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如何提高語文的課堂參與度

如何提高語文的課堂參與度

發布時間:2022-08-29 05:52:11

1. 如何提高小學生課堂參與度

實際教學中, 常見老師滔滔不絕時,有學生低頭貪玩;老師苦口婆心時,有學生東張西望;老師聲嘶力竭時,有學生有氣無力。我不禁提出一個問題,怎樣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何況新課程的實施,學生的全面發展,精湛教學藝術的表現等,都離不開學生的參與。於是,我對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這一課題進行了研究。

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包括廣度和深度,廣度指參與的人數和時間的多少,深度指是否涉及深層次的問題,學生是否主動參與。積極的參與是思維的活躍,情感的共鳴,是生師、生生間的有效溝通。怎樣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我從三個方面提出了相應的策略。一、 確保學生主體地位,參與過程

蘇霍姆林斯基說:「人的內心裡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總想感到自己是發現者、研究者、探尋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求特別強烈。」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新課標積極倡導自主的學習方式,其教學目標中增加了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如何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其很好地參與到知識獲取的過程中去呢?老師們可從以下三個方面手:

1、了解學生是前提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了解是教育教學的前提。我們需要了解學生的知識與能力的現狀,還要了解學生生活的積累、情感與愛好、習慣與性格等等。

2、尊重學生是基礎

要在全班樹立「參與無錯」的氛圍。努力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當學生勇敢積極地參與課堂,參與不精彩、回答不到位的時候,有沒有人嘲笑是非常關鍵的,無論問題解決得如何,老師首先肯定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即使不精彩,也應該受到鼓勵。因此應樹立孩子們在課堂中無所顧忌、參與無錯、誰參與誰提高的思想。

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生主要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過度。讓學生很好地參與到知識獲取的過程中去,要解放學生的眼、耳、手、口、心等。據此,教師要努力創設機會,讓學生多看看,多說說,多玩玩,多做做,多演演,多畫畫,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激活學生潛在的學習慾望,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學二年級的寫話《美麗的秋天》,我是這樣做的,先領著學生到田野中去仔細地看一看,再在教室里畫一畫,接著說一說,最後才寫一寫。這樣有梯度的形式多樣的設計,學生樂於參與,有話可寫,而且寫出了生動優美的句子。

3、激勵學生是動力

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激勵又有老師的外部激勵和自我激勵。外部激勵有上課伊始時的提出目標,學生參與學習後及時的表揚與引導,下課時的點評,一天或一周後的評優等。我班每天評選一名上課積極分子(即上課積極參與的),一周共評選五名,並在下周一,這些積極分子的照片貼到表揚欄中。一周結束後,並對全班同學的課堂參與情況予以總結評比,以此來激勵全體學生課堂中的積極參與。二、 突顯語文學科特點,創設情境

情境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並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我們創設了教學情境,學生往往能興高采烈地參與。但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所以創設的情境千萬不要偏離語文學科的「十字真經」——「字詞句段篇作(寫作)聽說讀寫(寫字)」。

1、利用藝術的語言,潛移默化

特級教師斯霞曾說:「教師的語言應該成為學生的楷模,要使學生學會普通話,說話口齒清楚,咬字正確,聲音響亮,語言完整,簡短扼要,用詞確切,那麼教師首先要做到這些。」特級教師於琦說:「語文教師帶領學生學習規范的書面語言,如果自己的口頭語言生動、活潑、優美,就能給學生以熏陶,大大提高學習效果。」事實上,受語言水平高的教師長期熏陶的學生,其語言能力顯然要強於一般學生。因為「學生生活在這樣的環境里,正如逢生麻中,不扶自直。」教師的語言做到准確流暢、簡潔清晰、生動形象,就能使學生愛聽、樂聽,高效省力地接受教育。請看著名特級教師霍懋征給低年級學生講「聰明」一詞的教學片斷:

她問學生:「你們願意做個聰明的孩子嗎?」學生說:「願意」「那為什麼有的人聰明,有的人不聰明呢?」有的孩子說:「有人生來就聰明。」她說:「不對,一個人除非生理上有毛病,不然都可以變成很聰明的。關鍵是會不會用四件寶。你們想知道是哪四件寶嗎?」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她接著說:「第一件寶:上邊毛,下邊毛,中間一顆黑葡萄。」學生們立刻說:「眼睛」「第二件寶:東一片,西一片,隔座山頭不見面。」「耳朵」「第三件寶:紅門樓,白門檻,裡面有個紅孩兒。」「嘴巴」「第四件寶:白娃娃,住高樓,

2. 如何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一、教師應改變觀念,把課堂還給學生,多給學生主動參與的機會
1、徹底改變我們的教學模式,把課堂還給學生。觀念決定著我們的行動。教師要徹底擺脫傳統的教師一言堂的"填鴨式"教學模式,為學生創設學習情境,提供信息,引導學生積極思維,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讓學生真正地參加到教學中,成為學習的主體。此外,就學生的參與度來說,我們既要關注到主動參與課堂教學學生的人數,又要關注學生參與課堂的程度。既要讓班裡盡可能多的學生參與到教學的全過程中,而不只是表演式的、形式上的參與,而實實在在的參與。
2、多給學生主動參與的機會。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把注意力放在教學的結論上,還應當重視對獲取知識思維過程的學習,多把注意力放在學生提供主動參與的動態學習過程上,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經過他們自己的主動思考,解決問題,獲取知識。
首先,要多給學生動手的機會。在教學中,教師應放手大膽去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探索新知。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獲得了最基本的知識,同時思維也得到了有效發展。其次,多給學生動腦的機會。教學中,操作是外表,思維是內在。引導學生發現問題總結規律。思維使學生的認識由操作時的感性上升到理性,因此引導學生人人動腦,開展積極地思維活動是教學的重要目的。此外,多給學生動口的機會。如我們英語科教學。作為一門語言學科,我們更應創設情境,讓學生多開口,多說。在這樣的語言訓練中,學生才能建立起語言的認知體系,在說中掌握語言的使用能力。最後,我們還應多鼓勵學生做有挑戰性的事情,比如參加學科競賽、向報刊雜志投稿、做課外研究等,並在其努力的過程中給予幫助。使其在一次次的成功中堅定信心,渴望繼續參與。
二、創設寬松、和諧、民主的課堂氣氛,培養學生敢於發言,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的習慣
首先,以寬松、和諧、民主的課堂氣氛來吸引學生的參與熱情。
和諧向上的課堂氛圍,會引發學生以積極的心態和愉悅的情感去發現、質疑、探究新知,主動參與學習的過程,進而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因此,正如新課標所指出的: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教師要同學生一起參與學習的全過程。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始終用商量的口氣與學生進行交談。如:誰想說說你的想法?哪個小組願意來匯報?我真高興,我和××同學的意見相同。你的看法很有見解。……

這樣擺脫權威,放下架子,從高高的講台走下來,深入學生中間,傾聽孩子的發言,把自己擺在和學生平等的位置,說話親切、自然,以飽滿的熱情,良好的情緒和真誠的微笑面對每一位學生,讓學生體驗到教師的平易近人、和藹可親,真正拉近了師生心靈上的距離,從而使學生在民主、平等、愉悅的課堂氛圍中體驗學習,敢想、敢問、敢說,敢於大膽的交流。
其次,敢於承認自己的不足,友善而誠懇地解決學生的問題和質疑。
當學生質疑我們的觀點或提出不同的見解時,應心平氣和地與學生討論。遇到我們不能解答的問題時,要敢於承認知識的復雜性和我們的知識有限,應謙虛地和學生一起去查閱資料、尋找答案。這可以激發學生的探究精神,也可以為學生樹立誠實的榜樣。以後當學生遇到不懂的問題時,他便能夠大膽地舉手提問,而不會因害怕老師、同學的嘲笑而掩飾自己的無知。
此外,善於抓住機會對積極參與的同學給予及時的肯定和表揚。
任務完成得好要及時表揚,但即使失敗了,也要肯定學生為此付出的智力和努力,並鼓勵其再做嘗試。對於答錯問題的學生,可以鼓勵他「再想一想」,並給他再次回答的機會。這等於是對學生說:「我相信你可以學會!」這對於平時理解較慢的學生尤其重要。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解題或看問題。讓每個學生都有在課堂上表現或回答問題的機會。
三、精心設計導學案,促使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
「預習、上課、復習」可謂是學習的「三步曲」。如何讓學生完成好這一「三步曲」?使用導學案是一個很好的辦法。好的導學案是培養學提高生學習能力的一種重要的手段。但我們要對課堂練習進行精心設計,做到目的性強,層次分明,突出重點,形式新穎,有利於不同的學生真正在學習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此外,在練習中,我們應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探索解決問題途徑,從而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學生在學案的引導之下,通過課前自學、課堂提高、課後鏈接等環節的調控,讓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反饋,等學習活動,使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進而學會學習。
四、長期的、任務導向的學習目標是學生持續參與學習的動力源泉
目標是我們行動的趨動力。我們應當幫助我們的學生制定本學科的每周學習目標,每月、每學期甚至更長時間的學習目標。目標最好表述為「每天背5個單詞」、「每星期寫一篇周記」、「每學期讀幾本書」、

「能運用杠桿原理完成一個小製作」等學習任務導向的目標。而不要表述為「取得年級前10名」「獲得一等獎」等表現導向的目標。因為學習任務導向目標更具體,可實施性強,便於檢查。並且,落實了任務導向目標後,自然能完成表現導向目標。但目標應因人而異。學生將會在落實一個個目標中奮力前行。

3. 如何提高學生課堂參與率

教學過程是一個教與學的雙向過程。要提高我們的課堂教學效率,我們既要關注教師教的過程,更要重視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主動參與學習的過程。因為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教學的中心。換句話說,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直接影響到一堂課的教學效率。如何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教師應改變觀念,把課堂還給學生,多給學生主動參與的機會

1、徹底改變我們的教學模式,把課堂還給學生。觀念決定著我們的行動。教師要徹底擺脫傳統的教師一言堂的"填鴨式"教學模式,為學生創設學習情境,提供信息,引導學生積極思維,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讓學生真正地參加到教學中,成為學習的主體。此外,就學生的參與度來說,我們既要關注到主動參與課堂教學學生的人數,又要關注學生參與課堂的程度。既要讓班裡盡可能多的學生參與到教學的全過程中,而不只是表演式的、形式上的參與,而實實在在的參與。

2、多給學生主動參與的機會。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把注意力放在教學的結論上,還應當重視對獲取知識思維過程的學習,多把注意力放在學生提供主動參與的動態學習過程上,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經過他們自己的主動思考,解決問題,獲取知識。

首先,要多給學生動手的機會。在教學中,教師應放手大膽去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探索新知。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獲得了最基本的知識,同時思維也得到了有效發展。其次,多給學生動腦的機會。教學中,操作是外表,思維是內在。引導學生發現問題總結規律。思維使學生的認識由操作時的感性上升到理性,因此引導學生人人動腦,開展積極地思維活動是教學的重要目的。此外,多給學生動口的機會。如我們英語科教學。作為一門語言學科,我們更應創設情境,讓學生多開口,多說。在這樣的語言訓練中,學生才能建立起語言的認知體系,在說中掌握語言的使用能力。最後,我們還應多鼓勵學生做有挑戰性的事情,比如參加學科競賽、向報刊雜志投稿、做課外研究等,並在其努力的過程中給予幫助。使其在一次次的成功中堅定信心,渴望繼續參與。

4. 課堂上如何提高學生的參與度與積極性

課堂是學生在學校最主要的學習場地。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效率對於學生的知識掌握有巨大的作用。接下來,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我對於學生課堂效率提升的想法和實際操作。

一、多討論,告訴你的同桌怎麼做

單一的一問一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縮短課堂上教師教授的時間,但對學生的學習有著巨大的弊端——教師不了解整體學習情況,並且不能及時教授清楚該知識點。

課堂上的內容有簡單,也有難度較大的。在教學難點中,可以通過同桌討論的方式,讓知識更加容易吸收和理解。同桌討論,一方面讓學生了解其他學生是如何思考的,之後判斷自己的所思所想是否正確;另一方面,在互相講解的過程中也是一種語言的表達訓練和說服的過程,在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表達能力。在討論這一環節中,不追求一定要正確,而是在追求一種思想的表達、思維的對撞。討論是一種思想的風暴,可以拓寬學生的思維。很多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都會出現錯著錯著就會了,這就是一種接觸多元思想的結果。討論的力量是需要被重視的。

課堂上常常會出現,教師拋出一個問題,只有少部分人能夠回答,這個時候讓知道的人做做小老師幫助自己的同桌。這是一種討論的一種分支。這種方式提升了學生的榮譽感,也提高了學生對於知識的吸收率。

二、從錯題中辨析錯誤點

在班級中,不少學生都存在自以為自己明白了、會做了,之後就開始開小差。這些學生在實際解題的過程中就會出現不少錯誤。這個時候利用多媒體技術把課堂上學生生成的資源展現在白板上,讓學生進行辨析和修改。由於是及時的反饋問題,在後續做相關知識點的練習中,相類似的錯誤就有所減少。課堂上生成的資源是寶貴的,及時的使用可以有效的提高學生對於知識的理解和處理。

三、獎與懲
學生都喜歡獎勵,都希望自己能夠被誇獎。在課堂上,採用了回答問題獎勵一個印章條,集齊10個印章條就可以免做1次1號本的作業或者換1枚代幣。這個措施的使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課堂回答的人數。對於上課開小差不認真聽講的進行了小白條的懲戒——5題計算。這其中的獎與懲都是圍繞著數學計算。在實際操作中,有不少小朋友主動想做小白條,對此增加了完成一張小白條可以獲得一個印章條。數學的計算能力是一個非常重要基礎能力,因此所有的規則都是圍繞著數學計算展開。與此同時讓學生感受到計算很簡單,計算的作用也很大。計算不過關,就難以建立起數學的萬丈高樓。

現在趁著一些基礎獎勵能夠高效激勵學生的時候,盡情的使用,從而增加課堂上愛表達的學生人數,形成愛表達的班風。群體對於個人的影響是巨大的,所以班風的建立也及其重要。在操作的過程中,課堂上表達的人數有所增加,在表達的過程中,也發現了學生更多的閃光點。當一個人默默不表達的時候,很難發現其閃光點。當越來越多的學生嘗試去表達的時候,就越容易發現他們的閃光之處。找到每一個獨立的個體的魅力,激發學習的興趣。

教學是一門藝術,越深入越能感受到它的魅力!作為一名教師,需要不斷地學習和具體操作,讓學生更愛數學,學會數學!

5. 如何讓學生有效參與到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中

您好!對於您上述的問題給您以下幾點建議:
1.激發興趣,調動參與熱情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孔子也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上好一節課的開始應該是課堂開始就能喚起學生去學習和感知的慾望,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
2.多互動,尊重孩子的想法
在課堂上,多與孩子們互動,可以適當的提出一些有爭議性的問題,讓孩子討論,不要一堂課下來都只是老師在講學生在聽,調動學生的思考,尊重學生的言論與意見的發表,即使學生的觀點是錯的,老師要在學生表達完後再以正確的方式糾正。
3.創設情境,促使學生參與。
(1)、創設問題情境,引發表達的慾望
創設教學情境的方法很多,而創設問題情境對培養學生的應用、審美、探究能力,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表達能力、想像能力,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巧設問題情境能夠大大增強學生的閱讀興趣,調動起他們的積極活躍的思維,引發他們的表達慾望,真正地發揮出學習主體的作用。
( )2、創設表演情境,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優秀的文學作品,描繪了豐富多彩的人生,拔動了無數人的心弦,如果我們能把自己置身於文學作品中去,親自體味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那麼,我們對文學的魅力會有更深刻的感悟。給學生自己活動的舞台,讓他們自己編演劇本,使他們積極地進入角色,可以極大地調動了他們的語文實踐的興趣。他們在編演劇本時,既要記住台詞,又要輔之以豐富的動作,表情神態,使他們所扮演的角色能更符合劇中人物形象,這就需要他們真正了解自己所扮演的人物形象,要做到這點,如果不深研課文,而是浮於表面形式化的人物概念時,那麼扮演的形象是無血肉的。表演者通過表演,既加深了自己對人物形象的理解,還為整個課堂營造了一種輕松和諧的氛圍,使其他學生都能融入到故事情節中去,也能夠加深他們對課文的理解。
4.充分開展合作
合作學習指的是以小組、學習自由組等形式出現的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合作學習能開啟學生的新思路,能改變學生學習方式過於單調的局面。在合作學習中,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參與者的角色。新課程強調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也就是要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語文教學中來。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就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合作、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使學習成為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化的過程。
希望以上答案能夠對您有所幫助。O(∩_∩)O~

6. 淺談如何提高課堂學生參與度

實際教學中, 常見老師滔滔不絕時,有學生低頭貪玩;老師苦口婆心時,有學生東張西望;老師聲嘶力竭時,有學生有氣無力。我不禁提出一個問題,怎樣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何況新課程的實施,學生的全面發展,精湛教學藝術的表現等,都離不開學生的參與。於是,我對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這一課題進行了研究。

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包括廣度和深度,廣度指參與的人數和時間的多少,深度指是否涉及深層次的問題,學生是否主動參與。積極的參與是思維的活躍,情感的共鳴,是生師、生生間的有效溝通。怎樣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我從三個方面提出了相應的策略。一、 確保學生主體地位,參與過程

蘇霍姆林斯基說:「人的內心裡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總想感到自己是發現者、研究者、探尋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求特別強烈。」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新課標積極倡導自主的學習方式,其教學目標中增加了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如何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其很好地參與到知識獲取的過程中去呢?老師們可從以下三個方面手:

1、了解學生是前提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了解是教育教學的前提。我們需要了解學生的知識與能力的現狀,還要了解學生生活的積累、情感與愛好、習慣與性格等等。

2、尊重學生是基礎

要在全班樹立「參與無錯」的氛圍。努力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當學生勇敢積極地參與課堂,參與不精彩、回答不到位的時候,有沒有人嘲笑是非常關鍵的,無論問題解決得如何,老師首先肯定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即使不精彩,也應該受到鼓勵。因此應樹立孩子們在課堂中無所顧忌、參與無錯、誰參與誰提高的思想。

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生主要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過度。讓學生很好地參與到知識獲取的過程中去,要解放學生的眼、耳、手、口、心等。據此,教師要努力創設機會,讓學生多看看,多說說,多玩玩,多做做,多演演,多畫畫,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激活學生潛在的學習慾望,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學二年級的寫話《美麗的秋天》,我是這樣做的,先領著學生到田野中去仔細地看一看,再在教室里畫一畫,接著說一說,最後才寫一寫。這樣有梯度的形式多樣的設計,學生樂於參與,有話可寫,而且寫出了生動優美的句子。

3、激勵學生是動力

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激勵又有老師的外部激勵和自我激勵。外部激勵有上課伊始時的提出目標,學生參與學習後及時的表揚與引導,下課時的點評,一天或一周後的評優等。我班每天評選一名上課積極分子(即上課積極參與的),一周共評選五名,並在下周一,這些積極分子的照片貼到表揚欄中。一周結束後,並對全班同學的課堂參與情況予以總結評比,以此來激勵全體學生課堂中的積極參與。二、 突顯語文學科特點,創設情境

情境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並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我們創設了教學情境,學生往往能興高采烈地參與。但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所以創設的情境千萬不要偏離語文學科的「十字真經」——「字詞句段篇作(寫作)聽說讀寫(寫字)」。

1、利用藝術的語言,潛移默化

特級教師斯霞曾說:「教師的語言應該成為學生的楷模,要使學生學會普通話,說話口齒清楚,咬字正確,聲音響亮,語言完整,簡短扼要,用詞確切,那麼教師首先要做到這些。」特級教師於琦說:「語文教師帶領學生學習規范的書面語言,如果自己的口頭語言生動、活潑、優美,就能給學生以熏陶,大大提高學習效果。」事實上,受語言水平高的教師長期熏陶的學生,其語言能力顯然要強於一般學生。因為「學生生活在這樣的環境里,正如逢生麻中,不扶自直。」教師的語言做到准確流暢、簡潔清晰、生動形象,就能使學生愛聽、樂聽,高效省力地接受教育。請看著名特級教師霍懋征給低年級學生講「聰明」一詞的教學片斷:

她問學生:「你們願意做個聰明的孩子嗎?」學生說:「願意」「那為什麼有的人聰明,有的人不聰明呢?」有的孩子說:「有人生來就聰明。」她說:「不對,一個人除非生理上有毛病,不然都可以變成很聰明的。關鍵是會不會用四件寶。你們想知道是哪四件寶嗎?」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她接著說:「第一件寶:上邊毛,下邊毛,中間一顆黑葡萄。」學生們立刻說:「眼睛」「第二件寶:東一片,西一片,隔座山頭不見面。」「耳朵」「第三件寶:紅門樓,白門檻,裡面有個紅孩兒。」「嘴巴」「第四件寶:白娃娃,住高樓,看不見,摸不著………」沒等老師說完,學生搶著回答:「腦子」「這四件寶怎麼用呢?」她在黑板上先寫出「耳」字,然後在「耳」字右邊從上到下寫出兩點「口」「心」(用心就是用腦),耳、眼、口、心,合成一個聰字,他又在黑板上寫了一個「明」字,然後說:「這四件寶不能只用一次,要「日日」用,「月月」用,天長日久就聰明了。」

2、藉助形象的媒體,激發參與

我們可藉助圖畫、音樂、多媒體動畫等創設生動的情境,幫助學生全身心地參與到教學中來,使學生的情感和思維都得到發展。六十周年國慶前夕,我教學了《天安門》一課,在學生讀正確讀流利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觀看了我自製的課件:美麗的天安門,高大的圓柱,紅紅的宮燈,傾聽了優美而歡快的《我愛北京天安門》歌曲,再引導學生說說自己的感受,最後讓孩子們讀出自己的感受。孩子們的心早已飛到了天安門城樓上。藉助形象的媒體,這節課很好地體現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3、開展有趣的活動,落實訓練

孩子們天生愛活動,我們在教學中可設計競賽、表演、角色轉換、模擬生活、設置問題情境等等,在這些活動中,踏踏實實地進行語言訓練。在教學《金色的秋天》時,我說「孩子們,我就是樹媽媽,你們是一片片樹葉,你們飛呀,飄哇,紛紛向我告別。孩子們,再見啊,多保重!你們想說什麼?」孩子很喜歡美麗的樹葉這一角色,紛紛說:「樹媽媽,再見!」「樹媽媽,我們會想您的!」「樹媽媽,冬天裡,你要堅強點。」再回過頭來讀書上的句子,一年級的孩子竟也讀出了幾分依依不捨。

總之,在突顯了語文學科特點、遵循了語文教學規律的基礎上,恰當運用藝術的語言、形象的媒體、有趣的活動,會讓我們的教學既有定力,又有活力,會讓學生樂於參與,樂於學習,並學有所得。三、 運用課堂教學策略,組織教學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參與,組織教學方法很多,我主要從因材施教,教學節奏,教學結構等幾個方面進行闡明。

1、體現因材施教,尊重學生

在教學中體現因材施教,一是要尊重每個孩子的獨特個性。新課標提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二是可以進行分層教學。根據成績將全班學生相對分為優、中、差三個層次,既A、B、C三個組。在課堂教學中,對優生以「放」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導學生自學;對中等生和後進生以「扶」為主,「扶」中有「放」,重在帶領學生學習。練習內容也要注意分層,同時對後進生做到優先:優先輔導、優先批改。這樣引導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各不相同的「最近發展區」前進,後進生必須基本上達到課標的要求,優生盡其所能拔尖提高。盡量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要,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調動全體學生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積極作用。正如陶行知所說,像樹木一樣,要使他們盡量長上去,不能勉強都長得一樣高,應當是:立腳點上求平等,於出頭處謀自由。

2、理清教學結構,適應學生

就一般意義上講,有這樣的一種模式;開課稍快:精彩、少套話、廢話;切入正題:放慢但語調可高昂些;展開講解:要快,形成「小高潮」,烘托起愉悅的氣氛,轉入下一個問題:稍慢;結束:稍快,乾脆利落,嘎然而止,或為下一節課鋪墊,或練習,做作業。必須處理好導入、展開、高潮、結尾四環節,注意首尾照應自然,高潮設置及時,過渡銜接得當,以體現教學節奏的和諧美,曲線美和整體美。這種課堂宏觀節奏,同學們的心理和生理運動曲線恰好成反向趨勢,能解決學生的「疲勞區」的問題。

3、把握教學節奏,吸引學生

美國「啟發策略研究所」的研究表明:當老師在整堂課里快節奏地講解授課知識時,學生通常更能全身心地投入。一半學生明白、完成就盡快變化,反應遲緩的學生,我們不能減慢速度來適應他們,而是用希望的力量和同伴高漲的學習積極性激勵他們趕上教學的節奏。

7. 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策略與方法

小學語文是小學生涯中的一門主要科目,對於不少的老師來說都比較困難,如何快速有效的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呢?要正確的方法與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相結合。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一些小學語文常見的教學方法,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幫助。

一、課前做好教學准備

教師在進行課前准備的時候,應該做到合理搭配、統籌兼顧,既要保證在有限的課堂時間中能夠盡量多的教授知識,也要保證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悟。另外,老師要最大程度的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不能局限在課本,要多教一些課外的知識,比如:通過互聯網、校圖書館等途徑獲取豐富的教學資源,經過整理然後在課堂上進行教學。教師通過在課前進行充分的教學准備,使課堂教學更加具有計劃性,能夠有條理的進行教學,避免了教學的盲目性和隨意性,有利於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促進學生學習水平的提高。

二、要求學生進行課前預習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進行課前的預習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教師應該做好學生課前預習的工作。教師可以在每堂課結束之後,為學生布置預習的任務,也可以組織學生組成合作小組,進行小組課前預習。課前預習的好處在於,學生通過課前預習對於將要學習的知識已經有了一個系統的了解,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掌握知識會比較輕松,並且能夠和教師進行緊密的配合,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和學習的效率,更有效的掌握老師所講述的教學知識。

三、不斷增設課外教學內容

教師還應該不斷增設課外教學內容,不斷的促進小學語文教學的順利進行。教師的教學內容不應該局限於課本上的內容,應該將教學內容進行不斷的拓展,讓學生不僅能夠全面的學習到課本上的知識,還能夠最大程度的學習到課外的知識。例如:在學習有關於李白的詩歌的時候,教師可以找一下有關於李白的比較著名的詩歌,在課堂上與學生一起進行欣賞,進而使學生對於詩仙李白的詩歌有一個系統的了解。因此,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增大課外教學內容的比例,讓學生在課堂中最大程度的學習語文知識,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使學生的語文知識能夠更加的豐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四、創設有趣的課堂教學情境

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充分的考慮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的問題。首先,教師應努力提高學生上課的積極性,在小學語文教學課堂中積極的開展一些語文比賽或者語文游戲的環節,由於小學生正處於好動活潑、好奇心強的階段,對游戲有著由衷的熱愛,因此,教師可以創設游戲的情境,讓學生在游戲中進行教學知識的學習。

例如:在學習《伊索寓言》的時候,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根據語言故事分成小組進行表演。其次,教師應根據小學生的特點以及接受能力,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創設生活化的情境,創設的情境應該具有創新性、啟發性、目的性,不能創設一個學生不清楚、不認識、抽象的情境,這樣不僅起不到優化教學的目的,反而讓小學生對語文的學習有一種枯燥乏味的感覺,會嚴重的打擊小學生對小學語文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教師創設的課堂情境應該根據學科特點以及學生的特點創設科學化的情境,不斷的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進行優化,促進學生的發展。

五、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還應該創新教學輔助工具,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教師的教學輔助工具就是黑板和粉筆,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教學的輔助工具也在不斷的更新中,因此教師應該把先進的輔助工具帶到小學語文課堂中來。一些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充分的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進而很大的程度上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因此,我們應該高度的提倡諸如多媒體等現代化的教學工具在小學語文課堂上使用。使用多媒體工具的優勢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小學生對於一些圖文並茂的東西非常的感興趣,教師將一些與課堂教學有關的動畫以及圖片等通過多媒體進行播放,能夠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二是,能夠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教師將教學資料利用多媒體呈現,進而減少了在黑板上書寫的時間,能夠節省很多的課堂時間,有利於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例如:在進行《秦兵馬俑》教學的時候,教師的可以將兵馬俑的圖片通過多媒體呈現出來,能夠不斷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語文常用教學方法有哪些一

1、教學目標要明確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以生為本,根據學生的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理解能力等制定科學、系統、全面的教學目標,合理分配課堂的教學時間,准確把握課堂節奏,創設課堂教學情境,講解精要的課堂內容,根據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其制定學習目標。教師與學生之間首先要建立和諧、融洽的關系,教師要做到一視同仁,公平地對待每一位學生,不以成績的好壞劃分學生等級,使學生保持健康的學習心態。

針對某一個知識點,教師也要盡可能多地列舉例子,補充其他相關的知識,讓學生既學會舉一反三的學習方法,也學會用類比的方法解決問題。教師還要注重學生綜合學習能力的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對學生有著終生的意義,他們的思考能力、表達能力、總結能力等對他們以後的學習和工作都相當重要。所以,教師要不斷激發學生的潛力,提高課堂效率。

2、渲染課堂氣氛的方法

2.1以學生為主體,給學生一個自由學習的機會。語文課最怕的就是教師一個人把課堂時間全部佔用,而學生只能認真聽講。長期這樣下去,學生的學習效率將會越來越低。所以,教師應該讓學生在課堂上成為主體。對小學中高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更需要自由學習的時間。以課文《飛向月球》為例,在進行本課的教學時,老師應該留更多的時間給學生。

月球上有太多神秘的東西,小學生對月球也充滿了好奇,教師就可以利用這一點給學生一個自由想像的機會,讓學生在課堂上暢所欲言。在發言過程中,教師可以起帶頭作用,然後再讓全班學生都參與進來。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大膽地對月球上的事物進行猜測、想像,讓學生在課堂上大聲講出自己的想像。用這樣的方法,可以讓整個課堂顯得自由活潑,而且也可以培養學生的想像力和表達能力。

2.2角色體驗,點燃學生的激情。角色表演對小學中高年級的學生來說是很有吸引力的。小學生的表演慾望比較強,而且通過角色表演可以培養學生對課文的情感,可以讓學生在表演中把握住語言的節奏,使學生在表演中逐漸對課文產生感情。《牛郎織女》是一個千古傳唱的神話愛情故事,像這樣的故事光靠教師的講解是很難讓學生感受到它的美的。所以,教師完全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表演牛郎織女的故事,當然,學生也可以發揮想像,豐富故事內容。比如,當牛郎織女分別多年後,在鵲橋上相見後會說些什麼,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根據情境模擬相關的對話。筆者相信用這樣的方法,肯定能讓學生感受到語文課的樂趣,使他們在以後的語文課上更有激情。

3、巧妙設計疑問,激發學生好奇

心理學認為,只有學生感興趣的東西才會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入門的向導。"語文老師在課堂上所提的問題的好壞直接影響學生學的效果。因此,老師所提的問題要與學生的興趣緊密相連,投其所好,巧妙設計疑問,讓他們的好奇心成為語文課堂上事倍功半的催化劑。我在教學《"兩彈元勛"鄧稼先》時,以"我的偶像"引入,接著把鄧稼先的圖像掛出來,讓學生們猜猜他是誰,講述一下他的故事,學生情緒高漲,在好奇心的驅使下紛紛在書上找答案,較短時間里找到文章中心句,了解鄧稼先是我國傑出的愛國的科學家,順理成章地為老師進行下一環節的教學做好鋪墊。

在教學《人類的朋友》時,老師運用多媒體在屏幕上出現茂盛的大樹、碧綠的草地、清澈的山水、活潑可愛的小動物生動的畫面配上輕松悅耳的音樂,為學生營造出和諧歡快的學習氛圍,接著教師問學生:"你們想去這個美麗的樹林嗎?願意成為小動物們的朋友嗎?"以此激起學生的好奇心指導學生對課文有一個整體了解,進而啟發:"這節課我們要開動腦筋,怎樣使大自然更美麗?比一比,看誰的辦法多,誰的辦法好?"學生們在情景的創設下饒有興趣地展開豐富想像,想出了很多好辦法,促使了學生思維活動的開展,有效培養學生的好奇心。

4、鼓勵質疑

學貴有疑。"學起於思,思源於疑。"學生閱讀產生疑問時,正是他們積極參與學習,認真思考,主動探究,使思維向深入發展之際。因此,訓練學生生疑、質疑、釋疑,是語文教學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自學能力以及自主意識的重要手段。平時,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從課題發問;從課文內容發問;從某些看似矛盾、但又合情合理的地方發問;在教學結束前留出適當時間讓學生發問;從標點符號的運用發問;從課文的中心發問;從某些修飾詞語發問,訓練學生從敢問到善問的能力。

如學習《靜夜思》這篇古詩,教師在引導學生理解了第一句話後,帶領學生歸納學習方法:①讀詩句;②講字義;③連成句。然後讓學生運用學法自學第二句,有不懂的地方提出來。學生自學後提出:不懂"疑"和"霜"是什麼意思。老師便針對學生問題,結合生活實際,引導學生解疑,這樣,教師的思維活動與學生思維活動協調一致,使教師思維暴露在學生思維最恰當的地方,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誘發了學習動力,而學習第三、四句時,老師則採用夥伴合作學習的教學形式,四人一組,運用學法自學,互相質疑、解疑,然後向全班匯報學習過程。這樣學習,用時少,負擔輕,效益高,學生獲得了知識與能力,取得了最優化的學習效果。

閱讀全文

與如何提高語文的課堂參與度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97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653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594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307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1135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662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554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917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661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30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28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745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96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945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46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602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93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68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730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