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小學語文新課程改革主要包括哪些內容
小學語文新課程改革主要包括(課程目標課程目標和內容、教學觀念和學習方式、評價目的和方法等方面進行系統的改革。)
『貳』 新課程評價的改革的重點在哪些方面
1、學生評價改革重點:
①建立全面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
②評價方式靈活多樣
2、教師評價改革重點:
①建立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指標體系
②強調自評
③建立教師、學生、家長和管理者共同參與的多渠道信息反饋的教師評價制度
④打破教師行為表現,建立以學論教的發展性課堂評價模式
3、課程評價改革重點:
①建立促進課堂不斷發展的評價體系
②以學校評價為基礎,促進新課程的實施和發展
4、考試改革重點:
①考試內容方面,加強與社會實際和學生生活體驗的聯系,重視考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②考試方法多樣化
③針對考試結果,要做出具體分析指導,不得公布學生成績
④升學考試中,逐漸改變分數簡單相加的錄取標准
打的好累啊。。。。。。給懸賞啊!
『叄』 再談如何改革與創新小學語文考試與評價方式
傳統評價往往用行為目標作為判斷的依據,而行為目標是結果取向的,它重視的是學習結束後的成就,而忽略學習的過程」。過去,所追求的終結性評價,只關注學生學習結束後考試所得的成績,而忽視學習的經過。語文課程的核心目標是「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語文」,通俗地說就是培養學生聽、說、讀、寫(包括書寫)的能力,即運用母語交際的能力。
聽和說,無法筆試;讀和寫,可以用考試來反映,但很有限。比如「寫」,可以用筆試反映,如書寫是否工整整潔,作文的能力等等。但是,就一篇作文、一次考試,能夠反映學生一學期來所有的書面表達能力嗎?顯然不科學。既然考試不能全面反映語文素養,那麼就不能以考試成績作為評價的全部,應該把形成性評價(口試、面試、成長記錄等)、定性評價(觀察描述、評語等)與終結性評價、定量評價結合起來,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中表現的態度、情感、能力等,力爭全面、客觀地反映學生的語文學業成績。課堂教學、課外活動可以成為考查、評價學生語文學業成績的主要場所,觀察、訪談、開展活動等就成了考查、評價學生語文學業成績的主要方式。
學生的傾聽能力、口語交際能力、默讀速度、閱讀興趣、閱讀量、閱讀面、綜合性學習、方法習慣、情感態度等重要的語文素養,只有通過平時的觀察、訪談、開展活動、面試等,才能得比較到客觀、准確的反映。這樣的考試評價才能有效檢驗和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改善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例如,傳統教學中的評價活動主要是教師對學生的評價,缺乏學生對學生、學生自我、家長對學生的評價等。今天的很多教師在語文教學評價時,依然沒有留給學生自評和互評的時空,導致被評價者——學生對於評價結果大多處於不得不接受的被動狀態。這種教學評價主體單一,教師明顯處於主體地位。比如在作文教學中,一篇作文教師要花很多時間和精力,從字詞到句段,從布局到謀篇,認真批閱。遺憾的是教師的辛苦得不到學生的認可,因為發下作文本,大多數學生只在乎得分,很少有學生對老師所批改的內容進行研讀、思索。這樣的評價過程事倍而功半,學生的作文水平、評價鑒賞能力得不到很好的發展。
每次測試閱卷後,對每個學生的分數改變以往一錘定音的做法。先讓學生把做錯的題重做一遍,如果重做對了,說明學生對知識已經掌握了,照樣給學生分數,即在原得分的基礎上加上重做的得分,並把兩項得分之和作為學生的最後得分。通過考試重做得分,淡化了學生的分數概念,使學生明白分數不是唯一的目的,掌握語文知識才是最重要的;通過考試重做得分,融洽了師生關系,使學生認識到考試並不是老師要為難他們;通過考試重做得分的深入,老師可以准確掌握每個學生對某一單元知識的掌握情況,通過考試重做得分的深入,使學生認識到養成認真、細心等學習習慣的重要性。
在具體操作中,應當靈活運用,如果每次都允許學生重做得分,那樣學生容易對重做產生依賴思想,容易搞成重復考試,所以每學期或每學年也適當安排不允許重做考試,使學生明白錯了並不是每次都有機會的糾正,培養學生珍惜機會、認真學習和認真做事的習慣。此外,對成績較好的學生一般不允許重做得分,或重做只得一半分。這樣,考試的有效性才能得到提高,既有利於中、差水平學生的進步,也有利於優秀學生的發展。
『肆』 對當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
課堂教學是新課程實施的主渠道、主陣地。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也主要是靠課堂教學中落實「三維目標」,完成學段目標。明確的教學目標是語文課堂教學中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首要條件,因此強化目標意識,是當前語文教學改革的當務之急。 教學目標是指教師依據總體目標、一般目標、課程標准中學段目標、教材和學生實際及教學設施等設立的師生在每課時內將達到的學習結果和標准。它對教學活動的設計起著指導的作用,對教學活動過程起著調控和中介作用,是教學評價的依據。在下縣聽課、調研中,發現現實中教學目標從設立到落實卻4「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
『伍』 談談新課標改革後,小學生學習語文的重點發生了哪些實質性的變化
2012新小學語文課程標准解讀語文教學:要有新策略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
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而且,學生生理、心理以及語言能力的發展具有階段性特徵,不同內容的教學也有各自的規律。因此,語文課程標准要求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特點和不同的教學內容,採取合適的教學策略。比如,識字與寫字的要求有所不同,1-2年級要多認少寫。同時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注重教給識字方法,力求識用結合。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這種綜合能力的培養,各學段可以有所側重,但不應把它們機械地割裂開來。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
口語交際能力,應培養學生傾聽、表達和應對的能力,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教師要努力選擇貼近生活的話題,採用靈活的形式組織教學,不必過多傳授口語交際知識。綜合性學習應強調合作精神,注意培養學生策劃、組織、協調和實施的能力。突出自主性,重視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精神,主要由學生自行設計和組織活動,特別注重探索和研究的過程。提倡跨領域學習,與其他課程相結合。
實踐:語文教學的核心環節.以往,不少地方的語文教學,把內容分解成上百個知識點、能力點,圍繞知識點、能力點設計大量練習題,讓學生反復機械地做練習,造成了語文課程的繁、難、深、多,而實際收效甚微。為了改變這種狀況,語文課程標准從三方面進行突破。一是強調實踐性,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二是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三是突出整體性。語文課程標准簡化頭緒,突出重點,從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五個方面,整合知識與能力的目標。尤其提倡多讀書,少做題。如何學好語文,有專家認為,學好語文有兩個不可或缺的東西,一是擴大學生的儲存量,二是發展學生思維加工能力。學生語文水平不高,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閱讀太少。為從根本上改變這一現狀,此次語文課程標准把多讀多寫提到重要位置,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要求通過朗讀、誦讀、背誦等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通過整體感知、感悟、積累和熏陶,培養良好的語感,豐富語言的材料,增加文化的底蘊。為加強閱讀,語文課程標准還明確規定了背誦篇數和課外閱讀量。
增加閱讀推薦篇目,這是建國以來的第一次。閱讀推薦篇目小學、初中、高中通盤考慮,互相銜接,推薦篇目大多是古今中外一流大家的精品。強調重視朗讀,要求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品味、揣摩、感悟、積累,逐步學會欣賞,防止把理解與欣賞變成支離破碎的作品分析和文學知識傳授,提倡學生在讀書思考的基礎上,發表獨立見解,在閱讀實踐中逐步學會思考,學會讀書。同時,課程標准對閱讀的速度有了量化指標,並要求學生學會朗讀、默讀、精讀、略讀、瀏覽等。
在語文教育的大討論中,作文教學中的問題成為社會議論的焦點。此次課程改革,明確提出加強寫作與生活的聯系,重觀察、重思考、重真情實感,要求說真話、說實話、說心裡話,不說假話、空話。鼓勵想像和幻想,鼓勵有創意的表達。小學淡化文體,鼓勵不受拘束地表達,少寫命題作文,提倡多寫觀察日記、生活筆記、書信和隨感。重在激發學生練筆的興趣,在具體要求上,不再從中心、條理等方面提過高的要求,而是注重培養學生初步的、實用的書面表達能力。初中要求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徵,力求有創意地表達。
要改變語文教學重知識傳授輕實踐活動的弊端,就必須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育資源,構建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語文教育體系。為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語文實踐的機會,語文課程標准首次提出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廣泛利用課堂教學資源和校外學習資源,特別強調家庭也是值得重視的語文課程資源。語文課程標准要求教師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
此次課程改革,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強調語文學習是個性化行為,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個性化學習方式。對語文教育規律的把握突出體現在重視積累和對文章的總體感知,淡化分析性操作,不要求學生背誦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加強對誦讀、積累、感悟、熏陶的要求,避免繁瑣的分析和機械重復的練習。這些要求都切中時弊,體現了全新的語文教育觀。
教學評價:定性多於定量語文課程標准在教學評價方面有了顯著突破,明確提出,語文課程評價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考查學生實現課程目標的程度,更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改善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不應過分強調評價的甄別和選拔功能。過去,語文學習的評價主要集中在聽、說、讀、寫能力及基礎知識的掌握,評價注重近期的顯性的效果,衡量的指標是剛性的、偏於理性的,評價方法單一,強調定量分析,大多是筆試題、客觀題。此次課程改革,強調要突出語文課程評價的整體性和綜合性,要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幾方面進行評價,以全面考查學生的語文素養。要把語文教育長遠的隱性的效果放到重要位置考慮。
比如,對識字與寫字的評價,要求從音、形、義的結合上,全面評價學生的識字能力,重視評價學生識字和寫字的興趣與習慣。對閱讀的評價,要求閱讀評價要綜合考查學生閱讀過程中的感受、體驗、理解和價值取向,考查其閱讀的興趣、方法與習慣以及閱讀材料的選擇和閱讀量。重視對學生多角度、有創意閱讀的評價。語法、修辭知識不作為考試內容。在口語交際方面,重視考查學生的參與意識和情感態度,評價必須在具體的交際環境中進行,讓學生承擔有實際意義的交際任務,以反映學生真實的口語交際水平。對於寫作的評價,重視對寫作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的評價,如是否有寫作的興趣和良好的習慣,是否表達了真情實感,對有創意的表達應予鼓勵。同時重視對寫作材料准備過程的評價,不僅要考查學生佔有什麼材料,更要考查他們佔有各種材料的方法。通過評價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調查、訪談、閱讀、思考等多種途徑,運用多種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綜合性學習的評價著重於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實踐能力。
由於語文學習具有重情感體驗和感悟的特點,因而語文評價不能完全採用量化和行為化的手段,而應加強形成性評價,即平時教學過程中的隨機評價,主要用於診斷、發現和解決問題,而對於某一階段教學活動的結果評價,應重在評估學習成效。評價方式將定性與定量相結合,更應重視定性評價,除採用傳統的書面測驗和作業外,應針對學生學習語文的階段性特點,根據各學段的目標,採用多種評價方式 。
『陸』 義務教育語文教材改革有哪三大看點
從教育部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教育部統一組織新編的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語文和歷史三科教材,將於今年9月1日秋季學期開始,在全國所有地區初始年級投入使用。教育部和專家表示,即將使用的新教材加大傳統文化內容、培養學生閱讀興趣,力求提升學生語文素養。
新教材抓住了讀書興趣的培養這個「牛鼻子」,整個教材課文數量有所減少,但是衍生閱讀的數量大增,就是讓語文課往課外閱讀延伸,向學生的語文生活延伸。
此外,為了實現讓孩子們在「二年級下學期就可以大致獨立閱讀」的目標,新教材在小學一年級以「天、地、人、你、我、他」開篇,幫助孩子們建立對漢字原初的感覺,推後拼音字母的學習,進一步激發孩子認字讀書的興趣。
『柒』 小學語文評價的新理念主要指哪些
淺談新理念下小學語文教學評價
法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說過:「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於傳授,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現代心理學的研究也表明,當學生的某種良好行為出現以後,如能及時得到相應的認可,就會產生某種心理滿足感,形成良好的心境,並使同類行為向更高的層次發展。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每個學生都希望得到賞識,因此,准確、合理、富有鼓勵性的評價更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使學生處於興奮、主動、積極的學習狀態,充分發揮學生的內在。
《課程標准》對教學的要求是多方面的,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效果又有差別,這就要求評價標准和方法也是多樣的,才能夠促進每一個學生都得到全面發展。這正如課程標准在評價建議里所說:「要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幾方面進行評價,以全面考察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學習具有重情感體驗和感悟的特點,因而量化和客觀化不能成為語文課程評價的主要手段。」 那麼,如何更好地發揮教學中的評價作用,促進和提高教學的質量?我認為教學評價應從現代教育的特點出發,強調參與與互動,使教師的評價與學生的自評與他評相結合,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從三維目標上進行評價,實現評價內容的多元化;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合,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實現評價方式的多元化。在新理念的指導下,新的課堂評價方式日趨豐富起來,以「評教」為主轉移到以「評學」為主。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評價的作用。
一、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
教師評價學生是教學評價常用的形式。教師在教學中的評價分為即時評價和延時評價兩類。即時評價是對學生的表現立即給予評價,利於及時糾正學習中的缺點和錯誤,鼓勵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延時評價指在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表現不立即給予肯定或否定的評價,而是以鼓勵的行為方式和語言,讓學生暢所欲言。然後選擇一個恰當的時機說出自己的見解和主張,延時評價能充分發揚民主教學創設自由的教育環境,提高學生理解的深度,培養學生自信、靈活、深刻的品質。在教學中即時評價和延時評價要相互配合使用,使用即時評價來對學生以予及時的鼓勵,同時,要注意學生的差異,實行延時性評價,應讓一部分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和知識技能的學習之後,逐步達到學習目標。
教學中的評價並不是教師的專利,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教學中也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http://static.pay..com/resource/chuan/ns.js';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要把評價權下放,提倡學生自己給自己評價,以及同學之間的相互評價,讓學生參與評價,即讓被評價者從被動接受評價逐步轉向主動參與評價,使學生成為評價主體中的一員,加強評價者和被評價者之間的互動,既可以提高被評價者的主體地們,將評價變成主動參與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發展的過程。同時,在相互溝通協商中增進雙方的了解和理解,易於形成積極有效、平等和民主的評價關系。這將有助於被評價者接納和認同評價結果,促進其不怕改進,並獲得發展。教師日復一日的「你真棒!」顯然不如其他同學發自內心的「你真棒!我要向你學習。」更能引發學生的自豪感。學生自主參與的自評與教師的評價有機結合在一起,更有利於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激發其內在發展的動力,從而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獲得發展,實現主體價值。也可以讓家長參加評價,這樣可以充分利用各種教育資源,調動一切積極因素,避免教育中的「真空」,使學生在校內外做到表裡如一,從而得到全面的健康的發展。
二、實現評價方式的多樣化
小學語文新課程的學習效果的評價應當以「質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為主體,因為質性評價、形成性評價最能夠適應課程標准對學習效果的評價要求,這正好符合課程標准對小學語文教學的要求。
我們應當從課程標准規定的小學語文教育教學的各個階段的目標出發,從不同方面、分時段對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況進行考查。從學生個體而言,可以建立個人成長記錄檔案,這可以讓每一個學生都看到自己的成長歷程,看到自己的優點,感到成功的愉悅,從而樹立自信心,從而走向成功;從學生群體而言,可以建立班級學生整體成長記錄檔案,可以讓每一個學生看到同伴的優點,激發其上進心,也可以培養他們的集體榮譽感和合作精神。現代心理學理論和多元智力理論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獲得成功的願望,都有獲得別人贊揚的願望,每個人的先天智力是有差別的,人們不可能在每個方面都能夠獲得與別人一樣的發展,但是,每個人都有可能在某一個或幾個方面比別人強。因而不可能用統一的量化方法來反映每一個學生的真實情況,他們既有個性,也有共性。法國前教育部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主席埃德加•富爾說:「教育的目的在於使人成為他自己。」美國哈佛大學原校長埃利奧特說:「真正的教育目的是使個體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固定的標准,是人的身心和精神充分發展的天敵」。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http://static.pay..com/resource/chuan/ns.js';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語文的人文性、語文教育的多功能性和小學教育的基礎性,決定了小學語文教育應該而且能夠在保護和『啟發』小學生的人性潛能方面發揮其獨特的作用,這種作用不可能用具體的數據來衡量,因而無法用量化的方法來評價,但是可以把它描述出來,給出一個「質性」的鑒定並且記入學生的個人成長檔案里。它能夠真實地反映每個學生在各個方面的發展狀況,而不具有選拔性和甄別性,因而有利於實施面向全體學生、提高全民基本素質的素質教育,實施課程改革的目的也在於此。
口頭評價是貫穿於教學中的一種即時的、情境的評價,是小學語文教學評價的重要手段。口頭評價的直接性、快捷性、情景性等特徵,為教師的價值引導和情感感染提供了有效的途徑。口頭評價作為師生交流的有效方式,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始終。教師的那些看似平常的話語,能夠極大地激發學生們的興趣和主動參與的積極性,為學生的發展提供新的空間。在現實教學中,教師的口頭評價往往還會出現單調、重復、低效的現象,在教學中常會出現「不錯」、「很好」這樣的泛泛評價,不能對學生產生足夠的影響。因而教師在進行的口頭評價時一定要從正確的評價理念出發,以「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為目標,形成注重過程,關注發展為中心的新的評價體系。
口頭評價是小學語文教學評價體系中不可缺少組成部分。但是口頭評價的隨機性、無記錄性等特徵,一定程度上限制著口頭評價的范圍與效果。因此,口頭評價只有與其他手段如書面評價相結合,才能更大地發揮其作用。
書面評價也是教育教學中評價的一種方式。它以書面形式的正規性更能引起學生對它的關注與期盼,因而它以評價的深刻性,效果的長期性的特點而日益成為師生交流的一種有效手段。作業本中的一個翹起的「大拇指」,一顆鮮紅的
「五角星」,一個簡單的「優秀、真棒、進步」,都是讓學生激勵好長時間,更
不要說一句句充滿鼓勵性語言的評價了。例如,今天的作業突然有了進步,我就會在本子上寫上這么幾句話:今天你的作業做得真棒,相信以後的你做作業都會這么棒;如果學生今天的作業有退步的話,我就會這樣生疏:昨天怎麼了,你趕時間嗎?作業除了要做得快還要做得好,你同意我的說法嗎?這樣一來,我相信我和學生的距離更近了,學生的作業會有所提高的。
由於書面評價的長效性,因而在使用時應注意語言的運用,多用鼓勵性的語
『捌』 對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的思考可以從哪些方面入手
從大學生的語文修養反思小學語文教育
從《一家長質疑大學語文教育》及《錯字連篇·語文教育為之蒙羞》兩篇文章可以看出,現在大學生最基本的語文能力和素養令人憂慮。如果我們在小學語文教育階段沒有解決好學生基本的聽說讀寫能力的問題,企望在大學階段補課,其效果是事倍功半的。
作為母語及國文,學生最起碼要寫一手好字,會寫文章,能夠鑒賞,能夠清晰地表達。南京某高校日前對20家用人單位進行了調查,希望了解用人單位最需要畢業生具備哪些素質,並列舉了三四十種能力備選。結果大出所料,這20家單位最看重的並非畢業生的業務能力和專業知識,而是畢業生的語言口頭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這恰恰是語文課所能給予學生的。專家們認為,盡管是一所高校的調查,但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用人單位乃至社會對人才素質的需求。
1.3語文教學是民族文化傳承之源
語文教學的本質應該是民族文化的傳承,語文教材其實是以民族文化為背景和根基的。我們的漢字,歷經幾千年不衰。它何以具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優勢是明顯的:漢字組詞能力強,能跟上時代和語言的變化;漢字信息量大字形與字音相輔,使每個漢字都攜帶著大量的信息和情感;漢字富於聯想,如日月為明,大小為尖,人言為信,就很有代表性;漢字能突破時間與空間的局限,走遍天涯海角也能親如一家等等。
2 對傳統小學語文教學的思考
2.1傳統的「三中心」體系
傳統教學理論的體系,其核心是「三中心」,即教學以教師為中心、課本為中心、課堂教學為中心。這種「三中心」的教學理論體系,對中國的教學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是有一些問題如: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語文課程的資源要開發拓展,教科書的局限性;語文教學由封閉走向開放等問題都值得我們深思。當然,我們也要清醒地意識到,貫徹、執行新的課程理念時,要提倡辯證思維。
2.2關於語文教師的選擇
教師是教學的主體,教師更是教學改革的承擔者。因此選擇小學語文教師是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的首要問題小學語文教育與其他科目不同,最重要有三點:第一,培養人最基本、最常用的聽、說、讀、寫能力;第二,是小學生最重要的思想品德的載體;第三,是民族文化的基礎。基於此,我們的教師,不能只注重學歷、普通話等條件,更要注重教師的中華文化修養和愛國主義精神。語文教師會影響成千上萬的孩子.決不能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