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語文課前三分鍾的古詩演講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1)。
遙知不是雪(2),為有暗香來(3)。
【注釋】
(1)凌寒:冒著嚴寒。(2)遙:遠遠的。(3)為:因為。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賞析】
這是首詠梅詩,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通過歌詠梅花,贊美了堅貞不屈的精神和純潔高尚的品格。
第一二兩句,贊美梅花不畏嚴寒。梅花生長的地方在牆角,這是一個很不顯眼的偏僻角落,數量不多,只有幾枝,這說明梅花遭到了冷遇,受到排擠,但是它似乎並不在乎這些,也不覺得寂寞,在百花凋零的嚴冬季節,只有梅花還抵抗著嚴寒,獨自開放,報道春天的來臨。一個「凌」字和一個「獨」字,突出了梅花在惡劣環境中堅貞不屈的精神。
第三四句,歌頌梅花芬芳的品格。梅花顏色似雪,又開在殘雪未化的深冬時節,所以自古以來的詠梅詩大都聯繫到雪,或者以雪襯梅,或者以雪喻梅,雪和梅結下了不解之緣,第三句說知道那不是雪,不是雪為什麼還要想到雪呢?第四句回答說,因為梅和雪有共同之處,它們都是那樣潔白純潔一塵不染,那麼又根據什麼來決確定的呢?回答說,因為有沁人的芳香悄悄飄來,雪不具備芳香的品格,這就是詩人筆下的梅花,她生在牆角,凌寒獨放,為人們暗暗送來芳香,這是多麼可貴的精神,多麼高尚的品格啊!
王安石是北宋的改革家,他在推行新法的過程中,不斷遭到排擠打擊,再度罷相,但他光明磊落,堅貞不屈,詩人在他的作品中常常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寄託在所詠的事物上,這首詩便是一例,在詩人的心目中梅花不畏嚴寒,潔白芬芳,就是人的崇高精神品質的化身,所以說詩人是藉助梅花詠物抒情,表達自己堅強的性格和美好的理想。
作者資料 王安石是一朝宰相,是宋代位高權重的人物。他的變法,在當時掀起了轟動,還把蘇軾這位宋代第一文人捲入了這場政治浪潮。然而,王安石的變法,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
王安石的《梅花》,是借梅花"凌寒獨自開"的堅韌,抒發自己對執行新政的堅定態度,不屈不撓,決不妥協的思想感情.
抓住了梅花不怕嚴寒在寒冬高傲怒放的特徵.
王安石詩中"凌寒""獨"等都充分表現了梅花的美.
特點是通過視覺,嗅覺的描寫, 抓住梅花"獨",與眾不同的特徵,寫出了梅花的香與美,表達作者不為艱難困苦,仍堅持不懈的感情.
『貳』 語文課講詩,求資料!高分!求一篇有意義的古詩!
陶淵明《飲酒》賞析
飲酒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釋
結廬:構築房舍。結,建造、構築。廬,簡陋的房屋。 人境:人世間。 爾:這樣。 心遠地自偏:心遠離世俗,自然覺得住的地方僻靜了。 悠然:閑舒的樣子。 山氣:指山中景象,氣息。 日夕:傍晚。 山氣日夕佳:山上的雲氣傍晚時很美。 相與:結伴而歸。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這里邊有人生的真正意義,想說出來卻忘了要說的話。 此中:上面描述的景物之中。 真意:從自然景物中領悟到的人生與自然之理。 辨:辨識。
本段譯文
把房屋建在人群聚集的地方,卻沒有世俗的喧囂。 你問我何時能達到這樣的境界?(那是因為我的)心遠在鬧市之外,自然覺得住的地方僻靜了。 在東籬之下採摘菊花,悠然間,那遠處的南山映入眼簾。 (傍晚南山)山氣氤氳,夕陽西落,傍晚的景色真好,更兼有飛鳥,結著伴而歸還。 這其中蘊含著人生真義,欲辨明,卻忘記了怎樣用語言表達。 (此中:此時此地的情景,指山中景象,也指隱逸生活。)
作者簡介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字元亮,號五柳先生,謚號靖節先生,入劉宋後改名潛。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東晉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過幾年小官,後辭官回家,從此隱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桃花源詩》等。 。陶淵明(約公元365—427),東晉大詩人。又名潛,字元亮,私謚靖節,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陶淵明
他出身於破落官僚地主家庭。從小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對生活充滿幻想,希望通過仕途實現自己「大濟蒼生」的宏願。自29歲起,曾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他不滿當時士族地主把持政權的黑暗現實,任彭澤縣令時,因不願「為五斗米而折腰」,僅80多天就辭官回家,作《歸去來兮辭》,自明本志。從此「躬耕自資」,直至63歲在貧病交迫中去世。他長於詩文歌賦,詩歌多描寫自然景色及其在農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優秀作品隱含著他對腐朽統治集團的憎惡和不願同流合污的精神,但也有虛無的「人生無常」「樂天安命」等消極思想。另一類題材的詩,如《詠荊軻》等,則表現了他的政治抱負,頗為悲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記》最有名。陶淵明的詩文兼有平淡與爽朗的風格,語言質朴自然,又極為精煉。有《陶淵明集》等。
本段品評賞析
(1)
本篇是《飲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詩歌的主旨是展示詩人運用魏晉玄學「得意忘象」之說領悟「真意」的思維過程,富於理趣。然而,它不是枯燥乏味的哲理演繹。詩中寫了悠然自得的情,也寫了幽美淡遠的景,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含蓄著萬物各得其所、委運任化的哲理;這哲理又被詩人提煉、濃縮到「心遠地自偏」、「此中有真意」等警句,給讀者以理性的啟示,整首詩的韻調也更顯得雋秀深長。 宋代朱熹說:「晉宋人物,雖曰尚清高,然個個要官職,這邊一面清談,那邊一面招權納貨。陶淵明真得能不要,此所以高於晉宋人物。」這首詩正刻畫了詩的不同流俗的精神風貌。他不象一般隱士那樣標榜超塵出世,而是「結廬在人境」;他置身「人境」,卻能做到「無車馬喧」,不染世俗之事。原因何在?詩人意味深長地說:「心遠地自偏」。心靜,境自靜。無求名求利之心,即使身居鬧市,也宛如在山。這深刻的道理被詩人平淡地說出,親切感人。詩歌巧妙地運用了象徵手法。「飛鳥相與還」,那隻在晚照中翩然歸來 的鳥和那個「悠然見南山」的人,心神契合,彷彿都在這幽靜的山林中找到了自己的歸宿。
(2)
大致在魏晉以前,以儒家說為核心,中國人一直相信人類和自然界都處於有意志的「天」的支配下。這一種外於而又高於人的個體生命的權威,在東漢末開始遭到強烈的懷疑,於是就迎來了個性覺醒的時代;在文學創作中,相應地有了所謂「人的主題」的興起。但個性覺醒,既是舊的困境與背謬的結束,又是新的困境與背謬的發現與開始。首先,也是最基本的,就是有限的個體生活與永恆的宇宙的樹立。詩人們不斷發出哀傷的感嘆:「人生無地間,忽如遠行客」(《古詩十九首》);「自顧非金石,咄令人悲」(曹植《贈白馬王彪》);「人生若塵露,天道邈悠悠」(阮籍《詠懷詩》)。人們在自然中感受到的,是無限存在對有限人生的壓迫。 但是,即使說困境與背謬註定要伴隨人類的全部進程(這是一個存在主義的觀念),在不同的階段上,人還是要尋找不同的解脫方式。哪怕是理念上的或者是詩意上的,人也要發現一種完美的生命形態。所以到東晉末,在玄學的背景中,陶淵明的詩開始表現一種新的人生觀與自然觀。這就是反對用對立的態度看待人與自然的聯系,而是相反地強調人與自然的一體性,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這在他的《飲酒》之五中,表現得最為充分而優美。憑著它那淺顯的語言、精微的結構、高遠的意境、深蘊的哲理,這首詩幾乎成了中國詩史上最為人們熟知的一篇。 全詩的宗旨是歸復自然。而歸復自然的第一步,是對世俗價值觀的否定。自古及今,權力、地位、財富、榮譽,大抵是人們所追求的基本對象,也便是社會所公認的價值尺度。盡管莊子早就說過,這一切都是「賓」,即精神主體的對立面(用現代語匯說,就是「異化」),但對絕大多數人來說,終究無法擺脫。而陶淵明似乎不同些。他當時剛剛從官場中退隱,深知為了得到這一切,人們必須如何鑽營取巧、裝腔作勢,恬不知恥地丟去一切尊嚴。他發誓要扔下這些「賓」位的東西,回到人的「真」性上來。 於是有了這首詩的前四句。開頭說,自己的住所雖然建造在人來人往的環境中,卻聽不到車馬的喧鬧。「車馬喧」,意味著上層人士之間的交往,所謂「冠帶自相索」。因為陶淵明喜歡訴窮而人們又常常忘記貴胃之家的「窮」與平民的「窮」全不是一回事,這兩句詩的意味就被忽視了。實在,陶家是東晉開國元勛陶侃的後代,是潯陽最有勢力的一族。所以,盡管陶淵明這一支已呈衰落,冷寂到門無車馬終究是不尋常的。所以緊接著有一問:你如何能做到這樣?而後有答,自然地歸結到前四句的核心--「心遠地自偏」。「遠」是玄學中最常用的概念,指超脫於世俗利害的、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狀態。此處的「心遠」便是對那爭名奪利的世界取隔離與冷漠的態度,自然也就疏遠了奔逐於俗世的車馬客,所居之處由此而變得僻靜了。進一步說,「車馬喧」不僅是實在的事物,也是象徵。它代表著整個為權位、名利翻騰不休的官僚社會。 這四句平易得如同口語,其實結構非常嚴密。第一句平平道出,第二句轉折,第三句承上發問,第四句回答作結。高明在這種結構毫無生硬的人為痕跡。讀者的思路不知不覺被作者引導到第四句上去了。難怪連造語峻峭的王安石也大發感慨:自有詩人以來,無此四句! 排斥了社會公認的價值尺度,作者在什麼地方建立人生的基點呢?這就牽涉到陶淵明的哲學思想。這種哲學可以稱為「自然哲學」,它既包含自耕自食、儉朴寡慾的生活方式,又深化為人的生命與自然的統一和諧。在陶淵明看來,人不僅是在社會、在人與人的關系中存在的,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每一個個體生命作為獨立的精神主體,都直接面對整個自然和宇宙而存在。從本源上說,人的生命原來是自然的一部分,是「大化」遷變的表現,只是人們把自己從自然中分離出來,投入到毫無真實價值的權位和名利的競逐中,以至喪失了真性,使得生命充滿焦慮和矛盾。所以,完美的生命形態,只有歸復自然,才能求得。 這些道理,如果直接寫出來,詩就變成論文了。所以作者只是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詩人(題名叫《飲酒》,自然是一位微醺的、飄飄然忘乎形骸的詩人)在自己的庭園中隨意地採摘菊花,偶然間抬起頭來,目光恰與南山(即陶之居所南面的廬山)相會。「悠然見南山」,按古漢語法則,既可解為「悠然地見到南山」,亦可解為「見到悠然的南山」。所以,這「悠然」不僅屬於人,也屬於山。人閑逸而自在,山靜穆而高遠。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從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為一支輕盈的樂曲。 另一種版本,「見南山」的「見」字作「望」。最崇拜陶淵明的蘇東坡批評說:如果是「望」字,這詩就變得興味索然了。東坡先生非常聰明,也很懂得喝酒的妙處,他的話說得不錯。為什麼不能作「望」?因為「望」是有意識的注視,缺乏「悠然」的情味。還可以深一步說:在陶淵明的哲學觀中,自然是自在自足無外求的存在,所以才能具足而自由;人生之所以有缺損,全在於人有著外在的追求。外在的追求,必然帶來得之驚、失之憂,根本上破壞了生命的和諧。所以,在這表現人與自然一體性的形象中,只能用意無所屬的「見」,而不能用目有定視的「望」。 見南山何物?日暮的嵐氣,若有若無,浮繞於峰際;成群的鳥兒,結伴而飛,歸向山林。這一切當然是很美的。但這也不是單純的景物描寫。在陶淵明的詩文中,我們常可以看到類似的句子:「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歸去來辭》);「卉木繁榮,和風清穆」(《勸農》)等等,不勝枚舉。這都是表現自然的運動,因其無意志目的、無外求,所以平靜、充實、完美。人既然是自然的一部分,也應該具有自然的本性,在整個自然運動中完成其個體生命。這就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最後二句,是全詩的總結:在這里可以領悟到生命的真諦,可是剛要把它說出來,卻已經找不到合適的語言。實際的意思,是說這一種真諦,乃是生命的活潑潑的感受,邏輯的語言不足以體現它的微妙與整體性。後世禪家的味道,。 在詩的結構上,這二句非常重要。它提示了全詩的形象所要表達的深層意義,同時把讀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去體悟,去咀嚼。 這首詩,尤其是詩中「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二句,歷來被評為「靜穆」、「淡遠」,得到很高的稱譽。然而簡單地以這種美學境界來概括陶淵明的全部創作,又是偏頗的。因為事實上,陶淵明詩文中,表現焦慮乃至憤激的情緒,還是很多,其濃烈幾乎超過同時代所有的詩人。但也正因為焦慮,他才尋求靜穆。正像我在開頭就說的,這是在新的困境與背謬中所尋得的理念和詩意上的完美的生命形態。也許,我們能夠在某個時刻,實際體驗它所傳達的美感,進入一個純然平和的、忘卻人生所有困擾的狀態,但這絕不可能成為任何人(包括陶淵明)的全部人生。
『叄』 小學語文試講古詩步驟
古詩教學,在情境導入之後,要重點把握五個字「讀、知、說、想、悟」。
一、讀字當先(讀詩)
首先,明確詩歌節奏,通過教師范讀、學生自由讀、配樂朗讀、男女生對讀、學生齊讀等方式。
其次,讀准字音、節奏、重音、聲調、感情等。
二、代文為白(知詩)
第一, 理解詩歌,要求學生從字到詞再到句子要有基本理解;
第二, 把握詩詞,設計一定的思考題、討論題,啟發學生,幫助其更好地理解詩詞。
三、探究詩意(說詩)
相互交流,探討詩意。可採用詳說、概說、直說、泛說、個人說、小組討論等方式,讓學生將自己對詩詞的理解表達出來。
四、體會詩境(想詩)
展開想像,體會詩境。學生在知詩的基礎上,想像詩詞描寫的意境,體會詩詞的詩情畫意,教師帶領學生,用心體會中國古典詩詞的魅力。
五、感悟情感(悟詩)
結合詩作的背景,感悟詩歌情感。讓學生進一步感受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從而使學生對詩的理解達到較高的精神層次。
讀詩、知詩、說詩、想詩、悟詩,五個環節的關系是層層遞進的,在日常教學中,缺一不可。
如果你在面試環節抽到了古詩題目,可以參照這五個步驟,根據試講要求,把詩歌內容套進去。若是時間緊張,可以適當調整,學會取捨。
『肆』 適合在語文課前分享的古詩詞
試想,那是另一個時空雨打芭蕉的夜晚。
那雨淅淅瀝瀝,似與芭蕉葉必行唱和,時而急雨嘈嘈,時而私語切切。
雨滴芭蕉聲,聲聲入夢……
此時,一陣料峭寒風卻吹散了納蘭的一簾幽夢。納蘭起身,佇立窗前,幽窗冷雨一燈孤!燈火闌珊,伊人何在?
於是,有感而發,提手執筆而作,賦下此首《臨江仙》。
詞曰:點滴芭蕉心欲碎,聲聲催憶當初。欲眠還展舊時書。鴛鴦小字,尤記手生疏。 倦眼乍低緗帙亂,重看一半模糊。幽窗冷雨一燈孤。料應情盡,還道有情無?
愛妻已逝去多年,而此詞正是納蘭性德內心真實的寫照。
「芭蕉心欲碎」不知是芭蕉心碎,還是納蘭心碎。
「憶當初」短短三字便如一把利劍,講納蘭與愛妻陰陽兩隔!恐怕,在愛人逝去的日子裡,納蘭唯有舊憶聊以回味吧!
所幸的是,過往甜蜜的日子並未消逝於流年,在那伊人留下的微微泛黃舊時書的「鴛鴦小字」上仍可略窺一二。
看盡舊時書,灑盡今生淚!當年的嬌俏語長似乎仍縈繞耳畔,鴛鴦小字里,濃濃情意一目瞭然!
而那舊時書,頁頁翻過,舊日的一幕幕輪番湧上心頭,。「倦眼乍低緗帙亂」再看時,已淚眼婆娑,自然滿目模糊。
三更夜,雨滿床,濺濕鴛鴦被,孤人和衣睡。身旁卻早已沒了那人相偎。
罷了!罷了!罷了!一夢似千年!
如果說情是前生五百次的回眸,那麼知音便是生生世世三生石畔日日夜夜的傾注,納蘭篤定今生情盡,只盼來世再續這為了之緣……
一首詞終,留給我們的不僅是納蘭那婉麗雋永、感人肺腑的文字和那極為真摯的情感,也讓我們看見了一位站在歷史之畔用情至深的男子——華美至極、深沉至極、孤獨
『伍』 語文課前演講詩歌鑒賞講什麼好啊!!!
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鍾聲到客船。
背景:張繼作此詩是在進京趕考落榜之後,他駕一葉小舟到姑蘇外漂泊途中所寫
《楓橋夜泊》描寫了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船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遊子,使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寫下了這首意境深遠的小詩。表達了詩人旅途中孤寂憂愁的思想感情。 這首詩先寫拂曉時景物,然後追憶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鍾聲,全詩有聲有色,有情有景,典型的情景交融藝術意境。
這首詩前兩句寫了六種景象,「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後兩句只寫了姑蘇城外寒山寺,孟薰的鍾聲傳到船上的情景。前兩句是詩人看到的,後兩句是詩人聽到的,在靜夜中忽然聽到遠處傳來悠遠的鍾聲,一夜未眠的詩人有何感受呢?遊子面對霜夜江楓漁火,縈繞起縷縷輕愁。這「夜半鍾聲」不但襯托出了夜的靜謐,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詩人卧聽鍾聲時的種種難以言傳的感受,也就盡在不言中了。
『陸』 語文十分鍾試講,講什麼內容好
你好,我有過語文試講經歷,得到了挺好的評價。
當時講的是一篇古詩,以前學過的《游園不值》。
1、想好一個開頭,問學生喜歡什麼季節,然後讓喜歡春天的學生背一首關於春天的詩(一般最先想到的肯定是《春曉》),然後談到《游園不值》。
2、書本上有圖片,結合圖片講講。
3、解釋一些難懂的字詞,然後讓同學們將那一句的意思描述出來。
4、解釋字詞的時候可以古今對比啥的。
具體時間自己安排一下。其實人家主要是看你試講時的氣場,還要和孩子們進行合理的互動,能不能控制課堂氣氛。
祝你好運!!!
『柒』 語文課3分鍾演講(古詩詞)
遊子吟 孟 郊
cí mǔ shǒu zhōng xiàn
慈 母 手 中 線 ,
yóu zǐ shēn shàng yī
游 子 身 上 衣 。
lín xíng mì mì féng
臨 行 密 密 縫 ,
yì kǒng chí chí guī
意 恐 遲 遲 歸 。
shuí yán cùn cǎo xīn
誰 言 寸 草 心 ,
bào dé sān chūn huī
報 得 三 春 暉 ?
作者孟郊,唐代詩人。少年時居蒿山,與韓愈是好朋友。一生窮困,近50歲時才中進士。孟郊寫詩以寒苦之音著稱,追求奇特的構思和瘦硬的語言風格,多表現下層民眾和自己的貧寒生活及遭遇,與賈島齊名,有「郊寒島瘦」之稱。
古詩的意思是:
慈愛的母親手中的針線,離家遠行人身上的衣服。要遠行時密密地縫呵縫,心中擔憂兒子遲遲才回。誰說幼小的青草的心意,能報答得了春天的光輝?
名句賞析——「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孟郊50歲才中進士,當上溧陽縣尉,這樣一個小官,結束了長年的漂泊流離生活,便將母親接來住。這首詩就寫於此時。詩以一個極為平常而又十分典型的生活細節揭示了母愛的偉大:老母牽針引線為臨行的兒子縫補衣裳,由於擔心兒子長時間不回來,就把針腳縫得非常細密,希望它能結實一點,更結實一點。慈母對兒子的篤愛之情,就這樣一針一線地縫進衣服中,隨著兒子千里萬里。這一平常而充滿了骨肉親情的生活場景,是我們每一個人都經歷過的,所以能引起每一個讀者的共鳴,引起我們對母親的種種回憶和依戀。母愛是不期望報答,也是兒女所報答不完的,因為它像三春的陽光對小草的哺育,是無窮無盡的。詩歌畫面簡潔,語言樸素,而內涵深厚,動人心弦,所以能膾炙人口,千古流傳。
『捌』 語文課上演講 求一首現代詩
神女峰
舒婷
在向你揮舞的各色花帕中
是誰的手突然收回
緊緊捂住了自己的眼睛
當人們四散而去,誰
還站在船尾
衣群漫飛,如翻湧不息的雲
江濤
高一聲
低一聲
美麗的夢流下美麗的憂傷
人間天上,代代相傳
但是,心
真能變成石頭嗎
為眺望遠天的杳鶴
錯過無數次春江月明
沿著江岸
金光菊和女貞子的洪流
正煽動新的背叛
與其在懸崖上展覽千年
不如在愛人肩頭痛哭一晚
1981年6月 長江
《神女峰》是由當代女詩人舒婷寫於長江的。詩主要分為三段。作者在第一段中將自己的動作描寫出來,在第二段中,表達了自己的情感,在第三段中抒發了自己的感情。神女峰是屹立在江邊懸崖上的一座小山峰,有著美麗而憂傷的傳說.這塊聳立在巫峽江岸上的山石,作為女性堅貞的化身備受禮贊,千年傳唱。但是,可以從動作與情感上看出神女峰的傳說並沒有在作者心目中得到美麗的地位。但在這遊人爭相一睹的「風景」面前,舒婷卻感到了心酸和不忍:「在向你揮舞的各色花帕中/是誰的手突然收回/緊緊捂住了自己的眼睛/當人們四散離去,誰還站在船尾/衣裙漫飛,如翻湧不息的雲/江濤:高一聲低一聲/」詩人以女性的慈悲和仁愛看到了「風景」背後的痛苦和殘忍,對男性視覺中的貞節發生了深刻的懷疑:「心真能變成石頭嗎?」對漁婦「為眺望遠天的杳鶴」而錯過的「無數次春江月明」表示無限惋惜。並進一步對這種散發著男權氣息的「婦道婦德」進行了徹底的解構:「與其在懸崖上展覽千年/不如在愛人肩頭痛哭一晚。
《神女峰》作為一首優秀的詩歌,無論在詩歌藝術性方面還是在主題意義上都獲得了極大的成功。
首先從詩歌本身的藝術性方面進行賞析:「揮舞花帕」、「突然收回」、「捂住眼睛」這些細微的傳情動作,首先就表明了抒情主人公是一個多情善感感情細膩的女性,只有女性才會有如此細膩傳神的表情和動作,這里的三個動作,貌似平行的排比其實是一種非常有序地推進,「揮舞、突然、捂住」這三個動作是連接性的,也是對照性的,它生動地放映了抒情主人公心理變奏的過程."江濤/高一聲/低一聲"這也是一種詩歌藝術的展現,它展現了詩人高超成熟的詩歌藝術,這三個簡單的有形排列極大的增加了詩歌「建築美」的功效,而「高一聲,低一聲」其本身並不含多大的意義色彩,但它卻是全詩音樂性的一個重要注腳,該詩本來是全篇都極富有音樂感的,像一首柔美的小夜曲一樣幽婉動人,但是並非所有人都能輕易地體察到這一點,「高一聲,低一聲」這種簡單明亮、循環反復的明顯的音樂性,這是詩篇的音樂性的一個窗口,讓人由此就可以深刻的感受到全詩音樂性的流動和變奏。"金光菊和女貞子的洪流/正煽動新的背叛"做為一位真誠而本色的女詩人,舒婷在這一句詩裡面鮮明地顯示了女性立場,她的整首詩歌也都滲透著一種鮮明的女性意識。這一句詩體現了一種對女性深切理解和關切,其欲說還休,委婉細膩的表達方式全然是女性的。而且舒婷並沒有單調枯燥地直接高喊反對封建禮教的口號,而是通過「金光菊和女貞子的洪流」來為女子宣講自己追求解放的心理。"與其在懸崖上展覽千年/不如在愛人肩頭痛哭一晚"是全詩的主旨所在,也是全詩抒情的最高峰。這是新時期的女性發出基於生命本真的呼喚,她呼籲女性們大膽的去追求俗世的幸福,為愛而哭為愛而笑,而不要為了什麼「貞女節婦」的虛名犧牲自己的幸福。作為朦朧詩一分子舒婷的《神女峰》體現了朦朧詩的藝術特色,而最後一句更是這種朦朧特點的一種聚焦。它給人以「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詩歌美的感受。
《神女峰》作為舒婷詩歌的一篇代表作,無論在詩歌藝術上和主題挖掘上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成就。這首詩中體現了女性詩歌文本的價值,宣揚禮教的古老神話被解構,使洋溢著青春氣息的女性生命變得鮮活,在對傳統女性觀念的叛逆和唾棄中,現代女性意識得以充分的張揚。《神女峰》是對要求女性從一而終的封建節烈觀的背叛。 厄,這個顯得比較有品.
『玖』 語文課要演講 內容是推薦詩詞。就是賞析。 哪些詩比較適合。 哪裡有賞析 百度上哪
錢塘觀潮 施閏章、.
海色雨中開,濤飛江上台
聲驅千騎疾,氣卷萬山來
絕岸愁傾覆,輕舟故溯洄
鴟夷有遺恨,終古使人哀
這首
寫錢塘觀潮,首聯:「海色雨中開,濤飛江上台.」作者
觀潮,望錢塘外的海色,
本是迷濛不清的,潮水來時,在迷濛的雨點和潮水沖擊下,海色隨潮水開展.潮來時浪濤飛向錢塘江上的觀潮台,極寫潮水聲勢之大.次聯:「聲驅千騎疾,氣卷萬山來.」潮水來時,聲音像千騎馬在奔騰,氣勢像挾萬山卷來.三聯:「絕岸愁傾覆,輕舟故
.」「絕岸」,指斷岸.岸的削壁,被潮水拍打時生怕被沖垮.但江中的
卻敢於駕著輕舟,隨著潮頭起伏騰躍,在水上迴旋.這在觀潮中寫出
的高超本領.末聯:「鴟夷有遺恨,終古使人哀.」「鴟夷」,一種皮袋,相傳戰國時代的
忠於
,夫差聽信讒言把他逼死,並把他的屍體裝在皮袋裡投入江中.人民同情他的冤死,說錢塘江的潮水是
的怨憤激成的.因此作者在觀潮時想起
的冤死,為他悲哀.這首詩主要寫錢塘江潮水的雄偉.漢
《七發》里寫八月觀廣陵曲江的潮水,用「如素車白馬帷蓋之張」來形容,這里作「聲驅千騎疾」,有了發展,再作「氣卷萬山來」,這是創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