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如何在語文課堂上落實德育滲透

如何在語文課堂上落實德育滲透

發布時間:2022-08-25 17:24:02

①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40

德育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歷來是學校教育的永恆主題,而語文課更是落實德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語文新課程標准指出:「應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勞的和諧發展。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恰恰是德育滲透的主要途徑。
作為一線的語文教師,如何在詳細的語文教授教養運動中,充分發揮語文教材上風,停止德育滲透,讓德育與智商無機地聯合在一路,使學生在得到常識的同時,也得到思惟品格陶冶,促使青少年學生在進修中,賡續進步本身本質,教養呢?上面我以小學語文課堂教授教養為例,談談在語文教授教養中對學生停止思惟教導可以或許採取的幾種德育辦法。
1、在導入中滲透德育
在《我不能失信》一文中報告的是一個星期天,宋慶齡百口籌備到父親的一名朋友家去。伯伯家的鴿子很英俊,宋慶齡很愛好伯伯家的鴿子,然則宋慶齡想起本身准許小珍要在當天教她疊花籃,固然父親和母親都勸她改天再教,然則宋慶齡照樣留了上去,履行了本身的信譽。你們她為甚麼要如許做呢?誠信是咱們中華民族的美德,以是咱們必需從小誠實守信。「本日,咱們一路讀一個故事,看看小時候的宋慶齡是若何誠實守信的」如許的領導可以或許引發學生的瀏覽興致,變更學生的心坎隱埋的感情,從而賣力瀏覽領會,去熟悉誠信在社會人際關系中的緊張感化。
2、圖文聯合,滲透德育
小學語文教材插圖多達幾百幅,教材插圖便是「物」,要領導學生用「心」去察看。比方,講解人教版三年級上冊《標致的小興安嶺》時,我應用《標致的小興安嶺》的插圖製作成投影片或應用多媒體教授教養交叉網路到無關西湖的圖片,領導學生察看小興按嶺一年四個季候的風景的分歧,小興安嶺的天然生態和珍貴的植物,葯材等等,標致的插圖可以或許讓學生印象深刻,在腦海中開端構成的印象,如許就回喚起學生對美的尋求,發生一種愉悅之情,這類審美體驗,慢慢地積淀為無益的養分,不只使學生領會了小興安嶺的天然風光,並且可以或許讓學生透太小興安嶺的美明白到故國的朝氣蓬勃,欣欣向榮。此時教師合時領導學生:咱們的故國固然地大物博,然則假如咱們不加以掩護,那今後就很難看到這些天然的美景了,從而引發了學生酷愛故國國土,掩護大天然的感情。
3、在句子教授中滲透德育
課文中重點句子可以或許表現文章的思惟內容,在教授教養時,必需深刻領導,懂得文章的思惟感情,從而遭到教導。如:教授教養《一個小村莊的故事》時,文中開頭是「甚麼都沒有了——所有靠斧頭得到的統統,包含那些銳利的斧頭」,」是學生懂得的一個難點,領導懂得時,先讓學生找出句子讀一讀,說一說為甚麼甚麼都沒有了,而後捉住這個句子的重點詞語「銳利」、「統統」,同時接洽全文,說說人們用斧頭都做了些甚麼。教師要合時領導損壞情況給人類帶來的嚴重後果,和掩護情況的緊張性。又如:教授教養《桃花心木》時,課文中句子:「不只是樹,人也同樣,在不確定中生涯的人,能比擬經得起生涯的檢驗,會熬煉一棵獨立自立的心」這句寄義深刻的話,可採用邊讀邊思慮,好比「不確定」,樹木的「不確定」是指甚麼,人的「不確定」又是指甚麼,從而引發學生接洽生涯現實,使學生從中遭到了人要生計和成長,就必需降服依賴性,去接收檢驗和檢驗。
4、應用教授教養內容來滲透德育
在語文教授教養內容里,有歌唱故國的篇章、有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有抒情詩、有散文、小說等體裁,有是與非、惡與善的斷定尺度,更有做人原則。語文教師應自發把課文中有利於造就康健風致的內容應用起來,針對學生的年紀、認知布局程度,應用多種教授教養手腕,對學生耳濡目染地停止品格品格教導。在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歌唱故國的文章,如《趙州橋》、《富饒的西沙群島》、《北京亮起來了》、《開國大典》等文質兼美的文章。在教授教養中建立情境,讓學生從詳細的畫面和抽象的說話描寫中產和如臨其景,如聞其聲,如見其人的感到,引發他們的愛國熱忱,讓他們了解到酷愛本身的民族,酷愛本身的國度,是小我崇高品格情操的詳細表示。
5、在作文教授教養中滲透德育。
「文以載道」,學生作文或許日誌是其思惟、生涯、常識和寫作才能的綜合表示。「文如其人」「文品即人品」,任何一種文學情勢的作品,無一例外是作者的人生體驗,情味、胸懷、品格情操甚至人生抱負的反應。學生的作文最能反應他們的態度、概念和思惟感情,因此作文教授教養也是對學生停止德育的有用道路。在作文指點和講評中勉勵學生表白准確的思概念,抒發康健的思惟感情。經由過程作文充分、豐碩他們美妙而康健的精神世界。
比方可以或許捉住一些有教導意義的作文計劃的演習,讓學生頒發見地和概念。《我熟悉的一小我》的小練筆讓學生把他的長處和毛病找進去,並能揚長避短。經由過程如許的小練筆讓學生接收思惟教導。

② 研究怎樣在小學語文教育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摘 要: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研究對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目前針對相關問題的研究還存在一些不足,本文以此為視角對相關問題展開研究。
關鍵詞: 小學語文教學 德育教育 滲透方法
對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相關問題展開研究對促進小學語文教學的高效實施具有重要作用,現階段針對相關問題的研究還存在一些問題,因此,本文以此作為重點研究內容。
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1.小學語文教學中需要滲透德育教育
應該說語文學科本身蘊含諸多德育教育元素,但是長期以來,小學語文教師更多的是以應試教育理念引領小學語文教學,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更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到如何提高小學生的語文成績上,在教學中只重視語文知識的傳授,很少深入挖掘語文教學中德育教育的元素。在以往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教育的滲透工作沒有得到有效落實,即便是在教學中有意無意地滲透了一些德育教育的內容,但是,這樣的德育教育的滲透只是流於形式,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加強滲透德育教育,不僅是現階段小學生語文教育的需要,而且是小學生德育培養的客觀需要。從這個意義上說,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非常必要。
2.小學德育教育內容和手段的創新需要
小學德育教育主要包括熱愛自己故鄉的教育、立下遠大志向努力成才的教育、孝順父母長輩的教育、熱愛和關心集體的教育、懂得做人道理的教育、養成文明習慣的教育、熱愛環境和勞動的教育、愛國教育,等等。這些德育教育的內容雖然是比較豐富的,但是,只是從大的方向開展德育教育活動,在上述德育教育的內容實施中,主要集中在思品學科中,因此,德育教育無論從內容和手段的運用方面都比較片面,難以滿足現階段小學德育教育的客觀需要。應該看到在小學語文課文中,有許多優秀的語文學習篇目,都是中華民族優秀的道德文化遺產,在這些語文教學內容中,具有豐富的德育教育資源,這些語文教學中德育教育的資源,極大地豐富了小學德育教育的內容,也為小學德育教育的高效開展提供了更多創新實施的手段。與此同時,在小學語文教學內容中雖然一些內容不是明顯的德育教育內容,但是能夠有效強化小學思想品德的教學效果,有效促進小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因此,以小學語文教學為平台滲透德育教育是非常有效的德育教育手段。
3.小學德育目標的實現需要
新的小學德育教學標准倡導實現的小學德育教育目標主要包括:幫助小學生形成五愛情感,幫助小學生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念,幫助小學生強化法律意識,形成法律觀念,幫助小學生樹立集體意識,讓小學生認識到孝敬父母的重要性,使小學生懂得團結同學和關愛同學,懂得勤儉節約和講究衛生,懂得遵守紀律和文明禮貌,等等。通過分析小學德育教學的目標我們發現,小學德育教學的目標有許多地方與小學語文教學的目標相一致。二者有許多交叉點與相互融合之處,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根據小學生德育教育目標的實現需要,選取一些具有德育教育內涵的語文教學內容滲透德育教育,可以有效促進小學德育教育目標的實現,促進小學生德育素養的全面提高。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策略
1.運用豐富的教學方法滲透德育教育
應該看到,課堂教學是提高小學生德育素質的重要陣地,因此,要通過小學語文開展德育滲透,教育課堂教學是一個重要的教育平台[1]。要達到這一目的,就要以小學語文課堂為主戰場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滲透德育教育。首先,要通過講解知識滲透德育教育。在以往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更多的是採取那種知識灌輸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在教學中只要是將應該講解的知識點讓同學們記住了,在考試中能夠答對了,就會認為是教學取得了成功,所以在教學中很少滲透德育教學的內容,錯失了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機會。要改變這樣的狀況,教師在引導學生理解語文知識時,就要盡可能幫助學生理解語文知識中所蘊含的德育教育內容,讓學生在無形之中受到思想的啟迪,提高道德素質;其次,運用情感熏陶的方法。這種教學方法的運用主要是結合具有豐富情感元素的教學內容創設情感教學的情境,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手段的有效運用,烘托充滿真情實感的教學情境,給予學生真實的情感體驗,在情感教學的熏陶中,促進學生健康情感的形成,以此提高學生的德育素質;再次,運用榜樣學習的方法開展滲透德育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我們要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身教重於言教,單純進行講述式的說教是難以收到預期的德育教育效果的,只有讓學生看到道德的榜樣,才能夠讓小學生受到心靈的啟迪,才能夠真正讓小學生思想得到凈化,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要做到這一點,教師不僅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榜樣,讓教材中人物的道德力量充分感化學生,讓這些榜樣的高尚情感深入每一個孩子的心靈深處,而且要結合現實中一些先進人物的榜樣對學生進行教育,這也是提高學生道德素質的有效途徑。
2.通過語文課外活動滲透德育教育
除了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以外,小學語文課外活動也是滲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方式。課外活動與課堂教學相比較,有自身優勢,課外活動教學的方式比較靈活,活動的內容不死板,更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與年齡特點[2]。因此,教師在開展小學語文課外活動時,要引導學生收集有關德育培養的語文教學資源,通過一系列小學語文課外教學活動將這些教學資源有效滲透進去。這些教學資源中的德育內涵,在一系列的小學語文課外活動的實施中得到有效挖掘。學生在課外活動的開展中,語文能力得到有效提高的同時,道德素質也得到很好的培養。課外活動的開展要盡可能貼近學生生活,結合學生的思想實際,選擇學生喜聞樂見的課外活動方式,創新小學語文課外活動形式,這是實現小學語文德育滲透的有效途徑。
3.通過課外閱讀滲透德育教育
課外閱讀是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重要手段,在以往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活動的開展中教師更多關注的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對於學生在閱讀中德育得到了怎樣的熏陶則很少關注,這就讓課外閱讀淪為技能的訓練,這樣的課外閱讀活動對於學生思想和道德素質的培養非常不利。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在課外閱讀中滲透德育教育是實現小學生德育培養的重要手段,通過內容豐富的課外閱讀,不僅可以有效培養學生閱讀能力,還可以砥礪學生的思想,啟迪學生形成高尚的人格,培養頑強的意志品格,從而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有針對性地選擇一些優秀的課外閱讀材料,尤其是選擇那些學生歡迎的充滿人文色彩的閱讀材料,這些閱讀材料的選擇,對於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外閱讀中,有效滲透德育教育的內容,是促進小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實效開展的重要方式。
開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研究對促進小學生德育素質的提高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目前針對相關問題的研究還存在一些不盡如人意之處,因此,本文開展相關問題的研究極具現實意義。

③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一、語文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愛國主義教育是學校德育的永恆主題。語文學科蘊含著生動、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因素,因此,在語文教學中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滲透,使愛國主義教育與語文學科教學有機地統一起來。

如在教授《誰是最可愛的人》一文時,先讓學生充分體會志願軍戰士那種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在感動氛圍的基礎上,再啟發引導學生:那麼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們還需不需要這種精神呢?以及該如何去做才是愛國的?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親身體會談一談自己的感受,從而培養起學生的愛國意識。

二、語文教學中滲透環保意識教育 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實踐表明,搞好環境保護既要靠管理,靠科學技術,更要靠不斷提高全民族的環保意識。而學校教育首當其中要承擔起培養下一代人環保意識的任務,因此,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有必要結合教材滲透環保教育。

如在學習《向沙漠進軍》一文時,首先讓學生了解沙漠對人類的危害以及想要戰勝沙漠必須付出巨大代價。其次,啟發學生,土地沙化的原因是什麼呢?原來是我們人類人為造成的,再聯系實際,談談近年來西北地區發生的「沙塵暴」給人類造成的巨大危害,然後再啟發學生為了我們人類以後不再遭受土地沙化之苦,我們該如何做呢?引導學生從我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用自己的言行去影響和帶動身邊的人,保護我們的生存環境,使之真正成為全社會共識

三、語文教學中滲透集體主義精神教育 現代青少年大都是獨生子女,優越的生活條件滋生著個性強、突出自我和嬌縱任性等缺點,尤以自我為中心表現特別嚴重。在教學中,怎樣讓學生懂得個人服從集體的協作關系,要有團結合作,互幫互助的集體主義觀念呢?

在學習《斑羚飛渡》這篇文章時,先 讓他們整體感知內容:一群斑羚被逼上傷心崖,陷入進退維谷的絕境,老斑羚為了贏得種群的生存,心甘情願的選擇死亡,讓年輕斑羚獲得新生。藉此,啟發學生: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我們需不需要這種集體主義精神呢?讓學生與之相比較,談認識,從而讓學生明白我們的生活的的確確少不了這種團隊合作、自我犧牲和集體主義精神。

四、語文教學中滲透生命意識教育 而生命對於每個人來說,都僅有一次,是來之不易的。但是我們的一些中學生由於缺乏對生命的認識,不尊重自己的生命,把自己的生命當作兒戲,厭學、早戀 、泡網吧、群毆等這些不光彩的事不乏發生。

針對這些情況在教學《敬畏生命》一文時,我讓學生了解到: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是經過豪華的、奢侈的投資之後才得到的。因此我們每個人都要珍惜、熱愛我們這來之不易的生命。

五、語文教學中滲透謙虛上進教育 韓愈強調:「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閱讀好文章,就是和大師對話,由於學生的認知能力和社會閱歷有限,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言外之意,這就要求老師要引導學生體會蘊含在文中的深層含義,如在教學《兩小兒辯日》適時准確地加以引導,並拓展開去,讓學生明白:學無止境;人活到老學到老;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唯有如此,方能不斷進步,受益無窮。

六、語文教學中滲透責任感教育 一個人富有強烈的責任感是有所作為,事業成功的基本因素之一。如果學生缺乏責任感,就難以擔負起時代、國家賦予的重任,而起重要作用的正是學校的教育。但現實生活中有的學生出現了話不由衷、不負責任的言行,作為語文教師,應把學生的這種不良行為扼殺在萌芽狀態里。

如在學習《散步》時,先引導學生理解「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的深刻含義——表現了作者肩上肩負的承上啟下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進而啟發學生聯系生活,我們需不需要這種使命感和責任感呢?要求學生結合自己談感受,使學生的責任認知與現實狀況有機聯系起來,並逐步落實到行動上,培養起學生的責任感,能有效地促進他們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總之,教育貴在以人為本,語文學科是集知識性、科學性、思想性於一體的綜合學科,作為語文教師,應讓學生在快樂創造中學習語文,更應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滲透德育教育,願能在新形勢的大語文背景下譜寫嶄新的一頁。

④ 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資源
1、在導入中、介紹時代背景時進行德育滲透
作者每寫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創作動機,或闡明某種觀點,或抒發某種情感,或說明某個道理,不過這些內容不是像畫家和演員那樣直接用形象表現出來的,而是以語言文字為中介、蘊含在語言文字之中。因此,我們為了讓學生充分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接受品德教育,得體的導入或介紹時代背景就顯得尤為重要。如在學習《駱駝尋寶記》時我是這樣導入的:同學們,你們想成功嗎?一個人若要成功須具備怎樣的品質?《陋室銘》是劉禹錫在貶謫、戲弄與侮辱中最後屈居斗室憤然寫就的,昭示世人,明己心志。
2、吃透內容,挖准教材的「亮點」
中學語文課本所選入的課文大多文質兼美,就內容而言,有反映社會生活,贊美人情美的;有描繪自然景物,謳歌祖國河山的;也有講述寓言童話故事,闡明道理的。可以說,語文課本是最好的德育教材,我們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也要滲透德育,在學生的心靈播下適應健康發展的種子,但是要能做到這一點,我們必須挖准教材中的德育「亮點」。 例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我們該讓學生通體會文中深摯的父子情,讓學生認識到親情的可貴;在童話故事《皇帝的新裝》中,要讓學生認識皇帝及大小官員虛偽、奸詐、愚蠢的丑惡本質,教育學生無私無畏,敢於講真話,做一個誠實的人;冰心的《小桔燈》,要抓住小姑娘的性格特徵,教育學生樂觀向上、充滿自信,力戒憂郁頹廢。可見,只有挖准了教材的德育「亮點」,在課文教學中,我們才能做到既教書,又育人。
3、抓住關鍵詞句反復誦讀,深化學生情感體驗。
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蘊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間。如果我們抓住課文的關鍵字、詞,句深入剖析品味,就容易領悟文章的主旨及其深刻的思想內容,迸發學生的感情火花。如教《石榴》可抓住「夏日的心臟」讓學生體會石榴的熱烈、不屈服;《強項令》中讓學生找出董宣動作、語言、神態的描寫,不難理解董宣不畏權貴、秉公執法的精神。對於閃爍著思想光芒的句子,我們應緊緊抓住,圍繞課文提供的語言材料和中心,加以重點分析和講解。講解魯迅小說《故鄉》,不僅要分析閏土的藝術形象,同時也要學生理解和背誦最後的句子:「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鼓勵學生:在未來的生活道路上,應有勇於開拓、勇往直前的精神。
4、捕捉引導、適時滲透,有針對性地進行德育
語文教學德育滲透要捕捉最佳德育滲透時機,要把握好德育滲透的「度」。 如學習《馬說》一課,在把握文意的基礎上,我向學生提了三個問題,讓他們討論:首先問:「你是否想成為千里馬?」同學們異口同聲地回答:「想!」接著又問:「你認為怎樣才能成為千里馬?」同學們七嘴八舌地發表著自己的看法。之後我再問:「如果你無法成為千里馬,怎麼辦?」同學們頓時陷入了沉默,接著一陣交頭接耳。過了一會兒,有學生舉起手,說:「雖然如此,也要面對現實,用自己最佳的狀態,積極地學習生活。」他的話贏得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我知道這雖然是個別同學的想法,但學生們畢竟對自己的問題有了直接的思考,這些問題能引導他們如何更實際地面對生活。
5、通過作文教學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一環,也是德育滲透的重要途徑。我認為要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除強調寫作技巧、文字功夫外,重要的是幫助學生增強道德意識,提高思想認識水平和思想覺悟。俗話說「作文先做人」,一個道德意識淡薄、認識水平低下的人,是無論如何也寫不出內容豐富、思想健康的文章的。因此,在選擇作文題目時,我都是慎之又慎,選擇一些既具有人文氣息又現實性較強的話題,既讓學生有話可說,有興趣寫,讓作文不再成為學生的負累,又能在寫作中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例如作文「在路上」,主要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在作文中,有的學生書寫自己的成長之路,感恩於一路上的收獲,感恩於一路上的關懷;有的學生書寫自己的求學之路,有困惑有奮進,幾多淚水幾多歡笑,寫得真實感人。例如話題作文「比較」,主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鍛煉學生的思辨能力,生活中究竟需不需要比,比什麼,比的標準是什麼,怎樣比等。一系列的作文訓練,既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又陶冶了學生的情操。
6、合理、有效地利用多媒體、網路資源
近年來,隨著多媒體教學的深入,在教學中,他發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如優美的音樂欣賞陶冶了學生的個人氣質和修養。直觀的教學手段使學生認識到知識的更新靠的是真才實學,從而更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網路的迅速發展和青少年網路群體的日益龐大,給學生的網路道德素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結合網路時代的新特點,探索加強學生網路道德素養的方法,是擺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眼前的嶄新課題。可是我想網路說到底還是一種新的技術工具,是由人發明出來的,本身不是什麼洪水猛獸,它給青少年德育教育工作提出嚴峻挑戰的同時,也存在著巨大的機遇。我們應當趨利避害,加強引導,把學生的德育教育工作與現代網路結合起來,利用網路的平等性、開放性和互動性的特點,寓教育於網路,通過網路開展生動活潑的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比如:讓學生利用網路收集語文學習資料,通過網路發布學生的習作,都是合理利用網路資源讓學生認識網路的用處,對學生進行德育的好的方式。
7、指導課外閱讀,在閱讀中滲透美德
課外閱讀是語文德育實施的途徑之一。積極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語文課外閱讀,不僅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意志性格特徵,而且有助於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當然,書有良莠之分,不能不加選擇地讓學生去讀。教師應該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徵、興趣愛好、思想實際,向學生推薦有關讀物,列出書目,引導學生去讀,要加強閱讀指導,激發學生課外閱讀興趣,教給他們讀書方法,特別是評價與欣賞的方法,使學生從閱讀中有所收獲。例如針對有些學生沉迷於某些談情說愛、情意綿綿的情節,便組織學生認真學習有關文藝理論的書籍,引導學生了解任何作品中人物的悲歡離合,總是離不開時代特點的;針對某些學生閱讀時只注意故事情節,教育他們在閱讀文藝作品時要掌握作品的思想內容,看到它的社會意義,從中受到有益的感染。一本好書相當於一位良師益友,不僅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習成績,而且還能培養刻苦學習、戰勝困難的奮斗精神,所以應該鼓勵學生訂閱書刊雜志,使學生擴大視野,提高思想覺悟。
二、樹立「大語文」觀,活化德育空間
《語文課程標准中》指出:語文教學要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語文學習機會。而德育的內容也十分寬泛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這就要求語文教師樹立「大語文」觀,在實踐中學習語文,在實踐中把德育落到實處。在本學期我班就開設了「小眼睛看大世界」的作文專欄。學生紛紛把自己看到的社會生活的用文字描繪出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特別是今年的三八節我校搞了「我為媽媽洗洗腳」的活動。同學們都積極參與,投稿十分踴躍。「媽媽,摸著你粗糙的雙腳,我知道你的辛苦和勞累。這一次為你洗腳只是女兒最小的回報。」「媽媽,我愛你,今天我終於有了屬於我的表達方式——為你洗一次腳。」「看著媽媽布滿老繭的腳,我不禁有點難過。我想說媽媽您辛苦了,我會用我的努力換來你的笑容的。」一份份稿件都洋溢著對母親的愛.通過這樣的德育活動,體現德育教學中的知行統一的原則.這樣的德育比任何的說教都成功。
三、通過語文教師的自身形象,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
「學高為師,德高為范」這就要求教師不但要有廣博堅實的業務知識,而且要不斷充實和更新,要有強烈的責任感和敬業精神。德育教育既要言傳,又要身教,處處為人師表,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要先做到,用自己的愛心和人格魅力感染影響學生。我的具體做法是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多表揚、少批評」「多鼓勵,少指責」激發學生興趣,樹立樂觀向上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精神。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我總是盡可能地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參加難易不同層次的活動,對成績差的同學盡可能予以肯定,激發他們的學生熱情,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和學習積極性。同時還經常注意自身的穿著打扮,言談舉止,給學生樹立榜樣。只要細心發掘德育工作和學科教學的最佳結合點,並在備課的同時注意將二者融為一體,都可以讓學生得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潛移默化教育作用,而不會使德育成為空泛的口頭說教,從而很好地促進學科知識的學習,為學科知識的吸收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四、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還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科學性與藝術性的統一。在語言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首先要做到科學。科學就是要使方法合乎教材內容的特點,合乎教學及學生思想品德發展的規律。正面引導,積極啟發,長期培養。合乎學生思想品德形成與發展的規律,就要因材施教,堅持「知、情、意、行」的辯證統一。所以,學科教學中德育的方法,必須合乎這些科學性的規范。
第二、教授性與實踐性的統一。教授性是指學科教學中的德育要做到講事實、擺道理,把基本的思想品德規范傳授給學生,使學生理解、明白和掌握,明辨是非,知曉善惡,懂得美醜。這就是「教」和「授」,沒有「教」和「授」,學生就無知,而無知就難於立德、立美。所以,學科教學中的德育在教法上有教授的一面。但教授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要實踐,即行為習慣的養成。只知不行,只說不做,是談不上有道德的。對於少年兒童來說,思想品德要真正確立,必須有日常的行為鍛煉,通過實踐,把行為習慣化,從「他律」為主變為「自律」為主。所以,在學科教學中,不能因為是「教學」,就忽視思想品德實踐;同時又不能因為是「德育」,就不進行必要的教授,二者應相輔相成。
第三,集體性與個別性的統一。目前,我們的教學形式還是以班級教學為主。在課堂上教師面向集體,學生在豐富多彩的集體活動和正確的集體輿論中形成良好的道德認識和行為習慣。根據少年兒童的年齡特點,心理環境對他們的思想道德的形成和發展有著關鍵的作用,他們往往互相影響,甚至模仿。因此,教師在課堂上對於學生共同能夠接受的東西,要提出統一要求,統一規定,統一行動,使學生在良好的集體環境中受到應有的教育。但是,也不能忽視和偏廢個別性。個別性就是在學科教學中,針對個別學生的思想實際進行教育,有時是有針對性的提問和培養,有時是對個別學生進行個別指導。只有堅持因材施教,顧及到個別性,才能堅持德育的集體性。

閱讀全文

與如何在語文課堂上落實德育滲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96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639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585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29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1118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65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53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91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64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290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27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73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95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90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45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58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928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664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715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