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如何理解語文課堂教學轉型

如何理解語文課堂教學轉型

發布時間:2022-08-18 06:20:44

① 語文教師如何實現「教課文」向「教語文」的華麗轉身

語文——作為國家的母語課程,作為一種社交工具,其核心價值就是能夠熟練運用口頭和書面語言進行社會交際。為此,作為語文課程教學,語文教師應該突出語言文字的運用,彰顯其綜合性和實踐性特點。而當前的絕大多數語文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時,往往以「教課文」為主——老師們總是認為:一冊書28課,一篇一篇地講下去,什麼時候講完了,一學期的語文教學任務就算完成了。而且,每節課上教師都是以講解、分析文本為主,學生的語言實踐活動很少,或者說沒有。這樣的課堂是教師的,是文本的,就不是學生的。如此做,老師們又是為何呢?兩個原因:第一,應試教育中,語文考試以這些內容為主。第二,各位語文教師真的不知道什麼是「教材內容」和「課程內容」,更加不知道他們之間的區別,就更別提怎麼運用了!如今的語文教學和語文教師飽受煎熬與責難,這是誰都不願意接受的。有人認為,語文教學之所以出現如此多的詬病,是因為語文教學沒有象其它學科的教學一樣——給出一個明確的語文教學「結構化」,即教什麼。比如數學,每節課都會告訴你教什麼,解答哪個方面的問題,學習哪個方面的知識。而語文就不是這樣——每節課就是將一篇文章擺在你面前,這裡面有標點,有文字,有結構,有作者情感,這篇文章究竟應該教什麼呢?誰都沒有告訴我們,需要語文教師以自己的經驗、文化和理解來進行目標建構。這就導致了一篇同樣的課文,文化和經驗相對富足的教師和普通教師講出來,就會完全不同,甚至有些教師由於准備不足或者自身素質原因而「跑偏」。為何會出現如此極端的情況?是因為我們大部分教師都在「教課文」,我們的目光都在課文上,而沒有集中在語文的課程內容上。從某種程度上說,這是所有語文教師的「悲哀」——試想,作為一名專業的語文教師,拿到一篇文章卻不知道應該教什麼,這不是教師的悲哀嗎?於是,老師們只能以「考試」為指揮棒——你考什麼我就教什麼,應試教育由此而生!語文教學是高碳的,又是低效的!那麼,語文課程內容究竟是什麼呢?它與教材內容(即課文)又有哪些區別呢?簡單來說,語文課程內容是「教什麼」,教材內容是「用什麼來教」。課文只是給我們的語文教學提供了一個例子,我們不能把教學的重點放在「理解、分析課文內容上」,至少是不能整節課的「理解與分析」。對於小學語文教學而言,語文的課程內容主要是學生學習語文必須掌握的、可以終身受用的語文知識、語文方法和語文技能,這些課程內容應該是相對穩定的,是其它學科無法替代的。具體來說,漢語拼音、標點符號、3000個常用漢字、查字典的方法、圈點批註等閱讀方法,記敘描寫等寫作方法,以及為掌握這些知識和方法展開的聽、說、讀、寫技能訓練等等。當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也是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課程內容,但這一點並不是語文學科特有的,而是各科共有的課程內容。語文教師應該將這一課程內容滲透於具體的語文教學環節當中,對學生進行熏陶、感染。認清了語文「教材內容」與「課程內容」的區別,我們也就了解了:在教學中應該將「課文」作為語文教學的例子,我們需要考慮的不是如何講這個例子,而是如何利用這個例子來滲透、實施語文「課程內容」教學,即拼音、標點、批註方法、閱讀方法、寫作方法等方面的教學,讓學生在具體的語文實踐活動中,體會、感受這些課程內容,學習這些課程內容,理解這些課程內容,運用這些課程內容。如此,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如果依然用大量的時間進行閱讀與分析課文內容,我們的語文教學方向就是錯誤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我們相信,只要我們認清了它們之間的區別,認真進行語文「課程內容」的教學,我們就能實現由「教課文」向「教語文」的華麗轉身!

② 新課改下語文課堂教學如何轉變

2001年,我國正式啟動了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教育部頒發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初步構建了符合時代要求、具有中國特色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綱要》明確指出,「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1]顯而易見,新課程改革對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本文基於新課程改革,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轉型做出淺顯的思考。
1 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轉型的必要性
本文所說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轉型是指,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在師生的地位、教學的組織形式、教學手段和方法的使用、教學評價方式以及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態度等方面,都發生根本性轉變的過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轉型順應了我國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和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有利於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充分發揮學習的自主性、探索性和創造性。新課程改革注重教學的「三維目標」,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語文是各科學習的基礎。小學語文新課程標准強調語文課程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基本特點,注重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倡導通過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這些目標的達成需要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加以轉型:教師由「控制者」轉變為「促進者」;課堂由「專制」走向「民主」、由「封閉」走向「開放」;評價由重「結論」轉變為重「過程」;學生的學習方式由「被動性、依賴性、統一性、虛擬性、認同性」轉變為「主動性、獨立性、獨特性、體驗性與問題性」等。
2 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轉型的現狀
新課程改革實施十幾年來,我國的基礎教育確實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教師的教育理念、教育教學模式、師生關系、學生的學習方式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改觀。從整體上來看,部分地區的語文課堂教學改革在前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學模式,引來眾多學校的觀摩和效仿,從而形成了全國大范圍的課程改革熱潮。但在發展過程中教學改革由於沒有新的突破使得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方法缺乏創新。而部分教師在組織和引導語文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重於形式也使得教學的實際效果遠遠不如新課改初期,師生表面上對話頻繁,氣氛熱鬧,細究之下許多對話是徒具形式,並未達到有效的交流目的。以杜郎口中學為例,杜郎口中學曾以導學案制與合作學習相結合的以學促教模式成為了新課改的一個典範,雖然杜郎口中學在2012年宣布取消導學案制,但是隨著課改熱潮的不斷推進,這種模式依舊存在在我國部分中小學的語文課堂教學中。
在教育見習過程中,我們發現,相當一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生搬硬套新課改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使課堂上呈現出開放學習、主動學習的假象,但實際上是學生不得不延時學習來達到所謂的新課改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主體的開放式的理想課堂。為了進一步了解新課改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轉型現狀,我們自編問卷,從教師和學生兩個方面,對湘西自治州吉首市第一小學、永順石堤鎮中心二完小進行了問卷調查。

③ 為什麼要進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

隨著課改的進一步深入,《語文課程標准》的實施,我能以學生為本、以促進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新理念大膽地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進行改革,課堂出現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人機互動、平等參與的生動局面。開放型語文課堂教學是素質教育的新要求。素質教育作為一種教育思想,首先著眼於人的可持續發展,是一種目中有人的教育。以此觀點對照現在語文課堂教學,目中無「人」的現象還是存在,那種把學生當著等待灌輸的容器的「滿堂灌」、「填鴨式」且置之不論,就是那些所謂「啟發式」的課堂教學,又有多少是真正把學生看作是活生生的有靈性的人呢?因此,必須充分認識到,在實施素質教育的背景下,應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積極推進語文課堂教學改革,努力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一、創設激發興趣的課堂的需要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興趣不是負擔,這句話飽含深刻的道理。當學生對知識不感興趣時,一個再小的任務對他來說也是負擔,是不可逾越的「鴻溝」。反之,對知識有濃厚興趣時,就會產生不斷前進、渴求新知、欲求明白的強烈渴望,就會全身心的投入到所感興趣的學習中。教師的責任在於以豐富的教育經驗、智慧和教育藝術來培養和激發學生潛在的學習興趣。使之處於「激活」狀態,從而爆發出強烈的學習動機。教師之責任不在傳授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所教學科內容激發起學生學習興趣,這樣不但課堂效果好,更主要的是學生全身心投入,這樣有利於知識的掌握能力的培養,是一堂課成功的關鍵,否則就變「我要學」為「要我學」課堂效果不會太好。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善於抓住每課的內容,巧設導語或問題或聯系生活的課堂活動來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二、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奮斗目標
1、創設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環境。《語文課程標准》指出:「小學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民主與平等包括知與情兩個方面。從知的角度看,師生只是先知者與後知者的關系,並不存在尊卑關系。從情的角度講,小學生與教師一樣,在人格上是獨立的,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豐富的內心世界和獨特的情感表達方式,都需要教師的理解與尊重。教師需要尊重,學生也需要尊重;學生需要愛,教師也需要愛。互尊互愛的師生關系,才是民主、平等、對話的師生關系。
2、組織小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專門提及合作學習,指出:「鼓勵合作學習,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共同發展,促進師生教學相長。」合作學習認為,學習是滿足個體內部需要的過程。對於教學來講,合作學習的假定是:「只有願意學,才能學得好。」只有滿足學生對歸屬感和影響力的需要,他們才會感到學習是有意義的,才會願意學,才會學得好。從合作學習的整個過程看,其情意色彩滲透於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之中。尤其是在小組合作活動中,小組成員之間可以互相交流,彼此爭論,互教互學,共同提高,既充滿溫情和友愛,又像課外活動那樣充滿互助與競爭。同學之間通過提供幫助而滿足了自己影響別人的需要,同時又通過互相關心而滿足了歸屬的需要。在小組中每個人都有大量的機會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傾聽他人的意見,使學生有機會形成良好的人際技能。當學生們在一起合作融洽、工作出色時,他們學到的就會更多,學得也就更加愉快。
3、課堂上的評價方式多樣化。新課程要求改變過去以教師為主的單一評價方式,學生由被動接受評價到主動參與評價。課堂上的評價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種:
(1)教師評價。語文學習具有重感悟和情感體驗的特點,因此評價要尊重學生的主觀感受,重視運用富有感情色彩的語言,描述學生語文學習的成績與進步。教師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每一次成功與進步的評價,能使學生獲得對語文學科學習的積極體驗和情感。教師在評價時要善於抓住學生回答問題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思維、語言表達或合作意識和技巧等方面的優點加以表揚。
(2)學生互評。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也應該是評價的主人。課堂上教師應把評價的權利交給學生,並教會學生如何互相評價。
(3)自我評價。發展心理學告訴我們,小學生的自我評價能力是逐步走向成熟的。從片面性的評價發展到全面地進行評價。只要遵循評價發展的規律,就一定能使學生的自我評價能力得到培養與提高。

④ 語文教師從哪些方面改進課堂教學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該如何運用信息技術手段來改進語文課堂教學呢?

一、利用信息技術,創設樂學氛圍

前蘇聯心理學家贊可夫主張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要重視學生的「情緒生活」,設法營造一個愉快、生動、活潑的學習氣氛。語文教學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必須創設教學情境,營造良好的教學氣氛,在教學中化難為易、化抽象為具體。信息技術媒體集「聲、色、畫、樂」於一體,色彩豐富的畫面、生動可感的聲音均有利於創設特定的情境。因而,利用信息技術媒體的有利條件進行語文教學,便能創設一種輕松而活潑的教學氛圍,使學生「愛學」、「樂學」,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1、課前激趣

一個好的開始對於一堂課成功與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正所謂「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若能在課堂教學伊始便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堂課便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教學時,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如《小鎮的早晨》一文,文字優美、格調清新,通過生動優美的句子,給我們展現出一幅江南水鄉美麗的晨景圖。教學前,我以錄像的形式向學生出示江南水鄉的畫面,配以課文錄音,柔美的畫面與課文朗讀的同步效果,把學生帶入了「迷人的旅行」中,極大地誘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時,我問學生:「剛才小鎮的晨景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學生活躍起來,搶著說出自己的感覺:「太美了!」「美得讓我陶醉了。」……學生的心中深深地印下了水鄉的晨景烙印,為接下來的課堂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學中「持趣」

傳統語文教學局限性較強,課堂教學以「教」為主。實施素質教育,則要求我們要變教師的「教為主」為學生的「學為主」,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充分地動腦、動口、動手,主動快樂地學習。將信息技術引入語文課堂教學後,學生通過電腦手段,觀其境、聞其聲、觸景生情,充分調動了積極性、主動性,輕松愉快地投入到語文學習活動中,無形之中促進了這一目標的實現。

例如《海底世界》一課,採用多媒體教學,把學生未見過的海底下面嬉戲著的魚群、蠕動著的海參、披甲的龍蝦、美麗的珊瑚等活生生地呈現在他們的面前,原本平面的、了無生氣的教材內容變成了立體的、可感的鮮活畫面,這樣的課堂學習,學生不僅不會感到有負擔、產生厭煩,而且還會懷著濃厚的興趣、輕松愉快的心情、主動積極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學生「樂而學之」,課堂學習效果不言而喻。

3、課外「延趣」

《課程標准》中明確指出:「構建靈活開放的語文教材體系,溝通課本內外、課堂內外、學校內外。」既要注重課堂教學,也不能忽視了課外學習的作用,「樂學」應由課內延伸到課外。如在教學《昨天,這兒是一座村莊》後,我根據課文的內容,讓學生上網查詢資料,深化對「改革開放帶來中國大地巨大變化」這一主題的認識。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在網上尋找相關的的信息。有的學生找來了深圳改革開放前與改革開放後的對比照片;有的學生收集了改革開放後中國人生活上發生的各種變化的數據資料……孩子們將學習的樂趣延伸到課堂之外,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深化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認識,又擴大了自身視野,真正做到了「溝通課本內外、課堂內外、學校內外。」

二、巧用信息技術,擴大課堂容量

特級教師洪宗禮老師曾說過一段話,讀來感觸良多。他說:「四十五分鍾的一堂課,時間是有限的;五十平方米的課堂,空間是有限的。教師,只要有廣博的知識,有扎實的基本功,有高超的教學藝術,就可以在有限的時空里,發揮學生無限的思考力和創造力。」而如今這些想法都可以藉助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手段得以實現。信息技術的運用,將文字、圖像、聲音等信息有機地組合在了一起,豐富了傳統的教學內容,使課堂信息容量、知識容量加大,且能通過各種媒介手段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多種感官,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記憶,在愉快的氣氛中輕松地完成教學任務。可以說,信息技術使教材「活」起來,真正讓語文教學實現「小課本,大課堂」。

那怎樣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在有限的時空里,擴大語文課堂的容量呢?

1、補充資料,拓寬視野

網上豐富詳實的聲像圖文資料,是語文教學取之不竭的源泉。教學時,我們可以通過電腦課件引入一些補充材料,加大課堂的信息容量,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提高學生探究問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學習《小鎮的早晨》一課後,學生被江南水鄉的美麗風光深深地吸引住了,恨不能親自去游覽一番。我見學生心神嚮往之,便適時從網上調出相關資料,做知識拓展。讓學生一邊欣賞蘇杭等地的秀美景色,一邊聆聽晏幾道的《蝶戀花》、《胡搗練》等贊美江南的詩歌的朗誦,讓學生對江南美景有更深入的了解,從而激發他們對祖國山山水水的熱愛之情。

2、配合練習,讀寫結合

課堂上,我們可以針對教材的重點、難點、疑點進行聽說讀寫的課堂練習,讓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使用計算機製作課件,通過多媒體展示,能使學生很快進入問題的思考,加快了課堂教學進程,增加了練習容量。同時,也能夠因材施教,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選擇不同難度的練習,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自我表現的機會,從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保持其良好的學習心態,有利於學生的發展。

三、善用信息技術,發展學生能力

葉聖陶先生說:「教師主要在於引導學生求得知識,也就是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自己去解決問題。」利用信息技術進行語文教學能很好地實現這一點。在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能力也能得到不斷的提高。

1、發展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自主學習,便是讓學生自己去讀,自己去理解。信息技術交互性強,方便為學生開辟自主學習的空間,學生可以在這樣的交互環境中,按照自己的學習興趣來選擇學習的內容。如《雪地里的小畫家》一課的拼音教學,我就利用多媒體課件讓學生進入「拼音樂園」進行自主學習。屏幕上那美妙的畫面,動聽的聲音深深地吸引了學生。他們不自覺地跟讀、模仿,興致勃勃地為生字編兒歌、擴詞,在實踐中擴大了他們的識字量,培養了了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實現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2、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語文教材中佳作連篇,文質兼美的文章為我們描繪出了一個又一個優美的意境。而限於小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他們對語文教材的品讀首先是感性而較表面的。教學中,我們有必要引導他們進一步體會教材的「美」。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可使文章所要表達的「美」更直觀,更形象,將教材所描繪的優美意境呈現於學生跟前,從而激起學生強烈的審美欲,提高他們審美能力。具體做法有二:

一是將與教材有關的內容通過靜態的或動態的畫面展示給學生,引導學生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如對於沒有見過草原的學生來說,《草原》一課所描繪的情景離他們太遠太遠了,他們無法在頭腦里形成相關畫面,無法激發美感並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不如讓他們眼見為實,適時播放一段草原風景錄像片,將無聲的語言描寫變成動態的美景,「一碧千里」、「翠色慾流」等詞句一下子變得形象可感起來,學生深深地為大自然的美麗所折服。可見,信息技術手段的合理使用,把真切的畫面展現在他們面前,可以使他們產生身臨其境之感,激發了學生的審美情趣,在這過程中,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認知更加真切,從而培養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及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

二是利用音樂,渲染氣氛。音樂是有聲的語言,它能給人帶來美的享受。語文課上適當播放適合課文內容的樂曲,能把學生帶入課文所描繪的情境中,調動其感覺、知覺,對課文中的優美語句悉心品味,悟出其美妙之外,從而達到提高審美素養的目的。《月光曲》是一篇經典作品。為了讓學生悟出文中所描繪的那種隨樂曲起伏而產生的不同意境美,我讓學生閉目欣賞貝多芬的鋼琴曲《月光曲》,隨著音符的流動,我慢慢提示:「微波粼粼的海面上……」「……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雲。」「……颳起了大風,捲起了巨浪。」在美妙的音樂中,學生很快地便進入文章語言所描繪的意境之中。

3、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課程整合的目的之一。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根據學生特點,我們可以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創造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通過主動地建構知識,去提高創新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教學《草原》一文最後一句話:「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時,我配以音樂播放了一些穿著蒙漢兩族服裝的人或抱或握手,流淚深情交談的畫面給學生看,學生一下子進入了情境,沉浸在畫面當中。見此情景,我鼓勵他們展開想像:「你能把這幅情景說得比作者還要好嗎?」學生插上了想像的翅膀,思維更活躍了,課堂氣氛達到了新的高潮。

語文教學是一門充滿智慧的藝術。信息技術手段與語文教學的結合,則讓這門藝術煥發出勃勃生機。它的運用,為語文教學增添了無窮魅力,真正優化了語文課堂教學,為提高教學效率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⑤ 初中語文教學改革新做法

一、要重視教學內容的選擇

語文教學內容要少而精,教學設計要突出學習的目標。現在課堂教學的信息含量大大豐富。但這樣一來也容易在課堂教學內容的安排上陷入失控狀態。有時一節課有十幾、二十幾項內容,看起來什麼都有了,結果是什麼都沒有教、什麼也教不會。有的內容老師每次遇到都要講,但每次都是蜻蜓點水般講一下,結果是等於沒教。對於語文閱讀教學來說,一堂課內容過於繁雜,也必然是對語文進行了肢解。因此教學內容相對集中無疑是可以提高課堂的效益的。我們在進行語文教學設計時一定要做好取捨工作,要圍繞學習目標,抓住主要的內容。

教學內容要與語文課程目標一致。語文課程之所以是語文課程,是因為課程與教學內容受目標的規限和指引。不是教師想教什麼就教什麼,能教什麼就教什麼。這里需要強調的是我們自己對語文教學的風格、個性理解不能片面化。從課堂上教什麼的角度看,教學的風格或個性主要表現為老師對語文教學內容的選擇與創生,對教學內容所作的創造性地開發,也是教師「實踐性知識」的顯現。但是任何一位教師這種開發和張揚又是有界限的,因為教師並不是課程的全部。任何一位語文老師不能代替課程,或者篡改課程。我們上課的基點準星要對准語文課程目標的有效達成上,否則我們的語文課堂就會迷失方向。

教學內容和方法要切合學生的實際需要。實際上是要求我們老師根據學生的實際來選擇或研製合適的教學內容,選擇和採用合適的教學方法。「心中有學生」首先就體現在這一點上,這是真正的因人施教。針對不同的學生,選擇使用有所差異的語文教學內容,採取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從而使自己的學生逐步達成共同的課程目標,這是一堂語文好課的高境界。

二、要為學生提供必要的幫助

這里的「幫助」必須注意兩種情況:一是教師給學生提供幫助決不是牽著學生鼻子走;二就是一定要避免出現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袖手旁觀的現象。這種「提供幫助」 的精神,葉聖陶先生稱之為「嚼飯哺人」,胡適先生稱之為「度人金針」。這種「幫助」的內涵可以從兩個層面去理解:

其一,要幫助學生激發起良好的學習狀態。激發起學生良好的學習狀態是教師在課堂上為學生提供幫助的一個基本著力點,而這一點又常常為我們所忽視。課堂上要「激發」而不是指責,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探索精神要來自學生自身。有些觀摩課,往往教師的積極性很高,學生則處處在被動地跟著教師的思路;教師光彩奪目,學生黯淡無光。這就是學生的學習狀態沒有得到激發的具體表現。

學生的學習效率在一種心理感到安全,思想自由寬松,樂意進取、樂意參與,情緒高亢的狀態下才會達到最高。因此,激發學生的學習狀態首先要考察的內容,就是課堂的教育氛圍和環境:教師會設計什麼樣的教學情景,營造什麼樣的課堂氛圍?進一步來說,新課改的語文課堂應該有什麼樣的教育氛圍才能激發起學生良好的學習狀態?我個人認為應該做到以下三點:第一,自由。我們要求課堂要有規范,要有紀律,但是課堂規范和課堂紀律最核心的實質與理念就是自由。所謂自由就是解放學生的頭腦,解放學生的心理,讓他們無拘無束,這是一個基本點。第二,寬松。要允許學生說錯話,說真話。要讓孩子打開心窗,把他心裡想到的經驗和體會充分地表露出來。我們的語文課堂如果不能夠將孩子的經驗、認識真正整合起來,那麼孩子的經驗就無法完成認知再構,形成新的體驗,更談不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轉變了。第三,就是民主。課程就是教師幫助學生經歷、體驗轉變的過程,教師和學生是同事、夥伴、協作者的關系。我們的課堂就要達到這樣的狀態:學生敢想、敢說,願意想、願意說。只有在這樣的狀態下才能培養激發學生的學習狀態。

其二,要幫助引導學生在真正意義上轉變學習方式。陶行之先生曾說過:「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正是他在1919年5月把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全部課程的「教授法」改為「教學法」。他還說「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90多年過去了,陶先生的話還沒有過時。學習方法轉變的關鍵是解決學生怎麼學的問題。比如說朗讀,可以有學生自由讀,教師領讀,全班齊讀;還有對課文怎麼分析,怎麼理解,等等。讓學生個性得到張揚,以學生發展為本。

⑥ 新課程標准認為語文教師應從"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教"的教學境界,怎麼理解

"教教材」在教學中只是死的教學方法,不能活用教材,只是圍繞教材來講解,而且都是灌輸式教學法,教學方式古板,比如同樣一篇課文《鄭伯克段於鄢》,「教教材」的教學方式就是緊緊圍繞教材中的注釋、翻譯、故事發生背景來展開。

「用教材教」,意思就是把教材當作例子,要活用,要用活,要以教材為起點拓寬、延伸。比如同樣一篇課文《鄭伯克段於鄢》,「用教材教」就是不僅把那些該講的注釋、翻譯、故事背景講清楚,還靈活加入一些同類型故事來進行對比展開。


同時呢,還能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創新,比如引導學生們仿寫,或者以里邊的人物口吻、立場出發寫一篇文章等等,以達到既有知識的學習,更有知識運用在其中的目的。

(6)如何理解語文課堂教學轉型擴展閱讀:

教師要備好課又必須做好一下工作:

1、認真鑽研教材

在課前,教師要認真鑽研教材,包括鑽研教學大綱、教科書和閱讀參考書。教師鑽研教材有一個深化的過程,一般須經過懂、透、化三個階段。

懂,就是對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等都要弄清楚、弄懂。透,就是要透徹了解教材的結構、重點與難點、掌握知識的邏輯,能運用自如,知道應補充那些材料,怎樣才能教好; 化,就是教師的思想感情和教材的思想性、科學性融化在一起了。

2、深入了解學生

不但要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技能、興趣和需要,還要了解學生的學習方法和習慣,並在此基礎上,對學生學習新知識會有哪些困難,出現什麼問題等做出預測,以採取積極的對策。

3、合理選擇教法

這就是解決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傳授給學生。它包括:如何組織教材,如何確定課的類型,如何安排每一節課的活動,如何運用各種方法開展教學活動。此外,也要考慮學生的學法,包括預習,課堂學習活動與課外作業等。

⑦ 如何改革語文課堂教學

改革語文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主渠道,是學生獲取知識,發展智力,接受思想教育的主要途徑。改革課堂教學,對實現素質教育,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語文課姓「語」,教師應考慮語文的本體,努力把語文課上出語文味。因此要想獲得最佳教學效果,就要更新教育觀念,就必須改革課堂教學。
那麼,如何才能讓語文課堂充滿語文味呢?
一、要有新穎的導語
導語設計既要新穎,又要簡練、生動、有文采、有感情,還要富於變化。有時介紹背景,有時創設情境,有時提出問題、巧設懸念,有時直接審題、開門見山。雖有定法,但無定式,不斷變化,以求激發學生濃郁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如果每一課都是同樣的始終,就不免有點單調了。因此每上一節新課需新穎別致的導語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其學習興趣。學生一旦產生了興趣,那麼這堂課的教學任務一定能順利甚至超前完成。教學《記金華的雙龍洞》時,我是這樣設疑鋪路的:上課就寫了幾個填空題,如()其( ),如( )其( ),如( )其()。學生積極參與填了前兩個「如見其人」,「如聞其人」,而第三個則無法填補。就在學生左思右想急於求解時,我給出答案「如臨其境」,順勢引入課文:「我們學一篇如臨其境的好文章——《記金華的雙龍洞》。」疑問讓學生由探究慾望,這種疑問會讓學生集中思維和和注意力,教師加以引導,學生沿著線索積極思考從而找到答案。又如《明天,我們畢業》,我設計的導語是:同學們,不久你們就要小學畢業了,你們將告別美麗的校園,告別朝夕相處的同學,大家有什麼感想呢?丁雪飛老師在小學畢業時感慨萬千,飽含激情地寫下了《明天,我們畢業》。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文章。
興趣是理解和掌握知識的前提,它能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進入最佳學習狀態,那麼教師應創造新穎別致的導語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要善於啟發學生想像
科研資料表明:大凡科學家、文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等都具有超常的想像力。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想像既有利於把握文章的中心,也有利於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如:教學《狐狸和烏鴉》可設計「烏鴉的肉被狐狸騙走了,烏鴉後悔嗎?」這樣設計問題,學生可根據課文中的信息以及平時頭腦中所積累的表象,進行創造想像。設計這樣的問題,目的不是求同,而是求新、求奇、求異,在這樣一個馳騁想像的積極思維過程中,學生心智也就得到了開啟。又如教學《天游峰的掃路人》時,我啟發學生由老人的外表、動作來想像他的內心。學生紛紛舉手暢所欲言。他們都體會到了老人的自強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達、開朗的生活態度,對老人的敬仰之情則油然而生。通過巧妙啟發,激起了學生思維火花,調動了豐富的想像力,為理解課文開拓了廣闊而美麗的空間。
三、要善於突出重點,化難為易
我認為每一課的教學不一定都由前到後逐一講解。有時可以先主後次講授課文。如《聶將軍與日本小姑娘》一文,我先讓學生討論出文章的重點是為什麼日本人稱聶將軍是「活菩薩」,然後直接導入這一部分。又如講到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時,我結合美術課本中的靜物圖和動物圖,並出示兩種圖畫,最後闡明用文字敘述靜止不動的事物稱為靜態描寫了,用文字敘述處於活動變化的事物稱為動態描寫。
語文教學藝術並不深奧莫測和虛無縹緲,而是實實在在的目標,一個有追求的語文教師完全可以從一般教學經驗的「此岸」,通過實踐的積累、探索、創新,達到理想的教學藝術的「彼岸」,去攀摘語文教學藝術皇冠上的明珠。

高爾基說:「語言是文學的第一要素。」它是思想的花朵,是情感的枝葉,是盛載智慧的容器,是語文素養得以飛翔的翅膀。我們應以語言教學為基本,不斷豐厚文化素養和文化底蘊,提高語文教育陶冶人文情懷的能力。語文教師們,讓「語文味」的清香彌漫課堂吧!

閱讀全文

與如何理解語文課堂教學轉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4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11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026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753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5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08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031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46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05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78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824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169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37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527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96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056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27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117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204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