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初中語文文言文解題技巧
(1)直譯為主,意譯為輔。所謂直譯,是指用現代漢語的詞對原文進行逐字逐句地對應翻譯,做到實詞、虛詞盡可能文意相對。所謂意譯,則是根據語句的意思進行翻譯,做到盡量符合原文意思,語句盡可能照顧原文詞義。
(2)翻譯「六字法」:留、刪、換、調、補、變。
第一步,結合上下文語境,了解所譯文句大體意思,做到心中有數,並找出句中需要著重翻譯的重點詞,一則為理清句意,二則為後面給重點詞選擇恰當的意思做准備。
第二步,直譯求字字落實——留、刪、換
①「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國號、年號、度量衡單位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
②「刪」,就是刪除。刪掉無須譯出的文言虛詞。
主要有:①句首:「夫」、「蓋」等發語詞。
②句中:起結構作用的助詞,如「之」(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等,表提頓作用的助詞;如「者」「也」等,如「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中的「也」。表並列和順承關系的連詞,如「予與四人擁火以入」中的「以」。
③句末:補足音節的助詞,如「頃之,煙炎張天」中的「之」。以上的文言虛詞在實際的翻譯中,都無須譯出,若強譯,則屬錯誤。
③「換」,就是替換。用現代詞彙替換古代詞彙。①把古代用現在已不用的詞用現代漢語進行替換,如把「吾、余、予」等換成「我」,把「爾、汝」等換成「你」。②變單音詞為雙音詞。古漢語以單音節詞為主,現代漢語以雙音詞為主,所以在翻譯時,要把古漢語中的單音詞變為雙音詞。
第三步,意譯求文從字順——調、補、變
①「調」就是調整句式。需要調整的句式主要有兩種,一是特殊句式,一是固定句式。需調整的特殊句式主要是指倒裝句(特殊句式有有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等),翻譯時,要把古漢語倒裝句調整為現代漢語句式。主謂倒裝句、賓語前置句、介賓後置句、定語後置句等翻譯時一般應調整語序,以便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古漢語中還有一些固定句式,如「不亦……乎」、「無乃……乎」「……孰與……」等,翻譯時,要把這些特殊句式按現代漢語的形式表達出來。
②「補」,就是增補。
a.補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這就要求我們要對古漢語中的省略句要有所了解,並能判斷一個句子中哪些成分省略了,以便補出;
b.補出省略了的語句,古人用筆簡約,往往前面說過的話,後面一般就不再重復,而在現代漢語,就要給出。注意:補出省略的成分或語句,要加括弧。
③「變」,就是變通。在忠實於原文的基礎上,活譯為相關文字。這主要是指文言文中比喻、借代、引用等意義及誇張的說法、委婉地說法、互文地說法等,直譯時會不明確。如「秋毫不敢有所近」(鴻門宴)),直譯為「連秋天裡野獸的毫毛也不敢接近」就顯得不合道理,而應意譯為「連最細小的東西都不敢佔有」,才能明確。
㈡ 語文文言文答題技巧及套路解題技巧有哪些
語文文言文答題技巧及套路解題技巧有哪些?從近幾年中考題目中出現過的文言文閱讀理解形式上來看,通常以單篇文言文閱讀為主,常見的考點和題型基本包含對字、詞的解釋、如何斷句、句子的翻譯、文章內含義的歸納、寫作手法的分析、文章人物以及作品對該文章的評價等方面。
第一,遇到解釋文中加點詞語含義的題目時,我們要准確把握並解釋出字、詞的含義。通常,在一篇文言文下方,會有一些生字、生詞的相關註解,我們一定要留意,同時,我們也要學會利用平時課上所積累的詞性、語法知識,展開聯想和形成意思相近的組詞,正確把握字、詞在文章中特定語言環境下的意思。
第二,在答翻譯文言文句子的題目時,我們要做到翻譯的內容是否正確,是否符合文章的大意;翻譯句子表達要准確,語句通順、流暢,多讀幾遍,審核是否符合當下的語境。
第三,我們在概括文章大意的時候,遇到這類題型通常是以填空題或回答問題的方式進行考察。我們要分清楚整篇文章的層次;遇到描寫景、物的文章時,我們要抓住它的特徵、特點以及整個文章的核心內容要點;遇到寫人的文章時,我們要准確分析人物的性格以及人物的情感,從文章的核心與閱讀感受等方面進行文章大意的概括。這是除了考察字、詞的解釋和句子翻譯以外考查頻率最高的考點。在答題時,一定要注意,所有這類題目都是在反復閱讀全文的基礎上,篩選、把握出重要的信息,注重細節,再進行歸納、概括,作答時要注意圍繞文章中心,語句闡述做到准確無誤。
第四,近幾年,「比較閱讀」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文言文閱讀理解的題型,通常採用以兩段文言文材料來進行對比,遇到這類題型,我們可以從兩段文言文的題材、主題、寫作手法等方面入手。採用的文章有課內的也有課外的,如:《鄒忌諷齊王納諫》與《成侯鄒忌為齊相》,《出師表》與《諸葛亮言家事》等等。「比較閱讀」可以從兩篇文章的共性方面進行命題,也可能是單獨命題,兩篇材料之間,沒有任何比較,它們的關系往往是在題型上面的補充,但考點基本上來說是一致的。
最後,我們在分析文言文寫作手法的時候,也會講究一定的方法。包括在修辭方面的鑒賞、文章結構的分析、文章風格上的判斷等,答題的時候,盡可能地藉助在課堂上所學過的文言文,再進行舉一反三,找准答案。
㈢ 語文大閱讀有什麼答題技巧
一、表達方式:記敘、描寫、抒情、說明、議論
二、表現手法:象徵、對比、烘托、設置懸念、前後呼應、欲揚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聯想、想像、襯托(正襯、反襯)
三、修辭手法:比喻、擬人、誇張、排比、對偶、引用、設問、反問、反復、互文、對比、借代、反語
四、記敘文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五、記敘順序:順敘、倒敘、插敘
六、描寫角度:正面描寫、側面描寫
七、描寫人物的方法:語言、動作、神態、心理、外貌
八、描寫景物的角度:視覺、聽覺、味覺、觸覺
九、描寫景物的方法:動靜結合(以動寫靜)、概括與具體相結合、由遠到近(或由近到遠)
十、描寫(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間接)
十一、敘述方式:概括敘述、細節描寫
十二、說明順序: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
十三、說明方法:舉例子、列數字、打比方、作比較、下定義、分類別、作詮釋、摹狀貌、引用
十四、小說情節四部分: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十五、小說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節、具體環境
十六、環境描寫分為:自然環境、社會環境
十七、議論文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
十八、論據分類為:事實論據、道理論據
十九、論證方法:舉例(或事實)論證、道理論證(有時也叫引用論證)、對比(或正反對比)論證、比喻論證
二十、論證方式:立論、駁論(可反駁論點、論據、論證)
二十一、議論文的文章的結構:總分總、總分、分總;分的部分常常有並列式、遞進式。
二十二、引號的作用:引用;強調;特定稱謂;否定、諷刺、反語
二十三、破折號用法:提示、注釋、總結、遞進、話題轉換、插說。
二十四、其他:
(一)某句話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開篇點題;渲染氣氛(記敘文、小說),埋下伏筆(記敘文、小說),設置懸念(小說),為下文作輔墊;總領下文;
2、文中:承上啟下;總領下文;總結上文;
3、文末:點明中心(記敘文、小說);深化主題(記敘文、小說);照應開頭(議論文、記敘文、小說)
(二)修辭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結合句子語境。
1、比喻、擬人:生動形象;
答題格式: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對象+特性。
2、排比:有氣勢、加強語氣、一氣呵成等;
答題格式:強調了+對象+特性
3;設問:引起讀者注意和思考;
答題格式:引起讀者對+對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問:強調,加強語氣等;
4、對比:強調了……突出了……
5、反復:強調了……加強語氣
(三)句子含義的解答:
這樣的題目,句子中往往有一個詞語或短語用了比喻、對比、借代、象徵等表現方法。答題時,把它們所指的對象揭示出來,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話中某個詞換成另一個行嗎?為什麼?
動詞:不行。因為該詞准確生動具體地寫出了……
形容詞:不行。因為該詞生動形象地描寫了……
副詞(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為該詞准確地說明了……的情況(表程度,表限制,表時間,表范圍等),換了後就變成……,與事實不符。
(五)一句話中某兩三個詞的順序能否調換?為什麼?
不能。因為(1)與人們認識事物的(由淺入深、由表入里、由現象到本質)規律不一致(2)該詞與上文是一一對應的關系(3)這些詞是遞進關系,環環相扣,不能互換。
(六)段意的歸納
1.記敘文:回答清楚(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什麼人做什麼事
格式:(時間+地點)+人+事。
2.說明文:回答清楚說明對象是什麼,它的特點是什麼,
格式:說明(介紹)+說明對象+說明內容(特點)
3.議論文:回答清楚議論的問題是什麼,作者的觀點怎樣,
格式:用什麼論證方法證明了(論證了)+論點
㈣ 怎樣才能答好文言文閱讀
文言文閱讀材料,不管是一篇還是一段,都有一定的獨立性和完整性。按照認知規律,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往往有一個由整體到局部,由粗略到精細,由簡單到復雜的過程。應考時,最好先不要去看考題的設置,在不受任何外來影響的前提下,對材料進行整體感知,把握其要點。若是以議論為主的文章,就得弄清楚談論的話題、作者的觀點、選用的材料、論證的方法等等。若是以記敘為主的文章,就得明確所寫何人,人物之間的關系,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徵;所寫何事,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以及文中流露出來的作者的觀點、態度等等。如2002年高考全國卷文言文閱讀題,通讀材料後就能明白,這是一篇人物傳記;寫的是漢代飛將軍李廣;總敘之後具體寫了四件事:以疑兵之計退凶奴,飲食與士共之,引刀自剄,天下皆為盡哀;突出表現了李將軍驍勇善戰,足智多謀、廉潔自律、愛兵如子、勇於承擔過錯的性格特點;作者對其大加贊賞和推崇。從整體上把握這些內容,既克服了先入為主、不及其餘的毛病,又利於局部分析,提高解題的正確率。 二、瀏覽選項,題中取巧 通讀材料以後,對內容雖有整體感知,但必然留下許多疑點和難點。這時,不要去鑽牛角尖,最巧妙的辦法,就是瀏覽考題,從選項中獲取信息,解決疑難。我們知道,高中語文教學大綱要求學生「具有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為了體現「簡易」二字,降低解題難度,命題者在設置題干時,一般叫考生選出不正確的一項;在設置選項時,常常把深難的材料設成正確選項。因此,我們即使把這些選項全返回閱讀材料去理解,正確率也在80%以上。據此,我們就可以排除許多難點和疑點。如2000年高考全國語文卷第11題,就解釋了「省」、「審」、「樵」、「信」;12題解釋了「故」、「每」、「因」、「及」;13題解釋了「大人清白」、「名譽著聞」、「其都督」;14題翻譯了「食畢,復隨旅進道」,「先其將歸,請假還家」、「陰資裝,百餘里要之」,「因取向所賜絹答謝而遣之」。這么多信息,且80%以上是正確的,加上前面的整體感知,很多難點也就迎刃而解了。即使是要求選出正確的一項,這樣的試題也能給我們以解讀的啟發。如2002年高考全國語文卷11題選出對實詞「竟死」、「將兵」、「曲折」、「結發」的解釋正確的一項。也就是說,這四個實詞的解釋80%以上是錯誤的,逼著我們尋找新的信息源。這時,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盡量列出每個實詞的義項,再結合語境體悟語義。如A項,「竟死」的意義除選項中的「竟然因此而死」以外,我們還可以列出「終究死在這上面」、「一直到死」等。再如D項,「結發」的意義除選項中的「剛成年的時候」,還有「結婚」、「扎頭發」等。我們有了更多的信息,就有了比較、推斷、選擇的依據,就能更准確的解答考題。 三、再讀材料,據文正義 從考題選項中得到的信息,有的是正確的,有的是錯誤的。要辯清正誤,還得返回材料,據文正義。「據文證義」,就是根據具體的語言環境考察揣摩字義、詞義、文意。「具體的語言環境」,指文章的時代背景,作者的思想感情,全文的中心意思,以及上下文的主要內容和表達特點等。「考察揣摩」,指在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段的前提下,進行一系列的體味、判斷、推導,以達到准確把握語義、文意的目的。四、審視選項,逐一排除 運用前面的三種方法,經過前面的三次反復都還不能解決的問題,就得進入第四步,仔細審視考試題目,充分利用已知信息,逐一排除錯誤選項。如語文2002年全國卷12題,選出「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A組,「今如此以百騎走,匈奴追射我立盡/今以鍾磬置於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後一句是學生學過的,很容易知道是介詞「把」、「拿」的意思。前一句的「以」如果講成「把」、「拿」就講不通了。兩句中的「以」意義和用法是不相同的。其餘幾組是否相同,也要逐一判斷,以作檢驗。B組,「是時會暮,胡兵終怪之/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後一句是考生熟悉的,加點的「會」是「恰逢」、「正遇」的意思。用此意思解釋前一句的「會」,也是正確的。C、D兩組也可以用學過的後一句去比較、類推前一句,從而得到正確的解釋,達到逐一排除的目的。
㈤ 語文文言文答題技巧及套路 解題技巧有哪些
語文文言文答題技巧及套路分為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讀懂文言文。口訣:務求甚解,又不求甚解。
(1)先讀最後一道題目,了解大致內容和主要事件。(此題如果要求「選擇正確的一項」則除外)
(2)然後帶著「何人?」、「何時何地做何事?」、「結果怎樣?」、「為什麼?」等問題對文段用心地默讀文章,以「事件」為依據對文章分層,理清文章思路。
(3)遇到實在不懂的字詞,不必著急,同時必須用?或其他記號來提示自己放放先讀下文,也許過後聯繫上下文進行推導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題目中去找答案。
第二部分:如何答題。
一、文言實詞釋義題:本題往往考查多義實詞,古今異義詞,通假字,偏義詞及詞類活用等知識點。答題技巧:實詞理解題不完全在於考你是否記得實詞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會利用上下文進行推測。
掌握常見的理解和推斷實詞在文中含義的方法:
第一種:從語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詞性
第二種:從語義搭配的角度推測詞義
第三種:從語境暗示的角度推斷詞義
第四種:從字形構成的角度推測詞義
第五種:從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等用法的角度判斷詞義
第六種:從句子結構對稱的角度推斷詞義
第七種:從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斷詞義
二、內容歸納題。找出文段中與選項解釋相對應語句,一一對應。選項的敘述或分析的錯誤只在某一小點,主要是:
⑴個別實(虛)詞故意譯錯;
⑵人物的事跡張冠李戴;
⑶事件發生的時間和地點錯位;
⑷人物性格陳述不恰當;
⑸憑空添加,無中生有;
⑹強加因果關系。
三、文言翻譯題。方法:做好「換、留、刪、補、調「。一定要直譯,不要意譯,要字字落實,忠實於原文。
得分點:
1.譯准詞義:實詞(含詞類活用、通假、偏義詞,修辭語句)及虛詞和固定結構。
2.譯准句式(被動句,判斷句,省略句,倒裝句)。
3.譯准句子語氣(陳述疑問感嘆祈使語氣)和句間關系(並列轉折因果等復句關系)
㈥ 語文答題方法與技巧
一、表達技巧,又叫藝術手法,包括:
①表達方式 :記敘、描寫、抒情、議論、說明
②表現手法 :起興、聯想、烘托、抑揚、照應、正側、象徵、對照、由實入虛、虛實結合、運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諷今、化動為靜、動靜結合、以小見大、開門見山。
二、修辭手法:比喻、擬人、排比、誇張、反復、借代、反問、設問、引用、對比
三、說明文分類:
1、實物說明文、事理說明文、程序說明文
2、科技性說明文、文藝性說明文(也叫科學小品或知識小品)
四、說明順序:
1、時間順序:歷史順序、年代順序、四季交替順序、早晚(先後)順序
2、空間順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詞
3、邏輯順序:先總後分、由主到次、由表及裡、由簡到繁、由此及彼、由現象到本質等
五、說明方法:列數字、作比較、舉例子、打比方、分類別等
打比方:生動形象說明了……增強了文章的趣味性。
舉例子:具體說明……的特點,從而使說明更具體,更有說服力。
作比較:把……和……相互比較, 突出強調了……的……特點。
列數字:用具體的數據加以說明,使說明更准確更有說服力。
六、記敘的順序:順敘、倒敘、插敘(追敘)
七、人物描寫的方法:
1、肖像(外貌)描寫、動作描寫、神態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活動描寫
2、正面描寫與側面烘托
八、語句在文章篇章結構上的作用:
總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筆、作鋪墊、承上啟下(過渡)、前後照應、首尾呼應、總結全文、點題、推動情節發展
九、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氣氛、烘託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點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題(深化中心)
答題技巧
一、某句話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開篇點題;渲染氣氛(散文),埋下伏筆(記敘類文章),設臵懸念(小說,但上海不會考),為下文作輔墊;總領下文;
2、文中:承上啟下;總領下文;總結上文;
3、文末:點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題(記敘類文章文章);照應開頭(議論文、記敘類文章文、小說)
二、修辭手法的作用:(修辭手法本身作用+句子語境)
1、比喻:……採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描寫了……,表現了作者對……的感情,形象生動。
2、擬人:……採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將……賦予人的情感與性格來寫,表現了作者對„„的感情,十分形象,生動(或栩栩如生,逼真)。
3、誇張:……採用了誇張的修辭手法,描寫了……,表達了作者……的情感,聯想奇特,富於形象感。
4、反問:……採用了反問的修辭手法,用反問的句式把作者……的感情表達出來,語氣更強烈,表達的思想也更強烈。
5、排比:……採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描寫了……的情景,集中地表達了作者……的感情,節奏明快,增強了語言的氣勢。
6、對偶:……採用了對偶的修辭手法,描寫了……,抒發了作者對……的感情,節奏明快,富於音樂美。
三、句子含義的解答:
這樣的題目,句子中往往有一個詞語或短語用了比喻、對比、借代、象徵等表現方法。答題時,把它們所指的對象揭示出來,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話中某個詞換成另一個行嗎?為什麼?
答:不行。(動詞)因為該詞准確生動具體地寫出了……/
不行。(形容詞)因為該詞生動形象地描寫了……/
不行。(副詞:都、大都、非常、只有等)因為該詞准確地說明了……的情況(表程度,表限制,表時間,表范圍等),換了後就變成……,與事實不符。
五、一句話中某兩三個詞的順序能否調換?為什麼?
答:不能。因為:
(1)與人們認識事物的(由淺入深、由表入里、由現象到本質)規律不一致。
(2)該詞與上文是一一對應的關系。
(3)這些詞是遞進關系,環環相扣,不能互換。
六、段意的概括歸納
1、記敘類文章:回答清楚(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什麼人做什麼事。
格式:(時間+地點)+人+事。
2、說明類文章:回答清楚說明對象是什麼,它的特點是什麼。
格式:說明(介紹)+說明對象+說明內容(特點)
3.議論類文章:回答清楚議論的問題是什麼,作者觀點怎樣。
格式:用什麼論證方法證明了(論證了)+論點
答題思路
詩歌鑒賞題
【模式一】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提問變體: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這是一種最常見的題型。所謂意境,是指寄託詩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綜合起來構建的讓人產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個方面。答題時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題步驟:
①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考生應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描述時一要忠實於原詩,二要用自己的聯想和想像加以再創造,語言力求優美;
②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一般用兩個雙音節詞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等,注意要能准確地體現景物的特點和情調;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體。比如光答「表達了作者感傷的情懷」是不行的,應答出為什麼而「感傷」。
答題示例:
絕句二首(其一)(杜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註:此詩寫於詩人經過「一歲四行役」的奔波流離之後,暫時定居成都草堂時。)
此詩描繪了怎樣的景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
答:此詩描繪了一派美麗的初春景象:春天陽光普照,四野青綠,江水映日,春風送來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濕,燕子正繁忙地銜泥築巢,日麗沙暖,鴛鴦在沙洲上靜睡不動(步驟一)。這是一幅明凈絢麗的春景圖(步驟二)。表現了詩人結束奔波流離生活安定後愉悅閑適的心境(步驟三)。
【模式二】分析技巧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用了怎樣的表達技巧?
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表現手法(或藝術手法,或手法)。詩人是怎樣抒發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題步驟:
(1)准確指出用了何種手法;
(2)結合詩句闡釋為什麼是用了這種手法;
(3)此手法怎樣有效傳達出詩人怎樣的感情。
答題示例:
早行(陳與義)
露侵駝褐曉寒輕,星斗闌干分外明。
寂寞小橋和夢過,稻田深處草蟲鳴。
此詩主要用了什麼表現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襯手法(步驟一)。天未放亮,星斗縱橫,分外明亮,反襯夜色之暗;「草蟲鳴」反襯出環境的寂靜(步驟二)。兩處反襯都突出了詩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飄泊引起的孤獨寂寞(步驟三)。
【模式三】分析語言特色
提問方式: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何特色?
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談談此詩的語言藝術。
答題步驟:
(1)用一兩個詞准確點明語言特色;
(2)用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
(3)指出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答題示例:
春怨(金昌緒)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
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請分析此詩的語言特色。
答:此詩語言特點是清新自然,口語化(步驟一)。「黃鶯兒」是兒化音,顯出女子的純真嬌憨。「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用質朴的語言表明了打黃鶯是因為它驚擾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夢(步驟二)。這樣非常自然地表現了女子對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驟三)。
【模式四】煉字型
提問方式: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麼字?為什麼?
提問變體: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裡?
解答分析:古人作詩講究煉字,這種題型是要求品味這些經錘煉的字的妙處。答題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談,得放在句中,並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
答題步驟:
(1)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
(2)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點出該字烘託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答題示例:
南浦別(白居易)
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
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
前人認為,「看」字看似平常,實際上非常傳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麼?
答:同意。看,在詩中指回望(步驟一)。離人孤獨地走了,還頻頻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腸寸斷。此字讓我們彷彿看到抒情主人公淚眼朦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驟二)。只一「看」字,就淋漓盡致地表現了離別的酸楚(步驟三)。
【模式五】一詞領全詩型
提問方式:某詞是全詩的關鍵,為什麼?
解答分析:古詩非常講究構思,往往一個字或一個詞就構成全詩的線索、全詩的感情基調、全詩的思想,抓住這個詞命題往往可以以小見大,考出考生對全詩的把握程度。
答題步驟:
(1)該詞對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從該詞在詩中結構上所起的作用考慮。
答題示例:
春夜洛城聞笛(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折柳」二字是全詩的關鍵,「折柳」寓意是什麼?你是否同意「關鍵」之說,為什麼?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別懷遠」,而詩歌的主旨正是思鄉之情(步驟一)。這種思鄉之情是從聽到「折柳」曲的笛聲引起的(步驟二)。可見「折柳」是全詩的關鍵。
【模式六】情感、主旨型
提問方式: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這首詩的主旨是什麼?
提問變體:這首詩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實?這首詩表現了怎樣的情趣?或者結合意境提問,或就某一句某一聯發問
答題步驟:
(1)詩歌各句(或相關的句子)分別寫了什麼內容;
(2)運用了何種表達技巧;
(3)抒發什麼情感。
答題示例1:
南柯子(王炎)
山冥去陰重,天寒雨意濃。數枝幽艷濕啼紅。莫為惜花惆悵對東風。
蓑笠朝朝出,溝塍處處通。人間辛苦是三農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豐。
(註:①三農:指春耕、夏耘、秋收。)
試分析下闕的內容,以及作者在詞中所抒發的思相感情。
答:描寫了農民不避風雨、辛勤勞作的生活,發出了「人間辛苦是三農」的感嘆(步驟一),(因為沒有什麼特別的表達技巧,所以步驟二跳過)表達了農民盼望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心情(步驟三)。
答題示例2:
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全國卷2)
邯鄲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註:冬至,二十四節氣之一,唐朝時是一個重要節日。)
作者是怎樣寫「思家」的?
答:冬至夜深時分,家人還圍坐在燈前,談論著自己這個遠行之人(步驟一),作者主要是通過這幅想像的畫面(步驟二)來表現「思家」的。(步驟三不需要,因題目已經說明情感,只是詢問方式)
(本題3分:想像1分,畫面描繪2分)
【模式七】評價題型
提問方式:評價題是先列舉出一首或幾首詩詞,再引用一段古代詩詞評論家或後世人對詩詞特點的評論語,要求你先判斷這個評論是否正確,是否合理,然後闡明理由。這種題型酷似政史考試中的判斷說理題。
其實這類題型只是前六類題型的變體,沒有直接提出問題,需要學生自己分析問的是內容、主旨,還是表達技巧,然後結合問題和詩歌進行恰當的表述。
答題思路:
(1)認真審題;
(2)深入閱讀理解詩詞;
(3)結合詩歌內容,結合評論答題。
答題注意:緊扣詩文內容,點面結合地分析;闡明理由時,緊扣評論關鍵詞
答題示例: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來概括這首詩的藝術特色。你同意這種觀點嗎?請作簡要說明。
分析:這是一首典型的詩詞評價題型。詩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題者借用西方一句詩來概括其藝術特色,回答時思維要稍稍轉個彎。所謂「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就是以小見大,管中窺豹的寫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吳國二女----二喬來展現三國時期的政治風雲變幻。
答案參考:這是一首詠史詩,抒發的是對國家興亡的感慨,可謂大內容,大主題,但詩人卻通過「小物」「小事」來表現的。詩由一個小小的文物「折戟」,聯想到漢未分裂動盪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戰中的英雄人物,可謂說是「一粒沙里見世界」。後兩句把「二喬」不曾被捉這件小事與東吳霸業、三國鼎立的大主題聯系起來,寫得具體可感,有情味,有風韻,可謂』「半瓣花上說人情」。
【模式八】比較評價題型
提問方式:給出兩首或幾首詩詞,要求學生比較閱讀後,對其異同進行分析評價。
答題思路:
(1)要通讀這幾首詩詞,把握其思想內容和主要的寫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識;
(2)要結合題干中的比較角度(思想內容、感情、藝術手法、寫法、修辭方法等)來尋求詩詞的差異性;
(3)要注意點面結合,既有總體分析,又有具體分析。表述時要注意條理清楚,層次分明。
答題示例:
閱讀下面兩首古詩,然後回答問題。(6分)(浙江卷)
齊安郡中偶題(杜牧)
兩竿落日溪橋上,半縷輕煙柳影中。
多少綠荷相倚恨,一時回首背西風。
暮熱游荷池上(楊萬里)
細草搖頭忽報儂,披襟攔得一西風。
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面深藏碧傘中。
這兩首詩都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來刻畫「荷」的形象?請指出兩首詩中「荷」所表現出來的不同情感特點,並作簡要分析。(4分)
解析:題目有兩問,第一問是問表現手法上的共同點,不要求分析,所以只寫出表現手法就可以,當然如果具體說明,也沒錯。第二問要求分析這兩首詠物詩表達出的情感的不同,因此答題時,要按照情感主旨型模式答全兩方面的內容
答:1.都用了擬人表現手法。
2.前一首的「綠荷」有「恨」而「背西風」(步驟一),含有詩人之恨,表露了傷感不平之情,基調凄怨低沉(步驟二)。後一首的「荷花」被西風吹動而躲藏於荷葉之中,似是「愁熱」,卻呈現嬌羞之態(步驟一),表露了作者的憐愛喜悅之情,基調活潑有趣(步驟二)。
現代文閱讀題
(一)文言文閱讀
(1)文學常識:填空形式,注意「三要素」——①文章題目;②作者姓名;③作者朝代。其他如:作者的字型大小、對作者的評價、相關作品等不會作為考試內容。
(2)文中名句的默寫:空出兩個句子,根據前後句填空。要注意平時的默寫落實,防止音對字錯的現象。
(3)朗讀節奏的劃分:首先要理解句義,再按意義劃分。一般主語謂語要分開,較長的修飾限制語要劃開。如「滕子京/謫守/巴陵郡」、「予/嘗求/古仁人之心」(主語+謂語+賓語),「今齊地/方千里」。
(4)解釋實詞的含義。詞語解釋五大類:通假,活用,多義,古今異義,重點字詞。如果有本義和句中義的,盡量答全,尤其不能丟掉句中意思。
(5)文言句子的翻譯。注意譯句與原句的對應,重點字詞務必解釋出來。
①注意句式:省略,判斷,倒裝,反問。
②原則:信、達,雅。直譯為主,直譯譯不通時再輔以意譯法。
③步驟:切,直,補,調,謄。
六不譯:地名,人名,官名,年號,帝號,古今義相同的。 從內容上看,易考關鍵語句的翻譯;從古漢語角度看,易考特殊句式的翻譯;從來源看,大多來源於課下注釋。
(二)記敘文閱讀
一、詞語:答題時一定要在文段句詞的前後找答案或找解答的依據。
(1)能理解詞語的表面意義,以及深層含義和言外之意,並能理解其表達的效果;
(2)能確定詞語指代的內容:一般出現在上文,找出後代入原文,看是否通順合理。
二、概括:
內容概括(一句話概括故事情節):人物和事件(抓要點概括,推動情節發展的要點必須要\首尾的關鍵句必須扣住)
中心思想概括:如:「本文通過某人做某事,表達了作者對……贊美與敬佩之情等,贊美了他(人物性格、精神品質)
三、主旨句的作用:結構上貫穿全文,內容上點明中心。
四、修辭方法及表達作用
比喻,擬人: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了……,表達了……情感。
排比:表現了……,抒發了……,增強了語勢,加強了感情。
設問:自問自答,引起讀者思考,使文章有起伏。
反問:加強語氣,增強語勢,表達了……(的情感),使文章有起伏。
答題思路:
(1)點明何種表現手法
(2)表現了什麼內容
(3)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如:此句運用了……,從而生動形象表現了……,表達了……。
五、記敘順序及作用?
(1) 順敘(按事情發展先後順序)作用:敘事有頭尾,條理清晰,脈絡清楚、印象深刻。
(2) 倒敘:造成了……的懸念,使故事情節更曲折,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
(3) 插敘作用:補充交代了……使人物形象更豐富,使中心更突出。
記敘文中穿插議論的作用:結構上承上啟下;內容上畫龍點睛。
六、文章段落語句的主要作用有:(必須從內容、結構兩個方面來進行做答)
1、結構上:承接上文、開啟下文、總領下文(引出下文)、承上啟下(過渡)、照應前文(開頭)首尾呼應。
2、內容上:開篇點題、抒發情感、點明中心,深化主題、畫龍點睛。
3、寫法上:氣氛渲染 、托物言志、以小見大、設臵懸念、埋下伏筆、為後文作鋪墊、欲揚先抑、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托物言志等。
象徵、托物言志作用:使表達委婉含蓄、深沉感人。
環境描寫的作用:交代時間地點,揭示時代背景;渲染氣氛、烘託人物心情,展示人物的性格、推動情節的發展等等。
七、評價感悟類
評價:「是不是」、「同意不同意」、「好不好」?感悟:結合主旨、個人生活體驗,提出對問題的看法。
啟示從原文引出;評價表明態度及理由。特別注意是否讓舉例或結合實際,把題目中所要求的全部答出。
八、懂得常用的描寫人物的方法,並理解其作用。
方法有:①正面描寫:語言、動作、心理、神態、外貌
②側面(間接)描寫:其他的人或事
③細節描寫
④環境襯託人物心情等
⑤用詞的感情傾向.褒貶色彩
作用是:揭示人物性格,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和精神風貌。
非主人公在文中的作用:對比烘托,使主人公性格特徵更加鮮明突出。
九、記敘文語言風格:親切自然口語化、幽默諷刺、熱情奔放、冷峻辛辣等
十、人稱作用:
第一人稱:增強了文章的真實性和感染力
第二人稱:便於作者與文中的人物或讀者感情交流,顯得特別親切、感人
第三人稱:不受時間、空間限制,能夠比較自由靈活的反映客觀內容,有比較寬廣的活動范圍
(三)說明文閱讀
一、說明的順序: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
邏輯順序的具體分析:主——次、原因——結果、現象——本質、特徵——用途、一般——個別、概括——具體、整體——局部。
典型考題:本文使用了什麼說明順序?有何作用?
答題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說明順序對加以說明,使說明更有條理性。(第一空應該填具體的說明順序,第二空應該填寫具體的事物名稱或說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說明文,但又不能准確表述,可用「事理」、「科學事理」等模糊性的語言表述。)
二、說明的方法和作用(在前面「常用名詞解釋」中已涉及)
三、說明文的語言品析
1、對整篇文章語言的品析,一般從二個角度談:A、准確;B、形象生動或簡明平實。
A是一般說明文的共同特點。
B是針對不同語文風格的角度談。做這種評析整篇文章語言特點的題目,一定要結合文章具體內容談,比如可以選擇一句話為例子。
格式:這篇文章充分體現了語文准確/生動形象/簡明平實的特點,如「……」一句,就准確/生動形象/簡明平實地說明了事物「……」的特徵/事理。
2、對具體篇/句/詞的評析,篇/句的作用基本同上。字詞作用有以下考查形式:
A.加點字詞有何作用?
B.能否替換為另一個詞語?
C.加點詞語能否刪去?
A題型往往要結合說明語言的准確性(有時是體現語言生動性)的特點答題。B題型還要在答題中比較二者的區別。C題型還要加上「刪去後不符合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規律或與客觀事實不符合」之類的表述。
四、說明文寫法分析
1、結合說明方法談
格式:這篇文章主要運用了……的說明方法,說明了……(內容:事物特徵或事理),使說明……(作用:參考前面說明方法,明確其作用)
2、結合修辭手法談
格式:這是一篇生動說明文,大量地使用了各種修辭手法,說明了……(內容),使文章的說明形象生動。
3、結合表達方式談
記敘、描寫使說明更具體形象;抒懷議論使說明更有感情。那麼,從這個角度分析說明文的寫法,格式如下:
這篇文章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除了說明外,還有……(從「記敘、描寫、說明、議論」根據內容選擇),如……(具體舉例),就是……(表達方式)的運用,使說明更具體形象/充滿感情。
五、說明語段的作用
這種題目答題的角度有三:
(1)結構、內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啟下、總結全文/前文。有時在文章在開頭,還起著引出說明對象/說明事理的作用。
(2)結合說明方法談。
格式:通過……的說明方法,說明了……(事物特徵或事理),使說明……(作用)。
(四)議論文閱讀
一、分析論證方法的作用:
①舉例論證
格式:使用了舉例論證的論證方法,舉……(概括事例)證明了……(如果有分論點,則寫出它證明的分論點,否則寫中心論點),從而使論證更具體更有說服力。
②道理論證
格式:使用了道理論證的論證方法,論證了……了觀點,從而使論證更概括更深入。
③比喻論證
格式:使用了比喻論證的論證方法,將……比作……,證明了……的觀點,從而把抽象深奧的道理闡述得生動形象、淺顯易懂。
④對比論證
格式:使用了對比論證的論證方法,將……和……加以比較,突出強調了……的觀點。
⑤引用論證
格式:使用了引用論證的論證方法,通過引用……證明……的觀點,使論證更有說服力。(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讀者下讀)
二、分析論據的類型和作用:
格式:這是……論據,在文中起著證明……(論點,如果有分論點,則寫出它證明的分論點,否則寫中心論點。)
補充論據作為一種新題型正在流行,做這種題目,注意以下二個方面:(1)看清楚要求補充的論據類型,即看清楚要求的是名言還是事例;
(2)補充名人事例要注意字數限制。當然,作為應考,可以准備「勤奮」、「處世」等常見主題的名人事例和名言。名言字數要少,事情要熟悉,不要為求新而准備那些較長名言或不熟悉的名人事例。
三、文章提出中心論點的方式:
①文章標題點明中心論點;
②文章開頭提出中心論點;
③文章結尾歸納出中心論點;
④文章中間用某個承上啟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論點;
⑤文章沒有直接提出中心論點,但始終圍繞……展開論述。
四、分析文章的論證思路
首先應該了解一般議論文的結構:提出問題(引論)——分析問題(本論)——解決問題(結論)。
分析議論文的論證思路,其實,就是在段落層次的基礎上加上一些諸如「首先」、「然後」、「接著」、「最後」一類表承轉啟合關系的詞語。做這個題目,尤其要注意開頭結尾的表述。
開頭的內容有:
(1)提出中心論點;
(2)引出論題;
以上二個方面,要具體回答出提出中心論點或引出論題的具體方試,有的是通過名人名言、有的是通過名人佚事、有的是通過趣聞笑話等。
結尾的內容:
(1)深化中心論點,提出……的結論;
(2)重復或強化……的中心論點;
(3)發出……的號召或勸勉人們……;
(4)補充論證了……。(有時候會考查這方面作用,其作用是使論證更嚴密。
五、議論文語言特點分析:
(1)語言特點;
(2)語體特點。
做這類題目,要掌握語言風格一些關鍵詞:簡明平實、形象生動、幽默風趣、含蓄委婉、富有文采等)。而語體特點,就是抓信邏輯嚴密四個字做文章就可以了。一個應特別注意的事項就是做這類的題目一定要有具體文句支撐,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體例句為例子進行分析。
六、議論文寫作特點分析
議論文寫作特點分析的角度比較多,如修辭手法、論證方法、寫作手法等
(1)修辭:如比喻,可結合比喻特點談,那就是形象生動;如排比,增強了文章論證的氣勢;如引用古詩文,使文章富有文采等。
(2)論證方法:參考論證方法的作用談。
(3)寫作手法比較固定,常見的就是:A.舉例論證與道理論證相結合(夾敘夾議);B.以……論證方法為主。
同樣,做這類的題目一定要有具體文句支撐,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體例句為例子進行分析。
七、文段結構作用:
(1)引出(全)下文;
(2)總結前(全)文;
(3)承上啟下。
作為議論文段的作用,必須結合文體特徵具體加答。格式如:
①開頭通過寫……的事例,提出中心論點……(或引出……的論題)/
②開頭通過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論點……(或引出……的論題)/
③開頭通過引用名人趣事(或……的奇聞趣事),提出中心論點……(或引出……的論題),也起到吸引讀者下讀的作用,增強了論述的趣味性。
㈦ 求高考語文文言文答題技巧,原創的最好~~~謝謝
分析古詩的藝術形象。
提問方式:對這首詩中的形象作簡要分析。
提問變體:這首詩寫出了景物怎樣的特點?試對詩所吟詠某某形象作簡要分析,試分析詩人主人公的形象。
解答分析:①分析景物形象要通過分析詩歌中的意象,分析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②借物抒懷、托物言志的詩,往往在對事物形象的描繪中寄寓詩人的思想感情和人生理想,因此既要分析詩中所描繪物的形象,也要分析詩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③分析人物形象,就要藉助詩歌中人物外貌、神態、舉止的描寫,體會作品主人公鮮活的形象,進而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及思想感情。
答題步驟:①首先分析詩歌中的景物形象、事物形象或人物形象。
②進而分析詩人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分析古詩的意境。
提問方式: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提問變體: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分析意境應該包括景、情、境三個方面,缺一不可。
解答步驟:①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一般用兩個雙音節詞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等,注意要能准確地體現景物的特點和情調。
②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應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注意描繪時一要忠實於原詩,二要語言力求優美。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的具體。
答題示例,(2008年高考海南、寧夏卷)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8~9題。
題李世南畫扇
蒸肇
野水潺潺平落澗,秋風瑟瑟細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塢聞鍾覺寺深。
①請簡單描述一下李世南畫的扇面中應有的景物,這樣一幅畫面呈現出什麼樣的氣
氛?
答案:
②古人的題畫詩往往會闡發畫面以外的意趣,你覺得這首詩哪些描寫表現了畫面以
外的景和趣?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答案:
分析古詩的語言特色。
提問方式: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何特色?
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或談談此詩的語言藝術。
解答分析:這種題型重在品味整首詩表現出來的語言風格。一般用詞有:清新自然、朴實無華、華美絢麗、明白曉暢、多用口語、委婉含蓄、雄渾豪放、筆調婉約、簡練生動等。
解答步驟:①用一兩個詞准確點明語言特色。
②用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
③指出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答題示例:(2008年高考北京卷)讀下面這首詩,完成,1~3題。 酬王處士九日見懷之作 顧炎武
是日驚秋老,相望各一涯。離懷消濁酒,愁眼見黃花天地存肝膽,江山閱鬢華、多
蒙千里訊,逐客已無家。
注釋:顧炎武,明清之際著名學者、詩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權貴的斗爭中。清兵南
下,參加人民抗清起義。入清後,多次拒絕清廷徵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勢,志存
恢復。
問:一般認為顧炎武的詩風接近杜甫。請指出顧炎武這首詩的風格特徵,並作簡要分析。
答案:
分析古詩的煉字技巧。
提問方式: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麼字?為什麼?
提問變體: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裡?
解答分析:這種題型是要求品味這些經錘煉的字的妙處。答題時要把這個字得放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並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
解答步驟:①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
②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③點出該字烘託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如何辨析詩歌的詩眼?
詩眼就是一首詩或某句中最能體現作者思想觀點、情感態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動性或情趣性的詞語,它往往是詩中最精煉傳神的一個詞語。
解答步驟同4
答題示例:(2008年高考全國I卷)閱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後回答問題。 江間作四首(其三) 潘大臨西山通虎,赤壁隱龍宮。形勝三分國,波流萬世功。沙明拳宿鷺,天闊退飛鴻。最羨漁竿客,歸船雨打篷。第三聯兩句中各有一個字用得十分傳神,請找出來,並說說這樣寫的好處。答案:
分析古詩的表現手法。
提問分析:這首詩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
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表現技巧(或藝術手法、或手法)。詩人是怎樣抒發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現手法是詩人用以抒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確答題,必須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現手法。(分為抒情手法、描寫手法、修辭手法三大類)
解答步驟:①准確指出用了何種手法。
②結合詩句闡釋為什麼是用了這種手法。
③此手法有效傳達出詩人怎樣的感情,取得了什麼藝術效果。
答題示例(2008年高考遼寧卷)閱讀下面這首元散曲,然後回答問題。
[正宮]塞鴻秋潯陽即景
周德清
長江萬里白如練,淮山數點青如淀。江帆幾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飛如電。晚雲都變
露,新月初學扇,塞鴻一字來如線。
(1)請各舉一例說明這首散曲運用的三種修辭方法。
答案:
(2)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來又構成了一幅色彩絢麗的潯陽山水圖。請分別從寫景的
順序和動靜的角度對這首散曲作簡要賞析。
答案:
分析句意
設問方式這句詩好在哪裡? 設問變式:(1)最後兩句是什麼意思?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2)結合全詩談談你對第四聯或第四句的理解或賞析。
(3)這句詩有什麼含義和作用?表達上有什麼特點? 解答提示:解釋詩句的意思,要注意兩層意思:語表義和語里義,結合全詩,指出它的
作用,或表達了什麼感情和思想觀點。一句詩可能是寫景的,可能是抒情的,
可能是寫人的。寫人的方法包括動作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描寫、外貌描寫
以及細節描寫等。解釋詩句的意思,一定要聯繫上下句並結合全詩進行。 答題模式:(1)闡明語表義,有時要發掘它的深層意思。
(2)分析詩句在描寫或抒情方面的表達作用或表達了什麼感情和旨趣。
(3)簡要說明藝術效果。 答題示例(2008年高考北京卷)讀下面這首詩,完成1~3題。 酬王處士九日見懷之作 顧炎武是日驚秋老,相望各一涯。離懷消濁酒,愁眼見黃花天地存肝膽,江山閱鬢華、多蒙千里訊,逐客已無家。注釋:顧炎武,明清之際著名學者、詩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權貴的斗爭中。清兵南下,參加人民抗清起義。入清後,多次拒絕清廷徵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勢,志存恢復。1下列對詩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是日驚秋老:是無情的日月送來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驚。B相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遙相矚望。C離懷銷濁酒:離別的情懷只能借酒排遣。D逐客已無家:亡國之人,已無家可言。2「天地存肝膽,江山閱鬢華」中的「肝膽」和「閱」在這里各是什麼意思?這兩句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答案:
8、分析主旨型 設問方式:這首詩表現了怎樣的主旨? 設問變式:(1)關於這首詩(詞)的內容,有人認為是這樣,有人認為是那樣,也有人認為
是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請簡要說明理由。
(2)這首詩(詞)明寫眼前實景,暗寓歷史的滄桑。就詩(詞)中有關句子,結合全詩(詞)加以賞析。
(3)請分析某句詩蘊含了作者當時何種心情。
解答提示,分析主旨往往需要關注以下幾個方面:(1)涉及的文化常識、生活常識、歷史典故、神話傳說和自然現象:(2)某一詩句的大意或內涵,(3)詩人的思想傾向、政治主張、志向追求、生活經歷;(4)時代背景,社會現實。
答題模式(1)分析具體詩句寫了什麼,(2)抒發了什麼情感,暗寓了什麼。
---------------------------
備註:非原創,但這是一位老師總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