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將信息技術應用到小學語文教學中
如何將信息技術應用到小學語文教學中
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運用已是屢見不鮮。它新穎生動,感染力強,由於它不但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誘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創設生動活潑的學習氣氛,而且可以打破時間,空間上的限制,能夠讓學生清楚地看到事物發展的全過程,化靜為動,化繁為簡,化虛為實,使枯燥的知識趣味化,抽象的語言形象化,深奧的道理具體化,有利於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鞏固和記憶,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新穎、先進的多媒體信息技術,可以在知識的抽象性和學生的思維的形象性之間架起一座橋梁,優化課堂結構,改革舊的教育教學方式方法,顯著提高學習效率。它不僅為學生的學習創設了獨有的、開闊的學習和活動環境,又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觀察、思維和實踐的機會,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和實踐能力的提高具有無法比擬的優勢。
信息技術對小學語文教學優化的主要表現:
一、創設意境,引領學生走進文本。
信息技術集「聲、色、畫、樂」於一體,色彩豐富的畫面, 生動可感的聲音有利於創設特定的意境,學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彷彿觸手可及,引發了學生極大的興趣,喚起強烈的探索慾望。學習便成了一種輕松愉快、主動求索的過程。
《荷花》一文語言流暢,文質優美,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荷花愛。然而,由於小學生生活經驗少,對荷花沒有有多少感性認識,任憑教師「千呼萬喚」,學生對荷花的「情」也難以激發起來。而藉助電教媒體,進行情境教學,便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上這一課時,我先告訴學生,今天老師將帶大家到公園旅遊。同學們興致盎然。然後我請大家閉上眼睛。然後,我播放課文配樂朗誦課件,學生聽這如詩一般美的語言,想像夢一般的畫面,彷彿來到了荷花池邊,聞到了荷花的清香,看到了千姿百態,亭亭玉立的荷花,得到了一次美的享受。給他們印象最深的就是文中那准確簡煉而又美得像詩一般的語言,其後再出示錄像讓學生聽讀課文,使優美的畫面與精美的語句一起印在了他們的腦海里了,在此基礎上理解課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這里運用信息技術,達到了「入境始與親」的目的,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怎能不樂於學習呢?
二、激發學習興趣 ,提高學習效率。
青少年的學習興趣對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調動學習積極性起決定作用。一旦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就能喚起他們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慾望。而計算機集文字、圖形、音頻和視頻等多種媒體於一體,給學生一種耳目一新之感,使表現的內容更充實,更形象生動,更具吸引力。形象逼真的屏幕圖像和動畫能將教師用語言和教具演示難以解決的問題進行形象化處理,為學生提供生動逼真的教學情境,從而使學生更易體會到事物的本質。豐富多彩的教學資源,能夠為學生營造一個色彩繽紛、圖文並茂、動靜相融的教學情景,促使學生腦、眼、耳、手、口等多種器官同時接受刺激,從而大大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互動式的計算機技術為學生的主動參與提供了條件,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積極性。可以說,直觀性教學是學生產生創造性思維的源泉。
在我們原有的教學中,老師的板書、教具的演示和教學掛圖的張貼等等,往往佔用了一節課中不少的時間。運用多媒體課件動態演示,可以把知識的形成過程直觀、生動和便捷地展示在學生面前。教師通過精心製作的課件,在「超文本」狀態下,只要操作滑鼠,就可以讓學生一邊眼看精美的教學圖片,一邊耳聽教師的生動講解或多媒體播出的聲音。動靜結合,輕松突破教學重點、難點,學生容易掌握其內在規律,完成知識的構建。我們發現通過課件的教學演示,學生很容易理解幾何問題,並且教學的時間也比傳統的教學方法節省了許多,從而使課堂中更多的學生有回答問題的機會。同時,老師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補充一些教學內容,豐富學生的知識,給學生更多的表現機會,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心。
三、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精神。
我們知道,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不僅要求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灌輸對象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且要求教師要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信息技術網路環境中的自主學習便是讓學生成為主動學習的主體,教師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幫助者、指導者。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覺得運用信息技術網路環境下的人機交互方式,讓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索,始終處於學習的主體地位,建立起學習者和認知材料之間的直接聯系,是開展小學生自主學習的有效方式。它的優勢在於能夠激發學生的認知興趣,滿足不同學生認知水平和認知風格的需要,促進智力和思維的發展。
信息技術網路環境下的自主學習方式中,學生的學習活動是與計算機之間的相互對話完成的。學生獲取知識,包括新概念的提出、知識重點的展開和難點的化解以及知識的鞏固應用,都需要親自動手操作。這種方式符合兒童喜歡的自主參與、探索、創新的心理特徵。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地調動學生積極性。由於學生在解決問題中獲得了成功的體驗,自然就形成了確認自己的學習成果的心理定勢。加上多媒體網路所提供的生動活潑的多媒體信息,又不斷刺激學生對新信息的探索與提取,使學生始終處於興奮的創造活動中。
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傳授的對象為班中中等層次的學生,教學的方式方法,對於那些優秀的學生來說,非常容易掌握;對於較差的學生來說,就不那麼容易了。而在多媒體網路中,教師可以設計適合不同層次的學生學習的方式方法,學生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選擇自己所能接受的方式方法來學習。
在實踐我們發現,現代網路教育平台能為教師實現網路教學提供了良好的備課和組織教學的環境,通過E-mail、BBS進行非實時的學習討論,可以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視頻點播系統帶來的好處是「看得見老師、聽得到聲音」。學生在老師的聲音和視覺效果中學習如同在教室氛圍中一樣親切、立體、生動、趣味。孩子的興趣和原來看著文字頁面的差異也是顯而易見的。點播系統中還包括教師上課的教案、學生自主學慣用的多媒體課件,學生可以在家裡通過網路來自主學習、復習。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早已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識,而運用信息技術,更能體現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可以讓學生有更多的參與機會和參與行為。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精神。
運用信息技術進行小學語文教學要注意的問題1.不應過分強調中看不中用的、形式上的東西。如一些不恰當的動畫等,在使用中容易分散學生的注意力,結果達不到預期效果。課件的製作和使用應以實現最終教學目的為宗旨,避免出現重形式輕內容的不良現象。
2.不應重機器、輕教師,不能不分課程內容,過分依賴媒體技術。不應僵化地使用現代化媒體,忽視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主導作用,甚至教師成為現代媒體課件的播放員,學生成為缺乏活力的觀眾,課件成了簡單的電子講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是不應喪失的。
3.任何教學手段都不是萬能的,它只是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一種輔助手段,本身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在教學實踐中發現:白天進行多媒體教學的教室環境較暗,學生做課堂筆記記錄困難;課堂信息量大、速度快,基礎薄弱的學生學習吃力;若教師教學組織不當,學生會感覺單調、視覺疲勞等等。
總之,恰當地運用信息技術進行小學語文教學,有助於創設情境,引領學生走進文本,激發學習興趣 ,提高學習效率,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精神。
② 怎樣利用信息技術在語文課堂中創設情境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特別注重語文教學和學生實際的聯系,幫助學生調動自己的生活閱歷、情感體驗來掌握文章主旨,解決語文學科學習中存在的問題。那麼,如何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調動自己的情感體驗,解決語文學習中的問題呢?
創設情境,是指在教學時教師根據教學內容,提供一種具體的生活與學習情境,讓學生設身處地的感受,使學生樂學、學好所採取的一種教學手段。創設情境有多種方法,其中運用信息技術來創設情景具有獨特的優勢。
(一)、運用信息技術導入課堂,激起學生興趣
在語文教學中,運用圖畫、攝影、幻燈、音樂、語言描述和動作演示等方式,創造與渲染氣氛,調動學生的感覺器官和思維器官,使他們耳濡目染、口誦心惟,進入課文所描述的情境。
「導入」是一堂課中提供給學生的第一感知,應注重它的吸引力。多媒體課件的優勢就在於它能運用音樂、圖片、動畫、影視等手段強化感知,提供多樣化的外部刺激,加深學生對實境的感受和理解。立刻引起了學生極大的學習興趣,可謂是「課伊始,趣已生」。 正如著名特級教師於漪曾所說:「課的第一錘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的思維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他們牢牢吸引住。」
如上《看雲識天氣》,先用多媒體出示唐代詩人劉禹錫的《竹枝詞》中「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情卻有情。」的景觀,然後說,請同學們看看,大自然為我們生動的描繪了一種有趣的天氣現象,而這種自然現象的描述主要是作者非常細致觀察的結果。天氣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所以千百年來,人們也在一直留心觀察自然界以圖掌握規律,為人類服務。事實上,天氣的變化也有它的規律,自有它的徵兆。現在,我們來看一組圖片,你能說出它與天氣有怎樣的關系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科學小品——《看雲識天氣》。
這樣導入,自然、合理,動之於情、曉知於理。
(二)、借信息技術創設的情境,提高教學效果
語文教學中的講解有別於其他學科。教師沒有必要每次都作系統的講解,可以用多媒體課件寓講於「畫」,寓講於「演」,寓講於「思」
……使教與學融為一體,達到「潤物細無聲」的境地。
以上教學過程,恰到好處的運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情境,拋棄了繁瑣的講解,寓講於「演」,寓講於「思」,既引導學生注意觀察馬的特徵,又指導學生在說明事物時要准確的運用詞語以進行形象生動的說明,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三)、運用信息技術創設情境,使課堂點石成金
語文教學中合理運用多媒體,可以向學生展現不同的語言環境,培養學生多角度,多形式地思考問題。適量地運用多媒體,使之在鮮明的表象和抽象的語言之間建立起雙向聯系,啟迪學生的思維。
教學《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時,隨著明月冉冉升起,課文文字動畫彈出,伴隨著音樂,示範朗讀開始。在朗讀中,有天上的瓊樓玉宇,有黑須儒士把酒問天,有月宮嫦娥翩然起舞,更有人間的朱閣綺戶,學生在欣賞美的同時,不覺都跟著搖頭吟誦。
正是通過形象生動的多媒體技術,展現語境,融語言於畫面之中,去感染學生,學生便觸景生情,情動而辭發,從而優化朗讀,增強了感情朗讀的效果。
事實證明:運用多媒體設計遷移動畫情景,有利於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只要教師正確引導,堅持為學生的「學」服務,起到啟發、點撥、拓展的功效,追求點「石」成金的境界。
(四)、運用信息技術創設激情,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參與機會,讓學生用喜聞樂見的形式,自我感知,自我體驗,自我發展,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的全過程。
回歸語文教學的本源,而引多媒體優化語文教學信息加工過程,在教學中加深情感體驗,又是教學實現素質教育的重要一環。它既能開發學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又使學生在知識、能力、心理、個性等方面獲得全面和諧的發展,確實做到寓教於樂,變學生厭學為樂學,變被動學為主動學,進而形成我們企盼的語文教學的良性循環!
(五)、運用信息技術創設情境,提高課堂作文教學效率
創新離不開「想像力」。英國詩人雪萊說:「想像是創造力」。科學巨匠愛因斯但也強調:「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可見,培養「創新」能力,十分關鍵的是培養學生具有豐富的想像力。如學完《春》,要求學生進行《景物描寫》的作文訓練時,就可給出一幅幅圖片,配上一首首優美的曲子,使學生在放鬆的狀態下感受美麗的景色,學生自然而然的進入景物的意境中去,用自己的心描繪出一幅幅醉人的風景;也可以讓學生作圖繪畫、編曲欣賞。這樣的教學,在訓練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同時,也提高了他們的音樂韻律智能、自我認識智能和視覺空間智能等。
多媒體技術將文字,圖畫、聲音等各種教學信息交融在一起,又將影視藝術中時空跳躍、時間倒置、蒙太奇等手法運用於電子文本的合成中,這也非常有利於開拓學生的思路,激發想像,使學生思維高度活躍,從而引發學生創新的火花。
毋庸置疑,組織好課堂教學是教師的基本職責,如何在信息技術與教學整合中改變教師的角色是必須職責。
綜上所述,在信息技術環境下語文教學情境的創設,具體的操作方法豐富而復雜,目的都是為了優化教學效果。
③ 如何在小學語文中合理運用信息技術
一、理解信息技術社會的含義,體驗和分析信息技術對學習和生活帶來的影響,表現出良好的信息意識和信息技術使用的習慣。
1.結合學習和生活經驗,了解信息的概念及主要特徵,討論衡量信息社會的主要標志。結合自身應用信息技術的經驗,進一步討論信息的價值,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表現出理性認識信息價值、敏銳,捕捉有用信息、主動獲取相關信息、甄別篩選正確信息、共享交流有益信息的良好意識;進一步提高判斷和使用健康信息、主動抵觸不良信息的信息道德判斷能力;討論每個個體在學習共同體和社會公共知識創新中的責任,形成積極參與有益信息創作和知識創新的意識。
2.結合實例,了解常見的信息編碼方式及其對信息處理的意義。
3.調查身邊常用的信息技術工具,了解常用信息技術的類別及其在學習、工作和科研中的前途。
4.能列舉和分析信息技術的發展變化對工作、學習和社會發展的影響,並能就某個專題進行調查、研究。
二、探究和初步了解計算機的結構和工作原理。
1.能結合應用實踐,總結和描述計算機系統的硬體和軟體構成,初步認識互聯的概念及與單機的區別。在具備網路的學校中,學生應熟悉局域間的常用功能。
2.了解常見硬體設備的作用及其常用的關鍵技術指標,比較不同指標對計算機功能的實際影響,學會根據學校、家庭或工作場所的具體要求,設計計算機軟體的配置方案。
3.討論分析操作系統在計算機中的重要性和主要功能。
4.學習或進一步熟悉資源管理器的有關功能及其相關步驟和命令(例如:格式化、恢復格式化、建立目錄、搜索、設置安全和共享等)。通過實踐,加深對資源管理的認識,養成資源管理的意識。
三、利用網際網路有效獲取信息,支持學科學習,解決實際問題。
1.根據學習或實踐需要,提高使用網際網路搜索、瀏覽和下載信息的能力,體驗超鏈接在網頁中的作用,提高信息獲取能力,學會合法、合理地使用網路工具和資源。
2.能根據學習主題或實踐任務,識別網上信息的真實性、准確性和相關性,能討論網路信息獲取與其他信息獲取的異同點。
3.能利用BBS、電子郵件、即時通訊等網路交流工具傳遞信息、表達思想、輔助學習。學會判斷不良信息、主動抵觸不友好網路交往的必要方式,如學會管理電子郵箱和反垃圾郵件的管理的方法,學會在BBS、QQ、MSN等工具上判斷並主動防止不良信息的方法等。
四、學會製作動畫作品,直觀地表達動態信息或描述過程。
1.欣賞分析動畫作品,比較動畫與其他信息表達方式的聯系與區別,分析動畫在信息表達方面的獨特性。
2.通過剖析作品,了解動畫的製作原理,熟悉動畫製作的基本概念。
3.學會使用一種常用的動畫製作工具,設計、製作動畫,表達動態信息或描述動態過程。
五、學會使用電子表格軟體進行簡單的數據處理,支持學科學習和研究性學習。
1.根據學科學習和研究性學習的需要,學會使用電子表格輸入或記錄數據,對數據進行整理、分類、成表。
2.根據需要,學會用電子表格的公式和函數等功能對數據進行必要的計算和處理。
3.能通過數據分析,得出結論和發現規律。
4.學會使用電子表格的圖表功能,直觀地呈現統計結果和研究結論,增強研究結論和結果的說服力。
六、能使用常用信息處理工具,綜合運用寫作、繪畫、表格、動畫等多種方式,設計、製作並發布多媒體作品。
1.能根據內容的特點和信息表達的需要,確定表達意圖和作品風格,選擇適合的素材和住處表現形式,並對製作過程進行規劃。
2.能根據表達的需要,結合考慮文本、圖像、音頻、視頻動畫等不同媒體形式素材的優缺點和適用性,選擇合適的素材並形成組合方案;學會使用適當的工具採集必要的圖像、音頻、視頻等多媒體素材。
3.綜合運用合適的軟體和工具對原始素材進行初步的編輯、加工。
4.使用自己熟悉的多媒體製作軟體,集成各類素材,製作多媒體作品。
5.能根據作品特點和受眾的需要,選擇合適的方式演示或發布電腦作品,表達主題和創意。
6.能通過討論形成多媒體作品的評價標准,對自己和他人的多媒體作品及其製作過程進行評價,並對作品進行有效的優化以增強在現力;能比較利用信息技術製作電腦作品與傳統作品製作過程的異同。
7.討論所用信息技術工具的優缺點.提出可能的技術改進建議,形成技術創新意識,養成一定的技術創新能力。
七、通過網站設計與製作進行合作學習,開展健康的社會交往。
1.結合自己使用網站的經驗,比較網站與其他多媒體作品在信息表達與發布方面的異同,比較網站和網頁的關系,了解網站的基本結構。
2.學會根據學習或社會交往的需要,設計學習支持網站或其他主題網站,學會合理規劃網站或其他主題網站,學會合理規劃網站的內容欄目和必要的交互功能。學會使用合適的網站製作工具製作網站,嘗試使用常用網站製作技巧支持課程學習、合作研究或健康的社會交往。
八、設計和製作機器人,以機器人為載體,體驗並初步學會通過程序設計解決問題的基本過程。該部分內容為選修。
④ 如何將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有效結合
一、以人為本,探索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整合的新途徑。
在實踐中我們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以計算機、網路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為手段,以先進的教育科學理論為指導,探討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學科整合的途徑、方法。經過研究學生不論在提高學生識字和用字的能力方面,還是在閱讀、作文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突破,不僅促進了語文教學結構的改革,較大幅度地提高了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而且使學生在學習語文的同時提高了信息素養。
(一)識字教學方面
識字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由於漢字音、形脫節、字型多,結構復雜,類似性大,多音多義字不少,學生學習起來有很大的困難。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的融合,尤其是使用計算機多媒體識字教學軟體(課件),學生可以通過這些軟體(課件)自由選擇學習生字的筆畫、筆順、部首、間架結構、正確讀音和漢字編碼,同時跟隨教學軟體進行聽、說、讀、寫、打(打字)的訓練,通過人機交互進行自我學習、自我檢查和自我提高。
(二)閱讀教學方面
在閱讀教學中,要完成教學目標,關鍵是要讓每個學生都能全身心參與學習過程。在信息技術環境中,學生有充分的時間主動感悟、搜集和分析相關的信息,對所學的問題進行思考、討論,提出各種假設並努力加以驗證,再經過引導步入新的知識境界。使學習主體參與教學,形成發現問題——積極探究——追求創意的模式,促進學與教的優化。具體表現為:首先,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對教材進行分析找出與信息技術相結合的「點」來,把教學內容細化為具體「學習任務」,通過「校校通」或「校園網」用課件、網頁等形式呈現給學生;學生接受了學習任務以後,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個別化和協作式相結合的自主學習,並利用信息技術完成任務;最後,師生一起進行學習評價、反饋。如:《小猴子下山》的教學過程:
1、朗讀入手,整體感知,體會特點。學生在初步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通過有感情地自讀課文找出小猴子下山後都做了些什麼,找出文中描寫小猴子特點的詞句。
2.創設情境,自主理解。根據課文內容,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一段課文,通過計算機打開教師自製的課件,自主學習理解相關段落。教師先要求學生從文中圈出描寫小猴子動作的詞:掰、扛、扔、摘、捧、抱、追。要求學生各自通過操作看小猴子做的這些動作,再自己做做這些動作,分析扛、捧、抱的不同之處。然後請一位學生朗讀課文,其它學生用上「桃子、玉米、西瓜」等學具上台表演課文內容:小猴子掰玉米扛玉米,摘桃子捧桃子,摘西瓜抱西瓜,看到小兔追小兔,以及小猴子空手而歸的掃興樣子,掀起了課堂教學的高潮。學生通過說說演演,深刻地理解了這些動詞。表演的學生把「扛、捧、抱」等動作演得准確而傳神,活靈活現。看的學生津津有味,興趣盎然,注意力格外集中。這樣促使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加深了對詞語的准確理解;同時使學生的認識水平得到了提高,思維得到了發展。
3.討論匯報,深化理解。最後老師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出發,先將小猴子的行為與小學生的實際掛鉤,這種由物及人,從課文內容到生活實際的過渡,是同一現象的類比,屬生動直觀的感性認識,易被學生接受。再引導學生認真討論,闡明自己的觀點,把感性認識升華為理性認識,從中悟出一個道理,實現了認識過程中的第一次飛躍。然後,用「不論做什麼事情,都要有始有終,認認真真地去做,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這樣才能有收獲」的哲理指導學生日常行為。這一教學過程既體現了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又進行了思想教育。
閱讀教學不能用固定的教學模式,要根據課文的內容和體裁而定。在教學古詩文時,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初步感知詩句,之後學生獨立探究、互相協作,運用信息技術提供的廣闊空間自主進行更深入的研究,並以多種形式匯報交流學習結果。學生有的把自己在網上查閱的背景資料說給同學們;有的把詩做成多媒體電子幻燈片展示給大家;還有的把自己熟悉的歌曲調子用在這首詩上唱出來;更有想像豐富的學生把自己學了某一句詩的感受談出來。學生展開的想像翅膀,填補了詩中的空白,有利於領略詩人對思想感情的含蓄表達,正確理解其意。
(二)作文教學方面
作文是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我們在課程整合中也做了大膽的嘗試。首先,學生在寫作過程中,無論是打草稿、寫文章,還是檢查語法,都能較為方便地在計算機上進行。同時,在使用電子媒體工具的寫作中,讓學生能夠使用符號、圖像、聲音乃至三維動畫等各種形式創作出豐富多彩的寫作內容。比如在科學、數學的寫作中插入專業符號,在藝術與科學的寫作中配上插圖等。在這種模式下寫作的學生,比使用傳統的寫作工具更能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其次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運用多媒體教學軟體創設情境,引發學生興趣,讓學生看情境講述或看情境寫話。利用多媒體軟體的友好交互界面和多媒體的超文本結構,採用網上互評、互議、互改的方式,讓學生開展協作學習,提高鑒賞能力及寫作水平,同時,培養學生收集、分析、處理信息的能力,積累寫作素材。比如:學生在上描寫景物的作文課時,教師讓學生上網自由搜索,選擇自己喜歡的景點資料,包括文字、圖片、聲音、視頻資料等,像世界之窗、民俗文化村、野生動物園、黃山、故宮、頤和園等旅遊風景區都有自己的網頁。在這種教學環境中學生表現出很高的參與熱情,寫出了很多高水平的文章,收到了傳統作文教學無法比擬的效果。
課程的整合給學生提供了更多的獲取知識、提高能力的方式和渠道。學生到社會中搜集民間故事,到街頭去搜集廣告牌的錯別字,到圖書館去查閱資料,到網上去說自己想說的話,探討自己喜歡的問題,這些都可以成為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整合的新途徑。
二、轉變理念,總結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整合實驗新體會。
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學科整合的實踐研究,推動了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的更新,構築了新型的教學系統,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提高了學生的信息素養,同時得到了一些體會:
1、轉變了教學理念。隨著教育信息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在探索把信息技術與學科教育有機融合的過程中,打破了「以教師為中心」的教育觀念,樹立了「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為學生的自由、和諧、全面發展提供了可能。
2、改變了學習工具。通過整合,把語文學科和信息技術有機地融為一體,強調信息技術服務於具體的任務,學生以一種自然的方式對待信息技術,把信息技術作為認知工具,學生使用計算機獲取、處理信息就像使用鉛筆、橡皮那樣自然,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綜合處理問題的能力。
3、建立了新型模式。在實驗中,採用「任務驅動」和「合作學習」的教學策略,構建新型教學模式,通過各種各樣的主題"任務"驅動教學,有意識地開展信息技術與學科相聯系的橫向綜合教學。每個學生都有主動參與、自我表現的機會,為學生尋求答案、解決疑難問題提供了舞台。
4、培養了創新精神。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課程整合的目的之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根據學生特點,在網路環境下,發揮多媒體及網路交互性強、資源豐富的優勢,創造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學生通過主動地建構知識,提高了創新能力及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能力。
5、培養了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精神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一個很重要的教學目標就是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及與他人協同作業的合作精神。如教師可指導學生進行語文信息資料的搜集、加工、處理或者利用計算機進行自主式閱讀與寫作。同時,還可以通過網上合作學習和小組協同作業來培養中小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學生藉助於電子郵件能夠進行大規模的協作學習,通過校園網或Internet來實現一個班的學生與另一個班、另一個學校甚至另一個國家的學生交換意見、看法,在交流中共同完成學習任務。這樣,學生在使用各種信息手段進行學習的同時,也提高了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的能力。
⑤ 如何利用信息技術增強語文教學的趣味性
英盛觀察為您解答:在小學語文趣味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拓展了課堂教學的寬度與廣度,將學生帶入到真實的教學情境中,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興趣,提高自主學習能力,有利於小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對小學語文趣味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的具體方法進行分析與闡述。
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因此,在小學語文趣味教學中,應合理應用信息技術,以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質量,增強學生學習能力。以下將對小學語文趣味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的具體方法進行分析。
一、運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通過語文課堂應用網路技術、多媒體技術等信息技術手段,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多樣化的語言實踐環境,讓學生自覺學習、主動學習,完成語言積累、知識感悟的過程,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夯實學習基礎。另外,在實際應用信息技術時,還可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練習使用計算機技術,真正實現語文學科與信息技術的融合化發展,一方面給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為學生創設熟悉的情景與畫
面,在體驗中學習;另一方面則提高學生的書面創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運用文字能力,符合素質教育的發展需要。
二、運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語文教材的內容已經無法滿足學生學習的需要,教師應運用多種手段拓展教材內容,信息技術則是為學生拓展大量學習信息的重要途徑,能夠滿足學生的多元化學習需求,在課堂中營造良好的語文學習氛圍。教師通過挖掘學生的潛力,給學生提供更多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機會,調動學生的想像力與創造力,培養創新意識。例如,學習教材中的課文時,教師可選擇適當的音樂營造教學環境,引導學生分角色扮演,根據課文內容自主導演與編排,更深刻地體會課文中心思想,發揮學習的主動性,同時增強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溝通交流能力及創新能力。
三、運用信息技術,幫助學生掌握知識
在小學語文趣味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能夠將原本靜態的教學內容轉為動態模式,通過聲音、圖像、視頻、文字等形式相結合,集中學生注意力,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堂學習中。學生在應用信息技術時調動了多個感覺器官,則更利於他們掌握知識和應用知識。例如,通過多媒體信息技術,可以將原本抽象的內容具體表現出來,展示畫面、圖形等,通過動態演示過程,突破小學語文的教學難點,使課堂教學更富有趣味性,增強學生的學習熱情,保證學習效果。
總之,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應用,促進了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目標的實現,改進了教學方法與學習方法,引導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必須意識到信息技術的重要性,在課堂教學中合理運用,將其與語文教學相結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⑥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更好地運用信息技術,讓語文課堂更精彩
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領域引入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後,不但豐富 了課堂教學手段,而且優化了課堂教學結構,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為小學語文全面落實課改精神,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思路。下面就簡單談談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作用: 一、運用信息技術,激發閱讀興趣。 孔子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小學生年齡小,好奇心強,對感興趣的事物總是愉快地去探究。因此,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興趣尤為重要。在信息技術參與下的閱讀教學,可以利用軟體製作多媒體課件,產生生動有趣的畫面,再配上音樂,產生良好的視聽效果,使學生大開眼界,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運用信息技術,創設閱讀情境。 文學作品尤其是詩歌、散文、小說具有很強的審美性。由於學生受時代背景、生活經歷、社會環境的限制,作品的美感與學生的情感有時難以溝通。然而,在多媒體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計算機媒體,將無聲抽象的語言文字所要表現的內容變成有聲有色有動感的畫面圖式,創設出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情境或氛圍,激發他們的想像,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形成審美共鳴,幫助他們迅速而准確地理解教材內容。 三、運用信息技術,開闊閱讀視野。 在課改中有個嶄新的理念,即「拓寬語文學習的渠道,構建開放
的、適應時代發展的課程體系。」其中具體提到「要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作用,為學生營造主動、自主、生動活潑地學習語文的環境。」 多媒體計算機能儲存大量教學信息,為閱讀教學提供詳實的閱讀材料,同時它又能提供文本、圖像、動畫、聲音、視頻等,在教學中,可以按照知識點來劃分教學內容並實現超鏈接,它所具有的生動性、形象性、直觀性,非常符合小學階段學生的認知特點。 這些多媒體製作的閱讀資料,既配有聲情並茂的朗讀,又有生動有趣的動畫演示,能極大地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興趣,開闊他們的視野。 四、運用信息技術,啟迪創新思維。 學生在對語言文字深刻理解的基礎上,通過信息技術的演示,豐富了頭腦中的表象,拓寬了思維空間,使學生在課堂學習中不時地迸出創新的火花。「學會學習」已經成為一個具有鮮明時代特徵的世界性口號。傳統的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的「講授式」教學方式,課堂氣氛沉悶,學生自主學習空間萎縮,缺乏活力。教出來的學生就好比算盤珠子,撥一撥,動一動,原本聰靈的個性必被扼殺。這樣的學生怎能適應信息化、數字化的時代,怎能成為時代的弄潮兒?作為創新教學的嘗試,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整合教學中摒棄了傳統教學方式。在網路環境下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以參與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所以我們有意識地讓學生自己去查閱資料或進行社會調查,將語文知識從空間和時間上向課外延伸,不僅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豐富了課余知識,並且培養學生求得知識的能力,提高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眾多教育者提出:一個良好的寬松的學習環境必將會給學生創新意識的激發帶來很大的幫助。斯坦福大學校長卡斯帕爾教授在談到斯坦福和矽谷的成功時,認為寬松自由的學習環境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因素。這一要求的提出奠定了信息技術的學科運用價值。 每堂課一上課,學生的思想都會由下課時地鬆弛變為上課時的緊張,這從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創新意識的萌發。為此,我們在上課前播放一段韻律優美的輕音樂。優美的樂曲調節了課堂里的氣氛,改變了教室里緊張的學習環境。學生通過聽音樂放鬆了神情,活躍了思緒,創新意識也就自然而然地得以正常發揮。 在閱讀教學中巧妙地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能使抽象的語言文字變得具體、生動、直觀,使枯燥無味的知識變得形象、有趣,能更好地引導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信息技術的運用為閱讀教學注入了活力。因此,我們應該努力發揮其特長,利用信息技術優化閱讀教學,以增強教學的趣味性、主動性、實效性。人類已進入信息時代,以網路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不斷發展,正在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生產、學習和工作方式。「信息技術和課程整合」是我國面向21世紀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新觀點,它要求教師能從自己的學科教學過程中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術幫助自己的教學,把信息技術融入到課程教學中,也就是指教師在課程教學過程中能把信息資源、人力資源和課程內容有機結合,共同完成課程教學任務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對這種「整合」教學方式的研究和實施將會對小學生探究性學習、創造性的發揮、綜合實踐能力的提高創設良
好的基礎,使小學語文教學朝著特色、個性的教學方向發展。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去運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還需要我們作進一步的探索和研究。信息技術與課程的融合,必將對教育的發展起到助推器的作用,定會使我國的教育事業欣欣向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