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三升四語文該怎麼備課

三升四語文該怎麼備課

發布時間:2022-08-19 18:41:32

⑴ 如何在語文書上備課

如何在語文書上做好備課工作?

一、備課標,把握教學理念

課程標准、教材以及教學參考書是教師備課前必讀的資料。一些教師在備課時,往往只讀教材和參考書,忽視了課程標準的指導作用,讓人有種照本宣科的感覺。這種備課是很膚淺的,也是極不專業的。教師在備課時應認真研讀課程標准,了解階段教學的目標,然後要整體地、系統地梳理教學內容,明確本次教學內容在整個知識體系中的重要地位,做到心中有數,有利於把握教學節奏。例如:在備課時,我會通過研讀新課程標准,明確教學目標,了解學生要掌握的知識,確定知識的重點和難點,然後結合學生的知識水平以及實際情況,尋求教學突破口,全面立足學生的身心發展,優化教學效果。

二、備教材,梳理教學內容

教材是語文教學專家花費無數精力和心血編寫而成的,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載體。教師如果不能對教材有深刻的理解,就不能正確把握教學方向,會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教師在拿到教材後,應先對本冊教材的編寫理念、特點及內容有所認識,理清教材的基本結構、編寫意圖、指導思想、教學目的等內容,進而能夠明確教學任務和要求,優化課堂教學。

例如:在教學《七顆鑽石》時,我首先鑽研文字,畫出文章中的生字、詞以及含義比較深刻的句子,如鑽石、焦渴、乾涸、匆匆忙忙、忍不住咽唾沫等,在教學時我會重點講解這些詞彙的讀音和用法。然後朗讀課文,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文章三遍以上,以便能夠在課堂上感染學生,渲染充滿生機的課堂氣氛。我會深入了解文章內容,掌握文章的主旨,以便在課堂上引導學生理解水的重要性,讓學生從水罐的一次又一次的變化中,感受到愛心的神奇力量,讓學生能夠懂得關心別人、理解別人,懂得珍惜生活。

三、備學生,做好因材施教

「備學生」是指教師應關注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應加強對學生的情感投入。據調查,現在很多小學生不情願在雙休日的時候寫家庭作業,很多教師也都能夠察覺問題的存在,但是很少有教師能夠提出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那麼,教師該如何「備學生」呢?例如: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我深刻理解語文這門學科的特點――語文思維的培養和理解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達成的,因此,在臨近考試時,我沒有用題海戰術搞得學生筋疲力盡,而是帶著學生鞏固基礎知識,並且通過談心的方式了解學生的心理動態,掌握學生不願意寫作的原因,最終給予學生足夠的尊重,提升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更好地參加到教學活動中去。

四、備過程,完善教學設計

首先,備課的目的是按照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學情,規劃課堂教學,設計出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案,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小學語文教師備課時應嚴格把握三維目標,即知識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師應注重整合這個三維目標,逐步提高學生的素質和素養。第二,教師應精心設計教學流程。教師在設計教學流程時應重點突出以下特點:要有利於創設教學情境;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要引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體驗學習;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等。

第三,教師應精心設計問題。問題是培養學生思維的核心,教師只有提出具有一定深度的問題才能引發學生的發散思維,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因此,教師在備課時應重點設計有效問題,讓學生主動探索,多設計話題性、開放性的問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以及探究學習的能力。第四,教師應精心設計作業。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往往會把作業的作用定位於鞏固知識和強化技能上,經常陷入題海戰術的誤區中,作業的形式呆板枯燥,內容單一,嚴重禁錮了學生的思維。

⑵ 小學語文該如何備課

小學語文該如何備課

一、熟悉教材,吃透教材內容,鑽研教材特點

古人雲: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教材是當前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技能的主要媒介。語文教材是屬於文字性的,更具有教材本身的特殊性,對老師課前准備的要求就更高了。身為教師,要是自己對教材都一知半解,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甚至茫然無知,連課文的主要內容都弄不明白,又怎能為學生「傳道,授業,解惑」呢?就在前不久,由於課前准備不充分,我差點下不了台。

在教《兩小兒辯日》這篇文言文的時候,因為那幾天我正趕時間整理學校安全工作的材料,又自恃自己古文功底較好,認為隨便都可以應付過去,就沒有去認真分析教材,只粗粗看了一眼課後的注釋就走上講台了。當講到兩個小孩各持一個理由,孔子不能裁決誰對誰錯時,一個學生舉手問:「老師,這兩個小孩到底哪個說的對呢?」當時我脫口而出:「這兩個小孩的說法都不正確,因為太陽在同一天的不同時候和我們的距離是一樣的。」

可在講解太陽為什麼會「近大遠小」「遠涼近熱」的科學依據時我就找不著北了,支支吾吾的連自己都不滿意,只好故作深沉,假裝引而不發,布置學生回家自找材料,自己解決,才脫出窘境。由此我體會到,我們教師備課就要備在上課之前,先學生一步去熟悉教材,吃透教材內容,鑽研教材特點,了解教材的編寫意圖以及在學習系統中的地位和作用,做到胸有成竹,對教學重點難點瞭然於胸,才能有針對性地確定教學目標,整合優化教學內容,因課制宜,因地制宜,精心設計教學活動方案,形成教案。

二、既要備教材更要備學生,根據學生實際設計課堂教學方案

我們在聽公開課時不難看到,有的教師在上課時,全班同學都能積極參與,課堂氣氛非常活躍;有的教師上課時整個課堂幾乎成了幾個優等生表演的舞台,而大多數同學卻在發呆。究其原因,就是前者在備課時能夠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接受能力來設計教學內容,安排教學步驟,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機會;而後者只是把自己想要教給學生的內容機械地安排在教學過程中,忽略了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有些學生根本找不到自己參與的機會,齊讀課文時就人雲亦雲,教師提問時就三緘其口。二者相比,教學效果不言而喻。

傳統的教育教學理論總喜歡把學生當作是一張白紙,教師想怎麼寫、怎麼塗抹都行,備課時只考慮到要教給學生什麼,而不考慮學生需要什麼,只注重教材內容的設計,而忽略了學生的個體差異性。結果,盡管上課時一絲不苟,嚴格按照教學設計上,卻往往事倍功半,總有一些學生學習效果不怎麼理想,達不到「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發展」的教育教學目標。

其實,早在春秋時期,孔子就主張要「因材施教」,現代教育家陶行知也說過:「培育教育人和種花草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別不同情況給予施肥、澆水和培養。」大家都知道,不同學校、不同班級以至同一班級的學生的素質、接受能力是不可能完全一樣的,即使是精心挑選的尖子班,學生的水平也是不可能整齊劃一的。

特別是我們中心校的生源來自幾個行政村,時不時還會有外地學生半途轉來插班,程度參差不齊,差別相當大。有的學生一點就透,甚至能舉一反三;而有的學生連課文都讀不流利,更不用說理解課文、寫作文了。這樣的班級,如果平均使用力量,弊端是顯而易見的:設計的內容難度太大,則中下等的學生接受不了;難度中等,則那些尖子生吃不飽,潛能生仍然聽不懂;太簡單,則中、上等的學生吃不飽,且會拉慢教學進度。

要做到讓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我的做法是:在備課時做到既要備教材,更要備學生,根據本班學生不同的接受能力進行教學設計,設計適合不同程度的學生的教學內容,讓優生能吃得飽,讓中等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讓潛能生能從成功的體驗中樹立信心。這樣,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得到提高,就像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世界上沒有才能的人是沒有的。問題在於教育者要去發現每一位學生的稟賦、興趣、愛好和特長,為他們的表現和發展提供充分的條件和正確引導」。

三、精心設計,寫好教案

教案是備課書面形式的體現。寫教案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應付學校以及上級的檢查,更重要的是我們教師對課堂教學的內容、步驟進行有計劃的安排,所以也有人把教案稱為課時教學設計。教案的內容應包括課題、教學目的要求、教學的重點難點、每課時的教學內容、教學步驟和相應的教學方式、主要的啟發性問題、板書設計和課內外作業設計及處理方式。

對於語文科的教案來說,啟發性問題、板書和作業設計尤為重要。針對不同學生的實際水平設計相應的啟發性問題能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利於層層深入理解教材,掌握教材內容;而准確美觀的板書設計則能對課文內容起到提綱挈領、畫龍點睛的作用,方便學生掌握課文的主要內容。做作業是對課堂教學效果的鞏固,作業設計科學合理與否直接關繫到對課堂學習內容消化的程度。

成功的教案更主要是體現在實用性:字體要工整,條理要清楚;語言要簡明扼要;要體現自己的教學風格和創造性;體現本班學生學習活動的過程、方法。自己要使用的教案,當然要確保自己用起來順手。要寫教學反思,把我們課堂教學中的得失記錄下來,進行反思,弄清楚「得」「失」,是提高教師自身教學水平,更好服務今後教學的有效方法。

⑶ 小學三年級升四年級語文暑期補課計劃

拼音差補拼音,作文差也適當補一下!問問他英語26個字母會讀會默寫不?不會抓好基礎,基礎真的很重要!

⑷ 如何給將要上四年級的學生一對一輔導語文

三升四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個轉折點,即由字詞教學轉入分析教學。你可以在鞏固字詞教學的基礎上講解一些概括文章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的方法及一些簡單的小故事之類的寫法,不要要求太高,能敘述完整即可。總之,少講多練。

⑸ 三升四學生語文閱讀與作文面臨哪些困難

這一階段要注意將閱讀訓練與寫作緊密結合。將知識和技巧在作文和閱讀之間靈活過度,讀寫相結合。寫作上,學生要逐漸接觸環境描寫,場面描寫和外貌描寫,要解決學生在記敘文中過程描寫不具體的問題,同時還要注意在內容的深度上進行潛移默化的初探。,注意心理描寫,幫助學生學會建構寫作框架和構思。

⑹ 三四年級語文教學重點是什麼

二年級學生升到三年級以後,語文學習常常出現「鞍形」,學習成績明顯下降。老師覺得學生識字不太鞏固,讀書理解能力差,作文寫不出具體東西,教學上問題不少。究其原因,與原來低年級語文教學中抓識字的同時,是否重視讀,說等訓練有關;就三年級老師來說,能否按照三年級學生的特點和教學規律進行教學,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我從實踐中體會到接三年級以後,要認真處理好以下幾個問題:
一、鞏固並發展學生的識字能力,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
進入三年級的學生一般來說,語音基礎是比較好的,基本上掌握了識字的方法,具備初步的獨立的識字能力。初步學會了用音序和部首查字典,但還沒有熟練。特別是結合字的語言環境,選擇恰當的解釋還比較差。因此,三年級教師接班以後,必須重視鞏固和發展學生的識字能力,我們主要抓好兩個環節:一是以字典為工具引導學生自學生字詞。剛上三年級,我們要集中一點時間,對學生查字典的知識和能力適當地進行復習和訓練,以求更好地使用字典這個工具,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它的作用。新課開始,要求學生運用字典自學生字詞,要求在讀准字音,認清字形的基礎上弄清詞義並讀通課文。防止學生撇開課文孤立地查字,不加選擇地從字典國抄錄解釋。在講讀課文的過程中,對一些關鍵性的多義詞,引導學生通過字典去弄懂字詞的含義,進而理解句子的內容。二是加強詞義教學,使學生理解詞在句子中的作用。三年級語文中識字教學的重點在詞義的教學上。這時學生已識了1500到2000字,數量多了,掌握字音字形也有了一定的能力。因此,課標要求「學過的詞要懂得意思,大部分會用」。加強詞義教學,關鍵是抓課文重點詞語的研究。
二、把握三年級閱讀的重點,重視詞、段的訓練。
三年級閱讀教學的重點是段的 訓練,要引導學生懂得怎樣連詞成句,連句成段。在三年級的閱讀教學中,既不能沿用低年級的一些教法,也不能照搬高年級的教法。怎樣教學較為合適呢?我認為,講清一段話中幾個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幫助學生掌握連句成段的規律。文中有幾個句子按活動的先後順序來排列的,並用「先」「接著」「再」「最後」等表示時間順序的詞語把句與句緊密地聯系起來。教學時,著重引導學生反復體會這一段是如何圍繞「作文」這個中心,按照怎樣的規律連句成段的。這不僅有助於學生理解段的內容,還可以使學生從中懂得一點觀察事物的方法,敘事的思路,掌握一些連句成段的規律。
三、注意作文訓練的階段性,明確三年級作文訓練的重點,抓好作文的起步訓練。三年級的作文教學,就整個小學階段的作文教學來說,還只是一個學步的階段。所以,開始時,更要加強片斷的練習,訓練學生的用詞造句,連句成段的基本功。
(一)在閱讀教學中學習寫片斷的知識。
「作文教學要與閱讀教學密切配合。」三年級一開始就要重視這個問題。在閱讀教學中主要是使學生懂得怎樣准確地運用詞語寫出通順的句子,怎樣連句成段。二年級學生雖曾作過一些看圖說話、寫話的練習,但畢竟是初步的。他們觀察事物,認識事物的本領比較膚淺,表達時缺乏條理性。我重視了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強讀的訓練,特別是默讀的訓練,從多讀中體會作者是怎樣用詞造句,連句成段的,在讀中積累語言材料。二是抓住重點段的研究,學習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記敘事物的思路,掌握一些連句成段的基本規律。三是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與課文重點相應的片斷練習作業,把段的知識轉化為能力。
(二)根據三年級學生的特點。一是著眼於一點選取寫的材料。二是指導學生把看和寫結合起來,根據不同的對象,研究不同的觀察方法或記敘的思路。如看假山,可指導學生由整體到局部,由近及遠地進行觀察。三是把說與寫結合起來,從說的過程中加強語言基本功的訓練,在說的基礎上各自作文。
二年級到三年級是一個重要的轉折,如何處理好這個轉折,我們將繼續學習研究,大膽實踐,堅持不懈的去探索它的教學規律,把三年級的語文教學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⑺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語文比較差下學期就要升四年級了暑期怎樣補習

1、語文不是速成的學科,要想補是長期的,閱讀書籍是關鍵,可以多訓練一些課內外閱讀題目,掌握答題技巧和得分點。所以,趁著暑假多讀書吧
2、寫作素材要積累,這也是長期閱讀才能有感而發
3、打好基礎,字音、生字和常考的那些病句都復習了嗎,既然是暑假,那就先過一遍三年級的書,拿個小本子記一記,把知識點總結一下,預習四上語文,至少都得看一遍吧。
4、你想報個班也可以,但效果不大
5、學習都是一樣的,日積月累,量變引起質變,暑假是彎道超車的好時候,所以放下游戲,好好充電吧,這也是一名現在升初中學生的肺腑之言

還有,求採納!!!

⑻ 如何做好初中語文備課工作

其一、怎樣備課.首先要明確教什麼,達到怎樣的目的.《語文課程標准》是語文教學的准繩,其中規定的語文教學的基本目標要落實到各冊教材、各個單元及各篇課文之中.每篇課文要教給學生什麼,須認真仔細地推敲.任何體裁的課文都是思想內容和語言形式的統一體,從語文知識的傳授到語文能力的培養,可教的東西很多,教師備課時要勤加鑽研,盡量做到全面透徹地理解課文.但要注意,千萬不能把自己的鑽研所得傾囊相授給學生,應有盡有,西瓜芝麻一把抓,課不然是模糊一片,重點消失,學生難以掌握.每篇課文的教學,每堂課的教學,必須有明確的目的.教學內容應根據教學目的作一番認真的剪裁、取捨,要確定重點,突出重點,把握難點,分解疏導.如魯迅的《藤野先生》一文,可教的內容、寫法、語言十分豐富,但放在初中教,重點在理清作者的思路,找出文章的線索,對一些關鍵句子的深意能理解和感悟,至於怎樣選材、怎樣剪裁、語言的風格等等,就不作探討了.有所為,才能有所不為,語文教師在備課時要有自己的判斷取捨.一個單元,一篇課文取什麼,舍什麼,教師不能主觀臆斷,要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來作決斷.教材特點不是一般性的說說,而是要深入研究,掌握它不同於類似文體、類似題材的個性.學生已經掌握哪些語文基礎知識,語文能力具備得如何,教師心中要有底.在同一水平上重復教學,學生是絕對不歡迎的.比如景物描寫,從小學到初中,如果只是一般化地教,說要抓住特點,要仔細觀察,學生就味同嚼蠟.如果深入研究,找出景物描寫的個性——如有的是勾勒,氣氛悲涼;有的是工筆細描,細膩入微;有的是油畫,光感、質感清晰,等等,學生就會興奮,感到求知的愉快.教師不能被教材牽著鼻子走.在備課時要弄清文本的來龍去脈,深究底里.准確深入的掌握教材,目的不在於教學時循著文章的寫作思路走,亦步亦趨,而是要根據所制定的 教學目的進行創造性的設計.要明白:教材要拿來為我所用,從學生實際出發,選擇恰當的方法,啟發、引導、組織學生開展語文活動.教有法而無定法.教師在選擇教法時可以匠心獨運,但前提必須建立在把握教材個性和學生實際情況的基礎上,不能憑主觀想像,違背語文教學規律,要把實際效果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搞形式,或異想天開.第一、從宏觀到微觀——系統備課的幾種方法所謂由宏觀到微觀,就是教師備課從程序上要「由大到小」「由粗到細」.所謂「由大到小」是指備課的范圍,要按照全冊教材→單元教材→課時教材的程序來備課.「由粗到細」是指備課的深度,即教師對所教課程,要反復推敲,深入鑽研.宏觀備課有方向性、計劃性、超前性,是微觀備課的指南.而微觀備課是對每一課時,從知識到方法的逐一設計,是對宏觀備課的具體落實.從宏觀到微觀,教師備課應掌握以下幾種方法.1、常年備課.也就說教師備課不能局限課前的幾個小時,他應包括教師平時的對現實生活素材的留心地觀察,包括教師對各種教學資料的積累.這就是說的常年備課.2、學期備課.學期備課是指教師在課程標准指導下對整冊書的鑽研,學期備課可粗一些.學期備課後可編出《學期教學進度計劃表》.3、單元備課.單元備課是在一個單元或一個課題的教學之前進行備課,單元備課擬出單元的教學計劃.4、課時備課.課時備課是根據單元明確的教學目的、任務、要求、重點、難點及其相應教學方法,進一步從每節課的實際出發,認真研究和解決單元備課各項計劃的具體落實.5、課前復案.這是在上課前教師對教案內容再揣摩構思,默記熟練的過程.6、課後備課(課後反思).這是教者課後回顧,反思總結的過程,可以寫教學後記.第二、從感性到理性——課時備課的三個階段課時備課就是以課時為單位、設計出具體的教學方案.顯然,要完成單元的學期的教學任務就是要靠每一個課時教學計劃逐一落實.所以課時備課的好與壞,直接影響全單元和全學期教學任務的完成的好與壞.那麼,怎樣才能搞好課時備課呢?我們可以把這個過程劃分為:吸納(收集備課信息)——構思(設計教學方案)——輸出(編寫教案)三個階段,分三個步驟來操作.通常教師備課之初不應急於編寫教案.一要認真學習課程標准、鑽研教材、翻閱教學參考資料,深入了解學生.努力從方方面面搜集吸納備課信息.因為理性認識是建立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教師備課信息吸納的愈多,愈有助於對備課內容和方法的理性認識,愈有助於優化課堂教學設計.二是對備課信息進行構思加工,設計教學方案,在這個階段,教師要敢於大膽地對教材進行處理,以便以簡駕繁,化難為易,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三是編寫教案.教案編寫應詳略得當,言簡意賅有操作性.一份好教案總是反復修改得以完善的.當然,以上三個階段的劃分是相對的,不是截然分開的.如吸納備課信息中有對信息的加工,在加工信息中也常會伴隨著對備課信息的吸納.尤其是在編寫教案過程中,有時既是設計教學方案的信息的加工,又是信息輸出的物化過程.不過,教師按三個步驟三個階段來考慮備課將會更有效提高備課的層次和質量.第三、從網路到課堂——知識信息的取捨過濾網路世界中繽紛蕪雜的信息就像「三千弱水」,如何備課,重點就是在這「三千弱水」中,「取哪一瓢」給學生「飲」的問題. 學生們雖然通過網路搜索與瀏覽,可以獲得和教師相同的信息,但他們沒有時間、沒有精力去展開閱讀,並且也缺乏在這眾多信息源中及時捕捉住那些最具導向意義的主流信息的能力.因此,這項提前閱讀、合理篩選、優質供給的任務,就成了教師備課的首要任務.那麼,哪一瓢「弱水」,才是學生最需要「飲」的呢?最能適應學生的知識積累需要、能力培養需要和身心發展需要的就是教師備課中需要准備的那「一瓢」.從知識積累的需要出發,網路環境下的備課,勢必要摒棄那些單純識記類的簡單信息,而代之以 「路標」性的信息資源.網路時代的課堂教學,將是由未知走向已知,由已知走向更深層次、更大范圍的未知,由知識走向能力、由現象走向思考的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同一文本的不同解讀,就如同知識旅程中的無數的岔路,每個岔路都通向著不同的目的地.備課的作用,就是要在這旅途的每一個岔道口處設置一個有價值的路標,然後用這路標引領著學生沿著教師提供的最有價值的那條路繼續行走下去.只有如此,才能在最短時間內,實現信息利用的最大化,才能在此後的教學中辨偽去妄、直達目標.從能力培養需要出發,網路環境下的備課,勢必要依照欣賞思維發展的需求,適當提供用作比較、拓展、批判的信息,這是備課中必須要取的「一瓢水」.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置於學生的理解力所能夠達到的程度,過分艱深或過分淺易都沒有價值.因此,備課中,精心挑選這些材料,十分重要.從身心發展需要出發,網路環境下的備課,要求教師必須要能夠吃透文本,解讀文本的深義.這就迫使教師在備課中要在閱讀借鑒他人的同時,在信息資源中納入自己的價值取捨.也就是說,教師對於各種信息的把握,不僅要「廣積糧」,還要「深挖洞」.並把「深挖洞」之所得,轉換成淺易的、形象的、可感知的材料,教師「深入淺出」,才能學生「淺入深得」. 其二、備課還應注意以下五個方面一、備教材——做到五個弄清.課本,課本,一課之本.實踐證明:大凡成功的教學都與教師深刻理解和恰當處理教材有關.為此教師在課時備課時,必須要認真鑽研教材.1.弄清《課程標准》精神.各科的課程標準是國家根據培養目標制定的指導性文件,是編寫教科書和進行教學的基本依據,是檢查教學質量的主要標尺.它規定了課程的性質、任務、目的、要求,確定了教學實施的原則、教學內容的安排、教學方法的指導及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和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比例、實踐教學的方式、課內與課外如何配合等,它對教學工作有直接指導意義.2.弄清教材體系.教師要通過研讀教材,明確本學科教學任務,真正弄懂教材的基本思想、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及編寫意圖,透徹理解教材的精神實質、內在聯系、縱向關系及廣度深度.最終明確教學的目的和要求.3.弄清教學重點、難點.我們知道,在任何一本教材里,都有一些同類知識中分量大,重要的或主要的內容,這就構成了課堂教學的重點;也有一些學生難懂、費解和不易掌握的內容,這就構成課堂教學的難點,教師備課時就要找出這些重點和難點.例如有一位老師說:「每個假期我總把課文通讀二至三遍,了解重點難點.備重點時,我要反復細細體味,記下許多零散筆記,然後歸納總結,再去琢磨教法.有時,一課書在我頭腦中孕育許多天,設計多種教案,我總是要反復推敲才定下教案.」這種精神是很值得學習的.教學難點與教學重點既有區別又有聯系.教學重點是對教材而言的,是知識的關節點,在知識結構中起著紐帶作用.它具有基礎性、規律性、全局性,因而占教材知識總量的比例較大.教學難點是對學生而言的,多數處在教學重點之中,少數處於教學重點之外,它們占教材知識總量比例較少.教學重點容易被確定,而教學難點不易被發現.教師在教學中不應把重點與難點混淆起來.教學難點具有有限性、差異性、局部性的特點.4.弄清教材特點.教師在研讀教材時有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注意分析教材的特點.如小學數學有的內容偏重於數量關系的分析;有的內容偏重於演算;有的內容則偏重於聯系實際等等.從中學語文來看,對記敘文的分析,要從人物事件入手,挖掘作品中人物的精神世界;散文則要抓住境和意的血緣文脈,洞察作者心頭的感情;而議論文則要抓住事與理之間的邏輯關系,從而找出作者的論點及其論證方法.由於教材的特點不同,選擇的教法就不同.教材的特點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教學活動的組織和教法的選擇.教師在研讀教材中找到教材的特點則有助於有的放矢地去選擇恰當的方法.5.弄清教材疑點.所謂疑點,就是課堂上學生混淆不清,容易誤解且產生疑惑的地方.語文的同音字、形近字,如「胄」字,胄與胃的不同這就是疑點;數學的除法性質、分數性質和分式性質,除數和被除數、分母和分子同乘或同除一個數,其大小不變,這個數必須強調「零除外」等.教師在備課中,要去分析教材,充分考慮學生可能在哪些問題上質疑,以便給以釋疑解惑.二、備學生——做到六個了解.教師在課堂上講什麼當然是重要的,然而學生想的是什麼更是千百倍重要.一位老師就有這樣的體會:我常常遇到這樣的情況,自己辛辛苦苦地備了課,教案寫得詳,課講得細,可學生聽了感煩生怨.這是怎麼回事呢?一了解,是教學脫離了學生的實際.從這位教師的體會可以看到,教師要上好課既鑽研教材,又必須去了解學生,掌握學牛的學習情況,做到目中有人.否則,對學生的基礎、學習態度、需要等情況若明若暗,一無所知.即使教材備得滾瓜爛熟,也容易因為脫離學生實際,而造成教學的失敗.教師備學生應做到以下六個了解.1.了解班級基本情況.教學班是教師開展教學工作的基本單位,教師應該對班級有一個全面的了解,了解班級的學生構成、特點、風氣、智能結構、學習情況、學習興趣,以及多數學生對自己教學所持的態度,班級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意見,班級中各正式閉體和非正式團體的構成等.2.了解學生個體自然情況.一個班級是由每一個學生個體組成的.教師要對全班學生做到了解,還應去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個體自然情況.個體自然情況包括:學生姓名、年齡、視力、聽力、身體狀況,同學和老師關系,家庭教育環境等.3.了解學生學習基礎.了解學生的學習基礎包括班級的整體的學習基礎,學生個人的學習基礎.優中差生的比例等.而在講授新課前,教師又要了解學生以下幾個方面的情況.1.了解學生是否具備學習新知識的准備知識;2.新課可能產生的困難和障礙;3.學生對學習新知識的興趣.4.了解學生對教學方法的意見.教學的科學與藝術,既體現在教學內容上,又體現在教學方法上.教師採用什麼樣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必須要經常了解學生對自己教學方式方法的意見.要了解學生對哪些方法適應,哪些方法不適應,喜歡什麼樣的方法,不喜歡什麼樣的方法等.5.了解學生個性品質差異.個性品質包括學生的觀察山、記憶山、想像山、思維力等智力因素,還包括學生的動機、興趣、能力、氣質、性格、自信等非智力因素.「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學生是有很大個性差異的:教師要從通過各種渠道各種力式來了解學生興趣愛好、氣質類型、性格特點、智力差異,從而為因材施教提供依據.6.了解學生的變化與進步.要全面准確地了解學生,教師不僅要從靜態上了解學生,還要從動態上了解學生;即及時了解學生的變化和進步.例如學習情緒、學習積極性的變化,組織紀律、興趣愛好的變化,作業情況、課堂表現等:還了解受到老師的批評或表揚產生的變化,同學之間鬧糾紛吵架後的變化,在家裡受到叱責或打罵後的情緒變化,考試成績下降後的情緒變化等,針對這些變化,教師要及時了解和發現,及時給予正確的引導.尤其在教學中,教師特別要注意發現學生的進步,哪怕是微小的進步,都要及時地強化引導,使之體驗到學習成功的愉悅,產生鞏固自己成績的力量和繼續前進的願望.三、備資料——掌握四項原則.教材是教學的依據和根本,教師必須吃透,但是,如果教師上課只是依照教材照本宣科,這勢必就像清水煮白菜一樣,讓學生感到一點油、鹽、醬、醋的味道也沒有.怎樣才能把課上「活」呢?他山之石可攻玉.教學參考的恰當利用,教學參考資料的學習吸收,生活經驗的觀察積累.給教材「添油」」加醋」,讓教學內容豐富起來,這就會使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合理取捨,死課活教.那麼教師怎樣去學習和吸收各種教學資料呢?應掌握這樣幾項原則.1.博覽精選,厚積薄發.作為語文教師應是—個學識淵博的人,他不僅要精通本學科的知識,同時對教育學、心理學、天文、地理、文史哲等各方面的知識都略知一些.2.消化吸收,貴在創新.對學習積累的各種教學資料要科學取捨,不能機械照搬照抄,更不能喧賓奪主,重在消化吸收,貴在創新運用.如對教學參考書不能照搬,而作為開拓思路的工具,在此基礎上去發揮,去創造.3.凡引入教學內的資料中的觀點和事例必須科學可靠,要避免錯誤.4.引入教學的資料應盡可能是新鮮的,要避免陳糠爛穀子.四、備教法——掌握教改動態.備教學方法是教師備課的又一項重要任務.什麼是教學方法?教學方法是教師為完成教學任務採取的一種活動方式.教學方法具有多層次、多形式.但總體上可分為單一性和綜合性兩大類.1.單一性教學方法.單一性教學方法是狹義上的教學方法,它是指教師在課堂上或用口述、或用提問、或用演示、或讓學生自學、討論、練習等單一活動的方法所進行的教學.2.綜合性教學方法.這是一種廣義上的教學方法,它是把教學原則、教學形式,課堂結構,教學手段,單一的教學方法等都包括在內.又能有完整地反映教學過程的教學方法.如魏書生創造的「定向→自學→時論→設疑→自測→自結」六步教學法.上海育才中學總結的「讀讀、議議、練練、講講?」教學法等都屬於綜合性教學法,教師備方法,一方面要熟悉掌握一些傳統的教學方法,另一方面教師在備課中應重點學習掌握教學改革中優秀教師和教育科研工作者創造出來的新的教學方法和模式,這多半是綜合性教學方法.五、備學法---掌握學法指導內容與方法.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研究學生的學習方法.不僅讓學生「學」,而且要讓學生「愛學」「會學」,這是當前深化課堂教學改革,實落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課題,此教師備課不僅要備教法,更要備學法.教師備學法指導應包括以下幾個內容:(一)學法指導的內容.通常教師指導學法應包括以下幾個內容.1、制訂學習計劃的方法(確定學習目標,分配學習時間,選擇學習方法)2、五環節常規學習方法(預習方法、聽課方法、復習方法、作業方法、小結方法)3、學科學習方法(以各科教師特點為內容的學習方法.如學習語文的方法,學習數學的方法,學習外語的方法等)(二)學法指導的原則.教師的學法指導要想卓有成效應遵從以下幾項原則: (1)體現自主性(不強制灌輸,而重在引導點悟) (2)體現針對性(不主觀臆想,掌握學情,有的放矢) (3)體現操作性(不繁瑣籠統抽象,操作方法具體明確) (4)體現差異性(不搞一刀切,區分對象分類指導) (5)體現鞏固性(不一蹴而就,立足反復強化,長期訓練)(三)學法指導方法.學法指導應體現多層次多形式;通常有這樣幾種形式. (l)滲透指導.這是教師在課堂上見縫插針,隨時滲透. (2)講授指導.這是開設學法指導課,向學生直接講授學法知識. (3)交流指導.這是教師組織學生總結交流學習經驗,達到取長補短的目的. (4)點撥指導.這是學生在學習迷茫時,教師給以恰當點撥提示.(5)示範指導.有些方法僅靠教師講解是不夠的,必要時教師要做示範,讓學生效仿.課堂的主角是學生,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考慮到學生的主體地位,多安排學生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最忌諱把課堂變成教師演講的講台,學生無須動腦筋,無事可做,處於被動狀態,學習潛能受到抑制,就不可能精神振奮的學.
語言不是無情物,詩和文都是情鑄成的.教師備課時要深味文中情意,受熏陶感染,有真切體會.文字不是無生命的符號,而是有血有肉,能給人以啟示、以鼓舞、以力量.「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教師先被文本感動,領悟、品味文中深邃的思想、精闢的見解、高尚的情操,才能帶著感情教,領著學生閱讀、思考、咀嚼、體會,學生心田得到滋潤,主動學習語文的勁頭就會倍增.
學習是十分艱苦的事,尤其是語文學習,不可能立竿見影,靠的是持之以恆的日積月累.因此,不斷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就十分必要.青少年學生好奇、好勝,對新異的刺激物特別有興趣,教師在備課時要充分考慮到他們的心理特點,千方百計的激發他們的求知慾,要精心安排整堂課的總體布局,每個教學環節的內容;要精心設計導入課文的語言以知識吸引學生,尋找探討問題的切入口,啟發學生積極思維,訓練語文能力.同樣的內容,不同的組織,不同的設計,效果會大相徑庭.心中有學生,處處從學生的學考慮,就會找到適合學生的教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備課,在某種意義上和作文一樣.詳細解讀文本以後,要確定教學的方向,然後把細讀中呈現出來的的琳琅滿目的素材依據確定的中心進行取捨.與主題相關聯的留下,相距較遠的舍棄.教師在備課中只有敢於取捨、善於取捨才能讓教學不至於成為一棵掛滿鈴鐺的聖誕樹,體態臃腫不堪.也才能達到線條明晰,結構干靜,簡約而豐滿的境界.

閱讀全文

與三升四語文該怎麼備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95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63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580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286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111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645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535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907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641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28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265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72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944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88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44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58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92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656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707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