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小學語文課本里的標自然段是什麼意思,怎麼標
小學語文課本里的標自然段意思是對文章內容進行劃分。每一個自然段前都空兩格,所以自第一段起,只要首字元空了兩格就是一個自然段。
自然段劃分層次,即通過對段落的分析,分析出這個段落在文中有幾個意思,這幾個意思又是怎樣一層一層寫下來的。
自然段常見的組合方式:
1、順承式:即按事情或動作的先後順序表達。
2、並列式:在一段話中,分別寫幾種事物的幾個方面,它們層與層之間的關系是並列存在的。
3、總分式:先總述後分述或先概括敘述後具體敘述,也包括先總述再分述最後總結還有先分述再總結。
(1)語文課文怎麼標注結構層次擴展閱讀:
劃分文章段落,可以參考上述分層的幾種方法外,段落大意的概括,還可以採取以下方法:找中心句(有的在段首,即總起句;有的在段尾,即總結句;也有的在中間議論部分或人物語言中)。抓住這一段的主要意思,用自己的話概括段意。用小標題的方式進行概括。
分別舉列如下:
1、《夾竹桃》一文中第3、4自然段合並成的段意就是在段尾:「這一點韌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來,不是顯得非常可貴嗎?」又如《秦兵馬俑》一文中第二段的段首就有中心句:「兵馬俑規模宏大」,就是這一段的段意。
2、《暖流》一文第二大段沒有中心句,可根據主要意思概括為:「江主席來到南開大學閱覽室,與青年學生一起吟誦詩詞並談論古典文學常話。」
3、《碧螺春》各段則可以小標題形式概括各段內容。
Ⅱ 如何理清文章結構,劃分段落和層次
每讀完一個自然段落或層次,通過對該自然段的分析、綜合,應在後面用自己讀得懂的語句簡練的將這個自然段的內容概括出來.概括方法有兩種:
(1)第一種——關鍵句概括法
每個自然段所反映的內容有時會以提綱挈領的方式直接出現在段落最前方,即每段的第一個句子;或者以總結段落內容的形式出現在自然段的最後,即每段的最後一句話;有時也會在段落的中間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有時一個自然段中會有兩個以上關鍵句,每個關鍵句引領一個內容.考生需要全面把握這些關鍵句,然後整合、歸納出這個自然段的意義.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關鍵句在理解材料內容方面的重要性,這也是為什麼要求考生在閱讀過程中把握材料關鍵句的原因之一.
(2)第二種——總結概括法
當自然段中沒有關鍵句,整段只是以一種陳述事實的方式將信息羅列、記述下來時,就需要我們通過對這個自然段的內容進行分析、整合,然後歸納出這個自然段的意義.一般來說,每個自然段的內容相對較少,信息相對單一,所以能夠比較容易概括出來.
2. 技巧
圈點畫線、邊注眉批、把握材料關鍵句.雖然在進行第一次閱讀的過程中就要求考生圈點畫線、邊注眉批、把握材料關鍵句,但因為第一次閱讀時,考生對材料的把握不可能非常深入、細致,一定會有遺漏和未解決的部分,有了第一次的整體的了解,在第二次閱讀時再來做這些工作就會比較全面.
(二)劃分段落層次、提煉中心思想
1. 劃分段落的方法——合並同類
通過上面對各個自然段的分析,考生已經對材料內容有了比較系統的把握,接下來就需要利用合並同類的方法劃分段落層次了.具體說,就是通過對材料上下文之間內容的比較、將闡述同一問題的自然段歸在一段,進行分類和組合,理清材料的段落或層次,繼而再通過對所劃分段落層次內容的分析和綜合,概括出各段的意義.在這個過程中也同樣需要考生做簡短有效的邊注眉批.同時,考生要注意材料的不同角度與主題的一致性.申論材料雖然結構比較混亂、內容多且復雜,但所反映的主題內容一定是統一的.它們只是從不同的角度反映出這一主題思想,或者說是一個主題思想在不同角度的反映.
2.提煉中心思想的方法——透過表面分析本質
考生通過對各段之間、各段與全篇之間內在的邏輯聯系,達到思想認識上的系統化,再通過整體系統的抽象和概括,就水到渠成的在腦海中歸納出了材料的中心思想.由此,考生完成了由表象向本質的過渡.每個材料的提出都有其特殊的意義,或贊成什麼,或批判什麼,或宣傳某種思想觀點,或駁斥某些觀點,或介紹什麼事件,或傳播什麼知識,或抒發什麼感情……總之, 無論從哪種角度來闡述,無論什麼材料都有一個中心思想.要歸納概括中心思想,必須對材料有整體的把握,掌握整體和部分的關系,抓住本質,進行概括.
了解閱讀理解的方法,綜合分析近5年的真題,我們發現,閱讀理解並不困難,掌握基本閱讀方法是基礎,還要樹立主動的閱讀意識是關鍵.這是一種意識,軟性條件,就看誰的意志力強,能堅持每天的計劃,久而久之,主動的閱讀意識就能加強,考試也就沒什麼可擔心的. 其實申論材料閱讀說難也難,說不難也不難,就看我們自己能不能正確的面對這個問題,只要處理的好,這根本就不是問題.最後祝大家在09年有一個滿意的結果.
Ⅲ 怎樣分析文章的結構層次呢
1、標題詮釋法.許多標題就是文、段的中心,結合文段的內容對標題的含義進行闡釋.
2、找中心句.中心句有統領的作用.文章的中心句多在開頭和結尾,也有在中間的;段落的中心句多在段頭,又叫首括句,也有在段尾、段中的;
3、摘要法.文、段的意思總是多層次的,如果有主次之分,那就提取主要的省去次要的;如果是層層遞進的,那就提取它最後歸結的意思.
4、聯合法.文章中段落、層次的意思如果是並列的,那就把它們聯合起來,簡要概述.
5、詞句整合法.文、段、層的主要意思,通常是通過重要的語句或關鍵的詞語表達出來的,我們把這些相關的語句或詞語重新整合,就可概括出主要意思.
6、概述法.某部分的意思有時候很難從原文中找到相應的詞語,那就要在分析的基礎上用自己的話簡要表述.在答題的時候,有時候幾種方法要交替使用或綜合使用.思路是組成文章結構的內因,結構是作者思路的外顯.
由於思路的靈活性,文章結構的形式也就有多樣性;但是,基本的思路是容易認識的,基本的文章結構也是容易把握的.靈活多變千姿百態的思路歸結起來,不外三種基本順序: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那麼,在提煉作者思路或劃分文、段結構層次的時候,一般採用:時間分析法,空間分析法,邏輯分析法.所謂邏輯,就是指思維規律.它包括以下思維順序:因果、主次、先後、內外、表裡……等等.在記敘文中按事情發展變化或思想感情變化劃分結構,在議論文中按「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基本格式劃分結構,實際上使用的都是邏輯分析法,在說明文中按程序劃分結構,實際上使用的是時間分析法.段落層次關系在內容上通常體現為:並列關系(在內容上分別從不同的側面共同表達一個意思),層進關系(不同段或層的內容的意思依次逐漸推進深化),總分關系(包括總分式、分總式、總分總式).特別要注意的是,劃分結構要從全局著眼,抓住線索,整體思維.
Ⅳ 語文課文的分析什麼叫做「理清文章結構層次」
分析語段
結構
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扣中心,以綱帶目。
中心句
是語段的「總綱」。分析語段結構,如果語段有中心句,首先必須找准中心句。
凡屬先擺觀點然後分析論證,或者先擺情況後解釋說明,或者先總說後分說之類的語段,第一層都劃在始發句與後續句
之間
。與此相反,屬於先分析論證後得出結論,或先分述後總結之類的語段,第一層則劃在終止句
前面
。如果是照應式語段,第一層則劃在始發句後,第二層則劃在終止句前。
(2)理思路,弄清結構。語段的結構形式不外乎兩種:一是縱向結構,一是
橫向
結構。
Ⅳ 語文中有哪些常見的結構形式
一、總分式結構
文章層次之間是總說和分說的關系。這種關系,有三種基本形式:
1.先總後分,文章開頭部分總括提出所要敘述事件的整體面貌、基本特徵或中心觀點;以下分別從若千方面列舉事例具體詳細地加以描寫或從不同的角度提出分論點具體加以闡述。
2.先分後總;
3.先總說,後分說,再總說。
無論使用哪一種形式,都應注意,分總之間必須有緊密的內在聯系,分述部分要圍繞總述的中心進行,總述部分應是分述的總綱或水到渠成的總結。
二,運用並列式結構
注意點:1.並列的幾個內容各自獨立,又緊緊圍繞一個中心。
2.並列的各個部分必須是平行的,要防止各個方面交叉或從屬。小標題式結構也屬於其中的一種,在高考中常有佳作。
三,對照式:文中兩部分內容或進行對比,或用這部分內容烘托另一部分內容.
四,遞進式:文章幾部分內容逐層深入.
Ⅵ 如何給段落分層
Word中給段落分層方法如下:
1、打開word並輸入一段文字,全選文字後,點擊【段落】;
Ⅶ 小學語文文章都有哪幾種結構
有五種
1、記敘
2、說明
3、議論
4、描寫
5、抒情
(1)敘述。敘述是寫作中最基本、最常見的一種表達方式,它是作者對人物的經歷和事件的發展變化過程以及場景、空間的轉換所作的敘說和交代。
(2)描寫。描寫是把描寫對象的狀貌、情態描繪出來,再現給讀者的一種表達方式。它是記敘文,特別是文學創作中的主要表達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議論、說明文中,有時也把它作為一種輔助手段。描寫的手法運用得好,能逼真傳神、生動形象,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從中受到強烈的藝術感染。
(3)抒情。抒情就是抒發和表現作者的感情。它是抒情文體中的主要表達方式,在一般的文學作品和記敘文中,也常常把它作為重要的輔助表達手段。
(4)議論。議論就是作者對某個議論對象發表見解,以表明自己的觀點和態度。它的作用在於使文章鮮明、深刻,具有較強的哲理性和理論深度。在議論文中,它是主要表達方式;在一般記敘文、說明文或文學作品中,也常被當作輔助表達手段。
(5)說明。說明是用簡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狀、性質、特徵、成因、關系、功用等解說清楚的表達方式。這種被解說的對象,有的是實體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樹木、建築、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識、修養、觀點、概念、原理、技術等
方法:說明式語言.敘述式語言.描述式語言.議論式語言.抒情式語言
寫作手法:
比喻、擬人、誇張、排比、對偶、反復、設問、反問,引用、對比、借代、反語,頂真
表達方式
抒情
記敘
描寫
議論
說明
寫作手法
誇張,對比,比喻,擬人,懸念,照應,聯想,想像,抑揚結合、點面結合、動靜結合、敘議結合、情景交融、襯托對比、伏筆照應、托物言志、白描細描、鋪墊懸念、正面側面比喻象徵、借古諷今、卒章顯志、承上啟下、開門見山,烘托、渲染、動靜相襯、虛實相生,實寫與虛寫,托物寓意、詠物抒情等
Ⅷ 課文標小節什麼意思。怎麼標。急急急
語文中的小節:文章中的小段落。
文章有幾小節就是文章有幾個層次。
層次,指的是文章思想內容的表現次序。它反映和表現客觀事物的發展階段和矛盾的各個側面,同時,也是作者思維流動發展過程的具體體現。
層次又稱為「意義段」、「結構層」,或叫做「部分」。它常由若干自然段組成。好的文章其層次是內在的、隱性的,作者在行文格式上無任何標志,讀者要根據自己對內容的理解來劃分。
也有一些文章以空行、每層第一段設立小標題或用序碼等形式來標明。層次的安排是文章寫作中最關鍵的一環,也是在應用寫作實踐中需要把握好的重要問題。
大多數情況下,層次大於段落,即由文章的某幾個自然段組成段落群,表達一層意思。也有的文章,層次小於段落。
(8)語文課文怎麼標注結構層次擴展閱讀:
一、標小節號的益處
通過小節號對課文進行分層,有利於學生了解文章的邏輯、結構、章法,從而使學生能准確地理解課文,讀准讀通。
因此,在學生第一次接觸課文時,可以採取此方法,從未培養學生對課文細節的把握,並使其快速地讀懂和讀通課文。
二、標小節號的弊端
學生邊讀邊標會分散注意力,使其不能專注地思考問題。一般來說,標小節號可以使學生能夠通順地閱讀課文,但卻不能與朗讀同時進行,這樣不利於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整體把握。
三、標小節號的建議
在閱讀課文之前,先進行標注。
Ⅸ 小學語文課文怎樣用分段符號
小學語文課文用分段符號需要根據如下標准制定:
1、開頭為兩個空格的就是一個自然段。
2、每一段的段後用雙斜線劃分,也就是在段落後畫//。
3、/是放在段尾的,段首不需要。
4、逗號用於一句話的結尾,使一篇文章理清層次,連貫成一個主要內容,使中心更加明確。
(9)語文課文怎麼標注結構層次擴展閱讀:
小學語文課文分段的方法如下:
1、按時間的變化分段。按時間的變化分段,就是按時間變化的先後順序給文章分段。
2、按地點的變化分段。按地點的變化分段,就是以地點轉換的順序來分段。先要在認真閱讀文章的基礎上,找出表示地點的詞語和句子,然後把同一地點的內容歸並為一段。
3、按事情的發展順序分段。按事情的發展順序分段,必須先要了解文章中所寫事情的發展過程。這個過程可以分為事情的開始、經過、結果,或事情的發生、發展、高潮、結束等幾個基本部分。
4、按事物的幾個方面分段。先要了解文章寫的是什麼事物,然後仔細分析思考。
5、按文章的總—分結構分段。總—分結構的文章就是指總起分述的文章。
6、抓住文章的主要事例分段。 抓住文章的主要事例分段,然後找出主要事例在文中的起始和結束。
Ⅹ 初中語文作文如何安排結構
蘭德爾說過,「結構是一切意思和意義的基幢,「沒有結構任何東西都不存在,都不可設想。」這話告訴我們,文章的結構是很重要的,我們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在一篇文章中,結構和語言一樣,都是給文章內容以具體形態的東西。結構,不僅關系文章的表達質量,而且在一定意義上還可以生成或者改變思想內容。
那麼,如何在我們的文章中去巧妙的安排文章的結構呢?下面為大家介紹幾種在寫作中值得借鑒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縱式結構法
這是記敘文最常用的一種方法。它的特點就是按照事情發生、發展、高潮、結局的進程和材料之間在時間上的先後關系來安排寫作的先後順序。如2002年安徽省中考優秀作文《用掌聲撐起一片藍天》一文中所敘述的故事,就是按照事情的發生——被老師排除在合唱團之外而傷心落淚的小女孩,在無人的角落唱完一支歌即將回到絕望中時,忽然聽到了「啪啪」的掌聲、事情的發展——第二天及後來,老人仍在原地笑容滿面地傾聽小女孩的歌唱、事情的高潮和結局——十年後小女孩成了當紅歌星的順序來記敘的。又如2002年陝西省中考優秀作文《理想的生活》一文,按照時間順序,先後記敘了第一次寫的作文「理想的生活」和父親看後的評價及老師的批改與評分、第二次采訪父親對「理想的生活」的看法後寫成的作文得到老師的充分肯定並被當成朗讀的範文、最後是老師對兩次不同作文的評價以及男孩的若有所悟。
二.橫式結構法
此法可以運用於各種文體當中,它的特點是文章所選用的材料之間有一種並列關系。
如2002年重慶市中考優秀作文《那夜,星在笑》一文,運用橫式結構法,把幾篇日記串在一起,並運用題記來貫串全文,形式自然而又別致,令人耳目一新,顯示了作者獨特的構思和精妙的布局,獲得了滿分。
又如我們學過的課文吳晗的《談骨氣》一文,也是採用橫式結構法。它用「齊人不食嗟來之食、文天祥拒絕降元、聞一多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手槍拍案而起」三個事例並列,來證明「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這個論點。
三.總分結構法
顧名思義,先總說後分說來安排文章結構的方法。「總」,是對「分」或者文章內容的總體概括,往往出現在文章開頭或者結尾;而「分」,則是對「總」的擴展,是文章內容的具體展開。「總分結構法」在具體的運用中,既可以先分後總,也可以先總後分,根據表達的需要來靈活選擇。
如2002年四川廣安市中考優秀作文《母親陪我長大》一文,就是先總說「在我走過的十五個春秋中,我覺得最值得感激的還是我母親」,然後用「鍛煉」、「信賴」、「松壓」作為小標題,從「童年鍛煉」、「戀愛風波」、「考前放鬆」三個方面來具體分說,讓我們看到了「母親」對子女的信賴和良好的家教方法。因此,獲得高分是理所當然的了。
又如我們學過的朱德的《回憶我的母親》,也是採用「總分結構法」來布局謀篇的。在文章第一段中就用「勤勞一生」總領全文,然後具體寫母親煮飯、種田、喂豬、養蠶、紡棉花等事情,照應開頭的總領句。
四.小標題結構法
運用小標題的結構方法,把文章內容分為幾個部分,脈絡清晰,一目瞭然,會使文章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2002年江蘇省徐州市中考優秀作文《水祭》一文,就分別運用杜牧的絕句《清明》中的四句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作為文章四個部分的小標題,寫出了四個概括性的畫面,本文在得滿分的同時,由於小標題的運用,以及題記和後記,想像獨特而大膽,語言富有創意,另外得5分。
又如2002年重慶市高考滿分作文《鷹之歌》一文,也是運用三個小標題「日篇」、「月篇」、「星篇」來結構全文。日篇」暗用誇父追日的典故,「月篇」則精引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故事,「星篇」則敘述感人肺腑的母愛故事。小作者用「鷹」「日」「月」「星」等自然界的事物含蓄而深沉地象徵人們對真、善、美的選擇這一深刻的哲理,開拓了文章意境,加上語言富於藝術魅力,給滿分是受之無愧的。
以上幾種方法都是我們常用的安排文章結構的方法。在一篇文章中,它們既可以單獨運用,也可以把幾種方法綜合起來運用,根據需要去選擇恰當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