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語文教學重難點的突破有哪些方法
語文教學難重難點的突破。主要還是。看閱讀和作文能力的提高。只有突破這些難點才可以提高學生的成績正確引導學生學習委員。
②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策略有哪些
1 一課一難點,重難點能否突破,即在於重難點的確立
一堂課重難點明確了,突破也就有了方向,方法也就會應運而生,圍繞重難點在教學環節中設計好突破的策略,才會讓學生學得懂,弄得明白。文言文中的字詞積累、課文內容的把握、有感情地熟讀課文並背誦、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等,並能細心品味寫景妙句、了解托物言志的寫作方法、積累文言知識就是文言文的重難點。這個難點確立好了,那麼在教學時方向就很明確。
2 注意教學中重點、難點的充分性與延展性
充分性是對教學中的重點內容作必要的充分適度的展開與延伸,但絕不僅僅是對教材內容的簡單的同義反復,教學中既要教師發揮其主導作用,又要學生發揮主動性,並把兩者結合起來。教師發揮主導作用,是指教學的方向、內容、方法和組織都要由教師來設計和決定;教師不僅要指導學生自學,而且在大多數情況下要向學生直接傳授知識,施行言傳身教;學生主動積極性的發揮也要依靠教師引導,教師要對教學的效果和質量做出全面的調控。學生作為認識和發展的主體,要主動積極地參與到教學中來,而不是消極被動地學習;對所學的知識要真正理解和善於運用,而不是生吞活剝、呆讀死記。
③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如何突破重難點
摘要 一、認真鑽研教材,吃透教材,抓准教材的重難點。
④ 語文教學如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教學重點是教材中起關鍵作用、主要作用並具有現實意義的知識內容,或者說某知識點在某課、節、框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原理。從教材體系看,它佔有重要地位;從當前形勢和學生的思想實際看,它是不容忽視的。由於它對整個章、課、節有影響性、總結性和概括性,因而它的解決可能帶來連鎖效應——帶動與它相聯系的問題的解決。教學重點可以是指一堂課的重點,也可以指一個教學單元、一課甚至全書的教學重點。教師備課時要抓住重點,圍繞它來組織教材,編寫教學提綱。備重點最重要的是備方法,如採用疑問式、反詰式、辯論式,或運用串講法、討論法、圖示法、閱讀法、以舊啟新法,等等,以加深學生對重點問題的印象和理解。此外,在備課的小結部分應重復加以強調。在預習時要引導學生初步認識重點,這種淺層次的了解,對課堂教學突出重點提供了一個基本條件。 在授課時要突出重點。所謂突出重點,就是採取切實措施,使學生理解和掌握最重要的教學內容,並運用它去分析和認識實際問題。能否做到這一點,是衡量教學成敗的重要標志。授課時突出重點是主要環節,為了做好這一環節,一是在教學時間分配上要適當多一點,但這不應當簡單地認為花費的時間越多,教師講的越多,教學重點就越突出。二是板書時重點內容要放在顯眼的地方。還要用具體、生動、貼切的事例來說明重點內容,對非重點內容可以少舉例。三是要用富有啟發性的提問,促使學生對重點內容開動腦筋,進行思考。四是教學語言藝術要特別講究,促使學生對重點內容集中注意、認真聽講和做好課堂筆記。教師在課尾小結時要以突出重點為立足點;編制練習題、測驗題、考試卷以及題型設計上也要突出重點內容,做到題要小,面要寬,量要大;總復習時,除了抓好基礎知識和知識結構、能力培養、答題技巧以及反映國內外形勢發展的熱點問題同教材相關內容的聯系外,也要抓重點的突出。這里尤其要把握好一般與重點的關系,突出重點編擬復習提綱,或以重點內容為中心歸納整理知識體系。要達到突出重點的目的,只有做到「五性」才能實現。一是注意充分性。充分性就是對重點內容作必要的適度的展開,而不是對教材作簡單的同義反復,或者讓學生死記硬背某些教材。 二是注意深刻性。對重點問題的理解的一定深度,有利於通過深入淺出的方式教給學生,以增強教學內容的理論魅力和說服教育力。 三是注意整體性。即不能局限於某個教學環節,應是從備課、指導學生預習、授課、練習、復習與考試整個過程突出重點。同時,突出重點應注意教材的整體性和系統性。教材內容既是一個整體,又是一個系統。重點問題是這一系統的主體部分。要突出重點,就要處理好教材的整體性、系統性與突出重點的關系。三者是相互聯系的,而不是對立的,重點問題總括在整體中,是構成系統的主體。教材的整體性是重點的基礎,是重點問題存在的條件;而重點問題又是整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是全局與局部的關系。 教學中既要把握教材的全面系統,又要突出重、難點。這就要系統理清教材中的每個問題,搞清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保持教材知識的系統性,又把重點問題突出出來。四是注意「雙邊性」。就是教師教學時要注意突出重點,學生學習時也要注意突出重點,師生密切配合,這事關教學效果。五是注意辯證性。做到既突出重點,又兼顧一般,切忌「一點論」、「均衡論」。在教學實踐中,我們還應注意把教學的重點放在求異上,把閱讀的重點放在質疑上,把記憶的重點放在方法上,把練習的重點放在應用上,把復習的重點放在聯繫上,這是我們的教學行為「重點論」,但不是教材重點論。教學難點,一般說來是因為某個知識點或環節比較抽象,不易理解,且知識面廣而深的問題;有的是知識內容相近、相似而容易引起混淆的問題;或者是由於中學生年令、閱歷、思維、認識水平等因素的局限,以及客觀事物的發展尚不充分而致使難以理解的問題。這樣的基礎理論或現實生活中學生最難以理解,或者學生在道理上容易理解,但在思想上難以接受的問題,就是教學難點。重點和難點有時是重合的。
⑤ 怎樣在語文教學中找到突破點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語文課堂如果沒有吸引力,按部就班,刻板單調,波瀾不驚,學生只會心情壓抑,無精打采,懨懨入睡。山無起伏便是頑山,水無曲折便是死水,課無波瀾便是枯課。怎樣才能使語文課堂趣味盎然、生機勃勃、充滿活力呢?筆者認為:「以『點』導學,活化課堂」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問題的理論斷想
所謂「點」,指語文教材中重點、難點、疑點、關鍵等與學生認知之間的契合點,是學生與文本對話時興奮、緊張、疑慮、企盼等心理變化的突破點。
早在2000多年前,大教育家孔子就說過:「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朱熹對此作了恰切的解釋:「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啟,謂開其意,發,謂達其辭。」這其中所說的「憤」、「悱」,就是教材與學生之間的契合點,即突破點。《孫子兵法》有樣一則對話:「齊威王曰:『地平兵齊,合而敗北者,何也?』孫子曰:『陣無鋒也』。」用今天的話說就是:「齊威王問大軍事家孫臏:『地形很好,士兵也很齊心,為什麼打了敗仗?』孫臏回答說:『因為沒有找到突破口』。」這一典故充分說明兩軍對壘,能否突破一點,向縱深進軍,往往是能否奪取全局勝利的重要關鍵。我國清代著名文學家劉熙載認為:「多句之中必有一句為主,多字之中必有一字為主(《藝概·經義論》)。」這些「為主」的字句,或表現主旨的致力點,或是情景雙關的紐結,或是作品意脈的焦點,或是全文的綱領。通過它們可窺視中心,提攜全文……若啟發學生以「為主」的字句為突破點,鍥入進去,巧妙導引,就可以揭示作品的內蘊和藝術特色,探明作者的創作意圖,顯示出沉著而生動、簡要而豐富的教學風采。毛澤東同志的「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和「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的軍事思想,借用在語文教學中,就是要在課堂教學中構建教材與學生之間的契合點,即教學突破點。伽利略曾說過:「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把整個地球撬起來。」教學突破點就是這樣一個支點,只要把握准確,精於創設,恰當引導,就能達到教學目的。
二、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情境是語文教學充滿活力的生命之源。情境的出示,在教師語言的支配下,使學生置身於特定的情境中,客觀的情境不僅會影響兒童的認知心理,而且調動兒童的情感參加學習,讓學生在其中觀察、體驗、思考、想像。
情境創設方法可以是多種多樣的,我們應根據課文的實際和教學的需要巧妙設計。如教學《飛奪瀘定橋》一課,可以創設一種懸念式的突破點,引起學生濃厚的興趣。文中對敵我兩支隊伍的行軍陣容分別用了兩個比喻句,一是把敵軍比作「長蛇」,一是把我軍比作「長龍」。作者為什麼要這樣比喻呢?這一突破點把兩個耐人尋味、扣人心弦的問題擺在學生面前,使其心理上產生一種疑惑感,造成一種懸而未決之勢。這個突破點怎能不引起學生的勃勃興致呢?又如《草船借箭》一課在創設突破點時故意造成認知沖突,引起學生探求的慾望,將課題改成《草船騙箭》。這一突破點的提出,與課題造成了落差,引發了學生的思維。在教師「想一想,說一說,試試看」的引導下,學生興趣頓生,像聽到沖鋒號聲的士兵,心靈和思維迅速向前直沖,你一言,我一語展開了激烈而新穎的發言,使課堂煥發出了無窮的魅力。
「學成於思,思源於疑」。當學生思維的觸角達不到隱含在課文中的疑點時,教師需要創設啟疑性的問題情境,促進學生的思維從靜止的潛隱狀態到活躍的顯現狀態,積極思考問題,披露隱含的疑點,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教學《將相和》一文時,筆者曾向學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將相和》一文寫他們和嗎?請你聯系課文實際,談談將相不和的原因和表現,看誰說得深,說得妙。」學生們瞪大了眼睛,目光中寫滿了驚奇。說完,我在黑板上寫下了「說說將相不和」幾個字。這一突破點像一陣意想不到的及時雨灑入學生心田,撩撥著他們的心弦,使其驟然陷入一種教學的特殊性之中,營造了一個自由發表見解的空間,調動了學生的興趣,各持己見。
三、發展思維,提高整體素質。
創設教學突破點,是要製造一種情境來引發學生濃厚的興趣,並以此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最終目的是要發展思維,培養能力,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如《武松打虎》一課,可設計這樣的突破點:武松的「勇」可以通過課題、打虎的過程來體會,這不難理解。而武松的「智」卻躲在深閨,請同學們再從「一閃」、「一跳」兩個動詞中細心體會。同學們先是一怔,繼而有的凝神細想,有的默讀沉思,有的三五討論,有的設身處地。不一會相繼發言,在教師點撥、引導下,終於從「一閃」、「一跳」兩個動詞中窺見了武松睿智的性格特點。原來武松三次「一閃」,不僅可以看到武松遇事不慌,沉著冷靜,超人膽略和不凡功夫外,還可見其「虎進人退、以守為攻、彼竭我盈」的心計和智慧。武松的「一跳」更顯出其大智大勇的遠見:跳近了會葬身虎口,跳遠了不能「就勢抓住大蟲的頂花皮」,打死大蟲。從中也可以看到,武松當初「一閃」決不是消極防禦,而是在防禦中注意了虎撲的起止距離,作好了進攻准備的智慧靈光。這是通過突破點,利用關鍵詞語開啟學生的思維,培養口語交際能力。又如《董存瑞捨身炸暗堡》,抓住文中「眺望」一詞創設突破點:「董存瑞站在『橋底中央』,兩邊是河床,怎麼能用『眺望』一詞呢?請同學們結合課文的有關詞語,說說『眺望』一詞是否用得准確?」問題一拋出,同學們很快又回到了課文中。一會兒,學生發言,有的說,董存瑞站在橋下,看起來站得低,可他不顧惜自已,要炸掉橋上的暗堡,思想很崇高,所以說能用「眺望」一詞;有的說,董存瑞為了消滅敵人,為了革命的勝利,一定比別人站得高望得遠,「眺望」一詞沒有用錯;有的說,課文前面有個「巨人」一詞,既然是「巨人」,那麼,他站在哪裡都能用「眺望」一詞;還有的說有「巨人」一詞作鋪墊,後用「眺望」一詞作回應,前後聯系起來看,「眺望」一詞就顯得十分准確了……。就這樣,同學們緊緊圍繞突破點,瞻前顧後開展思辯,顯示出課堂教學的審美愉悅性和前後聯系性。
四、激勵想像,培養創新意識。
哲學家康德說過,想像力作為一種創新的認識能力,是一種強大的創新力量,它從實際所提供材料中,創造出第二自然。由此我們不難看出,想像是在人腦中對已有表象進行加工而創造新形象的過程,教師要圍繞曾經作用於學生的事物創設教學突破點,開掘學生大腦深層的表象,進行場景遷移,事物加工,情景升華。在以《假如我是……》為題的作文時,我就鼓勵學生要充分回憶,大膽想像。同學們的思維像放飛的小鳥,沖破束縛,與大千世界聯系起來,以他們的已有經驗和生活實際為基礎,寫出了一段又一段散發著童稚的想像作文。其中有一個同學的作文題目是《假如我是北京奧組委主任》,他寫道:我要讓「神八」飛船帶著奧運聖火,傳遍太陽系的九大行星;我要讓「東方飛人」劉翔到火星上去跨越,展現地球人的力與美;我要讓全宇宙來分享北京2008年奧運會的成功和喜悅,邀請月亮參加閉幕式的狂歡,並與奧運會力量運動項目的冠軍進行拔河比賽……這一招既靈動活潑,又引人遐想,激發了平時作文課上沒有的熱情,使學生的作文進入了創新的嶄新境界。
又如,《月光曲》一文寫到貝多芬為兄妹倆演奏月光曲時,那美妙的音樂深深打動了兄妹倆,聽著音樂,他們彷彿看到了初升的月亮,波光粼粼的大海,翻滾的浪花……。教學進行到這里時可創設了如下的突破點:「我們沒聽過《月光曲》,可我們聽到過《國歌》,請你學習兄妹倆聽《月光曲》時看的那樣,展開想像,說說聽到《國歌》時看到的景象。」其中有位同學說:「隨著《國歌》那雄壯有力音樂的響起,我彷彿看到了一輪紅日從東方地平線升起,那紅日越升越高,洶涌澎湃的黃河水波起濤涌,一泄千里,閃爍著耀眼的金光。太陽光照在長城上,長城顯得更加雄偉,它蜿蜒盤旋,一直伸向遠方。猛然間,像有萬千人馬在向前疾馳,那陣容,那力量好像什麼東西都阻擋不住似的,地向前,向前……」音樂的旋律與看到的景象妙合無垠,「猛然間」一詞後的句子,又寫出了音樂的變化。這對於五年級的學生來說,無異於創新。引發學生想像,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也使課堂教學煥發出無窮的活力。
牽一發而動全身,明一點而悟全文。突破點是撬起語文教學無窮魅力的杠桿,突破點是統帥課堂教學過程的綱領;突破點是激發興趣、發展思維、培養創新精神的一把鑰匙。小學語文課文,有的障礙叢生,有的充滿懸念,有的曲折生姿,有的落差很大,有的峰迴路轉,有的反向蓄勢……這一切為我們教學突破點的創設提供了條件和用武之地,所以教師要根據課文內容、學生實際及個人教學風格的差異採取不同的方法,正所謂「教學有法,教無定法」。
⑥ 在小學語文教學怎樣突破重難點
你好
課堂教學要完成認知目標,就需要解決好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這兩個常規問題.所以我們必須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已下是本人在閱讀教學中有效突破重難點的一點體會:
一.直奔重點,輻射全文,整體升華.
直奔重點,輻射全文這樣教學設計的有效性,主要是使學生有了讀書、思維的自由和空間,便於長文短教,中心突出,避免平推式和繁瑣的分析,更避免牽著學生,使之完全沒有了學習的自主性.在學生初讀課文,了解大意以後,引導學生直奔重點,明確主旨,牽一發而動全身.由整體感知出發,再聯繫上下文讀書.培養學生養成讀書時善於抓住重點詞句的良好習慣,掌握閱讀方法.如《匆匆》一文的教學,在學生從整體上了解了課文內容,並質疑問難以後,我引導學生抓住文章的重點句子:我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了.至於為了時間的流逝而滿臉是汗,滿眼是淚么?由這一個句子出發,輻射全文,聯繫上下文去讀書,去品味,正所謂一句引動全文.
所以,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抓住重點,輻射全文,整體升華是變填鴨式,灌輸式,注入式為啟發式,探究式,發現式的有效的教學設計.
二.多媒體教學有利於語文課堂教學中重難點的解決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語文教學需要更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更豐富的教學內容,或者說需要更豐富的學習資源.在傳統的的教學中,教師往往通過口授來反復說明闡述文章的重難點,但常常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而多媒體課件比語言更有說明力和真切感,它能化靜為動,化大為小,化難為易,化抽象為直觀,將事物很形象的表現出來.因此,運用恰當就可以輕而易舉地突破教學的重難點,優化教學過程,使課堂氣氛輕松愉快、生動活潑,從而提高教學效果.例如在《火燒雲》一課的教學中,如何讓學生體會火燒雲顏色、形狀變化的快、奇,感受大自然之美是本課的重難點.但是,學生在生活中並不能仔細地觀察,所以無從領略到火燒雲的神奇的美.那麼,如何突破這一重難點呢?我事先請美術老師畫出各種顏色的火燒雲,然後用電腦把二者合而為一,並製成動畫效果,讓學生在多次朗讀的基礎上通過電腦屏幕觀看火燒雲的顏色變化:由紅通通到金燦燦,到半紫半黃,再到半灰半百合色而其形狀也在悄悄變化著:開始像馬,接著變成了狗,狗又變成了獅子這樣,把呆板的課文內容變成了顏色絢麗、充滿童趣的動畫效果,使學生在朗讀欣賞之餘體會了火燒雲變化之快之美之神奇,感受到大自然的美麗.又如在《圓明園的毀滅》這篇課文中,對於課文所描繪的圓明園這一園林瑰寶、建築精華
滿意請採納
⑦ 在語文教學中如何突破教學重難點
在教學中如何突出教學重點, 突破教學難點?這是實現有效教學的前提。
課堂教學過程是為了實現目的而展開的,確定教學重點、難點是為了進一步明確教學目的,以便教學過程中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更好地為實現教學目的服務。因此,確定教學重難點首先要吃透新課標。只有明確了這節課的完全知識體系框架和教學目的,並把課程標准、教材和教師參考書整合起來,才幹科學確定靜態的教學重點難點。
其次,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和技巧的狀況;了解他們的興趣、需要和思想狀況;了解他們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教師要在了解學生的基礎上,作出預見,預見學生在接受新知時的困難、發生的問題,以便對症下葯。避免教學中的主觀主義和盲目性,切實做好理論接洽實際。從而確定好自己的課堂教學科學切合實際的靜態和動態重點難點。例如,當原來確定的難點絕大多數學生並不感到難以理解時,教師就不必再在這個問題上花過多時間和精力。再如,當學生提出教師事先未估量到的疑難問題,教師要精確看待,不要帶有應付性的態度去應付學生所提出的問題。
在教學中如何突出教學重點, 突破教學難點? 這是實現有效教學的根本。
在長期歷史教學實踐中,我以為「導」、「聯」是突破教學重難點最有效的方法。
善於引導。善導就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問題症結和難點實質,用富有啟發性的教學方式和教學語言多角度地啟發學生,使之發生多方聯想而有所感悟。疑難、重點問題的多樣性,決議了引導手腕的多樣性。一方面,教學重點和難點的引導既可以導之以趣、導之以思、導之以情,也可以導之以理、導之以法。另一方面,由於教學內容的多重性,教學難點的多樣性,思維方式的多向性,決議了教師引導方法需要多變。所以,教師須多備幾手「導」的技巧,以便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例如在歷史教學中可以運用講故事法、觀看影視法、類比法等。
⑧ 語文教學中怎樣把握教學目標突破重難點
(一)、教學目標的確定 教學目標是一堂可亟待完成的任務,也可說是一堂課的上課目的。根據三個目標維度系統,即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每項的目標中,我們完全可以把這些內容合起來加於制定,用上這樣的一些動詞:感受、理清、揣摩、了解、領 悟、培養、理解、體會、體味、學習、品味、積累、把握、引導、激發、認識、感悟、感知、熟讀、體驗、識記、表現等詞語。 這些詞語也可以作如下分類: 字詞方面:識記重點詞語、重點字詞、品位關鍵詞語、積累文言詞語。 句子方面:體會重點語句的含義、揣摩體味相關語句、揣摩關鍵語句的含義、品味文章詩化的語言、理解重點句子的含義、品味作品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品味作品清新朴實的語言、積累有關詩詞、品味揣摩抒情性語言、賞析文中人物描寫、環境描寫的精彩語言、品味文中平淡自然而又具韻味的語言特色、品味京味語言。 整篇的方面:1、把握文章的內容和主題、理清思路和線索、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文章脈絡、復述課文內容、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領悟文章的思想內涵、感受並理解文章的觀點、理解文章內容。2、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學習崇高品質和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體會愛心獻給他人的美好情感、理解作者的感情、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豐富而深厚的精神世界和人生追求、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培養美好理想和敢於同困難作斗爭、勇於拼搏的精神、培養樂觀精神、培養勇敢、頑強、樂觀、自信的品質和積極的人生態度、培養科學理性精神和人文關懷精神、提高認識自然愛護自然的思想、理解文中包含的哲理、理解文中深刻哲理、增強愛護自然的意識、感悟作者強烈的憂患意識、培養學生關愛動物的感情、探尋並領略民族風情、熱愛民族文化、培養學生熱愛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體味民族文化的魅力,培養學生對生活的關注、激發熱愛祖國博大文化的感情,促使他們自覺地注意周圍的藝術文化、體會作者思鄉的情感、感受文中的風俗美、人情美,豐富精神世界,獲得思想的啟迪、體會作者由觀賞自然景物而引發的內心感觸、了解作者艱苦勤奮的學習經歷,激勵學生發憤讀書,培養艱苦奮斗的精神、學習作者艱苦勤奮的學習態度、體會詩歌的音樂美和意境美、感受中華詩詞文化的輝煌燦爛,提高審美情趣和文化品位、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體會母親的寬容、善良、溫順、剛氣的品格、感悟深沉的愛和獨特的教育方式、培養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能力方面:1、聽。培養學生聽的能力、養成良好地傾聽習慣、並能聽出人家畫中有話的"言外之意"等;2、說。培養學生復述故事內容的能力、能根據老師的要求有針對性地回答問題的能力、能口齒清楚普通話流利地說話等;3、讀。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重點研讀、熟讀課文、通過多種形式反復誦讀、速讀課文、復述故事情節、深情地朗讀文章、配樂朗讀、默讀課文、熟練地背誦課文、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背誦全文、反復誦讀、比較閱讀、復述課文的大意、談談自己對事情的理解等;4、寫。學習本文選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徵,表現人物高貴品質的寫作方法、學習細膩描述人物言行的寫法、學習細節描寫的手法、體會肖像描寫的作用、學習象徵手法、理解象徵、烘托、對比手法在課文中的運用、通過模仿寫作,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了解對比反問的作用、學習對比和運用數據的說明方法,體會他們的作用、比較說明文的寫作方法、體會學習作者有所側重的描寫方法、領悟作者高超的組織材料的寫作思路,能將內容較多的東西有序地組織、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了解傳記與自傳的基本特點、了解托物寓意的寫法、學習對自然景物入微地觀察、細致描摹的能力、能用白描手法藉助修辭手法來表現等; 以上就是體現新課標三個維度的體現,每一點均可以從屬於這三點的,可以套用之。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的把握 一般來說主要抓住了文章的中心和主題,也就提綱挈領地把握了重點與難點了,一般是這樣的文章的內容、文章所表達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表現手法、表達方式、寫作手法、語言特點等諸多領域。 具體有以下的這些目標確定為重、難點:1、小說部分(敘事性散文):(無非體現在內容,思想感情、人物形象和表現手法、個性化的小說語言等幾個領域)認識和分析小說的細節描寫和環境描寫對表現人物和主題所起的重要作用;仔細品味小說的語言特色;分析小說的情節結構、細膩的心理描寫;探索小說的主題;分析人物的性格,學會賞析心理描寫及映襯手法;通過分析了解肖像描寫、動描寫和語言描寫對刻畫人物形象的作用;揣摩小說獨特的語言魅力;理清小說的情節結構,分析小說的人物形象;引導學生探究小說的思想意義,理解課文的主題,揣摩小說個性化的人物語言和細節描寫的作用;感受小說主人公頑強的求生意識和鋼鐵般的意志;體會小說心理描寫和細節描寫的作用;體會小說濃厚的象徵意味;通過概述內容和分析人物形象,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深入體會文章所蘊涵的思想感情,感悟舊社會勞動婦女身上所折射出的樸素的人性美;賞析課文,體會文章中精彩的人物描寫;領會文章中運用鋪墊烘托來凸現中心事件的寫法;引導學生深入體會關鍵語句的深層含義,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⑨ 淺談如何有效突破語文教學中的重難點
大茂鎮中心學校 符永菊 向四十分鍾要質量,這句話體現出了人們對課堂教學效率的高度重視,的確,就學校而言,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關鍵。一個教師的教學效果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課堂教學效率的高低。而課堂教學要完成認知目標,就需要解決好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這兩個常規問題。所以我們必須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已下是本人在閱讀教學中有效突破重難點的一點體會: 一.直奔重點,輻射全文,整體升華。 直奔重點,輻射全文這樣教學設計的有效性,主要是使學生有了讀書、思維的自由和空間,便於長文短教,中心突出,避免平推式和繁瑣的分析,更避免牽著學生,使之完全沒有了學習的自主性。在學生初讀課文,了解大意以後,引導學生直奔重點,明確主旨,牽一發而動全身。由整體感知出發,再聯繫上下文讀書。培養學生養成讀書時善於抓住重點詞句的良好習慣,掌握閱讀方法。如《匆匆》一文的教學,在學生從整體上了解了課文內容,並質疑問難以後,我引導學生抓住文章的重點句子:我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了。 至於為了時間的流逝而滿臉是汗,滿眼是淚么? 由這一個句子出發,輻射全文,聯繫上下文去讀書,去品味,正所謂一句引動全文。 所以,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抓住重點,輻射全文,整體升華是變填鴨式,灌輸式,注入式為啟發式,探究式,發現式的有效的教學設計。 二.多媒體教學有利於語文課堂教學中重難點的解決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語文教學需要更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更豐富的教學內容,或者說需要更豐富的學習資源。在傳統的的教學中,教師往往通過口授來反復說明闡述文章的重難點,但常常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而多媒體課件比語言更有說明力和真切感,它能化靜為動,化大為小,化難為易,化抽象為直觀,將事物很形象的表現出來。因此,運用恰當就可以輕而易舉地突破教學的重難點,優化教學過程,使課堂氣氛輕松愉快、生動活潑,從而提高教學效果。例如在《火燒雲》一課的教學中,如何讓學生體會火燒雲顏色、形狀變化的快、奇,感受大自然之美是本課的重難點。但是,學生在生活中並不能仔細地觀察,所以無從領略到火燒雲的神奇的美。那麼,如何突破這一重難點呢?我事先請美術老師畫出各種顏色的火燒雲,然後用電腦把二者合而為一,並製成動畫效果,讓學生在多次朗讀的基礎上通過電腦屏幕觀看火燒雲的顏色變化:由紅通通到金燦燦,到半紫半黃,再到半灰半百合色而其形狀也在悄悄變化著:開始像馬,接著變成了狗,狗又變成了獅子這樣,把呆板的課文內容變成了顏色絢麗、充滿童趣的動畫效果,使學生在朗讀欣賞之餘體會了火燒雲變化之快之美之神奇,感受到大自然的美麗。又如在《圓明園的毀滅》這篇課文中,對於課文所描繪的圓明園這一園林瑰寶、建築精華,學生較難體會,對於英、法聯軍毀滅圓明園的罪行,也難以理解和想像。如何解決這二方面的問題呢?教學時,我藉助圖片、錄音、影視等合而為一的多媒體課件,讓學生張開想像的翅膀,強化了學生對圓明園毀滅前所產生的一美一慘、一愛一恨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感情,從而突破了本課的難點。首先,借圖畫想像。我先出示畫好的由星星、月亮組成的彩色簡筆畫圖片,讓學生理解眾星拱月一詞,再出示圓明園平面圖,讓學生觀察,弄清圓明三園及周圍的分布,分清哪是月哪是星,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憑圖想像,以體會圓明園的宏偉壯觀。其次,借音樂想像。第三自然段具體寫了圓明園各處著名的景點,我讓學生在圖片欣賞之餘配樂朗讀,使學生邊聽邊看,隨著樂聲到了喧鬧的買賣街、泉水叮咚的山鄉村野、高大壯觀的西洋樓這使學生進一步領略了圓明園景觀的輝煌,心中又怎能不產生熱愛之情呢?最後,借影視想像。主要是讓學生看看侵略軍怎樣搶掠、毀壞這座藝術殿堂的電影片斷,加深對侵略者野蠻、強盜行徑的認識,內心升騰起無比的仇恨。這樣,可以化無聲為有聲,化無形為有形,化靜態為動態,使學生更具體形象地感知教材,顯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使學生的感情行到了升華。 可見,教師在鑽研教材時只要准確把握信息技術與小語教學的契合點,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教學重難點的突破就會變得順利。 語文教學任重道遠,構建高效的語文課堂既要從重視教師的素養上優化教學過程,又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⑩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突破重點和難點
課堂教學是否成功,教學重難點的突破意味著這一節課的成功與否,所以一節課中教學重點與難點確定得准確與否,教學過程對重難點的突破,關繫到教學效果的優劣.本人認為在教學中突破重難點方面,特別要注意以下幾點:一、重視讀.要重視讀,要多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要有序讀,要遵循「練讀-試讀-品讀-演讀」、「讀通-讀順-讀懂-讀美」、「整體讀-分段讀-整體讀」的程序進行讀文和進行朗讀的訓練.讀的方式和方法不能太過單一,要多樣,要有交替,要有變化.相同的方式和方法,一般至多能連續使用兩次,決不能超過三次.教材中的每篇課文都很美,要注意根據課後要求和提示,重視和訓練「美讀」和背誦.二、思路清.小學語文教學的「思路」和「教路」一般為「導課-讀文-理解-升華-總結」.其中最大、最重要的環節是「讀文-理解」,一般又遵循「整體-局部-整體」、「語言文字-思想內容-語言文字」的規律.為了在實際教學中易於操作,富於實效,除了「導課」和「總結」外,一般教學環節應控制在3-4個為宜.這樣,便於把握,便於記憶,便於操作.三、問題精.每篇課文的教學提問要注意整合,要注意抓「綱」,一般不超過3個提問為宜,這樣便於把握,便於記憶,便於操作.教學問題要精心設計.一是表達要清楚,指向要明確;二是對學生的閱讀、思考和回答要有一定的啟發性;三是要有利於不同層次、不同家庭背景、不同表達習慣的學生進行思考和回答.只有提問少了、精了,教學才能集中,主題才能鮮明,課文也才會有「整體感」.四、講得少.教學中教師容易拋開教材,拋開學生,滔滔不絕,一講到底.一定要注意克服,只在「導課、重點、難點、總結」處精講即可.教師要注意調整身份,做好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和夥伴就行了.主要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組織學生學習活動、幫助學生克服學習困難、協助學生總結學習成果方面發揮作用.教師的講,旨在激起興趣、啟發思維、引導方法、總結結論、賞識鼓勵.因此,要講得少,講得精,講得法.五、訓練實.每節課要做到「讀、講、練結合」,有讀、有講、有練.在「雙基」(拼、點、字、詞、句、段、篇、修等基礎知識和識、書、讀、聽、說、寫等基本能力)訓練上,一要有「點」,即要依據每篇課文的實際情況,選准幾個點進行訓練;二要有「面」,即要有「全面訓練」的思想,課與課、篇與篇相互補充,全面、平衡發展,總體上要符合「長期求全面,短期突出點」的要求.在學生參與方面也要注意「有點」「有面」,如果先進行了「個別訓練」,在「個別訓練」的啟發、示範之後,還要進行「全員訓練」落實;如果先進行了「全員訓練」,在「全員訓練」的基礎上,還要進行「個別訓練」檢查、反饋.教師要要根據具體課文特點、資源、學生的基礎等情況,每課堅持進行一些「雙基」的訓練,只有這樣的教學才「扎實」,學生的語文素養才能得到真正提高.總之,在設計教學過程和具體實施教學時,要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把握住教學必須突出的重點和需要解決的難點,圍繞一個「讀」字,做到以問促讀、讀必所思,以議細讀、讀能明理.著眼點要放在文章的關鍵處、作者的精心構思處、事物的聯系處、學生的不意處、情感的發展處以及內容的矛盾處,教學效果肯定是不錯的哦.