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小學語文教材教法有哪些
丁有寬小學語文讀寫結合教材教法新體系
我國小學語文教學的傳統經驗是極其豐富的,但是如何把語文教學的傳統經驗從現代教學理論上提高呢?丁有寬老師在他40多年的教學實踐和實驗中,不斷探索這個問題,建立了獨具一格的小學語文讀寫結合教材教法新體系。
一建立起小學語文知識結構及教學目標體系
丁有寬的小學語文教材教法新體系是以讀寫結合為特徵的。讀寫結合是我國語文教學的傳統經驗,如,「熟讀成章」「勞於讀書,逸於作文」等,都說明讀寫的自然結合。讀寫結合不能理解為閱讀和作文機械地、生硬地結合。研究讀寫結合,首先必須明確閱讀和作文都是語文教學要完成的目的任務。其次必須研究閱讀和作文兩個過程的關系,讀與寫是對等的,又是彼此聯系的,讀與寫之間有著共同的「聯系點」。丁老師的讀寫結合特點,就是緊緊圍繞以下三條線索找到了相應的讀寫「聯系點」,構成了讀寫結合的語文知識和教學目標體系。
(一)突出了語言構造方法
語言本身是有規律的,是按一定的方法構造的。語言構造的各因素之間的關系是極密切的;由字組成詞,片語成句,句組成段,由段成篇。不論是理解語言還是表達語言,除理解和表達語言反映的內容外,還要理解和掌握語言各因素之間的關系,尤其是重點段與其他各段之間的關系,例如,要理解文章的內容和思想,就要理解各段之間的關系;要理解段的含義,就要理解段內句子及句與句之間的關系;要理解句子,就要理解一句之中的詞語及詞與詞之間的關系。所以閱讀一篇文章,在初讀全文基礎上,一般是先由字詞理解,再到句、段、篇。作文一般是先有內容材料和要表達的思想,擬出提綱,構思各段之間的關系,再按提綱逐段寫下去;寫每一段話時,還要把句子的先後關系表達清楚;最後考慮詞語運用是否恰當。閱讀與作文正是兩個相反的過程。在這兩個過程中都要考慮語言構造各因素之間的關系。
語言構造是有方法的,字、詞、句、段、篇都有一定的構造方法。因此,在讀與寫過程中,還要使學生理解和掌握語言構造方法。只有使學生理解和掌握了語言構造各因素之間的關系及其構造方法,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讀書、作文能力。丁老師的讀寫結合教材、教法特點之一,就是體現了語言構造方法。
1.體現出語言構造各因素之間的關系及方法。從句子結構法開始—句群結構法—段的結構法—篇的結構法。既體現了語言構成各因素之間的關系,又突出了語言構造方法。
2.創造了以「四素完整句」作為讀寫結合語言訓練的開端法。句子是語言運用的基本單位,從語言運用的基本單位—句子—進行訓練,這也是語言訓練的傳統方法,如,古代的「屬對」訓練,就是作文的基礎訓練;近現代的說話、造句訓練,也是為作文打基礎的。但丁老師提出以「四素句」作為語言訓練的開端,是具有創新意義的。因「四素句」是記敘文的基本知識結構,從「四素句」訓練,會為學習記敘文奠定牢固的基礎。
由「四素句」—連續句—並列句—總分句,四種構句法作為語言訓練的基礎。由四種構句法擴展到四種句群構造法:連續句群、並列句群、總分句群、概括與具體句群。再由這四種句群構造法,擴展到這四種段的構造法。以句段訓練作為篇章的訓練基礎。
(二)體現了文章構造方法
文章構造方法很多,根據小學生的特點以記敘文為主,突出記敘文的四要素,並從「四素句」訓練起;還有記敘順序,文章的開頭、結尾;記敘文的寫事、寫景、寫人等文章構造方法。
(三)滲透了思維邏輯體系
語言體現思維,思維邏輯體現於語言之中,就形成語言邏輯。丁老師的教材、教法滲透了語言邏輯關系。在語言構造方法上,丁老師並不是教小學生單純的語法知識,而是在語言構造方法上突出地體現了幾種主要的思維邏輯關系,如連續關系,並列關系,總分關系,概括與具體的關系等。
由於語言構造方法與思維邏輯的結合,自然地把語言訓練和思維訓練有機地結合起來。學生學習語言有法可依,學後思路清晰,學習效果提高。
以上三條線相結合,構成小學語文知識結構網路,並分層次構成小學語文訓練目標體系。以這三條線為支柱編寫教材,進行訓練,將讀寫密切結合起來。這就是丁有寬小學語文讀寫結合教材、教法新體系的根本特點。
以語文知識結構為基礎編寫語文教材難度是很大的。所選的課文,既要內容健康,題材多樣,又要考慮到語文形式是否合於訓練目標。在這方面,丁老師是下了很大的工夫的,也是小學語文教材編寫的創新之舉。
二體現了語言規律的指導作用和遷移規律
語言規律,也可稱為語言法則,或稱語言組織方法。不論閱讀或是作文都涉及到語言的組織問題。語言法則包括詞法和句法,漢語主要傾向於研究句法,從句法研究用字、組詞、造句。擴大言之,語言規律知識還應包括修辭及篇章方面的知識。丁有寬老師總結的讀書「三十法」,七條讀寫對應規律以及句群結構法等,都是讀寫方面的基本規律知識。以語言規律知識為指導進行教學,顯著地提高了學生的讀寫能力,增強了小學語文教學的科學性。
傳統的語文教學,重視語言感受,不大注意運用語言規律。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熟讀成章」等,都是傳統的學習語文的經驗談,就是靠多讀書。魯迅先生也曾指出過,先前的學古文,「教師並不講解,只要你死讀。自己去記住,分析、比較去。弄得好,是終於能夠有些懂,並且竟也可以寫出幾句來的,然而到底弄不通的也多得很。」《魯迅全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版,第6卷,第233頁。就是說,傳統的語文教學就是用多讀、多寫的方法,也可稱為語感教學法。這是非常寶貴的傳統的語文教學方法。但是這種方法費時間較多,能夠學出來的人不多。少數人之所以學出來,一是靠讀得多,感知得多;二是要經過自己不斷地分析、比較。魯迅先生指出,這個過程是在「一條暗胡同,一任你自己去摸索」,而且要經過「年深月久之後」,終於摸索出點方法來;再用已掌握的方法去讀、去寫,就會提高讀寫效果。從這個學習過程分析,是經過了感知語言、掌握語言規律知識、記憶語言及其規律、運用語言及其規律的過程。只不過學生所掌握的語言規律知識,是經過自己在一條暗胡同里摸索到的。大多數人之所以沒有學出來,恐怕是只靠語感,死記語言,而沒有能夠從中摸索到一定的語言規律和方法的緣故。丁有寬老師教改經驗的可貴之處,就是他沒有停留在多讀、多寫的傳統語文教學經驗的水平上,他不是讓學生自己在暗胡同里摸索語言規律和方法,而是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將語言規律和方法教給學生。正如他所講:「我把這來自課文的『三十法』,作為幫助學生學習範文,了解作者如何敘事、狀物、寫人,表達思想感情和篇章結構的一把鑰匙,同時又作為學生練習作文的借鑒。」他強調語言規律的指導作用,不僅體現了教學的理論指導原則,而且為探索語文知識結構提供了寶貴的經驗,這是使小學語文教學走向科學化的途徑之一。
丁老師總結的讀寫「三十法」,每一法都體現讀與寫相聯系,也都是讀寫知識結構。尤其是讀寫對應規律:解題、審題與擬題;歸納文章中心思想與表達中心思想;分段、概括段意與編寫作文提綱;掌握文章的主次與作文的詳略得當;理解文章品評詞句與作文的遣詞造句等,都體現了讀與寫的對應關系,將讀與寫有目的、有計劃地結合起來。當學生理解和掌握了讀寫之間的對應關系,讀寫會更加自覺。這其中學習遷移規律起著決定作用。
學習遷移是心理學中的一條古老的學習規律。近年來,由於知識結構論的興起,才被一些人重視和運用。遷移是指學習知識、技能甚至方法和態度之間的積極影響(消極影響稱為干擾)。這里首先必須搞清楚什麼是學習?認知心理學認為新知識和學生認知結構中的觀念發生聯系和同化,就是獲得新知識。影響學習最重要的因素是學生已掌握的知識,這已有的知識結構是學生學習新知識的支架。丁老師提出的讀寫對應規律及讀寫「三十法」,都是通過教給學生一些語言規律和方法,使學生掌握讀寫的知識結構,為學習遷移創造條件。
形成遷移需要兩個條件:一是客體的共同因素,二是主體的概括能力。讀寫對應規律及讀寫「三十法」,就是利用讀與讀、讀與寫之間所具有的共同因素,通過讀建立起一定的讀、寫認知結構,再閱讀新課文時,就會同原有的有關知識聯系起來,經過同化,納入已經掌握的有關讀、寫認知結構之中,鞏固和提高已有的閱讀能力。這是讀與讀之間的遷移,同時也會遷移到作文中去。例如,當學生通過數課學習劃分段落、概括段意的知識和方法之後,再閱讀新課文時,就會運用已掌握的分段方法及概括段意的能力,對新課文進行分段和概括段意,同時,在作文中就會懂得如何編擬作文提綱。產生以上兩種遷移時,要求學生能在讀與讀、讀與寫之間概括出共同因素,這種訓練也會提高學生的概括能力。因為學生建立起讀、寫認知結構,可以用來同化新知識,就會比較快地提高讀寫能力,也會避免機械地學習。
三初步形成讀、寫結合教學過程模式
丁有寬的讀寫結合教學是先有教法後有教材,在他幾十年的教改實驗中形成一系列的小學語文教學方法系列;在教法基礎上編出教材;又在教材基礎上豐富和完善了教學方法體系,形成了讀寫結合的語文教學過程模式。
語文教學過程模式是設計、組織和調控語文教學過程的一整套語文教學方法體系。即要解決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做什麼,怎樣做?又要確定教與學的先後順序、教學重點,以及師生的相互作用等。丁老師在教學實踐中根據教材特點,形成了「單元導練教學過程模式」。
丁老師的小學語文讀寫結合教材是以單元編寫的。每單元有七八篇課文,分精讀篇、略讀篇、自學篇、綜合練習四類。而每一單元又分兩組課文:第一組課文重點是認識訓練目標,第二組課文目的在於強化、深入理解和掌握訓練目標。這是丁有寬教材的又一特點。這樣做有兩個根據:(1)根據讀寫知識的特點。每項讀寫知識作為訓練目標其內涵是比較豐富的,不可能在一兩篇課文中都體現出來。例如,第五冊第二單元,學習並列結構段。第一組課文精讀篇《美麗的小興安嶺》是景物並列,通過學課文,初步認識並列結構段的含義。第二組課文精讀篇《在艱苦的歲月里》是兩個人物並列;《第一次會見》既有一個人物的外貌並列,又有景物(方位)並列。後兩篇課文不僅體現出並列事項的內容不同,而且逐步加深難度。目的在於加深理解和強化鞏固並列結構段。(2)根據學生掌握知識的特點。學生掌握知識需要有一定的過程和階段。如上例學生讀完《美麗的小興安嶺》一文後,初步認識景物並列知識,還要經過略讀課文《朝天椒》、自學課文《生物角》的讀寫練習之後,才能初步掌握景物並列結構段的知識。在此基礎上學習並列結構段的新內容,即人物並列和人物、景物並列於一文中的構段知識。再通過略讀篇《松竹梅》、自學篇《三個小雨點》進行鞏固練習。學生這樣掌握知識才能有消化吸收的過程,掌握才能牢固。
關於精讀課的教學過程模式,一般採用以下的過程:(1)導自學,初步感知課文。(2)導精讀深究,深究重點段。要求達到五會:會理解、會復述、會背誦、會品評、會應用。(3)導練習,鞏固加深。指導學生總結和運用學習方法,進行多層次練習,達到基本掌握訓練目標。
「單元導練教學過程模式」重在學生理解基礎上指導其自學練習,提高學生獨立的聽說讀寫能力,基本符合建立語文教學過程模式的理論要求。
(一)符合學生學習語文的認知過程
學生學習語文的認知過程是建立在學生一般認知過程基礎上的。根據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學生的認知過程一般由感知、理解、鞏固、應用幾個基本因素構成,各因素相互聯系,相互滲透。據此,學生學習語文的過程一般是:初讀感知語言,細讀、深讀理解語言,品評欣賞語言,熟讀記憶語言,練習運用語言。「單元導練教學過程模式」,從全單元來看,通過精讀課理解訓練目標,由略讀課加深理解和鞏固訓練目標,再由自學語文和綜合練習達到基本掌握訓練目標。從精讀課的教學過程看,也符合這樣的認知過程。
(二)符合教與學相互作用的關系
語文教學過程是由教師、學生、語文教材三個基本因素構成的相互作用的統一的活動過程;是在教師指導下,憑借教材,遵循學生學習語文的認知規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使學生理解、掌握和發展語言的過程。「單元導練教學過程模式」要求充分體現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自學和練習。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善於發揮主導作用。
1.丁老師非常善於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使學生願學、樂學、會學。
2.丁老師非常善於為學生創造語言實踐的機會,使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去讀、去說、去寫、去思考,在讀寫實踐中學會讀寫,提高讀寫能力。尤其對學習慢的學生更有所偏愛,善於引導,使之學習成績不斷提高,真正體現出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
3.符合語文學科的性質和特點。語文是工具學科,是基礎工具學科,是表情達意的工具學科。「單元導練教學過程模式」根據語文學科的性質,在操作過程上體現了如下特點:(1)安排了足夠的讀書時間並體現出全過程不同的讀書要求:初讀、細讀、深讀、熟讀。(2)體現語感和語言規律的結合,在讀好課文的基礎上教學生語言構造方法。(3)體現語言和思維的結合,語言和思維邏輯的結合。(4)突出讀寫結合,強調語言訓練。
四積累了一套小學語文教學的訓練方法
「單元導練教學過程模式」在教學方法上突出了單元導練方法,即按每單元的訓練重點目標,指導讀寫方法,進行語言訓練。丁老師對於語言訓練提出明確要求,即目標要明,重點要准,內容要精,時間要少,效果要高。對每項訓練目標掌握要死,運用要活。在訓練方法上有以下特點:
(一)在分項訓練基礎上進行綜合性訓練
丁老師在語言訓練上提出,既要著眼於篇,又要重視構成篇的字、詞、句、段各因素的獨立訓練。教材是這樣編的,先是句的訓練、句群訓練,再到段的訓練;不僅訓練讀句、讀句群、讀段,而且訓練寫句、寫句群、寫段,在寫的基礎上還要訓練自己修改。在句、句群、段的教學中,要依據語言構造方法訓練。這樣就形成若干個訓練點和層次;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多次反復,螺旋式上升。分項訓練為篇的綜合訓練打下基礎,再進行篇的訓練,而篇中又有分項訓練,在分項訓練中也不忘整體。
(二)注重多層次訓練
在認知基礎上,一般先進行鞏固性練習,後進行發展性練習;先進行模仿性練習,後進行創造性練習;前者目的一般是鞏固訓練目標,後者目的在於發展語文能力。尤其重視學生從讀到寫,從寫到改自己的習作,從修改自己寫的句子、句群、片段到修改文章,而且都體現在教材中。這就把讀寫的主動權和方法給了學生,不斷提高其讀寫能力和學習的自覺性、自信心。
(三)重視多角度訓練
一篇文章,多次教,多次練,每練一次換一個訓練目標。可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學習情況有目的地選擇典型篇目適當進行多角度訓練,能較快地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
(四)強調大面積訓練
丁老師非常重視教學要面向全班學生,尤其偏愛學習慢的學生。在他的語言訓練方法上,要求各項訓練都要落實在全班學生身上,使全班學生人人都有語言實踐的機會,實現大面積訓練。
五愛心是根,榜樣力量
丁有寬小學語文讀寫結合教材教法新體系的建立,是和他對教育事業的愛心分不開的。他認為「愛心是根」。丁老師的教改實驗,有一個非常可貴之處,就是他的經驗不是在優等生班,也不是在普通的學生班,而恰恰是在農村的差等生班取得的。在他任教的26個班中,22個是差生班或亂班。對這樣的班級不要說搞實驗,就是保持正常的教學也很困難。丁老師分析得很正確,認為農村的孩子並不都是那麼「蠻」,那麼「笨」。孩子們學習不好大都是由於教師對學生缺乏深厚的情感;再者,由於教學思想不夠端正,採用「灌」和「壓」的教學方法,使學生越來越厭讀怕寫,和教師的情感隔閡越來越大,甚至由不滿發展到反對教師。因此有的學生就採取逃學、退學,造成不少學生成為文盲、半文盲。丁老師認為「這個問題如果不很好地解決,要大面積提高農村學生語文水平,要實現普及農村九年義務教育,為國家培養人才,必將成為一句空話,而且將會嚴重地影響我國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建設」。正由於丁老師站得高,看得遠,看到從提高差等生學習語文興趣和能力著手,對於提高全班學生的語文水平,對於實現九年義務教育,有著重要的普遍的意義。因此,他總結出幫助差生提高語文學習成績的寶貴經驗:克服偏見,熱愛差生;轉化雙差生,重在揚長補短;轉化弱智生,重在發展智能;轉變心理變異生,重在啟發自尊等。同時,採用了「三先」(上課訓練在先、批改作業在先、評講工作在先),「三多」(多引導、多表揚、多鼓勵)和「三個有別」(教案、訓練要求和訓練方法有別)等方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由於他的耐心教育,大面積訓練,成功地轉變了200多名後進生,使他們對語文課從厭讀怕寫到喜讀愛寫。有許多頑童都變成良才,這是十分了不起的工作。如果教師都像丁老師那樣愛所有的學生,我國的教育就大有希望了。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這是丁老師高尚的教育思想。正因為他愛所有的學生所以他是教書育人的好榜樣。他善於寓教育於閱讀、作文之中;尋美作文,在學生中開展尋美活動,教育學生熱愛生活,既練文,又練人。
丁老師認為,要教學生練語言、練思維、練思想感情,首先要練自己。他教育孩子們學做人,他自己就是一位大寫的人。他認真負責地對待工作,從過去的上課、批改作業、教育學生、轉變後進生,到現在的編寫教材,著書立說,都認認真真,一絲不苟,為學生、為教師樹立了榜樣。他那誨人不倦的精神,就是不斷地磨練出來的,他練就了一顆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兒童的紅心。教師既不掌握物質力量,也不具備任何政治權利,他唯一所有的,就是他作為教師的思想、品德、情感,作為人的人格。他能把學生感動了的,只有通過教學、教育,以自己的言行、人格力量使學生受到教育。因此,說到底,教師只有以自己的精神力量和人格力量,去以情感人,以理育人,以知識培養人。從丁老師身上,我們學到:作為教師要苦練自己,迅速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提高自己的人格力量,作學生的好榜樣。
參考書目
丁有寬:《小學語文讀寫結合法》廣東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丁有寬:《我與頑童》廣東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❷ 語文教學風格由哪些要素構成
語文教學風格是語文教學藝術特色的集中體現,是教學藝術高度成熟的標志。豐富多彩的教學風格,使語文教苑充滿了生機與活力,推動著語文教學改革的深入發展。所謂語文教學風格是指教學主體在長期的語文教學實踐中逐漸形成的教育個性和特色,是在教學語言的運用、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過程的安排及教學情趣、教學風度等方面所顯示出的較為成熟、穩定的特點的綜合。 大凡傑出的藝術家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如京劇中的「四大名旦」:梅蘭芳的雍容富麗,程硯秋的深沉委婉,荀慧生的俏麗清新,尚小雲的剛勁灑脫,莫不自成一家,各有風韻。教學亦是如此。一名優秀教師也應有自己的教學風格,教學風格是教學藝術的最高境界。對教學風格類型的把握,能使我們全面地認識教學藝術的 本質與規律,從而創造性地進行教學。 語文教學風格的基本類型有以下幾種: 典雅型。這種風格以莊重典雅,嚴謹不苟,蘊含深遠為特點。這一風格類型的教師能准確把握教材的重點 、難點,教學嫻熟;善於引導學生反復琢磨、體會;精講多練,講課嚴謹,有根有據;對學生態度嚴肅、和藹 ;教學語言質朴;教學風度沉著從容。 情感型。這種風格以情真意切,聯想廣闊,引發共鳴為特點。這一風格類型的教師善於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形象因素,設置與教材相應的情景,指導學生樂學,教學語言富有形象性、鼓動性和感染力。語言音色優美、和諧,聲情並茂,課堂氣氛熱烈;對學生態度熱情、真摯;教師性格開朗,風度瀟灑。 理智型(也叫思維型)。這種風格以思維縝密,結構嚴謹,精思巧授為特點。這一風格類型的教師善於挖掘教材中的知識因素,在講解分析中歸納出知識要點;概括推理,講究方法,思維的邏輯性強,重視教學的技能練習和能力訓練;教學語言規范,層次清楚,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對學生態度平易可親,能機敏地解答學生 的疑難;教師風度莊重沉穩。 導學型。這種風格以善導勤誘,舉一反三,點撥開竅為特點。這一風格類型的教師擅長靈活地處理教材,從學生實際出發,切中時機地提出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巧妙點撥學生的「悱」、「憤」之處;能循循善誘,啟迪思維;尊重學生的意見,促進學生發現學習,使學生有疑而入,無疑而出;教學語言精煉,諧趣;能畫龍點睛,一語破的,使學生明規律,得方法;教學風度揮灑自如,寬容和諧。 品讀型(也叫語感型)。這類風格以品味感受,積累領悟,加強體驗為特點。這一風格類型的教師善於抓住教材中的關鍵處,從語體、語境、語情、語脈、語調、語勢等方面去品味語言,培養學生語言的感受能力。注重反復朗讀,涵泳品味,教學落實;教學語言形象、靈活;教學風度落落大方,和諧自然。 應該說各類語文教學風格本身並沒有優劣高下之分,倒有各領風騷,異曲同工之妙。在教學實際中,大多 數優秀教師的教學風格是混合型,只不過有所偏重而已。 對教學風格類型的把握需注意以下方面: 一、教學主體的語文教育觀是教學風格形成的基礎 優秀的語文教師在長期的語文教學實踐中都有自己不懈的探索,他們往往吸取傳統語文教學經驗和現代教育理論的精華,並逐漸形成自己的教學思想。如果說教學思想是教學風格的內核,那麼,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過程的設計等就是教學風格的較為穩定的外在表現形式,它是服從於教學思想的。特級教師錢夢龍的「三主四式」導讀法的整體構思體現了新時期語文教學改革的實績,對推動全國語文教改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錢老師認為:「學生為主體」是教學的前提,著眼於學生「善學」,「教師為主導」是強化學生主體地位的條件,著眼於教師的「善導」,而學生的「善學」與教師的「善導」都必須經過一個「善練」的科學序列才能實現,所以「訓練為主線」是「主體」與「主導」的相互作用的必然歸宿。而自讀式、教讀式、練習式、復讀式是基本 的結構模式和具體方法。 「情感型」教學風格的傑出代表於漪,對語文教學中的情感作用有她獨特的見解和全面的認識。她主張語文課要「教出情趣來」,要「聲情並茂」,「體作者之情,察作者之意,文脈、情脈雙理清」,「選准動情點,以情激情,滿懷激情地啟發、提問、講述剖析……」。她強調「教師的教學用語要規范、生動、流暢、悅耳,能在學生心中彈奏優美和諧的樂章」。又說:語文不是蜜,但可以「粘」住學生。為此,她設計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方法。如「直觀演示」,「開拓想像」,「抓點拎線」,「形成懸念」,「展現意境」,「激發感情」 ,「討論答辯」等。縱觀於漪的教學,課的起始總有一段充滿藝術性的,感染力極強的導語設計,調動學生情感,確定教學基調;課的進行過程中常盡情地作一些精彩發揮,「聲情並茂」,「跌宕起伏」;課的結尾增添色彩,畫龍點睛,使學生感到課雖盡而情味無窮。由此可見,「情感」是於漪教學風格的核心。 二、教學語言是語文教學風格的重要因素 教學語言是為完成一定的教學任務而使用的專業性口語。這種專業性口語要受學科性質、教學規律的制約。我們知道:語文是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合稱。培養學生正確理解語言和運用語言的能力是語文教學的主要目的,語言的教學在語文教學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語文課的教學語言,不同於其他學科的教學語言。其他學科(尤其是自然學科)只需要講清了內容就達到了目的,而語文科的教學語言本身就是學生學習祖國語言的示範,是學生模仿教師正確表情達意的標尺,是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媒介。因此,語文教師尤其是要重視語言的藝術。形成了語文教學風格的教師在語言的表述上都有鮮明的個性特徵。教學語言依據其功能性質劃分,可分類出描述的語言、解釋的語言、論證的語言、感染的語言、答問的語言等。如按教學語言風格來分,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華彩型:語脈流暢,語勢雄健,富有激情;優美型:語言清新,秀麗溫婉,情辭意濃;質朴型:質朴無華,不事雕琢,自然天成;理趣型:機智幽默,妙語聯珠,趣味盎然;直陳型:簡潔 明快,要言不煩,切中肯綮。 有經驗的教師其語言往往有多種表達方式。語言類型的選用要依據具體的課文和教學對象而定。但在長期教學實踐中,有的教師習慣於使用某種語言表達方式來進行教學,從而形成了自己的語言特點。如於漪的語言藝術令許多語文教師欽佩。請看她教朱自清《春》的導語設計:一提到春,我們眼前就彷彿展現一幅幅陽光明媚,東風浩盪,綠滿天下,花開遍地的美景;一提到春,我們就會感到有無限的生機,有無窮的力量,內心洋溢著無比的喜悅……。」類似的導語設計於漪還有不少。她的語言善用排比、比喻,具有聲韻美和形象美。詞句華美,色彩斑斕,情真意切是其語言風格的特色,這是介於華彩型和優美型之間而以優美為主的語言風格。 三、語文教學風格的本質是個性化 布封的精闢之見「風格即人」可以說是慧眼獨具,揭示出「風格」的本質內涵。人的個性和人的性格、氣質有密切的聯系。教師的性格按照機能分類有理智型、情緒型、意志型等,按心理學的研究成果人的氣質有四種基本類型,即膽汁質、多血質、粘液質、抑鬱質。這些性格、氣質類型和教學風格的形成有著直接的關系。性質、氣質的不同固然和先天因素以及內分泌有關,但主要還是取決於社會環境的影響以及人的高級神經活動的控制。每一種性格和氣質類型有積極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意志型為主的教師包含有理智的成分,當然更不排斥情緒方面的因素。在某種情況下,有時可以相互轉化。又如膽汁質的人既可成為熱情、積極主動、精力旺盛的人,也可成為性情急躁、粗暴魯莽的人。抑鬱質的人雖然耐受能力差,反應速度慢而不靈活,但情感細膩,做事謹慎小心,觀察力敏銳。每一種性格、氣質類型的人都可能取得很高的成就,這已為實踐所證明。因此,我們學習優秀語文教師的教學風格時,需要考察這種風格所應具備的性格和氣質。有些教師不根據自己的特點來選擇教學方法及風格類型,而是一味模仿,其結果往往「東施效顰」,效果不佳。教學方法不是一個單純的方法問題。採用某種方法,必須研究他人的性格、氣質及風格類型,研究採用這種方法的道理,並結合自 身的實際情況,這樣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一般來講,各種風格類型必須以其結構因素為依據,但其結構因素也有交叉的現象,出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況,這就需要從整體上去把握風格的類型,也就是說要看語文教學過程中整體呈現出來的有代表性的特點。教學風格一經形成,就具有一定的穩定性。教學風格相對穩定,體現了教師對教學藝術的執著追求和富有獨立性的個性品質。一個優秀的教師,雖然說有一種穩定的、佔主導地位的風格,但並不排斥他吸收和創造多種教學風格。教學風格的穩定性中顯示多樣性,多樣性中又有穩定性,正是教師的主觀條件與客觀環境 所構成的辯證統一。 注釋:①參見《語文教育原理》,韋志成著。武漢出版社,1989年版,第400頁。 ②參見《當代中學語文教育專家研究》,王偉主編。教育科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41頁。
❸ 教育的四個支柱分別是什麼有什麼樣的含義
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世紀,是信息化的世紀,自然也是學習的世紀。那麼,21世紀人應該學什麼、怎樣學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接到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的報告——《學習—內在的財富》(LEARNING,THE TREASURE WITHIN)。該報告認為,終身學習是21世紀人的通行證(Life—long study is the passport to the new millennium),而終身學習通過「四個學會」來實現,即學會求知(learning to know)、學會做事(learning to do)、學會共處(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學會做人(learning to be)。這是21世紀教育的四大支柱,也是每個人一生的知識支柱。近幾年來,上百個國家的教育發展都在借鑒這一現代教育思想。
⒈學會求知
學會求知就是學會學習,即掌握認識的工具,掌握終身不斷學習的工具,學會掌握管理知識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同時,要熱愛學習,勇於探索與實踐,富有批判與創新精神。
譬如,原國家總督學柳斌到北京光明小學聽四年級的語文課,聽的是《小麻雀》一課。課文大意是:一隻小麻雀不小心掉到地上,一隻狗沖過來要吃它。這時,一隻老麻雀沖下來,發出凄厲的叫聲,把狗嚇住了。課文最後問:老麻雀的行動表現了什麼精神?標准答案是:表現了偉大的母愛精神。
可是,一個男生站起來,說:「我不同意這個答案。課文沒有證明老麻雀是母的,還可能是公的呢。」年輕的女老師欣喜地表揚了這個男生,說他的分析有獨到之處。
可以說,這是現代教學,不拘泥於標准答案。在應試教育猖獗的地方,常常是一切服從標准答案,集體失語嚴重。由電腦軟體製造標准答案更荒唐,答:「小白兔愛吃青菜和蘿卜」是對的,若答:「小白兔愛吃蘿卜和青菜」則不對。這不是在製造「機器人」或「克隆人」嗎?
應試教育必定讓學生厭學。我們做當代中國中小學生狀況調查時發現,半數以上的中小學生學習超時睡眠不足;因為喜歡讀書而上學的中小學生不超過10%。
孩子唱起了厭學歌曲:「書包最重的人是我 / 作業最多的人是我 / 每天起得最早的 / 睡得最晚的 / 是我是我還是我。」
另一首厭學歌曲更厲害:「太陽當空照 / 骷髏對我笑 / 小鳥說早早早/ 你為什麼背上炸葯包? / 我去炸學校 / 老師不知道 / 一拉弦 / 趕快跑 / 轟隆一聲 / 學校炸沒了!」
想把學校炸掉的學生,怎麼能不厭學呢?所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不斷呼籲,全世界都要同學業失敗現象做斗爭。
其實,小學階段最重要的莫過於四個字,即興趣與習慣。沒有濃厚的興趣難以終身學習,也失去了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沒有良好的習慣,興趣難以持久,更難以成就大業。
人生來就是一個學習者,從小就有學習需要。但是,進入學校及工作崗位之後,學習需要分化為四種不同的需要,即認知需要、發展需要、報答需要、競爭需要。最好的是認知需要,即學習就是為求知,就是為了掌握解決問題的本領,這是一個人最重要最穩定的內在學習動力。另三種需要都有消極性,尤其以競爭需要最糟糕,因為以競爭需要為主的學習者,容易患「成就焦慮」,總怕超不過別人,總怕被別人趕上自己,勢必在戰戰兢兢之中採取最保守也最艱苦的學習方法,發展不會有後勁兒。許多校園悲劇原因皆出於此。杭州天長小學特級教師周武,發現了奇特的「第10名現象」,即學習成績在10名左右的學生成才率高於尖子生,也從另一角度解釋了這一現象。
⒉學會做事
學會做事與學會求知不可分割,是「知」與「行」的關系。它有一個重要概念是:21世紀的人才,由資格概念到能力概念、由技能到能力。資格即職務、職稱、工齡、年齡等等,能力則是一個人的綜合能力,尤其是合作精神、創新精神、風險精神、交流能力等等。從技能到能力,指的是從狹窄的勞動技能到個人綜素質的發展,也叫做第二智慧,即創造力(第一智慧指對知識的掌握)。
如:我們公認比爾·蓋茨為知識英雄、世界首富,他卻靠的並非僅僅是知識,也並非單純的電腦技術,而是一個傑出現代人的綜合素質。
即使古人的成功也離不開學會做事。如諸葛亮為何能大敗曹操呢?主要原因在於聯吳抗曹。當時,蜀國勢單力薄,於是,諸葛亮來到吳國尋求合作。吳國文武群臣譏笑他打不過曹操,讓吳國幫忙等等。諸葛亮鎮定自若,講明分則敗、合則勝的雙贏策略,終於讓孫權動了心。吳蜀聯手赤壁之戰,讓曹操幾十萬兵馬潰不成軍。這才形成三國鼎立的格局。這是交流能力與合作能力的成功範例。
現實生活中,由於許多父母與教師忽視孩子子做事能力的培養,使他們走進校園或走向社會大吃苦頭。北京一高三女生胸有成竹考中央美院,卻因公共汽車壞在路上,她一直等到考試開始還在車上。此時,滿街都是計程車,她兜里有100多元錢也想不起打車,因為她是好孩子,從未打過計程車。這一誤考至少要等一年。有好幾位女大學生甚至是研究生,入學後連連被騙被侮
❹ 3、根據教材,談談語文課堂教學的結構組成
詞語解析
課文要點
句子解析
❺ 中學語文教育的內容的三個構成要素是
語文訓練、智力發展、情思審美教育
❻ 語文教材的構成要素包括
中學語文教材的構成要素:
1、課文系統
2、助讀系統
3、作業系統
4、知識系統
❼ 語文教材的構成要素包括
中學語文教材的構成要素:
1、課文系統
2、助讀系統
3、作業系統
4、知識系統
語文課本是語文學科教學用書。一般包括文質兼美的課文,即思想內容和語言文字皆好又適合教學的文章;語文知識,有漢語知識、讀寫知識和文學常識;注釋、提示和思考練習。
小學語文教材簡介:
隨著時代的變化,小學語文教材也不斷修訂。有些教材的使用時間較長,但也有些教材比較「短命」,沒有經歷一個完整的小學周期就被新的教材取而代之了;甚至有的教材編出來以後並未使用。
在中國大陸各地使用的小學語文教材有人教版、蘇教版、北師大版、湘教版、鄂教版、西師版、語文版等多套教材。
2017年9月起,小學語文教材改為部編版。
❽ 語文教學五大板塊是什麼
識字,寫字,聽、說,綜合性學習。五大板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