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語文:什麽是使動用法
動用法是指謂語動詞對賓語含有「使它怎麼樣」或「使它成為什麼」的意味,它能讓賓語具有「使動」動詞所賦予的行為和性狀。
一、動詞使動用法
例1:行仁義而懷西戎,遂王天下。(《五蠹》)
懷:使……歸順。
例2:直可驚天地,泣鬼神。(《〈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驚:使……震驚。
泣:使……悲泣。
二、名詞使動用法
例1: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諸侯。(《毛遂自薦》)
臣:使……稱臣。
例2: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鴻門宴》)
王:使……為王。
三、形容詞使動用法
例1:既來之,則安之。(《季氏將伐顓臾》)
安:使……安。
例2:大王必欲急臣,臣頭今與璧俱碎於柱矣!(《廉頗藺相如列傳》)
急:使……急。
❷ 語文古代文言文的名詞意動用法,使動用法是什麼東東
所謂意動用法,是指謂語動詞具有「以之為何」的意思,即認為賓語怎樣或把賓語當作怎樣。
意動用法只限於形容詞和名詞的活用,動詞本身沒有意動用法。
使動用法是主語使賓語在客觀上產生某種動作行為,而意動用法是主語主觀上認為(或以為)賓語具有謂語所表示的內容,是存於意念的想法或看法,客觀上不一定如此。一般可譯為「認為......」「以......為......」等。
漁人甚異之。(《桃花源記》)
所謂使動用法,是指謂語動詞具有「使之怎麼樣」的意思,即此時謂語動詞表示的動作不是主語發出的,而是由賓語發出的。實際上,它是以動賓的結構方式表達了兼語式的內容。
使動用法中的謂語動詞,有的是由名詞、形容詞活用來的。由於原來的詞類不同,活用作使動之後,它們所表示的語法意義也不完全相同。
凄神寒骨,悄愴幽邃。(《小石潭記》)
凄、寒:使神骨凄寒。
❸ 什麼是使動用法
所謂使動用法,是指謂語動詞具有「使之怎麼樣」的意思,即此時謂語動詞表示的動作不是主語發出的,而是由賓語發出的。實際上,它是以動賓的結構方式表達了兼語式的內容。使動用法中的謂語動詞,有的是由名詞、形容詞活用來的。由於原來的詞類不同,活用作使動之後,它們所表示的語法意義也不完全相同。
❹ 語文中的「使動用法」是什麼意思
使動用法,就是使之動,也就是「(主語)使(賓語)怎麼樣」。活用為使動用法的詞在常態下往往不具有使動性質,而在活用的句子中卻改變常態具有了使動性。文言中,動詞、形容詞和名詞都可以有這樣的改變。現代漢語中,這種現象卻是沒有的。
1. 動詞的使動用法,是一種表示動詞使(賓語)產生某種動作、行為的活用。在一般句子(非使動句子)中,賓語往往是主語支配的對象。如:「他做作業。」「做」這個動作是由主語「他」發出的,而且,謂語「做」的對象是「作業」,也就是說賓語「作業」是主語「他」支配的對象。而在有「使動」關系的句子中,謂語表示的動作行為往往不是由主語發出的;賓語也不是主語支配的對象。如:「項伯殺人,臣活之。」(《鴻門宴》)如果按現代漢語的語言習慣,「臣活之」應該譯為「我活了他」。這顯然是不行的。為什麼呢?因為「活」這個詞是一個不及物的動詞。現代漢語中,不及物的動詞本身是不能帶賓語的,而在文言中,不及物的動詞卻常常可以帶賓語,因而,我們就說這個不及物的動詞給活用了。那它活用做什麼詞了?當然,肯定不是活用作及物動詞了。經過人們研究這類詞發現,這些不及物的動詞翻譯過來時都有「使(賓語)動」的性質,所以人們就形象地稱這種活用為「使動用」或「使動式」,後來規范了,就稱之為「使動用法」。
下面是一些動詞使動用法活用的典型例句。
1、既來之,則安之。(《論語》之《季氏將伐顓臾》)
2、卒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廉頗藺相如列傳》)
3、外連橫而斗諸侯。(《過秦論》)
4、序八州而朝同列。(同上)
例句中「來」「歸」「斗」「朝」的常態義分別是「到來」「回去」「爭斗」「朝拜」義,均是不及物的動詞,都有「使(賓語)怎麼樣」的性質的改變,翻譯時要譯為「使……到來」「使……回去」「使……爭斗」「使……朝拜」的形式才符合現代漢語的語言習慣。它們都是動詞的使動用法活用。
需要說明的是,在動詞的使動用法活用中,並不是所有使動用法活用的詞都是不及物的動詞,有時及物動詞也可以有使動用法的活用。只不過,及物動詞的使動用法比較少罷了。請看下面兩個例子。
1、寧許以負秦曲。(《廉頗藺相如列傳》)
2、沛公從百餘騎來見項王。(《鴻門宴》)
上面例中的「負」「從」都是及物動詞,但也活用了。
我們知道,文言中,並不只是動詞有使動用法,形容詞和名詞同樣可以有使動用法的活用。那形容詞和名詞的使動用法與動詞的使動用法一樣不一樣呢?應該說,總體上看,它們是一樣的。因為它們活用以後都有「使(賓語)怎麼樣」「讓(賓語)怎麼樣」的意思。但又有些差別。
2.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中,一般地,形容詞本身也不可以帶賓語,只不過活用後,這個詞具有了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這個形容詞的性質或狀態,我們就說它活用了。請看下例:
「今媼尊長安君之位。」(《觸龍說趙太後》)
此例中的「尊」,意思是「尊貴」。它本身不可以帶賓語的,但在這里它卻帶了賓語「長安君之位」,而且有了「使(賓語)怎麼樣」的意思。可以看出,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就是表示使賓語具有某種性質或狀態的活用。至於名詞的使動用法,不過是名詞先活用作動詞,然後才活用為使動用法的。掌握了這一點,就不難判斷了。如:
「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鴻門宴》)
這里的「王」,先活用為動詞「稱王」「做王」,然後再活用為使動用法,譯為「使……為王」「使……稱王」。所以,名詞的使動用法,就是表示主語使賓語成為某種人或事物的活用。提醒大家的是,文言中名詞的使動用法很少見。
❺ 什麼是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
意動用法也是一種特殊的動賓關系,是動詞對它的賓語含有意謂性,即「認為賓語具有這種性質」。構成這種特殊動賓關系的動詞,主要是用作動詞的形容詞、名詞和表示心理活動的動詞,相當於「認為……是……」、「把……當作……」或「感到……」。
❻ 語文文言文使動用法
使動用法,就是使之動,也就是「(主語)使(賓語)怎麼樣」。活用為使動用法的詞在常態下往往不具有使動性質,而在活用的句子中卻改變常態具有了使動性。文言中,動詞、形容詞和名詞都可以有這樣的改變。現代漢語中,這種現象卻是沒有的。
1. 動詞的使動用法,是一種表示動詞使(賓語)產生某種動作、行為的活用。在一般句子(非使動句子)中,賓語往往是主語支配的對象。如:「他做作業。」「做」這個動作是由主語「他」發出的,而且,謂語「做」的對象是「作業」,也就是說賓語「作業」是主語「他」支配的對象。而在有「使動」關系的句子中,謂語表示的動作行為往往不是由主語發出的;賓語也不是主語支配的對象。如:「項伯殺人,臣活之。」(《鴻門宴》)如果按現代漢語的語言習慣,「臣活之」應該譯為「我活了他」。這顯然是不行的。為什麼呢?因為「活」這個詞是一個不及物的動詞。現代漢語中,不及物的動詞本身是不能帶賓語的,而在文言中,不及物的動詞卻常常可以帶賓語,因而,我們就說這個不及物的動詞給活用了。那它活用做什麼詞了?當然,肯定不是活用作及物動詞了。經過人們研究這類詞發現,這些不及物的動詞翻譯過來時都有「使(賓語)動」的性質,所以人們就形象地稱這種活用為「使動用」或「使動式」,後來規范了,就稱之為「使動用法」。
❼ 什麼是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
在學習中,有的同學問「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並沒有改變詞的詞性,為什麼也稱為活用了。要弄清楚這個問題,首先得弄清楚什麼是「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 什麼是「使動用法」?什麼又是「意動用法」呢? 現在網路上或者高中語文復習的參考書上有很多對「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的解釋。然而,同學們看了之後,總是不能理解掌握。什麼原因呢?就是因為這些解釋往往都是從「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的語法作用上來說的,沒能抓住最根本的東西。 其實,「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是對詞語活用的術語性稱謂。在學習時,只要搞清楚什麼是「使動」,什麼是「意動」,也就搞清楚了什麼是「使動用法」,什麼是「意動用法」了。 先說使動。使動,就是使之動,也就是「(主語)使(賓語)怎麼樣」。活用為使動用法的詞在常態下往往不具有使動性質,而在活用的句子中卻改變常態具有了使動性。文言中,動詞、形容詞和名詞都可以有這樣的改變。而現代漢語中,這種現象卻是沒有的。 動詞的使動用法,是一種表示動詞使(賓語)產生某種動作、行為的活用。在一般句子(非使動句子)中,賓語往往是主語支配的對象。如:「他做作業。」「做」這個動作是由主語「他」發出的,而且,謂語「做」的對象是「作業」,也就是說賓語「作業」是主語「他」支配的對象。而在有「使動」關系的句子中,謂語表示的動作行為往往不是由主語發出的;賓語也不是主語支配的對象。如:「項伯殺人,臣活之。」(《鴻門宴》)如果按現代漢語的語言習慣,「臣活之」應該譯為「我活了他」。這顯然是不行的。為什麼呢?因為「活」這個詞是一個不及物的動詞。現代漢語中,不及物的動詞本身是不能帶賓語的,而在文言中,不及物的動詞卻常常可以帶賓語,因而,我們就說這個不及物的動詞給活用了。那它活用做什麼詞了?當然,肯定不是活用作及物動詞了。經過人們研究這類詞發現,這些不及物的動詞翻譯過來時都有「使(賓語)動」的性質,所以人們就形象地稱這種活用為「使動用」或「使動式」,後來規范了,就稱之為「使動用法」。 下面是一些動詞使動用法活用的典型例句。 1、既來之,則安之。(《論語》之《季氏將伐顓臾》) 2、卒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廉頗藺相如列傳》) 3、外連橫而斗諸侯。(《過秦論》) 4、序八州而朝同列。(同上) 例句中「來」「歸」「斗」「朝」的常態義分別是「到來」「回去」「爭斗」「朝拜」義,均是不及物的動詞,都有「使(賓語)怎麼樣」的性質的改變,翻譯時要譯為「使……到來」「使……回去」「使……爭斗」「使……朝拜」的形式才符合現代漢語的語言習慣。它們都是動詞的使動用法活用。 需要說明的是,在動詞的使動用法活用中,並不是所有使動用法活用的詞都是不及物的動詞,有時及物動詞也可以有使動用法的活用。只不過,及物動詞的使動用法比較少罷了。請看下面兩個例子。 1、寧許以負秦曲。(《廉頗藺相如列傳》) 2、沛公從百餘騎來見項王。(《鴻門宴》) 上面例中的「負」「從」都是及物動詞,但也活用了。 我們知道,文言中,並不只是動詞有使動用法,形容詞和名詞同樣可以有使動用法的活用。那形容詞和名詞的使動用法與動詞的使動用法一樣不一樣呢?應該說,總體上看,它們是一樣的。因為它們活用以後都有「使(賓語)怎麼樣」「讓(賓語)怎麼樣」的意思。但又有些差別。 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中,一般地,形容詞本身也不可以帶賓語,只不過活用後,這個詞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這個形容詞的性質或狀態,我們就說它活用了。請看下例: 「今媼尊長安君之位。」(《觸龍說趙太後》) 此例中的「尊」,意思是「尊貴」。它本身不可以帶賓語的,但在這里它卻帶了賓語「長安君之位」,而且有了「使(賓語)怎麼樣」的意思。可以看出,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就是表示使賓語具有某種性質或狀態的活用。至於名詞的使動用法,不過是名詞先活用作動詞,然後才活用為使動用法的。掌握了這一點,就不難判斷了。如: 「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鴻門宴》) 這里的「王」,先活用為動詞「稱王」「做王」,然後再活用為使動用法,譯為「使……為王」「使……稱王」。所以,名詞的使動用法,就是表示主語使賓語成為某種人或事物的活用。提醒大家的是,文言中名詞的使動用法很少見。 下面再說一說,意動和意動用法。 所謂意動,就是「(主語)主觀上讓(賓語)動」。當然,客觀上這類詞的主語往往不具有這種作用,可是在具體的語言環境里它卻有了「認為(賓語)怎麼樣」「以(賓語)為什麼」「把(賓語)當做什麼」的意思,因而,我們就說這個詞活用為「意動用法」了。與使動用法不一樣,文言中主要的是形容詞和名詞的意動用法。 所謂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是指主語在主觀上認為賓語具有這個形容語的性質或狀態。而實際上,主語的賓語不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或狀態。如: 「漁人甚異之。」(《桃花源記》) 這里的「異」(奇怪)的賓語「之」(桃花源)本身不具有「奇怪」的性質,只不過是主語「漁人」主觀上認為賓語「之」很「奇怪」。這還是相對於現代漢語說的,因為現代漢語中形容詞往往不具有這種作用。 至於名詞的意動用法,一般則表示主語把賓語當作某種人或事物。例如: 「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師說》) 這里的「師」,就表示「把(賓語「之」)當作老師」的意思。其實,「師」的賓語「之」(他,指比自己先聽說道理的人)並不具有這種作用,只不過是主語「吾」主觀上認為是這樣的。 特別指出的是,一些表示心理活動的動詞,往往也能活用為意動用法。它們較為少見,很容易和形容詞的意動用法發生混淆,因而在學習時要格外注意。請看下面例子: 「且庸人尚羞之」(《廉頗藺相如列傳》) 「於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 「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歸去來兮辭》) 這里的「羞」「恥」「悅」「樂」都是表示心理活動的動詞,也活用為意動用法了。至於形容詞和表示心理活動的動詞有何區別,在具體語句中怎麼判斷一個詞是形容詞還是心理活動的動詞,這個問題不是我們現在要解決的,需另做分析。 另外,現代漢語成語中保留有好多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的活用,弄清楚這類活用對理解成語的意思會有很大幫助。現舉例以供參考。 禍國殃民(使國受禍使民遭殃)、堅壁清野(使壁堅使野清)、降龍伏虎(使龍虎降伏)、豐衣足食(使衣食豐足)、正本清源(使本源清正)、驚心動魄(使心驚使魄動)、破釜沉舟(使釜破使舟沉)、振聾發聵(使聾聵振發)、抽薪止沸(使沸止)、脫穎而出(使穎脫)游目騁懷(使目遊走使懷馳騁)。
❽ 古文中的使動用法是什麼,舉例說明
意動用法表示主語認為賓語怎麼樣,或主語把賓語當作什麼。
傷仲永中的意動用法:
意動詞用法;從....為...
父異焉:從...為異(對...感到奇怪)
邑人奇之:以...為奇(對...感到驚訝)
稍稍賓客其父:以...為賓客
父利其然也:以...為利
❾ 語文中的「使動用法」是什麼意思
是指謂語動詞具有「使之怎麼樣」的意思,即此時謂語動詞表示的動作不是主語發出的,而是由賓語發出的。實際上,它是以動賓的結構方式表達了兼語式的內容。使動用法中的謂語動詞,有的是由名詞、形容詞活用來的。由於原來的詞類不同,活用作使動之後,它們所表示的語法意義也不完全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