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讀完女媧造人的神話故事知道了什麼
女媧造人讀後感
今天我打開書櫃,翻起了《中華上下五千年》這本書。從書里看到了《女媧黃泥造人》這個故事,於是我津津有味地閱讀起來。這個故事是這樣的:
傳說女媧也是人類的始祖,民間有些地區現在仍稱她為祖姑娘,並經常去祭拜女媧。相傳很早以前,天地之間只有女媧一個人。白天她面對著山川錦綉、鮮花經開的迷人景緻,自娛自樂,飄然與名山秀水和萬花叢中。可是到了黑天,她卻雙眉緊鎖,獨自一人感受著孤獨與寂寞。她幻想著:要是能有一天,有好多人和自己一起觀賞風景的話,哪怕是一人,該有多好啊!於是第二天,女媧就到小溪邊,用黃泥一絲不苟地做起泥人兒,打算到了晚上和它說說話,好打發寂寞無趣的時光。驚奇的事情發生了:女媧剛做完了一個泥人,沒想到那個泥人竟然朝女媧說:「媽媽!媽媽……」女媧被這喊聲陶醉了,她抹了一把臉上的汗水,欣慰的看著眼前的情景,一種成功的喜悅使女媧有升發了無窮的力量。她接著又埋下頭捏了第二個、第三個、第四個……
時間過得很快,女媧不知道捏了多少個泥人。她已經氣喘吁吁,沒有力氣再捏泥人了。忽然一個新想法又掠過了她的頭,女媧起身折了一根柳枝,沾滿了泥漿,然後再甩了出去……天黑了,女媧筋疲力盡了,她看了看自己的周圍,又看了看山坡上、溪水邊站滿了人,人山人海。女媧朝大家揮了揮手,然後,她把肩寬和肌肉健碩的人分做一部分,把他們叫做男人;把胸部比較豐滿的人分做一部分,稱她們為女人,並規定他們可以自由娶嫁,生兒育女。人類就這樣一代一代繁衍了下來。
我們長大了,記憶漸漸會被淡忘。兒時的玩、笑漸漸而被時間埋沒了。可從不曾忘記的,卻是這些讓人沉浸於聯想中的傳說……女媧日夜兼勞,為了「人」這高貴而智慧的種類而付出著心血與汗水,使人感嘆!
這些傳統的文化在中國造就了不朽的回憶;這美麗而動人的情節鎖住了我們的心;這些質朴而充滿愛的故事,才是我們最值得珍貴,最值得留戀的啊! 請保留著女媧的這種無私與偉大!女媧造就了人類,造就了這個繁衍生息的種類。這人類的母親啊,又滿載著多少的愛呀!
篇四:女媧造人讀後感
女媧真是厲害啊!隨隨便便地用手把泥巴一捏就成了一個人的模樣,而且用氣一吹這個人就活了。比那個在醫院里生小孩的阿姨強多了,那個阿姨在醫院里大哭小叫半天才生一個娃娃下來。而且,女媧還真是聰明啊!她特別注意提高工作效率,用手捏泥娃娃累了,就用一根藤條沾上泥漿撒,一下子就能創造出好多人類。你看,用手一個一個捏有多累啊!效果還特別好,用藤條撒出來的人類的相貌也還能做到千差萬別。
在生活中我也要向女媧學習,做一個聰明、美麗,善良的人,特別是要在學習中想辦法提高學習效率,又快又好!
要是女媧再來人間一次就好了,我一定要想辦法見一下她,好當面請教。
篇五:女媧造人讀後感
盤古開天闢地後,萬物生機勃勃,一片興旺,山川水秀,日明月朗,各種野獸在森林裡自由奔跑,無數飛禽在空中自由飛翔。
可是,這個世界上卻沒有人類.這時,一位女神出現了。她叫女媧,她放眼看去,遠處沒有和自己一樣的同類,於是她感到無比的孤獨和寂寞。有一次,女媧用黃土合成黃泥,照著自己的樣子捏造出一個一個的小東西,女媧給這些小東西取名為「人」,他們在女媧身邊轉來轉去的叫她「媽媽」,女媧把他們分成兩類,讓他們自己結婚,世代繁衍下去。那麼讓我們珍惜生命吧!珍惜自己,珍惜他人,讓生命青春異彩,實現應有的價值。
篇六:女媧造人讀後感
《女媧造人》的故事我已經聽過很多遍了,可唯有我從《一本書讀通中國史》里的第二篇中的《女媧造人》印象深刻。
這篇文章講的是女媧造人的過程和婚姻的來源。
更有趣的是下面的《趣味鏈接》,大家從古至今都認為女媧是女的,其實現在還沒能確認女媧是男是女!而且她人首蛇身是誤解,其實她是人首龍身!
女媧為了擺脫寂寞而創造了人,即使這是一個神話故事,但我不得不說它有與眾不#p#副標題#e#同之處:為什麼那麼多的「神」只有女媧創造了人類?那是因為它有過人的才智和智慧嗎?不是,而是因為它能從一件事中悟出很多的道理,證明她比別人更努力去觀察、去想、去創造,只有比別人強,才會有比別人更大的收獲!
所以,沒有人是十全十美的,但只有靠自己的努力一點點的向上爬,就算達不到十全十美,最起碼我們曾努力過,所以離十全十美也不遠了。
篇七:女媧造人讀後感
在課堂上,我們學習了《女媧補天》這個傳說,知道了女媧是一個勇敢、善良的女神。今天,我翻開了《華夏文明故事》這本書,看見了《女媧造人》的傳說,就認真地讀了起來。
當我讀到「捏著捏著,捏成了一個小小的東西,模樣與女媧差不多,也有五官七竅,雙手兩腳。捏好後往地上一放,居然活了起來。女媧一見,滿心歡喜,接著又捏了許多。她把這些小東西叫做『人』」的時候,覺得女媧很聰明,用一雙靈活的手創造了偉大的人類,才有了五千多年的華夏文明。
讀了這個神話故事,我為古代勞動人民豐富的想像力和聰明智慧所折服,更為我是一個炎黃子孫而自豪。五千多年的華夏文明造就了今天繁榮昌盛的中國,作為祖國二十一世紀的小雛鷹,我決心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為建設祖國更美好的明天而奮斗!
篇八:女媧造人讀後感
有一天,補天的女神,在河邊玩耍,河水映出了她的影子。她奇怪的想,於是,用土和泥捏了一個小東西,她把它叫做人,這些小人只要一落地就有生命。
讀了這個故事我明白了,只有人類是最寶貴的,有了生命才有未來的一切,我們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以及他人的生命。我要好好認真學習,長大成人,為自己的祖國做貢獻。
② 《女媧造人》教材理解
《女媧造人》這篇神話故事講的是開辟天地之後,有了日月星辰,有了山川草木、鳥獸蟲魚,單單沒有人類,世界顯得荒涼寂寞,於是出現了女媧。女媧同樣感到孤獨寂寞,她用黃泥捏成了像自己一樣的生物,這個生物一觸地便活了起來,而且還能叫“媽媽”。女媧非常欣喜,她把自己創造的這個生物取名叫人。下面是我整理的《女媧造人》教材理解,歡迎大家閱讀。
教材分析
《女媧造人》這篇神話故事講的是開辟天地之後,有了日月星辰,有了山川草木、鳥獸蟲魚,單單沒有人類,世界顯得荒涼寂寞,於是出現了女媧。女媧同樣感到孤獨寂寞,她用黃泥捏成了像自己一樣的生物,這個生物一觸地便活了起來,而且還能叫“媽媽”。女媧非常欣喜,她把自己創造的這個生物取名叫人。接著又造了許多這樣的人,又想出辦法把小人分成男女,讓他們自己去繁衍後代,這樣,人類就世世代代延續下來了。
課文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可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代故事的起因。寫開辟天地之後,有了日月星辰,有了山川草木、鳥獸蟲魚,單單沒有人類,世界顯得荒涼寂寞。
第二部分(第2—12自然段)寫神通廣大的女神女媧用黃泥和水揉捏了“人”,從此,女媧再也不感到孤獨、寂寞了。
第三部分(第13—15自然段)寫女媧用藤條揮灑泥漿的方法造出了許多的小人兒,使大地布滿了人類的蹤跡。
第四部分(第16—17自然段)寫女媧把小人兒分成男女,叫他們自己去創造後代,使人類得以世世代代延續下來。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知道課文的主要內容,了解女媧是怎樣一步一步地創造出人類的。
2.體會神話故事想像豐富的特點。
3.認識“媧、藤”兩個字。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把握課文內容,說說女媧是怎樣一步一步創造人類的。
【教學難點】
體會神話故事神奇和想像豐富的特點。
【教學建議】
(一)課前准備
課前可讓學生搜集有關女媧的神話故事。
(二)識字
要注意“藤”字是後鼻音,讀“ténɡ”。“媧”字的右下部是“內”,“藤”字的右下部是“”。
(三)理解感悟
1 本課故事情節通俗易懂,教師應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首先讓學生整體閱讀課文,理清文章敘述順序:天地無人——黃泥捏人——創造許多人——分為男女,延續後代。在弄清敘述順序後,再讓學生說說女媧是怎樣一步一步創造人類的。
2 本文想像豐富,故事情節生動有趣。教學時,要引導學生體會這個特點。遠古時期,人們不可能了解人類起源的科學道理,就通過想像認為是“神創造了人”,這是可以理解的。就這個故事本身而言,是遠古時期人類精神活動的產物。從女媧這個人物以及她“黃泥捏人”“創造許多人”“分為男女,延續後代”等造人過程看,可以體會到古人的想像豐富、奇特而有趣。
(四)課時安排
本課可安排1—2課時。
教學資料
1.作者簡介
袁珂(1916—2001):四川新都人,生於四川新繁縣。神話學家。本名袁聖時,筆名丙生、高標、袁展等。論著有《中國古代神話》《古神話選釋》《山海經校注》《神話論文集》《中國神話傳說辭典》。《中國古代神話》是中國第一部漢民族古代神話專著。作者對浩瀚的古文獻資料,考辨真偽,訂正訛誤,加以排比綜合,把中國漢民族片斷的古神話資料熔鑄成一個有系統的整體,提供了一部具有漢民族古神話特色與風格的文學作品。
2.女媧的故事
女媧是中國神話中最古老的始祖母神,大母神,化萬物者和英雄人物。女媧畢生做了兩件驚天動地的大事,一是造人,二是補天,為人類立了大功。《女媧補天》這段神話是我國古代神話中最奇偉壯麗、最動人心魄的神話之一。它描寫的是:在洪荒時代,當宇宙發生大變動,天崩地裂的時候,天神女媧為了拯救人類於水火,毅然運用她的神力,“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殺黑龍以濟冀州,斷鰲足以立四極,積蘆灰以止淫水”。與自然災害作斗爭,辛辛苦苦做了許多工作,終於將災禍平息,使人類得以生存。它突出寫的雖然是神,實際上還是歌頌古代敢於和自然威力作斗爭的勞動人民。
3.詞語解釋
莽莽榛榛:草木叢生的樣子。
神通廣大:形容本領高超,無所不能。
生氣蓬勃:富有生命力和活力。
興高采烈:形容興致高,精神飽滿。
疲倦不堪:形容非常疲乏。不堪,表示程度極深。
4.課外拓展閱讀《語文同步讀本》(六年級下冊)中的《補天的人》《羿射九日》和《渾沌開竅》。
③ 女媧造人的簡介
盤古開辟了天地,用身軀造出日月星辰、山川草木。那殘留在天地間的濁氣慢慢化作蟲魚鳥獸,替這死寂的世界增添了生氣。
這時,有一位女神女媧,在這莽莽的原野上行走。她放眼四望,山嶺起伏,江河奔流,叢林茂密,草木爭輝,天上百鳥飛鳴,地上群獸賓士,水中魚兒嬉戲,這世界按說也點綴得相當美麗了。
但是她總覺得有一種說不出的寂寞,越看越煩,孤寂感越來越強烈,連自己也弄不清楚這是為什麼。
忽然一片樹葉飄落池中,靜止的池水泛起了小小的漣漪,使她的影子也微微晃動起來。她突然覺得心頭的死結解開了,是呀!為什麼她會有那種說不出的孤寂感?原來是世界是缺少一種像她一樣的生物。
想到這兒,她馬上用手在池邊挖了些泥土,和上水,照著自己的影子捏了起來。他感到好高興。
捏著捏著,捏成了一個小小的東西,模樣與女媧差不多,也有五官七竅,雙手兩腳。捏好後往地上一放,居然活了起來。女媧一見,滿心歡喜,接著又捏了許多。她把這些小東西叫作「人」。
(3)語文閱讀女媧造人是為了什麼擴展閱讀:
1、女媧造人:
中國上古神話傳說之一,創世女神女媧化生萬物,每天至少能創造出七十樣東西,開世造物,因此被稱為大地之母。她是古老相傳的大母神。
相傳女媧以泥土仿照自己摶土造人,創造並構建人類社會;又替人類立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兩性相互婚配,繁衍後代,因此也被傳為主職姻緣與情愛的皋禖古神。
女媧是中華民族的母親,華夏民族人文先始,福佑社稷之正神。她慈祥地創造了生命,又勇敢地照顧生靈免受天災,是被民間廣泛而又長久崇拜的創世神和始母神。
2、原意:
《風俗通》有關「女媧造人」的記載,故事的基礎上富有人性化的演繹與擴充,使得這個古老的神話傳說充滿生活氣息,煥發出瑰麗的色彩。
馬克思在談到希臘藝術時曾指出:「任何神話都是用想像和藉助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由此可知,神話帶有濃厚的幻想色彩。
《太平御覽》、《神話故事新編》等詳細敘述了女媧造人的具體過程,表現了原始先民對人類自身來源的好奇、追索,以及在當時社會生活條件下所做出的極富想像力的解釋。
故事清新、質朴,洋溢著一種天真的新鮮感。女媧完全是在一種極自然的、無意識的狀態下萌發了造人的念頭。傳說中女媧在天地之間非常孤獨,看到自己的影子時就想創造一種像自己一樣的生物來增添生氣排解寂寞。
這種想法非常孩子氣,帶有原始洪荒時代的稚拙與樸素,通過字里行間,彷彿看到女媧本身就是一個活潑、充滿活力與創造力的孩子,並非一個高貴冷漠的神邸。
人來到這個世間是重點描寫的過程:女媧揉團黃土造成第一個小人兒,這個「人」一落下地就具有了生命,開口叫她「媽媽」;女媧不知疲倦地造人,為了加快速度,她就藤蔓一揮;為了解決人類延續的問題。
女媧「把那些小人兒分為女人和男人,讓青年兩性配合起來叫人們自己去創造後代」……「女媧造人」如同一條不斷流淌的溪泉,一路唱著歡歌不斷前進,使後人讀來彷彿置身於那個生命初創的原始世界中,感受著人類誕生後的歡欣與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