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提高小學生背誦課文的能力01
反復記憶吧
㈡ 淺談怎樣指導學生背誦課文的方法
一、指導學生在理解基礎上分段進行背誦
俗話說,熟讀百遍,其義自現。同樣在教學中只要能引導學生熟讀課文,做到理解性地記憶,學生就能很快背誦出相關內容。有的課文也可以採取分段來背誦,然後再總起來背誦,這樣學生背誦起來就會顯得輕松一些。如要指導學生背誦五年級上冊課文《高爾基和他的兒子》,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熟讀課文,了解文章大意:知道課文通過寫高爾基和他10歲兒子之間發生的「栽花賞花」以及「寫信教子」兩件小事,反應了高爾基父子間的親情和高爾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愛心。這篇課文共九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總寫「高爾基很愛自己的兒子」;第二至第五自然段「寫高爾基的兒子為父親栽花和高爾基賞花」;第六至第九自然段寫「高爾基寫信教子」。學生了解這些內容,在分頭背誦這三部分內容,然後再總體聯合起來背誦,不僅能完成背誦任務,更能理解「給」永遠比「拿」快樂這一哲理。
二、指導學生結合課文的寫作線索進行背誦
作者在寫作文章時總是按照一定線索來組織材料,在教學中教師能如能指導學生抓住課文線索先來熟讀、復述,而後再練習背誦,這樣循序漸進,學生很容易就會背誦出指定的課文。如背誦四年級下冊《宋慶齡故居的樟樹》一文就可以採用這種方法,這篇課文是以「樟樹」為線索的,文章先寫宋慶齡因為喜歡樟樹捨不得搬家,再寫樟樹的外形和特點,最後寫人們愛在樟樹前留影紀念。在掌握了寫作順序的基礎上,就可以熟讀來背誦,總之,抓住了文章的寫作線索,理清了文章的條理就一定有助於背誦課文。又如三年級下冊《荷花》一文,文章按照「荷花」為線索寫了作者「看荷花」和「想荷花」兩部分內容,所以只要圍繞線索邊讀邊想,邊記憶就很容易背誦出全文了。
三、指導學生抓住課文章重點詞句進行背誦
在具體的閱讀教學中,教師都會抓住課文中的一些經典的詞句進行板書,這樣學生就會對課文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要指導學生背誦課文,教師就可以結合這些板書中的字、詞、句讓他們記憶,或者根據這些內容進行回憶,這樣學生再順著老師的分析,邊讀、邊想,也就很容易把課文背誦出來了。如指導學生背誦五年級上冊課文《黃山奇松》一文的第二自然段,通過閱讀學生首先可以知道這一自然段具體描繪了三大名松的動人姿態。在指導學生背誦時教師可以先板書「迎客」、「陪客」、「送客」三個詞語,然後再引導學生理解 「迎客松的飽經風霜」、「陪客送如同巨人」、「送客松如天然盆景」,這樣學生根據教師的板書就很容易理解三大名松「齊」、「異」的特點,這樣就便於記憶背誦了。又如背誦四年級上冊《泉城》第2至第5四個自然段,只要熟讀課文之後,就知道這四個自然段的結構方式是一樣的:都是先介紹泉的位置,再描繪泉的特點。如珍珠泉「神奇「、五龍潭「泉多」,黑虎泉「水聲喧騰」,趵突泉「大、清、美」,只要抓住這些重點詞句,學生背誦就會有路可循了。
四、指導學生運用表現記憶方法來進行背誦
所謂的表現記憶方法,就是盡可能地調動學生的感覺器官,通過實物、圖畫、動作等直觀形象,幫助學生建立表象。換句話說,也就是把課文所講的事物外形、色彩、活動、聲音,氣味特徵的直觀形象保存在學生的大腦之中,這樣學生在會在頭腦中形成一幅完整的圖畫,自然有助於他們的記憶。如在指導學生練習背誦六年級上冊《草原》一文第一自然段時,就可以讓他們先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了解作者所描寫草原的天、空氣、天底下的小丘、羊群等景物給自己帶來的新奇的感受,然後再理解「這種境界」給作者帶來美感的享受。通過理解這一系列的描寫,結合想像,學生很容易在腦海中留下了作者的寫作順序和畫面,這樣背誦起來也就容易多了。又如背誦四年級下冊《燕子》一文,就可以抓住燕子的外形、飛行,休息等內容在頭腦中形成一連串的場景,然後再進行理解背誦。
五、指導學生結合自身記憶特點來練習背誦
要背誦課文必須先進行誦讀,而什麼時間記憶最佳呢?有的人認為早晨時間最好,但據科學研究表明,人的記憶最佳的時間有的在早晨,有的在中午,有的在晚上,還有一部分人沒有任何時間偏向,所以在背誦課文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根據自身的特點和習慣來練習誦讀。此外,在誦讀時,有時有的學生喜歡高聲朗讀,有的喜歡輕聲慢吟,有人喜歡默讀,但不管怎樣,只要能結合實際快速地背誦課文就是有效的方法。
現行的小學語文教材中,要求學生背誦全文和片段佔有大部分內容,在背誦的過程中不僅要熟記內容,還要注意通過語調、韻律、節奏更好地領悟課文的大意,體味作品的內容的情感,從而才能達到真正的背誦目的,所以練習背誦課文除了掌握方法還要有吃苦的精神。
㈢ 如何讓學生主動背書
提出背書獎勵,不僅效率高,而且特別管用(這個適用於小學或初一的)。要讓學生看到您突出的是「背」字,自然會有帶動作用,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備課設計時,不僅要想到如何讓學生背,更要為他們背下來、經常重復最終「忘不了」著想。講新課時,一定要設法調出以前所學,您先津津有味地背出,學生自然會跟著。凡是能跟上的,您務必要及時鼓勵,特別出色的學生,要單獨給他一個眼神,一個豎拇指狀之類的手勢等等。如此這般,過兩三月再看看吧。別求立竿見影。
㈣ 淺談如何培養初中學生背誦古詩文的能力
古人雲:"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積累古詩文中的好詞名篇 是增加文學修養的方式之一,而近年來 ,古詩文背誦在新教材中已成為語文閱 讀中必不可少的一環,而背誦對語文積累的積極意義已成共識.根據記憶持 久性的科學理論,結合語文教學實際中的背誦默寫問題,提出了一系列增進學生 記憶品質, 提高記憶效率的學習方法. 指導學生克服在基礎知識積累方面的困難, 並增強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 近年來 ,語文新大綱提高了對古詩文背誦的要求,將原來"讀讀背背,不 作具體要求"變為"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 所以,古詩文背誦在新教材中已 成為語文閱讀中必不可少的一環, 而背誦對語文積累的積極意義已成共識. 但是, 讓學生不講究方法地強行背誦,不僅記憶的效果很差,也會讓學生感覺到枯燥乏 味,從而對古文背誦產生抵觸情緒,對我們的語文教學產生負面的效應.所以我 認為,語文課的背誦教學應該從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出發,根據中學生年齡階 段的心理特點, 體現個性, 側重提高學生的文學審美能力和鑒賞能力. 對此方面, 我結合了一些科學記憶理論,在教學中進行了一定的嘗試,得出了以下的一些經 驗. 要想達到較好的記憶效果,必須要以科學的記憶方法作為標准.衡量記憶的 標准主要有三條:一是記憶的敏捷性,二是記憶的持久性,三是記憶的准確性. 記憶力主要與人腦機能有關,但方法得當,事半功倍.現在社會上常有一些機構 辦學鼓吹能提高學生的記憶力,但多數是在記憶的敏捷性上下功夫,結果是記得 快忘得也快.記憶的大敵是遺忘.由此我們應了解,提高記憶力的實質應該在於 盡量避免和克服遺忘.想要做到這一點,除了必要的進行有意識的鍛煉,掌握記 憶規律和方法之外,還必須側重於從記憶的持久性上挖掘潛力.這才是進行記憶 學習的最終目標.所以,在古詩文積累學習中,一定要側重記憶的持久性培養. 記憶的最基本方法就是理解.常言道:"若要記得,先要懂得."如果你對
1
要背誦的文章的意義理解得比較深刻, 那麼, 對這篇文章的基本內容一定記得快, 在這個基礎上去背誦全文,就會背得快,而且不容易忘記.反之,如果"不求甚 解",或是"一知半解",即使花費九牛二虎之力,勉強一時把它背下來了,也 記不牢,應用不了.所以,理解的背誦,才能背得快,記得牢,用得活.根據這 個道理,教師可以在教學中使用一些幫助學生理解記憶的方法.比如說在授課中 使用化整為零法和提綱法. 化整為零法:先把要背誦的文段按內容或形式特點分成若干小段,然後逐次 誦記.如要背誦《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章,以第四段為例,如把這四段 三句話按內容分為三層,再抓住每一層裡面排句,對句的不同特點,這樣,誦記 起來就容易得多.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採用分合法背誦.分背,就是按一篇文 章的段落, 一段一段分別背誦; 合背, 就是在分段背熟的基礎上, 連貫起來背誦. 分背和合背,一般採用"連環背誦法",就是分別背熟一篇文章的第一,二,三 段以後,就把三段連起來背一次,然後單獨背熟第四段以後,又把第二,三,四 段連起來背一次,依次類推,全篇文章背完以後,從頭到尾連貫起來背誦. 提綱法:這是在化整為零法的基礎上延伸而成,對於背誦一些寫景抒情的文 章效果較好,例如在背《醉翁亭記》一文時,我在講解課文時讓學生把每一節列 出提綱.以第二段講"山中朝暮四時之景"為例,可列出"日出","雲歸", "春芳","夏陰","秋潔","冬水"等小標題,背誦時自我提示,可增進 記憶.在提綱法的基礎上,還可以讓學生抓住詩文中的修辭手法進行背誦,古詩 文中常出現對偶,反復等修辭手法,如上例所提到的《醉翁亭記》,就有許多對 偶句,往往能成為背誦的切入點. 在教授一些古詩詞時,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在誦讀中體會美感,這樣不僅 有助於記憶的強化,更有助於學生賞析能力的提高. 比如教一些寫景的詩詞時,我要求學生誦讀過後先描述一下自己從詩詞中 看到的景物.一方面,學生可以有效的加深對詩句中所描繪景物的印象,另一方 面學生沉浸其中,體會到詩的情感,更容易加深對詩句的理解,從而領略題旨, 提高審美能力.對於鑒賞能力稍弱的初中學生,教師可採用多媒體設備輔助:把 課文中優美的畫面,詩一般的意境呈現在學生面前,通過聽覺效果和視覺效果的 加強,讓學生陶醉其中,在這樣的情境中去誦讀課文,不僅能提高記憶效率,更
2
重要的是可以激發情感,提高學生感受美,表現美的能力,陶冶美的情操,把背 誦教學變成語文美育的一部分. 以上幾種以理解記憶為主,它具有效率高,效果好的特點,建議學生在用此 方法背誦時手中執筆,邊背邊默,以輔助記憶.俗語有雲: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人在默寫的過程實際就是動員大腦的各部位協同合作,來接收和處理信息.這樣 的過程叫做協同記憶.更何況,將頭腦映象轉為直觀文字,被眼睛讀入,真正做 到了眼到,心到,手到,從而又加強了記憶的效果. 但是,對於理解的東西,往往也還需要多次重復才能記住.有的人理解了某 個學習內容,就以為學習過程已經結束,沒有有意識地要求自己記住它們,不再 通過重復加深印象,那麼,是不可能把學習內容完全,准確地記住的.所以,我 們還必須採用重復記憶的方法, 所謂重復記憶, 是把所記憶的內容連續重復或間隔一定時間後再重復學習一 次,經過多次重復,實現永久記憶.在語文學習中,我們可以通過各種途徑去實 現它. 在鞏固知識的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都要做到有意識的復習知識.孔子有雲: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教師在講授新課時要善於聯系舊知識,例如在講某 位詩人的文章時,可以有意識的引導鼓勵學生去背誦已學過的他的詩.講到內容 題材相近的文章時可以讓學生比較閱讀.我在講授《岳陽樓記》一文時,曾引導 學生背誦《醉翁亭記》,以比較兩位文學家思想的不同,既鞏固了舊知識,又加 深了新知識的理解. 教師也可在平時引導學生從學習過的古詩詞名句里積累語言素材. 有一次在 課堂上,一位學生在分析人物性格, 當他想贊美這個人物有著遠大志向時,不 知如何表達的更好.筆者立刻提示他我們在《陳涉世家》中學過一個句子可以加 以形容,這時,他包括其他同學立刻脫口而出"燕雀安知鴻鵠之志".筆者認為, 採用這樣的做法既可以鞏固學生的基礎知識積累, 又能讓他們的表達顯的豐富多 彩,真正達到學以致用. 誦讀古詩文還可採用一些聯系記憶法,比如對於古詩中的名句背誦,可以讓 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分類歸納整理.教師可設置出幾個話題,供學生進行記 憶整理.比如關於秋天的名句,可以將其分為悲秋,喜秋.悲秋的句子有馬致遠
3
的"古道西風瘦馬……斷腸人在天涯!"喜秋的句子有劉禹錫的"自古逢秋多寂 寥,我言秋日勝春朝."還有關於戰爭場面的詩句,如《木蘭詩》中的"萬里赴 戎機,關山度若飛",辛棄疾的"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李賀 的"黃沙百戰穿金甲"等.這樣記憶,學生頭腦中就宛如形成了一個資料庫,不 僅可以應付考試卷上的名句默寫題,也可以在平日作文中將這些名句信手拈來, 作為自己的寫作資料. 孔子說的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我們除了用科學記 憶的方法提高學生的記憶效率之外,還必須要使學生對背誦課文產生興趣,從而 讓他們樂於學習.尤其是對一部分語文學習成績較弱的學生來說,更是幫助他們 恢復學習信心的機會, 因為背誦訓練相對於其他學習而言, 受語文基礎影響不大. 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競爭心理,採用多種形式,時不時開展一些背誦比賽.如對 句比賽,讓主持人說出上句,選手答下句.情境誦句法,讓學生自己創設情境, 或做出一些動作,其他人說出相應詩句歸納概括.寓教學於娛樂,就會讓學生樂 於去記憶背誦.同時在游戲比賽中,他們也會不知不覺地將所吸收的知識記於腦 中,這樣比強制他們去機械記憶效果要好的多. 當然,以上這些只是經過科學記憶理論而探索出的一些方法,學生個體的 學習特點是不同的,要想真正達到良好的背誦效果,還是要訓練學生多讀勤背, 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摸索出適合自己的學習規律,以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而 我們教師也要多去探索,在科學理論引導和實踐教學中尋找方法,讓背誦教學由 知識立意轉化為能力立意,培養出具有新型語文素質的人才.
㈤ 如何讓小學生快樂地學好語文
鏈接: https://pan..com/s/1u9zts8B-_fQVJ7k0rRU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