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如何掌握語文單元重點

如何掌握語文單元重點

發布時間:2022-08-24 06:16:51

A. 小學語文應該怎樣進行單元復習

小學語文復習的一點體會
復習是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必要環節.學生通過復習,將學過的知識進行回顧、歸納、總結,從而達到加深理解,系統吸收、靈活運用的目的.復習的效率和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復習方法是否恰當、科學,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是否得以充分調動.在期末的復習里,我注意做好下面兩方面:
一、巧用復習方法
在復習中,除了對知識的歸類復習外,我還嘗試了一種新的復習方法,效果也不錯.這種方法分三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教師劃定復習范圍或確定復習項目,學生依據課文、課堂筆記、平時作業及相關學習資料,確定復習重點,列出復習提綱,自行復習,然後根據自己的復習所獲,嘗試擬出模擬試題,做好「擺陣」和「攻陣」的准備.此階段,學習支配權應屬於學生,教師只是相機做一些提示:「想一想,還有那些內容該掌握.」「你還有哪些地方沒復習好.」「你估計誰可能會疏忽什麼內容,會搞不透什麼問題,你能出個題目考考他嗎?……
第二階段:學生之間開展「攻陣」活動.第一個「陣主」,由學生自薦上場,根據自己所擬的測試題進行「擺陣」,或由全班同學競答,或指人作答,優勝者為下一輪「陣主」,繼續「擺陣」.此階段,教師是導演,是參謀,是顧問,除維持好課堂秩序,調節好課堂氣氛,還要作出客觀的評價:對學生不正確的問法、測法要給以糾正;對沒有掌握好的問題,要引導討論,明辨是非;對提問巧妙、見解獨到、回答正確、表現突出的學生要給以熱情表揚.
第三階段,師生共同總結、歸納本次復習要點,交流、推廣先進的學法,幫助確立正確的復習導向.教師針對學生暴露出的薄弱環節,有的放矢地進行強化訓練.
這種復習方法因為是師生共同活動,打破了以往的課堂教學模式,既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又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遵循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在復習的過程中,學生既是演員,又是觀眾,同時還是「老師」,是評議員,學生間人人平等,個個參與,人人都是主角,人人又都是配角.此外,整個復習的過程中,教師始終以鼓勵為主,鼓勵學生樹立信心,鼓勵學生積極「攻陣」,鼓勵學生大膽發言,鼓勵學生自主探究解決疑難問題.所以這種方法也遵循了民主、平等和鼓勵為主的教學原則.在復習中,學習的主動權完全由學生掌握,學生學得主動,學得積極,不僅讓學生掌握了知識,而且培養了能力.學生通過看、讀、背、思、問、聽、議、答、辯、寫,調動多種感官,手腦並用,既鞏固了知識,又提高了能力.
1、復習生字時,我讓他們編字謎,學生很是喜歡,興趣很高,如「舅」:老鼠舅舅是男的;「資」:發給貝貝一次工資;「啪」;一掌拍在嘴上……
2、為了不讓學生對炒了又炒的生字厭煩,我一進教室就向學生求助了:孩子們,這張生字表怎麼看我都覺得有缺陷,那些編者叔叔們都是按一課一課來編寫的,現在整本書的生字我們都學會了,生字一課課復習起來不太有條理,你能否當當設計師,將這張生字表重新設計呀?(學生睜大好奇的眼睛,興致勃勃的,或許他們怎麼都沒想到自己還可以重編生字表)然後我們評選出一個高級設計師的大作進行復習(情緒更高了,還可成為高級設計師,同學們用自己設計的生字表復習)比如可以按什麼形式來歸類設計呀?(學生講了很多類別:字形相似的,可以加強區別;字音相似的,可以加深比較;同偏旁的歸成一類……)於是,設計在專心致志中拉開了序幕……

B. 如何利用單元語文要素指導小學語文課堂教學

收藏

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將語文要素分解成若干知識點或能力訓練點,分布並體現在每個單元導語、每一篇課文的課後練習、語文園地等欄目中。教師在教學中應以語文要素為指引,採用合理的教學策略,循序漸進地落實語文要素,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2011年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語文要素是統編教材的編寫骨架,是編者按照《課標》學段目標與內容的要求相對應分布在各冊教材里的訓練要素,呈螺旋式遞進,指向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語文要素包括語文知識、語文能力、語文策略、語文學習習慣等,是學生閱讀學習中必不可少的能力。基於此,筆者根據語文課程的學科特點和統編教材的編排特點,結合教學實例,探討如何讓語文要素在小學語文課堂落地生根。

一、 理清梯度序列 把握語文要素

統編語文教材單元篇章頁的語文要素是本單元語文教學的訓練點,為教師准確把握單元教學重點、落實教學目標提供了憑借和參照。教師在落實單元語文要素時要從統整的角度展開,將要素細化在整個單元的教學內容里,並通過有層次、有梯度的教與學,穩步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

比如,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以「走進外國文學名著」為人文主題,編排了三篇經典的外國文學名著,設置了三個語文要素。筆者教學這單元時,緊扣單元要素整體構建,根據不同文本特質與單元要素之間的關聯,展開多角度、多層次遞進式的教學思路,統整細化單元落實語文要素的具體策略(詳見下表),為有效落實語文要素提供保障。

教師只有強化梳理單元要素的理念,才能清晰地把握單元教學要點,為後續每一課指明教學方向,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二、 藉助課後習題 落實語文要素

語文要素的落實要依附於練習。課後習題編排的內容著眼於本單元的語文要素,從「理解與交流、積累與運用、拓展與實踐」三個維度設計,是編者根據課文特質編排的知識要點、能力訓練和教學的重難點。因此,教師要准確把握編者意圖,藉助課後習題,採取有效的教學策略分步教學,落實語文要素。

例如,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語文要素之一是「關注外貌、神態、言行的描寫,體會人物品質」。而《十六年前的回憶》一文的課後練習第三題:「下面的句子描寫了李大釗的外貌、神態和言行,讀一讀,再找出類似的句子體會他的品格。」顯然,這是編者為落實單元。

C. 如何進行語文單元教材解讀

不知道你是寫單篇課文的教材分析還是寫整本教材的教材分析?
如果是寫整本教材的教材分析
可以用以下的重點條目進行細化。首先,寫一下以什麼樣的目的,怎樣的理念,你對本冊教材的認識。再次,寫一下具體的項目,比如,1、識字:內容及方法。2、朗讀:方法及需要達到的目標。3、閱讀:方法及要求。4、練筆:寫字的方法及措施。5、說話訓練:方法及教材上的基本要求。然後是教材內容:幾個單元,各單元的重點中心是什麼。
如果是單篇課文的教材分析,首先,概括本課的內容,隨後課文的段落段意,其次是全文的亮點,最後是課文運用的寫作方法。再最後可以附加作者的簡介。
不知道你滿意不?

D. 如何上好一節小學語文單元復習課

《語文單元復習課 》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提取碼:mrju

通過童話、寓言、兒歌等內容,力圖從孩子發展領域所涉及的記憶力、語言表達能力、數學思維能力、邏輯推理能力、空間知覺能力、創造力、觀察力、注意力等方面為孩子將來學好語文打基礎。

希望這份文件可以幫助到您和您的孩子。

E. 語文單元梳理怎麼做啊

精銳老師為你解答:
每個單元都有自己的單元主題,你先明確下自己的單元主題;理解下每篇課文分別體現了主題;
然後明確本單元的重點課文;梳理每篇文章的基礎知識(字詞音義)、作家作品常識、文章主要內容、中心思想、主要的表達特色、重點鑒賞語句段。
適當可以再加一個自我解讀單元或者自我積累部分,可以增加自己對單元文章的理解。

F. 如何落實統編教材的語文要素

如何落實統編語文教材中每單元的語文要素?每個老師都有不同解讀。

杭州錢塘新區教師教育學院湯瑾老師抓住「如何運用單元語文要素?如何掌握閱讀策略單元?如何同步落實語文要素之外學習目標?」等問題,從「解讀語文要素,構建要素圖譜,要素落地路徑,直面三個問題」四個方面為教師們講解如何落實統編語文教材中每單元的語文要素。

統編語文教材每單元語文要素在單元篇章頁里,在課文中的「泡泡」中,在課後練習題里,在語文園地中。

「語文要素」,是語文素養的各種基本要素,包括必要的語文知識、必需的語文能力、適當的學習策略和學習習慣等。納入語文課程與教學的語文知識,即關於語言和言語、文章和文學的聽、說、讀、寫的事實、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態度等。

兒童必須具備的語文能力,即能在聽、說、讀、寫中發展語言、發展思維的能力。

養成學習語文的策略與習慣,能夠以語文的眼光積累學習語文的經驗,建構語文學習場。

教師要有「像專家一樣思考」的意識,嘗試讓自己站在編者的視角來審視教材,適時提問,深度解析,在讀懂編寫意圖的同時,提升自己的教學研究水平。

教學時,教師要讀懂編者意圖,梳理、構建閱讀要素、習作要素的圖譜,將知識點、課文前後進行關聯,並在頭腦中形成語文要素網路。只有這樣,才能從更高的視角把握教材,引導學生深入學習本單元的內容。

教學時,以語文要素為核心,縱向搜索,找尋與要素相關的練習,構建圖譜。

以語文要素為核心,橫向貫通,打通各課練習和語文園地相關欄目的關系,構建圖譜。

要素落地路徑:

1.站在單元角度,展開遞進式教學;

統編本教材將精讀課與略讀課改為教讀課和自讀課,並增加了課外閱讀指導課,構成了「三位一體」的教學結構。

要做到目標統整、循序漸進、讀寫融通。

2.創設實施情境,教學流程活動化;

教師需從教材中的語文要素出發,站在學生學習的視角來設計語言學習活動,引領學生在活動中掌握語文知識,學會語言文字運用,從而實現語文要素與學習活動的融合,實現深度教與學。

3.搭建多樣支架,學習思維可視化;

構建有效的「導學支架」,運用有效的「腳手架」策略,可以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激活思維,促進深度學習,有效提升教學效率。

4.關注作業練習,落實有效性教學。

教材課後練習是語文要素的分解。要達成本單元的語文要素,就應該認真落實課後習題的要求。

在落實語文要素的過程中,教師還要注意三個問題:

一是單元語文要素的學習,不一定始於此單元,更不能止於此單元,一定要在能力習得、習慣養成、方法掌握、知識構建的過程中不斷運用,直至內化和自動化。

二是策略單元,學習閱讀策略是單元學習的重點目標,但掌握閱讀策略的目的是為提升閱讀能力和品質服務的。

三是在抓住單元語文要素這一學習目標的同時,還要把其他適切的學習目標同時落實。不能拘泥於語文要素而忽視了基礎性目標以及和與文本特性密切相關的、其他適切的學習目標。

G. 怎樣在教學中把握語文要素

教育即生長 | 統編教材把握語文要素教學的兩條策略

教育即生長
08月17日

統編教材我們強調雙線並行。抓住語文要素的時候,我們給老師們兩條策略。

第一條操作策略是,一定要研究習題。歷史的教訓是,重內容理解,輕語言、語用能力,導致語言學習的異化。而改革的思路,緊扣語言、語用能力,與繁瑣的分析式閱讀教學告別。

單元要素把握准,課後習題是切入點,每一道課後習題都跟單元語文要素密不可分。所以老師們要有這樣解讀教材的習慣,這也是學習策略、研究策略。當我們去認真的研究課後的習題,回來再去讀課文,就不再一段一段挨著分析,一個問題沒完沒了的窮追猛打,孩子就喜歡上語文,喜歡上你,我們也就與繁瑣的分析式閱讀教學告別。

藉助統編教材我們應該走出誤區,回歸語文本身。

統編教材課後習題有很多都是孩子們主觀表達自己閱讀感受的。比如《葡萄溝》,「你喜歡葡萄溝嗎?說說理由。」比如《日月潭》,「你覺得日月潭美在哪兒? 找出有關的句子讀一讀。」單元的人文主題是家鄉,讓學生們愛家鄉。所以語文要素也應當落在這里,讓學生們抓住重點詞語,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理解內容,然後表達自己的主觀感受。

策略二,研究習題了解語文要素的梯度序列。語文要素長線的發展,它是梯度序列呈現的。比如說朗讀,比如說習作,等等。課堂上真正的讓學生用工具方法、策略去講故事,一定不要變成老師分析,講解完後學生再講故事。凡是有講故事要求的課文,課堂就要給孩子,哪怕他講兩三遍,講了一次又一次,我們會看到一次一次提升,看見能力成長。

減負,不止書面作業的減負,課堂教學過程給孩子們帶來心靈的減負,心情、情緒的減負,這比書面減負要更重要。

研究語文要素,是不是帶來一些新的思考? 到底課堂上應該教什麼?

(本文作者武瓊,全國著名特級教師,教育部新課程標准語文教材審查委員。)

H. 如何上好語文單元復習課

怎樣上好語文復習課
每到期末,枯燥無味的復習課往往令老師頭痛,令學生厭煩。究其原因,一是復習內容簡單重復,無法激起學生的愛好;二是復習形式單調乏味,無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不少教師認為上復習課的目的只是為了鞏固知識,強化記憶,殊不知語文復習課的特點主要在於對所學知識進行歸納整理,查漏補缺,遷移訓練,拓展提升,使學生形成一定的知識體系,尤其要加強知識的遷移訓練,培養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培養和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忽視了對復習課的深入研究,導致復習效率低下,復習效果差。其實,就語文復習課來講,只要潛心設計,同樣可以很好地體現課標精神,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一、上好語文復習課,應注意三性。
1、復習內容的整體性
復習是把平時在每篇課文中學到的零碎知識系統化,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所學內容。因此,要把復習課與新授課區別開來,切忌逐課逐段地把字詞句像回放電影鏡頭似的重復一遍。這就要求教師首先要指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整冊教材。在期末總復習之前先把全冊教材中的基礎知識按照拼音、字、詞、句等不同的內容進行分類,把課文中出現的練習題類型分別列出來(可提示學生參照課本中的「積累運用」和課後練習題,同時註明各題型出現在課本的哪一頁);再把閱讀思考題的類型、作文練習的不同內容等也分門別類地列出來。這樣,使
學生從整體上把握了全冊內容,復習就有章可循,有的放矢。其次,教師要採取恰當的復習形式,有些內容可以整冊教材為整體復習,如生字、多音字、誦讀課文等部分基礎知識及作文練習等;有些內容也可以單元教材為整體復習,如閱讀能力的練習等。但不管採取哪種形式,都要著眼於各類知識的整體性,使之系統化、綜合化。

2、復習過程的開放性 復習課要改變過去那種教師「一言堂」 的現象,把更多的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要實施開放式教學,即讓學生自主選擇復習的內容和形式,自己總結復習的方法。教師的任務在於「宏觀調控」,把握復習的方向和進度,進行適時的引導和點撥等。復習時,教師不再布置學生多讀多寫,而要把復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如復習生字:「你認為哪些字比較難記,難寫,應重點復習哪些字;你願意怎麼復習就怎麼復習,可以反復練,可以同桌合作聽寫,也可以出一份自測題。」復習閱讀部分:「自己從課外讀物中找一篇文章,想想能提出哪些問題,這些問題該怎樣回答,然後在小組交流。」每復習一類知識或一個單元讓學生寫一份「復習心得「,總結自己在復習中的新收獲和成功的復習方法。復習完整冊教材後,讓學生每人出一份測試題,在全班內互相檢測。這樣的開放式復習,學生自身受益,全班其他同學受益,教師也了解到更多的學情信息,使指導更具針對性,更有實效。

3、知識之間的互融性
在復習過程中,還應留意基礎知識、閱讀、作文等各部分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系,使之互相滲透,融為一體。一般情況下,以復習課文
段落的閱讀為載體,把基礎知識和寫作的復習融入其中,三者兼顧,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就一定要深入鑽研教材,發掘課文中蘊含的練習因素,使復習「牽一發而動全身」,以閱讀為核心,融「雙基」於一體,這樣才能大大提高課堂復習的效率。 二、在復習課教學中要注意做好三方面工作。 1、學生方面:充分准備,發揮學生主體

復習課要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復習全過程,特別是要讓學生課前充分進行復習准備,課堂上引導學生參與歸納、整理的過程,切忌以教師的歸納代替學生的知識整理,做到知識由學生疏理;規律讓學生尋找;錯誤讓學生判斷,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2、教師方面:知識系統化,復習內容針對性強 上好復習課,教師首先要做到重點突出,注重實效,舉例要有較強的針對性。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第一,要抓住全班學生掌握知識的薄弱環節。第二,要針對個別學生(尤其是一些差生)存在的問題。第三,緊扣知識出錯較多的知識點設計復習內容,做到有的放矢,對症下葯。第四,要根據知識間的縱、橫聯系,比較系統地規劃復習訓練內容,使所復習的知識系統化。

3、課堂教學:復習全面,抓好五個環節
(1)系統回顧 「系統回顧」就是在復習課上要讓學生盡可能多地回顧所學的主要內容,在學生進行討論、口述的過程中,使學過的舊知識不斷提取,再現腦海。
上課時,教師要先向學生說明復習的內容和要求,再引導學生回顧。可先粗後細,並讓學生進行充分討論,出示有關復習提綱,引導學生進行系統回顧。
(2)梳理知識
「梳理知識」就是引導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梳理、總結、歸納,幫助學生理清知識點,分清類別,將所學知識前後貫通,弄清解決問題的辦法。理清思路有「點、線、面總結法」,做到以點串線聯面,加強知識間縱橫向聯系,建構知識網路體系,可以根據具體復習內容的多少,分項分步整理。
(3)辨析提高
「辨析」就是引導學生對容易混淆和容易記錯的知識點或疑難點,對單元重點內容或學生中疑難問題作進一步的辨析,也可以分專題進行分析、對比,以便引導學生解決難點和疑點,做到設置好疑問,進行有效答疑,分析疑難提高認識。
(4)強化訓練 「強化訓練」就是針對復習內容選擇具有針對性強、綜合性突出的問題,進行典型練習、對比練習、綜合練習,做到舉一反三,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5)重視講評 「重視講評」就是在復習課上讓學生對復習的結果進行評價與反饋。復習當中十分重視教學評價與反饋,通過教學評價給予學生一種成功的體驗或緊迫感,從而強化或激勵學生好好學習,並進行及時的
反饋和調控,改進學習方法。復習完成時,可適當選取數量適當的題目進行當堂檢測。
三、語文復習課課型 1、知識歸類型復習課 知識歸類就是在復習當中通過回顧知識,使知識融會貫通,建立系統的知能體系,在分析比較知識體系中促使認識深化。「知識歸類型復習課」要做好在「溫故」中「知新」這一重點。復習課中的「溫故知新」不是機械性重復,而是要將許多知識點通過比較來辨別才能達到知識歸類。復習課上教師要引導學生把舊知識與舊知識、舊知識與新知識、新知識與新知識按教學和復習的需要進行比較,通過比較發現其中的差異,從而獲取新的知識、訓練新的能力。知識歸類可以是「由點到面的課文復習」,此為閱讀方法的歸類;「由此及彼的相關內容的歸類」,此為基礎知識歸類;「舉一反三的寫作手法的歸納」,此為寫作歸類;
語文課是以課文和單元作為結構單位的。教學過程中,一般都採用「段段清」的做法,一篇課文教學結束馬上又轉入下一篇課文的教學,學生所學習的知識和訓練的能力是呈相對的一個個點狀或塊狀的,沒能形成大綱所規定的一個相互聯系的系統的網路。語文期末復習課則應以課程標准為指導,對一個學期所學的知識進行歸類、總結和訓練,這就要進行知識歸類,使學生從總體上了解和掌握系統的知識體系,訓練和提高所規定的能力。例如在中高年級某冊教材中安排了八次作文訓練:有看圖寫話,有狀物,有敘事,有記人,還有練寫

I. 小學語文應該怎樣進行單元復習

看看我的復習方法(針對人教版小語):
1.語文復習從字入手,一個單元重點在詞語盤點,日積月累,這些是無條件要會的。這樣你就可以把基礎題的一部分打倒。特別是第一題看拼音寫漢字。
2.要掌握一定量的同音字,多音字,近反義詞,特別是這個單元出現的。
3.句子的轉換,縮句、第三者的轉述、反問句、把字句、被字句等。4.注意成語的積累,現在小學很愛考。
5.注意古詩的積累,特別是這個單元有古詩一定要默會。
6.重點課文的分析,尤其是重點段落,有一道題是課內閱讀,注意不要失分。
7.做閱讀題一定要細心,把題目多讀幾遍,一定會有靈感。

J. 談談怎樣把握住小學語文單元的重點,難點,考點

記敘文的閱讀,要明確有關的知識點,把握其文體特徵. 一、記敘文的概念:記敘文是以記敘、描寫為主要表達方式,以記人、敘事、寫景、狀物為主要內容的文章.中學階段,為了教學的方便,常常把消息、通訊、人物傳記、回憶錄、寓言、童話、小說等,都劃歸到記敘文教學中. 二、記敘文的分類:從寫作內容與方式看,可分為兩類:簡單的記敘文和復雜的記敘文.從寫作對象的不同,可分為四類:1.寫人的記敘文;2.敘事的記敘文;3.寫景的記敘文(即散文);4.狀物的記敘文. 三、記敘的要素:記敘文有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 四、記敘的順序:常用的有三種——順敘、倒敘、插敘. 五、記敘的線索:一般有以下幾種——人線、物線、情線、事線、時線、地線. 六、記敘的人稱:一般採用第一人稱或第三人稱,個別時候使用第二人稱. 七、記敘的中心與詳略:整體感知,准確把握文章中心.分析材料與中心的關系,理解材料的詳略安排. 、說明文的類型:事物、事理說明文(從內容角度,根據說明的對象和目的). 事物說明文一般標題就是說明的對象; 事理說明文找准開頭結尾的總結句. 因為說明對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紹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個名詞或名詞短語,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一看文題二看首尾段.事物說明文指出被說明事物即可.事理說明文指出說明內容,形成一個短語:介紹了……的……(對象加內容) . 2、說明文的語言:平實、生動說明文(語言表達角度) . 3、說明方法: 一般回答三個字,要掌握幾種常見的說明方法,會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①.舉例子:具體真切地說明了事物的××特點. ②.分類別:條理清楚地說明了事物的××特點.對事物的特徵/事理分門別類加以說明,使說明更有條理性.使說明的內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復交叉的現象. ③.列數字:具體而准確地說明該事物的××特點.使說明更有說服力. ④.作比較:突出強調了被說明對象的××特點(地位、影響等). ⑤.下定義:用簡明科學的語言對說明的對象/科學事理加以揭示,從而更科學、更本質、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徵/事理. 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辭方法中的比喻.生動形象地說明該事物的××特點,增強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畫圖表:使讀者一目瞭然,非常直觀形象地說明的事物的××特點. ⑧.作詮釋:對事物的特徵/事理加以具體的解釋說明,使說明更通俗易懂. 下定義與作詮釋的區別是:定義要求完整,而詮釋並不要求完整,對事物的特徵/事理加以具體的解釋說明,使說明更通俗易懂.可以顛倒. ⑨.摹狀貌:對事物的特徵/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說明更具體生動形象. ⑩.引資料:能使說明的內容更具體、更充實.用引用的方法說明事物的特徵,增強說服力,如引用古詩文、諺語、俗話.引用說明在文章開頭,還起到引出說明對象的作用. 4、說明順序:時間順序(程序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在答題時可答得具體些. 如:空間順序(從上到下,從里到外,總到分,外到內,前到後,左到右,整體到局部,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詞如介紹建築物或實體). 邏輯順序(先結果後原因,層層遞進,現象到本質,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淺入深,個別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順序的詞,如「因為、所以」「首先、其次」). 時間順序則是說明事物發展、演變,例如介紹工作程序的文章. ü 掌握答題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說明順序對加以說明,使說明更有條理性,便於讀者理解.(第一空應該填具體的說明順序,第二空應該填寫具體的事物名稱或說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說明文,但又不能准確表述,可用「事理」、「科學事理」等模糊性的語言表述.) 5、說明對象:指文章說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點). 6、說明文的結構常見的形式有:「總——分」式(或由總到分,或由分到總,或總分總)、並列式、遞進式等.分析文章結構,抓中心句及連接詞,如「首先」「其次」「還」「也」「此外」等詞語 7、中心句:出現的位置開頭或結尾,有時在句中.判斷,多為概括性較強的句子.敘述句、描寫句、闡釋句、疑問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 其他文體文章也如此. ü 概括文段的中心句. 對策:(1)思考該段說明的內容,不僅要注意主要的,還要注意次要的.(2)緊扣表秩序的詞語,如「首先」「其次」「還有」等詞語,參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進行概括. 8、說明語言 類型1、加點字詞有何作用?抓住說明文語文准確這一特點答題. 對策:答:准確/生動形象/ 地說明了事物「……」的特徵/事理. 類型2、能否替換為另一個詞語?並說明理由. 對策:答:(1)不可以. (2)原詞的意思或內容. (3)所換詞語的意思或內容. (4)換了後意思有何改變,與不符合實際. 類型3、限制性詞語能否刪去? 對策:答:(1)表態(刪還是不刪). (2)定性.如:「比較」「幾乎」「相當」等詞表程度修辭;「大約」「可能」「左 右」等表估計,「多」「有餘」等表數量. (3)若刪去,原來什麼樣的意思就變成了什麼樣的意思了,不符合實際,太絕對了. (4)xx詞體現了語言的准確 性、周密性、科學性. 類型4、從文章中找出一個能體現說明文語言「准確」特點的詞句,並體會. 類型5:指代——「這些條件」、「這種現象」「同樣道理」等在文中具體指代什麼. 對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詞前面的那句話,找最近的一句話.有時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話,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9、常見考點:1、對說明對象及說明特徵理解. 2、對說明方法辨識與理解. 3、對說明順序的分析與理解. 4、對文章段落結構特點的分析. 5、對文意、層意、段意的概括. 6、對關鍵詞語、重點句子含義及其表達作用的評析. 7、對說明語言准確性的體會. 這些只要掌握,語文成績就會猛彪,我以前就是這樣,加油! 八、記敘文所用的表達方式:常見的是五種——記敘、描寫、說明、議論和抒情. 2記敘文的閱讀,要明確有關的知識點,把握其文體特徵. 一、記敘文的概念:記敘文是以記敘、描寫為主要表達方式,以記人、敘事、寫景、狀物為主要內容的文章.中學階段,為了教學的方便,常常把消息、通訊、人物傳記、回憶錄、寓言、童話、小說等,都劃歸到記敘文教學中. 二、記敘文的分類:從寫作內容與方式看,可分為兩類:簡單的記敘文和復雜的記敘文.從寫作對象的不同,可分為四類:1.寫人的記敘文;2.敘事的記敘文;3.寫景的記敘文(即散文);4.狀物的記敘文. 三、記敘的要素:記敘文有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 四、記敘的順序:常用的有三種——順敘、倒敘、插敘. 五、記敘的線索:一般有以下幾種——人線、物線、情線、事線、時線、地線. 六、記敘的人稱:一般採用第一人稱或第三人稱,個別時候使用第二人稱. 七、記敘的中心與詳略:整體感知,准確把握文章中心.分析材料與中心的關系,理解材料的詳略安排. 、說明文的類型:事物、事理說明文(從內容角度,根據說明的對象和目的). 事物說明文一般標題就是說明的對象; 事理說明文找准開頭結尾的總結句. 因為說明對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紹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個名詞或名詞短語,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一看文題二看首尾段.事物說明文指出被說明事物即可.事理說明文指出說明內容,形成一個短語:介紹了……的……(對象加內容) . 2、說明文的語言:平實、生動說明文(語言表達角度) . 3、說明方法: 一般回答三個字,要掌握幾種常見的說明方法,會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①.舉例子:具體真切地說明了事物的××特點. ②.分類別:條理清楚地說明了事物的××特點.對事物的特徵/事理分門別類加以說明,使說明更有條理性.使說明的內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復交叉的現象. ③.列數字:具體而准確地說明該事物的××特點.使說明更有說服力. ④.作比較:突出強調了被說明對象的××特點(地位、影響等). ⑤.下定義:用簡明科學的語言對說明的對象/科學事理加以揭示,從而更科學、更本質、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徵/事理. 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辭方法中的比喻.生動形象地說明該事物的××特點,增強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畫圖表:使讀者一目瞭然,非常直觀形象地說明的事物的××特點. ⑧.作詮釋:對事物的特徵/事理加以具體的解釋說明,使說明更通俗易懂. 下定義與作詮釋的區別是:定義要求完整,而詮釋並不要求完整,對事物的特徵/事理加以具體的解釋說明,使說明更通俗易懂.可以顛倒. ⑨.摹狀貌:對事物的特徵/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說明更具體生動形象. ⑩.引資料:能使說明的內容更具體、更充實.用引用的方法說明事物的特徵,增強說服力,如引用古詩文、諺語、俗話.引用說明在文章開頭,還起到引出說明對象的作用. 4、說明順序:時間順序(程序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在答題時可答得具體些. 如:空間順序(從上到下,從里到外,總到分,外到內,前到後,左到右,整體到局部,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詞如介紹建築物或實體). 邏輯順序(先結果後原因,層層遞進,現象到本質,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淺入深,個別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順序的詞,如「因為、所以」「首先、其次」). 時間順序則是說明事物發展、演變,例如介紹工作程序的文章. ü 掌握答題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說明順序對加以說明,使說明更有條理性,便於讀者理解.(第一空應該填具體的說明順序,第二空應該填寫具體的事物名稱或說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說明文,但又不能准確表述,可用「事理」、「科學事理」等模糊性的語言表述.) 5、說明對象:指文章說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點). 6、說明文的結構常見的形式有:「總——分」式(或由總到分,或由分到總,或總分總)、並列式、遞進式等.分析文章結構,抓中心句及連接詞,如「首先」「其次」「還」「也」「此外」等詞語 7、中心句:出現的位置開頭或結尾,有時在句中.判斷,多為概括性較強的句子.敘述句、描寫句、闡釋句、疑問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 其他文體文章也如此. ü 概括文段的中心句. 對策:(1)思考該段說明的內容,不僅要注意主要的,還要注意次要的.(2)緊扣表秩序的詞語,如「首先」「其次」「還有」等詞語,參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進行概括. 8、說明語言 類型1、加點字詞有何作用?抓住說明文語文准確這一特點答題. 對策:答:准確/生動形象/ 地說明了事物「……」的特徵/事理. 類型2、能否替換為另一個詞語?並說明理由. 對策:答:(1)不可以. (2)原詞的意思或內容. (3)所換詞語的意思或內容. (4)換了後意思有何改變,與不符合實際. 類型3、限制性詞語能否刪去? 對策:答:(1)表態(刪還是不刪). (2)定性.如:「比較」「幾乎」「相當」等詞表程度修辭;「大約」「可能」「左 右」等表估計,「多」「有餘」等表數量. (3)若刪去,原來什麼樣的意思就變成了什麼樣的意思了,不符合實際,太絕對了. (4)xx詞體現了語言的准確 性、周密性、科學性. 類型4、從文章中找出一個能體現說明文語言「准確」特點的詞句,並體會. 類型5:指代——「這些條件」、「這種現象」「同樣道理」「這種.」等在文中具體指代什麼. 對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詞前面的那句話,找最近的一句話.有時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話,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9、常見考點:1、對說明對象及說明特徵理解. 2、對說明方法辨識與理解. 3、對說明順序的分析與理解. 4、對文章段落結構特點的分析. 5、對文意、層意、段意的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6、對關鍵詞語、重點句子、段落的含義及其表達作用的評析. 7、對說明語言准確性的體會. 這些只要掌握,語文成績就會升. 八、記敘文所用的表達方式:常見的是五種——記敘、描寫、說明、議論和抒情.

閱讀全文

與如何掌握語文單元重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96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638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584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29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1118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650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538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91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64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290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27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73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950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900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449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588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928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662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714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