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2012安徽語文高考答案是什麼
2012安徽高考語文答案
一(9分)1.C 2.B 3.A
二(33) 4.D 5.A 6.B
7(10分)(1)老百姓都稱道歡舞,認為這是幾十年來沒有過的事,於是在河邊立碑來記下這件事。
(2)即使這樣,把許曾裕的施政(功績)與當世那些地位顯赫、憑其權力足以有所作為的官員相比,(許曾裕的)難道比他們少嗎?
8(4分)詩人只顧追尋勝景而不覺春寒,駐足春風夕陽中凝望東山,對東山雪景充滿喜愛之情。從這些動作與心理的描寫中,可以看到一個心境悠閑、陶醉於自然美景而欣然忘我的詩人形象。
9(4分) 「軟」字以觸覺寫視覺,生動地寫出夕陽余輝可感可觸柔和溫暖的獨特美感;「涌」字運用了比擬的手法,形象地描繪出在夕陽紅光映照之下,白雪覆蓋的東山如銀濤湧出的奇麗景象。
10(6分)甲:(1)映階碧草自春色 (2)隔葉黃鸝空好音 (3)三顧頻煩天下計
(4)兩朝開濟老臣心 (5)出師未捷身先死 (6)長使英雄淚滿襟
乙:(1)君子博學而日參醒乎己 (2)羈鳥戀舊林 (3)還鄉須斷腸 (4)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5)濯清漣而不妖 (6)落紅不是無情物
三 (24分)
11.(6分)①可以欣賞海上美景,感悟自己的不變與永久 ②可以與暫離的親友書函溝通,更能感受彼此的深切情誼。 ③可以靜靜地讀書寫作,享受文化上與世界相通的樂趣。
12.(4分) 緊張、期待 興奮憧憬、堅定執著 失望無奈
13.(6分)(1)①深化文意,強調青少年需要理性對待理想 ②為後文作鋪墊。啟發「我」的思考,是後文寫「我」的情感變化的鋪墊。 ③凸顯父親形象。顯示出父親的理性、睿智和慈愛
14.(8分)①交代「我」回憶往事的緣由 ②將往事與現實貫穿起來,展現「我」的成長過程
③引發「我」對燈台守的頌揚與羨慕之情,進而表達「我」對為著眾生的奉獻者的贊美。
(2)示例一 「我」放得下。「我」與父親談話後,對當燈台守的理想已「禁絕思慮」;海上望見燈塔後,決定不再執著於無法實現的理想。這說明「我」已與往日當燈台守的理想徹底告別。
示例二 「我」放不下。海上望見燈塔後,「我」回憶往事,心中產生了理想沒有實現的悲哀;文末「我」對燈台守致以無尚的頌揚與羨慕,這都說明了「我」內心其實放不下當燈台守的理想。
示例三 「我」理智上放得下,情感上放不下。「我」認識到當燈台守的理想是不現實的;但在海上望見燈塔後,「我」為理想未能實現感到悲哀,這表明年輕時的理想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
示例四 「我」會慢慢放下。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我」會更深刻地理解父親的教導,對理想的認識會逐漸成熟、理性,在今後寬廣的人生道路上,用其他方式繼續追尋心中「清靜偉大,照射光明的生活」的理想。
四 (24分)
15.D 16.D 17.C
18.(5分)年畫是春節時張貼的,畫面線條單純、色彩鮮明,含有吉祥喜慶意義的圖畫。
19.(5分)示例
① 「望」最重要 ② 即便是「居」 ③ 窗子起著「望」的重要作用
④ 景色都不相同 ⑤ 豐富的審美感受
20.(5分)示例
① 你好!我想加入學校青年志願者協會,可以嗎?
② 請問協會近期有什麼活動?
③ 我想參加,有哪些內容呢?
④ 太好了!我們還打算跟他們聯歡呢,你能出個節目嗎?
五.(60分)
21.作文(60分)略
㈡ 2010語文答案
第Ⅰ卷(共36分)
一、(15分,每小題3分)
1.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讀音全都正確的一組是
A 餞別(jiàn) 晦澀(huì) 鐵柵欄(zhà) 渾身解數(xiè)
B 扒手(pá) 吱聲(zī) 和稀泥(hé) 步履蹣跚 (pán)
C 畜養(xù) 寒噤(jìn) 露馬腳 (lòu) 捫心自問(mèn)
D 順遂(suí) 什錦(shí) 蒸餾水 (liú) 兵不血刃(xuè)
【參考答案】 A
【試題分析】B項,和huò稀泥,C項,捫mén心自問,D項,順遂suì。注意B項吱聲(zī)為方言詞,C項露馬腳 (lòu)也是一個容易讀錯的字。
【高考考點】識記現代漢語普通話常用字的字音。
【易錯提醒】「嚼舌頭」易受方言影響判斷不出錯誤。C項中的三個多音字也有一定的迷惑性。試題難度中等。
【考點】識記現代漢語普通話的字音,能力層級為識記 A
2.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組是
A 依稀 膨漲 戈壁灘 雲蒸霞蔚
B 涵蓋 陰霾 捉謎藏 烘雲托月
C 貽誤 甬道 交誼舞 寥若晨星
D 吆喝 緒論 擦邊球 名門旺族
【參考答案】C
【試題分析】「膨脹」指物體的體積增大,泛指事物的擴大或增長,與水無關。「捉迷藏」蒙目相捉或尋找躲藏者的游戲,比喻言行故意使人難以捉摸,不是謎語,而是重點在於讓人尋找。「名門望族」指高貴的、地位顯要的家庭或有特權的家族,「望」指有聲望,不是興旺。
3.下列語句中,標點符號使用正確的一項是
A.國慶節將至,一座「天安門模型」擺在廣場上。「天安門」前花團錦簇,增添了濃濃的節日氣氛。行人紛紛駐足觀看,爭相與「天安門」合影留念。
B.人活在世界上,必須處理好三個關系:人和自然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包括家庭關系;個人思想感情矛盾與平衡的關系。處理得好,生活才能愉快。
C.朱熹49歲那年,上書建議朝廷重修了白鹿洞書院,並親自製訂學規,提出:「博學之,審問之,謹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治學方法。
D藝術節期間,這個縣將舉辦形式多樣的文藝演出活動、科技下鄉活動、內容獨特的文物、風情、美術、攝影展覽,以及大規模的經貿活動。
【參考答案】B
【易錯提醒】本題A項迷惑性較大,考查引號的基本用法;B考查冒號和句子層次;C項考查冒號的統轄范圍,較為簡單;D項考查句子的內部層次中頓號與逗號的區別,注意「形式多樣」與「內容獨特」並列。
4.下列語句中,加點的詞語使用最恰當的一項是
A.在浦東國際機場邊檢大廳,有這樣一位服務標兵,她無論出現在哪裡,臉上始終掛著一抹微笑,真誠、甜美、親戚,讓人難以釋懷。
B.這六位老人,年紀最小的也已82歲,都是參加過抗戰的老兵。如今,雖已是古稀之年,但他們都還精神矍鑠,思路清晰,回憶起當年,感慨萬千。
C.雖然面臨的困難和不利因素很多,但是,作為這項改革實驗的始作俑者,我們有信心也有能力把這項工作進行下去,並且做得越來越好。
D.地震異地安置區首批「農家樂」開業,災區民房重建基本完成,學生提前搬入新校園……紛至沓來的重建喜訊報告著災區的重生。
【參考答案】D
【試題分析】本題將實詞和成語綜合進行考查。 「釋懷」:①抒發情懷。②放心,無牽掛。文中應用「忘懷(不放在心上,忘記)」。「古稀」指人七十歲,源於杜甫《曲江》詩句「人生七十古來稀」。最小的82歲,應用「耄耋」,或者改為「已過古稀之年」。神氣十足,形容擺出一副自以為高人一等而了不起的樣子。始作俑者:俑,古代殉葬用的木製或陶制的俑人。開始製作俑的人。比喻首先做某件壞事的人。紛至沓來:紛,眾多,雜亂;沓,多,重復。形容接連不斷的到來。
5.下列語句中,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A.中午還是陽光燦爛,但到下午5時左右,老天突然變臉,市區狂風大作,天昏地暗。據氣象部門監測,這次特強沙塵暴瞬間風力達11級,地表能見度0米。
B.記者來到卧龍鎮人民政府南側的中國卧龍大熊貓博物館前,只見這座被稱為「中國唯一大熊貓博物館」坐落在風景秀美的山下,周圍流水淙淙,綠樹成蔭。
C.世博園開園以來,無論是風和日麗還是刮風下雨,參觀的人流絡繹不絕。截至5月9日17時30分,累計檢票入園已達19.59萬人次。
D.昨天上午,一位老人突然暈倒在購物中心,後經迅速趕到的120急救中心醫護人員以及商場保安、在場群眾的救護下,老人得到及時搶救,最終脫離了危險。
【參考答案】A
【試題分析】B成分殘缺,在「坐落」前加「的博物館」或者「的建築」;C成分殘缺(搭配不當),應改為「截至5月9日17時30分為止」,或者「截止5月9日17時30分」;D搭配不當,將「經」改為「在」,或者將「下」去掉;歧義,「迅速趕到的」統轄「醫護人員」還是「醫護人員和商場保安」不清,兩種理解都可以,可改為「商場保安以及迅速趕到的120急救中心醫護人員」,或者將「學校」提到「許多」之前。
二、(9分 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8題。
(節選自2009年12月31日《光明日報》,有刪改)
6.關於「人生境界」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他存在於人的自我發展歷程中,體現著實現人生價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
B.它由四個層次組成,從幼年到成年,人的每一個時期都要經歷這四個層次。
C.現實的人生中,它是一個整體,是由從低到高的四種境界錯綜復雜的交織在一起的。
D.每個人的人生境界表現錯綜復雜,不同層次的人生境界分別主導著人生的不同階段。
【參考答案】A
【試題分析】B項人生境界是按照人的自我發展歷程、實現人生價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劃分的,不是以年齡段劃分的,「從幼年到成年,人的每一個時期都要經歷這四個層次」錯;C、文中說:「在現實的人生中,這四種境界錯綜復雜地交織在一起。」因此,「是由四種境界錯綜復雜的交織在一起的」對。「由低到高」錯,文中說「道德境界」「和求知境界的出現幾乎是同時發 生,也許稍後。就此而言,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後,只具有相對的意義」。D、「不同層次的人生境界分別主導著人生的不同階段」錯,「不同層次的人生境界」和「人生的不同階段」沒有必然聯系。
【高考考點】篩選並整合文中的信息。
【易錯提醒】本題比較簡單,出現錯誤主要辨析不出B、C的錯誤。
【備考提示】要理清文章結構,找出選項相對應的內容區域,依次篩選。原文內容與選項保持一致,選項與題干要能構成因果關系。略過無關緊要的信息,如舉例、描寫等,抓住本質特徵。
7.對於 「求知境界」與「道德境界」關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作者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後,並不意味著前者就一定比後者出現得晚。
B.達到了「求知境界」,人具備了知識,掌握了規律,為「道德境界」的產生創造了條件。
C.責任感與義務感使「道德境界」不同於「求知境界」,並高於「求知境界」。D.「求知境界」雖也把「自我」作為主體,但這個「自我」卻不同於「道德境界」中的「自我」。
【參考答案】B
【試題分析】「道德境界」「和求知境界的出現幾乎是同時發生」,因此「求知境界」為「道德境界」的產生創造了條件是錯誤的,文中也沒有相應的說法。
【高考考點】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
【易錯提醒】本題比較簡單,考查幾個詞語的概念關系,一定要注意原文同題肢相對照。
【備考提示】要辨明檢索區間,確定對應語句。聯繫上下文體會,要死摳字眼。對詞語的解說要抓住本質。將解釋的含意放在被解釋的詞語處,看上下文是否連貫、恰當。尋求稱代詞與稱代內容的聯系,將稱代的內容代入原文理解。聯系全文的傾向性,檢查該解釋是否與全文保持一致。
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欲求境界」是人生的最低境界,這種境界是任何一個具有高級境界的人所極力排斥的。
B.「求知境界」中的「自我」已不再僅滿足於個人生存所必須的最低慾望,而對規律與秩序有了認知的要求。
C.「道德境界」中的人不再關注自我,而已經有意識地把「我們」作為自我選擇、決定時的中心了
D.「審美境界」是人生最高的精神境界,到了這一境界就能自由地超越並摒棄其他三種境界。
【參考答案】B
【試題分析】A「這種境界是任何一個具有高級境界的人所極力排斥的」錯,文中說「在現實的人生中,這四種境界錯綜復雜地交織在一起」。C「『道德境界』中的人不再關注自我」錯,文中說這一境界「把自己看作是命運的主人,而不是聽憑命運擺布的小卒」,這就是關注自我。D到了這一境界就能自由地超越並摒棄其他三種境界。「在現實的人生中,這四種境界錯綜復雜地交織在一起」,「只不過現實的人,往往以某一種境界佔主導地位,其他次之」。
【高考考點】篩選並整合文中的信息。
【易錯提醒】本題比較簡單,考查幾個詞語的概念關系,一定要注意原文同題肢相對照。
【備考提示】要找出文章中相對應的語句。轉述內容要與原文內容逐一相對。概念不能隨意擴大或縮小,因果、前後關系不能顛倒。注意選肢之間的比較,如果選項中有內容矛盾的選項必有一錯。
三、(12分,每小題3分)
申甫傳 汪琬
申甫,雲南人,任俠有口辨。為童子時,常系鼠媐1於途。有道人過之,教甫為戲。遂命拾道旁瓦石,四布於地,投鼠其中,鼠數奔突不能出。已而誘狸至,狸欲取鼠,亦訖不能入,狸鼠相拒者良久。道人乃耳語甫曰:「此所謂八陣圖也,童子亦欲學之乎?」甫時尚幼,不解其語,即應曰:「不願也」。道人遂去。
明天啟初,甫方為浮屠,往來河南山東間,無所得。入嵩山,復遇故童子時所見道人,乞其術,師事之。道人瀕行,投以一卷書,遽別去,不知所之。啟視其書,皆古兵法,且言車戰甚具。甫遽留山中,習之逾年,不復為浮屠學矣。
己而瘞2其書嵩山下,出遊潁州,客州人劉翁廷傳所。劉翁,故潁州大俠也,門下食客數百人,皆好言兵,然無一人及甫者。劉翁資遣甫之京師。甫數以其術干諸公卿,常不見聽信。愍帝即位,北兵自大安口入,遽薄京師,九門皆晝閉。於是庶吉士劉公之綸、金公聲知事急,遂言甫於朝。愍帝召致便殿,勞以溫旨,甫感泣,叩首殿墀下,呼曰:「臣不才,願以死自效。」遂立授劉公為協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公以御史為參軍,而甫為京營副總兵,然實無兵予甫,聽其召募。越三日,募卒稍集,率皆市中窶③人子不知操兵者,而甫所授術,又長於用車,卒不能辦。方擇日部署其眾,未暇戰也。當是時,權貴人俱不習兵,與劉公、金公數相左,又忌甫以白衣超用,謀先委之當敵,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戰,而會武經略滿桂敗歿於安定門外。滿桂者,故大同總兵管,宿將知名者也,以赴援至京師,愍帝方倚重之。既敗,京師震恐。甫不得已,痛哭,夜引其眾縋城出,未至蘆溝橋,眾竄亡略盡。甫親搏戰,中飛矢數十,遂見殺。於是權貴人爭咎甫,而譏劉公、金公不知人。及北兵引歸,竟無理甫死者。距甫死數日,劉公復八路出師,趨遵化,獨帥麾下營娘娘山,遇伏發,督將士殊死戰,逾一晝夜,諸路援兵不至,亦死之。
(選自《堯峰文鈔》卷三十四,有刪改)
[ 注 ] ① 媐(xī):嬉戲。 ② 瘞(yì):埋葬 ③ 窶(jǜ):貧窮。
9.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道人瀕行 瀕:臨近
B.客州人劉翁廷傳所 客:寄居
C.遽薄京師 薄:逼近
D.又長於用車,卒不能辦 卒:步兵
【參考答案】D
【試題分析】卒,通「猝」,倉猝。
【高考考點】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
【易錯提醒】考查重點實詞「卒」的通假情況,一定在原文中理解。
【備考提示】要分析形旁,推求字義。從字音相同推測通假字。通過語法特徵推斷出詞性。用互文見義對照解釋前後詞。用成語比較推導詞義。聯繫上下文,前後照應,保持一致。要把對實詞的解釋帶入到原句原文中,看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語言環境。
10.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童子亦欲學之乎 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B.遂言甫於朝 當其欣於所遇
C.金公以御史為參軍 以勇氣聞於諸侯
D.聽其召募 其皆出於此乎
【參考答案】B
【試題分析】A代詞,代指「八陣圖」;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B都是介詞,表對象,譯為「向,對」; C介詞,憑……的身份;介詞,因為。D代詞,他,代指申甫;語氣副詞,大概。
【高考考點】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
【易錯提醒】C項意義在翻譯上有略微不同,但屬於同一義項。
【備考提示】要把文言虛詞翻譯成現代漢語進行比較,看是否能翻譯成同一個詞。聯系文句的整體意義和上下文的意義,注意辨明上下文的關系。藉助語句的結構,看兩句中該虛詞詞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備考需要夯實課本中的基本篇目中重點實虛詞的含義。
11.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部屬於申甫失敗原因的一組是
①甫為京營副總兵,然實無兵甫 ②率皆市中窶人子不知操兵者
③甫所授術,又長於用車,卒不能辦 ④權貴人俱不習兵
⑤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戰 ⑥諸路援兵不至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參考答案】B
【試題分析】②④是說權貴人。⑥是申甫死後。
【高考考點】篩選文中的信息。
【易錯提醒】④是側面表現,如果不看清題干,容易誤選。
【備考提示】要看清題目要求,一字一詞地琢磨。選出一兩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選項。要注意從離中心最遠的開始排除。必須注意每一個句子和題干規定的中心要形成因果或解證關系。照應上下文,一般作者評論性的話不能作為選項,別人贊譽的話可考慮。 要注意題乾的要求,注意主人公、關鍵詞、「正面」、「側面」等詞語。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申甫小時候曾路遇一位道人,道人通過狸鼠的游戲向申甫展示了八陣圖的神奇,並打算傳授給他。但由於年幼無知,申甫不願意學習。
B.申甫學佛不成而改學道人所傳兵書。潁州大俠劉廷傳的數百門客雖然喜歡談論兵法,卻都趕不上申甫,申甫因此得到了劉廷傳的賞識。
C.申甫到京師後屢遭挫折,後得到劉之綸、金聲等人的舉薦,被皇帝召見後授予京營副總兵的官職,申甫非常感動,表示誓死為國效力。
D.在滿桂兵敗、朝廷遭遇危難之時,申甫親自帶兵上陣殺敵,身中數十箭,為國捐軀,最後卻沒有得到朝廷公正的待遇,令人嘆惋。
【參考答案】C
【試題分析】應該是被皇帝召見後,申甫非常感動,表示誓死為國效力,皇帝立刻授予申甫京營副總兵的官職。
【高考考點】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
【易錯提醒】認真將題肢與原文對照,注意時間的前後順序。
【備考提示】要找出文段中與選項解釋相對應的語句,一一對應。中心、主旨重點分析議論的語句。總體把握文意。敘述或分析的錯誤只在某一小點,主要是順序的顛倒、無中生有等。注意人物的事跡是否張冠李戴,事件的時間是否准確,人物性格陳述是否恰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選項相關的句子,仔細地進行對照,找出其中的差異。 有個別選項是對原文中的某一句中的一個詞翻譯得不對。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加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入嵩山,復遇故童子時所見道人,乞其術,師事之。(4分)
(2)甫數以其術干諸公卿,常不見聽信。(3分)
(3)於是權貴人爭咎甫,而譏劉公、金公不知人。(3分)
【參考答案】(1)申甫進入(隱居)嵩山,又遇到了過去小孩子時見到的道人,(向他)請求(學習)那本領,用對待師長的禮節侍奉他。(2)申甫屢次憑借他的本領干謁各位公卿,一直不被聽從信任。(3)在這時掌權的權貴爭著責怪申甫,並且批評劉公、金公不能識別人(的優劣)。
【試題分析】(1)注意 「復」,「故」,「乞」名詞用作動詞,「師」名詞作狀語。注意全句的文意。(2)注意「數」「以」,「見」表被動。(3)注意「於是」古今異義,「咎」「譏」。
【高考考點】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
【易錯提醒】「故」原來的,過去的。「見」表被動。「於是」在這時。
【備考提示】文言文翻譯要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傾向性。詳知譯句上下文的含義。審視句子特點,逐字對應翻譯,做好換、留、刪、補、調。抓住句子中關鍵字詞翻譯,要與上下文對應,這些字詞是得分點。由現代詞、成語推導詞語在文中的含義。注意詞類活用、倒裝、通假、偏義復詞。復雜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幹,注意句間關系。意譯詞語根據上下文推導,不拘泥於原文結構,由實到虛。組合成句子,前後通順。
14.閱讀下面這首古詩,回答問題。(8分)
詠懷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 籍
林中有奇鳥。自言是鳳凰。清朝飲醴泉,日夕棲山岡。高鳴徹九州,延頸望八荒。適逢商風①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侖西,何時復迴翔。但恨處非位,愴悢②使心傷。
【注】①商風:秋風。②愴悢(liàng):悲傷。
詩中「清朝飲醴泉,日夕棲山岡。高鳴徹九州,延頸望八荒」四句體現了「鳳凰」怎樣的品性?(3分)
提示:品行高潔,志向遠大,才能出眾。
(2)這首詩整體上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表達了怎樣的情感?請作簡要分析。(5分)
提示:托物言志、象徵。懷才不遇的悲傷。
15.補寫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部分。(任選2個小題)(6分)
(1)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杜甫《登高》)
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煢煢獨(孑)立_,形影相弔。(李密《陳情表》)
(2)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
是 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韓愈《師說》)
(3)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論語•子罕》)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4)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於歸,宜其室家。(《詩經•桃夭》)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白居易《琵琶行》)
五、(12分)
16.下面是一段介紹菊花的材料。請概括其主要內容,以「菊花」開頭寫一段文字,不超過50字。(4分)
菊花,是經過長期的人工選擇培育出來的一種觀賞花卉,在我國有三千多年的栽培歷史。根據花序大小和形狀的不同,菊花可分為單瓣、重瓣,扁形、球形等;根據花期的遲早,可分為早菊花、秋菊花、晚菊花等;根據花徑的大小,可分為大菊、中菊、小菊;根據瓣型不同,又可分為平瓣、管瓣、匙瓣三類十多個類型。千姿百態的花朵、奼紫嫣紅的色彩使菊花具有了獨特的觀賞價值。不僅如此,有些菊花還可食用,可沖飲,可入葯,有良好的保健功能。在百花凋零的秋冬季節,菊花傲霜怒放,被視為高雅不屈的象徵,成為歷代文人藝術創作的重要題材。
【參考答案】菊花是栽培歷史悠久的人工養殖觀賞花卉,依據花序、花期、花瓣分為多種類型,可供食用葯用,是高雅不屈的象徵。
17.請仿照給出的句子,另寫一句話。要求語意連貫,句式一致。(4分)
在孤獨中,書是朋友,讀書使平淡的生活豐富多彩。
【參考答案】在失意時,書是良師,讀書使頹廢的生活日漸昂揚。在得意時,書是諍友,讀書使浮躁的心境平淡如水。
18.下面一則稿約四處畫線部分中有兩處語言表達不當,請找出來並作修改。(4分)
本刊是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主要刊登文學、歷史、哲學等方面的論文。為豐富內容,提高質量,特向廣大作者徵稿。要求:_觀點鮮明,不超過8000字,邏輯清楚,格式正確。
①
來搞一經採用,即奉薄酬。來稿一律不退,三個月未接到用稿通知,請自行處理。敬請廣大
②
作者賜稿。
③
來稿請寄:×× 市××路××號《×××》編輯部×××敬啟 郵編:×××
× ④
《×××》編輯部
××××年×月×日
【參考答案】②「薄酬」改為「稿酬」;④「敬啟」改為「收」(另外①語序不妥,最好應為:觀點鮮明,邏輯清楚,格式正確,不超過8000字。)
六、(18分)
本題為選擇題,考生須從所給(一)(二)兩題中任選一題作答,不能全選。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題。
(節選自老舍《駱駝祥子》第四章,有刪改)
19.第一段中劃線部分突出的語言特色是什麼?請舉例分析。(4分)
【解答提示】口語化、善用短句,對比。應舉例分析。
20.第二段開通對劉四爺的肖像描寫,在本文結構和內容上有什麼作用?請簡要分析。(4分)
【解答提示】通過年齡、身體狀況、相貌、個頭,寫劉四爺的虎相,照應上文對劉四爺性格為人的描寫,引出「虎妞」和祥子,為下文劉四爺對待祥子的態度作了鋪墊和對比,為後來祥子做女婿作了鋪墊。
21.簡要概括祥子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徵。(4分)
【解答提示】有追求,有理想;勤勞本分;保持本色,真誠自然;講究干凈;脾氣好,受人言語。
22.你認為本人的主要人物是哪一個?請結合文本說明理由。(6分)
【解答提示】祥子。寫劉四爺是為了引出祥子,側面詳寫了祥子的性格。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題。
「她只能活七小時」[注] [美]保羅•舍恩斯坦
【注】這篇報道發表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1943年8月,獲1944年普利策新聞獎。
19.這篇報道以順敘的方式寫作,並特別突出的時間,有什麼好處?(4分)
【解答提示】(1)表明小女孩生命危急,時間緊迫,(2)清晰顯現出援救進展;(3)表明人們援救行動之快,體現人們的仁慈的愛心;(3)給讀者以時間緊迫的閱讀感受。
20.柯利蒂大夫為什麼說「今天,你們做了一件世界上所有的醫生都做不了的事」?(4分)【解答提示】「你們」指幫助獲得青黴素的博士、記者和警察們,進行電話尋找,協調各個部門,迅速找到青黴素,快速運到醫院,這是醫生做不到的。
21.新聞語言一般是客觀平實的,而這篇報道卻有所不同。請對文中畫線部分做簡要分析。(4分)
【解答提示】將青黴素稱為「仁慈的東西」,應為它能救小女孩的性命;將車稱為「仁慈之車」因為它快速運來了葯物,體現了作者對小女孩即將得救的喜悅,對人們的愛心的贊頌。
22.這篇報道具有很高的社會價值。請結合文本和新聞背景談談你的理解。(6分)
【解答提示】(1)對生命的尊重,(2)世間有大愛,(3)在戰爭的年代對人性、愛的關注與渴盼。注意注釋的作用。
七(60分)
23.閱讀下面文字,根據要求作文。
人生的一切變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陰影構成的。
——列夫•托爾斯泰
請根據閱讀後的感悟和聯想,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 ②自擬標題;③除詩歌外文體不限;④文體特徵鮮明。
㈢ 高考語文廣東卷答案及解釋
http://learning.sohu.com/s2009/gkstda/#guangdong
應該可以
這個
一、本大題4_小題,每小題3分,共12分。
1.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每對讀音都不相同的一項是
A.贗品/搖曳 概況/憤慨 咽喉/哽咽
B.溯源/夙願 憧憬/瞳孔 大廈/廈門
C.斟酌/甄別 薈萃/猝然 模樣/楷模
D.商榷/證券 燥熱/煩躁 降臨/降伏
2.下面語段中畫線的詞語,使用不恰當的一項是
欣逢您四十華誕,我們謹向您——親愛的母校,致以熱烈的祝賀。
四十年來,您培養的莘莘學子,或縱橫商海,運籌帷幄,或潛心學界,激揚文字……在各行各業的建設中,總是首當其沖。
親愛的母校,是您厚實的沃土孕育了我們的未來,是您嚴謹的學風和優良的傳統賦予了我們奮發向上的力量,是您把我們這些懵懂少年培養成今天的棟梁之材。
A.莘莘學子 B.運籌帷幄 C.首當其沖 D.棟梁之材
3.下列句子中,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A.青少年是上網人群中的主力軍,但最近幾年,在發達國家中60歲以上的老年人也紛紛「觸網」,老年「網蟲」的人數激增。
B.據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初步鑒定,這頭金色氂牛是世界上新發現的一種野生動物,並命名為「金絲氂牛」。
C.近年來,在秀麗的南粵大地上,拔地而起的九州城、海南瓊苑、風城大廈等一批多功能新型建築物,令人流連忘返,構思奇特,巧奪天工。
D.水果營養豐富,但是它的表面常常黏附著對人體有害的細菌和農葯,所以食用水果應該洗凈削皮較為安全。
4.根據語境,下列排序最恰當的一項是
示現本是佛教用語,指的是佛菩薩應機緣而現種種化身。 。 。如杜甫《月夜》詩:「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閨中只獨看」,就是詩人運用示現修辭手法來描繪想像中的情景。 。 。預言的示現,同追述的示現相反,是把未來的事情說得好像擺在眼前一樣。 。示現作為一種修辭現象,值得我們關注。
①修辭學中的示現是指把實際上不見不聞的事物,說得如聞如見的一種修辭手法
②至於懸想的示現,則是把想像中的事情說得在眼前一般,同時間的過去未來全然沒有關系
③後來人們把這一詞語用在修辭學中,當作一種辭格的名稱
④在修辭學中,示現一般分為三類:追述的、預言的和懸想的
⑤追述的示現,是把過去的事跡說得彷彿還在眼前一樣
A.①④⑤②③ B.①③④⑤② C.③①④⑤② D.③④⑤①②
二、本大題7小題,共35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題。
李迪字復古,其先趙郡人。曾祖避五代亂,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嘗攜其所為文見柳開,開奇之,曰:「公輔才也。」舉進士第一,擢知制誥。真宗幸亳,為留守判官,遂知亳州。亡卒群剽城邑,發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罷所發兵,陰聽察知賊區處,部勒驍銳士,擒賊,斬以徇。
嘗歸沐,忽傳詔對內東門,出三司使馬元方所上歲出入材用數以示迪。時頻歲蝗旱,問何以濟,迪請發內藏庫以佐國用,則賦斂寬,民不勞矣。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當出金帛數百萬借三司。」迪曰:「天子於財無內外,願下詔賜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悅。
初,上將立章獻後,迪屢上疏諫,以章獻起於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獻深銜之。天禧中,拜給事中。周懷政之誅,帝怒甚,欲責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從容奏曰:「陛下有幾子,乃欲為此計?」上大寤,由是獨誅懷政。
仁宗即位,章獻太後預政,貶寇準雷州,以迪朋黨傅會,貶衡州。丁謂使人迫之,謂敗,知河南府。來朝京師,時太後垂簾,語迪曰:「卿向不欲吾預國事,殆過矣。今日吾保養天子至此,卿以為何如?」迪對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見天子明聖,臣不知皇太後盛德,乃至於此。」太後亦喜。
知徐州,迪欲行縣因祠岳為上祈年,仁宗語輔臣曰:「祈禱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將或為他名以避兵,迪願守邊,詔不許,然甚壯其意。
李迪賢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獻臨朝頗挾其才將有專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習不敢窺覦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獻亦全令名古人所謂社稷臣於斯見之
(選自《宋史-李迪傳》,有刪改)
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開奇之,曰:「公輔才也。」 奇妙
B.以章獻起於寒微 出身
C.上大寤,由是獨誅懷政 懲罰
D.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 延緩
6.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 (3分)
A 李迪字復古,其先趙郡人 B 發兵捕之,久不得
祈禱非迪所宜,其毋令往 周懷政之誅,帝怒甚
C 時頻歲蝗旱,問何以濟 D 陛下有幾子,乃欲為此計
迪請發內藏庫以佐國用 臣不知皇太後盛德,乃至於此
7.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現李迪「膽量非凡」的一組是( )(3分)
①迪深厚有器局 ②部勒驍銳士,擒賊,斬以徇
③上將立章獻後,迪屢上疏諫 ④以迪朋黨傅會,貶衡州
⑤迪欲行縣因祠岳為上祈年 ⑥守將或為他名以避兵,迪願守邊
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②③⑥ D.③⑤⑥
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李迪本來是趙郡人,為了躲避五代的戰亂,他與家人搬家來到濮地,並以文為媒,結識了柳開。
B.李迪不同意章獻做皇後,因為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獻的打擊報復,所以貶官衡州。
C.周懷政這件事使皇帝非常生氣,他想懲罰太子。李迪不畏眾怒,挺身而出,說服皇帝改變了初衷。
D.仁宗登基,章獻成了太後。她曾經與李迪有嫌隙,但兩人為了朝廷的利益,最終還是和好了。
9.斷句和翻譯。(10分)
(1)用「∕」給下列文段斷句。(4分)
李迪賢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獻臨朝∕頗挾其才∕將有專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習∕不敢窺覦∕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獻亦全令名∕古人所謂社稷臣∕於斯見之
(2)翻譯下面的句子。(6分)
①語迪曰:「卿向不欲吾預國事,殆過矣。
(章獻太後)告訴李迪說:「你先前不想讓我參與國家政事,大概錯了。」
②詔不許,然甚壯其意。
(仁宗皇帝)下詔不批准,然而非常欣賞他的想法。
10.閱讀下面的詩歌,然後回答問題。(7分)
月
杜甫
萬里瞿唐l月,春來六上弦2。
時時開暗室,故故3滿青天。
爽合風襟靜,高當淚臉懸。
南飛有烏鵲,夜久落江邊。
注 ①瞿唐:瞿唐峽。位於長江三峽奉節至巫山段,安史之乩後,杜甫曾閑居於此
②上弦:上弦月,農歷每月初七、初八德弓形月亮
③故故:常常;頻頻
(1)作者通過詠月主要抒發了怎樣的感情?(3分)
作者通過詠月主要抒發了三種情感:①對時局國事的憂慮②對早日結束戰亂的渴望③對家鄉故園親人的思念。
(2)從「萬里」、「時時」、「夜久」三個詞中任選兩個,分別簡析它們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4分)
①「萬里」極言空間之寥廓,烘託了詩人望月懷遠的思緒之綿長。
②「夜久」極言時間之久遠,烘託了詩人因憂慮時局動盪、國事艱難以及思念親人而老淚縱橫、夜不成寐的感人形象。
11.補寫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任選3題,多選則按前3題計分)(6分)
(1) 信誓旦旦 , 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詩經·氓》)
(2)後值傾覆, 受任於敗軍之際, 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諸葛亮《出師表》)
(3)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 又聞子規啼夜月, 愁空山 。(李白《蜀道難》)
(4)峰巒如聚, 波濤如怒, 山河表裡潼關路 。(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古》)
三、本大題4小題,共l 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l2—15小題。
自由和科學
愛因斯坦
我知道,要對基本價值的判斷進行爭論,是一件沒有希望的事。比如,如果有人贊成把人類從地球上消滅掉作為一個目標,人們就不能從純理性的立場來駁倒這種觀點。但是如果有某些目標和價值是大家一致同意的,人們就能夠合理地來議論達到這些目的的手段。現在,讓我們來指出兩個目標,凡是讀到這篇東西的人大概都會完全同意的。
第一,為維持全部人類的生活和健康所必需的資料應當由總勞動量中盡可能少的部分來生產。
第二,滿足物質上的需要,固然是美滿的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先決條件,但只做到這一點還是不夠的。為了得到滿足,人還必須有可能根據他們個人的特點和能力來發展他們理理智上的和藝術上的才能。
其中第一個目標是要求增進一切有關自然規律和社會過程規律的知識,也就是要促進一切科學工作。因為科學工作是一個自然的整體,它的各個部分彼此相互支持著,雖然支持的方式還沒有人能預料到。但是科學進步的先決條件是具有不受限制地交換一切結果和意見的可能性——在一切腦力勞動領域里的言論自由和教學自由。我所理解的自由是這樣的一種社會條件:一個人不會因為他發表了關於知識的一般和特殊問題的意見和主張而遭受到危險或者嚴重的損害。這種交換的自由是發展和推廣科學知識所不可缺少的,這件事有很大的實際意義。首先它必須由法律來保障。但單單靠法律還不能保證發表的自由,為了使每個人都能表白他的觀點而沒有不利的後果,在全體人民中必須有一種寬容的精神。這種外在的自由的理想是永遠不能完全達到的,但如果要使科學思想、哲學和一般的創造性思想得到盡可能快的進步,那就必須始終不懈地去爭取這種自由。
如果要保證第二個目標,也就是要使一切人的精神發展成為可能,那麼就必須有第二種外在的自由。人不應當為了獲得生活必需品而工作到既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去從事個人活動的程度。而沒有這第二種外在的自由,發表的自由對他就毫無用處。如果合理的分工問題得到解決,技術的進步就會提供這種自由的可能性。
科學的發展以及一般的創造性精神活動的發展還需要另一種自由,這可以稱為內心的自由。這種精神上的自由在於思想上不受權威和社會偏見的束縛,也不受一般違背哲理的常規和習慣的束縛。這種內心的自由是大自然難得賦予的一種禮物,也是值得個人追求的一個目標,但社會也能做很多事來促使它實現,至少不該去干涉它的發展。比如學校可以通過權威的影響和強加給青年過重的精神負擔來干涉內心自由的發展;而另一方面,學校也可以由鼓勵獨立思考來支持這種自由。只有不斷地、自覺地爭取外在的自由和內心的自由,精神上的發展和完善才有可能,由此,人類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才有可能得到改進。
(選自《紀念愛因斯坦譯文集》,趙中立、許良英編譯)
12-13題為選擇題,請在答題卡「選擇題答題區」作答:(12題選對兩項給5分,選對—項給2分,多選不給分)
12.下列說法中不符合文意的兩項是 (5分)
A.促進一切科學工作是達到愛因斯坦所指出的第一個目標的要求。
B.物質需要得到滿足後,理智和藝術的能力就能夠得到發展。
C.第一種「外在的自由」對於科學進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D.法律的保障和全體人民的寬容精神對於第一種「外在的自由」具有重要意義。
E.只要全社會共同努力,第一種「外在的自由」的理想就完全能夠達到。
13.下列對第二種「外在的自由」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3分)
A.工作之餘還有可能從事個人的活動,屬於第二種「外在的自由」
B.第二種「外在的自由」是實現愛因斯坦所指出的第二個目標的基本前提。
C.第二種「外在的自由」與第一種「外在的自由」相輔相成,都有助於科學的發展。
D.第二種「外在的自由」是實現合理分工和技術進步的先決條件。
14.根據文意,可能影響「內心的自由」的主客觀因素主要有哪些?(4分)
①主觀因素:個人在思想上是否受權威和社會偏見的束縛,是否受一般違背哲理的
常規和習慣的束縛。
②客觀因素:社會(包括學校)是干涉「內心自由」的發展還是鼓勵支持「內心的自由」。
15.根據文意,怎樣才能使「創造性思想」盡可能得到發展?(4分)
①具備交換自由的社會條件;
②人在獲得生活必需品的前提下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從事個人活動;
③要不斷地自覺地爭取外在的自由和內心的自由。
四、本大題為選考內容的兩組試題。每組試題3小題,共15分。
選考內容的兩組試題分別為「文學類文本閱讀」試題組和「實用類文本閱讀組,考生任選一組作答。作答前,務必用2B鉛筆在答題卡上填塗與所選試題組對應的信息點,信息點漏塗、錯塗、多塗的,答案無效。
(一)文學類文本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題。
耕作的詩人
張煒
俄國畫家列賓給托爾斯泰畫了一幅耕作圖。它長久地吸引了我,讓我想像那個傑出的老人,想像他與土地須臾不可分離的關系。也許這是一個偉大詩人與庸常寫作者的最本質、最重要的區別。
在房間里專注於自己的所謂藝術和思想的人,可能不大理解一個耕作的詩人對於他,稿紙和土地一樣,筆和犁一樣。於是他的稿紙就相當於一片田園,可以種植,可以催發鮮花、澆灌出果實。在這不息的勞作之中,他尋求著最大的真實,煥發出一個人的全部激情。離開了這些,一切都無從談起。
在詩人的最重要的幾部文學著作之間的長長間隔里,我們都不難發現他怎樣匍匐到土地上,與庄園里的農民,特別是孩子和農婦們打成一片,割草、縫鞋子、編識字課本、收割、種植……他做他們所做的一切,身心與土地緊密結合。這對於他,並非完全是刻意如此。而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他只能如此。他就是這樣的一個生命。他在它們中間,①他可以融化在它們之中,融化在泥土之中。
我們現在可以看到詩人在亞斯納亞·波利亞納樹林中那個簡朴的墳墓。那是他最後的歸宿:安靜的樹林、墳墓,都在默默昭示著什麼,復述一個朴實而偉大的故事,這個故事不可能屬於別人,因為這個世界上僅有一個角落,埋葬著一個耕作的詩人。
托爾斯泰的故事差不多等於大地的故事。他是一個貴族,後來卻越來越離不開土地。於是,他的情感就更為朴實和扎實,精神與身體一樣健康。這就啟示我們:僅僅是為了保持這種健康,一個寫作者也必須投身於平凡瑣碎的日常勞動,這是不可偏廢的重要工作。而當時另一些寫作者所犯的一個致命錯誤,就是將這種日常的勞作與寫作絕然分開。偶有一點勞作,也像貴族對待鄉下的粗糧一樣,帶出一份好奇和喜悅。今天,也恰是這種可惡的姿態阻止我們走向深刻,走向更深廣和更輝煌的藝術世界。我們只能在一些纖弱和虛假的製作中越滑越遠,最後不可救葯。
一個人只有被淳樸的勞動完全遮蓋,完全溶解的時候;只有在勞作的間隙,在喘息的時刻,仰望外部世界,那極大的陌生和驚訝陣陣襲來的時刻,才有可能捕捉到什麼,才有深深的感悟,才有非凡的發現。 這種狀態能夠支持和滋養他飽滿的詩情,給予他真正的創造力和判斷力。舍此,便沒有任何大激動,人的激動。
托爾斯泰的鼻孔嗅滿了青草和泥土的氣息,兩耳慣於傾聽鳥雀以及樹木的喧嘩,馬的噴嚏,還有其他四蹄動物在草叢里奔走的聲音:黎明的空氣中隱隱傳來了田野的聲息,空中連夜趕路的鳥兒發出悄然嘆息,還有遠方的歌手、農婦的呼喚、打魚人令人費解的長叫……他眯著眼睛望向遙遠的田野, 蒼茫中費力地辨識著農莊裡走來的那個黑黢黢的高大漢子,還有他身旁的人: 那個孩子、那個婦人。晨霧中,淡淡的光影里閃出了一頭牛、一隻狗、一群歡跳的麻雀。有人擔來了馬奶,原來是頭上包著白巾的老婦人用木勺敲響了酸奶桶,她小心的充滿溺愛的咕噥聲引起了他的注意。②他轉過身,腳下那雙粗大的皮靴踩在地上,踩出深深的凹痕……
他的去世也令人難忘。那也是一個觸目驚心的故事。
深夜,老人乘一輛馬車,拋卻了自己的庄園,要奔到更遙遠更蒼茫的那片土地上去,與貧窮的人生活在一起。他僅僅走到了一個鄉間小站就躺倒了。寒冷的車站上,一個偉大的生命臨近了最後一刻。
這一刻向我們詮釋了詩人的一生。
(選自《張煒散文精選集》,有刪節)
16.文中畫線部分①中的「它們」指什麼?②中的「踩出深深的凹痕」有何寓意?(4分)
①「它們」指割草、縫鞋子、編識字課本、收割、種植等平凡瑣碎的日常勞作。
②「踩出深深的凹痕」寓指托爾斯泰在文學創作上取得的輝煌成就,創作了大量反映土地和農人生活的作品。
17.簡述作者從哪些方面寫出了托爾斯泰的一生是「與土地須臾不可分離」。(6分)
①從其作品內容:詩人一生最重要的幾部文學著作都揭示出他對農人的深厚感情結合。
②從其人生經歷:他是一個貴族,後來卻越來越離不開土地,最終拋卻了自己的庄園,將更遙遠更蒼茫的土地作為最後的歸宿。
③從其創作觀:托爾斯泰將日常的勞作與寫作結合起來,在勞作中捕捉、感悟、發現土地滋養了他飽滿的詩情,給予了他創造的靈感。
18.從全文看,作者把托爾斯泰描繪成「耕作的詩人」的意圖是什麼?(5分)
①揭示一個偉大作家與庸常寫作者的最本質、最重要的區別。
②揭示文學創作與體驗生活的關系,批判當下纖弱、虛假、遠離生活的創作風氣。
③高度禮贊了托爾斯泰生命不止、追求不息的創造精神。
(二)實用類文本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題:
黃侃先生二三事
①中國文人似有放誕的傳統,然而在大多數情況下,放誕與其說是真性情的流露,不如說是專制制度下無奈的裝瘋賣傻。就群體而論,文人放誕怪癖的行為,既能見自由之態又能顯率性之真,恐怕也只有晚清和民國間的讀書人了。如章太炎將袁世凱所授大勛章貶做扇墜,辜鴻銘大辮長袍徜徉北大校園,邏輯學家金岳霖與雞共舞……黃侃也堪列其中。
②黃侃為章太炎門生,學術深得其師三昧,後人有「章黃之學」的美譽;其稟性一如其師,嬉笑怒罵,恃才傲物,任性而為,故時人有「章瘋」、「黃瘋」之說。
③1908年春,光緒帝與慈禧太後先後病逝,清廷下令各地舉行「國喪」。當時,高等學堂學生,同盟會會員田桓在「哭臨」 (指追悼皇帝的儀式)時,流露不滿情緒堂長楊子緒高懸虎頭牌警嚇,並欲開除田桓學籍,黃侃獲悉,大怒。闖入學堂,砸爛虎頭牌,大罵一頓而去;又過幾天,田桓帶頭剪辮以示反清,楊子緒惱怒異常,又懸掛虎頭牌,黃侃聞訊,手持木棒沖進學堂,先砸爛虎頭牌,又要痛打楊子緒。
④1911年7月,黃侃因宣傳革命,被河南豫河中學解職,返鄉途經漢口之際,同盟會同志及友人為他設宴洗塵。席間論及清廷腐敗,革命浪潮的高漲,黃侃激憤不已,當晚,黃侃借酒性揮毫成文,題為《大亂者,救中國之妙葯也》,文章刊出,輿論嘩然,各地報刊或紛紛報道,或全文轉載,清廷驚恐萬分。
⑤黃侃不僅有革命之壯行,亦多名士之趣行,一次,他在課堂上興起,談及胡適和白話文說:白話與文言誰優誰劣,毋費過多筆墨,比如胡適的妻子死了,家人發電報通知胡適本人,若用文言文,「妻喪速歸」即可;若用白話文,就要寫成「你的太太死了,趕快回來呀」11個字,電報費要比用文言貴兩倍,全場捧腹大笑。
⑥黃侃曾經在中央大學任教。學校規定師生進出校門需佩戴校徽,而黃侃偏偏不戴,門衛見此公不戴校徽,便索要名片,黃侃竟說:「我本人就是名片,你把我拿去吧!」爭執中,校長出來調節、道歉才算了事。在中央大學教課的名流頗多,大多西裝革履,汽車進出,最起碼也是包車。唯有黃侃進出學校,穿一件半新不舊的長衫或長袍,並用一塊青布包裹幾本常讀之書。一個雨天,其他教授穿膠鞋赴校,而黃侃卻穿一雙土製皮木釘鞋以防滑踐泥,課後晴天,他換上便鞋,將釘鞋用報紙包上夾著出校門,新來的門衛不認識黃侃,見他土裡土氣,又夾帶一包東西,便上前盤問,還要檢查紙包,黃侃放下紙包就走,從此不再去上課,系主任見黃教授連續幾天未到校,以為生病,便登門探望。黃侃閉口不言,系主任不知所以然,急忙報告校長,校長親自登門,再三詢問,黃侃才說:「學校貴在尊師,連教師的一雙釘鞋也要檢查,形同搜身,成何體統?」校長再三道歉,後來託名流相勸,均無效果。
⑦志士之狂、名士之狷,當然不是黃侃的全貌,他對學術的謹嚴與虔敬,恐怕才是其性情的根本。黃侃治學非常嚴謹,對待著述十分謹慎、認真。所治經、史、語言文字諸書皆反復數十遍,熟悉到能隨口舉出具體的篇、頁、行數,幾乎沒有差誤,即便如此,依然不輕易為文。他常說,學問之道有五:「一曰不欺人,二曰不知者不道,三曰不背所本,四曰為後世負責,五曰不竊。」黃侃還經常教育學生,中國學問猶如仰山鑄銅,煮海為鹽,終無止境。作為一個學者,當日日有所知,也當日日有所不知,不可動輒曰我今天有所發明,沾沾自喜,其實那所謂發明,未必是發明。
⑧以學術「新」、「舊」論,黃侃與陳獨秀、胡適、魯迅等新文化學人可謂涇渭分明,但在內在精神方面,他們對學術獨立、自由精神的追求、甚至革命行動的激烈等,恐怕也有許多相似之處吧。
(根據劉作忠《國學大師黃侃的妙聞趣事》改寫)
19.文章是從哪幾方面敘寫黃侃的?請各舉一例。(4分)
①文章是從志士之狂、名士之狷、學人之嚴謹三個方面敘寫黃侃的。
②舉例:a、志士之狂:寫題為《大亂者,救中國之妙葯也》的文章抨擊清廷腐敗,擁護革命浪潮。
b、名士之狷:在中央大學任教期間,從不佩戴校徽、攜帶名片,穿著土氣,多次與門衛發生沖突。
c、學人之嚴謹:所治諸書皆反復數十遍,幾乎沒有誤差,不肯輕易為文,教育學生學無止境。
20.按照第⑦段中黃侃的說法,中國學問有什麼特點,應當採取怎樣的治學態度,應當做出怎樣的貢獻?(用自己的話回答)(5分)
①中國學問的特點:博大精深、包羅萬象、學無止境。
②治學態度:嚴謹認真求實、不欺世盜名、有敬畏之心。
③貢獻:治學要實事求是,要對後世負責。
21.作者這樣敘寫黃侃的寫作意圖是什麼?(6分)
①從多個側面刻畫人物豐富的個性,讓讀者更全面地了解傳主。
②體現了傳記文學真實性的特點。
③為了表達文章主旨的需要,文章的主旨是刻畫黃侃的狂、狷、嚴謹的個性,自然會選擇一些妙文趣事來寫。
五、本大題2小題,每小題6分,共12分。
22.下面的圖表一和圖表二,是有關機構對我國不同群體通過電視獲取科技信息情況的調查: 請根據圖表反映的情況,補充下面文段中A、B、C處空缺的內容(不出現數字),使上下文語意連貫。
根據2005年中國公眾科學素養調查,對我國不同群體獲取科技信息主要渠道分析的結果顯示:女性通過電視科普節目獲取科技信息的比例高於男性;不同年齡的群體通過電視科普節目獲取的科技信息比例也有差異; 學歷越低的群體通過電視科普節目獲取的科技信息比例越高 A ,其中小學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高達95.9%:家政人員是電視科普節目的觀眾主體,而高校教師的比例相對較低,可見, 不同職業的群體通過電視科普節目獲取的科技信息比例也有差異 B 。上面的分析結果告訴我們,如果 多考慮性別、年齡、學歷、職業的不同需要C ,電視科普節目就會更有針對性。
23.華南大學向南粵中學贈送了一批圖書和電腦,南粵中學舉行了全校師生參加的捐贈儀式。下面是學生代表的致謝詞,請你補出空缺的部分。要求正文寫出對捐贈方的歡迎、感謝及其事由等內容:
尊敬的華南大學的各位代表 :
你們好!首先請允許我代表南粵中學向你們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感謝華南大學為我校無私捐贈了一批圖書和電腦.
我們知道,今天我們接受的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捐贈和支持,更重要的是接受了一種鼓勛、一種鞭策。這種精神力量將激勵我們更加努力地學習,以更優異的成績回報社會。
最後,再次向華南大學表達誠摯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
六、本大題l小題,60分。
24.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60分)
我們生活在常識中,常識與我們同行。有時,常識雖易知而難行,有時,常識須推陳而出新……
請寫一篇文章,淡淡你生活中與「常識」有關的經歷或你對「常識」的看法,自擬標題,自定文體,不少於800字。
㈣ 語文閱讀為什麼要規定標准答案有什麼依據呢
語文的學習是非常重要的,從小到大語文一直來說都是一門必修課程,因為語文的學習可以讓人們更好的理解出文章的意思,也能夠讓人們的交流更加的順暢,但是對於語文,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學習方法和理解方式,就比如說像語文的閱讀理解,每一個人所理解出來的東西都是不一樣的,就像1000個人當中就會有1000個哈姆雷特一樣,閱讀理解其實並沒有一個准確的答案,那麼為什麼在語文的閱讀題中要規定一些標准答案呢?這些究竟有什麼依據呢?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總的來說,語文閱讀理解設立標准答案是非常重要的,不僅能夠去讓學生的思維不那麼跳脫時,也能夠更方便老師教學和評閱試卷。
㈤ 蘇教版三年級上冊語文補充習題答案是什麼
這個只能自己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