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代表語文課的圖標
語文乃是中國的文化精華所在 不能馬虎 一定要突出重點.讓人一憋就知道是它了,
作文課用的工具 筆、紙、桌子、椅子.
⑵ 畫閱讀徽章怎麼畫要和有書和竹子
手動畫。
1、畫閱讀徽章是指LOGO標志定義畫。
2、首先在紙上畫一本打開的書在樹上方畫兩個竹子即可設計標志。
⑶ 賓語前置符號怎麼畫
句子成分劃分中,賓語是用「_」表示的,做筆記的時候就要用這個符號,把賓語前置的標志劃出來。
賓語前置是存在於句子中的一種語法現象,是指賓語置於支配它的動詞或介詞之前的語言現象,是一種倒裝現象。賓語前置是語文上的一種寫作手法,包括: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等。文言文中,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一般置於動詞或介詞之後,但在一定條件下,賓語會前置。大多賓語前置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賓語必須是代詞。二是有賓語前置的標志出現。
賓語前置是常見的文言文句式,這種句式在文言文段落或者篇章中,就是把賓語提到謂語之前,而在翻譯的時候就要先翻譯謂語再翻譯賓語。第一種賓語前置的句式是這樣的:介詞賓語不是疑問代詞,但是有時為了強調賓語,往往將其放在介詞的前面。這種情況最常見的是介詞「以」的賓語前置。第二種賓語前置就比較有意思了。介詞賓語如果是方向詞,那麼往往放在介詞的前面。第三種賓語前置的句子中「相」偏指動作行為的一方時通常要前置,放在動詞的前面。最後一種賓語前置是「見」偏指的動作行為的一方時通常要前置,放在動詞前面。
⑷ 交換符號怎麼畫
作文中的交換符號表示形式如圖所示:
「交換符號」是語文中常用的修改符號,主要用於相鄰的字、詞或者短句調換位置。在語文中除了交換符號,還有改正、增補、刪去、保留、換字、對調次序、移位、另起行、轉移、加空、代替、說明、分開等22種符號。
(4)語文課程標志怎麼畫擴展閱讀:
交換符號的歷史:
1982年,中國國家出版事業管理局批准以國標ZB1—81號專業標准方式發布了《校對符號及其用法》,對如何使用校對符號做了統一規定。共有改正、增補、刪去、保留、換字、對調次序、移位、另起行、轉移、加空、代替、說明、分開等22種符號。
使用校對符號要注意校樣中的校對引線不可交叉,改正後的字元書寫清楚,校改外文要用印刷體,根據校次分別用紅、純藍、綠三種不同顏色的墨水書寫。正確的使用修改符號,能夠明白無誤的標識修改的情況,避免造成文字混亂。
⑸ 我們班的標志怎麼畫
棒棒噠,如果綠色再小點,細點,可能會更好。可以試試。
⑹ 語文小節號怎麼畫
標注方法就是:
在每個自然段首按順序標上數字序號,段尾用「//」標注。
這個符號主要是幫助學生更好理解課文,改善朗讀的效果,同時方便學生了解課文的結構章法。
拓展資料
小節號,為了可以學生了解課文的結構章法。第一次邊讀書邊標小節號,更多地第一次接觸課文,更重要的目的是為了了解課文,為了讀准讀通,這時小節號就有很大的用處。
小節號的用處就是更准確地朗讀課文。
總結:
小節號有利有弊,能更通順地朗讀課文,但不能與朗讀同時進行,這樣的話對學生們完整的感知課文是有害但無利的。
⑺ 語文雙豎線怎麼畫
語文雙豎線在兩種時候會用到。
1、在主語、謂語之間劃雙豎線。例如「我吃飯」,我為主語,吃為謂語。在我和吃之間劃雙豎線。雙豎線是主語和謂語之間的標志符號,雙豎線前是主語部分,雙豎線後是謂語部分。
2、用來劃分大段落,例如,從課本的第二自然段到第四自然段為一大段,這時就要用到雙豎線.就是說吧幾個自然段分為幾個大段。
⑻ 小學語文課文怎樣用分段符號
小學語文課文用分段符號需要根據如下標准制定:
1、開頭為兩個空格的就是一個自然段。
2、每一段的段後用雙斜線劃分,也就是在段落後畫//。
3、/是放在段尾的,段首不需要。
4、逗號用於一句話的結尾,使一篇文章理清層次,連貫成一個主要內容,使中心更加明確。
(8)語文課程標志怎麼畫擴展閱讀:
小學語文課文分段的方法如下:
1、按時間的變化分段。按時間的變化分段,就是按時間變化的先後順序給文章分段。
2、按地點的變化分段。按地點的變化分段,就是以地點轉換的順序來分段。先要在認真閱讀文章的基礎上,找出表示地點的詞語和句子,然後把同一地點的內容歸並為一段。
3、按事情的發展順序分段。按事情的發展順序分段,必須先要了解文章中所寫事情的發展過程。這個過程可以分為事情的開始、經過、結果,或事情的發生、發展、高潮、結束等幾個基本部分。
4、按事物的幾個方面分段。先要了解文章寫的是什麼事物,然後仔細分析思考。
5、按文章的總—分結構分段。總—分結構的文章就是指總起分述的文章。
6、抓住文章的主要事例分段。 抓住文章的主要事例分段,然後找出主要事例在文中的起始和結束。
⑼ 用這個//在語文書上怎麼畫
//劃分段落層次的符號,幾個段落為一個部分,就標在這部分最後一段落後面。如全文共8段,分為四部分,1、2段為第一部分,3、4、5第二部分,6、7為三,8最後一部分,可劃分1 2//3 4 5//6 7//8
⑽ 小學語文作業設計如何設計
小學語文作業怎樣設計
一、語文作業要充分體現綜合性
語文學科簡單的解讀是「語」加「文」,是聽說讀寫的結合。語文教學改革歸根到底是圍繞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而進行的一系列創新。語文首先是一門基礎學科,學生只有具備很好的聽說讀寫的基本功,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其他學科。同時,語文更是一門綜合學科,學生如果能具備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能融會貫通地運用其他學科的知識進一步加強語言文字修養,則學起來就會事半功倍。所以,我們在布置作業時,要有「大語文觀」,考慮充分利用其他學科知識為語文學習服務,考慮如何充分調動學生的感覺知覺去思維。
在常規的語文作業中,諸如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等形式,基本上是語文課必須的作業形式,對於學生重溫知識、掌握語言運用規律是很有好處的。但是,如果只是「畫地為牢」,簡單地就語文而論語文,效果往往不會好。如果我們跳出學科本位,考慮作業的綜合性,調動學生的聯想、通感等思維方式,以其他學科感知語文,那效果就會很好。比如,學習了《望廬山瀑布》這一首詩,我除了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語文知識外,還要求學生動筆畫一幅詩景圖,唱或編一首贊美廬山瀑布的歌曲,學生入情入境,大膽創意想像,效果不言而喻。這就是多種綜合方式的引進,這樣既有助於提高學生的作業興趣,又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語文作業要富於趣味性
從作為教學主導的教師出發,一般而言,作業就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讓學生掌握必要的知識和能力,只要達到了這個目標,學生對作業的接受程度是其次考慮的。有的教師甚至認為,作業就是學生應該完成的任務,不管學生是否喜歡做。基於這樣的出發點,教師們設計的作業往往以乾巴巴的、生硬的「面孔」出現在學生面前,這樣,學生也就存在了應付了事的情況,很難達到愉悅地完成作業任務。
其實,在設計課外作業時,如果能貫徹愉快教育,增強其趣味性,一定能喚起學生作業的熱情,讓他們更主動地去完成。比如,在學完了積累運用中的熟記成語,我布置學生做成語接龍,看誰接得多,評「成語大王」。又如,在學習了一些故事性較強、情節適於表演的課文時,為了使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中受到啟發教育,我布置了這樣一個作業:請同學們自由組合,自認角色,表演課文劇。學生們興趣盎然地完成了作業,在扮演的過程中學會了合作、分工,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潛移默化地感受到了學習的快樂,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
三、語文作業要調動學生的自主性
「以人為本」是現代教育的一個重要理念,「因材施教」是教育的一個法則。在語文課堂中要體現「以人為本」理念和落實「因材施教」法則,我們要遵循教育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尊重學生人格,滿意學生正常合理的需要,還需要尊重學生之間的個體差別性。事實上,由於學生的教育背景、生活經歷、家庭背景的不同,學生的能力、智力和性格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他們完成作業的能力也有很大的差異。從鍛煉學生語文能力和落實「因材施教」原則出發,語文作業都應該在強調進度與知識接受相對統一的基礎上,體現較強的彈性,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讓每個學生都有可能通過努力來完成,這就需要有自主性作業。
自主性作業,承認並尊重學生的差異,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能力,供學生選擇,以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比如,在學完《赤壁之戰》一課後,我布置了這樣幾項作業:1.講一講,把故事講給別人聽;2.演一演,自由組合,排練課文劇;3.讀一讀,閱讀歷史小說《三國演義》。這些由易到難、形式多樣的作業,彈性大,有能力的學生可以做第3題,能力一般的可以做第2題,有困難的學生只做第1題。這樣把完成作業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了相應的發展。
四、語文作業要具有實踐性
實踐是最好的老師。對於語文來說,實踐更是提高學生語言文字應用能力最主要的途徑。我們教師應樹立大語文教育觀,注意溝通課內外與校內外的聯系,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拓寬學生的學習渠道。一方面,教師要主動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覺運用所學的知識;另一方面,要盡可能地配合課堂教學的需要,創設課外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接受新知。如我在教授了《海濱小城》一課後,學生通過讀悟,感受了海濱小城的美,激發了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為了培養學生的觀察實踐能力,可組織學生參觀當地的公園、街道,要求學生按照先概述後具體的敘述方法,抓住某一方面的特點作口頭介紹。這樣在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同時,豐富了學生的語言,提高了口語表達和交際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