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小學生語文批註式閱讀是什麼意思
批註式閱讀是指學生在自主閱讀時,對文章的語言進行感知,對文章的內容、層次、思想感情、表現手法、語言特色、精彩片段、重點語句,在思考、分析、比較歸納的基礎上,用線條、符號或簡潔的文字加以標注的讀書方法。
批註式閱讀是一種讀書方法,隸屬於語文教學領域。
類型
1.基礎性批註:即對於文章中基礎性知識的圈點勾畫,比如劃出需要注意的注音、生字詞;把握文章的中心句或重點語句以及讀後的內容概括。
2.感受式批註:即記下讀文章時的理解感受、困惑迷茫或者收集相關資料得來的收獲。
3.點評式批註:即對文章內容或語言等各個角度寫出自己或褒或貶的評價。
4.聯想式批註:即寫下由文章而聯想到的文外知識。一首詩、一個人或者一件事。
5.方法式批註:這是比較重要的一種批註方法,在對知識的規范性解答方面有很好的訓練效果。
6.賞析式批註:選取自己喜歡的文段、句子或詞語寫出賞析類文字。主要用於批註文學作品。
7.疑問式批註:即寫下自己在閱讀時的疑問。
8.補充式批註:對於文章中有遺漏的地方進行補充。
9.仿寫式批註:在一些好句旁邊仿寫一句以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⑵ 語文書上註解有"一本"這個詞,不知何意.例:【憐】愛.一本作"連".
破折號,表示後面是解釋,本就是本來,原本,也就是,憐,愛.破折號後是注釋:原本寫作 連.
⑶ 初中語文書上的古詩詞注釋都有什麼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唐代: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注釋:城闕(què )輔三秦:城闕,即城樓,指唐代京師長安城。輔,護衛。三秦,指長安城附近的關中之地,即今陝西省潼關以西一帶。秦朝末年,項羽破秦,把關中分為三區,分別封給三個秦國的降將,所以稱三秦。這句是倒裝句,意思是京師長安三秦作保護。五津:指岷江的五個渡口白華津、萬里津、江首津、涉頭津、江南津。這里泛指蜀川。輔三秦:一作「俯西秦」。風煙望五津:「風煙」兩字名詞用作狀語,表示行為的處所。全句意為江邊因遠望而顯得迷茫如啼眼,是說在風煙迷茫之中,遙望蜀州。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注釋:君:對人的尊稱,相當於「您」。同:一作「俱」。宦(huàn)游:出外做官。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注釋:海內:四海之內,即全國各地。古代人認為我國疆土四周環海,所以稱天下為四海之內。天涯:天邊,這里比喻極遠的地方。比鄰:並鄰,近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注釋:無為:無須、不必。歧(qí)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處告別。沾巾:淚水沾濕衣服和腰帶。意思是揮淚告別。
2.《夜雨寄北》唐代: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注釋:君:對對方的尊稱,等於現代漢語中的「您」。歸期:指回家的日期。巴山:指大巴山,在陝西南部和四川東北交界處。這里泛指巴蜀一帶。秋池:秋天的池塘。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注釋:何當:什麼時候。共:副詞,用在謂語前,表示動作行為是由兩個或幾個施事者共同發生的。可譯為「一起」。剪西窗燭:剪燭,剪去燃焦的燭芯,使燈光明亮。這里形容深夜秉燭長談。「西窗話雨」「西窗剪燭」用作成語,所指也不限於夫婦,有時也用以寫朋友間的思念之情。 卻話:回頭說,追述。
⑷ 關於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學第十二冊語文書所有文言文與古詩的意思與註解
1卜運算元·詠梅
一、教材說明
這首詞是毛澤東讀了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的同題詞後寫的。詞的大意是:風雨剛剛把春天送回來,飛舞的雪花又在迎接春天的來到。已經是冰封雪凍最寒冷的時刻,懸崖邊上還盛開著俏麗的梅花。梅花雖然美麗,但並不炫耀自己,只是為了向人們報告春天到來的信息。等到百花盛開的時候,她將感到無比欣慰。
陸游的原詞是他堅貞不屈的品格的寫照。陸游生活在金朝派兵攻打宋朝的時代,面臨山河破碎的現實,他力主抗戰,然而遭到的卻是投降派一次次的打擊和排擠。詞中那株生在荒郊野外的梅花,在斷橋邊自開自落,無人理睬,暮色將臨,無依無靠,已經夠愁苦了,卻又遭到了風雨的摧殘,這顯然是陸游不幸遭遇的縮影。陸游雖然飽經摧殘,屢遭打擊,但矢志不移。他就像那株梅花一樣,不想去爭艷奪寵,任憑百花的妒忌與排斥,即使粉身碎骨,也不改變堅定的信念和堅貞不屈的品格。
這兩首詞,雖然寫的都是梅花,但由於毛澤東和陸游所處的時代不同,性格不同,經歷不同,審美情趣不同,所以詞的思想內涵也就明顯的不同。這是理解本課的一個難點。
二、學習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並默寫課文。
2.了解詞的大意,感悟毛澤東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謙遜的作風。
三、教學建議
1.預習中關於「詞牌」的介紹,僅要求學生對這種體裁有一個簡單的了解,不要求知之過深,也不必加以發揮,只要知道「卜運算元」是一種詞牌名即可。教學可以由學生讀讀背背其他的詞導入。
2.高年級詩詞教學的基本要求是,在了解詩詞大意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根據這一要求,可先讓學生自讀,做到能正確朗讀。然後,引導學生反復誦讀,把課文讀熟,大體了解詞意。教師可啟發學生講一講詞的大意,對講錯的地方,師生互相補充修正。在讀熟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背誦並默寫。
3.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是本課教學的重點。朗讀指導可在學生基本了解詞意、體會作者情感的基礎上進行。指導的基本方式是:學生自由練讀——指名試讀——示範指導——再練讀——再試讀。還可以創設情境,如展示圖片、配上激昂歡快的樂曲等,使學生入情入境地朗讀。詞的朗讀與古詩略有不同,同樣講究節奏與韻律,但句與句之間的語氣更加連貫,上下闋之間停頓略長一些,注重意境的營造。這首詞在語言形式上接近現代漢語,便於朗讀時情感的醞釀與抒發。
4.在讀、悟的過程中,要緊緊圍繞毛澤東筆下梅花的特點——凌寒獨放、俏不爭春、樂觀謙虛來討論交流,領悟毛澤東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與開闊的胸襟,從而滿含激昂贊嘆之情讀出梅的風姿,梅的品格。文中附了陸游的詞,可讓學生對比讀一讀,體會兩首詞同樣寫梅,但給人截然不同的感受。不過,要注意的是,這兩首詞各賦予梅花不同的思想內涵,不必引導學生比較兩首詞的高下。
5.「思考·練習」中第二題的意圖是,引導學生理解作者所贊頌的梅花不畏艱難險阻、凌寒獨放的品格和不居功自傲的精神。可在學生基本理解詞意的基礎上,啟發學生充分講講自己的看法。必要時教師可參考「教材說明」和「參考資料」作一些指點。
第三題的目的是引導學生根據詞句中「懸崖」「百丈冰」「花枝俏」展開想像,從而加深對梅花品格的理解。學生既可以用語言描述,也可以畫簡筆畫,教師對學生基本合理的想像要予以肯定。如有必要,教師可搜集一些著名畫家為這首詞所配的畫,但不要以此為標准答案來限制學生。選做題的主要目的是積累。一是通過這首詞的學習,激發學生誦讀和積累毛澤東詩詞的興趣,有條件的,要鼓勵學生盡可能地搜集毛澤東詩詞的圖文音像資料,做好准備,組織一次毛澤東詩詞朗誦、演唱會。二是將陸游的詠梅詞背誦下來。
6.對詞語的理解,要放入這首詞中,聯系句子體會。以下解釋僅供參考。
百丈冰:形容極度寒冷。
叢中笑:百花盛開時,感到欣慰和高興。
開無主:無人過問,無人欣賞。
更著:更加受到。
四、參考資料
毛澤東與梅花中國的傳統文人視梅花為花中「清客」,並把它與松、竹稱為「歲寒三友」。在大自然千姿百態的花卉中,毛澤東最喜愛梅花,他用過的地毯、筆筒、茶杯、煙灰缸、飯碗上均見花枝搖曳的梅花圖案。上海宋慶齡故居的梅花地毯就是毛澤東所贈。中國歷代詠梅的佳作,毛澤東幾乎都閱讀並手書過。這種雅緻深婉的梅花「情結」,銘刻著一代偉人生活的情趣和人生的追求。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
南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亦工詞。曾任鎮江、夔州通判等職。他堅決主張抗擊金朝統治者的侵擾,因此受到投降派的壓制。他一生勤於創作,留下詩詞文章很多,有《渭南文集》《劍南詩稿》《放翁逸稿》《老學庵筆記》等。
10 古詩三首
一、教材說明
本課選編了三首古詩:《長歌行》《七步詩》和《出塞》。
《長歌行》是一首漢代樂府民歌,全詩的大意是:園子里那綠色蔬菜上的露珠,等到太陽一出就曬幹了;溫暖的春天給萬物帶來了恩惠,使它們充滿了生機,可常常擔憂秋天的到來,因為一到秋天,草木枯黃,百花凋零,萬物失去了生命的活力;所有的河流都向東流入大海,什麼時候才能流回來呢?青少年時期不努力學習,到老了傷心後悔也沒有什麼用了。前四句通過朝露易逝、花草枯萎和百川歸海說明美好時光短暫而易逝,且一去不復返,後一句直抒胸臆,勸誡人們珍惜時光,及早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徒然嘆息。
《七步詩》的作者是三國時期的詩人曹植。全詩的大意是:鍋里煮著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殘渣過濾出去,留下豆汁來作羹;豆秸在鍋底下燃燒,豆子在鍋裡面哭泣;豆子和豆秸本來是同一條根上生長出來的,豆秸怎能這樣急迫地煎熬豆子呢!前兩句描述了燃萁煮豆這一日常生活現象,後一句話鋒一轉,集中抒發了曹植內心的悲憤,他顯然是在質問曹丕:我與你本是同胞兄弟,為什麼要如此苦苦相逼?
《出塞》是唐代詩人王昌齡的作品。「出塞」,就是到邊防線上去戍守邊疆。古代描寫軍旅生活的詩歌,大都要寫到明月,寫到邊關,明月和邊關已經成了戍邊將士生活中的兩個典型景物。大概守衛邊關的戰士們,白天軍務繁忙沒有時間想家,到了靜夜,面對邊塞荒涼的關山,孤寂凄清,舉頭望見那千里與共的明月,低下頭不免思念起故鄉的親人來。全詩的大意是:這明月就是秦漢時戍邊將士仰望過的明月,這邊關就是秦漢時戍邊將士守衛的邊關,久別親人,經過長途跋涉,到邊防線上駐守的將士們還沒能回到家鄉。只要有李廣那樣的大將戍守邊關,就不會讓胡人的騎兵越過陰山南下入侵了。全詩反映了作者對駐守邊疆的將士們久征未歸的同情,也表達了詩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爭,使國家得到安寧,人民過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願。
二、學習目標
1.學會三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並默寫《出塞》。
3.了解詩歌大意,感受詩人的真摯感情。
三、教學建議
1.學習新課之前,可引導學生舉行小小賽詩會,背誦一些曾讀過的古詩(包括課內外讀的),或創設一些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本課的興趣。
2.教學本課前,可讓學生回憶學習古詩的方法。在自讀的基礎上,藉助課文中的注釋,了解詩歌的大意,並讓學生在小組內互相糾正讀音,說說詩句的意思。學生對詩歌大意有了基本了解後,再指導邊讀邊在頭腦中形成畫面,把想像的景象用自己的話說出來。然後通過朗讀,進一步體會每首詩表達的思想感情,並力求在朗讀中表達出這種感情。最後,組織學生背誦、默寫。
3.引導學生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可以分幾步進行。首先,引導學生了解詩歌講了些什麼(即大體理解詩意,不是逐字逐句講析)。比如,「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學生只有知道這句詩講的是「豆子和豆秸本來是同一條根上長出來的,豆秸怎能如此急迫地去煎熬豆子呢」,才能體會到曹植對同根相煎的悲憤感情。其次,要引導學生抓住詩中的重點語句。《長歌行》、《七步詩》都是借物抒情的,對物的描寫是為了引出要表達的主要意思,因此要抓住表達主要意思的「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這些重點詩句,去體會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第三,要引導學生進入詩歌描述的意境,如《出塞》,可引導學生想像,那些背井離鄉、長途跋涉來戍守邊關的戰士,面對一輪明月,可能會想些什麼,從而體會詩人同情戍邊將士、渴望和平的感情。第四,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力求入情入境地讀。
4.「思考·練習」第一題要求學生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和默寫《出塞》。三首詩歌的內容、風格不同,朗讀時感情處理也應不同。第一首前兩句可以用欣喜感激的語氣。「衰」是對蕭瑟景象的描述,又是對惋惜心情的表達。最後以嘆惋、勸勉的口吻讀「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第二首,由於詩人與其譴責對象的特殊關系,因而讀起來應委婉又深沉,諷刺之中有提醒和規勸的口吻。第三首則讀出悲壯慷慨的氣勢。在理解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基礎上多讀幾遍,再讓學生練習背誦。默寫時,要注意把字寫正確,還應注意標點符號。
「思考·練習」的第二題,目的是引導學生在理解一些關鍵字詞的基礎上,了解詩句的大意。可先讓學生反復讀一讀詩句,聯繫上下文思考加點詞的意思,有的也可查查字典;然後講講對詩句的理解。學生對詩句的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必追求統一的答案。因為事實上,古詩的不少詩句是可以從不同角度理解的。
本題所列的第一句,「布」,此處可解作「分散到各處」;全句可解作:溫暖的春天把恩惠分給萬物,使萬物都有了光輝,充滿生機。第二句,「然」,指燃燒,「泣」,指哭泣;全句可解作:豆秸在鍋下燃燒,豆子在鍋中哭泣。第三句,「關」,此處指邊關,「還」,回家。全句可解作:還是秦漢時的明月還是秦漢時的邊關,從遙遠的家鄉來守衛邊關的戰士們還不能回到家鄉。「秦時明月漢時關」實際上暗含著一個意思:自秦漢修築邊關防胡南下以來,一批又一批的將士被派遣到這里守衛邊疆。
5.要注重課外拓展。教學中,要鼓勵學生課外閱讀、搜集與詩、詩人相關的資料。如,搜集有關《七步詩》的傳說,讀其他邊塞詩詞、勸學詩,拓寬學生學習語文的空間。
四、參考資料
樂府漢代的詩歌體裁。原是漢代朝廷的音樂官署。它的主要任務是採集各地民間詩歌和樂曲。後世把這類民歌或文人模擬的作品也叫做樂府。
曹植(192—232)三國時魏國詩人。字子建,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市)人。曹操第三子,曹丕弟。作品有《曹子建集》十卷,收詩八十餘首,文賦四十餘篇。
王昌齡(?—約756)唐代詩人。字少伯,江寧(今南京)人。一說太原人,又說京兆(今陝西西安)人。唐玄宗開元十五年(727年)考取進士,雖升至校書郎,但後來一再被貶,終竟被刺史閭丘曉忌才殺害。存詩一百八十多首,多寫邊塞和婦女生活。情深意切,語言精練。作品有《王昌齡集》。
龍城飛將「龍城」指盧龍城,在今河北省,漢時屬右北平郡。「飛將」指漢代名將李廣,以英勇善戰聞名。西漢武帝時,封李廣為右北平太守,匈奴人聽說以後,稱李廣是漢朝的飛將軍,一連好幾年不敢入犯右北平地區。
15 古詩兩首
一、教材說明
《示兒》是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的絕筆,詩中作者以遺囑的口吻,表達了對南宋統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無比憤慨;對收復失地、洗雪國恥、重新統一祖國的無比渴望。詩歌開頭第一句,表明自己即將離開人世,但他並不感到恐懼和痛苦。「元知」,即本來就知道,「萬事空」的意思是:當人死去後,世上的萬事萬物對他來說都變得毫不相干,因而用不著牽掛了。這話看來平常,但在全詩中非常重要,他不但表現了詩人豁達的生死觀,同時為下面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襯作用。也就是說,陸游能置個人生死於度外,唯獨對國家民族命運的關懷之心至死不渝。「但悲不見九州同」的意思是:我只有一種無法排遣的悲痛,就是沒能親眼看到支離破碎的祖國重新統一。這一句是向兒子們交代他畢生的心事,下一句寫對兒子們的囑托和深切盼望。「王師」指宋朝的軍隊。「北定」指渡江北伐,平定金兵的進攻。「中原」泛指被金人佔領的失地。寥寥數字,既包含詩人熱切的盼望,堅定的信念,也寄託著把他呼號一生「北定中原」的心願和未了的事業要下一代來繼承,希望孩兒們努力奮斗,實現遺志,不要忘記你們父親還在九泉之下等候著北定中原的勝利消息。全詩字句發自肺腑,如血,如火,如泣,如訴,悲憤交集,真摯感人。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被前人稱為杜甫「生平第一快詩」。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正月,史朝義兵敗自殺,部將田承嗣、李懷仙相繼投降,河南河北先後被官軍收復,延續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亂」才徹底平息。當時詩人杜甫正攜著妻子流落在四川梓州,聽到這一勝利喜訊不禁大喜若狂,在極度興奮中,一改過去沉鬱頓挫、含蓄蘊藉的詩風,以輕快活潑、爽朗奔放的語言,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七律名作。
詩歌以「劍外忽傳收薊北」為發端,直接敘寫喜訊。薊北乃是安史叛軍的老巢,收復薊北,標志安史叛軍的崩潰,破碎的山河重新統一。這對於多年漂泊「劍南」急於結束流落返回故鄉的詩人來說,確是天大的喜訊,詩人通過寫他的淚如泉涌、灑滿衣襟的樣子反映他那種悲喜交集的心情。詩的第二聯,詩人的那種驚喜之情更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帶著欣喜的熱淚,回看共經患難的老妻少子,他們昔日的愁雲早已驅散,正沉浸在歡樂之中,親人的喜悅是對詩人最大的安慰,他高興得簡直要發狂了,隨手胡亂地收拾詩書,再也無心伏案讀書。這對於一位原是讀書破萬卷的人來說,是一種極為反常的舉動,這種反常的描寫,恰當地把詩人大喜欲狂的心態逼真地表現出來。「喜欲狂」既是上面初聞驚喜的結果,又是下面由驚喜而引發展望的原因。因「喜欲狂」故而縱酒放歌,遂生青春作伴、乘舟返鄉的遐想,於是詩篇便有了第三聯,「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詩人把內心的狂喜之情,作了進一步的渲染與升華。尾聯是想像中的具體還鄉路線,「巴峽」是出發之地,「巫峽」是必經之處,「襄陽」和「洛陽」是詩人的原籍和故鄉。這一句准確地表現了詩人歸心似箭和為收復失地而喜悅的心情。
二、學習目標
1.學會四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乃翁、涕淚、巫峽、洛陽。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並默寫《示兒》。
3.體會詩中表達的強烈的愛國情感。
三、教學建議
1.有條件的地方,可布置學生課前查閱有關陸游、杜甫的資料,了解他們生活年代的情況,他們寫的其他愛國詩篇等,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體會詩人的愛國情感。
2.教學《示兒》,教師可從陸游臨終遺願導入課題,以引起學生閱讀的興趣,體會這位愛國詩人遺囑的感人之深。教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可先讓學生說說課前收集的資料,了解安史之亂帶來的戰亂之苦。在這個基礎上來讀課文,對杜甫的「喜欲狂」可能會有更深切的體會。
3.教學這兩首詩,還是要引導學生自讀自悟。可讓學生參看注釋並聯繫上下文先大體了解詩歌的意思,然後在學生熟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講講自己的感受和體會。例如《示兒》,可讓學生先說說,從詩中體會到了什麼,是從哪些詩句、哪些詞語中體會到的。從「悲」字學生可能體會到詩人臨終不見九州同的悲傷;從後一句中可能體會到詩人對收復失地寄予的無限希望。再如《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可讓學生說一說,杜甫高興的原因是什麼,從哪些詩句和詞語中看出杜甫的高興。
4.這兩首詩明白如話,卻感情飽滿深厚,都洋溢著詩人的愛國情感,這一點要引導學生體會到。陸游臨終作詩,不說別的家常話,而只說「不見九州同」的遺憾;對兒子沒有別的囑咐,只叮嚀他們在家祭時別忘了把「北定中原」的喜訊告訴他。這是多麼深厚真摯的愛國情感啊!杜甫聽到官軍收復河南河北,之所以那樣激動、歡喜,不僅僅是自己從此可以結束顛沛流離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為從此祖國可以重歸統一,人民可以免受戰亂之苦。教學時,可在學完兩首詩後,引導學生討論「思考·練習」第三題,讓他們體會悲之切和喜之狂表達了相同的愛國之情。如果有可能,可讓學生補充朗讀幾首兩位詩人的其他愛國詩篇,如,陸游的《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其一)》,杜甫的《歸雁》和《月夜》,進一步體會他們的愛國情思。
5.「思考·練習」第二題是引導學生理解詩句,並在理解詩句的基礎上展開聯想,以體現本組「從閱讀的內容想開去」的訓練項目。
第一句,「但」,只;「悲」,悲傷;「九州同」,中國的統一。全句的意思是:我本來知道人一死就什麼都不知道了,只是不能看見祖國統一而感到悲傷。
第二句,「妻子」,夫人和孩子;「喜欲狂」,高興得簡直要發狂。全句的意思是:再看看夫人和孩子,他們的憂愁不知哪裡去了;我胡亂地把詩稿和書籍一卷,高興得簡直要發狂。
至於「想到了什麼」,可放手讓學生講自己的聯想,切不可提供什麼標准答案。
四、參考資料
陸游一生創作詩歌很多,
保存下來的有九千多首,內容極為豐富。他的詩抒發政治抱負,反映人民疾苦,表現出渴望恢復國家統一的強烈願望。《示兒》這首詩堪稱陸游詩中擲地有聲的壓卷之作。胡應麟謂此詩「忠憤之氣,落落二十八字間」。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鞏縣(今河南鞏義)人。他比李白小十一歲,兩人友誼深厚,創作成就各有千秋,難分伯仲,中國文壇上稱為「李杜」,一為「詩仙」,一為「詩聖」。杜甫一生寫了許多詩,流傳至今一千五百餘首。他的詩宛如一面鏡子,真實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轉衰的社會現實生活,不但內容豐富,而且洋溢著愛祖國、愛人民的崇高精神,被推崇為「詩史」。在創作方法和技巧方面,杜甫不愧為全能的詩歌藝術家,各種體裁都有佳作,表現方法豐富多彩,風格深沉,旋律悲壯,特別是在語言的提煉和運用上,堪稱一代宗師,為我國的詩歌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膾炙人口的代表作有「三吏」「三別」《春望》《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等。
安史之亂公元755年,安祿山趁唐朝政治腐敗,在范陽發動叛亂。叛軍南下攻佔洛陽、長安。唐朝用大將郭子儀等率軍平叛。後來,安祿山的部將史思明又起兵反唐。直至763年,唐朝才打敗叛軍。
25 古代寓言兩則
一、教材說明
本課選編了兩則古代寓言。這兩則寓言都是以短小有趣的故事,諷刺了生活中某些荒唐可笑的現象,揭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
《矛與盾》說的是一個人同時誇耀自己所賣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觸而不能自圓其說,告誡人們說話、辦事要實事求是,不要言過其實,自相矛盾。《鄭人買履》則借一個寧可相信自己腳的尺碼而不相信自己的腳的人,譏諷墨守成規、迷信教條而不尊重客觀事實的人。兩則寓言故事生動有趣,言簡意賅,都是用「蠢人蠢事」——可笑的事,從反面給人啟迪,耐人尋味。
這種古文原文的寓言,文字特別簡練卻又不失形象生動,托寓的道理明了深刻,而又頗能讓人體味到某種含蓄和幽默。《矛與盾》全文僅四句話,分兩層意思,前兩句講這個人如何誇耀他的盾和矛,後兩句寫他如何被人問住,無言以答。《鄭人買履》也分兩層,先陳述這個人從量尺碼准備買鞋到後來「遂不得履」的全過程;然後用簡單的對話點明他沒買到鞋的原因。前後兩部分的內在聯系都很緊密。兩則寓言都沒有作者的任何評論,而用對話作為點睛之筆,用人物自己的話來點明寓意,給讀者留出思考的餘地。
除了繼續了解古今詞義和表達上的不同外,弄懂每則寓言的寓意,並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是學習本課的難點。而引導學生抓住對話中的關鍵性的話語展開思考、討論,可作為教學的重點。
選編這兩則寓言的意圖是,在第十一冊初步接觸文言文的基礎上,繼續讀一點文言文,為初中學習打一點基礎;同時,引導學生從這兩則寓言中領悟一些生活中的道理。
二、學習目標
1.學會七個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能藉助注釋理解課文,初步領悟課文所講的道理。
三、教學建議
1.這兩則寓言是文言文,在文字表達上與現代文有很多不同,然而有注釋可供藉助,
小學生讀起來就容易多了,加上在第十一冊已接觸過文言文,學生多少有了一些經驗。因此,和現代文的教學一樣,仍應堅持以自讀為主,重在感悟、積累的策略。教學中,要盡量讓學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讓他們自己質疑、釋疑,教師適當點撥、扶助,必要時精當講解。不要講語法知識。教材中的注釋,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詞、句,還可讓學生從中逐步體會古今詞義、表達方法的不同。要啟發學生善於充分利用,但不要讓學生死記硬背這些注釋。
2.本課教學安排兩課時,每課時可以集中學習一則寓言。兩則寓言除具體內容不相同外,有許多相同之處。現以《矛與盾》為例,建議如下教學步驟:首先,教師范讀,讓學生藉助注釋試讀課文,力求了解句子的意思;接著,指導朗讀,把句子讀正確,讀流利,在反復讀文中進一步感悟句子的意思;而後,把句子的意思連起來,練習講寓言故事;最後,討論、理解寓意,並聯系實際談談感受。
3.指導朗讀和背誦是教學重點。「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是古人讀古文的經驗。現在的學生閱讀古文的障礙在於古文詞語、句式運用與現代文存在差別。這種障礙的消除,對小學生來說,不能講古漢語的詞法、句法。主要方法是:首先讓學生參考注釋揣摩句子的大意,然後通過反復朗讀,整體感悟句子以至全文的意思。在學生練習朗讀的過程中,教師要加強指導。兩則寓言的朗讀,除了須正確停頓、突出重音外,還應注意語氣和節奏。
矛與盾
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
其中,前面部分,那人吹噓自己的盾和矛的兩句話,要適當突出對應的部分,語氣語調比較張揚;後面部分「其人弗能應也」則語氣改緩變沉,與之形成對照。「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應讀出問句的語氣(尾音稍上揚)。還可以設想是不同年齡、不同性格的人的不同語氣、節奏:年輕氣盛者問得俏皮一些,稍快些;年老或斯文些的人問得舒緩些……都可表現一定的幽默感。
鄭人買履
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
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4.「思考·練習」第二題「讀一讀,說說句子的意思。」此題目的在於將文中較難的句子列出來重點理解。引導關注文言文的詞句運用特點,領悟用現代漢語表達文言句子意思的方法。做這一練習,可以引導學生聯系注釋理解句意並結合指導朗讀進行,也可以安排在讀好課文、理解寓意之後進行。但無論在什麼時候進行這項練習,都宜採用整體感悟、通句揣摩的方法。千萬不要講文言虛詞、實詞及句式的知識。以下是列出的五個句子的大意,供參考。
(1)「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意思是:我的盾(非常,很,特別)堅固(結實),沒有什麼東西能穿透(它)。或:我的盾堅固得很,什麼東西都穿不透。
(2)「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意思是:我的矛(特別,非常,很)鋒利,對於物體(東西)沒有不能穿透的。或:我的矛鋒利得很,什麼東西都穿得透。
(3)「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意思是:用您的矛戳您的盾,怎麼樣?或:用您自己的矛戳您自己的盾,會怎麼樣呢?
(4)「至之市而忘操之。」意思是:等到到集市上去的時候,卻忘了拿尺碼。
(5)「何不試之以足?」意思是: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腳試鞋呢?
5.「思考·練習」第三題,意思是通過「用自己的話說說那個賣矛又賣盾的人和那個買鞋的人可笑在哪裡」,理解寓言的寓意,受到啟發和教育。感悟寓言的寓意,關鍵在於熟悉寓言講的故事。所以,進行這一步教學,應安排在指導學生熟讀課文之後,先讓學生把每句話的意思連起來,講講寓言故事,然後組織討論:寓言中人物說話、辦事可笑在哪裡,為什麼可笑,從中悟到了什麼道理。為使人人參與思考,可先小組交談,再全班討論。學生感悟不準、不到之處,教師要作適當引導、點撥。
6.課後選做題的設計意圖是,引導學生從學習寓言的感悟和所受到的啟發想開去,舉出生活中遇到的這類現象,學以致用。這一環節很重要,因為只有能辨識生活中的類似現象,才算是真正的理解,也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
7.本課生字大多數都可以通過與學過的字比較,來識記字形,區別字義,練習書寫,例如,矛—予、譽—謄、履—復。
四、參考資料
韓非子(約公元前280—前233)即韓非。我國戰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是當時著名思想家荀卿的學生。韓非繼承和發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之前的法家學說,成為法家的集大成者。秦始皇十四年(公元前233年),因受李斯的讒害,被殺於秦。他的著作後人稱作《韓非子》,現存55篇。他反對以血統為中心的等級制度,提倡「貴族」「民萌」(氓)平等;反對「用人唯親」,提倡「用人唯賢」;反對儒家的「禮治」,提倡「法治」;同時還提出「術」(君主駕馭臣民的手段)和「勢」(君主的權力)來和「法」相輔相成。
⑸ 批註是什麼意思
批註,指閱讀時在文中空白處對文章進行批評和註解,作用是幫助自己掌握書中的內容。
批註是常用的讀書方法。閱讀的時候把讀書感想、疑難問題,隨手批寫在書中的空白地方,以幫助理解,深入思考。
批註的位置可以是「眉批」、「首批」,也可以是「旁批」、「側批」(字、詞、句的旁邊,書頁右側),還可以是「尾批」(批在一段或全文之後)。
(5)語文中的註解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語文做批註的方法
1、批標題
(1)標題在文中的作用:概括內容、表達中心、線索、點明時間地點感情。
(2)存在的疑問。(是什麼?為什麼?怎麼樣?)
2、批詞語
(1)選詞。至少挑選5個,尋找課文中有價值、有品位的詞語5個。例如成語、形容詞、 動詞等;可以注音、解釋、造句、賞析。
(2)寫句。最好的方法是先摘抄5個,選擇其中的3個詞語寫話,訓練片斷寫作能力。
3、批內容
(1)答題格式:什麼人做什麼事。
(2)表達盡量准確。
4、批結構
(1)不管文章多長,盡量分為3-4個部分。劃分不要過細,標准不要過於統一,只要有道理即可。
(2)內容概括用詞要准確。一般10字左右,太長過於啰嗦,太短概括不清楚。
⑹ 小學語文古詩注釋的作用
1、【作品】:古朗月行【年代】:唐五代【作者】:李白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台鏡,飛在青雲端。2、【作品】:靜夜思【年代】:唐五代【作者】: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3、【作品】:山亭夏日【年代】:唐【作者】:高駢綠樹陰濃夏日長, 樓台倒影入池塘。水精簾動微風起, 滿架薔薇一院香。4、【作品】:夏日田園雜興【年代】:南宋【作者】:范成大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日長籬落無人過,唯有蜻蜓蛺蝶飛。6、【作品】:江雪【年代】:唐【作者】:柳宗元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7、【作品】:登鸛雀樓 【年代】:唐【作者】:王之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8、【作品】: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年代】:唐五代【作者】:李白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9、【作品】:望廬山瀑布【年代】:唐五代【作者】:李白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10、【作品】:勸學 【年代】:唐【作者】:顏真卿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11、【作品】:長歌行【年代】:唐【作者】:漢樂府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12、【作品】:涼州詞【年代】:唐五代【作者】:王之渙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13、【作品】:涼州詞【年代】:唐五代【作者】: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14、【作品】:鹿柴【年代】:唐五代【作者】:王維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影入深林,復照青苔上。15、【作品】:早發白帝城【年代】:唐五代【作者】:李白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16、【作品】:絕句【年代】:唐五代【作者】: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17、【作品】:絕句【年代】:唐五代【作者】:杜甫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18、【作品】:惜時三春花是好,為學須急早。花開有時落,人生容易老。19、【作品】:雪【年代】:南宋【作者】:尤袤睡覺不知雪,但驚窗戶明。飛花厚一尺,和月照三更
⑺ 文言文注釋中一說是什麼意思
文言文注釋中一說是什麼意思?
這是說,解釋完了,告訴讀者,曾經有這么「一種說法」的意思。
通常,在沒有官方正式解釋前,在注釋中會有這樣的表述。
「一說」
一種言論、學說或說法。
一段;一個章節。
進言或勸說一次。
一次辯論。
一種說法。如:「有此一說。」
⑻ 有高人知道語文中"夾注"的意思嗎 多謝!
jiazhu
夾注
interlinear notes
夾在正文中間的註解。夾注是書籍、文章的一種註解形式。註解形式一般分為三類:排印於文章末尾的稱為「篇末注」,排印於書本當頁地腳的稱為「面末注」(或稱為「腳注」),排印於正文中間的稱為「夾注」中國古書多用夾注。夾注的形式隨著印刷業的發展,也有變化。古人刻書豎排,夾注多雙行並夾於正文中間,稱為「雙行夾注」。夾注字形比正文細小。隨著標點符號的普遍使用,以及橫排印刷的流行,夾注在使用「夾注號」(如各種形式的括弧)的情況下,字形可同正文一般大,但為了便於區別正文與注文,注文多變換字體。橫排印刷一般不用雙行夾注,多用夾注號標明夾注文字。
夾注的內容是隨著「註解」涵義的延伸而不斷擴大的。《周禮·天官冢宰第一》疏:「注者,於經之下,自注己意,使經義可申,故雲注也。」「注」之古義為解釋「經義」之意夾注內容其初也只限於註疏「經義」,後來發展為包括標明讀音、訓詁文字、辨別語詞、分析章句、考證名物推求義理、校勘異文,以及註明出處等等內容甚至連資料性的附錄也都可以雜於注文之中由此可知,隨著出版事業的發展,不僅夾注的形式在不斷變化,夾注內容也在不斷擴展。但是夾注的宗旨是不變的,即為了方便讀者,使之更全面更深刻更准確地理解正文。
⑼ 請問「鼓」在高中語文中的所有註解是什麼
樓主你發錯地方了 我也給你答了
雁門太守行①
李賀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色滿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②,霜重鼓寒聲不起。
輾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③為君死。
【注釋】
①雁門大守行:樂府《相和歌·瑟調曲》舊題。古雁門郡,佔有今山西西北部
之地。
②易水:在今河北易縣。
③玉龍:指劍。
【評析】
李賀的不少詩向稱難解,這一首解者紛紜,卻莫衷一是。對於詩意的理解也異常分歧。
這首短詩,後面寫兵臨易水、提劍誓死?其主題確與戰斗有關。但前四句 著重寫景,除「甲花」、「角聲」表明此處有兵士而外,圍城、突圍等等全無 明確描寫。因此,解說之分歧,多出於對「言外之意」的不同體會。「言」外 之「意」雖在「言」外,仍然來自「言」。一首詩積字成句,積句成篇,成為 有內在聯系的整體。這篇詩前四句頗難碓解,後四句卻比較顯豁。說清後四句, 再反觀前四句,通篇的意義便不難領會。
先看後四句。「半卷紅旗臨易水」,暗示「臨易水」之前有一段進軍過程。「半卷紅旗」 是為減少阻力,是進軍的特徵,如「紅旗半卷出轅門」 之類。「臨」字也表現行軍的動勢。那麼,「臨易水」之後是否遇上敵軍?如果遇到的話,力量對比如何?形勢對誰有利?這一切,後三句都未作正面描述,而言外之意卻比較明晰:一、「臨易水」表明前進受阻,又令人聯想起《易水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二、擊鼓為了進軍,而「霜重鼓寒聲不起」通過自然條件的不利暗示出戰爭形勢的嚴峻。三、末尾兩句,寫主將提劍上陣,誓作殊死戰斗以報君恩,則大敵當前,已不言可知。
首句於「雲」上著「黑」字,已感氣氛沉重。而這「黑雲」又「壓城」以至壓得「城欲摧」,明顯有象徵意義。「雲」上特加「黑」字,自然不會用以象徵我軍而是象徵敵軍。敵軍壓境圍城如此兇猛,則我軍只有殺出重圍,才有生路。「甲光向日金鱗開」,在色彩和形相上與上句形成強烈對比,明含欣喜、贊美之情,當然是指我軍。始而黑雲壓城,適度圍逼,既而黑雲崩潰、紅日當空,我軍將士的金甲在日光下猶如片片金鱗,耀人眼目。就是說己經殺出孤城,擊敗敵兵。
一、二兩句寫圍城與突圍,構成一個意義單位。以下八句寫乘勝追殺,直至兵臨易水,是又一個意義單位。「角」,古代軍用樂器。《北史·齊安德王延宗傳》有「吹角收兵」的記載。聯繫上下文看,「角聲滿天秋色里」一句,正是以虛寫實。在讀者想像中展現敵退我追的壯闊場景。「塞上胭脂凝夜紫」中的「夜」字照應第一句中的「日」字,表明從突圍至此,已過了較長一段時間,雙方互有殺傷。「塞上胭脂」,舊注引《古今注》「秦築長城,土色皆紫、故曰紫塞」解釋,大致不錯。緊承「角聲」、「秋色」描繪塞土赤紫,已令人想見戰血;於「紫」前加一「凝」字,更強化了這種聯想。
由「日」到「夜」,以至夜深「霜重」,追兵已臨易水,敵軍自然先到易水。追兵尾隨,敵軍倘要渡水,便可能全軍覆役,因而只能背水一戰。「陷之死地而後生」,想到韓信的背水陣,就知道追兵面臨的形勢何等嚴峻!鼓聲不起,主將誓死,正是這種嚴峻形勢的反映。至於快戰的結果如何,卻讓讀者去想像。詩人運用特殊的藝術手法表現獨特的藝術想像,或用象徵,或用暗示,或用烘托,或以虛見實、以聲顯形、以部分代全體,給讀者留下了過於廣闊的想像空間,所以讀者的理解因人而異。
意象新奇,設色鮮明,造型新穎,想像豐富而奇特,這是李賀詩歌的突出特點。在《雁門太守行》里,這些特點得到了全面而充分的體現。僅以後兩句為例,看看他如何注意設色和造型。這兩句寫主將為報君主的知遇之恩,誓死決戰,卻不用概念化語言,而通過造型、設色、突出主將的外在形象和內心活動。戰國時燕昭王曾築台置千金於其上以延攬人才,因稱此台為「黃金台」。「玉龍」,唐人用以稱劍。 黃金、 白玉, 其質地和色澤, 都為世人所重。「龍」,是古代傳說中的高貴動物,「黃金台」,是求賢若渴的象徵。詩人選用「玉龍」和「黃金台」造型設色,創造出「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的詩句,一位神采奕奕的主將形象便宛然在目。其不借為國捐軀的崇高精神,以及君主重用賢才的美德,都給讀者以強烈而美好的感受。
先給注釋:
雁門郡即今山西寧武北部,朔縣南部。大同東部。北部等地。太守,官名,郡首長。
《樂府詩集》有《雁門太守行》,乃相和歌瑟調三十八曲之一。這首詩是擬古樂府詩。
黑雲:《晉書》中解:「(凡堅城之上有 黑雲如屋,名曰軍精)。
角:軍中所吹之器,如現在的喇叭。
(塞土燕脂凝夜紫,)《古今注》:「秦築長城,土色皆紫,故曰紫塞」
{本人在這里感覺。「燕脂」估計是別字。應該是「胭脂」個人觀點是這樣的。因為為了襯托後面的「夜紫」兩字。先把顏色給鋪墊出來。「胭脂」是紅的。所以紅中之紫更為觸目驚心。又加上「胭脂」的顏色如血一般。放在更顯戰況之激烈。血流成河,加上天氣的寒冷,在夜裡更加恐怖。在加上夜色的黑暗。更具感染力。但也未必是我的觀點正確。}
易水:《史記正義》里記載「易水出易州易縣,東流過幽州歸義縣東,與滹沱河合」
《漢書李陵傳》:「吾士氣少衰,而鼓不起者何也?」(不起)二字本於此,不過
《漢書》是指鼓舞不起士氣,這里是指鼓聲低沉不響。
黃金台:《上古郡國圖經》「黃金台在易水東南十八里,燕昭王(姬平)置千金於台上,以延天下之士。」
玉龍:指劍。
疏解如下:
首兩句說黑雲高壓城上,城像力量就要被摧毀一般,雲隙中射出的陽光,照在戰士們的盔甲上,閃現出一片金鱗,這是描繪敵兵壓境,危城將破的情景。三四兩句中,(角聲滿天)是說日間的鏖戰,(燕脂夜紫)是說戰血夜凝,是描寫激戰後的光景,五六兩句是形容撤退時,軍旗半卷,鼓聲不揚。結尾兩句是表面寸土必爭,奮死抗敵,以盡忠報國之意。
這首詩意境非常蒼涼,語氣非常悲壯,很像(屈原)《九歌》中的《國殤》。杜牧說賀詩是(騷之苗裔),所見甚確,集中像這一類的詩實在都是胎息《楚辭》,而很能得其神韻和義理的。
當時的情況是唐王朝御敵出征的詩篇,大兵壓境,敵眾我寡,戰爭十分艱苦,但是唐王朝的將士們毫不畏懼,表現了一種為國效死,凜然無畏的精神。
首二句寫出征場面,黑雲一詞有兩個意思。一是天氣狀況,一是喻敵兵之眾,「壓城城欲催」狀塞上軍情緊急,無疑也是「羽檄」的內容,正因為如此,唐王朝才火速派兵出征。
結尾兩句是寫將士們的豪情壯志,無處不透著人氣節中的忠於國家的豪邁。
此詩中造語濃艷,如「黑,燕脂,紫,紅,金,」等,極力渲染氛圍,詩人在用韻上也很講究,首先用平聲,表現一種昂揚氣概,然後轉仄聲,調子低沉,富於變化,正如沈德潛所說:「字字錘煉而成,昌谷集中定推老成之作,」《唐詩別裁集》李賀見韓愈時把此詩放在首篇。(張固《幽閑鼓吹》)由此可見李賀對此詩的珍愛。
我喜歡李賀的詩。可以說到了入迷的程度,但我喜歡他的原因在於他的詩承襲了《楚辭》的風骨,更喜歡他的命題,命意,命辭皆是深刺當時當世之弊,藏哀憤孤激之思於片章短句之間。
李賀詩開中晚唐惟美主義的傾向,李賀詩中,用字濃麗,沉鬱,奇險,凄清,冷艷,擅用比興,象徵,隱刺,反襯等手法。晚唐杜牧曾在李賀死後十五年做序。摘部分序言如下。
雲煙連綿,不足為其態也,水之迢迢,不足為其情也,春之盎盎,不足為其和也,
秋之明潔,不足為其格也,風牆陣馬,不足為其勇也,瓦棺篆鼎,不足為其古也,
時花美女,不足為其色也。
李賀《雁門太守行》首句雲:「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摭言》謂賀以詩卷謁韓退之,韓暑卧方倦,欲使閽人辭之。開其詩卷,首乃《雁門太守行》,讀而奇之,乃束帶出見。宋王介甫雲:「此兒誤矣!方黑雲壓城時,豈有向日之甲光也?」或問此詩韓、王二公去取不同,誰是?予曰:「宋老頭巾不知詩。凡兵圍城,必有怪雲變氣。昔人賦鴻門,有『東龍白日西龍雨』之句,解此意矣。予在滇,值安鳳之變,居圍城中,見日暈兩重,黑雲如蛟在其側。始信賀之詩善狀物也。」
⑽ 語文註解
邊讀邊想其中的場景,根據思路,再加上自己大概背滴,就容易多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