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如何培養孩子語文的語感

如何培養孩子語文的語感

發布時間:2022-08-28 19:49:03

㈠ 怎樣培養語文的語感能力

一、朗讀訓練培養語感
在現代語文教學中,朗讀不但在聽、說、讀、寫等言語活動中起關鍵作用,而且是語感最初形成的基本手段。
1.質疑理解,讓學生想讀。一般課堂閱讀教學結構中包括初讀、研讀、品讀、創讀四個環節,各節讀的功能主要體現在整體感知,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和把握文章給你的最初的感覺,並且讀通讀順,保證讀的時間,真正做到讓每一個學生「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研讀環節主要是探究、思考、理解,養成深入閱讀的能力。創讀環節,指學生在有了對課文獨有的理解後,能通過自己的讀把自己理解、體會表達出來,這是培養語感和展示語感的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同時鼓勵學生在讀中能發表自己的獨立見解,展示自己創造性學習活動的成果。
2.傳授方法,教學生會讀。
(1)問題法。(2)勾畫、摘錄法。(3)「眼看心到」的默讀法。(4)筆記法。
總之,閱讀教學中朗讀的形式很多,有齊讀、輪流讀、指名讀、分角色讀、引讀等等。無論哪種朗讀都不僅是閱讀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更是幫助學生培養語感、理解課文內涵、從而達到教學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而有效的讀的訓練,必須同思維活動緊密地結合起來,特別是同想像緊密地結合起來,才能誘發學生的語感。
3.恰當評價,促學生多讀。課堂上經常聽到學生在評價他人朗讀時總是非常機械單調的幾句:「有感情」、「讀出重音」等等,缺乏的是在聆聽他人朗讀後自我內心真實感受的正確抒發,或是在聽的過程中加深了對文章理解後的深一層次的表達,所以課堂朗讀導向意識非常重要。朗讀評價形式有師評、生評、師生互評、生生互評等,主要導向通過讀對課文內容的感知、理解、感悟、體會,導向個人頭腦中的「放電影」,即談談自己的眼前浮現了什麼。
總之,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要想體現學生自主的精神,要想讓學生最大限度地獲得知識,提高學生的能力,就必須強化朗讀訓練,把主動權交給學生。
二、說話訓練培養語感
1.營造良好氛圍,消除膽怯心理。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是學生的積極主動性發揮的前提。當學生處於一種寬松的環境中,心情愉快,就能進入學習的最佳狀態,樂於思維,敢於表達。低年級學生多數膽子小,聲音輕,怕說錯話,怕老師批評,怕別人笑話,少數人雖能積極舉手,想說但又說不清。營造一個寬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尤為重要。因此,教師首先必須消除兒童的膽怯心理,鼓勵其大膽說話,要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態度和藹可親,說話熱情而富有童趣。
2.創設多種情境,激發說話興趣。興趣是主動學習的最好老師。根據低年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易受情感因素影響的特點,教師要巧妙地創設各種情境,以調動學生學習知識的良好動機,藉助興趣的動力,促使學生積極參與,樂於參與。在教學工作中,我採取以下方式,這樣不僅鍛煉了口語能力,而且增強了奮發向上的競爭意識。
(1)表演引趣。
(2)比賽激趣。
3.多種形式結合,教給說話方法。
(1)看說結合。
(2)聽說結合。
(3)讀說結合。
(4)演說結合。
現行教材中的每一篇文學作品都是經過精心挑選和編排的,注意到知識的系統性和科學性,有著生動活潑的語氣、節奏、句式、格調,蘊含著作者的情感意旨。並還有許多聲像教材是由有經驗的人朗讀、播講,語音標准,語言規范,為學生提供了最優良、最規范的學習樣板,使學生能寓緊張的學習於輕松愉悅的氣氛之中,其效果不是傳統的教學手段可以比擬的。
總之,語感就是對滲透著思想內容的語言有一種靈敏而准確的感悟。我們學習語文,首先接觸的是課文的語言,於是我們便要研究:這樣的語言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接著,我們更要研究:這樣的思想為什麼要用這樣的語言、而不用那樣的語言來表達。顯然,這樣一個「語言——思想——語言」的學習過程,將使我們最終習得課文作者的最有個性化的、表層質朴而深層含蓄的句子,即對內界定了詞語的意義、對外溝通了其他句意進而構建了文章脈絡,既相對獨立又相對完整的句子,將使我們既從中汲取思想營養,又用來模仿文字表達。對此我們是不能不多加思考、多加汲取,以豐富我們自己的語言積累以備不時之需的。

㈡ 培養孩子的語感韻律和節奏,該怎麼做

㈢ 小學語文如何培養語感

如何讓,小學生,培養語感,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訓練,首先要,熏陶語感,創設情境,模仿是小孩子的天性,課堂上精彩的,販毒,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學習語文的積極性,第二,要,豐富,魚桿,拓展思維,培養學生的語感,必須把,朗讀和想像,結合起來,要訓練學生,運用想像思維的方法進行朗讀,其三。我們要做到。注重朗讀領悟語感學生的語感不是天生都有的,他是外部語言刺激和內在知識互相交融的產物是建立在語言。現象條件反射的基礎上的。再有就是。敏銳的語感還要注意平時的積累材料敏銳的語感還要靠學生的平時的積累來獲得這就是我的意見。

㈣ 什麼是「語感」語感怎麼培養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它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在關於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標准》這樣指出:「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從此處可以知道:培養學生的語感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什麼是語感呢?語感是讀者對語言文字的敏銳感受,就是在感知語言材料時直接產生的一種對語言文字含義、情味和理趣的理解力。語感的主要特徵是直覺性何自動化。
怎樣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強化學生的語感訓練和積累呢?
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生活中的積累,是積累語感的基礎
葉聖陶先生說:「要求語感的敏銳,不能單從語言文字上去揣摩,應當把生活經驗聯繫到語言文字上去。」「單靠翻字典,就得不到什麼深切的語感。惟有從生活方面去體驗,把生活所得的一點一滴積聚起來,積聚得越多,了解越見深切。」從葉老的這段話中,我們也感知到:生活經驗與語感積累的關系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我們喚起學生對生活的熱愛,讓他們為每一天的生活都會留下美好、愉快的回憶。熱愛生活,才會追求美好的生活。在小學生的眼中,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是他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意識、有目的地組織的各種活動,更能積累語感。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組織不同層次的實踐活動。低段重在詞語的積累,簡單內容的事件的描述。中段重在對事件過程的描述,且能抓住要點。在大量的活動中,建立詞語與生活的聯系。如:只要說到公雞,學生會說出不同顏色、不同形狀的公雞的特點,好鬥的雞、生活中的帶著一群母雞的公雞,其特點各不相同。春天裡欣賞的美麗景色,應該是那樣的美麗;夏天裡看到的是那樣的充滿無限的生機;秋天裡感受到的是一片成熟的金色;冬天裡出現的更能激發學生不同的遐想。這些生活的經驗從哪裡來呢?只有從生活中來到學生的美好的記憶。
二、閱讀中對美的欣賞,也能加深對語感的培養
《語文課程標准》強調:「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
現代教學觀認為:教材不是學習的唯一憑借,應該利用教材,挖掘教材,超越教材。同時,學生對教材的感悟不是老師能夠講出來的,而是在語文閱讀的實踐中積累感悟的。
葉老提出:「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就是強調抓住詞語的理解和感悟。語文是以字詞為載體,讓學生在語言藝術的寶庫中尋幽探勝,含英咀華,通過積極的智力活動,通過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去體會語言高手們怎樣做到「意能稱物,詞能逮意」,領悟語言的神韻和妙境,養成對語言的強烈興趣,磨礪敏銳的語感。
我們在學習《飛奪瀘定橋》一課時,從課文的題目著手:讓同學們猜一猜,你從題目中知道了什麼?你還想知道什麼?課文可能寫了什麼?以此激發學生的興趣。為什麼用「飛奪」,而不用「走過、越過」?從學生的學習中,逐步知道,這「飛奪」突出了紅軍的急速、神奇和通過這座橋的難度。
每個學生的良好語感不是在一朝一夕就形成的,而是通過每一次的積累,達到良好的語感狀態。著名的特級教師賈志敏老師就是這個方面的榜樣。從學生的每一句話中,幫助他們實現良好的語感積累的過程。
於永正老師說:「文如看山不喜平。」在一篇文章中蘊涵了作者的「情」、「理」和「法」,讀者怎樣把作者的觀點變成影響學生的、實現學生自我教育的過程呢?朗讀是學習語文的根本之法,葉是教語文的根本之法。情,要在讀中悟;理,要在讀中悟;法也要在讀中悟。但這個「悟」,是學生主動探索的過程,是學生自主的體驗,而不是老師的包辦代替。這正是新語文觀的要求。
《學會生存》中說:「現代教學,同傳統的觀念與實踐相反,應該使教學適應學習者,而學習者不應屈從於預先規定的教學規則。」我們在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感悟時,應該是學生主動積極的思維過程,而且是不同學生的不同感受,正如「一百個讀者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一樣。
在這讀的過程中,實現語文知識的積累,語言的積累,更重要的是生活的積累和感受的積累。這語感是其中的一部分。
深思《語文課標》的內容,聯系實際的需要,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也可以這樣說:給每個孩子一個金色的童年,給每一個學生留下美好的記憶,是為了把孩子教出靈性來,讓他們玩出靈性來。
這美好的記憶從哪些地方來呢?應該從大量的美文中來。在閱讀大量文章的過程中實現語感的積累,實現語文知識的積累。關於大量的閱讀,在《語文課程標准》中這樣規定:「小學第一學段,閱讀量不少於5萬字;第二學段閱讀量達40萬字;第三學段,閱讀量達100萬字。六年中閱讀量不少於145萬字,達到400萬字。」也就是說,小學語文必須通過大量的閱讀,積累豐富的語言、豐富的經驗、豐富的積累和善於用腦子所產生的智慧。這就是學習所達到的靈性。
朗讀中,還要求背誦規定的篇目的詩文。從大量的語言實踐里,體會言語中所蘊涵的東西,積累語感。在讀中,要細系品味。葉老說:「我們讀一篇東西,無論詩文詞曲,總要像吃東西一樣細細咀嚼,一句也不輕易放過,一個詞兒也不隨便對付,才能達到透徹地理解。所謂欣賞,是以透徹地理解為基礎的,理解不透徹,即使多少能欣賞點兒,總不免遺漏若乾地方,沒有把滋味辨出來。」這樣的閱讀過程,同樣培養了學生的人生態度,又豈止是學習語言文字呢?
滿意請採納。

㈤ 語文語感要怎麼樣培養

語感這個東西怎麼給你說呢,我個人感覺語感是個很抽象的東西,就是比如你做閱讀和詞語填空這一類題目的時候就憑你自己的感覺就能做出來而不用靠語法或是其它的一些方法來分析。語感這個東西也是可以培養的,你可以多找一些書來讀比如《讀者》《青年文摘》《格言》《兒童文學》等等,我覺的語感這個東西也就是多看多讀,但你也不要認為只要你讀書就一定能培養你的語感,因為如果僅僅把讀書當做你培養語感的一種工具途經的話,效果就不會很好,必竟讀書也是要有興趣,

㈥ 如何培養語感

語感就是對語言的感覺。學習語言的過程,都是先要培養語感的過程。
因為學習語言不像學習數學、物理、化學,有一定之規矩,而是要培養大家的綜合能力。語感其實人人皆有,只是無法用准確的言語來表達出來罷了。在語言習得的過程中,
首先,多聽。我們要大量輸入,也就是先模仿。想提高語文成績,就多看多讀;想提高成績,也是多看多讀。特別是遇到你那些,比較能說到你心坎里的,一定要多看幾遍,一方面你在學習他們的遣詞造句,你下次如果遇到類似的情感表達的時候,你不一定能把這個詞用出來。
其次,多說。就在你在一次次積累自己的詞彙量,遇到這種你感動的片段,不斷地去看,多看幾遍,甚至熟能成誦。這樣不論學習何種語言,都能快速幫你積累對語言表達的語感。

㈦ 談談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感

一、加強積累,積淀語感 葉聖陶先生說:「要求語感的敏銳,不能單從語言文字上去揣摩,應當把生活經驗聯繫到語言文字上去。」從葉老的這段話中,我們也感知到生活經驗與語感積累的關系是非常重要的。 1、教師應喚起學生對生活的熱愛 熱愛生活,才會追求美好的生活。只有把生活經驗聯系的語言、文字,敏銳的語感才能培養出來。 2、教師應有效指導背誦,積淀語感 有背誦我們才能實現語言的積累和語感的積淀。背誦的方法有多種,尤其要重視「感知與試背結合法」。這種方法就是對要背誦的材料,品讀上幾遍以後就嘗試回憶,然後再品讀,再嘗試回憶,循環往復,直至把材料回憶起來為止。 二、訓練朗讀,感受語感 人常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朗讀時如果僅僅把文字流暢地讀出來,就無法體會作者的感情,也就不能深入理解文意。可見朗讀是語感培養的基本方法,因此教師要真正認識到它的重要地位,用有效的方法去訓練學生。 1、營造朗讀氛圍 俗話說「要入情先入境」。良好的氛圍會牽動你的心,帶動你的情,因此在課堂上教師應注重為學生營造語感輕松的氛圍。 2、加強朗讀示範 在課堂上,教師應帶著表情去朗讀,從而更好地表達文章的思想感情。讓學生從教師的朗讀中去獲取信息,體會文章的意蘊,進而萌發朗讀興趣。 3、注重朗讀技巧 只有掌握了朗讀技巧,才能准確地表情達意,進而增強語感。要注重語音輕重,要注意停頓,要注意語氣,要注意適當的語速,要注意語調的抑揚。 4、採取多樣形式 教師應指導學生根據文章的感情特點,選擇不同的朗讀方法。運用多樣形式的朗讀,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學生的思維,養成學生的語感能力。 三、加強實踐,訓練語感 學生在閱讀中習得的語感,只有在更多的語言實踐中運用,才能使語感不斷強化。 1、在想像中培養語感 語感的培養離不開想像。要得到敏銳、豐富、深切的語感,教師應讓學生運用形象思維、品味語言文字、啟發想像,讓學生在心中感悟課文的意境,獲得豐富的語感。 2、在語言實踐中培養語感 有比較才有鑒別,比較是培養語感精準性的有效手段。在教學中,可引導學生展開討論、推敲、揣摩語言運用的准確精妙,細細欣賞、反復琢磨,達到「意會」,這樣語感就會油然而生。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我們要把發展語感的主動權真正還給學生,只有語感這個基石打扎實了,才能提高語文水平,讓它為語文教學的改革提供更加廣闊的天地。

㈧ 小學語文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感

一、深入情境,熏陶語感

小學生有很強的模仿力,精彩的范讀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在教學中可選擇精彩的范讀,要求學生聽清楚、聽完整、抓要害,從語音、語調、節奏、重音、停頓等方面讓學生充分感受、反復琢磨,並跟隨練習,這樣自然會使他們的語言變得流暢、正規,語言感受力得以提高。教師精彩的范讀,也能讓學生在具體語境中加強語感能力。如學生在學習《四季之美》一文時,我通過一組表現四季美景的圖片,讓學生感受到了四季之美,學生在敘述過程中,已經初步體驗到了四季的美與美在哪裡。另外通過一段帶視頻的誦讀播放,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了祖國大地春之明媚、夏之熱烈、秋之沉靜、冬之妖嬈,受到了語感的熏陶。

二、插上想像的翅膀,豐富學生的語感

培養語感,必須把朗讀和想像結合起來,即訓練學生運用形象思維的方法進行朗讀。我在教學三年級上冊《燕子》一課時,就讓學生展開想像,精讀、體會,為培養學生的語感下功夫。《燕子》是現代著名作家鄭振鐸先生的一篇寫景狀物的散文佳作,長期以來就是小學語文教材的必選篇目,文質兼美。這篇散文描繪了春天裡燕子活潑機靈的外形體態,特別是在春光飛掠和憩息的畫面,著力寫出了它「為春天增添了許多生機」,充分表現了小燕子的可愛。

其中有這樣一段特別優美:在微風中,在陽光下,燕子斜著身子在天空中掠過,唧唧地叫著,有的由這邊的稻田上,一轉眼飛到那邊的有的橫掠過湖面,尾尖偶爾沾了一下水面,就看到波紋一圈一圈地盪漾開去。在指導學生朗讀時,要讓學生深入理解,充分體會飛行中燕子的各種姿態,用敘述性的語氣讀,節奏輕快。「斜著身子」,強調燕子的飛行姿勢的輕快靈活;「一轉眼」,「掠過」,強調燕子飛行的快速;「唧唧叫著」,強調燕子飛行時的歡快心情;「波紋一圈一圈地盪漾開去」,放慢速度,用活潑有趣的語氣讀,「有的……有的……」呼應性重音,一幅眾多的燕子鬧春圖頓時凸現。

這一系列的指導,讓學生體會到了燕子的活潑、機靈,和春天裡旺盛的生命力以及蓬勃的生機。應該說這段文字處理飽含了作者的想像和聯想,是具體的、生動的。但是高超的言語總是「意則期多,字唯期少」,言有盡而意無窮,所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力透紙背」,這就為讀者留下了再創造、再想像的餘地,否則「掠過」、「波紋一圈一圈地盪漾開去」便會令人莫名其妙、不可理解了。人們之所以能夠理解這段文字的意義,並產生豐富多彩的感受,正是想像和聯想在語感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想像和聯想可以使人對言語的感受進入一個全新的境界。

三、朗讀品味,領悟語感

語感不是先天就有的,它是外部語言刺激和內在知識能力迅速交融的產物,它的獲得是建立在對語言現象條件反射般熟悉的基礎上的,它是有直覺的特徵。語感蘊含在朗讀之中,朗讀是培養學生語感最有效的方法。培養語感,必須引導學生緊扣課文中某些語感因素很強的地方,反復咀嚼、深入品味,達到「文章讀之極熟,即與我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的境界。

如《荔枝》一文中:母親撲哧一聲笑了,筋脈突兀的手不停地撫摸著荔枝,然後用小拇指甲蓋劃破荔枝皮,小心翼翼地剝開皮又不讓皮掉下,手心托著荔枝,像是托著一隻剛剛啄破蛋殼的小雞,那樣愛憐地望著捨不得吞下,嘴裡不住地對我說:「你說它是怎麼長的?怎麼紅皮里就長著這么白的肉?」畢竟是第一次吃,畢竟是好吃!
母親竟像孩子一樣高興。學生在學習時,通過反復朗讀,體會出這段話寫出了母親第一次吃荔枝時的美好感受和為兒子的孝心而欣慰。「一隻剛剛啄破蛋殼的小雞」,在媽媽的眼中那分明是一個鮮活的生命,她怎麼忍心把它吃掉;而一個「托」字,把媽媽對這種世間尤物的愛憐,生動形象地展現出來。嘴裡不住地對我說:「你說它是怎麼長的?怎麼紅皮里就長著這么白的肉?」孩子似的那種激動和喜悅同時也讓讀者體會到了作者心中隱隱的酸楚。

四、注重實踐,增強語感

語感是學習規范語言長期積淀的結晶,只有強化聽說讀寫的實踐,持之以恆,養成習慣,才能形成對文章的感受能力。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的實踐活動:聽,就是教師創設一定的語言環境,諸如上課聽講、聽別人講話、聽電視廣播等。在這一過程中,要求學生集中注意力,及時捕捉語言信息,了解內容,抓住中心和要點等。

這有助於學生對語言的感受,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語言感受能力。說,就是在一定的場合中,讓學生用言語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這一過程就是言語的口頭運用,在說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在積極地活動,組織語言極快,要求說話的語言准確、連貫、得體。因此,教師要在教學中安排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如開故事會、舉行朗誦比賽、表演話劇等,在語言運用中增強語感能力。

㈨ 如何培養孩子語文語感

一位教育家曾這樣說過:「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不能僅依靠對詞法、語法、章法的死記硬背,也不能單單靠老師對課文的詳盡分析,學生文學能力的提高,只有在學生練習的實踐活動中才能實現,只有在學生自身主動參與的語文課以及各種文學活動中得以提高。」語文教學中應該注重感悟,不能做繁瑣的分析,讓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引導和鼓勵下,自主用心思考、咀嚼、體驗語言文字的魅力。
在傳統的教學中,我們僅僅強調分析能力、邏輯能力、判斷能力、思維能力的培養,往往忽視直覺思維能力,忽視在讀書過程中引導學生自己去感悟。表現在語文教學中,就是重分析研究語文實踐材料,追求講深講透,忽視學生的自主學習、自己感悟——語感的培養。因此,我覺得語文教學必須把培養學生的語感放在重要地位。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感呢?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最基本的言語能力表現為語感,語感就是對言語的直覺感知能力。它的主要特徵是直覺性和自動化。所謂培養語感,實際上就是培養學生在語言活動中的直覺思維,而直覺思維正是創新能力的內在源泉,是創新型人才所必須具備的重要品質。
一、以讀為本
以讀為本是培養學生語感的前提,《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提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見,讀是學習語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語言、訓練語感的基本方式。「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這是感知、理解的過程,也是培養語感的開始。在同一語言的反復熟讀中達到「成誦」的目的,這又是記憶、積累的過程。因而,閱讀教學中就應充分利用讀的策略,以讀為主線,但讀不是那種單調、枯燥地「天地玄黃喊一片」式的死讀、傻讀,要通過朗讀、默讀、復讀、賽讀、示範讀、表演讀等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對音的正誤、音調的流暢,詞義的內涵,表達的恰切,語勢的磅礴,語法的運用,條理的連貫,意境的優美,直至弦外之音都能夠有所體會。如讀到「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學生看到的不僅是天門山、長江、漩渦,還有從「斷」想到天門山本來是一個整體,阻擋著洶涌的江流,由於長江怒濤的沖擊,才撞開了「天門」,使它中斷而成為東西兩山。從「回」想到兩山夾峙,洶涌的長江流經兩山間的狹窄通道時,激起迴旋,翻滾拋擲,變化無窮的境界,也可聯想到祖國山河壯麗,感受到詩人豐富的想像力。
二、自悟語感
教師憑學生已有語感素養,進行語言文字訓練,感悟難度適宜的語言文字。
在讀書時,讓學生聯系過去相似的生活經驗,通過想像與聯想,將課文的文字元號轉化為生動、可感的畫面。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計劃地把難度適宜的文章,放手讓學生自讀、多讀、自悟,在頭腦中再現語言文字表述的圖像、情景,從而達到對課文直覺感悟的目的,進而提高語感。
三、揣摩品味
揣摩品味是培養學生語感的關鍵,咬文嚼字、體味語言是語感訓練的關鍵環節。葉聖陶先生曾經說過:「一篇作品讀一兩遍,未必理解得透,必須多揣摩。」只有揣摩品味得透徹,才能促進語感的發展。
1.語句比較
詞語和句子是組成語言大廈的基礎材料,是構成文章的基本單位。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過關鍵詞句表達出來的。課文中有些詞句,特別是那些表現文章中心、表達情感的精妙傳神的詞句,往往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我們只要抓住這些重點詞句進行分析、比較和細細品味,學生的語感就會得到升華。如:《爬天都峰》一文中,「再看看筆陡的石級,石級邊上的鐵鏈,似乎是從天上掛下來的,真叫人發顫!」一句,為了讓學生體會「掛」字的妙處,可要求學生用「拉」或「飄」等字換「掛」,進行比較,為了激發學生主體參與的積極性,可把學生分成正反兩方,以合作學習的方式研究、討論。學生體會到作者用詞的精當之處:一個「掛」字把天都峰陡得似直上直下的特點極其准確、形象、巧妙地描寫出來,與文後面的「攀」相映成趣,產生了一種朦朧的美。這樣,抓關鍵詞句比較、咀嚼就能品出語氣神韻,領悟作者遣詞的獨具匠心,提高學生對語言的敏感。
2.運用想像
小學生抽象思維能力較弱,理解事物比較直觀,要領悟語言文字所表達的內涵,應充分調動他們的形象思維。通過形象思維的「引路」,把語言文字描繪的情景轉換成生動的「圖像」材料,讓學生在身臨其境般的體驗中陶冶情感,感悟課文的意境,獲得豐富的語感。例如,小學二年級上冊第二課《秋天》以文中的形象因素為媒介,對藝術美進行思維再創造,閉目遐想文中所描繪的一個個意象圖,把秋天眾多的景物連接為一幕幕活動的鏡頭,在頭腦中「放電影」,並乘上想像的小舟,在絢麗繽紛的美景中盡情遨遊,充分領略秋天的特點,在美的感染中培養語感。
3.聯系生活
生活體驗是語感生成不可或缺的基礎。一定的言語總在一定的生活場景中出現,離開了生活體驗,語感的培養是蒼白的。只有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積累,設身處地的體驗課文所描繪的情境,使語言文字在頭腦中形成的圖像逐漸鮮明具體,擁有的感受才是真實的。如《爬天都峰》一文中「爬呀爬,我和老爺爺終於都爬上了天都峰頂」。這別有韻味的一個「終於」,把他們努力後的成功與滿足生動地表現出來。但如果學生不能聯系生活去品味,恐怕很難體會到這「終於」一詞的韻味。
四、遷移表達
在培養語感的過程中,我們不能僅僅停留在對文中語音、文字、詞語、句子等的品味與琢磨上,還應該把聽、說、讀、寫等言語活動的訓練作為語感廣化、深化的杠桿。教師指導學生結合教材範例,有重點、有計劃地設計一些新穎、靈活又扎實的延伸訓練,把理解、積累、運用有機的結合起來。《四季》,這是一年級的一篇詩歌,每一段的結構相同,老師抓住本篇詩歌的語言特色,讓學生仿寫訓練。「 ,它對 說:『我是 天。』」再根據詩歌的內容畫一幅畫,還要在班中朗誦自己寫的詩歌。學生在畫、仿、誦一系列的訓練中,運用在閱讀活動中獲得課文的知識與情感,融入個人的創新思維,促成遷移,從而使學生的語感得到深化、廣化、美化、敏化。遷移表達就是讓學生運用在課文中感悟到的表達方法、寫作方法進行一些口語和書面寫作方面的訓練,使學生的語言感知力在實踐中不斷提高。
五、生活體驗
夏丏尊曾說:「要求語感的敏銳,不能單從語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經驗聯繫到語言文字中去。……有了這種准備,才可以通過文字的橋梁,和作者心靈契合」。因此語感培養強調調動學生的生活與情感積累,喚起學生的切身感受,設身處地的體會感悟,容易與作者心意相契,非常有助於語感的培養。如《這片土地是神聖的》中的重點句:我們熱愛大地,就像出生的嬰兒眷戀母親溫暖的懷抱一樣。為了子孫後代,你們要獻出全部的力量和情感來保護大地。學生讀後,老師問:作者把大地比作什麼?學生說:母親。教師追問:在你們的生活體驗中,母親都是怎樣的?有的說母親是慈祥可親的;也有的說母親給予孩子無私的愛;還有的說母親都是偉大的。老師因勢利導:在作者的心目中,大地又是一位怎樣的母親呢?請同學們默讀課文,邊讀邊思。學生默讀後,有的說大地是一位美麗聖潔的母親;還有的說大地還是一位無私奉獻的母親,她為人類無私地奉獻了自己的一切等。可見通過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情感,讓學生體會感受,學生和作者已經達成心意相契的感覺,學生的情感水到渠成。
總之,小學生語感的培養是一個多側面、多層次的系統工程,還需要我們廣大的語文老師在教學實踐中長期努力探索,使語感教學策略日臻完善。

㈩ 孩子今年上初一了,語文成績有一些差,該如何幫助孩子提高

語文是特別重要的,如果你沒有把語文學好,那在考試的時候就有可能讀不懂題意,也不能夠把題目給做正確。所以我們一定要重視語文,是不能夠把語文給落下的,畢竟語文也是高考的必考科目。有一個網友,他的孩子今年已經上初一了,但是語文成績有一些的差,家長應該如何幫助孩子提高呢?

閱讀全文

與如何培養孩子語文的語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97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653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594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307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1135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662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554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917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661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30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28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745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96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943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46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602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93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68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730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