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語文中代詞的概念是什麼

語文中代詞的概念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8-24 16:42:50

Ⅰ 語文中什麼是代詞 代詞分類 現代漢語代詞知識

代詞是具有代替、指示作用的實詞。分為人稱代詞、疑問代詞、指示代詞三類。代詞的語法特徵同它所代替或指示的實詞或短語的用法大致相當,就是說所代替的詞語能作什麼句子成分,那個代詞就能作什麼成分。

Ⅱ 語文中什麼是名詞、動詞、形容詞、代詞

名詞:表示人或事物名稱的詞叫名詞.
動詞:表示動作行為、發展變化、心理活動等
意義的詞叫動詞.
形容詞:表示事物的形狀、性質或狀態的詞叫形
容詞.
代詞:具有指示、代替作用的詞叫代詞.代詞
可分為人稱代詞、指示代詞、疑問代詞
\x1d⑴人稱代詞:代替人或事物的名稱的代詞.
⑵用來指人或事物的代詞叫指示代詞.
(3)用來提出問題的代詞叫疑問代詞.

Ⅲ 語文中什麼是代詞

代詞是一種代替人或事物名稱的詞.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可以分為:人稱代詞,如你、我、他.
指示代詞,如這、那
疑問代詞,如誰

Ⅳ 語文中什麼是代詞,代詞怎麼用

代詞,即代替名詞、動詞、形容詞、數量詞、副詞的詞。可分為三類:人稱代詞,疑問代詞,指示代詞。

代詞分類表代替名詞、動詞、形容詞、數量詞的詞。如:我、他們、自己、人家、誰、怎樣、多少、那裡、這兒等。

代詞通常會顯示出人稱和數的區別:一般區分第一、第二和第三人稱,以及單復數等。

隨方言的變化

同一語言內隨方言不同代詞也有很多變化。有一些語言的第一人稱代詞區分「涵蓋詞」和「排外詞」,如北京口語中,如果和特定對方交談時(不是泛指),包括聽者一般會用「咱們」,不包括聽者用「我們」。

但「我們」有的時候也可以泛指包括聽者,這種情況在其他地區更明顯,很多會一概用「我們」代替(有的方言中沒有「咱們」這個詞);很多地方這兩個詞的意思還會正好相反。

Ⅳ 代詞是什麼意思

代詞就是用來代替(指代)一個物或一個人的詞
類似於中文中的「他、她、它、這個、那個…………」
比如說:
Helen is a beautiful girl.She is my friend.
這里為了避免重復,用she 來代替Helen,she就是代詞

This is my desk.
這里的this就是desk,this 是(指示)代詞

Ⅵ 什麼是代詞

代詞,是代替名詞或一句話的一種詞類。大多數代詞具有名詞和形容詞的功能。英語中的代詞,按其意義、特徵及在句中的作用分為:人稱代詞、物主代詞、指示代詞、反身代詞、相互代詞、疑問代詞、關系代詞、連接代詞、不定代詞和替代詞十種。

1、人稱代詞: 主格:I我,you你,he他,she她,they他們, we我們

賓格:me我, you你, him他, her她, them他們, us我們

2、物主代詞: my我的, his他的, your你的(your你們的), their他們的, hers她的

3、指示代詞: this這, that那, these這些, those 那些

4、反身代詞:myself我自己, himself他自己, themselves他們自己, yourself你(們)自己,herself她自己

5、疑問代詞:who誰, what什麼, which哪個

6、不定代詞:some一些, many許多, both兩個、兩個都, any許多

7、關系代詞:which……的物, who……的人, that……的人或物, who誰, that引導定語從句

8、相互代詞:each other 互相, one another互相

9、連接代詞: who,whom,whose,what,which,whatever,whichever,whoever,whomever

10、替代詞:one(單數),ones(復數)

(6)語文中代詞的概念是什麼擴展閱讀:

代詞使用注意事項

1、指示代詞在作主語時可指物也可指人,但作其他句子成分時只能指物,不能指人。

2、That和those可作定語從句的先行詞,但this和 these不能,同時,在作先行詞時,只有those可指人。

3、在回答指示代詞作主語的特殊問句時,如果指示代詞指人,其回答中的主語仍可以用相應的指示代詞,也可以用it或者they;但指事物時,只能用it或者they。

4、在回答指示代詞作主語的一般疑問句時,不管指示代詞指人還是指物,答語中都用it或they

5、為避免重復,有時可用 that 或 those 來代替前面已提到過的人或事物;用 this 或 these 來代替下文中將要提過的人或事物。

6、向別人介紹某個人時,要說「 This is ….」,而不說「 That is ….」,也不能說「 He is ….」或「 She is ….」。介紹兩個人時,先用「 This is ….」介紹一個人,然後用「 That is ….」介紹另一個人。

Ⅶ 文言文中的代詞是什麼意思

文言中的代詞是使用頻率很高的一類詞。弄清代詞的分類及用法對閱讀理解文言文意義重大。從用途上看,文言中的代詞可以分為人稱代詞、指示代詞、疑問代詞三類。

Ⅷ 文言文中的「代詞」是什麼意思

文言文中的代詞是起替代、指示作用的詞。古代漢語里的代詞可以分為人稱代詞、指示代詞、疑問代、無定代語、特殊代詞等五類。

一、人稱代詞 人稱代詞包括第一人稱代詞、第二人稱代詞、第三人稱代詞。

第一人稱代詞「吾」、「我」、「予」、「余」、「朕」等。例如:

①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夫子加齊卿相》)

②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同①)

③余雖為之執鞭,所忻慕焉。(《管晏列傳》)

④朕皇考曰伯庸。(屈原《離騷》)

代詞「我」「予」「余」可以作主語、賓語、定語。「吾」在先秦時多作主語和定語,在否定句中可以作賓語,在一般句子中作賓語比較少見。「朕」在秦以前是一般的人稱代詞,並非皇帝專用,所以在例④中屈原可以自稱為「朕」

第二人稱代詞有「女(汝)」、「爾」、「若」、「而」、「乃」等。例如:

①君來賜命曰:「吾與女伐狄。(《呂相絕秦》)

②汝知而心與左右手背乎?(《孫子列傳》)

③我無爾詐,爾無我虞。(《左傳•宣公十五年》)

④上曰:「為我楚舞,吾為若楚歌〉(《留侯世家》)

⑤呂後真而主矣。(同④)

⑥必然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漢書•項羽傳》)

其中「女(汝)」、「爾」、「若」可以作主語、賓語、定語,「而」、「乃」一般多作定語。

第三人稱代詞有「其」「厥」「之」等。「其」主要充當定語。例如:

①民未知義,未安其居。(《城濮之戰》)

②其妻歸,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終身也,今若此!(《孟子•離婁下》)

例①「其」代「民」,例②「其」代妻與妾的良人,均指人,充當定語。「其」還可以充當主謂片語成分句的主語。例如:

①我持白璧一雙,欲獻大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會其怒,不敢獻,公為我獻之。(《史記•項羽本紀》)

②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史記•陳涉世家》)

③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燭之武退秦師》)

④我退而楚還,我將何求!若其不還,君退臣犯,曲在彼矣。(《城濮之戰》)

例①②中的「其怒」「其賢」「其死」是主謂片語充當賓語,「其」是主謂片語的主語。例③④中的「其」充當分句的主語。

「厥」的語法功用大致和「其」相當,在句中充當定語。例如:

①亦悔於厥心,用集我文公,是穆之成也。(《呂相絕秦》)

在上古漢語里,「其」不用於賓語的第三身代詞是「之」。例如:

①越石父賢,在縲紲中。晏子出,遭之塗,解左驂贖之。(《管宴列傳》)

② 賈尚幼,後至不賀。子文問之。(《城濮之戰》)

充當雙賓語中的近賓語和充當兼語式中的兼語,也是「之」的語法功能,這種功能是和「之」充當賓語的功能相通的。例如:

①公語之故,且告之悔。(《鄭伯克段於鄢》)

②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逍遙游》)

③有臣柳庄也者,非寡人之臣,社稷之臣也,聞之死,誰往。(《禮記•檀弓上》)

④水非石之鑽 ,索非木之鋸,漸靡使之然也。(《上書諫吳王》)

例①②中的第三處詞「之」充當雙賓語中的近賓;例③④中的二處代詞「之」充當兼語。「之」充當兼語的情況比較少見。

「之」和「其」都不是典型的第三人稱代詞,這主要是因為它們的語法功能並不完備,即除了能分別充當賓語定語外,在上古它們都不能充當單句的主語。此外,說它們並不是完備的第三人稱代詞,還由於下面的兩種情況。

一是「之」和「其」除稱代以外,還可以稱人或物。例如:

①請京,使居之。(《鄭伯克段於鄢》)

②以家量貸而以公量收之。(《齊侯使宴嬰請繼室》)

③蛇出於其下,以肱擊之,傷而匿之。(《鞍之戰》)

④趙王所為,客聘書以報臣,臣以此知之。(《信陵君列傳》)

例①「之」代地點;例②代物;例③前一「之」代蛇,後一「之」代傷情;例④「之」代事情。

①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燭之武退秦師》)

②會遂引入官,王生醉,從後呼曰:「明府且止,願有所白。」遂還問其故。(《龔遂傳》)

例①「其」稱代「越國以鄙遠」這件事;例②「其」稱代(王生)人後呼曰:「明府且止,願有所白」這件事。

二是「之」和「其」除了可以稱代第三方以外,有時候也可以用來稱代說話人自己或聽話的一方。例如:

①會請先,不入,則子繼之。(《晉靈公不君》)

②士季曰:「諫而不入,則莫之繼也。」(同①)

③天子悅其有悅,笑曰:「君安得長者之言而稱之?」(《龔遂傳》)

④公孫鞅曰:「……君亟定變法之慮,殆無顧天下之議也。」(《商君書•更法》)

例①「之」代說話人士會;例②「之」代聽話的一方趙盾;例③代說話的一方;例④「之」指代聽話的一方。稱代說話的一方的「之」可譯成「我」;稱代聽話一方的「之」可譯成「你」。

在古代漢語里,人稱代詞本身沒有單數復數的區別,我們只能根據上下文意來判斷某一代詞表示的是單數學是復雜。有時,古人在第一、第二人稱代詞後面加上「儕」、「屬」、「曹」、「輩」等詞語,意思大至相當於「我們這些人」、「你們這些人」而並非是表示復數。

二、指示代詞常見的指示代詞有「是」、「之」、「此」、「斯」、「茲」、「夫」、「彼」、「其」、「他」、「然」、「爾」、「焉」、「諸」等。

一般來說,「是」、「之」、「此」、「斯」、「茲」表示近指。例如:

①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逍遙游》)

②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於民也。(《張釋之列傳》)

③之二蟲又何知?(《逍遙游》)

④此車一人殿之,可以集事。(《鞍之戰》)

⑤此百世不易之道也。(《上書諫吳五》)

⑥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寡人之於國也》)

⑦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論語•雍也》)

⑧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禮記•檀弓下》)

⑨登茲樓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銷憂。(《文選•登樓賦》)

⑩茲可謂一勞而久逸,暫費而永寧也。(《文選•封燕然山銘》)

「是」、「之」、「此」、「斯」、「茲」作定語的時候,可譯為「這」,並附上相應的量詞,如例①③④⑦⑨;作主語的時候,可譯為「這」,如例②的第二個「是」,例⑤⑩;作賓語或補語的時候,可以譯為「這樣」,或「這種情況」,「這種地步」等,如例②的第一個「是」,例⑥⑧。

「夫」、「彼」、「其」表示遠指。例如:

①子曰:「夫人不信,言必有中。」(《論語•先進》)

②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燭之武退秦師》)

③彼所謂豪傑之士也。(《許行》)

④不絕之於彼而救之於此,譬由抱薪而救火也。(《上書諫吳王》)

⑤海濱遐遠,不沾聖化,其民困於飢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盜弄陛下之兵於潢池中耳。(《龔遂傳》)

⑥其尤貧而力不能者,令書其佣,足相當,則使歸其質。(《柳子厚墓誌銘》)

「夫」字指示性較輕,多用作定語,可譯為「那個」,如例①②。「彼」字並不是第三人稱代詞,而是指示代詞,表示遠指,指人時等於說「那個人」,如例③;指代處所時可譯為「那裡」,例如④。「其」字作為指示代詞,絕不作主語,而只作定語,可譯為「那裡」、「那些」等,如例⑤⑥。

「他」、「然」、「爾」、「焉」、「諸」作為指示代詞,用法各有特點。「他」是表示旁指的指示代詞,多作賓語、定語,可對譯為「別的」或「其他的」。例如:

①子不我思,豈無他人?(《詩•鄭風•褰裳》

②王顧左右而言他。(《孟子•梁惠王下》)

③觀止矣。若有他樂,吾不敢請已。(《季札觀樂》)

「他」在古代又寫作「佗」或「它」,例如:

①割地定製,,令齊、趙、楚各為若干國,使悼惠王、幽王、元王之子孫畢以次各受祖之分地,地盡而止;及燕、梁佗國皆然。(《漢書•賈誼傳》)

②昔詩人所刺,《春秋》所記,指象如此,殆不在它。(《書漢•杜鄴傳》)

③「他」作為人稱代詞來使用是中古時期才產的用法。

「然」和「爾」作為指示代詞,常用作謂語,指代上文所說的情況,可對譯為「這樣」或「如此」。例如:

①河內凶,則稱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亦然。(《寡人之於國也》)

②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荀子勸學》)

③同是被逼迫,君爾妾亦然。(《樂府詩集•焦仲卿妻》)

④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陶淵明:《飲酒》)

「焉」是一個較特殊的指示代詞,常用作補語,可理解為「於+是(之)」;「於」是介詞;「是(之)」是代詞,多指代人物或處所。例如:

①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論語•述而》)

②陳相見許行而大悅,盡棄其學而學焉。(《許行》)

③制, 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鄭伯克段於鄢》)

例①「必有我師焉」是說「必有我師在其(三人)中」;例②「學焉」是說「向許行學習」;例③「死焉」是說「死在這里」。

「諸」字是代詞「之」和介詞「於」(或語氣詞「乎」)的合音,有的語法著作中稱它為「兼詞」,即一個詞兼有兩個詞的語法功用。例如:

①晉侯圍曹,門焉,多死。曹人屍諸城上。(《城濮之戰》)

②為之簞食與肉,置諸橐以與之。(《鄭伯克段於鄢》)

③雖有粟,吾得而食諸?(《論語•顏淵》)

④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諸?(《孟子•梁惠王下》)

例①「屍諸城上」即「把屍體陳列在城牆上」;例②「置諸橐」即「把食和肉放在橐中」,這二例中的「諸」是「之於」的合音。例①②中的「諸」都是「之乎」的合意。

三、疑問代詞

常見的疑問代詞有「誰」、「孰」、「何」、「胡」、「曷」、「奚」、「安」、「惡」、「焉」等。這些疑問代詞有的稱代人,有的稱代事物,有的稱代處年,有的具有兩種或三種稱代作用。

「誰」和「孰」主要用於指人,「誰」的用法和現代漢語完全一樣,只是作賓語時要放在動詞前面。例如:

①寡人有子,未知其誰立焉?(《左傳•閔公二年》)

②吾誰欺?欺天乎?(《論事•子罕》)

「孰」既可以指人,也可以指事物,主要用於選擇問句中。例如:

①吾子與子路孰賢?(《孟子•公孫丑上》)

②雖使子厚得所願,為將相於一時,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柳子厚墓誌名》)

「孰」用來指人時,也有不表選擇的,這就和「誰」的用法相同了。例如:

①王者孰謂?謂文王也。(《公羊傳•隱公元年》)

②孰可以代之?(《左傳•襄公三年》)

③孰為夫子?(《論語•微子》)

「何」、「胡」、「曷」、「奚」主要用於指事物,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什麼」。「何」使用最廣泛,可以充當賓語、定語、謂語;有時也充當主語、狀語。義當狀語時相當於「怎麼」、「為什麼」。例如:

①舉以敗國,將何賀焉?(《城濮之戰》)

②何為紛紛然與百工交易?(《許行》)

③是何言也?(《夫子加齊之卿相》)

④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許行》)

⑤侯生曰:「公子畏死邪?何泣也?」(《史記•魏公子列傳》)

⑥公笑曰:「子近市,識貴賤乎?」對曰:「既利之,敢不識乎?」公曰:「何貴?何賤?」(《左傳•昭公三年》)——公:齊景公;子:指晏嬰。

例①「何」充當動詞謂語的賓語;例②「何」充當介詞的賓語;例③「何」充當定語。這三例中的「何」都可以譯成「什麼」。例④「何」充當謂語,可譯成「什麼原因」。例⑤「何」充當狀語,可譯為「什麼」。例⑥「何」充當主語,可譯成「什麼東西」。「何」充當主語的情況比較少見。

「胡」、「曷」、「奚」的使用范圍比「何」小,主要用作狀語,表示「為什麼」、「怎麼」的意思。例如:

①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懸貆兮?(《詩•魏風•伐檀》)

②田園將蕪,胡不歸?(陶潛《歸去來辭》)

③吾子其曷歸?(《左傳•昭公元年》)

④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論語•為政》)

⑤既自以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陶潛《歸去來辭》)

這幾個例子中的「胡」、「曷」、「奚」都充當狀語。例②中的「曷」是「何時」之義,並不是「歸」的賓語。「曷」在《詩經》中經常用來詢問時間,也是「何時」之義,可以作定語,也可以作狀語。例如:

①懷哉懷或!曷月予還歸哉?(《詩•王風•揚之水》)

②我日構禍,曷雲能榖?(《詩•小雅•四月》)——我每日都遭受禍患,怎能說命運會好呢?

例①「曷」充當定語;例②「曷」充當狀語。

「胡」、「曷」、「奚」作賓語,常和介詞「以」、「為」組成「奚以」、「胡為」、「曷為」這樣的介賓片語,在句中充當狀語,詢問原因,也是「為什麼」的意思。例如:

①奚以為之九萬里而南為?(《逍遙游》)

②已矣乎?寓表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陶潛《歸去來辭》)

③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李白《蜀道難》)

④孟子三見宣王,不言事。門人曰:「曷為三遇齊王而不言事?」(《荀子•大略》)

「何」、「奚」有時也可以稱代所,相當於「哪裡」、「什麼地方」。例如:

①膠鬲曰:「西伯將何之?無欺我也。」武王曰:「不子欺,將之殷也。(《呂氏春秋•貴因》)

②顏回見仲尼,請行,曰:「奚之?」曰:「將之衛。」(《莊子•人間世》)

「安」、「惡」、「焉」主要用來稱代處所,在句中充當賓語或狀語。

例如:

①沛公安在?(《史記•項羽本紀》)

②子列子曰:「昔者聖人因陰陽以統天地。夫有形者生無形,則天地安從生?」(《列子•天瑞》)

③居惡在?仁是也;路惡在?義是也。居仁由義,大人之事備矣。(《孟子•盡心上》)

④東郭子問於莊子曰:「所謂道,惡乎在?」莊子曰:「無所不在。」(《莊子•知北游》)

⑤文侯與虞人期獵。是日,飲酒樂,天雨。文侯將出,左右曰:「今日飲酒樂,天又雨,公將焉之?」(《戰國策•魏策一》)

⑥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列子•湯問》)

例①「安」充當動詞賓語;例②「安」充當介詞賓語。例③「惡」充當動詞賓語;例④「惡」充當介詞賓語。例⑤「焉」充當動詞賓語。⑥「焉」充當狀語。以上諸例說明「安」、「惡」、「焉」充當賓語時,要放在動詞或介詞的前面。

四、無定代詞 「或」或「莫」是古代漢語特有的無定代詞。「或」是肯定性無定代詞,「莫」是否定性無定代詞,都只作主語。「或」有時泛提某種人而這人往往是假設的對象,可譯為「有人」。例如:

①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下政?」(《論語•為政》)

②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論語•侍坐》)

③一夫不耕,或受之飢;一女不織,或受之寒。(《漢書•食貨志》)

有時「或」指代它前面已經出現過(或隱含)的人或物中的一部分。例如:

①陳良,楚產也,悅周公仲尼之道,北學於中國;北方之學者,未能或之先也。(《許行》)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可乎?(《寡人之於國也》)

③凡六齣奇計,輒益邑,凡六益封。奇計或頗秘,世莫能聞也。(《史記•陳丞相世家》)

④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萬。(《許行》)

例①②中的「或」代人,例③④中的「或」代事物。代人的「或」仍可譯成「有人」;代物的「或」可譯成「有的」。

否定性無定代詞「莫」在句中作主語,指稱人時意思是「沒有誰」,稱代事物時,意思是「沒有什麼」等。例如:

①雖使五尺之童適市,莫之或欺。(《許行》)

②客皆背魏之趙,莫敢勸公子歸。(《史記•魏公子列傳》)

③奏刀 然,莫不中音。(《莊子•養生主》)

④故禍莫憯於俗利,悲莫痛於傷心,行莫丑於辱先,詬莫大於宮刑。(《報任少卿書》)

例①②中的「莫」稱代人;例③④中的「莫」稱代事物。

(五)特殊代詞特殊代詞指的是「者」和「所」這兩個代詞。說它們是「代詞」,是因為它們不像別的代詞可以單獨直接充當句子成分,而必須和其他詞類的詞(或片語)組成具有偏正關系的片語,即「者」字片語、「所」字片語,才能充當句子成分,而且只有在這種情況下,它們稱代的對象才是明確的。

Ⅸ 語文中什麼是代詞

指示代詞 :這樣、這么、那裡、這么些、那麼些。

指示代詞,表示疑問的叫疑問代詞,指稱或指定人、事物、情況的。

代詞有代替、指示作用。它跟所代替、所指示的語言單位的語法功能大致相當,就是說,所代的詞語能做什麼句子成分,代詞就能做什麼成分。

如果按句法功能劃分,代詞可以分為代名詞、代謂詞、代副詞。傳統語法按作用劃分成三大類:代替人或事物的叫人稱代詞,表示疑問的叫疑問代詞,指稱或指定人、事物、情況的叫指示代詞。使用代詞有使語言簡潔、經濟的作用。

(9)語文中代詞的概念是什麼擴展閱讀:

代詞分類表代替名詞、動詞、形容詞、數量詞的詞。如:我、他們、自己、人家、誰、怎樣、多少、那裡、這兒等。代詞通常會顯示出人稱和數的區別:一般區分第一、第二和第三人稱,以及單復數等。

也有很多語言的代詞會顯示格的區別(如英語中第一人稱復數主格「we」和賓格「us」),性的區別(如法語中的陽性「il」和陰性「elle」)或是否是生物的區別(如中文中的「它」和「他」)。

可分為三類:

(1)人稱代詞,如:我、他們、汝、吾輩;

(2)疑問代詞,如:誰、怎麼;

(3)指示代詞,如:這、那裡、此、如此。

閱讀全文

與語文中代詞的概念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96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638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584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29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1118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650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538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91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64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290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27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73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950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900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449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588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928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662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714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