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六年級上冊第一課《橋》把橋比作德高望重的老人,不但寫出了橋的古老,還寫出了橋的什麼
而且寫出了老橋默默無聞為人民大眾服務的品質,充分表達了作者對老橋的贊美和敬佩。糾正你一個錯誤,這篇文章不叫《橋》叫《山中訪友》
『貳』 六年級語文課文12課題目為什麼叫橋上冊
題目中的「橋」不僅僅是指那座窄窄的木橋。這位深愛著自己兒子的父親,這位忠於職責、舍己為人的老漢用他的生命架起了一座橋,一座救了群眾的生命橋。
一是在洪水狂奔而來之時村子北邊的窄窄的木橋是人們唯一的求生之路。這座橋也確實起了應有的作用,挽救了村民們的生命。二是橋有著豐富而深刻的象徵意義,在生攸關的時刻,老支書做出重大抉擇。
他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將村民們送上了跨越死亡的生命橋。他用身軀築起了一作用不坍塌的橋梁。這座以老支書為代表的優秀共產黨員與群眾緊密相連的橋,則是課文衣橋為題的深刻內涵。
《橋》是談歌寫的小小說,被入選人教版五年級課文和部編版六年級第12課。以簡潔生動的語言、生動具體的描寫震撼了人心; 贊頌了老漢的精神品格。
橋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一位普通的老共產黨黨員面對狂奔而來的洪水,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穩,高風亮節,果斷地指揮,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為村民們築起了一座不朽的生命橋,表現了他無私無畏、無徇私情、英勇獻身的精神。
『叄』 橋這一課為什麼以橋為題目
橋具有象徵意義。
文章作者滿懷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產黨的光輝形象,面對狂奔而來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穩、高風亮節、果決的指揮,將村民們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橋.他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用自己的肉血之軀築起了一座橋梁.這座橋梁是我們黨以老支書為代表的優秀共產黨密切聯系群眾的「橋」.這正是課文以「橋」作題目的深刻含義。
《橋》是談歌寫的短片散文,被入選人教版五年級課文。以簡潔生動的語言、生動具體的描寫震撼了人心; 贊頌了老漢與兒子的精神品格。
談歌,原名譚同占。1954年出生,祖籍河北完縣(今河北省順平縣)。作家、記者、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曾先後在河北省龍煙鐵礦西二區小學、宣鋼鐵廠第一小學讀完小學段,又在河北宣化第四中學讀完中學段。1970年參加工作。先後做過鍋爐工、修理工、車間主任、地質隊長、機關秘書、宣傳幹部、報社記者、政府副市長等職務。1977年開始文學創作,1978年開始發表作品,迄今共發表長篇小說19部,中短篇小說千餘篇,計有1500餘萬字。部分作品被譯成法、日、英等文字介紹到國外。1984年考入河北師范大學。1986年畢業,曾在《冶金報》《冶金地質報》任記者。1996年調入河北作家協會至今。現任河北作家協會副主席。
『肆』 新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橋的意思什麼要一橋作為題目
新人教語文六年級上冊《橋》,課文標題《橋》不僅僅指的是那座讓人們逃生的木橋,更指的是老漢那無私無畏、捨己救人的崇高精神。它是老漢和兒子用生命給人們搭起的一座生命橋、逃生喬和希望橋。老漢的精神已成為一座摧不毀的橋,永遠留在我們每個人心中。
『伍』 六年級上冊語文《橋》的創作背景是什麼
語文《橋》的創作背景:
洪水災害是指超出水道的天然或人工限制水流危及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現象。
我國是世界上洪水最多的國家。洪水災害主要集中在我國東部。洪水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災害系統,因為它的誘發因素極為廣泛,水系泛濫、風暴、地震、火山爆發、海嘯等都可以引發洪水,甚至人為的也可以造成洪水泛濫。在各種自然災難中,洪水造成死亡的人口佔全部因自然災難死亡人口的75%,經濟損失佔到的40%。更加嚴重的是,洪水總是在人口稠密、農業墾殖度高、江河湖泊集中、降雨充沛的地方,如北半球暖溫帶、亞熱帶。中國、孟加拉國是世界上水災最頻繁、肆虐的地方,美國、日本、印度和歐洲也較嚴重。
作者談歌在感嘆自然災害的無能為力下寫下此文。
『陸』 橋出自哪本書艾青
出自艾青的《艾青詩選》。原文如下:
當土地與土地被水分割了的時候,
當道路與道路被水截斷了的時候,
智慧的人類佇立在水邊:
於是產生了橋。
苦於跋涉的人類,
應該感謝橋啊。
橋是土地與土地的連系;
橋是河流與道路的愛情;
橋是船隻與車輛點頭致敬的驛站;
橋是乘船與步行者揮手告別的地方。
『柒』 《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的格調是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 南宋)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註:有的版本「橋」字為「頭」,小學語文義務教育人教版六年級上冊課文為「橋」。中學語文義務教育魯教版六年級上冊為「頭」。)
編輯本段簡介
單從表面上看,這首詞的題材內容不過是一些看來極其平凡的景物,語言沒有任何雕飾,沒有用一個典故,層次安排也完全是聽其自然,平平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卻有著詞人潛心的構思,淳厚的感情。在這里,讀者也可以領略到稼軒詞於雄渾豪邁之外的另一種境界。作者筆下這一個個畫面,流露出詩人對豐收之年的喜悅和對農村生活的熱愛。這正是作者忘懷於大自然所得到的快樂。這是一首描寫田園風光的詞,讀後讓我們感受到一種恬靜的生活美。詞的上片寫月明風清的夏夜,以蟬鳴、蛙噪這些山村特有的聲音,展現了山村鄉野特有的情趣。詞的下片以輕雲小雨,天氣時陰時晴和舊游之地的突然出現,表現夜行鄉間的樂趣。全詩散發著濃郁的生活氣息,表現了詞人豐收之年的喜悅和對鄉村生活的熱愛之情。
編輯本段注釋譯文
注釋: 1 .黃沙:黃沙嶺,在江西上饒的西面。 黃沙道:指的就是從該村的茅店到大屋村的黃沙嶺之間約20公里的鄉村道路,南宋時是一條直通上饒古城的比較繁華的官道,東到上饒,西通江西省鉛(音:yán)山縣。 2.「明月」句:蘇軾《次韻蔣穎叔》詩:「明月驚鵲未安枝。」 3.別枝驚鵲:驚動喜鵲飛離樹枝。 4.鳴蟬:蟬叫聲。 5.舊時:往日。 6.茅店:茅草蓋的鄉村客店 7.社林:土地廟附近的樹林。社,土地神廟。古時,村有社樹,為祀神處,故曰社林。 8.見:同「現」,顯現,出現。 9.忽見:忽現,指小店忽然出現。 10.西江月:詞牌名 11.夜行黃沙道中:詞題 12.別枝驚鵲:驚動喜鵲飛離樹枝 13.年:年景。 14.豐年:豐收的年景 15.聽:取聽。 16.天外:天邊。 譯文: 天邊的明月升上了樹梢,驚動喜鵲飛離樹枝。清涼的晚風中傳來遠處的蟬叫聲。一陣陣濃濃的稻花香撲鼻而來似乎在告訴(行人):「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這時耳邊傳來一陣陣青蛙的歡叫聲。 閃爍的星星時隱時現,山前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往日土地廟附近樹林旁的茅屋小店哪裡去了?拐了彎,茅店忽然出現在他的眼前。
編輯本段句解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詞的前兩句,由六個名詞片語組成,描繪出了一幅清新的鄉村夏日夜景:夜空晴朗,月亮悄悄升起,投下如水的月光,驚起了枝頭的烏鵲;夜半時分,清風徐徐吹來,把蟬的鳴叫聲也送了過來。 烏鵲對光線的變化極其敏感,月上時分,它們常會被月光驚起,亂飛亂啼。曹操《短歌行》有「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無枝可依」,蘇軾《杭州牡丹》有「月明驚鵲未安枝」. 首句中「別枝」之意,一直眾說紛紜。有解作「遠枝」;有解作「斜伸的樹枝」;有解為「烏鵲要離開樹枝飛走」;有解為「烏鵲揀選樹枝」;還有人解為「月亮離別了樹枝」.雖然難有定論,但從一二兩句對偶考慮,「別枝」對應「半夜」,「別」字當是形容、修飾「枝」的,故解釋為「遠枝」或「斜伸的樹枝」似乎更為恰當。 詞人雖是夜行,卻似乎一點也不著急。我們彷彿看見他不緊不慢地行走在山路上,一會兒看看明月走到哪裡了,一會兒聽聽烏啼蟬鳴,悠閑自得。此時的他,沒有需要快馬加鞭的緊急公務要處理,也不用為他人的指責、誹謗而徹夜難眠。雖然遭彈劾免職,胸中還有諸多憤懣愁苦,但美麗的自然和恬淡的鄉村生活替他化解了部分的憤激之情。所以,在這美好的夏日夜晚,走在寧靜的山間小路上,他已經完全沉浸於清風明月之中。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路旁的稻田裡,稻花飄香,預告著又一個豐年的到來。田裡的青蛙也不甘寂寞,陣陣叫聲此起彼伏,連成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月光下,嗅著稻花的香味,聽著蟬鳴蛙叫,輕松愉快的詞人繼續信步前行。抬頭望空,「七八個星」掛在天邊,稀稀落落,原來星星們都叫烏雲給遮擋住了。突然,山前下起小雨來,「兩三點雨」滴落到了詞人身上。 這一來,剛才還閑情逸致的詞人不禁有些著急了。夏日的天,說變就變,也許一場傾盆大雨就會繼之而來呢?他加快了腳步,趕著尋找避雨之所。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從山嶺小路轉過彎,過了一座溪橋,就在土地廟旁的樹林外,一座茅現在詞人眼前。高興的他細細一看,竟然就是從前落過腳的那家小店!「社」,土地廟。
編輯本段詞牌和詞譜
西江月詞牌
詞牌名取自李白《蘇台覽古》「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里人」。西江是長江的別稱,調詠吳王西施的故事。唐教坊曲,用作詞調。又名《白蘋香》、《步虛詞》、《晚香時候》、《玉爐三澗雪》、《江月令》,另有《西江月慢》。雙調五十字,平仄兩協,為以前諸體所無。後闋字句作法與前闋相同。
《西江月》詞譜
(○平聲●壓聲⊙可平可壓△平韻腳▲壓韻腳) 明月別枝驚鵲, (句)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歌曲樂譜
清風半夜鳴蟬。 (平韻) 稻花香里說豐年, (協平韻) 聽取蛙聲一片。 (換協壓韻) 七八個星天外, (句) 兩三點雨山前。 (協平韻) 舊時茅店社林邊, (協平韻) 路轉溪橋忽見。 (換協壓韻)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辛棄疾 作者辛棄疾【宋】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佔。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顯示其卓越軍事才能與愛國熱忱。但提出的抗金建議,均未被採納,並遭到打擊,曾長期落職閑居於江西上饒、鉛山一帶。韓侂胄當政時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在蘇軾的基礎上,大大開拓了詞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後人遂以「蘇辛」並稱。有《稼軒長短句》。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
編輯本段賞析
這是宋代詞人辛棄疾的一首吟詠田園風光的詞。閱讀這首詞,要注意時間和地點。時間是夏天的傍晚,地點是有山有水的農村田野。這首詞描寫的是人們熟悉的月、鳥、蟬、蛙、星、雨、店、橋,然而詩人卻把這形象巧妙的組織起來,讓我們感受到一種恬靜的美。辛棄疾的這首《西江月》前兩句「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表面看來,寫的是風、月、蟬、鵲這些極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經過作者巧妙的組合,結果平常中就顯得不平常了。鵲兒的驚飛不定,不是盤旋在一般樹頭,而是飛繞在橫斜突兀的枝幹之上。因為月光明亮,所以鵲兒被驚醒了;而鵲兒驚飛,自然也就會引起「別枝」搖曳。同時,知了的鳴叫聲也是有其一定時間的。夜間的鳴叫聲不同於烈日炎炎下的嘶鳴,而當涼風徐徐吹拂時,往往特別感到清幽。總之,「驚鵲」和「鳴蟬」兩句動中寓靜,把半夜「清風」、「明月」下的景色描繪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來「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把人們的關注點從長空轉移到田野,表現了詞人不僅為而說豐年的主體,不是人們常用的鵲聲,而是那一片蛙聲,這正是詞人匠心獨到之處,令人稱奇。在詞人的感覺里,儼然聽到群蛙在稻田中齊聲喧嚷,爭說豐年。先出「說」的內容,再補「聲」的創造。 以上四句純然是抒寫當時當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詞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卻是洋溢著豐收年景的夏夜。因此,與其說這是夏景,還不如說是眼前夏景將給人們帶來的幸福。 因此下闋開頭,詞人就樹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峰,運加強穩定的音勢。「七八個星天外,兩三的路徑盡管很忘卻了越過「天外」,邁過「山前」,連早已臨近的那個社廟旁樹林邊的茅店,也都沒有察覺。前文「路轉」,後文「忽見」,既襯出了詞人驟然間看出了分明臨近舊屋的歡欣,又表達於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遠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體現了作者深厚的藝術功底,人玩味無窮。 《西江月》原題是《夜行黃沙道中》,記作者深夜在鄉村中行路所見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緒。讀前半片,須體會到寂靜中的熱鬧。「明月別枝驚鵲」句句話是一種很細致的寫實,。烏鵲對光線的感覺是極靈敏的,日蝕時它們就驚動起來,亂飛亂啼,月落時也是這樣。這句話實際上就是「月落烏啼」(唐張繼《楓橋夜泊》)的意思,但是比「月落烏啼」說得更生動,關鍵的意味。鵲驚時常啼,這里不說啼而啼自見,在字面上也可以避免與「鳴蟬」造成堆砌呆板的結果。「稻花鮮明深刻,它把農村夏夜裡熱鬧氣氛和歡樂。這可以說就是典型環境。這四句話里每句都有聲音:鵲聲、蟬聲、人聲、蛙聲,卻也每句都有深更半夜的悄靜。這兩種風味都反映在夜行人的感覺里,他的心情是很愉快的。下半片的局面有些變動了。天外稀星表示時間已有進展,分明是下半夜,快到天亮了。山前疏雨對夜行人卻是一個威脅,這是一個平地波瀾,可想見夜行人的焦急。有這一波瀾,便把收尾兩句襯托得更有力。「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頭忽見」是個倒裝句,倒裝便把「忽見」的驚喜表現出來。正在愁雨,走過溪頭,路轉了方向,就忽然見到社林邊從前歇過的那所茅店。這時的快樂可以比得上「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游山西村》)那兩句詩所說的。詞題原為《夜行黃沙道中》,通首八句中前六句都在寫景物,只有最後兩句才見出有人在夜行。這兩句對全首便起了返照的作用,因此每句都是在寫夜行了。先藏鋒不露,到最後才一針見血,收尾便有畫龍點睛之妙。這種技巧是值得學習的。 這首詞,有一個生動具體的氣氛(通常叫做景),表達出一種親切感受到的情趣(通常簡稱情)。這種情景交融的整體就是一個藝術的形象。藝術的形象的有力無力,並不在採用的情節多寡,而在那些情節是否有典型性,是否能作為觸類旁通的據點,四面伸張,伸入現實生活的最深微的地方。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它就會是言有盡而意無窮了。我們說中國的詩詞運用語言精練,
『捌』 五年級語文 橋 這篇課文為什麼要以橋為題
者:談歌
《橋》是一篇小說,被選入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課文。 因為寫了一位老支書面對狂奔而來的洪水,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以自己的血肉之軀築起了一座不朽的生命橋。贊揚了老漢在為難面前無私無畏,不徇私情,英勇獻身的高尚精神。文章以極短的文字和大量的修辭手法,把洪水之快、猛,以及老支書的無私精神和緊張的場景描寫得淋漓盡致
原文:
(來源於人民教育出版社《語文》五年級下冊課文)
黎明的時候,雨突然大了。像潑。像倒。
山洪咆哮著,像一群受驚的野馬,從山谷里狂奔而來,勢不可當。
村莊驚醒了。人們翻身下床,卻一腳踩進水裡。是誰驚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號人你擁我擠地往南跑。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經在路面上跳舞了。人們又瘋了似的折回來。
東面、西面沒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橋。
死亡在洪水的獰笑聲中逼近。
人們跌跌撞撞地向那座木橋擁去。
木橋前,沒腿深的水裡,站著他們的黨支部書記,那個全村人都擁戴的老漢。
老漢清瘦的臉上淌著雨水。他不說話,盯著亂哄哄的人們。他像一座山。
人們停住腳,望著老漢。
老漢沙啞地喊話:「橋窄!排成一隊,不要擠!黨員排在後邊!」
有人喊了一聲:「黨員也是人。」
老漢冷冷地說:「可以退黨,到我這兒報名。」
竟沒人再喊。一百多號人很快排成一條縱隊,依次從老漢身邊奔上木橋。
水漸漸竄上來,放肆地舔著人們的腰。
老漢突然沖上前,從隊伍里揪出一個小夥子,吼道:你還算是個黨員嗎?排到後面去!老漢凶得像只豹子。
小夥子瞪了老漢一眼,站到了後面。
木橋開始發抖,開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漢的胸膛。最後,只剩下了他和小夥子。
小夥子推了老漢一把,說:「你先走。」
老漢吼到:「少廢話,快走!」他用力把小夥子推上木橋。
突然,那木橋轟地一聲塌了。小夥子被洪水吞沒了。
老漢似乎要喊什麼,猛然間,一個浪頭也吞沒了他。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五天以後,洪水退了。
一個老太太,被人攙扶著,來這里祭奠。
她來祭奠兩個人。
她丈夫和她兒子。
橋,不僅是一條水上的路,它還可以連接人心。
因為課文講述的內容是橋,講述了橋的歷史,從古代中國的趙州橋到現代的新式大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