠功夫興味長」.讀「流利」了,教師可提示學生:一邊讀一邊想畫面,把語言文字轉化為生活圖景.觸景生情,由感生情.葉聖陶先生說的「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惟文通彼此,譬如梁與津」是也.在學生自讀自悟想像畫面以後,教師可適當進行朗讀的指點.如這樣提醒學生:你讀出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你覺得哪些詞呀、句啊,要懷著感情來讀?還可以走到學生身邊去聽聽,個別交流、指點,了解學情為集體朗讀指導做好准備.2.交流朗讀體會,相互啟發 學生在自讀自悟的基礎上,要交流朗讀體會.學生個體自讀時難以准確把握朗讀的情感基調,有時找不到讀的感覺是難免的.這就需要學習夥伴在讀中相互比較、相互啟發,一個學生讀得到位會立刻感染大家,讓大家豁然開朗.教師應及時點評,以點帶面進行指導.譬如《一個小村莊的故事》的第二、第三段: 村裡住著幾十戶人家.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家家有了鋒利的斧頭.誰家想蓋房,誰家想造犁,就拎起斧頭到山上去,把樹林一棵一棵砍下來.就這樣,山坡上出現了裸露的土地. 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樹林不斷減少,裸露的土地不斷擴大……樹林變成了一棟棟房子,變成了各式各樣的工具,變成了應有盡有的傢具,還有大量的樹木隨著房屋冒出的柴煙消失在天空了. 教師指名朗讀課文,要有重點地抓住詞語指導學生讀出感情.如當讀到「拎起斧頭到山上去,把樹林一棵一棵砍下來」時,讓學生說說帶點的詞語是怎樣讀的.學生可能會這樣說:這些詞語我讀得重一些,從「拎起」、「一棵一棵」這些詞語中,我讀出了他們砍樹是不假思索的,想砍就砍很隨意的.我是懷著批評的態度讀的.又如讀到「裸露的土地不斷擴大……」學生可能會想:我眼前似乎出現了人們無休止地在砍樹木的情景,心裡很難過.再如讀到「樹木變成了一棟棟房子,變成了各式各樣的工具,變成了應有盡有的傢具」時,學生也可能會說:本該讀得高興,可是實在高興不起來,因為靠砍樹得到的東西遲早會失去的,災難不知什麼時候就會降臨……精讀課文的朗讀指導,最具普遍意義的方法是把理解內容、體會作者感情和指導朗讀結合起來.3.入情感知形象,移情體驗 移情是朗讀指導的重要方法.朗讀指導需要通過課文言語創設情景,使學生身臨其境.情境中的文字原本是有聲音的、有色彩的,學生讀著讀著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譬如寫人物的課文,要在情景中揣摩人物的個性及其言行和神情.如《從現在開始》,讀中體會動物世界中獅子、貓頭鷹、袋鼠、小猴子說話的神情和語氣.如:第一個上任的是貓頭鷹.他想到自己成了「萬獸之王」,神氣極了,立刻下令:「從現在開始,你們都要跟我一樣,白天休息,夜裡做事!」教師可引導小朋友進入大森林裡動物們競選「萬獸之王」的情景,問:誰來當貓頭鷹,看他怎樣下達命令?等學生朗讀以後,評議「貓頭鷹」下達命令時是否「神氣極了」.又如讀《船長》一課中船長與機械師、大副的對話: 黑暗中人們聽到這樣一段簡短有力的對話:「洛克機械師在哪兒?」「船長叫我嗎?」「爐子怎樣樣了?」「海水淹了.」……船長喊了一聲:「奧克勒福大副!」大副回答:「到.」「還有多少分鍾?」「二十分鍾.」……「哪個男人膽敢在女人前面,你就開槍打死他.」……人們感到有一個偉大的靈魂出現在他們的上空. 讀好這些簡短的對話,關鍵在於引領學生進入一個人們「驚恐萬狀,一片混亂」,輪船隻剩二十分鍾就要下沉的危難情景中去,想像船長就在我們眼前,他鎮定、果敢、忘我、富有經驗.朗讀只有用堅定、有力、快節奏的語氣和語速才能把船長的形象凸顯出來,我們才能真正感受這個「偉大的靈魂」. 聯系生活實際容易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特別是對低年級的小朋友更為有效.教師要善於把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轉移到課文的朗讀指導上來.如《三個兒子》:「一桶水可重啦!媽媽們提著沉甸甸的水桶胳膊痛了,腰也酸了……」老師啟發說:你們見過媽媽提水嗎?誰來當一回媽媽,試試提一桶水的感覺;請這位媽媽把提水的感覺用課文里的話告訴大家.有了生活體驗也就能讀出感情來了.三、范讀是教師最直接、最有效的朗讀指導 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指導者,親身示範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指導.教師范讀有這樣一些好處:一是為學生樹立了榜樣,便於學生學習模仿.范讀很受學生歡迎,往往報以熱烈的掌聲.二是以情激情.范讀讓學生一下子把握朗讀的情感基調,找准朗讀的感覺.教師讀畢,學生情緒激昂,躍躍欲試.大凡名師都是范讀的高手.如果你感到有感情朗讀指導乏術,那麼你的范讀就是最後、也是最有效的一張「王牌」.教師的示範大體有以下幾種形式:1.學生朗讀時隨機示範 教師以平等者的身份參與朗讀,或與學生對讀、分角色讀,還可以引讀、領讀等.如《珍珠鳥》一課中的句子:「我便用吊蘭長長的、串生著小綠葉的垂蔓蒙蓋在鳥籠上……也就格外輕松自在了.」竇桂梅老師是這樣指導朗讀的.師:讀這些句子要注意啊,它可是膽小的,你該怎麼讀才不嚇著它們?(學生讀得有些重) 師:氣重音可不能重.要是我讀的話,我讀得還要輕,因為經是那麼嬌小,那麼怕人,我會這樣讀:「我便用吊蘭……」竇老師讀得「小心翼翼」,學生鼓掌. 支玉恆老師教學《匆匆》時,把指導學生朗讀與自己范讀結合起來.如學生讀了第二段,支老師說:朗讀不是聲音越高越好,得根據文章的感情色彩讀.比如像這樣的感情,是很深的感情,讀的時候就不能讀得太實了,要讀得「虛」一點.接著支老師范讀:默默地算著,八千多日子已從我手中溜去……惋惜之情就讀出來了,學生眼前為之一亮.2.范讀全文或重點片斷 假如課文比較深,生字新詞比較多,教師宜在學生初讀前范讀,其作用是幫助學生認識生字、讀通句子、增強語感,也為有感情地朗讀打下基礎.目前學生的朗讀水平不理想,低年級學生唱讀現象較為普遍,教師范讀尤為重要.假如課文並不難,重在讀得情意濃濃、有強烈的情感體驗,可在課中范讀.教師覺得自己的范讀不甚出色,那麼退而求其次,播放高水平朗讀錄音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3.備課備朗讀十分重要 教師朗讀得有聲有色、具有感染力,教學也就成功了一半.備朗讀有這樣幾件事要做:一時讀中揣摩課文句子的含義,分析人物的心理,體會語言的情感,自己先進入角色,激發起自己的強烈感情.這樣,朗讀時才會情緒飽滿,把自己的全部熱情傾注到朗讀中,努力與課文中的感情一致.二是琢磨朗讀方法.指導學生朗讀強調真情實感,不必過多強調朗讀的方法.但對老師來說,在朗讀中表達感情,除了要有真情以外,還得講究朗讀方法.教師掌握了方法自然會滲透到學生的朗讀指導中去.朗讀的聲音技巧主要表現在重音、停頓、快慢、高低等在表情達意時的變化上.朗讀有輕有重,才能使語意鮮明,感情跌宕起伏富有變化.語速變化可以區別人物特徵,還可以區別情緒、氣氛.如快讀以表達興奮、歡樂的情緒,緊張熱烈的氣氛;慢讀表達悲傷、沉重的心情,平靜、凄涼的氣氛等等.三呢,不得不說「功夫在詩外」.練好朗讀扎實的基本功,是指導有感情地朗讀的必須條件.教師不是演員,不是播音員,但要想取得好的朗讀效果不能忽視這方面的素養和能力的培養. 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實質上是閱讀步步深入的過程,是綜合性提高語文素養的過程.它需要熟讀,需要精思,熟讀「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心」,精思「使其意皆若出於吾之心」.它需要情感體驗,需要馳騁想像……抓住了這個小小的切口,整個閱讀教學的品質就會得以提升. 摘自《小學教學參考(語文)》2007年第4期
『柒』 小學語文三級三年級上冊秋天的雨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感情
表達了作者對秋天的喜愛和贊嘆之情,課文把秋雨作為一條線索,將秋天眾專多的景物巧妙屬地串起來,從整體上帶出一個美麗、豐收、歡樂的秋天。
課文表達上語言優美,運用富有表現力的詞句,生動細膩地描繪了爛漫的秋色。第一自然段將秋雨比作鑰匙,形象地寫出了秋雨開啟了秋天的大門。
第二自然段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描繪秋天五彩繽紛的美麗景象:第三自然段將秋雨帶來的香味寫得細致入微:第四自然段的「吹起金色小喇叭」,猶如一位通訊員在告知動植物快准備過冬。
(7)小學語文怎麼講體會作者感情擴展閱讀:
秋天的雨,藏著非常好聞的氣味。梨香香的,菠蘿甜甜的,還有蘋果、橘子,好多好多香甜的氣味,都躲在小雨滴里呢!小朋友的腳,常被那香味勾住。
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它告訴大家,冬天快要來了。小喜鵲銜來樹枝造房子,小松鼠找來松果當糧食,小青蛙在加緊挖洞,准備舒舒服服地睡大覺。松柏穿上厚厚的、油亮亮的衣裳,楊樹、柳樹的葉子飄到樹媽媽腳下。它們都在准備過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