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語文教學中如何利用多媒體

語文教學中如何利用多媒體

發布時間:2022-08-21 04:41:23

『壹』 如何運用多媒體豐富語文課堂教學

怎樣利用多媒體豐富語文課堂教學環節


小學語文教學是由教師指導學生從事小學語文各種學習活動,實現小學語文課程所規定的各項教學目標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指導和學生的參與是密不可分的,教師作為引導者,是指引學習打開知識寶庫的導線。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於利用多媒體文、圖、聲並茂的特點,從學生和教材的實際出發,精心設計課件,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拓學生的知識視野,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觀察、分析、概括、邏輯推理、形象思維等能力,全面完成教學任務,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現就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談幾點體會:

一、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在教與學的活動中,知識的掌握、能力的形成最終要靠學生的認識實踐來完成。教師應設計好教學過程中的各個環節,讓學生自己主動地獲取知識。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的思維活動是建立在濃厚的興趣和豐富的情感基礎上的。我們的多媒體課件大多由影視圖像或圖片剪輯而成,可使學生置身於一種五彩斑斕、聲像同步、動靜結合的教學環境中,讓學生自己走進去,動腦、動手、動口,尋求真知,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自主學習的興趣。

二、利用多媒體突出教學的重難點,提高教學效率

畫面生動,圖、聲、文配合,能大大提高學生的興趣,使注意力更集中,因而提高課堂效率。由於觀察了直觀、動態的圖片,學生的積極性就大大提高了,紛紛舉手發言,不需老師多講解,學生就能很清楚地明白道理,教學的重難點頓時迎刃而解,真是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教學效率。

三、創設情境,讓學生輕松獲取知識

在教學中要學生理解枯燥的學習內容很難,所以我們必須讓他們通過直接感官來理解知識內容。例如,在教學《王二小》一課時,我以課件為教學輔助手段,以重點詞語的理解訓練為中心來組織教學。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選擇了關鍵句「王二小裝著順從的樣子走在前面,把敵人帶進了八路軍的埋伏圈」進行分析理解。


當學生說出句子中「裝著」、「順從」兩個詞的大意後,我並不以此為滿足,而是進一步啟發思考:「裝著順從的樣子」是個什麼樣子?王二小為什麼要「裝著順從的樣子」?這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問題,學生理解有一定的難度。我適時把製作的王二小給敵人帶路的課件情節片段演示給學生看,多媒體聲、光、形、色的優勢特徵,引起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接著我讓學生分組討論交流,問題迎刃而解。在全班交流時,有的說,不裝著順從的樣子敵人會懷疑他;有的說,裝著順從的樣子是王二小的計謀……有的學生還模仿「王二小裝著順從的樣子」進行即興表演,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學生憑借課件演示,從不同角度體會到了王二小此時復雜的心理活動,水到渠成。我乘勢提問:「從『裝著順從的樣子』可以看出王二小是一個什麼樣的孩子?」這一問題緊扣中心,王二小愛憎分明、不怕犧牲、機智勇敢的高大形象,藉助多媒體手段,通過賞析詞句的訓練,在學生心中得到凸現,情感得到了升華。通過直觀的體驗和體會,發現一些現象、一些變化,這樣學生可聯系實際輕松掌握課本內和課本外的知識。

四、把握課件與語言文字的關系,用得恰到好處

在語文課上,有些老師為了讓學生形象而直觀地感受到課文內容,會選取許多圖形圖像製作課件,這是無可厚非的。但是他們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問題:語文不是因圖像而形象,語文不是依靠圖像而精彩。老師要做的是讓學生在充分閱讀理解語言文字的基礎上感受到文章的思想情感以及由此帶來的審美愉悅,也就是說要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生動形象的描述激發想像,在大腦中呈現出相關的生活情景。這個情景可以因人而異,因為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思考和理解角度,老師無法包辦求全。當然,老師用現成的圖形圖像給學生以形象直觀感受,出發點是好的,但是要注意到這樣做的同時也忽視了審美的個體差異,制約甚至剝奪了學生的想像空間。因此在製作語文課件時,要注意課件與語言文字的比重關系,不能將課文丟棄在一邊,完全依賴於圖形圖像來映襯課堂,不能把語文課堂當作商品包裝與展示。

課件中圖形圖像資料的應用要遵循只取所需、適可而止的原則。對於學生比較陌生或缺少相關生活畫面但又與課文理解密切相關的內容,可以在課件中加以呈現。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利用語言文字的描述想像和再現有關圖景。例如教學柳宗元的詩歌《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時要讓學生在充分朗讀詩句的基礎上,充分調動自己的想像力,想像和體會詩歌的意境。可以指導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感受到的生動畫面,並把它們畫下來,用實物投影儀等設備展示出來。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出詩景,再進一步挖掘學生的理解和疑惑。這是一首押仄韻的五言絕句,粗看起來,像是一幅一目瞭然的山水畫:冰天雪地寒江,沒有行人、飛鳥,只有一位老翁獨處孤舟,默然垂釣。作者精心描繪這樣一幅畫面,要告訴人們什麼呢?千山鳥飛,萬徑人蹤──多麼熱鬧的場面!但作者筆鋒一轉用了「絕」、「滅」兩字,其意何在?讓學生仔細品味,這潔、靜、寒涼的畫面要告訴我們一些什麼心裡話,讓學生各抒己見。這樣,既讓學生透過語言文字有了形象直觀的感受,又保護了他們的想像力,使他們得到了美的熏陶,還觸及到了他們對人性需要的思考。所以,在語文教學中,老師不要簡單地圖解課文描述的人和實物,而要藉助必要的圖形圖像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把語言文字還原成生活圖景,並加以感受或表達。其終極目標是利用圖形圖像激起語言文字的火花,想像創造新的生活圖景,豐富學生內心的情感體驗。所以展示圖形圖像不能代替閱讀主體的想像,這就像看電影不能取代閱讀文學作品一樣,多媒體課件只能起到輔助、拓展、豐富的作用,教師要把握好用的尺度,把握好課件與文本主體的關系。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合理應用多媒體不僅可以減輕學生的疲勞,保持學習興趣,凝聚注意力,而且有助於學生理解課文、領會思想感情、發展思維、培養能力,從而大大地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

『貳』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怎樣取得最佳的課堂教學效果,—直是廣大語文教師凝神思考、孜孜追求的目標。而其中的關鍵是選擇恰當的教學手段促使課堂教學內容、方法的最優化。實踐證明運用多媒體手段,充分發揮其教學功能,是提高語文課堂教學實效的有效方法之一。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引進多媒體技術,把聲、像、圖、文、情境與聽、說、讀、寫有機結合起來,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深奧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識趣味化,能使課堂教學變得更為生動有趣,富有感染力。經過這幾年的實踐探索,我認為,小學語文課採用多媒體教學應遵循五項原則。
一、有度講究趣味性原則
採用多媒體上語文課,是一種新型教學模式。趣味性強是它的明顯特徵,豐富的畫面、美妙的音樂可以將傳統教學中無法展示的東西栩栩如生地擺在學生面前,讓學生盡情地欣賞千姿百態的四時風光,如臨其境地聆聽大自然中的各種聲響,從而增添無窮的趣味,刺激學生的各種器官,寓教於樂,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現代心理學告訴我們:「新奇、多變的事物能增強大腦皮層的刺激強度。採用了新穎的方法,能使學生集中注意力,提高興趣。」
針對小學生好奇心強、活潑好動的性格特點,多媒體以其特有的形象性、直觀性、生動性,通過圖文、動畫、音響及色彩等形式,從視覺、聽覺、觸覺等多方面刺激學生的感官,實現多渠道信息傳遞,加強學生對知識感知的鮮明度,從而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自覺自主地參與學習活動。
比如《草船借箭》(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試用課本語文第十二冊)是一篇歷史人物傳記,主要寫了諸葛亮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向曹操巧借十萬支箭的故事。如果教師僅利用幻燈或掛圖,單靠課文的描述來讓學生體會當時借箭的場面,理解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就有一些難度,並且學生學習的興趣也必然會下降。在教學中,如恰當地運用了CAI課件,集圖、文、聲一體,此時,學生很快進入了學習情景,經過仔細的觀察和分析理解,從視覺與聽覺上突破了諸葛亮如何神機妙算的難點。
再如《冀中的地道戰》(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試用課本語文第十冊),這篇課文寫了在抗日戰爭時期勞動人民及游擊隊是如何利用地道這一有利地勢打擊敵人,保護自己的。很多學生雖然看過地道戰的故事,但對地道打擊敵人及保護自己的各種關口並不理解。如文中所說的「孓口」,有一位老師就成功的利用CAI課件的展示,使學生從視覺上理解了「孓口」。再如在CAI課件中還展示了人民是如何利用地道對敵人進行打擊,又是如何對付敵人的水攻及放毒,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的興趣從聽覺、視覺上理解了這一「地道戰是個奇跡」的難點。
因此,CAI課件的運用能增強視覺動感,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使學生個個思維活躍,情緒處於高度興奮狀態,從而對學習產生了興趣。可見,恰當地使用多媒體手段,把真切的畫面展現在學生眼前,可以使他們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充分調動多種感官展開豐富的想像或聯想,激發起濃厚的學習興趣,有了興趣,學生學習才有成功的信心,才有對知識的渴望,從而產生主動學習的行為和優秀的學習效果。必須明確,運用多媒體手段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易於理解課文內容、掌握語文的學習方法。講趣味務必注意好「度」。曾有位教師教學時,一會兒放錄像、聽錄音,一會兒用計算機控制顯示畫面,一會兒又使用投影,將各種手段都盡可能地使用,雖然熱鬧「有趣」,卻因教學手段的演示過程喧賓奪主地替代了對教學內容的分析講解,學生注意力分散,興趣由教學內容轉向了教學手段。這樣的課只是讓學生過了一把新鮮癮,教學目的並不理想,這也許是有些教師在運用多媒體手段時所始料未及的。
二、有機運用直觀性原則。
直觀,是多媒體的優勢。將文字、聲音、圖形、圖像、動畫和視頻等多種媒體集成在一起,使純語言文字所描述的內容變成形、聲結合的畫面圖式,使抽象的、靜態的審美對象活躍成為具體的、動態的畫面,從而使抽象的語言文字化為學生的直觀感覺。有些平時不易看到或接觸到的東西,用多媒體展示,更方便學生了解。製作多媒體課件時,我們可以把簡單的文字說明變成一幅幅生動的圖片展現於學生面前。像《爬山虎的腳》一課教學,可以讓學生配樂朗讀課文,分析課文時,再出示爬山虎長長藤蔓、細絲樣根須、不同時段葉片顏色的特寫投影圖片,由學生仔細觀察後講出爬山虎的特點,引導學生從小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再如有一位教師在教學《十里長街送總理》一課時,首先精心布置了教室:講台上端放著兩盆碧綠的萬年青;黑板上方正中,懸掛著周總理的遺像,遺像上披著黑紗;學生的課桌上放著每人精心製作的小白花。教室里充滿了庄嚴、肅穆的氣氛。
考慮到課文所產生的歷史背景與學生所處時代有一定的差距,單憑教師講述很難喚起他們的感情共鳴,引起他們的思想認同。於是我在課堂教學中,選擇了首都人民在長安街上送總理的實況錄

『叄』 語文教學中怎樣運用多媒體來提高課堂效率

隨著現代教育技術進一步推廣以及課程改革的深入實施,多媒體技術已廣泛進入課堂。多媒體的運用給現代課堂注入了許多鮮活的血液,其最突出的功能在於化抽象為形象,促進語文課堂具有更多的可感性,促進學生的理解。如多媒體語文課件適度插入一些動畫圖片,或動中顯靜,靜中寓動;或動靜交叉,動靜結合,努力使課件表現出和諧的色彩美、情景美,將枯燥的內容形象化,繁瑣的知識簡單化,靜態的對象動態化,從而增強了教學的感染力,提高教學效率。在語文教學中怎樣合理地、恰當地、科學地、靈活地運用多媒體,才能有助於優化教學過程,增強教學效果,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呢?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合理運用多媒體,使學生興趣盎然
多媒體這一教學手段具有生動性、趣味性、變化性的特點,它可以把學生看不見、摸不著、想不到的這些事物變得栩栩如生、形象生動,為小學語文課創設愉快的教學環境,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小學生在學習中以形象思維為主,運用多媒體方式可以緊緊抓住這個特點,同時以聲音、圖像和文字激發他們的興趣,使他們的注意力更為集中、穩定、持久,思維更加積極活躍,增進學生的理解,促使學生主動投入到語文課堂學習中去,提高課堂學習效率。我在教學《學會合作》時,播放了交響樂團成功演奏的情景,它是由上百人數十種樂器共同演奏而成。其中配有優美的音樂,動人的旋律、動感的畫面,學生彷彿來到了演奏現場,有身臨其境之感,學生頓時興趣盎然,學習的積極性因而高漲起來,學生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堂教學中來,因而本節課的課堂教學效果很好。
二、巧用多媒體的形象畫面,幫助學生理解詞語和句子的含義。
幫助學生理解詞語的方法很多,如查字典或出示實物;或打個手勢作個動作等等。但在語文教學中,有不少詞語與學生現實生活相距較遠,,教學中教師盡管在語言上對這些進行解釋,但學生還是不易理解,感受不深。那麼,對這些學生難以理解的詞語,我們就可以製作有關的幻燈片,藉助多種多媒體幫助理解詞語句意,在低年級識字教學中,形近字的區別和漢字的筆畫順序是教學中的難點。如「亭』』與「停」讀音相同字形相似,如何區分呢?可利用課件先出示一座六角亭打出生字「亭」,再讓一個人走到亭旁停止,打出生字「停」,使學生對兩個字的形義區分印象深刻了。在教學漢字的筆畫順序時,低年級學生往往不知先寫哪一筆,這時我充分利用課件來演示筆畫在田字格中所佔的位置,掌握左右結構、上下結構等類型字的書寫規律、書寫過程、一筆一劃,使學生看得清楚、感受直觀,自然學得牢固、記憶深刻。如在教學<<詹天佑>>這課內容,鐵路經過青龍橋附近,坡度特別大。火車怎麼才能爬上這樣的陡坡呢?詹天佑順著山勢,設計了「人」字形線路。我通過製作動畫課件,並將火車怎樣通過「人」字形線路爬上陡坡的過程演示給學生看,讓學生真正理解火車是怎樣通過「人」字形線路爬上山的。讓學生親眼看到北上的列車到南口就用兩個火車頭,一個在前面拉,一個在後面推。過青龍橋,列車向東北前進,過了「人」字形線路的岔道口就倒過來,原先推的火車頭拉,原先拉的火車頭推,使列車折向西北前進。這樣一演示,學生就能更好地理解這兩句話的意思了。
三、妙用多媒體拓展教育空間,使教學重難點得以突破
多媒體的有效運用有利於拓展語文教學的教育空間,使學生獲取更多的信息。它可以拉近時空距離,使學生了解世界各地的風土文化;可以讓學生在歷史的長河中暢游;也可以配合課文,適當的補充一些有關的材料和時代背景的介紹,降低學生對知識理解的難度。
多媒體技術可以變抽象為具體,變動態為靜態,化枯燥為生動,從而化難為易。在教學過程中,一些重點、難點的地方,用傳統的教學方式難以讓學生深刻理解,那麼,此時最好的方法是藉助於多媒體來進行教學。例如:在教學《只有一個地球》時,文中用抽象的文字和數據來表現地球的渺小,學生只能得到表面上的感知。此時,教師利用動畫演示了地球在太陽系中運行的情況,讓學生直觀感受地球由大變小的過程,從而深刻感悟地球在茫茫宇宙中的渺小。
總之,合理利用多媒體教學不僅能在課內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能在課堂教學中實現教學重點,難點的突破,也能幫助學生理解詞語和句子的含義,把知識向課外拓展,把問題向課外延伸,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的能力。從而達到了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

『肆』 語文教學中如何使用多媒體

一、利用信息多媒體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通過製作多媒體教學軟體,還可以將各種不同的信息,如數據、文字、圖像、動畫、聲音等有機集成在一起,進而展示事物的本質特徵與內在聯系,使抽象的圖形、數字,呆板的文字,變成賞心悅目的畫面,對學生進行多重感官的刺激,有利於創造一種生動活潑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教學時我們可以利用實物投影儀等多種教育技術,使學生真實地看到作者在文中所狀之物,所寫之景,如美麗的圓明園、壯麗的長江三峽、筆陡的華山、汶川大地震的感人場面等等,讓學生從視覺、聽覺上全方位的感受。這種對照學習,無疑有助於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理解能力和寫作能力,形色共現,聲情並茂,能取得比傳統教學手段更理想的教學效果。
二、利用多媒體技術,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學習
隨著多媒體技術的成熟,電化教學已成為課堂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無論是課前導入、精讀欣賞、重難點突破還是討論探究,時時都可以見到多媒體技術的身影。然而,如果把信息技術這一有力武器交給學生,讓學生置身於網路環境中,學生失去了教師這根「拐杖」,必然得打破原有的學習方法和時間安排,放開手腳,自己去針對問題,解決疑問,尋找答案。學生必然能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打破被動學習的局面,逐漸形成適合自己的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
三、巧妙結合語文學科的特點,運用多媒體技術
語文新課程標准明確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學習更多的注重學習中人文精神的熏陶與情感的交流,注重以真情感染讀者,以形象喚起美感,以意境領悟主旨,以培養語言意識和語文習慣為目標。而多媒體課件里的文字、聲音、圖片、圖像等極大滿足了學生感官需求,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縮短學生從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距離,達到「啟其所感,導其所難」的目的。從這一點看,多媒體輔助語文教學主要表現在創設情境,激發興趣這兩個方面。以皮亞傑為代表的認知心理學家提倡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把「情境」列為學習環境四大要素之首。他們認為,學習總是與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聯系的,在實際情境下進行學習,可以激發學生的聯想思維,使學習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認知結構中的有關經驗,去同化和索引當前學習到的新知識,從而在新舊知識之間建立起聯系,並賦予新知識以某種意義。

『伍』 淺談多媒體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一)運用多媒體創設教學情境,培養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
以皮亞傑為代表的認知心理學家提出建構主義學習環境的四大支柱,即「情 境、協作、會話、意義建構」,其中,把情境教學放在了學習環境四大要素的首位,創設教學情境就是指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具體環境或氛圍,使學生猶如親臨其境,從而激發其情感體驗,達到對作品內容具體而深刻的理解。

(二)運用多媒體形象、直觀的效果,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認知能力
美國視聽教育家戴爾在他的「經驗之塔」理論中曾提到學習要從具體經驗人手,逐步上升到抽象。多媒體教學能創設生動直觀的情景,化抽象為具體,把難以理解的內容或無法直接感知的事物用多種教學手段充分顯示出來,使學生在短時間內能面對一個接近事實的課文情景,從而更好的理解有關的語言文字,大大提高教學效率。多媒體教學從視、聽、觸等方面為學生提供的多種信息成為了學生理解課本內容最好的鑰匙,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從形象思維順利過渡到抽象邏輯思維。

(三)運用多媒體提供寫作素材,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文學課程的學習目的,主要是提高學生分析和鑒賞能力,這就要求學生不僅會看作品,能看作品,還要有較強的寫作能力,因此,運用適當的方式鼓勵和幫助學生控制自己的學習動機,提高寫作水平,樹立成功的信心,也是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然而,在傳統教學中,知識的傳播方法比較單一,「講、練、評」的教學方法已不能使學生的思維處於持續活躍的狀態,無法提高學習效率,而多媒體教學可以突破時空的限制,把現實生活中的情、景、事、物通過處理,利用多媒體直觀的展現在學生的面前,媒體中鮮活的畫面,清晰的文字、動聽的音樂、生動的解說大大增強了教學活動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有效地喚起了學生的情緒,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引發了學生主動參與寫作的慾望,使學生有一種趕快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情景寫下來的沖動。在教學中,我常舉行課堂討論和學習小組活動,每次都要求最後總結成一篇小論文

『陸』 多媒體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是什麼

人類社會已經進入信息化時空,現代教育技術給教學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它猶如一座架設在學生和教材之間的不可替代的橋梁,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應用多媒體輔助語文教學是一種高效率的現代化教學手段,它讓學生在學習中始終保持興奮、愉悅、渴求上進的心理狀態,它對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的培養有著事半功倍之效。多媒體技術的出現為我們教學手段的改進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多媒體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產生了優化的教學效果。下面我就以小學語文的教學,談談多媒體技術在其教學中的應用。

一、有利於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利用計算機的交互科學性、反饋性等特點,在教學過程中融圖、文、聲、像於一體,是具有智能化的雙向教學活動過程。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同時也大大地簡化了教師的操作,使得教師能集中精力於教學本身,從而也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1、利用多媒體計算機形象、直觀的效果,解決難點。

我國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早已提出: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由此可見,聞見是教學的基礎,藉助計算機教學能有效地化抽象為具體,把難以理解的內容或者對理解課文起重要作用的內容,用計算機展現出來,調動學生視覺功能,通過直觀形象、生動的感官刺激,讓學生最大限度地發揮潛能,在有限的時間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學效率,激活學習的內因。

如教《海底世界》一課,課文的重點是要使學生了解,海底景色奇異在什麼地方,學生很難理解這一點,為了平緩教學的坡度,突破這個難點,更好地激活學生的學習氣氛,我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運用錄像這一電教媒體,讓學生觀察海底世界的景色,並輔之以配樂解說,讓學生真切地體味海底景色的神奇與絢麗。又如《蝙蝠與雷達》是一篇常識性課文,其教學的難點是飛機在飛行過程中是如何辨別障礙物和方向的。這一原理源於蝙蝠,用語言進行描述的話很難使學生全面、正確地理解。為此我們製作了動畫,將(蝙蝠飛機)在飛行過程中發出超聲波,超聲波遇到障礙物立即反射回來這一原理直觀地再現出來,使學生一看就懂,有效地解決了學習中的難點問題,提高了課堂效率。

2、利用多媒體有助於學生對古代詩歌的理解。

現行的小學語文教材中,古代詩歌佔有一定的比重。這些詩歌語言精煉,意境優美,寓意深邃。但由於小學生知識面狹窄,生活閱歷淺,表象儲備貧乏,對詩歌中所描繪的社會時代、人物思想、風土人情感到疏遠,因而古詩教學一直是小語教學中的一大難題。古詩教學中採用電化教學媒體並合理地運用,不僅有助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發展學生想像能力,促進學生對古詩的學習理解,還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操。如古詩《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中的生字用得十分絕妙,但僅憑教師口頭講解,學生始終難以理解、體會。而錄像地恰當運用就解決了這一難題。教學時,教師先提問:生字是什麼意思?詩人為什麼不用升而用生呢?緊接著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觀看錄像,畫面上:草木蔥籠,蒼翠欲滴,危峰兀立,山巒疊障,而香爐峰此時正被煙霧籠罩,在陽光的照耀下,一團團紫煙不斷從山谷中升起,景象美不勝收,錄像將古詩中抽象的文字轉化為具體的動態畫面,給學生以美享受。學生學習興趣極為濃厚,他們積極觀察、思索,很快從香爐峰的雲霧源源不斷地升騰的.動態畫面中領悟到生字的妙處:升字僅僅只能看到煙霧升起,不一會就散去;而生字還含有產生的意思,這說明香爐峰始終處於雲霧級繞之中。通過此環節的教學,學生不僅理解了語言文字的表層意思,而且使他們體會到語言文字的深層含義及感情色彩。

3、利用多媒體計算機,激發學生樂於寫作。

在作文教學中,教者不難發現有許多學生怕寫作文,寫作文時常是敲額頭、皺眉頭、咬筆頭,好半天也開不了頭,即使寫了也是三言兩語,且病句錯字連篇。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選用視聽媒體創設情景,強化學生情感體驗,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古人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有了興趣,產生了寫作慾望,才能用心作文,從而提高作文教學效果。如在三、八婦女節前,讓學生寫《誇誇我的好媽媽》、《媽媽,我想對您說》等,但容易寫空話、套話。為此,安排在《世上只有媽媽好》的樂曲聲中,讓學生看從VCD碟片中轉錄的《懂你》,那朴實而真摯感人的畫面及凄婉動人的音樂強烈地沖擊著學生的感官,學生的寫作慾望被激發,完全進入角色,紛紛拿起筆,將心中對媽媽的愛盡情地寫出來。這樣按學生習作的心理特點,適時選用錄像媒體的形、聲、色並茂的特殊功能,調動了學生的視覺、聽覺、觸覺等各種感官齊上陣,讓他們始終處於興奮狀態,注意力集中,不斷將間接經驗內化為直接經驗和表象,豐富了寫作素材,使巧婦常為有米之炊。

4、運用多媒體,再現情境,培養思維的獨創性。

在閱讀教學中,計算機作為一種認知工具,將學生的思維過程與動畫演示有機結合,運用求異思維,培養觀察力和想像力,使學生顯示出與眾不同的帶有個性的答案來。如教學《狼和小羊》一課,課文最後一句:狼說著就往小羊身上撲去。按照順向思維定勢,柔弱的小羊是狼的腹中之物已成定局。為了點燃學生獨創思維的火花,教師採用求異法,邊用電腦演示狼惡狠狠撲向小羊的動畫邊有意提問:狼是不是把小羊吃掉呢?有位學生說:狼向前撲的時侯,掉在前面的陷阱里去了。我隨機演示出狼掉進陷阱里的樣子,同學們看了高興地直拍手,求異思維一下活躍起來。有的說:狼向前撲的時侯,小羊一躲,狼一頭撞在大石頭上。有的說:狼向前撲的時侯,被樹後的獵人一槍給打死了。又有一個學生站起來大聲說:柔弱的小羊從力氣上斗不過狼,可是它憑自己的聰明智慧,從理智上鬥倒了狼,躲過了這場劫難。學生們突破了思維的定勢,從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問題,把自己的想像和小羊活下來的願望聯系在一起,培養思維的獨創性。

二、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

多媒體課件能為學生提供生動逼真的教學情境,豐富多彩的教學資源,為學生營造一個色彩繽紛、聲像同步、能動能靜的教學情景能使學生眼、耳、口、手、腦等多種感官同時接受刺激,促使學生手腦並用,思維集中,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有力把促進學生聽、說、讀寫等綜合能力的運用和提高,從而全面提高學生各方面的素質。

1、圖文並茂,培養學生觀察力、記憶力和想像力。

為了培養學生的觀察力、記憶力和想像力,在語文課中結合課文,恰當地採用電教媒體,啟發學生由眼前的景象,聯系生活想像可能發生的變化,從而加深對眼前事物的認識,豐富觀察的感受。

如教《荷花》一文,課文語句優美,用詞精確,有一種超然的意境之美,如何讓學生感受到這一切呢?為此,在教學過程中我作了如下設計:

(1)配樂示範朗讀,把學生帶進優美的情景之中。

(2)學習荷花的樣子時放一段有關荷花的錄像片,師配樂解說,引導學生觀察,想像並展開討論,體會荷花的千姿百態,荷葉的挨挨擠擠。

(3)學生配樂讀文,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4)填空練習,對課文中的重點語句加大訓練力度。這一環節的設計,不但給學生美的享受,陶冶情操同時又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力,想像力,促進了多方面素質的提高。

2、以說促寫,提高學生口頭表達能力。

計算機進入課堂,為學生的說創設了的情境。以指導學生寫可愛的小動物為例,當學生觀察了小貓後,教師很自然地用一句過渡句:其實,在大自然里,還有許許多多活潑可愛的小動物,不信你們瞧!空格鍵一按,屏幕上顯示出40多種小動物。頓時,教室里沸騰起來,學生面對這一群活潑可愛的小動物,歡呼雀躍:呀!怎麼有這么多小動物?有趣!教師緊接著問:想不想給大家介紹?想!學生的表現欲一下子被調動起來了,個個躍躍欲試。這時教師再因勢利導:請你按老師詩講的觀察方法加以觀察,然後選一隻你最喜愛的小動物向大家介紹,比一比誰是最佳解說員。鮮明生動、聲情並茂的畫面,把學生的思維緊緊地凝聚在小小的屏幕上,學生想說的願望被充分調動起來了。這時教師再讓學生同桌對說,小組討論,大家交流,學生的話匣子一下打開了,個個說得開心,這也為寫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如果說語文課堂教學是一朵綻放的花蕾,那麼多媒體教學就是一片錦上添花的綠葉,二者相得益彰,互為一體,給學生創設了愉悅有趣的情境,從而提高了語文的教學質量。

(獲省電教論文優秀獎、被錄入《中國當代思想寶典》一書)

『柒』 如何把多媒體運用到語文教學中

一、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應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


設計課件時,始終要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為指導,現代化教學注重的是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主體性,教師力求改變傳統的教師權威地位,把學生變為課堂的主動參與者,而教師則成為學生獲取知識的指導者和協助者。所以在多媒體授課中我們要認識到計算機只是教學形式,用在什麼地方,達到什麼目的都必須由教學內容來決定,只有充實的內容和完善的形式的結合才能更好地傳授知識,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在教學環節的設置上,應該著重考慮留給學生思考、討論的時間,注意與學生的交流,並根據學生的情況調整課件,真正做到課件為人所用,而不是人為課件所役。


教學方式應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和傳統教學模式相結合,充分考慮到學生的思維過程和接受能力,取長補短,才能相得益彰,激發學生的主動性。


二、多媒體的運用要為教學服務,使用要合理


利用現代教學手段進行語文課堂教學,其根本目的是提高教學效率。因此,切忌形式主義和盲目使用。必須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各種媒體的不同功能,選擇運用。在實際操作中,應該注意多媒體的合理選擇和正確使用,充分考慮課型特點和課程教學目的,結合教師的授課與學生的反饋情況。把握好多媒體的度,不讓其喧賓奪主,避免長期使學生注視屏幕而疏於交流,教師備課時務必要考慮如何突出課堂教學中學生活動的主體性,在教學設計中要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使多媒體教學有較強的針對性。


在製作課件前,首先要考慮的是這堂課是否有使用課件的必要,如果傳統的教學模式就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就沒有必要花費大量的精力去製作課件。在上課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適時調整,要能根據課堂教學需要隨時調整教學進程。不宜把素材製作成固定的模式。


三、運用多媒體輔助語文教學應與傳統教學手段相結合


在語文常規教學中,教師可以用很簡單的語言把某個復雜的問題講得清楚透徹,並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和邏輯力量,同時可以加強師生間的互動與交流這是任何現代技術不能代替的,又如傳統語文教學中的朗讀、背誦、分析、討論等教學方法,仍具有很多優勢,多媒體不可能解決教學中的所有問題,而且課堂是靈活多變的,課件的內容是固定的,有時過多依賴多媒體手段反而不利於課堂的控制。因此,多媒體只能輔助語文教學,不可能完全取代傳統教學手段。

所以,教師在運用媒體時,不是考慮怎樣更多地運用媒體,而是應該考慮怎樣才能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相配合,相得益彰。


總之,面臨正在迅速到來的教育信息化浪潮,廣大教師要認清信息化教育的重要性,不斷學習並運用高科技教育手段,不斷更新教育理念。注重傳統教學手段與多媒體輔助教學相結合,堅持一切為了學生的原則,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揚長避短,使多媒體輔助語文教學這種新型的教學模式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閱讀全文

與語文教學中如何利用多媒體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96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632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582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288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111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647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537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908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643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28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26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730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94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893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44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586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925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65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709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