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麼是閱讀,閱讀在語文教學中的地位
在語文的閱讀教學中,不但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而且更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學生是課堂的主人,衡量一節課成功與否關鍵在於學生的參與程度及其實效性如何。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堅持和體現學生為主體,讓學生主動參與、全面參與、全程參與、差異參與,在參與過程中,激發學習熱情,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讓他們學會學習,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讓學生主動參與。 德國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認為:「一個人要不主動學會些什麼,他就一無所獲,不堪造就……人必須主動掌握、佔有和加工智力。」他的話充分說明了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的重要性。因而,要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教師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明確學習目的,認真讀書,積極思考,主動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例如在教學講讀課文的第一課時的時候,我先讓學生自讀質疑,不理解的地方標上記號,並在四人小組展開討論互助解答的基礎上,再向老師提出不理解的地方。學生通過積極思考和互助學習不僅弄懂了一些問題,還提出了不懂的問題,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然後,我根據學生所提出的問題去調整教學,組織教學。所以要培養學生在自學過程中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 二、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全面參與。 教師要根據學生實際情況、教材要求等設計各種教法,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全面參與教學過程,而且學生參與的面要廣。比如了解課文大意時讓全班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指導學生感情朗讀某句、段、篇時,讓全班學生自由練讀;總結文章的主要內容或歸納文章的中心思想時,讓全班學生自由練講;對於教師提出解決課文重、難點的問題時,組織學生四人小組討論、同位討論等等。同時又要讓學生全感官參與,學生在參與過程中動口、動手、動腦。教師採用各種教法,千方百計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全面參與教學活動,如我教《美麗的小興安嶺》這一課時,我先設計好表格,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運用學法,邊學習邊參與板書這一教學活動,創造機會給學生大面積參與板書,並把學生多種感官調動起來參與訓練,就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創設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全程參與。 為了讓學生參與教學的全過程,教師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創設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和幫助下,全程參與教學過程,親身實踐、探索。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回答給予充分的肯定、鼓勵的目光、微笑的暗示或者以鼓勵性的語言等,讓學生在和諧的氣氛中積極參與教學全過程。如,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氣氛中,我指導學生很快就要學完《小白兔和小灰兔》這一課了,學到最後一自然段時,針對小白兔說的「只有自己種,才有吃不完的菜」這一句話,我提出這樣的問題:「小白兔說的這句話對嗎?為什麼?」看到舉起的小手不是很多,我溫和地說:「回答錯了沒關系,老師會幫你的,我看誰最勇敢?」學生聽了,紛紛舉起了猶豫了一會兒的小手,發表自己的意見。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把微笑、激勵、期待帶進課堂,促使學生開動腦筋 ,積極思維,大膽舉手,讓學生能由始至終參與教學全過程。 四、滿足成功的慾望,發揮學生差異參與的作用。 人有千差萬別,因而學生群體中客觀地存在著心理特徵、思維發展、接受知識的能力等各方面的差異。我針對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的教學目標,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學習中都能嘗試獲得成功的喜悅,發揮學生差異參與的作用。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學和教育的藝術和技巧就在於發揮每個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使他感到在腦力勞動中取得成功的喜悅。」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有時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學生認真投入學習,但終無所獲,只能興味索然;反而,若讓他們嘗試達到預期目標的成功,就會喚起他們學習的熱情和興趣。例如,我指導學生背誦指定的課文時,在課堂上有的同學讀幾遍就能背出,但有的學生卻不能一下子背出。於是,針對這一情況,我要求優生背得流利或者能夠背出,要求差生讀得熟練,能夠背出就更好,這樣差生就不會知難而退,而是和優生一樣嘗試成功的喜悅,激發他們克服困難的熱情。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遵循主體性教學原則,體現學生為主體,強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參與,重視學生參與的深度和廣度,培養學生參與的主動性和持久性。
Ⅱ 讀課外書對語文學習的好處
素質教育給了學生更大的學習空間。其中,進行廣泛的課外閱讀成了學生的必修課。課外閱讀不僅可以使學生開闊視野,增長知識,培養良好的自學能力和閱讀能力,還可以進一步鞏固學生在課內學到的各種知識,對於提高學生的認讀水平和作文能力,有助於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乃至於整個學科學習都起著極大的推動作用。
一、課外閱讀有助於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健全的人格。
語文教學內容因其所含的豐富的人文精神,更具培養一代新人的優勢。"大語文觀"就是要以"人的發展"為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培養具有良好的道德品格,真誠、善良、美好的心靈,尊重真理,富有責任心的健全的人格。學生大量閱讀富有人文精神的童話故事、人物傳記、少年小說、世界名著縮編本等,內心世界很容易產生震盪。一部英國兒童小說《哈利.波特》,竟然征服了全世界,連成人都不禁為小主人公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多讀中國文學、優秀中華人物事跡更有必要:從屈原"伏清白以死直"的忠誠,李白"安能摧眉彎腰事權貴"的傲骨,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文天祥"留取心照汗青"的豪情到魯迅"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赤子之心……幾千年的民族精神,在這些文字中呼之欲出。學生在自己閱讀課外書時,讀懂其生動有趣的情節,心中再現栩栩如生的形象,體味關於愛、友誼、忠誠、勇敢、正直乃至愛國主義等永恆的人類精神,從而開啟自己的內心世界,激盪起品味人生,升華人格的內在慾望,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促進小學生獨立、自然地成長,其效果遠勝於教師口乾舌燥的說教。
二、課外閱讀有助於在讀中積累語言。
所謂「書到用時方恨少」,這「少」字的含義有二:一是讀的少,二是記住的少。 所以說話、作文時便沒詞兒了。如果讓學生多讀點,多積累些,天長日久,待到自己說話 作文時便能呼之即出,信手拈來,隨心所欲,左右逢源。「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 也會吟」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可現今學生課外閱讀大多已徒有其名了,他們整天被練習壓得抬不起頭來,很少有學生光顧閱覽室,報廊、報架也形同虛設。這樣的現實,極大地限制了學生的語言積累。許多文字上有造詣的作家、學者總結自己成長經歷時,總少不了青少年時期博覽群書,即便是班級上語文成績較好的同學也常常是對課外書刊情有獨鍾。因為,只有「博覽」,才能給大腦皮層形成多側面的語言刺激,而且,在閱讀過程中,能再次強化大腦皮層已有的語言信息,使大腦中業已形成的聯系系統更為完整、嚴密。這就要求語文教師精心指導,比如介紹課外讀物,指導課外閱讀筆記的記法,組織課外閱讀交流比賽等等。
三、課外閱讀有助於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
不少家長甚至部分老師都存在著一個認識上的誤區,總覺得學生看課外書是看"閑書"。他們恨不得孩子每分每秒都在聽寫、背誦、寫作文……似乎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水平。這種想法,其實還是應試教育衍生出的怪胎。試想,學生每天用半小時時間抄3遍字詞,以確保聽寫不錯一個字和讓他們每天用10分鍾有的放矢地練習難字,還是用20分鍾讀課外書,哪個更好呢?
課外閱讀對於語文水平的提高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且看古今部分文學大師和語文教育專家們的看法: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
退筆如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蘇軾
……(讀書)必須如蜜蜂采蜜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魯迅
多讀,可以改進你的寫作技能。--老舍
到寒假暑假期間,各就自己的需要與興趣去多閱讀,那一定比不經略讀的訓練多得吸收的實效。--葉聖陶
問語文學得好的人,無一不得力於課外閱讀。--呂淑湘
這些大師的話,足以證明課外閱讀在提高人的語文實際能力中所發揮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葉聖陶先生認為閱讀語言文學材料可以實現六個"獲得":
1、 獲得間接經驗作為寫作材料;
2、 獲得作者的思想、道理形成觀點可供思索和立意;
3、 獲得作者的感情以陶冶情操;
4、 獲得認識事物的方法,以便自己會觀察、會思考;
5、 獲得表達方法,布局謀篇、鋪陳比興有所借鑒;
6、 獲得語匯有了語言積累。
有了六個"獲得",語文能力何以不會提高?
Ⅲ 新的語文課程標准中對閱讀的定義
新的語文課程標准中對閱讀的定義
答案第一:
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個性化閱讀」
一、含義
新的語文課程標准對閱讀教學提出了全新的理念,認為閱讀是學生個性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情趣。可是,如何讓學生主動積極參與到閱讀實踐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這在閱讀教學實踐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這關繫到新課改的閱讀教學理念能否真正貫徹落實。我認為,在閱讀教學中,以學生的發展為本,還學生以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地位,開放閱讀空間,「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
二、背景
傳統理念下的閱讀教學中,我也注重閱讀訓練,與學生一起理清思路、理清主要內容,體會重要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體會用詞的精當,但由於我備課時,對自己設置的問題都准備了正確的答案,因此每每隻要學生的回答與教案(包括教材、教參)里的答案相同時,我便要匆忙地把教案里的「答案」交給學生,取代了他們的鮮活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並一面囑咐學生把答案記錄一下,課後背記住。但結果呢,考試起來,學生就同一問題就是不理解,加上答案唯一,因而錯誤率便高。每每我便在課堂里大聲質問:我在黑板上寫過不下三次的答案,你們仍然記不住呀?可學生的兩眼裡是迷茫與委屈呀!因此我多次反思自己;作為學生,每個人的知識積累、認知水平、生活體驗不同,怎能對文本的閱讀得出同一種理解呢?在教學中,我是怎樣對待學生的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的呢?用所謂正確的標準的答案來取代學生的感受,統一學生的理解,來縛學生的思維,抑制學生的個性,不就阻礙、窒息了學生的創造了嗎?所以在教學新課程時,我便決心更新教育觀念,不能把學生當作灌輸的容器,或教學預先設置一個個圈套(問題),讓學生往裡鑽,而是要開放課堂空間,讓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學生與文本之間進行平等的交流,挖掘學生身上的潛在能力,讓學生走進文本,以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去閱讀文本,感受形象,體驗情感,發展獨特的欣賞和評價能力;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
http://www.0570school.com/teachers_view.asp?texttype=%BD%CC%D1%D0%C2%DB%CE%C4&id=87
答案第二:
新的語文課程標准對閱讀教學作了這樣的表述:「閱讀教學是學生、文本、教師之間的對話的過程。」這里所說的「對話」,已不是一般語言學意義上的對話,而是一種教學對話。
「對話性」閱讀教學中的語文老師走下聖壇,由知識的傳播者變成了平等的對話者。
一、對話意味著「人格上平等,心靈上自由」
民主、平等是對話教學的第一法則。沒有民主與平等,師生之間是無法對話的。因為對話的現代意義不僅僅是狹隘的語言交談,而且是師生雙方各自向對方敞開精神和彼此接納。民主與平等包括知與情兩個方面。從知的角度看,教師和學生只是知識的先知者與後知者的關系,並不存在尊卑關系。教師不應以知識的權威者自居,並對學生存有偏見和歧視,這樣會造成師生之間的對立。從情的角度講,學生與教師一樣,在人格上是獨立的,每一個學生都有著自己豐富的內心世界和獨特的情感表達方式,都需要教師的理解和尊重。
新的語文課程標准提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實際上,語文的閱讀教學就是讀者與文本的對話過程,通過對話使讀者與作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或讓讀者進行自我反思。所以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之間所倡導的是一種新型的關系——「對話」關系,教師在閱讀教學中不是簡單的教學管理者,也不是單純的知識傳授者。教師應當是:
平等中的首席者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加強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或是多渠道的對話是閱讀活動的主體,但是,我們同時還應當看到:青少年學生的閱讀畢竟不同於成年人的閱讀;他們因為知識和經驗的不足,正在學習閱讀,需要教師的指導。因而,在閱讀中教師就成為平等對話中的「首席」;在對話式閱讀教學中的教師,「首席」的含義當如樂隊中的「第一提琴手」,既是樂隊里平等的成員,又擔當著獨特的作用,教師的提問和發言就具有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熱心的介紹人
在對話中,教師就像是婚姻介紹人一樣,其根本任務是將文本介紹給學生,將重點放在疏通學生與文章「對話」的渠道上,促使學生直接面對文本,跟文章的作者直接對話,交流情感。作為介紹人,應該留足時間與空間給「對話」的雙方交流,不要過多地駐足其間聒噪。只有在對話過程中出現冷場、語塞、卡殼、分歧時,介紹人才可出面幫助排除,使對話能夠流暢進行。
優秀的指路人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做指路人,不做帶路人。相對於教師,學生是稚嫩的「對話者」,學生不論是學習上還是做人等方面,都需要教師的引導、點撥和真誠的幫助。教師要鼓勵學生都積極參與到對話中來,表達出自己獨特的理解、感悟和體驗。閱讀一篇篇的文章,就是進行一次次的精神探險,絕佳風景只有經過親身體驗才能真切地體味到它的美。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與文本進行「親密接觸」,「零距離」對話。
二、對話意味著「溝通與合作,交往與互動」
堅持民主的、平等的師生關系法則,教和學雙方必然會走向積極的溝通與合作。在教和學雙方的溝通與合作中,對話的精神才得以體現。有溝通與合作,必然會有互動與交往。互動與交往絕不只是教師和學生在對話教學中的存在狀態,而且是對話教學的基本形式。師生在交往與互動中實現多種視界的對話溝通、匯聚、融合。
在閱讀教學中,一方面,教師要相信學生有表達自己見解的能力和自我發展的潛力;另一方面,學生也要相信教師和同學對自己的發展會有幫助。只有敞開彼此的精神世界,在交往與互動中,才能有真正對話、交流和溝通。教師作為閱讀教學對話過程中的組織者、引導者和服務者,與學生構成了互動對話。
教師與學生之間,不能是教訓與被教訓、灌輸與被灌輸、征服與被征服的關系,而應是平等的、互相談話式的、開放心靈的雙向交流關系,即「對話」關系。「對話」所追求的是這樣一種狀態——教師式的學生與學生式的教師。教師與學生這種對話是實踐的需要,是師生和諧相處、相互促進的前提條件。為此,教師應成為:
忠實的傾聽者。
傾聽是教師與學生溝通的基本技巧,也是在溝通中認識與了解學生的第一步,傾聽學生等於尊重他、欣賞他,給他信心和勇氣。作為教師需要全身心地去聽學生說話,成為學生的忠實聽眾,並在傾聽過程中發現他們在學習中遇到的困惑和疑慮、發現和創意等,從而及時地引導、鼓勵,促進他們的發展。例如我在教《群英會蔣干中計》一文時,引導學生分析蔣干這個人物形象的性格,大部分同學都認為蔣干是個愚蠢而又自作聰明的人,有一個學生提出了異議「蔣干能毛遂自薦,且不管他是否真正有才,應該說這種勇氣是可嘉的」。我沒有打斷這個學生的「另一種聲音」,而是靜靜地傾聽他的觀點,並組織學生一起討論。通過傾聽學生心靈的話語,讓學生受到激勵、召喚,從而生成新的認識,這是對話教學必不可少的一點。
積極的參與者。
在對話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是以權威者的姿態出現在學生面前,向學生進行講解,學生只能重復教師的具有絕對權威性的內容。相反,教師是以參與者的姿態與學生一起開展具有相互作用的對話。在對話中,無論教師還是學生都要有自己的思想觀點,同時,任何一方都應積極地時刻保持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態度。由於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對文本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小到一個字、一個詞、一個句子,大到一段文字、篇章結構、文章的立意,理解都不盡相同。因此,在閱讀對話教學中,教師注重的是與學生一起交流、探討,互相促進。這樣,教師關注的不再是學生學習的結果,而是每個學生學習和發展過程中的即時狀態。教師參與對話,促進學生發展。
虛心的學習者。
弗里在《被壓制的教育學》一書中寫到,「通過對話,學生的教師和教師的學生不復存在。」「教師不再僅僅去教而且也通過『對話』被教,學生在被教的同時在教。」在「對話」中,教師有著「教學者」與「學習者」的雙重身份。實際上,學生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是很多的。他們雖然幼稚,但有一顆不斷探求的心;他們或許無知,但永不滿足和充滿好奇心;他們的思想和觀念也許不夠成熟,但卻代表著時代跳動的脈搏。教師要學習這些優點,完善自身的素質,調整自己的觀念和行為。向學生學習,能夠使你原本枯竭的「精神生命」重新煥發青春。從學生身上,我們每一個教師都能再一次發現自己,重塑自我。教與學達到統一,做到「教學相長」。
三、對話意味著「創造與生成」
閱讀文本應是語文學習的前提所在,只有通過與文本的「零距離」接觸,教師才能把握教材,也才能引導、疏通學生與文本的「對話」。為此,教師應引導學生親歷閱讀過程,盡情地誦讀、玩味、揣摩,與課文直接「對話」。「傾聽」文本的聲音,「觸摸」作者的心靈,在人、文「對話」中生成屬於自己的思想。正如鍾啟泉先生所說,「對話性溝通超越了單純意義的傳遞,具有重新建構意義、生成意義的功能。來自他人的信息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識被他人的視點喚起了,這樣就可能產生新的思想。在同他人的對話中,正是出現了與自己完全不同的見解,才會促成新的意義的創造。」
在對話性閱讀教學中,師生雙方均是作為具有主體精神、創造能力的人而介入其中的。在對話、溝通、合作的氛圍中,學生不再是知識的「接收器」,還是知識的「發生器」,師生各自生成或建構了自己的認識和知識,使閱讀教學課堂涌動著生命的靈性,充滿了創造色彩。在新課標下,教師應是:
合格的先行者
在「對話精神」的作用下,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就教學內容進行平等交流、真誠溝通、互相借鑒、取長補短。在「對話教學」中,教師在引導學生直接面對文本,充分讀書前,得先和文本「對話」,即鑽研好教材。對文本的精神,學生可能產生的疑惑、異議,哪裡需要留出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己思考,哪裡要讓學生進行討論,教師都要做到心裡有底。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包括朗讀課文),才能和學生交流,並引導學生學習。
良好的創意人
接受理論和解釋學都告訴我們,任何讀者理解到的意義都不完全等同於作品原來的意義,而且不同讀者面對同一作品所理解到的意義也都不可能完全一樣。所謂「有一千個讀者便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便是此理。因此,教師不能囿於教參,應當多元解讀、自主發現文本涵義的空間,不能再搞過去應試教育下的一元論。同時,教師應鼓勵學生有創意的閱讀,善於引導學生用自己的「前理解」去閱讀,同時又藉助於別人的「前理解」;努力發現別人沒有發現文本的其他含義;對理解到的意義作出自己獨到的價值判斷而不僅僅停留於理解本身或人雲亦雲;在理解意義的基礎上產生聯想而生成新的意義和塑造新的形象。
例如對《項鏈》中瑪蒂爾德形象的解讀,有的同學說她愛幕虛榮,有的同學說她具有小資產階級貪圖享樂的思想,但有的同學認為她是值得贊揚的,因為她靠自己十年的辛苦勞動還清了債務,所以她還是很有美德的。在對話中,教師與學生加深了對瑪蒂爾德的了解,體驗身為小人物的苦惱,了解人生的苦難與無奈,從而加深了自己對生活的感悟。
優秀的質疑者
現代課程理念提倡的是「不惟書、不惟上、不惟權、只惟實」。因此,在探究教材中,教師要讓學生敢於懷疑、敢於質問、敢於批判,多一點帶有個性色彩的語言。為此,教師首先得有質疑的意識,質疑的精神,質疑的勇氣。
在與文本、學生的對話中,在生生對話中,參與對話者會發現對方觀點中的可疑之處,會產生批判性的意見,而批判性的信息正是對話交流得以深入發展的支撐力。在對話互動中,參與者大都能一邊聽同伴發言,一邊反思自己的理解。質疑使對話深入,使對話的內涵豐富,多種觀點的聚集與碰撞、消解與融合、深化與提升,擴展了認知領域。
《雷雨》中周朴園與魯侍萍相會一幕,最能體現周朴園的性格特點。周朴園自私虛偽冷酷,是資本家的典型代表,是封建家長的化身,他對侍萍的愛是虛假的。但有的學生質疑:周朴園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他有復雜的情感世界。他當年對侍萍的愛是真的,現在對侍萍的不愛也是真的。這樣,學生在質疑中提升了對人物形象的立體的認識,在交流碰撞中達到了彼此的理解,生成了新的意義。
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或發生教學。把教學本質定位於交往、互動的「對話教學」,是對教學過程的正本清源。同時學生、教師、文本三者間需要不斷地融合、激活,這樣才能讓「對話」真正變為「零距離」。而教師對自身的正確定位則能把 「對話教學」真正落實到實處,促進學生不斷地發展。
www.jsxlve.com/djkt/uploadfiles/2005-12/2 ... 30K 2007-5-30
Ⅳ 閱讀在上語文課環節中起到什麼作用
這個代課是沒法代的,為什麼呢?因為大家都教兩個班的語文課,在座的各位老師都知道,教兩個班的語文課是很辛苦的,再給別的班代課很困難。所以沒有辦法,只好老師和學生一塊兒制定他們的自學計劃,讓學生去自修,同學們實在感到太枯燥的時候,老師就把學生放到閱覽室里去讀書,或者把圖書館的書借到教室里讓學生讀書。一個學期下來,從學校到語文學科的老師都捏了一把汗,擔心這兩個班的語文成績,可是期末考試成績出來卻讓語文老師很尷尬:這兩個班的語文基礎知識並不比平行班低,相反閱讀題目和寫作題目的成績比平行班的成績還略好一點。
Ⅳ 閱讀對小學生的重要性和意義是什麼
閱讀對小學生的重要性和意義是:
閱讀能力的培養是小學語文素質教育重要的組成部分,閱讀能力的高低,直接關繫到學生的理解能力、運用知識的能力以及表達能力的提升。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不僅關繫到小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而且對他們開闊視野、提高內涵、增加底蘊、放飛心靈有著重要的意義。
對好書的閱讀,對於小學生而言,可謂百益而無一害,然而,有些小學生對於閱讀的重要性,認識還不是特別明顯,覺得無關緊要,針對學生這種懶散的思想,需要教師深度剖析閱讀益處,指導學生在閱讀中提升自己的能力,讓學生的心靈在潛心閱讀中得到豐盈、成熟和滋養。
閱讀好習慣受益終身
課外閱讀有助於培養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如今網路瘋狂的時代,我們的注意力總是被網路所吸引,孩子們也同樣陷入網路里,這些都讓孩子們不能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去。
更多的是沉迷在這樣一個花花世界裡,可是如果我們給孩子一本好書,讓他去讀一本好書,這樣他的注意力就被轉移到書中去了,這樣他就會遠離網路,投入到書籍有趣的故事世界裡。
讀一本好書,寂寞的時候可以讀書,失落的時候也可以讀書,從小養成了閱讀的習慣,孩子會受益終生的。只要付出,就會有收獲,也許等待的時間會久一點兒,也許就在明天。
一個人要學有所成,最重要的就是養成讀書學習的好習慣。從小培養孩子好讀書、讀好書的習慣,會讓孩子受益終身的。
Ⅵ 閱讀在語文學習中有什麼作用
語文學習要有計劃,計劃主要是為了提高學習的有效性,同時也有利於要成一個好的學習習慣。如果寫作能力差,就一周寫一篇作文,如果閱讀差就一天練習一篇閱讀理解,如果基礎知識差就每天抽出點時間記憶背誦一下,等等。
1、學好語文重點之一:字詞、古詩詞、古文等的記憶背誦或賞析。這類知識的學習重點在課堂上,課上要專心,課後多花點時間去記憶背誦、理解運用。
2、學好語文重點二:閱讀一定要強化,最好能夠做到每天練習一篇閱讀。另外可以學習一下快速閱讀,快速閱讀是一種高效的閱讀、學習方法,其訓練可以激活我們「腦、眼」潛能,培養和提高我們的閱讀速度、歸納分析、理解記憶等方面的能力。掌握快速閱讀之後,在閱讀文章、材料的時候可以快速的提取段落、文章的脈絡和重點,促進整理歸納分析,提高做提效率;同時可以節約大量的時間,游刃有餘的做其它事情。快速閱讀的具體練習可以參考《精英特全腦速讀記憶軟體》,我自己學生時代練習過,現在也在受益。
3、學好語文重點三:提高寫作能力。寫作的基礎是素材和思路,平時要多閱讀多積累。高中學習是比較緊張的、時間也很有限,我前面提到的快速閱讀在素材積累上就可以提現出很大作用。有了積累,可以多看看那些優秀作文,找找寫作的思路,要多動筆寫,學會借鑒、運用、融會貫通,這樣寫作能力才會不斷地提高。
語文成績提高也是需要做題的,平時不能只是一味的記憶背誦,防止眼高手低。
Ⅶ 語文和閱讀的重要性
語文,作為社會精神的產物,人類文化素質的載體,無一不體現了它在人類生活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我們畢竟生活在高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21世紀,「數理化」思想的禁錮,使人們越發不重視語文了。甚至有中學生狂言:「數學、物理和化學是固體;音樂、美術和體育是液體;而語文是氣體。」由此一語,就可以推想語文受重視的情況可見一斑。
語文,難道真的是整天的題海戰術,一個學期捏著鼻子寫幾篇作文?對於這一問題的答案,我們應該到生活中尋找。當你聽到一首動人心魄的歌時,沉浸於歌詞所描繪的幽然意境,流連忘返,這就是語文;當你看到一幅雄渾俊雅的書畫後,立即被其所吸引,於是你搜腸刮肚,想盡華美飼藻來贊美它,這就是語文;當你發表演講、主持會議,甚至一個飽含深意的眼神,別忘了,這也是語文。既然生活中處處都有語文,那麼它在我們生活中有什麼重要的作用呢?
語文是學好其他學科的基礎和獲得知識的必需技能。誠然,事物的接受從理解開始,汲取知識也離不開語文。如解數學題時,審題分析需要語文,證明詮釋需要語文,答題歸納也需要語文。縱使你對生活充滿了問號,對知識有著不盡的求知慾,但是如不掌握一定的閱讀理解能力,你也只能望著沉甸甸的書,感嘆「書到用時方恨少」了。
語文是衡量人才知識與素質的標准之一。在當今競爭日益激烈的21世紀,處處充滿了機遇與挑戰,你不必再苦於「英雄無用武之地」,也不必再抱怨英雄日暮,而是在於你是否能毛遂自薦,孔雀開屏般自我展現一番。誠然,三寸不爛之舌再加上一副鐵齒銅牙一定會招來別人的明眸睞眼,相信任何人都樂意在大庭廣眾之下滔滔不絕,引經據典,口吐連珠妙語。而廣疏學淺的你,只能在灰暗角落垂頭喪氣,抱怨自己肚子里的墨水太少。
語文是知識傳承的橋梁。相信你一定讀過都德的《最後一課》吧,小說以沉重的筆觸向我們講述了一個悲慘的故事。那是一個被侵略的小村莊,正在上學的孩子們被告知將來不能再上語文課了,還被禁止使用自己的語言。然而他們的老師,一個錚錚鐵骨的漢子失落又不失驕傲地告訴他們:「我們的語言是世界上最美麗的語言,它永遠不會中斷,猶如不落的太陽!」而在今天,我們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手捧著墨香的語文書,還有什麼理由不學好它呢?我們的先人前輩也給我們留下了許多文化的瑰寶,如琅琅上口的唐詩,竟境深遠的宋詞,撥人心弦的元曲和包羅萬象的小說,對於我們來講,不正是一次次文化的洗禮嗎?
語文,如此豐富多彩的答案,如此重要的生活寶藏,正在以一個巨人的形象從狼籍著敗葉的林藪中屹立起來。讓我們衷心祝福語文之路越走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