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教師在課堂上如何處理生成性教學資源
小學科學學習強調以探究為核心,科學探究離不開師生、生生互動、生本互動,然而,由於價值多元化的存在,在師生和生生互動中自然而然就會產生各種各樣的生成性問題。面對這些問題,教師如果處理不當,就可能會影響教學內容的傳授和預期教學效果的實現,甚至會影響課堂教學進程。因此,教師應重視課堂中出現的生成性問題,運用教育智慧合理地應對這些問題。
一、小學科學課堂生成性問題的特點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學生的自主性和主體性地位日益凸顯,課堂的開放程度更高,生成性問題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產生的。課堂教學生成性問題是指在一定的課堂教學情境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文本互動中,隨機出現的超出教師預設內容之外的影響課堂氛圍、師生思路及教學進程的即時信息。這些生成性問題一般都具有動態生成性、多樣性、情境性和隱蔽性。那麼,在小學科學的課堂上,生成性問題除了擁有這些一般的特點之外,還具有哪些獨有的特點呢?
(一)探究性
小學科學課程標准提出,科學學習要以科學探究為核心,科學探究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和方法,注重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做出假設、驗證假設、得出結論的科學思維。然而,問題意識的培養並不是能依靠教師的知識傳授得來的,它需要學生主動思考、自主探究,特別是在小學科學的課堂上,不管是科學概念的學習和科學實驗的操作,都需要學生自己動手探究,所以,即使教師的預設很充分,也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系列的生成性問題,這些問題都需要進一步的探究、實驗去驗證,所以這些問題都有探究性。
(二)創新性
小學科學課堂生成性問題的產生一般是在學生已有經驗基礎上,從學生自身角度出發提出的、超出教師預設的問題和想法,這說明學生在教師教學的過程中,學生的思考沒有跟上教師的節奏,或者是沒有與自己原有的知識結構銜接上,或者是不能接受新知識、新觀點;或者是對科學實驗的設計產生了新的、創新性的想法,等等,這些都是學生在科學學習過程中,思維水平的一次飛躍。
❷ 如何構建動態生成的小學語文課堂
小學語文動態生成精心預設新課程改革更加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關注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性。這是對傳統封閉式教學的徹底變革。這對於廣大教師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我們肩上的擔子更重了。我們要認真學習新課改,落實新理念,用動態生成的眼光來審視語文教學,讓課堂教學中的突發事件成為教學的一個亮點,成為推動學生探究,促進學生發展的契機。那麼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促成更多的生成,造就精彩呢?
一、精心預設,預約生成
現代教學提出要擺離線械執行教案的教學模式,提倡課堂的動態生成性。但是這與課堂預設並不矛盾。課堂是預設與生成的統一,沒有充分的預設,便可能造就精彩的生成。正所謂「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預設是對整個教學過程的提前預想,是具體教學的一個參照。沒有預設的教學是盲目的,整個教學就會如同一盤散沙。我們提倡生成,是要在充分預設的基礎上靈活處理,避免機械地執行預設。當然在預設時要避免那種靜態、封閉的設計,而是要體現出預設的開放性、靈活性與動態性。那麼要如何預設呢?
(1)對文本的深入解讀。文本是承載知識的主要載體,是學生最為重要的學習資源。新課改提倡教學資源的多重優化與整合,但教材的中心地位不可動搖。教材是教學的主要依據,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載體。教師只有深入鑽研教材,對各知識點進行全面而准確的把握,才能做好課堂預設,使整個教學過程緊緊圍繞教學內容展開,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才能靈活地處理各種突發事件,使學生的思路與思維以文本為中心進行有深度與廣度的學習活動。
(2)對學生的全面了解。學生是教學的中心,我們的教要讓步於學生的學,以學定教是基本的教學原則。要做好預設,預約生成就必須要對學生的情況全面了解。要通過課下談話、課中調查、與學生與科任教師交談、考試測評等方式來了解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認知規律、學習水平以及興趣、愛好等,這樣才能預設學生的反應,才能使預設以學生為中心展開,激起學生不斷參與的激情與動力,激發學生主體意識,增強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主動性與自主性。
(3)為學生的主動參與預留空間。葉瀾教授提出:新課程強調課的動態生成,但並不主張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信馬由韁式地展開教學,而是要求有教學方案的設計,並在教學方案的設計中為學生的主動參與留出時間與空間,為教學的動態生成創造條件。這段話既強調了預設的必要性,同時又對預設提出了要求,那就是要具有一定的彈性,要為學生的主動參與預留空間。盡管我們對教材、對學生進行全面的鑽研與了解,預想到了各種可能發生的情況,但是教學過程極具變化性,有許多不可預期的因素,會出現許多意料之外的情況,因此在設計時不能將教學擠得滿滿的,而是要為學生主動參與提供時間與空間,向學生有更多展現自我、釋放個性與潛能的機會,讓課堂擁有更多的動態資源。
二、靈活處理,造就生成
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調控者,在整個教學活動中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是課堂教學動態生成的造就者。這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教師要有教學機智。學生是鮮明的個性,有著獨特的思考方式與思維方式,在具體的學習過程會表現出明顯的不同,會出現許多的「節外生枝」。作為一名成功的教師,不是機械地執行教案,而是要處理這些「節外生枝」,這就需要教師運用教學機智進行引導與化解,將這些突發情況成為學生思維的新起點,以此來延伸學生的認知活動,將學生的思維推向高潮。
(2)高超的教學技巧。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常用的教學方法主要有問題教學法、合作學習、多媒體教學、探究性學習等,每一種教學手段都有其獨特的優勢,而不存在好與差之分,關鍵就在於教師的運用。運用得當教學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運用不當就會事倍功半。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技巧,能夠根據具體的教學情況與學生反映情況來科學合理地運用各種教學手段,組織學生開展有效的學習活動,促進學生在活動中得到素養與能力的全面提高,實現教學的有效性。
(3)建立新型師生關系。要造就課堂生成的精彩就要深入落實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完全忽視學生的參與,無視學生的個性,只是將學生作為被加工的對象。沒有學生的主體參與根本就不可能有課堂生成。因此我們必須要轉換教師色彩,建立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這樣才能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促進學生的主體參與,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實現師生間的平等對話,閃現創新的火花,綻放個性之花,出現更多的生成資源。
三、有意捕捉,促進生成
學生的某些異常的舉動可能是無心的,但是我們要做一個有心人,要擁有一雙銳利的眼睛,善於觀察,勤於捕捉,促成課堂的動態生成。
(1)捕錯誤促生成。有些教師怕出錯,認為糾正學生的錯誤會浪費時間與精力,這些錯誤往往容易被排除在動態資源之外。學生出錯是在所難免的,有時寫錯一個字,讀錯一個字等這些錯誤較為常用,有時學生出錯是因為對這些內容並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此時我們要學會引導,使之對教學產生正面引導作用。
(2)抓分歧促生成。學生間存在一定的差異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在具體的學習中,對於字詞句段的理解,也不盡相同,甚至有時會出現一些相對的觀點與看法,此時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展開積極的辯論,持有相同意見的學生為了支持自己的觀點會積極地收集相關信息與資料來論證自己的觀點。這樣在學生之間就會展開激烈的唇槍舌戰,從而在激烈的討論中達成一致見解。這樣的活動既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同時也可以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提高學生收集、分析、整理與加工信息的能力。
(3)捉意外促生成。在教學中總是會出現一些與本節教學內容無關的學生行為,這些意外同樣也是重要的教學資源,可以成為教學的新起點。如一次作文課上我正在講解作文,讓學生來描寫自己所喜愛的一種小動物,此時外面下起了大雨,天色頓時暗了下來,學生紛紛將視線投向窗外。面對這一意外,我並沒有繼續原定的寫作內容,而是讓學生走到窗前,認真觀察,展開想像,以雨為主題來進行寫作。學生的寫作熱情高漲,靈感得以激發,寫出了不少優秀的文章。
總之,我們要精心預設,為生成奠定基礎,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抓住教學的動態資源,運用教學機智、教學技巧與教學風格來因勢利導,達成預設與生成的統一,不斷演繹課堂生成的精彩。
❸ 如何構建生成性語文課堂
語文課堂生成性資源豐富多彩,如何有效把握,值得我們研究。新課程標准強調,語文課堂應該是學生與教師、同伴、作者「思維碰撞、心靈溝通、情感融洽」的「動態」過程。葉瀾教授也曾說過:「新的課堂需要我們教師不斷捕捉、判斷、重組課堂教學中從學生那裡涌現出來的各種信息,推進教學過程在具體情境中的動態生成。」誠然,實施新課程以來,原先在教學中被忽視的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目標逐漸進入教學視野。不少教師嘗試打破以講為主的灌輸格局,重視學生參與,學生的聲音開始在部分課堂里激盪。課堂教學過程因師生互動開始產生豐富的生成資源。 在這一過程中,常會出現一些「意外」情境、「獨到見解」和「獨特體驗」。但不管是突發性的,還是誘發性的課堂生成資源,只有被用來為課堂教學的充實、拓展、延伸服務時,才具有意義。然而目前許多教師對課堂中出現的生成內容缺乏價值判斷。有的教師雖有合理、精美的預設,但對於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諸多的即時生成的經驗與問題、需要與體驗、以及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的發展落差和發展空間缺乏自覺關注,為此不能及時地回應,不能有效地回應,不少教師對發生在課堂上的生成點和生成內容的潛在價值孰視無睹,對學生即發的需要與問題缺乏敏感度,致使身邊許多生成的教育、教學契機流失。有的冷漠處置,對學生的問題不聞也不問;有的蜻蜓點水,對學生的問題輕輕點過,沒有及時抓住究底;有的束手無策,面對學生的問題,不能進行價值判斷,一臉茫然,不知所措。面對語文課堂生成性資源,如何有效把握,並讓他閃動靈性光輝,就很值得我們去研究。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我認為可以先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佔領制高點——深入鑽研教材雖然生成可以是偶發事件的智慧處理,但絕不要誤以為生成就是隨意的。生成既在偶然中,又在必然中,精彩是可以預設的。預設的目的是為了生成。預設重在引導,正如杜威所說:「雖然我們可以把馬引到水邊,卻不能迫使它飲水。」充分的預設是課堂生命的本源,也是生成的土壤和催化劑。離開了預設,生成就是無根的苗,無線的風箏。預設和生成是辯證的對立統一體,兩者是相互依存的。只有充分的預設,才有足夠的生成底氣,才能為課堂的生命成長提供原動力。這就要需要教師清楚認識到課堂教學是師生雙方共同探究學習的活動,這一活動是以教材為煤介。教師作為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同樣又是教材與學生的中介。其認識水平、審美水平、知識能力等綜合素質要求都較高,但這並不意味著教師的一切認識和判斷都高於學生。所以,作為一個引導者,教師必須深入鑽研教材,挖掘教材的內涵。用一句戰爭術語來說就是「佔領制高點」。只有當教師佔領制高點時,你才能站在高處俯瞰,你才有可能成為一個出色的引導者。如果教師對教材挖掘不夠深,就不能成功地組織、引導學生進行教學,勢必將學生引向懸崖虎口。相反如果教師占據了「制高點」,就能引導學生走向貌似山窮水盡,實是柳暗花明的又一村。盡可能深入地鑽研教材,教師在課堂上才能有備無患,才能准確及時的把握處理課堂生成信息。二、喚醒你的耳朵——善於傾聽,及時捕捉信息。課堂教學過程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是教師的教,學生的學和教材之間的相互作用,又充滿各種矛盾的對立統一的過程。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受自己教學理念和認識水平的制約。而學生又各有自己的意志、情感、智力發展等不同特點,在這個看似矛盾的過程中,如何才能師生和諧互動,在課堂上奏出優美的圓舞曲?首先需要教師喚醒自己的耳朵——善於傾聽。並在傾聽中及時捕捉生成信息。善於傾聽,一方面可以為自己贏得一些思考的時間,以便及時准確地作了反應;另一方面又提高學生自己的思辨能力,讓學生自己在分析問題的過程中開放心態,彰顯個性。如我上作文課的一個對話片段:生1:我的父親40出頭,兩道濃眉下嵌著兩隻眼睛,挺著1個高高的鼻樑。我覺得這句話寫得好。師:是好,用詞生動,(稍停,思考後)但未抓住人物的個性特徵。生1:我的父親確實是這種形象,我不同意老師的觀點。師:你說的要表現父親的什麼個性特徵?生1:(明白過來)是的,個性不鮮明,那怎麼去改呢?師:我們的父母為子女,為建設新農村,奉獻青春,他們的優秀品質一定會在相貌上有所表現。生1:(思索了一會)濃濃的眉毛下面嵌著一雙含笑的眼睛,雖不大,但挺有精神;薄薄的嘴唇,卧在高高的鼻樑下,經常開著,不是說就是笑。師:有新意,有個性。但還未鮮明地凸顯人物精神生2:(突然提出請求)我知道了,不妨讓我們在你批語的基礎上幫他修改修改,我們一定改得好(很自信)。接著全班同學的討論越來越激烈,我臨場調整了課堂設計,並欣然答應了同學們的請求。「只要你動了真情實感,細心觀察,就會抓住人物那鮮明的特徵。」我引導學生,同學們似乎豁然開朗了,平時怕寫作文的一位同學居然把人物形象改得惟妙惟肖,「鄉村水泥路上,我的父親掄著大錘,那胳膊油亮亮,光閃閃,凸現出一塊塊肌肉來。」這堂課,我及時將鮮活而又有價值的生成資源,理智地納入課堂臨場設計的范疇中,在認真傾聽和民主對話中,激發了學生改作文的真情實感,調動起學生寫作文的積極性,從而領悟作文的要領。這一認知和需求的生成,讓學生心靈得以自由舒展,讓學生體味到成功的喜悅,給課堂教學帶來了始料不及的好效果。三、擺正教師姿態——精於引導,巧妙處理生成信息。教師在處理信息時,尤其要擺正姿態。與學生平等交流,共同探討。不能簡單化、粗暴化。對他們的合理部分給予肯定和鼓勵,即使是不正確的信息,也不能粗暴地否定,而應巧妙地引導學生發現其中的不合理部分。只有擺正姿態,精於引導,才能有效地處理信息。如我在教學《桃花源記》,引出文中一個成語時,有不下15位同學填了「世外桃園」。那麼怎樣才能讓學生避免這一錯誤呢?我靈機一動,向學生「討教」,不出所料,糾錯方案出來了。生1:桃源就指桃花源,題目是「桃花源記」。生2:漁人進出的是桃花源,而不是桃花園。生3:寫「桃園」可能受《三國演義》第一回「宴桃園豪傑三結義」的影響。這一「生成」小插曲,雖然表面上是對錯別字作了糾正,但實際上是對文本某種程度上的加工,也在一定程度上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由此可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文本理解無論正確與否都是正常的,出現錯誤有時並不是壞事,關鍵是教師如何利用好這一「錯誤」所帶來的契機,賦予它特有的價值,為我所用。當學生的思想與教師不一致,甚至偏離文本原意時,教師要有耐心,不輕易打斷它,要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我改正,把糾錯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使其生成正確的認識;或引發學生對問題的重新審視,激發學生對話交流,生成新的教學資源,使學生的理解更趨於正確、深入、全面,以體現良好的、動態的生成式教學。上面所談的三點只是平時教學中運用的方式。教師捕捉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欲達到好的效果,還得依靠教師平時的學習和積累。多研讀一些教學理論、文學、心理學、哲學等方面的書籍,全面提高文化素養、增強自己的文化底蘊,提高自己的應變能力。這樣課堂教學才有「源頭活水」,教師處理課堂動態生成信息才能游刃有餘,課堂教學就能更上一個新的台階。
❹ 如何實現初中語文課堂的有效生成
初中語文課堂觀察量表維度一:學生自主學習 視 角課前准備 多少學生作了准備 怎樣准備 學優生的准備習慣怎樣? 學困生的准備習慣怎樣 優生任務完成得怎樣 學困生任務完成得怎樣自主傾聽 有多少學生傾聽老師的講課 傾聽多少時間 有多少學生傾聽同學的發言 傾聽時,學生的輔助行為 有多少學生發生這些行為互動 有那些互動/合作行為 有那些行為直接針對目標的達成 參與提問/回答的人數 參與小組討論的人數 互動/合作習慣怎樣 出現了怎樣的情感行為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的時間有多少 有多少人參與 學困生的參與情況怎樣 自主學習有序嗎? 學優生情況怎樣? 學困勝情況怎樣?目標達成 學生清楚這節課的學習目標嗎 多少人清楚 課中哪些證據證明目標的達成 課後抽測有多少人達成目標 發現了哪些問題維度二:教師教學 教學環節 教學環節怎樣構成 教學環節是怎樣圍繞目標展開的 怎樣促進學生學習的 有那些證據證明該教學設計是有特色的課堂呈現 講解效度怎樣 有那些輔助行為 板書呈現了什麼 怎樣促進學生學習 媒多媒體呈現了什麼師生對話 提問的時機、對象、次數和問題的類型、結構、認知難度怎樣 候答時間多少 理答方式、內容怎樣 有那些輔助方式 有那些話題 話題與學習目標的關系怎樣指導學習 怎樣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結果怎樣 怎樣指導學生合作學習,結果怎樣 怎樣指導學生探究學習(,結果怎樣教學機智 教學設計有那些調整?結果怎樣 如何處理來自學生 呈現那些非言語行為內容 怎樣處理教材的 採用了那些策略 怎樣凸顯本學科的特點 容量適合該班學生嗎 如何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實施 預設哪些方法 與學習目標適合度 怎樣體現本學科特點 有沒有關注學習方法的指導 創設什麼樣的情境?結果怎樣學習評價 檢測學習目標所採用的主要評價方式有哪些? 如何獲取教/學過程中的評價信息 如何利用所獲得的評價信息資源 預設哪些資源,怎樣利用? 生成那些資源?怎樣利用? 向學生推薦那些課外資源? 可得到程度怎樣?維度四:課堂文化 學生思考 學習目標怎樣體現高級認知技能 怎樣以問題驅動教學? 怎樣指導學生獨立思考 怎樣對待學生思考中的錯誤? 課堂/班級規則中有那些條目體現民主氛圍 課堂話語是怎樣的? 怎樣處理不同意見? 學生課堂參與情況怎樣的 師生行為怎樣?師生/學生間的關系怎樣? 課堂/班級規則中有那些條目體現學習創新 教學設計、情景創設怎樣體現創新的? 課堂有那些奇思妙想? 學生如何表達和對待? 課堂環境布置(怎樣體現創新的? 課堂/班級規則中有哪些條目體現關愛學生 學習目標怎樣面向全體學生? 怎樣關注不同學生的需求? 怎樣關注特殊學生的學習需求? 課堂話語、行為/座位安排)怎樣? 班級規則中有哪些條目體現表現特質 在哪些方面體現特教師體現了哪些優勢 師生/學生關系體現了哪些特徵?
❺ 如何正確處理好課堂教學中預設和生成的關系
一、精心「預設」
1、准確把握教材。教材是「大綱」或「標准」的具體體現,也是學生學習的基本材料。因此教師在分析教材進行教學預設時,應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實際和本人的教學風格對教材進行適當的重組。這樣的預設既不違背教材的理念,也能夠很好地為學生的學習服務。
2、「生成」留白。傳統的預設中,教師為了追求課的「完美」,甚至會設計好課堂上要說的每一句話,並且在上課過程中決不容許「節外生枝」。在這樣的課堂上,教師很少用心、耐心地傾聽學生真實的想法,而是一味地把學生的回答生拉硬扯到預設的答案上去。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現象,是因為教師備課時構建的是「直線型」教學方案,忽視了課堂教學應該是一個動態的復雜的過程。因此,預設要有彈性,要適當「留白」。
二、理智「生成」
課堂教學是千變萬化的,再好的預設也不可能預見課堂上可能出現的所有情況,再優秀的教師也不能做到「一切盡在掌握中」。面對課堂上的提問,孩子們從各自的視角出發,總有著一份屬於自己的發現。「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預設之外的「生成」是必然的。當學生的回答偏離了教師的預設,就需要教師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選擇、整合乃至放棄原有的預設,隨機生成新的教學方案,使靜態的預設方案變成動態的、富有靈活性的實施方案。正確地處理課堂中的動態生成,不僅不會偏離教學目標,反而能為之前的預設增添光彩
❻ 如何處理語文課堂上預設和生成的關系
如何處理語文課堂上預設和生成的關系?
答:教學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處理二者之間的關系:
一、精心預設,感受愉悅
1、用動態預設,作為「互動生成」誘因。我們知道:語文課堂教學的內容存在著很多的不可預測性和不確定性,這是語文課堂教學的特點。鑒於此,我們在教學切入點的選擇、重點的把握以及難點的確定都要做到符合教學實際,即應該是現時的、真實的和靈活的,課堂教學要在教師的引導和組織下動態生成。這一過程在保證教學大方向的前提上對教學內容進行了適度的調整,既體現了預設的彈性,又讓學生有生成中感受到了思考的愉悅。
2、整合多元預設,呈現「互動生成」靈性。教學的目標如何才能具體化?各維度和各層次的目標如何才能隨著教學進程逐一達成?教學內容應怎樣呈現?教學流程要如何設計?運用哪些教學方法?教師在課前必須思考這些問題,因為教學預設時教師的思維方式是分析性的。而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卻是直面真實的教學,故教師必須根據師生在課堂中交往互動的具體進程來整合課前的各種預設,教師的思維更多地表現為整合性,使生成富有靈性,方能彰顯師生智慧。
這樣的課堂,可能學生的有些質疑是教師始料不及的,但只要教師在課前認真解讀課程標准,鑽研教材,以生為本,在預設中充分尊重學生,提供學生探索「未知」的時間與空間。這樣多元化的預設就能使教師在課堂上左右逢源,適時關注課堂生成的靈性,關注學生在課堂中個性化的生命活動,真正體現以學定教,當然這樣的課堂一定是精彩的。
二、動態生成,感受「逾越」
1、創設環境,准備「逾越」。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努力構建一種開放的、和諧的、愉快的,能使學生的主體意識得到真正凸現的學習環境,為學生創造一個學習知識的平台,喚起學生學習的動機,激起學生學習興趣和慾望,從而讓學生能在課堂上不斷生成能促進課堂發展的教學資源。
2、引導感悟,實現「逾越」。動態資源生成是一種以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為依據的教學新情景,是以師生生命為載體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隨時引導學生感悟,讓學生的知識在建構中遷移,能力在遷移中發展,人格在發展中完善,更要時時挖掘動態資源。這樣,才能讓學生擁抱文本,超越文本,返歸自我,超越自我,實現逾越。
3、智慧提升,享受「逾越」。「教學就是即席創作。」教師要做好捕捉動態生成資源的准備,當課堂上出現動態教學資源信息時,教師的第一反應是辨識其價值,去偽存真,並做出教學決策:是否有用?何時使用?怎樣使用?繼而確認資源特點,取其精義,並將之融入教學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層層追問,不斷促進學生思考,同時,抓住那些閃光的火花,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使學生的學習智慧不斷攀升。最終讓學生在體會成就感時,享受到思考帶來的愉悅。
總而言之,預設和生成是辯證的對立統一體,兩者是相互依存的,沒有高質量的預設,就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反之,如果不重視生成,那麼預設必然是僵化而缺乏活力的。故只有預設與生成並重,課堂才能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精彩。
❼ 怎樣正確處理課堂教學中預設與生成的關系
預設」是預測和設計,是教師在課前對教學進行的有目的、有計劃的設想和安排。「生成」是生長和構建,是師生在與教學情境的交互作用以及師生對話互動中超出教師預設方案的新問題、新情況。兩者看似一對矛盾,實質上相輔相成,只有使「預設」與「生成」達到平衡,才能較好地落實學生學習的主體性,這應該是現代課堂教學的一種境界,更是一種教學藝術。因此,在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設計,應充分考慮學生的知識背景、生活經歷與情感體驗,在知識學習的過程中,吸引學生的主動參與,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的關鍵。
一、精心「預設」
1、准確把握教材。教材是「大綱」或「標准」的具體體現,也是學生學習的基本材料。因此教師在分析教材進行教學預設時,應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實際和本人的教學風格對教材進行適當的重組。這樣的預設既不違背教材的理念,也能夠很好地為學生的學習服務。
2、「生成」留白。傳統的預設中,教師為了追求課的「完美」,甚至會設計好課堂上要說的每一句話,並且在上課過程中決不容許「節外生枝」。在這樣的課堂上,教師很少用心、耐心地傾聽學生真實的想法,而是一味地把學生的回答生拉硬扯到預設的答案上去。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現象,是因為教師備課時構建的是「直線型」教學方案,忽視了課堂教學應該是一個動態的復雜的過程。因此,預設要有彈性,要適當「留白」。
二、理智「生成」
課堂教學是千變萬化的,再好的預設也不可能預見課堂上可能出現的所有情況,再優秀的教師也不能做到「一切盡在掌握中」。面對課堂上的提問,孩子們從各自的視角出發,總有著一份屬於自己的發現。「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預設之外的「生成」是必然的。當學生的回答偏離了教師的預設,就需要教師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選擇、整合乃至放棄原有的預設,隨機生成新的教學方案,使靜態的預設方案變成動態的、富有靈活性的實施方案。正確地處理課堂中的動態生成,不僅不會偏離教學目標,反而能為之前的預設增添光彩。要正確處理課堂中的動態生成,教師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當課堂生成新的教學資源時,我們應該沉著應對。當學生的回答超出自己的預設時,教師一定要相信自己能夠應對這一切,根據情況及時調整方案。並且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當將自己放在一個與學生平等的地位上,尊重學生的生成,給學生的生成營造氛圍,在平等的立場上給予學生指導,而不能居高臨下,一棒子打死。
2、教師要對課堂生成的信息進行重組。當學生成為真正的學習主體,就會在課堂上生成大量信息,而對於這些信息,我們又要區別對待。有一部分信息是學生的獨特見解,這時教師不能打壓學生的觀點,要順應學生思維走向。對於那些即興閃現出來的火花,教師應敏銳捕捉,順水推舟,給以適當的鼓勵,以此讓所有的學生都積極的參與進來,共同研究。還有一部分信息,是學生對於文本本身超出文學范疇的理解和認知。對於這部分信息,教師必須加以正確的指引。我們不能一味地為了生成,而忘了我們在做什麼。在數學課堂上,一切的生成都是為了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其他的超出本課教學內容的生成,無論多麼精彩,教師都應該用巧妙的方式將學生的視角引回到「正題」上來。
教學應當在預設與生成的和諧中發展。只有架起教學預設與動態生成和諧的橋梁,才能讓智慧之火「激情」燃燒在課堂教學之中。所以,作為教師惟有不斷鑽研,及時反思,揚長避短,才能使預設與生成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作為教師只有尊重學生,為學生學習服務,課堂才能呈現預約的精彩。
❽ 淺談語文教學中如何使課堂具有生成性
預設是課前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方法的預先設計。生成是指在具體教學中,因學情的變化,對目標、內容、過程、方法的適當調整以及在教學中由於教師的教學機智和合理調控,產生有價值的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方法,學生出色的、出人意料的回答,教師精當的點撥或講解,這些資源的出現和適時運用,使課堂閃光,使學生頓悟,使學生在知識、能力或方法上實現自我建構。充分的預設,是課堂教學成功的保障。只有課前精心預設,才能在課堂上動態生成。然而課堂教學是千變萬化的,再好的預設也不可能預見課堂上可能出現的所有情況。課堂上出現了意料之外的情況,教師可以而且應該調整預設,給生成騰出空間,機智地駕馭課堂,讓課堂呈現別樣的精彩。
教學是預設與生成的矛盾統一體,課堂教學既要有預設又要有生成,沒有生成,課堂就是封閉僵死的操練,沒有預設,課堂就是胡亂無序的盲動。《語文課程標准》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教師要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珍視學生在課堂中的動態生成。就像布魯姆說的:「沒有預料不到的結果,教學也就不成為一種藝術了。」本文就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處理好預設與生成關系的幾種策略的實施作以下探討:
一、重塑師生關系,保進動態生成
課堂教學是師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經歷。學生作為一個現實的、主動的、具有創造性的生命體,帶著自己的知識、經驗、思考、靈感參與課堂教學。他們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更是教學「資源」的重要構成與生成者。他們在課堂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學習興趣、積極性、注意力、思維方式、合作能力,提出的問題與爭論乃至錯誤的回答,無論是以言語,還是以行為、情緒方式的表達,都是教學過程中的生成性資源。由此可見,教師「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積極利用」,要善於抓住課堂上的每一個契機,為課堂生成製造空間,從而給學生搭建一個個展示個性的舞台,讓學生的筆管汩汩流淌出個性化的思想和語言,使其率真的思想與張揚的個性躍然紙上。試想如果沒有主體的參與,沒有師生的相互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作用於課堂教學,怎會有動態生成?因此,動態生成得以表現和達成的最基本的形式和途徑便是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只有了解每一位學生,相信每一位學生,尊重每一位學生,感謝每一位學生,並努力地將它貫徹到自己每一天的教學實踐中,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的形成才能不是一個美麗的童話,具有生命色彩的動態生成一定能得以活躍在教學過程中。
二、挖掘教材內容,進行充分預設
古人雲:「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不打無備之仗,成功只垂青於那些有準備的人。教學是有目標、有計劃、有組織的活動。要想取得好的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教師必須進行充分的預設。因此,預設是教學的基本要求。而有針對性地處理好教材,合理利用和開發課程資源,是進行教學預設的重點。教材是落實課程標准,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載體,也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主要依據。深挖教材內容,進行充分預設,既能使自己准確把握教材,有針對性地處理好教材,又能使自己的課堂教學如魚得水、游刃有餘。
三、設計彈性方案,拓展自主空間
在教學中,預設是必要的,但同時是有彈性的,有留白的。因為教學過程本身是一個動態的建構過程。這是由學生的原有經驗、知識結構、個性等多方面的復雜性與差異性決定的。因此,教師充分考慮可能會出現的情況,在預設時,加強科學性、計劃性,為動態生成預留「彈性時空」,為學生的發展提供足夠的空間,從而使整個預設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給生成留足空間。特別是在實施過程的設計上要「大氣」,不求老師一廂情願、滴水不漏式的預設,重在全程大環節的關聯式策劃。
四、積累教育智慧,駕馭實施過程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一定會遇到很多沒有想到的「可能」,這時教師怎樣發現學生回答中富有價值和意義的、充滿童趣的世界呢?除了善於傾聽,教師要不斷捕捉、判斷、重組課堂教學中從學生那裡涌現出來的各種各樣的信息,隨時把握課堂教學中閃動的亮點,把握促進課堂教學動態生的切入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成為知識的呈現者、對話的提問者、學習的指導者、學業的評價者、紀律的管理者,更要成為信息的重組者、動態生成的推進者。通過不斷處理信息來提高自己的教育智慧,同時,以自己的教育智慧有效地推進課堂的生成,從而與精彩相約於課堂。教育智慧的形成,非一日之功,有一個厚積薄發的過程。
綜述以上,我們知道:預設是前提,生成是關鍵,將預設和生成結合起來不僅是一種教育的科學,更是一種教育的藝術。課堂上,只要教師能善於營造和諧、愉悅的氛圍,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